books

  • 法治心與洞穴奇案


    法治心—超越法律條文與制度的價值》戴耀廷,香港﹕教育圖書,2010 (舊書介)
    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Lon Fuller、Peter Suber,香港﹕商務,2006 (舊書介)

    最近這段日子,很多關心香港的人都會睡不安寧,因為事態不斷發展已經令很多人資訊過載,甚至心力交瘁。

    如果你不是強烈支持某一方的話,很容易會覺得困惑,這段日子法治或執法機關都受到質疑。你可能不明白,為何一個研究法律的教授,會主張以違法手段爭取民主。你可能更難理解,平常認為守法是美德的香港社會,為何有那麼多受過良好教育、愛好和平的公民跑出來支持違法行動。如果你沒有認定他們都是「反政府暴民」的話,這些現象顯然需要進一步解釋。

    《法治心》就是在幾年前已經提出的解釋。戴耀廷教授在書中介紹了他「法治四層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的看法,並討論「法治」和「守法」之間的關係。當然,讀完這本書你也不必贊成他的違法行動,但至少你會明白「法治」並非只停留在「守法」的層面(當然守法仍是很重要的),亦較易理解為何一個法律學者會提出這樣的計劃。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會邀請你接受進一步挑戰﹕閱讀《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
    故事背景有點像幾年前的「神劇」《天與地》﹕五個朋友在山洞遇險,已知外界無法及時把他們救出。最後為免餓死,其中四人把另一人殺死並吃掉。問題是,究竟他們算不算犯法﹖

    可能你會覺得荒謬﹕「殺人怎可能不犯法﹖」這正是本書魅力所在。

    作者利用這宗虛擬案件,把不同的法學觀點融入不同判決當中,令最高法院諸位法官對一宗殺人案竟然無法作出裁決,主張有罪或無罪都言之成理﹗無論你本來認為應該怎樣判,讀完這本書都會發現有些理據你反駁不了。

    以「機械觀」看法治的人,無法理解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亂(正如他們無法理解為何一個教法律的人會叫人犯法)。但這本書正正反映出,法律並不只是「殺人者死」的電腦程式那麼簡單。法律是由人訂立和執行,所以必然會出現不同思想之間的衝突和糾結。當然那並不等於我們可以任意以「正義」之名扭曲法律,但我們亦不能不顧道德倫理、機械般執行條文和命令。因為這樣反而會損害「公義」。

    法律不只是專制社會治民之器。在一個民主社會,法律是公民之間的契約。如果我們不去了解法律,就算爭取到普選,民主也是不完全的、沒有保證的民主。我們就像一個不了解合約條款就簽約的人一樣。

    我們應該了解法律,還要了解法律背後的精神。這樣才可以做一個真正的公民。

    (註﹕有些看倌可能嫌《法治心》太簡化,建議可進一步看戴耀廷的《香港的憲政之路》,香港﹕中華,2010。這本書除了討論法治四層次,還有其他文章。)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基礎氣象知識


    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方志剛、袁仲昇著,香港﹕花千樹,2007
    基礎氣象知識》梁偉鴻、孔繁耀、林啟賓著,香港天文台,2007

    每逢風季,大家總是喜歡猜測「會否有八號風球可以放假﹖」,為此「賭牙骹」也不是網絡討論區盛行後才有的事。小時候的我也一樣。

    不過當時資訊很少。只有八號風球已懸掛後,電視台才會每小時播放風暴消息。當颱風還在菲律賓一帶,我們已經猜「會否來香港」的時候,就只能等待每日電視傍晚新聞之後,天氣報告裡展示的那幅天氣圖。

    要明白那幅天氣圖上的線代表甚麼,唯一方法就是自己去公共圖書館看氣象書。當時這些書籍幾乎都是台灣出版,內容大部分是翻譯外文著作(尤其是日本)。當然它們也會教你讀天氣圖,不過講的是日本常見天氣現象。對於香港人來說總是有點隔靴搔癢,因為日本的天氣模式其實跟香港很不同。

    近年終於有針對香港的氣象書出版,讓讀者多了解香港的特色天氣和預報時的「奧妙」之處。對於這一代氣象迷,誠為幸事。
    《香港天氣常識及觀測》作者之一方志剛,是前天文台員工,更創立了「地下天文台」。他們的討論區甚至有全年估天氣比賽,每次颱風過境時討論都很熱鬧。雖然網上氣象迷不時批評天文台的工作,但地下天文台也做了不少普及氣象知識的工作。這本書除了教氣象,更為氣象迷介紹自設氣象站的資訊。
    (更詳細的介紹可以看 http://fongyun.xanga.com/2007/06/12/weather-and-aviation/)

    有「地下」壓力,「地上」的天文台自然也不敢怠慢,成立了粉絲會「天文台之友」,並增加了很多公眾教育節目,包括一些氣象入門課程。《基礎氣象知識》其實就是其中一個公眾課程的筆記。(為何我會知道﹖因為我有上課囉﹗ :p )

    網絡時代,天文台網頁提供的資訊跟電視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除了每天四幅天氣圖,還有各種雷達、衛星圖片,甚至電腦預報圖。下次再有颱風,同學看了這兩本書,再加上網上眾多天氣資訊,就可以有根據地「猜」了。

    當然賭博無益,只是「賭牙骹」圖個高興就好啦。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Singapore 2014: books

    這十天沒上網,自然用來看書,不過也只KO了一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和兩本雜誌。前者的書介要慢慢整理,先介紹一下在那邊買的幾本書。當然,只買了那邊出版的書,因為在香港很難找到這些書。

    An Essential Guide to Singlish》Samantha Hanna 編,星洲﹕Gartbooks,2011

    在博物館見到,輕鬆有趣的星洲英語小冊子,所以之後到書店買了。(因為博物館的放得頗殘)
    (其實在博物館見到有個日曆更有趣,月份、日期、星期分別有不同的Singlish詞,一年365日都可以組合出惹笑的Singlish句子。)

    分門別類,甚至有A-Z,算是豐富而簡單。不過我倒覺得在源自中文的詞彙方面,西人編者的演繹還是有些地方不到題。

    李光耀觀天下》李光耀,星洲﹕聯合早報,2014

    無論你喜不喜歡他,或者同不同意他的意見,他的意見都值得一讀。頂多讀完再駁。
    當然還有另一原因值得你買,因為看他喪妻後身體越來越差,很難說這本會不會是他的最後一本書。就算不是,也應該不會有很多本。

    (可能因為我覺得對他的立場太熟,所以翻過一次後,現在還未有空細看。)

    成長在李光耀時代》李慧敏,星洲﹕玲子傳媒,2014

    我認為這是今次買到最有意思的書。

    對於李光耀的評論不少,大多都是政治角度出發,而且往往都是描述「那一輩人」或「政治人」的恩怨情仇。就算2011年大選新媒體令我們這一代的聲音開始有機會放大、匯聚成流,甚至驚動政府,政論分析仍然是很「技術性」的,好像沒甚麼人味。

    這本由「七十後」寫成的書,難得很生活化地描述李光耀政策對這一代人成長背景的影響,頗能代表相當多七八十後青年的心聲。(而這一代人的心聲,在香港的政治場景也是備受忽視的一群。正如《四代香港人》所描述,第三代人基本上被消了聲。)

    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跟劉紹麟那本《香港的殖民地幽靈》比較。劉著比本書學術味重一點,本書比較生活化,但兩者同樣都是頗全面地點穿了,有些政策為社會帶來進步之餘,亦同時埋下了長期問題的種子。有很多今日的問題,其實是源於那些政策。而更慘的是,在人民心態不變和路徑依賴之下,就連民眾都沒意願和動力去改變,政府就更不會改變了。

    甚至有一些政策問題是很深層的。例如Singlish本來就只是一些英文不好的移民為了生活而創造的混合語。為了易用、人人能明,Singlish不會用上很深的詞彙或者複雜的文法結構,所以它只能表達簡單的意思,頂多加幾個語氣助詞表達感情,而無法表達到很深入豐富的思考和情感。就像作者所言,如果你本身英文(方按﹕或母語)學得好,可以用正確的語文表達意思,那麼日常生活以Singlish「調味」並無不可,但如果沒學好任何一種語文、只會講Singlish,那麼就連深入溝通都有困難了,甚至令人覺得很膚淺。
    倒不是政府政策叫人講Singlish,政府甚至想推廣正確英語、排斥Singlish呢。當然這又引起一些重視「本土文化」的人反對。作者指出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讓人講Singlish,而是為何教育系統只會把英語講不好的學生淘汰掉,而不是讓所有學生在學校讀了十幾年書後,都達到可以正確英語溝通的水平呢﹖這才是教育政策的問題。

    作者有些想法也很「調皮」,例如她批評政府以人口老化的大道理、福利措施的斤斤計較來勸大家結婚生子,這些冷冰冰的計算沒甚麼用。她說官員倒不如多看愛情片,然後讓街頭多點浪漫氣氛,或者更可能令大家有衝動結婚。
    (同樣為人口老化頭痛的財政司長,不妨參考 :P )

    見到出版社名字,想起以前那本《新加坡性商業》其實也是同一出版社出品(有趣的是在出版社網頁反而找不到介紹了)。似乎他們頗喜歡出版這類「出格」的書,值得留意。

    不過亦正如作者言,獨尊英文政策令新加坡人基本上放棄了華語,華文水平長期低落(就像香港有些自認高等的人說自己不懂中文一樣)。這本書也有點錯別字,挑骨頭時間﹕

    p.8 代序一﹕「令人目」應為「令人矚目」,側目是貶義的。向南洋大學致敬,總不能寫壞中文,尤其當你是教授。

    p.116 「嚴濤」應為「嚴崇濤」。這個字倒是連堂堂中文大學都寫錯,所以別怪她:P

    p.131 「狗咬人才是新聞」
    這剛好反轉了,因為原句應該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p.209 「准(準)備了一筆金,相約去吊唁」應為「帛金」。

    p.217 「在他完全退出內閣的17年裡」應為「在他完全退出內閣的17年裡」。

    新加坡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一位老常任秘書的回顧和反思》嚴崇濤,星洲﹕聖智Congage,2013

    前面提到嚴崇濤,這就是他的書了。簡介稱他為「最常任的常任秘書」,因為他在新加坡政府長年擔任常任秘書,負責草擬和落實各部門政策,經歷了新加坡經濟起飛的整個階段。他有一點相當獨特,就是儘管受高層青睞,但從沒加入人民行動黨(行動黨一直在高級公務員中物色不少精英,讓他們轉投政壇,循選舉出任議員和部長),他說這是因為妻子認為他性格太率直、易得罪人,不宜從政。

    英式制度一般高級文官退休,都會維持中立傳統,盡量不談論政事。但就像前書提及,此君退休後卻不時月旦時事,而且屢屢提出與政府不同的意見。這本書,其實是他在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班開課的講課錄。由於他長期在政府高層任職,和歷任總理和內閣都有接觸,對當年政策的利弊(包括他自己推行過的政策問題),可以提出不少觀察和反思。

    先前跟Alan談到收地政策,除了下面提及「只以原本地價收地」這個重磅炸彈外,其實作者還談及一個對香港處理非原居民租戶很有啟示的做法。新加坡當年發展鄉郊時,有很多村民都是租戶,只能拿到搬遷津貼而不像地主可拿到收地賠償。政府當時認為這批村民的生計被毀,政府必須為他們找到出路,才可以減少阻力。於是政府作出靈活安排,讓村民選擇方案。除了搬上租屋外,有些村民得以優惠價租用組屋區店舖,有些則獲發營業車輛牌照,於是可以轉行維生。有些村民亦在政府輔助下,改為養魚或種植蘭花之類。政府就這樣解決了村民的生計,亦化解了村民的反對。

    相比起來,香港政府給村民的支援就少得多了。就不說那些「上公屋還要計資產入息」的安排,就算上到公屋,沒了那塊田的農民可以拿甚麼來交租呢﹖我可沒聽過政府有任何方案讓他們離開田地後能自力更生。(當然其實最直接的方案就是效法原居民村,政府為他們搬村,不過顯然政府不願意這樣做。)

    此君對新加坡政治的反思值得參考(畢竟是少有「局內人」的不同看法),但如果要說缺點,就是不知是作者太「天真」還是因為課程為中國學生開的緣故,他對中國的事(例如經濟發展、軟著陸、政治制度等方面)實在過分樂觀。他對新加坡事務的意見,會比對中國的意見更值得參考。

    筆記,或挑骨頭﹕

    p.12 代序﹕「新加坡被排除出馬來亞聯邦」應為「馬來西亞聯邦」。

    p.27 「英國……資助我們申請加入聯合國」應為「支持」。(加入聯合國應該不用很多錢吧﹖)

    p.32 「我相信每個華人都有華人屬性,大家都心繫中國。」

    那麼「大中華膠」的話很難想像出自新加坡人之口,單是你上司李光耀就已經不是心繫中國了。

    p.91 「(吳慶瑞)他有知人善用之天分。」

    有趣的是,這點跟《李光耀回憶錄》的印象恰好相反,李光耀認為吳慶瑞腦袋靈光,就是相人不成。
    (李光耀回憶錄卷二p.743「吳慶瑞就跟林金山恰恰相反。他非常理性,卻少了透視人心的能力。每一回提攜了某位官員或者某位得力助手,他總是興奮難捺地誇讚這個人素質卓越,憑藉的卻只是對方提呈的耀煌的書面紀錄。然後不出一年半載,他又得開始找人替代。他就是怎麼也看不穿一個人的品格。心理學家把這種能力稱為社會智商,或者情緒智商。」)

    p.107 「作為經濟學家,我認為我們應該按照開發之前的價值來收購土地,而不是開發之後的價值。我的理由非常簡單﹕出售人作為土地所有者,他們沒有對土地的升值作出任何貢獻。……如果我們把這部分增加的價值付給這些私人土地擁有者,那麼對社會上的其他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政府動用了財政資金投入到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土地價值的增加應該歸政府所有。」
    p.166 「我們認為私人土地所有者沒有理由可以免費享受各種公共設施,例如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管道等等。我們只應該支付在未開發之前那塊原始土地的市場價值。我們採取這樣的政策是為了防止土地方面的投機行為。我們對土地用途的改變所徵收的土地發展費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在香港實行這種政策,不要說原居民和屯地的地產商會「文有文鬥武有武鬥」,恐怕連那些自由市場原教旨也不會放過你。

    p.114 「另外一個說法是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儲蓄負責……為他們(基金經理)敞開大門的結果就是公積金會員的儲蓄投資在股市中,並失去了這些錢財。……我們應該繼續為人們進行投資,而不是允許他們把錢用以投資不同的基金。」
    p.170 「那時作為中央公積金局的主席,我要求財政部按照政府長期債券4%的利率支付給那些公積金繳納者,而不是向他們推銷基金讓他們去投資。……最讓我感到痛心的就是那些公積金的繳納者,他們把錢都投資到了金融市場,萬一他們失業,他們就沒有辦法返還(攤還)房屋貸款。」

    我不贊成他前一個觀點,這實際上是一個精英主義兼家長主義,把人民當傻子的邏輯。我贊成新加坡那種強迫儲蓄養老政策,但人們應該有決定如何為儲蓄增值的權利。政府可以限制投資的範圍和幅度,但不應該以為自己投資一定比人們自己負責為好。
    但後一個觀點是合理的,對於那些信任政府不自行投資的人,應該有更高回報。既然公積金局會把部分資金用來買政府債券,等同於以人民的錢借給政府發展,那麼政府應該直接把國債利息支付,而不是只給予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現在觸及了2.5%底線)。

    p.148 「山下先生對我所說的更深一層意思是,一個好的教育體制不應該只着重於培養少數特別優秀的學者,而是應該提高國家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他認為一個較高的平台比一枝獨秀要好。」

    「任人賢」應為「任人唯賢」。

    p.156 「中央公積金繳交率降低事實上是工人實際工資的減少。而僅僅在政府調低公積金繳交率幾個禮拜之前,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和副總理吳作棟先生還在公共場合發言,強調中央公積金不可動搖的地位,聲稱政府永遠不會降低公積金的繳交率。」

    我想大家很少想到,新加坡政府也會說過不算數。

    同一頁出現了「經濟檢討委員會」和「經濟監督委員會」兩個翻譯,未統一。

    p.159 「一子貨幣」應為「一籃子貨幣」。

    p.164 「當時李光耀總理堅持要他的內閣成員制定比巴士車票高出很多的地鐵車票價格。他指出如果一開始地鐵車票的價格就不能反映它真實的經濟價值,那麼以後我們將永遠被困在這個虧損的價格上。相對於巴士來說,地鐵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當時就應該制定更高的合理價格。李光耀總理不幸言中了這個事實。我們一開始沒有一口氣吞下這個苦藥,結果就導致公交系統車資問題成為長期以來反對黨攻擊我們的有力武器。」

    其實對於新加坡地鐵,我反而有一點想不明白,就是為何他們沒學香港,讓地鐵公司在鐵路上蓋發展物業,用來補貼鐵路發展。(當然香港地鐵公司後來上市,一邊利用專利權賣樓賺錢、一邊又說鐵路賺不到錢要加價,這是另一個問題。)

    p.165 「就像吳慶瑞博士指出的,真正的競爭存在於巴士和地鐵運營(營運)之間。我們不應該把新加坡地鐵公司和新加坡巴士公司放在一起作類比。像新加坡這樣小的市場,兩個聯合起來的寡頭也許比壟斷更可怕。」

    這一點可能是真的,新加坡的地鐵公司同時經營巴士,巴士公司又經營鐵路,未必帶來了甚麼改變。

    p.166 「我們應該放手讓巴士和地鐵自由競爭,車資的上漲和下降應該由各自的運營(營運)商來決定。學校的校車也沒有必要在他們提高車票價錢之前先要徵得公共交通理事會的同意。」

    作者有一個盲點,就是忘記了他們都是政府特准的壟斷者,這才是加價要政府同意的原因。

    p.168 「新加坡最近幾年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錯誤的土地政策。我們究竟取得了什麼成績,能夠制定(訂)這麼高的土地價格﹖」

    其實香港也是這樣,讓樓市狂飆其實會損害實業。只是在過去(如九十年代)大家還未發現這點,到今日自由行潮之下連日常店舖都受影響,大家才發現了。

    「經濟發展局和建屋發展局並肩合作,經濟發展局努力創造就業,建屋發展局以每36分鐘完成一間房屋的速度為我們建造住房。從那時起,這個成功的組合就成為人民行動黨在每一次選舉中勝利的最有力武器。」

    「建屋發展局的1.7萬多套房屋買(賣)不出去。如果這是個私人企業,那麼它早幾年就不得不倒閉了。但是建屋發展局是一個政府機構,財政部會在後面撐着,承擔了所有的損失。」

    p.171 「(凱恩斯)他說,即使最聰明的政治家有些時候也會成為一些愚蠢的哲學家的奴隸。說簡單一點,政治家經常會受到經濟學家的誤導。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選擇成為職業經濟學家的人,我們要明白我們身上的責任非常沉重。」

    有些原教旨經濟學家,就是真的以為自己「科學」到可以一鎚定音指點天下,而忘記了經濟學只是剖析世事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已。

    p.182 「我們必須要讓一些最優秀聰明的人離開我們的控制範圍,讓他們自然地生長和發展。你怎麼知道將來他們的領導方式不會比你的更好呢﹖相反,如果我們壟斷地控制了所有的人才,那就永遠也不可能出現可供選擇的新領導團體,然而這樣的選擇機會對新加坡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2011年大選反對黨出現不少由政府「走出來」的公務員和獎學金得獎人,可見政府應該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才放手讓這些人代表反對黨參選。

    p.184 「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政府急於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消費稅,其實這樣做只會增加低收入人群的賦稅。為什麼我們要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稅收,然後再通過援助的形式返還給他們呢﹖這種做法只會降低人們的尊嚴,並且培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乞討階級,習慣性地伸出手等待施捨。」

    前者正是方某當年提出的批評。而新加坡那種「收稅再回贈」的方法更造成了作者所指的問題,那些錢本來是窮人的,徵收了再由政府決定「施捨」給他們,讓窮人更依賴福利,根本是違反了新加坡政府一向的主張(鼓勵自理、反對福利主義)。那還倒不如向高收入的人增稅更直接一點。

    p.186 「我們未來的精英都是在這兩所學校,由這兩批教師培養出來的。
    雖然最終這些孩子們都會變成優秀的人才,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從一個模子裡培養出來的。……我認為我們需要為將來未知、無法預料的挑戰提前作好準備。我擔憂的是新加坡只有這樣一種類型的人材,而將來面臨的挑戰卻可能是各種各樣、無法預測的。」

    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能夠不拘一格用人才才成。新加坡的精英主義往往變成文憑主義,這是三十年前已經有的批評。就像中國的任官制度,由初期的取錄寬鬆、用人嚴格(進入官場先當佐官,逐漸累積政績才晉升),變成後來的取錄嚴格、用人寬鬆(進士一出來就任縣官獨當一面)。缺乏多元化的錄用渠道,新加坡其實也有這種危機。近年出現一些「不知民間疾苦」的執政黨白目議員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p.188 「我不同意『離棄者』或者『堅守者』這樣的叫法,雖然有一部分新加坡人曾經到國外工作,或者定居在國外,但是他們大部分人的心裡還是會牽掛着新加坡,所以我們要把這群人包括在我們廣義的『新加坡人』裡面。同樣的,我們也應該把那些在新加坡工作和奮鬥的外國人當作是新加坡的朋友,這是新加坡走下去的唯一出路。如果不這樣,新加坡就只是一個擁有400萬人口,600平方公里的小島。如果我們不包容其他人,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孤立,到最後就會慢慢消失不見。」

    包容很難聽,但這是從國際競爭角度出發的必要。當然,不同之處是新加坡能獨立決定接受哪些人為移民。(又當然,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被當地人批評為過分寬鬆,例如上面《成長在李光耀時代》所提及的。)

    p.189 「新加坡就像是斯巴達,最優秀的學生從孩童時期就離開父母去接受教育。然後,這些人在各自的小群體中推選出一個人領導,再這樣一層一層往上推選出他們最終的哲學家國王。
    ……相比之下,另一個城市雅典就以擁有多元化和各種思想流派的哲學家而聞名於世。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哲學家是無用之材,但是至少他們敢於爭論,善於思考。到最後,雅典生存下來,而斯巴達卻早被世人遺忘。」

    p.258 「如今我也高興地看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第18名。在亞洲,除了國立大學,也就只有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可以稱得上一流的學校了。」

    我不知道他憑什麼說「只有」,因為在各種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排名都高於北京大學,跟東京大學則互有高低。

    p.261 「通常,皇帝會將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公主,許配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也就是狀元。這樣,狀元就成為皇室家族的一員。不像埃及的法老那樣,中國的皇帝似乎非常了解遺傳基因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國,同姓的人都不能結婚。中國皇室系統的基因就這樣通過引入科考選拔出來的人才而不斷優化、提高。」

    我不反對狀元是聰明人這一點,但作者的論點仍是錯誤的,因為他沒留意到公主是「外嫁」,後代不會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換言之,無論公主跟誰結婚,和未來皇帝的聰穎與否,都沒有關係。
    會影響未來皇帝的是妃嬪,但選妃嬪從來沒聽過有智力測驗的要求。當然,在後宮激烈競爭下可以生存和向上爬的人,除了有幸得到皇帝寵幸之外,腦袋應該也不會差到那裡去。但這一點與狀元毫無關係。
    把公主嫁給狀元,事實上並不是為了遺傳理由(因為公主的後代智愚並不影響皇室延續),而是為了政治理由。因為自泰漢以來,中國傳統上皇室和政府是分離的,皇帝只能選擇宰相高官但不管理政府(雖然後來皇權逐漸侵奪相權)。狀元日後升上政府高層的機會較高,當狀元變成皇帝的女婿,就可以確保皇帝對政府的影響,減少政權旁落的機會。簡單點說,招狀元為女婿,其實等於皇帝在政府裡面插了支「針」(探子)。

    p.262 「(中國共產黨年輕幹部)他們的品德則是由上級人事部門秘密地派人到他的工作所在地對周圍群眾採取匿名交談的形式給出評定。」

    如果真的那麼理想,就不會有那麼多貪官出現了。作者沒留意到中國歷代官場的習性,就是所有制度都可以被「人事」繞過,而所有的下級衙門都要向幾乎所有的上級衙門送禮「疏通」。這些「陋習」或者在共產黨早期層級較扁平的時候可以避免,可是當共產黨統治全國後,因為由上而下統治的科層機構沒有由下而上的民主監督,這些陋習不可避免地重新建立起來。

    「到目前為止,實際結果證明這個制度還是不錯的,已經出現了一些像鄧小平這樣的卓越人物把中國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領導她走向現代化發展的廣闊道路。」

    其實用鄧小平作例子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鄧小平本身並不是於和平時期,在作者上述那套科層監察制度下篩選出來。鄧小平是在戰爭時期當政委出身的,他在八九年之所以能夠繞過「黨和國家」的機制把總書記趙紫陽踢下台、並為鎮壓拍板,也是因為他有戰功而且掌握了軍隊。他可不是依靠甚麼「民眾評語」成為高幹的。

    p.305 「中國有巨大的人才儲備,將能在窮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像19世紀的西方殖民國家,中國是能真正帶來全球變化的和平使者。」

    這是錯誤的觀點(或者應該叫「期望」),因為中國到現在還沒脫離法西斯式體制。如果說中國的心態跟西方殖民國家有不同,只是模式不同(中國醉心於「萬國來朝」的朝貢體系多於殖民),那種操縱和剝削的本質並無分別。蒙古受中共壓力拒絕達賴訪問、非洲國家陸續發生民眾攻擊中國公司的案件,足為例證。

    p.320 「我的一名印尼籍商人朋友告訴我,印尼的華人很富有,其他人則很窮。他說最好的政策是悶聲發大財。」應為「策略」。

    p.333 「公平地說,中國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被拒絕進入廣闊的世界市場,而且,更重要的,被拒絕學習先進技術。」

    除了韓戰之外,有誰拒絕中國進入世界市場﹖不就是中國共產黨囉。一旦中共改變政策,經濟就起飛了,足證妨礙中國經濟的最大因素就是中共的閉關政策。

    p.336 「能夠最有效地運用能源的國家總是能得到石油的。能夠為石油增加最大價值的經濟體總是能付得起錢買能源的。」

    這是全球化的福音,各國不需再靠打仗來搶奪石油,而是靠效率競爭來爭購。(雖然美國攻打伊拉克,但後來伊拉克卻有油田批給中石油經營,便是一例。)

    「中國不必在意那些想當然的批評家的看法。三峽水電站和灌溉項目是中國在歷史上自從長城、隋朝大運河以來的第三個偉大的建設項目,是歷史上最大的內河水利工程。」

    但建議這些偉大項目的王朝都滅亡了。追求「最大」只是為了面子,但實際上可以靠較多的小堤壩帶到同一目的。建設一個大堤壩只會把風險集中到無法承受的地步。

    p.338 「要持續性發展,銀行就應該貸款給農業部門的中小企業,促進小農經濟向大規模的集約性農業發展過渡」

    銀行把貸款交給效率低下的國企,而中小企業卻要用超高息地下借貸,這其實正是制度導致的問題。制度不改,困境難改。

    新加坡刮起改革風—李光耀時代vs後李光耀時代》蔡裕林,星洲﹕朝暉,2013

    如果以唱片形容,這本其實是「新曲加精選」,把作者在2011大選前後在《聯合早報》寫的評論,書前加上新加坡「歷史國情」解釋和導讀出版。能夠在當地報章長年寫評論,可以想像文章不會是很辛辣尖銳的那種。買來看主要是因為平日的確沒看那邊的報章,就算預期是「明報式社論」,也想補讀一下跟政權比較友善的人有甚麼說。

    (這一刻我連導讀部分都未讀完)

    《新加坡街名由來》吳彥鴻,星洲﹕宏硯,2008

    多年前買了本學者著作《Toponymics: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mes》,是目錄式的著作。這次買本當地華人寫的,比較像香港那些掌故作家寫的文章,比較像是說故事。而且我想對於一些源自中文的街名,可能會有英文著作無法提供的直觀。

    《新加坡公共交通指南2014-2015》(Singapore Public Transport Guide2014-2015》,星洲﹕新中圖社,2014 (圖是舊版的)

    名曰公共交通指南,其實只是一本地圖冊,背後有巴士路線表但沒多少詳情,跟多年前買過的 Bus Guide 不同。
    本來打算按以前買的版本,找 Mighty Minds 的街道圖,但那本號稱2014年版的,資料竟然是2013年8月的。我總沒理由買本一年前的資料吧﹖最後在紀伊國屋找到這本薄的。

    A Guide to Skyrise Gardening》,Park & Recreation Department,
    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新加坡科學館,2001

    介紹在高樓大廈種植物的注意事項,純粹買給老媽看的。

    Singapore Postage Stamps Catalogue 3rd Ed》,Tan Chun Lim 編,星洲﹕CS Philatelic Agency,2012

    已經沒收集郵票還買來幹甚麼﹖留念不行嗎﹖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Singapore 2014: 雜錦花絮

    留星十日,等於斷網十日。雖然在香港無論辦公或放假,整天都在上網,但慶幸發現自己斷網十日,仍然心情輕鬆。(或者可能遠離了香港網界那些「乜膠物膠」互相踐踏的煩擾,心情更平靜了。由此你會明白為何有些人會說「我討厭政治」,因為政治乃眾人之事,凡事一涉及人,即煩厭無比。)
    慶幸的是自己似乎沒有上網成癮,只要有書在手,不在網上對話,也可以與作者對話,我伴我閒談。原以為自己慣了上網會變得像一般人怕寂寞(近年多了去網友聚會,的確感覺自己變成這樣),幸而從這十日看來,自己似乎沒怎麼變。
    自得其樂,毋不甘寂寞。晉陶淵明獨愛菊,不錯。

    扯遠了,這十日是怎樣過的呢﹖來個流水帳。

    ---

    坐飛機,當日到了機場登記,發現所有座位幾乎都已經被劃了,似乎是很多人上網訂位的緣故,地勤姐姐叫我們回程時48小時前上網登記吧。
    結果兩人都被迫坐在飛機中間的位置,還要隔兩排坐。連上廁所都要跨過其他座位,結果全程機只敢去一次廁所。
    到了入境櫃位,老媽不懂得找本地人通道,但找關員指引,當然很快通過。(她在兩地都可以用身份證過關,雖然登記時航空公司還是要她拿出護照。上次換護照時還被領事館職員問她「護照都沒用過怎麼要換﹖」,那本護照只是用來登機用的呀 :P )
    在下要走旅客通道當然要大排長龍,還幾乎因為忘了填舅母家的地址過不了關。(當然是立即向過了關的老媽求救啦,我懂得上舅母家,但沒記住地址呀……)

    到埗當然是先到四舅母家裡安頓,然後把手信都帶到二舅父家放下。然後去找東西吃。

    DSC00808a
    騮﹕「嘩﹗星加坡真係好﹗有蕉drink﹗」

    DSC00810a
    騮﹕「老麥仲長年有蕉蕉脆批﹗﹗﹗」

    DSC00811a
    騮﹕「仲有威化/麵包夾雪糕磚﹗仔仔話佢細個已經有得食﹗」

    ---

    第二天,難得回來當然要拜拜外婆和過世不久的四舅父。

    DSC00812a
    馬﹕「訓o係仔仔舅母屋企D空氣草上面,成個露台都係花花草草,真係好舒服……」
    (騮﹕「佢地出去啦,你行得未呀﹖」)

    去了吃文頭雪,上次消失了的亞峇子始終沒回來,又無啦啦多了番鬼荔枝
    DSC00815a
    騮﹕「咁多野講,幾時食得o者﹖」

    彼邦的紙板警察﹕
    DSC00818a (感覺比香港那個型格一點)

    那不只是講店舖盜竊的,同樣的牌也會用來講交通意外,總之是警告市民的﹕
    DSC00817a

    DSC00831a
    騮﹕「有香蕉糕呀,請你食丫﹗」
    馬﹕「多謝喎。」

    晚上表姐表妹和他們的男友一起為我們洗塵,去了 Serangoon Garden Way 那個 Chomp Chomp Food Centre (即是 Hawker Centre 啦)去吃小炒。但凡出名的地方,一定多人。

    之後他們去附近的雪糕店吃雪糕,我可真的吃不下了。不如拍這張有特色的長椅﹕
    DSC00832a
    (騮﹕有食唔食,罪大惡極﹗)

    ---

    也不是你說有食就食的,不知是水土不服還是那晚吃了幾隻獅蚶,第三天就大腹瀉到噴水的地步……(嚇)

    全日瀉了五次,瀉到肛門痛的地步。所以日間都沒有出門,讓老媽和舅母出去,我就坐在家裡看書、飲寶礦力、和去廁所)。碰巧當日就見到舊同學約之後吃飯聚舊的SMS,當然覆訊的時候就沒有告訴人家自己在腹瀉,免得嚇到人。

    老媽問我要不要看醫生,一來我不想在這邊看醫生,二來如果只是腹瀉沒有帶血的話,醫生也是叫你多飲水而已。就算開止瀉藥我也不太想吃,把東西瀉清比較好。

    在家附近的 hawker centre 吃點清淡的午餐就回家休息,途中見到一間托兒所的門牌上,竟然有像蜂巢的東西﹕
    DSC00833a
    (有些蜂不是築成六角形的大蜂巢,而是個別的小巢,多是寄生蜂吧﹖)

    但究竟是甚麼蜂呢﹖上網也找不著,唯有祭出市政局那本《香港昆蟲》(1988),才找到一個名叫「壺巢胡蜂」(Eumenes pyriformis)看起來像這個(屯門也有人拍攝到,可惜只是開始築巢,沒法見到築完的樣子)。
    《香港昆蟲卷二》(1992)也有兩種分別叫小蜾蠃(Small Potter Wasp,同是 Eumenes 屬)(網上看又叫泥壺蜂台灣有記載)和泥匠蜂(Sceliphron, Mud-dauber Wasp),牠們的巢看起來都像這個。
    (假如看倌想看這兩本書的封面,竟然要到大陸網站才找得著。)

    可是,那晚又有表姐(是的,我有很多年紀不一的表姐)表哥等替我們洗塵,所以稍後還是要出去的。幸好瀉五次差不多甚麼都瀉清了。

    表姐表面是個阿婆但住在郊區的獨立屋,旁邊就是禁區。這邊的禁區還保留了英國式的禁區標示牌﹕
    DSC00834a (就是有個士兵用槍指著高舉雙手的人囉,以前香港的軍營外也有這種警告牌。)

    DSC00836a
    騮﹕「佢地仲會o係花園種蕉呀﹗可惜未熟……」
    馬﹕「熟左人地鄰居唔識你,都唔請你食啦。」
    騮﹕「有冇咁孤寒呀﹖」

    表姐自己種的桑子,味道相當甜﹕
    DSC00839a

    老媽怕我瀉不停,硬是要在彼邦萬寧(人家叫 Guardian)買了盒止瀉藥。藥是店員推薦的,但我拆開說明書看,這種止瀉丸只不過是乾燥了的乳酸菌……
    (那麼為何我不乾脆飲益力多算了……﹖)

    DSC00840a
    騮﹕「馬馬你睇﹖人地都識用我地做招牌呀﹗」
    馬﹕「人地果隻係尖尖D親戚黎架,仔仔話叫King kong。」

    吃完飯去了 Geylang 參觀開齋節夜市,之前已說過

    ---

    星期四,好人好姐。表妹帶了我們去看花看恐龍,不在話下。

    星期五,去牛車水找表嫂。在 hawker centre 吃了頓不錯的雞飯和文頭雪(仍然沒亞峇子),然後表嫂又硬是要為我們買的部分手信找了數……

    晚上又是幾位表姐和表哥的第二輪洗塵時間,也是去 Serangoon Garden Way,不過就不是 Chomp Chomp,而是旁邊的鄉村俱樂部……會所那間酒樓頗有趣,竟然有龜岑膏和羅漢果水供應。不過我受不到這張櫈﹕
    DSC01304a (上面刻了蘭亭集序,我就不好意思坐在詩文上面等入座了……)

    ---

    週末,去了科學館

    DSC01305a
    騮﹕「仔仔話呢隻 Kickapoo 既廣告板o係油麻地果間土司工坊都見得到﹗」

    夜晚去了碧山的 food court,舅母買了個魚肉火鍋﹕
    DSC01487a
    不過感覺就有點「呃錢」,下面好像只放了塊有火酒的棉花,舅母把火鍋捧到桌上,還未開始吃就已經熄火。
    雖然我覺得吃火鍋很無聊,但可以像香港般放塊石蠟,讓人家一邊吃一直燒滾著,那才算做戲做到足嘛。

    ---

    星期日連環去了民防博物館集郵博物館土生華人博物館

    出門就見到報攤有「港狠父星洲棄兒」的新聞……
    大陸人來港棄兒聽得多,這下輪到香港人到星洲棄兒了麼﹖
    (這人也算處心積慮丟到那麼遠。不過香港對自閉症小童家長支援不足倒是真的。這次回來,上次見到方某曾讀過但已經換了名的小學,現在已經變成一間專門接受自閉症學童的特殊學校。不禁心想﹕你應該當年就開在這個位置嘛 :P )

    幾天在各處見到排隊用提款機的人,還是像以前一樣,自動在前面讓出一條通道讓行人通過。
    DSC02310a
    表面看來,這樣的習慣可以維持,至少說明了「打尖」沒有惡化,值得慶幸。

    晚飯去了烏節路看詩家董百貨公司(以前叫CK Tang,現在就這樣叫Tangs,我還以為這幾天見到很多組屋區都有的myCK跟他們有關,但原來沒關係)。整間翻新後,變成全部都是名單貴貨的地方,老媽想找點便宜雜貨看看也沒有。

    話說他們前陣子在慶祝八十周年,出了本書紀念,那本書竟然就叫﹕
    DSC02317a《Once upon a Tang》(中文大概可譯成《曾幾何董》 XD)

    商場 Food court 的東西我總認為不能寄予厚望(所以見到有飲食節目主持人帶大家去 food court……),不過家騮總有他想要的東西﹕
    DSC02315a 騮﹕「炸蕉呀﹗﹗﹗」

    雖然說太貴重的東西兩老沒興趣,不過倒給我找到有趣的東西,這個 It's so NOT you! 系列其實只是記事簿,但封面的句子都很啜核﹕
    DSC02318a

    "I am not weird, I am unique"
    "I am not prickly, I am sharp"
    "I am not a cynic, I am a realist"
    "I am not demanding, I am a perfectionist"
    "I am not a dreamer, I am a visionary"
    "I am not hyperactive, I am energetic"
    "I am not late, you are early"
    "I am not sleeping, I am mediating"
    "I am not reckless, I am a risk taker"
    "I am not shopaholic, I am helping the economy"
    "I am not messy, I know where everything is"

    而最爆笑的莫過於﹕

    "I am not kiasu, I am Singaporean" (我不是「怕輸」,我是新加坡人)

    可謂自嘲到無以復加。LOL

    ---

    離開前的三天,去了亞洲文明博物館

    DSC02324a
    騮﹕「點解佢冇左個B字架﹖」

    中午去了大巴窟,然後舅母的妹和妹夫請我們去「文東記」吃飯﹕
    DSC02328a (好吃是好吃,不過真的吃得太飽了。)

    然後再開車帶我們在附近兜圈,看了幾間清真寺,例如蘇丹回教堂。中途見到一座像航空管制塔的東西﹕
    (維基)
    一望就知是機場遺址,這座就是加冷機場有個台灣人拍了不少照片,可以一看。

    附近還有新建的國家體育館﹕
    (維基)

    我們看完亞洲文明博物館,又乘地鐵回到加冷,因為有位表哥住在這裡。
    他們住的是新建組屋區,所以樓層比較高(因為近海邊所以很大風)。而且原本舊組屋在各單位內的垃圾槽,也移到走廊中間的位置﹕
    DSC02566a
    相比起屋內直接有道門連通垃圾槽,這樣顯然更合衛生。

    而且屋外的景色也非常美,除了附近的國家體育館,還可以遠望濱海灣花園和賭場。
    DSC02568a

    ---

    離開前的兩天,進入了48小時限期不久,立即替老媽上網預訂登機…………………但仍然是幾乎所有位置都已經預訂。之後去問地勤,說可能是因為現在很多人上網買機場時都已經劃了位……
    那麼提早預訂來幹甚麼﹖結果仍然是坐在最中間那個位。比來程好一點,只是跟老媽是前後排,而不是還要隔一排。

    DSC02572a
    騮﹕「舅母屋企都有好多 animals 架﹗佢地仲養左隻豚鼠,但係見我冇野食就唔睬我﹗」

    DSC02573a
    騮﹕「喂,獨食難肥,有蕉請人一齊食先好喎。」

    DSC02580a
    騮﹕「你睇人地銀行幾 smart 識得用我地做宣傳﹗」

    有一點彼邦比香港更進步的是,人家已經普遍採用LCD作價錢標籤啦。在不同集團的超級市場都見得到﹕
    DSC02583a (這是昇菘的)

    NTUC fairprice 這種功能更多,左上角除了顯示原價外,還會閃換顯示特價有效日期﹕
    DSC02590a (很想要吧﹖)

    另一點略為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時近盂蘭(那邊習慣用中元節),超級市場一年四季搞減價見得多,但你見過用「慶贊中元」做理由的嗎﹖
    DSC02589a (如果在香港見到「慶祝盂蘭節大減價」,大家會否「啋」聲四起﹖)
    減價的倒不只是盂蘭用品(衣紙香燭甚至豆腐餅乾之類),其實很多一般貨品(如即食麵、生抽豉油之類)都放在一起。而且還有超級市場推出「慶贊中元大禮包」,分成不同價錢,把不同貨品綑綁出售。
    只是用中元節作理由,實在令我無法不覺得他們把顧客當餓鬼就是了。 :P

    倒不只是超級市場,就連街坊搞盂蘭勝會的通告也是寫「慶讚中元」的﹕
    DSC02325a (他們那邊叫「中元會」)

    香港的超級市場,通常在放工時間都會擠滿放工購物人潮。可是在AMK Hub這間 NTUC fairprice,我可不明白為何在下午三四時也可以排隊爆滿的。
    DSC02592a (這張倒真的在放工時間拍攝)
    順帶一提,如果你在這邊見到晚上七時後太陽還未落山,不用覺得奇怪。你只要記得新加坡本來位處東七區,只是多年前故意改成 UTC+8 小時(跟香港一致)就是了。所以在那邊晚上七時,其實對太陽而言還只不過是六時左右而已。同樣道理,你也不要期望當地日正中天是「中午」十二時。(你可以想像在新彊實施北京時間有多離譜。)
    新加坡其實等於實施了永久的夏令時間

    AMK Hub竟然有一間樂高積木店﹕
    DSC02593a

    香港人常為「毫子」零錢煩惱,這邊的星展銀行除了存紙幣機,倒還有存硬幣機﹕
    DSC02595a (不過一樣要收手續費的,我按屏幕看,說每個硬幣收1.2仙,總數調整到最接近的一仙。)

    ---

    (建議配樂—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OST - Biblorelo)

    離開之前的一天,我們去書店找書。奇怪的是,老媽堅持要去的MPH,現在店子不大書種也不多。而之前去大眾,大家也可以預期跟香港的一樣,不會真的很多「書」。最後無論旅遊小書還是親戚介紹的,竟然都不是本地書店,而是去了義安城樓上的那間﹕
    DSC02614a紀伊國屋書店」(親戚就叫它 Kinokuniya,不會用中文講「紀伊國屋」)。

    見到紀伊國屋頗有親切感,倒不是因為方某去過,而是因為紀伊國屋總店是《圖書館戰爭》動畫中場景之一﹕
    (來源)
    書店也曾經配合《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上畫辦了個「圖書隊購買部」賣紀念品。(嗚嗚……)

    雖然不懂日文,但來到總要看看有甚麼日文書吧。不出所料找到全套《圖書館戰爭》﹕
    DSC02610a
    (原來日文原版書後還有作者有川浩和兒玉清的對話錄,中文版卻沒有了。)

    日文《古書堂事件手帖》已經出了第五集(好像是大結局﹖),而且還乘機推出名為《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栞子小姐的書架—文現里亞古書堂之選),把書中提及的短篇舊小說結集再出版,吸引讀者看看經典文學﹕
    DSC02611a
    (有人打算照板煮碗寫一套小說來推廣香港文學嗎﹖)

    除了日文書,當然還有大量英文書和中文書,它們甚至有法文和德文部。
    在彼邦買了的書日後再介紹

    義安城同時有日本百貨公司「高島屋」。(記憶中總以為香港也曾經有高島屋,但查不到資料應該是記錯了。)
    在地庫的food court經過,見到懂得自己蘸汁的串燒機﹕
    DSC02615a

    香港有吉之島AEON,新加坡有DAISO,都是那些「十蚊店」形式的現代版雜貨店﹕
    DSC02608a(很有趣的兒童牙刷)
    他們說香港也有分店,不過香港不是都放在AEON裡面賣嗎﹖

    之後表妹帶了一夥到南蠻亭吃晚飯(香港也有),果然是識飲識食。
    招牌菜是燒雞,但燒飯團和牛肉包著盧筍燒也很好。

    ---

    臨走那天,在機場也吃到很好的咖椰多士,而且店號並非那些名店。
    DSC02629a (馬馬﹕「是很香脆沒錯」)

    在一間餐廳的玻璃見到神奇的「炒飯機」﹕
    DSC02624a (請自行想像叮噹拿出道具的音樂)

    這個由天花吊下金屬「水滴」組成不同波浪形狀的裝置很受歡迎。
    DSC02625a
    (可能是因為試過有遊客發瘋攀上去的意外發生,所以現在旁邊的玻璃欄杆貼上了「溫馨提示」,提醒大家拍照留念就好,不要爬出欄杆外……)

    這裡日文(案內所)沒寫錯,反而中文(問訊)很荒謬﹕
    DSC02627a
    如果上網查「問訊」會找到佛教用詞,在下想到的倒不是佛教,而是刑事。因為如果你反過來查「訊問」的話,只會找到司法用詞。「訊問」即是「偵訊」、「審問」的意思。

    大家明明來「查問資訊」罷了,怎麼會變成「審問」地勤小姐那麼虐待狂呢﹖
    樟宜機場是否沒人懂中文,不懂得甚麼叫「詢問處」﹖

    DSC02628a
    家騮﹕「我地D親戚要幫動物園做宣傳﹗」

    這次地勤有點奇怪了,這位少爺竟然問我們有沒有香港身份證……
    (登記不是看護照嗎﹖看完護照還要身份證﹖)
    他說這是因應馬航370事件(有人持假護照登機)後當局要求增加檢查﹕

    「幾天前李顯龍才在電視上說了啦,沒看到嗎﹖」

    (我們這十天看新聞的次數是屈指可數……)

    入了禁區,老媽照例走居民通道快速過關(她那本護照真的只是給航空公司和禁區保安看,不用蓋印的)。我就繼續排旅客通道,一邊聽著鄰隊三個台妹(拿著民國護照加長榮機票,不是台妹是誰﹖)在談在香港過關排錯隊,職員帶她們「打尖」十分尷尬的事。
    (喔,懂得尷尬,至少證明大家都是文明世界的人。)

    樟宜機場,仍是十分保險地,到了登機閘才做保安檢查(香港是入禁區就檢查嘛)。想起上次進了去班機卻延誤,全機乘客等到爆胱的事。這次不太敢提早進去……

    DSC02636a
    騮﹕「咁耐都未上得機既﹖﹗」
    馬﹕「你咁心急做乜o者﹖上一程機都冇香蕉食架啦。」
    騮﹕「好衰架你,希望在明天丫嘛。」
    馬﹕「有期望就會有失望架啦,跟我地食蔬菜紅蘿蔔好過啦。」
    騮﹕「呢度咁多蕉食,其實我唔捨得走呀…… :(

    DSC02637a
    我們要坐的機似乎來遲了,這邊急急送走乘客,餐車已在另一邊準備等空姐開門送餐。因為等來等去都未有人開門,搞得送餐先生俯身張望……

    之後整程機就是夾在兩個家庭之間。右邊那家的日本小孩特別頑皮,連飛機起降都不能綁好安全帶坐定。逆風飛行,搖晃的時間更久,搞得我頭暈到幾乎想嘔……(已經拆了耳機那個膠袋準備當嘔吐袋,幸好用不著)

    這幾天其實新加坡跟香港差不多熱,每晚都是廿九、三十度左右(有一兩天下了大雨才涼一點)。不過宏茂橋算是舊區,樓宇密度低通風良好,再加上這些舊組屋鄰居有裝冷氣機的少之又少,所以即使我做「廳長」的那張床竟然是絨布,開了風扇後仍然比在香港的家裡涼快得多(至少我不用被熱醒)。
    飛機著陸,而香港熱到飛起,當機長宣佈室外氣溫攝氏35度時,旁邊的日本媽媽就來了句﹕「さんじゅうごど (三十五度)﹗」

    Oh, I'm finally back home, from another home.

  • 中國古代星空與星官崇拜、細說天文鐘

    [中國古代星空與星官崇拜—陳己雄館長]

    1. 講者由秦觀《鵲橋仙》開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詩中的「飛星」即流星,「金風」即西風。

    其實所謂牛郎星和織女星,在春秋戰國時根本沒故事可言。甚至牛郎星正式的名稱是「河鼓二」,只是一個戰鼓。到後世才不斷發展成一個愛情故事。

    2. 中國星座共306個,其中283個在漢朝或以前已出現。另外23個近南極的星座並非中國可見,是徐光啟從西方傳教士得知南方星空後添加的。

    星座的出現,本意只為方便記憶星星分佈。因為人類信仰神明都在天上,所以星空的劃分(即星座)又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3. 因為歲差的關係,北極星的位置在歷史上有轉變。公元前3000年在天龍座右樞、現在則為小熊座勾陳一,到公元14000年將會是織女星。所以可以利用文物中對星空的形容,找出哪粒是北極星,協助考古定年。

    在孔子時代前後(甚至包括之前的商朝),北極星是在勾陳一旁邊的北極二星。由於中國古人相信星空是人間的對照,見到這粒星在星空中不轉動,所有其他星星都繞著它轉,有如人間的政治中心,所以古名稱為「帝星」。孔子留下了這句話﹕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

    4. 古人一般相信星星的相對位置不變(天不變,道亦不變),但其實太陽和恆星會以很緩慢的速度移動(緩慢是相對於觀察而言,因為距離極遠,實際速度是很快的),上萬年以至十萬年後星座的形狀就會「走樣」。不過因為這個變化太慢,在整個人類文明中星星的位置都沒太大改變,所以這點對考古沒甚麼幫助。

    5. 因為中國星空是人間的對照,所以北極附近的星空被劃分為紫微垣,即皇宮﹔附近還有太微垣,即政府官署(垣即城牆,講者笑曰有如門常開新增的圍牆)﹔還有天市垣,即天上的市集。

    6. 西方的十二星座即黃道十二宮,以太陽的運動劃分。(講者未提醒大家的是,十二宮只是黃道的十二等分,與現實中的星座分佈早已漸行漸遠。例如現實中的春分點由白羊座轉移到雙魚座,但占星術仍把春分前後那一段稱為白羊座/宮。)
    中國的二十八宿則是以月亮的運動劃分。(方按﹕因為「二十八宿」本意就是指月亮周天運行時每晚「留宿」的一個星區,所以其實應該讀「星縮」而非「星秀」。正如「宿舍」讀「縮舍」而非「秀舍」。)

    7. 與星空有關的中國神祇也不少,例如﹕
    —福祿壽三星(﹕木星、祿文昌南極老人星)
    —七姐,即織女
    玄武大帝/真武大帝
    —二十八宿
    北斗南斗斗姆 (傳統說南斗負責生冊、北斗負責死冊,所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終前曾擺斗陣拜北斗。斗姆則是後來才衍生出來的。)
    太歲 (古代曾以木星為歲星紀年,木星十二年一周天但快慢不定,所以又假想一顆均速運行但方向相反的「太歲」用以紀年和占卜用。後來才變成神,甚至分成六十個。)
    參星商星 (其實就是獵戶座和天蠍座,這兩個星座一東一西,天蠍上則獵戶落。希臘神話說獵戶是被毒蠍殺死的,所以被放到天上也不便相見。中國則說參和商是一對不和的兄弟所以被安放在不相見的位置。杜甫也留下了《贈衛八處士》一句「人生不相見,動若參與商」,指無緣再會。)
    —嫦娥(月亮)
    太陽星君 (與各國民族相比,漢人拜太陽的反而不多)

    8. 西方占星主要是占個人,中國占星則主要占國家,所以沒甚麼個人占星術。紫微斗數之類,占算的是假星(不是天上真正出現的星),其實只是術數而非占星。
    (方按﹕說西方占個人其實不盡然,西方占星也可以占國家、甚至占車占飛機,畢華流有提及過。)

    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份「天文氣象雜占」,有很多不同款式星象(如彗星)的占卜詞。

    9. 由於古人天文與占星不分,所以連《史記.天官書》是類似,說天文同時連同占卜,例如﹕

    「參為白虎。三星直者,是為衡石。下有三星,兌,曰罰,為斬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為虎首,主葆旅事。其南有四星,曰天廁。廁下一星,曰天矢。矢黃則吉;青、白、黑,凶。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游。其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下有四星曰弧,直狼。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

    不過講者說「主葆旅事」是指參宿管旅行者,我就不同意了。因為這段怎樣看都像軍事(何況五行中西方白虎也是屬金,帶肅殺之氣),而「旅」亦可以解作「軍旅」。現在再查,果不其然﹕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觜宿」﹕《索隱》:“姚氏案:宋均雲:葆,守也。旅猶軍旅也。言佐參伐以斬艾除凶也。”
    百度百科「葆姓」條﹕葆,菜也,野生曰旅。周朝以旅葆官管軍隊補給,兼作先鋒。

    10. 共工撞倒不周山的神話,除了引伸出大洪水和女媧補青天的神話外,亦被古人用來解釋天文地理。因為自從五條天柱之一的不周山倒塌後,天地傾斜。地傾向東,故中原之河流皆自西向東流。天傾向西,故日月星辰自東向西走。

    11. 和天文有關的神話還包括﹕
    —年獸
    —夸父追日
    —后羿和嫦娥
    太白金星
    —牛郎織女
    —狗國
    (其實太空館已有介紹中國星空神話的網頁,看倌可自行瀏覽,不贅。)

    12. 古代天文儀器包括﹕
    —璇璣玉衡
    —渾儀、簡儀
    —圭表
    —渾象 (古文「儀」用來測量、「象」用來演示,所以「地球儀」對古人來說應稱為「地象」)
    —水運儀象台 (使用了第一個擒縱器)

    13. 民初有個曆家(講者沒提及姓名怎樣寫,聽起來是「陳春歸」但現在找不到資料),雖然不信占卜,但被軍閥迫他出通勝。於是他一怒之下把通勝中所有吉凶倒調,但結果民間照用又不見得有甚麼異常發生。

    ---

    [細說天文鐘—高子翔、薜勇華]

    兩位都是數學老師,而且是兩師徒。說有感於旅遊介紹都會提及布拉格的天文鐘,但沒怎麼解釋過運作原理,所以就嘗試以此為講座題目。

    講者以旅遊起題,說捷克的水很貴,啤酒和雪糕卻很便宜。去看天文鐘,在附近的茶座坐下吃雪糕拍張照是一大享受云云。

    天文鐘於1410年由Mikuláš of KadaňJan Šindel建造(後者是數學家)。
    1490年加上日曆。
    17世紀再加上活動雕像。

    天文鐘的鐘面是以球極投影而成,球極投影有幾個特性構成了天文鐘的鐘面﹕
    1. 越北的東西投映越遠 (影響緯線)
    2. 不穿過北極的圓形,仍會投映成圓形
    3. 穿過北極的圓形,會投映成直線。而穿越北極的大圓(即經線)會投映成穿過圓心的直線
    4. 保角變換(conformal mapping)—球面上的夾角投影到平面後夾角仍然相同

    由於很多圖片,所以拍下講座簡報來說明﹕
    DSC01369a
    上面藍色天球中的小點是地球,但留意地球並不在圓心,在圓心的是布拉格在地球上的位置。
    北回歸線被投映成鐘面外圍的虛線圓,赤道成為鐘面中的白色實線圓,南回歸線就是鐘面內圍的虛線圓。
    地平線就是紅色圓圈的邊緣。
    紅色裡面又有黑圓是甚麼﹖紅色範圍其實是地平線下18度,在這範圍內,日出前或日落後仍會見到陽光散射(即是天未入黑),天文學上稱曙暮光。所以紅色就是有曙暮光的範圍,而黑色就是完全入黑的範圍。
    相對而言,鐘面上藍色的部分就是日間了。

    如前所述,經線會變成由圓心放射出來的直線﹕
    DSC01370a

    鐘面如何標示現在是日間、曙暮光時間還是完全入黑呢﹖
    DSC01371a
    鐘面上有太陽圖案的指針就是象徵太陽位置,指針是由圓心沿著圓周運動。太陽進入哪個部分就表示了現在是日間、曙暮光還是入黑。

    DSC01372a
    雖然指針是圓周運動,但太陽標誌又會沿著印了十二星座標誌的黃道圈走。簡單點說,因為黃道圈決定了太陽標誌會靠近指針的哪一端,從而控制了太陽標誌在「日間」範圍出現的時間。太陽標誌在北回歸線出現日間長,在南回歸線出面日間則短。
    太陽所在的星座位置就是現在所屬的星座。

    有一個所謂古行星時間(planetary time)的概念,現在已不用但仍與文化相關。
    這套觀念把日出至日落之間的時間平分為12小時,所以四季每天每小時的時間長度並不相等。(這觀念並非歐洲獨有,我記得有書提及日本維新前也是這樣。中國古代打更可能也是這樣的。)
    而每小時都由一個行星掌管,順序頗為奇怪﹕土、木、火、日、金、水、月。
    心水清的看倌可能看得出,就是這七曜的公轉長度順序。

    可是,這跟我們在日文常見的星期順序(日月火水木金土)不同。
    原來,只要隔三個一跳,最後就會畫出一粒七角星,並且得到現在的順序﹕

    seven

    薜老師也作了個表,顯示一天廿四小時使用「行星時間」後,每天第一個小時的行星順序也就是這個順序﹕(維基百科有個表更清楚)
    DSC01373a

    鐘面那些曲線就是劃分日間的十二小時,圖中的太陽就是第九條線,即是九時位置﹕
    DSC01374a

    這一點如果你懂天文的話,就算不看鐘面也回答得到﹕
    DSC01375a
    答案當然就是春分秋分兩天。在鐘面上,經線(象徵一日均分的廿四小時)和曲線(行星時間)就只會在象徵赤道的白色實線圓上相交。亦即是只有太陽在赤道上,行星時間的一小時才會等於現在的一小時。

    另一個時間概念是「波希米亞時間」,全日均分24小時,由日落起計。外邊的圓圈有1至24的數目字,就是用來標示這套時間﹕
    DSC01376a
    太陽指針末端的手指就是用來指這個時間。由於不同季節的日落時間略有不同,所以外圈是會隨著季節移動的。

    另一套是後世直到現在所用的中歐時間(CET),鐘面邊緣內側的羅馬數字就是用來標示這套時間。
    DSC01378a

    在天文上有個概念叫恆星時,每日比太陽時短四分鐘。另一支有小星標誌的指針就是用來標示恆星時。
    DSC01379a

    帶有月球的指針標示出月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由此可看出相位。這個天文鐘的月亮標誌甚至可以標示幾個月相﹕
    DSC01381a

    天文鐘下方加設的日曆環,也有很多內容。包括月份和星座的圖案,指針繞著一年運轉,每天指針指著的位置,除了有日期和星期外,還有當日聖人名稱和縮寫。(天主教傳統,每天都安排了一位聖人)
    DSC01382a

    提到鐘裡的機械,控制響鐘的齒輪有頗奇妙的數學。

    為了準確響鬧,天文鐘破例用了兩個齒輪控制響鬧。一般天文鐘都會用的大齒輪,以每個小時的數字劃分齒的寬度,來控制響鬧次數﹕
    DSC01384a

    這個天文鐘特有的是加了個小齒輪,當兩個齒輪的齒沿都一起跌落坑裡才會停止響鬧,這樣就避免了任何一個齒輪不準確﹕
    DSC01385a

    小齒輪的齒寬分佈頗為奇妙﹕
    DSC01386a
    嘗試對應一下﹕小齒輪的1當然可以對應大齒輪的1,2, 3和4也可以。到了5時,小齒輪就是(3+2),6時就是(1+2+3),7時(4+3),8時(2+1+2+3),9時(4+3+2),全部都可以一一對應……
    如此類推,單靠這個1-2-3-4-3-2的順序,就可以完全拼湊出1至24的數字。(其實繼續無限加下去也可以……)

    這涉及了一個數學概念。
    大齒輪的齒寬順序由1至24,這是自然數列(natural number sequence)。
    小齒輪卻不可能有齊24個數字,只能以循環數列(periodic sequence)來建構。
    有哪些循環數列可以建構到自然數列呢﹖

    如果用只有一個周期的1, 1, 1, 1, 1.......................當然可以模擬出所有自然數。(即是1, 1+1, 1+1+1................)
    兩個周期的1, 2, 1, 2, 1, 2................也可以。(1, 2, 1+2, 1+2+1.............)
    到了三個周期,1, 2, 3.............就不能了。(1, 2, 3, 1+2?)
    1, 2, 2的數列卻可以。(1, 2, 2+1, 2+2, 1+2+2.............)

    上面1, 2, 3, 4, 3, 2的數列,正是由建造者Jan Šindel提出,並以他命名為辛蒂爾數列(Šindel sequence)。
    之前一直都只能逐個數字加上去,來試驗哪些數列可以建構到自然數列。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有人利用數論提出方法(二次剩餘 Quadratic residue),可以判斷哪些數列做得到。薜老師開玩笑說這個方法「兒童不宜」(因為太難)。

    ---

    P.S. 陳己雄提及「玄武」的時候,指中國人既崇拜「龜」的長壽,但又看不起牠(龜公)。其實「龜公」是後代才出現的,與古人無關。在朱翁朱維德的《原來如此》(明窗,1989)已提及過,值得再做文抄公﹕

    〈龜是忠還是奸〉
    「古代,龜一向吉祥高貴。遠從殷朝說起,將天空的星群分為四隊,北官玄武,就是龜與蛇﹔甲骨文的甲,是龜甲(方按﹕其實也有用牛胛骨之類,只是最出名的是龜甲),用以占卜國家大事和記載文字﹔負責的官員稱為『龜人』。至春秋戰國,龜甲仍然是貨幣,和玉同等貴重,合稱『龜玉』。漢代的丞相、列侯、將軍和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官印的鼻作龜形,名叫『龜紐』。到了唐代,龜更吃香,許多人用龜改名,詩人陸龜蒙、歌唱家李龜年﹔五品以上的官員,佩戴『龜袋』,《新唐書.車服志》﹕『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而且唐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大官,墓碑方可用『龜趺』,即碑下的石座,刻成贔屭,就是蠵龜,古人認為是巨靈。說到靈,龜還是『四靈』之一呢,與龍鳳麟並列,真是高貴。
    究竟龜何時降格,變成卑賤﹖
    元明兩代,規定娼家男子要戴綠頭巾。明人《雜俎》說﹕『娼妓隸於官者為樂戶,又為水戶,國初之制,綠其巾以示辱。』最先令裹綠頭巾示辱的是吳人,吳地近海,海龜最大宗就是綠頭龜。香港市面常有善長仁翁買去放生的、南丫島昂龜灣上岸產卵的大海龜,也就是綠頭龜。元朝的《輟耕錄》引金方的詩﹕『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相傳雌兔瞠目望月便懷孕,家中婦女,瞠目出牆,其家男子便是縮頭龜。這個觀念一轉移,龜便由好變壞,由忠變奸了。」(p.74-75)

    不過我到問答時間已忘了這點,要不然可以即場提供資料。

    P.P.S. 為何這天文化中心外會泊了四架PTU B連的車﹖特首出巡麼﹖
    DSC01388a

  • 方某人的書單更新

    由於xanga搬家,舊連結的名稱更改了。因此方潤之網「書評與書介」網頁的連結很多都作廢了。經過兩個週末逐個檢查修正,現在已全部修復,看倌可以經這一頁直接尋找方某寫過的書評和書介文章。歡迎瀏覽﹗

  • 舊書招領

    暑假臨近,又有一批舊書招領。

    如同往例,所有圖書館淘汰舊書,由敝校師生優先領取。所以看倌心儀項目有可能已被師生取去,未能先行告知,敬請留意。
    如欲認領舊書,請在11/7(五)或之前,以電郵、PM或其他聯絡方式通知本人,並預約交收時間。所有未認領舊書將於11/7後被丟棄。今年有外籍英語教師打算將剩餘舊書捐往大陸,所以看倌不用怕舊書浪費勉強收留。
    (電郵﹕ffyun @ 雅虎.商.香港)

    圖書館的淘汰書﹕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aMEi_1nsDm6PgGdqnYsu3YoHz2arlXWewXsLrrTrSRU/pubhtml

    其他來源的舊書﹕
    1. 譚惠珠主編《基本法與香港》(圖書館已有一本但又收到一本。十分適合墊煲用,除了墊煲外亦沒甚麼用。)
    2. 劉紹銘《小說與戲劇》,台北洪範,1980(三版)
    3. 曹禺《日出(四幕劇)》,香港東亞書局(年份不明)
    4. 曹禺《雷雨》,香港﹕宏智(年份不明)
    5. 曹禺《北京人》,香港﹕宏智(年份不明)
    6. 《超級智力大挑戰》,寧波出版社,2002 (ISBN 7-80602-482-4)

    舊雜誌﹕
    1. 2010年各期《科學人》
    2. 2012、2013年各期《明報月刊》
    3. 2012年各期《軍事家》(應該會一下子畀學生搶晒)
    4. 2013年各期《讀者文摘》(中文版/英文版)
    5. 2013年各期《信報月刊》
    6. 2013年各期《亞洲週刊》
    7. 2013年各期《e-zone》
    8. 2013年各期《中國國家地理》
    9. 2013年各期《Breakazine!》

  • 《圖書館戰爭》系列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之前也寫過幾篇了,有興趣的看倌可自己看﹕原著動畫劇場版真人電影。如果你覺得我為了一個故事寫幾篇文很誇張的話,給你更誇張的例子﹕有人去故事場景的真實地點逐個考察書店還曾經特地開過購物部,妒恨﹗)

    (建議配樂﹕電影版插曲《図書隊のテーマ 》)

    librarywar
    有川浩《圖書館戰爭》、《圖書館內亂》、《圖書館危機》、《圖書館革命》、《別冊圖書館戰爭I》、《別冊圖書館戰爭II》,台灣﹕角川
    動畫劇場版《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DVD),香港﹕NeoVision,2013
    電影《圖書館戰爭》(DVD),香港﹕鐳射,2014

    初次在這裡向同工介紹書刊,當然先介紹一套難得以圖書館為「主場」的作品。單是名字就充滿戲劇性,圖書館明明是「文弱書生」的地盤,怎麼會跟血腥的戰爭扯上關係﹖

    小說家之言總是誇張。不過如果我們看看從古至今,審查「不良刊物」這回事,不單在香港有很大爭議,在很多國家都一樣。而且波及圖書館也是常有的事。支持和反抗審查的對抗,本身就有如一場不流血的戰爭,不時都有犧牲者出現,只差在沒有真槍實彈罷了。

    那麼,如果流了血呢……﹖

    故事大綱可以用德國詩人海涅的預言名句﹕「焚書之國,終將焚人」來形容。1989年是中國的悲劇之年,在日本則是新天皇登基改元「平成」的元年。作者創造了一個當年改元為「正化」的平行時空,國會訂立「媒體良化法」,並授權隸屬中央政府的審查機關動用武力執行。

    幸好在良化法成立的同時,一批有遠見的人同時把日本圖書館協會《關於圖書館自由的宣言》納入圖書館法之中,最後一句為﹕

    「圖書館的自由被侵犯之時,吾輩必團結力守自由。」
    (方按﹕這句是故事中的翻譯)

    圖書館成為唯一可以對抗審查、提供禁書的地方。審查越嚴,民眾買不到就越依賴圖書館才讀到想讀的禁書,於是就成為審查者的眼中釘。隨後發生了一場支持良化法暴徒襲擊圖書館的慘劇,館員被屠、館藏被焚。圖書館界發現,由於良化委員會勢力龐大,警方已經不能—或者不敢—保護他們了。

    於是隸屬地方自治政府的公共圖書館把圖書館自由法擴大解釋,成立「圖書隊」武裝保護自己。直到正化三十一年(2019),女主角為了追隨一位曾經幫她保住愛書的圖書隊員,而加入圖書隊。故事就圍繞這個被稱為「熱血笨蛋」的女主角展開。

    故事廣受歡迎,當然是因為它「男女通吃」。有戰爭場面,又有幾條感情線。故事背景設定宏大之餘,作者亦花了很多筆墨描寫角色性格和個人成長,頗能吸引讀者輕鬆投入。既然是主場,當然亦少不了圖書館業務的描述,讓一般讀者感受到圖書館工作的專業。

    除了審查抗爭以外,作者亦借圖書隊影射自衛隊,表達「專守防衛」不先發制人的必要性。對比日本政府現正蠢蠢欲動想解禁「集體自衛權」、甚至把自衛隊恢復為軍隊,可算是很有意義的反思。而且故事亦不非黑即白,作者借書中角色,表明使用武力自衛的圖書隊不是甚麼「正義朋友」,而且內裡也有派系爾虞我詐。作者更直指民眾莫不關心是良化法成立的主因,人們總是到發現剝奪自由越來越過分後,悔之已晚。

    這個誇張中又帶現實感的故事很受歡迎,所以小說隨即被改編為漫畫、廣播劇,再變成動畫、甚至真人電影。去年真人電影上畫時,台灣的國家圖書館甚至辦了優先場響應造勢。原有四本小說是故事的骨幹,兩本《別冊》則為增補原著,交代角色的感情線。電影《圖書館戰爭》只包括第一冊內容,而且為了遷就戰爭場面,刪了很多文戲。而動畫劇場版《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則根據第四冊改編。動畫電視版已改編了第一至第三冊的內容,但香港似乎沒有發行。

    當然,正如大部分改編作品一樣,原著永遠最精彩。要不然作者怎麼要用上六本書來交待整個故事呢﹖不過充滿動作場面的影視作品,也能吸引部分觀眾回頭讀原著,值得向各位推介。

    根據故事內容反推,2014年正是女主角在書店被男主角所救的年份。現在細看這個故事,感受眾人捍衛讀書自由的初衷,再反思我們的現實世界,不亦宜乎﹗

    (師長指引﹕電影《圖書館戰爭》的分級為IIB級,恐怕是因為槍林彈雨的流血場面所致。兩本《別冊》都有性描述,雖非色情但可能令部分人士尷尬。個人經驗認為這些內容對中學生應該沒問題,不過同工宜自行斟酌。至於動畫劇場版《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則沒有分級,裡面也只是大腿中了一槍而已,場面沒有電影那麼震撼。而別冊以外的四本「正冊」也是相當「老少咸宜」。)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男主角的英雄台詞﹕

    「こちらは関東図書隊だ!それらの書籍は図書館法第三十条に基づく資料収集権と三等図書正の執行権限を以て、図書館法施行令に定めるところの見計らい図書とすることを宣言する!」
    (kochira wa kantotoshotai da! sorera no shoseki wa toshokanhou daisanjuujou ni kitozuku shiryou shuushuuken to santou toshosei no jitkou kengen o motte, toshokanhou shikourei ni sadameru tokorono mihakarau tosho tosurukoto o sengensuru!)

    (這是關東圖書隊﹗根據圖書館法第三十條賦予的資料收集權,以及三等圖書正的執行權限,我宣佈這些書籍是圖書館法施行令所規定,有待斟酌的圖書﹗)

    書中出現的圖書館自由宣言﹕

    「図書館の自由に関する宣言
    第1 図書館は資料収集の自由を有する。
    第2 図書館は資料提供の自由を有する。
    第3 図書館は利用者の秘密を守る。
    第4 図書館はすべての不当な検閲に反対する。
    図書館の自由が侵される時、我々は団結して、あくまで自由を守る。」

    (toshokan no jiyuu ni kansuru sengen
    daiichi, toshokan wa shiryou shuushuu no jiyuu o yuusuru
    daini, toshokan wa shiryou teikyou no jiyuu o yuusuru
    daisan, toshokan wa riyousha no himitsu o mamoru
    daiyon, toshokan wa subete no futouna ken-e-tsuni hantaisuru
    toshokan no jiyuu ga okasareru toki, wareware wa danketsushite, akumade jiyuu o mamoru)

    (圖書館自由宣言
    第一,圖書館有收集資料的自由。
    第二,圖書館有提供資料的自由。
    第三,圖書館為使用者保守秘密。
    第四,圖書館反對一切不當的審查。
    當圖書館的自由被侵犯之時,吾輩必團結力守自由。)
    (方按,小說版本跟現行版本有不同,現行版本刪除了「不当な」一詞,以免被誤會有「正當的」審查。)

  • 書店怪問

    書店怪問》(Weird things customers say in bookshops),Jen Campbell著、林師祺譯,台北﹕高寶,2014

    這本是奇書,遇上它更是奇遇。
    某天早上朋友向在下介紹英文原版(英文原版分兩書),問我沒有看過(當然沒有)。當日下午在書店找其他書的時候,就碰到中文版(中文版是二合一)。

    買回圖書館,自己不收藏,純粹只因為沒有地方。但書本身非常好笑,除了圖書業或圖書館員工外,其他服務業工友也應該會很有共鳴。

    因為這本書說的是書店店員遇到的奇怪、搞笑、或離譜顧客。方某其實也寫過一小冊《中藝七不思議事件簿》(還有這裡也記了不少趣事),不過是冰山一角。而這本書就是冰山。

    看完這本書第一個感覺,其實頗有「抽水」味,因為我正在想本土派人士是否會怒斥這本書。因為本書記載了很多英美「狼戾」顧客的事例,你要插隊有插隊、你要撒賴有撒賴、你要小便有小便,與香港網上熱議的大陸遊客離譜行徑不分上下。需知道在網上討論,當大家把那些離譜行為視為大陸人的本質時,如果你提出外國也有這種例子,就算你也認為這種行徑不能接受,你都很可能被定性為犯「臭蟲論」罪。

    不過重點倒不在於臭不臭蟲的(也不見得真的會有人去罵這本書,聯想而已),而是多看別人的事例,有時就會明白有些不快遭遇無謂太take it personal。就像對待學生一樣,違規要處理,但如果抱著怨氣回家,只會氣死自己。不如看看書都付笑談中好了。香港未來的路並不明朗,正正需要我們更有幽默感,才能捱到出口。

    我想香港的書店和圖書館應該會有更多故事的,可惜書中只有一個香港提供的事例。如果多點人大家一起寫一本香港的書店怪事,必有可觀者焉。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p.10 「顧客﹕你好,我想要退這本書。
    店員﹕沒問題,請問您有發票嗎﹖
    顧客﹕在這裡。
    店員﹕可是您是在水石書店買的。
    顧客﹕不過這是一間書店。
    店員﹕沒錯,但我們不是水石書店。
    顧客﹕你們屬於同一個集團。
    店員﹕不是喔,我們是獨立經營的書店。
    顧客﹕……
    店員﹕這麼說好了,您不會在H&M買衣服,卻拿去ZARA退吧﹖
    顧客﹕不會,因為兩家店不一樣。
    店員﹕那就對了。
    顧客﹕……叫你們經理出來。」

    p.11 「顧客﹕我的小孩正在爬你們的書架。OK吧﹖書架不會倒下來吧﹖

    p.19 「顧客(拿起一本《哈利波特》)﹕這裡面沒有那些詭異的事吧……
    店員﹕您是說……狼人﹖
    顧客﹕不是,(壓低聲量)是同性戀
    店員﹕……這樣啊。」

    p.28 「顧客﹕你們店裡有說故事時間嗎﹖
    店員﹕有的,時間是週二,專門說給剛學會走路的小孩聽。
    顧客﹕太好了,街底那家托兒所超貴,我又想去逛幾小時,順便弄指甲。
    店員﹕不好意思,家長必須陪同小孩參加說故事時間。
    顧客﹕為什麼﹖
    店員﹕……因為我們不是托兒所。」

    (方按﹕公共圖書館經常面對這種家長。不只香港,日本也是,見《圖書館戰爭》。)

    p.30 「(有個小孩坐在地上玩書,還撕起書頁)
    小孩的母親﹕噢,史蒂芬(隨意地『嘖』了一聲,小心點。(她從孩子手幢拿走書,放回書架上。)
    店員﹕不好意思。
    小孩的母親﹕什麼事﹖
    店員﹕令郎把《來喝下午茶》的老虎頭撕掉了。
    小孩的母親﹕我知道。小孩子就是這樣﹗
    店員﹕對,可是這本書已經破損,賣不出去了。
    小孩的母親﹕破就破了,你想要怎麼辦﹖

    p.35 「顧客﹕你們有列出下半年每日天氣預報的書嗎﹖」

    (補﹕網友通知竟然真的有這種書,不過那本是非官方的私人著作。畢竟根據混沌理論,要作長期的每天天氣預報,在科學上幾乎不可能。)

    p.38 「顧客﹕麻煩你,我想退這本書。
    店員﹕請問哪裡有問題嗎﹖
    顧客﹕壞掉了﹗我連碰都沒碰,真是太扯了﹗
    店員﹕什麼意思﹖
    顧客﹕意思就是我只是不小心把書掉進浴缸,結果,你看,根本不能讀了嘛﹗」

    p.41 「(顧客正在看架上的某本書,摺了書頁又放回去。)
    店員﹕不好意思,請問您剛剛做了什麼﹖
    顧客﹕我正在看第一章,可是和朋友約吃午飯快遲到了。所以我做個記號,明天再來繼續看囉。」

    p.45 「顧客﹕嗨,如果我買了書,讀完再拿回來,可以換另一本書嗎﹖
    店員﹕不行……那樣的話我們賺不了錢。
    顧客﹕喔。」

    p.50 「男子﹕嗨,我最近自費出版自己的畫冊,朋友都說我是新一代的梵谷。你們想預設多少本我的書﹖
    店員﹕您知道的,梵谷生前窮途潦倒。
    男子﹕……」

    p.59 「顧客﹕你們有《簡愛》嗎﹖
    店員﹕我今天才剛賣掉一本,抱歉﹗
    顧客﹕這樣啊,你看過嗎﹖
    店員﹕看過啊,那是我最愛的作品之一。
    顧客﹕太好了(在店員旁邊坐下)。可以說來聽聽看嗎﹖我明天要交報告。」

    p.61 「顧客﹕你們有宗教書籍區嗎﹖
    店員﹕當然有,在這邊。
    顧客﹕你們把理查.道金斯的書放在聖經旁邊。
    店員﹕所有宗教相關書籍都放在那一區
    顧客﹕希望你們知道這種行為罪孽深重,你們全部會下地獄﹗」

    p.63 「(男子叼著菸走進書店)
    店員﹕打擾了。
    男子﹕什麼事﹖
    店員﹕可以麻煩您熄菸嗎﹖
    男子﹕為什麼﹖
    店員﹕因為法律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場合抽菸。
    男子﹕這裡又不是公共場合,只有你和我。
    店員﹕就算如此,也算是公共場合,況且店內的商品都易燃。
    男子﹕為什麼﹖
    店員﹕……因為這裡都是紙啊
    男子﹕是嗎﹖」

    p.73 「顧客﹕這本書中有某些頁數破損了。
    店員﹕對,某些舊書在前書主手中就出現破損。
    顧客﹕那可以降低價錢嗎﹖上面的訂價是二十英鎊。
    店員﹕不好意思,我們標價時就考慮到書的狀況。如果書況更好,絕對不只二十英鎊。
    顧客﹕你們不可以考慮這個(指向某一頁)或是這裡(翻到另一側),因為這是我兒子兩分鐘前才撕壞的。
    店員﹕所以這本書的毀損狀況比先前更嚴重,都要歸功於令郎囉﹖
    顧客﹕沒錯,現在可以降低價錢了嗎﹖」

    p.77 「顧客﹕妳叫什麼名字﹖
    店員﹕珍。
    顧客﹕嗯……我不喜歡這個名字。我可以用別的名字稱呼妳嗎﹖」

    p.79  「顧客﹕你們店裡有監視攝影機嗎﹖
    店員﹕有。
    顧客﹕喔。(從外套裡抽出一本書,放回架上。)」

    p.84 「顧客﹕你有看過這裡的每本書嗎﹖
    店員﹕不,沒有。
    顧客﹕顯然你不擅長做這份工作,是不是﹖」

    (方按﹕世人對圖書館員亦經常有這種誤解,以為我們的工作就是讀書。正如下一則﹕)

    p.86 「顧客﹕你坐在這麼多書中間,一定有很多時間看書囉
    店員﹕閣下從事哪一行﹖
    顧客﹕我﹖我在服飾店上班。
    店員﹕您站在那麼多衣服中間,一定有很多時間試穿衣服囉。」

    p.92 「顧客﹕《聖經》是誰寫的﹖我記不得了。
    顧客的朋友﹕耶穌啊。」

    p.103 「顧客﹕你們有菲力普.普曼的《塵埃之書》嗎﹖
    店員﹕沒有,這本書應該連出版日期都還沒定。
    顧客﹕我知道,我以為你們是古書店,應該拿到書了
    店員﹕呃……古書店是賣舊書,我們沒有來自未來的書。
    顧客﹕這樣啊。」

    p.119 「顧客﹕請問你知道附近有哪家店會賣《聖經》嗎﹖
    店員﹕呃……知道。
    顧客﹕哪裡﹖
    店員﹕呃……這裡。
    —英國布萊頓荷甫『活力書店』(專賣基督教書籍),大衛.瑞斯提供」

    p.128 「顧客﹕可以借個釘書機嗎﹖
    店員﹕沒問題。(把釘書機放在桌上,轉身繼續貼標價。)
    (顧客立刻拿起釘書機離開。店員走到門邊,看對方是不是就在門外釘東西,顧客卻兀自往前走。)
    店員(追上)﹕呃,可以把釘書機還給我嗎﹖
    顧客﹕喔,我以為這是我的,我剛丟了一個釘書機。
    店員﹕嗯哼……(一把搶回釘書機,筆直走回書店)
    —澳洲墨爾本『壞脾氣泳客書店』,凱瑟琳.費茲威爾提供」

    p.132 「顧客(大聲念完《波西傑克森﹕神火之旅》的廣告文宣給兒子聽之後)﹕抱歉,請問這本書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嗎﹖
    店員﹕內容講述一名美國少年意外把數學老師蒸發掉,才發現自己是海神的兒子。
    顧客﹕我知道。
    店員﹕所以不是。」

    p.145 「顧客﹕我想退還這本《威利在哪裡》,謝謝。
    店員﹕為什麼﹖
    顧客﹕因為我找到他啦。」

    P.149 「小女孩(指著蘇斯博士的書)﹕我幫我的貓做了一頂帽子,可是牠不肯戴。那本書根本胡說八道。」

    p.155 「顧客﹕你們有《Windows 7天才班》嗎﹖
    店員﹕抱歉,這是珍奇古書商店,幾乎所有書都是在電腦普及前就出版的。
    顧客﹕你們有古董電腦的二手使用手冊嗎﹖就是人們還在耍劍的那個古早年代﹖
    店員﹕……﹖」

    (方按﹕別以為不可能,我就曾經聽過有人要求看彩色的差利.卓別靈電影。)

    p.157 「顧客﹕我們的宗教團體今晚要辦燒書大會,我需要你們店裡所有關於巫術的書。
    店員﹕……
    顧客﹕因為我們不是要拿來看,希望你給個折扣,畢竟我們燒這些書也算是公益活動。」

    (方按﹕你應該找蔣元秋,據聞她除了老婆仔女之外甚麼都可以賣。)

    p.163 「顧客(拿起一本美術書籍)﹕哇,畢卡索約會的女生一定奇醜無比。」

    p.168 「(某女士正在看《飄》(Gone with the wind))
    她的兒子﹕那本書講的是放屁的事嗎﹖」

    「顧客﹕你相信前世嗎﹖
    店員﹕呃,這個嘛……
    顧客﹕我相信,非常信,看所有事物都覺得很眼熟。我很確定這是我第七次來人世。
    店員﹕這樣啊。
    顧客(神情自滿)﹕我很有把握,上輩子是福爾摩斯。
    店員﹕……您知道,福爾摩斯只是虛構人物。
    顧客(勃然大怒)﹕……你是說我根本不存在﹖
    店員﹕……」

    p.171 「顧客﹕你們有關於手語的有聲書嗎﹖」

    p.173 「顧客﹕你建議我搭地鐵應該看哪本書,女生才會想跟我上床﹖

    (方按﹕我也想知道 XDDD)

    p.179 「顧客(拿起一本昂貴的古書)﹕我可以拿走這本書的防塵套嗎﹖因為我那本沒有防塵套。
    店員﹕您是說要買防塵套﹖
    顧客﹕我不想花錢買,我只想直接拿走。你有意見嗎﹖」

    p.180 「母親﹕亨利﹗不要再咬那本書了,又不知道乾不乾淨
    小孩﹕不要﹗
    母親(對店員翻白眼)﹕小孩子就是這樣﹗(信步走開,她兒子繼續咬書)」

    p.187 「顧客﹕我可以用亞馬遜網站的禮券付錢嗎﹖」

    p.182 「顧客﹕你們的亞馬遜區在哪裡﹖
    店員﹕……您要找亞馬遜河的書嗎﹖
    顧客(惱怒)﹕不是那條河。亞馬遜,那個網站啊。那個網站的書在哪裡﹖

    p.205 「(電話響。)
    店員﹕您好。
    顧客﹕喔,你在啊﹗謝天謝地。
    店員﹕請問有何貴幹﹖
    顧客﹕我正在看手寫食譜做雞肉派,可是我連自己的字都認不得。
    店員﹕……喔。
    顧客﹕可以幫我查食譜嗎﹖
    店員﹕怎麼查﹖
    顧客﹕喔。我上週去你們店裡,從烹飪區最上層的書裡抄回來的。我每次去都抄一個回家,反正我可以動手抄,沒必要花錢買。因為上次趕時間,所以字寫得太潦草﹗
    店員﹕……
    顧客﹕我想知道加了高湯之後怎麼辦。能不能麻煩你幫我看﹖就是那本書脊有金字的大黑書。
    店員﹕我今天賣掉那本書了。
    顧客﹕什麼﹖可是……可是我現在要用啊﹗你怎麼不阻止他們買﹖

    P.206 「顧客﹕你們有中文的有聲書嗎﹖我想買給我六歲的兒子。
    店員﹕我們沒有喔。您兒子會講中文﹖
    顧客﹕不會。
    店員﹕……您要找有聲書讓他學中文﹖
    顧客﹕他不需要學中文,我只是想找中文故事給他聽。
    店員﹕……可是他怎麼聽得懂﹖
    顧客(沮喪)﹕地球上有幾十億人會講中文,你是說我兒子很笨嗎﹖」

    p.213 「顧客﹕打擾了,我昨天在那個書架藏了一本書,今天卻找不到了。
    店員﹕恐怕被我賣掉了。我昨晚整理書架的時候看到。
    顧客﹕你為什麼這樣做﹖我要買啊﹗
    店員﹕如果您要保留那本書,應該請我們放在櫃檯後面,而不是藏在書架後方
    (顧客氣沖沖地走掉。)」

    p.216 「顧客﹕可以推薦幾本書嗎﹖我涉獵的範圍很廣。
    店員﹕沒問題,要不要—
    顧客(插話)﹕我不看用第一人稱寫的書。
    店員﹕好,那要不要看—
    顧客﹕我不看女人寫的書,我受不了女作家寫的東西。
    —澳洲墨爾本『知識寶庫書店』,提莉.朗肯提供。」

    p.217 「顧客﹕嗨,我要找衛星導航系統的書籍版。
    店員……您是說地圖嗎﹖
    顧客﹕……應該吧。
    —英國紐柏立『水石書店』,史蒂芬妮.奧斯提供。」

    p.218 「(某顧客瀏覽我們的珍奇古籍區,結果把一本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書摔在地上。書落在地板上時大理石花紋的封面與書本體裂開滾走。顧客手按胸口,倒抽一口氣,然後如釋重負的吐氣。)
    顧客﹕謝天謝地,幸好只是一本舊書
    —南非約翰內斯堡『探險家書店』,詹姆士.芬雷提供。」

    p.223 「顧客﹕這本《吸血鬼獵人林肯》大概是我讀過最貼近歷史的小說了。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基蒂霍克『島嶼書店』,凱莉.奧斯汀提供。」

    p.224 「(電話響起。)
    顧客﹕喂,我要找海明威《旭日又升》的初版。
    店員﹕先生,不好意思,我們沒有進二手書或珍奇古書。
    顧客﹕我不要二手書﹗我要新書﹗
    店員﹕先生,這本書在一九二六年初版。
    顧客﹕我不要那麼舊的書﹗
    店員﹕可是—
    (顧客掛掉電話。)
    —美國紐約聯合廣場『巴諾書店』,凱倫.T.布莉塞特提供。」

    p.226 「顧客﹕我要買本書,書名是《別讓你走》。
    店員﹕請問您說的是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嗎﹖(拿起該書。)
    顧客﹕不是,作家是石黑一雄沒錯,但是肯定是《別讓你走》,不是《別讓我走》。
    店員﹕……
    顧客﹕他一定寫了兩本書名非常類似的書,麻煩你幫我找另一本。
    —香港『PageOne書店』,傑夫斯.陳提供。」

    (方按﹕抄這篇純粹因為它是唯一一個香港人提供的故事)

    p.228 「顧客﹕我要找一本書,可是我不知道出版商。總之那本書很精采,我非再看一遍不可。
    店員﹕沒問題。請問書名是什麼﹖
    顧客﹕呃……問題是我也不太記得……
    店員﹕好,作者呢﹖也許可以從作者找作品,再找到您要的書﹖
    顧客﹕我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店員﹕喔……
    顧客﹕絕對是個歐洲人。
    店員﹕……這樣啊。
    顧客﹕非小說類,應該是某種學術研究。
    店員﹕喔。
    顧客(滿心期待地看著店員)﹕你可以的,一定知道我說的是哪一本書﹗
    —保加利亞蘇菲亞國際書展,塞妲.尼西瓦提供。」

    (方按﹕他應該去文現里亞古書堂找篠川栞子 :P )

    p.230 「母親﹕如果妳想買書,就得用自己的零用錢。我已經買夠多的書給妳了﹗
    女兒﹕可是那些書我都看過了﹗
    母親﹕那妳就該看慢一點﹗

    p.234 「顧客﹕你們有狄更斯的那本新書嗎﹖
    店員﹕呃,他十九世紀之後就沒有新作了……
    顧客﹕就是歐普拉正在宣傳的那本啊。
    店員﹕喔,您說《雙城記》啊,我們有。
    顧客﹕我不是早說了嗎﹖就是最新的那本啊。
    —美國賓州匹茲堡『巴諾書店』,潔西卡.艾美.強森提供。」

    p.237 「顧客﹕我要找一本書,可是我完全不了解內容,所以可能不好找。
    店員﹕好。
    顧客﹕書名是『什麼什麼的不死傳奇』。
    店員(和櫃檯其他兩名同事異口同聲)﹕《海拉細胞的不朽傳奇》。
    顧客(微笑)﹕太好了,謝謝。那怎樣的問題才困難﹖
    店員﹕困難的是像﹕『我六個月前看過某本書,是藍色的,你們有嗎﹖』結果要的書是黃色,而且書店已經三年沒進過那本書了
    —美國愛荷華州柯勒維爾『巴諾書店』,梅莉莎.華德提供。」

    p.240 「顧客(在店裡看同一本書看了兩小時)﹕這本書好精采,我決定要買。
    店員﹕好極了,總共是八點九九英鎊。
    顧客﹕等一下,我可以買這些書﹖我是說我要在書店買。
    店員﹕這裡就是書店。
    顧客﹕真的﹖我還以為這是開放給人看書的地方。」

    p.246 「顧客﹕如果我開書店,就會把懸疑推理區設計在非常難找的地方。」

    「顧客﹕我要幫兒子找書,他是還喜歡紙本書的怪咖。」

    (方按﹕我也是。)

    p.249 「男子﹕你們有洗手間嗎﹖
    店員﹕不好意思,沒有喔。
    男子﹕好吧,那我只好尿在這裡了。(他就尿了)」

    (方按﹕香港網民溫馨提醒,沒片沒真相。)

    「顧客﹕請問……呃……簽名書是不是比較貴﹖
    店員﹕有些書是,簽過名當然比較貴。
    顧客﹕如果是……呃……簽了名的《安妮日記》呢﹖
    店員﹕我可能會給您十億吧。
    顧客﹕喔,太好了﹗」

    p.250 「顧客(火冒三丈)﹕我要退這本《史上偉大演說》的有聲書。根本不是當年的原講者念的﹗
    (這些演講包括華盛頓、林肯和凱撒的講詞。)
    —澳洲新南威爾斯邦代姜欣『博德斯書店』,馬克.墨瑞提供。」

    p.252 「(兩名女孩走到醫療區,找到《葛雷解剖書》。)
    女孩﹕天啊,他們竟然用電視影集名稱當書名……現在的人為了賣書,無所不用其極耶﹗
    她的朋友﹕對啊,真可悲。
    —愛爾蘭寇克大學學生中心『約翰史密斯書店』克萊兒.費茲傑羅提供。」

    p.253 「顧客﹕書上哪裡有寫出這本書有幾頁﹖」

    (方按﹕以圖書館目錄記錄而言,閣下只要揭開書尾看最後有頁數的那頁就知道。當然有些書開頭的序言、目錄和書末索引之類會另外編號—通常用羅馬數字,要不要記進目錄裡就視乎圖書館要求記錄有多詳細。但阿拉伯數字的「正式」頁數已佔了絕大部分,雖不中亦不遠矣。)

    p.256 「讀者﹕這個姓 Anonymous 的作者名字是什麼﹖
    —加拿大奧沙瓦公立圖書館傑斯翰恩分館,妮可.亞當斯提供。」

    p.261 「顧客﹕我要找猶太民族大屠殺的書,我女兒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非常有興趣,可是我不要買內容悲傷的書。
    店員﹕……不要悲傷的﹖
    顧客﹕不要,一點點都不行。
    —澳洲邦代灘『葛特璐與艾莉絲的咖啡館書店』,麥德琳.陶德提供。」

    p.263 「顧客(拱隊到長長的隊伍前,此時店員正在幫另一人結帳)﹕你們有關禮儀的書放哪裡﹖
    —澳洲墨爾本『博爾德書店』,卡蜜兒.米諾提供。」

    (方按﹕顯然他真的很有需要。)

    p.267 「女子(走到我面前,拿起《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可以請妳幫我簽名嗎﹖
    我﹕……那本書不是我寫的。
    女子﹕可是海報上說妳今天來簽書。
    我﹕對……我來簽我自己寫的書。(指指《怪問》。)
    女子﹕只有那本﹖
    我﹕……對。
    女子﹕不簽別本﹖
    我﹕……不簽。
    女子﹕喔,還真奇怪。(她一臉疑惑地走開。)」

    (方按﹕忘記了是否阿濃,香港作家也好像遇過這種人。)

  • 永遠的0

    永遠的0》百田尚樹著、王蘊潔譯,台北﹕春天,2013

    看完電影,再找原著來看看有何分別。

    相對而言,當然是有震撼影音場面的電影比較催淚,整本書只有講到一個特攻要員(書中說簽了「志願書」但未指派任務的叫要員,被指派出擊的才叫隊員)戰後去美國史密森博物館重見「櫻花」瞬間崩潰那一幕令我忍不住流淚。

    跟不少改編電影一樣,《永遠的0》改編為電影時也刪減了一些情節,甚至連角色也有部分合併了(為節省演員吧﹖因為每個角色都要找兩人分飾「青少年」和「老年」)。不過整體而言,在下認為電影與原著相當接近,改編沒甚麼不合理的地方。

    (唯一最不合理的,就是原著裡已經有長得矮的岩本徹三,男主角是180 cm的高個子,電影卻找了岡田san出演囉。 :P 可能日本已經沒有長得更高更強的武打明星吧﹖)

    魚頭說日本打算開拍《永遠的0》電視劇,在下倒覺得有點無謂了。
    我覺得《圖書館戰爭》更適合拍電視劇呢。因為《圖書館戰爭》電影根本不夠時間交待故事脈絡,未讀過原著的讀者看完可能有點不知所以。《圖書館戰爭》多文戲和感情線,反而適合拍電視劇多於電影。
    反之,《永遠的0》電影已經把故事交待得頗完整,拍電視劇反而可能拖得太長。戰爭片好像一氣呵成比較好,當然如果你拍得出《the Pacific》的水平另作別論。但就算拍了出來,像金田一般每集都死人而且死得更多更血腥,可以放在合家歡時段播出麼﹖恐怕也只能放在深夜時段吧﹖

    不過只要日本右翼支持的話,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想拍甚麼都不難吧﹖

    看完書,倒更明白為何宮崎駿跟作者會互相指責了。除了「左右互斥為膠」的鐵律外,更因為宮崎駿在《風起了》描述只醉心設計最佳飛機、好像跟戰爭責任無關的堀越二郎,但《永遠的0》的男主角卻明言很討厭這個設計師。男主角說因為他(堀越二朗)設計了一款續航力太強的戰機,卻沒想過機師身為常人集中力有限,於是軍部才讓他們勞師襲遠,花了太多時間飛到太遠的戰場上空後根本不夠精神作戰,所以很多經驗豐富的機師都死在瓜達康納爾了。

    從基層士官的角度看,男主角會這樣說不出奇。不過作者借男主角帶出的這個批評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人家設計了可以飛那麼遠的戰機,不代表你就必須飛到那麼遠作戰。否則我們豈不是要批評汽車設計師為何設計出可以跑那麼遠的貨車,讓貨車司機徹晚不眠開車導致車禍﹖難道為了交通安全應該把汽車設計成每跑幾小時就要加油一次﹖
    考慮機師的精神和休息狀況去編派任務,是軍部的事。說到尾都是因為他們的上司把機師看成「消耗品」而已。就算沒有零戰,他也會抓你們去開櫻花特攻機,難道又關堀越二郎的事﹖要批評堀越設計出「飛太遠」的戰機,倒不如批評他為何不加強防禦,讓零戰一中彈就起火好了。不過以軍部不恤人命的性格,就算原本設計了防彈裝甲板,軍部也會嫌太重,命令拆下來好讓它飛遠一點吧﹗

    另一個感覺,就是當原著改編為《戰爭》後,「右翼」味其實已經淡化得多了。當然這不是說原著在標榜甚麼「軍國美談」,如果只是這樣就不會那麼受歡迎了,只是在原著中看得出右翼思想的地方多得多,可沒有電影那麼隱晦。

    身為右翼的作者,在書中借部分老兵的口批評戰後體制和「民主主義」,說這樣令日本人越來越個人享樂為重、互相欺詐之類(電影沒提這些)。以為戰前就不是這樣了嗎﹖只不過是因為戰前的人際接觸圈子比較小吧。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塑造角色,因為「人心不古」可是個從孔子年代到中共改革開放後都一直會出現的想法,大部分世代的人都覺得「以前比較好」。反正連搬來香港很多年的大陸人也有人懷念毛時代「夜不閉戶」(嘿,反正大家都窮到沒東西可以偷,還需要做賊麼﹖),日本有老人懷念戰前的「純樸」也是尋常事。

    老人家埋怨「人心不古」不算甚麼,其實最毒的是作者故意安插了個「左膠」角色。
    有讀原著的看倌應該知道就是那個男記者,堅持追究戰爭責任,跟一位老兵吵起來的原因,卻竟然只是為了堅持神風特攻隊員都是「被洗了腦」的「恐怖份子」。(因為那些經過審查的遺書,都寫成很熱衷為國家為天皇犧牲的樣子。)
    如果是寫議論文作辯論,一個誠實的論者,應該要面對對方最堅強、最核心的論點,拆解到的拆解,反駁不到的就承認駁不到。只找一些本來就薄弱的旁枝論點,把它駁倒了就宣稱自己駁倒了對方的整個立場,這叫打稻草人,非君子所為。
    可是在寫故事時,你卻可以創作一個高傲但沒腦的角色,然後把所有「反戰」、「左翼」論點剪輯成不堪一擊的混合物放在他口中,讓他表現出一個「只懂反戰卻不能體恤士兵無奈出擊又不想讓家人傷心的複雜心情」的「左膠」形象,再送給老兵修理一番。一下子把反戰人士都抹黑為「左膠」(至少形象上如此),才是作者最毒辣的地方。

    找到有篇「在日華人」寫的評論,竟然也是說作者「美化神風特攻隊」。我很懷疑究竟他有沒有看過電影或原著。正如上一篇文所言,我想外國人沒甚麼可能會覺得這齣戲「美化戰爭」的,我想甚至連日本人也不會覺得電影「美化」了神風特攻,整個故事都是在描述特攻有多荒謬愚蠢嘛,這一點在小說裡更是反複強調。
    與其說作者想「美化」神風特攻隊,倒不如說他想把特攻隊員「人性化」。就如「修理左膠」那一段,其實整個故事都是借不同老兵的口,表示特攻隊員本來就不想死,更不是因為崇拜天皇而死,只是為了保護國家和家人,硬撐著面對無法逃脫的命運而已。書中也直指如果當時多一點人敢「企硬」拒絕的話,特攻可能根本搞不成(咦,他們不是很討厭個人主義的麼﹖)。當中最「右」的也不過是「為國家捐軀」這種想法吧﹖

    反而是書中不停批評高層不負責任,更令我覺得不安。
    高層不負責任當然是事實,可是作者借男女外孫討論美日軍隊制度差異(例如士官地位、擊沉敵艦/機的計分方法等)和日本官僚體制的僵化弊病,真的切中要害嗎﹖日本就只是因為這些而輸﹖跟書中老兵批評「民主主義」的態度相反,這些比較反而突顯了民主制度的重要。
    如果日本戰前就有較完善的民主制度,是否代表不會開戰﹖當然不一定,正如美國是民主國家一樣四處征戰。可是,民主制度伴隨著新聞言論自由和個人主義,應可以平衡日本社會一味側重群體之弊(華人社會亦如是)。群體團結不是不好,做正確的事時可以放大力量,但同樣做錯事時也會放大錯誤,而且壓制批評的結果就是一直錯下去。這正是日本在戰爭中越陷越深的原因之一。美國不是沒有貪功的高層和錯誤的決策,但通常不久就會有人提出反對,避免高層死要面把錯誤無限擴大下去。(美國在豬灣事件就是中了「團體思維」的陷阱,但他們反省得快,到古巴飛彈危機時就著力避免再次陷入同樣的錯誤。) 這就是民主國家比專制國家優勝之處,雖然民主國家的效率通常較差,但這是為了避免犯下大錯的代價。

    一味批評高層的另一問題,是忽略平民的戰爭責任。把戰爭責任歸咎於高層而宣稱「平民被騙論」,是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國共都一樣),也是日本戰後的基本說法。
    我這裡說「平民的戰爭責任」當然不是說日本平民都犯下戰犯級的罪行,而是指有不少日本平民當時是積極地支持戰爭的,他們真心認為侵略別國對本國是好事,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卻從來沒有好好反省過這種「貪婪」跟高層其實是同出一轍。
    書中老兵指斥「左膠」記者時,說這是傳媒在戰前不負責任地愚弄和鼓動群眾所致,好像反而是傳媒令群眾狂熱去挾持政府開戰了,這是不正確和不負責任的說法。不是說傳媒沒鼓吹、沒責任,而是傳媒本來就受政府和軍方管制,有些記者就算想報導「不好聽」的東西都會被審查掉,所以這並不是傳媒單方面的責任。
    書中有個例子,說幾個初期參加特攻的人被奉為「軍神」,受到鄉親崇敬,到戰後「反戰」了,鄉親就立即變臉鄙視這些人。這種翻臉如翻書的態度,很明顯只是趨炎附勢跟紅頂白,哪方較強就倒向那方,根本沒有甚麼個人立場可言。當時很多日本平民面對戰爭,根本就是同樣態度﹕有油水可撈、政府標榜的事何不積極去做,求揚名立萬﹖到了戰後,卻立即說自己是「被騙了」就推卸了所有責任。
    這種批判不是方某自己想的,以前介紹過一本前日共成員寫的《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人的精神構造》(津田道夫著,香港﹕商務,2000),他把這種態度稱為道德上的虛無主義,認為和天皇制國家主義一起構成了開戰和大屠殺的誘因。
    當然,書中推卸平民責任就算有問題,也未必算是「右翼」的錯,因為在日本除了「左翼」之外,幾乎所有人都是這種論調。

    就連男主角的形象,原著也比電影多了一點。電影基本上都只提及主角「善戰但不好戰」、愛惜自己和同袍性命的一面。但原著卻提及主角打中敵機後,還試圖掃射跳傘飛行員的「不君子行為」(同袍紛紛指責他追殺失去武器的逃生機師非武士所為)。當然原著中男主角提出了理由(他認為美國資源充沛,戰機要多少有多少,打戰機根本沒用,應該優先殺傷機師。他甚至希望最好不用上天,就在地面打死對方),但與電影裡的相比,這樣的主角怎樣看都不像反戰或和平主義者吧﹖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註﹕另外有人撰文比較了《風起了》和《永遠的0》﹕從《永遠的0》談到《風起了》 ,作者認為宮崎駿才是美化了筆下主角。因為設計戰機必須跟軍方溝通,也要顧及軍部的要求,所以不能把戰機設計師說成是跟戰爭責任毫無關係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