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 陋室銘﹕中國地產文學先聲

    前幾天跟推友討論中學文言文課文,有人說《陋室銘》只是作者自吹自擂之作。當然這篇文是自吹自擂沒錯,但古來自吹自擂多的是,就算這篇吹得再好,為何偏要學生讀它﹖

    其實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陋室銘》其實是中國地產文學之濫觴。貴為資本主義自由港,相比甚麼一國兩制膠度自治、團結權利與自由,高地價政策才是香港核心價值。古語有云「有土斯有財」,中國的地產文學其實早已甚有成就。香港現在那些所謂地產文學,只不過是小兒科。身為高地價之都的居民,學中文自然要認識地產文學。所以《陋室銘》其實是以中國地產文學代表而列入課程的,當然這一點寶寶和課程文件同樣都不會說。

    由於有朋友讀番書,沒讀過文言文,未知道地產文學的精髓。在此畫公仔畫出腸,讓朋友了解一下這篇文如何「有聲有畫」,讓未有電視的古人,可以讀一篇短文就得到觀看樓盤廣告的效果。

    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需要高,有仙人寄居就會出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水不需要深,裡面有龍就會有靈氣)

    (很明顯鏡頭先掃視四周環境,有山有水,簡直是背山面海的優質樓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間屋雖然簡陋,但屋主本人德行遠近馳名。)

    (鏡頭回到樓盤上了。)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樓階上有青苔痕跡,透過窗簾還見到外面的青草呢。)

    (樓盤有大量綠化設施。)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跟我來往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身份的粗人)

    (身處名校區,甚至旁邊就是大學。)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平時可以彈彈古琴,讀金剛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不會有亂彈的噪音騷擾,書桌也沒有一堆公文困擾我)

    (會所設施﹕別忘記,樓盤廣告通常都有個洋女在會所彈琴,另一邊有個男人坐在梳化悠閒地看雜誌,好像沒人要開工賺錢供樓似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就像當年諸葛亮住在南陽的草蘆、西蜀揚雄的茅亭一樣。)

    (同一發展商之前推出的樓盤,住客都飛黃騰達,往績就是信心保證。)

    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說﹕有我這種君子住進去,怎算簡陋呢﹖)(註)

    (最後還有名人推薦了。)

    這個樓盤,一定熱賣。

    ---

    註﹕「何陋之有」其實是用典,語出《論語.子罕

    子欲居九夷。 (孔子失意於諸侯,有天說既然沒人重用我,不如搬去東方蠻夷那裡住好了。)

    或曰:「陋,如之何!」 (有學生說,那種沒文化又卑陋的地方,老師身為大學者怎能委屈去住﹖)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就說﹕有君子去住的地方,又怎會沒文化和卑陋﹖)

    意思即是說,孔子在中原找不到重用他的人,他認為自己去到另一個地方,一樣可以把中原的文明教化帶過去。

  • (朋友邀稿,這篇不大合用,留來自奉)

    作為網絡術語,大家對於這個「膠」字最熟悉的當然是高登討論區所用的意思。就是借粗口諧音的「硬膠」,指人傻戇愚蠢之意。根據香港網絡大典「硬膠」條目的說法,除了作形容詞或名詞用(即傻人本身,亦可以指高登慣用的小丑神「膠幣」),也可以是動詞。

    可是,「膠」指人傻戇愚蠢,並不一定要跟粗口掛勾。香港網絡大典中就提及《墨子》已有「內而不解」形容愚昧固執之人。而多年前討論「膠」字,亦有朋友送上其他古籍的記載,以膠為拘泥之意﹕

     《夢溪筆談‧技藝》:「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一法,乃為通術也。」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陝西‧九》:「通運其變而勿。」

    而且更有笨膠和黐膠﹕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近盆末下,名為『笨膠』,可以建車;近盆末上,即為『膠清』,可以雜用;最上膠皮如粥膜者,膠中之上,第一黏好。」,繆啟愉校釋:「笨,粗而不精。笨膠,猶言粗膠、濁膠。」

    《治禪病秘要法經》卷下:「心如黐膠,處處隨,不可禁制。」

    在下見到的就是,清朝還有記載考生用「膠」字諷刺考官﹕

    嘉慶時,鮑桂星任河南學政,以割裂文句命題而著稱。一次他將《中庸》篇內的「今夫山,一捲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題為「大草」,即取前句尾,後句首,而拼湊成題。這樣的命題,學子拿到以後哭笑不得。士人詩評曰﹕

    「廣大何容一物,滿腸文字亂蓬茅。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魚包變草包。」

    士人把鮑姓拆為魚包,諷刺其是草包。

    (頁313,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三聯,2007)

     「渠」即是「佢」,舊時文章多用「渠」。當年在下說這可能是廣州的試,因為廣東話用「佢」形容他。但現在再查看一下,才發現網友原來早有另一文指出,「渠」非廣東話獨有,連吳語也有,「古已有之」。

    所以,一聽到「膠」字就想起粗口,然後認為人家講諧音粗口,大可不必。因為未有這句粗口之前,「膠」字早就承載了類似的意思。

  • 瑣事

    簡單幾張圖,講講這幾天。

    星期五是學校放假前一日,怎料助理突然病了所以一腳踢,而且還要招呼見習的同工,所以相當忙。
    《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原來這天就落畫,所以不能等星期六,這晚就要約朋友去看。但臨收館前就有個學生跑進來,說被當堂要印一幅圖教功課。當年去公共圖書館應徵助理圖書館長,就是因為回答收館也讓趕功課的人印功課而沒獲聘(官僚而言這也是很自然的,並不奇怪)。不過我就跟他說「你一個人沒盡責任,就是會牽連很多其他人。例如我今晚約了人看戲,現在就要等你印完功課才可以走。」

    話雖如此,因為這場戲較晚,所以還是趕得及的。
    DSC01976a
    家騮﹕「fans請我食monkey business﹗」

    戲看了,之後再寫。

    ------------(我是家騮食住香蕉等睇戲的分隔線)------------

    星期六朝,出門聽講座,要考慮一下是否更換學校的圖書館系統。
    之後找老媽看同樣快要結束的文化博物館展覽﹕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繼發現大廈樓下貼的春聯倒反了(給管理處寫了信才去更正),連博物館也有平仄問題。這一句如果你懂平仄,就會知道「香者蘭為王,竹稱君子品」上下句應該調轉才是(應該以收平聲的「王」殿尾)。而人家原件其實沒錯,「竹稱君子品」在右方(左耳﹖)、「香者蘭為王」在左方,是博物館自己寫說明時倒轉了。
    DSC01977a

    奇怪的是,同一展區其他展品就沒搞錯。例如這個「少小須勤僉(儉),老來向(享)榮華」就是以平聲的「華」收尾。
    DSC01978a

    旺仔是抄它的吧﹖XD
    DSC01980a

    劉小康展覽才知道,原來青衣街市樓梯那些顏色光圈裝飾是他設計的。不過這套裝置好像沒有保養,後來逐漸壞掉了。
    DSC01981a

    ------------(我是青蛙笑住等捉棋的分隔線)------------

    星期日又是大導棋局。

    Terra Mystica,有點像 Small Worlds 但沒那麼複雜的遊戲。儘管如此,這些太多特殊規則、個個玩家都不同的遊戲還是讓我有點怕(我覺得Small worlds更恐怖),而且每次都玩得不好。畢竟就算是章癡,章則法律通常都是同時適用於所有人,沒有這樣人人規則不同……
    DSC01982a
    (Konichi蛙﹕仔仔揀左同我一樣既綠色都係贏唔到呀。)

    大導演本來想我拿 Ticket to ride 亞洲版去玩上次未玩的另一面,但最後大導自己去玩另一個game,結果我們還是玩組隊的這一面。

    這次組隊,Hannah有張烏蘭巴托去中亞某城市的common destination card,於是我也放了一張北京去中亞另一城市的當 common card。另外兩張由上海去蘭州、由北京去香港的,較為安全(因為四人局裡東海岸都有雙線,不怕被搶),就留在手上自己解決。我們需要一起解決的,就只是由北京前往中亞的路線,這裡路線少但較長,得分會較高。
    之後發現她留在手上的牌竟然分別只需要伸延至哈爾濱和加德滿都,所以只要主幹完成了之後,就十分容易解決。
    原本害怕對方會搶北方的少量路線,但後來發現原來他們要連接南亞和中國中西部。雖然複線多不怕搶路,但相對也較短難搶高分。
    看倌看圖就知道,紅色的我們可以用較少、較長的路線去連接所有目標城市。而黃色的對方目標城市卻分散得多。更不幸的是他們漏了城市沒連接未發現,完局時進一步拉開了差距。(自幼愛讀地圖的在下,認地圖這方面算是頗有自信,所以有信心不會走漏 :D )
    DSC01983a
    (Konichi蛙﹕仔仔同Hannah姐姐組隊終於贏左啦﹗)

    又,其實買這副地圖時,封面已經令人不明所以﹕
    (BGG)甚麼叫「五月的最佳獲勝」﹖﹖畫面有點共產味,難道講勞動節﹖

    直到這天 Hannah 問五月是否May,我才想到原來是 May the best win 的劣譯﹗
    google translate 也不是這樣譯了(其實應譯為「願最好/最佳的獲勝」),究竟這誰譯成這樣的﹖
    (P.S. 這幅地圖右下角還有圖章印款式的簽名寫著「艾倫月」的,因為作者叫 Alan Moon。XD)

  • 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卜永堅、李林主編,香港﹕中華,2015

    卜博士新作,敝人獲贈書乙本。內容豐富未能讀完,但讀了大要先介紹一下。

    我們讀中史時一定聽過「八股文窒息創意」的說法,令士子只顧「代聖人立言」不理世事云云。但我們卻沒機會看現實中八股文是怎樣的。就算去博物館相關展覽,見到亦多是本地「卜卜齋」學生練習,很難覺得是好作品。可是,學對聯時老師說對聯以明清最盛,因為八股文要求對仗工多藝熟(同理,唐朝詩藝最盛,當時亦是考詩賦)。能對出妙聯者,腦袋應該很靈活才是,創意何以會窒息呢﹖

    編者連同他們的學生,一起研究了清末一場著名科舉的進士試卷(這場考試包括了很多後來的重臣、甚至有民國大總統)。身為科舉遊戲「勝利者」,功力自然高得多。書中提供了試卷賞析,讓人見識八股文能有多精彩。書中亦附有這批進士的簡歷,讓讀者了解他們的背景。

    科舉制度有很多書籍提及,而本書亦提及一些平時不易留意的細節。例如入京會試的舉人是要先考複試的,甚至有人考得太差直接被黜革舉人身份。會試後殿試前有複試、殿試後也有翰林院選人的考試,總之就是不停考試。而今日風行的公開考試「雞精書」,當時亦早已有之。
    但本書價值,在於讓一般讀者了解一篇「優秀八股文」如何寫成。正如近體詩格律嚴謹,詩人仍「戴著腳鐐跳舞」跳出了輝煌的唐詩盛世。八股文對仗文體要求嚴格,士子仍能寫出美文。這批「勝利者」往後亦證明了他們思維活躍、未必保守固執。可是,八股文可以很美,是否就代表科舉沒有以往批評者所指「令學子窒息」的弊病﹖

    或者我們要從一個比較大的背景去看,窒息的可能不是考試本身,而是整個社會。考試的悶局可能只是社會大環境保守不進取的反映。假如科舉只是一場文學考試,就算只考作詩對聯,未必就會影響社會風氣。別忘記要考詩賦的進士科本來就淘汰了「只求背誦沒創意」的明經科。但如果所有人只能有「當官」這個上流門路,而當官就只能透過科舉(而科舉只有進士科一條路),那麼社會出路的封閉就會令考試也變得很封閉。當社會沒有其他出路,所有人只能經過同一個模子求上進,自然就會窒息。就像先前介紹的《大清帝國的衰亡》,滿清滅亡是源自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考試制度並不導致這點。
    要是在一個經濟發展順暢、上流門路開放的社會,考試只是其中一條上進之路,考試不行的人大可改試別業。正如美國就經常有缺乏學位的人開創大生意,當球員也可能成為球王日進萬金。百業各顯神通,學子不需要受限於同一個模子塑造,自然也就不會因為考試而窒息。在一個民主社會,官員權力處處受節制、並不會只有當上官員才能顯貴(甚至當了官也不會特別顯貴),學子自然也就不必要被迫走一個考試制度以求當官了。

    考試評卷要求客觀準確。無論考詩詞或八股,都是取其對韻對仗可客觀判斷,相比評賞文意人言人殊,自然客觀得多。可是卻往往忽略了文章本身的意義,令考試變成純粹操練、文字遊戲。科舉如此、學能測驗如此、TSA如此,通識科亦可能如此。進士的八股文美妙,然廣大考生為求聞達,卻只知操練不知世務。對比眼下,能不慎乎﹖

    本書出版有點「生不逢時」,因為前幾年新高中中史科還在搞校本評核,敝校選擇了要學生寫傳記。本書裡不同學生以不同方式和角度為諸位進士立傳,其實頗為值得中學生借鑑參考。但因為校本評核太多壓力太大,去年政府宣佈取消包括中史科的若干科目校本評核。換言之來屆新生不再需要交傳記功課,本書的「實用吸引力」又減弱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不完全的)筆記,或挑骨頭﹕

    p.25 「由統計方式已可知,競爭度與錄取率正好成反比」

    其實這是不需要看統計的,因為競爭度(X中取一)與錄取率(1/X獲取)的算式剛好相反,本質上就是成反比的。

    p.37 表六 。年齡組33-37﹕33(22)、34(23)、35(13)、36(9)、37(6)
    表末眾數(Mode)33

    既然33歲有22人、34歲有23人(p.39圖五證實這數字沒錯),那麼眾數就應該是34歲。

    p.44-45 表八注2. 「會試複試、殿試、朝考三場因區分甲等,因此表現略微複雜。如劉培殿試欄下3-33(166/319),指他殿試列第三甲第33名,在該榜319名進士中實際排及第116位,餘類推。」應為166。

    p.71 「文章末尾愛仁再用一段短短的落下總結全文,以設問的形式提出『何書紳一事,未之前聞乎﹖』並通過列舉在問行之前孔子已對子張所提出的不同訓誡,向讀者解答﹕正是因為在問行之前子張未曾問過這一方面的事,說明問行之舉正是子張長進的結果,以此完結對此段《論語》的闡釋。」

    我想愛仁指出子張長進的論據,並非「之前未問行」,而是「書紳」(寫在衣帶上)這個動作吧。愛仁的「落下」(結尾)是「不然,問政、問仁、問明、問達,夫子歷有訓辭,何書紳一事,未之前聞乎﹖吾故曰﹕子張問行,子張之進境也。」
    在下理解愛仁的意思是指,「子張問行…書諸紳」,即是終於明白自己「好高騖遠、難以為仁」,無法「參前倚衡」時時把夫子的教誨放在心中,所以才乾脆「書紳」當成便條般隨身。因為知道自己的缺點、找方法克服,所以「子張問行」的故事就反映了子張的進步。

    ---

    補註

    卜博士借版主平臺,寫一道歉聲明如下:
    頁132,謂「恐龍秘笈」的編者是日後成爲嶺南大學校長的陳坤耀老師。錯!這本「恐龍秘笈」的真正編者是杜耀君老師(Y.K. Tao);而陳坤耀老師的確編纂另一本極爲暢銷的會考參考書,但不是有關生物科的,而是有關經濟及公共事務科的。謹此向杜耀君老師、陳坤耀老師道歉。

  • 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

    紐倫堡也不是說去就去,要聽候差喚的。所以這天未知時間,就先去海防博物館看了這個展覽。不過有點令人失望,雖然跟義勇軍特展也是佔用專題展覽廳的同樣空間,但感覺展品少很多。雖然堡壘大堂樓梯貼了特展貼紙,但原來上層也沒有額外展品。

    展廳燈光非常昏暗,當然是為了保護文物,不過拍照就很難了。堅持不用閃光燈,所以下面的圖自然就難看了。

    宣佈抗戰時的國民政府公告,那時還是愛寫這樣六字一句的﹕
    DSC03414a

    這本小冊子的作者是「博古」,其實就是共產黨人囉。
    DSC03415a
    既然是向廣東的革命博物館借展品,整個展覽自然也是強調共產黨的多,國民黨的少。

    仍是中共找郭沫若辦的報紙《救亡日報》,不過引起在下注意的是……
    DSC03417a
    (「獻金,獻金﹗﹗愛國的烈火,獻金的洪流﹗」)(課金的起源﹖)

    鈔票、軍票之類見得多,債券較少展出。無論國府或日本的都寫了息率,不過戰後在大幅通漲下都沒甚麼用了吧﹖

    DSC03416a
    國府債券書面上寫的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發行,打算到民國五十八年(1969)還清,指定每年平息六厘。計劃用三十年收拾抗戰殘局,不算過分,只是歷史沒有這樣的機會。國幣先因為惡性通漲一文不值,然後國府就連江山也丟了。

    DSC03430a
    日本債券寫的是昭和十七年,沒有寫何時還清。只是寫面值金三十圓,但賣出價是二十圓,那十元差額應該就當利息。看起來利息很多(50%),但不知道還款期限就沒有意義了。

    有幅照片是船員慰勞共軍游擊隊,沒甚麼奇怪。不過搞笑的是那艘船偏偏叫「日本皇后號」……
    DSC03419a

    這張說明牌這樣寫﹕「廣州路德興號發給日本橫濱正金銀行的發貨單﹕廣州淪陷後,草資銀行全部撤離,橫濱正金銀行等日資銀行乘機壟斷淪陷區的金融業」
    DSC03423a
    但右下角貼了張票,寫著「中華民國印花稅票」,左邊也是民國年號。或者是偽政府已經接管了市政﹖

    又一張拍得不清楚的照,當時香港是連買柴也要配給的。
    DSC03425a
    (所以據聞有人上山斬柴,日軍也嘗試阻止。)

    這張未看說明牌,但見整張都是中文,沒理由「檢便」兩字就是日文,所以相信是檢查大便的證(這也要有證﹖)。因為當時霍亂流行嚴重。
    DSC03431a
    前文述《默然捍衛—香港細菌學檢驗所百年史略》提過,香港淪陷時日軍的確因為霍亂流行而加強檢查,但身為英國人的醫務總監司徒永覺後來報告說,日本人的肛門抹棒檢查是亂來的,根本沒有保障細菌活性,以致驗了一萬人只發現一個陽性。就連日本人強制施打的霍亂疫苗也是品質惡劣,令民眾手臂受細菌感染發炎。
    不過隨街捉人去驗肛門本身已經夠黑色幽默的了。

    貼這幅純粹只因為這是日軍登陸青衣島部隊。
    DSC03436a

    日本兵不只在太陽旗上題字,而且還把每一攻陷地方按日子排列成射線狀﹕
    DSC03437a

    見到這頂帽有想起金剛嗎﹖(笑)
    DSC03438a
    (網絡大典)

    之前沒留意到的,是現在有些展櫃已經改用這種照明。大概是LED,而且光源也不在櫃裡(應該用了光纖),那就不會發熱了﹕
    DSC03440a

    當然,就算展覽偏向共產黨,游擊隊也不是沒做好事的,拯救盟軍飛行員就是游擊隊看家本領。
    DSC03443a

    戰後繳獲日軍指揮刀乙把當然值得威威,不過游擊隊連繳獲日軍漱口盅和米桶也當戰利品就未免有點小家……
    DSC03449a
    (不知為何想起翻板大富翁那張「擊落米格機」,大富翁又不是戰爭遊戲,當棉被和買愛國獎券都很正常,但怎麼會去擊落米格機呢﹖)

    日本於九月二日宣佈投降後,共產黨的確想要東莞、寶安、惠陽一帶日軍帶他們投降,展覽有一張游擊隊發出的指示,只是字跡太模糊就不貼了。
    只是日軍沒理會他們而於九月十五日廣州投降(而負責的張發奎是國軍將領當然也就沒提了,於是上文下理看起來就像是日軍應該是收到共產黨的指示然後就投降了),香港的日軍則於九月十六日向夏愨投降(當然也沒有提中英瓜葛之下,夏愨是同時以「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代表」身份受降的)。
    DSC03450a
    於是整段最後那句2014年定九月三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就變得很突兀。為何2014年才定下來﹖為何香港現在不慶祝重光﹖館方似乎不認為小朋友會問這些問題。

    ---

    最後一幅倒是跟這個展覽無關,而是在其他展廳碰巧見到的﹕
    DSC03451a
    在維基百科有一個頗麻煩的譯名,就是准將,正式的對應頁面是Brigadier general
    由於維基百科不知何時開始在元維基限制了A語文的一個維基頁面只能譯成B語文的一個維基頁面,而不能共時有兩個譯名。這個規則是很奇怪的,因為兩種語文詞彙之間從來不是一對一的關係。於是英文Commodore就沒有中文維基頁可以對應,變成沒有譯名。但就正如這幅展板所示的,我們對Commodore的譯名,向來就是「海軍准將」。
    當然,以維基那些人的性格,他們絕對可以拗Brigadier general跟commodore不同,正如英國自己也當這個職位(連同陸軍的brigadier)是校級而非將級。可是在NATO系統中,其實兩者都是當同等的一星級(OF6)。而日文維基則另設一個「代將」的頁面作譯名。

  • 知日.和製漢語

    知日.和製漢語》,北京﹕中信,2015-3

    像之前台灣《網絡與書》系列或香港突破的《Breakazine》,屬於介乎於書和雜誌之間的「書誌」,每期一個主題。碰巧見到這個和製漢語專題,有點興趣所以買了。

    反正不懂日文,只是讀來開開眼界,所以沒甚麼整體評語,內容也很有趣。不過有些內容看來,部分作者對和製漢語的了解似乎有限。

    例如有人聲稱「便當」是從粵語傳入中國大陸,這一點也許不算錯(因為改革開放早期幾乎都是從香港引入新觀念),但香港人本來也是學台灣的嘛。是台灣人保留了很多由日本傳入的詞語,就連「歐巴桑」「歐吉桑」之類都是台灣傳來的(小時候在台版書可見到,當時看到也不明所以)。乾脆寫「由台灣傳入」就好啦。

    另一個奇怪的是把「告白」當成和製漢語。以現時普遍把「告白」當「示愛」解的話,那當然是從日本傳入的意思。但中文本來就有「告白」,指「告知」(這跟示愛有關)或「告示」。由後者引伸而把廣告稱「告白」在粵語地區一直通行(「賣告白」),以至黃霑一本廣告業散文集還是叫《廣告人告白》的。以這樣的背景看,「告白」不算和製漢語,因為就連日語中的「示愛」意思,也是由中文的原始義(告知)引伸而來。

    還有一段討論「扁桃」(書中說是杏仁,但維基百科杏仁的品種有不同,英文維基的扁桃是almond,杏仁是apricot kernel),自然會提起「扁桃腺」,但內文竟然說因為形狀像扁桃腺所以叫扁桃。這擺明是倒果為因吧,是扁桃腺因為像扁桃才叫扁桃腺啦。

    另外有一段頗驚喜的,竟然是《Let it go》。原來這首歌不只有香港版(其實也沒留意),還有日本版,是松隆子主唱的。想起松隆子和這首音樂放在一起,不知為何就覺得應該會好聽。
    (謎之聲﹕其實只是因為你萌松隆子演雨宮的眼鏡娘模樣吧……)

  • わんぱく線

    話說上次帶家尖見朋友,之後在愉景新城打發時間,見到有這樣的機動遊戲﹕
    wanpakuline

    為何一部入錢會動的遊戲機器會叫小朋友不要搖晃,這是後話。引起在下注意的是路線名。
    這種顏色是JR山手線的顏色,但上面寫的「わんぱく線」是甚麼一回事﹖是否有重複用色的情況﹖

    回家搜尋一下,わんぱく線的結果幾乎就是一堆小朋友玩機動遊戲的影片,只差在顏色部部不同,甚至有人特意去討論這部遊戲機是模仿哪一款電車型號。

    如果只以わんぱく搜尋,維基只提及幾件事,然後又有網上字典提及「腕白」,兩者都說是由「關白」訛傳而成。而維基辭典另一些網上辭典都把「腕白」解釋成「頑皮」。

    換句話說,所謂わんぱく線只不過是個隨便改的化名,並不指稱一條實際路線。譯成中文大概就是「頑皮線」、「淘氣線」或「百厭線」之類。

  • 如果這樣會怎樣、漢字日本

    (又讀了兩本書,都不是自己的。於是自己的書還在堆積著……)

     Randall Munroe《如果這樣,會怎樣?:胡思亂想的搞怪趣問 正經認真的科學妙答》(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黃靜雅譯,台北﹕天下文化,2015

    這本是朋友借我的,如果不想光顧大書店,二樓書店也不是處處有賣。我看過樂文沒有,開智還有。我想這種開玩笑的形式談科學(就像《空想科學讀本》系列),學生應該有興趣,所以剛剛也買一本給圖書館。

    作者是xkcd網站創辦人,有些看倌或許已是他的網站常客。此君經常畫一些「火柴人」漫畫,其中一個專欄 What if? 就是以誇張的問題討論科學,有一些問題根本就是「空想科學」一類,例如「用近乎光速投球」或者「在乏燃料池游泳」會發生甚麼事。「空想科學」的精神不就是用這種「懶認真」的態度去討論一些「別人覺得沒意義」的問題麼﹖

    正如上述例子,雖然作者自己沒提及(也許根本沒知會他﹖),但其實大陸的科學松鼠會一直有人跟著翻譯他的作品,讓在下這種懶得讀英文的人也方便欣賞。但這樣並不損失本書出版的價值,因為本書不只是「新曲加精選」,添加了細節,而且也加入了其他一些沒有詳細解答的古怪提問。

    雖然日本的空想科學系列是以動漫小說作品為主,吸引那些作品的讀者接觸科學。不過我想,喜歡空想科學系列的人,應該也不會錯過這本書吧﹖

    ---

    茂呂美耶《漢字日本:日本人說的和你想的不一樣,學習不勉強的日文漢字豆知識》,台北﹕麥田,2014

    這本是為圖書館買的,因為覺得這類文化知識學生或許會有興趣,而且也有益。雖然日文有很多漢字,但意思跟中文不見得一樣。原來更要命的是魚和植物名稱,情況有點像「茄子」和「蕃茄」、「辣椒」和「胡椒」完全不同,日文也借用中文去指稱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

    作者是生於台灣、在大陸讀大學的日本人,剛好穿梭於兩種語文之間,正好作介紹文化的橋樑,並得出不少有意思的觀察。例如現在韓國文化產業大放異彩的時候,大 家為韓流所懾,作者卻引用其他資料指出,韓國人雖然瘋狂備考、卻不讀書。這些論者認為,問題癥結在於韓國廢除了漢字,由於韓語像漢語和日語一樣有大量同音 字,不用漢字區分的後果,就是書本不再好讀。(正如中國漢字拉丁化失敗一樣,如果你見到一堆拼音,要反過來猜它們在說甚麼的時候,只會變成花腦汁的猜謎遊 戲。)

    而更沒想到的是,我原來「以為」(真的只是「以為」,因為沒讀過相關論著)韓國廢除漢字是因為嫌惡中國的「大國」影子,怎料原來這裡說是為了反日。雖然韓國大部分近代用詞都是來自日本,但漢字明明是源自中國的,普遍用漢字也是自古有之的事,要反日怎麼要反漢字呢﹖

    不過作者說漢語通常一字只有一音,這一點或者在國語/普通話比較普遍﹖廣東話顯然有很多字是多音的。
    也許因為作者學習成長環境都是國語/普通話地區,所以他們的想法跟我們不大相同,例如作者引述那個「孔子七十五世孫」孔健(上網一查發現此人原來也是大嘴巴,曾指用漢字和筷子的都屬於中國) 的著作,指「中國人是騎馬民族、日本人是農耕民族」的比較,就跟我們傳統「中國人是農耕民族、日本人是海洋民族」的想法大異其趣。聲稱中國人是騎馬民族, 恐怕是「他們」那些被騎馬民族同化了的北方人才適用(何況北方其實也是農多於牧,而且他祖宗孔夫子何時騎馬了﹖他用馬車而已),南方明明還是用船不用馬的 漁米之鄉,更不要忘記日本人有很悠久的「浪人」傳統。孔健觀察的中日商業現象,我認為還有很多其他解釋,不見得跟「騎馬民族」有甚麼關係。

    ---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由於新浪網將關閉網頁服務,現正試用Google site)

  • 不孝有三、臨歧

    (先打廣告﹕有朋友做教科書出版,要搵人兼職做小學數學科。主要做 IT,間中要上廣州。有興趣請另行聯絡。)

    ---

    面書有位舊生,訴說家中長輩倒行逆施,甚感不忿。方某不懂得說甚麼安慰說話,不過聽到其友諷刺﹕中國文化,長輩不對也不到你指正,這叫孝。

    這倒要看是哪個年代的「中國文化」。到今天我們都很熟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很少有人去考究是哪「三不孝」。
    讀預科時忘記了是誰問起這個問題(可能其實也是方某﹖),親愛的陳老師叫我自己查。於是我翻過辭淵倒真的查到解釋。

    《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漢代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是指明知雙親有錯也不指正,還扭曲自己的意思(阿意)去服從(曲從),令雙親淪為罪人(陷親不義)。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比較易明,「啃老族」囉(笑)。留意原文「家窮親老」是前提,換言之如果家中富有、父母健壯,那就算不工作也不算不孝囉。(再笑)
    「不娶無子」也是前提,換言之如果你娶了妻妾,真的生不出來,那不能算你不孝。(就只是祖上不幸而已 :P )

    很明顯,雖然古人有「父子相隱」(孔子)不送父母入法網的人情,但並沒有要求子女扭曲是非,而且很明顯指出子女不應該「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因為子女阿意曲從,助長父母繼續做錯事,最後必然令父母身敗名裂,違反「揚名聲顯父母」的原則,這樣反而才是不孝。

    同理,「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其實亦非聖賢真道。
    孔子明言「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就是指父母輕輕教訓你(小杖)就順從,如果父母失了常性(大杖),隨時令你非死即傷,這時候應該快點走,等父母怒氣平息了再請罪不遲。任由父母殘害自己生命、又敗壞他們的名聲,這才是不孝。

    很明顯,就像黃宗羲說的﹕

    明夷待訪錄.原君》﹕「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

    為何朱元璋把孟子逐出孔廟﹖不外乎就是因為孟子主張太「反叛」,不合他們加強君子專制的意圖。歷朝歷代把道德越說越緊,最終搞出「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變態,才得其所哉。

    所謂的劣質「中國文化」,只是後世君權獨大、外儒內法,扭曲先賢原意助長歪風而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聖賢遺教。古聖賢根本就沒有那麼違反人性。

    (見Chris兄講開,我又貼)

    ---

    港台電視31不時重播舊片(稱《光影我城》),最近有個系列叫《臨歧》。
    聽到「臨歧」這兩個字,突然有點感動。

    這兩個字顧名思義已經表達了系列的內容(就是主角面「臨」「歧」途囉),但只用文言文兩個字,非常古雅簡潔。

    港台說這是1983年的系列,如果遲到九十年代才拍,大概會用我們熟悉的「人生交叉點」吧﹖
    「人生交叉點」也很直觀,不過是挪用日文而已,而且要用五個字。(日文「交差點」即「路口」)
    用中文來表達同樣意思,似乎應該叫「抉擇時刻」﹖

    八十年代初,就是大陸作家阿城來香港的時候。他後來在明報月刊投了篇〈大陸是共和國,台灣是民國,香港是清朝〉﹕

    「香港一八四零年由清朝租給英國,所以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沒有經歷過歷次政治運動,沒有經歷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國習俗在保留上沒有過重大衝擊。中文偏緊,清朗,例如流行歌的詞中極難見到“的”字,律文中有時尚可見到“爾等居民”。新界婦女聽說還無繼承權。可以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随四時運行帝力與我何有哉的民氣,所以是清朝。」

    在九十年代,舊餐廳往往還可以見到一塊牌寫上七言絕句打油詩﹕

    「市政事務署告示奉香港政府籲
    隨地吐痰得人憎
    罰款二千有可能
    傳播肺癆由此起
    衛生法例要遵行」

    到今天,恐怕也只會寫「嚴禁吐痰﹕違例罰款二千元」吧。

  •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試譯

    對於《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港版《問誰未發聲》,不過我想如果把原文翻譯成文言文會怎樣﹖所以嘗試一下﹕

    汝可聽見,黎民歌聲﹖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彼正高唱,怒漢之歌﹖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歌頌斯民,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不再為奴﹗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汝之心跳,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和我鼓鳴。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明日將至,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得獲新生﹗       When tomorrow comes.

    汝可答應,投我義師﹖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剛強堅毅,並肩而戰。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攀登街壘,遙望遠方。  Beyond the barricade
    彼之世界,汝所渴求﹖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既然如此,加入戰團。  Then join in the fight
    爭汝權利,爭汝自由﹗  That will give you the right to be free!

    問汝可會,盡汝全力﹖  Will you give all you can give
    舉我義旗,進擊敵陣﹖  So that our banner may advance
    各安天命,或存或歿。  Some will fall and some will live
    問汝可會,舉事爭機﹖  Will you stand up and take your chance?
    烈士熱血,       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將澆我土﹗       Will water the meadows of France!

    汝可聽見,黎民歌聲﹖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彼正迷途,夜谷徘徊。  Lost in the valley of the night?
    歌頌斯民,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攀向光明。       Who are climbing to the light
    斯土斯民,雖逢不幸。  For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心中之火,永不曾熄。  There is a flame that never dies.
    黑夜終去,       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旭日將昇﹗       And the sun will rise

    吾等終將,死而復生。  We will live again in freedom
    上主園內,得享自由。  In the garden of the Lord
    舞動鋤犁,       We will walk behind the plough-share
    盡釋干戈。       We will put away the sword
    枷鎖將破,       The chain will be broken
    盡享收穫。       And all men will have their reward.

    汝可答應,投我義師﹖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剛強堅毅,並肩而戰。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攀登街壘,或望某處。  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彼之世界,汝所渴求﹖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汝可聽見,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遠方鼓鳴﹖       Say, do you hear the distant drums?
    明日將至,       It is the future that they bring
    未來可期﹗       When tomorrow co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