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旅程

應盡情遊歷

  • Singapore 2014: books

    這十天沒上網,自然用來看書,不過也只KO了一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和兩本雜誌。前者的書介要慢慢整理,先介紹一下在那邊買的幾本書。當然,只買了那邊出版的書,因為在香港很難找到這些書。

    An Essential Guide to Singlish》Samantha Hanna 編,星洲﹕Gartbooks,2011

    在博物館見到,輕鬆有趣的星洲英語小冊子,所以之後到書店買了。(因為博物館的放得頗殘)
    (其實在博物館見到有個日曆更有趣,月份、日期、星期分別有不同的Singlish詞,一年365日都可以組合出惹笑的Singlish句子。)

    分門別類,甚至有A-Z,算是豐富而簡單。不過我倒覺得在源自中文的詞彙方面,西人編者的演繹還是有些地方不到題。

    李光耀觀天下》李光耀,星洲﹕聯合早報,2014

    無論你喜不喜歡他,或者同不同意他的意見,他的意見都值得一讀。頂多讀完再駁。
    當然還有另一原因值得你買,因為看他喪妻後身體越來越差,很難說這本會不會是他的最後一本書。就算不是,也應該不會有很多本。

    (可能因為我覺得對他的立場太熟,所以翻過一次後,現在還未有空細看。)

    成長在李光耀時代》李慧敏,星洲﹕玲子傳媒,2014

    我認為這是今次買到最有意思的書。

    對於李光耀的評論不少,大多都是政治角度出發,而且往往都是描述「那一輩人」或「政治人」的恩怨情仇。就算2011年大選新媒體令我們這一代的聲音開始有機會放大、匯聚成流,甚至驚動政府,政論分析仍然是很「技術性」的,好像沒甚麼人味。

    這本由「七十後」寫成的書,難得很生活化地描述李光耀政策對這一代人成長背景的影響,頗能代表相當多七八十後青年的心聲。(而這一代人的心聲,在香港的政治場景也是備受忽視的一群。正如《四代香港人》所描述,第三代人基本上被消了聲。)

    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跟劉紹麟那本《香港的殖民地幽靈》比較。劉著比本書學術味重一點,本書比較生活化,但兩者同樣都是頗全面地點穿了,有些政策為社會帶來進步之餘,亦同時埋下了長期問題的種子。有很多今日的問題,其實是源於那些政策。而更慘的是,在人民心態不變和路徑依賴之下,就連民眾都沒意願和動力去改變,政府就更不會改變了。

    甚至有一些政策問題是很深層的。例如Singlish本來就只是一些英文不好的移民為了生活而創造的混合語。為了易用、人人能明,Singlish不會用上很深的詞彙或者複雜的文法結構,所以它只能表達簡單的意思,頂多加幾個語氣助詞表達感情,而無法表達到很深入豐富的思考和情感。就像作者所言,如果你本身英文(方按﹕或母語)學得好,可以用正確的語文表達意思,那麼日常生活以Singlish「調味」並無不可,但如果沒學好任何一種語文、只會講Singlish,那麼就連深入溝通都有困難了,甚至令人覺得很膚淺。
    倒不是政府政策叫人講Singlish,政府甚至想推廣正確英語、排斥Singlish呢。當然這又引起一些重視「本土文化」的人反對。作者指出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讓人講Singlish,而是為何教育系統只會把英語講不好的學生淘汰掉,而不是讓所有學生在學校讀了十幾年書後,都達到可以正確英語溝通的水平呢﹖這才是教育政策的問題。

    作者有些想法也很「調皮」,例如她批評政府以人口老化的大道理、福利措施的斤斤計較來勸大家結婚生子,這些冷冰冰的計算沒甚麼用。她說官員倒不如多看愛情片,然後讓街頭多點浪漫氣氛,或者更可能令大家有衝動結婚。
    (同樣為人口老化頭痛的財政司長,不妨參考 :P )

    見到出版社名字,想起以前那本《新加坡性商業》其實也是同一出版社出品(有趣的是在出版社網頁反而找不到介紹了)。似乎他們頗喜歡出版這類「出格」的書,值得留意。

    不過亦正如作者言,獨尊英文政策令新加坡人基本上放棄了華語,華文水平長期低落(就像香港有些自認高等的人說自己不懂中文一樣)。這本書也有點錯別字,挑骨頭時間﹕

    p.8 代序一﹕「令人目」應為「令人矚目」,側目是貶義的。向南洋大學致敬,總不能寫壞中文,尤其當你是教授。

    p.116 「嚴濤」應為「嚴崇濤」。這個字倒是連堂堂中文大學都寫錯,所以別怪她:P

    p.131 「狗咬人才是新聞」
    這剛好反轉了,因為原句應該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p.209 「准(準)備了一筆金,相約去吊唁」應為「帛金」。

    p.217 「在他完全退出內閣的17年裡」應為「在他完全退出內閣的17年裡」。

    新加坡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一位老常任秘書的回顧和反思》嚴崇濤,星洲﹕聖智Congage,2013

    前面提到嚴崇濤,這就是他的書了。簡介稱他為「最常任的常任秘書」,因為他在新加坡政府長年擔任常任秘書,負責草擬和落實各部門政策,經歷了新加坡經濟起飛的整個階段。他有一點相當獨特,就是儘管受高層青睞,但從沒加入人民行動黨(行動黨一直在高級公務員中物色不少精英,讓他們轉投政壇,循選舉出任議員和部長),他說這是因為妻子認為他性格太率直、易得罪人,不宜從政。

    英式制度一般高級文官退休,都會維持中立傳統,盡量不談論政事。但就像前書提及,此君退休後卻不時月旦時事,而且屢屢提出與政府不同的意見。這本書,其實是他在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班開課的講課錄。由於他長期在政府高層任職,和歷任總理和內閣都有接觸,對當年政策的利弊(包括他自己推行過的政策問題),可以提出不少觀察和反思。

    先前跟Alan談到收地政策,除了下面提及「只以原本地價收地」這個重磅炸彈外,其實作者還談及一個對香港處理非原居民租戶很有啟示的做法。新加坡當年發展鄉郊時,有很多村民都是租戶,只能拿到搬遷津貼而不像地主可拿到收地賠償。政府當時認為這批村民的生計被毀,政府必須為他們找到出路,才可以減少阻力。於是政府作出靈活安排,讓村民選擇方案。除了搬上租屋外,有些村民得以優惠價租用組屋區店舖,有些則獲發營業車輛牌照,於是可以轉行維生。有些村民亦在政府輔助下,改為養魚或種植蘭花之類。政府就這樣解決了村民的生計,亦化解了村民的反對。

    相比起來,香港政府給村民的支援就少得多了。就不說那些「上公屋還要計資產入息」的安排,就算上到公屋,沒了那塊田的農民可以拿甚麼來交租呢﹖我可沒聽過政府有任何方案讓他們離開田地後能自力更生。(當然其實最直接的方案就是效法原居民村,政府為他們搬村,不過顯然政府不願意這樣做。)

    此君對新加坡政治的反思值得參考(畢竟是少有「局內人」的不同看法),但如果要說缺點,就是不知是作者太「天真」還是因為課程為中國學生開的緣故,他對中國的事(例如經濟發展、軟著陸、政治制度等方面)實在過分樂觀。他對新加坡事務的意見,會比對中國的意見更值得參考。

    筆記,或挑骨頭﹕

    p.12 代序﹕「新加坡被排除出馬來亞聯邦」應為「馬來西亞聯邦」。

    p.27 「英國……資助我們申請加入聯合國」應為「支持」。(加入聯合國應該不用很多錢吧﹖)

    p.32 「我相信每個華人都有華人屬性,大家都心繫中國。」

    那麼「大中華膠」的話很難想像出自新加坡人之口,單是你上司李光耀就已經不是心繫中國了。

    p.91 「(吳慶瑞)他有知人善用之天分。」

    有趣的是,這點跟《李光耀回憶錄》的印象恰好相反,李光耀認為吳慶瑞腦袋靈光,就是相人不成。
    (李光耀回憶錄卷二p.743「吳慶瑞就跟林金山恰恰相反。他非常理性,卻少了透視人心的能力。每一回提攜了某位官員或者某位得力助手,他總是興奮難捺地誇讚這個人素質卓越,憑藉的卻只是對方提呈的耀煌的書面紀錄。然後不出一年半載,他又得開始找人替代。他就是怎麼也看不穿一個人的品格。心理學家把這種能力稱為社會智商,或者情緒智商。」)

    p.107 「作為經濟學家,我認為我們應該按照開發之前的價值來收購土地,而不是開發之後的價值。我的理由非常簡單﹕出售人作為土地所有者,他們沒有對土地的升值作出任何貢獻。……如果我們把這部分增加的價值付給這些私人土地擁有者,那麼對社會上的其他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政府動用了財政資金投入到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土地價值的增加應該歸政府所有。」
    p.166 「我們認為私人土地所有者沒有理由可以免費享受各種公共設施,例如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管道等等。我們只應該支付在未開發之前那塊原始土地的市場價值。我們採取這樣的政策是為了防止土地方面的投機行為。我們對土地用途的改變所徵收的土地發展費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在香港實行這種政策,不要說原居民和屯地的地產商會「文有文鬥武有武鬥」,恐怕連那些自由市場原教旨也不會放過你。

    p.114 「另外一個說法是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儲蓄負責……為他們(基金經理)敞開大門的結果就是公積金會員的儲蓄投資在股市中,並失去了這些錢財。……我們應該繼續為人們進行投資,而不是允許他們把錢用以投資不同的基金。」
    p.170 「那時作為中央公積金局的主席,我要求財政部按照政府長期債券4%的利率支付給那些公積金繳納者,而不是向他們推銷基金讓他們去投資。……最讓我感到痛心的就是那些公積金的繳納者,他們把錢都投資到了金融市場,萬一他們失業,他們就沒有辦法返還(攤還)房屋貸款。」

    我不贊成他前一個觀點,這實際上是一個精英主義兼家長主義,把人民當傻子的邏輯。我贊成新加坡那種強迫儲蓄養老政策,但人們應該有決定如何為儲蓄增值的權利。政府可以限制投資的範圍和幅度,但不應該以為自己投資一定比人們自己負責為好。
    但後一個觀點是合理的,對於那些信任政府不自行投資的人,應該有更高回報。既然公積金局會把部分資金用來買政府債券,等同於以人民的錢借給政府發展,那麼政府應該直接把國債利息支付,而不是只給予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現在觸及了2.5%底線)。

    p.148 「山下先生對我所說的更深一層意思是,一個好的教育體制不應該只着重於培養少數特別優秀的學者,而是應該提高國家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他認為一個較高的平台比一枝獨秀要好。」

    「任人賢」應為「任人唯賢」。

    p.156 「中央公積金繳交率降低事實上是工人實際工資的減少。而僅僅在政府調低公積金繳交率幾個禮拜之前,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和副總理吳作棟先生還在公共場合發言,強調中央公積金不可動搖的地位,聲稱政府永遠不會降低公積金的繳交率。」

    我想大家很少想到,新加坡政府也會說過不算數。

    同一頁出現了「經濟檢討委員會」和「經濟監督委員會」兩個翻譯,未統一。

    p.159 「一子貨幣」應為「一籃子貨幣」。

    p.164 「當時李光耀總理堅持要他的內閣成員制定比巴士車票高出很多的地鐵車票價格。他指出如果一開始地鐵車票的價格就不能反映它真實的經濟價值,那麼以後我們將永遠被困在這個虧損的價格上。相對於巴士來說,地鐵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當時就應該制定更高的合理價格。李光耀總理不幸言中了這個事實。我們一開始沒有一口氣吞下這個苦藥,結果就導致公交系統車資問題成為長期以來反對黨攻擊我們的有力武器。」

    其實對於新加坡地鐵,我反而有一點想不明白,就是為何他們沒學香港,讓地鐵公司在鐵路上蓋發展物業,用來補貼鐵路發展。(當然香港地鐵公司後來上市,一邊利用專利權賣樓賺錢、一邊又說鐵路賺不到錢要加價,這是另一個問題。)

    p.165 「就像吳慶瑞博士指出的,真正的競爭存在於巴士和地鐵運營(營運)之間。我們不應該把新加坡地鐵公司和新加坡巴士公司放在一起作類比。像新加坡這樣小的市場,兩個聯合起來的寡頭也許比壟斷更可怕。」

    這一點可能是真的,新加坡的地鐵公司同時經營巴士,巴士公司又經營鐵路,未必帶來了甚麼改變。

    p.166 「我們應該放手讓巴士和地鐵自由競爭,車資的上漲和下降應該由各自的運營(營運)商來決定。學校的校車也沒有必要在他們提高車票價錢之前先要徵得公共交通理事會的同意。」

    作者有一個盲點,就是忘記了他們都是政府特准的壟斷者,這才是加價要政府同意的原因。

    p.168 「新加坡最近幾年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錯誤的土地政策。我們究竟取得了什麼成績,能夠制定(訂)這麼高的土地價格﹖」

    其實香港也是這樣,讓樓市狂飆其實會損害實業。只是在過去(如九十年代)大家還未發現這點,到今日自由行潮之下連日常店舖都受影響,大家才發現了。

    「經濟發展局和建屋發展局並肩合作,經濟發展局努力創造就業,建屋發展局以每36分鐘完成一間房屋的速度為我們建造住房。從那時起,這個成功的組合就成為人民行動黨在每一次選舉中勝利的最有力武器。」

    「建屋發展局的1.7萬多套房屋買(賣)不出去。如果這是個私人企業,那麼它早幾年就不得不倒閉了。但是建屋發展局是一個政府機構,財政部會在後面撐着,承擔了所有的損失。」

    p.171 「(凱恩斯)他說,即使最聰明的政治家有些時候也會成為一些愚蠢的哲學家的奴隸。說簡單一點,政治家經常會受到經濟學家的誤導。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選擇成為職業經濟學家的人,我們要明白我們身上的責任非常沉重。」

    有些原教旨經濟學家,就是真的以為自己「科學」到可以一鎚定音指點天下,而忘記了經濟學只是剖析世事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已。

    p.182 「我們必須要讓一些最優秀聰明的人離開我們的控制範圍,讓他們自然地生長和發展。你怎麼知道將來他們的領導方式不會比你的更好呢﹖相反,如果我們壟斷地控制了所有的人才,那就永遠也不可能出現可供選擇的新領導團體,然而這樣的選擇機會對新加坡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2011年大選反對黨出現不少由政府「走出來」的公務員和獎學金得獎人,可見政府應該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才放手讓這些人代表反對黨參選。

    p.184 「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政府急於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消費稅,其實這樣做只會增加低收入人群的賦稅。為什麼我們要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稅收,然後再通過援助的形式返還給他們呢﹖這種做法只會降低人們的尊嚴,並且培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乞討階級,習慣性地伸出手等待施捨。」

    前者正是方某當年提出的批評。而新加坡那種「收稅再回贈」的方法更造成了作者所指的問題,那些錢本來是窮人的,徵收了再由政府決定「施捨」給他們,讓窮人更依賴福利,根本是違反了新加坡政府一向的主張(鼓勵自理、反對福利主義)。那還倒不如向高收入的人增稅更直接一點。

    p.186 「我們未來的精英都是在這兩所學校,由這兩批教師培養出來的。
    雖然最終這些孩子們都會變成優秀的人才,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從一個模子裡培養出來的。……我認為我們需要為將來未知、無法預料的挑戰提前作好準備。我擔憂的是新加坡只有這樣一種類型的人材,而將來面臨的挑戰卻可能是各種各樣、無法預測的。」

    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能夠不拘一格用人才才成。新加坡的精英主義往往變成文憑主義,這是三十年前已經有的批評。就像中國的任官制度,由初期的取錄寬鬆、用人嚴格(進入官場先當佐官,逐漸累積政績才晉升),變成後來的取錄嚴格、用人寬鬆(進士一出來就任縣官獨當一面)。缺乏多元化的錄用渠道,新加坡其實也有這種危機。近年出現一些「不知民間疾苦」的執政黨白目議員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p.188 「我不同意『離棄者』或者『堅守者』這樣的叫法,雖然有一部分新加坡人曾經到國外工作,或者定居在國外,但是他們大部分人的心裡還是會牽掛着新加坡,所以我們要把這群人包括在我們廣義的『新加坡人』裡面。同樣的,我們也應該把那些在新加坡工作和奮鬥的外國人當作是新加坡的朋友,這是新加坡走下去的唯一出路。如果不這樣,新加坡就只是一個擁有400萬人口,600平方公里的小島。如果我們不包容其他人,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孤立,到最後就會慢慢消失不見。」

    包容很難聽,但這是從國際競爭角度出發的必要。當然,不同之處是新加坡能獨立決定接受哪些人為移民。(又當然,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被當地人批評為過分寬鬆,例如上面《成長在李光耀時代》所提及的。)

    p.189 「新加坡就像是斯巴達,最優秀的學生從孩童時期就離開父母去接受教育。然後,這些人在各自的小群體中推選出一個人領導,再這樣一層一層往上推選出他們最終的哲學家國王。
    ……相比之下,另一個城市雅典就以擁有多元化和各種思想流派的哲學家而聞名於世。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哲學家是無用之材,但是至少他們敢於爭論,善於思考。到最後,雅典生存下來,而斯巴達卻早被世人遺忘。」

    p.258 「如今我也高興地看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第18名。在亞洲,除了國立大學,也就只有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可以稱得上一流的學校了。」

    我不知道他憑什麼說「只有」,因為在各種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排名都高於北京大學,跟東京大學則互有高低。

    p.261 「通常,皇帝會將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公主,許配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也就是狀元。這樣,狀元就成為皇室家族的一員。不像埃及的法老那樣,中國的皇帝似乎非常了解遺傳基因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國,同姓的人都不能結婚。中國皇室系統的基因就這樣通過引入科考選拔出來的人才而不斷優化、提高。」

    我不反對狀元是聰明人這一點,但作者的論點仍是錯誤的,因為他沒留意到公主是「外嫁」,後代不會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換言之,無論公主跟誰結婚,和未來皇帝的聰穎與否,都沒有關係。
    會影響未來皇帝的是妃嬪,但選妃嬪從來沒聽過有智力測驗的要求。當然,在後宮激烈競爭下可以生存和向上爬的人,除了有幸得到皇帝寵幸之外,腦袋應該也不會差到那裡去。但這一點與狀元毫無關係。
    把公主嫁給狀元,事實上並不是為了遺傳理由(因為公主的後代智愚並不影響皇室延續),而是為了政治理由。因為自泰漢以來,中國傳統上皇室和政府是分離的,皇帝只能選擇宰相高官但不管理政府(雖然後來皇權逐漸侵奪相權)。狀元日後升上政府高層的機會較高,當狀元變成皇帝的女婿,就可以確保皇帝對政府的影響,減少政權旁落的機會。簡單點說,招狀元為女婿,其實等於皇帝在政府裡面插了支「針」(探子)。

    p.262 「(中國共產黨年輕幹部)他們的品德則是由上級人事部門秘密地派人到他的工作所在地對周圍群眾採取匿名交談的形式給出評定。」

    如果真的那麼理想,就不會有那麼多貪官出現了。作者沒留意到中國歷代官場的習性,就是所有制度都可以被「人事」繞過,而所有的下級衙門都要向幾乎所有的上級衙門送禮「疏通」。這些「陋習」或者在共產黨早期層級較扁平的時候可以避免,可是當共產黨統治全國後,因為由上而下統治的科層機構沒有由下而上的民主監督,這些陋習不可避免地重新建立起來。

    「到目前為止,實際結果證明這個制度還是不錯的,已經出現了一些像鄧小平這樣的卓越人物把中國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領導她走向現代化發展的廣闊道路。」

    其實用鄧小平作例子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鄧小平本身並不是於和平時期,在作者上述那套科層監察制度下篩選出來。鄧小平是在戰爭時期當政委出身的,他在八九年之所以能夠繞過「黨和國家」的機制把總書記趙紫陽踢下台、並為鎮壓拍板,也是因為他有戰功而且掌握了軍隊。他可不是依靠甚麼「民眾評語」成為高幹的。

    p.305 「中國有巨大的人才儲備,將能在窮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像19世紀的西方殖民國家,中國是能真正帶來全球變化的和平使者。」

    這是錯誤的觀點(或者應該叫「期望」),因為中國到現在還沒脫離法西斯式體制。如果說中國的心態跟西方殖民國家有不同,只是模式不同(中國醉心於「萬國來朝」的朝貢體系多於殖民),那種操縱和剝削的本質並無分別。蒙古受中共壓力拒絕達賴訪問、非洲國家陸續發生民眾攻擊中國公司的案件,足為例證。

    p.320 「我的一名印尼籍商人朋友告訴我,印尼的華人很富有,其他人則很窮。他說最好的政策是悶聲發大財。」應為「策略」。

    p.333 「公平地說,中國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被拒絕進入廣闊的世界市場,而且,更重要的,被拒絕學習先進技術。」

    除了韓戰之外,有誰拒絕中國進入世界市場﹖不就是中國共產黨囉。一旦中共改變政策,經濟就起飛了,足證妨礙中國經濟的最大因素就是中共的閉關政策。

    p.336 「能夠最有效地運用能源的國家總是能得到石油的。能夠為石油增加最大價值的經濟體總是能付得起錢買能源的。」

    這是全球化的福音,各國不需再靠打仗來搶奪石油,而是靠效率競爭來爭購。(雖然美國攻打伊拉克,但後來伊拉克卻有油田批給中石油經營,便是一例。)

    「中國不必在意那些想當然的批評家的看法。三峽水電站和灌溉項目是中國在歷史上自從長城、隋朝大運河以來的第三個偉大的建設項目,是歷史上最大的內河水利工程。」

    但建議這些偉大項目的王朝都滅亡了。追求「最大」只是為了面子,但實際上可以靠較多的小堤壩帶到同一目的。建設一個大堤壩只會把風險集中到無法承受的地步。

    p.338 「要持續性發展,銀行就應該貸款給農業部門的中小企業,促進小農經濟向大規模的集約性農業發展過渡」

    銀行把貸款交給效率低下的國企,而中小企業卻要用超高息地下借貸,這其實正是制度導致的問題。制度不改,困境難改。

    新加坡刮起改革風—李光耀時代vs後李光耀時代》蔡裕林,星洲﹕朝暉,2013

    如果以唱片形容,這本其實是「新曲加精選」,把作者在2011大選前後在《聯合早報》寫的評論,書前加上新加坡「歷史國情」解釋和導讀出版。能夠在當地報章長年寫評論,可以想像文章不會是很辛辣尖銳的那種。買來看主要是因為平日的確沒看那邊的報章,就算預期是「明報式社論」,也想補讀一下跟政權比較友善的人有甚麼說。

    (這一刻我連導讀部分都未讀完)

    《新加坡街名由來》吳彥鴻,星洲﹕宏硯,2008

    多年前買了本學者著作《Toponymics: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mes》,是目錄式的著作。這次買本當地華人寫的,比較像香港那些掌故作家寫的文章,比較像是說故事。而且我想對於一些源自中文的街名,可能會有英文著作無法提供的直觀。

    《新加坡公共交通指南2014-2015》(Singapore Public Transport Guide2014-2015》,星洲﹕新中圖社,2014 (圖是舊版的)

    名曰公共交通指南,其實只是一本地圖冊,背後有巴士路線表但沒多少詳情,跟多年前買過的 Bus Guide 不同。
    本來打算按以前買的版本,找 Mighty Minds 的街道圖,但那本號稱2014年版的,資料竟然是2013年8月的。我總沒理由買本一年前的資料吧﹖最後在紀伊國屋找到這本薄的。

    A Guide to Skyrise Gardening》,Park & Recreation Department,
    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新加坡科學館,2001

    介紹在高樓大廈種植物的注意事項,純粹買給老媽看的。

    Singapore Postage Stamps Catalogue 3rd Ed》,Tan Chun Lim 編,星洲﹕CS Philatelic Agency,2012

    已經沒收集郵票還買來幹甚麼﹖留念不行嗎﹖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Singapore 2014: 雜錦花絮

    留星十日,等於斷網十日。雖然在香港無論辦公或放假,整天都在上網,但慶幸發現自己斷網十日,仍然心情輕鬆。(或者可能遠離了香港網界那些「乜膠物膠」互相踐踏的煩擾,心情更平靜了。由此你會明白為何有些人會說「我討厭政治」,因為政治乃眾人之事,凡事一涉及人,即煩厭無比。)
    慶幸的是自己似乎沒有上網成癮,只要有書在手,不在網上對話,也可以與作者對話,我伴我閒談。原以為自己慣了上網會變得像一般人怕寂寞(近年多了去網友聚會,的確感覺自己變成這樣),幸而從這十日看來,自己似乎沒怎麼變。
    自得其樂,毋不甘寂寞。晉陶淵明獨愛菊,不錯。

    扯遠了,這十日是怎樣過的呢﹖來個流水帳。

    ---

    坐飛機,當日到了機場登記,發現所有座位幾乎都已經被劃了,似乎是很多人上網訂位的緣故,地勤姐姐叫我們回程時48小時前上網登記吧。
    結果兩人都被迫坐在飛機中間的位置,還要隔兩排坐。連上廁所都要跨過其他座位,結果全程機只敢去一次廁所。
    到了入境櫃位,老媽不懂得找本地人通道,但找關員指引,當然很快通過。(她在兩地都可以用身份證過關,雖然登記時航空公司還是要她拿出護照。上次換護照時還被領事館職員問她「護照都沒用過怎麼要換﹖」,那本護照只是用來登機用的呀 :P )
    在下要走旅客通道當然要大排長龍,還幾乎因為忘了填舅母家的地址過不了關。(當然是立即向過了關的老媽求救啦,我懂得上舅母家,但沒記住地址呀……)

    到埗當然是先到四舅母家裡安頓,然後把手信都帶到二舅父家放下。然後去找東西吃。

    DSC00808a
    騮﹕「嘩﹗星加坡真係好﹗有蕉drink﹗」

    DSC00810a
    騮﹕「老麥仲長年有蕉蕉脆批﹗﹗﹗」

    DSC00811a
    騮﹕「仲有威化/麵包夾雪糕磚﹗仔仔話佢細個已經有得食﹗」

    ---

    第二天,難得回來當然要拜拜外婆和過世不久的四舅父。

    DSC00812a
    馬﹕「訓o係仔仔舅母屋企D空氣草上面,成個露台都係花花草草,真係好舒服……」
    (騮﹕「佢地出去啦,你行得未呀﹖」)

    去了吃文頭雪,上次消失了的亞峇子始終沒回來,又無啦啦多了番鬼荔枝
    DSC00815a
    騮﹕「咁多野講,幾時食得o者﹖」

    彼邦的紙板警察﹕
    DSC00818a (感覺比香港那個型格一點)

    那不只是講店舖盜竊的,同樣的牌也會用來講交通意外,總之是警告市民的﹕
    DSC00817a

    DSC00831a
    騮﹕「有香蕉糕呀,請你食丫﹗」
    馬﹕「多謝喎。」

    晚上表姐表妹和他們的男友一起為我們洗塵,去了 Serangoon Garden Way 那個 Chomp Chomp Food Centre (即是 Hawker Centre 啦)去吃小炒。但凡出名的地方,一定多人。

    之後他們去附近的雪糕店吃雪糕,我可真的吃不下了。不如拍這張有特色的長椅﹕
    DSC00832a
    (騮﹕有食唔食,罪大惡極﹗)

    ---

    也不是你說有食就食的,不知是水土不服還是那晚吃了幾隻獅蚶,第三天就大腹瀉到噴水的地步……(嚇)

    全日瀉了五次,瀉到肛門痛的地步。所以日間都沒有出門,讓老媽和舅母出去,我就坐在家裡看書、飲寶礦力、和去廁所)。碰巧當日就見到舊同學約之後吃飯聚舊的SMS,當然覆訊的時候就沒有告訴人家自己在腹瀉,免得嚇到人。

    老媽問我要不要看醫生,一來我不想在這邊看醫生,二來如果只是腹瀉沒有帶血的話,醫生也是叫你多飲水而已。就算開止瀉藥我也不太想吃,把東西瀉清比較好。

    在家附近的 hawker centre 吃點清淡的午餐就回家休息,途中見到一間托兒所的門牌上,竟然有像蜂巢的東西﹕
    DSC00833a
    (有些蜂不是築成六角形的大蜂巢,而是個別的小巢,多是寄生蜂吧﹖)

    但究竟是甚麼蜂呢﹖上網也找不著,唯有祭出市政局那本《香港昆蟲》(1988),才找到一個名叫「壺巢胡蜂」(Eumenes pyriformis)看起來像這個(屯門也有人拍攝到,可惜只是開始築巢,沒法見到築完的樣子)。
    《香港昆蟲卷二》(1992)也有兩種分別叫小蜾蠃(Small Potter Wasp,同是 Eumenes 屬)(網上看又叫泥壺蜂台灣有記載)和泥匠蜂(Sceliphron, Mud-dauber Wasp),牠們的巢看起來都像這個。
    (假如看倌想看這兩本書的封面,竟然要到大陸網站才找得著。)

    可是,那晚又有表姐(是的,我有很多年紀不一的表姐)表哥等替我們洗塵,所以稍後還是要出去的。幸好瀉五次差不多甚麼都瀉清了。

    表姐表面是個阿婆但住在郊區的獨立屋,旁邊就是禁區。這邊的禁區還保留了英國式的禁區標示牌﹕
    DSC00834a (就是有個士兵用槍指著高舉雙手的人囉,以前香港的軍營外也有這種警告牌。)

    DSC00836a
    騮﹕「佢地仲會o係花園種蕉呀﹗可惜未熟……」
    馬﹕「熟左人地鄰居唔識你,都唔請你食啦。」
    騮﹕「有冇咁孤寒呀﹖」

    表姐自己種的桑子,味道相當甜﹕
    DSC00839a

    老媽怕我瀉不停,硬是要在彼邦萬寧(人家叫 Guardian)買了盒止瀉藥。藥是店員推薦的,但我拆開說明書看,這種止瀉丸只不過是乾燥了的乳酸菌……
    (那麼為何我不乾脆飲益力多算了……﹖)

    DSC00840a
    騮﹕「馬馬你睇﹖人地都識用我地做招牌呀﹗」
    馬﹕「人地果隻係尖尖D親戚黎架,仔仔話叫King kong。」

    吃完飯去了 Geylang 參觀開齋節夜市,之前已說過

    ---

    星期四,好人好姐。表妹帶了我們去看花看恐龍,不在話下。

    星期五,去牛車水找表嫂。在 hawker centre 吃了頓不錯的雞飯和文頭雪(仍然沒亞峇子),然後表嫂又硬是要為我們買的部分手信找了數……

    晚上又是幾位表姐和表哥的第二輪洗塵時間,也是去 Serangoon Garden Way,不過就不是 Chomp Chomp,而是旁邊的鄉村俱樂部……會所那間酒樓頗有趣,竟然有龜岑膏和羅漢果水供應。不過我受不到這張櫈﹕
    DSC01304a (上面刻了蘭亭集序,我就不好意思坐在詩文上面等入座了……)

    ---

    週末,去了科學館

    DSC01305a
    騮﹕「仔仔話呢隻 Kickapoo 既廣告板o係油麻地果間土司工坊都見得到﹗」

    夜晚去了碧山的 food court,舅母買了個魚肉火鍋﹕
    DSC01487a
    不過感覺就有點「呃錢」,下面好像只放了塊有火酒的棉花,舅母把火鍋捧到桌上,還未開始吃就已經熄火。
    雖然我覺得吃火鍋很無聊,但可以像香港般放塊石蠟,讓人家一邊吃一直燒滾著,那才算做戲做到足嘛。

    ---

    星期日連環去了民防博物館集郵博物館土生華人博物館

    出門就見到報攤有「港狠父星洲棄兒」的新聞……
    大陸人來港棄兒聽得多,這下輪到香港人到星洲棄兒了麼﹖
    (這人也算處心積慮丟到那麼遠。不過香港對自閉症小童家長支援不足倒是真的。這次回來,上次見到方某曾讀過但已經換了名的小學,現在已經變成一間專門接受自閉症學童的特殊學校。不禁心想﹕你應該當年就開在這個位置嘛 :P )

    幾天在各處見到排隊用提款機的人,還是像以前一樣,自動在前面讓出一條通道讓行人通過。
    DSC02310a
    表面看來,這樣的習慣可以維持,至少說明了「打尖」沒有惡化,值得慶幸。

    晚飯去了烏節路看詩家董百貨公司(以前叫CK Tang,現在就這樣叫Tangs,我還以為這幾天見到很多組屋區都有的myCK跟他們有關,但原來沒關係)。整間翻新後,變成全部都是名單貴貨的地方,老媽想找點便宜雜貨看看也沒有。

    話說他們前陣子在慶祝八十周年,出了本書紀念,那本書竟然就叫﹕
    DSC02317a《Once upon a Tang》(中文大概可譯成《曾幾何董》 XD)

    商場 Food court 的東西我總認為不能寄予厚望(所以見到有飲食節目主持人帶大家去 food court……),不過家騮總有他想要的東西﹕
    DSC02315a 騮﹕「炸蕉呀﹗﹗﹗」

    雖然說太貴重的東西兩老沒興趣,不過倒給我找到有趣的東西,這個 It's so NOT you! 系列其實只是記事簿,但封面的句子都很啜核﹕
    DSC02318a

    "I am not weird, I am unique"
    "I am not prickly, I am sharp"
    "I am not a cynic, I am a realist"
    "I am not demanding, I am a perfectionist"
    "I am not a dreamer, I am a visionary"
    "I am not hyperactive, I am energetic"
    "I am not late, you are early"
    "I am not sleeping, I am mediating"
    "I am not reckless, I am a risk taker"
    "I am not shopaholic, I am helping the economy"
    "I am not messy, I know where everything is"

    而最爆笑的莫過於﹕

    "I am not kiasu, I am Singaporean" (我不是「怕輸」,我是新加坡人)

    可謂自嘲到無以復加。LOL

    ---

    離開前的三天,去了亞洲文明博物館

    DSC02324a
    騮﹕「點解佢冇左個B字架﹖」

    中午去了大巴窟,然後舅母的妹和妹夫請我們去「文東記」吃飯﹕
    DSC02328a (好吃是好吃,不過真的吃得太飽了。)

    然後再開車帶我們在附近兜圈,看了幾間清真寺,例如蘇丹回教堂。中途見到一座像航空管制塔的東西﹕
    (維基)
    一望就知是機場遺址,這座就是加冷機場有個台灣人拍了不少照片,可以一看。

    附近還有新建的國家體育館﹕
    (維基)

    我們看完亞洲文明博物館,又乘地鐵回到加冷,因為有位表哥住在這裡。
    他們住的是新建組屋區,所以樓層比較高(因為近海邊所以很大風)。而且原本舊組屋在各單位內的垃圾槽,也移到走廊中間的位置﹕
    DSC02566a
    相比起屋內直接有道門連通垃圾槽,這樣顯然更合衛生。

    而且屋外的景色也非常美,除了附近的國家體育館,還可以遠望濱海灣花園和賭場。
    DSC02568a

    ---

    離開前的兩天,進入了48小時限期不久,立即替老媽上網預訂登機…………………但仍然是幾乎所有位置都已經預訂。之後去問地勤,說可能是因為現在很多人上網買機場時都已經劃了位……
    那麼提早預訂來幹甚麼﹖結果仍然是坐在最中間那個位。比來程好一點,只是跟老媽是前後排,而不是還要隔一排。

    DSC02572a
    騮﹕「舅母屋企都有好多 animals 架﹗佢地仲養左隻豚鼠,但係見我冇野食就唔睬我﹗」

    DSC02573a
    騮﹕「喂,獨食難肥,有蕉請人一齊食先好喎。」

    DSC02580a
    騮﹕「你睇人地銀行幾 smart 識得用我地做宣傳﹗」

    有一點彼邦比香港更進步的是,人家已經普遍採用LCD作價錢標籤啦。在不同集團的超級市場都見得到﹕
    DSC02583a (這是昇菘的)

    NTUC fairprice 這種功能更多,左上角除了顯示原價外,還會閃換顯示特價有效日期﹕
    DSC02590a (很想要吧﹖)

    另一點略為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時近盂蘭(那邊習慣用中元節),超級市場一年四季搞減價見得多,但你見過用「慶贊中元」做理由的嗎﹖
    DSC02589a (如果在香港見到「慶祝盂蘭節大減價」,大家會否「啋」聲四起﹖)
    減價的倒不只是盂蘭用品(衣紙香燭甚至豆腐餅乾之類),其實很多一般貨品(如即食麵、生抽豉油之類)都放在一起。而且還有超級市場推出「慶贊中元大禮包」,分成不同價錢,把不同貨品綑綁出售。
    只是用中元節作理由,實在令我無法不覺得他們把顧客當餓鬼就是了。 :P

    倒不只是超級市場,就連街坊搞盂蘭勝會的通告也是寫「慶讚中元」的﹕
    DSC02325a (他們那邊叫「中元會」)

    香港的超級市場,通常在放工時間都會擠滿放工購物人潮。可是在AMK Hub這間 NTUC fairprice,我可不明白為何在下午三四時也可以排隊爆滿的。
    DSC02592a (這張倒真的在放工時間拍攝)
    順帶一提,如果你在這邊見到晚上七時後太陽還未落山,不用覺得奇怪。你只要記得新加坡本來位處東七區,只是多年前故意改成 UTC+8 小時(跟香港一致)就是了。所以在那邊晚上七時,其實對太陽而言還只不過是六時左右而已。同樣道理,你也不要期望當地日正中天是「中午」十二時。(你可以想像在新彊實施北京時間有多離譜。)
    新加坡其實等於實施了永久的夏令時間

    AMK Hub竟然有一間樂高積木店﹕
    DSC02593a

    香港人常為「毫子」零錢煩惱,這邊的星展銀行除了存紙幣機,倒還有存硬幣機﹕
    DSC02595a (不過一樣要收手續費的,我按屏幕看,說每個硬幣收1.2仙,總數調整到最接近的一仙。)

    ---

    (建議配樂—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OST - Biblorelo)

    離開之前的一天,我們去書店找書。奇怪的是,老媽堅持要去的MPH,現在店子不大書種也不多。而之前去大眾,大家也可以預期跟香港的一樣,不會真的很多「書」。最後無論旅遊小書還是親戚介紹的,竟然都不是本地書店,而是去了義安城樓上的那間﹕
    DSC02614a紀伊國屋書店」(親戚就叫它 Kinokuniya,不會用中文講「紀伊國屋」)。

    見到紀伊國屋頗有親切感,倒不是因為方某去過,而是因為紀伊國屋總店是《圖書館戰爭》動畫中場景之一﹕
    (來源)
    書店也曾經配合《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上畫辦了個「圖書隊購買部」賣紀念品。(嗚嗚……)

    雖然不懂日文,但來到總要看看有甚麼日文書吧。不出所料找到全套《圖書館戰爭》﹕
    DSC02610a
    (原來日文原版書後還有作者有川浩和兒玉清的對話錄,中文版卻沒有了。)

    日文《古書堂事件手帖》已經出了第五集(好像是大結局﹖),而且還乘機推出名為《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栞子小姐的書架—文現里亞古書堂之選),把書中提及的短篇舊小說結集再出版,吸引讀者看看經典文學﹕
    DSC02611a
    (有人打算照板煮碗寫一套小說來推廣香港文學嗎﹖)

    除了日文書,當然還有大量英文書和中文書,它們甚至有法文和德文部。
    在彼邦買了的書日後再介紹

    義安城同時有日本百貨公司「高島屋」。(記憶中總以為香港也曾經有高島屋,但查不到資料應該是記錯了。)
    在地庫的food court經過,見到懂得自己蘸汁的串燒機﹕
    DSC02615a

    香港有吉之島AEON,新加坡有DAISO,都是那些「十蚊店」形式的現代版雜貨店﹕
    DSC02608a(很有趣的兒童牙刷)
    他們說香港也有分店,不過香港不是都放在AEON裡面賣嗎﹖

    之後表妹帶了一夥到南蠻亭吃晚飯(香港也有),果然是識飲識食。
    招牌菜是燒雞,但燒飯團和牛肉包著盧筍燒也很好。

    ---

    臨走那天,在機場也吃到很好的咖椰多士,而且店號並非那些名店。
    DSC02629a (馬馬﹕「是很香脆沒錯」)

    在一間餐廳的玻璃見到神奇的「炒飯機」﹕
    DSC02624a (請自行想像叮噹拿出道具的音樂)

    這個由天花吊下金屬「水滴」組成不同波浪形狀的裝置很受歡迎。
    DSC02625a
    (可能是因為試過有遊客發瘋攀上去的意外發生,所以現在旁邊的玻璃欄杆貼上了「溫馨提示」,提醒大家拍照留念就好,不要爬出欄杆外……)

    這裡日文(案內所)沒寫錯,反而中文(問訊)很荒謬﹕
    DSC02627a
    如果上網查「問訊」會找到佛教用詞,在下想到的倒不是佛教,而是刑事。因為如果你反過來查「訊問」的話,只會找到司法用詞。「訊問」即是「偵訊」、「審問」的意思。

    大家明明來「查問資訊」罷了,怎麼會變成「審問」地勤小姐那麼虐待狂呢﹖
    樟宜機場是否沒人懂中文,不懂得甚麼叫「詢問處」﹖

    DSC02628a
    家騮﹕「我地D親戚要幫動物園做宣傳﹗」

    這次地勤有點奇怪了,這位少爺竟然問我們有沒有香港身份證……
    (登記不是看護照嗎﹖看完護照還要身份證﹖)
    他說這是因應馬航370事件(有人持假護照登機)後當局要求增加檢查﹕

    「幾天前李顯龍才在電視上說了啦,沒看到嗎﹖」

    (我們這十天看新聞的次數是屈指可數……)

    入了禁區,老媽照例走居民通道快速過關(她那本護照真的只是給航空公司和禁區保安看,不用蓋印的)。我就繼續排旅客通道,一邊聽著鄰隊三個台妹(拿著民國護照加長榮機票,不是台妹是誰﹖)在談在香港過關排錯隊,職員帶她們「打尖」十分尷尬的事。
    (喔,懂得尷尬,至少證明大家都是文明世界的人。)

    樟宜機場,仍是十分保險地,到了登機閘才做保安檢查(香港是入禁區就檢查嘛)。想起上次進了去班機卻延誤,全機乘客等到爆胱的事。這次不太敢提早進去……

    DSC02636a
    騮﹕「咁耐都未上得機既﹖﹗」
    馬﹕「你咁心急做乜o者﹖上一程機都冇香蕉食架啦。」
    騮﹕「好衰架你,希望在明天丫嘛。」
    馬﹕「有期望就會有失望架啦,跟我地食蔬菜紅蘿蔔好過啦。」
    騮﹕「呢度咁多蕉食,其實我唔捨得走呀…… :(

    DSC02637a
    我們要坐的機似乎來遲了,這邊急急送走乘客,餐車已在另一邊準備等空姐開門送餐。因為等來等去都未有人開門,搞得送餐先生俯身張望……

    之後整程機就是夾在兩個家庭之間。右邊那家的日本小孩特別頑皮,連飛機起降都不能綁好安全帶坐定。逆風飛行,搖晃的時間更久,搞得我頭暈到幾乎想嘔……(已經拆了耳機那個膠袋準備當嘔吐袋,幸好用不著)

    這幾天其實新加坡跟香港差不多熱,每晚都是廿九、三十度左右(有一兩天下了大雨才涼一點)。不過宏茂橋算是舊區,樓宇密度低通風良好,再加上這些舊組屋鄰居有裝冷氣機的少之又少,所以即使我做「廳長」的那張床竟然是絨布,開了風扇後仍然比在香港的家裡涼快得多(至少我不用被熱醒)。
    飛機著陸,而香港熱到飛起,當機長宣佈室外氣溫攝氏35度時,旁邊的日本媽媽就來了句﹕「さんじゅうごど (三十五度)﹗」

    Oh, I'm finally back home, from another home.

  • Singapore 2014: Transport

    上次來的時候新加坡地鐵有三條線,現在另外有兩條新線。

    (建議配樂﹕電車男OST もちつけ俺... (((( _°Д°))))

    以前只有兩條線的時候,只有三個轉線站。在一般的站,報站只會用英文,但到了轉線站就會四語並用。在市中心那兩個轉線站(City Hall 和 Raffles Place),由於距離短,報站錄音由列車離站後開始播,播完四種語言版本後已經到下一站的月台了。

    DSC01296a

    跟香港地鐵幾乎都是放射式指向市郊各區不同,新加坡地鐵兩條新線都呈環狀(雖然環線未完成,而Downtown Line更奇怪,完成後會是繩結狀),所以交匯點特別多。假如我們看市中心由幾條線圍成的一個圈,可以見到裡面有十三個站,只有六個不是轉線站。

    (由 Dhoby Ghaut 站開始順時針數,只屬一條線的就不是轉線站﹕
    Dhoby Ghaut﹕南北線、東北線、環線
    Bras Basah﹕環線
    Esplanade﹕環線
    Bayfront﹕環線、濱海市區線—其實由Esplanade去圈外的Promenade轉車才可以去到同屬環線的Bayfront和Marina Bay站
    Marina Bay﹕南北線、環線
    City Hall﹕南北線、東西線
    Raffles Place﹕南北線、東西線
    Downtown﹕濱海市區線
    Tanjong Pagar﹕東西線
    Outram Park﹕東西線、東北線
    Telok Ayer﹕濱海市區線
    Chinatown﹕東北線、濱海市區線
    Clarke Quay﹕東北線)

    而在市中心這個「圈」外面,還有八個地鐵轉線站、三個輕軌轉線站。即是新加坡地鐵五條線,總共有十五個地鐵轉線站、三個輕軌轉線站。

    (做個比較,香港鐵路就算把機場快線算在內有十條線,也只有十八個鐵路轉線站、四個輕鐵轉線站而已。)
    (註﹕這裡把EW4 Tanah Merah也當轉線站,因為往機場地鐵雖然被當成東西線一部分,但其實必須在這裡轉車,列車也不會由其他車站開往機場。所以運作上其實應該當成另一條線,就像香港的機場快線。
    反之,雖然東鐵和將軍澳線都有列車開往不同終點站,但它們交疊開出,在大部分車站乘客都可以自由選擇上哪個終點的列車,所以沒有轉車的問題。)

    也許是因為轉線站實在「太多了」的關係,現在無論到哪個站,都只會用英文報站了。

    這個佔地很大的車廠是宏茂橋附近的碧山車廠
    DSC02603a
    背後那幢建築夠古怪的,那種金字塔形狀,有如香港的文字樓。好像是私人樓。
    (文字樓下半部是直的,只是最頂那幾層又縮進去。)

    以前介紹過,彼邦經常提醒市民,在公眾地方發現可疑物品要立即通報。現在也一樣,甚至還有電視廣告警告人民不能讓反恐門戶大開﹕
    DSC02620a
    廣告裡面的「主角」仍然不能是回教徒。地鐵站仍然有職員擺安全檢查櫃台,而又沒見到他們檢查了誰。

    以前在科學館見到小蘿莉當義工。這次在科學館見不到,倒是在烏節路站見到有小蘿莉舉牌提醒路人「左企右行」(對,與香港相反)和不要推撞﹕
    DSC02609a
    (很明顯同樣是學校指定的義工活動)

    彼邦近年大量引入新移民和外勞,房屋和基建卻跟不上,搞到民怨沸騰(還令楊榮文在大選落馬),早在香港市民為地鐵連環故障吵嚷前,新加坡人亦已經試過了。因為新加坡地鐵癱瘓的經驗,這次我在彼邦的行人隧道竟然見到﹕
    DSC01307a
    行人隧道也需要交通燈的嗎﹖其實這個燈號是用來提醒乘客「月台有多擠」,綠燈代表沒問題,黃燈代表「可能要等兩班車才上到」,紅燈是「月台很擠,有排等,遲點再來」,紅燈閃起就是「地鐵出事了,車站職員會指引大家轉搭其他交通工具」。
    附近也設有屏幕,顯示各條地鐵路線的運作是否正常、有無延誤。

    不知是因為幸運,還是因為我們很少在最繁忙時間坐車的關係,這十天裡倒沒見到有甚麼「不正常」的情況出現。(反而後來才聽見香港地鐵連環故障了)

    這陣子地鐵正在更換枕木(其實已不是木,是混凝土),南北線宏茂橋以北一段還要深夜提早收車。在東西線的車站也貼出了漫畫解說,如有噪音希望大家「包容」一下之類啦﹕
    DSC02564a

    上次提過右邊那張提醒大家「掛旗示愛」的海報,左邊那張則介紹一個新措施﹕
    DSC02577a
    彼邦的新措施,是把原本屬於巴士公司的資產(巴士、巴士站、車廠之類)都撥歸政府,然後巴士公司只以合約營運商角色去經營。試圖給政府更大權力去整合資源以提高效率。據聞現在連地鐵公司也想爭取同樣的安排。

    這個安排其實很怪,有點像為這些公司推卸責任,有錢賺的服務由公司佔據,沒錢賺的資產就給政府。在下擔心的是,會否因為公司只是「租用者」忽略保養更新,而政府官僚通常又比較吝嗇,最後反而導致巴士老化故障頻生。同樣疑問如果套在地鐵就更嚴重了。
    反之,如果政府的租用合約有嚴格的維修和更新要求(這也不出奇),那麼究竟資產在巴士公司還是政府手上有多大分別﹖反正以新加坡政府的強勢,要加強整合服務恐怕不需要收買資產才做得到。(更何況當年是政府自己要求巴士公司辦地鐵、地鐵公司辦巴士,以圖加強競爭的。)

    另外有點驚奇的是,地鐵站的佈告版也用來公佈彼邦教育部的小一入學登記通告﹕
    DSC02563a
    不過見到英文、華文、馬來文版,見不到淡米爾文版,不知何故。

    為鼓勵踩單車,這次回去見到不少地方增設了單車徑(雖然還有很多人在行人路上踩單車)。在宏茂橋地鐵站後面,也設置了單車停泊處方便轉乘,不過這是雙層的﹕
    DSC02319aDSC02320a
    有說明指示如何把上層的架拉下來放單車,方某試拉一個下來作例子。

    ---

    之前試搭了盛港輕鐵,這次為了致祭,我們搭了武吉班讓輕軌
    DSC00825a
    (嚴格來說並非輕「鐵」,因為跟香港輕鐵不同,那邊是用膠輪行石屎路的。)

    盛港輕軌和榜鵝輕軌分別各自由兩個環狀線路組成,每個「環」裡面只需要區分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就可以。所以這兩條輕軌只是在總站開出才需要交匯。
    武吉班讓輕軌則有點不同,由蔡厝港總站開出後,過了武吉班讓站才會進入環狀線,所以他們的交匯處是在武吉班讓站外,比較複雜﹕
    DSC00828a
    再加上他們在中途有一個商場 Ten mile junction 總站,列車會在裡面開出來進入環狀線。所以武吉班讓輕軌的列車分成 A, B, C 三條線。

    而更奇怪的是,與盛港輕軌不同,武吉班讓輕軌的車窗並不透明。應該是用了液晶霧化玻璃,可隨時通電轉換狀態。
    DSC00823aDSC00824a
    列車入站時會變透明(可能因為用得太久,所以其實也不很透明),離站經過民居時就會變成不透明,可能是因為架空軌道太接近民間,被投訴侵犯私隱所致。

    ---

    至於巴士方面,上次離開時還未完成的AMK Hub已經開幕,原本坐落在這裡的宏茂橋巴士總站亦遷回原址。不過由戶外變成戶內,原本碼頭式的候車處,也變成地鐵站般的冷氣候車處﹕
    DSC00813a
    這道門是有車駛近的時候才可以打開,讓候車人士登車。到總站下車的人另有下車處的閘口。兩種自動門都只有一邊有感應器,另一邊沒有的,所以只能單向通過。
    司機另有需要自己打開的職員專用門。但等車時卻見到有些司機似乎還未熟習,會站在登車門外面,卻呆呆地發現自動門沒打開(那邊根本沒有感應器)。等了一段時間,才有其他路線的司機路經見到,開車駛近登車門,再加上登車門這邊另一休班司機靠近自動門,讓它打開給這位司機進來……那麼大費周張,你自己去開職員門不就好了﹖

    上次拍攝過的Bedok(勿洛)巴士總站,也因為要興建大商場而拆卸,搬往旁邊的臨時總站。除了在戶外之外,格局跟宏茂橋巴士總站其實差不多。
    為了避免候車地方太熱,可見棚頂特別挑高了,而且旁邊有遮陽板。
    DSC02585aDSC02584a

    路邊巴士站,除了一般的瓦頂設計外,也有大巴士站裝有這類「遮出馬路」大蓋的設計。
    DSC02587a
    相比起來,香港那些玻璃頂的巴士站,除了低能之外還可以如何形容﹖

    以前介紹過了,新加坡巴士是按路程收費,所以上車和下車都要拍卡。下車拍卡時屬於哪個路段是由GPS自動調整的。可能因為發現有人提早拍卡「搏懵」的關係,所以新式的下車拍卡器,只有在快要埋站的時候才可以開始拍卡,其餘時間都會顯示「不能拍卡」﹕
    DSC00822a
    新加坡的物價已經跟香港差不多。由於舅母已經有長者資格,所以現在出入都是坐巴士(儘管我覺得家裡離地鐵站實在太近,走路比等巴士快)。這部區內接駁線盛惠$0.77坡幣,因為車路比行人路遠(居然隔三個站),竟然說走了一公里。不過因為鼓勵乘搭地鐵,以巴士接駁地鐵特別便宜,同一條路線搭完地鐵後轉乘,只需$0.04﹗

    假如你在香港找到不用一元搭巴士,麻煩通知一聲。

    可能是因為現在交通實在真的太繁忙了,所以彼邦巴士公司也像香港般,開設了不少特快路線。正常來說特快路線都是上下班繁忙時間開的,以便盡快疏散上下班的人。但我們搭過這輛行中央快速公路(CTE)的特快線(中途還要進隧道,感覺跟舊機場隧道差不多),竟然是非繁忙時間才開﹕
    DSC01298a
    (右上角寫著,平日服務上午十時多到下午五時前,星期六日或公眾假期到晚上八時多。)

    香港的交通燈轉燈太快,區議員成功爭取綠燈延長兩秒。新加坡則較有針對性,讓長者卡或傷殘人士卡持有人在交通燈旁「拍卡」,綠燈時間就會相應延長﹕
    DSC02598a
    當然那不代表新加坡的交通燈沒問題,我發現很多十字路口的交通燈都是轉綠兩秒後就開始閃。雖然閃燈時間有十多二十秒(還有數字倒數),但「理論上」綠燈開始閃就不應該開始過馬路,只供正在過馬路的人過完它。可是除了短跑運動員,還有哪個一般人可以兩秒內過完一條馬路呢﹖又有多少人可以遠處見到綠燈,兩秒內就跑到馬路邊起步過路﹖綠燈太快轉閃,等於叫很多人見到有綠燈但不能合法過馬路,要不然就會明明見到閃燈都照樣開始過馬路。

    香港有些橋樑會標示名稱,但新加坡卻是幾乎每條架空天橋都有這樣的牌標示名稱。新加坡的橋樑也不少,每條橋都要弄幾個這樣的牌(至少每個方向一個吧),總共要搞多少﹖
    DSC02575a

    有一位馬來裔很有心,寫了一系列文章,逐句解釋新加坡國歌的馬來文字。其中一篇他解釋馬來語會把一個單詞重複,表達複數或其他意思。在這一塊警告牌上也可以看到同一現象,裡面 bas-bas 就是 buses 的意思。
    DSC01297a

    (上篇﹕亞洲文明博物館)

  • Singapore 2014: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去完土生華人博物館後,找東西吃後就打道回府。因為徐醫熱情推薦,所以第二天回到同一區,去亞洲文明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 大阪の蘭方医)

    土生華人博物館其實是當成亞洲文明博物館的分館。雖然算同一區,不過我們重看這幅地圖,就會發現其實是在另一邊﹕
    DSC02307b
    在 City Hall 地鐵站出來後,要走另一方向,沿著聖安德烈座堂往南走到河邊才是。
    可是現在最高法院對出正有道路工程,所以抄中間路實在不易,而且還看不到目的地。幾乎以為迷了路。中途走入舊國會大樓的 Arts House 想找職員問路,竟然找不著。要對面的 Victoria Theatre 才找到職員,確認前面轉彎就是。
    然後我們還進了博物館後門,裡面一個人都沒有,幾乎以為倒閉了。不想誤會,請由河邊的正門內進。

    本來又是本地人免費,方某要收費。不過不知為何當天所有人免費入場,方某就省下$8坡幣。

    博物館所在的建築物原為 Empress Place Building (皇后坊大廈),是一幢政府大樓,就像香港的中區政府合署,當年新加坡政府的部門都在這裡辦公。就連舅母也來過這裡辦手續,可見這幢大廈用了多久。
    DSC02447a
    大樓其中一翼的地下設有給小朋友玩的「文物挖掘池」,當日沒開放。

    稱「亞洲文明」,但裡面展出的自然大部分都是與東南亞民族有關的文物。由於是移民國家的關係,中國和南亞的文物同樣有很多。
    (他們的網頁說西亞文物也有,不過我就不太察覺到。其中一個標示展出西亞文物的展廳當日沒有開放,不知是否未準備好。)

    與中國有關的文物,除了一般的器物外,還包括一些由國民政府發出的護照和證件﹕
    DSC02336a

    也有模型展示當年「苦力館」的居住情況﹕
    DSC02344a

    這些不是普通銅錢,是鑄有洪門字樣的幫會成員信物﹕
    DSC02345a

    東南亞文物方面當然精彩得多,甚至把各地原住民族分門別類介紹。(雖然器物樣式在我們眼中相差不遠)

    這個豎起來有一個人高的,是東瓜哇的青銅鼓﹕
    DSC02372a(說明牌說是李顯揚捐的)

    另外一個展廳,擺出了全套的皮影戲樂器,並有屏幕播出皮影戲﹕
    DSC02430a

    旁邊有一間小屋讓小朋友穿戴當地服裝拍照,並有解釋各種花紋的意涵﹕
    DSC02431aDSC02432a

    印度文明的展廳也很精彩(我覺得比中國廳精彩得多了,當然相對於香港和大陸,新加坡的中國文物應該不多),甚至可以整道石門、石窗砌出來。也有這種廟柱雕飾﹕
    DSC02476a

    看起來有十字又有萬字紋(卍),其實可以注水,水穿過各條通道後就由前端流出﹕
    DSC02485a

    中國有很多土地神或太歲神,印度教是多神教,同樣有很多「村神」(village gods)﹕
    DSC02498a

    家騮﹕「有馬騮神梗係要同佢合照啦﹗仔仔話孫悟空都係由佢度黎架。」
    DSC02512a(人家叫哈奴曼)

    家騮﹕「呢度就識貨呢,用我地吸引小朋友聽故事﹗」
    DSC02537a

    洗手間也用了印度式的男女頭像﹕
    DSC02538a

    從正門出來就見到河邊的 Cavenagh Bridge,橋前有個顯然很舊的牌,寫明不准牛車或馬車通過﹕
    DSC02541a

    在橋邊回頭看博物館正門就是這樣子﹕
    DSC02549a

    從博物館走回 City Hall 地鐵站,會經過新國會大廈(1999開幕)。跟香港立法會一樣,新加坡國會也是開放旁聽的,這就是公眾入口﹕
    DSC02553aDSC02551a
    入場當然也要接受檢查。因為這日在假期,國會也沒有開會,所以沒有開放。

    國會的正門﹕
    DSC02554a

    回到地鐵站,我們就到表哥家裡去。(下篇﹕交通)

  • Singapore 2014: Peranakan Museum

    離開集郵博物館後,我們由Coleman Street轉入Amenian Street (因為在一間亞美尼亞教堂背後,故名)。本來想找街上的 Bible House (跟老媽有點淵源),但人家星期日下午沒有開。反而見到隔一塊草地有一幢頗有氣派的舊屋,就是土生華人博物館
    DSC02151a(這是道南學校 原址)

    我們看完集郵博物館本來已經五時多,這裡七時便關門,時間似乎不夠。不過老媽覺得還是應該趁有時間盡快看看,所以我們就急急進去走了一圈。和集郵博物館一樣,本地人免費,外地人$6坡幣。(即是要付費的也只有在下)

    所謂土生華人(peranakan),即是大眾熟悉的峇峇(Baba,男)和娘惹(Nyonya,女),其實是一批早年定居在東南亞的華人(雖然這裡用馬來語稱謂,但其實這些人遍及泰國、緬甸、印尼、菲律賓等地)。相對於清末才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新客」而言,土生華人多與本地原住民混血,文化和語言也是中國(如閩南語)和當地的混合。由於在當地久居從商,他們和西方接觸較早,也比較西化。和後來的華人移民相比,他們在殖民地的地位較高。

    由於 peranakan 這個馬來文指本土出生,並不限於華人,所以博物館不只提及華人,也有印度裔甚至猶太人等。不過後者數目較少,所以展出的物品幾乎都屬土生華人。

    一樓有一個介紹土生人士是甚麼及其分佈的展廳。二樓和三樓是主要展廳。

    這裡就展出一個婚禮行列,並介紹婚禮當中的不同角色。看倌可以看看他們的服飾有多「中馬」混合﹕
    DSC02168a

    馬來人很喜歡用銀器,以前當然是有錢人或貴族才用得起,其他人只能在婚禮之類的場合才向「有頭有面」的家庭借用,後者還可以收租,藉此度過家境不好的時期。
    DSC02197a
    土生華人當然也襲用了,不過加上了中式的花紋。

    (新加坡人辦婚禮喪禮,都可以在組屋底下和組屋之間的空間舉行。方某小時候在新加坡也遇過馬來人辦婚禮,獲邀進去體驗了用銀器洗手和徒手拿東西吃……)

    娘惹的珠繡手藝,除了製作荷包,西化後也用來造眼鏡包﹕
    DSC02245a

    土生華人也會看中國小說,不過他們看的版本不是中文,而是 Baba Malay 的拼音文字版﹕
    DSC02247a

    這款夾指木屐倒真的沒見過,所以要拍下來﹕
    DSC02261a

    有錢人的宴席,自是與眾不同。這是以葉亞萊家族的餐具擺出「長桌宴」陣勢﹕
    DSC02264aDSC02268a
    碗碟都是中式,但其餘佈置卻相當西式。

    除了介紹土生華人的婚俗和生活,還有他們的公共生活—原來吳慶瑞林金山都是土生華人—土生華人因為受教育較多和社會地位較高,所以在華人當中擔任領袖角色,也較多與殖民地政府打交道。
    (註﹕李光耀本人其實不算土生華人,不過他的家族長居當地相當西化,他自己也選擇接受英文教育,所以頗「黃皮白心」。由他出口講「亞洲價值觀」或「儒家精神」沒甚麼說服力,尤其他本人像法家多於儒家。)

    其餘的還有一些吉祥圖案的特備展覽

    「有趣」的是,其中一個角落擺放了這樣的警告牌﹕
    DSC02295a
    這部分其實是介紹喪葬風俗,可能怕嚇到小朋友(其實只是嚇到大人﹖)所以放了句警告。

    這方面基本上跟中國人沒甚麼分別﹕
    DSC02294a

    這部出殯「花車」裝飾頗誇張,不知還會誤以為是結婚花車﹕
    DSC02296a

    這種上街遊行的送殯隊伍,香港開埠初年其實也有,大戶人家尤其要擺這種排場﹕
    DSC02297a(佛山孝子也是應運而生)

    時間也差不多要關門了,於是我們就回地鐵站去找東西吃了。(下篇﹕亞洲文明博物館)

  • Singapore 2014: Philatelic Museum

    民防博物館走出來,繞到後街就是集郵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 市井の人々)

    DSC01635a

    集郵博物館入場費$6坡幣,本地人還免費。入口是賣集郵品的地方,方某雖然已經不收集郵票,但還是有點興趣看。
    而且在這裡寄出的信件還會有特別郵戳,有興趣的可以買張明信片寄給朋友。不過這裡只收空郵價錢,不提供平郵。(不過反正也沒人要等平郵吧﹖)

    第一展廳主要是以有趣方法介紹郵票基本知識,所以連裝置也比較有趣,例如這張黑便士的女皇就會轉頭面向觀眾說話﹕
    DSC01656a

    郵票加蓋的例子﹕英屬馬來亞郵票被加蓋「大日本郵便」字樣
    DSC01664a

    戰時雙方都利用偽造郵票來擾亂對方。納粹德國就曾經執行一個叫 Operation Wasserwelle 的計劃,把「Liquidation of Empire - Singapore」(帝國清盤—星加坡)字樣加在假郵票上,希望破壞英國士氣。
    DSC01671a

    郵票的造型和物料可以千模百樣,但我想看倌也沒想到,不丹曾經發行「唱片郵票」﹕
    DSC01678a

    吉布提又發行過木材郵票﹕
    DSC01679a

    郵票當然有宣傳用途,這隻「禮貌獅」小時在彼邦就經常可以見到,主要都是提醒市民要排隊之類﹕
    DSC01687a

    這是星加坡第一個郵票,字面是印度郵票,因為當時星加坡隸屬東印度公司。
    DSC01690a

    中庭是專題展覽,因為今年是馬年所以全都是介紹馬相關的東西,當然包括郵票。
    眾多馬年郵票中,我認為今年由日本發行,包括不同字體的馬年紀念郵票最好看。
    DSC01695a

    不看不知道,香港也捐了兩個有皇冠圖案的郵筒給這邊﹕
    DSC01708a
    (因為新加坡自己的舊郵筒,在獨立後就把皇冠全部鏟走了。可惜。)

    馬﹕「你成日講蕉,畀你睇下我地食乜野啦。」
    騮﹕「紅蘿蔔都話丫,食草有冇 dry d 呀﹖仔仔好似你咁 dry 難怪冇女朋友啦﹗」
    馬﹕「你睇下行字先啦,仲有粟米啦、蘋果啦,好多野架。」
    騮﹕「有蘋果都好D﹗(草就留番畀你啦)」
    DSC01717a

    另一展廳則介紹新加坡郵票,有一幅地圖把郵票上出現過的地標按地點展示﹕
    DSC01750a
    很好的地理教育,香港宜乎一學。

    其中一個角落收藏了新加坡獨立後每一年發生的郵票。
    這就是方某出世前,二月二十四日發行的公制紀念郵票﹕
    DSC01765a

    一樓第三展廳是一個超級英雄特別展覽,展出一些超級英雄的模型和紀念品,當然還包括紀念郵票﹕
    DSC01800a

    二樓分成幾個部分,Heritage room 是懷舊區,以舊式新加坡街頭小店的場景,介紹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郵票。例如方某小時候常見的這套帆船郵票﹕
    DSC01895a

    另一展廳是 Spice is nice 專題展覽,畢竟歐洲列強進佔東南亞,本來就是為了找香料。這個展廳展出不少香料和它們的相關郵票﹕
    DSC01949a
    (不止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國自然也發行了很多這類郵票)

    還有就是介紹本地各色美食的郵票﹕
    DSC01951a

    還有一款是各種卡通化的糕點(他們叫「粿」,閩南話讀kueh。除了各款娘惹粿外,華人也有很多種粿,例如菜頭粿、紅龜粿、水粿、o都o都粿等)﹕
    DSC01956a

    較大的是珍品區,主要是展示新加坡郵政歷史和一些珍郵。這兩個郵箱就給大家看看裡面的情況﹕
    DSC01816aDSC01817a

    這一款「郵箱」其實是安裝在大廈裡,長管會通往樓上各層,所有的信可以直接投下在樓下收集,直到1986年才拆下來﹕
    DSC01841aDSC01840a
    新加坡似乎很習慣這種方式。例如組屋每個單位都連接到一條垃圾槽,打開蓋直接把垃圾拋進去,工人就在地下收集。我們覺得這樣很臭,也容易讓蛇蟲鼠蟻爬上來吧,但又沒聽見他們有投訴過。(不過可能有人投訴的,所以新樓做法不同了,另文再述。)

    香港人「電燈柱掛老鼠箱」聽得多,這邊卻有電燈柱掛「郵箱」﹕
    DSC01845a
    問題是,掛得那麼高讓誰去投寄﹖

    包裹需要綁緊封死,於是就用鉛塊打印封繩,就像古人用火漆封印信件一樣。
    後來就改為用印上標記的金屬夾子取代。
    DSC01858aDSC01859a

    有趣的是,跟香港同行一樣,這邊也把揀信傳信用的大木車稱為棺材﹕
    DSC01861a

    日軍佔領星馬後發行的通用郵票﹕
    DSC01874a

    獅頭圖案原來是1986年才啟用,方某算是逢時﹕
    DSC01886a

    走廊展出各國的多款郵筒模型,這幾個是新加坡獨立後用過的﹕
    DSC01984aDSC01983a
    黃色的是1971年啟用,1982年改用白橙條紋加新加坡電訊局圖案的,1992年改用白底藍紋的。

    最後的展廳繼續展出各地特色郵票,例如這款加入網球場泥土製造的俄羅斯紀念郵票(2003,紀念2002年戴維斯盃)﹕
    DSC02011a

    2008年奧地利也利用足球物料製造紀念郵票﹕
    DSC02084a

    2012年荷蘭童書週就發行了這套紀念郵票,票面還可以像童書般活動﹕DSC02097a

    甚麼金銀水晶這類貴價東西當然也有,大部分我都沒興趣。就除了這張泰皇2010年鑽婚紀念郵票,用水晶也算有個理由嘛。
    DSC02138a

    博物館的洗手間也用了郵票圖案作標示,這兩張美國 Simpson 紀念郵票是真有其物﹕
    DSC02143a (當然這裡就是複製放大版啦)

    不是有內急入廁格,不會發現原來廁格內也有知識﹕
    DSC02144a
    (現在的新加坡國慶是八月九日,是脫離馬來西亞的事。在英國治下成為自治邦時,國慶日曾經是六月三日。後者不說不知。)

    連廁格也是以郵票裝飾,當然就不要問在下女廁有甚麼新知識了……
    DSC02147a

    (下篇﹕土生華人博物館)

  • Singapore 2014: Central Fire Station

    去完科學館後,這天一連去了三間博物館,第一間就是民防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医術-起承-医術-転結-)

    ---

    新加坡民防部隊,其實是新加坡的應急隊伍,相當於香港消防處,管理所有消防、災難救援、和救護服務。除了執行消防法例外,新加坡民防部隊亦負責監管民防庇護所,例如前文介紹過的地鐵站防空洞,以便天災人禍來臨時隨時備用。民防部隊於1986年成立,並於1989年把消防隊合併而成。

    眾所周知,新加坡被趕出馬來西亞後,跟著便逐步建立自己的軍隊,並推行國民服役制度(我一直認為只有男人要服兵役是不公平,以色列就是男女都入伍的)。到了1984年,政府提出 Total Defence (全面防衛)概念(所以今年剛好慶祝三十周年),包括
    —Psychological defence (心理防衛)﹕讓人民對國家有信心和歸屬感、能堅韌地面對逆境
    —Social defence (社會防衛)﹕人民和諧共融、互相關懷
    —Economic defence (經濟防衛)﹕強大和堅韌的經濟體是國防力量的基礎
    —Civil defence (民事防衛)﹕減少災難對平民帶來的傷害,令狀況盡快回復正常
    —Military defence (軍事防衛)﹕軍隊負責防止外敵入侵,需要所有國民的支持

    當年李光耀這樣形容民防在全面防衛中的角色﹕
    DSC01580a
    "A civil defence, a total defence is to involve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whose morale - fathers and moth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 affects the morale of sons, brothers."
    (民事防衛,就是包括所有平民的全面防衛,這些平民包括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的士氣,會影響我們子弟的士氣。)
    說白點說是,讓入伍的士兵知道,他們為國家賣命,政府也會保護他們的家人。這樣他們才能安心、有士氣去迎戰。

    (反之也要讓士兵明白,國家繁榮要靠每個人犧牲去維護,例如《新兵正傳》中這位軍官的訓話。另一段劇中沙展的解說片也反覆強調這一點。)

    全面防衛日每年都有各種活動,在網上找到一個在新加坡的媽媽記述﹕連托兒所也有活動。(不過我倒沒有印象住在那邊的一年中有這些活動了,畢竟當時年紀太小。)

    一般香港人或者很難理解,為何消防處負責的救援工作會被扯得那麼遠吧﹖
    那是因為香港從來只是一塊殖民地,所以沒人提醒你想得那麼遠,他們甚至不想你想得那麼遠。

    ---

    既然我也扯遠了,就扯回來。這個民防博物館是免費入場,館址本身就是古蹟「中央消防局」。
    DSC01491a

    其實以前去國家博物館的時候都有經過,那時(2006年)可能還未開幕﹖總之好像沒聽聞有東西看,所以只是拍了張照。這次知道有得看就去看了。

    雖然稱博物館,但英文名是 Civil Defence Heritage Gallery,而非 Museum﹕
    DSC01627aDSC01497a

    英國殖民時期,在海峽殖民地總督(甚至後來的星加坡總督)之下有星加坡市(Singapore Municipality)和市議會,情況就像香港有市政局一樣。這就是市徽﹕
    DSC01495a
    李光耀首次出任總理時市議會仍然存在,但他認為這樣架床疊屋,再加上當時擔任民選市長的黨友不受節制,政策和他那個「中央」政府不一致,所以後來就取消掉了。

    一入門的大堂就有很多「收藏品」展出,都是跟各地消防部隊交換而來。最有特色的當然還是東京消防廳傳統火消造型的紀念牌﹕
    DSC01624a

    自然也會展出他們的勳章﹕包括良好服務獎章、長期服務及良好表現獎章(後者日本稱善行章)、海外服務獎章,新舊各一套。
    DSC01500a

    除了不同功能的章,新加坡不同的消防局亦有自己的徽章﹕
    DSC01508a

    自然也有他們的階級章﹕
    DSC01509a

    一樓主要是歷史區,除了簡述消防和民防的歷史,當然還有不同的古物。
    新加坡在1869年成立義務消防隊,成員來自警察和軍隊。直到1886年才有第一支專職消防隊,主管自然是英國人,而隊員則為馬來人。中央消防局並不是第一間消防局,第一間消防局是1891年Cross Street Fire Station,中央消防局是1909年才建成。在面臨大戰的時期,原來紅磚牆的中央消防局亦被塗上迷彩,以防轟炸。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新加坡第一部消防車,當時的消防車還是用蒸汽推動。
    DSC01514a

    戰後鄉村(馬來語稱kampong,中譯甘榜)聚居人口大增,木屋又容易火災,所以成立了義務消防隊廿四小時當值,並建築高塔作監視用途。
    DSC01540a
    (畢打街鐘樓本來也是作監視和報火警用途。)

    一架獨立後貼有新加坡國徽的舊消防車。車身給參觀者登上,車頭播放當時在消防車前拍攝的景象。
    DSC01547a

    蒸汽機消防車模型﹕
    DSC01562a

    跟香港一樣,新加坡也是因為木屋區大火後,才以安置災民為契機大肆發展公屋。不過香港的是1953年石硤尾大火,新加坡則為1961年中峇魯區(Tiong Bahru)的Bukit Ho Swee fire

    場內播出新聞片,年輕的李光耀視察災場﹕
    DSC01569a

    和香港的同類宣傳片一樣,災民獲配上樓自然臉露歡顏﹕
    DSC01571a

    二樓就是現況區,有較多互動展品,例如救火遊戲之類。
    不過方某興趣不大,仍是繼續看資料 :P

    隨著城市發展而增加的各區消防局,不看不知道原來宏茂橋消防局是1984年才設立,比在下還要年輕﹕
    DSC01581a

    民防部隊的地區消防局分成四大區。這幅圖以紅燈表示總部、黃燈表示消防局、綠燈表示消防分站、藍燈表示訓練中心。
    DSC01588a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身為古蹟的中央消防局雖然有部分用作博物館展覽,但仍然是一所運作中的消防局﹕
    DSC01590a

    其實從側門入口就可以見到,除了有工作人員出入之外,另一邊大樓下放了消防車、停車場內也有救護車。那幢大樓雖然外表也是紅磚,但我猜是新建的。
    DSC01630a

    除了互動遊戲外,二樓也有些場景展示消防員的救援工作,和海外搜救的「戰史」。
    這幅表面是救護車圖案的牆,亮燈後就會見到裡面的情況,展示現代輔助醫療技師(paramedic)的各種用具﹕
    DSC01593a
    (香港救護車也在救護員陸續獲得paramedic資格後加上生命之星標誌。新加坡相信也差不多。)

    離開民防博物館,轉到後街就是集郵博物館,途中發展原來夾了一幢新加坡共濟會總部。
    DSC01634a

  • Singapore 2014: Civic District

    去完科學館後,我們有兩天都在市中心,走了四間博物館。

    市中心這部分,因為是星加坡開埠初期發展的地帶(就像香港中上環),所以古蹟特別多。官方稱之為「Civic District」,還建議了參觀路線。
    DSC02307a

    不過我們沒有按照路線,而是找未看過的博物館參觀,所以只去了這四間﹕
    DSC02307b
    民防博物館
    集郵博物館
    土生華人博物館
    亞洲文明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其實就在附近,只是因為以前已經去過,而且去得太多博物館怕悶倒兩老,所以這次沒去。)

    這幾處地方都可以由中間的 City Hall (政府大廈)地鐵站前往。
    DSC02559aDSC02557a
    無論是地鐵站或附近的指示標誌,下面都有一個黃色三角標誌,這是防空洞的標誌。雖然天下太平,但彼邦政府不敢鬆懈,挑選了一些公眾設施興建防空洞,並要求新屋有家居庇護所(《新兵正傳》就有人們把家居庇護所當成雜物房的情景)(註),並指定了聲響警報系統

    地鐵站出口旁邊就是 St. Andrew's Cathedral,是當地聖公會的教堂﹕
    DSC01489a
    因為這天是假期,所以很多外傭/外勞在教堂外的草地休憩。

    旁邊的資訊中心有些很「智能手機」的廣告﹕
    DSC02311a

    沒想到的是,到今時今日他們仍然要用那麼多種語言辦崇拜﹕
    DSC02558a
    (除了英語和華語,還有菲律賓語、印尼語、福建話、粵語、緬甸語。)

    下一個站 Raffles Place (萊佛士坊)站就是金融中心區,連地鐵站入口也搞得很華麗﹕
    DSC02607a

    下文逐篇介紹上述的四間博物館。

    (註﹕儘管《新兵正傳》這個電影系列我還未有機會看,在書店翻了未出版完的同名漫畫,也知道大概內容。)

  • Singapore 2014: Science Centre

    (建議配樂﹕ガリレオの苦悩)

    星加坡科學館的感情有點像親戚,每次來都要看看它變成甚麼模樣。

    本來勞煩親戚們連日陪我們四處去已經不好意思,所以科學館那麼熟路的地方我就建議跟老媽自己去吧。不過最後舅母還是跟了來,而且最後累了她。

    由宏茂橋去科學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地鐵南北線直接坐到Jorong East(裕廊東)站。
    雖然自從我們上次來之後,Circle Line(環線,這條線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會像大家熟悉的山手線般首尾相連)已經建成,我想經接近市中心的環線轉車應該會比繞過北方邊境(有點像香港上水)的南北線快一點。當然另一原因是「鐵膠」想試坐的心理啦。
    可是經環線就要轉車兩次,對於已有長者資格的老媽和舅母(新加坡竟然到今時今日仍以55歲為女士退休年齡),當然是一路到尾比較舒服,而且比較可能有位坐。於是「鐵膠轉車計劃」自然落空。

    到了Jorong East,去科學館就很簡單。第一次來為免迷路,你會在地鐵站旁的巴士總站轉搭一架標明去科學館的巴士,但之後你就會發覺就算兜了路也只要幾個站就到了,於是就會嘗試自己走路。其實只要出地鐵站,朝巴士總站附近的Shopping Centre (公屋式的那種,不是Mall,後者現在地鐵站旁邊建了幾幢)走,繞著商場的邊緣走(途中會見到hawker centre 的),走到尾就是很大的十字路口,斜角對面就是科學館。步行其實十分鐘內就去到,所以根本用不著坐巴士。


    (事後發現人家已畫了地圖,看了省掉很多話)

    以往來的時候,因為其他人去過科學館很少會有興趣再去,所以老媽都是跟舅母行Shopping Centre,方某自己一個人進去,出來再會合的。
    就在方某先前推辭親戚相陪,說自己「蒙了眼也懂得去」的時候,親戚就說科學館沒怎麼更新展品也沒甚麼好看。於是方某當日就跟兩老說兩小時應該行完吧(這是以香港行博物館特備展覽的時間估計),約了四時多在地鐵站集合。但事實證明那些對科學沒興趣的人說話是可以不聽的,因為裡面明明換了很多東西,我行到五時多﹗出到地鐵站發現兩老等到幾乎悶死+累死……

    不如香港的科學館,這邊搞了很多東東。因為香港本來在太空館播的全天域電影,這邊也屬於科學館。再加上還增加了甚麼冰雪天地、特備展覽又另外收費,所以收費方式就變成頗複雜。當日排長龍的時候,職員就預先遞上「點心紙」,填了就在櫃檯交錢取票。
    DSC01309a
    基本展覽,本地長者免費入場,只是兩老沒興趣享受是項福利。

    科學館的平面圖,建築當然跟以往一樣,只是旁邊多了個冰雪天地而已。裡面的展覽當然已經不同了。
    DSC01313a

    離入口不遠的地方,放了個透明櫃,其實就是香港科學館能量穿梭機的小型版。香港那個有幾層樓高,但星加坡科學館的建築只有三層,反正都沒有空間放的。
    DSC01315a

    基因實驗室是多年前已有的東西,專給學生來上課。外面這幅把圖書館和基因組的對照很有趣。雖然方某碰巧是讀生物化學的圖書館員,會說這個有點誤導﹕
    DSC01320a
    (因為基因本身是有具體功能的鹼基序列,跟書中的一頁紙相比實在有點不倫不類。畢竟一頁紙未必如基因般有完整的訊息,而一頁紙也未必只包含一類訊息—一章節之末和另一章節之首也可以印在同一頁。簡言之,基因是訊息單位,而一頁紙就只是物質單位,兩者風馬牛不相及。與其把基因比作 page,倒不如比作文字段落 paragraph。)
    當然這個比喻是否適合,就視乎解說對象了。小朋友反正不太懂抽象的東西就沒所謂,有個簡單比較就好。如果是要考A-level的學生,如果他還抱這個比喻的話恐怕誤解出事。

    這個是香港科學館也展出過展覽,不過我忘了有沒有這張給小朋友玩的軟墊。特別貼出來是為了旁邊那張很幽默的警示﹕
    DSC01321a
    (KIDS! DO NOT step on teeth. They might bite. Watch out for each other and play safe!)

    這部分我記憶中香港就沒有了,以學生累積軟豆糖的故事,解釋算術級數幾何級數的分別。
    DSC01324a
    (也不錯,一邊教數學,可以順便教小朋友儲蓄和忍耐。)

    渡渡鳥標本﹕
    DSC01329a
    (中六放假時,方某就是在星加坡完成了老師給的功課,以最後一隻渡渡鳥為主角寫了個故事,最後贏了個「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寫作比賽優異獎。獎品之一是成龍簽名T恤一件……我倒是後悔因為覺得自己寫得麻麻,所以沒有抄下副本,結果現在已經沒法覆述寫了甚麼……)

    就像香港的博物館在市政局時代出了不少講本地動植物的書,星加坡科學館也有不少。
    DSC01331a

    這是舊展品,不過乾冷落水後產生旋轉和霧紋,總是令我想起彗星﹕
    DSC01336a

    地球科學展廳有模擬地震的示範不出奇(雖然香港好像沒有),但這部機器只有在這裡有用,香港人應該沒興趣玩的﹕
    DSC01345a
    (這是模擬颱風的,進去的人被吹到披頭散髮罷了。香港人想試的話,颱風過境時走上街就可以了。可是星加坡接近赤道,地理上不利颱風生成。2001年畫眉是史上第一個吹襲星馬的颱風,對他們來說有如「外星人壟港」一樣怪。所以這部機器有人排隊進去試,而親戚來到香港遇上颱風也會很興奮……)

    有軌道、可以調整方向,讓你試試把大陸砌在一起﹕
    DSC01347a

    地質學上,南海曾經是個內陸海,現在星馬印一帶叫 Sundaland (巽他古陸),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後海面上升,才把中間淹沒。
    DSC01349a

    這個值得香港一學,玩遊戲辨認本土不同地方掘出的石頭。一方面認識不同地方,也可以增加對礦石的認識﹕
    DSC01351a

    就連展廳裡的座位都是用不同石塊造出來的。
    DSC01353a

    入場本來只需$12坡幣,給了$20是因為連同另一個「Human Body Experience」的展覽,不過如果我一早知道是給小朋友玩的,就不如省掉$8。(坡幣呀﹗)
    DSC01356a

    裡面說明牌不多,主要都是玩的。就是由大口爬進去後,擠過這道咽喉,穿過很多不同部位,然後從肛門爬出來。
    DSC01357a
    (其實最不像的是肛門,因為肛門應該是一團括約肌而非只有兩大塊肌肉夾迫。當然,如果造成一圈肌肉的話,我想也很難爬出來……)
    (之後還被老媽發現我的T恤背後爆了線,可能是被裡面的「神經線」勾到了……)

    另外一個「不用加錢送」的展覽是華萊士展。為何講華萊士而非達爾文,當然有理由,因為華萊士曾經在星馬印一帶探險收集標本賣給人。他就是在雨林中感染瘧疾臥床休息時,突然想到「自然選擇」的,成為嚇了(那個用二十年都不敢公開學說的慢郎中)達爾文一跳的程咬金。

    講解生物分類的部分,用一疊每頁中間都有洞的膠片,解釋生物分類的層級累進關係,相當有趣﹕
    DSC01382a

    既然華萊士來過星加坡,當然要介紹他在本地森林中的生活,順便講開埠初期的歷史﹕
    DSC01392a

    早期的原生森林,現在當然很多都被砍伐了﹕
    DSC01394a

    把人放在演化樹的頂端當然是舊時的錯誤觀念,不過把不同的化石放在演化樹的相應位置,倒是有趣的展示﹕
    DSC01407a

    還有個電腦遊戲,讓你選擇不同的「草泥馬」品種,看看能夠適應環境變遷。
    DSC01416a
    方某既然有認識,當然會選擇足夠多元的品種,然後成功通過環境變遷的考驗了。

    上次來的時候,特別收費的展廳會用防擦墨水印作記錄,這次改了用螢光隱形墨水﹕
    DSC01422a

    另外一個 Nature's Design 展館,進去後會以為自己受騙,因為裡面有幾部以前已經有,模仿生物的大機械玩具。不過其中一角展出了很多種子,除了介紹種子的科學面,還有很多種子雕塑﹕
    DSC01430a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其實「八達通」之類的付款模式流行,令政府追蹤容易得多。當然,好的一面就是方便研究,例如這裡展示出全日不同時間中,某條巴士線或地鐵線之間,人們在哪裡上車和下車﹕
    DSC01446aDSC01447a

    還有一角展示了一些X光拍攝的植物,這幅加了隻變色龍﹕
    DSC01451a

    難得的是,他們竟然開了個展廳做非常困難的任務﹕解釋甚麼是科學。

    其中一個「民意調查」請參觀者評分,看多少人認為不同的爭議項目算不算科學﹕
    DSC01458a
    (基本上甚麼都會很多人當科學的了,科學控版友嬲都無謂。)

    難的是,要簡單地解釋甚麼叫「可否證性」﹕
    DSC01460a

    還要用事例說明「奧卡姆剃刀」,單是誠意已經可嘉﹕
    DSC01461a
    不過會有多少人留意到這個角落,就很難說了。

    有一個角落,可以給你拍照後,看看自己左右臉是否對稱,或者老了之後會變成怎樣。還可以電郵給自己留念,不妨一試。(方某發現自己的臉還算對稱的,一笑﹗)

    新加坡立國後,立即要建立軍隊。他們還同時建立軍工業,以免永遠受制於人。甚至還有航太部門製造了衛星﹕
    DSC01462a

    科學館裡也留了一角給國防部設立展廳,展出國防相關的科技,配合各種遊戲吸引學生投身國防研究。例如這個就是相關企業捐出,曾經用來測試成型裝藥反裝甲彈的鋼板﹕
    DSC01471a

    用Dyson風扇示範粒子加速器應該很適合吧,人家也不介意贊助﹕
    DSC01473a
    不過現實沒有那麼理想,那個氣球塞在這個位置動不了。 :P

    另外有個角落,以電腦遊戲的形式講解電腦犯罪,教小朋友保護自己﹕
    DSC01481a

    小朋友當然很喜歡水上樂園,不過方某就不明白這跟科學館的關係了。
    DSC01482a

    之後就連環去民防博物館、集郵博物館和土生華人博物館。

    (上回﹕國慶特輯)

  • Singapore 2014: National Day

    今天就是獅城國慶,不如先寫這個。
    DSC02606a(很想要吧﹖)

    這一次遊獅城,其實是先撞了開齋節。因為回教行陰曆,所以開齋節陽曆日期年年不同,甚至不如陰陽合曆的農曆新年般,固定在一二月。今年的開齋節假期是七月廿八日,之前的週末被親戚帶了去Geylang(芽籠加冷,彼邦的中譯常是怪模怪樣)的墟市,情況就像是年宵市場一樣熱鬧啦。不過人家賣的東西多了地毯、烤肉之類的中東貨而已。
    DSC00843aDSC00841a
    (四處可見的「Selamat Hari Raya」類似我們「恭賀新禧」。)

    開齋節假期當日,就見到不少回教徒穿成一家一式的衣服出外。
    DSC02323a
    與中國人尚紅不同,回教以綠色為吉慶(阿拉伯遊牧民族要找綠洲嘛)。不過就像我們過農曆新年,他們現在開齋節的「利是封」也不必然是綠色的了,各種卡通圖案的都會有(方某只是在市集見到,沒有收利是,所以看倌不必問我拿 :P )。所以也不一定要穿綠色,當日我就見過有穿淡紫色和明黃色的。

    在開齋節之前去藝術科學博物館時,就已經見到對岸的國慶場地正在測試音響﹕
    DSC01034a

    在公眾地方的國旗,掛得整齊的那些多是政府或團體統一張掛。不過像這裡有些掛了有些沒掛,就應該是自發懸掛的﹕
    DSC00806a

    新加坡愛國的人不少,不過政府對掛國旗有很多規定,其實只有迎接國慶的那段時間准許掛旗。
    DSC02577a
    到了指定時間,官方會鼓勵你們掛旗,但過了時間又會要求你收起來。政府愛「管理」,在掛旗這回事上也看得出來。

    除了組屋,有些車上也掛了國旗隨風飄揚。不過像這部車在擋風玻璃上套「國旗笠」,倒是前所未見﹕
    DSC01488a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種「國旗笠」在超級市場有售﹕
    DSC02588a

    超級市場還放出一隻啤酒罐造的魚尾獅像,讓大家猜猜用了多少個罐。有獎。
    DSC00829a

    今天下午就會舉行國慶巡遊,電視當然會不停宣傳啦。
    DSC02621a
    當然還有介紹參與巡遊的各色人等,今屆說軍方樂隊將與弱智人士一起表演云云。

    不過,搞笑的是,在下竟然發現他們有個新聞主播,叫「王征」……
    DSC02622a(恭喜晒…)

    (上篇﹕藝術科學博物館)(下篇﹕科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