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3, 2011

  •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清代科舉展]

    跟栗姐去歷史博物館看清代科舉展,順便聽卜博士的講座。

    不過一入場就要開始挑骨頭,實非在下本願﹕
    (用不著出電腦字體那麼搞笑吧﹖)

    其實以前介紹屏山文物徑時,鄧氏不就有很多塊功名牌﹖借幾塊來複製就夠啦﹗

    遊博物館從無預備拍照,所以沒帶相機,照得不清楚﹕

    這圖有其餘不論,但把「會試」稱為「Metropolitan examination」,讀起來有點怪。栗姐說以 Metropolitan 指首都很恰當,但我總覺得這個「會」是指天下考生都「聚會」一起考試之意。
    (雖然英文維基也是這樣叫的,看來是正式譯名。)

    認字特警注意﹕
    (「末」應為「未」)

    頂戴﹕(維基 / 問版主)
    (文字﹕紅纓帽是清代禮袍之一,以玉草、藤或竹編織,並以紅紗綢裱裏,頂部飾有頂子。按清朝制度,考生須穿官衣、戴官帽應試。考生赴考院試時必須戴上紅纓帽,獲得秀才資格後,可於冠頂加鏤花銀座,再上銜銀雀,中舉後則上銜金雀。考獲進士後,冠頂飾可升格為金圓頂珠。)

    可以再補充一下兩個網頁對花翎的解釋。
    花翎即是電視劇中官員帽子後拖著的雀尾。這張照片的頂戴是沒花翎的,因為花翎以軍功授與,讀書人和文官自然不會無端有花翎。不過據聞到清代後期,因為亂事日增,有軍功的文官越來越多,所以很多官員都有花翎。也許這樣令大眾以為凡官都有花翎,於是電視劇中的官員通常都拖著花翎出鏡。

    又是沒帶相機之過﹕

    其實舉人名額依省而異,就像今天大陸不同省份高考取錄分數線有不同一樣,都是為了調節不同省份之間的差距,避免差距太大。

    一次考試涉及諸多官員﹕
    (前排「考官」各員在陞官圖也看得到)

    給小朋友的卡通補子

    有個老外帶小女孩,小女孩指著另一幅補子一覽圖,問那是甚麼。
    老外不懂答也很自然。方某人嘗試用兩三句解釋一下,不過小女孩似乎沒興趣……

    一品補子,不過兩塊的細節也有不同的﹕

    (其實方某已寫過幾篇有關的﹕補子 / 官服 / 藝術館的補子)

    有趣的是,同場展出了很多當時的「參考讀物」,有各屆題目和考生答卷、考官評語之類。在下戲稱之為清朝 「past paper」和「名師筆記」。

    ---

    卜博士的講座自然也很有趣,在那些考生名錄中看到不少有趣的東西(例如某人「肥佬」多少次才考上),也從古人日記中看到當時「趕科場」的情況。

    栗姐說聽了卜博士演講,明白為何在下對他感興趣,因為他說話跟在下看來差不多。
    我說﹕因為大家都喜歡「吹水」麼﹖
    這樣說不是菲薄自己或卜博士。在下常說,「吹水」並不一定就是不負責任胡說八道,也可以是一種較輕鬆、跳脫框框、閒談形式的討論。只是這種態度有時會被人覺得不認真,但作普及用途,應屬合宜。

    不過我倒是覺得有些問題一直沒搞清楚。例如一般介紹鄉試的文章,都說考三場,一場考三日。但卜博士的說法是考三場,每場考一日(天亮前入場,下午五時左右離場),共考三題,三日後再考下一場(即是每「三日」中其實只有一天在試場)。這個有機會要再查書確認一下。

Comments (4)

  • 1. 抗議唔帶馬嬲出遊!:p
    2. 小女孩都唔聽你講解?看來真的沒甚麼女人緣喎......
    3. 最後一點,我覺得是卜博士記錯。我聽到的是,一日考一場,一場考三題。若是這樣,豈不是要答九題?不會那麼多吧?

  • 用谷歌搜尋 "科舉 鄉試 會試",會列出很多有趣的文章:
    http://www.ceec.edu.tw/CeecMag/articles/158/158-7.htm
    http://hk.chiculture.net/1102/html/c/1102c18.html
    會試跟鄉試一樣,三進三出,這個有沒有關?

  • @栗姐 - 有空再看看。謝﹗

  • @栗姐 - 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三聯,2007)的說法﹕(p.309-310)
    鄉試分三場,每場三日,一般是從八月初九起至九月十七日,共九日。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第二場試論一道,詔、誥、表一道,判詞五條﹔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條。

    會試……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一般是從三月初九至三月十七日。會試科目與鄉試相同。《四書》用《朱子本義》,《書》用蔡氏《傳》及古《注疏》,《詩》用朱子《集傳》,《春秋》用《左氏》、《公羊》、《穀梁》三傳。

    殿試日期在三月一日或十五日舉行,僅試時務一道。殿試策論時,須注意的是,起以「臣對」、「臣聞」,收以「臣謹對」。「皇上」、「制」、「策」須抬頭,不可靠邊,尾必餘八行。凡有抬頭,前行必落底,不可丟一字。試卷要求每行二十二個字,共一千九百二十四字。

    (殿試的日期有點怪,因為殿試應該是緊隨會試後舉行才是。我想「五月」還差不多。)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