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8, 2005

  • [書海潛遇 (3)]—史地類

    (越搞越大,收唔到科,寫足幾日……文科都咁長,之後講到理科,唔知點死 )

    [中國]

    《中國歷史之興治盛衰亂亡》陳佳榮,學津(香港),1989-12(1)

    讀中史的看倌見到這本書可能會悲從中來,因為這是預科中史的參考書。方某高中時某次在書局見到覺得「有趣」而入貨,後來才知道原來又一次「越級讀書」。
    讀中史的同學比我更熟,但我不需要考試,讀來沒有壓力。最令我意想不到之處,是作者把中國歷史歸納為「興治盛衰亂亡」的循環,並據此推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長久」。
    這本書寫於六四事件之前,作者在六四事件後加了一篇編後感,並以中共立國後之政治與史事比附,對當年的方某頗有新鮮感。

    《中國人史綱》(上下冊),柏楊,天地(香港),1997(最新修訂)
    (圖片是台灣遠流版,我收藏的是香港天地版)

    自從高中開始讀柏楊,先讀《柏楊版資治通鑑》(八三圖書館其實只買了前半部分)。後來「認住呢個名」,又找上當時黃皮陳舊的《中國人史綱》,讀得不亦樂乎。
    抽柏楊後腳的人甚多,雖然沒留意,但後來也知道他的《柏楊版資治通鑑》被人挑得一字不剩。柏楊老先生乃土法練鋼(方某頗類之),再加上環境惡劣,有錯也不出奇。但柏楊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的敘述角度—例如公元紀年、皇帝直呼其名(我讀柏楊有時也讀得頭昏腦脹—搞不清他說的是哪個皇帝)、官職以現代比附,而《中國人史綱》的書名和結構,正反映他「民主、人權」的立意。

    當然,要嚴謹一點的,找本錢老先生的來讀吧。我本來也打算這樣做,但總沒時間遷就鉅著,也就沒買(或借)來讀了。

    (順帶一提,中學生多不識貨,《柏楊版資治通鑑》買了那麼久,我竟然是校內第一名「借客」。)

    錢鋼兩本很耐看的近代史專題﹕

    《大清留美幼童記》錢鋼、胡勁草,中華(香港),2003-11(1)
    《大清海軍與李鴻章》(海葬修訂本)錢鋼,中華(香港),2004-7(1)

    兩本都是令人惋惜的書,都是描述改革的悲痛經歷。留美幼童李恩富與母親道別一幕,尤其賺人熱淚。留美幼童雖命途多桀,但畢竟有所成﹔北洋海軍養兵千日,竟一戰而歿。在在呼應孫子那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道,不可不察也」。

    我的第一篇網上日記(零四年九月四日),就提到這兩本書。

    《近代中國外交的巨變》梁伯華,商務(香港),1990-12(1)

    少有專以外交為主題的書。近代中國外交正處於新舊交替的時代,舊的天朝朝貢制度與新的國際外交同時存在,其實有很多值得討論發掘的地方。
    書中提及日本的「琉球處分」,讓我對於中國無力保護琉球,使之橫遭日本鯨吞,永遠感到抱歉。(可見我還未擺脫天朝思想耶……)

    說完事,就到人。


    《中國十大開國皇帝》趙雲田、史明迅,商務(香港),1991-6(1)
    《中國歷代亡國皇帝》趙雲田、王明錄,商務(香港),1992-8(1)

    歷史,多是帝皇將相之歷史。但這兩本書一起看,比較開國君和亡國君的分別,又別有滋味。
    沒說錯的是﹕「願生生世世,不生在帝皇家」。


    《歷代經典名相》吳羊璧,明窗(香港),2004-2(1)

    近日熱賣吳羊璧作品。《五千年大故事》這種長篇我沒心情去看,《歷代經典名相》和《歷代經典名將》就值得一看。簡單清晰,當看故事便讀過去了。

    《中國說客的智慧》(上下冊),羅維等編譯,次文化(香港),1994-7(1)

    自古九流十家與名相如藺相如之流,本來就是說客。同樣輕鬆的故事,但如果想學辯才或說服(這是兩回事),這本書也是好開始。當然不能說讀過便懂(至少我不成),但觀摩一下總有收穫。

    《歷代人物經濟故事》葉龍,壹出版(香港),1996-4(1)

    很有趣的書,自古論諸子百家,大多集中講政治思想(可見中國人自古政治掛帥﹖)。其實政治與經濟不可分割。
    孔子對經濟有甚麼看法﹖這本書會討論前秦諸子的經濟觀。
    雖然內容不是甚麼前所未見之論(反正講孔子就是論語吧﹖),但角度不同,又足可觀矣。

    講完人又講地。

    《實用中國地名手冊》,駿藝(香港),1994(1)

    想知道哪個縣在哪裡,請查本書。
    但凡稱「實用」的東東,多有時效性。就是廣東的劃分,都已經改完又改了。
    當然,你應該可以找到一本同類新書的。

    《從殷墟到紫禁城—中國七大名都》馮天瑜等,南粵(香港),1991-1(1)

    很久以前讀的書,印象已經模糊。我只能說,講古都的書不少,不過這本也很好看。特別提及古都的城市規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新題目。

    [香港]


    《九龍城寨史話》魯金(梁濤),三聯(香港),1991-11(1)
    《香港中今建築》龍炳頤,三聯(香港),1992-8(1)
    《香港中區街道故事》夏歷(梁濤),三聯(香港),1991-10(1)
    《香港街道命名考源》梁濤,市政局(香港),1992(1)
    《九龍街道命名考源》梁濤,市政局(香港),1993(1)
    《香港地名探索》饒玖才,天地(香港),1998(1?)
    《懷舊香港地》吳昊,電視企業(香港),1999-10(?)

    提到香港掌故,少不了一個叫梁濤的人。梁濤多年前已去世,筆名很多,很早便開始寫香港掌故。以上只舉一些比較重要,現在應該還找得著的。當然,寫香港掌故的人很多,梁濤只是其中一位。吳昊也寫了不少有關的書,姑列一例。
    梁濤專以街道為題(雖然內容不全是講街道,通常是借題發揮,只有為市政局寫的兩本才真正全講街道命名史),饒玖才寫的《香港地名探索》則旁及其他地名,絕對是值得參考的。

    《九龍城寨史話》內容未必人人喜歡(內文有點過長),不過對方某而言,是接觸「殖民地前史」的首部著作,意義自然不同。

    黃色框的「古今香港系列」是三聯在九十年代出版的香港掌故專輯,當中的書都很有參考價值。
    題外話﹕曾經在八三看學生的專題報告,竟然發現有一本全抄《香港中區街道故事》的(瞞不了我,一看便知道)。就是欺師—欺負老師沒讀過這本書—嘛﹗


    《日佔時期的香港》關禮雄,三聯(香港),1993-8(1)
    《香港淪陷—日軍攻港十八日戰爭紀實》謝永光,商務(香港),1995-9(1)

    提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兩本書也是很好的參考。我比較喜歡前者,因為後者偏向「十八日戰爭」前後的事,比較像是戰史﹔前者則討論到日治時期香港的狀況,例如政治、福利事業等等,比較全面。

    專題史,當然離不開方某最喜歡的市政局﹕
    《香港市議會史 1883 - 1999》劉潤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2002(1)

    方某一向是市政局的「粉絲」(fans),殺局之時,悲痛不已。政府借病殺局,不需多說,但市政局對香港貢獻良多,本書可作為市政局一段不完整的墓誌銘。(不完整是必然的,因為檔案失佚,很多早期細節連政府也不清楚,還可以怎樣﹖)

    《新界五大家族》蕭國健,現代教育(香港),1990-10(1)
    《從砵甸乍到彭定康—歷屆港督傳略》高岱、馮仲平,新天(香港),1994-7(1)

    兩本專題史。
    《新界五大家族》顧名思義,不用多說。不算是十分深入,但也是不錯的入門書。
    《從砵甸乍到彭定康—歷屆港督傳略》,一本有點「左味」的港督傳,以反殖為綱。不理這點的話,內容可以接受。

    《圖片香港歷史》(編輯部),大道文化(香港),1992-5(6)
    (本圖為利文出版之同名書籍)

    字少圖多,最適合學生—尤其做功課用—的小書。


    《香港街2005 (影像地圖版)》,測繪處(香港)
    《香港街道地方指南》,通用(香港)

    在邦兄那些狂熱分子而言,坊間商家出版的地圖集恐怕沒一本合意的。當然,政府測繪處出版的《香港街》是資料最準確的選擇。
    《香港街》的資料算是十分詳盡(雖然我沒留意有沒有交通路線資料),不過缺點是慢和大﹕
    1. 慢﹕出版極慢,我幾乎到年中才見到《香港街 2005》,年頭買不到,現在還需要買嗎﹖
    2. 大﹕太大本,不同坊間的地圖集有袋裝版本,不便攜帶。《香港街》用來看確是一流,但買地圖是用來帶的,帶不出去怎樣找路﹖

    在這種情況下,通用的《香港街道地方指南》對我而言,在各出版商地圖集中,算是個比較順眼的版本。

    [東亞]


    《日本史》鄭樑生,三民書局(台北),2003-7(1)
    《韓國史》朱立熙,三民書局(台北),2003-7(1)

    就史書而言,只是本小書,但大體介紹了兩國的歷史,對於想略為了解兩國過去的人而言,是個好選擇。
    我看《大長今》看得輕鬆自在,也是因為剛巧早前已讀過《韓國史》的緣故。先前的我,對韓國歷史只知道有「三國、高麗、李氏朝鮮」而已。

    當然,如果你要求更高的話(例如日本戰國史),就需要找更專門、更厚的書了。

    《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之形成)》Herbert P. Bix,時報(台北),2002-7(1)

    厚書來了。一本以裕仁為中心,講述日本近代史的專書。
    一般講日本近代史,都集中於軍閥專權,大多接受了「天皇被迫開戰」的解釋。
    這本書從裕仁的童年開始,講述他成長的背景。他為了維護皇權,最後走上對內壓制「大正民主」,對外附和軍閥侵略之路。
    尤其提及裕仁在戰後仍不忘干預政治,這是我先前沒聽過的。

    兩本敘事角度更「小」的書﹕

    《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人的精神構造》津田道夫,商務(香港),2000-6(1)
    《家永三郎自傳—一個歷史學家的足跡》家永三郎,商務(香港),2000-5(1)

    《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人的精神構造》是我多次向倫弟推薦的。作者是被逐出黨的日共黨員,內容不乏共黨修辭,但分析頗值一讀。
    作者分析南京大屠殺發生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尤其強調日本人的民族性是導致大屠殺的主因之一,並不能全部推卸軍方。如果日本人民不反省這點的話,就不能永遠告別殘虐。

    家永三郎,日本歷史學家,年前去世了。作為日本史家,之所以在中國揚名,就是因為「教科書訴訟」。家永三郎批判侵略戰爭的教科書,被文部省(現稱文部科學省)以種種理由阻礙出版,家永先生於是告上法庭。這本書主要就是記述他的早年事跡、日後參與「大學自治抗爭」和「教科書訴訟」的大概。

    回頭張望,歷史何來進步過呢﹖

    《戰爭與和平》陸培春,明窗(香港),1991-8(?)

    陸培春是星馬報章駐日本特派員,寫了幾本講日本的書,這是其中一本。
    他的第一手資料告訴大家,日本意圖衝破和平憲法,早已有之。而且一直歧視外族,連留學生也未得到支援,「國際」夢如何能圓﹖
    比較有希望的一點,就是日本民眾對右翼其實也沒甚麼好感。(不過,時移世易,右翼抬頭,越見令人擔心了。)

    可是已經找不到這本書和陸培春其他作品的消息了。


    《釣魚列島的歷史與主權問題》井上清,天地(香港),1990-11(?)
    《釣魚台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鄭海麟,明窗(香港),1998-8(1)

    井上清先生的著作,從日本文件中推翻日本政府說詞,直指中國才擁有釣魚台主權,落地有聲。奇就奇在,這本書的書影竟然找不著﹗

    有關釣魚台的著作不多,《釣魚台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是比較近期的一本。除了強調從國際法角度維護釣魚台主權外,亦包括對井上清先生和其他幾位中國作者著作的評論,再加上有不少彩色圖片,是比較有參考價值的一本專著。

    井上清博士早已離世,這是他那篇釣魚台論著的日文網頁﹕
    http://www.mahoroba.ne.jp/~tatsumi/dinoue0.html

    [新加坡]


    《新加坡歷史(第一冊.早期的新加坡)》尉厚編,萊佛士書社(星洲),1997(1)
    《A Picture History of Singapore》Amy Chua,Federal Publications(星洲),1997(3)

    找有關新加坡歷史的專著似乎不易,我在當地書店找到這兩本書,都是有點「教材味」的,相信是給學生的輔導讀本。
    香港應該買不到,列出來純粹是因為香港更難找到新加坡歷史專著,我已經列無可列。


    《李光耀回憶錄(1923 - 1965)》李光耀,聯合早報(星洲),2000-9(2)
    《李光耀回憶錄(1965 - 2000)》李光耀,聯合早報(星洲),2000-9(1)
    《李光耀治國之鑰》韓福光等,天下遠見(台北),1999-3(1)

    李光耀不單是新加坡「國父」,更是新加坡的活歷史。所以在香港買不到新加坡史,你也可以看他的傳記。
    李光耀傳記有不少,我手上也不少於五本,若論內容豐富和權威,當事人自撰的《李光耀回憶錄》是必然之選。

    當然,錢鐘書早說過﹕自傳就是別傳,別傳才是自傳。在這裡亦一樣,看《李光耀回憶錄》的價值,不是看他怎樣說自己,而是他如何看別人。讀自傳,當然要當心當事人自行美化。但大體而言,李光耀對歷史和時局的分析,始終有高度參考價值。作為歷史事件的參與者之一,他的說法當然亦非坊間一般傳記所能比擬。

    《李光耀治國之鑰》是《聯合早報》記者寫的訪問錄,可以互相參照。

    《微觀新加坡》曾淵滄,專業(香港),1989-12(1)

    另一本早已失蹤的書。當中曾淵滄在香港還未出名,乘著六四事件移民潮出版的著作。
    內容當然已經追不上時代發展,但對於新加坡的概況介紹,到今日仍然值得參考的。因為這本書是寫給打算移民的人看,所以對於在新加坡居住需要注意的事(如工作簽證、教育、兵役等等)都有詳細介紹,頗合需要。對於政治著墨較少,只提及幾位政治犯而已。

    《Toponymics :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mes》Victor R Savage, Brenda SA Yea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星洲),2004(2)

    香港人未必有興趣的書﹕新加坡版的《香港街道命名考源》。只是由學者撰寫,內容也比較學術化(字多圖少耶 )。

    [世界與西方]

    《人類的故事(The Story of Mankind)》H.W. Van Loon,志文(台北),1995-2(1)
    (這是大陸版的封面)

    凡龍是歷史學者,這本書也很有名。有名在簡單明快,讓初學者對世界歷史脈絡有大概的認識。內容仍以歐洲為主,但沒有流於「歐洲自大」,對其他地區和文化的論述尚算公道。


    《歐洲文化史(上、下)》Peter Rietbergen,明報(香港),2003-7(2)

    剛剛買來,還未開始讀,但頗令人期待。
    名義上的文化史,其實無可避免觸及歐洲史的其他方面。


    《雅典的民主》John Thorley,麥田(台北),1999-2(1)
    《羅馬共和的衰亡》David Shotter,麥田(台北),1999-2(1)
    《希臘的誕生—燦爛的古典文明》Pierre Leveque,時報文化(台北),1994-11(1)

    幾乎想說,凡麥田出品,必屬佳品。除了軍事系列,麥田也出版了一些西方史書,以上是其中兩本。
    前兩本都是專題史,重點不在於介紹古希臘和羅馬歷史,而是討論他們民主制度的產生、演變和滅亡。也介紹了官僚架構和政治制度的運作情形。
    它們當然比不上《羅馬帝國衰亡史》那種鉅著(反正我也沒讀),可是對「制度癡」如我,當然愛不釋手。

    《希臘的誕生—燦爛的古典文明》則是近年時興的袋裝小書、小百科之流。內容當然不可能詳盡,但對於學生是不錯的入門書(因為圖多,字也不多嘛 )。
    雖說如此,正文是圖多字少的大概介紹,後面卻附上一些專題文章和書目,對於有興趣進一步認識的人而言,也是不錯的選擇喔。


    《從地名看歷史》Yasuo Tsujihara,世潮(新店),2004-1(1)
    《地名的世界地圖》廿一世紀研究會(日本)編,時報文化(台北),2003-3(1)

    又是方某甚感興趣的「地名考源」小書,兩者有部分內容也差不多,只是前者比較是趣談形式,而後者比較嚴肅(其實也嚴肅不到那麼去啦)。對於做功課而言,後者更值得參考,主因是後者書末有一附表,以出世界各國及其首都名稱來源的簡介,這一點是後者無法比擬的。

    《世界行政區劃圖冊》周定國等主編,中國地圖(北京),1993-3(1)

    一本類似前述《實用中國地名手冊》的工具書,主要提供世界各國的一級行政區域分、名稱、首府、人口面積等基本資料。當然,這類書必然有時間性,請找最新版本。
    最有趣的是,這本書是大陸書,又出版得「夠早」,所以仍然可以見到錫金是獨立國家的「奇景」(有註明被印度佔領的事實)。

    如果按照同一種「政治承認」的邏輯,琉球也應該列為獨立國家才是。


    《世界國旗與國徽》郭煒清編,雅苑(香港),1993-11(1)
    《World Flags Identifier》Alfred Znamierowski,Lorenz Books (紐約),2001(1)
    《The World of Flags》Alfred Znamierowski,Lorenz Books (紐約),2000(1)

    前兩者語文不同,但題材一樣﹕都是講國旗。(國徽當是附送的啦 )
    《世界國旗與國徽》我有兩個版本,剛好是蘇聯解體前後,所1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後來獨立國家的國旗資料我都有。(當然出版社又多賺了一筆)
    我覺得《世界國旗與國徽》的編輯方式比較方便閱讀,讀來比較舒服,《World Flags Identifier》比較像字典,不過相信內容應該比香港的更嚴謹。

    《The World of Flags》也是講旗,不過不單講國旗,而是「旗幟百科全書」,舉凡歷史上各種類各團體(甚至軍隊)的旗、旗的款式和使用等等,都有介紹。可惜我英文始終不太好,沒心神時間去把它讀完,唯有當成參考書。

    [文化]

    《中國文化常識問答一千條》次文化編輯部,次文化堂(香港),1997-1(1)

    這本書不是用來給你讀的(雖然書癡如我,竟然也由頭讀到尾),是用來玩的。很明顯是當年「食《百萬富翁》條水」眾多小書之一。
    我不會叫你用來作參考書,不過如果中史學會或老師打算搞問答比賽的話,這本書相信可以幫你減輕頭痛。


    《中國文化對談錄》陳耀南,三聯(香港),1993-6(1)
    《中國文化對談錄(續篇)》陳耀南,三聯(香港),2000-2(1)

    頗為有趣的著作,值得一讀。雖然現在我不見得完全認同他,但當年讀得很高興也是事實。


    《中國人的姓氏》徐俊元等,南粵(香港),1991-9(1)
    《華夏姓氏之謎》王泉根,知書房(台北),1992-5(1)

    既有地名考源,自有人名考源。
    中國人名不像西方(依聖徒名字),只要字典上有的字都用,沒甚麼好講,但大家總是對「姓」有興趣的,是嗎﹖

    前者是我最早參考的書,這本書讀來最舒服清楚。論姓氏前者不及後者多,但後者並沒有像前者列表那麼易讀,找起來很痛苦。
    在中五時曾因為「紀念冊唔知寫乜好」(方某總不太懂談「情」),竟然就拿著《中國人的姓氏》照抄可也,為每位同學寫下姓氏起源。
    想不到還有同學頗為欣賞的。

    (書影來源﹕地政總署測繪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紀念抗日受難同胞聯合會商務網上書店明報網上書店現代教育研究社博益網站次文化堂遠流博識網城邦讀書花園三民書局AmazonGazelle Book Services Ltd.Select Books Online)

Comments (1)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