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 King's Speech soundtrack

    King's Speech》soundtrack
    (港譯《皇上無話兒》似戲謔過甚,何況國王並非無話,只是口吃而已。相對於港譯灑鹽花,大陸譯《國王的演講》就未免直譯到無味的地步。台譯《王者之聲》兼信達雅,可謂最佳。)

    已買了,但上載音樂到xanga時發生問題,所以無法提供試聽。不過我們有youtube。

    我最喜歡的三首插曲﹕Memories of ChildhoodThe Royal HouseholdSpeaking unto nations (Beethoven symphony no 7 ii)

    這是劇中的關鍵片段﹕

    (1. 其實演員「扮口吃」的這段演說,比真實中的演說更流暢,可見真國王的口吃有多嚴重。
    2. 扮演皇后—即後來王太后—和扮演小伊利沙伯—即後來的英女皇—的演員都頗神似。連扮演邱吉爾、張伯倫的演員都有點像。另外扮演大主教的那位演員樣貌相當討喜。)

    BBC保留了現實中那段國王宣戰文告的錄音。還有文稿﹕(方某試譯)

    In this grave hour, perhaps the most fateful in our history, I send to every household of my peoples, both at home and overseas, this message, spoken with the same depth of feeling for each one of you as if I were able to cross your threshold and speak to you myself.

    (在此莊嚴之時,可能是我國歷史上決定命運的一刻,我向我在本土和海外的每一家子民,送上這一段說話。就像我可以走進家門,直接跟你們面對面、感同身受地說話一樣。)

    For the second time in the lives of most of us, we are at war.

    (在我們大部分人有生之年中,我們第二次面臨戰爭。)

    Over and over again, we have tried to find a peaceful way ou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urselves and those who are now our enemies, but it has been in vain. We have been forced into a conflict, for which we are called, with our allies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a principle which, if it were to prevail, would be fatal to any civilized order in the world.

    (我們一直反覆嘗試,跟那些現在成為敵人的,找出和平解決分歧的方法,但這些努力已屬徒然。我們被迫陷入戰鬥。我們和我們的盟友面臨一個原則的挑戰,如果無法戰勝它,世界的文明秩序就會完全崩潰。)

    It is a principle which permits a state in the selfish pursuit of power to disregard its treaties and its solemn pledges, which sanctions the use of force or threat of force against the sovereignty and independence of other states.

    (他們的原則,容許國家自私自利地追逐權力,無視國際條約和自己的莊嚴信誓。鼓勵動用武力、或者威脅使用武力,以危害其他國家的主權和獨立。)

    Such a principle, stripped of all disguise, is surely the mere primitive doctrine that might is right, and if this principle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freedom of our own country and of the whol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would be in danger. But far more than this,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would be kept in bondage of fear, and all hopes of settled peace and of the security of justice and liberty among nations, would be ended.

    (這種所謂原則,撇除了各種文飾之後,說穿了就只不過是「強權等於公理」的原始信條。如果這種原則行遍天下,那麼我國和整個大英聯邦的自由都會搖搖欲墜。不單如此,天下所有人都會被恐懼所奴役,而所有在國際間達致和平、安全、正義和自由的希望都會幻滅。)

    This is the ultimate issue which confronts us. For the sake of all that we ourselves hold dear, and of the world order and peace, it is unthinkable that we should refuse to meet the challenge.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終極挑戰。為了我們所愛護珍重的每一個人,還有世界的秩序與和平,我們責無旁貸、不可能迴避這個挑戰。)

    It is to this high purpose that I now call my people at home and my peoples across the seas, who will make our cause their own.

    (基於這個崇高的目的,現在我號召我在本土的子民和海外的子民,把戰勝這場挑戰視為己任。)

    I ask them to stand calm and firm and united in this time of trial. The task will be hard. There may be dark days ahead, and war can no longer be confined to the battlefield. But we can only do the right as we see the right, and reverently commit our cause to God. If one and all we keep resolutely faithful to it, ready for whatever service or sacrifice it may demand, then, with God's help, we shall prevail. May He bless us and keep us all.

    (我希望大家在這個面臨試煉的時刻要保持冷靜、堅定和團結。我們的任務會很艱鉅,面前可能有一段黑暗的日子,戰事亦不再只是局限於戰場之上。但我們只有知道正確的事就去做,然後把我們的事業恭敬地交託給上帝。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堅決地保持忠誠,準備好在必要時作出一切的奉獻和犧牲,那麼,在上帝的幫助下,我們就會勝利。願上帝賜福和保守我們。)

    (另有一篇大陸的不完全翻譯、另一篇是栗姐的試譯栗評)

  • museum with chestnut

    [栗遊博物館]

    昨天約了栗姐看太空館電影和博物館,所以早一點去買票。

      (不知為何場景和這幾個字合起來,令我想起第三新東京市的地下行人道……)

    之後時間未到,走去玩具反斗城。
    發現原來DEAL那廿五張新卡,只不過是強制跟原有的牌一起出售(就用封膠封在原卡盒外)。沒有另售,想迫所有原玩家再買一副牌,那就真是太「掠水」了
    現場發現其中一包的封膠已消失,那些新卡自然也消失了。顯然是一個有原卡但想要新卡的人做的……

      (我決定把這叫「小熊維尼的憂鬱)

    會合後去歷史博物館看五味紛陳(明知老媽看了會眼火爆所以免得帶她來)。

    一入場竟然就是大屏幕播《東方紅》這首老媽最討厭的歌……(汗,幸好真的沒帶她來… )
    不過突然又覺得受「感動」,在下「忽然」支持國民教育,認為應該每間學校都給學生看這段片。好讓所有學生都知道,這個國家可以肉麻到哪個地步。

    「知識青年到網絡去接受死死主義再教育,很有必要。」—《餅團長語錄》

    (再加一句﹕「共產黨,像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
    據悉被內地民眾附加一句調侃﹕「共產黨,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可以想像不會提及甚麼「黑歷史」。充其量只是說因為大躍進鼓勵浮誇虛報和大煉鋼忽略農業,最後導致三年困難時期而已。單從展覽中提及的具體配給數字,我想小朋友不大可能想像到饑荒有多嚴重。

    還有一個「結構性」問題。栗姐說覺得展品看起還是太「小康」了(竟然還有銅火鍋可以打),看來一點也不像鬧窮。
    我看這是因為協辦單位就是北京朝陽區文化館。北京是首善之區,按共產黨在三年大饑荒中的作為,就算農村全村餓死也不會讓首都餓死人的。何況北京還有很多享受「特供」的幹部。
    再者,這些文化館的藏品都是當地人捐出來的。會捐東西的當然大部分是物質比較充裕的人家,窮到連生活都成問題的人,還有甚麼東西可以捐﹖(很多窮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用品原來有歷史價值)
    所以藏品看起來,自然跟我們印象中當年人民普遍貧困的形象相差甚遠。

    在看生活用品的時候,很奇怪聽到唐朝樂隊版本的《國際歌》,照道理這搖滾樂版本應該是改革開放後才出現的吧,跟六七十年代格格不入。怎麼不播原來的版本﹖
    看到後面才發現,原來最後有一段講改革開放的,音樂是在這裡播的。只是我在背後就聽到了。

    同場船塢展覽,沒特別意見。

    還有點時間,去藝術館看看中國瑞獸珍禽文物展覽。
    (隔鄰是常設的「埏埴巧工 —香港藝術館藏中國陶瓷選粹」,要查才知道「埏」字讀然或先)

    其實我最高興的是看到一堆補子圖案,尤其武官的不多見(文官的倒是書中也有)﹕
      (日後可以用來比對了)

    還有件咸豐朝的龍袍﹕
    (前面)

      (後面)

    之後入場看《巨眼探穹蒼》。沒錯,就是我很喜歡的哈勃望遠鏡,本片介紹太空人對它進行的三次維修。在滿佈危機的太空,每一次出艙維修都是真正的「搵命搏」。(「裝修要安全,唔使搵命搏」是職安局的室內裝修安全口號)
    (想不到這電影竟然是迪卡比奧旁白,不過我沒去聽英文版本就是)

    為何要維修呢﹖主要的原因是發射啟用後才發現鏡片有問題,哈勃變了「大近視」。
    如果我是太空總署的人,我想感覺比切腹更難受。

    後來的維修則是更換一些老化零件和加上新功能。

    哈勃的最後一次維修,碰巧就在太空穿梭機最後一次任務後播出。兩者都令人不捨。
    穿梭機發射的影像,每一次看都令人感動,而且穿梭機還是那麼優雅的機器。(可惜就是死了兩批太空人。)
    (太空館 / NASA)
    在人類曾經用過的太空飛行器中,我認為穿梭機是最漂亮的了。

    為我們帶來了那麼多、那麼清楚的新相片,讓我們對宇宙增加了認識。
    當新的太空望遠鏡繼承它,讓它退休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說一句「Goodbye Hubble, and thank you」。

    (我想我們已經有個很通用的中文譯名叫「儒勒.凡爾納」,太空館不用自作一個)

    太空館展覽提及的其中一個火箭科學家高達德(Robert H. Goddard,或譯戈達德。個人認為譯成「高達」應該更有趣 )。7月號科學人的趙丰專欄就提及公眾以錯誤的牛頓定律理解,反對其火箭計劃的事。那個「真空中不能產生反作用力」的誤解其實是很普遍的(我讀書時也遇過如此主張的老師),太空館實應在展覽中大力更正。

    (﹕太空館的展覽廳有很多展品說明牌內容都被遮蓋掉了,有些簡直完全被遮掉,不知何故。在下似乎想不到有甚麼理由這些說明會全部出錯了、或者落後到不能展示了。
    又,「未來太空探索」的部分,顯然真的落後了。至少裡面提及的木星探測任務都已實行,應該修改一下介紹結果。這部分其實應該像科學館的「科訊廊」一樣,定期修改的。)

    飯後去了 PageOne,竟然見到有本書教人戴胸罩的……

  • [出口轉內銷]

    Tommyjonk﹕對反基浪潮的一點觀察()

    不是現在才沒辦法溝通。同是基督徒的張國棟,早就在時代論壇上說過,無法跟明光社中人溝通,就算張國棟「搵上門」佢地都唔理你。
    又回想中大學生報事件中,學生報邀請明光社派人出席烽火台論壇,他們說「其他嘉賓都是對家人」而拒絕,但轉頭來自己搞一個「嘉賓都是自己人」的座談會。
    溝通﹖﹖
    連教內人跟他們都溝通無門,何況教外人﹖

    ……但更明顯地,這些所謂「一小撮人」發的聲音最大、甚至被公眾當成基督教的代表。
    而那些溫和的所謂「沉默大多數」(如基督教協進會),連出聲明也沒人理。
    (又或者,因為像庫大講究「合一」,所以不好意思正面反對那「一小撮」的意見)
    就人數而言,他們是小撮,但就影響力而言,他們已猶如基督徒的多數

    Kursk﹕恨從何處來(之一之二)

    反對學校傳校是否網絡主流意見,的確很難說。但是對學校傳教手法不滿的人就肯定很多,四處都見得到。畢竟某些學校真的以為宗教辦學就大條道理強迫灌輸,引人反感。
    當然,就是對老師教學/訓導手法不滿的學生本來就不少,在學生眼中,某些強迫性的傳教手法只不過是「同類」工作而已。

    其實,那個群組修改了宗旨後,我覺得「反對傳教」的尾巴還是存在,只是改得隱晦點罷了。
    與其列出這種「冇得傾」的條件,不如去討論一個良性的「學校傳教規範」更有建設性。
    因為我覺得就是教徒本身,都應該不贊成一些強迫性、令未信者反感的傳教手法。

    「黃大仙改名」當然是個別事件,但眾多「個別事件」反映的是,有些基督徒以為自己信耶穌就大晒,甚麼都要管。遊行人士不滿的是後一點。
    就正如醫管局有很多「個別事件」,其實起因於管理混亂,「事件」只不過是病徵。

    延伸閱讀﹕Alone in fart—對「反宗教右翼霸權」的一些淺見

    Chainsaw﹕討論部分

    香港人中左量化毒。連老師都要交「數」,何況社工﹖
    如果花咁多心機做左件野冇得見報,會唔會畀老闆鬧﹖
    所以大家繼續製造一些無用的數字,正如老師繼續催谷學生考試,是否「不務正業」真係視乎你用咩角度睇。

    (另一正文﹕被指責的人)

    Chris﹕不信因果是壞人﹖

    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因果。
    (其實也有問題的,量子力學的因果就很難說。因可以變果,果可以變因,隨時連因果也沒有)

    問題在於,就算依照「道德因果論」,其實也沒有人能看得穿因果
    所以任何人斷言A事是B事的因/果,就純屬胡說八道。

    (情形就有點像蝴蝶效應,就算那隻蝴蝶拍翼真的最後影響了一場風暴,牠拍翼的時候,你看得出﹖風暴來的時候,你說得清是因為哪隻蝴蝶拍翼,還是因為哪個人打噴嚏﹖)

    林忌﹕支持環保減少消費

    係咪「經濟」一定要靠「浪費」黎支撐﹖
    早有研究指,如果中國人每個都像美國人般浪費,要幾個地球才養得成我們。這是否正常﹖是否可持續﹖
    如果個地球畀我們玩死左,「經濟」有咩用﹖

    我唔係話環保一定要過苦生活,科技發展係可以令我們消耗少D能源而得到更好生活。但科技唔係萬能,節約仍是必須。

    改變消費模式是否會影響經濟﹖可能。(所以選擇在經濟好的時間做或者較好)
    但長遠而言,就像你說「電子道路收費」不會減少車流一樣,經濟在「節約模式」下運行,亦會找到它的平衡點。節約的世界不一定是窮困的世界。(舉個例﹕可能我們買少D野,但係每件野貴左D。)

    影響經濟既,係金額﹔影響環境既,係實物。
    如果佢食幾千蚊一件和牛,或者炒飯炒得特別靚所以賣成百蚊一碟,我唔會反對佢地「豪」。當然我唔會幫襯就是。
    環保既重點係慳實物,錢就唔係注意範圍。

    所以提倡環保減少浪費,不一定等於「姑寒」(如方某),亦不一定影響經濟。如果到時人人帶個「I am not a plastic bag」當環保袋,對經濟說不定有利無害。
    當然如何平衡,確是需要小心判斷。

    公園仔﹕在黃金甲內看到京奧

    那天第一次看,除了場面震撼之外,不覺得有甚麼拍了出來。

    尤其最後叛軍被包圍那幕假得離奇,原來有成千上萬的親軍藏在宮內,叛軍怎可能不知道﹖(成班親軍都要吃飯如廁吧﹖)
    人家本來不就是看準重陽節禁軍放大假,由周杰倫的親信「替更」看守皇宮,才夠膽做反的嗎﹖

    如果像陳橋兵變,親軍假意出宮,開到城外半路回頭殺過來「反包圍」叛軍,還說得通。但親軍躲在宮內包圍叛軍,就說不通。
    (畢竟親軍不同那批「忍者」,只有幾十人,而是一支大部隊,還有無敵的裝備呢﹗)

    刁民﹕中國學生好文采

    我倒不信,因為大陸的書一向都是假劣貨充斥,隨書像A片一樣內容與封面不一致。

    大有可能只不過是出版社找一些文章回來(說不定上網找呢),編成一本,改個名字就拿去印。

    所謂「校園文學」,可以是假的﹔
    所謂參考書,也可以是假的。

    Kursk﹕為何香煙越禁越好賣﹖

    私煙質素很差。老爸中風前幾年都買私煙(中風後有一段時間也是),氣味比正貨更難聞,更嗆鼻。有可能是假貨,又或者是次貨。(當然我不肯定私煙跟他中風有沒有關係)

    正貨雖然難聞,但至少不會有像燒焦東西的味道。(街頭不少阿伯抽的煙都是這樣的,煙濃得像火警一般,而氣味非常嗆鼻)

    這些私煙對健康的危害,可能更甚於正貨煙。(當然,正貨也不見得好到那裡去)

  • 新發現﹗

    上次討論過石神的「我認罪定了案你就莫奈何」的招數是否真的萬無一失﹕

    因為就算石神自己不上訴,理論上檢察官也可以提上訴推翻控罪。
    在香港這種普通法地區,說不定石神的如意算盤會成立。因為普通法的檢控官只代表政府提公訴而已,被告的權利要自己維護(當然,包括尋求協助)。如果他自己執意認罪的話,其他人應該是不能代他上訴的。
    但日本是大陸法地區,大陸法的檢察官代表國家尋求公義,理論上連被告也利益也要照顧。所以如果發現了真身,檢察官應該有權要求推翻原判—因為原判基於錯誤的事實,是不合公義的。當然,實行應該非常困難(參看中文維基非常上訴),但如果要「算到盡」的話,並非不可能。

    (當然,就算你自己不上訴,政府會否加控花岡謀殺,就是另一件事。「一事不再理」原則,應該只就個人而言,而非就案件而言。請參看英文維基 double jeopardy、日文維基一事不再理,另有三篇討論﹕。歡迎看倌指正補充。)

    嘉那邊跟人討論,怎料竟然突然被我找到答案﹗

    於是我再查一下,發現台灣刑事訴訟法有以下條文﹕

    第 420 條

    有罪之判決確定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
    二、原判決所憑之證言、鑑定或通譯已證明其為虛偽者。
    三、受有罪判決之人,已證明其係被誣告者。
    六、因發現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第 427 條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得由左列各人為之:
    一、管轄法院之檢察官。

    換言之,檢察官有權要求再審。當然,現實中檢察官是否願意認錯,這是另一回事。但法理上可以做得到。

    (條文經過刪節)

    當然,這是台灣而非日本的條文,但原則相信差不多。
    亦即是說,石神的「萬全之策」其實並非萬全。我之前的結論沒錯﹕

    當然,這可能是編劇的誤解,也可能只是石神「唔讀 law 讀 science」的合理結果。

    延伸閱讀﹕一事不再理原則與我國刑事再審制度

    「我国提起刑事再审的主体是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P.S. 由此可見,討論的確是有益的。如果沒有意氣用事的話。)

  • Commitment of the suspect X

    (上面亂譯的。只因 commit 同時有奉獻與犯罪之意)
    (如果看倌怕看到劇情的話,請乾脆不要看。)

    (預告片)

    (「知覺與快樂的螺旋」結他鋼琴版—《神探伽利略》插曲)(播放完畢)

    1. 如果抱著看湯川和內海「大結局」的心願入場,你會大失所望。把「愛」套在湯川身上只是用來吸引福山粉絲入場的幌子,你不會看到《HERO》電影版般的結局。
    不過,「愛情」仍然有,而且是大悲劇。只不過不關湯川和內海的事罷,夠出人意表的。

    2. 先前有看倌說湯川是大配角。當然,由於石神(堤真一)和花岡(松雪泰子)的演技發揮得太強勁,湯川當然無法搶盡風頭,但我還是覺得湯川的角色有所發揮。這電影版的湯川亦比電視版的「立體」得多。(電視版內外完全無敵,不像人。今次就算某些人說他「宅」,也宅得像個人。)

    真正像大配角的,應該是內海。內海和草薙在電影版裡,像兩個傻瓜般,無事可為。(連內海僅有「被搶白」的鏡頭也顯得失色)(以前的搶白經典)

    3. 我最不明白的,就是不時聽到觀眾在笑。這明明不是喜劇,我整齣戲也沒笑過。
    (儘管我也知道某些是「笑位」,但連我覺得不好笑的,也聽到有人笑)

    也許沒資格說「同病相憐」,但我想說,我明白湯川和石神的心情。(也許只不過因為都是宅 )
    看著湯川和石神「發展」到最後,我真的覺得心如刀割、心碎了。(但石神跪倒嚎哭時,觀眾仍然在笑……)
    大家之所以笑得出,或者只是因為不夠「宅」的話,無法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又或者,有些人可能就只想盡情嘲笑)
    這其實是「宅的獻身」。

    雖然不是天才,但其實在下也有個「怪人」稱號啦,而且「伽利略」的手勢我也常做﹕
    (來源)
    只不過我做的不是弗來明左手定律,而是拿紙巾擤鼻涕吧……(想像在圖中加塊紙巾……~~feet~~)  

    (鼻敏感﹕圖書館員的完美職業病)

    4. 我一直誤以為片名應該是「嫌疑犯X之現身」,但原來真的是「獻身」。
    湯川學第一次找石神時,背後的長椅少了個露宿者,很容易留意到。(因為導演故意把兩段片拍成一樣,就只差一人,所以有點觀察力的人一定會發現。)
    但我以為導演只想順道講社會問題,沒想到原來是伏線。

    5. 依愚見,其實石神要掩飾這宗案,根本用不著多添殺孽。只要把那人碎屍後丟得有多遠就多遠,警方就很難查到正確的死亡時間了(想破壞DNA的話可嘗試先浸酸),於是也很難鎖定花岡。石神其實是「算得太盡」(怕警察懷疑花岡、花岡又抵不住盤問或被搜到甚麼)才想出這個「完美計劃」,但偏偏他算漏了「愛」,所以最後還是被湯川破了功。

    (又﹕其實碎屍比勒死應該會留下更多痕跡,並非那麼容易洗刷掉,所以也不見得是好方法。只是在石神家裡碎屍,警方大概不會想到去搜一個看來沒關係的住客。)

    不過,片中也有兩個問題。

    6. 首先是石神的觀念﹕「只要我認了罪,定了案。之後警察再找到真身的屍體也莫奈何」。
    當然,這可能是編劇的誤解,也可能只是石神「唔讀 law 讀 science」的合理結果。

    因為就算石神自己不上訴,理論上檢察官也可以提上訴推翻控罪。
    在香港這種普通法地區,說不定石神的如意算盤會成立。因為普通法的檢控官只代表政府提公訴而已,被告的權利要自己維護(當然,包括尋求協助)。如果他自己執意認罪的話,其他人應該是不能代他上訴的。
    但日本是大陸法地區,大陸法的檢察官代表國家尋求公義,理論上連被告也利益也要照顧。所以如果發現了真身,檢察官應該有權要求推翻原判—因為原判基於錯誤的事實,是不合公義的。當然,實行應該非常困難(參看中文維基非常上訴),但如果要「算到盡」的話,並非不可能。

    (當然,就算你自己不上訴,政府會否加控花岡謀殺,就是另一件事。「一事不再理」原則,應該只就個人而言,而非就案件而言。請參看英文維基 double jeopardy、日文維基一事不再理,另有三篇討論﹕。歡迎看倌指正補充。)

    (畢竟方某人也是「讀science唔讀law」,這一段找資料找了很久。如果還在中大學生會的話,肯定會回圖書館慢慢找資料,只是現在沒有這種時間了。)

    (補記已找到台灣刑事訴訟法,為了被告的利益,檢察官也有要求再審的權力。)

    7. 一開始的磁鐵殺人,經魚頭提醒,我也想到跟特別篇有何關係。

    這固然只是動量守恆,但湯川的示範似乎有點奇怪。因為既然那個「強力磁鐵」(釹磁石)可以吸住三粒鐵珠,大有可能連最後第四粒鐵珠也吸住(因為鐵本身會磁化,可以傳導磁力)。他的示範是一個受磁場影響的彈性碰撞,如果全部鐵珠都被吸住,就會變成非彈性碰撞。(速度變成「總動量除以總質量」,當然比原來的「總動量除以一粒鐵珠的質量」的結果為低。)
    除非湯川有個磁力「剛好能吸住三粒鐵珠,超出範圍的第四粒吸不到」才會做到這效果。

    當然,那個大型示範並無問題,反正那只不過是個粒子加速器而已。(帝都大學好像錢太多,總讓湯川做這種沒有研究價值超大型「實驗」,難道警視廳肯出錢乎﹖)
    問題反而是,為何會有人用這種裝備殺人﹖恐怕只有《空想科學讀本》的粉絲才會這樣做。
    把那麼巨型的設備拿出來,根本就是引人注意。有這樣的「異象」,想不讓警察查到才難。

    愚見認為,倒不如用反坦克火箭炮射過去比較省事。至少火箭炮可以收藏在車尾廂,而且在一個地區裡,買得到火箭炮的人(如黑社會)怎也比擁有超導磁鐵的人多。警方查起來也需時。
    當然,兇手的想法只是以為警察查不到原因,既然不知原因,就不會查到真相了。可謂「平生不識伽利略,便是殺人也枉然」。(不過,如上述,拿這種東西出來,怎會沒人見到﹖)

    補記﹕我誤會了,以為這是殺死少年的方法。但只不過是以一段新聞連到電影版。
    有這誤會,只因我先入為主,從特別篇一開始就以為,凶器是由外面射進去的……
    所以結局頗出我意料。

    8. 看完整個《伽利略》,那法醫與其叫美人監察醫(美女法醫),不如叫大食監察醫。
    倒不如話花岡個女(美里)是美少女,但我更有興趣的是特別篇的湯川學生塩野谷。(眼鏡控發作﹖)

    9. 片尾非常好,教訓一下喜歡「見字幕就走」的人。我幾乎想鼓掌。導演好野﹗

    (很好的主題曲,有人作了翻譯……我又要買﹖)

    延伸閱讀﹕
    譚劍—閱嫌疑犯X之獻身而心酸神探伽利略—嫌疑犯X之獻身
    沙丁魚—神探伽利略的中年危機
    台灣博客參觀神探伽利略廠景

    返黎講下電視版,我在 offical website 套了幅人物關係圖,十分有趣﹕

    有趣的不是 click 人名有介紹,而是請看湯川和內海的關係線上寫了甚麼……

    呵呵﹗原來日本人也用這個

  • [兩齣戲]

    第一齣,是《幸福的味道》。香港魚蛋粉和日本讚岐烏冬 crossover,還反映了香港市區重建和日本下流社會的衝擊。這樣的港日合作,多多益善。

    哲也用廣東話說「魚蛋粉」和哲也媽媽用日文讀的那句「family discussion﹖」,非常可愛。

    奇就奇在以劉心悠作為香港的代表,她既不生於香港、亦不是香港人。就算她的廣東話非常流利,一聽口音就知道不是香港人。(我之前也不認識她,但在劇中聽她說話就知道了)
    當然,如果說女主角很早就離港留學,然後才回來,那麼廣東話有口音也勉強說得過去。
    又或者,在香港本土的年青女演員中要找個懂日文的,並不容易。
    (強調﹕我不是說她演得不好。只是說以一個非香港人演香港人,似乎有點怪。)

    最令我驚喜的,是把區徽洋紫荊鑲在櫻花裡的片頭。
    因為兩者碰巧都是五瓣的,我沒想過這一點。這樣的組合真是絕配。

    大學時曾有人爭論「日本國花是櫻花還是菊花」的問題,在下還寫了篇〈日本國花考〉初步整理日文資料。具體而言,日本沒有明定國花,菊花是天皇的家紋,但最廣為大眾接受的日本代表,卻是沒有官方地位的櫻花。
    在日文網頁中,兩種說法都有。也有些日本網頁意圖同時包括兩者,把菊花稱為「國花」、櫻花(樹)稱為「國木」的。

    ---

    第二齣是今早播出的《老友狗狗》。
    有些看倌應該一早進戲院看了。當時看香港的廣告,會以為是純笑片來的。但今天看得幾乎忍不住哭。

    「波子」那段,我還以為山田也死了。後來發現山田沒死,「波子臨死見到山田來接走牠」這一幕反而好像解不通。

    最後的那段,女孩在「毛毛」死後因為太痛苦,說不再養狗了﹔但到末尾,又說還是想養。
    我突然想起西西弗斯

    「人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快樂的。」

    就像本月《明報月刊》一篇文章所言,日本人的「美」始終是哀怨的。也許因為這樣,我對日本有種特別的感情。
    當然,日本人的那種感情,並非我們所能(/應﹖)比擬的﹕

    「日本文化是感情的,而且是悲情,缺少怒與笑。不過,日本卻不曾被哀婉唱衰。他們看事物往往悲觀、自虐。櫻花短暫讓他們感歎人生,但結果並非消沉,並非今朝有酒今朝醉,醉後何妨死便埋,而是抱著炸彈去撞擊美國軍艦。」

  • Grave of the Fireflies

    上週末老爸再一次入院,大概是肺炎。由於驗不出流感、使用抗生素又有效,所以本星期中已出院。
    因為醫院限制探病時間,等老媽回來再去怕來不及,所以星期一放工後先去看他。然後到葵芳等老媽吃飯,去影碟鋪見到有大平賣,一次買了三隻。

    今晚先看了《再見螢火蟲》﹕
    (維基)

    也許有看倌覺得奇怪,這為何到現在才看﹖
    多年前忘了是明珠台或亞視國際台第一次播出,但沒時間去看。後來電視台幾次重播,時間都不配合。所以見到有DVD平賣,就買了。

    眾所周知,很令人心翳的故事。

    ---

    不過曾聽到批評,說這套片反映日本人對戰爭責任毫無反省。
    從正面看,這套片是「反戰」的,表達戰爭對平民的傷害。戰爭傷害大部分人,包括日本人,這邏輯沒有錯。
    可是,批評亦非毫無道理。第一場空襲(導致主角媽媽重傷而死)中,有個大叔就向天大罵﹕

    「我們做錯了甚麼﹖為何要把我們殺光才罷休﹖﹗」

    戰爭中的日本人這樣說,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一直都不知道其實是日本先挑起戰端,政府一向都說是中國人挑釁他們才還手的。(但日軍怎麼會在「中國」受挑釁呢﹖這又是另一盲點﹕日本本來就在侵略中國。)
    先前南京淪陷、甚至偷襲美國成功,他們不是很興奮的麼﹖現在反過來被人打就怪人家﹖

    梁錦松名言﹕「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

    如果說戰時心態可以理解。那麼戰後的日本人拿大轟炸、「唯一原子彈受炸國」來自稱「受害者」,卻肯定令其他人很不滿(尤其是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如中韓)。因為他們已經沒理由不知道,挑起戰事的侵略者是日軍。盟國如果不把日本打敗,就會被日本滅亡。
    他們也沒理會,單是死在日本人手上的中國人,已經比日本人的死亡總數多七倍幾

    至少,在中國人和韓國人面前,日本人沒有自稱受害者的資格。
    雖然,身為中國人,我們也要理解日本人同樣身受其害。
    大家都有同理心,就少很多爭執。

    但撇開「戰爭責任」的問題,其實無論在哪裡,平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
    當權者的一個決定、「為國家好」的美麗口號,就把士兵驅上戰場當炮灰,把平民陷入家破人亡的深淵。那些鼓吹、發動戰爭的人,必需受到譴責咒罵。
    這一點無論在日本、美國或中國都沒分別。我們應該從這方向看故事。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
     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
     生也何恩﹖殺之何咎﹖」—李華《弔古戰場文》

    我在大學時就說﹕各國那些主張開戰的人(包括中國憤青),應該全部挑出來,讓他們自己打飽佢。
    他們死光了,世界就和平了。

    就算不開戰,當權者的其他決定,也往往可以破家殺人。
    俗語說「殺人的知縣、滅門的知州」,地方官尚且如此,國家機器的破壞可想而知。
    單是一個毛澤東已經提供了兩個例子﹕大躍進文革
    當權者做錯一個決定、或者一個自私的決定,就可以害死千千萬萬的百姓。

    現在呢﹖
    小布殊胡亂開戰,在伊拉克、阿富汗搞出大頭佛,不單犧牲大兵,當地人的身家性命更難保。
    中共為了維護自己的威權,就製造冤獄。前有程翔、今有胡佳,我們不熟悉的人就更多。上訪村聚集那麼多被官僚搞得家破人亡的人,其實跟這故事的主角沒多大分別。
    就算香港,只因立法過程執不緊,就讓一個身藏兒童H漫的大叔有陷囹圄之虞。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孟子》

    ---

    另一方面,我一直在想﹕如果主角不是那麼「有骨氣」,繼續屈就於阿姨家中,這場悲劇能否避免﹖
    主角本身沒有社會聯繫,無法找其他親戚,也不懂得跟海軍部聯絡拿撫恤金(他爸是軍官,海軍部應該有軍眷部門可以幫助他們)。在外頭遇上任何事都只能靠自己,而自己又欠缺知識,這是最大的不利。(社會資本 / social capital)
    理論上,多兩個人就多兩份配給。而且有大人看顧始終比較好,妹妹發生營養不良的可能也較低(除了配給不夠,主角也可能不知道去哪兒找額外食物補充營養)。儘管阿姨沒給好氣他們受(長貧難顧也是事實),但也不見得會把他們趕走(會趕就不用單單打打了)。哥哥可以應阿姨要求,出門工作多賺一份,妹妹則留在家裡讓阿姨看。雖然活得不愉快,但也許可以苟存性命。

    當然,很多東西都只是「可能」。就算留在阿姨家裡,也不代表不會死。
    仍然有可能營養不良,阿姨一家本來就自顧不暇。而且空襲時,阿姨也可能沒帶妹妹逃難……
    在那種時候,「死」實在太容易了。所以,也不過是我自己想想而已。

    到戲院不會做的事﹕看完片尾的字幕……原來庵野秀明也有份。
    (又﹕根據維基的資料,雖然很多人討論這套片都說「宮崎駿如何如何」,但原來這不是宮崎駿的作品。)

    延伸閱讀﹕知日部屋比較動畫版和真人版

  • 過年前影的﹕
    P1000381
    我總覺得那些水點很像顯微鏡下的肝臟切片。(畫外音﹕變態﹗)

    ------------

    年初一,去拜年。
    剛剛結婚的堂弟(就是上次大病,一下出賣校友會、學校和親戚的那次)同時當了爸爸,興奮非常。竟然把利是也放到我手上……

    我﹕你俾我架咩﹖我大過你架喎……
    他﹕冇所謂啦﹗
    我﹕……(有錢收我就唔講野了 )

    然後被老媽拉去看《長江七號》。

    識我者應知方某絕少入戲院,所以一向沒想過去看這個。
    聽聞不少人覺得失望,但可能因為我沒希望,所以反而覺得不錯—好笑感人之餘亦有反思位。(刁民的意見)
    不過,如果你只想看早期的無厘頭周星馳,那就真的沒必要去看了。

    「第二個她」說,店舖大多有開。我的觀感剛好相反。
    我覺得市道好轉,反而有很多人「賺夠」,決定新年休息一下。連報販也有不開檔的。
    所有店舖都開門,應是前幾年經濟最差的時候。
    (由此可見,無店可行也是好事來的。)

    ---

    去海港城看戲,當然是貴的。
    倒是買了票後沒事做,乾脆就走去玩具反斗城看看。
    老媽還在猜人家開不開門,但既然小朋友有「利是」,玩具店怎麼會關門呢﹖是日,其門若市。

    看著那些「嬰兒玩具」的時候,我倒是領悟了另一樣東西。

    這一代的父母和社會,為小朋友帶來太多刺激。
    過度刺激(over-stimulation)是會令人麻痺的。
    試想想,由嬰兒開始就早晚看著聲光活動玩具的人,怎麼可能忍受不動的東西﹖

    於是,我們發現學生的 xanga 很難看。因為不是文字和底色太突兀,就是四處有閃動的東西……
    但他們很習慣,因為他們從小就是看這些。比卡超那些令人痙攣的閃光,也不過如此。

    為何學生對課堂越來越缺乏耐性、為何那些學者會提倡把課堂搞得有聲有色有活動(於是變成演大戲),這就是原因了。

    現在潮流鼓勵家長給嬰兒刺激,說刺激他們的創意、思考云云。
    我倒覺得把嬰兒「悶」一下,會更有好處。
    一顆躁動不安的心,不可能進行深入的思考。

    ---

    年初三,拜神拜祖先。
    晚了起床出門,於是拜了很長的隊。
    (真不明白為何警方會讓私家車和旅遊巴士上圓玄學院。老圍路擴展了,不代表不會塞車的。)

    究竟那麼多人去拜太歲,是為了甚麼﹖
    拜任何神佛都只為「搵著數」。中國人對宗教的實用主義,我實在不知道該說是好還是不好。

    我覺得,在上面對著祖母的神主牌,好過在下面元辰殿跟人擠來擠去。
    反正我從來不信。

    下山從來都是走路,一路可以走到綠楊新村。走路挺好的。

    ---

    星期一,去文化博物館(第二次)。
    因為原本是答應跟老媽去的,但後來她提及了,我就「有異性冇異性」(老媽都是異性)的陪了她去。於是新年再跟老媽去一次。

    去兩次也好的,因為上次只顧瞥著「她」,有些錄像都沒看。其實那些錄像介紹了不少音樂行業背後的運作。

    這展覽其實並沒有甚麼出人意料的東西,反正就是為大家提供一點回憶的題材吧了。
    「她」聽陳百強聽得很入迷。當然我不是說陳百強不好,但如果選八九十年代的代表,我還是會選張學友和Beyond。尤其後者的歌詞,是香港樂壇少有既具政治文化意含,又能廣受歡迎的作品。

    不過,我覺得有一首歌很容易被忽略了。
    每次提起香港,大家都會想起《獅子山下》(尤其梁錦松公開引述之後),但其實還有一首地位應當相同的﹕


    奮鬥       詞:黃霑 唱:甄妮
    電視劇<奮鬥>主題曲

    無論歷盡幾次浪,無論受盡多少風霜,
    無論再要奮鬥幾次,才共你到得彼岸。

    為你實現萬千美夢,令你樣樣事心願能償。
    寧願奮鬥到百千次,創出幸福快樂鄉。

    同我兩手相牽,發千分熱千分光。
    燃亮著我的愛,為你照前方。
    同你披荊斬棘,為你衝破前途路障。
    獻出千般愛心與痴情,一切都奉上。

    為何我會這樣說﹖
    如果你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 fans,你也許會記得,舊館(九龍公園)的《香港故事》展覽,最後一個展廳講戰後發展。這展廳最後部分就是在環形螢幕上播放片段,展示香港戰後的事件(如制水、颱風等)和景況(風景和不同的人臉),作為整個《香港故事》的結尾。

    有點像新加坡博物館的第一展廳,但就沒有那麼《心繫家國》。

    陪伴這片段播放的音樂有很多段(如果沒記錯,也包括《獅子山下》),但片段最後一首歌,正是這首《奮鬥》。當你聽到「獻出千般愛心與痴情,一切都奉上」時,就是這片段的結尾,整個展覽亦看完,你可以從出口離開了。
    被選為最後一首歌,就是作為整個展覽的「點睛」之歌,總結和代表香港的歷史

    在文化博物館展廳的牆壁上,這首《奮鬥》是眾多代表「香港」歌曲的其中一首。
    完全沒有人提及它曾經如此重要。

    --------------

    「大部分兒童都曾被獨留在家」
    廢話。邊個未試過呀﹖你屋企請左工人呀﹖

  • 對於那些支持民主派,但不喜歡陳太的選民(其實在下也是,但無票可投),這幾篇文章值得一讀。

    庫大﹕立法會補選FAQ
    刁民﹕為「葉太可能勝出」而寫參考2002年法國總統大選

    道理其實極之簡單,只是越簡單的道理,似乎越容易被遺忘。

    (方按﹕民主其實從來不是選賢任能,選賢任能只是中國思維。因為民主的「平庸」本質—大部分人皆平庸—本來就不可能指望選出最優秀的人。民主的最大作用,只是用和平方式,趕走/排除最壞的人而已。
    又﹕法國和台灣選總統的事,就是我支持選特首用兩輪投票制的最大理由。)

    至於有關陳太「十成按揭」的「問題」,世澤兄亦引述了中原地產創辦人之一王文彥的分析

    〈十成按揭純屬誤解〉

    ……(上半部從略)

    陳太當年透過新聞處發表書面聲明,講明她兩夫婦是以有關單位連同另一項物業 (當時市值合共1,460萬元) 作抵押,才借得780萬元 (這點事實已於 1995年8月19日 前得到貸款銀行負責人的確認)。如果有關單位成交780萬元,而陳太夫婦又僅以有關單位作抵押,這當然是十成按揭,但相對於1,460萬元市值的抵押品,780萬元貸款不外是53.4%按揭。金管局的七成按揭上限指引,是要求銀行的貨款不可超過抵押品價值的七成,恒生銀行顯然沒有違反這個指引。十成按揭既不成立,說陳太享有特權及形容有關買賣是「不道德的交易」,自亦難以成立。

    基於上述各種情況,徐先生種種指控均難成立,我看得到,律政司當然更[看]得到,他不對有關投訴進行調查完全可以理解,他稍欠妥當的,是缺少給徐先生一個正式及明確的解釋。

    在這場「十成按揭謎團」的爭論中,許多專業人士都參與評論,包括學者、律師、銀行界人士及地產代理,其中不少人完全缺乏應有的專業知識和分析、判斷能力,就胡亂地附和徐先生及王岸然先生 (近日首先重提往事並攻擊陳太的專欄作家)的指控。陳太原本不難化解有關事件各種攻擊,但她及其智囊實在太不懂得運用連消帶打的公關技巧了,致使事件久不久又被人炒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我不敢說徐、 王兩位 先生藉機惡意抹黑陳太,影響補選,但他們未徹底研究清楚及做好事前專業諮詢,就胡亂給陳太穿小鞋,似可論定。徐、王等人如欲翻案,必須尋找真憑實據証明陳太所說「將兩項物業 (當時市值合共1,460萬元) 按揭給銀行作抵押」是虛假的,這是要害的要害,不可不察。 

    不過正如王文彥先生所言,陳太的公關技巧,確實太差。
    但如果因為這樣就讓希特拉上台,值得嗎﹖

    --------------

    本來這兩天應該很忙。昨晚要去婚宴,今天要回校、今晚又要去校友會周年大會。
    但昨天大傷風,所以所有事情都要打消。

    現在除了做功課,就唯有寫文吧。

    --------------

    (光與影—《HERO》電影版插曲)(播放完畢)

    又,在教員休息室吃午飯的時候,竟然見到新聞有「東京地檢搜查防衛省」的消息。
    原來真的跟《HERO》一樣,特搜部檢察官列隊進場的喔﹗

    (東京新聞)(中日新聞)
    (日經新聞)
    (搜尋﹕日本Google新聞)

    心裡好興奮﹗
    (沒有手舞足蹈讓其他老師見到就是了)

  • HERO soundtracks

    《HERO》電影版 soundtrack 已於星期四入手,奉魚頭命在此介紹一下。

    仍是在信和買,台灣版盛惠$110。由於見不到日本版,所以無從比較。
    P1000359a
    由於是台灣版,附了一張中文包裝紙。
    但奇怪的是,包裝紙的方向跟打開的方向剛好相反。結果我在「界」開膠袋的時候,把「較位」那邊的膠板割爛了 。連同舊《HERO》大碟的CD座無故斷掉,似乎我收藏的《HERO》大碟都是逃不過損毀的命運。

    「大師,呢D究竟係咪宿命黎架﹖改變唔到既﹖﹗」

    拿開包裝紙,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日文。
    P1000358a
    打開的樣子,那隻碟有暗花「HERO」字樣。
    P1000357a

    最令人驚喜的地方,是拿開CD後,原來是附上「秋霜烈日」徽章的皮襖﹕
    P1000356a

    日本人總是在這些別人不留意的地方下工夫。

    沿襲學術研究,我們把比較分為 quantitative 和 qualitative 兩部分。先比較數目﹕

    4810877396《HERO》TV版 soundtrack
    1. HERO Main Title
    2. 久利生的樂章
    3. Lifework
    4. Time to go
    5. 奇妙的通知 
    6. 法庭的模樣 
    7. 調查
    8. Can you keep a secret? (instrumental) 
    9. 光與影 
    10. Out of synch 
    11. T恤與咖啡漬 
    12. 不可思議的一夜
    13. Action 
    14. 小小的夢 
    15. He is the HERO!

    image 《HERO》電影版 soundtrack
    1. 「HERO」Main Title (movie ver.)
    2. 久利生主題曲 (movie ver.) = 久利生的樂章
    3. Time to go (movie ver.)
    4. T恤與咖啡的漬痕 (movie ver.) = T恤與咖啡漬
    5. 法庭的景色 (movie ver.) = 法庭的模樣
    6. 奇妙的通知 (movie ver.)
    7. 推理 (movie ver.) (事實上,電視版大碟是沒有這首歌的,所以沒所謂哪一版) 
    8. Action (movie ver.) 
    9. 微小的夢 (movie ver.) = 小小的夢
    10. Out of synch (movie ver.)
    11. 撫慰的瞬間 
    12. He is the HERO! (Conviction) (新版本) 
    13. 調查 (movie ver.)
    14. 兩人的距離 (movie ver.) (同 7.,電視版沒這首歌) 
    15. 溫暖 
    16. Life work (movie ver.)
    17. 光與影 (movie ver.) 
    18. 法之女神 
    19. Soul mate 
    20. Emotion 
    21. Emergency (movie ver.) (同 7.,電影版沒這首歌) 
    22. He is the HERO! (Justice) = 電視版 He is the HERO!

    舊版本的「Can you keep a secret」和「不可思議的一夜」在新版本沒出現。
    (「不可思議的一夜」跟「調查」有點相似)
    新版本則加入了七首舊版本沒有的歌(紅字),另外「He is the HERO!」新增一個弦樂版本。

    Qualitative 而言,大部分已有的音樂,新舊版本其實差不多。不過,新版本為了滿足戲院的環迴立體聲系統,加強了低音部分,亦加插了更多伴奏。這些低音和伴奏,在電視版裡沒有,大概因為在大部分家居電視中根本聽不出來,所以沒必要加入。
    以下舉幾個例子﹕

    最簡單的比較當然是「HERO Main Title」了﹕(播放完畢)

    比較「Action」的新舊版本,更能聽出電影版加強重低音的效果﹕(播放完畢)
    鼓音增加了。
    另一例子是「光與影」﹕(播放完畢)
    加了低音鼓。

    「久利生的樂章」則加入了笛聲﹕(播放完畢)

    另外介紹幾首新曲。

    「撫慰的瞬間」﹕(播放完畢)
    用這樣的曲調描述「撫慰」(原文用的是「癒」,「治癒」之意),很「日本」,令我想起《大奧》的「戀心」﹕(播放完畢)

    另一首,也真的很「溫暖」的﹕(播放完畢)
    另有一首調子相近的「Soul mate」﹕(播放完畢)
    大家都希望有吧﹖

    這「法之女神」就是每次女神雕像出現那一幕﹕(播放完畢)
    (電影網站)

    這大碟裡有兩首「He is the HERO!」,(Justice)接近原版本,而這(Conviction)則是新弦樂版﹕(播放完畢)

    有些人會覺得久利生豈有此理,身為檢察官,連警察、偵探的工作也做了,有失客觀。
    不過就像中國人崇拜集公、檢、法、辯於一身的「包青天」一樣,久利生之所以受歡迎,也是因為在一個裙帶關係太嚴重、司法公正受懷疑的地方,這種故事反映了人們對公義的訴求。
    (日本也差不多,官員辦案時受上司壓力不檢控某些人,是常有的懷疑。)

    每次聽到《HERO》的音樂,就像見到公義得到伸張的快樂一樣。

    ---

    (列於 protected list 的朋友,可登入瀏覽 protected post 試聽大碟裡其他音樂。為尊重版權,本文音樂將於幾天後刪去。請注意不要把 protected post 中的試聽挪移外用。)
    (對於免費用戶,protected list 的數目有限。如屬向隅,原諒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