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5, 2008

  • Grave of the Fireflies

    上週末老爸再一次入院,大概是肺炎。由於驗不出流感、使用抗生素又有效,所以本星期中已出院。
    因為醫院限制探病時間,等老媽回來再去怕來不及,所以星期一放工後先去看他。然後到葵芳等老媽吃飯,去影碟鋪見到有大平賣,一次買了三隻。

    今晚先看了《再見螢火蟲》﹕
    (維基)

    也許有看倌覺得奇怪,這為何到現在才看﹖
    多年前忘了是明珠台或亞視國際台第一次播出,但沒時間去看。後來電視台幾次重播,時間都不配合。所以見到有DVD平賣,就買了。

    眾所周知,很令人心翳的故事。

    ---

    不過曾聽到批評,說這套片反映日本人對戰爭責任毫無反省。
    從正面看,這套片是「反戰」的,表達戰爭對平民的傷害。戰爭傷害大部分人,包括日本人,這邏輯沒有錯。
    可是,批評亦非毫無道理。第一場空襲(導致主角媽媽重傷而死)中,有個大叔就向天大罵﹕

    「我們做錯了甚麼﹖為何要把我們殺光才罷休﹖﹗」

    戰爭中的日本人這樣說,可以理解。因為他們一直都不知道其實是日本先挑起戰端,政府一向都說是中國人挑釁他們才還手的。(但日軍怎麼會在「中國」受挑釁呢﹖這又是另一盲點﹕日本本來就在侵略中國。)
    先前南京淪陷、甚至偷襲美國成功,他們不是很興奮的麼﹖現在反過來被人打就怪人家﹖

    梁錦松名言﹕「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

    如果說戰時心態可以理解。那麼戰後的日本人拿大轟炸、「唯一原子彈受炸國」來自稱「受害者」,卻肯定令其他人很不滿(尤其是被日本侵略過的國家,如中韓)。因為他們已經沒理由不知道,挑起戰事的侵略者是日軍。盟國如果不把日本打敗,就會被日本滅亡。
    他們也沒理會,單是死在日本人手上的中國人,已經比日本人的死亡總數多七倍幾

    至少,在中國人和韓國人面前,日本人沒有自稱受害者的資格。
    雖然,身為中國人,我們也要理解日本人同樣身受其害。
    大家都有同理心,就少很多爭執。

    但撇開「戰爭責任」的問題,其實無論在哪裡,平民都是戰爭的受害者。
    當權者的一個決定、「為國家好」的美麗口號,就把士兵驅上戰場當炮灰,把平民陷入家破人亡的深淵。那些鼓吹、發動戰爭的人,必需受到譴責咒罵。
    這一點無論在日本、美國或中國都沒分別。我們應該從這方向看故事。

    「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
     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
     生也何恩﹖殺之何咎﹖」—李華《弔古戰場文》

    我在大學時就說﹕各國那些主張開戰的人(包括中國憤青),應該全部挑出來,讓他們自己打飽佢。
    他們死光了,世界就和平了。

    就算不開戰,當權者的其他決定,也往往可以破家殺人。
    俗語說「殺人的知縣、滅門的知州」,地方官尚且如此,國家機器的破壞可想而知。
    單是一個毛澤東已經提供了兩個例子﹕大躍進文革
    當權者做錯一個決定、或者一個自私的決定,就可以害死千千萬萬的百姓。

    現在呢﹖
    小布殊胡亂開戰,在伊拉克、阿富汗搞出大頭佛,不單犧牲大兵,當地人的身家性命更難保。
    中共為了維護自己的威權,就製造冤獄。前有程翔、今有胡佳,我們不熟悉的人就更多。上訪村聚集那麼多被官僚搞得家破人亡的人,其實跟這故事的主角沒多大分別。
    就算香港,只因立法過程執不緊,就讓一個身藏兒童H漫的大叔有陷囹圄之虞。

    「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孟子》

    ---

    另一方面,我一直在想﹕如果主角不是那麼「有骨氣」,繼續屈就於阿姨家中,這場悲劇能否避免﹖
    主角本身沒有社會聯繫,無法找其他親戚,也不懂得跟海軍部聯絡拿撫恤金(他爸是軍官,海軍部應該有軍眷部門可以幫助他們)。在外頭遇上任何事都只能靠自己,而自己又欠缺知識,這是最大的不利。(社會資本 / social capital)
    理論上,多兩個人就多兩份配給。而且有大人看顧始終比較好,妹妹發生營養不良的可能也較低(除了配給不夠,主角也可能不知道去哪兒找額外食物補充營養)。儘管阿姨沒給好氣他們受(長貧難顧也是事實),但也不見得會把他們趕走(會趕就不用單單打打了)。哥哥可以應阿姨要求,出門工作多賺一份,妹妹則留在家裡讓阿姨看。雖然活得不愉快,但也許可以苟存性命。

    當然,很多東西都只是「可能」。就算留在阿姨家裡,也不代表不會死。
    仍然有可能營養不良,阿姨一家本來就自顧不暇。而且空襲時,阿姨也可能沒帶妹妹逃難……
    在那種時候,「死」實在太容易了。所以,也不過是我自己想想而已。

    到戲院不會做的事﹕看完片尾的字幕……原來庵野秀明也有份。
    (又﹕根據維基的資料,雖然很多人討論這套片都說「宮崎駿如何如何」,但原來這不是宮崎駿的作品。)

    延伸閱讀﹕知日部屋比較動畫版和真人版

Comments (8)

  • 一句不知道是誰說的,但被引用了無數次的話:「戰爭的受害者永遠只是平民。」

    和德國不一樣,日本人多數覺得他們只是被「兩顆」劃時代的先進武器擊敗,他們那時的軍事能力依然雄踞亞洲,軍隊在中、韓國內莫名其妙的就戰敗了,而不是中、韓兩國人民用血來譜出那驚心動魄的諾曼第樂曲。所以,在他們心底,對戰爭的結果不服,至少,我認識的日本人當中,有幾個是這樣想的。

    但個人十分認同方師兄的講法:「至少,在中國人和韓國人面前,日本人沒有自稱受害者的資格。」

    對於日本人心底的那一絲不服,我能夠理解。情形就像秦皇贏政滅了六國,揮兵直指周邊一些少數民族時,突然被人用坦克車炮口指著長安城皇宮迫你的大軍退回秦國一般。但我最看不爽的,是日本人為了粉飾其往日侵略行為而篡改歷史的做法,昔日始皇帝焚書坑儒,亦不竄改歷史。這大概就是為何德國人能夠在戰後迅速為歐洲人和接納,而日本人卻一直受東亞其他民族所藐視的原因--因為德國人老老實實地出來承認他們錯了,而不是鼠竊狗偷地去塗改教科書內的歷史。

    事實上,在現今社會,「戰爭」已成為一種罪行,儘管美國還是一樣霸道地去攻打伊拉克,但連其國內都無法認同這些侵略者的行徑,就更別說國外的人怎麼想了。雖然各民族景仰其古時候的帝國霸權,正如歐洲人推崇羅馬帝國、中國人為漢唐盛世而自豪一樣,哪個歷史上的強國沒有侵略過別人?問題是,這些,都已成歷史。

    說到中國,確實,今時今日的中國的確問題多多,雖然我覺得美國的人權其實不比中國好得到哪裡去,但中國現時的官僚作風卻是教人不敢恭維,部份人的辦事手法還是與封建制度無異,作為一個中國人,也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 @Sapere K.K. Lee - 更甚者,有些人根本不覺得那是錯。覺得打敗對方去殺人沒甚麼大不了。

    若然真的如此,那就沒必要悼念廣島長崎的原爆死難者了。
    世間的罪惡,總是出於「當對方不是人」的觀念,一有這種觀念,則一切行為都當成合理。

  • 上大學通識課時,教授指出第一場空襲那位大叔在廣東話的翻譯是破口大罵為甚麼要襲擊他們,但在日文他是在說「日本天皇萬歲」,當中的意識形態配上不同的語句可以迴然不同。

  • @jhkchan - 謝謝補充。在這種場合高呼「天皇萬歲」,確實會令香港觀眾無法理解。

    《日本軍隊用語集》就曾提及,日本士兵在南太平洋小島被轟炸時,就是日夜在唸明治天皇頒下的「軍隊敕語」。
    感覺就像文革的人有事無事都背毛語錄一樣。

  • 不記得從哪裏讀到,《再見螢火蟲》是原作者的半自傳,劇中哥哥是作者的投射,最不同的結局當然是妹妹死了但哥哥活下來,作者亦怪責自己害死妹妹……

    我反且覺得在那種場合高呼「天皇萬歲」是不怪理解的;當時日本崇尚寧死不屈的文化,加上日常用語深受政治文宣影響,大叔用「天皇萬歲」來表達被趕絕時的忿怒不出為奇吧。(在那種場合是不會「反思」為甚麼被人趕絕啊……)

  • 聽到有人批評主力著墨於小孩的身份,覺得他們的家長是日軍,所以不值得被描畫到那麼慘,根本不能扮演「受害者」,雖然他們也是無辜的兒童...... 

    不知道這說法是否有其道理呢?

  • @Frostig - 家長是日軍,跟小朋友是否受害者沒關係吧﹖聽起來很有內地「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滾蛋」的「血統論」味道。

  • @fongyun - 批評的重點是,他們的父親不是「死得無辜」的。再進一步講,他們是因為父親去侵害別國陣亡才會變為孤兒......  (只是引述某些人的看法。)他們的父親不是被動的「保家衛國」而死,更不是被空襲砲轟而無辜慘死,而是主動「侵略」而戰死。所以,對於他們的流離失所,他們的父親應負責,有點兒「自討苦吃」的意味......  我對此說法不完全認同,卻有點不置可否。因為從某角度看,怕看在部分日本人眼中,會看成「歌頌」為國「捐軀」,鼓勵了戰爭罪行......  可是,我也覺得簡單易點看,這電影也是反戰的。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