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7, 2016

  • (朋友邀稿,這篇不大合用,留來自奉)

    作為網絡術語,大家對於這個「膠」字最熟悉的當然是高登討論區所用的意思。就是借粗口諧音的「硬膠」,指人傻戇愚蠢之意。根據香港網絡大典「硬膠」條目的說法,除了作形容詞或名詞用(即傻人本身,亦可以指高登慣用的小丑神「膠幣」),也可以是動詞。

    可是,「膠」指人傻戇愚蠢,並不一定要跟粗口掛勾。香港網絡大典中就提及《墨子》已有「內而不解」形容愚昧固執之人。而多年前討論「膠」字,亦有朋友送上其他古籍的記載,以膠為拘泥之意﹕

     《夢溪筆談‧技藝》:「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一法,乃為通術也。」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陝西‧九》:「通運其變而勿。」

    而且更有笨膠和黐膠﹕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近盆末下,名為『笨膠』,可以建車;近盆末上,即為『膠清』,可以雜用;最上膠皮如粥膜者,膠中之上,第一黏好。」,繆啟愉校釋:「笨,粗而不精。笨膠,猶言粗膠、濁膠。」

    《治禪病秘要法經》卷下:「心如黐膠,處處隨,不可禁制。」

    在下見到的就是,清朝還有記載考生用「膠」字諷刺考官﹕

    嘉慶時,鮑桂星任河南學政,以割裂文句命題而著稱。一次他將《中庸》篇內的「今夫山,一捲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題為「大草」,即取前句尾,後句首,而拼湊成題。這樣的命題,學子拿到以後哭笑不得。士人詩評曰﹕

    「廣大何容一物,滿腸文字亂蓬茅。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魚包變草包。」

    士人把鮑姓拆為魚包,諷刺其是草包。

    (頁313,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三聯,2007)

     「渠」即是「佢」,舊時文章多用「渠」。當年在下說這可能是廣州的試,因為廣東話用「佢」形容他。但現在再查看一下,才發現網友原來早有另一文指出,「渠」非廣東話獨有,連吳語也有,「古已有之」。

    所以,一聽到「膠」字就想起粗口,然後認為人家講諧音粗口,大可不必。因為未有這句粗口之前,「膠」字早就承載了類似的意思。

May 2, 2016

  • 隱形邏輯:香港式建築極限

    張為平《隱形邏輯:香港式建築極限》,香港﹕商務,2015

    也許讀慣拙文的看倌應該猜到,這本書不是在下的。本書討論香港建築的各種考量,包括交通動線、商業操作、民間多樣化、公共空間安排等等。通識科討論「生活素質」(質素)那一課可能用得著的,所以替圖書館買了。

    雖然書本不薄(203頁),但因為圖多字少,平均起來每頁字數不及半頁,所以讀得來奇快。不過建築也是藝術一門,書中用字不深,但用了很多形容詞,在下沒信心說自己真的很明白他的意思。(反正我是藝盲)

    至於建築規劃方面,作者強調香港的超高密度建築,並不如一般人所說的壞,除了高效率外,亦帶來生活上的方便快捷。一般對高密度建築的貶抑,只是建基於以歐洲式低密度設計為標準而言。他認為高密度城市的生活帶來生氣,像歐洲那種低密度設計,反而承載不到足夠的商業活動,令市郊和衛星城市一到晚上就靜如鬼域。
    作者認為,歐洲建築比香港好的,是在於建築物設計上的創意、多樣化和人性化(相比而言香港是極度單調和金錢掛帥、結果千篇一律),而不在於整體的低密度規劃模式。

    討論建築,儘管我認為他忽略了高密度生活帶來的污染和心理壓力這些負面因素,始終是其專業。他亦一早明言是為了反對歐式對低密度設計的一味吹捧而言。
    但去到討論非其專業的經濟問題,就甚為難頂。他的主要論點包括說限制營業時間令生活極度無聊不方便、服務業太貴令民眾最後寧願自己解決、福利太好養懶人(這個論點大家很熟不用贅言)之類。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是在以歐洲為主流的觀點之間提出反論,不過我想他對經濟的理解並不穩妥。

    當然,他其中一個論點有其道理,就是限制營業時間未必要那麼硬性,限制工時也可以不限定時間,那麼商家自然可以輪班提供更長時間的服務,給居民便利。
    可是,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為何人家要定得那麼「死」﹖是否人家就蠢得想不到放鬆限制的經濟效益﹖還是人家其實不是蠢得看不到,而是認為「所有人都休息」比賺錢更重要﹖(當然這也有歐洲國家是基督教背景,星期日要讓人上教堂的因素) 是否反而作者落入了他批評香港建築那樣的,只看到經濟效益(購物方便也是一種經濟效益)而看不到人文需要﹖
    如果說歐洲硬性規定休業時間令民眾要大量購物以應所需,那麼沒有限定營業時間的美國,也因為地方太大居民一樣要習慣買整個星期的食物。(當然這也是作者批評的低密度規劃問題) 可見購物是否方便,跟營業時間未必是必然關係。

    至於服務業太貴這方面,其實也是一種香港(或亞洲﹖)出發的偏見,認為事事便宜最好。服務費用貴,不只是歐洲,就是北美和澳洲也是這樣的(水電工移民去這些國家往往還有加分)。這些地方的服務員工,生活就更有尊嚴。
    而且大家習慣自己動手,也未必是壞事。在只見到「經濟效益」的香港人(和作者)眼中,這樣是低效率。因為根據「比較優勢理論」,每個人都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然後把其他事都「外判」給別人最好。可是,反過來看,「自己動手做」的習慣,同樣也刺激了人家的科研發展,別忘記美國不少企業鉅子都是由家中車房手工製作起家的。
    再者,別忘記了宜家效應﹕對自己動手的東西,人們往往評價較高較易滿足。你請人上門做維修,往往只會錙銖必較,老是覺得人家沒做好。但如果是你自己做的話,就算其實未臻完善,你也會覺得已經不錯。對自己動手結果滿意的生活,恐怕也好過請人來做卻事事投訴的生活

    當然我不是說香港像歐洲般入黑就商店全部關門、人們全部動手做維修就等於好。畢竟港式生活其實是跟高密度、高效率、高壓力息息相關,本來就無法跟歐洲完全等同。很多事情的理想狀態,可能都是在兩極之間的某個中庸位置,過猶不及。

    當然「福利國家」這方面也同樣可以用「過猶不及」來形容,但如果拿香港來比較就未必太可恥了。因為香港根本就是福利少得可憐的地方。

    如果他說歐洲福利國家的高稅收是「掠奪式」,那麼似乎他認為香港就不是這樣﹖但其實不然,這只是反映他沒想清楚香港政府的錢從何來。香港稅收有大部分靠賣地收入而來,這也是高地價政策的結果。那麼是否代表一般市民就不用交稅﹖其實他們只是不用直接交稅給政府而已,高地價本身就等於一種稅,只是由地產商繳交,然後再在市民身上連本帶利賺回來。這樣,政府就可以維持簡單的稅收制度,也不用配備龐大的稅收部門去處理所有市民的稅收事務。但代價就是市民要為高地價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方面大家都深有感受,所以不贅。
    如果說歐洲福利國家是政府掠奪工作人口,然後分給不工作的人﹔那麼香港就是商家掠奪工作人口,自己袋了一筆然後再交給政府。而根據香港政府理財原則,賣地收入是非恆常收入,不應用來支持福利開支,結果這筆錢不會分給不工作的人,而是用來搞基建,分給另一批商人而已(當然有些餅屑會回到工作人口之中)。這樣看,香港式掠奪真的比歐洲式掠奪好﹖恐怕不見得。

    在下只想提醒,這種「商家代政府收稅」的制度,並非香港獨創。法國大革命前就有這種人,叫包稅商(其實中外各國都有這種人,因為古時政府編制根本沒有那麼龐大)。他們向政府承包了收稅事務,只要繳足了承包的稅額,其餘就袋袋平安,這樣法國政府就像香港政府一樣,不用養那麼多官員去收稅了。但結果就是包稅商對人民的盤剝,就像香港地產商對市民層層賺盡的一樣
    在法國大革命後,這些包稅商是怒火集中點,被大批送上斷頭台,包括偉大的化學家拉瓦謝。儘管拉瓦謝本身人品不壞,但因為大家對包稅商仇恨太深,他還是頭顱不保。
    香港的地產商,似乎沒讀歷史,又或者讀了也覺得不足懼吧。(其實方某也沒有,歷史只讀到中三,其餘都靠自己看書。)

    回到歐洲,正如作者所言,有些歐洲國家投票選出支持改革福利制度的政府。可見歐洲民主制度,是有自我修正的能力,不用我們替他們擔心。只要人口未去到嚴重老化的地步前,每個社會裡工作人口總是比失業人口多。如果說失業福利「太好」會養懶人,那麼工作人口的選票總是會比失業人口多的,何愁不能削減福利﹖
    如果人家還是選出維持福利社會的政府,那即是人家的工作人口也寧願保留這個制度囉。可能是因為他們也有家人受惠於制度,亦可能是每個人都怕自己有失業的一天,高稅收就當成買保險,到自己陷入不幸時可以有所保障。這也是那些「民主導致福利養懶人」論者的常見盲點。
    反過來,亞洲式的缺乏福利,固然可以刺激人們非常努力賺錢、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和家庭(這是否值得﹖作者沒想到,又是後話),但這是因為社會沒保障,每個人都只能靠儲蓄投資保護自己。相比於歐洲福利社會集中資源照顧弱者的「保險模式」,是否比每個人都只靠自己儲蓄保護自己,更有「效率」﹖如果各人自行儲蓄應付不幸才是好事,那麼「保險」的存在根本就是不必要的。如果你明白「保險」對現代社會有何重要,那麼福利國家其實也只是「社會保險」的道理

    當然,還是那句,過猶不及。政府運用資源的低效率,也不能視而不見,只是這樣不代表反過來的極端,就是好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April 17, 2016

  • 網購有前途嗎

    搬屋後發現部印表機壞左。

    今日幫電話公司填了份問卷,送$50網上購物禮券,於是上去望望有甚麼。
    見到有部HP printer賣$4xx。雖然會扣$50,但如果送貨又要加$60,那即是反而要加錢。之後再上王維基度睇,個價一樣,但過$400免費送貨,即係幫襯維基平過你。

    但其實我都係唔多鍾意網上購物,於是七八點鐘出左去黃金一轉。
    結果在黃金樓上很出名那間店,見到同一款賣$3xx,大概平七十蚊左右。同一款式但冇wifi功能的更只售$249,又平一百。
    售貨員當然想推銷貴一點的,於是介紹HP另一款wifi printer,優點是前面入紙和有屏幕方便set wifi,也只是$4xx比之前那款的網上價貴少少。但這款只有黑色,不如那兩款那麼漂亮。
    結果是,反正我不需要用wifi列印,買印表機來掃描多於列印,於是都係買最平那部。

    但我想到的是,如果連王維基那麼進取,價錢都不比人家交租開檔賣那麼便宜(黃金這一家大店已經很出名不算便宜了),那麼在香港交通如此方便之地,做網購有何前途﹖

April 2, 2016

  • 大人的日本史

    涂豐恩《大人的日本史》,台北﹕平安文化,2015

    為圖書館買的普及書籍,然後自己也拿來看看。內容由德川幕府到平成年代,抽取當中的標誌事件作介紹。除了政治經濟以外,一些平民思潮、男女關係的變化之類也包括在內。

    作者是以不受限於中國或日本中心史觀,期望寫一本以台灣視角出發的日本史(嚴格來說只是日本近現代史)為目標。這個目標是否成功,方某不懂得評論。不過內容寫得頗有趣,讀起來也很流暢就是。在「普及」方面應該算是成功。而且在史事的詮釋方面,也帶來與傳統中文著作不同的觀點(雖然我猜這些在學術界中已不新鮮),不只適合「大人」讀,也適合學生讀。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挑骨頭﹕

    p.212 「美智子雖然不是皇家出身,但也不能算是家境小康。」

    嫁入皇室,當然不是皇家出身,要不然就變成近親相姦啦。
    就像前文寫「貴族中選妃」,這裡亦是「不是貴族出身」之誤。
    (當然,日本貴族其實大多亦是源自皇室,所以皇室與貴族通婚也被認為令皇室後裔越來越弱的原因。但貴族獲賜姓之後就降下臣籍,不能再算皇族了。)

    p.194 「日本國家廣播公司(NHK)」
    p.214 「日本公共電視臺(NHK)」

    譯筆不一之過,其實人家有漢字名「日本放送協會」,只要頭一次介紹時說明是「公共電台」,也不算很難明白吧﹖

    p.217 「根據這份條約,日本要提供南韓大筆的經濟援助,其中有一千多億日圓(三億美金)是無償贈予,還有六千多億日圓(兩億美金)是長期貸款」

    一千多億日圓算三億美元、六千多億卻只算兩億,究竟哪個正確﹖

    如果查維基百科《韓日基本條約》,無論是中文版日文版,都是指以美元計算,三億是無償、二億是貸款。換言之美元部分正確,只是日圓方面有錯。

    但如果我們轉看維基文庫的條約原文(其實是條約的相連協定),裡面是有寫日圓的(但計算以美元為準)。三億美元相當於一千零八十億日圓、二億美元相當於七百二十億日圓。換言之前面「一千多億」是沒寫錯,但後面的「六千多億」不知從何而來。

    在條約簽訂的1965年,日圓是以360:1的固定匯率與美元掛鉤,所以應該不會難於換算才是。所以這個錯誤的原因實在難明。

March 31, 2016

  •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六年第二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世界踏入2016並沒有好轉跡象。香港固然繼續被舐共集團肆意破壞,連騷亂也無法動搖這批混混。外國繼續發生恐怖襲擊,就連台灣也連環發生斬人案,暴露了一直以來的政策缺失。

    其他民主政體或者還有希望改變政策,我們呢﹖

    新聞版﹕
    1. 醞釀修改品位法、政府組織法 (棋聯訊)

    棋聯邦政府傳出消息,將會修改品位法和政府組織法。主要為了提升屬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的相對級別,並把2012年品位法中官員和其他公職人員的關係分清。有更 多憲法中沒提及的職位都將轉為「官員」類別,而官員「品級」和其他公職人員的「位階」亦可能會兩軌合併,以免混淆。在棋聯修改有關法律後,新棋亦將隨之修 改相關法例。有關修改完成草擬後將公佈諮詢,然後付諸實施。

    為了符合罪刑法定的法治原則,多年前行憲時曾有訂立聯邦刑法的構想,政府直到現時未表示任何計劃。但有可能於修改品位法和政府組織法後跟進。

    2. 方潤之網搬遷進度緩慢 (本報訊)

    方潤之網遷入Google site將近一年,方潤搬家亦已過一季,但現時從轉移到新網頁的資料仍然不多。現時較完整的部分包括文章分享方圖檔圖書雜誌資料和博物館節目日曆。棋王國相關網頁內容最為缺乏,棋王國各類法律和推廣弈棋委員會的棋類文章仍付之闕如,就連電子版聯合報亦未有全部期數。按照方潤的工作速度可能要等到暑假才有較多資料上載。

    3. 方圖檔淘汰舊書減少數目 (本報訊)

    方圖檔圖書統計已於二月完成,搬屋後方潤清理了少數舊書,令今年中期統計圖書總數減少四十多本,是有統計的十九年來首次。被清理的主要是一批購入多年、已失去參考價值,而 大部分亦是方潤未讀的舊書。所以這些清理亦令統計中未閱讀書的數目有較大跌幅。方潤表示還未完成所有書籍的整理,所以這年內仍有可能淘汰少數舊書。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Imperial 2030大國崛起 (方潤)

    朋友的朋友帶來遊戲。其實也不新,中文版出了若干年了,只是不知好不好玩自己沒有買。遊戲規則本身算很簡單,回合的流程也很清晰。唯一常變的是究竟誰去操縱某個國家。

    看倌沒聽錯,這個遊戲並不是每人領了一個國家就玩到尾,然後看哪個國家勝出的。在下看來這個是十分「反民族主義」的遊戲,因為遊戲並不著重「國家」的崛起 (中英文都可以說改錯了名)。整個遊戲的軸心是背後操縱這些國家的玩者及其資本。一個很「共濟會陰謀論」式的資本主義遊戲。(共濟會是個遍佈全球的精英社 團,由於具神秘色彩,故出現共濟會背後操縱各國和世界歷史的陰謀論。)

    遊戲開始時每人會被分派一個國家,他就要購入本國(和另一國)指定數目的債券。無論任何時候,擁有此國債券價格最多的人就可控制國家。由於每人都買了兩國債券,所以就算玩家不夠六人,六個國家(歐盟當一國)都應該有某人控制到。

    六國由俄羅斯開始順序執行,首回合控制該國的玩家可選擇由興建工廠、(免費)生產軍備、購買軍備、調遣軍隊(和作戰)、稅收、投資者分紅任何一項行動開 始,每回合只可做其中一件事。但首回合之後,就要在「行動輪」中順序前進一至三格到指定的行動中,除非玩家自行額外付費進一步前進到其他行動。

    每次有國家通過「投資者」這一格時(就算不分紅亦然),手持「投資者牌」的玩者就可從銀行收取二百萬並任意購買一張債券,這樣可能令國家控制權易手。如果 有任何人未能控制任何國家,就會手持「瑞士銀行牌」,可以在持「投資者牌」者後購買債券。「瑞士銀行牌」甚至可以用來強迫國家行動在通過「投資者」格時必 須停下分紅。「投資者牌」開始時在控制俄羅斯者左手邊的玩家手上,執行後再向左邊傳。

    每次執行「稅收」的時候,計算國家轄下工廠和佔領的中立海陸區(這個遊戲有趣在佔領對方國境也沒有額外收入,只會妨礙對方的收入),扣除軍隊數目後就是國庫收入,但控制玩家可從中「抽水」。

    怎樣算贏﹖每次收稅都會增加勢力點數,國家勢力點數影響國債回報。有國家到達25頂點時,把玩家手上各國債券利息乘以其勢力點數加總,再加上手上現金,多者為勝。

    這個遊戲玩起來相當靈活,國家需要軍隊去佔領,但又要打仗消耗他們免負荷太重。玩家更不拘泥於一國,大可掏空甲國再拿錢去搶旁人建設好的乙國。我們那局朋友結果就是這樣贏,算是十分警世。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至11/4)
    歷史博物館﹕海上雄獅—羅馬海軍與龐貝古城 (8/6-29/8)
    孫中山紀念館﹕時評X幽默=辛亥革命前後的漫畫 (17/6-10/10)

    講座﹕
    太空館﹕愛因斯坦的信使:探視宇宙的新窗戶 (2/4)
    科學館﹕「科幻中的科學」講座系列—太空探險 (9/4)
    科學館﹕中微子的變面把戲 (6/5)
    海防博物館﹕抗戰時期香港人的教育經驗(1931-45) (7/5)
    海防博物館﹕淺談先秦至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戰爭、軍制與軍旅生活 (4/6)
    太空館﹕高能量天體物理學 (25/6)
    歷史博物館﹕淺談兩個考古遺址公園:意大利龐貝與柬埔寨吳哥 (25/6)

March 26, 2016

  • 世紀實驗﹕探索神秘的粒子世界

    假期用來清之前太忙未去的博物館展覽,所以星期五去了科學館看這個講粒子加速器的展覽

    粒子物理,有些地方我也不大明白,有點好奇這個展覽打算怎樣說故事。因為多年前由德國設計的一個展覽,就難到連在下也看不明白,很難想像一般人還能怎樣理解。

    展覽入口提及了一堆本地贊助和協助機構,即是整個展覽由科學館自行設計的麼﹖我很難想像香港科學館怎樣能單靠自身力量去搞一個粒子物理學展覽。
    但見到裡面的展品就明白這些不可能是科學館自己設計的,那些展品一定來自有份建設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國家。場刊和網頁都有提及展覽內容是由倫敦科學博物館提供,有點奇怪為何沒在入口說明。

    入口處陳列了一些有關早期次原子粒子研究的展品,並提及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成立—正是他們主持建設LHC。

    拍這張純粹因為一見到「兆」字的翻譯就令人頭痛﹕
    DSC01987a
    問題是「兆」字可以同時代表幾個不同的數值
    說明牌的「兆」字指 tera- (10^12),萬之後的數詞以萬進位、萬億為兆是清代的習慣,也是台灣的譯法。而香港以往是跟台灣譯法的。
    但大陸卻把「兆」當成 mega- (10^6),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即百萬)。更慘的是,這不是因為共產黨破壞文化,其實民國初年也是這樣譯,結果到現在電台頻率的 megahertz (百萬赫) 還是被普遍稱為「兆赫」。而這又不是民國初年玩新文化搞出來的,中國「自古以來」已經有一個數詞代表三個數值的習慣,可謂「差不多先生」之尤。
    於是多謝古人,到今天你見到有「兆」字的數值,沒有英文的話還要大費周張去猜究竟它是指哪個數……

    因為沒預期帶相機所以用手機拍得不清楚,這封信是由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國代表打電報給其中一位CERN倡議人。內容很好玩,說組織已於各國代表同意的條款下誕生,「母子平安,醫生謹以致賀」。(英文真的這樣寫﹗XD)
    DSC01989a
    之後大家會繼續見到科學家的幽默感。

    這個展覽好處在於,旁邊放了不少漫畫講解粒子物理。本來就已經難明的事,如果還不用多點圖像的話,只會趕客。
    DSC01991a
    我猜有不少觀眾是第一次接觸「暗物質」和「暗能量」這些連科學家都未搞清楚的概念。

    當然,其實更重要的是解釋一下原子和構成它的基本粒子是甚麼一回事﹕
    DSC01992a
    其實這幅圖應該放在入口,因為連這點也不明白的話,其他故事也不用說下去了。
    (的確科學課程有教原子的,中學有讀理科的自然也應該知道質子、中子和電子。但你總不能預期所有入場的人都認識這個。總有些人沒學過的,更不用說有些人已把所有事還給老師。)
    當然其實它放在這裡,主要是為了解釋「所有由夸克組成的物質都稱為強子,這就是大型強子對撞機名字的由來」這一點。

    入口展示歷史的第一區後是劇場,播放一段由四位老中青科學家講述工作的影片。其中那個女生自稱是博士生,當日負責在內部會議中向團隊其他成員宣佈找到希格斯粒子(當然對外宣佈就是大人物去做啦),說亡父是科學教師但無緣見到這一刻云云。
    (來源)
    我有懷疑過這些是否演員,不過在一個過萬人參與的研究組織中,有這樣的例子似乎也不奇怪。而且願意(甚至希望)上鏡的科學家其實也不少。
    (後話﹕相貌也不錯的,早知應該拿相機來拍 :P )

    對撞機用的磁鐵組,每組最長十六米多一點,這是基於歐洲公路貨車的尺寸限制。就正如講「路徑依賴」時通常會提及「馬的身型影響了羅馬馬車路的闊度,繼而影響鐵路軌距,最後影響了太空穿梭機用的火箭尺寸」這個故事(儘管故事不完全正確但大體沒錯)。這種關係實在有點像 James Burke 那個著名的《Connections》科學史節目。
    DSC01993a
    你以為外圍那塊是磁鐵﹖(其實我也以為是)
    抱歉,其實不是。

    DSC01994a
    中間穿過的兩條管是對撞機裡兩束相反方向粒子穿越的通道。雖然它們是要碰撞的,但只會安排在有探測器的特定地點相撞,在其餘位置自然要分隔開。
    真正的磁鐵是包著那兩條管的線圈,是超導體電磁鐵來的。
    包著它們的「眼鏡型」不鏽鋼就只是用來固定位置的套環。
    外圍很大塊的,其實只是鐵塊。用來傳導整條管的磁場和導熱,然後整條大管浸在液態氮下保冷而已。

    這幅插圖展示了裡面的磁場﹕
    DSC01997a

    要在常溫下併合和維修,卻要在超低溫下運作,可以想像部件的冷縮熱漲有多嚴重。事實上經冷卻後這些磁鐵之間必定會產生空隙。就像馬路接駁位要填上橡膠一樣,磁鐵部件之間就靠這些連接組件來承受伸縮張力﹕
    DSC01998a

    事實上這些連接組件就曾經破裂,導致液態氮洩漏,結果花了超過一年停機維修﹕
    DSC02003a
    另一宗意外竟然只因為雀鳥把法包碎掉到地面設施,又要清理維修。別看這部對撞機大得驚人(圓周直徑27公里、偵測器有幾層樓高),就連一塊麵包碎也足以令它停機。連核反應堆也未必有那麼敏感。

    把磁鐵部件拆開剖面,就是這樣﹕DSC02001a

    電磁鐵的首尾(當然有首尾要不然電從哪裡來﹖)都是被樹脂充填,由樹脂的坑洞可以看到電線進出的方式﹕
    DSC02002a

    (上面)一般的電磁鐵是兩極,某些地方會做四極聚焦磁鐵,進一步收窄粒子束﹕
    DSC02004a

    中間的第四區又是播放影片,以簡單線條勾畫粒子對撞的探測器,足有幾層樓高﹕
    DSC02005a

    要吸引觀眾,動畫的粒子對撞場面當然少不了。這裡「畫公仔畫出腸」了質子裡面的相連夸克﹕
    DSC02006a
    (雖然我懷疑沒科學背景的觀眾有多少會「記得」這個三角形是想描繪夸克。也許加上標示會清楚一點,但就會破壞了原畫面的簡潔。)

    用廣東話講會比較簡單,「撞一大堆野出黎」 :P
    DSC02007a

    還要讓人明白那個大圓環只是軌道,碰撞是發生於幾個探測器中﹕
    DSC02008a

    展出各探測器的不同部件,老實說這方便解說比較弱,不太能讓人明白是怎樣探測的。分別是ATLAS穿越輻射追蹤器CMS所用的矽製路徑探測器
    DSC02009aDSC02010a

    現代大型研究通常涉及很多國家和組織,而CERN本來就是國際組織、LHC又是國際項目。一件CMS元件已經由多個國家分別製作﹕
    DSC02012a

    解說ATLAS量能器的不同部分。它們就包在先前的追蹤器外圍,本身還要分開幾層,第一層電磁量能器先攔截電子和光子測量其能量,第二層強子量能器攔截質子和中子,最後第三層緲子譜儀是用來追蹤緲子
    DSC02014a
    (中性粒子如中子或光子在追蹤器裡都是追蹤不到的,直到被量能器截下為止。)

    說明牌指CMS的電磁量能器總共要用上76000個鎢酸鉛晶體(當電子和光子穿過時會發光,能量越高發光越多),這些晶體每個長成要兩天。這批晶體是靠一間已轉型的前蘇聯兵工廠花十年製作出來的。另一個項目ALICE的電磁質譜儀也是用同一種晶體。

    這是另一項目LHCb使用的頂點定位器,用來精確定位碰撞產生的底夸克。可見其孔洞比其他探測器小得多,只距離碰撞點7 mm。
    DSC02022a
    說明牌指為了避免被粒子束蒸發,注入粒子束後甚至要把組件拉後。那麼又如何精確測量﹖沒有解釋。(是發生碰撞時再推回去嗎﹖)

    LHC的實驗是以「每秒發生四十萬次碰撞」的頻率進行,自然會產生出海量的數據,單一電腦不可能處理得到。所以他們一開始就建立了一個全球網絡,把數據複製並分散儲存於不同地點的雲端伺服器,以便各地科學家取用分析。亞洲幾處地方都有參與研究的中心,但只有台灣一早參與設立了最高等級的 tier 1 數據中心。(這點多年前《科學人》報導過,但現在找不到那篇文章。)
    DSC02028a
    當然這又沒有香港的份。事實上以香港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的錢,已經足夠單獨建立一部LHC有餘。事實上人家集合各國之力也「只是」用了132.5億美元(約1033億港元,已包括截至找到希格斯粒子為止的運作費,而三跑預算是1415億)。興建那條「不快的高鐵香港段」也用上近九百億,反正都要倒錢落海,投資在LHC之類的大科學項目足以令香港成為科研項目的大股東了。

    展示研究室角落的地方,複製了很多研究室常見的學術海報之類。但最吸引人的當然是科學家順道貼上的諷刺漫畫﹕

    「138億年前,就在宇宙誕生之前,外星科學家正在準備開動LHC實驗」
    DSC02029a
    (因為外界對LHC的安全有質疑,認為有可能製造黑洞之類的危險後果。)

    「遺失愛貓—尋獲請歸還予薛丁格,既生且死。」
    DSC02030a
    (因為是「扮研究室」的環境,所以現場沒有解說。這個「薛丁格的貓」的梗你要懂一點量子力學皮毛才懂得笑。「Dead and alive」則是戲仿通緝令上的「Dead or alive」—生死不拘。)

    「前粒子物理學家是最差的生物學家」
    DSC02033a
    (因為他們只靠把東西撞散來研究 XD)

    「強大雷射束—切勿以剩下那隻眼來觀望」
    DSC02034a
    (笑點﹕剩下那隻眼﹖)

    「保持冷靜,然後賴地硬」
    DSC02035a
    (老實說我不知 blame root 是否有特別意思,但我猜是指跑步跌倒後推說被樹根絆倒,即是廣東話「賴地硬」之意。)
    (補記﹕朋友指教說ROOT是CERN用來分析數據的程式,換言之這裡的 blame ROOT 是指把失敗責任推給ROOT程式。倒仍是「賴地硬」之意。)

    「研究室」中,先前影片的女生再次出現,展示發現粒子訊號的一刻﹕
    (來源)

    的確需要向觀眾解釋一下標準模型裡面這堆基本粒子是甚麼一回事﹕
    DSC02031a
    (其實單是中間「無端端」有堆現實中不見構成物質的重夸克就已經夠難理解了。)

    事實上科學家探測到的不是希格斯玻色子,而是它的衰變產物,這一點自然也需要解釋﹕
    DSC02032a
    (咦﹖我突然發覺好像整個展覽都沒解釋過費米子玻色子是甚麼意思……﹖)

    教學生電腦時,在下會告訴他們互聯網起源於美國應付冷戰而建立的分散式網絡系統(ARPANET)。但如果深入一點的話,也可以告訴他們現在用URL和超文本方式傳送資訊的形式(WWW),其實是由CERN的人員開發出來。
    DSC02036a

    最後一區的入口有一張投影桌,展示粒子物理學尚有哪些問題有待解答。嘗試用這個模式去介紹是不錯,可惜的是投影解像度太低,英國原展覽只用英文或者還可以、圖畫起格也沒問題,中文「起格仔」幾乎就看不到是甚麼字。有些我自己猜得到(反正就是科學雜誌也讀得到的那些),有些我也不知道確實說了甚麼。
    DSC02037a

    解釋玻色子如何傳遞相互作用力是好事,不過你假設觀眾會自動看得明費曼圖……﹖
    DSC02038a
    就像最右那幅描述弱核力的費曼圖,實際上相當違反直覺。其實在觀察者看來,並不是一個下夸克和一個中微子交換W玻色子,然後變成上夸克和電子,而是下夸克變成上夸克,然後射出W玻色子再衰變成電子和反中微子。在量子力學而言,反粒子等於是一個逆時間行走的正粒子,所以一個向外射出的反中微子,在費曼圖中可以一個射向內的中微子代表。看倌是否明白﹖在下就不敢說自己真的明白。但至少看倌應該明白為何我說費曼圖不是自動看得明白的。

    粒子之間的關係圖,是否比那些電視劇角色關係圖更複雜﹖
    DSC02039a

    如果說香港沒有參與,也不公平。不過是這幾年才開始,並非像台灣般一早投入,角色自然就輕得多了。
    DSC02040a

    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之一﹕觀察星系旋轉速度與星系可見物質推算的速度不符。由於旋轉速度與質量有關,顯示有一些質量是來自「觀察不到的物質」。
    DSC02042a

    暗能量存在的跡象﹕觀察到的宇宙膨脹數據,與根據已知物質總量推算的不同模式皆不符合,顯示有未知的斥力參與宇宙膨脹。
    DSC02043a

    Science被戲稱為「晒銀紙」,基礎研究尤其難有實際應用。但事實上LHC也不是沒有現實貢獻,例如研發LHC使用的超導體磁鐵可改善核磁共振造影的質素,開發質子束技術也可以用來治癌。LHC的龐大數據量也帶動了相關運算和信息學技術的發展。
    DSC02044a
    問題是﹕花了近千億的LHC,如果要「自負盈虧」,每次治癌要收多少錢才夠﹖除了億萬富翁之外還有誰用得起﹖
    所以政府資助基礎研究,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大開支而現金回報太少或回報期太長的投資,根本不是商業機構願意和能夠承擔的。

    同樣道理,其實一些需要長期承擔的事業,是否適合商業經營﹖亦屬疑問。就像核能發電,高輻射核廢料要儲存以十萬年計才能把輻射降至較低水平。連一個國家能否生存十萬年也成疑問(中國人吹得再遠也只能吹到「五千年」罷,十萬年根本是智人物種史的數量級啦),你期望電力公司會有那麼長壽去看守核廢料﹖

    未來展望這方面,我想真的不能期望觀眾(包括在下)看得明白了。你想討論超對稱
    DSC02045a

  • 巴士續牌諮詢、We will all go together when we go

    運輸署正為九巴續牌作諮詢,寧銷行動發起聯署要求路訊通靜音,讓想聽的乘客自備耳筒收聽。

    我認為不只這樣,應該順道施壓,要求港鐵也同樣辦理。就算不是全部靜音,至少應該有一半車廂是靜音。沒理由我們付了車費,還要被你騷擾。以現在的科技,製造一個Apps讓乘客下載,自行用耳筒收聽車廂廣播根本不難。

    ------------(我是播音騷擾的分隔線)------------

    其實還有至少兩篇文未寫,但今晚看《Uranium: Twisting the Dragon's Tail》最後一集,美國佬在核戰陰影下竟然填了首極之啜核抵死的歌,不能只有我看到。XD
    (方潤試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IoBrob3bjI

    Tom LehrerWe Will All Go Together When We Go Lyrics (去時我們會一起去)

    When you attend a funeral, (當你出席喪禮時)
    It is sad to think that sooner or (當你想起日後你愛的人也要為你辦喪)
    Later those you love will do the same for you. (就會感到悲傷)

    And you may have thought it tragic, (你會覺得這樣很悲慘)
    Not to mention other adjec-
    tives, to think of all the weeping they will do. (無謂想像他們會有多傷痛)
    But don't you worry. (但你不用再擔心了)

    No more ashes, no more sackcloth. (不用披麻戴孝)
    And an armband made of black cloth (就連那條黑紗)
    Will some day never more adorn a sleeve. (也不用纏在臂上了)
    For if the bomb that drops on you (當那個炸彈來到你頭上)
    Gets your friends and neighbors too, (把你的朋友鄰居一併帶走)
    There'll be nobody left behind to grieve. (那就沒人會留下承受傷痛了)

    And we will all go together when we go. (要走時我們都會一起走)
    What a comforting fact that is to know. (明白這點可真安慰)
    Universal bereavement, (讓全人類一起喪親)
    An inspiring achievement, (實在是令人鼓舞的成就)
    Yes, we all will go together when we go. (我們走時都會一起走)

    We will all go together when we go. (要走時我們都會一起走)
    All suffuse with an incandescent glow. (處處瀰漫刺眼閃光)
    No one will have the endurance (沒人可以撐下去)
    To collect on his insurance, (直到索回自己那份保險)
    Lloyd's of London will be loaded when they go. (倫敦勞合社的人可以盤滿缽滿地去了)

    Oh we will all fry together when we fry. (被炸時我們一起炸)
    We'll be french fried potatoes by and by. (一條條變成炸薯條般)
    There will be no more misery (世界再不悲慘)
    When the world is our rotisserie, (全世界變成串燒)
    Yes, we will all fry together when we fry. (我們被炸時都是一起炸)

    (影片沒有這兩句)
    Down by the old maelstrom, (被老旋渦捲入)
    There'll be a storm before the calm. (平靜前總有風暴)

    And we will all bake together when we bake. (被烤時我們一起烤)
    There'll be nobody present at the wake. (明早再沒人醒來)
    With complete participation (全體一起參與)
    In that grand incineration, (這場大型火化)
    Nearly three billion hunks of well-done steak. (近三十億塊全熟牛扒呀)

    Oh we will all char together when we char. (燒焦時時大家一起焦)
    And let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再沒人呻吟哭號)
    Just sing out a te deum (唱一段感恩歌)
    When you see that I.C.B.M., (當你見到洲際導彈)
    And the party will be "come as you are." (這場派對你就這樣去好了)

    Oh we will all burn together when we burn. (被燒時我們一起燒)
    There'll be no need to stand and wait your turn. (不用排隊分先後啦)
    When it's time for the fallout (當放射塵降下)
    And saint peter calls us all out, (我們全體蒙主寵召) (無綫字幕譯成「齊齊去報到」,一絕﹗XD)
    We'll just drop our agendas and adjourn. (把事情放下、休會吧)

    (影片沒有這兩句)
    You will all go directly to your respective valhallas. (各自去自己的天堂)

    Go directly, do not pass go, do not collect two hundred dolla's. (直接入去就是)
    (方按﹕圖板遊戲迷會知道,這是玩大富翁的梗。「直接入獄」卡的內容﹕直接入獄、不用經過起點、不得領取二百元。)

    And we will all go together when we go. (要走時我們都會一起走)
    Ev'ry hottenhot and ev'ry eskimo. (哪管你是非洲還是北極土人)
    When the air becomes uranious, (當空氣佈滿鈾)
    And we will all go simultaneous. (我們同時就走) (方按﹕咦﹖中文也押韻 :P )
    Yes we all will go together (我們都會一起走)
    When we all go together, (當我們要走之時)
    Yes we all will go together when we go. (我們走時都是一起走的)

March 23, 2016

  • 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

    襯放假有點閒,去筲簊灣清掉未看的展覽。

    順道去「咪誅連」麵店食個遲來的午餐。明明我沒有帶方家animals出來、既沒拖拍又沒約人,為何這張單會寫「2人」的呢﹖
    DSC01984a
    就在天后廟斜對面,員工應該不會見到「污糟野」吧﹖ :P

    ------------(我是邪惡鮮油多的分隔線)------------

    實在這兩年看多了那些跟大陸合作,強調共軍、幾乎不講國軍的抗戰展覽,這方面已經沒甚麼期望。不過這次提供的舊影片頗多,所以英美視角都有。而且雖然還是較多強調八路軍和東江縱隊的事(東江縱隊畢竟在境內打游擊,倒是應該提及的),但國軍的事跡也沒有避,連蔣光頭的照片也不少。算是近年抗戰展覽中比較「平衡」的一次。
    (沒刪掉歷史圖片中的民國旗,需要讚揚嗎﹖)

    展廳入口外有個燈箱,展示日人《大同畫報》的「新香港十景」。極盡「語言偽術」之能事,把壞事都說成好事。人們擺明是因為戰禍缺錢和被趕回鄉,才把舊物拿出來變賣,也說成是當局便利民眾的露天市集。
    DSC04040a
    倀傳媒」有多醜陋,不只這一次淪陷,上次也是一樣。

    當年原來真的會宣傳「煉奶是嬰兒的恩物」。因為煉奶成份跟人奶相距太遠,所以現在已不可能再這樣宣傳了
    DSC04007a
    老媽生於戰後,但當時物資仍然短缺(連出世紙也是日本人的),外婆曾在黑市買來那些戰時被藏在泥裡的煉奶,開水給老媽喝。據聞當時那些煉奶已經變了色(好像是綠色,我猜是罐的金屬變質溶在奶中吧),幸而喝了又沒事。那年代就是這樣,沒死就算好了。

    日本佔領時的電費單。有趣在於因為燃料不足,除了宣傳節約和燈火管制之外,單上也附有另一張「御注意」,說明本月用電超過限量的話,要在下月用量中扣除。
    DSC04017a

    見到「香島日報」有沒有覺得很熟﹖你沒搞錯,它在淪陷時就是叫這個名。助紂為虐,一脈相承。
    DSC04020a

    「大東亞戰爭一周年」紀念封,純粹討論信封本身,印得頗精美﹕
    DSC04023a

    愛國炒飯﹗
    DSC04026a

    這幅幾乎每次抗戰展覽都要展示的加拿大徵兵廣告。
    DSC04028a
    人家說 Remember Hong Kong,我們又有沒有 Remember Canada﹖博物館有,其他人呢﹖我倒認為除了邀請加拿大代表在港紀念重光之外,香港也應該派人去他們那邊參與紀念,例如Winnipeg,人家整團新兵送來犧牲呢。(奇就奇在,香港跟人家並不是姊妹城市)

    勇武人士注意﹕不知現在用紙製防毒面具還有沒有用﹖
    DSC04029a

    這幅圖唯一吸引我注意的是﹕青衣島顯示沒可能離港島那麼近。原來日本人畫圖也可以那麼「求其」。
    DSC04034a

    日本投降後,英軍服務團給營內戰俘的通訊,讓他們大概了解在囚期間英國和世界發生的事。
    DSC04037a

    這個互動圖片和漫畫瀏覽程式,不知為何有中文繁簡加英文,偏偏不弄個日文版。不期望讓他們了解祖先當年怎樣對待別人麼﹖
    DSC04041a

    很面熟吧﹕「要不是有我們大日本,你們早就關門大吉了﹗」
    DSC04042a

    這個展覽真的很邪惡。XD

March 22, 2016

  • 瑣事

    簡單幾張圖,講講這幾天。

    星期五是學校放假前一日,怎料助理突然病了所以一腳踢,而且還要招呼見習的同工,所以相當忙。
    《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原來這天就落畫,所以不能等星期六,這晚就要約朋友去看。但臨收館前就有個學生跑進來,說被當堂要印一幅圖教功課。當年去公共圖書館應徵助理圖書館長,就是因為回答收館也讓趕功課的人印功課而沒獲聘(官僚而言這也是很自然的,並不奇怪)。不過我就跟他說「你一個人沒盡責任,就是會牽連很多其他人。例如我今晚約了人看戲,現在就要等你印完功課才可以走。」

    話雖如此,因為這場戲較晚,所以還是趕得及的。
    DSC01976a
    家騮﹕「fans請我食monkey business﹗」

    戲看了,之後再寫。

    ------------(我是家騮食住香蕉等睇戲的分隔線)------------

    星期六朝,出門聽講座,要考慮一下是否更換學校的圖書館系統。
    之後找老媽看同樣快要結束的文化博物館展覽﹕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繼發現大廈樓下貼的春聯倒反了(給管理處寫了信才去更正),連博物館也有平仄問題。這一句如果你懂平仄,就會知道「香者蘭為王,竹稱君子品」上下句應該調轉才是(應該以收平聲的「王」殿尾)。而人家原件其實沒錯,「竹稱君子品」在右方(左耳﹖)、「香者蘭為王」在左方,是博物館自己寫說明時倒轉了。
    DSC01977a

    奇怪的是,同一展區其他展品就沒搞錯。例如這個「少小須勤僉(儉),老來向(享)榮華」就是以平聲的「華」收尾。
    DSC01978a

    旺仔是抄它的吧﹖XD
    DSC01980a

    劉小康展覽才知道,原來青衣街市樓梯那些顏色光圈裝飾是他設計的。不過這套裝置好像沒有保養,後來逐漸壞掉了。
    DSC01981a

    ------------(我是青蛙笑住等捉棋的分隔線)------------

    星期日又是大導棋局。

    Terra Mystica,有點像 Small Worlds 但沒那麼複雜的遊戲。儘管如此,這些太多特殊規則、個個玩家都不同的遊戲還是讓我有點怕(我覺得Small worlds更恐怖),而且每次都玩得不好。畢竟就算是章癡,章則法律通常都是同時適用於所有人,沒有這樣人人規則不同……
    DSC01982a
    (Konichi蛙﹕仔仔揀左同我一樣既綠色都係贏唔到呀。)

    大導演本來想我拿 Ticket to ride 亞洲版去玩上次未玩的另一面,但最後大導自己去玩另一個game,結果我們還是玩組隊的這一面。

    這次組隊,Hannah有張烏蘭巴托去中亞某城市的common destination card,於是我也放了一張北京去中亞另一城市的當 common card。另外兩張由上海去蘭州、由北京去香港的,較為安全(因為四人局裡東海岸都有雙線,不怕被搶),就留在手上自己解決。我們需要一起解決的,就只是由北京前往中亞的路線,這裡路線少但較長,得分會較高。
    之後發現她留在手上的牌竟然分別只需要伸延至哈爾濱和加德滿都,所以只要主幹完成了之後,就十分容易解決。
    原本害怕對方會搶北方的少量路線,但後來發現原來他們要連接南亞和中國中西部。雖然複線多不怕搶路,但相對也較短難搶高分。
    看倌看圖就知道,紅色的我們可以用較少、較長的路線去連接所有目標城市。而黃色的對方目標城市卻分散得多。更不幸的是他們漏了城市沒連接未發現,完局時進一步拉開了差距。(自幼愛讀地圖的在下,認地圖這方面算是頗有自信,所以有信心不會走漏 :D )
    DSC01983a
    (Konichi蛙﹕仔仔同Hannah姐姐組隊終於贏左啦﹗)

    又,其實買這副地圖時,封面已經令人不明所以﹕
    (BGG)甚麼叫「五月的最佳獲勝」﹖﹖畫面有點共產味,難道講勞動節﹖

    直到這天 Hannah 問五月是否May,我才想到原來是 May the best win 的劣譯﹗
    google translate 也不是這樣譯了(其實應譯為「願最好/最佳的獲勝」),究竟這誰譯成這樣的﹖
    (P.S. 這幅地圖右下角還有圖章印款式的簽名寫著「艾倫月」的,因為作者叫 Alan Moon。XD)

March 19, 2016

  • 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卜永堅、李林主編,香港﹕中華,2015

    卜博士新作,敝人獲贈書乙本。內容豐富未能讀完,但讀了大要先介紹一下。

    我們讀中史時一定聽過「八股文窒息創意」的說法,令士子只顧「代聖人立言」不理世事云云。但我們卻沒機會看現實中八股文是怎樣的。就算去博物館相關展覽,見到亦多是本地「卜卜齋」學生練習,很難覺得是好作品。可是,學對聯時老師說對聯以明清最盛,因為八股文要求對仗工多藝熟(同理,唐朝詩藝最盛,當時亦是考詩賦)。能對出妙聯者,腦袋應該很靈活才是,創意何以會窒息呢﹖

    編者連同他們的學生,一起研究了清末一場著名科舉的進士試卷(這場考試包括了很多後來的重臣、甚至有民國大總統)。身為科舉遊戲「勝利者」,功力自然高得多。書中提供了試卷賞析,讓人見識八股文能有多精彩。書中亦附有這批進士的簡歷,讓讀者了解他們的背景。

    科舉制度有很多書籍提及,而本書亦提及一些平時不易留意的細節。例如入京會試的舉人是要先考複試的,甚至有人考得太差直接被黜革舉人身份。會試後殿試前有複試、殿試後也有翰林院選人的考試,總之就是不停考試。而今日風行的公開考試「雞精書」,當時亦早已有之。
    但本書價值,在於讓一般讀者了解一篇「優秀八股文」如何寫成。正如近體詩格律嚴謹,詩人仍「戴著腳鐐跳舞」跳出了輝煌的唐詩盛世。八股文對仗文體要求嚴格,士子仍能寫出美文。這批「勝利者」往後亦證明了他們思維活躍、未必保守固執。可是,八股文可以很美,是否就代表科舉沒有以往批評者所指「令學子窒息」的弊病﹖

    或者我們要從一個比較大的背景去看,窒息的可能不是考試本身,而是整個社會。考試的悶局可能只是社會大環境保守不進取的反映。假如科舉只是一場文學考試,就算只考作詩對聯,未必就會影響社會風氣。別忘記要考詩賦的進士科本來就淘汰了「只求背誦沒創意」的明經科。但如果所有人只能有「當官」這個上流門路,而當官就只能透過科舉(而科舉只有進士科一條路),那麼社會出路的封閉就會令考試也變得很封閉。當社會沒有其他出路,所有人只能經過同一個模子求上進,自然就會窒息。就像先前介紹的《大清帝國的衰亡》,滿清滅亡是源自社會經濟發展的停滯,考試制度並不導致這點。
    要是在一個經濟發展順暢、上流門路開放的社會,考試只是其中一條上進之路,考試不行的人大可改試別業。正如美國就經常有缺乏學位的人開創大生意,當球員也可能成為球王日進萬金。百業各顯神通,學子不需要受限於同一個模子塑造,自然也就不會因為考試而窒息。在一個民主社會,官員權力處處受節制、並不會只有當上官員才能顯貴(甚至當了官也不會特別顯貴),學子自然也就不必要被迫走一個考試制度以求當官了。

    考試評卷要求客觀準確。無論考詩詞或八股,都是取其對韻對仗可客觀判斷,相比評賞文意人言人殊,自然客觀得多。可是卻往往忽略了文章本身的意義,令考試變成純粹操練、文字遊戲。科舉如此、學能測驗如此、TSA如此,通識科亦可能如此。進士的八股文美妙,然廣大考生為求聞達,卻只知操練不知世務。對比眼下,能不慎乎﹖

    本書出版有點「生不逢時」,因為前幾年新高中中史科還在搞校本評核,敝校選擇了要學生寫傳記。本書裡不同學生以不同方式和角度為諸位進士立傳,其實頗為值得中學生借鑑參考。但因為校本評核太多壓力太大,去年政府宣佈取消包括中史科的若干科目校本評核。換言之來屆新生不再需要交傳記功課,本書的「實用吸引力」又減弱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不完全的)筆記,或挑骨頭﹕

    p.25 「由統計方式已可知,競爭度與錄取率正好成反比」

    其實這是不需要看統計的,因為競爭度(X中取一)與錄取率(1/X獲取)的算式剛好相反,本質上就是成反比的。

    p.37 表六 。年齡組33-37﹕33(22)、34(23)、35(13)、36(9)、37(6)
    表末眾數(Mode)33

    既然33歲有22人、34歲有23人(p.39圖五證實這數字沒錯),那麼眾數就應該是34歲。

    p.44-45 表八注2. 「會試複試、殿試、朝考三場因區分甲等,因此表現略微複雜。如劉培殿試欄下3-33(166/319),指他殿試列第三甲第33名,在該榜319名進士中實際排及第116位,餘類推。」應為166。

    p.71 「文章末尾愛仁再用一段短短的落下總結全文,以設問的形式提出『何書紳一事,未之前聞乎﹖』並通過列舉在問行之前孔子已對子張所提出的不同訓誡,向讀者解答﹕正是因為在問行之前子張未曾問過這一方面的事,說明問行之舉正是子張長進的結果,以此完結對此段《論語》的闡釋。」

    我想愛仁指出子張長進的論據,並非「之前未問行」,而是「書紳」(寫在衣帶上)這個動作吧。愛仁的「落下」(結尾)是「不然,問政、問仁、問明、問達,夫子歷有訓辭,何書紳一事,未之前聞乎﹖吾故曰﹕子張問行,子張之進境也。」
    在下理解愛仁的意思是指,「子張問行…書諸紳」,即是終於明白自己「好高騖遠、難以為仁」,無法「參前倚衡」時時把夫子的教誨放在心中,所以才乾脆「書紳」當成便條般隨身。因為知道自己的缺點、找方法克服,所以「子張問行」的故事就反映了子張的進步。

    ---

    補註

    卜博士借版主平臺,寫一道歉聲明如下:
    頁132,謂「恐龍秘笈」的編者是日後成爲嶺南大學校長的陳坤耀老師。錯!這本「恐龍秘笈」的真正編者是杜耀君老師(Y.K. Tao);而陳坤耀老師的確編纂另一本極爲暢銷的會考參考書,但不是有關生物科的,而是有關經濟及公共事務科的。謹此向杜耀君老師、陳坤耀老師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