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tics

  • 西(環)遊記2014

    朋友在街頭佔領,我們這些和理非非做不到。如果連這一邊也不去,實在說不過去。於是星期日就來參與民陣去中聯辦的遊行了。

    以前已經知道,中聯辦那個位置是故意用來刁難你們、迴避公眾的。還要把前門的路弄得窄窄,示威者去到前門就要被兩排警察「夾」住,像畜牲入屠場一般。無論如何都是受辱多於示威。

    要不是因為覺得不在另一邊做點事「說不過去」,實在不想去中聯辦。

    ---

    去到現場,應該沒一個人認識的。當然在下認識的人有不少,不過他們都不認識我。 :P
    上次還遇到獨媒的人,這次也沒見到。可能他們有派人來,只是並非我認識的。

    也見到KM教授,雖然有打招呼,不過當然他早已忘了在下,反正我又沒跟他做研究的,忘了不奇怪。

    先前有人質問泛民政客為何不帶子女出來。這個質問本身無視子女獨立意願,當然荒謬至極。不過公民黨的總舵主倒是不只一次帶了三位愛女出來,這次也不例外﹕
    DSC01477a (好唔公平,生三個都咁靚 :P )

    這個年頭,如果對家不來搞局才不正常吧﹖
    果然到畢打街口就有傅振中在匯豐門外擺陣。人家唱生日歌他又鸚鵡學舌,改了首來贈慶。不過最好笑的是,我見他們又再……

    「阿sir,使唔使執法呀﹖區旗倒轉掛喎佢地﹗」XDDDDDDDDDDDDDD

    其餘時間基本上無風無浪,行到這個轉彎位回頭拍,算是最壯觀﹕
    DSC01479a

    得承認,只望到「源堂」兩字的時候,我期望前面是個「」字……
    DSC01480a

    不過到了西區警署前的路口,回頭就可以望到隊尾了﹕
    DSC01481a
    在遮打公園裡觀望,我猜這裡應該不超過一千人。(事後見到這是少有警方數字比民陣數字高的)

    到了西區警署,痛苦就來了。警察見你人少,不開放薄扶林道行車線,只讓你走行人路。然後還要不斷在叫「請遊行人士繼續向前行」。

    「條路夠闊就向前行架啦,唔好講廢話得唔得﹖」

    不開行車線不是前線警員的問題,但他們可否講少兩句廢話刺激遊行者﹖
    俗語話齋,你不出聲大家真的不會當你啞的。

    去到中聯辦門前當然又是另一樽頸啦,看看這裡就知道那條只容一人走過,兩邊還有幾十個藍帽子夾著,像是赴刑場或屠場多於去示威的路﹕
    DSC01482a
    這裡有位警員,遇上個別示威者不斷指責他們,只是不斷微笑點頭示意。
    如果每個警察都有這種寬心,警民衝突就少得多了。

  • 撐起雨傘

    https://soundcloud.com/umbrella-revolution/wbtnw0qmjnqu
    (youtube﹕http://youtu.be/vV8foT0-gss下載)

    給那夜,或者無數日夜,撐著雨傘或赤身淋雨的無私奉獻者:
    所有為我城命運付出,不計個人前途得失的年輕人,所有令香港變得更美麗的人,你們並不孤單。

    撐起雨傘

    曲:pan
    詞:pan/林夕

    靜坐人海 你我非不怕
    會畏懼這樣下去怎辦
    但是人生 到了這一晚
    更怕未表白內心呼喊

    站在前方 勇氣驅不散
    卻信越怕命運更黯淡
    但是誰想 要看穿荒誕
    卻會在催淚下睜開眼

    一起舉傘 一起的撐
    一起儘管不安卻不孤單 對嗎
    一起舉傘 舉起手撐
    一起為應得的放膽爭取 怕嗎
    任暴雨下 志向未倒下
    雨傘是一朵朵的花
    不枯也不散

    為著明天 要記得今晚
    你我用鎮定面對憂患
    若是人生 錯過這一晚
    怕再沒機會任意呼喊

    To Hong Kong,
    Love from us

    Pan
    林夕
    黃耀明
    何韻詩
    馮翰銘
    謝安琪
    周國賢
    盧凱彤
    方皓玟
    黃靖
    黃馨
    6號
    阿偉
    泥鯭
    Yellow
    雞蛋蒸肉餅
    Tim Lui
    yukilovey
    苦榮
    何丙
    何山
    Yamanyamo
    Goro
    Frankie
    Kamkin

    special thanks to
    葉德嫻

    变态辣椒 ‏@remonwangxt﹕共黨今日在香港街頭的種種無恥表現,不愧黑社會龍頭老大的氣派,特設計新形象獻給貴黨!

  •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本來想寫眾言堂和星期六晚的事,但已經沒心情和時間了。當朋友在街上捱催淚彈的時候,自己只能對著電腦和電視流眼淚,實在難受。

    再改一改丘吉爾那段演說吧﹕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中西區作戰,我們將在旺角作戰,我們將以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銅鑼灣作戰,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保皇黨的據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即使香港或者香港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河蟹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外的香港市民,在網絡的武裝和保護下也會繼續戰鬥,直到廣大人民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他們所有一切的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讓我們勇敢地承擔義務,這樣如果香港和她的文化可以留存千年的話,人們仍然會這麼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再改一下《中國不會亡》﹕

    香港不會亡﹗香港不會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黃之鋒。
    香港不會亡﹗香港不會亡﹗
    你看那五萬市民孤軍奮鬥守戰場。

    四方都是砲火,四方都是豺狼。
    寧願死不退讓,寧願死不投降。
    我們的旗幟在重圍中飄蕩、飄蕩、飄蕩、飄蕩、飄蕩……

    五萬市民一條心,十萬公安不能擋。
    我們的行動偉烈,我們的氣節豪壯。
    同胞們起來﹗同胞們起來﹗
    快快趕上戰場,拿五萬市民做榜樣。

    香港不會亡﹗香港不會亡﹗
    香港不會亡﹗香港不會亡﹗
    不會亡﹗不會亡﹗不會亡﹗

    話雖如此,所有在外朋友請小心保重,遇到危險要暫時撤退。同共產黨鬥要鬥長命,就學共產黨當年打游擊咁同佢玩,煩死佢。

    我不信有神明,但會每天為各位祈禱,希望事旦有一個存在。

  • 冷戰初期的香港軍事史

    這次啟用了先前好朋友送的 Curious George 記事本,既然 curious 拿來聽講座用正好。 :D
    因為趕時間,到理工大學已經沒時間,就在大樓下見到一間京滬小食亭,買個滷肉飯飯盒就算。還以為像台灣滷肉飯般是肉碎,怎料是幾大塊半肥瘦腩肉,咬掉肥肉後大概剩下一半也沒有,醬當然也不行。這樣也可以在尖沙嘴賣,而且在大學裡也賣$29,未免太過分了吧﹖
    (後話﹕在大學裡面見到很多學生在跳來跳去,感覺很像神探伽利略第一輯的片尾。)

    ---

    [冷戰初期香港軍事史—鄺智文博士]

    1. 講座的五個主題﹕
    —英國是否真的打算「放棄香港」﹖
    —中、美、英如何看香港﹖(而悲哀的是本地人的看法通常都被忽略)
    —英國如何以非軍事方法保住香港﹖
    —英國在香港的防衛計劃﹖
    —戰前和戰後的香港防衛是否有延續性﹖

    2. 講者首先分享 Keith Jenkins 的一番話。大意是﹕歷史是移動的、有問題的論述,由有當下心態的工作者(絕大部分都有受薪)創造。而他們的作品不斷被使用和濫用,而這些使用和濫用常常和權力基礎相對應。
    由於沒有人能知道所有事,每個人寫的歷史都是根據他自己認知的故事,而學者和一般人的分別是學者用上一套比較嚴謹和可辨認的模式去寫。講者認為網上的歷史爭拗,很多時參與者都不看書,只是引述網上資源(如維基百科)罵來罵去,就以為自己代表了事實(當然有些寫歷史的人也是這樣)。如果一個人告訴你他說的事代表了事實的全部,那麼他不是太天真(不知道歷史的複雜),就是別有用心。

    3. 香港在地理上非常特別。

    首先,它處於西太平洋地區的中心,四方交通都很方便,同時四方都容易進攻。例如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初期就攻佔了香港,但後來就受到從大陸後方飛來的盟軍轟炸機威脅,妨礙了南洋經香港到日本的運輸線。

    而香港的海岸線非常曲折多灘頭、難以防守,但適合大規模登陸的地點亦很少(只有沙頭角海和青山一帶的沙灘)。

    香港的地形崎嶇、市區被群山包圍,難攻、亦難守。因為守軍在群山之中互相聯絡和支援都不易。更危險的是,九龍以北的山脈比香港島的山更高,誰佔領了九龍就可以對港島北的精華地帶一目了然,極受遭到炮轟。換言之守方必須守住九龍,才保護到港島。(這也就是英國佔領九龍和新界的理由,和日軍入侵時九龍失陷後港島亦撐不下去的原因。)

    所以,1941年英軍打了十八日才投降,其實未算太差。很多人錯誤引用文獻,指香港預期可守半年,但其實那些文獻只是指為防守儲備了半年用的物資。而防守作戰計劃只預期最多撐五十日。

    4. 1941年的防衛計劃,守住九龍只是為了爭取時間把軍隊、重要人物(即英國僑民)撤到港島,然後把所有橋樑和維港船隻炸掉,阻撓敵方前進。把醉酒灣防線宣傳成東方馬其諾防線,只是用來「威懾」日軍拖時間而已,並不真的打算長守下去。

    香港的防守計劃並不是旨在就地擊退敵人,而是消耗敵方時間,以待己方派出援軍。(方按﹕當時的計劃是由星加坡馳援,但英國人沒料到日軍會同時攻擊整個東南亞,而且當時連遠東艦隊的威爾斯親王號被擊沉,於是英國首尾不能相顧。)

    在大戰期間,由於中國已成為盟國,故中英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特權問題(中英平等新約),國民政府要求收回所有租界。那麼新界算不算租界﹖中方當然認為是,而英方則要求到戰後才談判如何移交,結果新約中只「保留日後提出討論之權」。
    (有趣的是,三十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借錢,曾經建議乾脆把新界割讓給英國。但英國因為被德國威脅,防守亞洲殖民地有困難而拒絕,結果留下一個懸案。)

    奇怪的是,當時日本對於大戰後香港的地位,究竟是保留作佔領地還是還給汪精衛政權,並無計劃。
    而國民政府對於接收香港後要做甚麼,同樣沒計劃。他們就只是認為這是「國恥」所以要收回。

    大戰期間羅斯福曾經大力要求英國歸還香港給中國,同時要求中國宣佈香港為自由港。但1944年日軍發動一號作戰,令國民政府對戰局喪失影響力,於是羅斯富也就不再迫使英國讓出香港。

    5. 1945年8月10日日本開始商討投降安排,到15日正式宣佈投降。10日的消息隨即傳到盟國。當時最接近香港的國軍位於雷州,由張發奎率領的新一軍部隊(張發奎留下的紀錄,當時他就認為這是「雪恥」的一刻,十足的民族主義心境)﹔英軍則有艦隊於馬尼拉,並有航空母艦集結於日本附近。雙方都力圖率先佔領香港,但行船比走路快,所以最後蔣介石不得不同意由英軍受降。
    (而且當時英軍還有很多補給艦艇,可以立即為香港居民提供救濟,而國軍則缺乏補給,勉強接收香港之後可能徒然釀成民變。張發奎接收廣州後的亂狀便是一例,直接破壞了民眾對國民政府的印象。)

    與此同時,那個剛剛走馬上任就「搭沉船」面對香港淪陷的輔政司詹遜,在未收到倫敦指示前已經向日方交涉,並宣稱自己組織「臨時政府」接管香港。
    (此君與一眾港英高官在拘留營中就已經在檢討政策和計劃日後改革,甚至跟日本人交涉時還自稱CS,遭日本人反駁時就說只是 Camp Secretary 的意思,方按﹕不知該說是幽默還是阿Q。當然更誇張的是,他們連重光紀念郵票都預先設計好了……)

    最後英軍於8月30日登陸香港,並以這一日訂立重光紀念日

    6. 有些人認為英國在戰後重新佔領香港,根本就是沒打算把香港交回中國。可是從檔案紀錄可見,英國政府很清楚自己不會永久佔有香港。但英國人的行事方式就是要「循序漸進」有秩序地交還香港,好讓自己「光榮撤退」。(方按﹕當然也包括保持影響力)

    但二戰結束後,內戰隨即爆發,而且國民政府還兵敗如山倒,大陸一下子赤化。英國就此失去談判對象,於是本來對香港前途的談判就拖了幾十年。
    (事實上香港前途談判還是英國人啟動的,中共一直只是反對香港獨立或民主化,並無主動要求談判。甚至有資料稱中方官員認為不懂管理香港,根本不想收回。只是英國人太尊重「法治」,七八十年代面對「九七大限」主動找上門談判而已。)

    而在戰後,英國自己也面臨國力下跌、帝國解體的問題。於是國防政策收縮到以歐洲和中東為核心,並戮力發展核武威懾(nuclear deterrence)蘇聯的策略。在這個背景下,其他開支務必樽節,於是艦隊縮減,1945年派來接管香港的太平洋艦隊改組為遠東分隊,大部分大艦(尤其是航空母艦)都在五十年代拆毀。

    在中國內戰重起前,英國政府已經決定如果「再與任何控制中國內地的列強(power)開戰時,即會放棄香港」。
    (當時用「列強」而非「國家」這個字是關鍵,因為在1949年後,英國正是因為判斷當時的中共未算「列強」,所以決定先保住香港再算。)

    7. 1949年中共席捲大陸,駐港英軍被認為「坐在火山口旁」。因為英軍軍官一直在觀察共軍的表現(還發生了紫水晶號事件),對共軍軍官的表現和共軍戰力多有好評。但當時中共只有大量軍官和步兵,裝甲兵和海空軍都不足。所以英國決定增援以威懾中共。

    當時英國算是不惜工本湊足了一支大軍,包括擁有三個步兵旅的第40師、陸戰隊、第4坦克團、砲兵四個團,另有空軍噴火式兩個中隊、並海軍香港中隊。(後兩者正為糾正1941年守軍欠缺海空支援之弊)

    坊間一般的說法是「如果共軍要『解放』香港的話英國根本無法防守」,講者以為不然。因為當時的共軍不如日軍,欠缺海空支援下,只能從深圳河向南侵。而英軍只需要讓出面臨深圳的北區平原,然後讓共軍進入這裡被英軍三面包抄,則共軍只能以步兵人肉面對英軍的炮兵和坦克,而且英國海軍還可以從后海灣和大鵬灣兩邊包夾,輔以空軍攻擊。共軍進攻並不樂觀。
    (方按﹕可是,以中共後來打韓戰的經驗,只要可以把收編的國民黨軍推去做炮灰的話,他們並不介意用人海戰術,犧牲大量人命來攻佔他想要的地方。問題只是你的子彈多還是他的炮灰多﹖)

    英國的另一策略,就是要作「反宣傳」抗衡中共,強調香港自由和繁榮。因此要增加與外國的貿易(亦因此香港以前的貿易談判間中會獲「放水」),並把美國拉下水支持英方。

    8. 可是在另一邊箱,中共卻從來無意進攻香港。因為他們的如意算盤是「長期打算,充份利用」,以香港為套取外匯和統戰華僑的渠道,並盡量增加在香港的勢力。更進一步就是利用香港迫使英國讓步,並離間英美關係

    而作為第三方的美國,為了建構「防共島鍊」也需要找一個在大陸上的據點(澳門因為人少地少政府又差所以不抱寄望)。並利用香港接觸大陸上的反抗者,以香港經濟作示範影響大陸。
    當然香港的一大功能就是給各方(包括中英美俄等)收集情報,英美在香港自然有很多相關部門。例如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皇家空軍367通訊兵隊、小西灣監聽站、美方的友聯研究所、《中共年報》等。

    至於英國,比美國較少意識形態的約束,只打算與中共並存。更擔心美國太強硬的政策會令英國捲入一場對華戰爭。
    當時英國政府的一份內部備忘錄,期望與「一個友好、民主、穩定,並控制全國」的中國政府討論香港前途問題。這份備忘錄被呈交首相艾德禮,後者決定取消「民主」一詞,因為要求有民主的中國政府才談判,除了會被中共認為是諷刺自己不民主外,更可能令對方以為英方「沒打算談判」。(講者半開玩笑說,這個詞對香港是否不刪好過刪,就是後話了。)

    9. 韓戰後,英美需要合作防守香港。美軍雖然不願正式駐軍,但經常給士兵來香港休假,其實也是一種另類威懾(畢竟他們隨時可以作戰)。

    為節省經費,英國在1952年就減少了駐港英軍。改為以「強力抵抗的印象」來威懾中共。

    而「澳紐美盟約」(ANZUS)亦排除了英國和香港,澳紐日益靠攏美國。

    為了應對這一趨勢,英國宣佈,如中國入侵,英國會「視之為全面戰爭,並期望美國參戰」,來把美國拉下水。

    美國則私下認為「香港只是迫使英國拿出勇氣支援美國的籌碼。」
    (方按﹕簡單點說,即是各懷鬼胎,大家都鬥「拋」。)

    英國1955年的防衛計劃,訂明要向中方展示,進攻香港等於全面戰爭。但同時駐港英軍餘下三個營,金鐘海軍船塢也在1958年解散。

    此時美國發現英國有撤兵企圖,於是提出協防﹕指出英國打算守住香港、英美會協防合作、和英美有使用核武的準備。
    但與此同時,美國的內部文件則指美軍戰時只會負責撤僑。(方按﹕真是一對縮骨孖寶)

    1958-1960年的外相表示,要使中國認為如果攻擊香港,就會遭到核反擊。並且要避免中國以香港成為美國軍事據點為藉口開戰。
    而美國則以發表「高層聲明」和調配B-52轟炸機來往香港展示支持。

    10. 在三方都各懷鬼胎之下,1949-1971年的香港大致都是安全的。雖然1953年9月3日發生了HMML1323號遭炮擊事件,後來的雙十暴動和六七暴動,都沒有影響英軍的撤軍計劃。

    與此同時,民安隊和義勇軍等支援團體亦增加了本地人(還有華籍英兵,當中有成員甚至參加過二次大戰當特種兵),當然這也是進一步節約資源的考慮。

    當時駐軍的首要任務,已經不是作戰,而是「winning hearts and minds」。透過為本地鄉民修橋補路、和居民交誼,爭取本地人的支持。以形象工程贏得市民信心,基本上不具抵抗入侵的能力。
    當時的銀河計劃,有事時將於3日內派出四個營(包括一營啹喀兵)來港接管各項基要設施。(即是後來被現在突然為人所知的《基要服務團條例》接手的工作)

    在香港的防衛問題上,從來都只是對香港有興趣的幾個大國在盤算,從來沒人問過這塊土地上居民的意見。當然,除了一項,就是軍費

    11. 問答時間﹕有人提出中共試爆了原子彈,甚至之後擁有氫彈,有否影響英國的核威懾戰略﹖
    講者表示,中國擁有核彈沒影響英國政策。一則因為中共有一段時間都只有核彈而欠缺運載能力(方按﹕更無法打到地球另一倒的英國)﹔二則英國本來就沒打算強留香港,中國想要就會交還,英國只求透過談判體面移交而已。

    12. 廣告時間﹕講者出了三本相關的書﹕《老兵不死》、《孤獨前哨》和《Eastern Fortress》,後者將於2015年年尾出中文版。

  • 嶺南漢風:從考古及歷史文獻說起

    [嶺南漢風:從考古及歷史文獻說起—黎明釗教授]

    1.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南粵》﹕

    「南方卑溼,蠻夷中西有西甌,其衆半羸,南面稱王;東有閩粵,其衆數千人,亦稱王;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

    「半羸」即是指半數瘦弱,相比北方人的身形,嶺南人的確是以瘦小居多。
    究竟「西甌」和「駱越」是否同一民族﹖

    漢書.嚴助傳》﹕

    「不習南方地形者,多以越爲人衆兵彊,能難邊城。淮南全國之時,多爲邊吏,臣竊聞之,與中國異。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其入中國必下領水,領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載食糧下也。越人欲爲變,必先田餘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邊城守候誠謹,越人有入伐材者,輒收捕,焚其積聚,雖百越,奈邊城何!且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又無車騎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險,而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也。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所以入之,五倍乃足,輓車奉饟者,不在其中。南方暑溼,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生,疾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雖舉越國而虜之,不足以償所亡。」

    從這段可見,嚴助認為嶺南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士兵雖多但戰力不強,但因為與長江流域有地理分隔的險要,故哪一方想進攻也不易(漢武帝時找到從西南夷繞路進攻的路線,順流而下才滅了南越國)。但因為南方多疫病,北方人水土不服、死亡率高(病死者什二三),所以嚴助認為攻之無益(不足以償所亡)。

    講者說《漢書.地理志》有提及有百越人被掠至北方的記載,但我事後找不到。

    史記.南越列傳》﹕

    南越王尉佗者,眞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幷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卽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卽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卽擊幷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為何整篇文章只提到郡尉,沒提及郡守﹖講者認為可能因為邊疆地區是軍事管治,所以只有郡尉而無郡守。(史記註釋則有「大郡曰守,小郡曰尉」的說法。)

    到了呂后時開始防範南越,實行「別異蠻夷」政策,於是趙佗乾脆取消臣服稱帝,並收買左右各部落。《史記》載﹕

    高后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幷王之,自為功也。」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竈往擊之。會暑溼,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嶺。歲餘,高后崩,卽罷兵。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迺乘黃屋左,稱制,與中國侔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卽位意,喩盛德焉。乃為佗親冢在眞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先帝時習使南越。迺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溼,蠻夷中閒,其東閩越千人衆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願長為藩臣,奉貢職。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皇帝,賢天子也。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至建元四年卒。

    直到漢文帝時才重新進貢,聲稱稱帝只是「聊以自娛」(此gag略嫌太爛 :P ),而且是被迫害的。但其實就像後世的越南,只是向中國朝貢才稱王,對內仍以帝號自居。

    《漢書》記載了趙佗的自辯,說呂后不准賣鐵器給南越(等於今日的戰略物資禁運),而且賣牛也是賣公不賣母,讓南越無法自行繁殖﹕

    高后自臨用事,近細士,信讒臣,別異蠻夷,出令曰:『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卽予,予牡,毋與牝。』老夫處辟,馬牛羊齒已長

    由於沒有駱越的文字資料,現存的文字資料全都是漢朝的,所以從文件上看來南越的制度就和秦漢一樣。不過,在東漢初年的徵氏姊妹叛亂時,馬援在平定後曾經處理過「越律」和「漢律」的衝突﹕

    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後漢書.馬援列傳》)

    那即是說,南越有本身的規則或習俗,與中原不同並有衝突。在古書中,地方小事很難在中央的典籍上被記載。如果只是史書上記載的私事(徵則因為丈夫被殺而作反),怎有可能幾十個城一起響應,搞得那麼大,即顯然是漢朝官吏和當地人(徵則的丈夫是「駱將」,應屬地方豪強)之間有嚴重衝突,才釀成叛亂。

    《史記.南越列傳》註﹕

    廣州記云「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人』。有駱王﹑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銅印靑綬,卽今之令長也

    即是說駱人可能是耕種水田或採鹽田(仰潮水上下)之人,他們有一些酋長稱為駱王和駱將,而各地有如縣令縣長的地方主管就叫「駱將」(徵則的丈夫就是駱將)。

    2. 如果看地圖,當時嶺南大部分的地方其實還未有縣治。當時中原的東海郡下轄三十幾縣,南海郡只有十幾個。由於縣是按戶數設立,那即是說當時漢朝在嶺南控制到的地方和人口都有限。
    嶺南幾個郡的縣治大致分佈於三個地帶,一是番禺(今廣州)一帶,二是廣東廣西之間,三是越南北部今日河內一帶。

    (嶺南一帶民族,除了西甌、駱越、閩越外,尚有東越、甌駱等號。)

    3. 越人依賴占卜,尤其是「雞卜」。裴馬因《漢書意義》有載

    雞卜法用雞一、狗一,生祝願訖,即殺雞狗煮熟,又祭。獨取雞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則吉,不足則凶,今嶺南猶行此法也。

    跟北方用龜甲占卜的原理差不多。而雞卜亦不只用骨,亦有雞卵卜、雞血卜、雞頭卜、雞舌卜、雞肝卜等。(方按﹕古埃及也有以肝占卜)

    越人除了占卜,亦信鬼神,有獵首風俗(即獵人頭)、厭詛(巫蠱)、圖騰(蛇、鳥)等。

    有一個羽人船紋銅提筒,是藏酒容器,上面即有鳥羽人載羽冠,並拿著人頭的圖案。

    至於巫蠱,除了可以害人外,亦拿來醫人。
    張榮芳﹕厭詛亦以治病。
    李賢﹕越方,善禁咒也
    越人亦在賽會擊銅鼓娛神,以驅疾、逐鬼、祈福。

    4. 南越國也留下不少文物,例如有隔水蒸飯的

    因應南方較多蟲蟻,也有所謂「氣死蟻」的銅掛鉤,中間可以注水令蟲蟻不能接觸食物。

    銅承盤高足玉坏也是一件很精美的遺物。

    1981年深圳南頭紅花園出土東漢九九乘法口訣刻文陶磚

    各地的鼎形制有點不同﹕
    中原的是扁鼎、短腳。
    楚地的是深圓鼎、長腳。
    越地的鼎腹大、平底、長扁腳、足外撇、無蓋、立耳。

    蒼悟秦王趙光王城是一個較大的城池遺址。

    5. 講者廣告時間。

    講者的〈徵氏姊妹之亂與漢帝國的地方吏治〉(九州學報總32期),引述《三國志.吳書.薛綜》﹕

    自臣昔客始至之時,珠崖除州縣嫁娶,皆須八月引戶,人民集會之時,男女自相可適,乃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阯糜泠、九真都龐二縣,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為俗,長吏恣聽,不能禁制日南郡男女裸體,不以為羞

    可見由漢初直到三國,中原的人發現嶺南人還有自由戀愛(父母不能止)、兄終弟及、甚至男女裸體。這些中原官吏自然認為應該要施以儒家教化,由此引致種種文化衝突,也是不難想像之事。

    講者又著《輻輳與秩序》、《漢越和集》等書。

  • Singapore 2014: books

    這十天沒上網,自然用來看書,不過也只KO了一本《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和兩本雜誌。前者的書介要慢慢整理,先介紹一下在那邊買的幾本書。當然,只買了那邊出版的書,因為在香港很難找到這些書。

    An Essential Guide to Singlish》Samantha Hanna 編,星洲﹕Gartbooks,2011

    在博物館見到,輕鬆有趣的星洲英語小冊子,所以之後到書店買了。(因為博物館的放得頗殘)
    (其實在博物館見到有個日曆更有趣,月份、日期、星期分別有不同的Singlish詞,一年365日都可以組合出惹笑的Singlish句子。)

    分門別類,甚至有A-Z,算是豐富而簡單。不過我倒覺得在源自中文的詞彙方面,西人編者的演繹還是有些地方不到題。

    李光耀觀天下》李光耀,星洲﹕聯合早報,2014

    無論你喜不喜歡他,或者同不同意他的意見,他的意見都值得一讀。頂多讀完再駁。
    當然還有另一原因值得你買,因為看他喪妻後身體越來越差,很難說這本會不會是他的最後一本書。就算不是,也應該不會有很多本。

    (可能因為我覺得對他的立場太熟,所以翻過一次後,現在還未有空細看。)

    成長在李光耀時代》李慧敏,星洲﹕玲子傳媒,2014

    我認為這是今次買到最有意思的書。

    對於李光耀的評論不少,大多都是政治角度出發,而且往往都是描述「那一輩人」或「政治人」的恩怨情仇。就算2011年大選新媒體令我們這一代的聲音開始有機會放大、匯聚成流,甚至驚動政府,政論分析仍然是很「技術性」的,好像沒甚麼人味。

    這本由「七十後」寫成的書,難得很生活化地描述李光耀政策對這一代人成長背景的影響,頗能代表相當多七八十後青年的心聲。(而這一代人的心聲,在香港的政治場景也是備受忽視的一群。正如《四代香港人》所描述,第三代人基本上被消了聲。)

    我甚至覺得這本書可以跟劉紹麟那本《香港的殖民地幽靈》比較。劉著比本書學術味重一點,本書比較生活化,但兩者同樣都是頗全面地點穿了,有些政策為社會帶來進步之餘,亦同時埋下了長期問題的種子。有很多今日的問題,其實是源於那些政策。而更慘的是,在人民心態不變和路徑依賴之下,就連民眾都沒意願和動力去改變,政府就更不會改變了。

    甚至有一些政策問題是很深層的。例如Singlish本來就只是一些英文不好的移民為了生活而創造的混合語。為了易用、人人能明,Singlish不會用上很深的詞彙或者複雜的文法結構,所以它只能表達簡單的意思,頂多加幾個語氣助詞表達感情,而無法表達到很深入豐富的思考和情感。就像作者所言,如果你本身英文(方按﹕或母語)學得好,可以用正確的語文表達意思,那麼日常生活以Singlish「調味」並無不可,但如果沒學好任何一種語文、只會講Singlish,那麼就連深入溝通都有困難了,甚至令人覺得很膚淺。
    倒不是政府政策叫人講Singlish,政府甚至想推廣正確英語、排斥Singlish呢。當然這又引起一些重視「本土文化」的人反對。作者指出問題並不在於是否讓人講Singlish,而是為何教育系統只會把英語講不好的學生淘汰掉,而不是讓所有學生在學校讀了十幾年書後,都達到可以正確英語溝通的水平呢﹖這才是教育政策的問題。

    作者有些想法也很「調皮」,例如她批評政府以人口老化的大道理、福利措施的斤斤計較來勸大家結婚生子,這些冷冰冰的計算沒甚麼用。她說官員倒不如多看愛情片,然後讓街頭多點浪漫氣氛,或者更可能令大家有衝動結婚。
    (同樣為人口老化頭痛的財政司長,不妨參考 :P )

    見到出版社名字,想起以前那本《新加坡性商業》其實也是同一出版社出品(有趣的是在出版社網頁反而找不到介紹了)。似乎他們頗喜歡出版這類「出格」的書,值得留意。

    不過亦正如作者言,獨尊英文政策令新加坡人基本上放棄了華語,華文水平長期低落(就像香港有些自認高等的人說自己不懂中文一樣)。這本書也有點錯別字,挑骨頭時間﹕

    p.8 代序一﹕「令人目」應為「令人矚目」,側目是貶義的。向南洋大學致敬,總不能寫壞中文,尤其當你是教授。

    p.116 「嚴濤」應為「嚴崇濤」。這個字倒是連堂堂中文大學都寫錯,所以別怪她:P

    p.131 「狗咬人才是新聞」
    這剛好反轉了,因為原句應該是「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

    p.209 「准(準)備了一筆金,相約去吊唁」應為「帛金」。

    p.217 「在他完全退出內閣的17年裡」應為「在他完全退出內閣的17年裡」。

    新加坡發展的經驗與教訓—一位老常任秘書的回顧和反思》嚴崇濤,星洲﹕聖智Congage,2013

    前面提到嚴崇濤,這就是他的書了。簡介稱他為「最常任的常任秘書」,因為他在新加坡政府長年擔任常任秘書,負責草擬和落實各部門政策,經歷了新加坡經濟起飛的整個階段。他有一點相當獨特,就是儘管受高層青睞,但從沒加入人民行動黨(行動黨一直在高級公務員中物色不少精英,讓他們轉投政壇,循選舉出任議員和部長),他說這是因為妻子認為他性格太率直、易得罪人,不宜從政。

    英式制度一般高級文官退休,都會維持中立傳統,盡量不談論政事。但就像前書提及,此君退休後卻不時月旦時事,而且屢屢提出與政府不同的意見。這本書,其實是他在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班開課的講課錄。由於他長期在政府高層任職,和歷任總理和內閣都有接觸,對當年政策的利弊(包括他自己推行過的政策問題),可以提出不少觀察和反思。

    先前跟Alan談到收地政策,除了下面提及「只以原本地價收地」這個重磅炸彈外,其實作者還談及一個對香港處理非原居民租戶很有啟示的做法。新加坡當年發展鄉郊時,有很多村民都是租戶,只能拿到搬遷津貼而不像地主可拿到收地賠償。政府當時認為這批村民的生計被毀,政府必須為他們找到出路,才可以減少阻力。於是政府作出靈活安排,讓村民選擇方案。除了搬上租屋外,有些村民得以優惠價租用組屋區店舖,有些則獲發營業車輛牌照,於是可以轉行維生。有些村民亦在政府輔助下,改為養魚或種植蘭花之類。政府就這樣解決了村民的生計,亦化解了村民的反對。

    相比起來,香港政府給村民的支援就少得多了。就不說那些「上公屋還要計資產入息」的安排,就算上到公屋,沒了那塊田的農民可以拿甚麼來交租呢﹖我可沒聽過政府有任何方案讓他們離開田地後能自力更生。(當然其實最直接的方案就是效法原居民村,政府為他們搬村,不過顯然政府不願意這樣做。)

    此君對新加坡政治的反思值得參考(畢竟是少有「局內人」的不同看法),但如果要說缺點,就是不知是作者太「天真」還是因為課程為中國學生開的緣故,他對中國的事(例如經濟發展、軟著陸、政治制度等方面)實在過分樂觀。他對新加坡事務的意見,會比對中國的意見更值得參考。

    筆記,或挑骨頭﹕

    p.12 代序﹕「新加坡被排除出馬來亞聯邦」應為「馬來西亞聯邦」。

    p.27 「英國……資助我們申請加入聯合國」應為「支持」。(加入聯合國應該不用很多錢吧﹖)

    p.32 「我相信每個華人都有華人屬性,大家都心繫中國。」

    那麼「大中華膠」的話很難想像出自新加坡人之口,單是你上司李光耀就已經不是心繫中國了。

    p.91 「(吳慶瑞)他有知人善用之天分。」

    有趣的是,這點跟《李光耀回憶錄》的印象恰好相反,李光耀認為吳慶瑞腦袋靈光,就是相人不成。
    (李光耀回憶錄卷二p.743「吳慶瑞就跟林金山恰恰相反。他非常理性,卻少了透視人心的能力。每一回提攜了某位官員或者某位得力助手,他總是興奮難捺地誇讚這個人素質卓越,憑藉的卻只是對方提呈的耀煌的書面紀錄。然後不出一年半載,他又得開始找人替代。他就是怎麼也看不穿一個人的品格。心理學家把這種能力稱為社會智商,或者情緒智商。」)

    p.107 「作為經濟學家,我認為我們應該按照開發之前的價值來收購土地,而不是開發之後的價值。我的理由非常簡單﹕出售人作為土地所有者,他們沒有對土地的升值作出任何貢獻。……如果我們把這部分增加的價值付給這些私人土地擁有者,那麼對社會上的其他人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政府動用了財政資金投入到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土地價值的增加應該歸政府所有。」
    p.166 「我們認為私人土地所有者沒有理由可以免費享受各種公共設施,例如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管道等等。我們只應該支付在未開發之前那塊原始土地的市場價值。我們採取這樣的政策是為了防止土地方面的投機行為。我們對土地用途的改變所徵收的土地發展費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在香港實行這種政策,不要說原居民和屯地的地產商會「文有文鬥武有武鬥」,恐怕連那些自由市場原教旨也不會放過你。

    p.114 「另外一個說法是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儲蓄負責……為他們(基金經理)敞開大門的結果就是公積金會員的儲蓄投資在股市中,並失去了這些錢財。……我們應該繼續為人們進行投資,而不是允許他們把錢用以投資不同的基金。」
    p.170 「那時作為中央公積金局的主席,我要求財政部按照政府長期債券4%的利率支付給那些公積金繳納者,而不是向他們推銷基金讓他們去投資。……最讓我感到痛心的就是那些公積金的繳納者,他們把錢都投資到了金融市場,萬一他們失業,他們就沒有辦法返還(攤還)房屋貸款。」

    我不贊成他前一個觀點,這實際上是一個精英主義兼家長主義,把人民當傻子的邏輯。我贊成新加坡那種強迫儲蓄養老政策,但人們應該有決定如何為儲蓄增值的權利。政府可以限制投資的範圍和幅度,但不應該以為自己投資一定比人們自己負責為好。
    但後一個觀點是合理的,對於那些信任政府不自行投資的人,應該有更高回報。既然公積金局會把部分資金用來買政府債券,等同於以人民的錢借給政府發展,那麼政府應該直接把國債利息支付,而不是只給予銀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現在觸及了2.5%底線)。

    p.148 「山下先生對我所說的更深一層意思是,一個好的教育體制不應該只着重於培養少數特別優秀的學者,而是應該提高國家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他認為一個較高的平台比一枝獨秀要好。」

    「任人賢」應為「任人唯賢」。

    p.156 「中央公積金繳交率降低事實上是工人實際工資的減少。而僅僅在政府調低公積金繳交率幾個禮拜之前,當時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和副總理吳作棟先生還在公共場合發言,強調中央公積金不可動搖的地位,聲稱政府永遠不會降低公積金的繳交率。」

    我想大家很少想到,新加坡政府也會說過不算數。

    同一頁出現了「經濟檢討委員會」和「經濟監督委員會」兩個翻譯,未統一。

    p.159 「一子貨幣」應為「一籃子貨幣」。

    p.164 「當時李光耀總理堅持要他的內閣成員制定比巴士車票高出很多的地鐵車票價格。他指出如果一開始地鐵車票的價格就不能反映它真實的經濟價值,那麼以後我們將永遠被困在這個虧損的價格上。相對於巴士來說,地鐵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當時就應該制定更高的合理價格。李光耀總理不幸言中了這個事實。我們一開始沒有一口氣吞下這個苦藥,結果就導致公交系統車資問題成為長期以來反對黨攻擊我們的有力武器。」

    其實對於新加坡地鐵,我反而有一點想不明白,就是為何他們沒學香港,讓地鐵公司在鐵路上蓋發展物業,用來補貼鐵路發展。(當然香港地鐵公司後來上市,一邊利用專利權賣樓賺錢、一邊又說鐵路賺不到錢要加價,這是另一個問題。)

    p.165 「就像吳慶瑞博士指出的,真正的競爭存在於巴士和地鐵運營(營運)之間。我們不應該把新加坡地鐵公司和新加坡巴士公司放在一起作類比。像新加坡這樣小的市場,兩個聯合起來的寡頭也許比壟斷更可怕。」

    這一點可能是真的,新加坡的地鐵公司同時經營巴士,巴士公司又經營鐵路,未必帶來了甚麼改變。

    p.166 「我們應該放手讓巴士和地鐵自由競爭,車資的上漲和下降應該由各自的運營(營運)商來決定。學校的校車也沒有必要在他們提高車票價錢之前先要徵得公共交通理事會的同意。」

    作者有一個盲點,就是忘記了他們都是政府特准的壟斷者,這才是加價要政府同意的原因。

    p.168 「新加坡最近幾年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錯誤的土地政策。我們究竟取得了什麼成績,能夠制定(訂)這麼高的土地價格﹖」

    其實香港也是這樣,讓樓市狂飆其實會損害實業。只是在過去(如九十年代)大家還未發現這點,到今日自由行潮之下連日常店舖都受影響,大家才發現了。

    「經濟發展局和建屋發展局並肩合作,經濟發展局努力創造就業,建屋發展局以每36分鐘完成一間房屋的速度為我們建造住房。從那時起,這個成功的組合就成為人民行動黨在每一次選舉中勝利的最有力武器。」

    「建屋發展局的1.7萬多套房屋買(賣)不出去。如果這是個私人企業,那麼它早幾年就不得不倒閉了。但是建屋發展局是一個政府機構,財政部會在後面撐着,承擔了所有的損失。」

    p.171 「(凱恩斯)他說,即使最聰明的政治家有些時候也會成為一些愚蠢的哲學家的奴隸。說簡單一點,政治家經常會受到經濟學家的誤導。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選擇成為職業經濟學家的人,我們要明白我們身上的責任非常沉重。」

    有些原教旨經濟學家,就是真的以為自己「科學」到可以一鎚定音指點天下,而忘記了經濟學只是剖析世事的其中一種方式而已。

    p.182 「我們必須要讓一些最優秀聰明的人離開我們的控制範圍,讓他們自然地生長和發展。你怎麼知道將來他們的領導方式不會比你的更好呢﹖相反,如果我們壟斷地控制了所有的人才,那就永遠也不可能出現可供選擇的新領導團體,然而這樣的選擇機會對新加坡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

    2011年大選反對黨出現不少由政府「走出來」的公務員和獎學金得獎人,可見政府應該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才放手讓這些人代表反對黨參選。

    p.184 「我無法理解為什麼政府急於提高商品和服務的消費稅,其實這樣做只會增加低收入人群的賦稅。為什麼我們要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稅收,然後再通過援助的形式返還給他們呢﹖這種做法只會降低人們的尊嚴,並且培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乞討階級,習慣性地伸出手等待施捨。」

    前者正是方某當年提出的批評。而新加坡那種「收稅再回贈」的方法更造成了作者所指的問題,那些錢本來是窮人的,徵收了再由政府決定「施捨」給他們,讓窮人更依賴福利,根本是違反了新加坡政府一向的主張(鼓勵自理、反對福利主義)。那還倒不如向高收入的人增稅更直接一點。

    p.186 「我們未來的精英都是在這兩所學校,由這兩批教師培養出來的。
    雖然最終這些孩子們都會變成優秀的人才,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從一個模子裡培養出來的。……我認為我們需要為將來未知、無法預料的挑戰提前作好準備。我擔憂的是新加坡只有這樣一種類型的人材,而將來面臨的挑戰卻可能是各種各樣、無法預測的。」

    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能夠不拘一格用人才才成。新加坡的精英主義往往變成文憑主義,這是三十年前已經有的批評。就像中國的任官制度,由初期的取錄寬鬆、用人嚴格(進入官場先當佐官,逐漸累積政績才晉升),變成後來的取錄嚴格、用人寬鬆(進士一出來就任縣官獨當一面)。缺乏多元化的錄用渠道,新加坡其實也有這種危機。近年出現一些「不知民間疾苦」的執政黨白目議員就反映了這個問題。

    p.188 「我不同意『離棄者』或者『堅守者』這樣的叫法,雖然有一部分新加坡人曾經到國外工作,或者定居在國外,但是他們大部分人的心裡還是會牽掛着新加坡,所以我們要把這群人包括在我們廣義的『新加坡人』裡面。同樣的,我們也應該把那些在新加坡工作和奮鬥的外國人當作是新加坡的朋友,這是新加坡走下去的唯一出路。如果不這樣,新加坡就只是一個擁有400萬人口,600平方公里的小島。如果我們不包容其他人,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孤立,到最後就會慢慢消失不見。」

    包容很難聽,但這是從國際競爭角度出發的必要。當然,不同之處是新加坡能獨立決定接受哪些人為移民。(又當然,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被當地人批評為過分寬鬆,例如上面《成長在李光耀時代》所提及的。)

    p.189 「新加坡就像是斯巴達,最優秀的學生從孩童時期就離開父母去接受教育。然後,這些人在各自的小群體中推選出一個人領導,再這樣一層一層往上推選出他們最終的哲學家國王。
    ……相比之下,另一個城市雅典就以擁有多元化和各種思想流派的哲學家而聞名於世。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哲學家是無用之材,但是至少他們敢於爭論,善於思考。到最後,雅典生存下來,而斯巴達卻早被世人遺忘。」

    p.258 「如今我也高興地看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名列第18名。在亞洲,除了國立大學,也就只有北京大學和東京大學可以稱得上一流的學校了。」

    我不知道他憑什麼說「只有」,因為在各種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排名都高於北京大學,跟東京大學則互有高低。

    p.261 「通常,皇帝會將自己的女兒,也就是公主,許配給科舉考試的第一名,也就是狀元。這樣,狀元就成為皇室家族的一員。不像埃及的法老那樣,中國的皇帝似乎非常了解遺傳基因的重要性。所以在中國,同姓的人都不能結婚。中國皇室系統的基因就這樣通過引入科考選拔出來的人才而不斷優化、提高。」

    我不反對狀元是聰明人這一點,但作者的論點仍是錯誤的,因為他沒留意到公主是「外嫁」,後代不會有繼承皇位的資格。換言之,無論公主跟誰結婚,和未來皇帝的聰穎與否,都沒有關係。
    會影響未來皇帝的是妃嬪,但選妃嬪從來沒聽過有智力測驗的要求。當然,在後宮激烈競爭下可以生存和向上爬的人,除了有幸得到皇帝寵幸之外,腦袋應該也不會差到那裡去。但這一點與狀元毫無關係。
    把公主嫁給狀元,事實上並不是為了遺傳理由(因為公主的後代智愚並不影響皇室延續),而是為了政治理由。因為自泰漢以來,中國傳統上皇室和政府是分離的,皇帝只能選擇宰相高官但不管理政府(雖然後來皇權逐漸侵奪相權)。狀元日後升上政府高層的機會較高,當狀元變成皇帝的女婿,就可以確保皇帝對政府的影響,減少政權旁落的機會。簡單點說,招狀元為女婿,其實等於皇帝在政府裡面插了支「針」(探子)。

    p.262 「(中國共產黨年輕幹部)他們的品德則是由上級人事部門秘密地派人到他的工作所在地對周圍群眾採取匿名交談的形式給出評定。」

    如果真的那麼理想,就不會有那麼多貪官出現了。作者沒留意到中國歷代官場的習性,就是所有制度都可以被「人事」繞過,而所有的下級衙門都要向幾乎所有的上級衙門送禮「疏通」。這些「陋習」或者在共產黨早期層級較扁平的時候可以避免,可是當共產黨統治全國後,因為由上而下統治的科層機構沒有由下而上的民主監督,這些陋習不可避免地重新建立起來。

    「到目前為止,實際結果證明這個制度還是不錯的,已經出現了一些像鄧小平這樣的卓越人物把中國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領導她走向現代化發展的廣闊道路。」

    其實用鄧小平作例子是風馬牛不相及。因為鄧小平本身並不是於和平時期,在作者上述那套科層監察制度下篩選出來。鄧小平是在戰爭時期當政委出身的,他在八九年之所以能夠繞過「黨和國家」的機制把總書記趙紫陽踢下台、並為鎮壓拍板,也是因為他有戰功而且掌握了軍隊。他可不是依靠甚麼「民眾評語」成為高幹的。

    p.305 「中國有巨大的人才儲備,將能在窮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像19世紀的西方殖民國家,中國是能真正帶來全球變化的和平使者。」

    這是錯誤的觀點(或者應該叫「期望」),因為中國到現在還沒脫離法西斯式體制。如果說中國的心態跟西方殖民國家有不同,只是模式不同(中國醉心於「萬國來朝」的朝貢體系多於殖民),那種操縱和剝削的本質並無分別。蒙古受中共壓力拒絕達賴訪問、非洲國家陸續發生民眾攻擊中國公司的案件,足為例證。

    p.320 「我的一名印尼籍商人朋友告訴我,印尼的華人很富有,其他人則很窮。他說最好的政策是悶聲發大財。」應為「策略」。

    p.333 「公平地說,中國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被拒絕進入廣闊的世界市場,而且,更重要的,被拒絕學習先進技術。」

    除了韓戰之外,有誰拒絕中國進入世界市場﹖不就是中國共產黨囉。一旦中共改變政策,經濟就起飛了,足證妨礙中國經濟的最大因素就是中共的閉關政策。

    p.336 「能夠最有效地運用能源的國家總是能得到石油的。能夠為石油增加最大價值的經濟體總是能付得起錢買能源的。」

    這是全球化的福音,各國不需再靠打仗來搶奪石油,而是靠效率競爭來爭購。(雖然美國攻打伊拉克,但後來伊拉克卻有油田批給中石油經營,便是一例。)

    「中國不必在意那些想當然的批評家的看法。三峽水電站和灌溉項目是中國在歷史上自從長城、隋朝大運河以來的第三個偉大的建設項目,是歷史上最大的內河水利工程。」

    但建議這些偉大項目的王朝都滅亡了。追求「最大」只是為了面子,但實際上可以靠較多的小堤壩帶到同一目的。建設一個大堤壩只會把風險集中到無法承受的地步。

    p.338 「要持續性發展,銀行就應該貸款給農業部門的中小企業,促進小農經濟向大規模的集約性農業發展過渡」

    銀行把貸款交給效率低下的國企,而中小企業卻要用超高息地下借貸,這其實正是制度導致的問題。制度不改,困境難改。

    新加坡刮起改革風—李光耀時代vs後李光耀時代》蔡裕林,星洲﹕朝暉,2013

    如果以唱片形容,這本其實是「新曲加精選」,把作者在2011大選前後在《聯合早報》寫的評論,書前加上新加坡「歷史國情」解釋和導讀出版。能夠在當地報章長年寫評論,可以想像文章不會是很辛辣尖銳的那種。買來看主要是因為平日的確沒看那邊的報章,就算預期是「明報式社論」,也想補讀一下跟政權比較友善的人有甚麼說。

    (這一刻我連導讀部分都未讀完)

    《新加坡街名由來》吳彥鴻,星洲﹕宏硯,2008

    多年前買了本學者著作《Toponymics: A Study of Singapore Street Names》,是目錄式的著作。這次買本當地華人寫的,比較像香港那些掌故作家寫的文章,比較像是說故事。而且我想對於一些源自中文的街名,可能會有英文著作無法提供的直觀。

    《新加坡公共交通指南2014-2015》(Singapore Public Transport Guide2014-2015》,星洲﹕新中圖社,2014 (圖是舊版的)

    名曰公共交通指南,其實只是一本地圖冊,背後有巴士路線表但沒多少詳情,跟多年前買過的 Bus Guide 不同。
    本來打算按以前買的版本,找 Mighty Minds 的街道圖,但那本號稱2014年版的,資料竟然是2013年8月的。我總沒理由買本一年前的資料吧﹖最後在紀伊國屋找到這本薄的。

    A Guide to Skyrise Gardening》,Park & Recreation Department,
    Ministr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新加坡科學館,2001

    介紹在高樓大廈種植物的注意事項,純粹買給老媽看的。

    Singapore Postage Stamps Catalogue 3rd Ed》,Tan Chun Lim 編,星洲﹕CS Philatelic Agency,2012

    已經沒收集郵票還買來幹甚麼﹖留念不行嗎﹖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Singapore 2014: Transport

    上次來的時候新加坡地鐵有三條線,現在另外有兩條新線。

    (建議配樂﹕電車男OST もちつけ俺... (((( _°Д°))))

    以前只有兩條線的時候,只有三個轉線站。在一般的站,報站只會用英文,但到了轉線站就會四語並用。在市中心那兩個轉線站(City Hall 和 Raffles Place),由於距離短,報站錄音由列車離站後開始播,播完四種語言版本後已經到下一站的月台了。

    DSC01296a

    跟香港地鐵幾乎都是放射式指向市郊各區不同,新加坡地鐵兩條新線都呈環狀(雖然環線未完成,而Downtown Line更奇怪,完成後會是繩結狀),所以交匯點特別多。假如我們看市中心由幾條線圍成的一個圈,可以見到裡面有十三個站,只有六個不是轉線站。

    (由 Dhoby Ghaut 站開始順時針數,只屬一條線的就不是轉線站﹕
    Dhoby Ghaut﹕南北線、東北線、環線
    Bras Basah﹕環線
    Esplanade﹕環線
    Bayfront﹕環線、濱海市區線—其實由Esplanade去圈外的Promenade轉車才可以去到同屬環線的Bayfront和Marina Bay站
    Marina Bay﹕南北線、環線
    City Hall﹕南北線、東西線
    Raffles Place﹕南北線、東西線
    Downtown﹕濱海市區線
    Tanjong Pagar﹕東西線
    Outram Park﹕東西線、東北線
    Telok Ayer﹕濱海市區線
    Chinatown﹕東北線、濱海市區線
    Clarke Quay﹕東北線)

    而在市中心這個「圈」外面,還有八個地鐵轉線站、三個輕軌轉線站。即是新加坡地鐵五條線,總共有十五個地鐵轉線站、三個輕軌轉線站。

    (做個比較,香港鐵路就算把機場快線算在內有十條線,也只有十八個鐵路轉線站、四個輕鐵轉線站而已。)
    (註﹕這裡把EW4 Tanah Merah也當轉線站,因為往機場地鐵雖然被當成東西線一部分,但其實必須在這裡轉車,列車也不會由其他車站開往機場。所以運作上其實應該當成另一條線,就像香港的機場快線。
    反之,雖然東鐵和將軍澳線都有列車開往不同終點站,但它們交疊開出,在大部分車站乘客都可以自由選擇上哪個終點的列車,所以沒有轉車的問題。)

    也許是因為轉線站實在「太多了」的關係,現在無論到哪個站,都只會用英文報站了。

    這個佔地很大的車廠是宏茂橋附近的碧山車廠
    DSC02603a
    背後那幢建築夠古怪的,那種金字塔形狀,有如香港的文字樓。好像是私人樓。
    (文字樓下半部是直的,只是最頂那幾層又縮進去。)

    以前介紹過,彼邦經常提醒市民,在公眾地方發現可疑物品要立即通報。現在也一樣,甚至還有電視廣告警告人民不能讓反恐門戶大開﹕
    DSC02620a
    廣告裡面的「主角」仍然不能是回教徒。地鐵站仍然有職員擺安全檢查櫃台,而又沒見到他們檢查了誰。

    以前在科學館見到小蘿莉當義工。這次在科學館見不到,倒是在烏節路站見到有小蘿莉舉牌提醒路人「左企右行」(對,與香港相反)和不要推撞﹕
    DSC02609a
    (很明顯同樣是學校指定的義工活動)

    彼邦近年大量引入新移民和外勞,房屋和基建卻跟不上,搞到民怨沸騰(還令楊榮文在大選落馬),早在香港市民為地鐵連環故障吵嚷前,新加坡人亦已經試過了。因為新加坡地鐵癱瘓的經驗,這次我在彼邦的行人隧道竟然見到﹕
    DSC01307a
    行人隧道也需要交通燈的嗎﹖其實這個燈號是用來提醒乘客「月台有多擠」,綠燈代表沒問題,黃燈代表「可能要等兩班車才上到」,紅燈是「月台很擠,有排等,遲點再來」,紅燈閃起就是「地鐵出事了,車站職員會指引大家轉搭其他交通工具」。
    附近也設有屏幕,顯示各條地鐵路線的運作是否正常、有無延誤。

    不知是因為幸運,還是因為我們很少在最繁忙時間坐車的關係,這十天裡倒沒見到有甚麼「不正常」的情況出現。(反而後來才聽見香港地鐵連環故障了)

    這陣子地鐵正在更換枕木(其實已不是木,是混凝土),南北線宏茂橋以北一段還要深夜提早收車。在東西線的車站也貼出了漫畫解說,如有噪音希望大家「包容」一下之類啦﹕
    DSC02564a

    上次提過右邊那張提醒大家「掛旗示愛」的海報,左邊那張則介紹一個新措施﹕
    DSC02577a
    彼邦的新措施,是把原本屬於巴士公司的資產(巴士、巴士站、車廠之類)都撥歸政府,然後巴士公司只以合約營運商角色去經營。試圖給政府更大權力去整合資源以提高效率。據聞現在連地鐵公司也想爭取同樣的安排。

    這個安排其實很怪,有點像為這些公司推卸責任,有錢賺的服務由公司佔據,沒錢賺的資產就給政府。在下擔心的是,會否因為公司只是「租用者」忽略保養更新,而政府官僚通常又比較吝嗇,最後反而導致巴士老化故障頻生。同樣疑問如果套在地鐵就更嚴重了。
    反之,如果政府的租用合約有嚴格的維修和更新要求(這也不出奇),那麼究竟資產在巴士公司還是政府手上有多大分別﹖反正以新加坡政府的強勢,要加強整合服務恐怕不需要收買資產才做得到。(更何況當年是政府自己要求巴士公司辦地鐵、地鐵公司辦巴士,以圖加強競爭的。)

    另外有點驚奇的是,地鐵站的佈告版也用來公佈彼邦教育部的小一入學登記通告﹕
    DSC02563a
    不過見到英文、華文、馬來文版,見不到淡米爾文版,不知何故。

    為鼓勵踩單車,這次回去見到不少地方增設了單車徑(雖然還有很多人在行人路上踩單車)。在宏茂橋地鐵站後面,也設置了單車停泊處方便轉乘,不過這是雙層的﹕
    DSC02319aDSC02320a
    有說明指示如何把上層的架拉下來放單車,方某試拉一個下來作例子。

    ---

    之前試搭了盛港輕鐵,這次為了致祭,我們搭了武吉班讓輕軌
    DSC00825a
    (嚴格來說並非輕「鐵」,因為跟香港輕鐵不同,那邊是用膠輪行石屎路的。)

    盛港輕軌和榜鵝輕軌分別各自由兩個環狀線路組成,每個「環」裡面只需要區分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就可以。所以這兩條輕軌只是在總站開出才需要交匯。
    武吉班讓輕軌則有點不同,由蔡厝港總站開出後,過了武吉班讓站才會進入環狀線,所以他們的交匯處是在武吉班讓站外,比較複雜﹕
    DSC00828a
    再加上他們在中途有一個商場 Ten mile junction 總站,列車會在裡面開出來進入環狀線。所以武吉班讓輕軌的列車分成 A, B, C 三條線。

    而更奇怪的是,與盛港輕軌不同,武吉班讓輕軌的車窗並不透明。應該是用了液晶霧化玻璃,可隨時通電轉換狀態。
    DSC00823aDSC00824a
    列車入站時會變透明(可能因為用得太久,所以其實也不很透明),離站經過民居時就會變成不透明,可能是因為架空軌道太接近民間,被投訴侵犯私隱所致。

    ---

    至於巴士方面,上次離開時還未完成的AMK Hub已經開幕,原本坐落在這裡的宏茂橋巴士總站亦遷回原址。不過由戶外變成戶內,原本碼頭式的候車處,也變成地鐵站般的冷氣候車處﹕
    DSC00813a
    這道門是有車駛近的時候才可以打開,讓候車人士登車。到總站下車的人另有下車處的閘口。兩種自動門都只有一邊有感應器,另一邊沒有的,所以只能單向通過。
    司機另有需要自己打開的職員專用門。但等車時卻見到有些司機似乎還未熟習,會站在登車門外面,卻呆呆地發現自動門沒打開(那邊根本沒有感應器)。等了一段時間,才有其他路線的司機路經見到,開車駛近登車門,再加上登車門這邊另一休班司機靠近自動門,讓它打開給這位司機進來……那麼大費周張,你自己去開職員門不就好了﹖

    上次拍攝過的Bedok(勿洛)巴士總站,也因為要興建大商場而拆卸,搬往旁邊的臨時總站。除了在戶外之外,格局跟宏茂橋巴士總站其實差不多。
    為了避免候車地方太熱,可見棚頂特別挑高了,而且旁邊有遮陽板。
    DSC02585aDSC02584a

    路邊巴士站,除了一般的瓦頂設計外,也有大巴士站裝有這類「遮出馬路」大蓋的設計。
    DSC02587a
    相比起來,香港那些玻璃頂的巴士站,除了低能之外還可以如何形容﹖

    以前介紹過了,新加坡巴士是按路程收費,所以上車和下車都要拍卡。下車拍卡時屬於哪個路段是由GPS自動調整的。可能因為發現有人提早拍卡「搏懵」的關係,所以新式的下車拍卡器,只有在快要埋站的時候才可以開始拍卡,其餘時間都會顯示「不能拍卡」﹕
    DSC00822a
    新加坡的物價已經跟香港差不多。由於舅母已經有長者資格,所以現在出入都是坐巴士(儘管我覺得家裡離地鐵站實在太近,走路比等巴士快)。這部區內接駁線盛惠$0.77坡幣,因為車路比行人路遠(居然隔三個站),竟然說走了一公里。不過因為鼓勵乘搭地鐵,以巴士接駁地鐵特別便宜,同一條路線搭完地鐵後轉乘,只需$0.04﹗

    假如你在香港找到不用一元搭巴士,麻煩通知一聲。

    可能是因為現在交通實在真的太繁忙了,所以彼邦巴士公司也像香港般,開設了不少特快路線。正常來說特快路線都是上下班繁忙時間開的,以便盡快疏散上下班的人。但我們搭過這輛行中央快速公路(CTE)的特快線(中途還要進隧道,感覺跟舊機場隧道差不多),竟然是非繁忙時間才開﹕
    DSC01298a
    (右上角寫著,平日服務上午十時多到下午五時前,星期六日或公眾假期到晚上八時多。)

    香港的交通燈轉燈太快,區議員成功爭取綠燈延長兩秒。新加坡則較有針對性,讓長者卡或傷殘人士卡持有人在交通燈旁「拍卡」,綠燈時間就會相應延長﹕
    DSC02598a
    當然那不代表新加坡的交通燈沒問題,我發現很多十字路口的交通燈都是轉綠兩秒後就開始閃。雖然閃燈時間有十多二十秒(還有數字倒數),但「理論上」綠燈開始閃就不應該開始過馬路,只供正在過馬路的人過完它。可是除了短跑運動員,還有哪個一般人可以兩秒內過完一條馬路呢﹖又有多少人可以遠處見到綠燈,兩秒內就跑到馬路邊起步過路﹖綠燈太快轉閃,等於叫很多人見到有綠燈但不能合法過馬路,要不然就會明明見到閃燈都照樣開始過馬路。

    香港有些橋樑會標示名稱,但新加坡卻是幾乎每條架空天橋都有這樣的牌標示名稱。新加坡的橋樑也不少,每條橋都要弄幾個這樣的牌(至少每個方向一個吧),總共要搞多少﹖
    DSC02575a

    有一位馬來裔很有心,寫了一系列文章,逐句解釋新加坡國歌的馬來文字。其中一篇他解釋馬來語會把一個單詞重複,表達複數或其他意思。在這一塊警告牌上也可以看到同一現象,裡面 bas-bas 就是 buses 的意思。
    DSC01297a

    (上篇﹕亞洲文明博物館)

  • 中大校友評議會發展檢討小組有關深圳分校會議紀要

    當然仍是非官方版本,不保證反映全部發言。而且在下遲了幾分鐘,開頭沒聽到。

    召集人阮德添認為,校友對深圳分校的疑慮可分為三個問題,並說明校方的回應﹕
    1. 中大本校的證書和深圳分校的證書是否有區分﹖
    教務處指正參照條例和分校條款,和本地或外地大學合辦課程的證書式樣,將把兩校證書作區分。
    2. 深圳分校學生在「中大」的身份﹖畢業生會否加入中大評議會、甚至是校董會﹖
    由於中大現正檢討校董會組成,亦將修改法例(準備把校友校董削減到剩下評議會主席一人)。修例後應不會讓深圳分校參與評議會,而校方亦將協助評議會修改章程。分校應按內地法律成立自己的校友組織。
    3. 深圳分校的校友或學生共用本校資源,憂慮加劇校內資源壓力。
    校方表示現時首要處理前兩個問題,這一項將稍後再研究。

    阮認為收生數據方面,深圳分校的收生可能甚至比本部招收的大陸學生更好,亦有來自山區較窮的優異生,故並非如外界所言只為賺錢而設立分校。
    評議會將於本年十月的校務委員會(屆時應有方案)後繼續觀察和關注發展。

    列席發言時間﹕

    Sophie﹕
    關注畢業證書防偽問題,由於大陸製作假證書的新聞很多,而且證書上面寫的中文,對海外學府不會察覺分別,所以兩校以樣式不同作區分十分重要。
    並關注中大如何保證分校學生和教師的學術誠信,對畢業生的認受性有很大影響。
    (陳志新主席補充,強調中大的畢業證書有英文,應該辨認到。)

    一位內地畢業生(韋景﹖只聽怕寫錯)認為,重點是深圳分校的建校目標,不應該因為現況而忽略未來。而證書之類的區分是否會影響分校收生亦需留意。希望分校能確保質素,令分校與中大的質素相當。

    許漢榮﹕
    現在校友的看法也頗為強烈。分校其實應該當成另一間學校,因為如果分校校友可以參與本部的評議會,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參與深圳分校的管理﹖(方按﹕如果我們不能,那麼他們也不能。)

    盧俊雄(前中大代表會主席)﹕
    校友關注分校是否會中大「貶值」﹖甚至有人說未能入讀中大,是否可以繞道去深圳分校拿中大學位﹖
    深圳分校以甚麼吸引學生﹖如果是以中大的名聲作招牌,是否中大要遷就犧牲一些東西﹖師資是否會被抽調支援分校(否則人家為何要報讀),影響本校學生﹖
    前幾年浸大在大陸合辦院校失敗了,中大又會如何﹖
    如果校友待校方出了具體方案才反對,反而不好。希望校方在制訂過程中多作諮詢。
    (主席補充,認為校方已有詳細關注,並設置了獨立預算和管理。吸引學生報讀是因為與大陸一般院校的辦學模式不同,所以中大和分校的收生應無衝突。而且校方亦已有舉辦校友諮詢會。)

    陳日東﹕
    宜乎探討一下為何有人會贊成分校校友可以加入評議會。
    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究竟分校和本校是否同一間大學﹖如果不是就自然是兩間獨立的院校,自然就可以解決到其他問題。設計證書之類只是技術/美術問題。

    方某人﹕
    修改條例時應該明確區分,說明《香港中文大學條例》並不包括深圳分校,自然可以解決其他問題。

    另一位校友(倪建國﹖)認為,除非規定分校學生需要通過中大的標準才可畢業(就如報讀外國大學課程要呈交符合該校要求的功課和通過考試才可以取得學位),否則兩間院校自然需要區隔。

    劉鴻章(常委)﹕
    兩校需有獨特性,但這是技術問題,強調應設立KPI評量分校的表現,以便監察。

    黃顯榮(常委,校董之一)﹕
    分校財政是獨立的,接受捐款方面亦一樣。
    分校的運作是依照深圳教育局的規定,中大和深大合辦分校是屬於「先行先試」。由於需要有當地的合辦單位所以才找深大,現實中是借了「中大」的招牌辦學。我們應該看看中大有什麼(尤其是學校管治的「軟件」方面)可以貢獻。
    教職員並非由本校調派,而是全球招聘。現在聘用的多是美國大學畢業的。

    李漢祥(常委)﹕
    一直聽到的做法,看起來都是兩間學校會分開,教學行政方面也是分開管理,自然應該分割。但證書樣式方面也應該尊重分校的獨立決定。
    外國甚至也有賣「真學位」的問題,不應只聚焦於大陸的假證書。

    一位師兄﹕
    擔心深圳校友介入評議會和校董會是過慮,因為校董會瘦身後也只有評議會主席一個人入局,如果他們選得到的也是有能者區之。
    (方按﹕有沒有能力擔任、和是否應該有這權利,是兩回事。)

    方某詢問並獲許漢榮澄清,傳說中深圳分校學生獲頒的兩份證書,分別是「中大(深圳)」分校的一份,另一份是教育部證書。

    阮認為校方應多主動溝通,不要待同學校友群起反映才被動反應。既然校方和校友的意向相近(方按﹕都認為應該有區隔),應該評議會應羅列問題給校方回應,會勝於用「開會投票表決」的方式壓迫,後者少有正面效果云云。

    許認為校友關注事件,但往往只能從傳媒獲知消息,或有偏差,希望校方和評議會多點主動發放消息(例如透過電郵和周年大會),校方可多點親自和校友接觸。
    阮表示將向校方反映這個建議。主席則認為不宜由評議會發放消息以免有偏差,應由校方主動發放為佳。

  • Singapore 2014: Central Fire Station

    去完科學館後,這天一連去了三間博物館,第一間就是民防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医術-起承-医術-転結-)

    ---

    新加坡民防部隊,其實是新加坡的應急隊伍,相當於香港消防處,管理所有消防、災難救援、和救護服務。除了執行消防法例外,新加坡民防部隊亦負責監管民防庇護所,例如前文介紹過的地鐵站防空洞,以便天災人禍來臨時隨時備用。民防部隊於1986年成立,並於1989年把消防隊合併而成。

    眾所周知,新加坡被趕出馬來西亞後,跟著便逐步建立自己的軍隊,並推行國民服役制度(我一直認為只有男人要服兵役是不公平,以色列就是男女都入伍的)。到了1984年,政府提出 Total Defence (全面防衛)概念(所以今年剛好慶祝三十周年),包括
    —Psychological defence (心理防衛)﹕讓人民對國家有信心和歸屬感、能堅韌地面對逆境
    —Social defence (社會防衛)﹕人民和諧共融、互相關懷
    —Economic defence (經濟防衛)﹕強大和堅韌的經濟體是國防力量的基礎
    —Civil defence (民事防衛)﹕減少災難對平民帶來的傷害,令狀況盡快回復正常
    —Military defence (軍事防衛)﹕軍隊負責防止外敵入侵,需要所有國民的支持

    當年李光耀這樣形容民防在全面防衛中的角色﹕
    DSC01580a
    "A civil defence, a total defence is to involve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whose morale - fathers and moth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 affects the morale of sons, brothers."
    (民事防衛,就是包括所有平民的全面防衛,這些平民包括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的士氣,會影響我們子弟的士氣。)
    說白點說是,讓入伍的士兵知道,他們為國家賣命,政府也會保護他們的家人。這樣他們才能安心、有士氣去迎戰。

    (反之也要讓士兵明白,國家繁榮要靠每個人犧牲去維護,例如《新兵正傳》中這位軍官的訓話。另一段劇中沙展的解說片也反覆強調這一點。)

    全面防衛日每年都有各種活動,在網上找到一個在新加坡的媽媽記述﹕連托兒所也有活動。(不過我倒沒有印象住在那邊的一年中有這些活動了,畢竟當時年紀太小。)

    一般香港人或者很難理解,為何消防處負責的救援工作會被扯得那麼遠吧﹖
    那是因為香港從來只是一塊殖民地,所以沒人提醒你想得那麼遠,他們甚至不想你想得那麼遠。

    ---

    既然我也扯遠了,就扯回來。這個民防博物館是免費入場,館址本身就是古蹟「中央消防局」。
    DSC01491a

    其實以前去國家博物館的時候都有經過,那時(2006年)可能還未開幕﹖總之好像沒聽聞有東西看,所以只是拍了張照。這次知道有得看就去看了。

    雖然稱博物館,但英文名是 Civil Defence Heritage Gallery,而非 Museum﹕
    DSC01627aDSC01497a

    英國殖民時期,在海峽殖民地總督(甚至後來的星加坡總督)之下有星加坡市(Singapore Municipality)和市議會,情況就像香港有市政局一樣。這就是市徽﹕
    DSC01495a
    李光耀首次出任總理時市議會仍然存在,但他認為這樣架床疊屋,再加上當時擔任民選市長的黨友不受節制,政策和他那個「中央」政府不一致,所以後來就取消掉了。

    一入門的大堂就有很多「收藏品」展出,都是跟各地消防部隊交換而來。最有特色的當然還是東京消防廳傳統火消造型的紀念牌﹕
    DSC01624a

    自然也會展出他們的勳章﹕包括良好服務獎章、長期服務及良好表現獎章(後者日本稱善行章)、海外服務獎章,新舊各一套。
    DSC01500a

    除了不同功能的章,新加坡不同的消防局亦有自己的徽章﹕
    DSC01508a

    自然也有他們的階級章﹕
    DSC01509a

    一樓主要是歷史區,除了簡述消防和民防的歷史,當然還有不同的古物。
    新加坡在1869年成立義務消防隊,成員來自警察和軍隊。直到1886年才有第一支專職消防隊,主管自然是英國人,而隊員則為馬來人。中央消防局並不是第一間消防局,第一間消防局是1891年Cross Street Fire Station,中央消防局是1909年才建成。在面臨大戰的時期,原來紅磚牆的中央消防局亦被塗上迷彩,以防轟炸。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新加坡第一部消防車,當時的消防車還是用蒸汽推動。
    DSC01514a

    戰後鄉村(馬來語稱kampong,中譯甘榜)聚居人口大增,木屋又容易火災,所以成立了義務消防隊廿四小時當值,並建築高塔作監視用途。
    DSC01540a
    (畢打街鐘樓本來也是作監視和報火警用途。)

    一架獨立後貼有新加坡國徽的舊消防車。車身給參觀者登上,車頭播放當時在消防車前拍攝的景象。
    DSC01547a

    蒸汽機消防車模型﹕
    DSC01562a

    跟香港一樣,新加坡也是因為木屋區大火後,才以安置災民為契機大肆發展公屋。不過香港的是1953年石硤尾大火,新加坡則為1961年中峇魯區(Tiong Bahru)的Bukit Ho Swee fire

    場內播出新聞片,年輕的李光耀視察災場﹕
    DSC01569a

    和香港的同類宣傳片一樣,災民獲配上樓自然臉露歡顏﹕
    DSC01571a

    二樓就是現況區,有較多互動展品,例如救火遊戲之類。
    不過方某興趣不大,仍是繼續看資料 :P

    隨著城市發展而增加的各區消防局,不看不知道原來宏茂橋消防局是1984年才設立,比在下還要年輕﹕
    DSC01581a

    民防部隊的地區消防局分成四大區。這幅圖以紅燈表示總部、黃燈表示消防局、綠燈表示消防分站、藍燈表示訓練中心。
    DSC01588a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身為古蹟的中央消防局雖然有部分用作博物館展覽,但仍然是一所運作中的消防局﹕
    DSC01590a

    其實從側門入口就可以見到,除了有工作人員出入之外,另一邊大樓下放了消防車、停車場內也有救護車。那幢大樓雖然外表也是紅磚,但我猜是新建的。
    DSC01630a

    除了互動遊戲外,二樓也有些場景展示消防員的救援工作,和海外搜救的「戰史」。
    這幅表面是救護車圖案的牆,亮燈後就會見到裡面的情況,展示現代輔助醫療技師(paramedic)的各種用具﹕
    DSC01593a
    (香港救護車也在救護員陸續獲得paramedic資格後加上生命之星標誌。新加坡相信也差不多。)

    離開民防博物館,轉到後街就是集郵博物館,途中發展原來夾了一幢新加坡共濟會總部。
    DSC01634a

  • Singapore 2014: National Day

    今天就是獅城國慶,不如先寫這個。
    DSC02606a(很想要吧﹖)

    這一次遊獅城,其實是先撞了開齋節。因為回教行陰曆,所以開齋節陽曆日期年年不同,甚至不如陰陽合曆的農曆新年般,固定在一二月。今年的開齋節假期是七月廿八日,之前的週末被親戚帶了去Geylang(芽籠加冷,彼邦的中譯常是怪模怪樣)的墟市,情況就像是年宵市場一樣熱鬧啦。不過人家賣的東西多了地毯、烤肉之類的中東貨而已。
    DSC00843aDSC00841a
    (四處可見的「Selamat Hari Raya」類似我們「恭賀新禧」。)

    開齋節假期當日,就見到不少回教徒穿成一家一式的衣服出外。
    DSC02323a
    與中國人尚紅不同,回教以綠色為吉慶(阿拉伯遊牧民族要找綠洲嘛)。不過就像我們過農曆新年,他們現在開齋節的「利是封」也不必然是綠色的了,各種卡通圖案的都會有(方某只是在市集見到,沒有收利是,所以看倌不必問我拿 :P )。所以也不一定要穿綠色,當日我就見過有穿淡紫色和明黃色的。

    在開齋節之前去藝術科學博物館時,就已經見到對岸的國慶場地正在測試音響﹕
    DSC01034a

    在公眾地方的國旗,掛得整齊的那些多是政府或團體統一張掛。不過像這裡有些掛了有些沒掛,就應該是自發懸掛的﹕
    DSC00806a

    新加坡愛國的人不少,不過政府對掛國旗有很多規定,其實只有迎接國慶的那段時間准許掛旗。
    DSC02577a
    到了指定時間,官方會鼓勵你們掛旗,但過了時間又會要求你收起來。政府愛「管理」,在掛旗這回事上也看得出來。

    除了組屋,有些車上也掛了國旗隨風飄揚。不過像這部車在擋風玻璃上套「國旗笠」,倒是前所未見﹕
    DSC01488a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種「國旗笠」在超級市場有售﹕
    DSC02588a

    超級市場還放出一隻啤酒罐造的魚尾獅像,讓大家猜猜用了多少個罐。有獎。
    DSC00829a

    今天下午就會舉行國慶巡遊,電視當然會不停宣傳啦。
    DSC02621a
    當然還有介紹參與巡遊的各色人等,今屆說軍方樂隊將與弱智人士一起表演云云。

    不過,搞笑的是,在下竟然發現他們有個新聞主播,叫「王征」……
    DSC02622a(恭喜晒…)

    (上篇﹕藝術科學博物館)(下篇﹕科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