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cal

  • 醫生說應該是肌肉太緊張,開了點鬆弛肌肉的藥。
    看著那些藥,忽然覺得自己好像是要用鬆肉粉的豬排。

    醫生說手提電腦不好,但不能不用。於是嘗試把座椅調較得低一點。
    頭沒那麼痛,但手痺回來了。

    -------------

    看到王維基,沒法不想起王安石。

    如果你跟我說,他被人迫走的原因不是因為聲言「亞視不做國內台」有關,我一定不信。
    他說不要依賴內地,怎可以﹖連香港這隻本來生金蛋的鵝,為了怕牠走了,也要把牠搞成非依賴阿爺不可。
    《明報月刊》剛訪問達賴的「首相」,說成立大藏區自治區不用中央一分錢,怎可以﹖﹗

    達賴說要一國兩制,就是分裂國家。
    維權人士寫個零八憲章,說要聯邦制,當然也是分裂國家。(當然就要拉要鎖)

    宋朝出了個王安石。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了腎石。

    最新一輯心繫膠國,聲稱「我很自豪,因為我是中國人」。究竟是為了什麼自豪﹖

    是為了中國人餵嬰兒吃大頭奶粉和三聚氰胺而自豪﹖為了法院不接受家長申訴而自豪﹖
    是為了汶川大地震後政府不讓民眾追究責任而自豪﹖
    是為了中國人說了幾句不違反任何法律的宣言被捕而自豪﹖

    還是為了香港傳媒連那麼重要的事也疏於報道而自豪﹖

    根據共官的說法,這幫文人要求「聯邦中國」和達賴要求「一國兩制」都是等同分裂祖國。
    明報月刊》 剛訪問達賴的「首相」,他聲稱連一國兩制也可以不要,只要統一「大藏區」落實自治,但「大藏區」這個要求,在共官眼中其實也等於分裂祖國。

    總之不讓黨控制一切,就是分裂祖國。

  • 先替一位朋友找資料﹕

    香港有一個視網膜病變協會,提供不同的資源和資訊,可以隨時去查詢。
    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文章,其中「視網膜退化病變」、「視網膜色素變性」及「病理性近視黃斑病變」是簡介。

    「大部份RP(視網膜色素變性)病人的病情是逐步惡化的,通常為期數年甚至數十年,往往很難通過每年的眼部檢查而察覺到視覺功能是否有減退。」

    「病理性近視黃斑病變分乾性和濕性兩種。乾性的患者視力會慢慢退化,中心視力越來越糢糊,通常經過二、三十年才會變差。」

    除此以外,有一篇文章說﹕「Peripheral retinal degeneration:由於眼軸拉長,視網膜被拉薄,而造成周邊retinal degeneration,嚴重者更可能會RD或產生vitreous opacity。」
    換言之這裡說的是周邊視力退化,中心視力仍可保持。跟上述「病理性近視黃斑病變」造成的中心視力退化不同。

    有一篇介紹色素性視網膜退化症的遺傳諮詢廣告,介紹的病徵同樣是周邊視力退化。當中說﹕|
    「事實上,大部分的患者,視力的下降與視野的缺損,是漸進式的。往往一年檢查一次都看不出有什麼變化,也就是說,這是個進行極緩慢的疾病,可能到了七老八十,都還「等」不到失明。」

    所以,還請問清楚醫生和檢查清楚。雖然有個「陰影」,但對可見將來造成的影響,可能未必有那麼大,這可能到老年才成為大問題。

    ----------------

    講完病,不如講下遊戲。在 Alone in the Fart 那邊見到這個網上 flash 遊戲

    玩了幾局,相當不錯。
    當然,方某這種自閉人士跟電腦玩仍不亦樂乎,如果是熱衷與人玩心理戰、大呼小叫熱熱鬧鬧的玩家,未必收貨。

    模式跟在另一邊玩的 World Conquest (其實即是 Risk 的改版)差不多,不過分別是﹕
    1. World Conquest 採用與 Risk 相同的世界地圖。World Wars 的地圖是隨機虛擬、每局不同的。
    2. World Conquest 分了洲,佔領全洲可以額外加兵。World Wars 純粹計算地塊數目,沒有佔領全洲這回事。由於沒有額外加分,所以電腦 AI 可能會攻出一條狹長「走廊」來。(AI 通常會攻擊兵力薄弱處,但有時也會故意打兵力多的,所以暫時不肯定規則。)
    3. World Conquest 容許玩家自行分佈兵力,預先計劃從哪裡「起家」。World Wars 的兵力分佈完全是電腦隨機決定,玩家要臨場觀察敵我形勢,才決定從哪裡開始發展。
    4. World Conquest 容許調動兵力。World Wars 不容許,所以要「引誘」電腦 AI 攻進大後方,才可以讓後方累積的兵力開上前線。
    5. World Conquest 有加兵卡、每回合增兵地點由玩家決定,一格可以無限累積兵力。World Wars 沒有那些卡片,每回合增兵由電腦決定(暫時不肯定規則,但佔領較久的似乎可累積兵力),每格最高兵力是「八」。(如果某格兵力增至八,就不會繼續增加,兵力會加到其他格上。)

    不過,我的玩法還是跟 Risk 有點相似之處,就是找地盤。
    先找一個附近敵人無大軍的地方拓展勢力,放棄其他「不能守」的地方,務求把其中一角完全佔領。(打成「走廊」狀可以短暫增加地盤博取加兵,但這種領土十分脆弱,很快就會被電腦奪回。)
    這一點就像玩圍棋一樣,先佔領一角,因為接鄰的地塊較少,所以靠近邊緣的地點比較安全。如果地圖是不規則的,有一些「角位」則更方便死守。領土圍成一塊,跟敵人接壤的「邊境」比較短一點。
    如果整體兵力不足,則攻擊時盡量避免與敵方大軍接壤,否則稍後就會被人一直攻進來。(因為不准調動兵力,所以如果對方「前線」只有一隻兵的話,就算後面有「八」也開不上來。)
    如果兵力在大後方而前線不夠兵力的話,可以乾脆在「大軍」的前面故意留下一堆只有「一隻兵」的脆弱地帶,吸引敵方攻打,待與我大軍接壤後,我大軍便可殺出來。

    這是暫時的遊戲感想。

  • 很不舒服,捱病了。

    一早打算去看醫生,然後順道剪髮。診所聲稱八時半已開門,但「之之佐佐」如我,已經十時過後才到。怎料姑娘說醫生十一點半才到……

    儘管我知道醫生「搵到」,但八點半開門,十一點半才到,未免有點那個吧﹖
    (九點到還差不多,要不然無謂那麼早開門,不如十一點才開。)

    如果遇著上次星屑醫生的那個病人,診所沒醫生豈不是很麻煩﹖
    (雖然,隔壁就是救護站,要求救應該很容易……)

    唯有先去剪髮、回家洗頭,再去看醫生吧。

    ----------------

    內地有人說,牛奶不可靠,轉喝人奶。

    我想她們不知道很多年前已有「人奶含二噁英」的報道。
    內地婦女的母乳,就算不比發達國家的毒,也大概不會更乾淨。

    當然,我不是說母乳不好﹕

    台灣﹕國民健康局母乳哺育網站—哺乳問題解答

    在已開發國家中的研究評估當嬰兒哺餵含有含有這些可能致癌物的母乳時,其預期壽命會因為癌症而減少三天。相反的是,如果不哺餵母乳,其預期壽命會縮短70天。所以這些作者的結論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因為母乳中的污染物得癌症的危險性低於不哺餵母乳的危險性。

    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審慎評估環境毒素以及其對孩童造成的危險之後作成結論,認為母乳的好處遠超過任何可能的危險,因此推薦母乳哺餵仍是最好的選擇。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人體二噁英水平研究

    廣東省出生的婦女的母乳在生物鑑定中的反應比在香港或中國大陸其他省份的婦女為高。

    雖然食用母乳的嬰兒會比成年人吸入較多的二噁英,結論強調母乳餵哺應該繼續推行。

    母體中二噁英對嬰兒如有不良影響,主要是與母親懷孕時二噁英從胎盤傳送至胚胎有關而非源於母乳。

    世界衛生組織—二噁英及其對人體的影響

    據聞有些北極熊體內的二噁英含量已到達有毒性的程度。
    但我們確實未聽過有人因為喝母乳而中毒的,可能因為人類比較「雜食」,所以生物鏈累積效應在人身上沒有純肉食的北極熊那麼強﹖

  • 與其在爭論中無謂地兜圈子,不如略為介紹一下其中幾本讀了的書。

    先問自身﹕
    亞斯伯格症﹕寫給父母及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Asperger's Syndrome),Tony Attwood,台北﹕久周文化,2007
    (我手上的版本是2007舊版,這封面是新版)

    非常有趣,因為讀書如照鏡,是少有的體驗。
    這本書的內容,如果排除了一些比較誇張的內容,可以算是「方潤前傳」。有興趣認識方某這怪人的看倌,不妨找一本來看看。尤其有一段「患者可能發展出正常的親密關係嗎﹖」的討論,非常有趣(也許只是我覺得有趣,但關心方某姻緣的人應該也會有興趣的)。

    如果這本書要抄文,恐怕抄了半本也不成,所以不抄了。

    對於這本書跟在下的關係,隨手就可以舉個例。
    前面的混戰(=混帳+混亂的論戰),有個人如是說

    Iserlohn呢位仁兄真係講得清楚到冇人有,我是一名普通讀者,就咁睇你呢篇文,我一時睇唔出你想表達乜,清晰說理點解要「左一個比喻、右一個反詰、
    前一個引用、後一個括弧」咁左支右絀(和Iserlohn一比高下立見),你篇野,我真係睇得好辛苦,理不出一個條理來.

    關於在下的主要論點和所受的歪曲,有位博客已經寫得很清楚。本文亦不打算討論那件事,包括「左一個比喻、右一個反詰…」怎樣等同於「左支右絀」,或者Iserlohn的論述是否高明。不過那人說我為「下」,「在下」倒一向自認,所以不會反駁(真慘,看來中華書局的編輯發了瘋,竟然替在下出書)。他這個(其實不見得那麼)有趣的評語,令我想起老同學陳輝兄曾經有此一句

    「儘可能減少使用括號,否則讀者會感到困擾──邏輯太複雜了。理解不來。」

    可能就是因為這樣,不需要理會你說的話合不合理,既然看不明白,當然是「下」品。不過既然睇唔出我想表達乜(其實他不是「一時」,而是「一直」都睇唔出我想講緊乜),但又竟然可以反駁我,香港人的閱讀能力可真超英趕美。

    噢,還是回頭來。這裡不是要說別人,我是在說自己。還是抄兩段書﹕

    「學究式的言談﹕患者進入青少年時期,講話開始變得老氣橫秋,要不就是過度正式……這個兒子是在咬文嚼字,這樣的行為很容易激怒別人。」(p.108-109)

    「亞斯伯格症被認為是自閉症的延續(autistic continuum),原因是此症患者有一種特殊的學習障礙,和語言有關——語意語用障礙(SPLD)和此症是有交集的……可以視為此症的輕微表現型。兩個疾症共有的特質有﹕仿說(echolalia,重複別人的話)、很難接續輪流與別人對談、奇怪的節律、很難理解別人的觀點、文法特好、選詞用字奇特、強烈反覆的興趣和怪異的社會互動方式等。」(p.193-194)

    倒有一句不符合﹕其實不待青少年時期,方某讀幼兒園時,已是如此。

    對我而言,說話本來就不是易事。(我說話被人遲,當年沒「亞斯伯格」這名堂,於是我被帶去接受「言語治療」。)
    從小至大都發覺,只靠一句話來概括,很容易互相誤解。不加那些括號註解,就怕意思表達得不清楚。因為怕人家不明白,所以再加一堆自以為有趣的比喻。
    怎料加了還是要被人誤解,而且加多一條「不清晰」的罪名。
    魯迅沒說錯,果然是「立論難」。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紅樓赤宇,高處不勝寒。

    去完火星,應該down to Earth﹕
    香港歷史散步》,丁新豹[主編],香港﹕商務,2008

    跟刁兄的《香港集體回憶》同期出版。
    不過風格很不同,本書比較著重於建築物本身的歷史背景,而且學術味比較濃一點。刁兄的作品,亦比較著重於「回憶」這部分、和哀舊回憶之消亡。

    這本書的最大驚奇,我想應該是香港也有共濟會。雖然傳說中共濟會一直是個秘密組織,不過人家還是打開大門,讓作者進去參觀、描述大堂裡面的陳設。

    日本情色/華人慾望》,王向華主編,台北﹕遠流,2008

    吳偉明教授在本書中供了一篇文章,所以打過廣告。可能因為這本書是論文形式的緣故,所以沒有被當成色情物品。《AV現場》要包膠袋(所以我沒買,有如吳敏倫對包膠袋的批評),這不用。

    不過對在下而言,吳教授那篇介紹香港色情片的文章,倒不算吸引(因為我幾乎沒看過)。我認為最吸引的文章,是一篇介紹香港日式夜總會運作的實地調查,作者為了研究還在那裡做過兼職陪酒女郎。除了因為題材獨特外,亦因為我剛剛讀完 research method,但出自理科的在下,還是不大了解 qualitative research 是怎樣做的。這些文章提供了一些參考。

    我跟老媽介紹《沒有資優班》的內容後,老媽竟然說了句﹕「你不如移民去芬蘭教書」

    我﹕……妳講笑呀﹖
    媽﹕唔係。

    書中有一篇對台灣AV使用者的研究,說那人的女友為了抒緩男朋友的考試壓力,竟然主動跟他做愛云云。
    真係感動到令人突然想移民去台灣。

    不過,書中不同作者異口同聲批評社會生物學之類是「生物決定論」,我倒認為要為他們呼冤。
    因為研究人類生物性的影響,和主張生物決定一切,根本是兩回事。
    不過隔行如隔山,要不被誤解,看來真的很難。

  • No two alike: Human nature and human individuality

    Judith Rich Harrison《基因或教養》,台北﹕商周,2007

    這本書雖然略厚,但其實早就讀完。不過看倌見到後面有多長的筆記,就應該知道為何拖了那麼久。
    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

    心理學中有一個爭論日久的問題﹕先天對後天 (nature vs. nurture),爭論先天(遺傳)、後天(環境)因素,對人的心理影響孰輕孰重。
    以往的心理學家,主要研究後天因素。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學者認為環境是影響人格最重要的因素,可惜這在研究中得不到支持(兩者的相關系數其實很低)。
    後來遺傳學興起,縱使科學家未能仔細分析每一個基因,但仍然可以分析遺傳和人格的關係。根據現有研究,遺傳和人格的關係比較大,但人格的差異仍有很大部分未能解釋。

    本書中的「人格」是專業名詞,英文是personality,舊稱「個性/character」。並不是我們罵人「沒人格」的那種道德判斷
    其實裡面包括的攻擊性、服從性之類,大抵就是我們慣用的「性格」。

    作者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連體雙胞胎有一樣的遺傳基因,也面對完全相同的環境,為何也會有不同的性格、長成不同的人﹖
    作者認為現有的理論都無法解釋這一點,所以她在本書中,先找出了五條「紅鯡魚」(源自Dorothy Sayer的小說,此處指「錯誤的線索」,即是解釋人格差異的錯誤線索),然後才提出自己的理論﹕
    1. 人格差異主要來自環境差異
    2. 基因和家庭環境混合的結果
    3. 基因和環境的交互作用
    4. 出生次序和其他家庭中的環境差異
    5. 基因和環境的相關 (非直接的基因效應)

    此處有一個問題﹕因為書中的描述不很清晰,不知道是作者還是譯者的問題﹕
    p.43 「在本章中,我要先檢視兩個嫌犯﹕人格差異主要是來自環境變異,或是來自『先天』(基因)和『成長方式』(父母提供的環境部分)兩者的交互作用。」
    p.73 「基因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是我的第三條紅鯡魚。」
    很明顯這兩句不對頭。所以沒有清楚指出「第二條紅鯡魚」,那是我自己猜度的。

    最後作者發展的理論,以演化心理學的「心智器官」為基礎,認為人應該有三個心智器官﹕「關係系統」、「社會化系統」和「地位系統」。而人格差異就是由這三個心智器官互相影響造成。
    關於這個理論的詳情,當然就像看故事一樣,要留待看倌自己發掘囉﹗

    ---

    作者把這本書寫成偵探小說的樣子,有趣的是,作者本身其實也有點偵探小說主角的影子。

    家母說以前有一套很出名的偵探小說,主角是個老婆婆。她自己不會出門查案,每次都只靠鄰居小朋友捎來的消息,一邊織毛冷一邊推論,就可以破案。(我當然沒看過,可能是Miss Marple)

    奇特的是,有點像小說情節,這個「反轉學術界」的作者亦非大學學者。她是真正的民間學者、兼且身患殘疾。(近來太多人自稱民間學者了,寫得出本咁精彩既書先算啦……)

    作者讀博士時被哈佛大學「踢出校」,又有硬皮病狼瘡這些自體免疫疾病,所以行動不便(出遠門就要坐輪椅)。她只在家中當主婦、兼職寫心理教科書。她的情況雖然比霍金好一點,但其實兩者都一樣,有顆被身軀囚禁的心。但他們的心智,撼動了世界。

    由於不可能自己做實驗,所以只能靠網絡和朋友帶來的書刊資料。她卻告訴大家,現在的兒童發展理論,根本不符合證據。
    因為這篇論文,美國心理學會頒了一個「喬治.米勒獎」給她。更「抵死」的是,喬治.米勒(George A. Miller)正是當年把她趕出校的哈佛大學心理系代主任。

    ---

    讀這本書之前,我先提出一個可能的答案(生態位原則﹕同一環境中人格多樣化的必要)。
    作者在討論出生次序時,指出「增加相異」不一定最有利,因為對年長孩子最有利的,應該是模仿幼兒。(事實上有些兒童在遇到情緒困擾、需要父母注意時,也會出現一些「返童」現象,包括遺尿。)
    以作者的看法,現有「行為遺傳學上的證據並沒有顯示,在同一家庭長大會使兄弟姊妹不一樣——只有顯示不能使他們(方按﹕比其他家庭的小孩)更相似」(p.122),亦即是說生態位原則並不適用於人格差異。(不過作者不排除在選擇興趣或職業上,會有這種效應。)

    倒是沒看過作者另一本據聞很出名的《教養的迷思》。
    就說到這裡好了。

    -------------

    筆記或骨頭﹕

    p.11 「受訪者都傾向把人的行為歸因到性格上,他們都低估情境會迫使一個人做出某些他本來不會做的行為,這應該與他的人格無關。但是大多數人不會這樣想,只有在歸因自己的行為時,才會把環境因素考量進去。
    社會心理學家把這個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聽過的現象取了一個很眩的名字,叫做『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決定抄幾句有關自閉症的描述給大家看﹕

    p.27-29「自閉症兒童失去了辨識面孔的能力,或者這種能力會嚴重受損。現在有神經生理上的證據顯示,自閉症患者視覺處理臉的方式,是正常人處理無生命物體的方式。如果區辨人臉的方式與區辨物體的方式一樣,你就難怪自閉症孩子對面孔辨識沒興趣了。」
    另 p.226「自閉症患者辨識面孔的能力也非常差。大腦造影的研究顯示,他們大腦的梭狀迴沒有正常地活化,所以他們只好把臉當作物件來處理。」

    (方某到二十歲才能把八位叔伯的樣子完全分別開來。到現在我還是認書勝於認人,找書勝過找學生/同事。)

    p.27-29「這些孩子不但不能了解別人有心智,他們也不能了解人的心智會有不同。他們對於人有不同的人格並不自覺,也沒興趣。他們不了解人有人格﹔如果知道人格,就能預測未來的行為。他們同時也缺乏動機去與別人分享個人資訊。自閉症兒童不與人哈拉(即八卦)。」

    (「童年陰影」對這句應該有感覺,因為當我得知他們拿我家事當閒話時,反應是﹕你們竟然有興趣講我閒話﹖)

    p.170 「(學習語言情境)這個現象跟調節社會行為有關,我們可以從英國認知科學家巴隆科恩(Simon Baron-Cohen)研究自閉症孩子的實驗中看出。他發現,外來移民父母所扶養的自閉症兒童會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有外國腔調和口音
    ……這種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的需求,從童年到成年都一直存在。」

    (我可不大懂得「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難聽點叫「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其實是多數人的本能。)

    我拿那篇阿斯伯格症的文章來調侃,並非純粹開玩笑,我的確認為自己有這個病。

    p.57 「在行為遺傳學家拿了他們所有能夠拿的(45%的人格變異來自基因)之後,這塊派還剩一半以上。在過去發表的論文中,他們把這部分歸因到『未分享的環境因素』(nonshared environment)……行為遺傳學家無法也不知如何解釋那55%的人格或行為變異性。這個變異性基因無關,所以他們就稱它為環境的因素。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不能解釋的變異性』(unexplained variance),而這也是我會選用的名詞。」

    我倒覺得譯成「未能解釋的變異性」比較好,畢竟她寫這本書不就是想解釋這個嗎﹖
    Unexplained 只是 not yet explained,不是 can't be explained / unexplainable

    p.59 「當研究的變項是智慧時,假設同卵雙胞胎或異卵雙胞胎有相同的環境是合理的……
    但是這個『同樣相似的環境假設』,在人格上就比較行不通了。事實上,父母對同卵雙胞胎的態度與對異卵雙胞胎有所不同,對親生子女又跟對養子女或繼子女不同。父母對子女的行為有部分是對於孩子行為的反應

    p.70 「我提到一天半抵達舊金山」

    應為「提早」。

    p.81 「《教養的迷思》剛問市時,許多報章雜誌的標題都是斗大的『父母有關係嗎﹖』,以致於許多讀者都認為我的回答是『沒有關係』。但我從來沒說過父母是沒有關係的﹔他們當然有關係﹗這是為什麼演化提供父母要照顧孩子的動機。」
    p.82 「結果發現,不論養母的好壞,冷靜型的小猴長大後是正常的﹔但是緊張、高反應性的猴子就對養母的照顧方式很敏感。由不好的養母照顧的高反應性猴子,後來變成社會行為失敗的猴子,牠們不能應付壓力。但是好媽媽的效應在小猴子跟養母分離、與同齡小猴子關在一起後,仍然存在」
    p.83 「在二十世紀前半期與後半期出生的人,雖然教養孩子的方式已截然不同,親子關係也經歷過一番徹底革命,他們在人格上並沒有系統化的差異。雖然體罰已大大減少,在二十世紀後期出生的成人並未因此減少他們的攻擊性。雖然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親密了許多(尤其是孩子跟父親之間),他們並沒有比較快樂或比較不神經質。雖然他們接受到比較多的稱讚和比較少的批評,他們並沒有比較自信。」

    其一,我想起自己。
    倒不是說家母「不好」,文中「不好」的意思是指「緊張型」,與「冷靜型」相對。家母是出名「緊張大師」的典型處女座。

    其二,對比現在要求家長老師多讚少彈,我倒認為,一開始時會有點效果。因為在一個多彈少讚的環境,讚許會很突出,於是小朋友給予良好反應。
    但「過猶不及」,就像在下經常聲稱「多給嬰兒刺激提高智商,只會製造過度活躍症」的批評一樣(註﹕我手上沒有證據,純屬推論),過多的讚許只會飽和、令小朋友不懂珍惜。(事實上現在我經常面對一些「不想上台領獎」的學生,這在我當學生的時候頗難想像——當然,我們讀中小學的時候是罰多獎少。「記缺點」倒聽得多,「記優點」是全校人「十年一遇」的事。)

    p.88 「這個長期研究包含了多少隻猴子﹖書中沒有交代(你就明白為什麼我想要的是期刊論文了),不過文章中各種零碎線索讓我覺得總數少於八。」

    我倒覺得不一定,可能用了多於八隻猴子,但有些猴子配合不來,所以最後可以分析的減少了﹖

    p.90 「蒸氣產品」(vaporware)

    這段令我想起另一大困局(如果不是騙局的話)﹕冷聚變 / 室溫核聚變 (cold fusion)

    p.97 「舉例來說,蘇歐米的交替養育實驗最近出現在神經科學家奎茲(Steven Quartz)和索諾斯基(Terrence Sejnowski)的新書《騙子﹖情人﹖英雄﹖》(Liars, Lovers and Heros)中。」

    我沒有看那本書(在書局見過,不過沒有買),在這裡留個註是讓那本書的讀者也看看本書。

    又,作者提及蘇歐米《發現》雜誌有一篇報道。碰巧我在讀完這段之後幾天,就在發現科學頻道(Discovery Science)上見到蘇歐文和猴子的報道。

    p.103 「我只需面對五十年來深信不移的信念。六十七年前,當我出生時,孩子不乖,沒有人會怪罪父母。那時一般人認為壞孩子是天生就壞。就像愛麗思.詹姆士把她的憂鬱症歸因到她的遺傳,而不是她父母的教養方式。」

    p.178-179 「目前所有流行的人格理論都是建立在這個基本假設上,即孩子在一個情境學到的行為,會自動移轉到另一個情境去,特別是從家庭移轉到其他的社會情境。如果這個假設是錯的,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它﹖
    最明顯的原因是,他們錯把基因的效果當成學習的效果。……直到最近,才有研究的證據顯示,大多數的行為一致性其實是由於基因對行為的影響﹔證據來得太晚,晚到來不及被納入現行的人格發展理論中。
    然而,那些很熟悉行為遺傳學證據的人,也對學習和類化做出錯誤的假設,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基本歸因錯誤。」

    這也許只是西方人的看法。中國人一向都有「養不教父之過」、「有爺生冇乸教」的說法。(儘管中國一樣有性格天生的觀念)
    無論父母教養的方式對小朋友影響是大是小,我們總會強調父母的責任,因為我們總要盡力而為——尤其是在我們不知道實情的情況下。

    p.121 「所以他說,『老大通常都有統御慾和攻擊性,野心較大、忌妒心較強,也比較保守。』」

    譯者想寫「妒忌心」還是「嫉妒心」﹖

    p.122 「但是行為遺傳學上的證據並沒有顯示,在同一家庭長大會使兄弟姊妹不一樣——只有顯示不能使他們(方按﹕比其他家庭的小孩)更相似。」
    p.123-124 「那麼『對比效應』(contrast effect)又怎麼說呢﹖行為遺傳學家的確有用這個名詞,但他們的意思是父母親傾向於認為孩子比他們實際上更不相像。對比效應就像是情人眼裡出西施一樣,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而不是孩子本身。……在父母的口中,兄弟姊妹間的差異常被放大。」
    p.124 「我應該講一下,這種手足差異的討論可以應用到人格和其他反映出人格的行為上,例如攻擊性。我在尋找的證據,並沒有排除區辨性或相異性可以作用在別的領域的可能性,例如興趣或事業的選擇。」

    p.125 「然而雙胞胎讓蘇洛威感到頭痛,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根據他的理論,驅動手足相異性的是競爭。手足競爭,是因為他們的興趣不一致。而他們的興趣不一致,是因為他們只共享50%的基因。然而,雙胞胎共享的基因達100%,為什麼他們還是會不一樣﹖」

    1. 共享基因即共享利益。
    2. 雙胞胎的基因其實也不是完完全全一樣,這是近年的發現。但應該不影響作者的推論,因為雙胞胎的基因還是近乎一致。

    p.126-127 「蘇洛威理論的第三個問題在於手足變異性的比例。『跟其他動物長期以來產生變異的理由一樣﹕在資源匱乏時,相異性會使資源的競爭降至最低。』有證據可以證明孩子的相異性是好的生存策略嗎﹖假如他們的行為與兄弟姊妹不同,是否會引起父母更多的注意,或得到更多的家庭資源﹖據我所知是沒有。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預期兄弟姊妹不一樣會增加演化心理學家所說的『父母的投資』,是否有任何理論上的原因﹖
    假如有的話,理論上的推論得到的會是與我們預期相反的結果﹕年紀大的孩子行為愈像弟妹,好處愈多。我前面說過,演化心理學家崔佛士說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因為愈小的孩子愈是無助、易受傷害。」

    若是這樣的話,即是說我一開始提出的猜測,一下子就被推翻了﹖

    p.131 「獨生子女在社交上也不見得比較失敗﹔孩子不會因為沒有與兄弟姊妹互動的經驗,而導致跟同儕的關係不良。
    我所討論的研究都顯示,出生別對孩子在家裡的行為有影響……然而,證據顯示,這些行為不能類化到家庭以外的社會情境。」
    p.176 「『跟我們預期的相反,』佛加區和狄加模承認說,『我們沒有看到介入法在孩子適應上的直接效應。』從學校老師的評估看來,兩組學童在學校的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這兩個應該放在一起看。

    p.136 「對於這兩個例外的解釋是一樣的﹕青少年喜歡跟兄姊以及兄姊的朋友在一起。研究者觀察到,生理上已經成熟的青少女,通常都跟年齡比自己大的朋友在一起。」
    「蘇洛威說,老大很保守,很不願意接受新的科學理論﹔老么則很可能變成政治上的自由派和異議分子。」

    兩個令人生疑的說法。

    p.138 「物理學家派克(Robert Park)在他的書《偽科學》(Voodoo Science)中說﹕『科學要保密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科學有問題,怕別人查問。』」

    這其實就是我上次介紹過的《我們上了科學的當 / 巫毒科學》。

    p.154 「孩子有機會時會不會作弊,跟他在做道德判斷的紙筆測驗上的作答,幾乎沒有關係。米契爾結論道﹕『道德行為的資料並未支持大家普遍接受的心理動力學概念,認為道德與超我(superego)有關。』」

    這倒是個大問題,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做問卷調查所得的結果就變成廢物了。

    p.157 「當米契爾否認人格有恆常性時,他不但否認了早期的學習有類化作用,同時還否認了人天生會傾向用某種方式做事情﹔換句話說,基因對人格有影響。……我們現在知道,米契爾認為人格沒有先天成分是錯的。但是其餘的部分他是對的……」

    應該「基因對人格有影響」。

    p.160 「因此,嬰兒的設計者必須在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的風險以及類化不足(undergeneralization)的無效中取得平衡。
    但是,只有在心智的儲存空間超出它應有的容量時,類化不足才會是個嚴重的缺點。假如嬰兒心智的儲存空間是無限的——他可以學會任何新的行為型態,並知道在何時、何地表現出來——那麼類化不足就顯得是種安全的策略。」

    有些大腦比較簡單的動物,會較為依賴先天的程式﹔智慧較高的動物就有很多活動靠學習而來。

    p.168 「最初接觸到的語言是波蘭語、韓語或手語的幼兒,如果後來發現他的生活語言是英語時,並不會學習得比較不好。……孩子最早學的是什麼語言,其實都不要緊,只要是語言即可。孩子很可能碰到家門外的語言跟家門內的是不一樣的情境。」
    p.246 「所以,這些不同文化之間的人格差異不是由於基因的關係,也不是透過訓練和模仿而從父母傳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加拿大被香港出生的父母養大,最後會變成加拿大人,而影響他們人格的不是父母的文化,而是他們所生長的社會文化。」
    p.267-268 「許多移民的後代常常忘記如何說父母的語言,除非他們在家庭以外有機會用到。他們使用社區語言時完全沒有全何口音…」

    其實最重要的,應該是社會的整體語境。香港人學英文難,不是因為家裡說廣東話,而是因為整個社會都是說廣東話的(根據統計,香港按近九成人以廣州話為母語)。只要跟移民外國的家庭比較就知道,華人移民澳紐美加,就算在家中講中文、送小朋友去習字,想小朋友學好中文也難。因為整個社會都是說英語的,小朋友為了融入同儕群體自然就會用英語了。所以,不要以為在家跟小朋友講英文(或者請個菲傭),他們就會學好英文。
    由此可知,所謂「英語教學」根本是事倍功半之舉。因為只有老師會跟他們在課堂時用英語,他們平時都是用廣東話的,下課後所有人都是用廣東話的。學校花多少人力物力營造的語境,影響力都不會超過整個社會的語境。某些學校的學生英語講得好,並不是「因為」師資優良,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較多能操英語的學生。
    除非你有能耐令整個社會的人大部分改為講英文(或者像新加坡,因為種族混雜有另選共同語的必要),否則很難令整個社會的英語水平提升。教育當然可以讓學生學會英語,但絕大部分人都不會說得像母語那麼好,這是必須承認和接受的事實

    p.168 「從演化的觀點來看,目標應該是盡量減少早期不幸經驗的傷害。」

    不是因為嬰兒的記憶根本就未發展好嗎﹖我倒有點懷疑這是把「演化」勉強擴大解釋的說法。

    p.177 「路徑分析會造成流行病學家所謂的『順從決定的感受性偏見』(compliance-determined susceptibility bias)。」

    p.180 「天生的偏見使我們預期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中會有一致性﹔文化的偏見則使我們把這個一致性歸因到學習上。」
    p.180-181 「這兩種偏見同時也影響了專家(臨床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的研究和看法。傳統的心理治療是從病人與父母或兄弟姊妹的早期互動中,找出病人目前不快樂的原因﹔這就像是香腸工廠一樣,從香腸中製造出香腸來。心理治療師鼓勵病人重溫和父母及兄弟姊妹的童年往事,推敲出病人對於這些家庭關係的感覺。病人在這種情況下所講的話,很可能增強了治療師的信念——家庭關係強而有力地塑造(或傷害)孩子的人格。」

    這是一種「共同建構」。就像催眠一樣,病人受催眠之餘可能連治療師本身也催眠了。
    沙根在《魔鬼盤據的世界》裡就曾提及,美國有個催眠治療師(無意中﹖)引導女孩編出一個「受父親以邪教儀式性侵犯」的故事,致使那個父親身陷冤獄。直到多年後才發現原來那女孩有妄想症,但這個男人的家庭和事業已經完蛋。
    可見對於催眠這類手段所得的證據,並不能隨便相信。(英文維基也提及這類問題)

    p.199 「心智的模組會選擇性地對刺激作反應……老鼠因為照了X光而嘔吐,但是牠會把不舒服的感覺跟吃下去的食物聯結在一起,而不是聲音或亮光。這個反應機制是設計使老鼠(人類也是)不會再去吃曾經使牠們生病的食物,所以它選擇性地對味道作出反應,從此不敢吃這個味道的東西。」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達爾文式重述。

    p.201 「我要了解的是,未成熟的人類心智的適應功能是什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的心會需要完成什麼,才能使他平安成長、生存下去﹖換句話說,就是童年的目的是什麼﹖

    我要知道這一點對家長、老師,特別是教育政策制訂者,都很重要。
    不要把我們的目的代替了他們的目的。

    p.202 「我們的祖先絕對不敢落單,否則就可能變成別人的晚餐。在當時,『數大便是安全』,所以他們都是團體行動。」

    即所謂「羊群心理」。
    我的問題倒是﹕人有羊群心理也算了,那麼厭惡那些「不跟隨羊群者」的心理,又從何而來﹖

    p.204 「孩子學習當地的語言,就跟學習當地的社會行為一樣,是從比他們大一點的孩子身上學習的。下面是德國人類學家艾伯斯費爾德(Irenaus Eibl-Eibesfeldt)描述他所研究的一個狩獵採集部落社會的童年生活﹕
    ……在團體中遊戲時,孩子學會什麼行為會激怒別人,什麼規則一定要遵守。這個現象出現在大多數人以小團體形式生活的文化中

    小圈子的起源﹖
    我倒是想,方某小時候很少跟其他人玩,大部分時間都對著大人……所以有個幼稚園老師說方某是「沒有童年」的。

    p.205 「雖然這蹶世界有許多的危險,像是獵食者、饑荒、疾病,對狩獵採集的人來說,最大的生存威脅還是來自附近的團體。」

    Xenophobia﹖(中文維基譯成「仇外」,其實我覺得「懼外」或「恐外」較妥。)

    p.205-206 「珍.古德發現,黑猩猩跟人類一樣嚐血,牠們也會系統化地消滅其他的黑猩猩群。主要的差別是,黑猩猩只能一對一地廝殺,而人類透過科技的幫助可以將競爭對手一舉殲滅。」

    種族滅絕」的起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稀矣﹗

    P.206 「這()可以合理解釋團體內發生的事,但要解釋團體間發生的事,我們就需要『反瀰』(anti-memes)的觀念了。」

    不見得,正如種化也是由基因變異累積而來。只要兩個「瀰」有隔離的話,就像隔離的基因一樣,差異會逐漸擴大。
    可是,以 meme 喻 gene 的最大問題一向是,兩者的機制太不同。瀰的散播和基因亦不同,瀰演化是近乎拉馬克主義,而非基因演化的達爾文主義
    兩個文化間通常亦不可能有真正的隔離。

    p.218 「為什麼我們聽到幾百人死於地震時,我們只會聳聳肩,而看到一張受傷孩子的相片卻會流眼淚﹖為什麼喜歡一個人並不會使我們連帶喜歡他所屬的那個團體﹖」

    有沒有想起「冷血女」和憤青﹖
    (憤青本質上跟「冷血女」沒分別,都是自私,對認為與自己無關者冷淡。所以他們才可以嘲笑完美國九一一、風災是「天譴」,然後又因為莎朗史東問一句「Is that karma」而震怒。簡言之,即是「我是人,你不是人」。)

    p.222 「阿茲海默症的一個典型症狀是,患者無法想起他要用的那個字,但仍能跟你聊天,說的句子都非常符合文法。他們會用『東西』、『你知道的』來替代找不到的字。」
    p.228 「阿茲海默症患者通常會先忘記專有名詞(人名和地名),然後才忘記一般名詞。腦傷病人有時也會出現同樣的病症……對我來說,這種現象表示儲存人名和地名的地方不一樣。」

    我不得不想起,中風的失語症狀也是差不多。

    p.222 「由於來自各方的不同證據,平克認為語言系統包含兩個可區分的部件﹕可記憶字彙的心理詞彙,外加可聯合或變化這些字彙的一組規則。這個理論與本文有關的部分是心理詞彙。同樣的道理,我認為正常人的心智包含了關於人的心理詞彙,而對於我們已經知之甚詳的每一個體,也有一個獨立的項目列表。」

    p.254 「內隱知識,大部分並不會意識到是什麼時候、在哪裡取得的。雖然沒有人認為關於椅子、魚、狗、手錶或動詞的內隱知識有什麼不對,但是有關人的社會類別的內隱知識卻會讓人皺眉頭——也就是所謂的『刻板印象』。」

    相反地,關於不認識個體組成的群體,我們則以規則概括之,於是形成「民族性」的認知和偏見。但「民族性」的認知其實不能反推到「個人」。

    p.226 「無疑地,我們也認得出熟悉的聲音。而人類主要是靠視覺來作區辨,所以大腦中有辨識面孔的模組。」

    就像相機的 face detection﹖只是人類先進得多。

    p.235 「下面是演化生物學家E.O.威爾遜(E.O. Wilson)的紀錄﹕
    『你不可能誤認狼群中的首領,因為牠抓頭、抓耳朵、抓尾巴的方式,牠的自信,還有牠正面迎向狼群中其他成員的姿態,你都不可能誤認的。牠不用展露出敵意就能控制牠的屬下。……同樣地,恆河猴中的猴王也是有一套讓別人立即知道牠是王的方法﹕頭和尾巴高高翹起,睪丸下垂,身體緩慢地大動作移動,眼光銳利地掃過經過牠視野的猴子。』」
    p.236 「猴王毫不遲疑地監視著牠統御的猴子,是牠宣示地位的方式。在權力階層中,眼睛直視對方是一種挑戰。假如兩個個體(無論是猿、猴或人類)目光交會,位階較低的一方會馬上低下頭,移開眼光以示臣服。假如繼續維持目光的接觸,就等於送出了挑戰書。」

    想起電影那句﹕「啤咩呀啤﹖﹗」嗎﹖(我猜這其實是「睥」字)

    我倒是想起老師跟學生,我常說有威嚴的老師是天生有個「格」,並非能輕易學來。其實他們的「格」是否就跟猴王一樣﹖
    在下一向不喜歡跟別人有眼神接觸(又是自閉﹖),看來要向猴王學習,才可以管好學生﹖(反正學生一向被稱為「馬騮」)

    p.239 尼基這隻黑猩猩,明明只排第三,但竟然可以靠謀略先後把老大老二趕下台。這難道不證明了黑猩猩也有智慧﹖

    p.247 「社會化是由魚類游泳、同類的鳥會一起展翅高飛的機制所流傳下來的。人類的版本當然比較精緻(添加了一些新的裝飾品),但是提供的動機仍然一樣——跟我的團體成員一起,做團體成員所做的事。」

    大屠殺的精神構造﹖

    p.247 「一個孩子必須學校如何在社會中舉止恰當﹔怎樣的行為才不會被別人嘲笑、捉弄或避之不及。」

    反之是否社教化不足之過﹖

    p.248 「孩子跟其他孩子交談時會用略有不同的詞彙,但跟大人說話時卻不會。遊戲團體的語言常會有髒話在內﹔這些字不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在父母跟前也不敢用。」

    在香港恐怕並非如此,因為香港的孩子很容易從父母身上學會髒話,「潮語」才符合這描述。

    p.251 「類別的一個心理效應是我們傾向於認為這個類別的平均數不只是最典型的,也最有吸引力。」

    p.257 「社會化主要是內隱而非外顯的學習,而這個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儲存各種不同社會類別成員的行為。
    這些儲存的資訊會被平均,類別機制會以這個平均數來形成刻板印象,而忽略統計學家所謂的『界外者』(outlier)。社會化系統利用的就是這些『原型』(prototype)。我認為,孩子的社會化不是模仿某個特定的人,而是裁剪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原型』的行為。」

    p.259 「人類的問題是,一個人可以屬於好幾個不同的類別,而類別又取決於社會情境。……根據澳洲社會心理學家特納(John Turner)的說法,這種『自我分類』(self-categorization)會使她偏向自己的社會類別,並用這個社會類別去設定自己的行為準則。根據我的理論,她用來做行為模範的,是根據自己在社會類別中所收集的公共資訊處理過後而得到的原型。」

    潮流次文化可能就是來自這種自我分類下的原型。

    p.260-261 「…原始社會通常都規模很小,孩子不多,沒辦法依性別分類。所以當男生和女生一起玩時,性別差異的行為就很少。但是在農業社會中,當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多到足以形成不同的團體時,性別差異的行為就非常顯著。」

    還要加上文化的影響。

    p.261-262 「人類甚至可以認同一個主要是陌生人組成的團體(例如共和黨和民主黨)。他們甚至可以在不知道有誰在裡面時,就認同那個團體。」

    民族、政權與之。

    p.262 「珍.古德描述她所觀察的黑猩猩分裂成兩個大小不等的團體時,大的團體不停騷擾小的團體,有系統地把小團體的成員一個個抓出來痛毆成重傷,最後全數殲滅。牠們本來屬於同一個團體(牠們彼此熟識,曾經一起玩耍,一起覓食),但這不足以改變被殲滅的結果。當推擠變成打擊時,團體的認同就超越了關係系統。」

    人類也差不多。

    p.263 「善心的索馬利亞人」

    應為「善心的撒馬利亞人

    p.263 「孩子會認同一個社會類別,即使這個類別的成員拒絕他,即使除了他自己之外,沒有人認為他屬於那個團體。有些時候,即使父母盡了最大的力,孩子還是認同與他生理性別不符的性別團體。」

    變性癖的起源﹖

    p.263-264 「在打群架的動物中,如黑猩猩、人類和螞蟻,大的團體可以把小的一舉殲滅。因此適應在大團體中生活的個體,有演化上的優勢。」

    既是大屠殺的起源,亦似乎跟中國文化習慣的差別對待(親疏有別)有關。

    p.265 「我其不是完全缺乏順從的動機,只是很弱而已。後來我或多或少還是被社會化了。不過,我懷疑我的情況其實是學習如何『不』怎麼做,以避免社會處罰。」

    也是方某的寫照。

    p.267 「…這些相似性有部分是遺傳的。對死刑的態度或看法的遺傳性有50%,對宗教的態度是46%,閱讀書籍則為37%。」

    這一點真是耐人尋味,儘管我父母對宗教真的不太固執,但我看書應該歸因於基因﹖

    p.268 。「遊戲團體用傳承兒童遊戲的同樣方式傳下了語言和習俗。小的孩子從大的孩子身上學會詞彙和遊戲規則。這些遊戲、語言和規則可以好幾百年都不變。」

    「兵捉賊」、「紅綠燈」之類便是例子。

    p.269 「這些不同的行為或信仰大多數是次文化中的一種,而說話者是屬於這個次文化團體的。」

    p.272 「這個例子(復興希伯來文)顯示出,當同樣理念的父母聚在一起時,他們的力量有多大﹔他們可以改變一個孩子。這個方法在社會化的其他層面也有同樣的功效。阿米胥人(Amish)和胡特爾社群不准孩子上外面的學校,只能上他們自己的學校,以免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一般的美國父母在決定住哪個社區、送孩子上哪所學校時,做的也是同樣的事,只是沒有這麼戲劇化而已。」

    p.308 「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的確有長期的效應,但是這個效應是間接的﹕透過社會化系統。父母可以決定孩子在哪裡、被誰社會化。他們決定了孩子所處的社會、成長的文化,以及就讀唧一所學校。就某種程度來說,父母甚至決定了孩子會變成哪個團體的成員。」

    名校的起源﹖
    另一點倒是,作者沒聽過的「孟母三遷」。

    p.275 「我常看到球員(高爾夫球)在最重要的關頭失誤,有時也看到他們把情緒顯露出來。但我從沒看過有人氣到折斷球桿。普來斯平常是個很容易相處的人,從來不失去他的『酷』。但是團隊比賽引發出比個人賽更高的情緒,即使這個團隊是由六個不同國家的選手臨時組成,有些人甚至在比賽開始前都不認得對方。」

    所以分組好﹖(於是大家都愛分組,例如學校的四個「社」)

    p.280 「艾胥的實驗有時稱為『團體壓力』實驗,但並沒有真的對受試者施加壓力﹔那些假的受試者只是被動地坐在那裡,不苟言笑。這個壓力是來自受試者本身,因為他想要跟別人一樣,他會屈從於團體一致的錯誤答案,最後自己也給了錯誤的答案。」

    有沒有想起狂熱民族主義和迎火炬活動﹖
    還有﹕「自我審查」

    p.281 「就如演化心理學家寇克派屈克(Lee Kirkpatrick)和艾力斯(Bruce Ellis)所指出的,贏得團體的接納和在團體中爬到高位不是同件事,甚至作用的方向相反。『可能會高處不勝寒﹔爬到了了頂端會很寂寞,因為劇烈的競爭會使你失去很多朋友。』」

    p.282 「一個專門欺負弱小的孩子不會受到歡迎,所以許多發展心理學家都以為他們的自尊一定很低。但是他們沒有﹔那些具有攻擊性的成人也沒有缺乏自尊。喜歡打人的人在團體接受度上可能有負回饋,但他們的統御階級很高,而這個正回饋補償了很多負回饋的感覺。」

    「~~無敵是最寂寞~~」﹖
    可堪對照的還有一個很有愛心、又受歡迎,但官運不見得特別好的前民政總署署長

    p.282 「實驗結果再度支持了『地位和接受度是不同的』的假設。覺得自己地位比別人高的受試者,比一般人更有攻擊性﹔覺得自己在社交上被人接受的受試者,攻擊性比一般人低。如寇克派屈克和他的同事所指出的,只有對那些可以欺負得了別人的人,攻擊性才是一項有用的策略﹔也就是有自信可以打敗對手的人,才敢有攻擊性。反過來說,對於那些認為自己的社會接受度很高的人來說,攻擊性的代價太大,會弄壞他在團體中可靠、合群的好名聲。」

    那麼團體壓迫呢﹖群體欺凌者也包括地位較低的人。
    是否有地位高的帶頭,大家融入團體後認為自己沒責任﹖
    如果團體裡沒有一個地位特別高的,是否就不會集體欺凌﹖

    p.283 「在操場上有高地位的孩子是因為他體型大、力量強,但是他在課堂中可能因為回答不出老師的問題而地位低。」

    技安和出木杉﹖
    抑或,這也是破壞搗蛋鬼的一個方法﹖

    p.283 「有二十五年的研究發現,孩子在都是好學生的班上學到比較多的東西,原因是對學業成就的態度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孩子透過社會化習得這些態度。」

    如果是這樣的話,即是我根據 big fish small pond 推論的看法並不正確。

    p.283 「地位系統和社會化系統的內在鬥爭,其實是受到社會化的影響。跨文化心理學家將世界分成個人型(或競爭型)及合作型兩類。……艾胥的團體順從實驗在許多國家都做過,那麼結果支持了這個區別﹕在合作的文化中,順從度很高。」

    這才是「民族性」的根源﹖

    p.288-289 「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在家庭以外的經驗會不會有長期的效應﹖為了要讓你相信地位系統有我所說的力量,我需要提出證據,說明孩子跟同儕在一起的經驗(這裡指的是攻擊性和統御性)的確會對人格產生長期的效應。」

    p.290 「他們發現的是另一個想不透的現象﹕老闆給多少薪水並不是依照那些人成年後的身高,而是青春期的身高。……他們發現,薪水最高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在三十歲時身高最高的﹔是十六歲時最高的人。」
    「這無法用童年的健康差異來解釋,也與受試者父母的社經地位無關。在他們檢視的所有因素中,最有關係的是高中時課外活動的參與程度,尤其是體育活動﹔這大約可以解釋三分之一的青春期身高效應。請注意,參與體育活動需要具備體型和力量的優勢,而高中運動員通常在同儕中地位較高。」

    p.291 「在受過訓練的觀察者評估下,早熟孩子的『自我接受度』(self-acceptance)得分較高﹔相反地,晚熟的孩子很渴望給人留下好印象、緊張、不停地說話,出現了瓊斯形容為『尋求他人注意力』的行為。」

    這似乎又出現了文化差異。需知道在中國有權勢的人,並不見得長得高。
    鄧小平出名矮,曾蔭權也比較矮(其弟曾蔭培高得多,則成為前警務處長)。反而董建華算是長得高,卻不受歡迎。
    更有趣的是,上次特首選舉,泛民主派推舉參選的也是看來跟曾蔭權差不多矮的梁家傑,而不是長得高大的余若薇(儘管後者是公民黨黨魁)。
    可見「牛高馬大」在中國並不見得是優勢,除非你走「武」這條路,但中國的主流是「文」。

    著重體育是美國人的習慣,中國人的習慣卻是鬥智(例如下棋,中國體育亦以體操、跳水、乒乓球之類著重靈活者佔優,而不是足球賽跑之類鬥力的)。連中國兵法(如孫子)也強調力敵不如智取,與西方兵法著重力量大為不同。所以得到權勢的人往往不是靠「食力」,而是靠「食腦」。

    p.292 「要在擇偶上做出明智的選擇,這個女生必須知道自己在擇偶市場中的地位。假如她高估了自己,她可能拒絕了一些不該拒絕的機會,而機會稍縱即逝,不會再來﹔假如她低估了自己,她可能跟第一個上門的男士結婚,錯過了更好的人。演化心理學家鄧巴注意到,配偶地位高的女生多半很年輕就結婚了,這表示那些還沒有找到白馬王子的女生在等待,說不定理想伴侶晚一點就會出現。但是時光不留情。」

    這是港女研究﹖

    p.293-294 「在求偶市場或決定團體中的地位時,關鍵的不是你如何看自己,而是別人如何看你「當你長大後需要選擇一個好的人生策略時,你最需要的訊息是別人如何看待你。」

    p.297 「被別人行注目禮會使你比較有自信,比較敢在團體中發言。……受試者接受到這個影像直接注日的次數越多,他愈勇於發言。目光注視到受試者的時機並沒有關係,是誰在注視他也沒有關係,只有被注視的次數有關係。在我們的意識層面之下有一個計次器,定決定了你在開會時會一言不發,還是你會說出一些將來會後悔的話。」

    儘管方某經常說了話又後悔,但恐怕跟被注視沒有關係,只是因為對社會潛規則的不知不覺。

    p.299 「這個能力發展得很慢,從事不會非常準確,而且有些人的這個能力比別人好,但是大部分的青少年及成人都知道別人對他們的反應為何。我們通常會知道跟我們講話的人喜不喜歡我們、重不重視我們,或覺不覺得我們很性感。」

    我就是能力很差的那類。

    p.301 「如果沒有心智閱讀機制,我所提出的系統效果便不會好。它可以仰賴目光注視及個體在統御競爭中輸贏的次數,但是你幾乎無法依賴這些去制定出長期行為的修正模式。因此,我不認為沒有心智閱讀機制的動物,會有跟人類地位系統一樣的心智器官。」

    p.305 「結果是當唐諾想要讀在你的心智資料庫中所登錄的他的訊息時,他會看到跟喬治看到的不一樣的資訊,尚跟強納森也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他們沒有得到同樣的社會回饋,因為在你的系統關係(按﹕應為關係系統)中,他們是不同的網頁。我們的關係系統對人的差異的興趣,遠大於人的相似處。」
    「所以,起初一點點的差別,以後就會愈來愈大。」
    p.306 「塑造人格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這個事件所帶來的持續性經驗。」

    作者以「地位系統」解釋同卵雙胞胎性人差異。

    p.311 「簡單地說,這就是演化的兩難﹕我應該盡量想辦法成功,即使犧牲團體成員也在所不惜﹖還是我應該盡力去支持、保衛我的團體﹖我的目標是盡量使我的基因傳下去,假如團體不存在了,我的基因也沒有存活的機會。」

    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利用的漏洞。
    (因為在一個「民族」裡的基因差異,其實往往大於「民族」之間的基因差異。民族作為一個「基因共同體」,其實沒有說服力。)

    p.316 「絕對不要告訴別人我們需要什麼,永遠都要說這樣做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亞當.史密斯)

    自由資本主義的要義。

    p.317 「所以地位系統搜尋由他人提供的自我知識的線索,然後藉以做出長期策略,使個體只在有機會贏的地方去競爭,盡量避免到別的領域去比賽。結果,個體會尋求還未被佔領的地方﹔他在別的領域變成專家。」

    這正是我所指的「生態區位」(niche)。

    p.335 「鄧巴和他的學生聽別人談話,發現三分之二的談話時間都花在『社會新聞上,誰對誰做了什麼』。這些談話的人都不在談公事,而是在談別人的事,他們在交換儲存在人際關係資料庫裡的那些訊息。假如我們大部分的談話內容是來自關係系統,這就表示關係系統占據我們大部分的意識思想,所以是我們可以提取到的記憶。」

    這即是所謂「social」(社交),就是交換「八卦」的行為。亦是之所以有人「用八卦做人情」的原因。
    這亦反映了,不「八卦」對建立人際關係可能是不利的。

    p.344 「假如你改變團體看待這個孩子的方式,而這個改變既確實又持久,結果就會導致孩子人格的改變。

    p.345 「被排擠的孩子通常會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團體——大部分的情況是反社會團體。

    這點尤其值得教育工作者留意。
    這也是我不喜歡分 banding 的原因之一,因為有一批學生感覺被「遺棄」了。如果得不到恰當的誘導,他們反而會自我放棄、越來越差。

    p.346 「雖然我的理論原則上是可以驗證的,但是執行上的困難和道德議題卻不容易解決。研究者不太可能找到又快又容易的檢驗方法。然而,或許這個理論可以提供一個觀察人格發展和社會行為的新方法。這個觀點可以使我們更容易了解既有的研究,並為未來的研究提供更好的策略。」

    p.348 「學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表現有什麼不同,但他們就是傾向於偏往他們期待的方向。這就是所謂的『潛意識的實驗者偏見』(unconscious experimenter bias)。」

    「想出新理論的人,是最不該去驗證這個理論的人。一個新理論應該由沒有任何利害關係的獨立研究者來驗證。這也是化工﹕提出理論的和驗證理論的,應該由不同的人來做。」

    亦即是說,心理學也應該像物理學般,理論家與實驗家分流了。

  • 其實今天看國際台那個講自閉症的節目,很有趣﹕

    1. 輕自閉症的人,容易覺得自己像外星人,與其他人格格不入。

    2. 自閉症患者中的天才,可能正是因為腦袋出問題所致。
    因為一般人的大腦有「過濾」機制,從感官中選取「有用」的資訊去處理,而自閉症的人就失去這功能,所以他幾乎會接收所有資料。好處是他容易看到一般人忽略的東西,(我猜測)壞處是他接收資料太多,容易迷失方向和亂發脾氣,難以與人相處。

    3. 當然,自閉症還有另一些特點。例如專記一些普通人認為「無謂」的東西,例如電話簿。

    4. 隨著自閉症患者改善症狀(即即與人相處較好),他的優點亦會被削弱。

    ---

    在下當然不是天才,不過有一點可以提出來當對照的。

    就是我小時候,直到十幾歲,幾乎可以清楚記得某件事,是記載於某本書的某一頁(而且大概會記得排版是甚麼樣子和在哪一部分)。當然這僅限於課外書,對於課本我完全沒興趣。
    但那時我的人際關係非常差。

    直到十幾歲後,我才跟其他人減少磨擦。那時甚至在作文裡說,自己就像一塊火石,被河流不斷沖刷,雖然未變成鵝卵石,但稜角已被磨去。害怕變成「不是自己」。

    大概在進入大學前後,我發現自己開始記不清,有時想找的資料,無法記起在書中的哪部分。
    那時我只以為是因為看書多了,已經超出我腦部記憶的容量而已(我常開玩笑說自己只有 2 bit RAM)。

    倒沒想過兩者可能有關係。

    ---

    學校沒有教《傷仲永》,但見到這一課,就特別有感覺。初時只因為碰巧那主角姓方。

  • 請繼續關注tommyjonk的四川生還者心理健康計劃,為方便內地網民,mirror site﹕http://all4survivors.mysinablog.com/

    --------------

    [出口轉內銷(超長篇)]

    世澤兄﹕請告訴我,這不是人禍,是甚麼﹖
    林忌﹕絕望與希望
    (National Geographic﹕Study warned of China quake risk mearly a year ago)

    海城地震就被預測了。

    不能說因此地震就一定能預測,但對於地震預測,不能一味說不夠好,而加以忽視。
    接納警告,不等於要群眾恐慌。地震發生可以是明天或十年後,但知道危機增加,就可以做好預防工作,把人命傷亡減到最低。

    我倒是有興趣(如果有時間的話),去看看這篇論文說了甚麼,畢竟魔鬼通常在細節。
    (論文﹕Densmore A. L., M. A. Ellis, Y. Li, R. Zhou, G. S. Hancock, N. Richardson (2007), Active tectonic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ectonics, 26, TC4005, doi:10.1029/2006TC001987. 撮要)

    (未讀前的但書﹕不過要留意,林忌所引的「近期」一詞,在地質學界的理解和一般大眾了解很不同。畢竟人類文明的一萬年歷史,地質上也不過一瞬之間。「近期」應該不是指一兩年,而是動輒幾十年的長期趨勢。亦即是說這篇文章應該不是說「地震預測」,而是政府去年就應該參考這些資料,加強今天災區的防震、避災措施。)

    (又﹕竟然發現,這本期刊在港大圖書館,也只有 printed copy 而沒有網上版。即是不去港大就讀不到。)

    ---

    肥醫生﹕傷心的反省

    「有不少資料他們不便也不需向我們公開,……,無謂在此指指點點」

    這正是為何中國政府特別多「機密」的原因。

    ---

    香港仔﹕我並不是質問,我其實一點都不懂

    我的同事已經說,有子女看新聞看到驚、近乎發惡夢了。
    以前我們埋怨資訊不夠,但現在的資訊,只是不斷出現屍體片段和呼天搶地,其實是應該「PG」的。

    日日看新聞,只見到不斷在煽動人心,連記者也只顧賣溫情,看不到冷靜的討論和分析。
    (注意﹕我不是說記者不應該有感情,或者不應該讓人感動)
    我的同事看著電視,只會不斷地「好慘好慘」連聲,還得到了甚麼﹖

    如果只是這樣,新聞和電視劇有多大分別﹖

    ---

    庫大﹕整理思緒

    緬甸受忽視,很大程度上不關中國的事。而是因為他們緊關國門,外界根本不大清楚裡面的情況。就算想捐錢也不知道錢用在哪裡。

    記者踴到四川,其實對爭取捐款有極大作用。因為一般人見不到悲慘場面,是沒想到捐錢的。

    不過與其說「中國不能亡」,倒不如唱《中國不會亡》。每次聽到這首歌,我都熱淚盈眶。
    儘管我們要罵計劃不善的官員、指揮欠妥的上級,但在前線流汗流血的官兵,絕對配得起讚頌。
    還有,宋先生那邊引述,有人發現一幢希望學校「竟然」沒倒下來,背後原來有個良心建築商
    確實是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事實上,一幢好的抗震建築,不一定要「不倒塌」,而是地震發生時不會立即倒塌,讓裡面的人有足夠時間逃生,就已經足夠。)

    因為不信任政府官僚,現在已經有很多同胞帶著物資金錢「快快上戰場」了,但會不會沒有協調、亂作一團﹖這也是值得擔心的。

    ---

    刁民﹕人性光輝

    1. 為何四川多人捐錢,除左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之外,還因為新聞鋪天蓋地,達到感性行銷的效果。
    這應該也是內地不敢再封鎖天災新聞的原因之一﹕因為要人捐錢,先要俾人知道現場有幾慘。

    如果緬甸還不開放給外國人員深入救災的話,善款一定遲來,死的人必然更多。
    當然,對於軍政府來說,死幾萬人也沒甚麼大不了。就如文革當年的唐山一樣。

    2. 我諗你應該好清楚我並非叫人不捐錢,亦不是說報道災情是錯事。(當然,我更希望新聞多一點對災情的冷靜分析,而不只是不斷重播某些鏡頭賺人熱淚。這只是在下個人興趣使然。)

    3. 如果你認為感性上滿足了你「幫了人」的需要,而不需理會是否真的幫到人、幫到幾多的話,那當沒所謂啦。

    這樣做人是否累﹖是的,但我寧願累,也不想被人「理所當然」地騙。

    4. 我只是叫人要張開雙眼,不要任人欺騙,怎麼變成「叫人不賑災」呢﹖
    這種反應真的令我驚訝。(尤其是我已經強調要留意「真的幫到人、幫到幾多」)

    任人欺騙,不是幫人,而是害人。只能令施者「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錢要捐,但眼要瞪著,好嚇阻貪官污吏,不敢侵吞半分。這才是負責任的助人態度。

    這個國家被宣傳部操弄得太熟。紅事大叫「中國加油」﹔連白事也大喊「中國雄起」。還有第二句嗎﹖
    (當然,四川作為災區,居民激動可以理解。不過遠到北京的也冷靜不下,就令人擔心了。)

    ---

    mrsamso﹕xanga「冷血」女生事件

    早說了,現在已沒有一張平靜的書桌。

    林忌和李怡講「天譴」遭「眾譴」,倒是比較尋常,畢竟他們是名人,對於「說話被抨擊」應該有豐富經驗和心理預備。
    儘管我也覺得她寫的很冷血、很不屑,但要令她明白自己的問題,用「起底」、甚至動用學校去懲治她,肯定不是一個「服人心」的方法。

    「網絡正義」,真是正義嗎﹖

    ---

    側踢﹕冇乜感覺唔緊要

    如果個個都自動收聲,咁香港離和諧不遠矣。

    ---

    星屑醫生﹕看銀樓金粉

    所以我在另一邊說,如果學生嫌《醜陋的中國人》太舊太長,不妨叫他看《銀樓金粉》。
    雖然說是師奶劇,但說的反正都差不多。

    尤其是「老爺三摑小伙計」的那一幕,無可避免令人想起那些因為說話而坐牢的人。

    ---

    肥醫生﹕令人O嘴的教徒留言

    只要澄清一句﹕除了在cuhk.forum之外,在下絕非「非常出名」。(本來連在cuhk.forum出名也不認為,不過既然有些人只因為cuhk.forum認識在下,就算了。)

    不過認真倒是頗肯定的。

    --------------

    救災還救災,不要忘記強醫金﹕

    心湖淬筆﹕磨劍、一人一拳,轟殺強醫金﹗()()、每日一詞﹕中產每日一詞﹕公私營失衡

    同意說法,這不是「中產vs非中產」的問題,而且「富人vs非富人」的問題。
    繼消費稅後,政府又一劫貧濟富之舉。

    其實這系列很值得留意和討論,只是現在大家都只顧集中眼前的救急救命……

  • In the view of evolution: sick and sins

    這篇文開始得早,未讀完就寫。但讀完後卻遲遲沒寫好﹕
    最衰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ickest:A Medical Maverick Discovers Why We Need Disease),Sharon Moalem、Jonathan Prince,台北﹕天下文化,2007
    不知道他們的編輯怎麼想,但如果由我譯,我會堅持中英夾雜﹕把書名譯成《Sick者生存》,既配合「適者生存」的音節,亦更配合本書的意思。

    對於這本書的詳細內容,看倌大可到連結網站去看。本書的核心概念是「演化醫學」(英文維基),這概念對在下並不陌生,因為早在看《演化》電視特輯時就已經接觸過。
    簡略而言,本書介紹了演化和人類疾病的關係,人類和病原的互相適應。

    第一部分,重點介紹了幾種遺傳病和人類演化背景的關係﹕
    1. 血色素沉著病(維基)和瘟疫
    2. 糖尿病新仙女木期(短冰期)
    3. ApoE4導致膽固醇過高和維他命D的關係
    4. 美國黑人較多高血壓和奴隸買賣的歷史
    5. 蠶豆症鐮刀狀血球病瘧疾 (後者是教科書的慣用例子)

    最有趣的是,就是指出蔬菜對人類除了益處,也有害處,但人類還是要繼續吃蔬菜。而且雖然「放血」現在被視為野蠻療法,但那只不過因為被濫用了,其實對於血色素沉著病人,放血(或捐血)還是有點用的。

    「演化不偏好讓我們生病的性狀,
    除非那些性狀在傷害我們之前,更能幫助我們生存。
    一個超過四億人口共有的性狀(G6PD缺乏),肯定是演化上偏好。」(p.124)

    遺傳病對人類的「好處」,有助於人類活過那段困難時期,但此一時、彼一時,彼時有益,此時就有害了。

    第二部分,介紹病原體和人類之間的互相演化適應。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只需要用一句概括﹕

    「從我們的感官到外表、到血液中的化學等每件事,都是演化為了回應疾病而塑造出來的,甚至連性吸引力也與疾病有關。」(p.153)

    其中霍亂的致病力和環境的關係,在《演化》所介紹的演化醫學中已介紹過。
    其實演化的觀念對我們如何應付疾病,非常重要。對演化的漠視或敵視,直接影響了我們醫學的進步和努力。

    試想想,如果每個人都知道細菌和昆蟲會演化的話,使用抗生素或殺蟲劑的時候,會不會小心謹慎一點﹖
    濫用這些手段,除了因為自私外,亦因為對於「演化」缺乏認識。只以為「殺了就成」,不知道「手段不適當,會令對手更強大」的道理。

    那些堅持敵視演化論的教徒,不只是老頑固而已,他們正在危害人類的安危。

    第三部分,討論基因和疾病的關係。(下面「筆記」有一些討論)

    ---

    這本書對我們的啟發,是「演化」觀念的運用。
    在演化的眼中,沒有絕對的好和壞,所有都視乎環境而定。十萬年前有益的性狀,今日可以有害。病原和人類既互相攻擊,又互相進步和融合。生物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牽一髮動全身,頗有「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中庸)、「萬事互相效力」(聖經)的意境。

    既然演化眼中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套用到社會中,亦是一樣。這不是說道德的絕對價值不再存在(正如生存和繁殖就是演化的絕對價值/標準),但如何達到這「絕對價值」,卻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式。亦即是說,「道德」的行為是多變的,沒有一套做法能「壟斷道德」。道德的行為必須因應環境,在一個背景中合符道德的行為,到了另一背景之中,可能會變成不道德。

    在下交功課時,曾提及道德應該符合演化穩定策略

    「崇高的道德教訓雖然值得尊崇,但必須經過理性的批判而非盲目接受。我們用的策略,必須是演化上能穩定存續的策略,否則環境一變,今日的道德就會變成明日的不道德,能行的變成不能行的。」

    儘管未能闡清這種道德的內容,但它肯定不是教條所能滿足的。
    (李逆熵就從《自私的基因》的博弈遊戲中歸納出三條規則﹕「害人之心不可有、還擊之心不可無、懷恨之心不足取也。」,見《生物學新猷》。)

    杜葉錫恩批評過原教旨﹕

    「基要派只會傷害自己和傷害別人,它一點好處也沒有。只要擁有開放的思維,和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保持我們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的決心,我們就可以倚靠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面對一生中所有的問題。」

    正是如此,不單基督教如是,其他範疇的原教旨亦一樣。

    從這一種觀點出發(在下稱之為「生態」觀點),我們就會同意,把任何一套教條定於一尊都不是好事,不容異見的存在就更加不成。只有百花齊放的思想氛圍,才可以提供足夠的變異,讓我們的社會可以適應不同的困難。一個自我封閉的社會,最終只會滅亡。

    再從同一個觀點出發,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認為「好」和「壞」的不同事物,其實就跟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病原體一樣,有千絲萬縷、互相融合的關係。
    就像我們隨便把一種生物(例如﹕蚊)從生態系中移除,可以引致預期以外的災難效果。把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物鏟除,以為就會有益,可能反而有害。對於「影淫社」這類神聖審查同盟,我們能不警惕﹖
    社會需要管理,但不能讓人借「一面倒」的形勢,從事鎮壓異己的行為。這種行動只會對當權者有益,而不是對大眾有益。

    毛澤東把蚊、蠅、鼠、雀列為「四害」,打麻雀打到饑荒為止﹔大家任由老毛整風鎮反三反五反反右,最後搞出文革﹔美國禁酒令壯大了黑幫、禁色情卻令色情大亨壟斷市場(《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這些歷史教訓還不夠嗎﹖

    ---

    網上書店的介紹,通常喜歡抄前言。我倒是覺得,應該把這本書的後話抄給教徒看。因為這再次提示了教徒應如何看待演化﹕(當然,對於非教徒,不這樣看也沒所謂)

    「我希望你闔上這本書之前,能對三件事情心存感激。


    首先,生命是持續創造的過程。演化並未完結,一直圍繞在你身邊,當我們前進時,演化一直在改變。
    第二,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事物是單獨存在的。我們也就是指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他任何生物,都正在一起演化。
    第三,我們與疾病的關係,往往比之前所了解的更加複雜。

    畢竟,生命是精巧複雜的禮物,幾乎可說是生物、化學、電學與工程學的不可能集合,加起來變成不可思議的整體,結果遠大於各部分的總和。
    整個宇宙正朝向無序的狀態前進,假如所有的物理作用力,都把宇宙萬物往無序的狀態拉近,我們大部分的人只要活著,便是奇蹟了﹗這也是為什麼,如果能夠身體健康,我們就應該心懷感謝,因為這值得敬畏,而不是將健康視為理所當然。
    當你的心智向上提升——當你能了解到『你擁有的健康是一項奇異恩典,你我的生命其實是處在趨近混沌狀態的宇宙中,其間有諸多難以解釋的作用力在拉扯』,這個想法會進一步指引你、深深影響你,讓你帶著莫大敬意,去看待地球生命的繽紛美麗與絕妙。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的試驗與磨練,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創造、誕生。有些事如此複雜與耗時,那肯定是有某種『愛』在辛苦付出。
    地球的生命難以置信的複雜多變,居然是從很簡單的起源,發展而來。我們對這了解得愈多,就愈加覺得這是個奇蹟,而這個奇蹟仍繼續在展現當中。
    這就是演化的奇蹟。」(p.300-301)

    抄文在於再一次證明,對於真正堅定的信徒,接受科學發現並不會減損他們的信仰,只會令他們從新的角度感動。
    千方百計抗拒科學、歪曲事實的人,他們擁抱的不是神,而是陳舊的教條。

    (P.S. 儘管作為神學理論,「神導演化論」基本上受到漠視,尤其在香港這種被基要派控制的地方。
    1. 但務必留意,聖公會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一次訪問中,就表示反對教授創造論。他認為達爾文的演化概念,跟聖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seed of processes),有相近之處。把聖經中的創造看成和演化並列的理論,是錯誤歸類。他恐怕創造論只會削弱而非加強信仰。
    就是香港聖公會的《教聲》,也有一篇討論英國教會和達爾文關係的文章
    2. 天主教會亦已經接受演化論是符合科學的理論,只堅持人類的智慧必由上帝賦予。
    3. 有位崇基同學寫了篇不錯的通識功課﹕基督信仰的基礎
    4. 如果不像基要派堅持逐字解釋,對於創世記的解經討論,網上也有。)

    -------------

    筆記,或挑骨頭﹕

    p.40 「也許抵消了血色素沈著病所帶來的負作用」,應為「副作用」。
    (對香港人而言「沈」應為「沉」,「沈」只當姓氏用。不知為何台灣人喜歡用「沈」代「沉」。)

    p.59 「這些科學家在一萬兩千年前的泥芯發現一種北極野花,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的大量花粉。……他們稱這場氣溫陡降事件為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看到這一段時,我第一件想起的就是以前在《牛頓》見到的「玉木冰期」。是否同一回事﹖
    根據維基的資料,玉木冰期(Wurm)是最後一次冰期,由十一萬年前開始,到大約一萬二千年前結束。新仙女木期則是12900-11500年前一段突然回冷的時期,新仙女木期結束後就是人類農業的開始。
    跟持續萬年計的冰期相比,新仙女木期只持續了一千年左右。而且只需十年時間開始,結束只用了三年,顯示氣候變化不一定是緩變,變化可以很猛烈。
    (這一段留給熟悉地理學的看倌補充)

    p.77 「我們知道如何使用液態氮讓組織高速降溫,每分鐘可以降低三百多度」

    應是華氏吧﹖

    p.107-109 討論美國黑人的奴隸史和高血壓的關係。但正如作者所言,由於黑人和其他族群有不少社會因素的差異(例如營養、教育、職業等),所以要排除了這些因素的影響才能確定。

    p.127 「大豆也含有一種叫做金雀異黃酮(genistein)的植物雌激素。值得注意的是,今日許多加工食品,包括市面上的嬰兒配方食物,都使用大豆,因為它是便宜的營養來源。含大豆食物的長期攝取,以及飲食中似乎持續增加的植物雌激素,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然而我們卻不採取行動加以控制,這讓一小群科學家愈來愈擔心這個現象。」

    要多擔心﹖中國人吃大豆幾千年了。
    要怕日常食物中攝取植物雌激素,不如怕那些「健康食品」勉強把「有益物質」濃縮起來。

    p.138 「然而有機園圃的農夫不使用農藥,這意味有機芹菜的莖在生長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昆蟲和真菌攻擊,當這些莖葉總是被昆蟲啃咬時,它們會產生大量的補骨脂素作為反擊。
    種植有機芹菜的農夫,雖然讓植物遠離農藥,但也促使植物體內自行生產累積了大量的毒素。大自然總是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這故事應該給綠色和平的人看。環保問題並不像某些深綠人士「宗教化」的信念那麼簡單﹕凡人工不好。
    污名如DDT者,在撲滅瘧疾方面也有不可取代的巧用。農藥的問題,主要是濫用。
    人類自從踏入自然界開始,就注定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就是回去茹毛飲血,也無法避免。

    p.140 「他們稱這些蒸氣或霧為癘氣(miasma)。」

    瘴氣呢﹖
    有篇中醫文章頗有趣,說瘴氣屬陰邪,癘氣屬陽邪。

    p.141 「譯註 7﹕柏克(James Burke, 1936-),英國科學史家、作家與電視節目製作人,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電視紀錄片「連結」,內容關於科學史和科技史。」

    即是我以前介紹過的《Connection》,一個「藤拉瓜、瓜拉藤」的有趣節目。
    (這位老伯甚至乎,竟然有 fans site,恐怕連 Chris 也自嘆不如喔﹗)

    然後,作者試圖討論一下「後天性狀遺傳」的問題﹕

    p.201 「你可以了解,這些發現甚至讓人更難想像,演化如何只靠著某一個基因密碼的隨機突變,就能找到讓每一種生物生存下去的各種適應方式﹖剔除一個基因,居然對生物不痛不癢,那樣一點點的隨機突變,又如何能讓物種發展出更成功的適應方式﹖如何能成為演化出新物種的唯一機會﹖
    這種隨機的突變,很可能力有未逮。」
    p.205「還有,麥克林托克發現,這些到處游移的基因並不是隨機移動,它們的漫步是有章法的。首先,它們常重新落在基因組的某些特定位置﹔第二,這些主動的突變是由外界影響,也就是環境中威脅玉米生存的變化所引發的,像是炎熱高溫或乾旱。簡單來說,玉米似乎從事某種刻意的突變—既不隨機,也不罕見。」
    p.211「凱恩斯的陳述相當於演化上的異端邪說,他寫道,大腸桿菌『可以選擇它們應該產生哪一種突變』,而且也許『具有讓後天性狀遺傳的機制』。」

    有關係嗎﹖我只會認為這是譁眾取寵。這些發現的要點在於說明,基因組不是一組僵硬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組會自我監察的網絡,會因應環境壓力改變自己,以求適應。
    生物面對環境壓力,有一套因應方法,例如 heat shock protein (中文介紹)。

    而且這裡牽涉了兩種不同的改變方式。
    好像大腸桿菌那種單細胞生物,突變當然會改變了自己的基因組,而又直接傳遞到下一代。
    可是,多細胞生物則不同。例如玉米,是環境壓力刺激玉米種子的基因組突變,希望下一代產生出適應惡劣環境的品種,而不是改變那棵玉米樹本身的基因組。(因為多細胞生物的生殖細胞和體細胞屬於兩個系列,即是下面提及的魏茲曼障礙)
    ——你怎可能要求整棵玉米樹的細胞作一樣的改變﹖
    這根本不是「後天性狀遺傳」,並不是玉米樹的後天性狀傳遞了給玉米種子,而是玉米樹生產的種子性狀會受後天因素的影響。
    (當然,對單細胞生物而言是成立的,因為反正它們就只有一個細胞,然後分裂為兩個……)

    (可參考英文維基的拉馬克主義條目)

    p.214 「魏茲曼障礙是建構遺傳研究的重要原理,然而一些研究認為這個原理並沒有我們一度認為的那麼牢不可破。我們很快會談到,一些病毒或反轉錄病毒也許能夠穿透魏茲曼障礙,從體細胞將DNA帶到生殖細胞。假如是這樣,將從理論上打開『後天獲得的適應可以傳遞到後代』的大門。」

    這當然有可能,但這也不是普遍的演化機制。演化要靠這麼轉折的路徑,還不如生殖細胞自己產生突變來得快。

    p.219 間斷平衡理論,總是令我想起辯證法的「正反合」。就像開始時發現原來很多地質變化所需時間比原先想像的慢,於是緩變說推翻了災變說,奠定演化的基礎﹔但後來又會發現,有些變化並非慢得那麼誇張,可以發生得很快(例如上述的新仙女木期)。
    但與創造論者的聲稱不同,這些發現並非把我們帶回災變說(儘管他們這樣說),而是令我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間斷平衡。知道有疾變,並沒有推翻緩變(生命仍然有幾十億年的演化史)。

    科學發展經常如是,兩個理論的辯論,各有取勝的時期,但最後會發現兩者都「o岩唔晒」,吸納到新的學說當中。最知名的當然就是的波動說和粒子說最後合併為「波粒二象性」﹔發生學先成和後成爭論,也被基因調控的發生過程所取代。
    就正如我們知道了地球並非正圓球體,也不會倒退到重新擁抱「地平」學說一樣。

    讓教徒多了解這些科學史吧,不要讓他們再被假神之名的人所騙。

    p.225 「維亞瑞爾相當推崇盧瑞亞(Salvador Luria, 1912-1991)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微生物學家。盧瑞亞的研究工作從一九四零年代跨到一九八零年代,他最早提出病毒不只從外在環境,也從內在環境協助激發人類的演化。一九五九年,盧瑞亞寫道,病毒進入基因組可能創造出『成功的遺傳模式,是構成所有生物細胞的基礎』。
    維亞瑞爾推測,這個概念當時並沒有廣為人接受,因為大家對於『自己是由寄生在生物上的東西塑造而成的』這個概念,不由自主的產生一股反感……」

    是呀,人就是只會仰望「偉大」,看不起卑微的東西。

    p.238 「田鼠、水蚤、蝗蟲與蜥蜴,這些例子當中的每一個,後代的特徵都由胎兒發育期間的後成效應給調控了。DNA並沒有改變,但是表現凡方式改變了。『母親的經驗影響後代的基因表現』這現象,就稱作母親效應(maternal effect)。
    請想像,母體效應若是運用在人類身上﹕藉著傳遞正確的後成遺傳訊號,我們就可以擁有更健康、更聰明、更能適應環境的寶寶。」

    胎教﹖(當然不是聽聽音樂那麼簡單)
    下面一點會對準媽媽有更大啟示﹕

    p.340-341 「假如一位剛懷孕的母親,在開始的幾個星期只吃典型的垃圾食物,胚胎也許會接收到將要出生在缺少重大營養的艱難環境的訊息,在好幾種後成效應的綜合影響下,各式基因被開啟與關閉,導致嬰兒出生時體積較小,所以只需要較少的食物便能存活。
    但這話只說了一半……
    根據巴可的節約表現型假說﹕感受到營養缺乏的胎兒,會發展出『節約』的新陳代謝功能,以便擁有更高的能量儲存效率。如果具有節約表現型的寶寶是出生在一萬年前相對饑荒的年代,精簡的新陳代謝功能會有助於他存活下來﹔然而當這類型寶寶生長在二十一世紀食物豐沛的環境,那也往往是高熱量但營養貧乏的環境,由於能量儲存效率的高超,他們很容易就變胖啦﹗
    ……我們知道的還不夠多,還未能了解人類的胎兒何時開始受後成效應的影響。但是動物實驗顯示,這個過程發生得相當早。」

    可是,影響胎兒的不單是母親﹕

    p. 242-243 「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青春期之前就開始抽菸的男人,他的兒子在九歲的時候,已比正常小孩要胖得多。
    這個關鍵只在兒子身上發現,所以科學家認為這些後成遺傳標誌是經由Y染色體傳遞的。」

    連祖父母都有份。尤其是外祖母,因為你的媽媽在出生前,卵巢裡就已經準備了卵子,所以你外祖母所面對的環境,也會影響你媽媽卵子的後成遺傳標誌﹕

    p.244 「洛杉磯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小孩的外祖母如果在懷孕時期抽菸,比起母親在懷孕時期抽菸的小孩,這群小孩更容易罹患氣喘。」

    p.246 「換句話說,甲基標誌若沒有遭到消除,它們可以世世代代傳遞,最後導致演化。或者,再換句話說,從父母或祖父母獲得的後天性狀,最後可以『遺傳』到他或她的後代身上。」

    這個說法是過分概括。
    因為孩子所得到的,其實不是他父母的性狀(只是父母面對的環境影響了孩子的性狀),所以跟「後天獲得性狀遺傳」是兩碼子事(那是指父母獲得的性狀會傳給子女)。這些研究只是證明後天可以影響遺傳的表現而已。
    而且,甲基化也並非不可更改,會因為後來的環境變化而改變(就正如父母改變了他的基因甲基化狀況一樣)。但演化層面的突變(基因密碼的改變),是隨機而不可逆轉的。
    所以,後成遺傳學的變化,和演化所依賴的突變,是不同的。

    p.255 「讓情況更複雜的是,甲基標誌常常落在轉位子附近,也就是和那些跳躍基因成了鄰居。一旦轉位子跳躍到基因組的其他地方,常會連帶把甲基標誌也帶到鄰居,改變了新居附近的基因的表現。」

    既然如此,那又如何做到「後天獲得性狀遺傳」呢﹖
    不要再拖拉馬克出來啦。正如前文,對事實的認知會持續改變,但不會回到起點。

    p.256-257 「當醫生預測一位孕婦即將早產,往往會為孕婦注射一種藥物,通常是必得美壯注射液(betamethasone, 貝他皮質醇)來加速胎兒肺部的發育,這會大大增加早產兒存活的機會。現在有些跡象顯示,孕婦若是注射好幾劑必得美壯,會增加嬰兒過動與生長遲緩的機率。最近多倫多大學一項調查顯示,這些效果也許還會延續很多世代。……然而一位專門治療早產兒的醫生說,這項研究是『完全超乎理解範圍』。」

    其實很簡單,因為處理早產兒的醫生職責是救命,先解除眼前的生命危險,以後的事根本顧不了那麼多。就像有人手腳壞疽,醫生可能就要切除手腳。不切就沒命,他怎能顧慮你日後傷殘的問題﹖

    p. 262 「一九九零年代,巴爾幹半島的斯拉維尼亞十日戰爭之後的一項出生率研究……」

    應為斯洛文尼亞

    p.263 「另一方面,有證據顯示在重大戰役結束後,男嬰的出生率會提高。……那些身體健康,壽命可能較長的母親,比那些身體較差、壽命可能較短的母親,生男寶寶的機會比較高。
    不知如何,孕婦的心理狀態可以引發生理或後成事件,影響到她的懷孕成功率以及生下男嬰或女嬰的比率。豐年意味著更多男孩﹔壞年意味著更多女孩。」

    這也不出奇,因為男人的壓力較大、死亡率較高。在壞年頭,資源不足下男性爭奪資源會更易死亡,所以生女嬰比較有利(因為女性幾乎一定有繁殖機會)。反之,由於男性傳宗接代的潛能更大,所以如果在好年,生男嬰應該能帶來更多的繁殖機會。
    令人驚訝的是機制,因為我們還不了解,完全不知道怎樣辦得到。

    p.276 「計畫性的老化對個體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康的事﹔我相信,老化其實是給了物種演化上的好處。根據這種想法,老化就像是生物學上的計畫性作廢。」

    Creative destruction?

    p.281 「醫院對待產婦的方式,太像對待病患了,他們把懷孕視為需要管理的風險,而非一場只需要醫護人員幫點忙的演化奇蹟。」

    p. 288 「我們喪失體毛,是因為男人追逐羚羊時體溫過高﹖那麼,為什麼不需要追逐羚羊的女人,體毛倒比男人少﹖那些奔跑在大草原上的無毛動物,又該作何解釋﹖」

    「有」毛動物﹖

    ----------------

    (﹕謝栗姐協助抓別字)

  • magazine 200804

    《明報月刊》四月號
    反正高行健的藝術,我看不明,所以只有令人不高興的事。

    在胡兄那邊,在下曾提及「預備立憲」和「皇族內閣」。原來想起這段歷史的,不只在下。
    還有章立凡﹕〈歷史留給改革的時間不多了—二○○八「兩會」後的中國〉

    去年八月號刊出了一篇〈中西醫學之間的公理性原則〉,儘管作者李致重是個中醫學者,但他把數學術語(公理)搬到中醫討論,在下看完也不明白他到底想說甚麼。
    怎料這篇文章竟然牽出筆戰。上月就有篇回應〈中醫到底是科學還是玄學﹖〉,史學教授尹章義批評原作者﹕

    (節錄,下同)

    李文又為「中醫學」下定義,「中醫學則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的理論、方法研究證候及其變化規律」的學問,我寧可相信這是李文的獨斷和偏見。因為筆者所知道的中醫學者,多半都努力揚棄陰陽五行的玄學

    筆者無意長西醫志氣,滅中醫威風,只是想嘗試說明實事求是的態度,才是中醫科學化的唯一選擇。醫學哲學固然可以指導醫學的發展方向,那也必須是植基於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科學的藥理學的醫學哲學;而不是以陰陽五行的玄學為基礎的醫學哲學。
    至於要求好不容易才擺脫亞里士多德魅影而科學化的西醫,重行回歸亞里士多德「公理性原則」的魔咒下「在反思中改造」;不如期待「中國傳統醫學」在中國《憲法》庇佑下,發展成現代醫學。

    當然,如果說歷史學家不懂中醫,那亦無不可(雖然尹教授也寫過有關中醫史的文章)。反正我對中醫的認識不足以作出判斷。
    但本期刊出李教授的回應〈中醫的科學源頭在哲學〉,今次我看得通了,反而覺得不能苟同。原因如下。

    首先,面對中醫「基於玄學而非科學」的批評,李教授似乎很著意去「平反」,於是他搬出「科學」的原意﹕

    在希臘,科學最早的含義即知識(episteemee)……「關於永恆和必然的認識……知識也就是科學」。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西方學術蜂擁東進。譯者按照分科之學的意思,把融入日文的科與學二字組合在一起,故科學一詞發明於日本。……然而從本意上講,科學就是知識,知識就是科學。進而準確、嚴密地講——科學是分門別類的知識體系

    當代對科學與哲學的界定是: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知識體系;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思維的一般規律的總概括。一般,即普遍的意思;一般規律,即對各種事物共同規律的總概括。所以哲學是研究一切事物共同規律的學問;科學是研究某一具體事物的知識體系。顯而易見,哲學概括的層次高於科學。……而「哲學是科學的科學」的說法,在中華文化圈早已耳熟能詳。

    這只是那種連人文學也稱為「人文科學」的「科學」定義。這樣跟人辯稱「中醫是科學」,其實只不過等於跟人說「中醫也是一門知識、學科」而已
    這是把「科學」變成無所不包的空洞廢話。這種水平的「科學」定義,跟電視風水節目那句「風水命理並非精密科學」的「科學」有甚麼分別﹖

    很明顯,人家批評中醫不科學,是指中醫學不符合現代「科學」的定義—並非依循科學方法印證否證學說。人家只是說「中醫學不屬於科學」,根本不是貶抑「中醫不算一門學問」。所以借古義聲稱「中醫也是科學」,可算是答非所問
    事實上,尹教授也提出中醫的先進例子,很清楚表明他不是唾棄中醫學,而是批評中醫界有玄學重於觀察的傾向﹕

    在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中,筆者注意到清代大盛的瘟疫學,細讀了吳有性的《瘟疫論》,吳有性揚棄《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的玄學牢籠,作科學的認知,對於致病因子的偏中性「牛病而羊不病;雞病而鴨不病;人病而禽獸不病,究其所傷不同」等語,若譯為白話文,置於現代的《傳染病學》、《獸醫學》的醫書中,沒有人會認為那是三百多年前(一六四二年)刊行的醫學作品。……
    吳有性歸納出傳染病的流行規律,譬如區域性、季節性、周期性和流行病史的強度演變等,都是中、西醫學曠古未有的確論,直逼病因微生物學和細胞病理學興盛之後的現代流行病學。吳有性《瘟疫論》的天才和努力,造成清代瘟疫學派興起的氛圍,可惜那些腐醫又重行擁抱玄學理論甚至激起了同行們的守舊逆流

    也許是因為李教授的特殊「科學觀」,他批評現代科學精神是「科學主義」﹕

    科學門類涉及自然、社會、生命、思維各個領域。在自然科學裏,有以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有以物質形態、結構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前者以哲學的觀念與方法為指導,從觀察事物運動、變化的現象(亦即狀態、信息、物候、證候等)起步;後者以近代物理、化學的觀念與方法為標準,從認識每一具體物質的形態與結構著手。用《周易》和《形而上學》的概念講,前者是研究事物形上屬性或原形的科學後者研究事物形下特點或原質的科學。主觀地把近代物理、化學的觀念與方法,視為一切學科的至上信條或唯一標準,那就犯了近代科學主義的錯誤。這一錯誤,在醫學領域尤其突出。

    在下是讀理科的人,怎麼從來沒見到自然科學要區分為「哲學的」和「物理、化學的」﹖(或者「形上的」和「形下的」﹖)
    如果我要用現代科學哲學的詞語理解其說法,唯有視其「科學」為「描述科學」(descriptive science)。他認為「科學」是描述事物及其變化的學問,而哲學則是研究事物背後(即 meta-)規律的學問。

    (以前某些科學家和哲學家批評生物學只懂描述而無法提出定理,認為它們不夠「科學」,充其量只能叫「描述科學」。所以「描述科學」這詞沾上了一點「低級」、「次等」科學的味道。)(詳細討論見Mayr的《看﹗這就是生物學》)
    (更被看不起的,就是社會科學。其實那是因為社會比生物更複雜、而且由「人」組成,所以研究者更難驗證他們的理論,有時流於空談。)

    可是很明顯,以現時對「科學」的慣常用法而言,其實並沒有這樣的分別。你覺得物理和化學只研究「物質形態、結構」而不涉及「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嗎﹖
    同樣地,李教授講的「形而上學」也是古義,現在研究「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也是物理、化學等科學的一部分,沒有人把它當成形而上學的 (除非李教授就是沒有人 )。

    (否則牛頓力學不算物理學,而是形而上學﹖)

    儘管現在理學院畢業的博士大都叫「哲學博士」(Ph.D.),以反映研究「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是源自哲學。但現在已經沒有科學家自稱「搞哲學」的了——儘管他們也研究「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他們亦不會自認是「metaphysician」(除非他同時是個研究形上學的哲學家)。
    到了廿一世紀還這樣把形而上和科學混為一談,只會令我嗅到偽科學的味道

    進一步的,李教授引述批評﹕

    台北哲學家曾仰如在其《形上學》一書的《導論》中強調:「形上學是一切學問的基礎……形上學一被忽略、藐視,學術的進步及真理的揭發就無形中大受阻礙,人類的推理能力也普遍地趨於薄弱,知識界也將變成混亂不堪,各學科所研究的對象、範圍也認識不清,因而在學術界裏常有越俎代庖之事的發生。」

    我想沒有人反對形而上學,哲學系搞形而上學也沒有人指責。
    問題是﹕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的學問,那是形而下的。中醫無論有甚麼哲學,它研究的也是人及其疾病,都是形而下的。中醫的「哲學」,必須屈從於物質世界,而不能超脫於物質世界的限制而自行其是。
    你看不起形而下的科學,而只顧搞形而上的哲思,那就是真正的「越俎代庖」,那才是中醫衰頹的原因。

    然後,李教授竟然越扯越遠﹕

    「美國每年有五百多本書籍及二十五種刊物問世,以專門介紹亞里士多德、阿奎納的哲學體系,全國有一千多所以上的大學及研究中心傳授此學說。這對於全面反傳統、砸爛孔家店,自掘文化祖墓的近代中國人來說,不知能否生出一點羞愧和遺憾呢!」

    儘管李教授出身大陸,文革對其必有慘痛教訓,但我不知道李教授是否在回應尹教授。因為我完全看不出尹教授的文章有「全面反中醫」的意思,他頂多只是反對「中醫擁抱玄學」而已。
    所以,這一句完全只是李教授自說自話。

    更滑稽的是,李教授突然又為「玄學」伸冤﹕

    中文裏的玄字,有奧妙、微妙之意。《老子》「玄而又玄,眾妙之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魏晉時期,玄學家的所謂名士們以出身門第、容貌儀止和虛無玄遠的「清談」相標榜,使玄字蒙上了負面的陰影。民間的占卜、命相、風水之客,又多以玄學自我包裝、自命不凡。所以,近代常有不問歷史、不讀經書、道聽塗說、人云亦云之人,借一個被扭曲了的玄字,生出了許多非議哲學(包括陰陽五行)、形上學,詬病《周易》、老莊的「高論」來。每每耳聞,總是令人泣笑不得。

    首先﹕尹教授是批評「中醫死抱玄學」,無法與現代科學相接軌啦﹗人家哪有非議哲學、形上、周易、老莊﹖是不是有點答非所問﹖(當然,李教授可能根本不是在答尹教授,只是一般而言啦。)
    其次﹕按照李教授自己的定義,「占卜、命相、風水」難道不也是「科學」嗎﹖為何要看不起人家,以一同並稱「玄學」為恥﹖人家也是講陰陽五行,很「形而上」呀﹗

    (這種心態是否有點像西醫看不起中醫,以一同並稱「科學」為恥﹖
    這一點,尹教授的文章也提到了﹕西醫是如何從哲學變成科學的,人家並不熱衷於擁抱亞里士多德。這一點亦可以參考《醫學簡史》。)

    另外有一個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的荒謬比喻﹕

    近代有一種偏見,以為哲學阻礙了科學的發展而喋喋不休。……如果說哲學阻礙了哲學體系之下的科學,那是滑稽之談——母親怎麼會阻止兒子的成長呢

    如果「哲學是母親,科學是兒子」這個比喻沒錯的話(我同意),那就是李教授自己思慮不周﹕母親阻止兒子成長有甚麼出奇呢﹖不懂就去問問心理學家吧﹖

    (母親放不了手,於是設法讓兒子依賴自己,就會阻礙兒子成長。方某對此感知甚深。
    這比喻同樣可應用於中醫學﹕中醫太依賴哲學,結果忽略了以觀察修正、推翻、更新理論,於是就沉醉於形上學而沒成長為科學。
    當然,這不是說中醫學從沒進步,尹教授就提出過例子。但就像中國古代很多「先進」例子一樣,未能把中國推上近現代科學之路。)

    之後,李教授終於提及中醫學有何缺失﹕

    包括中醫與西醫在內,醫學家面對的人大體有七方面屬性或特點:一、自然屬性的人;二、社會屬性的人;三、精神情志屬性的人;四、整體狀態的人;五、人的組織器官層次的特點;六、人的細胞層次的特點;七、人的分子層次的特點。應該說,中醫主要研究了前四方面形上的屬性,西醫生物醫學主要研究了後三方面形下的特點。

    老實說,我看不出怎麼要分成「自然屬性的人」、「社會屬性的人」、「精神情志屬性的人」和「整體狀態的人」四項,反而「組織」、「細胞」、「分子」之分就很清楚。
    就是世界衛生組織,也只是把人的健康分成「生理」、「心理」(即精神)和「社會」三層次而已(三者合起來就是「整體」)。現在好像勉強要把中醫說成有四方面、西醫三方面,好顯示中醫優勝似的。

    而且還是脫不了自大狂﹕

    是在層層解剖的過程中,人在整體狀態意義上的生命和思維,統統不存在了。更不可忽視的是,西醫不僅不能用零散的細胞組裝成一個整體狀態的人,而且就連用幾個基因片斷連接出一個最簡單的病毒,也做不到。所以人類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絕非物理、化學獨佔的領地——形上性的中醫,非存在不可

    首先﹕儘管現代科學偏向「分解」,但西醫也講究心理、追求「全人醫療」的。
    其二﹕如果傳統中醫連零散的細胞都不了解,就不要恥笑西醫組裝不到整個人了(你又組裝到嗎﹖)。那就跟一個不懂拆機的人,恥笑拆機的人不懂「砌機」一樣——至少你還要靠人家才知道CPU是甚麼樣子的呢﹗其荒謬有如五十步笑百步。
    其三﹕「用幾個基因片斷連接出一個最簡單的病毒,也做不到」,我想李教授真的要留意一下新聞(附上2003年的新聞一則)。重造基因的改裝病毒甚至早已進入西醫應用了,連《Scientific American》也有報道啦。
    其四﹕如果「冇左中醫唔得」(非存在不可嘛),那麼本來沒有中醫的西方世界,那些人豈不早就死光了﹖既然人家沒中醫也可以發展起來,那即是中醫並非「非存在不可」了。(注意﹕這不是說中醫沒用)

    之後又討論《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對其所建立的理論體系是充分肯定的。該書在《陰陽應象大論》裏說:「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名處;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所以德國漢學家M.波克特說:「中醫是成熟的科學,而且在兩千多年前就達到了成熟科學的水平。」這一句話,絲毫沒有錯。否則,《黃帝內經》是不會用各從其經、各有處名、皆有所起、各有條理、盡有經紀、皆有表裏如此堅定明確的語詞,來自我肯定的

    問題﹕以「自我肯定」為根據,算是哪一門謬誤﹖(在下心中的答案)
    (試想,就是李教授看不起的風水命理,它們的專著也一定「各有處名、皆有所起、各有條理」,自我肯定吧﹖)
    (註﹕同樣地,我不是說《黃帝內經》沒有用,我沒足夠的學識去判斷。只是指出李教授論理不通。)

    (退一萬步說﹕包括《吹水無邊》,有哪本書是不自我肯定的﹖﹗

    最後李教授就忽然下斷語﹕

    十八世紀的哲學家康得針對自然科學忽視形上學的問題時強調說:「自然科學以形而上學為先決條件。」十九世紀的哲學家黑格爾幽默地說:「一個有文化的民族沒有形而上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本性上屬於形上性科學的中醫,如果疏遠了哲學,如果偏離了形上之思,是沒有其他道路可走的!

    天呀﹗李教授真的很喜歡「古」,連科學也要聽從於古人﹖為何他不兼採希波克拉底的四體液說去斷症呢﹖中西合壁,天下無敵喔﹗

    我沒有研究康德,我猜康德的意思只是指﹕我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受限於我們所抱持的(形而上學)觀念吧﹖(因為我只讀過陳永明在《哲人哲語》介紹康德的「有色眼鏡」論)
    我的看法偏偏是﹕形而上學以自然科學為先決條件。不基於觀察自然的形而上學,是無根之木。所以形而上學雖然指導科學(觀察),但又必須服從於科學。
    如果說偏離了形而上的中醫無路可走,那麼忽視了(形而下)科學的中醫,就是在盲走,想不跌死也難。

    ---

    物理和化學科的研究方法,固然不適用於每一門科學(例如生物學)。但既然統稱「科學」,背後也有共同的標準,例如可證偽性
    中醫是否提出了可以證偽的說法﹖我不知道。但如果要駁斥別人「中醫不科學」的批評,應該是提出「中醫理論」亦可證偽(的方法和例子),而非搬千年古書定義來唬弄人。後一種反應,不就是尹教授批評的嗎﹖

    或者正在讀中醫的看倌,可以指教一下。
    至少讓在下把李教授的說法,看得「合理」一點。

    -------------

    延伸閱讀﹕
    李逆熵《三分鐘宇宙—現代科學新論》,香港﹕商務,1991 (淺介科學哲學,書介)
    Ernst Mayr《看﹗這就是生物學》,台北﹕天下遠見,1999 (「生物學」的「科學」之爭,書介)
    陳永明《哲人哲語》,香港﹕現代教育,1995 (康德淺介,書介)
    Roy Porter 《醫學簡史》,王道還譯,台北﹕商周,2005 (西方醫學史,書介)

  • foods revolution

    很久以前明報月刊送的,前陣子才讀完﹕
    劉再復的《閱讀美國》(香港﹕明報,2002)

    教育城那邊的試讀,竟然引來某人留言,說劉再復片面地「唱好」美國人云云。
    我沒有看那試讀(有書嘛),所以不知內容有沒有偏頗。但我頗肯定這人沒讀過原書(或者沒仔細讀)。事實上,劉再復儘管唱頌美國民主自由,但也指出不少美國社會令他「看不過眼」的問題(例如崇尚以力勝人)。

    身為一個從大陸跑出來的學者(他在八九年到美國),他對於美國的褒貶基本上都是跟大陸的比較。以人家為鑑,對中國人當有助益。至他對於美國的貶,(若然譯成英文)美國人是否聽得入耳,就不關我們的事了。(我向來贊同柏楊的說法﹕讚揚留待外國,批評留給本國。讚揚不會令一個國家進步,只有批評可以。)

    「十年中,我多次到過香港、台灣,這兩個地區也有傑出的文化在,但也有許多膚淺的文化在,可惜的是,與美國相比,這裡的膚淺往往加上世故。」(p.80)

    聽不明白的香港人,說不定還會沾沾自喜呢。

    書中劉再復指出很多美國的社會和文化問題,亦提及「聽到不同意見就火冒三丈、氣得死去活來的自由主義教授」,但如果因此以為劉再復是「衛道之士」(慘,這已經變成貶義詞),亦不正確。
    倒不是因為他同時提及「見到同行便先咬一口的仁義儒學家」,而是因為他從不因為社會亂象而唾棄自由。他唱頌自由,甚至愛上傑弗遜的誓詞,把它抄上幾次﹕

    「我向上帝宣誓﹕我憎恨和反對任何形式的對於人類心靈的專政。」

    很明顯「專政」兩字觸動了他的心靈。他說﹕

    「我看到美國並非理想國。這部用金錢開動的龐大機器也充滿機器專政的可笑故事。充溢於街道和辦公室的銅臭味常常讓我感到窒息。然而,他們從來不敢把「全面專政」當作神聖的旗幟,在他們的思想意識裡,從來沒有把人類心靈送進牛棚和豬窩,他們的過於發達的技術和僱傭制度也使一部分人類心靈異化,但是,他們畢竟在法律上和觀念上保護著人類心靈的尊嚴與價值。任何心靈都可以自由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巨大的國家機器絕對不能騷擾任何一支脈管的跳動。他們賦予心靈的權利是心靈永遠不受干預、不受侵犯、不受奴役的權利,是心靈可以像山間飛鳥隨時都可以自由啼唱的權利。這種心靈權利高於一切。我應當坦白地表明,我羨慕這種權利。」(p.51-52)

    儘管他也認為美國的道德問題要從教育著手,但他同時支持思想的自由飛翔和發聲。因此,他就不是那些認為以「一元」愚民、奴役大眾思想是解決方案的衛道之士。

    ---

    我想其中一篇文章,大可作為《食.戒》的外傳,但不懂文革語言的人未必懂得笑﹕

    (T恤與咖啡漬—《HERO》電視劇插曲)(播放完畢)

    〈富人喜劇〉(p.94-98)

    美國除了文化上進入喜劇時代之外,在生活中也充滿喜劇。觀賞美國人日常生活的喜劇,十分有趣。例如,觀賞美國人富了之後不知道怎麼辦就很有趣。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為了這一點,大約爭論了二十年,最後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現在已有一部分人富了,但另一部分即大多數人怎麼富還是一個大問題。而對於美國,他們早就知道人要致富是天經地義,人人都可以富,都應當富,而且個個都想富想得要命。現在雖然有一部分富不起來,但已經富了的不僅形成了一個大資產階級,還形成了一個更龐大的中產階級。
    這些富人在豐衣足食之後,常常不知道如何是好,因此便失去生活的目標,發起愁來。聰明的知識分子告訴他們﹕你們應當享受生活,享受財富。這一提醒使他們意識到生命的寶貴,意識到健康第一,漂亮第一,長壽第一。於是,長得太肥胖的,立即去減肥
    一旦進入減肥行列,就像當年我們中國人進入革命隊伍一樣,非常悲壯,旗幟鮮明,並首先立即解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減肥的首要問題。身上的脂肪就是敵人,非把它打倒不可,革命就是革脂肪的命。我從電視上觀賞過減肥中心的集體訓練,個個都是磨拳擦掌,義憤填膺,一副和脂肪肥肉不共戴天、決一死戰的樣子。一旦減肥成功,她們不僅興高采烈,而且展示過去肥胖時的照片,看到自己今昔如此不同,竟自己感動得掉下眼淚,完全像我們中國人的憶苦思甜。減肥公司以此為廣告,不僅得到減肥成功太太們的千恩萬謝,而且大發其財。
    有一回我仔細聽了一位百萬富翁老太太介紹減肥經驗,說關鍵在於要有決心,有信心,有耐心,要經得起饑餓、頭暈、醉麻、甚至渾身顫抖的種種考驗。這不僅與我們中國傳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哲學相通,而且很符合「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愚公移山」的現代革命精神。

    肥胖的富人算是找到生活的目標了,那麼,不肥胖的富人該怎麼辦﹖他們與她們最關心的是如何堅持不肥胖狀態。堅持就是勝利。而保持堅持這種狀態的關鍵是注意飲食,吃「健康食品」。所謂健康食品就是低脂肪、無脂肪食品,即不會導致膽固醇高的食品。為了幫助人們抗肥,美國聯邦政府農業部前幾年已親自設計了一座健康食品金字塔﹔把脂肪徹底掃除出塔外,而社會上則到處開辦健康食品飯店。美國全民性的反脂肪運動已持續了將近二十年,富人們對脂肪早已高度警惕,時時「緊繃一條弦」,吃飯時念念不忘減肥鬥爭念念不忘主要危險。這些尚未肥胖的富人們,如今也像加入革命隊伍,首先也認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
    「糖」是頭號敵人,也是最早發現的敵人。全部仇恨首先應集中在「糖」身上。「蛋黃」是二號敵人,也是後來才發現的。對它也不能心慈手軟。「動物油」是三號敵人,也是後來發現的。最後又發現白米飯、白麵粉也是敵人。現在敵人的種類已達數十種,讓人進入糧菜市場,很有「四面楚歌」之感。
    近幾年,美國出版了一些具有新營養觀念的書,開始否定某些敵人,樹敵太多。和我國當年反對階級鬥爭「擴大化」、「落實政策」、「伸冤平反」的意思差不多。

    我在美國生活多年,沒有富人這些苦惱,照樣吃營,吃蛋黃,吃白米飯。有回我好奇地進了健康食品飯店,結果除了吃到一碗水撈麵和一盤青菜之外,什麼都沒吃到。而且那些「健康蔬」,很像六十年代初困難時期的野菜。對著粗菜淡麵,我想起過去的艱辛歲月,竟也熱淚盈眶。從此,我再也不顧健康,照樣吃豬肉,吃牛排,吃雞蛋。但是,每年身體檢查都是膽固醇正常。有位美國鄰居很羨慕,前來取經,問這是怎麼回事﹖我說﹕你們美國人太理性,但是理性得走火入魔就會走向反理性。我只是尊重生命自然,告別革命,沒有那麼多敵人,那麼多防範,所以吃得好,睡得好,沒有悲劇,也沒有喜劇。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註﹕《告訴革命》是作者另一本書的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