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8, 2008
-
In the view of evolution: sick and sins
這篇文開始得早,未讀完就寫。但讀完後卻遲遲沒寫好﹕
《最衰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Sickest:A Medical Maverick Discovers Why We Need Disease),Sharon Moalem、Jonathan Prince,台北﹕天下文化,2007
不知道他們的編輯怎麼想,但如果由我譯,我會堅持中英夾雜﹕把書名譯成《Sick者生存》,既配合「適者生存」的音節,亦更配合本書的意思。對於這本書的詳細內容,看倌大可到連結網站去看。本書的核心概念是「演化醫學」(英文維基),這概念對在下並不陌生,因為早在看《演化》電視特輯時就已經接觸過。
簡略而言,本書介紹了演化和人類疾病的關係,人類和病原的互相適應。第一部分,重點介紹了幾種遺傳病和人類演化背景的關係﹕
1. 血色素沉著病(維基)和瘟疫
2. 糖尿病和新仙女木期(短冰期)
3. ApoE4導致膽固醇過高和維他命D的關係
4. 美國黑人較多高血壓和奴隸買賣的歷史
5. 蠶豆症、鐮刀狀血球病和瘧疾 (後者是教科書的慣用例子)最有趣的是,就是指出蔬菜對人類除了益處,也有害處,但人類還是要繼續吃蔬菜。而且雖然「放血」現在被視為野蠻療法,但那只不過因為被濫用了,其實對於血色素沉著病人,放血(或捐血)還是有點用的。
「演化不偏好讓我們生病的性狀,
除非那些性狀在傷害我們之前,更能幫助我們生存。
一個超過四億人口共有的性狀(G6PD缺乏),肯定是演化上偏好。」(p.124)遺傳病對人類的「好處」,有助於人類活過那段困難時期,但此一時、彼一時,彼時有益,此時就有害了。
第二部分,介紹病原體和人類之間的互相演化適應。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只需要用一句概括﹕
「從我們的感官到外表、到血液中的化學等每件事,都是演化為了回應疾病而塑造出來的,甚至連性吸引力也與疾病有關。」(p.153)
其中霍亂的致病力和環境的關係,在《演化》所介紹的演化醫學中已介紹過。
其實演化的觀念對我們如何應付疾病,非常重要。對演化的漠視或敵視,直接影響了我們醫學的進步和努力。試想想,如果每個人都知道細菌和昆蟲會演化的話,使用抗生素或殺蟲劑的時候,會不會小心謹慎一點﹖
濫用這些手段,除了因為自私外,亦因為對於「演化」缺乏認識。只以為「殺了就成」,不知道「手段不適當,會令對手更強大」的道理。那些堅持敵視演化論的教徒,不只是老頑固而已,他們正在危害人類的安危。
第三部分,討論基因和疾病的關係。(下面「筆記」有一些討論)
---
這本書對我們的啟發,是「演化」觀念的運用。
在演化的眼中,沒有絕對的好和壞,所有都視乎環境而定。十萬年前有益的性狀,今日可以有害。病原和人類既互相攻擊,又互相進步和融合。生物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牽一髮動全身,頗有「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中庸)、「萬事互相效力」(聖經)的意境。既然演化眼中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套用到社會中,亦是一樣。這不是說道德的絕對價值不再存在(正如生存和繁殖就是演化的絕對價值/標準),但如何達到這「絕對價值」,卻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式。亦即是說,「道德」的行為是多變的,沒有一套做法能「壟斷道德」。道德的行為必須因應環境,在一個背景中合符道德的行為,到了另一背景之中,可能會變成不道德。
「崇高的道德教訓雖然值得尊崇,但必須經過理性的批判而非盲目接受。我們用的策略,必須是演化上能穩定存續的策略,否則環境一變,今日的道德就會變成明日的不道德,能行的變成不能行的。」
儘管未能闡清這種道德的內容,但它肯定不是教條所能滿足的。
(李逆熵就從《自私的基因》的博弈遊戲中歸納出三條規則﹕「害人之心不可有、還擊之心不可無、懷恨之心不足取也。」,見《生物學新猷》。)「基要派只會傷害自己和傷害別人,它一點好處也沒有。只要擁有開放的思維,和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保持我們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的決心,我們就可以倚靠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努力,去面對一生中所有的問題。」
正是如此,不單基督教如是,其他範疇的原教旨亦一樣。
從這一種觀點出發(在下稱之為「生態」觀點),我們就會同意,把任何一套教條定於一尊都不是好事,不容異見的存在就更加不成。只有百花齊放的思想氛圍,才可以提供足夠的變異,讓我們的社會可以適應不同的困難。一個自我封閉的社會,最終只會滅亡。
再從同一個觀點出發,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認為「好」和「壞」的不同事物,其實就跟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病原體一樣,有千絲萬縷、互相融合的關係。
就像我們隨便把一種生物(例如﹕蚊)從生態系中移除,可以引致預期以外的災難效果。把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物鏟除,以為就會有益,可能反而有害。對於「影淫社」這類神聖審查同盟,我們能不警惕﹖
社會需要管理,但不能讓人借「一面倒」的形勢,從事鎮壓異己的行為。這種行動只會對當權者有益,而不是對大眾有益。毛澤東把蚊、蠅、鼠、雀列為「四害」,打麻雀打到饑荒為止﹔大家任由老毛整風、鎮反、三反五反、反右,最後搞出文革﹔美國禁酒令壯大了黑幫、禁色情卻令色情大亨壟斷市場(《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這些歷史教訓還不夠嗎﹖
---
網上書店的介紹,通常喜歡抄前言。我倒是覺得,應該把這本書的後話抄給教徒看。因為這再次提示了教徒應如何看待演化﹕(當然,對於非教徒,不這樣看也沒所謂)
「我希望你闔上這本書之前,能對三件事情心存感激。
首先,生命是持續創造的過程。演化並未完結,一直圍繞在你身邊,當我們前進時,演化一直在改變。
第二,世界上沒有哪一個事物是單獨存在的。我們也就是指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其他任何生物,都正在一起演化。
第三,我們與疾病的關係,往往比之前所了解的更加複雜。畢竟,生命是精巧複雜的禮物,幾乎可說是生物、化學、電學與工程學的不可能集合,加起來變成不可思議的整體,結果遠大於各部分的總和。
整個宇宙正朝向無序的狀態前進,假如所有的物理作用力,都把宇宙萬物往無序的狀態拉近,我們大部分的人只要活著,便是奇蹟了﹗這也是為什麼,如果能夠身體健康,我們就應該心懷感謝,因為這值得敬畏,而不是將健康視為理所當然。
當你的心智向上提升——當你能了解到『你擁有的健康是一項奇異恩典,你我的生命其實是處在趨近混沌狀態的宇宙中,其間有諸多難以解釋的作用力在拉扯』,這個想法會進一步指引你、深深影響你,讓你帶著莫大敬意,去看待地球生命的繽紛美麗與絕妙。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的試驗與磨練,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創造、誕生。有些事如此複雜與耗時,那肯定是有某種『愛』在辛苦付出。
地球的生命難以置信的複雜多變,居然是從很簡單的起源,發展而來。我們對這了解得愈多,就愈加覺得這是個奇蹟,而這個奇蹟仍繼續在展現當中。
這就是演化的奇蹟。」(p.300-301)抄文在於再一次證明,對於真正堅定的信徒,接受科學發現並不會減損他們的信仰,只會令他們從新的角度感動。
千方百計抗拒科學、歪曲事實的人,他們擁抱的不是神,而是陳舊的教條。(P.S. 儘管作為神學理論,「神導演化論」基本上受到漠視,尤其在香港這種被基要派控制的地方。
1. 但務必留意,聖公會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在一次訪問中,就表示反對教授創造論。他認為達爾文的演化概念,跟聖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seed of processes),有相近之處。把聖經中的創造看成和演化並列的理論,是錯誤歸類。他恐怕創造論只會削弱而非加強信仰。
就是香港聖公會的《教聲》,也有一篇討論英國教會和達爾文關係的文章。
2. 天主教會亦已經接受演化論是符合科學的理論,只堅持人類的智慧必由上帝賦予。
3. 有位崇基同學寫了篇不錯的通識功課﹕基督信仰的基礎
4. 如果不像基要派堅持逐字解釋,對於創世記的解經討論,網上也有。)-------------
筆記,或挑骨頭﹕
p.40 「也許抵消了血色素沈著病所帶來的負作用」,應為「副作用」。
(對香港人而言「沈」應為「沉」,「沈」只當姓氏用。不知為何台灣人喜歡用「沈」代「沉」。)p.59 「這些科學家在一萬兩千年前的泥芯發現一種北極野花,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的大量花粉。……他們稱這場氣溫陡降事件為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看到這一段時,我第一件想起的就是以前在《牛頓》見到的「玉木冰期」。是否同一回事﹖
根據維基的資料,玉木冰期(Wurm)是最後一次冰期,由十一萬年前開始,到大約一萬二千年前結束。新仙女木期則是12900-11500年前一段突然回冷的時期,新仙女木期結束後就是人類農業的開始。
跟持續萬年計的冰期相比,新仙女木期只持續了一千年左右。而且只需十年時間開始,結束只用了三年,顯示氣候變化不一定是緩變,變化可以很猛烈。
(這一段留給熟悉地理學的看倌補充)p.77 「我們知道如何使用液態氮讓組織高速降溫,每分鐘可以降低三百多度」
應是華氏吧﹖
p.107-109 討論美國黑人的奴隸史和高血壓的關係。但正如作者所言,由於黑人和其他族群有不少社會因素的差異(例如營養、教育、職業等),所以要排除了這些因素的影響才能確定。
p.127 「大豆也含有一種叫做金雀異黃酮(genistein)的植物雌激素。值得注意的是,今日許多加工食品,包括市面上的嬰兒配方食物,都使用大豆,因為它是便宜的營養來源。含大豆食物的長期攝取,以及飲食中似乎持續增加的植物雌激素,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然而我們卻不採取行動加以控制,這讓一小群科學家愈來愈擔心這個現象。」
要多擔心﹖中國人吃大豆幾千年了。
要怕日常食物中攝取植物雌激素,不如怕那些「健康食品」勉強把「有益物質」濃縮起來。p.138 「然而有機園圃的農夫不使用農藥,這意味有機芹菜的莖在生長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昆蟲和真菌攻擊,當這些莖葉總是被昆蟲啃咬時,它們會產生大量的補骨脂素作為反擊。
種植有機芹菜的農夫,雖然讓植物遠離農藥,但也促使植物體內自行生產累積了大量的毒素。大自然總是告訴我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故事應該給綠色和平的人看。環保問題並不像某些深綠人士「宗教化」的信念那麼簡單﹕凡人工不好。
污名如DDT者,在撲滅瘧疾方面也有不可取代的巧用。農藥的問題,主要是濫用。
人類自從踏入自然界開始,就注定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問題,就是回去茹毛飲血,也無法避免。p.140 「他們稱這些蒸氣或霧為癘氣(miasma)。」
瘴氣呢﹖
有篇中醫文章頗有趣,說瘴氣屬陰邪,癘氣屬陽邪。p.141 「譯註 7﹕柏克(James Burke, 1936-),英國科學史家、作家與電視節目製作人,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電視紀錄片「連結」,內容關於科學史和科技史。」
即是我以前介紹過的《Connection》,一個「藤拉瓜、瓜拉藤」的有趣節目。
(這位老伯甚至乎,竟然有 fans site,恐怕連 Chris 也自嘆不如喔﹗)然後,作者試圖討論一下「後天性狀遺傳」的問題﹕
p.201 「你可以了解,這些發現甚至讓人更難想像,演化如何只靠著某一個基因密碼的隨機突變,就能找到讓每一種生物生存下去的各種適應方式﹖剔除一個基因,居然對生物不痛不癢,那樣一點點的隨機突變,又如何能讓物種發展出更成功的適應方式﹖如何能成為演化出新物種的唯一機會﹖
這種隨機的突變,很可能力有未逮。」
p.205「還有,麥克林托克發現,這些到處游移的基因並不是隨機移動,它們的漫步是有章法的。首先,它們常重新落在基因組的某些特定位置﹔第二,這些主動的突變是由外界影響,也就是環境中威脅玉米生存的變化所引發的,像是炎熱高溫或乾旱。簡單來說,玉米似乎從事某種刻意的突變—既不隨機,也不罕見。」
p.211「凱恩斯的陳述相當於演化上的異端邪說,他寫道,大腸桿菌『可以選擇它們應該產生哪一種突變』,而且也許『具有讓後天性狀遺傳的機制』。」有關係嗎﹖我只會認為這是譁眾取寵。這些發現的要點在於說明,基因組不是一組僵硬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組會自我監察的網絡,會因應環境壓力改變自己,以求適應。
生物面對環境壓力,有一套因應方法,例如 heat shock protein (中文介紹一、二)。而且這裡牽涉了兩種不同的改變方式。
好像大腸桿菌那種單細胞生物,突變當然會改變了自己的基因組,而又直接傳遞到下一代。
可是,多細胞生物則不同。例如玉米,是環境壓力刺激玉米種子的基因組突變,希望下一代產生出適應惡劣環境的品種,而不是改變那棵玉米樹本身的基因組。(因為多細胞生物的生殖細胞和體細胞屬於兩個系列,即是下面提及的魏茲曼障礙)
——你怎可能要求整棵玉米樹的細胞作一樣的改變﹖
這根本不是「後天性狀遺傳」,並不是玉米樹的後天性狀傳遞了給玉米種子,而是玉米樹生產的種子性狀會受後天因素的影響。
(當然,對單細胞生物而言是成立的,因為反正它們就只有一個細胞,然後分裂為兩個……)(可參考英文維基的拉馬克主義條目)
p.214 「魏茲曼障礙是建構遺傳研究的重要原理,然而一些研究認為這個原理並沒有我們一度認為的那麼牢不可破。我們很快會談到,一些病毒或反轉錄病毒也許能夠穿透魏茲曼障礙,從體細胞將DNA帶到生殖細胞。假如是這樣,將從理論上打開『後天獲得的適應可以傳遞到後代』的大門。」
這當然有可能,但這也不是普遍的演化機制。演化要靠這麼轉折的路徑,還不如生殖細胞自己產生突變來得快。
p.219 間斷平衡理論,總是令我想起辯證法的「正反合」。就像開始時發現原來很多地質變化所需時間比原先想像的慢,於是緩變說推翻了災變說,奠定演化的基礎﹔但後來又會發現,有些變化並非慢得那麼誇張,可以發生得很快(例如上述的新仙女木期)。
但與創造論者的聲稱不同,這些發現並非把我們帶回災變說(儘管他們這樣說),而是令我們的認識更上一層樓﹕間斷平衡。知道有疾變,並沒有推翻緩變(生命仍然有幾十億年的演化史)。科學發展經常如是,兩個理論的辯論,各有取勝的時期,但最後會發現兩者都「o岩唔晒」,吸納到新的學說當中。最知名的當然就是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最後合併為「波粒二象性」﹔發生學的先成和後成爭論,也被基因調控的發生過程所取代。
就正如我們知道了地球並非正圓球體,也不會倒退到重新擁抱「地平」學說一樣。讓教徒多了解這些科學史吧,不要讓他們再被假神之名的人所騙。
p.225 「維亞瑞爾相當推崇盧瑞亞(Salvador Luria, 1912-1991)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微生物學家。盧瑞亞的研究工作從一九四零年代跨到一九八零年代,他最早提出病毒不只從外在環境,也從內在環境協助激發人類的演化。一九五九年,盧瑞亞寫道,病毒進入基因組可能創造出『成功的遺傳模式,是構成所有生物細胞的基礎』。
維亞瑞爾推測,這個概念當時並沒有廣為人接受,因為大家對於『自己是由寄生在生物上的東西塑造而成的』這個概念,不由自主的產生一股反感……」是呀,人就是只會仰望「偉大」,看不起卑微的東西。
p.238 「田鼠、水蚤、蝗蟲與蜥蜴,這些例子當中的每一個,後代的特徵都由胎兒發育期間的後成效應給調控了。DNA並沒有改變,但是表現凡方式改變了。『母親的經驗影響後代的基因表現』這現象,就稱作母親效應(maternal effect)。
請想像,母體效應若是運用在人類身上﹕藉著傳遞正確的後成遺傳訊號,我們就可以擁有更健康、更聰明、更能適應環境的寶寶。」胎教﹖(當然不是聽聽音樂那麼簡單)
下面一點會對準媽媽有更大啟示﹕p.340-341 「假如一位剛懷孕的母親,在開始的幾個星期只吃典型的垃圾食物,胚胎也許會接收到將要出生在缺少重大營養的艱難環境的訊息,在好幾種後成效應的綜合影響下,各式基因被開啟與關閉,導致嬰兒出生時體積較小,所以只需要較少的食物便能存活。
但這話只說了一半……
根據巴可的節約表現型假說﹕感受到營養缺乏的胎兒,會發展出『節約』的新陳代謝功能,以便擁有更高的能量儲存效率。如果具有節約表現型的寶寶是出生在一萬年前相對饑荒的年代,精簡的新陳代謝功能會有助於他存活下來﹔然而當這類型寶寶生長在二十一世紀食物豐沛的環境,那也往往是高熱量但營養貧乏的環境,由於能量儲存效率的高超,他們很容易就變胖啦﹗
……我們知道的還不夠多,還未能了解人類的胎兒何時開始受後成效應的影響。但是動物實驗顯示,這個過程發生得相當早。」可是,影響胎兒的不單是母親﹕
p. 242-243 「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青春期之前就開始抽菸的男人,他的兒子在九歲的時候,已比正常小孩要胖得多。
這個關鍵只在兒子身上發現,所以科學家認為這些後成遺傳標誌是經由Y染色體傳遞的。」連祖父母都有份。尤其是外祖母,因為你的媽媽在出生前,卵巢裡就已經準備了卵子,所以你外祖母所面對的環境,也會影響你媽媽卵子的後成遺傳標誌﹕
p.244 「洛杉磯一組研究人員發現﹕小孩的外祖母如果在懷孕時期抽菸,比起母親在懷孕時期抽菸的小孩,這群小孩更容易罹患氣喘。」
p.246 「換句話說,甲基標誌若沒有遭到消除,它們可以世世代代傳遞,最後導致演化。或者,再換句話說,從父母或祖父母獲得的後天性狀,最後可以『遺傳』到他或她的後代身上。」
這個說法是過分概括。
因為孩子所得到的,其實不是他父母的性狀(只是父母面對的環境影響了孩子的性狀),所以跟「後天獲得性狀遺傳」是兩碼子事(那是指父母獲得的性狀會傳給子女)。這些研究只是證明後天可以影響遺傳的表現而已。
而且,甲基化也並非不可更改,會因為後來的環境變化而改變(就正如父母改變了他的基因甲基化狀況一樣)。但演化層面的突變(基因密碼的改變),是隨機而不可逆轉的。
所以,後成遺傳學的變化,和演化所依賴的突變,是不同的。p.255 「讓情況更複雜的是,甲基標誌常常落在轉位子附近,也就是和那些跳躍基因成了鄰居。一旦轉位子跳躍到基因組的其他地方,常會連帶把甲基標誌也帶到鄰居,改變了新居附近的基因的表現。」
既然如此,那又如何做到「後天獲得性狀遺傳」呢﹖
不要再拖拉馬克出來啦。正如前文,對事實的認知會持續改變,但不會回到起點。p.256-257 「當醫生預測一位孕婦即將早產,往往會為孕婦注射一種藥物,通常是必得美壯注射液(betamethasone, 貝他皮質醇)來加速胎兒肺部的發育,這會大大增加早產兒存活的機會。現在有些跡象顯示,孕婦若是注射好幾劑必得美壯,會增加嬰兒過動與生長遲緩的機率。最近多倫多大學一項調查顯示,這些效果也許還會延續很多世代。……然而一位專門治療早產兒的醫生說,這項研究是『完全超乎理解範圍』。」
其實很簡單,因為處理早產兒的醫生職責是救命,先解除眼前的生命危險,以後的事根本顧不了那麼多。就像有人手腳壞疽,醫生可能就要切除手腳。不切就沒命,他怎能顧慮你日後傷殘的問題﹖
p. 262 「一九九零年代,巴爾幹半島的斯拉維尼亞十日戰爭之後的一項出生率研究……」
應為斯洛文尼亞。
p.263 「另一方面,有證據顯示在重大戰役結束後,男嬰的出生率會提高。……那些身體健康,壽命可能較長的母親,比那些身體較差、壽命可能較短的母親,生男寶寶的機會比較高。
不知如何,孕婦的心理狀態可以引發生理或後成事件,影響到她的懷孕成功率以及生下男嬰或女嬰的比率。豐年意味著更多男孩﹔壞年意味著更多女孩。」這也不出奇,因為男人的壓力較大、死亡率較高。在壞年頭,資源不足下男性爭奪資源會更易死亡,所以生女嬰比較有利(因為女性幾乎一定有繁殖機會)。反之,由於男性傳宗接代的潛能更大,所以如果在好年,生男嬰應該能帶來更多的繁殖機會。
令人驚訝的是機制,因為我們還不了解,完全不知道怎樣辦得到。p.276 「計畫性的老化對個體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康的事﹔我相信,老化其實是給了物種演化上的好處。根據這種想法,老化就像是生物學上的計畫性作廢。」
p.281 「醫院對待產婦的方式,太像對待病患了,他們把懷孕視為需要管理的風險,而非一場只需要醫護人員幫點忙的演化奇蹟。」
p. 288 「我們喪失體毛,是因為男人追逐羚羊時體溫過高﹖那麼,為什麼不需要追逐羚羊的女人,體毛倒比男人少﹖那些奔跑在大草原上的無毛動物,又該作何解釋﹖」
「有」毛動物﹖
----------------
(補﹕謝栗姐協助抓別字)
Comments (7)
Thanks for the introduction. I think I'll buy a copy to read.
And I love your suggested title. Very good.
在下是聖公會教友,對基要主義的看法也不以為然。
p.262 只是音譯而已, 這骨頭會否小了一點...
「不知道他們的編輯怎麼想,但如果由我譯,我會堅持中英夾雜﹕把書名譯成《Sick者生存》,既配合「適者生存」的音節,亦更配合本書的意思。」
當然同意,如果是香港出版的話。用廣東話才會有那麼接近的讀音,何況,台灣的翻譯不太 ...... 不太行(因為他們中英都不行)...... 還有就是,他們真的不習慣中英夾雜的,不想我們,倒是台日夾雜比較流行。
最後,看不懂你對 p.281 的批評。台灣把病人稱為病患,很恐怖的,不過在他們來說是「正常」!
@yangjq - 可惜香港似乎以基要派的聲音為主。就連敝校的宗教科也買創造論的鬼話回來,可見一斑。
@paulsiu - 一個譯名當然不嚴重,但如果你看過《醫學簡史》用了多少不規範的譯法,你就會發現這的確是問題。因為對於不認識這件事的人而言,譯名不對就很難找參考資料。
@Frostig - p.281是作者的批評。
@fongyun - 這點看得明,可是不知道你藍色 highlight 的部份批評甚麼,才誤以為你批評他「病患」一詞...... 對不起!
@yangjq - 另,我也聽過「罵達爾文」的牧師講道...... 心裏很 confused。
怎麼在這裡也要謝我呢?真長氣......
我對 evolution 這個題目很感興趣,《經濟學人》中相關的文章,我全部都不會放過啊
你這篇寫得真好,我邊看邊在讚你呢!
謝謝你寫了一篇好書評。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