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8, 2015

  •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五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今年暑假有博物館節,節目較多,壓縮了其他版面。所以無法討論近期政改方案否決後的時局,敬請見諒。大家恥笑建制甩轆出醜後,今年七一遊行的人數應該大減。不過如果北京以為避得開政改就大謬不然了。政制不良是會不斷激起民怨的。

    新聞版﹕
    1. 方潤之網遷至Google Site

    新浪網於六月開始停止所有電郵和網頁寄存服務。於是2009年由雅虎遷入新浪的方潤之網又面臨要搬遷的困境。現時正逐步遷往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ngfuyun/。由於Google Site並不支援直接上載網頁,只能逐個網頁內容加進去,所以進度較慢。暫時只有方潤圖書暨檔案局的內容較齊備,個人簡介和文章分享接近完成。但聯合報和棋王國的內容則尚待建立。Google Site並不支援Word檔案,聯合報內容亦待逐篇抄入。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Burn Rate

    Burn Rate是一個模擬科網公司的卡牌遊戲,顧名思義這些新創公司通常都是「燒錢」而且大多會倒閉收場,於是誰蝕錢最慢、別人都倒閉了你就贏。

    重點在於如何避開爛計劃,和把爛計劃塞給別人讓他出血。遊戲卡牌也包括人事、財政、銷售、工程等部門的員工,當中有人才也有庸才,人才可以幫你找人才、找 錢、踢走爛計劃,庸才則剛好相反。如何網羅人才和把爛人推給別人也是趣味所在。我覺得這適合跟學生玩,不過是朋友的舊遊戲較難買到就是。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P.S. 新浪網停止網頁寄存服務了,要在 google site 重建網頁。因為設定方面比較麻煩,似乎未必能包括現在的所有頁面。還要想想看。)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文物探知館﹕發跡香港 (至13/9)
    科學館﹕西洋奇器—清宮科技展 (至23/9)
    歷史博物館﹕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 (至5/10)
    海防博物館﹕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 (至4/11)

    講座﹕
    藝術館﹕與博物館設計師會面 (4/7)
    藝術館﹕古文物偵探筆記 (5/7)
    太空館﹕暢遊東亞科學博物館 (11/7)
    歷史博物館﹕漢代都城的考古發現—以漢長安城為例 (18/7)
    歷史博物館﹕正義、和諧、快樂─論語中君子之道的不同面相 (25/7)
    科學館﹕中西科技觀和宇宙觀的異同 (22/8)
    海防博物館﹕龍津石橋與十九世紀新安縣海 (29/8)
    歷史博物館﹕思考納粹德國的政治 (28/9)

June 21, 2015

  • 家尖とナナナの恋

    之前家騮去見朋友獲贈禮物,朋友也想見見家尖,於是這次就由家尖上場了。

    跟朋友去上次跟另一朋友去的荳子餐廳,上次傍點六點才避得開人潮,這次十二點半人還不算多,一點多人龍就出現了。人家有all day breakfast,但現在蛋和煙肉我都不能吃了。

    DSC01586a

    尖﹕青檸梳打好飲﹗

    DSC01588a

    明明叫燒雞薄餅,點解會落錯左巴馬火腿薄餅﹖
    不過如果醫師責問,應該可以說「但唔係一般火腿,係巴馬火腿喎」﹖XD

    家尖獲贈ナナナ乙隻﹕
    DSC01594a
    睇下尖尖個樣就知佢有幾冧啦。

    ナナナ對於被眾騮包圍表示惶恐﹕
    DSC01596a

    家騮﹕你地睇﹖條蕉好似美人魚咁架﹗
    ナナナ﹕~~你地唔好食我呀﹗~~ OoO

    之後行反斗城,見到Blokus特價$230(原價$300),於是買了副跟學生玩﹕

June 18, 2015

  • Allergies: Modern Life and Me

    前星期在明珠台看了BBC這集講過敏的,其實心裡就一直在想著。因為在下就是自小有過敏的嘛。

    Horizon - 2014-2015 Allergies 5... 发布人 UKTVDOCUMENTARIES

    片中提及說過敏症的人腸道細菌反而比健康的人少,尤其是少了益生菌(如片中提及的雙歧桿菌)、多了大腸桿菌,雖然在科學上這相關未能證實有因果關係(即不能說證實腸道細菌的問題導致過敏),但聽起來是頗吸引的理論。

    因為這個理論於在下身上,完全成立。自然生產(即經陰道出生)和餵哺母乳可令嬰兒接觸母體菌落,但方某是剖腹生產和飲奶粉的。喜歡在戶外玩的人有很多機會接觸泥土細菌,自然亦與方某無關。甚至自幼體弱多病,少不了吃抗生素,也會不時殺了腸內的益菌。
    甚至先前只在腿上發現的濕疹漫延全身甚至上臉,也是在去年尾流感糾纏連續看醫生,吃了比以往更長時間的兩個療程抗生素後發生的。

    (當然看倌可以質疑流感開抗生素是否濫用。不過以方某的情況,伺機的細菌感染是常事,有喉嚨發炎的時候,開抗生素不算奇事。)

    那麼究竟吃益生菌會否有助於紓緩過敏呢﹖這點就引人遐思了。
    益生菌在哪裡找﹖當然現在也有補充劑式的丸粉劑,但最普遍的仍是乳酪酸乳之類。
    問題是,中醫眼中的牛奶是「濕熱」,所以方某「被戒奶」。那麼乳酪/酸乳又是否濕熱﹖這點就有點難明了。要問問中醫,看看可否試著吃乳酪/酸乳補充一下益生菌,看對於過敏症狀是否有幫助。

    講數結果,一星期吃一次。姑且看看如何。

June 14, 2015

  • 評議會短評

    對於評議會這爛攤子(見遊記),沒興趣詳細講了,只是點列。

    1. 因為建制陣營自己有人爭副主席、常委、校董席位,結果動員了大量的人來。在下甚至見到有些連自己有授權票也不知道的老人家都被拉來了(真的想看看他們有沒有掌心雷)。反而改革派因為沒有人參選也沒有動員,所以年輕校友不多。
    當然這些人按慣例,每次投完票就走的(反正他們只是來投票根本沒心開會),所以到討論事項只會剩下三分一人。

    李劍雄失勢是眾所周知的事,今年乾脆連副主席也不連任了。這已是常委會建制人馬中比較能以正常溝通的人了,他不留下其實有點可惜的。可以想像未來常委會脫韁野馬胡搞一通的機會將大增。

    為了不讓陳志新的人馬完全「佔領」常委會,「含淚」票投那些非陳志新系的建制人士也是不得已的。留下的派系越多,將來的花生越多。

    2. 主席還是請大家多多捐贈開會經費(據云現時由校友事務處消化掉),但仍然是沒有獨立戶口,連捐款箱也沒一個。
    不過老實說,就算有捐款箱我也沒興趣捐。反正你們都把評議會當成校友會、甚至當成公司董事會,那麼就應該像東華保良之類,誰佔據了權力就由誰出錢吧(每年 這些大機構籌款,大部分善款都是那些主席總理捐的,是常理吧)。「不出代議士不納稅」嘛,怎麼有我們出錢給你們自顧自威風的道理﹖至少應該叫那些投票支持 你們的粉絲出錢嘛。

    3. 不知是否為了省時間,今年連找獎學金得獎學生來領獎的環節也取消掉。

    4. 修改選舉章則讓副選舉主任(即身為校官的校友事務處長)主持監票和覆核,毫無懸念被通過。
    在下倒是要求他們向校友交待一下,為何不採納「派其他常委監票」的建議,而把所有權責推給校方人員算了。當然答來答去,都是繞圈子,沒人答到這個核心問題。

    5. 由於被動員的人太多,單是領票和投票已花了個多小時。

    6. 當然最火爆的還是討論事項。今年沒有其他討論事項,只有一位師弟和在下入紙討論,要求「境外學生」不加入評議會。(見文末附)
    這種提案會引起哄動是早知的事,「不包容」之聲亦可以預料(不過不是來自某些人掛在口邊的「左膠」(左傾如東叔也贊成),而是來自建制那邊的「大中華」學 長),所以在下一開始就把動議的修訂寫成不針對深圳分校,而是針對「境外學生」這個名份。而且強調歡迎境外學生來中大本部再進修第二學位,一樣可以加入評議會。當然,這也不代表哄動可以避免。

    6.1 星期四洗澡時忽發奇想,有一個將「大中華」學長一軍的念頭,於是星期五立即去找資料,果然證實了我的猜測,於是當日介紹提案時,說了提案理由(境外學生不熟悉中大事務)後,就當場宣讀﹕

    我有點好奇,所以昨日去瀏覽新亞校友會的網頁,見到他們只接納曾在新亞書院讀書或任教的人加入,卻不接納「新亞中學」的學生加入。如果我們說「大家都是中大人」就要接納,那麼為何「大家都是新亞人」卻不接納呢﹖難道是歧視新亞中學嗎﹖那當然不是啦,是因為大家的生活沒有交集,你們說「知行樓」時他們也未必知道在哪裡啦﹗

    當然我找新亞校友會作例子,並非針對新亞校友。只是因為想起他們有間新亞中學,但我們沒有一間「聯合中學」可以當例子啦。 :D

    這個例子倒真的可以搏君一粲的,部分學長聽到「不接納新亞中學的畢業生……大家都是新亞人」也忍不住笑起來。當然這不代表之後的炮火會輕了。

    6.2 歧視或不包容這類批評早已預料,亦不會缺少。倒有些反應或誤解是我沒想到的﹕

    6.2.1 建議的修改條文太複雜。
    其實一點也不複雜,因為評議會章程早就有一條「8. 獲大學頒授榮譽學位者,不得僅因持有此學位而成為校友評議會成員」,我們那條建議根本就是原文照抄,改幾個字而已。(當然很明顯沒幾個人會讀過會章)
    請各位想想,為何(成立評議會)當年的人又要「歧視」這些「很有榮譽的校友」好了。(聽到這裡又有人笑。的確,我們沒理由歧視榮譽學位,但仍然排拒了他們。)

    6.2.2 難道只有在沙田讀過書才算數﹖中大成立前的校友都包容在評議會中,而且早已有些海外課程(如台灣、巴西)的畢業生會被褫奪權利。
    首先,中大成立前的校友是歷史問題,數目亦有限,並不如境外學生會不斷增加。
    各書院未遷入中大前的校友,因為書院在中大是延續的,也不成問題。
    至於已有海外課程的校友,的確有可能會被定義為境外學生。不過校友並未留意,普通法的原則就是法律不溯及既往,當然我們的修改沒理由剝奪已屬評議會成員者的權利。如果有顧慮的話,要在建議中寫清楚一點,也不困難。

    6.2.3 排斥境外豈不是連我們的校友移了民也要被褫奪權利﹖
    這是最離譜的誤解,因為「境外學生」寫明了是「在香港境外修讀」的學生,根本不會影響在中大本部畢業的學生,之後無論他們移民去哪裡都不會變了「境外學生」。

    6.2.4 事關重大應該慢慢研究。
    老實說我不反對「研究」,尤其考慮到有些校友提出其他意見(例如避免褫奪之前的海外課程校友已有權利之類),建議的條文是可以修改調整的。不過我想校友要 想清楚,其實時間並不多。雖然深圳分校的學生才剛入學、三年後畢業,但任何修改方案都要評議會大會通過、校董會同意,修改中大條例還要在立法會交私人草案 慢慢排隊,還要通過分組點票,一年多的時間總少不了。並不是像香樹輝那麼輕鬆,說三年後才畢業就有三年去處理的。要不然三年後人家畢業還未有方案,之後要中途落閘就更尷尬了。所以要研究就要快,拖不得太久。

    6.3 不過最離譜的,還是主持的處理。這次是陳志新最後一次去了監票,李劍雄最後一次主持討論事項,反而令人失望。
    明明他們自己最想把議案交付委員會處理(這點我不反對),不想即場表決,但偏偏整場討論都沒有任何建制人士出面動議「交委員會處理議」。討論時間完結,陳 志新點完票回來想宣佈他那派大勝的結果,就腰斬討論連表決也沒有。結果還是要我這個和議人自己提出「交委員會處理議,一年內提交結果」。
    我有份和議一個表決事項,竟然還要自己出面去要求交委員會處理,你們豈不是在耍滑稽嗎﹖

    當我提出要求做兩個表決,分別是「交委員會處理議」和沒有約束力的「意向調查」(旨在讓大家表個態,讓常委會知道現場校友對原議案的態度作參考),李劍雄並無任何異議。可是在交委員會處理議高票通過後,卻突然說「認為不需要意向調查」。如果不是陳志新給壓力要他腰斬的話,這樣過橋抽板也未免太過分了吧。
    最後現場校友吵起架來,他企硬不做意向調查我也奈何不了,於是唯有利用《會議章則》作聯署備案,請支持原議案的校友留步簽名表態。這樣的人數一定比舉手表態的少,而且陳志新隨即宣佈選舉結果並立即散會,完全不把等待聯署的校友放在眼裡,不在話下。

    6.4 還是那個胡同大媽,每次都亂罵一通,很難令人接受那些以所謂「vintage year尊貴校友」就是這副德性。她自稱是莊耀洸叫她來參加的,莊律師引這種清兵入關,理應被譴責。 :P

    這次大媽當然繼續放嘴炮,因為討論時間腰斬,未能表決之下必須跟主席商議,所以我跑了去主席台附近位置。顯然李劍雄也是需要跟我溝通的(動議人躲了去哪裡 ﹖﹗),要不然雙方校友在座位上罵來罵去也無法解決問題。可是當我提出「交委員會處理議」和「意向調查」,李劍雄示意我開咪發言時,大媽就罵我「離開座位 佔據主席台隨便發言」(大意如此)。

    面對兩任主席胡來也忍得住脾氣如在下,就只有這個大媽可以惹怒我,結果我對著她大喝﹕

    「我是得到主席示意才發言的﹗」

    (倒不是為了鬥大聲,鬥大聲怎比得上大媽﹖只是離開了咪,不大聲她會聽不到我說甚麼的。)

    妳看不到主席示意我發言,是妳自己開會不留心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6.5 由提案動議、變交委員會處理、最後變成聯署備案,如果現場有蘋果記者或本土派傳媒,應該第二天我就會變成「階段性勝利唱歌散水維穩膠投降派賣港賊」接受勇武人士批鬥。
    甚至已經有支持校友說不滿為何不堅持表決。(先不說我們未必迫到他表決,就算表決也未必有著數,因為現場其實還是他們的人佔多數。否決了豈不是更加被當成「已了結不需跟進」﹖)

    每次都有新來的校友,但近年每次都有校友對會議胡來感到極度失望,甚至不想再來。
    在下完全理解這種心情,事實上就連我自己也不想來,評議會會議早已出名比中大學生會代表會的會議更混亂,一大堆「成功校友」連會議常規也不懂,有些甚至像大媽只懂謾罵,連學生代表都不如。那些人根本是恃著自己佔據了建制就胡來的。由政治建制到大學建制,莫不如是。
    可是,你越不理會他們,他們就越能夠像當年劉世鏞般,拿著「我代表十幾萬中大校友」的幌子去支持所有你反對的人和事。
    我們的參與,未必總是阻止到胡來,但有時會阻止到更亂來的事,而且也是不斷在煩著他們,讓他們不要忘記「你們沒代表我們」的事實。

    7. 其實有一個莊師弟找到的新問題,因為現場實在太混亂,我們也沒空提出來。
    就是原來深圳分校成立的書院,未必是全新的書院,而是跟沙田山頭各書院名稱一樣的書院(現時有逸夫書院和大學書院,後者不知是甚麼東東,可能只是未找到人捐錢冠名吧﹖)。究竟這些深圳的書院是否跟這裡的書院屬「同一間」,還是像深圳分校般是「同名的另一間」﹖校方沒有公開解釋過。
    那麼新亞校友會似乎還要考慮將來是否要接納「深圳新亞」校友的問題呢﹗

    8. 未來一年的擂台會落在委員會,所以關心此事的校友,務必留意評議會常委會的宣佈,積極加入有關委員會並發表意見。要不然整件事可能會被冷處理掉。
    如果令這件事可以繼續「保溫」、發掘更多問題、動員更多校友支持,就要看各方校友的能耐了。

    另一篇是田方澤夫子寫的﹕中大深圳分校學生議案 評議會副主席:「極權啲都咁話啦。」

    ---

    修改章程—「境外學生」不加入本會

    評議會於5月2日舉行座談會,討論中大(深圳)畢業生加入評議會一事。吾等其後於中大(深圳)校網查得兩份本科生總學則,知悉「中大(深圳)錄取的學生亦 將註冊成為中大學生」。中大學生學則另設有「境外學生」之分類,該類學生仍是中大學生。另於國家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台」網頁查知,中大 (深圳)畢業生將獲頒。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證書」等。中大(深圳)畢業生將可成為中大畢業生。中大(深圳)學生畢業後將可藉名列評議會名冊成為評議會成員。

    吾等認為,校方在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及在籌辦中大(深圳)前,仍未考慮中大(深圳)成立後評議會會籍問題,提前與評議會溝通,為評議會帶來實際執行問題。

    基於評議會乃討論大學事務之平台,其背後假設為全體畢業生皆有身處同一校園內共同學習及生活之經驗,故此聚集一起關心大學發展。然而「境外學生」並沒有在 中大本部學習與生活,他們只是於異地藉著修讀「認可課程」而得到中大學生及畢業生資格。他們對中大的了解與感情,遠遠比不上幾年間身處同一校園內學習和成 長的校友。

    「境外學生」的安排並不一定受限於某一地區,中大日後亦可能會擴大認可其他地區的學生。倘若不及早界定清楚,評議會的境外成員將可能佔多數,最後影響評議會正常運作。

    參照校方修訂的中大學生學則,吾等認為﹕—
    (1) 校方須啟動修改中大條例的程序,於規程中註明「境外學生」不可名列評議會名冊。
    (2) 評議會須修改其章程,註明「境外學生」不可名列評議會名冊。

    吾等認為此等修訂並無歧視任何地區之人士。因為於中大本部修讀「認可課程」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畢業後自動成為評議會成員。倘若「境外學生」日後在中大本 部修讀其他學位,畢業後同樣可以加入評議會。此等修訂只為確保評議會成員擁有於中大共同學習與生活之經驗,並避免影響評議會運作。

    吾等茲動議以下議案﹕「促請校方啟動修改《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的程序,於《香港中文大學規程》中註明,「境外學生」不可名列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名冊。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謹議決增加如下《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評議會章程》的條文﹕—

    第2條﹕「境外學生」指任何人修讀獲教務會核准,但於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開設的認可課程者。
    S2: "External Students" means persons pursuing a course of study approved by the Senate, but offered outside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第5A條﹕獲大學頒授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及/或博士學位的境外學生,不得僅因持有此(或該等)學位而成為校友評議會成員。
    S5A: External Students on whom a degree or degrees of Bachelor, Master and/or Doctor has/have been conferred shall not solely by reason thereof be members of the Convocation.

    動議人﹕莊啟誠 (2007逸夫政治及行政)
    和議人﹕方富潤 (2002聯合生物化學)

June 7, 2015

  • 方潤之網遷往Google Site

    位於新浪網的「方潤之網」網頁,由於新浪網停止網頁寄存服務而消失天地間。

    在下現正將網頁內容遷移往 Google Site,雖然網頁格式不同了,但內容保留一樣,並將繼續更新。

    看倌可把新網址放在「我的最愛」方便瀏覽﹕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ngfuyun/

May 31, 2015

  • 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

    鄺健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香港﹕天窗,2015

    近年本土史觀的著作突然增加,單是方某讀過的已有翻譯後又出篡改疑雲的《香港簡史》,和徐承恩兄的《城邦舊事》。另一方面各方檢視英國近期公開檔案也帶來更多討論本土史的新材料,例如李彭廣《管治香港﹕英國解密檔案的啟示》。(相對而言,王慧麟那套《閱讀殖民地》出版算是相當早,甚至可能早到未引起大眾注意。)

    據知還有更多的本土史觀著作正待出版,很明顯就是民間對中共「白皮書」聲稱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的意識反彈。壓迫越大,反抗越大,所謂「港獨」思潮本來就是有人試圖消滅「一國兩制」而造成的,書市的本土史觀著作亦是如此。本書出版只是又添一例。

    當然,本書並不討論或宣傳港獨,而只是討論英國如何管治香港,令香港不只穩定繁榮而且大家感覺良好。

    核心原因其實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例如英國因為海外帝國太大,治理殖民地就如匯豐銀行的口號「環球金融地方智慧」,較為尊重當地官員的決定權,少有事事插手。與其他殖民帝國相比,英國殖民地相對於英國政府的獨立性較強,尤以殖民帝國解散後的香港為甚——英國官僚甚至謔稱為「香港共和國」,有點「港獨」的意味,就是諷刺港英官僚並不照顧「祖家」利益事事以香港為先的行事模式。不過跟中國的分別是,英國政府並不以消滅「不顧大局」的「香港共和國」為務,反而尊重他們的半獨立身份。
    同樣與其他殖民帝國不同的是,英國政府以商業需求為先,開拓殖民地擺明為了賺錢,並不要求同化當地人,也不要求他們「愛英國」。殖民地官員一般都尊重地方習慣,任由當地人保留習俗,甚至故意分而治之。
    (英國是海洋型帝國,相比而言,法國這類大陸型帝國就很著重同化殖民地人民,中央對殖民地的控制較強,獨立帶來的痛苦也比較大。讀者很容易看出「天朝」這個大陸型帝國是同出一轍。)

    更有意思的是,本書特別提出兩個案例比較——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新加坡,而是威海衛和西藏
    嚴格而言「一國兩制」史上發生過很多次,並非鄧小平發明。而同樣是鄧小平主持,西藏才是中共第一次動用「一國兩制」的案例。但結果很明顯是失敗,中共忍不住插手然後達賴反面出走,西藏變成中共那一制(以中共看來應該是成功)。
    如果說那只是中共「特別衰」的問題,那麼威海衛就是更諷刺的例子。英國取得威海衛的短短時間,就得到當地人的擁護。當威海衛「回歸」中國之後,在國民政府 手上,反而光茫失色。歷史證明,一個眼中只有「統一」的大陸型強權,顯然不適合管治海洋型的開放式城邦港埠。香港只不過是最新一個「發展中」的不良反應例 子。
    (去年看威海衛展覽,其實我也隱約覺得有點怪﹕歷史博物館竟然還會搞一個展覽,讓人看到香港和威海衛的人擁戴英國殖民地官僚駱克﹖)

    正如書中引述衛奕信勳爵的一番話﹕

    「很多很多年以後,香港都是由倫敦任命的香港官員在英國政府和國會維持聯繫的情況下得到英國護蔭,自理求存的。但實情是,香港自行處理所有自己的事務。她經營自己的經濟,在經濟問題上她是絕對自主的。有意思的是,當我嘗試向一名中國官員解釋這種情況時,我可以從他的眼神中看到,他是認為我在說謊。」(p.213)

    來自沒有獨立意志體制的人,自然不會相信別人有獨立意志。
    (正如中共不會相信挪威政府控制不到諾貝爾委員會頒獎給誰。)

    來自沒有地方自治傳統的人,自然也不會相信別國地方有自治。
    (雖然當時香港的自治是英人官僚相對於其「祖家」的自治,不是香港本地人的自治。也許除了有特權、有如尚處清朝的原居民鄉村是例外。)

    於是,當你要求有真正的自治,他就說等於港獨
    別誤會,這不一定是他們找藉口,他們有可能真是這樣想的。
    莊子云﹕「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你怎能要求一批食人族明白吃人是不對的呢﹖尤其是當他們吃人吃得肚滿腸肥的時候﹖

    香港開埠以來發了百多年國難財,終於遇上的最大不幸就是,「九七大限」偏偏伴著一個越來越強勢的共產黨而來如果太多牛奶味,朱古力味就冇定企。不用說你今天被他吞掉,就算讓你明天宣佈獨立,面對這樣的強鄰一樣有排煩。
    於我看來,港獨根本不是核心議題,如何處理這樣的強鄰才是問題核心。

    如果要說本書的缺點,就是香港真的不重視錯別字,似乎沒有校對過,沙石頗多,例如崇變祟之類。由於是為圖書館買的,也就沒有逐個記下來了。

    (又﹕立場新聞有一系列作者分享會的錄影)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Google Site)

May 28, 2015

  • 古書堂事件手帖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上次介紹完有關「書店」的書,這次不如談一套講「舊書店」的﹕
    DSC03163a

    三上延《古書堂事件手帖 ~ 栞子與她的奇異賓客 ~》,曉峰譯,台北﹕台灣角川,2012
    《古書堂事件手帖2 ~ 栞子與她的謎樣日常 ~》,黃薇嬪譯,台北﹕台灣角川,2013
    《古書堂事件手帖3 ~ 琹子與無法抹滅的羈絆 ~》,黃薇嬪譯,台北﹕台灣角川,2013
    《古書堂事件手帖4 ~ 栞子與雙面的容顏 ~》,黃薇嬪譯,台北﹕台灣角川,2014
    《古書堂事件手帖5 ~栞子與心手相繫之時~》,黃薇嬪譯,台北﹕台灣角川,2014

    整個故事就是一個內向書店女主人和一個「不能讀書」男主角的相遇。故事每一章節都以一本書擔綱,每一本書都與各人的往事有關,甚至是親情和感情之所寄。女主角藉著對舊書的廣博知識,揭開那本書背後的故事。其實開首第一章就是跟男主角的身世有關,女主角藉著一本舊書得知男主角外婆不為人知的過去,亦解釋了為何男主角「不能讀書」。

    隨著故事開展,女主角除了幫不同的人解決疑難外,故事也慢慢涉及到女主角自己的過去。女主角的媽媽離家出走多年後,卻又成為女兒的勁敵。作者慢慢地讓本本舊書把故事逐步鋪陳出來。究竟這些拿著舊書或者尋找舊書的人有甚麼往事﹖女主角身邊的人又有哪些關係﹖究竟女主角和媽媽最後會如何結局﹖都很吸引人繼續「追」下去。

    就連在下這種對文學興趣平平的人,除了享受故事之外,也從中得知了不少跟文學有關的背景知識。作者除了有舊書店的工作經驗,也真的搜集了很多舊書的資料。而且雖然書中的書店和人物均為虛構,故事中出現的地點都是真實存在。這些都令故事更有真實感。

    不知道有沒有同工未讀過《古書堂事件手帖》系列,但看過同名的電視劇集呢﹖

    是的,這套小說曾經拍成電視劇,在第一至四冊之中抽取了部分內容,拍成十一集。除了主角的妹妹變成弟弟之外,整體而言故事情節、佈景和配角都算是符合原著,製作和配樂都很認真,而且每集完結時都會向觀眾介紹該集提及的舊書故事內容,在「推廣閱讀」方面算是盡力了吧。(笑)

    可惜的是,劇集最不符合原著的,就是男女主角(苦笑),單是他們的年齡差距已經跟原著完全相反。新星剛力彩芽跟原著女主角的形象相距太遠,擔當主角的經驗似乎也不夠,結果吃力不討好。劇集最終收視率奇差、越跌越低,跟小說大受歡迎的氣氛南轅北轍。至少我的學生讀了書很喜歡,卻告訴我網上找不到片集看。侵犯版權固然不應鼓勵,但凡是受歡迎的外國劇,大陸網站很快就有人配了字幕,這是現實。網上竟然找不到,恐怕也是側證了不太受歡迎。

    連無線買了播放權也只放在J2,觀眾要不是如在下有心轉台追看,恐怕也不會發現。所以應該也沒多少同工看過劇集吧﹖

    DSC02611a

    去年暑假到新加坡探親,在彼邦的紀伊國屋分店瀏覽日文書架,當時已見出到第五冊了。
    同場還見到一本《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我想大概可以譯成﹕《栞子小姐的書架—文現里亞古書堂之選》吧﹖是把故事中提及過的短篇舊小說結集再出版,吸引對古書堂系列有興趣的讀者也看看經典文學。以推理輕小說吸引大家重讀經典文學,順勢多賺一筆之餘也算是用心良苦。

    我們有人打算照板煮碗,寫一套小說或者拍一套劇集來推廣香港文學嗎﹖(笑)

    不懂日文始終會出誤會,當時還以為第五冊已是大結局了。到買了中譯本後,才發現原來故事還沒完,作者顯然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寫下去。日文第六冊《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6 ~栞子さんと巡るさだめ~》已剛於去年聖誕節出版。按照中文譯本出版的時程,恐怕我們要等到今年年尾才得以一見吧。

    我們唯有像男主角大輔先生一樣,坐下來等栞子小姐把故事講完啦。

    (師長指引﹕為免沒空查字典的同工被學生「考起」,先提醒女主角叫「篠川栞子」。「篠」字讀「小」,「栞」字讀「刊 / 看 / hon1」,網上說《康熙字典》有載,跟「刊」一樣意思。日本人用字果然有古風,就連女主角的名字也有古意,就像把我們學校圖書館主任這行當稱為「司書教諭」一樣古雅。)

    (後話﹕
    1. 彼邦的紀伊國屋書店,除了英文書、中文書,和理所當然的大批日文書外,還有法文和德文書架。這樣的陣容在香港也難得一見呢。
    2. 其實在網上可以找到中文字幕版下載,甚至有說是J2播放的版本。不過並非平常容易觀看的視頻,在下自然也沒去確認是否可以下載到。)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Google Site)

May 25, 2015

  • 視姦與視劫

    寫這個題目,大概會被人圍攻,甚至戴上不尊重女性的大帽子。在下心情矛盾到不知是否應該慶幸現在讀者比較少。但既然認為現況對男性不公平,也就不應因為怕被罵而不討論。

    「視姦」這個詞好像是近幾年見到,簡單而言是指有女性認為,一些男人觀看女人的視線,令她有被強姦的感覺。
    身為男人,當然明白男人看女人時,不時會有性幻想。女人對人的情緒和意圖通常比男人敏銳,會感受到這道「鹹氣」也不出奇。如果凝望的人不是你喜歡的那類,覺得不悅也不難想像。

    在一位男性朋友的面書見到一段爭論。這位朋友引述一段「視姦」訴苦文,指出「昅女,性騷擾同強姦係三件事,萬萬不能混淆」,性騷擾和強姦當然不能接受,但「視姦是欲加之罪」、「不如插盲我對眼」。爭論由此而起。

    這種情況,當然會引出他的男性網友跑出來說一番「唔想人望不如學中東女人罩起自己」之類的晦氣話,也會引出女性網友投訴「男人眼神猥瑣」之類。
    方某多嘴,突然加了句﹕如果唔畀得人望,真的只能選擇躲起來或者罩起來,怎可能要求所有人不望你﹖不過如果望完還要開聲騷擾,那就真的過分了。(其實開聲根本就是性騷擾啦)
    於是就有個女性網友發火,大鬧一堆「風涼話」呀、「幸災樂禍」呀(﹖)、「沒同理心」呀、「冇禮貌」呀之類。

    ---

    如果說「沒同理心」,倒很可能是真的。因為自稱「亞斯伯格」如我,根本沒空去理其他人是否望著自己(要不然怎會連有師妹喜歡自己也不知道……)。如果我不望著某人,又怎會知道他望著我﹖但偏偏我不喜歡望人的嘛﹗

    不過如果說沒試過被人望到發毛,倒也不對。因為我相信任何男人去過廟街公廁的,都會遇過基佬色迷迷的望著自己。我試過就有個基佬跑到我身邊那個尿兜,然後雙眼就盯著「方弟弟」看,於是我就「睥」回去,幸好他的注意力不至於集中到沒見到我雙眼。
    我覺得如果有人在那麼近的距離盯著自己,不安也很正常(喂,假如他一出手立即就抓住「小弟弟」啦)。但如果他是在十幾廿米外望,我就不覺得有甚麼大不了,也懶得理他是否色迷迷。他腦裡要想甚麼其實不關我事,我只關心他是否有可能對我造成即時或實際威脅。

    (其實男女在這方面是有差異的。有套說法是,男人傳統任務是狩獵,視野和思維都傾向聚焦一點,但女人傳統任務是採集,所以視野和思維都是分散的。這一點男人只要陪女人行商場就會發現, 男人通常認定目標就買那個,如果要找東西也會有固定模式去「掃瞄」﹔但女人買東西通常是對著一大堆貨就會東揀揀西揀揀,一時走左一時扭右的。所以男人跟女 人行商場特別頭痛,因為女人那種「無定向」掃貨模式令男人依賴的方向感完全沒用,而且沒人知道何時何地才算「完成」了,即是男人完全失去可以期待的「目標」。很多時候吵架也只是為這個。

    我懷疑把同一道理放到「凝望異性」上也是一樣。 男人之所以被批評,只是因為男人本 身看上某個女人,就像狩獵一樣眼光完全集中忘卻一切,甚至可能沒留意自己口角有水跡……而偏偏女人視野比較闊,很容易就會發現有男人在望自己(而且口角還 有水跡)。反之,女人其實並非不「昅仔」,只是女人天性用不著「眼定定」去望,等於女人不需要眼定定盯著一棵很新鮮的紅蘿蔔一樣,而男人視野較窄,如果他 沒同時盯著這個女人的話,就可能根本沒發現有女人望過他。

    方某這種自閉到「基佬未埋身都不知道人家在望自己」只不過是更極端例子而已。或者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女人有亞斯伯格症的話,說不定也較少注意到有異性凝望自己。或者可以請這類女性分享一下是否真的這樣。)

    至於「正常人都會知道眼定定咁望住一個唔識嘅人係一件無禮貌嘅事」,我倒要再承認自己不是正常人,因為我在書裡只讀過「行注目禮」這四個字。當然我 不是說 一直盯著人看是很得體很有禮貌的事,不過也不覺得是很不禮貌的事。雖然我自己很少會盯著不認識的人就是了,因為根本不想跟別人有眼神接觸,通常我盯死(= 睥)的人都是認為那人本身很沒禮貌。

    ---

    或者不應該理會個別人的反應,而用另一個角度看看「視姦」這種想法。
    通常當一件事牽涉到「性」,大家的反應就會特別不同。如果我們試試設想成其他的事﹖

    我城財主齊齊訴說在公眾地方經常被窮人盯著,認為很多人都是心術不正,打算打劫或綁架自己。他們簡稱這種目光為「視劫」。並表示這樣盯著有錢人是很沒禮貌的。

    假如真的有財主這樣說,你猜大家會聲討他們指控的那些窮人﹖還是聲討這批財主「霸道到不准窮人望」﹖
    我猜是後者。

    不過如果變成女人指控男人「視姦」,就連男性朋友也會附和說「男人真的很猥瑣」。正正如李敏那篇文章所言,香港做女人是比男人更自由自在。

    我不是說男人沒有猥瑣的,正如窮人也一定有想打劫財主的。但那是否代表「你認為」是猥瑣或想打劫的那個人,就真的是猥瑣和想打劫﹖抑或只是你在歧視某些「樣衰」的人﹖(別忘記電視台就有些臨記專門飾演賊人或道友,他們現實中是否真的就是賊人和道友﹖)
    只要他不開口不動手,你又憑甚麼認定他是﹖(再提醒﹕一開口其實已是性騷擾,當然是不對的)

    退一萬步,就假設望你的人心裡全部都猥瑣或者想打劫好了。在法律上,只是心裡想想,沒有任何預備行為的人,根本連「意圖猥瑣/行劫」也說不上。連幻想也不准(「諗下都唔畀」)又算不算是霸道﹖

    如果財主不可以因為自己對窮人有戒心而不讓人望自己,為何女人就可以﹖因為男人比窮人更有原罪嗎﹖(當然「窮的男人」就有雙重原罪了)

    講到尾,其實所謂「視姦」,只不過是男女期望差異的問題。

    男人知道了女人不喜歡被盯著,不想討人厭當然最好就不要一直盯著人看。
    但反過來,女人也要明白男人望女人是天性,用不著敏感。對方沒有甚麼言語或行動的話,根本是不用理會的。就當他們是街上想你破財的推銷員好了。(而且他們只敢望的話,還沒有推銷員那麼煩人呢)

    (給喜歡流連公廁基佬的話﹕其實我沒空理會你望我,你腦裡想甚麼我也不理。不過唔該唔好靠咁埋,我會驚你突然出手抓小弟。你令我合理地擔心安全已屬遊蕩罪。講完。)

May 22, 2015

  • 八三校友會快訊(2015年5月第二號)

    1. 五月校友活動日已延期至本星期日24/5舉行,有興趣參與校友可聯絡余俊垣老師。
    下一次校友活動日將於19/7舉行。

    2. 本年度母校的校友職業分享講座將於30/6下午2:30-3:30舉行,歡迎各位在職或就讀大專的校友報名,向師弟師妹分享寶貴經驗﹗
    有興趣參與的校友可聯絡本會幹事或譚慧儀老師。

    3. 本會將於端午前夕舉辦釣墨魚船河團,誠邀校友參與﹗
    日期﹕19/6(星期五)
    集合時間地點﹕7:00-7:30,西頁碼頭
    解散時間﹕約11:00-11:30
    收費﹕每位$200,小童半價

    船家已包第三者意外保險,校友可自行決定另行加購保險。
    本會兩位康樂幹事都有救生員資格,大家倍感安心﹗ :D

    為確保預約,有興趣校友請於31/5或之前報名及繳費。若於限期後人數不足或無法訂船則會取消。
    請將款項存入校友會恆生銀行戶口768-122129-001,並把銀行入數紙連同報名表格和聯絡人姓名、電話電郵至 plk83aa@yahoo.com.hk,余sir將回覆作實。

    4. 今年的校友球類活動日將於16/8舉行,報名詳情將於稍後公布,敬請期待﹗

    5. 幹事會21/5會議紀錄已上載到校友會網頁,歡迎瀏覽。
    幹事會下一次會議將於2/7晚上舉行,敬請留意。

May 17, 2015

  • 以腦科學為基礎的學與教

    星期三機構教師發展日,晨咁早幾千人殺入機場博覽館(散場時還連累機場那些旅客沒位坐—雖然在下也沒有),仲要連午飯都坐o係窄位上吃(雖然飯盒是機構送的,謹此致謝)。整天最有意思的其實是下午這一場。

    講者令我想起港大讀教育時,那個教育心理學教授,真的有能力做到全無冷場。(當然我認為那位教授更厲害。這次講座內容相對較少,以活動示範教學法居多,但那位教授要在下午「飯氣堂」塞一大堆資料給我們。結果上那位教授的課不會睡著,但下課後就倦到要死。)

    順便記下一些重點﹕

    1. 講者推介加來道雄的《The future of the mind》,好像未有中文版。

    2.1 不確定(uncertainty)刺激皮質醇分泌,皮質醇壓抑多巴胺分泌。長期會令人逃避新事物和冒險、並增加抑鬱和心血管疾病機會。

    2.2 研究認為皮質醇會降低DHEA活性和NK(自然殺手)細胞活動,而NK細胞減少活動會增加癌症機會。
    (這令我想起一位同學的學校連續有同事患癌的事,而坐在我旁邊的一位中學校長,也有十位同事先後患癌,應該算是相當多。)

    2.3 青少年本身就是會減少分泌血清素和增加皮質醇。

    2.4 所以講者通常都是跟學生吃東西或打場波後才談他們的問題,因為食物和大肌肉運動都能提升多巴胺水平,之後學生就比較能聽得進耳。

    3. 老師是可以透過不同的活動和要求,刺激學生不同大腦傳遞物的分泌。例如老師製造突然而來意料之外的要求,就會帶來「不確定性」,於是令學生疑慮不安,學生自會安靜下來。

    4.1 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掃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T)

    正常的大腦應該是平均的,反映不同腦區的血流量相若。
    吸毒的人圖像會凹凹凸凸,反映腦區間的血流量不平均。
    過度活躍症的人圖像,前面額葉的位置會出現兩個大洞,代表負責理性自制的部位不大運作。
    所以對這些人,講道理和發惡都沒用,倒不如給他活動,才能令他專注。

    4.2 美國有間九反學校的校長就引入了Ride to read計劃,讓孩童一邊踩單車一邊讀書,反而令他們能專注讀書,成功提升了學生的成績。(Pam Camper, Russell D. Jones Elementary)

    5. 重點並不是學生聽了多少,而是他自己想了多少,並說出來。要學生自己反思就等於練習。

    6.1 分組活動,理論上二至四人都可以。不過二人討論比較深入,去到四人溝通就會較複雜。

    6.2 可多站立活動和互動,增加大肌肉運動。

    6.3 同儕學習和討論的重點不是分工(因為各人focus不同根本沒真的交流只是各有各做,去交貨滿足老師要求),而是分次序。
    因為分了次序後同一時間就只有一人在講,沒有其他人會搶白,學生就會較有安全感說出來。但為免學生互相推諉,不用讓學生自己決定先後,可以用一些簡單方法 (例如食指生得長的先講、或者誰剛過生日就可以決定誰先講也可以,總之分到先後就行)決定,然後要他們逐個舉手確認,給予掌聲。也可以要求站立的人才說 話,那麼老師就可以清楚看到誰應該說話、誰不應說話。有些小學老師也會讓他們傳遞一支筆(當膠咪用)顯示輪到誰發言。

    6.4 增高學生的動機,也可以要求學生輪流每人提出一點,那麼難度比較低就容易開口,而認識較多的人可以多講幾輪,這樣就照顧了學習差異。
    對於不懂的人,可以pass給其他同學,是否要「懲罰」就由老師事先決定。可以是說不出的被其他組員輕打手板、也可以是每講一點就舉一隻手指作記認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