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5, 2016

  • 職安局仍需加強推廣指差呼稱

    每年訂報紙,不時有送贈購書額,讓圖書館用極低廉價格幫報館的出版社清存貨。最近收了一批,編目時翻看見到這樣的段落﹕

    日本的電車跟香港的不同,頭卡的駕駛室設有玻璃,乘客可看見司機的一舉一動,部分司機,的怪異行為完全無所遁形,我在日本多次目睹以下場面。電車從月台開出時,司機無故高舉豎起了食指的手,並挺有氣勢的突然指向前,行為就好像動畫《機動戰士》中阿寶出陣時高叫「高達﹗出發啊﹗」一樣。起初我以為那是司機向鐵道上其他同事發出的手勢,後來證實原來純為滿足個人表演慾。

    (藍秀朗《匠味日本3》,香港﹕日閱堂,2008。p.48-49)

    我想,這應該不是表演。作者了解日本文化,但似乎不了解工業安全。方某倒是中學時無端端(又是老媽的歛物狂作怪)免費訂了那本職安局出版的《綠十字》雙月刊,於是無端端學了一件事叫指差呼稱

    指差呼稱是日本人發明,而且一開始就是鐵路先用,因為鐵路運載那麼多人,一旦出事連累一千幾百條人命,所以必須事事小心。為了讓員工的「警惕」不只流於口號,所以發明了這種「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方式,事先指定的重要事項(例如確認車門已關),都要用手指出、用眼直視、用口讀出才算數。於是這件事就會同時經過視覺、言語聽覺、甚至身體動作去確認,動員人腦所有認知功能,更容易察覺錯漏之處。研究證實這種做法有助減少意外,於是就陸續推廣到各行各業(當然主要是較危險的工業)。外國亦前來學習,香港職安局就先在地盤推廣。

    正如作者的反應,自認醒目的香港人見到這種做法,當然覺得日本人不是傻瓜就是在「扮野」,不願意跟隨。所以據聞業界開始推廣時也下了一番苦功,要工人相信這做法真的有用。香港除了地盤、鐵路和電力公司外,電梯維修也有採用。職安局還設立獎項推廣,最近得獎者包括 一間物業管理公司的園藝部

    事實上,就連日文維基百科提出的第一個例子,正正就是作者認為純為表演的「出發進行﹗」確認。在youtube只要打「指差呼稱 鐵道」就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tB_Wu5C28 (整段路上都在使用指差呼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uHenyqQmc (見開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qMTMyv6No (見0:51)

    就連台灣高鐵開車前確認關門,也要指差呼稱,只是他們會跟月台職員一起確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4UIzaoY00 (見0:38)

    以是觀之,職安局推廣了指差呼稱那麼多年,似乎還只有業界人士知道,市民根本不了解有這回事。看來應該要多點作公眾推廣了,要不然公眾見到有工人認真地做,還當成笑話,那就反而影響工人的投入了。

    找完片後打算寫文,才發現原來作者在2013年已經知錯,在報紙專欄上提出來。只可惜錯誤印成書後就無法更正。

    我決定把他那篇專欄印出來貼附在書裡面那一頁。

January 13, 2016

  • 跟滲透有關的生物概念

    有幾個概念是學生經常分不清楚的,有人問起,我想用表格說明比較容易理解﹕

    擴散

    滲透

    主動運輸

    不需要經過細胞膜

    (或者,如果有也可以穿過的話)

    穿過細胞膜

    (又,嚴格而言是任何半透膜)

    穿過細胞膜
    溶質分子的流動

    (被溶劑分子推動)

    (濃度高-->濃度低)

    溶劑(水)的流動

    (因為溶質穿不過細胞膜)

    (水由溶質濃度低-->濃度高)

    溶質分子的移動

    (被膜上分子搬動)

    (濃度低-->濃度高)

    被動,不耗用能量 被動,不耗用能量 主動,耗用細胞能量

     

    注意﹕滲透 = 溶質無法穿過細胞膜,所以只有水流動(水分子是雙重方向流動,同時會滲出滲入,所以只是看結果「淨」滲出還是滲入比較多)

    低滲

    等滲

    高滲

    溶質濃度低於細胞質

    (=細胞外的溶液比較)

    (=水勢高於細胞質)

    溶質濃度跟細胞質相同

    (水勢其實包括很多溶質)

    (=水勢與細胞質相同)

    溶質濃度高於細胞質

    (=細胞外的溶液比較)

    (=水勢低於細胞質)

    水滲透細胞裡 沒有淨移動 水從細胞滲透出來
    動物細胞﹕爆

    植物細胞﹕膨脹(有細胞壁)

    細胞體積不變 動物細胞﹕萎縮、皺褶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細胞質萎縮)

January 11, 2016

  • 誠徵校對

    編輯朋友搭我搵人幫手檢查一份英譯中既小學科學教材,關於義肢和興建大壩。希望有科學背景既人幫手解答編輯的科學問題,並檢查內容和譯文有沒有問題。

    全書共45頁,歡迎開價。需要看原文的可找我email樣板。

January 6, 2016

  •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六年第一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2015年是令人氣餒的一年,不單大家想爭取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又陸續有來。新年除了港大被硬塞一個仇恨自己的校委會主席,甚至還有禁書書商「被自願失蹤」。如果不是他們到了強弩之末,大概就是香港到了瀕死一刻。在此唯有祝各位出入平安。

    新聞版﹕
    1. 方圖檔圖書目錄電子化 (本報訊)

    方潤搬遷後,方圖檔開始了更新電子目錄的工作。這個電子目錄是多年前朋友代為製作的,但一直沒有採用及更新。搬遷後因為要更新所有藏書的位置,局方認為電子 化比較方便,所以一併更新了電子目錄。主要的工作是對對照紙本目錄,補記多年來新增的藏書、添補國際書號,並記錄藏書閱讀狀況。此階段工作已告一段落,稍 後將繼續按照藏書新位置,更新目錄中的位置代號記錄。

    方圖檔表示一月尾的中期統計將如常進行。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歐盟議會

    在朋友介紹中看到的遊戲,顧名思義就是要開會通過議案,看來堪稱為中大代表會指定遊戲(笑)。反正要向店家買學校用的圖板遊戲,於是就一併訂了。

    難得這個是台灣人創作的遊戲,並得到駐台灣歐洲經貿辦事處的協助。製作相當精緻兼細緻,遊戲卡牌和部件質素不錯(紙tokens在紙板上可以一按即離沒有 紕口並非易事、愛玩圖板遊戲者應有很多相反經驗),遊戲除了模仿歐盟議案程序外,附加資料亦頗詳細。有興趣的玩家也可從中進一步了解歐盟。

    遊戲分成三回合,分別對應歐盟三批加盟國。第一回合只包括歐盟前身歐共體的六個創始會員國,第二回合包括後來加入的九個西歐國家,第三回合還有歐盟東擴時加入的十三個東歐和地中海國家。

    每一回合分為兩階段,分別是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就如兩院制國家的國會兩院。入門版(只供三至五人)只採用歐盟理事會階段,不用通過歐洲議會,完整版則需通過兩階段。

    遊戲開始前,先要為玩家分配黨團卡和影響力籌碼。以政治傾向組織跨國黨團是 歐洲議會的特色,歐洲議會議員由各國直選產生,主要以比例代表制選出(包括以單選區制選舉國會的英國),所以當選者包括不同黨派代表。各國的保守派、自由 派、左翼、綠黨等議員會各自走在一起組織黨團,推動他們的共同議程。(其實歐盟理事會由各國政府派出,所以還是代表國家,不過在本遊戲中亦以黨團代表。)

    遊戲裡的黨團也頗能代表現實的黨團,例如Teals (套丘吉爾圖像)代表了反聯邦主義的保守派、套列寧頭像的Reds就代表左派黨團,Blues就是支持歐洲統合的歐洲人民黨黨團,如此類推。遊戲指定了三 人局裡會採用Blues、Purples(中間派,代表現在走中間偏左路線的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和Yellows(自由派)黨團,四人局加入Greens (綠黨),五人局加入Teals,六人局加入Reds。最有趣的是七人局會加入最後一個「蘾叔Whites」,是希望所有議案不通過的搞局角色,似乎在影 射反歐洲統合和反移民的極右派黨團。這些黨團的分配亦與去屆(2014年中屆滿)的歐洲議會席次分佈相符,最多議次的黨團在三人局就出現,越少議員的黨團 就要更多人的賽局才出現。

    不過新一屆議會議次有變,保守主義升至第三大黨團、自由派第四大、左派第五大、綠黨跌至第六大,已與遊戲設定不符。讀者玩過基本設定,或者可以嘗試自己改變順序,看看對賽局有何影響。

    回合第一階段,始於「競投」會員國,玩家以暗標付出影響力,付出最多的可搶先選擇會員國,然後每人一國輪流選取到本回合的會員國分配完為止。這些國家決定了玩家黨團獲得的投票力和影響力籌碼。

    正如現實,這個遊戲裡「主席」是很重要的角色,而付出最多影響力的人就會成為新階段的主席。主席除了可以在抽出的議案中選擇哪些變成「廢案」、哪些議案先 表決和提早表決外,還可以在下一階段有人付出同等影響力時,決定誰有權先選。更好玩的是,遊戲規則明言各人談判可採用任何條件。議案利益交換可以,用影響 力籌碼買票可以,用蛇齋餅糉也可以。讓大家現身體驗政治可以有多污穢黑暗(笑)。

    不同議案涉及不同政策取向,各黨團對不同政策取向亦各有偏好。這些議案通過或否決亦可能影響他們所得的影響力,所以令玩家各懷鬼胎各自推動。

    歐盟理事會表決方式有二,最重要的議案(如設立歐元、甚至有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假想議案)要一致同意才通過,其餘議案以「條件多數決」通過。為了平衡大國和小國的需求,現實中的 條件多數決較複雜,需要超過72%國家支持(如議案由負責行政的執委會或高級專員提出則為55%),而且支持國代表的人口超過歐盟總人口65%。遊戲中則 簡化為支持的國家投票力總和超過某數字(第一回合為高於55%,到第三回合小國增加則為60%)就算通過。

    在完整版中,獲通過議案就進入歐洲議會表決。過程跟上一階段相若,只是競投會員國變成競投議員席次卡,各有不同議席數目。歐洲議會只要超過一半議員贊成就 通過。圖板上說是議員席次50%+1其實不準確,只適用於議員總數為偶數的情況—只有50%即是未「超過」一半所以要加一。奇數議員取半就有0.5,不能 加一只能「進一」。例如25人一半是12.5,即是要13人同意。

    回合結束後各黨團根據其喜好,從通過的議案獲得影響力籌碼,被否決的議案則令個別黨團額外獲得或損失籌碼。三個回合後看各政策取向的進步情況,為黨團加籌碼,最後籌碼最多者勝。

    剛過去假期的試玩局中,由於大家都不熟悉規則而且玩得有點「頹」,幾乎所有議案都很快通過之下完成遊戲。如果大家玩得著緊一點,或者加入Whites這類滋事分子,賽局可能會激烈一點。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 (至17/2)
    文化博物館﹕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至21/3)、展堂一鱗
    孫中山紀念館﹕韶光麗影—民國月份牌與摩登社會 (至30/3)
    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至11/4)
    科學館﹕世界實驗—探索大型強子對撞機 (18/3至25/5)
    海防博物館﹕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 (22/1至29/6)

    講座﹕
    文物探知館﹕浮選取樣的田野操作 (16/1)
    歷史博物館﹕明代外銷瓷器—從沉船出水資料說起 (27/2)
    歷史博物館﹕常青的生命之樹—漢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8/2)
    孫中山紀念館﹕近代中國的革命軍事 (12/3)
    文物探知館﹕鳥瞰啟德—機場話舊 (12/3)
    歷史博物館﹕清帝國之在南疆:以湘西苗疆的形塑為中心 (13/3)
    科學館﹕「科幻中的科學」講座系列 (19/3, 9/4)

December 26, 2015

  • 日本最漫長的一天、邱吉爾二戰英雄記

    顧著搬家和執拾,都沒時間寫文了。簡單介紹兩本為圖書館買、這段時間讀完的書。

    半藤一利《日本最漫長的一天﹕決定命運的八月十五日》(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運命の八月十五日),新店﹕八旗文化,2015

    原書在1965年已出版,也就是乘新電影上畫出版的吧。不理會身為被侵略國後人的角度看,是一個有趣的悲劇故事。有趣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站在正確的一方,卻製造出悲劇。

    當時高層已經知道日本無法繼續戰爭,縱使是堅持作戰的軍方高層也害怕本土決戰會爆出革命(當時是指共產革命),對於他們來說共產革命比戰敗更可怕。就像開戰時的賭徒思路,軍方高層也只是堅持要贏一仗再談停戰爭取最有利條件而已,而文官當然已認為再拖下去是沒可能的事。因為軍方死不認輸,於是首相唯有使計搬天皇出來壓軍方之口。
    可是,長久被「寧死不降」愛國教育洗腦的軍人,無法接受自己國家會戰敗投降這回事(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對外大戰幾乎都是勝利,所以才越來越人心不足蛇吞象。可見「輸錢皆因贏錢起」是天下公理)。於是,他們以「天皇被奸臣蒙蔽」為由去再搞一次二二六事件式的「清君側」政變
    政變的失敗,除了因為繼續作戰早已不設實際之外,亦因為(或因此)他們無法爭取到任何軍方高層的同意,變成一批中級軍官的胡亂行動。

    雖是悲劇,卻不斷有小幸運發生,要不然事件擴大下去,就連投降也會出問題。最有趣的是原來舊皇宮被燒燬,職員全部遷入宮內省令大樓內非常混亂,反而令收藏天皇錄音盤的地方很不顯眼。當時流行所有職員都穿同一種「防空服」也令士兵無法分辨誰是負責保管錄音的侍從。更有甚者宮內省大樓的建築也令士兵很易迷路。最爆笑的是,因為宮內省的官職大多是文言文,士兵看著那些門牌完全讀不懂,於是就更容易迷路了。
    最無辜的,似乎是那兩個無端端被發瘋軍官斬死的師團長和參謀吧。(那個參謀還是師團長的小舅,另外陸軍大臣其中一個課員也是小舅,當時似乎很普遍)

    要嚴格批評的話,你可以說他們仍是美化了天皇,忽略了天皇主導戰爭的角色(《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之形成》和《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人的精神構造》著墨較多)。不過在日本環境而言,這點應該可以諒解吧。

    邵力競《亂世領袖學—邱吉爾二戰英雄記》,香港﹕天窗,2015

    買這本書自然是為了看邱吉爾的故事,這方面沒甚麼意見。大時代大人物的故事總有可觀之處,尤其是邱吉爾這類性情中人,更顯不凡。精彩之處大家可以自己讀邱吉爾的二戰回憶錄,懶得讀的話看這本「閱讀報告」也不錯。

    不過作者本人的主張卻令人不得不搖頭,一個當了政務官十年的人,如果還看不出香港政壇的亂象是因為制度造成,只懂批評政客胡來不顧大局的話,他的經驗是白過的。
    英國人為何大戰臨頭可以不分朝野一起合作﹖不是因為英國人天賦異稟資質特高,而是因為人家早就建立了兩黨制。在野黨隨時都會上台執政,自然不得不考慮大局。而且執政黨深知會跟在野黨會輪流坐莊,自然亦會予以尊重,適時吸納他們的意見。
    香港政客為何只會互相攻擊一事無成﹖因為香港政客根本沒執政的機會,就連支持政府的建制派也不用為政府施政負責任。只要有利連任,他們當然不用理會其他事情。沒有負責任的機會,怎會訓練出負責任的人﹖

    更離奇的是,作者聲稱在牛津大學讀過政治。那麼他還不知道英國曾經也有執政黨和反對黨把對方視為朝敵、逆賊、「搞搞震」的時代麼﹖「女王陛下忠誠反對黨」的傳統不是第一天就有,而是在朝野輪替之中慢慢形成的傳統。可見連世界議會之母,互相尊重的傳統也要靠時間累積形成,有好制度才有好的反對黨、有好的反對黨才有好政府。讀過政治還只懂批評個人而不懂針對制度,書豈不是白讀了﹖

    回頭望望,特首普選方案堅持特首不能從屬任何政黨,這種反政黨政治的方針甚至不見於人大決定呢。是誰窒礙了香港政黨責任政治的發展﹖政務官不是有份的嗎﹖
    你們有份製造這個亂局出來,然後去批評亂局裡面的人﹖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December 19, 2015

  • 舊書招領201512

    搬屋丟了一些太舊也沒參考價值的書,以下這幾本看來可能還有人會有用,所以放在這裡問問。在下沒看過,所以無法告訴您這些書好不好看。

    1.《中國成語故事》,台北﹕雷鼓,1980。

    2. 《喜悅時光﹕宇宙演化與人性的探討》(L'heure de s'enivrer - L'univers a-t-il un sens?) Hubert Reeves著、葉李華譯,台北﹕天下文化,1994。ISBN 957-621-211-1。

    3. 《歷代名作家傳》,本社編,[s.l.]﹕學術出版社,[19??]

    4. 《人文科學的邏輯》(Zur Logik der Kulturwissenschaften: Funf Studien) Ernst Cassirer著、關子尹譯(﹗﹗﹗),台北﹕聯經,1986。

    5. 《當代史學研究》(Historical studies today),Felix Gilbert and Stephen R. Graubard編,李豐斌譯,志文,[19??]

    舊雜誌﹕

    1. 《選擇》2014年2-5月、7-12月各號。
    2. 《科學人》2012年1、3、4、6、8、10、11月各號。
    3. 《國家地理》2012年1-3、5、8、9月各號。(9月後休刊)

December 12, 2015

  • 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Saad Eskander著、李靜瑤、張桂越譯《烽火守書人—伊拉克國家圖書館館長日記》(Guardian in flames of war: the diary of Saad Eskander),台北﹕網絡與書,2008

    這次介紹一本稍舊的書,是朋友送的。

    第一篇(2014年6月號)我們介紹了《圖書館戰爭》系列,假設原本「不流血」的「審查之戰」變成「流了血」的後果。這一本倒就是圖書館員流血流淚的真實故事。

    不過這次倒不是為了審查,而是因為國家大亂、暴徒隨街殺人、子彈橫飛滿街「菠蘿」,以致連上圖書館途中也可能死於橫禍。在一個隨時有暴力襲擊,明天會突然見不到親友同事的地方,你還願意在那兒守護一堆沒生命的紙張嗎﹖

    典型在夙昔。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的陳君葆館長,在香港淪陷的時候還勉力保護藏書、搶救檔案。今又有來者。就是作者和他的下屬。

    而作者特別之處,在於他本來可以避開這個人間地獄。身為被薩達姆政權迫害的庫爾德人,作者早年流亡到英國定居和求學。直到美國推翻薩達姆後,新政府才邀請他回國出掌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伊拉克並不是甚麼「自古以來」就有的國家,人民對宗教派系或部族的認同比國族認同還要重,直到今日都陷於內戰。更何況庫爾德人一直都希望爭取獨立,所以作者願意放棄安居英國,冒險回來為「伊拉克」出力,實屬難能可貴。

    由於薩達姆政權不重視圖書館和檔案,再加上被國際制裁,伊拉克長期與國際圖書館界疏離,更沒有訂立甚麼應變計劃。當美軍攻伊後館址立即被破壞,大量檔案和珍藏圖書被搶走或毀掉。當此百廢待舉之際,作者要重建、回收館藏、加強訓練已屬難為,更大問題是戰後伊拉克政府近乎失效,連水電都時常中斷。如果沒電的話,在炎熱的伊拉克連開門辦公也有困難。而且貪腐嚴重,很多修復工作都因為「沒油水」而被文化部拖延下來。就連檔案館也很難取得其他政府部門的舊檔案。

    更大的問題自然是生命威脅,恐怖襲擊連美軍都阻止不了。結果不是館員及其家人被殺傷或要脅而無法上班,就是連電訊技工也因為受要脅而無法上門接通網絡(於是連館長也要到網吧收發電郵)。何況十步一崗的安全檢查站令人車大排長龍難以出門,於是就算能夠開館,一個月進館人次也不出二三百人,換言之每天不過十個,簡直是門堪羅雀。

    所以作者的家人和朋友,都勸他不要做這份工作,轉到局勢較穩定的庫爾德地區從事文化工作,至少比較安全。但作者堅持留守。

    留守就要解決問題。上頭部門不願解決,他就乾脆繞過文化部自行撰文公開問題。要不是身為政府特邀回來當館長的人,炒了他會令政府失面子,恐怕也很難有這種得罪上級的勇氣。

    本書內容本來是作者寫給朋友「報信」的電郵,被陸續於大英圖書館網站上公開。藉此讓外界得知伊拉克圖書館的困難,爭取援助和突破官僚阻撓。但去到零七年,就連作者自己也覺得難以忍受,認為這樣天天找館員同事遭難的內容來寫,有如「販賣」悲劇搏同情,於是才中止連載。

    圖書館員就是守護書城的人,正如博物館員就是守護文物的人一樣。
    雖然學校圖書館收藏的不是甚麼善本、孤本、驚世鉅著,但我們同樣是守護著人類文明世界的一部分。

    根據2013年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轉載芬蘭國家圖書館一篇訪問,和作者本人的LinkedIn專頁,他一直擔任館長至今。

    註﹕
    1. Interview with Saad Eskander, Director of Iraq National Library and Archives (INLA), by Suvi Kingsley (National Library of Finland) http://www.ifla.org/publications/interview-with-saad-eskander-director-of-iraq-national-library-and-archives-inla
    2. 作者的LinkedIn專頁﹕https://www.linkedin.com/pub/saad-eskander-%D8%AF-%D8%B3%D8%B9%D8%AF-%D8%A7%D8%B3%D9%83%D9%86%D8%AF%D8%B1/29/677/399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November 21, 2015

  • 舊文重貼之 You should lie (3)

    [應該說謊的時候 (3)] (舊文)

    無論你想投給誰、甚至投白票,都總好過不投票。正如在下於五區公投時提過﹕

    在政治上,無論你選擇行動或不行動,甚至不選擇,也一定會被某些人「利用」。

    所以你應該擔心的,不是投票會被人「利用」,而是你寧願被哪一方利用,去作哪一種解釋。你也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去表達意見

    所以,不願做「屁民」的人們,記得投票。

    不過,有一點提醒大家的,就是請繼續對票站調查「口投民建聯」。(此處「民建聯」包括所有建制派或所謂「獨立」的隱形保皇候選人)

    看到這一句,看倌可能會覺得奇怪。
    一向堅持「講真話」的方某,竟然叫人講大話﹖

    在下一向認為,為了減少互相猜疑的社會成本,人應該盡量講真話。除非講真話的後果非常嚴重,才可以說謊。(至少為大家「聽來舒服」的所謂「white lies」,我就認為不應該了。)

    但我完全支持「口投民建聯」的建議。

    釋義﹕
    口投民建聯 = 無論你投哪一張名單,遇到票站調查的時候,都答他「投了民建聯」。

    (「民建聯」只是方便說法,其實你答工聯會名單、甚至某些「隱形保皇黨」也可以的)

    為何要支持說謊呢﹖主要是因為﹕
    1. 近幾次選舉,有很多票站調查名為學術研究,其實只是親中派陣營配票之用。
    2. 以民調作配票工具,本來並非十惡不赦。問題是,他們沒有表明目的。
    3. 再者,利用民調配票,就應該申報作選舉開支,但他們沒有這樣做。以不見光的資源組織民調配票,這種行徑有如舞弊。

    既然政府不打算規管這些行為,擺明偏幫「自己友」,那麼市民唯有自行反抗。

    泛民現時的建議,是叫大家不要回答票站調查。
    當然,以泛民眾大佬的「泛道德」傾向,要他們叫市民講大話,幾乎不可能。
    在這件事上,我完全同意世澤兄的意見

    但由戰術目標嚟講,唔答票站調查一樣無用,因為X建聯班友可以由推算拒答率,知道有幾多泛民選民。所以,一係唔好玩,一係玩大佢,見到票站調查人員,一律答我地支持X建聯,提供完全係流嘅數據玩謝呢班土共為止。

    所以拒答是行不通的。

    有些人可能比在下「更道德」(抱歉,這似乎好像說自己已經很道德 ),覺得「講大話好衰」。
    不過,我們要想想,「講真話」並不是道德之目的,它只是手段。

    道德並非在於「講真話」本身,而是在於我們不想欺騙別人。
    但「講真話」並不可能是一條「中央教條」,很簡單的例子﹕

    假設現在是抗日戰爭,你知道一個游擊隊員躲在哪裡。
    有日軍問你有沒有見到游擊隊,你會告訴他游擊隊在哪裡嗎﹖

    除非對方知道你知情(於是你不說會招殺身之禍),或者你又想做「漢奸」,否則你也不會說真話吧﹖
    由此可見,我們不是為了「講真話」而講真話,而是為了一個「道德的」目的而講真話。
    一般而言,「講大話」是不應該,但如果為了符合更高的道德規條(例如救人),講大話就不一定是錯。

    回到民調。一個不告知目的、也不申報開支的民調,跟騙子有何分別﹖
    我們為何要向騙子講真話,告訴他我們(泛民)有多少家底﹖

    這些人既然以學術研究為名,借民調配票為實,不計入選舉開支,而且政府不管。那麼我們也沒必要對他們客氣老實。一般而言做人應當誠實,不過對騙子沒必要講真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寧願講大話。這與我的良知沒有衝突。

    如果有人懷疑,沒有真憑實據何以認定是建制所為,另一拙文亦已說明(見文中後段),可供參考。

    記住,那些有潔癖的泛民大老呼籲「拒答」,是沒用的。人家把這些人都算入泛民就成,好似世澤話齋

    要同survey落毒,最乾脆係放出大量error或者distorted sample,導致大量與事實偏離嘅distribution出現,土共玩人終玩己,所以票站調查,任何調查都答投咗民建聯,如果有人追問意圖做error correction,就話外傭居港權問題,泛民真不該,或者話泛民鼓吹暴力政治,呢啲土共典型論述。等佢地啲result全部變廢物。

    唯一跟他看法不同的,就是在下不希望連港大民調也「玩」。畢竟港大民調還是信得過的,連鍾庭耀也玩似乎太焦土政策了。
    可是,由於當年已有土共假扮港大民調之傳聞,看倌若然不懂辨認,「逢人說謊」亦無不可。

October 25, 2015

  • 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徐承恩《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香港﹕紅出版,2015

    徐兄繼《精英惡鬥》和《城邦舊事》後更進一步的力作。在《精英惡鬥》量化分析了香港權貴圈子九七前後的變化,再於《城邦舊事》借十二本書介紹不同角度的香港歷史,徐兄當然忍不住要表白自己的史觀。《鬱躁的城邦》就是成果。

    以徐兄非職業史家、工餘治史的身份,本書其實野心頗大。相比起《城邦舊事》介紹的專業史家著作,大多針對某個主題、某段時期的香港史,你看本書目錄就知道,這根本是香港本土「通史」。試圖以「本土視角」為軸心,貫穿香港古代到現在的歷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本土歷史論述。這種苦心孤詣,不單止學界少有,在本土派當中也沒誰做過。(本土派對個別史事的論述有不少,政治藍圖也有不同人士各自提出——是否實際可行是另一回事。但以本土視角描述「全史」,方某見識鄙陋,似未見過。)
    上一本以香港人角度寫本地歷史的著作,已是旅美臺籍史家蔡榮芳教授的《香港人之香港史》——留意作者是台灣人而非香港人。可見當時香港其實沒甚麼人會以英國殖民或者大中華、國共史觀以外的其他角度看歷史,就算有也出不成書。

    正如在下於上一篇《城邦舊事》介紹時說,只要不違反基本史實,喜歡以甚麼角度看歷史其實是個人自由。只是讀者多接觸不同角度的看法才有益。
    相對於開埠後歷史有較多不同來源的記載,香港早期史就比較支離破碎。對這個帝國邊陲之處,往往只有中原/官府公文的斷續記述,留白之處甚多。所以也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

    作者提出了嶺南先民其實跟中原漢人沒甚麼關係,現在的原居民有很多只是虛託中原「祖先」以擺脫土人身份、登記戶口並參與漢人的圈地遊戲而已。這一點跟傳統的看法相去甚遠,不過亦非空口說白話。例如先前的講座也有學者指出,近年學界對古代嶺南史多了與傳統中原中心史觀不同的看法。例如在秦始皇征服嶺南之後很多年,嶺南仍然不服中原管治,而且居民也保留了舊俗而非跟隨中原儒家禮教。所以古嶺南的事實可能跟我們傳統的印象有很大分別。當然你是否要用徐兄的「本土」觀角貫穿之,就是後話。
    至於開埠後的歷史、甚至近年的風浪,史實較多、較為人所共知,自不待言。

    書中明推「公民國族主義」,認為認同香港核心價值觀才是香港人,同時認為陳雲的種族主義式論述不是出路。這樣當然會得罪國師徒眾,於是就有人寫了篇奇文反駁。陳雲那套正正是嶺南原居民的老路﹕否認自己的文化源流,自擬為華夏正宗。這種「我比你正宗」的主張給大家意淫呃like不難,但學術上太多缺環(例如粵語固然保留了不少上古漢語的字詞,但粵語總不會自己變成甚麼「上古雅言」,粵語應是中原語言和嶺南土話混血而成的)。香港是保留了不少大陸已喪失的習俗,亦值得自豪,但自認為正宗則太虛浮了,香港人有否很重視這些「正宗」也惹人懷疑。你看香港最出名的飲食文化就知道香港人長處在於混合創新,而不在「爭正宗」。

    如果要講最敏感的「港獨」議題,相對於徐兄擺明以公民國族主義鼓吹港獨,陳雲的學說反而是曖昧不清。城邦論本身主張香港獨立於大陸(他本人甚至曾稱香港始於要獨立,但他又一向說香港只是城邦不必獨立的),但又幻想終有一天要搞甚麼中華邦聯之類。一方面挑撥港人對大陸人的怨恨以便斷絕關係加強區隔,另一方面又期望香港協助改革中國,兩種要求其實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互相仇恨了還搞甚麼邦聯合作呢﹖相比而言一向支持統一的「大中華膠」就算膠也至少膠得一致點。

    個人並不尋求政治上的港獨,但認為香港人應當有一種獨立的思想和心態,才能保護香港自有的價值(這一點同時對整個中國有幫助,因為保護香港等於保留了中國未來改革的種子)。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無論你是支持獨立、支持自治、支持統一……都是對自己誠實、理論一致比較好。就如徐兄云,每個人都應該寫自己的歷史。

    徐兄交出了他的功課,效用如何就等待歷史評判好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October 17, 2015

  • 中大校友評議會會章專責小組15/16第一次會議紀要

    (當然是非正式的)

    今屆李劍雄退下火線,除了很多事情要重頭開始之外,改由國際知名的陳碧橋接任,恐怕也不能避免有更多離奇事情發生。

    這個小組一向參與人數都比較少,而且報了名的人通常都沒有來,每次開會都只有小貓幾隻。就算莊耀洸律師報了這個小組,但近年貴人事忙他也是絕少出席的。

    今年自然也是他們那邊的朋友居多,除了召集人陳碧橋之外,兩位副召集人都是未參加過會章小組的常委(缺乏經驗可想而知),還有一位同樣是聯合生化的早期校友,現在是行將退休的發展局首席政府律師(屬首長級)。另外有一位是去年剛畢業的新書院法律系校友(好像是和聲,我忘了),現職房屋署,不過我搞不清楚他的立場如何。

    1. 一開始又是提出翻來覆去的「討論事項」問題,但在場的人(除了秘書許寶寶和在下)都沒人參加過以往的討論(2012, 2013)。在下唯有重提﹕中大《規程》第18條第8項已經規定了提討論事項的人要「以動議形式列明擬提交審議的議題或各項議題」,只要常委會明確執行這一項,根本就不會發生那次「突然提出譴責陳克勤」的事(是的,他們一直耿耿於懷到今天。當然我也同意其他人不知道原來這天會表決「譴責陳克勤」而無法表達意見,這也是不妥的)。

    而在場的人提出怕有人用修正案把議案改到面目全非。我認為只要在會議規則寫明修正案只能就原議案的範圍修改、不能修改到超出原議案範圍就可以(等於有人提案「今晚去食雲吞」,你頂多改成「今晚去打冷」,總不能變成「明早去打波」)。
    理論上這樣其實主席已經有很大權力去裁決修正案是否合理,我可以想像有人會罵我跟主席同流合污的了。但最難以想像的是,陳碧橋仍然覺得不滿意。

    1.1 他大概以為自己還是在審案,在討論過程他沒說甚麼,然後認為大家討論完就自己做總結,並把在下的建議說成「討論事項必須以動議形式提交,並不得修改」。
    (我立即舉手說後者這不是我意思,他澄清說沒有指後者是我的意思,而是他的看法)

    吓﹖﹗議案不得修改﹖﹗那麼開會來幹甚麼﹖
    (這正是新校友的疑惑,他說難道大家討論後有共識某個做法更好,也不能修改動議,仍要以大家都覺得不夠好的原動議做表決嗎﹖這是荒謬的。)

    陳碧橋的邏輯很有趣,他認為主席有權裁決也沒有用。因為不滿意的人就會出動「不服主席裁決議」或「不信任主席議」。

    但這些議術議案要三分二大多數才成立,根本不容易通過呀。怕甚麼﹖

    他說,你們這些「改革派」(他口中叫「自由派」)會繼續用其他議術議案在拉布,拉到天荒地老……

    到這一刻我終於明白為何會有「女示威者以胸襲警」的判決了。

    究竟他以往有沒有來過評議會會員大會﹖那些討論事項幾乎都是我們這些「改革派」提出來的,就是想大會通過議案向校方施壓,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向評議會主席都是「時間到」就不理動議還未表決宣佈「散會」的(上次我照足規程連同動議交討論事項,但最後李劍雄甚至不讓我的議案表決),我們怎會有動機在自己提出的議案拉布﹖阻止自己的動議付諸表決﹖是你們不想讓我們表決呀﹗
    就如立法會,難道人民力量自己提議案時還會拉布嗎﹖這是甚麼邏輯﹖﹖﹖

    1.2 另一個可能,就是政府律師校友提出的,學效立法會,要求所有修正案都要提前提出公告天下。

    這樣看來當然很公平,但並不符合現實。因為評議會並不如立法會每個星期開大會,而是一年才開一次會。試想想實際操作就知道麻煩了﹕首先會員大會日期要提早公佈,才可以讓大家有時間交討論事項連動議。但之後議程連同這個動議公佈,又要在會議當日前預留足夠時間,才能讓人提交修正案並再公佈之。那麼loop中loop應該在哪一天公佈會員大會日期﹖一個月前﹖兩個月前﹖這根本是不切實際。

    (而陳碧橋的邏輯就是﹕所以嘛,還是禁止修訂動議比較方便。)

    1.3 還有一個建議,由副召集人提出﹕就是既然大家嫌討論事項不夠時間,那麼也是學立法會,在大會前一段時間先開討論會(叫小組會又好、事務會也罷),讓大家討論了看看有沒有共識、至少也可以先整理一些「大路」論點在大會上報告,不用重頭說起,節省討論時間。

    這個建議其實很好,我直接告訴他們,我認為「改革派」校友應該會喜歡這個做法,因為他們正是想多提意見。(像上次校友諮詢會他們都踴躍參與,由此可見。)

    不過實行上當然還有令人不滿意之處﹕
    1.3.1 陳碧橋認為﹕就算先行討論了,不同意的人仍會在大會上死纏爛打,不會節省了時間。(這點我同意,學生會經常是這樣。但死纏爛打的人其實不受歡迎,不會提高其意見被接納的機會,所以沒甚麼好怕的。主席到時間就把議案付諸表決就是,如上文,改革派校友明知「夠鐘就散會」不會想阻礙表決自己提出的動議。)
    1.3.2 這點是我提醒的﹕舉辦討論會即是要比現在更早提出會議日期,這樣才可以在等人提出討論事項後開討論會,否則有可能不夠時間召開討論會。

    (陳碧橋的邏輯當然仍是﹕所以嘛,還是禁止修訂動議比較方便。)
    (這人的難頂程度,僅次於社工系吵鬧大嬸。)

    2. 另外,死心不息、趁李劍雄走人又死不斷氣提出來的,就是「評議會刪掉評字」的建議。
    這個建議我覺得評來也費事,只是這班老人家的一廂情願。上次陳日東(東叔)言簡意賅﹕「傻的,難道他們以為刪了個『評字』,我們就不來『評』嗎﹖」

    港大一早變了「畢業生議會」,最近發生甚麼事,他們會沒留意到嗎﹖
    實在不明白他們的腦袋是怎樣運作的。

    3. 方某跟進上次評議會未能表決的討論事項,建議會章小組先行討論對應「境外學生」的具體方案,為不同的方案考慮草案,免得等會章和發展兩個小組開會次數少+公文旅行之下延誤時機(等到深圳有人畢業後才截龍就更尷尬了)。非為強迫別人接受,但希望開個頭,所以拿上次的提案加了時間限制(上次有人質疑修章會否影響先前畢業境外學生的權利)來當草稿﹕

     第2條﹕「境外學生」指任何人修讀獲教務會核准,但於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開設的認可課程者。
    S2: "External Students" means persons pursuing a course of study approved by the Senate, but offered outside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第5A條﹕於201X年X月X日或之後獲大學頒授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及/或博士學位的境外學生,不得僅因持有此(或該等)學位而成為校友評議會成員。
    S5A: External Students on whom a degree or degrees of Bachelor, Master and/or Doctor has/have been conferred on or after Xth XXX 201X, shall not solely by reason thereof be members of the Convocation.

    不過這個建議不用五分鐘就被打沉了,快過HMS胡德號。原因是「政府 law drafting 也不會越俎代庖在政策未成形之前就浪費時間搞一大堆草案出來」。OK you're right,理論上你是對的(但這個小組有政府部門那麼忙嗎﹖)。就大家坐著等發展小組搞大半年然後(夠快的話)到下次大會前才臨急搞草案吧。

    新校友聲稱發展小組預計開大約四次會議、還可能有校友諮詢會。這點有請參加了發展小組的校友澄清和跟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