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 星期三抱著點傷風,去九龍塘聽數學閱讀講座。

    派發的三本小書之中,有本是徐國榮教授的,題目是《數學的應用﹕基因及蛋白的分析》。
    我怕是對生物和數學都有興趣的學生才會看,否則要同時面對兩堆不熟悉的東西,就未免太辛苦了。

    見到「閱讀豐收日」活動,就已經想到又是 Miss Lam 的那個了。就像星期六圖書館主任協會年會那位老師的經驗,要學她不容易的。
    拿出來作例子的那張 mind map,竟然是八兩的。你的作品竟然也成為經典的一部分了。

    ----------------

    之後去又一城看看,第一站出名貴的香港唱片。

    1. 頭號新聞﹕之前踏破鐵鞋找來找去的《科學史上100個最偉大的發現》,終於出了繁體中文字幕版﹗
    暫時也只見到七隻,但包括了簡體版沒有的「演化篇」和結局「十大篇」。

    每隻盛惠九十九元正。想死。

    2. 另外有隻《Lost Worlds Vanished Lives》,盛惠$69.9,有點興趣買回學校,不知有沒有更便宜的。

    3. 沒有《The Pacific》或《仁醫》的 soundtrack,《The Pacific》影碟套裝倒有,四百九十九元正。

    第二站,反斗城。

    4. 入口擺出大個 LEGO 頭,用來收藏 LEGO 方塊的,而且裡面還有兩重篩子,聲稱可以把最小的方塊篩到底部。

    5. 大富翁又出了兩款新遊戲﹕Free ParkingGet out of Jail。都是動作遊戲。前者看來適合買來跟學生玩。$79.9,再諗諗先。

  • Jin (2)

    看到這張星期日網民圍拍名店抗議的照片……
    (來源)

    ……這時候我正在聽《仁醫》的主題曲。

    我想我喜歡這個歷史感重的片頭和音樂,多於戲本身。沒有看第一集,不過見到這段引子太好了﹕

    我們總以為,許多事情是理所當然。
    以為下定決心,就能夠到達地球的另一邊﹔
    以為對方能夠了解自己的心意﹔
    以為可以每天平凡又充裕地生活﹔
    以為夜晚的漆黑可以被遺忘。
    但是,如果突然有一天,
    這一切都消失了。
    鳥兒般的自由、
    令人滿足的生活、
    明亮璀璨的夜空,
    這一切都消失了。
    如果獨自一人被扔進漫無邊際的黑夜,
    你能夠在那裡找到光明嗎﹖
    你能抓住光明嗎﹖
    或者能否用你的雙手,將光明送入那黑暗的世界﹖

    畫龍點睛地點出了這故事的意義所在。
    我們呢﹖我們是否願意張開雙眼去看那黑暗,去尋找和發放光明﹖

    如果現在讓我們回到英國人開發九龍半島的初期,在廣東道上走的是哪些人﹖

    (來源)

    如果幾百年後還有「香港人」的話,他們回望這一天的照片,又會有何感覺﹖

    ----

    後話﹕《仁醫》真的沒逐集看,畢竟半夜才播太不配合在下的節奏。(場面又不是像鋼之煉金術師那麼可怕,幹嘛不早點播﹖)
    星期六晚又看了兩集,就盤尼西林都給他造出來,實在太扯了。當然,這齣戲好看之處並不在於醫學技術(雖然那些道具比事旦台迫真沒錯),而正正是這種「歷史的突兀感」。

    主角就像坂本龍馬所說,太沒私心了,有如佛祖的存在。不過這並不是因為他沒有私心,而是因為他從來不屬於「這一個世界」,也不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人,所以自然也就很疏離了。幾乎連人家買兇斬他也不懂得避的地步。
    (亦因此他願意把所有名位留給緒方,因為後者才是「真正的」歷史人物。)

    在下當然也不是沒有私心,只是太熟悉這種感覺了。

  • [雜錦]

    昨晚看《星期二檔案》,一邊看一邊想罵人。一討論到「性」,所有邏輯都會亂龍。

    說討論「未成年發生性行為」的問題,但搬出來的都是「未成年性侵犯」的問題。
    一個少年從小學開始就性侵犯同學,又有人是被鄰居性侵犯,然後性生活亂來,這關「過早發生性行為」甚麼事﹖分明就是性侵犯者的心理不平和被性侵犯者的心理創傷﹗

    (註﹕如果撇除了性侵犯,兩個人穩定地拍拖,然後未成年就發生了性行為,是否仍然就導致那些濫交呀、無法信任別人的問題﹖你找個這樣的例子再來說。)

    還有個少女,男朋友說「找個地方休息下」就跟他上了時鐘酒店。
    你要我相信香港有女生會不知道上時鐘酒店是做甚麼的﹖你說她容易信人﹖被人欺騙﹖我說她是一直在「自欺」呀﹗
    這是她的性觀念本身有問題,並不是以感情為基礎,以為靠肉體可以綁住男人(當然這也是社會風氣教壞她的,你試試打開報紙雜誌就知道)。而且還不介意「跟不熟悉的人性交」,只要是「靚仔」就好了,因為可以在朋友面前「威」。她自己說的,這又是男人的錯﹖(儘管那些男人的確利用了她這種錯誤觀念而得到性行為的機會)

    然後就說到「男孩未滿十四歲無性能力」的法律推定。其實我並非反對廢除這些推定,但我們要搞清楚推定背後的目的﹕

    正如「衰十一」以法律假定了女孩未滿十六歲就不能對性行為表示同意(=同意也不算數),為何﹖因為她們像弱智人士般智商有問題﹖
    當然不是,是因為當時的「大人」認為太年輕的人,沒辦法想清楚性行為的後果,所以不能作出「真正」的決定、亦不能為這樣的決定負責任(=免除對方的責任)。

    這種假設當然永遠有例外,但法律為方便計,劃了一條「死線」。

    同樣地,「男孩未滿十四歲無性能力」的推定,並不是指小男孩有性侵犯的「特權」。而是因為訂立這推定時的社會,認為太年輕的人根本不認識「性」,也不明白自己在做甚麼。所以就算他真作了性侵犯的行為,也不算數。

    有些人可能會辯說,「少女」要特別保護,因為女人會懷孕、男人不會。
    如果這真是法律假定的目的,那麼現在避孕措施那麼普及,那個「未成年少女」定期吃避孕藥是否代表男人不用負責﹖男方正確使用避孕套是否不用負責﹖甚至男方或女方本來就不育是否可以免責﹖
    顯然不是,那麼在現代社會,「女人會懷孕」並不是對男方採取歧視性刑責的合理理由。

    簡單點說,如果我們認為未滿十四歲的男孩已經明白「性」是甚麼一回事,和可以為性行為負責任。那麼未滿十六歲的女孩更不可能不明白「性」是甚麼一回事和負責任了。這畢竟已不是維多利亞時代。

    如果我們只取消「男孩未滿十四歲無性能力」的推定,而不取消「女孩未滿十六歲無同意性行為能力」的推定,那若然不是把性罪行當成一種純粹「以牙還牙」的懲罰(不理你明不明白自己在做甚麼,總之做了就罰)的話,就只不過是一種把男人視為「背負原罪次等族群」的大女人心態。

    (與「男人」相近,碰巧在元朝最低等的叫「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殺漢人和南人只罰錢,漢人南人殺蒙古人、色目人者,滅族。)

    正如在下早說,廢除這個推定不是不行,但麻煩一併﹕
    1. 廢除「只有男人強姦女人」的假定,讓女人也可以犯強姦罪
    2. 如果「與未成年少女發生性行為」是有罪,那麼「與未成年少男發生性行為」也應該有罪,沒理由兩個都未成年但只告男的﹔
    3. 更重要的是,「與未成年少男/女發生性行為」,如果另一方年齡相若、不涉及欺騙或性剝削的話,根本就不應該受刑罰。至少也應該改為告訴乃論

    只鼓吹一面倒加強男性的責任、女性則可以繼續扮無知不負責任(就如節目中的那個少女)。情形就像傳媒大亨一邊抄網民的作品當「報導」賣,一邊要求加強版權法罰則來懲罰小市民的二次創作一樣無恥。

    ---------------------我是男性原罪的分隔線---------------------

    朋友們開完音樂會後,玩到出街,誰知一首《年少無知》就出事﹕

    (其實呢首歌夾中國笛係幾搞笑的 )

    當事人寫了這段如果,活著能坦白。依我看如果現場那麼少人也要投訴的話,難怪在西洋菜街的要「踢走」了。

    Arnold呢個樣其實好鬼似結局版陳豪﹕
    (師姐也很有演員相的說)

    Kursk 很悲哀地總結說這是個容不下一首「年少無知」的香港

    警察出場阻止街頭jam歌呢D咁影響社會治安既行為。香港既街頭,只容得下信用卡同寬頻推銷,卻容不下人們jam一首歌。

    《天與地》批判既就係一個咁既社會,真係好諷刺。響非法concert一齊"un"既警察,只會響劇集出現。

    (當然啦,如果我是警察見到舊機場有上千人在開concert,我也不會有心情跟你搖滾。不趕人也要小心留意有沒有人打荷包、非禮之類……)

    香港,本來就應該像片中的,想聽的停下聽、不想聽的繼續行。想 jam 歌的也可以隨時拿一把口琴出來。

    Sammy Fung 改了《天與地》結局佘詩曼的一句對白,說﹕

    街頭,不是一百個人做同一樣sell信用卡、寬頻;街頭,是一百個人做一百樣不同的事之餘,又互相尊重。

    不過我倒想起子華哥名句「搵死o者﹗犯法呀﹖」,背後沒說的那句是﹕只要你不是「搵食」,就犯法。

    William Tai Wong插了句﹕

    咁同警察講, 其實你們是做市場問卷調查不就行了...

    十分的黑色幽默。
    不過正中現實,對政府而言,「搵食」的並不值得害怕,示之以利害即可。人到無求不為搵食的才難以掌握。(就像學校一樣,某個學生是緊張成績的話,會比那些無所用心、無心向學的好應付。)

    ---------------------我是表演阻街的分隔線---------------------

    進口惡搞﹕梁振英專訪答問全文

    問﹕為何用35歲作為分界線?

    梁﹕因為香港和外地都有這樣經驗,當一個人到35歲仍然單身,他很可能是終身單身

    (來源)

    死死團新聞發言人表示﹕這是對廣大毒男剩女的惡毒詛咒﹗武裝起來的廣大死死團員是不會放過他的﹗我們隨時有能力把戴德梁行夷為平地﹗(雖然它現在好像已清了盤 )

    (來源)

    ---------------------我是開口夾著脷的分隔線---------------------

    純粹進口﹕劉sir—[男人的浪漫]《天與地》:香港電視劇最後的樂與怒

    "實際上未至於驚天動地的顛覆,只重拾了一些久被埋沒的港劇精髓,正如很多人提到的「意識流」,以前電視劇也常用鏡頭代替對白說故事,今日看慣現代劇的卻視作另類手法,就像九十年代的人批評八十年代搖滾/重金屬「樂隊彈得太多、歌手唱得太少」,也如僅重視詞的K歌聽得多,就難叫聽開歌手演唱的仔細留意樂手奏得怎樣。新一代港產劇喜歡任何事都由角色親口說出交代清楚,不理畫面單聽聲音都會明白,養成觀眾依賴出腸「歌詞」的惰性,有日發現電視原來真的需要坐下看,反倒適應不到。"

    "通通挑戰著典型港劇/無線劇底線 - 應說是「愚民」的思維。難怪普羅大眾評價甚底,並在收視率反映,某程度上好評都來自早就不會死守電視機前的群體。如此現象更顯現在香港劇集觀眾的反智心態,其實以前港產劇都有不少偏意識流的處理方法或深度對白,其中相信部份批評《天與地》的人當年也有追看、會喜歡,甚至一些「愚民」們追捧的美劇、日劇、韓劇更喜歡用鏡頭代...替對白或對白堆砌文字,何以舊時可以、外地劇可以,《天與地》反而有問題?"

    "一般人也不會理解得到師奶思維,像警匪片殺人放火畫面不會鼓吹暴力,官廷劇勾心鬥角劇情不會誤導價值觀,歪曲倫理劇的男女關係也不會影響心智發展,唯獨言明「當中有人吃人情節」實則探究哲理,卻鐵定「叫人殺人」、「教壞細路」。再加諷刺是,假如人吃人情節是出現在一套典型師奶口味心計官廷劇中,拍得更駭人也好,現在不滿《天與地》的觀眾們都不會作任何投訴,甚至轉而讚賞拍得好看相當震撼。This city is really dying。"

    "沒有機關算盡的勾心鬥角,還要原來大吵大鬧的三人幾句說話幾幕戲即和好如初,難怪師奶們看不明白,而不明白就是不好就要批評。相反男觀眾又有幾位未試過同樣的跟好兄弟們一笑泯恩仇?"

  • Jin

    印象中好像沒試過那麼乾,當見到濕度降到有如溫度讀數的十幾二十,還有資格叫「濕」度嗎﹖這叫 dry﹖這叫 super dry﹗

    陶傑呀﹗麻煩您老不要留在香港,快點去泰國吧﹗災民需要您﹗

    是因為老了還是因為獨男缺乏滋潤了﹖ 這幾晚都是睡到一半就會被爆拆「痛」醒,雖然明明上床前已搽了潤膚膏。

    ---------------

    平安夜晚沒出門,避開人潮更平安。

    深夜無意中轉了去高清台看《仁醫》,看了一集半,到凌晨一時才上床……
    一查之下,那麼有趣的故事,是漫畫改編的。可說是日本幕末版的《尋秦記》

    老媽說時空穿梭的劇情夠無稽的。
    在下說﹕那麼連《叮噹》也不用看吧,有甚麼比一隻未來機械貓由書桌中鑽出來更無稽﹖

    綾瀨遙實在太易認了,就算由時裝改演古裝,也是一眼就認得出來。
    (她的樣貌其實太「不像古人」,演機械人女友魚乾女那類古靈精怪的角色一流,演古人看來其實有點怪。就像廖碧兒扮明朝公主一樣。 )

    《HERO》的「騎呢」事務官之一小日向文世竟然是一代名臣勝海舟。演坂本龍馬的演員也夠瘋狂的。演緒方大夫的演員造型,比較像忍者亂太郎裡毒菇城八方齋
    還有,演喜市的小朋友也夠精靈的。

    因為劇情發生在幕末,而且劇中那些人物和事件不少都是現實歷史中的,於是我跟老媽「補課」,簡介了幕府大將軍的來由、日本為何鎖國、甚麼是蘭學、幕末的黑船事件大政奉還明治維新、勝海舟和坂本龍馬都是歷史上的重要人物……

    這種故事設定,劇情當然只能當成純粹虛構觀之吧。否則日本醫學豈不是一夜之間突飛猛進﹖
    那麼就像主角自己的顧慮﹕歷史被他改變了。

    就像緒方一開始不相信主角南山仁一樣,在鎖國之下是不能隨便跟外國人接觸的,緒方本人深研蘭方醫學,你提出來的療法根本完全沒聽過,你怎樣交待從哪裡學來的﹖於是唯有推說「失憶」吧。誰會信一個「失憶」的醫生﹖突然大量採用靜脈注射更是嚇人,誰夠膽用﹖(更何況橡膠管不同金屬或玻璃,難加熱消毒,加熱會令橡膠變脆。)

    其實以流行病學的歷史而言,在未有那麼複雜的治療方法之前,發現霍亂的傳染途徑已經大大減低了霍亂漫延,但「保證飲用水衛生」這方面在劇中反而沒提過。(雖然江戶已相對先進,當時已有自來水道,但可能是市內才享用到。金子安次就說過他們在東京外圍的小漁村完全沒自來水,窮人買不起水販挑的水就唯有要從江戶川取水,於是曾爆發霍亂。)

    但有趣的正正是,看故事如何把這個不屬於這時代的人,安插到歷史當中。
    結果也就是主角自己說的﹕本來要死的人,被他救了後始終要死,歷史已經抵銷了他做的事……

    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繼續看下去。(畢竟那麼晚,我又沒有數碼錄影……)

    ---------------

    聖誕夜跟老媽去深水步吃蛇羹,遇上一對馬來西亞男女(一聽口音就知是南洋人),不知是來採訪還是拍拖。

  • TV, Beware; TVB, where

    提防電視》,劉天賜,香港﹕天地,1996

    上次親戚送的舊書中留下這一本,其餘都送出去了。因為之前也讀過《電視風雲二十年》,對賜官講電視台有點興趣。

    由於都是舊書舊事,所以也不多說了,作者目的自己說得清楚﹕

    這是一個「複製的年代」,我們生活在「複製文化」的生活圈子裡,衣服的款式、行為的模式、思想的方式無一不是依循着既定的「模」輾轉複製。電視節目不能避免,即使電視需要大量優質的原創動力,電視需要輸出原創意念。

    提防電視提防甚麼?提防陳舊的模式一次又一次的「翻版」,使到這個普及的資訊、娛樂媒界變成千人一臉的「廉價雜貨攤」、「翻版超級市場」。《提防電視》是作者在電視行工作廿年的回憶片斷,是從原創年代走進複製年代的一段路程。以「古」鑑今,從而向讀者、電視工作者發出「提防」的警告。

    賜官說了那麼多年的事,為何還要等到今日借Dr Dylan的口在電視上再說一次﹖
    (大典)

    我倒有一段想抄。每次聽到亞視自稱「香港良心」,感覺就有如無線自認「創意無限」一樣荒唐。無線為何好像不願創新﹖賜官有一段很簡單的總結,這段甚至可以解答了「為何要倒模」﹕

    亞視「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沒有觀眾收看,沒有觀眾討論。又或笑言「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這句話也夠酸溜溜的了。其實,無線無心吃「這顆葡萄」,也不屑吃「這顆葡萄」,或許不必吃「這顆葡萄」,葡萄是酸,是甜,理得他哉﹗

    早於十年前,監製李惠民拍了一套「青年劇」,名叫《過山車》,內容講述一批忿怒少年的生活,講他們的愛,講他們的仇。劇拍成之後,險些不能播出。因為內容「過了火位」。我看了片之後,覺得並不嚴重,何以節目部內部檢查同事認為「意識不良」呢﹖初時與他們爭辯,後來老總陳慶祥說了一句話﹕「無線電視樹大招風,行差踏錯半步都千夫所指,寧願保守,不必激進﹗」「樹大招風」這四個字提醒了我。太平盛世,生意滔滔而來,何必冒險走偏峰、行險着呢。行大文大路,保持優勢,穩紮穩打是為上策。處於下風,形勢當然不同。大文大路嗎,永遠在捱打狀態。處於下風,必定要奇兵突出,言人之不敢言,做人之不敢做,希望殺出重圍,覓到一條生存之路。

    (p.237)

    通常生物處於逆境,就會生下較多差異的後代﹔環境安定的話,就會傾向大量複製相同的後代。
    電視圈的生態也是一樣。亞視之所以多創新,無線之所以保守,不因為無線沒人材,而是因為無線處於優勢,不需要亦不容許員工走偏峰,亞視則有此需要。

    當然,無線也不見得就「不吃葡萄」。有些「葡萄」經亞視一試,果然肥美多汁,甚至有勝過無線之勢,這時候無線也就顧不得面子,搶吃可也。例子不缺,在此不贅。

    可是,就像前天《今日VIP》邀請劉丹和金燕玲談《天與地》,他們說了一番很婉轉的話﹕無線身為大台,固然要提供廣大觀眾喜歡的節目(雖然只是老套橋段),但也應該包容到不同的創作,讓一些另類題材有所發揮。

    提供「大路」節目,可辯稱為市場需要。但如果整個台只有「大路」節目而不容偏峰,那就是賜官和 Dr Dylan 口中「倒模」的禍首了。
    更令人擔心者,乃觀眾之「模」已膠結硬實,不容另類,以低收視握而殺之,則令人不得不握腕矣。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 When heaven burns

    戲感覺普通(雖然有些瘋傳位是不錯,但網上論戰也不關我事),歌詞係唔錯。

    年少無知 (電視劇【天與地】片尾曲)

    作曲:黃貫中
    填詞:林若寧
    編曲:黃貫中、劉志遠
    主唱:林保怡、陳豪、黃德斌

    林:年少多好 頑劣多好
    不甘安於封建制度裡 迷信上街真理會達到
    旗幟高舉 群眾聲討
    不惜犧牲一切去上訴 權貴的想法太俗套
    只可惜生活是一堆挫折 只可惜生命是必須妥協

    陳:年少多好 貧困多好
    一蚊積蓄足以快樂到 廉價結他抒發我暴躁
    財富得到 年歲不保
    捐輸不必講究有回報 人世間總會有異數
    只可惜生活是一聲發洩 只可惜生命是一聲抱歉 怕追到

    合:如果 命運能選擇 十字街口 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
    如果 活著能坦白 舊日所相信價值 不必接受時代的糟蹋

    黃:年少多好 朋友多好
    一番爭執不會有被告 遊戲競爭不會記入腦
    年歲增長 無法修補
    青春的詩總會老 時間多恐怖

    合:如果 命運能選擇 十字街口 你我踏出的每步無用困惑
    如果 活著能坦白 舊日所相信價值 今天發現還未老
    如果 命運能演習 現實中不致接納 一生每步殘酷抉擇
    留守 過去的想法 我會否好像這樣 生於世上 無目的鞭撻

    如果要為這齣劇找個優點,我想就是懂得自嘲,很有幽默感(只是電視台沒有)﹕
    (當大家都瘋傳這一段話的時候,豈不正是被說中了麼……)

    -------------

    最後一句令人忽發奇想,想改編一個演化版。不過才力不足,改起來始終有點夾硬﹕

    童年的終結

    雷有多好,熱有多好。
    原生湯在水裡種,蛋白質都產生到。
    核酸多好,酶有多好。
    合成無需等到老,自己可以複製到。

    只可惜萬事都在水裡漂,只可惜生命與否沒界線。

    原始多好,細菌多好。
    一粒細胞足以生存到,廉價養料生到變無數。
    葉綠體好,粒線體好。
    食物自己可以生產到,氧氣唔再有毒呼吸到。

    只可惜生命是單打獨鬥,只可惜基因只有一套。怕走寶。

    如今,自然能選擇,環境適應令生命的特徵千變萬化。
    如果,聚合來演化,更多的結構出現,生命迎來更多的姿態。

    動物多好,植物多好。
    繁殖方式多到你唔信,覓食法子足以用到老。
    年月耗損,難以修補。
    所有生物都會老,病死真恐怖。

    如今,自然能選擇,就讓新生,修補和改變基因重來計劃。
    如果,活著留今日,就是基因的價值,不怕挑戰無落伍。
    如今,人類能選擇,別對物種太決絕,莫讓萬物面對困惑。
    留心,最美的演化。你會否好像這樣,惡待萬物,隨便的糟蹋﹖

    (其實在下只是由最後一句想起,亦覺得只有這一句才像樣……)

  • the end of the Pacific

    昨天說,雷霆戰海(The Pacific)大結局了。因為播BBC的冰原影集,所以遲了半小時開始,到凌晨才結束。(好眼訓……)

    在戰後說說各人的走向也好,不用每集都那麼血腥。雖然 Basilone太到夫家交還榮譽勳章那一幕還是讓人很心痛。

    老媽尤其欣賞的是,片末把片中演員和現實人物的照片相比較,和介紹現實人物的「後事」(原來兩位主角20082001年才去世)。因為這齣戲本來就是根據兩位主角(Eugene Sledge, Robert Leckie)的自傳改篇的。
    既然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篇,留一段來向前輩致敬亦很應該。有些演員跟現實人物的樣子也有點像,選角應記一功。

    (結局介紹後事片段)

    戲中 Leckie 回國,的士司機送他回家後,說不收車資,理由是﹕

    司機﹕我曾經在諾曼第跳傘,但至少也在巴黎、倫敦渡過假。你們卻只有在森林裡與瘧蚊為伍,這筆錢我不收了。

    (方按﹕其實傘兵折損率也很高,跟陸戰隊一樣是高危兵種。這比較是指出太平洋戰場遠比歐洲戰場殘酷。)

    Eugene 回國後報讀大學,被收生小姐問及在軍中學過甚麼(可以繼續進修的),聽起來頗「不知人間何世」,人家每天在泥漿中殺戮,還有甚麼課程可學﹖
    這段對話劇中部分改寫了。原文如下(取自維基)﹕

    "Lady, there was a killing war. The Marine Corps taught me how to kill Japs and try to survive. Now, if that don't fit into any academic course, I'm sorry. But some of us had to do the killing — and most of my buddies got killed or wounded."

    這句是很沉重的,因為他們所屬的陸戰隊第一師各部是戰場先鋒,在太平洋戰場損失慘重。有些戰役中,部隊有一千幾百人,到陸軍來接手的時候只剩下一百幾十(本劇網頁甚至提供了互動地圖和教材)。所以 Eugene 接受不到自己生還是很正常的事,他的同袍死了太多人了。
    (當然死得更多的是日軍,他們根本沒「投降」的觀念,往往明知無望之下也要頑抗至死為止。亦因此我們無法知道這些戰役中日軍的心情、想法和經歷,畢竟已沒有生還者去寫了。劇中沒描寫日軍的觀點是一個遺憾。)

    Basilone太原來終其一身,並無改嫁。他們結婚後七個月,Basilone就戰死於硫磺島。

    不看那段真人比較,也不知道原來劇中那個吊兒郎當的 Merriell "Snafu" Shelton 真有其人。
    (劇情﹕Eugene 還是新兵時,嘗試用罐頭上的開罐器但開不到,這位前輩仁兄用開山刀開罐頭,然後給他交換吃。怎料 Eugene 稍後就見到他用同一把刀挖戰死日軍口中的金牙,胃口盡失。此君可不只挖金牙,而且無聊時還向戰場上炸剩一半、裝滿雨水的頭顱擲小石……)
    Eugene 竟然把同袍醜事都統統寫出來了。

    如果價錢合理的話,我也有興趣買他們的 soundtrack

    (主題曲,片頭以炭筆碎裂的效果對比戰火橫飛予人很深印象)

  • science correspondent

    [科學記者]

    每年邵六叔獎,六叔台都會派記者(當然是新聞部的)去訪問得獎人,然後製作節目介紹他們的得獎研究。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看這些節目,總覺得「到喉唔到肺」,除非是早已在書刊中涉獵過的題目,否則看完也不覺得真的懂。如果說天文、生物醫學這些研究總算知道大概,更難明的當然就是那些數學抽象概念了。
    如果連有理科背景的在下都看得半明不白,一般人恐怕更不知道自己看了甚麼吧﹖

    這樣說不是怪記者,畢竟他們未必是理科出身,亦不見得對科學界的動向有興趣,有些專門的東西說明起來比較難。
    這也不純粹是電視台的問題,因為報章其實也一樣。香港的醫學和科學新聞報導不清不楚甚至出錯誤導,已非新事,肥醫生電鋸君都不時提及。

    香港的傳媒不如外國,有常設的科學記者或醫學記者(雖然據聞外國這類記者也在縮減中),找一些有相關背景的人,長年跟進這類新聞。於是他們有經驗,較能抓到問題的核心,清楚向讀者和觀眾解釋。

    就不說外國,例如台灣的《科學人》,榮譽社長和總編輯都是教授,亦有理科背景的相關採訪主任,專門去訪問科學家和寫專題報導。

    可惜的是,香港的確是個「經濟城市」,有財經記者(甚至財經演員),但沒有科學記者。(科學演員倒曾有,曹博士囉﹗不幸被大家擺上檯了 )

    要香港傳媒設科學記者,恐怕是緣木求魚。不如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把「六叔獎特輯」搞好一點吧﹖反正錢已經給了,吸引大家又聽得明白,才沒浪費。

    《明報月刊》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或者要訪問某些學者時,往往會找當地同一學科的學者「特約」去做。
    六叔台可以套用這種模式嗎﹖例如天文學獎,太空館有館長、幾間大學也有開設天文通識班的教授。如果時間可以安排到,邀請他們去訪問得獎人可以嗎﹖(當然新聞部採訪隊會跟著去,只是提問由「特約者」做。) 還有回來製作特輯,可以跟他們多點溝通,看看如何把介紹鋪排得更好嗎﹖

    這些安排,行政上可能要另作規定,但如果要搞的話應該不是解決不到的吧﹖例如請大學教授做訪問,得獎人去大學演講可用作交換條件﹔請太空館館長的話,當事人為太空館開一場演講、再不然把特輯的版權免費給太空館播放也可以吧﹖

  • education vs conditioning?

    馬嬲﹕好野﹗今日又有George睇啦﹗

    (面書)

    ----

    昨晚跟網友吃飯,當然又是聽了很多東西。(其實三個都是港大人,不大能插嘴 )

    說起有同事問「三三四」新學制是甚麼。我想如果簡單點說﹕
    1. 所有人都要一起考那個同時當成大學入學試的文憑試。雖然文憑試是新課程,但大部分已有科目,內容其實還是連貫的。不過對於本來不打算在舊制中五會考後繼續讀書的學生,新制中六文憑試的難度其實高得多。在老師的角度看,這批不想讀書的學生就跟其他想升學的學生在同一班中,增加了教學難度。
    2. 新的通識必修科,要求的能力與以往科目不同,老師和學生都在摸索中。而且還要做一份「獨立專題探究」,對能力和動機較弱的學生,老師就要多花心機了。(於是網上不少人—其中一位是區家麟—說,很多學生連基本技巧都沒學好就「濫訪問」他們。)
    3. 除了通識科,其他科目亦大幅增加校內評核,很多功課要計分。
    4. 有些學生可能會修應用學習,很多都要到校外機構上課。(認受度有多高﹖我不清楚。)
    5. 其他學習經歷要求多,很多學校要集體安排義工服務。為了滿足「藝術發展」,有時也變成集體安排,是否培養到興趣就看緣份了。
    6. 學生還要寫一份「學習概覽」(即是要學生做一份履歷表)。這個要求其實不壞,升學就業都有用。不過對老師來說,要提醒學生定期填入資料、和校對「作文」,自然又是額外工作了。

    鄧璟提及大陸人排隊時的推擠。除了梁文道提及的管理和制度問題,我說怕被人插隊也是重要原因。在香港排隊不推擠,只是因為我們相信不會有人突然擠進來(雖然間中有例外)。大陸既然插隊成風,為免有人插隊唯有跟前一個人「緊貼」一起了。(雖然鄧璟說這樣竟然還有人插到隊,這是後話。)

    我忽然想起幾年前在星加坡見到的情況,或者可以跟香港做個比較﹕
    (2006遊記3,牛車水某銀行外)

    「在提款機,排隊的人不會像香港的擠到前面,排隊的人都很自律,跟提款者相隔一個人位的距離﹕

    如是者,排隊的人也不會把走廊切斷。就算後面排隊的人再多,行人也可以在前面經過。
    (也許是因為香港「搏懞」插隊的人太多,所以排隊的人才迫得那麼緊,但這樣令提款的人很沒安全感。)

    (老實說,這些對我一點也不新奇。不過想起寫文,就拍照介紹一下好了。)」

    那條綠線是我畫在照片上的,現場沒有任何指示要求排隊者站得那麼遠。
    這其實是一種體貼,既令正在用機的人有安全感,亦令其他行人可以繼續在走廊行走,不用繞到馬路去。而且排隊的人也很有安全感,他們相信就算站得遠一點,也不會有人突然插進來。

    不知這算不算是李光耀「嚴刑峻法」、「行為主義」式管理的功勞。

    這種情況在香港我沒見過,除非地下劃了線叫人「在此等候」,否則通常排隊的人一定就站在後面。以前的人甚至會接近到,你覺得他看到你在櫃員機上輸入甚麼。也許是因為後來騙徒先看密碼再偷卡的事件太多,大家為了避嫌才站得沒那麼近。

    簡單點的結論是,香港插隊的情況應該還是比星加坡嚴重。(不過近年大陸新移民多了,彼邦能否保持這樣,我就不敢說了。)

    ----------------

    係囉,其實我係唔應該睇 hkblog 的﹕

    我不左,亦不右,但我不認為認「左」就等於要支持所有外傭得到居留權。這一宗官司的重點,是外傭認為其他在港工作的外國人都可以申請居留權,他們連申請也不准,是不公平的。事實上,就算他們打贏了官司,也只是得到申請的權利,批准權還是在入境處長手上。以為打輸官司就所有外傭變香港人,只是那些保皇黨意圖煽動市民支持釋法、架空終審庭的陽謀而已。

    如果說外傭打官司等於不尊重合約精神,那麼那些簽了自僱合約的員工也不應該打官司以取回僱員福利(法院曾判決某些簽自僱合約的人其實就是僱員,僱主不得藉合約規避福利),否則就是「不尊重合約精神」。這樣說的人,完全不明白合約是「法律之下的合約」,合約是否合理是看法律,法律合不合理是看憲法。而負責決定的就是法院。

    法院判你贏就說「尊重法治」,法院判你輸就叫「人大釋法」,那叫輸打贏要。
    如果港式文化是指這種輸打贏要心理的話,不要也罷。

    與其怕外傭得到居留權會破壞甚麼「港式文化」,我更怕的是大家被恐慌戰術擊敗,把香港的法治雙手奉上,以後甚麼「港式文化」都會消失無蹤。

  • books & books

    [又來短打]

    1. 星期一晚﹕無線竟然要堂堂親王當南書房行走……﹖(睇埋星期二呢集介紹先知佢地將南書房行走同議政王大臣會議混為一談)

    不如叫裕親王去做御前侍衛啦,反正英夷堂堂王太孫威廉王子都要當空中騎兵。

    (士巴拿兄於面書曰﹕親王由低做起,好o丫 )

    2. 星期一晚﹕在七十一見到DEAL有新的廿五張擴充卡包,但不知多少錢亦不​知怎樣玩。
    星期二才知道買$59.9,那又未免太貴了。(整副牌也是差不多價錢……上教協唔記得睇下有冇平添﹗)

    3. 星期二﹕完成重讀《紅色皇后》,有冇時間寫文﹖

    4. 星期二﹕去銀行辦完手續,繼續買書,大部分都是拿回學校的。
    4.1 去教協拿了贈送的《香港學術自由第一案》一書(就是學者被教局高官出言恐嚇的那件事)。
    4.2 《喚醒 69 億隻青蛙 — 全球暖化內幕披露》,起因當然是偶像推薦,不過我想教全球暖化這本書應該比很多純粹講暖化的書更合用,內容算相當全面。
    4.3 《西奧律師事務所 1﹕不存在的證人》,以少年法律愛好者為主角,相當新鮮。
    4.4 《少年醫學生的反擊》,我有興趣看,倒不知那些間中出現的生化內容會否嚇跑學生。
    4.5 《戀愛心理學》,很怕學生學壞,但那些漫畫實在很好笑……
    4.6 《不理性的力量》,《誰說人是理性的》後作者另一作,同樣不知留給自己還是放在學校好。(後者反正買了兩本……)
    4.7 《剩食》,討論香港人如何浪費食物,和如何可以不浪費食物,怎可以不買回學校呢﹖
    (剛剛才在老麥見到一個女子,吃餐後留下大半包薯條……吃不完怎麼不乾脆叫兒童餐﹖)
    4.8 《爆政》,是的,今天才看到內容。評定為可以入校,給學生參考一下。
    4.9 《北洋海軍艦船志》,之前餅兄提及的書。老實說放在學校也不知誰會看(至少我應該一兩年都沒時間看它),不過買左先。
    4.10 《列強「殖民帝國」旗章圖鑑》,為自己買的,因為一見到有漂亮旗幟就忍不住。不過回家初步一翻,發覺翻譯麻麻(旗幟倒是不錯的,翻譯差可以不理)。拜託有些日本漢字詞是不可以照搬的(例如用「知事」稱呼西方殖民地總督之類的人物,整本書大部分沒譯錯,但無法找回譯錯的位置),又或者把原著提及 Burma 譯成「布魯馬」(中文名叫「緬甸」,布魯馬只會令人想起另一種東西)。還有一個是原著的問題﹕告訴大家「日本軍支持獨立運動」,這實在是太可笑的一回事。

    5.1 見到井上清的《釣魚列島的歷史與主權問題》,天地已重新出版。對釣魚台問題有興趣但未讀過本書的看倌,必定要看﹗
    5.2 作者表示已出修訂版的《格物致知 — 思考與研究方法概要》(李逆熵)(原作書介)和《遊戲官場 - 陞官圖與中國官制文化》(卜永堅)(原作書介)在書店都未見到,未能比較。後來才收到後書作者剛剛才收到書。
    5.3 學生叫我找的甚麼《盜墓筆記》,我望來望去也找不著。回來開電腦一看,才發現原來是內地出版的網絡小說。

    6. 大公自推評級,把中國鐵路部評為AAA,令很多人不屑。其實他們是對的﹕AAA代表「A錢、A錢、再A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