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3, 2011

  • science correspondent

    [科學記者]

    每年邵六叔獎,六叔台都會派記者(當然是新聞部的)去訪問得獎人,然後製作節目介紹他們的得獎研究。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看這些節目,總覺得「到喉唔到肺」,除非是早已在書刊中涉獵過的題目,否則看完也不覺得真的懂。如果說天文、生物醫學這些研究總算知道大概,更難明的當然就是那些數學抽象概念了。
    如果連有理科背景的在下都看得半明不白,一般人恐怕更不知道自己看了甚麼吧﹖

    這樣說不是怪記者,畢竟他們未必是理科出身,亦不見得對科學界的動向有興趣,有些專門的東西說明起來比較難。
    這也不純粹是電視台的問題,因為報章其實也一樣。香港的醫學和科學新聞報導不清不楚甚至出錯誤導,已非新事,肥醫生電鋸君都不時提及。

    香港的傳媒不如外國,有常設的科學記者或醫學記者(雖然據聞外國這類記者也在縮減中),找一些有相關背景的人,長年跟進這類新聞。於是他們有經驗,較能抓到問題的核心,清楚向讀者和觀眾解釋。

    就不說外國,例如台灣的《科學人》,榮譽社長和總編輯都是教授,亦有理科背景的相關採訪主任,專門去訪問科學家和寫專題報導。

    可惜的是,香港的確是個「經濟城市」,有財經記者(甚至財經演員),但沒有科學記者。(科學演員倒曾有,曹博士囉﹗不幸被大家擺上檯了 )

    要香港傳媒設科學記者,恐怕是緣木求魚。不如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把「六叔獎特輯」搞好一點吧﹖反正錢已經給了,吸引大家又聽得明白,才沒浪費。

    《明報月刊》每年諾貝爾文學獎出爐,或者要訪問某些學者時,往往會找當地同一學科的學者「特約」去做。
    六叔台可以套用這種模式嗎﹖例如天文學獎,太空館有館長、幾間大學也有開設天文通識班的教授。如果時間可以安排到,邀請他們去訪問得獎人可以嗎﹖(當然新聞部採訪隊會跟著去,只是提問由「特約者」做。) 還有回來製作特輯,可以跟他們多點溝通,看看如何把介紹鋪排得更好嗎﹖

    這些安排,行政上可能要另作規定,但如果要搞的話應該不是解決不到的吧﹖例如請大學教授做訪問,得獎人去大學演講可用作交換條件﹔請太空館館長的話,當事人為太空館開一場演講、再不然把特輯的版權免費給太空館播放也可以吧﹖

Comments (7)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