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 news and museum wishlist

    二零一五年第一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縱容大陸化才是破壞法治

    因為泛民三十幾年「未能成功爭取」民主後,終於用上違法的「公民抗命」爭取普選,最近親建制人士最愛掛在口邊的就是「維護法治」。這種說辭對於很多人有說服 力的,因為很多人都沒學過。守法固然重要,但法治更重要的,其實是限制政府的權力。「法治不只是守法」這一點連考評局的通識科評卷參考也會說,這也正是現 在建制人士群起攻之的原因。

    現代民主國家的基礎在人民,而非建制派那種「沒有國那有家」的概念,相反是先有人民後有國家。所以民主國家的法治,不是單方面要求人民守法,而是要以法律 保障人權,令政府施政能夠反映人民的訴求。由於政府的力量與人民極不平衡,所以法治的重點,在於限制政府只能依法行使權力,而且處處受監察。讓個人權利得 以申張,以平衡政府的威勢。

    社會契約論亦明示,如果政府的背離公意,人民有權推翻統治者。這點其實與孟子到黃宗羲的想法相近,分別只是中國人未能提出表達公意的制度(民主)。

    簡單點說,守法就是遵守社會契約,條件就是統治者也要守約。守法並非單方面、先天的要求。

    除了不知法治真義之外,另一重要原因是,人類本性會「西瓜靠大邊」,弱者會討好強者以保障生存,這點人類和猿猴是一樣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見到人們挑剔 犯錯的弱者、對強者的過錯反而包容。這一點是很自然的,因為挑戰強者有危險,挑剔弱者則很安全。要明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是需要教育的。

    香港之所以興隆,只因為英國人帶來法治,令香港人稍能接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生活,而政府的獨斷亦勉強受英國民主國會的監察。但香港人只慶幸於免卻大陸文革的混亂,從來沒真正了解民主和法治是甚麼,所以香港的法治其實是很脆弱的。

    九七以來,中共高幹「三權合作」不絕於耳,由胡仙到傅振中,親建制人士的違法行為亦有不少未被追究。這次雨傘運動中的警方已退化到有如大陸公安武警的執法方式,不斷重申政治中立,事實恰好相反。相比起公民抗命,政府運作邏輯的大陸化,才是最法治的最大威脅。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Ticket to ride十周年版及荷蘭版

    我們在一二年第二號簡介過Ticket to ride,當時因為篇幅沒有詳細介紹玩法,不過讀者應該可以大概理解遊戲模式。當時因為大導演同學有德國版,所以方某另外買了Europe版(見一三年第三號介紹),任務卡比較單調,但隧道和過海線帶來很高難度。

    今年是遊戲推出十周年,故此推出紀念版。在下見有boardgame cafe搞聖誕特價,所以連同荷蘭版和亞洲版買了。

    這個十周年版原初的美國版規則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製作「非常精美」,尤其是那些火車(雖然我也有一架崩了一個bumper)。而精美的結果就是盒子「非常重」。所以只能留在家裡了。

    荷蘭版亞洲版都是地圖連配件,屬擴充版。聖誕聯歡和大導演棋局我都拿了荷蘭版出來試玩。因為亞洲版有較多隧道規則,就像歐洲版一樣較難玩,我想先試玩荷蘭版會比較容易的。

    荷蘭版沒有任何可以「借路」的乘客或火車站之類的配件,而且絕大部分的地方只有雙線,要不就是單線,所以築不到路就沒辦法。於是跟其他版本大家都由零分開始不同,荷蘭版首位玩家零分開始,第二位一分開始,如此類推。

    最重要的新規則,就是荷蘭屬低地,增加了代表「起橋」用的代幣。每一條鐵路線上都有個數字,代表所需的橋樑數目。除了集齊所需卡牌外,首位築路者需要向 「銀行」支付代幣才可以興建。假如是雙線,第二位在同一路線上築路者,就要把同樣數目代幣交給首位築路者。到遊戲結束後,玩家可按照剩餘代幣數目排次序, 獲得額外加分。不夠代幣就要欠銀行的。

    所以節約代幣就成為考慮因素,相對於海邊路線,內陸路線通常需要少點橋樑,所以走內陸會較有優勢。另一方面,荷蘭版路線卡比歐洲版多得多,不會那麼單調。而且也沒有分長短途兩種,全部長短路線都會一起抽,所以各人的路線長短未必平均。這會令玩家要考慮更多其他搶分的策略。

    荷蘭版還有雙人的特殊規則,加入「中立」第三者,不過要等有兩人局才可以一試了。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孫中山紀念館—黃埔軍校﹕近代中國軍事人材的搖籃 (-14/1)
    歷史博物館—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 (-16/3)
    文化博物館—敦煌﹕說不完的故事 (-16/3)
    科學館—神奇物質﹕材料科學展 (-15/4)

    講座﹕
    文化博物館—從敦煌舊照片中看到的那些年、人、事 (國語) (18/1)
    歷史博物館—從藝術到歷史:我的博物館生涯 (24/1)
    歷史博物館—香港開埠至今的建築及其背後的建築師 (25/1)
    文物探知館—香港古橋探索 (7/2)
    太空館—類地行星的地質與地貌 (8/2)
    文化博物館—敦煌壁畫的保護與修復、敦煌壁畫中的古代兒童生活 (國語) (8/2)
    歷史博物館—沙俄與中國外交 (15/2)
    海防博物館—清廷最後一位海軍大臣譚學衡與清末海軍重建 (28/2)
    歷史博物館—俄羅斯帝國的亞洲面貌 (英語) (14/3)

    天象廳電影﹕熊貓愛回家 (-30/4)

  • 歷史上德國哲學界所理解的孔子是怎樣的?

    [The Question of Confucius in German Philosophy] (by Eric S. Nelson)

    這個題目真的不熟,而且用英文聽人講中國哲學,更難。所以大部分口頭講的都抄不到,只在講義片上抄了部分論點。所以這份筆記絕對是殘缺不全,如果看倌發現有誤,千萬不要當成講者的意思。若能拋磚引玉,得有識指正更是一流。

    1. 跨文化交流總是充滿了誤傳(mis-communication)和誤解(mis-understanding)。

    西方的文化源頭,包括埃及文化、希臘文化、還有經阿拉伯再傳回來的希臘文化。孔子和中國文化如果被誤解,也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正如馬克斯主義,德國的、俄國的、中國的都有不同,誰才「真」的﹖

    2. 儒家在西方哲學界的地位,之前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啟蒙運動健將之一伏爾泰,引用儒家是為了用來批評法國混亂的政局。

    Malebranche、黑格爾(Hegel)、Franz Rosenzweig等人,批評儒家道德缺乏宗教基礎。
    康德(Kant)則批評儒家倫理的理性因素不足。
    尼采(Nietzsche)則認為儒家只不過是priestly morality(奴隸道德)的變種。

    而在中國,魯迅亦引用尼采攻擊儒家和傳統禮教,指儒家是怨憤(ressentiment)、被動(passivity)和依靠他人肯定的自我否定(other-affirmation as self-negation),透過道德和精神上的啟蒙來操控大眾(manipulate and control masses through ideas of morality and spiritual enlightenment)。

    3.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1803) 指出,其實有神論(deistic)或世俗(secular)哲學家,都是引用儒家道德作踏腳石,用來批判基督教正統學說(Christian orthodoxy)。反之,正統基督教則譴責儒家為Wolffian Deist。

    十八世紀啟蒙派和信仰之間的爭執,雖然把儒學牽涉其中,但其實對歷史上真實的儒家並無興趣。(這問題跟中國人其實是否有關係﹖)

    他在1797年亦提及到,原來歐洲人對孔子的早期印象,是一個宗教思想家(religious thinker)。孔子以「天」表明人類理性的不完美,固此需要面向「天」以糾正理性的有限和條件性。

    4. The banality of Sagehood

    黑格爾有一點廣為人知,就是他對所有非西方思想(當然包括儒家)都予以負評。

    Franz Rosenzweig (猶太宗教思想家)認為孔子只是一個非哲學的、實用為本的、只關心「此世」道德的老師。(un-philosophical practically oriented and this-worldly morality)

    另一說法是practical immanent orientation of Confucianism,韋伯(Max Weber)以新教倫理解釋資本主義起源知名,他認為儒家之所以沒有為中國帶來資本主義,就是因為缺乏超越的神。他的看法與馬克斯剛好相反,馬克斯認為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包括意識形態),韋伯則認為意識形態(新教倫理)影響經濟(資本主義)。韋伯認為,肯定此世(world-affirming)是不完整(incomplete)的,不夠「彼世」(not otherworldly enough)。

    Rosenzweig 則認為儒家是mediocre exemplar(平庸的樣本)、barrel representation of ethical (裝成一桶的倫理規則)、lacked religious sublimity and height of monotheisitic prophetic tradition(缺乏宗教崇高性和一神教的傳統)。

    Malebranche 批評為 Spinozist Confucianism,認為Spinoza這個猶太人無視於超越(transcendence)的神。與此相比,儒家的「天」亦與人間相連並不分隔。

    至於 Ezra Pound、Ernest Fenollosa 則認為中文字是表達對自然的基本感覺(expression of elemental feelings in relation to nature)。

    5.  Confucius and Socrates
    究竟孔子是為啟蒙提供倫理上的對照而開啟了革命﹖
    抑或只是個被傳統綑綁、被蘇格拉底詰問的道德家﹖

    講者認為孔子實踐了一種邏輯的、或者「科學的」立論,足以與蘇格拉底相比。(對質疑者而言﹕其實只是一些傳統智慧﹖)
    講者亦認為孔子有一種超越的宗教觀,與蘇格拉底(至少是柏拉圖描述的蘇格拉底)類似。

    啟蒙運動名家Diderot和伏爾泰認為,孔子是「中國的蘇格拉底」。此觀點為康德所繼承,用來批評基督教會壓抑性的彼世教條(otherworldly dogma)。
    孔子倫理的原現代主義世俗特性(proto-modernistic secular),一直吸引著啟蒙思想家。

    社會主義者和維也納學派(Vienna Circle)也有類似看法,Otto Neurath 認為儒家是非神學的(untheological)和關注如何讓人們一起生活(concerning archeology of living together)。

    亦正是因為孔子被啟蒙運動扯上關係,所以反啟蒙運動的黑格爾對儒家評價很差。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 撰寫《Philosophy of Mythology》,認為孔子是反蘇格拉底的,主張清靜無為,卻不如蘇格拉底以哲學超脫日常生活,指向超越的神性。他認為「Confucius shared nothing in common with Socrates」。

    Georg Misch 則著有《Multiple Origins of Philosophy》,認為孔子透過培養體現了理性的個體,揭示了個人道德的重要性。(Confucius as revealing heights of moral personality in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an embodied rational individuality)

    古希臘哲學本來是很自然的,只是後來歐洲人眼光越來越窄。儒家提供了以下的東西﹕
    —(抄不及)
    —道德的理性基礎(rational foundation for morality)
    —人性尊嚴(human dignity)
    —政治的倫理基礎(ethical base in politics)

    6. Too noble for Europe﹖

    Martin Buber和Helmuth Plessner於1920年代德國的動盪歲月中,肯定儒家倫理和精神核心。這種看法與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The Problem of China》(1922)類似。

    Buber (1928)、Plessner (1935)認為儒家倫理,對於被權力慾和生存鬥爭主導和威脅的歐洲來說,實在是太「高貴」和要求過高、文化上亦不合適。(Confucius ethics was ethically too noble and demanding, culturally inappropriate for Europe, which dominated and endangered by lust of power and struggle of existence.)

    Buber (1951)以多元主義,把儒家與道家自由聯想,指「道教徒並非異教徒」(Daoist is not pagan)。並引《論語》「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的說法,指儒家並非沒有神明概念。

    (religious anti-universalism is not a particularism)

    Rudolf Eucken 與 Carsun Chang (張君勱,我一直以為他叫張君勵…)指儒家為人文的篤信者(humanistic religiosity)。他們合著的《The Problem of Life in China and Europe》(Das Lebensproblem in China und Europa),認為儒家可以讓歐洲避免跌入無神論功利主義(athetic utilitarianism)和教條式基督教(dogmatic Christian)的陷阱。

    (方按﹕這是否我們在中國文化科讀到「中國文化救世界」式理論的先驅來的﹖)

    7. 問答時間,講者指現代英美歐等地有道教徒、佛教徒,但卻只會有哲學家自認是儒家。他認為這是因為佛道有儀式,氣功、瑜伽都可以吸引一般人參加。儒家卻沒有這類儀式性的東西,所以只能吸引哲學家。
    (方按﹕儒家傳統上其實有儀式,只是全都是禮儀,不如氣功瑜伽之類有「健身」用途可以吸引外國人。更是受限於傳統文化的日常實踐之中,連中國人也不守這些禮儀了,外國人又怎會有興趣﹖)

  • 預測天災

    [預測天災—蔡錦滔、梁逸勤]

    這個講座其實比較像是好書推介(笑),因為主要內容是來自一本書﹕
    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Noise) by Nate Silver,台北﹕三采,2013

    講者是想借太空館講座的機會,向聽眾介紹這本書。由於內容可以看書,所以筆記盡量縮短。

    1. 古人依靠觀測和個人經驗累積知識,由口述到見諸文字,再到印刷術發展進入知識爆炸的時代。
    現在的巨量資料(big data)時代,隨手一按就可以找到很多東西,可是雜訊遠多於訊息,如果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資訊非常重要。

    Wired Magazine曾有文章指,數據之多令我們不再需要理論和科學方法,這個說法其實十分錯誤。因為電腦可以處理資訊,但要從中找出「意義」,理論和科學方法仍是必須的。

    2. 預測地震

    2.1 Gutenberg-Richter Law (古騰堡—芮克特法則,方某會按香港譯法叫「黎克特」) 指出,地震的規模(黎克特制)和發生頻率的對數(log)成反比關係。

    (方按﹕留意,黎克特制本身已是一種對數刻度,所以其實地震能量和頻率就是反比關係。)

    按此法則,地震規模每提升一級,發生頻率就會差十倍。因此可以用來做地震遠期預測。
    舉例,伊朗首都德克蘭於1960-2009期間發生15次5.0-5.9級地震,平均每3年一次。
    因此,我們可以估計,每30年會發生一次6.0-6.9級地震,每300年會發生一次7.0-7.9級地震。如此類推。

    (方按﹕我想他的解讀有一點出錯,因為圖表指的是「發生高於此級別地震的頻率」,所以正確的解讀應該是「每30年發生一次6.0級或以上的地震」和「每300年發生一次7.0級或以上的地震」。)

    2.2 在尋找資料模式時,容易發生的問題就是overfitting(過度配適)。這是指研究人員試圖以一條曲線/公式/模式盡可能配合一切已有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反而偏離了事實。因為數據的出現有隨機性,並非完全符合預期,總會有些偏離簡單模式的雜訊出現。如果我們連這些雜訊也要「配適」,結果就是過猶不及。

    日本311大地震福島核電廠出事,就是過度配適(pattern-matching)的結果。日本東北的已有數據(由1960到2011年3月10日即大地震前一日),地震震級和頻率(log)的關係並不完全成一條直線,中間有一段屈折了,較大規模的地震頻率減少得比較快。
    研究人員把所有數據都連成曲線,認為9.0級地震的頻率是13000年一次,那是極度罕見的事,所以福島核電廠只需要設計成抵禦8.6級地震就夠了。
    可是,如果我們依照Gutenberg-Richter law拉直線配適(當然那就導致數據並不全都投在那條直線上),就會發現9.0級地震的頻率應為300年一次,那就不真的很罕見而值得預防了。
    結果3月11日日本東北就遭遇9.1級大地震,然後福島核電廠出事。

    (方按﹕這一段其實也有少許誤解的,並不在於數據方面,而是福島核災並不是因為地震,而是海嘯導致。雖然地震超出了設計,但反應堆當時是順利停機的,並沒有失控。可是反應堆會繼續發熱,需要維持冷卻水循環降溫。問題就是核電廠的防波堤設計沒預計有那麼高的海嘯,結果後備發電機被沖毀,核電廠沒有電力維持冷卻水循環。東京電力公司又因為廢爐損失大,沒有當機立斷灌海水降溫,結果堆心溶毀洩漏。
    所以簡單而言,說低估頻率是沒錯的,不過核心不在於地震震級,而是在於海嘯高度。)

    數據總會有偏差的,全部都要嗎﹖(方按﹕「有數據,真係全要﹖」 :P )

    3. 預測颱風

    3.1 例子就是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這個颶風風速帶到280km/hr。(需知道香港天文台定義「超強颱風」也只需要185km/hr或以上)

    這些災難並不是預測的問題。在二三十年前沒辦法有那麼準確的預測,但這次在五天前已經預報可能吹襲新奧爾良。但最後有大約八萬人(約1/5市民)沒有聽從指示疏散,結果死了約1600人。為何至此﹖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IBM藍火超級電腦(位於科羅拉多州Boulder)每秒可運算達77兆位元。)

    事後對倖存者的調查,有2/3的人認為這個颶風不會很強,而餘下的人則不知道要疏散(走了4/5人也不知道﹖),市長等了24小時才發佈強制疏散令很多人未能跟進,亦有些窮人和老人根本沒看新聞所以不知道有指令疏散。

    (方按﹕其實也有些人是太窮,沒法疏散。畢竟疏散去其他城市,有點錢的人可以當渡假訂酒店,沒有錢的人可以睡在哪﹖沒錢要訓街,那就有人會覺得「不如留下博一博」算了。)

    3.2 科學體系有兩大派觀念。
    一是宿命論,亦稱科學決定論(determinism),認為所有事情都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所以只要我們完全知道之前的狀態,就可以預測到未來,而這個預測是已經被現況「決定」了無法改變的。
    二是知識論,認為人類的能力有極限。由此發展出機率論,再加上量子力學也有測不準定理,他們認為完美的預測本質上是不可能的。

    那麼,照道理空氣分子比原子大,不需要用量子力學去處理,那麼是否就可以有完美的預測﹖氣象是否有隨機性﹖

    3.3 數值天氣預報的濫觴,是1916年英國氣象學家 Lewis Fry Richardson 在戰時試圖以「氣象矩陣圖」,把德國北部劃定格子,以計算不同地方於特定時間的天氣。可是他的計算失敗了。而且他劃的格子也太大,360km X 360km。

    不過他想把格子劃小一點也很難,因為格子劃小一半,在平面上由一格變四格,立體上卻由一格變八格。所需的計算量會大幅增加,非人手所能完成。(還未計算時間點是否也劃分得更密……)

    結果直到電腦發展後,到接近1960年代才開始使用電腦程式作數值天氣預報。

    3.4 蝴蝶效應於1972年由Edward Lorenz提出,是混沌理論的一種演繹。當他把一個天氣系統重複計算時,出現很大偏差,結果他發現原來只因為他把其中一個數據29.5168約化為29.517,那就令某些結果完全相反了。這顯示出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動,足以造成結果的重大差異(即古人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他比喻說就像一隻小蝴蝶拍翼,就足以影響千里之外的一場風暴一樣。

    所以電腦的預報結果,還是需要預報員的智慧去分析。美國研究顯示,電腦預報加上人的判斷,可令降雨預測準確度提升20%,溫度預測準確度提升10%。

    而颱風預測路徑的誤差,亦由1987年的560km(差不多就是整個墨西哥灣,預測了等於沒有預測),到2007年縮窄到180km。

    3.5 所以預報都需要校準(calibration)。
    美國曾分析商業預報,認為它們對較高降雨量的預測相當準確,反而是較低降雨量的預測會較高。有人曾訪問這些機構,他們需要靠準確預測來留住客戶,但較低的降雨量需要誇大一點,才令客戶有所預備,亦不至於降雨後認為他們不準。(所以這是因應受眾心理的調整)
    至於地方電視台的氣象學家預測降雨,則大幅偏高。這是因為電視台傾向以趣味性(誇張)來吸引收視。

    4. 911襲擊可以預測嗎﹖

    4.1 第一個概念是條件概率
    講者舉例說一副啤牌有十二隻公仔(KQJ各四花),抽中紅心的機會3/12=1/4。但如果先抽到一隻紅心K,然後再抽到紅心的機會呢﹖這個有條件限制的就是條件概率。
    在這個例子中的機率就是 P(紅心|紅心K)=2/11
    (因為抽了一隻紅心K剩下11隻,其中尚有紅心Q和J)

    4.2 第二個概念是貝氏定理,是一種根據後來事件修改先驗機率的做法。
    講者舉例有兩個碗,碗H1有30粒水果糖和10粒朱古力糖,碗H2有20粒水果糖和20粒朱古力糖。那麼如果我隨機抽一粒糖出來,發現是水果糖,它來自碗1 的機率是﹖

    隨手一拿拿到碗H1或H2的機會都一樣,是0.5,這是「先驗機率」。寫成算式就是P(H1)=0.5, P(H2)=0.5

    那麼在碗H1抽到水果糖的機會就是 P(H1|E)=P(H1)*P(E|H1)/P(E)
    (抽出水果糖是來自碗H1的機率 = 抽到碗H1的機率 * 抽到碗H1當中的水果糖機率 / 抽到水果糖的總機率)

    P(E)=P(E|H1)*P(H1) + P(E|H2)*P(H2)=0.75*0.5 + 0.5*0.5 = 0.625
    (抽到水果糖的總機率 = 抽到碗H1當中的水果糖機率 * 抽到碗H1的機率 + 抽到碗H2當中的水果糖機率 * 抽到碗H2的機率)

    P(H1|E)=0.5*0.75/0.625=0.6
    (簡單說其實總共有50粒水果糖,其中30粒在碗H1,所以抽到水果糖就有30/50=0.6的可能來自水果糖。當然貝氏定理可以做的事遠超於此。)

    4.3 那麼在911當天,第一架飛機撞上世貿大樓時,我們如何確定是否恐怖襲擊﹖

    根據以前的經驗估算,我們可以先設定P(H1)=0.005%為「飛機撞大樓是恐怖襲擊」的先驗概率。

    那麼如果真的是恐怖份子,他們撞上大樓的機率自然是P(E|H1)=100%。
    如果其實不是恐怖份子,而他們撞上大樓(即意外)的機率是P(E|H2)=0.008%。
    於是P(H1|E)(即是撞上大樓的是恐怖份子)=38%

    到第二架飛機都撞上呢﹖
    我們進行第二次運算,把P(H1)=38%代入,就算P(E|H1)=100%和P(E|H2)=0.008%的估算不變,再計算出來的機率會變成99.99%﹗

    4.4 事實上,根據1979-2001年9月10日(即911前)所有北約國家的恐怖襲擊紀錄,按照死亡人數和發生頻率排列,同樣可以整理出一條Gutenberg-Richter law的直線。根據這條直線推測,發生死2977人(911 紀錄)的恐襲,大概約80年會發生一次。

    4.5 美國事後的911報告,認為政府有四大失誤,包括政策失誤、能力失誤、管理失誤、和想像力失誤。

    甚麼是想像力失誤﹖因為美國本來已知以下情報﹕
    —以往已有恐怖份子用飛機撞大樓的紀錄
    —1993年世貿大樓已受過襲擊(方按﹕那次是汽車炸彈)
    —2001年國務院已知阿蓋達組織把襲擊升級
    —有恐怖份子學習駕駛飛機
    唯獨是美國情報機構未能「發揮想像力」把這些情報綜合起來,預先防範。

  • news and museum wishlist

    二零一四年第四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棋王譴責中港政府
    2. 對外社評—時窮節乃見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三款大富翁小遊戲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動感挑戰站 (-29/10)
    孫中山紀念館—黃埔軍校﹕近代中國軍事人材的搖籃 (-14/1/15)
    海防博物館—中日甲午戰爭文物展 (-11/3/15)
    歷史博物館—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 (29/10至16/3/15)
    文化博物館—敦煌﹕說不完的故事 (28/11至16/3/15)

    講座﹕
    歷史博物館—香港街道的命名與翻譯 (18/10)
    太空館—預測天災 (19/10)
    歷史博物館—尼古拉二世與中國 (2/11)
    海防博物館—甲午戰爭在日本 (8/11)
    孫中山紀念館—黃埔軍校及其時代意義 (8/11)
    科學館—從《氣象萬千 IV》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與糧食的可持續性、香港天氣歷史與氣候轉變 (15/11)
    歷史博物館—歷史上德國哲學界所理解的孔子是怎樣的?(15/11)
    文化博物館—敦煌﹕說不完的故事 (29/11)
    歷史博物館—回歸前香港最後一套通用郵票 (13/12)
    太空館—古代天文文物趣談(16/12)
    歷史博物館—落地生根的南洋華人 (27/12)

  • 漢語在世界語言中的獨特性:從地理環境及氣候變遷看其成因

    [漢語在世界語言中的獨特性:從地理環境及氣候變遷看其成因—張敏教授]

    1. 講者一開始就說明,他所說的獨特性是指語法方面的獨特性。
    他也提及英文講題「Understand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e (Unlikely)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ical Setting and Climate Change」,為何裡面會用「unlikely」呢﹖因為表面看起來氣候和語言應該不太像有關係的。

    2. 所謂「現代漢語」是指標準書面漢語、口頭共同語(普通話)和各種漢語方言的集合。

    2.1 現代漢語並不等於中國語言,因為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其語言不下一百種。(中國現在劃分了55個少數民族,這分類是政治性多於學術性)
    中國各大民族的語言可分類到多個語系﹕
    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苗瑤語族被認為包括在內(但有爭議)
    阿爾泰語系﹕包括蒙古語族突厥語族
    印歐語系
    南亞語系
    南島語系 (大陸稱為「高山族」的台灣原住民與之焉)
    韓語 (日韓語言未能分類到哪個語系之中)

    2.2 漢語本身的方言大致以長江為界﹕
    長江以北都是講官話的。
    長江以南都是講非官話的,統稱東南方言,有吳語湘語贛語閩語粵語客家話,和一些小眾語言如平話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部分江北地方也有講吳語,而四川盆地是官話地盤。長江之界大概只適用於華中至華東。

    2.3 漢語方言的現代分佈是受兩個方向的移民潮所致﹕
    南北向大移民發生於六朝和唐宋,而官話大體形成於北宋南宋之交。
    東西向大移民發生於明清兩朝,令官話地區拓展—
    —在北方﹕西至新疆、東至遼東以北的東三省
    —在南方﹕由於以江西填湖廣(故湖北湖南人稱江西人為「老表」)、湖廣填四川,令南方官話分佈至雲貴川三省。

    (方按﹕如果把東南的人移入雲貴川令當地變成官話區,那麼為何現在東南還是非官話區﹖)

    3. 語法上看,主語(subject, S)、賓語(object, O)和謂語(verb, V)的基本語序可分為六種,在已知的語言中﹕(這來自維基)
    —SOV(我你愛)﹕佔45%,如日語、韓語、印地語、滿語、拉丁語、多種阿爾泰語言、泰米爾語
    —SVO(我愛你)﹕佔42%,如漢語、英語、法語、俄語、印尼語、多種歐洲語言
    —VSO(愛我你)﹕佔9%,如阿美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愛爾蘭語等
    —VOS(愛你我)﹕佔3%,如賽德克語、馬拉加斯語、斐濟語等
    —OVS(你愛我)﹕佔1%
    —OSV(你我愛)﹕佔不到1%
    可見最大宗的就是SOV和SVO

    如果只看中國,全部漢語都是SVO,除了西北地區有SOV傾向(下續)。
    北方的非漢語語言,都是SOV。如滿語、蒙語、顎溫克語、朝鮮語、烏茲別克語、維吾爾語、藏語等。(甚至在中國以外的日語、西伯利亞語言也是)
    南方的非漢語語言,都是SVO。如苗語、侗語、壯語、布衣語、京語、泰語、柬埔寨語、老撾過、馬來語等。(除了藏緬語仍是SOV)

    Matthew S. Dryer的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 Online (2013)顯示,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都是呈現北方語言為SOV、南方語言為SVO的形勢。(南亞印度另計)

    4. 語言史和非語言史出現的重合是巧合還是有關﹖
    第一個重合是漢語史和內藤史學中國史的分期吻合。
    第二個重合是氣候史上幾次寒冷期和中國史分期的吻合。這些時期都是現代漢語基本結構特點產生的時期,而且與中國移民史中三次南北大移民有關。由氣候、移民到影響語言,可謂是蝴蝶效應

    4.1 第一個年代重合。
    漢語史分期可參考王力(1957)、呂叔湘(1984)和Peyraube(1988)。當中以呂叔湘最為宏觀,把漢語史一分為二,認為唐宋之交、晚唐五代區分了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現代漢語只是近代漢語的一個分期),亦產生了官話咎和非官話的區隔。
    現代漢語的特點在南宋至元朝間定型(方按﹕其實部分只是官話特徵),例如入聲消失、濁音清化鼻音消失,第三人稱用了「他」(南方仍用「k」聲母,如粵語「佢」),複數用「們」(南方都不用,如粵語仍用「地」)。
    古代漢語還可以再分為二,以東漢為界。如王力就把先秦至東漢分入上古期中古期至南宋。
    高本漢(B. Karlgren, 1928)則以語音分期,把漢語史分為上古(Archaic,詩經時代至東漢—留意也是以東漢為界)、中古(Ancient,六朝至唐)、近古(Middle,宋朝)、近代(Modern?,元明)。

    4.2 講者認為,中國史分期是以政治朝代劃分,不應與漢語史分期重合的。
    他舉例說,一般人總以為粵語語法改變最大的時間,應該是1949(解放軍佔領廣州)或1997(香港回歸)吧﹖但其實研究顯示不是這樣,最大的改變發生於1910-30年代。
    例如他的博士論文就是討論﹕現在問人「係唔係」(如「你睇唔睇書」)並非粵語本來的語法,而是官話的語法(「是不是」),粵語本來是「睇書唔睇」或「睇書唔呢」(方按﹕前者香港老一輩間中還會有,而南洋人講廣東話亦不時如此)。不過如果認為這是「北方壓倒南方」也不對,因為北京話本來也是說「看書不看」,「看不看書」其實是南方官話的語法。亦即是說,其實「是不是」的語法是南方官話同時改變了北方官話和粵語。為何會這樣呢﹖講者認為最大可能是當時通車的粵漢鐵路所導致,加強了南北交通往來的結果,比政治更迭影響更大。

    講者舉出很多學者對中國史的分期方式,都是與漢語史分期不重合。唯獨是內藤湖南(1866-1934)的分期重合﹕
    —上古(至東漢中期)
    —中世(東漢至唐)﹕內藤「唐宋變革說」,認為這段時期相當於歐洲的文藝復興。
    —近世(宋至清)﹕內藤「宋代近世說」。
    因為他的參照系與標準與其他學者不同,他是植根於整個東亞大陸的大背景,以歷史發展為時代文化發展。內藤認為東亞酣史就是以中原為核心的東亞地區各文化交融、擴散、中心轉移的歷史。他說「余之所謂東洋史,即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支那上古史,1944)
    而有趣的是,橋本萬太郎(1983)身為與內藤所屬京都學派死對頭的東京學派,但也有同樣的看法(東亞史是漢語同化周邊的歷史)。

    5. 第二個年代重合。
    Huntington (Civilization & Climate. 1935)指出﹕歷史事件和氣候變化之間的緊密關係,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例如公元二世紀(東漢)後歐亞大陸寒冷化,在東方導致匈奴崩潰,在西方則出現日耳曼人大遷徙,導致羅馬衰落。最後拉丁語發生質變和分化,成為日後的羅曼語族
    另一例子,國人常說「漢唐氣象」,這個氣象本意是「氣派」,但亦確有「氣象」之功。因為秦至西漢(文景之治)、隋至中唐(貞觀之治)都是溫暖期,以至日後北方人多自稱「漢人」而南方多自稱「唐人」。

    6. 上古期,除了殷末周初、西周中晚期兩次出現短暫寒冷期外,其餘都比現代稍暖。相關研究包括胡厚宣(1944)、竺可楨(1972)、葛全勝等(2011《中國歷朝氣候變化》)。

    殷代北方氣候與今日江南相近。殷墟曾出土化石象,原先被認為是南方進貢,後來認為是野外狩獵所得。作為印證,河南古稱「州」,《說文解字》曰﹕「豫,象之大者」。
    到秦朝北方大量使用竹製品和竹簡,證明黃河流域足夠溫暖,廣泛有竹生長。

    而到了東漢冷期,由東漢公元初(方按﹕東漢始於公元25年),南京竟可興建「冰房」儲存大冰塊為食物保鮮,可見其氣候之冷。

    唐末至五代為冷期。唐初中期(暖期)長安冬天經常無冷雪,而且還可以種柑橘梅樹之類的亞熱帶植物。而進入五代後華北就再無梅樹了,蘇軾﹕「關中幸無梅」、王安石﹕「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

    竺可楨指南宋時期,1111年江蘇浙江之間的太湖全部結冰,冰面結實可通車。而1170年北京西山,重陽節已遍地冰雪。

    明末清初的小冰期於17世紀帶頂峰,當時無錫段大運河結冰不能通航,以至鄱陽湖、洞庭湖、太湖都結冰,連廣東廣西都冰雪頻繁。

    7. 這些寒冷期同時透過人口遷移,導致了官話與非官話之分隔,並形成了東南非官話方言的形式。

    這些寒冷期當中的人口遷移主要可分為﹕
    —八王之亂、永嘉之亂
    —安史之亂
    —靖康之難﹕這一次導致東南方言徹底脫離了中原母體自行發展,而且南方人口首次超越北方,經濟重心南移。(根據葛劍雄(1991),秦至宋元初北方和南方人口比為8:2,到元末為2:8。)

    漢語有史以來都是SVO (上古漢語為非典型SVO,但仍比後代漢語更典型),「現代漢語基本結構特點」逐步形成,關鍵期就是寒冷期。結果漢語保持是SVO,但不像世上其他的SVO語言,也不像SOV語言,是兩者的混合體。

    8. 從地理上看,漢人是農耕民族,而長江以南的SVO南方民族都是農耕民族﹔長江以北的SOV北方民族都是遊牧(或漁獵)民族。

    嚴寒對遊牧民族的影響遠大於農耕民族,因為遊牧民族四處遊走並無存糧,所以大風雪可能令牲畜全數死亡而生計無著。

    在史前至有史以來,北方漢人(方按﹕華夏)與非漢人長期比鄰而居,語言亦接觸融合(漢語胡化和胡語漢化同時發生),貫穿整段歷史。(今日仍發生,主要發生於太行山以西的西北地區)
    而更大的接觸融合就是發生於寒冷期。
    在溫暖期中原王朝比較強盛,對北方主要採取「和親」、防禦為主。到寒冷期,遊牧民族南下,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
    葛全勝等(2011)指出,遊牧民族南下與冷暖週期變化是同步共振。

    9. 語法獨特性與接觸關係。
    馬氏文通(1898)旨在找出「華文所獨」的語法特點,但當時人找出的很多特點都只是相對於印歐語言(甚至只是英語)而言。並非漢語特點,而只是類型特點(因為周邊的SOV語言一樣有)。

    講者指出現代研究中的漢語語法特色﹕
    9.1 「是非問」用「反復問」(A-not-A),即「是不是」。(這一點周邊語言也有,是受漢語影響,與寒冷期無關)
    9.2 「處置式」(「我把飯吃了」把SVO變成「S把OV」形式),同樣僅見於漢語和受漢語影響的周邊語言。
    9.3 基本上是SVO,但介詞短語多前置於動詞(如「我"用刀"吃肉」,其他語言會放後面,如英文 I cut the beef "with the knife")。只有三種語言是這樣的﹕官話、粵語、客家話。
    9.4 (抄不到)

    10. 漢語其中特色是「動後限制」(post verbal constraint),動詞如果帶有其他成份,賓語就會被擠走,令動詞後只餘下一個成分。例如我們不會說—
    —「他看書很快」(he reads very fast),而是「他看書看得很快」。
    —「他看書兩個鐘頭」,而是「他看書看了兩個鐘頭」。
    要強調「書」的話就變成「書,他看了兩個鐘頭」。
    又或者把時距前置,「他看了兩個鐘頭的書」。
    —「他洗衣服乾乾淨淨」,而是「他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

    其他SVO語言都沒有這種限制,動詞後可以無限加上去(英語就是如此)。
    上古漢語沒有這種限制。
    南方方言也不嚴格。
    現代北方話就很嚴格。
    西北方言更為極端,例如他們會說「把你恭喜」,乾脆令動詞後面甚麼都沒有,變成類似SOV語言的模式。(SOV語言動詞前可帶無數短語,而動詞後不能有任何短語。)
    「動後限制」就是漢語在SVO和SOV之間的一種折衷,讓動詞後只帶一個成份。

    11. 以地理解釋這一些特點很困難,因為缺乏足夠證據,而且學者有認識誤區。內因論和外因論者二元對立。例如認為「北方漢語阿爾泰化」的說法就忽略了兩者之間的互動。但因為兩者已經融合為現代北方漢語的特點,找不到單純屬於漢語或阿爾泰語的證據而難以說服。

    漢語和阿爾泰語的廣泛接觸是始於遼金元,但漢語本身的特點是始於漢代。
    把重點放在阿爾泰語會忽略了漢語和藏緬語(氏、羌)、突厥語(胡、匈奴)的關係。(方按﹕即是漢語早已吸收了「五胡」的SOV特色,早於阿爾泰語的影響。)
    東漢至晉,華北漢胡比例為5:1。(關中在西晉時漢胡比例抄不到)

    中國式的語言接觸,兩千年來一再把入侵的非漢語民族轉為用漢語,這一點世界上少有(日爾曼入羅馬後採用拉丁語即如此)。
    漢語是由內部演變和外部驅動共同形塑而成,但非漢語的影響不一定直接影響了語序(例如變成「我把飯吃」)。可謂「不借之借」,兩邊的核心都保留了一些。

    12. SOV語言的核心是「動詞結句」。
    漢語的核心則為「動在賓前」。

    假設日美長期混居,日本人採用英語,可能發生的情況有三種﹕
    第一種,兩者不協商、不妥協﹕I the book am reading (S O be V-ing) (方按﹕借英語字詞,但用日語原有的SOV語法)
    第二種,兩者不協商、但妥協﹕I am reading the book (S be V-ing O) (方按﹕完全採用英語語法)
    第三種,兩者協商且妥協﹕I am read-the-book-ing (S be VO-ing) (方按﹕大體採用SVO語序,但動詞拆開了,遷就SOV語法。)

    當然上述只是純假設,但西北地方卻發生了類似的事。
    在漢語的非西北方言,我們會用「V著O呢」的語序,如「他寫著作業呢」。
    可是在西北,人們卻會用「VO著呢」,說「他寫作業著呢」。這種傾向越往西走越發達。

    這類特殊情況就是原自不同語言之間的妥協。
    漢人的語言,本來是動詞後不單有賓語、而且有兩個。
    非漢人的語言,動詞後不能帶賓語。

    於是兩者混合後,就用「了」、「過」之類加進語序中作妥協,用這些字偽裝遮蓋了其中一個賓語。於是動詞之後有賓語,但只限一個。

    例如關中話會說「他給他媽了八十塊錢」,陝西中榗話說「他給我了三十塊錢」。
    (方按﹕我們會說「他給了某某若干塊錢」,但這樣動詞完成式「給了」之後就有兩個賓語﹕「某某」和「若干塊錢」。於是在這些跟SOV語言有較多接觸的地方,就把「給了」拆散,用「了」字遮了後一個賓語,令動詞「給」之後只見「某某」一個賓語。)

    又例如能性補語,如「吃得飽」這種說法主要見於南方官話和東南方言(除了閩語的補語不發達之外),北方話多用「吃飽了」或「能吃飽」。

    ---

    其實講義的內容很豐富,有很多的東西都抄不來。
    而且之後時間不足,其餘的內容沒說下去了。

  • 日本太空科技發展史

    [日本太空科技發展史—李豪先生]

    這篇比較短,先扒了另外兩篇的頭。

    多謝九巴繼43號後,連41A都偷減班次,讓我等了半小時才有車(不要賴路面狀況,其他同路的線都有車,證明交通暢順,只是你偷了班),所以遲了二十分鐘,一開頭聽不到。

    1. 日本戰後被禁止所有航空研究,五十年代後由東京大學主導開始火箭研究,富士精密工業和日本油脂參與研究。

    第一支被稱為鉛筆火箭(pencil rocket),的確也只有鉛筆大小。
    然後就是略大一點的 Baby rocket。這兩種火箭原本的名稱是 Tiny Lance和Baby Lance,另外還有一個叫 Flying Lance。

    2. 在Baby rocket之後,本來就把計劃中的實驗火箭順序命名為 Alpha, Beta, Gamma, Delta……
    但為了趕上國際觀測年(我想他想說的是國際地球觀測年),他們在Beta後就一下跳到Kappa。K8是日本第一支到達太空(射高160km)的火箭,但一直都是用固態燃料

    3. 東京大學的發射場於道川,面向日本海。但隨著火箭射程越來越遠,就像北韓現在射飛彈到日本海一樣,會引起外交問題。(從道川飛一千公里就已經到北韓沿岸)
    所以要改於太平洋岸繼續實驗,最後找上鹿兒島內之浦。與外國多找平地作發射場不同,內之浦是山區。選址主要是考慮接近赤道節省燃料,和當地人口比較少。

    開始時地方政府也歡迎,因為想借發射場的追蹤雷達用於颱風探測。而當時鹿兒島這些遠離日本核心區,是被視為「南國」的落後地方。一般認為這裡的女孩子漂亮,但民風較保守,所以甚至規定了機構員工晚上十時前要回宿舍「宵禁」,也不准跟當地女子搭訕。

    當時的火箭研究,對安全不大著重(方按﹕大家回想戰時的日本裝備如零戰,就會料到這點)。直到K-8-10號機試射時發生大爆炸(幸無死傷),才開始改進安全措施。

    4. 下一階段的Lambda火箭,是為了探測距離更遠的范艾倫帶(內帶約1000-2500km)而設計。1962年10月糸川教授給研究生一個挑戰﹕5年內把30kg的人工衛星(即人造衛星)送到太空,後來開發出Mu系列火箭。

    Lambda系列仍是「無誘導發射」,即是火箭沒有誘導,像煙花般自己飛到適合高度位置,就把衛星射出來,讓它自己調整軌道。

    5. 鹿兒島的漁民,終於在1960-67年開始反對作發射場,稱火箭試射影響漁獲。當時得到社會黨議員的支持,他們同時擔心這些研究會轉為軍事用途(這是事實,後來的確有轉軍用)。於是在1967年4月至1968年9月期間暫停了研究,直到賠償問題獲解決為止。

    東京大學長期主導火箭研究,後來到日本的太空研究機構改組時才被政府接收。改組計劃包括三個機構﹕
    —宇宙開發委員會(負責製訂政策方針)
    宇宙開發事業團(負責製造衛星)
    —宇宙開發局(負責太空拓展,並未成立)後來在隸屬科學技術廳的宇宙開發事業團外,還成立了隸屬於文部省的宇宙航空研究所(還有原屬東京大學的宇宙科學研究所改隸政府)。

    6. L-4S-5是第一支載運人造衛星的日本火箭。

    1971-2006年M1到MV(不知為何到5就用羅馬數字)火箭系列,是以探測遠達10000km的外范艾倫帶為目標。由於國會預算規定,所以Mu1到Mu3都是直徑1.4m,直到新預算計劃中的Mu5才加粗。但Mu5仍是固態燃料火箭,被批評為落後(通常遠程火箭只以固態為第一段,其後各段會用液態)。不過這型號已有能力到達月球,算是火箭中的異數。

    K-10火箭因為有軍事目的,所以在1965年發展之後,持續用了很多年直到八十年代。

    Sigma系列本來是作為M系列的後備,現正活躍中。

    7. 宇宙開發事業團建立了種子島宇宙中心。當時宇宙科學研究所(ISAS)已經證實固態遠程火箭不實用,必須開發液態火箭

    於是日本在取得美國支援下開發了N-IN-II火箭,N-I的第一、三段和N-II的第一、二段都是採用美國Delta火箭技術,而N-I的第二段和N-II的第三段就用日本技術。

    美國人並沒有把液態引擎技術提供給日本,只是提供不准逆向工程的火箭組件給日本製作火箭。後繼的H-I和H-II火箭(1986-1999)分別採用LE-3到LE-7各號液態引擎,而H-I的第一段還是掙用美國技術,直到H-II才是全日本國產。(一開始時日本不計較費用,都要研究到液態火箭技術,成功後則因經費問題改買外國零件)
    H-II被認為是成功率最高的運載火箭,後來就連續兩次發生意外。其後改為H-IIA和H-IIB型仍是成功率最高的火箭。

    8. 2003年,ISAS(宇宙科學研究所)、NASDA(宇宙開發事業團)和NAL(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最後合併為JAXA(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

    9. 幾款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分別是﹕
    H-IIA(2001)﹕LEO 10-15噸
    H-IIB(2009)﹕LEO 19噸
    Epsilon(2013)﹕LEO 1.2噸 (是故意設計用來運送小型籌載的小火箭)
    H-III(預計2020)

    10. 民間也有火箭研究。
    其一是HASTIC(北海道宇宙科學技術創成中心),借大樹町多目航空公園為發射場。
    另一是同樣位於北海道的植松電機公司。
    還有一間SNS Inc.,員工只有三人,但有很多「夏天的火箭團」義工。

    日本有一批科幻小說家、漫畫家組織了一個科幻作家會(SAC)。主要人物包括淺利義遠(漫畫家,EVA使徒的設計者之一)、笹本祐一(著有《迷你裙宇宙海盜》這本硬科幻作品)等。
    1998年他們邀請了JAXA的工程司野田篤司演講,席間淺利提出了一個問題﹕最小的衛星可以有多少。於是野田回去計算,認為最小的尺寸是罐頭大小,火箭要三米左右。於是這批小說家漫畫家就以野田的藍圖、實行DIY自製小火箭。
    夏天的火箭」是來自川端裕人的同名小說,由淺利義遠漫畫化(不過漫畫化後「夏」字改用平假名)。

    夏天的火箭團還有製作其他火箭,包括はるいちばん(春一番)、Pocky Rocket等﹕

    11. 日本較重要的人造衛星包括﹕

    11.1 GMS-5(向日葵5號),GMS 是 Geostationary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之意。負責亞洲的氣象觀測和救難訊號轉接。故障後由MTSAT-2(向日葵7號)接手,香港天文台亦有取用其實時衛星圖片

    11.2 Planet-A彗星號Ms-T5先鋒號,都是哈雷彗星重返時的觀測衛星。
    後者負責探測太陽風離子、磁場和電漿,前者負責紫外光攝影機、太陽風、和哈雷大氣探測。

    11.3 ETV-VII菊花7號是雙子衛星,被稱為「牛郎」、「織女」,用來測試全自動會合對接技術(1997)後,由牛郎「追」織女,三接三放。實現至現時最精確和最溫柔(低速)的交接。

    11.4 ADEOSII綠色2號是地球觀測衛星,於南極設有收訊站。2003年故障後由ALOS大地衛星接手。曾經在環球多次天災出動提供衛星圖片,包括中國的四川大地震和水災等(當然中國官方通常不願提),當然亦包括本國的三一一大地震。

    11.5 MUSES-A飛天,是測量重力加速(swing-by)的,帶有一枚子衛星「羽衣號」,並有探測宇宙塵的功能。

    11.6 USERS (Unmanned Space Experiment Recovery System,無人太空實驗回收系統),於太空微重力環境中實驗冶煉高溫超導合金,然後由回收艙帶回地面。

    11.7 隼烏號(Hayakusa),因為在重重故障下(而且向以日本太空先驅命名的糸川小行星施放探測車失敗)仍能成功返航,被視為日本「永不放棄」的象徵,而備受傳頌。

    11.8 Planet-C 金星探測器。

    11.9 Hiruka

    11.10 Selene 輝夜姬月球探測器,原於2000年因預算問題被凍結,到2004年因美國重新計劃登月而重新啟用。但因為經費問題取消了登陸車,改用兩部分機著陸。

    11.11 計劃中的Bepi Colombo是與歐洲太空總署ESA合作的水星探測器。

  • 粵港澳考古成果展

    政治氣象陰翳,生活畢竟要繼續。這個展覽快完,有時間就得趕快去看。

    展覽基本上都是講粵港澳的考古發現,另加廣西漢代陶製明器。對古物沒興趣的人也應該不怕會悶倒,因為有些展品其實頗有動感。展場中還有一段很搞怪的片。

    新石器時代的人,已經懂得在陶器中加纖維,令陶器更耐熱。
    DSC02650a

    這些陶紡輪沒甚麼特別,倒是說明牌說「把植物纖維撚成一條幼線」,令我想起以前有人問「無撚糸」的事﹕
    DSC02654a

    不只是中原或長江流域,其實新石器晚期的嶺南也已經讓分化﹕
    DSC02660a
    (當然,比對呂烈丹教授的稻作考古講座石峽文化大概是5000-4000年前,比長江地區發現最早的現代稻粒年代為晚。)

    明光社召喚﹕上次鄒館長講座介紹過的馬灣出土女性人骨復原像
    DSC02669a(可以清楚見到上門牙消失了,講座說拔門牙是山東傳來的風俗)

    這就是穿在復原像胸前的魚脊骨﹕
    DSC02670a

    馬灣出土的夾沙陶罐(夾了沙比較耐熱但粗糙),上面有斜方紋和圓圈紋。花紋其實相當美觀﹕
    DSC02673a

    這兩件陶器上面都有不同款的花紋,但值得留意的是一個有圈足、一個沒有﹕
    DSC02678a

    在說明中,隨著小孩遺骨出土的石環是裝飾品。但在下倒是懷疑,這些石環是否同時有「給沒圈足陶器當座墊」的實際用途。
    DSC02679a

    這些一面有紋的石拍,被認為是用來製作樹皮布(樹皮布文化由日、台、中國沿岸、南洋、一直伸延到太洋洲),亦可能是製陶用﹕
    DSC02681a

    想不到的是,當時古人已經抓鯊魚來吃,還把鯊魚牙製成飾物(左邊,右邊是另一件骨飾)﹕
    DSC02683a

    南丫島大灣出土的牙璋,證明青銅時期的本地人已與商朝有交流﹕(鄧聰教授的講座有提及過)
    DSC02685a

    屯門掃管笏出土的銅箭範,鄒館長講座有提過﹕
    DSC02687a

    別小看古人的創意,左邊那個「冬甩狀」環形陶壺,我想如果改用現代物料製造,光光鮮鮮的放在潮流家居店也會受歡迎吧﹖
    DSC02689a

    我倒不太明白為何帶把陶壺的頂要捏成這個樣子﹕
    DSC02690a

    據聞很罕見的太陽紋陶釜﹕(增城出土)
    DSC02692a

    大嶼山出土的動物陶塑,老實說我覺得眼睛比之後見到的漢朝陶塑更漂亮﹕
    DSC02697a

    左邊就是上次黎教授講座提及的越式鼎。右邊那個形式複雜的銅盉被認為是中原帶來的。
    DSC02707a

    這個銅壺的鏈環穿法,我覺得也頗有現代感﹕
    DSC02708a

    左圖五華獅雄山出土的有孔鋪地磚,說明指這些孔是為了燒製時受熱均勻。可是磚面有洞,豈不是藏污納垢了麼﹖
    同樣是地磚,右圖這塊南越國宮署的,孔洞打橫穿過,不是比較易打理嗎﹖
    DSC02713aDSC02720a

    南越國宮署的梯級空心石磚旁邊還有這種熊飾,說明指是代表漢代外姓諸侯王的權力﹕
    DSC02715a

    南越國宮署的「萬歲」字樣瓦當
    DSC02718a

    南越王墓的越式銅鼎、「蕃禺」字樣銅鼎(就寫在蓋邊當眼處)、金鉤扣玉龍、和四連體銅熏爐﹕
    DSC02723a

    介紹南越國宮署的影片,用了很多電腦動畫,但感覺頗滑稽。因為裡面的旁白,不斷在講述住在裡面有多寫意,令人以為「南越國宮署」是一個最新樓盤。XD

    這個印真的夠勁爆,正常來說一個印章只有一個印面,這個東晉官員周頤的印章有六面。方某充其量也只是三位一體,這個主人肯定貴人事忙了。
    DSC02727a
    (仔細看說明,這六面包括「白記」、「周頤」、「周頤白事」、「臣頤」、「周頤白對」、「周頤示」,都不是職稱有異,只是用詞不同。情況其實有點像現在老師用原子印蓋上「佳作 / 欠改正 / 太馬虎」之類,代替手寫方便改簿……不過不用手寫要統統刻在印章上,可以想像他也應該有很多文件過手……)

    大嶼山出土的唐代銅腰帶扣,看起來跟現在的倒相差不遠﹕
    DSC02731a

    這個徐聞出土的漢代「臣固私印」龜鈕鎏金銅印,就算印體連銅鈕也不比兩粒瑞士糖大﹕
    DSC02747aDSC02746a
    金印紫綬都是最高級官員或諸侯王之類,銀印青綬也是高官(比二千石以上)。至於銅印有兩種,比六百石以上通常不是地方縣令就是中央的中級官員,銅印黑綬﹔比二百石以上屬小官或地方長官的副職(丞、尉之類),銅印黃綬。這個徐聞港的官員應該是後兩者吧﹖

    說明指這個南越國的陶五聯罐是地方特色器皿之一,我們可以說是嶺南人發明了全盒嗎﹖
    DSC02748a

    這兩塊銅鏡,左邊那塊說刻了「長貴富、樂毋事、日有熹、宜酒食」,充其量只是不懂讀。右邊那塊說刻了「內清以昭明,光象日月忠」,在下連「字」都見不著……(頂多見到「日」和「月」囉……)
    DSC02749aDSC02750a

    剛才說古人的陶塑眼睛比較美,比較一下這些東漢陶塑就看到了。那些豬牛和人的眼睛都好像被嚇到似的﹕
    DSC02759aDSC02760a

    家騮﹕「馬馬你睇﹖北宋已經有『馬上封侯』啦﹗」
    DSC02765a

    這些是南澳一號發崛出來的瓷碟。左邊那隻取「高官厚祿(梅花鹿)」之意,右邊那隻取「封侯爵祿(蜂猴鵲鹿)」之意﹕
    DSC02770aDSC02772a

    很美的菊紋瓷碗,南海一號遺物﹕
    DSC02779a

    澳門聖保祿學院遺址(鄒館長提過,大三巴後面)出土的瓷器殘片,有些分別題上兩種年號,顯示出有些青花瓷被題上較早年號冒充古物﹕
    DSC02785a

    南海一號已經搬了進「水晶宮」繼續研究,展場也有一段介紹發崛過程的影片。
    DSC02791a

    ---

    外面大堂展出的是廣西出土的漢朝明器。明器即是陪葬的器物,其實就像現在的紙紮品,只不過他們那些可以長期保存而已。

    有不少陶屋都包括獸欄,通常都有豬/牛/羊。而且還有頗動感的場面,例如第一個就有羊在門外徘徊﹔第二個有人趕羊回家,入口還挑高了保護畜牲的﹔第三個則為豬欄,上蓋還像玩具般可以打開。
    DSC02797aDSC02811aDSC02814a

    這批鴨雞羊狗,比前面那批東漢陶塑正常得多了﹕
    DSC02818aDSC02819aDSC02820a

    這些陶屋很多在大門旁邊都有獸門(上面第一間陶屋也有),就是下列門右邊匙孔狀的洞﹕
    DSC02803a

    東漢後期貧民無立錐之地,淪為奴婢,莊園發達。歷史無數次說明了這種貧富高度不均的狀態都會導致社會不穩,東漢亦是如此。政府管不了莊園,同時控制不了盜賊,於是城堡盛行,明器亦包括城堡狀的陶屋﹕
    DSC02799a

    ---

    另一邊本來是餐室的地方就改了做茶餐廳舊物展覽(在下見到那個光管招牌,一直還以為那邊只是改了個名繼續賣食物……)。

    大牌檔把炭爐連接水煲,的確是個聰明的設計﹕
    DSC02824a

    說明指是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汽水箱,難怪有個別牌子在下也不認識﹕
    DSC02828a

    金山樓舊物(婚禮用的書盒和茶盒)。方某小時候住在油麻地時,其實就是在金山樓附近,所以老爸間中會帶我們上去飲茶(他還竟然自己跑進去廚房拿點心……)。方氏家族聚餐也有一段時間都在那裡擺,直到他們倒閉為止。(我們笑稱是「食到佢執笠」)
    DSC02830aDSC02833a

    痰罐(痰盂)也是當時常見之物。方某小時,此物已正息微,在下見到裡面的穢物就失胃口。所以當時戴卓爾夫人上北京見鄧小平時,「小平同志」身邊出現痰罐一個,亦被引為笑談。
    DSC02846a

    那時候,新填地街街市還有舊式藥材舖,就是現在歷史博物館裡展出的那種。現在沒有去那邊,不知藥材舖是否還在了。

    各茶樓的洗杯盅印上不同圖案﹕
    DSC02843a

    陸羽茶室的點心紙,細看相當有趣﹕
    DSC02836a
    果然是富豪茶樓,連點心紙上也有「紅燒大包翅」(七十元,其他一般點心四元,可作比較)。不知為何水餃價錢會接近焗飯。裡面有些點心在下真的沒見過(甚至沒聽過),例如「雲腿石斑夾」。最便宜的點心分別是豉味滑雞飽(包)和崧化雞蛋撻,都是二元五角。

  • 嶺南漢風:從考古及歷史文獻說起

    [嶺南漢風:從考古及歷史文獻說起—黎明釗教授]

    1. 《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南粵》﹕

    「南方卑溼,蠻夷中西有西甌,其衆半羸,南面稱王;東有閩粵,其衆數千人,亦稱王;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

    「半羸」即是指半數瘦弱,相比北方人的身形,嶺南人的確是以瘦小居多。
    究竟「西甌」和「駱越」是否同一民族﹖

    漢書.嚴助傳》﹕

    「不習南方地形者,多以越爲人衆兵彊,能難邊城。淮南全國之時,多爲邊吏,臣竊聞之,與中國異。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其入中國必下領水,領水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載食糧下也。越人欲爲變,必先田餘干界中,積食糧,乃入伐材治船。邊城守候誠謹,越人有入伐材者,輒收捕,焚其積聚,雖百越,奈邊城何!且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又無車騎弓弩之用,然而不可入者,以保地險,而中國之人不能其水土也。臣聞越甲卒不下數十萬,所以入之,五倍乃足,輓車奉饟者,不在其中。南方暑溼,近夏癉熱,暴露水居,蝮蛇生,疾癘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雖舉越國而虜之,不足以償所亡。」

    從這段可見,嚴助認為嶺南越人「綿力薄材,不能陸戰」,士兵雖多但戰力不強,但因為與長江流域有地理分隔的險要,故哪一方想進攻也不易(漢武帝時找到從西南夷繞路進攻的路線,順流而下才滅了南越國)。但因為南方多疫病,北方人水土不服、死亡率高(病死者什二三),所以嚴助認為攻之無益(不足以償所亡)。

    講者說《漢書.地理志》有提及有百越人被掠至北方的記載,但我事後找不到。

    史記.南越列傳》﹕

    南越王尉佗者,眞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幷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衆,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卽被佗書,行南海尉事。囂死,佗卽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為假守。秦已破滅,佗卽擊幷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為何整篇文章只提到郡尉,沒提及郡守﹖講者認為可能因為邊疆地區是軍事管治,所以只有郡尉而無郡守。(史記註釋則有「大郡曰守,小郡曰尉」的說法。)

    到了呂后時開始防範南越,實行「別異蠻夷」政策,於是趙佗乾脆取消臣服稱帝,並收買左右各部落。《史記》載﹕

    高后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幷王之,自為功也。」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竈往擊之。會暑溼,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嶺。歲餘,高后崩,卽罷兵。佗因此以兵威邊,財物賂遺閩越﹑西甌﹑駱,役屬焉,東西萬餘里。迺乘黃屋左,稱制,與中國侔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卽位意,喩盛德焉。乃為佗親冢在眞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詔丞相陳平等舉可使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先帝時習使南越。迺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曾無一介之使報者。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異南越,竊疑長沙王讒臣,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溼,蠻夷中閒,其東閩越千人衆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願長為藩臣,奉貢職。於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皇帝,賢天子也。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至建元四年卒。

    直到漢文帝時才重新進貢,聲稱稱帝只是「聊以自娛」(此gag略嫌太爛 :P ),而且是被迫害的。但其實就像後世的越南,只是向中國朝貢才稱王,對內仍以帝號自居。

    《漢書》記載了趙佗的自辯,說呂后不准賣鐵器給南越(等於今日的戰略物資禁運),而且賣牛也是賣公不賣母,讓南越無法自行繁殖﹕

    高后自臨用事,近細士,信讒臣,別異蠻夷,出令曰:『毋予蠻夷外粵金鐵田器;馬牛羊卽予,予牡,毋與牝。』老夫處辟,馬牛羊齒已長

    由於沒有駱越的文字資料,現存的文字資料全都是漢朝的,所以從文件上看來南越的制度就和秦漢一樣。不過,在東漢初年的徵氏姊妹叛亂時,馬援在平定後曾經處理過「越律」和「漢律」的衝突﹕

    援所過輒為郡縣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條奏越律與漢律駁者十餘事,與越人申明舊制以約束之,自後駱越奉行馬將軍故事。(《後漢書.馬援列傳》)

    那即是說,南越有本身的規則或習俗,與中原不同並有衝突。在古書中,地方小事很難在中央的典籍上被記載。如果只是史書上記載的私事(徵則因為丈夫被殺而作反),怎有可能幾十個城一起響應,搞得那麼大,即顯然是漢朝官吏和當地人(徵則的丈夫是「駱將」,應屬地方豪強)之間有嚴重衝突,才釀成叛亂。

    《史記.南越列傳》註﹕

    廣州記云「交趾有駱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人』。有駱王﹑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銅印靑綬,卽今之令長也

    即是說駱人可能是耕種水田或採鹽田(仰潮水上下)之人,他們有一些酋長稱為駱王和駱將,而各地有如縣令縣長的地方主管就叫「駱將」(徵則的丈夫就是駱將)。

    2. 如果看地圖,當時嶺南大部分的地方其實還未有縣治。當時中原的東海郡下轄三十幾縣,南海郡只有十幾個。由於縣是按戶數設立,那即是說當時漢朝在嶺南控制到的地方和人口都有限。
    嶺南幾個郡的縣治大致分佈於三個地帶,一是番禺(今廣州)一帶,二是廣東廣西之間,三是越南北部今日河內一帶。

    (嶺南一帶民族,除了西甌、駱越、閩越外,尚有東越、甌駱等號。)

    3. 越人依賴占卜,尤其是「雞卜」。裴馬因《漢書意義》有載

    雞卜法用雞一、狗一,生祝願訖,即殺雞狗煮熟,又祭。獨取雞兩眼,骨上自有孔裂,似人物形則吉,不足則凶,今嶺南猶行此法也。

    跟北方用龜甲占卜的原理差不多。而雞卜亦不只用骨,亦有雞卵卜、雞血卜、雞頭卜、雞舌卜、雞肝卜等。(方按﹕古埃及也有以肝占卜)

    越人除了占卜,亦信鬼神,有獵首風俗(即獵人頭)、厭詛(巫蠱)、圖騰(蛇、鳥)等。

    有一個羽人船紋銅提筒,是藏酒容器,上面即有鳥羽人載羽冠,並拿著人頭的圖案。

    至於巫蠱,除了可以害人外,亦拿來醫人。
    張榮芳﹕厭詛亦以治病。
    李賢﹕越方,善禁咒也
    越人亦在賽會擊銅鼓娛神,以驅疾、逐鬼、祈福。

    4. 南越國也留下不少文物,例如有隔水蒸飯的

    因應南方較多蟲蟻,也有所謂「氣死蟻」的銅掛鉤,中間可以注水令蟲蟻不能接觸食物。

    銅承盤高足玉坏也是一件很精美的遺物。

    1981年深圳南頭紅花園出土東漢九九乘法口訣刻文陶磚

    各地的鼎形制有點不同﹕
    中原的是扁鼎、短腳。
    楚地的是深圓鼎、長腳。
    越地的鼎腹大、平底、長扁腳、足外撇、無蓋、立耳。

    蒼悟秦王趙光王城是一個較大的城池遺址。

    5. 講者廣告時間。

    講者的〈徵氏姊妹之亂與漢帝國的地方吏治〉(九州學報總32期),引述《三國志.吳書.薛綜》﹕

    自臣昔客始至之時,珠崖除州縣嫁娶,皆須八月引戶,人民集會之時,男女自相可適,乃為夫妻,父母不能止。交阯糜泠、九真都龐二縣,皆兄死弟妻其嫂,世以此為俗,長吏恣聽,不能禁制日南郡男女裸體,不以為羞

    可見由漢初直到三國,中原的人發現嶺南人還有自由戀愛(父母不能止)、兄終弟及、甚至男女裸體。這些中原官吏自然認為應該要施以儒家教化,由此引致種種文化衝突,也是不難想像之事。

    講者又著《輻輳與秩序》、《漢越和集》等書。

  • Singapore 2014: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去完土生華人博物館後,找東西吃後就打道回府。因為徐醫熱情推薦,所以第二天回到同一區,去亞洲文明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 大阪の蘭方医)

    土生華人博物館其實是當成亞洲文明博物館的分館。雖然算同一區,不過我們重看這幅地圖,就會發現其實是在另一邊﹕
    DSC02307b
    在 City Hall 地鐵站出來後,要走另一方向,沿著聖安德烈座堂往南走到河邊才是。
    可是現在最高法院對出正有道路工程,所以抄中間路實在不易,而且還看不到目的地。幾乎以為迷了路。中途走入舊國會大樓的 Arts House 想找職員問路,竟然找不著。要對面的 Victoria Theatre 才找到職員,確認前面轉彎就是。
    然後我們還進了博物館後門,裡面一個人都沒有,幾乎以為倒閉了。不想誤會,請由河邊的正門內進。

    本來又是本地人免費,方某要收費。不過不知為何當天所有人免費入場,方某就省下$8坡幣。

    博物館所在的建築物原為 Empress Place Building (皇后坊大廈),是一幢政府大樓,就像香港的中區政府合署,當年新加坡政府的部門都在這裡辦公。就連舅母也來過這裡辦手續,可見這幢大廈用了多久。
    DSC02447a
    大樓其中一翼的地下設有給小朋友玩的「文物挖掘池」,當日沒開放。

    稱「亞洲文明」,但裡面展出的自然大部分都是與東南亞民族有關的文物。由於是移民國家的關係,中國和南亞的文物同樣有很多。
    (他們的網頁說西亞文物也有,不過我就不太察覺到。其中一個標示展出西亞文物的展廳當日沒有開放,不知是否未準備好。)

    與中國有關的文物,除了一般的器物外,還包括一些由國民政府發出的護照和證件﹕
    DSC02336a

    也有模型展示當年「苦力館」的居住情況﹕
    DSC02344a

    這些不是普通銅錢,是鑄有洪門字樣的幫會成員信物﹕
    DSC02345a

    東南亞文物方面當然精彩得多,甚至把各地原住民族分門別類介紹。(雖然器物樣式在我們眼中相差不遠)

    這個豎起來有一個人高的,是東瓜哇的青銅鼓﹕
    DSC02372a(說明牌說是李顯揚捐的)

    另外一個展廳,擺出了全套的皮影戲樂器,並有屏幕播出皮影戲﹕
    DSC02430a

    旁邊有一間小屋讓小朋友穿戴當地服裝拍照,並有解釋各種花紋的意涵﹕
    DSC02431aDSC02432a

    印度文明的展廳也很精彩(我覺得比中國廳精彩得多了,當然相對於香港和大陸,新加坡的中國文物應該不多),甚至可以整道石門、石窗砌出來。也有這種廟柱雕飾﹕
    DSC02476a

    看起來有十字又有萬字紋(卍),其實可以注水,水穿過各條通道後就由前端流出﹕
    DSC02485a

    中國有很多土地神或太歲神,印度教是多神教,同樣有很多「村神」(village gods)﹕
    DSC02498a

    家騮﹕「有馬騮神梗係要同佢合照啦﹗仔仔話孫悟空都係由佢度黎架。」
    DSC02512a(人家叫哈奴曼)

    家騮﹕「呢度就識貨呢,用我地吸引小朋友聽故事﹗」
    DSC02537a

    洗手間也用了印度式的男女頭像﹕
    DSC02538a

    從正門出來就見到河邊的 Cavenagh Bridge,橋前有個顯然很舊的牌,寫明不准牛車或馬車通過﹕
    DSC02541a

    在橋邊回頭看博物館正門就是這樣子﹕
    DSC02549a

    從博物館走回 City Hall 地鐵站,會經過新國會大廈(1999開幕)。跟香港立法會一樣,新加坡國會也是開放旁聽的,這就是公眾入口﹕
    DSC02553aDSC02551a
    入場當然也要接受檢查。因為這日在假期,國會也沒有開會,所以沒有開放。

    國會的正門﹕
    DSC02554a

    回到地鐵站,我們就到表哥家裡去。(下篇﹕交通)

  • Singapore 2014: Peranakan Museum

    離開集郵博物館後,我們由Coleman Street轉入Amenian Street (因為在一間亞美尼亞教堂背後,故名)。本來想找街上的 Bible House (跟老媽有點淵源),但人家星期日下午沒有開。反而見到隔一塊草地有一幢頗有氣派的舊屋,就是土生華人博物館
    DSC02151a(這是道南學校 原址)

    我們看完集郵博物館本來已經五時多,這裡七時便關門,時間似乎不夠。不過老媽覺得還是應該趁有時間盡快看看,所以我們就急急進去走了一圈。和集郵博物館一樣,本地人免費,外地人$6坡幣。(即是要付費的也只有在下)

    所謂土生華人(peranakan),即是大眾熟悉的峇峇(Baba,男)和娘惹(Nyonya,女),其實是一批早年定居在東南亞的華人(雖然這裡用馬來語稱謂,但其實這些人遍及泰國、緬甸、印尼、菲律賓等地)。相對於清末才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新客」而言,土生華人多與本地原住民混血,文化和語言也是中國(如閩南語)和當地的混合。由於在當地久居從商,他們和西方接觸較早,也比較西化。和後來的華人移民相比,他們在殖民地的地位較高。

    由於 peranakan 這個馬來文指本土出生,並不限於華人,所以博物館不只提及華人,也有印度裔甚至猶太人等。不過後者數目較少,所以展出的物品幾乎都屬土生華人。

    一樓有一個介紹土生人士是甚麼及其分佈的展廳。二樓和三樓是主要展廳。

    這裡就展出一個婚禮行列,並介紹婚禮當中的不同角色。看倌可以看看他們的服飾有多「中馬」混合﹕
    DSC02168a

    馬來人很喜歡用銀器,以前當然是有錢人或貴族才用得起,其他人只能在婚禮之類的場合才向「有頭有面」的家庭借用,後者還可以收租,藉此度過家境不好的時期。
    DSC02197a
    土生華人當然也襲用了,不過加上了中式的花紋。

    (新加坡人辦婚禮喪禮,都可以在組屋底下和組屋之間的空間舉行。方某小時候在新加坡也遇過馬來人辦婚禮,獲邀進去體驗了用銀器洗手和徒手拿東西吃……)

    娘惹的珠繡手藝,除了製作荷包,西化後也用來造眼鏡包﹕
    DSC02245a

    土生華人也會看中國小說,不過他們看的版本不是中文,而是 Baba Malay 的拼音文字版﹕
    DSC02247a

    這款夾指木屐倒真的沒見過,所以要拍下來﹕
    DSC02261a

    有錢人的宴席,自是與眾不同。這是以葉亞萊家族的餐具擺出「長桌宴」陣勢﹕
    DSC02264aDSC02268a
    碗碟都是中式,但其餘佈置卻相當西式。

    除了介紹土生華人的婚俗和生活,還有他們的公共生活—原來吳慶瑞林金山都是土生華人—土生華人因為受教育較多和社會地位較高,所以在華人當中擔任領袖角色,也較多與殖民地政府打交道。
    (註﹕李光耀本人其實不算土生華人,不過他的家族長居當地相當西化,他自己也選擇接受英文教育,所以頗「黃皮白心」。由他出口講「亞洲價值觀」或「儒家精神」沒甚麼說服力,尤其他本人像法家多於儒家。)

    其餘的還有一些吉祥圖案的特備展覽

    「有趣」的是,其中一個角落擺放了這樣的警告牌﹕
    DSC02295a
    這部分其實是介紹喪葬風俗,可能怕嚇到小朋友(其實只是嚇到大人﹖)所以放了句警告。

    這方面基本上跟中國人沒甚麼分別﹕
    DSC02294a

    這部出殯「花車」裝飾頗誇張,不知還會誤以為是結婚花車﹕
    DSC02296a

    這種上街遊行的送殯隊伍,香港開埠初年其實也有,大戶人家尤其要擺這種排場﹕
    DSC02297a(佛山孝子也是應運而生)

    時間也差不多要關門了,於是我們就回地鐵站去找東西吃了。(下篇﹕亞洲文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