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 美荷樓

    這天跟朋友去美荷樓。

    日本侵華時有「一元捐機」運動,原來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也有「壹圓運動」籌款﹕
    DSC03185a
    (「災民六萬 求救燃眉 請賜壹圓 救命充飢」)

    捐款名單有「無名氏」並不出奇,奇在竟然還有個「有名氏」。(有名但不留名 XD)
    DSC03186a

    看填海地圖就知道,青山道外不遠已是海邊。醫局街一帶海邊就是深水埗的「埗」,其實跟後來的深水埗碼頭距離不遠。長沙灣的沙灘就由深水埗伸延到荔枝角(所以現在荔枝角站上面的商場叫長沙灣中心,因為荔枝角站其實並不真的在荔枝角)
    DSC03187a
    (他們著色有錯,尖東在紅磡火車站外圍的填海怎可能比紅磡還要遲﹖)

    當時巴士路線,朋友說不少港島路線改變不大,但我看九龍和新界的路線號碼改了不少。
    DSC03193a

    當時的物價,另一邊的租卡顯示當時美荷樓單位月租十元。
    DSC03197a

    但半打汽水已經要十二元,相當貴﹕
    DSC03194a

    令人有點驚訝的是,當時好像任何正規的單據都要貼印花,就連買衣車也要(差不多等於衣車價格的0.5%)﹕
    DSC03195aDSC03200aDSC03201aDSC03203a
    當然租據和電話、電費單更跑不掉吧。

    這張館方出了錯,說明牌寫港大學生會,但文件明明印著港大校友會(成員還有博士)。
    DSC03198a

    港大入學試放榜,有點像我們的JUPAS放榜,但分別是當時沒有私隱觀念,直接印人名﹕
    DSC03199a

    這張沒有說明,但玩過翻版大富翁的人就會知道,這是裡面用的假銀紙﹕
    DSC03188a
    當時沒有版權觀念(雖然下一張舊報紙就是賣翻版書被捕的新聞),翻版商直接拿當時的香港紙幣翻印在白報紙上當玩具銀紙。
    DSC03206a
    這套翻版是從台灣的翻版再翻過來,所以雖然地名改用香港地名,但命運機會卡卻有「買愛國獎券中獎」或「擊落米格機獎金」這類香港不會發生的事。這套翻版大富翁對香港人最壞的影響,就是因為取消了色組(翻版商可能根本不了解原廠規則),衍生出「買了一塊地,再踏中才可起樓」的規定(正式規則是買齊一套色組隨時可以起樓),產生「大富翁玩極唔完」的錯誤觀念。這個變態規定後來由台灣電腦大富翁遊戲「發揚光大」,進一步衍生出有分岔路的版本(擲骰決定走哪邊),真的不知要玩到何年何日。

    DSC03190a (家騮﹕我又想玩﹗)

    DSC03191a (家騮﹕點解鬥獸棋冇我地既﹖﹗)

    DSC03210a (家騮﹕呢個機場有四條跑道呀﹗)

    「司令兩個,四毛﹗」XD
    DSC03189a (因為那間是電器店,所以可能是指這個「司令箱」)

    這些年興微縮景觀,造得不錯﹕
    DSC03208aDSC03212a

    這種舊式雜貨店,以前在油麻地還見得到,現在不知道了。我小時候還見到有「元朗絲苗」的牌,不過八十年代是否真的還有元朗絲苗﹖
    DSC03221a

    隨著時代發展,原來隔開的兩個小單位可以打通,甚至再連到隔壁的單位。
    DSC03225a
    留意這時候已經在房間內間出廁所,不再用樓宇中間危險的公眾廁所了。
    不過因為中間大牆承重,所以打通單位也不能拆掉,變成要經過露台才可以入房的奇怪情況。當然對當時的住戶來說已算是很好了。

    然後再封了其中一邊走廊,用來作露台,當廚房用。那麼住戶就不用再在走廊煮飯那麼危險了。
    DSC03226a

    不同年代公屋設計的比較,不過其實並不全面。因為我住過的一字形公屋圖則顯然不在內。
    DSC03230a

    現在美荷樓的模型,上面那排東西說明牌寫是太陽能電池板,但看起來總是比較像太陽能熱水器(因為頂部一條白色的像注水器)﹕
    DSC03244a
    果然,如果看圖片就知道真的是太陽能熱水器﹕
    DSC03245a

    ---

    事後就去飲茶囉。

    DSC03247a(有叉燒腸﹗)

    DSC03248a(好飽滿既奶黃包﹗仔仔唔食得蛋同奶,可惜丫)

    DSC03249a(方家animals多謝粉絲送蕉﹗)

  • Dear candidates

    [親愛的考生們]

    今年文憑試的第一場考試,令人大開眼界。今年首次遇上/聽聞這樣的考生﹕

    1. 有人進場時向監考員詢問﹕「座位是否隨便坐的﹖」
    (天呀﹗貴校校內考試是讓學生隨便坐的﹖)

    2. 有人把准考證夾在文件夾裡,文件夾裡面連整批證書呀、獎狀呀,就這樣放在桌上。
    (先生/小姐,你沒聽到宣佈的麼﹖把其他紙張放在桌面上,可能當你作弊喔。)

    3. 有人問我,課室的鐘在哪裡﹖
    (我沒他好氣,一字答之曰「冇」——一眼就見到沒有鐘啦,要看時間自己帶錶嘛)

    4. 有監考員拿了個(通常口試會見到的那種)計時器,有考生問她可否把鐘面向著他。
    (那個鐘不是給你用的,監考員怎知道何時要宣佈﹖)

    5. 有人早退,我發現明明第二題要求考生選擇「夢想有意義」還是「夢想不設實際」,然後把那句抄在作文第一句作題目,但他偏偏沒抄任何一句。
    (即是不對題啦,立即就扣分。而且評卷員要看完整篇文才知道你的立場,肯定再失分。)

    6. 有很多人到收卷才說自己沒有貼條碼貼紙。
    (學校沒教你們考試程序﹖扣分的呀。)

    7. 收完卷宣佈考生可以離開試場,某個時間回來考第二卷。竟然有幾個考生就坐在試場不走,等下一場。
    (你不去廁所我也要去交卷,要鎖門的呀。)

    8. 還有考生把身份證准考證連同文房四寶就這樣攤在桌面,自己離開試場等下一場。
    (未免太有安全感了吧,被偷了不關我的事喔。又,你阻住我派第二份卷喎。)

    於是第二場考試我就特別在未宣佈考生須知之前,先提示一下﹕

    「考生在上一場考試後,應該帶同所有個人物品離開試場,否則如有遺失概不負責。」

    雖然近年投訴越來越多,考試局給監考員的那份須知,要宣佈的句子也越寫越長,恐怕遲點要用急口令的速度才可以及時讀完了。

    我有點懷疑,有很多這些問題,其實在校內考試時就已經教過。為了給學生準備好應考公開試,很多時候高中(尤其畢業班)的考試都會照足公開試的方式去辦,至少我讀書時已是這樣。為何還會有那麼多考生,好像完全不知該怎麼做的呢﹖

    唯一留意到的特別之處,就是今年的考生橫跨「回歸」前後。即是有些人可能「有幸」得到BNO乙本,而另一些就只能拿特衰護照。但這一點恐怕跟他們考試亂來沒有關係吧。

    (舊文﹕監考見聞另類考試報告監考見聞2)

  • 參觀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圖書館

    星期六有一批圖書館主任開會討論圖書課課程,方某雖然沒圖書課但也去八卦一下兼幫手影相。學校在寶琳站附近,要搭到尾站。九巴開通290A之後由荃灣來這裡應該很方便。

    小熊維尼幫你還書﹕
    DSC03115a

    維尼&豬仔﹕「小朋友訓覺之前,記住將要還既書塞落書包度呀」
    DSC03148a

    這間圖書館地方較小、再加上小朋友書架不能高(於是櫃頂用來放推介書),書籍數目有限,而且藏書相當舊(我見到有本1985年的模型書)。不過對小學來說未必是大問題﹖而且將軍澳公共圖書館就在附近,應該也不難借書。
    DSC03118a

    有些漫畫不可借出﹕
    DSC03119a
    最奇怪的是小說分類。因為書少、而且是小朋友幫手(其實中學生也好不了多少),所以書本的分類號分得較粗略。小說則只以櫃分,在分類號CF後面加字母代表櫃號就算。不過我看不出櫃號編排是根據甚麼原則。

    有矮櫃頂自然可以裝飾一下﹕
    DSC03120a

    提醒學生愛護圖幟的海報,看來我也有需要。
    DSC03122a

    很受小朋友歡迎的換領書籤計劃,不過對中學生不夠吸引吧。
    DSC03151a

    門外的還書箱。如果敝校不是沒地方的話也不妨放一個﹕
    DSC03155a

    閱讀積分可以透過公開推介書籍獲得,有些同學會在周會公開宣傳。這些簡介也有他們的照片。
    DSC03156a

    方某除了建議把同工分享的好書,順便放到協會的會訊上之外,可沒有甚麼貢獻。

    旁邊新都城廣場有小熊學校繪本展覽﹕
    DSC03158a

    ---

    之後夜晚跟新加坡的表姐吃飯,竟然去了Hotal Icon的餐廳喝紅蘿蔔煲瘦肉湯吃家常小菜,實在是太豪華了。(最滑稽的是我們當時拖著他們搬屋不要的盆栽進酒店大堂,模樣恐怕比水貨拖篋客更誇張……)

  • 日行

    濕疹生到上眼,西醫會開甚麼藥大致猜到,也不覺得能治本。就試找個中醫朋友調理一下看看吧。(你叫我隨便找個中醫我也不敢,因為有人可以看中醫看到斷尾,但看到全身潰爛入院的也有,真的良莠不齊……)

    結果平常最喜歡吃(真)花生的在下,被勒令不准吃花生……嗚嗚……
    橙和蛋也不可以吃,當然最不意外的是「濕熱」的蕉不能吃……

    家騮﹕(滾地) 唔濟呀﹗食蕉醫百病邊會濕熱架﹗我要投訴佢﹗

    ---

    上星期帶老媽去文化博物館,但她對來自敦煌的「大陸野」沒興趣,只看李小龍。結果她未看完李小龍,我也未看完敦煌。

    這個星期六,清晨雙眼還是發癢,結果紅斑退了不久的雙眼又紅腫起來。但要去的地方還是要去,所以來剪髮後,就跟老媽先去歷史博物館看俄羅斯皇村的「西洋野」,然後視乎時間再去沙田。

    自從41A改行西九龍走廊後,行路去坐41A到尖東也是划算的選擇。當然,當年老媽懷著我的時候沒有人讓座,到三十幾年後的今天,她老人家站在「關愛座」前面那些人也是不會讓座的。(據聞說香港人有公德心,嘿,「部分」香港人吧﹖)

    就在科學館旁邊的吉利尼前陣子重開,當然要帶老媽去一試。不過老媽就覺得還是不太行,她還是對土司工坊比較滿意。正如Nana的意見,他們的mie siam「不辣」,老媽向他們拿了額外的辣醬、甚至把我那些跟海南雞飯上的辣醬全都撈上去還是覺得不夠。
    當然更奇怪的是見到他們有「娘惹醬撈腸粉」,我在那邊好像還沒有吃過豬腸粉的。
    (當然,那邊也有膠粉,而且是很新奇口味的腸粉,如生果腸粉。)

    俄羅斯展覽,農曆年假時在下已經自己看了一次,不會逐塊說明牌慢慢讀的老媽自然看得快。要不是時不時被導賞團阻路的話說不定會更快。

    ---

    出到科學館外的廣場,就見到個鬼婆樣子十分困惑,見到我們就有求助的眼神。
    既然她沒被我那雙紅腫的眼皮嚇到,那就看看有甚麼事吧。

    問清楚就嚇人一跳,她本來是想坐的士去文化中心,但司機竟然把她送到科學館﹗
    (而且她已說明是「ferry」,對方還說懂﹗)
    錢當然會收啦。人家也來過香港,記得文化中心的樣子,所以認為自己被騙了。

    的士司機兜路不時會有,但把人家送去另一地方那麼離譜大概就不是為騙錢了。恐怕只是司機本身英文太差,而又抵死不認。(要不然的士台總有人懂英文的吧,叫人家向乘客確認不就行了﹖)
    需知道,香港人的特色之一,就是「懶叻」。不知道甚麼叫「懶叻」的人去看看「叻哥陳百祥」就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很多年前老媽已抱怨,在街上問路不時會被人亂指一通方向相反也有——他們就是不肯乾脆承認不熟路。以「叻」自許的香港人,CAN DO的固然DO,CANNOT DO的也勉強亂DO,這恐怕是最鮮明的「本土特色」,永遠不改的。

    她想我們教她走路去。這段路坐車很快(不就是漆咸道南出梳士巴利道﹖),但走路就要兜上兜落(香港的路只設計給汽車行,不是給人行的)。尖東站上有天橋去星光大道,但離文化中心有一段距離兜得頗遠。再不然先出彌敦道再直落更不怕迷路,但彌敦道那麼迫沒必要走過去吧﹖
    不過她再坐的士未免不值。我想在路面行反而更麻煩,既然不太趕時間,不如乾脆帶她行隧道更直接。於是就帶她行路去好了。

    倒也不全因為「得閒」,而是遇上這種不負責任的司機已經夠惱人,我們唯有當是「好客」一點為香港挽回少許面子吧﹖要不然人家會以為整個香港都是在不負責任又坑人的。

    在科學館那個位置,其實甚至沒有標誌教人怎樣去尖東站(我有點懷疑為何政府沒想過這點),行過的人才知道。入了地鐵站後反而沒甚麼難,跟指示走就好了。另一個「蠱惑位」是新世界中心那邊,有扶手電梯上星光大道,但又是兜遠了。反而繼續向前行,去到原來SOGO那個地方商場位上樓梯,就已是太空館,這樣遙指文化中心,肯定不是走錯路。

    當然,送佛送到西之後我們就走回尖東站坐火車去沙田了。

    ---

    據聞說反水貨客之後大陸客少了,但沙田這裡還是沒發覺少了幾個人。(其實在未有自由行之前,我已經嫌旺角沙田這類地方「人太多」,沒事也不會去迫。)

    入了文化博物館就兵分兩路,她看她的李小龍,我看我的敦煌最後一個展廳。

    之前見到博物館模擬洞窟,搞得灰暗暗然後叫大家拿電筒進去照來照去,我沒有照做,因為覺得拿電筒照假畫實在多餘。不過之後見到有人沒有把電筒放回「洞窟」入口,還拿著在展廳四圍照,就更是低能(外面燈光不足嗎﹖)。

    上次沒留意的,今次留意到,原來現在「食玻璃大」的人多了不少。兩個小時中不斷發生﹕

    1. 整個人貼上展品說明,即是其他人不用看了(看倌應該知道那些佛教壁畫藏了多少故事吧,不看說明怎知道人家想說什麼﹖)。在下已說到口臭

    其實只要靠後一點,與展品保持至少一米距離,那麼大家就可以站成一個半圓圍在展品櫃前,同時間就可以很多人一起看了。只要不是弱視的人,距離一米和二十厘米,都不會看漏甚麼東西的。當然,自私的香港人是不會想到這點的。

    2. 當你和旁邊的人都靠後約一米看展品時,就會不停有人在你和展品面前穿過。明明展廳不是窄到後面沒路走的地步吧﹖這天其實也不怎麼迫呀,有必要這樣騷擾其他人﹖

    大概是怕得罪大陸,展覽只說工作人員去莫高窟開荒有多辛苦,沒提及文革時的情況。《國家地理雜誌》就曾提及當時莫高窟的人也分成兩派,但他們都有共識,就是把洞窟封起來不波及。

    看到臨近收館終於看完。老媽卻要去citysuper,但無論如何各餐廳還是迫爆了人,最後去了triple O,那個魚堡竟然是用fish & chips那類魚排整塊放進去(於是還有塊檸檬附上,食漢堡包要擠檸汁是第一次),算是不錯(當然價錢本身也相當「不錯」啦)。不過老媽就嫌那杯茶味道太淡。

    ---

    老媽﹕今天就像人家說的日行一善呢。
    我﹕人家說的日行一善是每日都行一善,不只是今天行了一善呢。

  • 2014港大棋會大富翁比賽記

    星期日帶了六個學生去港大參加大富翁比賽。三個中六、兩個中五、一個中一。

    星期五才剛剛病到半死,發燒又喉嚨痛去看完醫生,還要跑回學校去拿學生聯絡資料和相機回家。

    然後在樓梯遇到中一的那個——

    生﹕「你病左呀﹖」
    我﹕「唔好講廢話」(我戴著口罩又快要死的樣子誰都知是病了吧)

    生﹕「我想問番星期日大富翁比賽既野」
    我﹕「唔係之前已經話左畀你地聽啦咩﹖」
    生﹕「我想問多次丫嘛」

    (你都唔係見人剩番半條命既時候問丫……)

    星期日,約了他們在中環地鐵站A出口見面。在下當然沒遲,但他們全部比我早到。
    (除了貪玩,猜想另一原因是我坐東涌線比較快,所以預備出門時間也比較遲。他們從東九龍那邊來,時間應該比較難預料。)

    其實我自己可以直接在香港站A出口,就可以去到小巴站。不過他們大抵會經將軍澳線轉港島線來,如果跟他們說「香港站A出口」,可以想像有些人一出站見到中環站的A出口就會當成是那個。為了「防呆」(fool-proof)還是移船就磡比較好,反正只是過多一座天橋。

    搭上綠巴,卻因為佔領關係不經堅道,有如紅巴般干諾道中天橋直插西營盤,轉西邊街上般咸道(紅巴則上薄扶林道),所以到達港大比預期快。順道帶學生在附近繞一圈、再看看新的百週年校園。

    報到時間。其實我未收齊報名時已經先電郵棋會留位,那時棋會有回覆。但之後正式交名單,棋會卻沒有覆電郵。這天果然發現棋會沒有登記(所以我沒收到規則和賽程),幸好他們早預備了十幾個「walk-in」額外位,要不然告訴那幾個星期日晨早起床千里迢迢而來的小子「沒得玩」,我怕沒命離開港大。

    ---

    比賽反而沒甚麼詳細紀錄。因為這次安排是五人一檯,相比最理想的四人一檯,五人會把地契分配得太散,交易難度大增。

    第一局,開始得算不錯,不久後我還比三子更快實現「佔領中環」。 :P

    其中一位玩家A—後來才知道是F同學的童軍領袖—要求我換一張紅色組(九龍塘)給他。
    因為他手上已有一張紅色組,所以顯然他拿了我那張紅色組之後,會拿他自己的淺藍組跟另一個玩家(B)交換,自己要紅色組而給那人淺藍色組。
    這樣當然是很大的威脅,所以我要求他把手上的地鐵站給我,另外補錢。

    那麼當然他(A)和B很快就交易和起樓了。
    而我本來一早就跟另一個玩家(C)討價還價中。因為我手上有兩張桃紅組、一張深藍組和一張公用事業,他(C)手上有一張桃紅組、一張深藍組、兩張地鐵站和一張公用事業。之前就是因為誰要哪些組談不攏。
    現在別人開始起樓,有壓力了,所以我開了價﹕我要所有地鐵站和其中一個顏色組,給他公用事業,但他可以選擇要哪一個顏色組(大家不另補錢)。
    最後他要了深藍組,我要了桃紅組。

    這個決定後來被A形容為「早該干預」,因為他認為C錢比我少,他應該建議C拿桃紅組而留深藍組給我,而且認為我拿他兩個地鐵站也是「食水太深」。
    (雖然,純粹以票面值而言,我拿一張深藍組換兩張地鐵站、一張公共事業換一張桃紅組,其實算是差不多等值的。)

    當然,我同意A的觀察,就是C其實是不懂玩的「魚腩」所以不「屈」就浪費 ( :p )。不過我的決定倒不是純粹為了「搵佢笨」,而是個人考慮居多﹕我拿了A的補水但其實也不多,而在另外兩人(AB)已經起樓的情況下,如果我沒三個地鐵站很難確保有收入。很可能只要踩中其中一個的樓就已經玩完。

    至於拿哪一組我反而不太執著,因為在畢華流的評價中,桃紅組也不見得比深藍組好,甚至以「貧瘠」來形容。(桃紅組的屋是便宜一半,而且有三格比深藍只有兩格易踩中。但別忘記兩組本來都不算是踩中機會高的地段,而深藍組租金特別驚人,集中起樓是一踩破產那種。桃紅組如果不建酒店就很難有這種殺傷力。至於機會卡方面,桃紅組第一格羅湖和深藍組第二格太平山各有一張「直達」卡,但太平山的殺傷力當然比羅湖大得多了。)
    所以如果他要我拿深藍組,我也不介意,而這樣他的確比較容易起樓。但他可能用票面值看,認為用一張深藍組換我兩張桃紅組是「蝕底」、出一張桃紅組換我一張深藍組才有賺吧﹖

    不過這步其實還未代表甚麼,最後還是運氣安排。我拿著九龍塘空地時經常有人踩,而放給A起樓之後反而無人問津(最重要的是「我」沒踩中過)。於是我憑著地鐵站收車費不斷起樓最後陰乾了其他人。

    最後我勝出了,但因為與C交易得太遲(我們這組因為地契太散,所以當其他檯有人起了酒店,我們還未開始交易),所以最後沒人破產,只得16分。

    然後問學生,好像也有兩三人勝出了,這一天算有個好開始。

    ---

    不過「好景」通常都是「不常」,第二局立即急轉直下。

    這一局只有四人,但輸也算是「非戰之罪」,因為其中兩人竟然靠自己擲骰就分別買齊黃色組和深藍組。其中一個手持深藍組的人(D)有張我想要的紅色組,他當然不會放手。(他說「至少」要收三倍價錢,我給了他等於傾家蕩產,現金清倉不特止還要押上所有地,仲玩乜野﹖)

    之後我自己買到兩塊桃紅組(又是桃紅組﹗),但又有一張在另一個聲稱上場輸了的女生(E)手上。她要的卻是地圖上唯一剩下未賣的綠色組「跑馬地」。(是的,這局「銅鑼灣」和「中環」都被她佔領了,就差跑馬地)
    於是她叫我拿那張跑馬地跟她換……怎麼我嗅到像港女要求男人摘天上星星的味道……﹖(我要踩到跑馬地先得架﹗)
    之後跑馬地被手持黃色組的(G)踩中買了,即是可以省掉。

    之後我問可以就這樣買或交換嗎﹖她想學D獅子開大口我當然不接受,但想交換(手上的地鐵站和公用事業都給她好了,反正她已經有地鐵站和公用事業各一張)她又不願意。
    再之後她踩中交租不夠錢,我再提出給錢買或交換來續命,她竟然平淡地回了令人震驚的一句﹕

    「橫豎都要死不如攬住一齊死啦。」

    下﹖﹖﹖我地三唔識七做乜要攬住一齊死﹖﹗
    若然妳要死,點解唔乾脆放畀我搏下呢﹗雖然「九點九死零點一生」但我唔想死住喎﹗

    賽後我見到A跟她有傾有講,走過去加了句﹕

    「我咁大個人,都未試過有女仔話要攬住我一齊死。」 LOL

    有咁「浪漫」既對手,結果唔使講,破產。

    不過這一局最離譜的不是有兩家運氣離奇好,也不是有女生想攬住我一齊死,而是「大會」(我終於反大會了 :P )。
    事緣踩中入息稅可以選擇交總資產10%或$2000。由於開局時大家只拿$1500所以交10%稅是較佳選擇,但隨後賺了錢就交$2000比較好(不過比賽規則不讓你自己計,你先決定再由銀行計,所以考你自己數口精不精)。
    可是我們的銀行(連同總負責的幹事),竟然說計算時地契是按「抵押價」(即半價)計算(奇就奇在屋仍是按全價計),所以規則變得非常「親業主」。我直指這樣的規則似乎是在「整蠱銀行」,因為這樣的話但凡手上多地的玩家,都一定會選擇15%交給銀行去慢慢計(而計出來的稅一定少於$2000)。結果銀行經常被叫去計數。
    這樣的規則違反直覺,但「大會」你拗他不過的。事後我拿大富翁隨送的《規則》來看,結果當然發現沒這樣的條文,直接就是計總資產。而總資產當然是所有現金+所有地契的票面值+所有房屋酒店的票面值。

    ---

    第三局,苦戰。

    兩個顯然是高手的,一早已經在摸底。而最慘的是魚腩C又在席,而這次「屈」他的是兩個高手。

    開始後買地買到七七八八,兩個高手跟魚腩C三角交易,換齊三套地。不用說兩個高手當然拿了橙色組(H)和紅色組(K),魚腩只拿到淺藍色組。更慘的是,我連遊說自己的學生L換深藍組給我都做不到。(口材差到連自己的學生都遊說不到,還可能遊說到其他人麼﹖)

    K聲稱自己過了淺藍組之後會換桃紅組給我,不過方某雖非高手也不是毫無經驗,知道這句純屬 lip service。(因為以他的錢財和魚腩C的起樓能力,他根本不會交不起租、也不會因為交了租而起不到樓。)
    更因為兩個高手在K轉彎後隨即玩起「房屋短缺策略」,把所有綠色小屋買清光。(雖然三個人都起樓,但其實懂得玩策略的只有H和K。何況三人如果要拍賣搶屋的話不用說淺藍組本來就處劣勢,更重要的是魚腩C根本不夠錢搶。所以連搶屋都沒發生過,HK兩人直接把所有屋都買光就是。)
    到這裡,應該就連魚腩也會看得出,就算K這時放賣桃紅組給我(當然絕對不會放過「屈」我一筆),我齊了一組又有何用﹖所以我乾脆沒有買。(有些人可能會想,要是等之後有屋拆售如何﹖首先,桃紅組拍賣搶屋其實跟淺藍組一樣是劣勢。其次更嚴重的是,他們兩人手上大把錢你不夠他搶。他們有意圖地把所有小屋買光,但寧願放棄更高租金不升級為酒店,明顯就是玩「房屋短缺策略」,這意味著他們根本不會讓我或魚腩C再買到屋,等陰乾我們。)

    但有趣的是,H和K為了不想讓魚腩C拆屋益了對家(畢竟搶起屋來誰得益很難說),又不想其餘弱家破產把某些重要地皮交給對家,所以收租竟然也沒收盡。

    學生L無可避免地首先出局。我在他臨死前收購了最便宜的啡色組和兩個地鐵站。

    在這個時候我有三個地鐵站和全套(兩張)公用事業。唯有靠好運沒踩中HK的地,然後間中對踩中自己地頭的各人說「多謝乘搭港鐵」「係咪覺得水費好平呢﹖」 :D (因為黃色組租金很貴,夾在中間的水務局有如庇護所)。

    到魚腩C終於因為交不起租而要拆屋時,原來的平衡終於打破,K向H提出反向操作﹕盡快弄死這兩人(C和我)好拿高分。
    (有趣的是K在開局前曾向眾人說,當時計分發現只有H有機會入決賽,所以其他人贏輸都沒影響,不如就看看怎麼把H捧入決賽吧﹖)

    而同樣在C要拆屋後,我乾脆開始「發窮惡」(beggar's offensive),猶如發瘋般跟H/K拍賣搶屋。
    拿著最弱小的啡色組,基本上搶屋是完全沒法搶的(因為本來起樓費用少、租金也少,正常而言你不會高價搶屋)。不過在下這樣說﹕

    「自古皆有死,反正要死做乜唔玩盡佢﹖﹗」

    於是我試過跟他們搶價搶到二千五百元一間屋(即舊制$250,是啡色組起樓原價五倍)。
    其實這樣做倒不真的是發瘋,因為我手上根本沒多少錢跟他們玩(根本就只有那二千多吧),所以也不可能間間搶回來。只是對著強家,做不到其他事,托高樓價讓他們消耗多點資金也好的。所以C拆了兩次屋,其實我只買了兩間,其餘四間都入了H/K手中,只是有人搶他們就要買貴一點、肉痛一點而已。

    當然這樣玩「一直就是玩命」,踩中H/K的就死,踩不中就慶祝「又活多一round」而已。
    而我和魚腩C兩人互相支撐(再加上H/K兩人其實還在各懷鬼胎想贏對方+為了維持「房屋短缺策略」沒人起酒店),竟然一時死唔去。
    (於我而言,其實到尾段還玩「房屋短缺策略」是多餘,因為兩個拿著啡色組和淺藍組,最重要是現金早被你們陰乾的人,就算買到屋也不會對腰纏萬貫的H/K有大礙。要是我就一早起酒店,待你們踩中就直接上西天,比起繼續陰乾「既方便又快捷」。)

    之後裁判宣佈「比賽結束」,我和魚腩C簡直想彈冠相慶。不過HK強調要行完最後一round才算數。(這個他們沒錯)
    不過我們都脫離了最危險的橙色組和紅色組,雖然K之前收了學生L的黃色組後起了各兩間屋,但這時候魚腩C踩中勉強還死不去。只不過讓他變成排名最尾、我無端端「輸少個馬鼻」變尾二罷了。

    當魚腩覺得不開心的時候,我給他一句﹕

    「當人地想你死既時候,你唔死就係贏﹗」

    事後在廁所聽到K向H抱怨說一開始時不應該收少了租,結果讓我們兩個死不去。
    我就插了句,說你們當時都是想對付對方才這樣做的嘛。
    (我沒說那句是﹕其實你們當時沒收足租,又不是大發慈悲可憐我們。只是大局未定,怕我們破了產,那些樓和地契去了對方手上會影響你們兩個的平衡,隨時令自己破產於對方手上而已。反正K贏了也不會入到決賽,那麼這場只是贏多或是贏少,你又緊張甚麼﹖ )

    ---

    最後竟然是中一的那個排第二十,方某人隨後二十一(其實他跟我一樣只贏一場,而且他之後兩場破產,不過他第一場人少所以高分),然後其他幾個都在後面。

  • 西(環)遊記2014

    朋友在街頭佔領,我們這些和理非非做不到。如果連這一邊也不去,實在說不過去。於是星期日就來參與民陣去中聯辦的遊行了。

    以前已經知道,中聯辦那個位置是故意用來刁難你們、迴避公眾的。還要把前門的路弄得窄窄,示威者去到前門就要被兩排警察「夾」住,像畜牲入屠場一般。無論如何都是受辱多於示威。

    要不是因為覺得不在另一邊做點事「說不過去」,實在不想去中聯辦。

    ---

    去到現場,應該沒一個人認識的。當然在下認識的人有不少,不過他們都不認識我。 :P
    上次還遇到獨媒的人,這次也沒見到。可能他們有派人來,只是並非我認識的。

    也見到KM教授,雖然有打招呼,不過當然他早已忘了在下,反正我又沒跟他做研究的,忘了不奇怪。

    先前有人質問泛民政客為何不帶子女出來。這個質問本身無視子女獨立意願,當然荒謬至極。不過公民黨的總舵主倒是不只一次帶了三位愛女出來,這次也不例外﹕
    DSC01477a (好唔公平,生三個都咁靚 :P )

    這個年頭,如果對家不來搞局才不正常吧﹖
    果然到畢打街口就有傅振中在匯豐門外擺陣。人家唱生日歌他又鸚鵡學舌,改了首來贈慶。不過最好笑的是,我見他們又再……

    「阿sir,使唔使執法呀﹖區旗倒轉掛喎佢地﹗」XDDDDDDDDDDDDDD

    其餘時間基本上無風無浪,行到這個轉彎位回頭拍,算是最壯觀﹕
    DSC01479a

    得承認,只望到「源堂」兩字的時候,我期望前面是個「」字……
    DSC01480a

    不過到了西區警署前的路口,回頭就可以望到隊尾了﹕
    DSC01481a
    在遮打公園裡觀望,我猜這裡應該不超過一千人。(事後見到這是少有警方數字比民陣數字高的)

    到了西區警署,痛苦就來了。警察見你人少,不開放薄扶林道行車線,只讓你走行人路。然後還要不斷在叫「請遊行人士繼續向前行」。

    「條路夠闊就向前行架啦,唔好講廢話得唔得﹖」

    不開行車線不是前線警員的問題,但他們可否講少兩句廢話刺激遊行者﹖
    俗語話齋,你不出聲大家真的不會當你啞的。

    去到中聯辦門前當然又是另一樽頸啦,看看這裡就知道那條只容一人走過,兩邊還有幾十個藍帽子夾著,像是赴刑場或屠場多於去示威的路﹕
    DSC01482a
    這裡有位警員,遇上個別示威者不斷指責他們,只是不斷微笑點頭示意。
    如果每個警察都有這種寬心,警民衝突就少得多了。

  • 佔旺帶來的巴士路線啟示

    (方某不是巴迷/膠,對交通了解有限,以下純粹個人觀感,歡迎看倌指正。)

    佔旺這陣子,很多經過彌敦道的巴士都改了道,我也有試過搭42A和41A看看改成怎樣。

    westklnsouth

    南行方面﹕

    42A本來由長沙灣道入彌敦道直落佐敦道。
    近日我沒有搭42A出彌敦道,但九巴資料顯示,改道後由南昌街入荔枝角道,再轉入塘尾道和渡船街。然後落匯翔道、匯民道、柯士甸路西、雅翔道入渡華路總站。(渡船街後面那段路我從沒路經過,所以不知實際如何。)

    41A原本由西九龍公路轉入西九龍走廊,然後在旺角消防局(保良局莊啟程那邊)出太子道西,然後經荔枝角道入彌敦道。
    改道後乾脆直接由西九龍公路出匯翔道,在英皇佐治五世公園轉廣東道,然後經九龍公園徑出梳士巴利道,完全不經彌敦道。

    westklnnorth

    北行方面﹕

    41A原本經彌敦道,到亞皆老街轉左,到大角旺折入西九龍公路。
    改道後,經過九龍中央郵政局後,即轉入眾坊街,再經上海街出佐敦道,然後入西九龍公路。

    42A原本佐敦道出,經彌敦道,轉長沙灣道。
    改道後,同樣於九龍中央郵政局後,轉入眾坊街,但右轉上海街後到玉器市場再右轉甘肅街,然後入渡船街和塘尾道。經荔枝角道和黃竹街回到長沙灣道。

    ---

    41A因為改道,只出油麻地和尖沙咀,乾脆變成特快線(X),去尖沙咀和回青衣都只需15分鐘,非常快捷。簡單要多謝「佔旺」。

    我原本以為42A不經旺角彌敦道也會加快了,但原來他們會繞回長沙灣道,結果就在深水埗「塞巴士」塞了起碼十五分鐘,其實車程沒有快了。

    其實很多時候,經新界西出西九龍的巴士,都是在長沙灣道和彌敦道遇上塞車。而且除了旅遊巴和貨車之外,很多時候更是在「塞巴士」。這相信是很多乘客的經歷,因為途經彌敦道的巴士線實在太多了。

    曾經有建議,所有新界西出市區路線先到深水埗附近,設置一個轉線站,讓所有乘客下車集中轉乘,就可以讓新界線回程,只讓少數路線行駛彌敦道了。
    可是,這樣的建議基本上很難獲落實,因為巴士班次不及地鐵頻密和準時,轉車時間會很長。除非像巴士捷運般有專用線路保證班次,除非各區議會很難會同意削減「直達」的路線。所以建議一直膠著。

    事實是﹕在深水埗區,除了長沙灣道還有荔枝角道是大路。
    而在旺角、油麻地,除了彌敦道外,旁邊還有上海街和新填地街都是貫通兩區的大路。(塘尾道/渡船街都遠離商業區,也就不提了。)

    (尖沙咀就不用談,因為有九龍公園,所以只有彌敦道和廣東道/九龍公園徑可通往北方,後者距離太遠不足以分流。)

    所以我想,現在這些大路只有少量巴士途經,只要善用這些大路分流多一些巴士路線,其實已經可以抒緩彌敦道的「塞巴士」問題﹕
    westklnalt

    南行的巴士,如果以佐敦道為目的地的話,可以改經荔枝角道和上海街。現在43C就是這樣(只是到亞皆老街就轉入大角咀)。
    其實去尖沙咀的巴士也可以這樣,只要到佐敦道時轉廣東道繼續南下就可以了。不過廣東道離彌敦道比較遠,就算由廣東道轉入九龍公園徑,可以設站的地方也比彌敦道多限制。金巴利道和金馬倫道一帶要繞行漆咸道南才服務到,不是所有路線都可以。

    至於北行的巴士,可以把部分巴士像現時般,於九龍中央郵政局後轉入眾坊街,然後不是左轉上海街南下,而是右轉新填地街北行(我就見過有巴士這樣走)。
    這些車可以在旺角道返回彌敦道繼續北上。但如果要進一步減少長沙灣道的擠塞(就像這幾天42A的情況),就可以在亞皆老街左轉出塘尾道北上,入荔枝角道再到欽州街(深水埗警署)才返回長沙灣道。
    如果嫌荔枝角道離長沙灣道太遠,亦可以在黃竹街轉入汝州街北行,到欽州街(西九龍中心)再轉回長沙灣道。(42號由東九龍回程,就是經汝州街、欽州街,再回到長沙灣道)

    這幾個做法應該可以減輕彌敦道(主要是旺角一帶)和長沙灣道(主要是深水埗站到太子站一帶)的擠塞。由於不是巴士迷或交通迷,所以可能有人會說個別路口不適合巴士轉彎,這點要留待各位指正。

    在下提出這一點之後,老媽就說其他人會嫌太遠。
    但其實現在43C會途經上海街,跟彌敦道只是隔兩個街口而已,跟女人街和彌敦道的距離一樣。我可沒聽過有誰嫌「女人街太遠」而不去的。
    新填地街倒真的再遠了一個街口,正如花園街和彌敦道的距離。
    至於荔枝角道則真的距離長沙灣道遠了一點(一如大埔道與長沙灣道之距離)。

    不過我們又不想想,為何巴士路線要跟地鐵重疊呢﹖讓更多巴士途經旁邊的路線,不是也可以讓人流不用集中於一條街上,「帶旺」附近地方嗎﹖
    (何況也不是所有路線都避開長沙灣道/彌敦道,畢竟上海街和新填地街容量都有限,只是部分分流而已。)

  • Singapore 2014: 雜錦花絮

    留星十日,等於斷網十日。雖然在香港無論辦公或放假,整天都在上網,但慶幸發現自己斷網十日,仍然心情輕鬆。(或者可能遠離了香港網界那些「乜膠物膠」互相踐踏的煩擾,心情更平靜了。由此你會明白為何有些人會說「我討厭政治」,因為政治乃眾人之事,凡事一涉及人,即煩厭無比。)
    慶幸的是自己似乎沒有上網成癮,只要有書在手,不在網上對話,也可以與作者對話,我伴我閒談。原以為自己慣了上網會變得像一般人怕寂寞(近年多了去網友聚會,的確感覺自己變成這樣),幸而從這十日看來,自己似乎沒怎麼變。
    自得其樂,毋不甘寂寞。晉陶淵明獨愛菊,不錯。

    扯遠了,這十日是怎樣過的呢﹖來個流水帳。

    ---

    坐飛機,當日到了機場登記,發現所有座位幾乎都已經被劃了,似乎是很多人上網訂位的緣故,地勤姐姐叫我們回程時48小時前上網登記吧。
    結果兩人都被迫坐在飛機中間的位置,還要隔兩排坐。連上廁所都要跨過其他座位,結果全程機只敢去一次廁所。
    到了入境櫃位,老媽不懂得找本地人通道,但找關員指引,當然很快通過。(她在兩地都可以用身份證過關,雖然登記時航空公司還是要她拿出護照。上次換護照時還被領事館職員問她「護照都沒用過怎麼要換﹖」,那本護照只是用來登機用的呀 :P )
    在下要走旅客通道當然要大排長龍,還幾乎因為忘了填舅母家的地址過不了關。(當然是立即向過了關的老媽求救啦,我懂得上舅母家,但沒記住地址呀……)

    到埗當然是先到四舅母家裡安頓,然後把手信都帶到二舅父家放下。然後去找東西吃。

    DSC00808a
    騮﹕「嘩﹗星加坡真係好﹗有蕉drink﹗」

    DSC00810a
    騮﹕「老麥仲長年有蕉蕉脆批﹗﹗﹗」

    DSC00811a
    騮﹕「仲有威化/麵包夾雪糕磚﹗仔仔話佢細個已經有得食﹗」

    ---

    第二天,難得回來當然要拜拜外婆和過世不久的四舅父。

    DSC00812a
    馬﹕「訓o係仔仔舅母屋企D空氣草上面,成個露台都係花花草草,真係好舒服……」
    (騮﹕「佢地出去啦,你行得未呀﹖」)

    去了吃文頭雪,上次消失了的亞峇子始終沒回來,又無啦啦多了番鬼荔枝
    DSC00815a
    騮﹕「咁多野講,幾時食得o者﹖」

    彼邦的紙板警察﹕
    DSC00818a (感覺比香港那個型格一點)

    那不只是講店舖盜竊的,同樣的牌也會用來講交通意外,總之是警告市民的﹕
    DSC00817a

    DSC00831a
    騮﹕「有香蕉糕呀,請你食丫﹗」
    馬﹕「多謝喎。」

    晚上表姐表妹和他們的男友一起為我們洗塵,去了 Serangoon Garden Way 那個 Chomp Chomp Food Centre (即是 Hawker Centre 啦)去吃小炒。但凡出名的地方,一定多人。

    之後他們去附近的雪糕店吃雪糕,我可真的吃不下了。不如拍這張有特色的長椅﹕
    DSC00832a
    (騮﹕有食唔食,罪大惡極﹗)

    ---

    也不是你說有食就食的,不知是水土不服還是那晚吃了幾隻獅蚶,第三天就大腹瀉到噴水的地步……(嚇)

    全日瀉了五次,瀉到肛門痛的地步。所以日間都沒有出門,讓老媽和舅母出去,我就坐在家裡看書、飲寶礦力、和去廁所)。碰巧當日就見到舊同學約之後吃飯聚舊的SMS,當然覆訊的時候就沒有告訴人家自己在腹瀉,免得嚇到人。

    老媽問我要不要看醫生,一來我不想在這邊看醫生,二來如果只是腹瀉沒有帶血的話,醫生也是叫你多飲水而已。就算開止瀉藥我也不太想吃,把東西瀉清比較好。

    在家附近的 hawker centre 吃點清淡的午餐就回家休息,途中見到一間托兒所的門牌上,竟然有像蜂巢的東西﹕
    DSC00833a
    (有些蜂不是築成六角形的大蜂巢,而是個別的小巢,多是寄生蜂吧﹖)

    但究竟是甚麼蜂呢﹖上網也找不著,唯有祭出市政局那本《香港昆蟲》(1988),才找到一個名叫「壺巢胡蜂」(Eumenes pyriformis)看起來像這個(屯門也有人拍攝到,可惜只是開始築巢,沒法見到築完的樣子)。
    《香港昆蟲卷二》(1992)也有兩種分別叫小蜾蠃(Small Potter Wasp,同是 Eumenes 屬)(網上看又叫泥壺蜂台灣有記載)和泥匠蜂(Sceliphron, Mud-dauber Wasp),牠們的巢看起來都像這個。
    (假如看倌想看這兩本書的封面,竟然要到大陸網站才找得著。)

    可是,那晚又有表姐(是的,我有很多年紀不一的表姐)表哥等替我們洗塵,所以稍後還是要出去的。幸好瀉五次差不多甚麼都瀉清了。

    表姐表面是個阿婆但住在郊區的獨立屋,旁邊就是禁區。這邊的禁區還保留了英國式的禁區標示牌﹕
    DSC00834a (就是有個士兵用槍指著高舉雙手的人囉,以前香港的軍營外也有這種警告牌。)

    DSC00836a
    騮﹕「佢地仲會o係花園種蕉呀﹗可惜未熟……」
    馬﹕「熟左人地鄰居唔識你,都唔請你食啦。」
    騮﹕「有冇咁孤寒呀﹖」

    表姐自己種的桑子,味道相當甜﹕
    DSC00839a

    老媽怕我瀉不停,硬是要在彼邦萬寧(人家叫 Guardian)買了盒止瀉藥。藥是店員推薦的,但我拆開說明書看,這種止瀉丸只不過是乾燥了的乳酸菌……
    (那麼為何我不乾脆飲益力多算了……﹖)

    DSC00840a
    騮﹕「馬馬你睇﹖人地都識用我地做招牌呀﹗」
    馬﹕「人地果隻係尖尖D親戚黎架,仔仔話叫King kong。」

    吃完飯去了 Geylang 參觀開齋節夜市,之前已說過

    ---

    星期四,好人好姐。表妹帶了我們去看花看恐龍,不在話下。

    星期五,去牛車水找表嫂。在 hawker centre 吃了頓不錯的雞飯和文頭雪(仍然沒亞峇子),然後表嫂又硬是要為我們買的部分手信找了數……

    晚上又是幾位表姐和表哥的第二輪洗塵時間,也是去 Serangoon Garden Way,不過就不是 Chomp Chomp,而是旁邊的鄉村俱樂部……會所那間酒樓頗有趣,竟然有龜岑膏和羅漢果水供應。不過我受不到這張櫈﹕
    DSC01304a (上面刻了蘭亭集序,我就不好意思坐在詩文上面等入座了……)

    ---

    週末,去了科學館

    DSC01305a
    騮﹕「仔仔話呢隻 Kickapoo 既廣告板o係油麻地果間土司工坊都見得到﹗」

    夜晚去了碧山的 food court,舅母買了個魚肉火鍋﹕
    DSC01487a
    不過感覺就有點「呃錢」,下面好像只放了塊有火酒的棉花,舅母把火鍋捧到桌上,還未開始吃就已經熄火。
    雖然我覺得吃火鍋很無聊,但可以像香港般放塊石蠟,讓人家一邊吃一直燒滾著,那才算做戲做到足嘛。

    ---

    星期日連環去了民防博物館集郵博物館土生華人博物館

    出門就見到報攤有「港狠父星洲棄兒」的新聞……
    大陸人來港棄兒聽得多,這下輪到香港人到星洲棄兒了麼﹖
    (這人也算處心積慮丟到那麼遠。不過香港對自閉症小童家長支援不足倒是真的。這次回來,上次見到方某曾讀過但已經換了名的小學,現在已經變成一間專門接受自閉症學童的特殊學校。不禁心想﹕你應該當年就開在這個位置嘛 :P )

    幾天在各處見到排隊用提款機的人,還是像以前一樣,自動在前面讓出一條通道讓行人通過。
    DSC02310a
    表面看來,這樣的習慣可以維持,至少說明了「打尖」沒有惡化,值得慶幸。

    晚飯去了烏節路看詩家董百貨公司(以前叫CK Tang,現在就這樣叫Tangs,我還以為這幾天見到很多組屋區都有的myCK跟他們有關,但原來沒關係)。整間翻新後,變成全部都是名單貴貨的地方,老媽想找點便宜雜貨看看也沒有。

    話說他們前陣子在慶祝八十周年,出了本書紀念,那本書竟然就叫﹕
    DSC02317a《Once upon a Tang》(中文大概可譯成《曾幾何董》 XD)

    商場 Food court 的東西我總認為不能寄予厚望(所以見到有飲食節目主持人帶大家去 food court……),不過家騮總有他想要的東西﹕
    DSC02315a 騮﹕「炸蕉呀﹗﹗﹗」

    雖然說太貴重的東西兩老沒興趣,不過倒給我找到有趣的東西,這個 It's so NOT you! 系列其實只是記事簿,但封面的句子都很啜核﹕
    DSC02318a

    "I am not weird, I am unique"
    "I am not prickly, I am sharp"
    "I am not a cynic, I am a realist"
    "I am not demanding, I am a perfectionist"
    "I am not a dreamer, I am a visionary"
    "I am not hyperactive, I am energetic"
    "I am not late, you are early"
    "I am not sleeping, I am mediating"
    "I am not reckless, I am a risk taker"
    "I am not shopaholic, I am helping the economy"
    "I am not messy, I know where everything is"

    而最爆笑的莫過於﹕

    "I am not kiasu, I am Singaporean" (我不是「怕輸」,我是新加坡人)

    可謂自嘲到無以復加。LOL

    ---

    離開前的三天,去了亞洲文明博物館

    DSC02324a
    騮﹕「點解佢冇左個B字架﹖」

    中午去了大巴窟,然後舅母的妹和妹夫請我們去「文東記」吃飯﹕
    DSC02328a (好吃是好吃,不過真的吃得太飽了。)

    然後再開車帶我們在附近兜圈,看了幾間清真寺,例如蘇丹回教堂。中途見到一座像航空管制塔的東西﹕
    (維基)
    一望就知是機場遺址,這座就是加冷機場有個台灣人拍了不少照片,可以一看。

    附近還有新建的國家體育館﹕
    (維基)

    我們看完亞洲文明博物館,又乘地鐵回到加冷,因為有位表哥住在這裡。
    他們住的是新建組屋區,所以樓層比較高(因為近海邊所以很大風)。而且原本舊組屋在各單位內的垃圾槽,也移到走廊中間的位置﹕
    DSC02566a
    相比起屋內直接有道門連通垃圾槽,這樣顯然更合衛生。

    而且屋外的景色也非常美,除了附近的國家體育館,還可以遠望濱海灣花園和賭場。
    DSC02568a

    ---

    離開前的兩天,進入了48小時限期不久,立即替老媽上網預訂登機…………………但仍然是幾乎所有位置都已經預訂。之後去問地勤,說可能是因為現在很多人上網買機場時都已經劃了位……
    那麼提早預訂來幹甚麼﹖結果仍然是坐在最中間那個位。比來程好一點,只是跟老媽是前後排,而不是還要隔一排。

    DSC02572a
    騮﹕「舅母屋企都有好多 animals 架﹗佢地仲養左隻豚鼠,但係見我冇野食就唔睬我﹗」

    DSC02573a
    騮﹕「喂,獨食難肥,有蕉請人一齊食先好喎。」

    DSC02580a
    騮﹕「你睇人地銀行幾 smart 識得用我地做宣傳﹗」

    有一點彼邦比香港更進步的是,人家已經普遍採用LCD作價錢標籤啦。在不同集團的超級市場都見得到﹕
    DSC02583a (這是昇菘的)

    NTUC fairprice 這種功能更多,左上角除了顯示原價外,還會閃換顯示特價有效日期﹕
    DSC02590a (很想要吧﹖)

    另一點略為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時近盂蘭(那邊習慣用中元節),超級市場一年四季搞減價見得多,但你見過用「慶贊中元」做理由的嗎﹖
    DSC02589a (如果在香港見到「慶祝盂蘭節大減價」,大家會否「啋」聲四起﹖)
    減價的倒不只是盂蘭用品(衣紙香燭甚至豆腐餅乾之類),其實很多一般貨品(如即食麵、生抽豉油之類)都放在一起。而且還有超級市場推出「慶贊中元大禮包」,分成不同價錢,把不同貨品綑綁出售。
    只是用中元節作理由,實在令我無法不覺得他們把顧客當餓鬼就是了。 :P

    倒不只是超級市場,就連街坊搞盂蘭勝會的通告也是寫「慶讚中元」的﹕
    DSC02325a (他們那邊叫「中元會」)

    香港的超級市場,通常在放工時間都會擠滿放工購物人潮。可是在AMK Hub這間 NTUC fairprice,我可不明白為何在下午三四時也可以排隊爆滿的。
    DSC02592a (這張倒真的在放工時間拍攝)
    順帶一提,如果你在這邊見到晚上七時後太陽還未落山,不用覺得奇怪。你只要記得新加坡本來位處東七區,只是多年前故意改成 UTC+8 小時(跟香港一致)就是了。所以在那邊晚上七時,其實對太陽而言還只不過是六時左右而已。同樣道理,你也不要期望當地日正中天是「中午」十二時。(你可以想像在新彊實施北京時間有多離譜。)
    新加坡其實等於實施了永久的夏令時間

    AMK Hub竟然有一間樂高積木店﹕
    DSC02593a

    香港人常為「毫子」零錢煩惱,這邊的星展銀行除了存紙幣機,倒還有存硬幣機﹕
    DSC02595a (不過一樣要收手續費的,我按屏幕看,說每個硬幣收1.2仙,總數調整到最接近的一仙。)

    ---

    (建議配樂—ビブリア古書堂の事件手帖OST - Biblorelo)

    離開之前的一天,我們去書店找書。奇怪的是,老媽堅持要去的MPH,現在店子不大書種也不多。而之前去大眾,大家也可以預期跟香港的一樣,不會真的很多「書」。最後無論旅遊小書還是親戚介紹的,竟然都不是本地書店,而是去了義安城樓上的那間﹕
    DSC02614a紀伊國屋書店」(親戚就叫它 Kinokuniya,不會用中文講「紀伊國屋」)。

    見到紀伊國屋頗有親切感,倒不是因為方某去過,而是因為紀伊國屋總店是《圖書館戰爭》動畫中場景之一﹕
    (來源)
    書店也曾經配合《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上畫辦了個「圖書隊購買部」賣紀念品。(嗚嗚……)

    雖然不懂日文,但來到總要看看有甚麼日文書吧。不出所料找到全套《圖書館戰爭》﹕
    DSC02610a
    (原來日文原版書後還有作者有川浩和兒玉清的對話錄,中文版卻沒有了。)

    日文《古書堂事件手帖》已經出了第五集(好像是大結局﹖),而且還乘機推出名為《栞子さんの本棚 ビブリア古書堂セレクトブック》(栞子小姐的書架—文現里亞古書堂之選),把書中提及的短篇舊小說結集再出版,吸引讀者看看經典文學﹕
    DSC02611a
    (有人打算照板煮碗寫一套小說來推廣香港文學嗎﹖)

    除了日文書,當然還有大量英文書和中文書,它們甚至有法文和德文部。
    在彼邦買了的書日後再介紹

    義安城同時有日本百貨公司「高島屋」。(記憶中總以為香港也曾經有高島屋,但查不到資料應該是記錯了。)
    在地庫的food court經過,見到懂得自己蘸汁的串燒機﹕
    DSC02615a

    香港有吉之島AEON,新加坡有DAISO,都是那些「十蚊店」形式的現代版雜貨店﹕
    DSC02608a(很有趣的兒童牙刷)
    他們說香港也有分店,不過香港不是都放在AEON裡面賣嗎﹖

    之後表妹帶了一夥到南蠻亭吃晚飯(香港也有),果然是識飲識食。
    招牌菜是燒雞,但燒飯團和牛肉包著盧筍燒也很好。

    ---

    臨走那天,在機場也吃到很好的咖椰多士,而且店號並非那些名店。
    DSC02629a (馬馬﹕「是很香脆沒錯」)

    在一間餐廳的玻璃見到神奇的「炒飯機」﹕
    DSC02624a (請自行想像叮噹拿出道具的音樂)

    這個由天花吊下金屬「水滴」組成不同波浪形狀的裝置很受歡迎。
    DSC02625a
    (可能是因為試過有遊客發瘋攀上去的意外發生,所以現在旁邊的玻璃欄杆貼上了「溫馨提示」,提醒大家拍照留念就好,不要爬出欄杆外……)

    這裡日文(案內所)沒寫錯,反而中文(問訊)很荒謬﹕
    DSC02627a
    如果上網查「問訊」會找到佛教用詞,在下想到的倒不是佛教,而是刑事。因為如果你反過來查「訊問」的話,只會找到司法用詞。「訊問」即是「偵訊」、「審問」的意思。

    大家明明來「查問資訊」罷了,怎麼會變成「審問」地勤小姐那麼虐待狂呢﹖
    樟宜機場是否沒人懂中文,不懂得甚麼叫「詢問處」﹖

    DSC02628a
    家騮﹕「我地D親戚要幫動物園做宣傳﹗」

    這次地勤有點奇怪了,這位少爺竟然問我們有沒有香港身份證……
    (登記不是看護照嗎﹖看完護照還要身份證﹖)
    他說這是因應馬航370事件(有人持假護照登機)後當局要求增加檢查﹕

    「幾天前李顯龍才在電視上說了啦,沒看到嗎﹖」

    (我們這十天看新聞的次數是屈指可數……)

    入了禁區,老媽照例走居民通道快速過關(她那本護照真的只是給航空公司和禁區保安看,不用蓋印的)。我就繼續排旅客通道,一邊聽著鄰隊三個台妹(拿著民國護照加長榮機票,不是台妹是誰﹖)在談在香港過關排錯隊,職員帶她們「打尖」十分尷尬的事。
    (喔,懂得尷尬,至少證明大家都是文明世界的人。)

    樟宜機場,仍是十分保險地,到了登機閘才做保安檢查(香港是入禁區就檢查嘛)。想起上次進了去班機卻延誤,全機乘客等到爆胱的事。這次不太敢提早進去……

    DSC02636a
    騮﹕「咁耐都未上得機既﹖﹗」
    馬﹕「你咁心急做乜o者﹖上一程機都冇香蕉食架啦。」
    騮﹕「好衰架你,希望在明天丫嘛。」
    馬﹕「有期望就會有失望架啦,跟我地食蔬菜紅蘿蔔好過啦。」
    騮﹕「呢度咁多蕉食,其實我唔捨得走呀…… :(

    DSC02637a
    我們要坐的機似乎來遲了,這邊急急送走乘客,餐車已在另一邊準備等空姐開門送餐。因為等來等去都未有人開門,搞得送餐先生俯身張望……

    之後整程機就是夾在兩個家庭之間。右邊那家的日本小孩特別頑皮,連飛機起降都不能綁好安全帶坐定。逆風飛行,搖晃的時間更久,搞得我頭暈到幾乎想嘔……(已經拆了耳機那個膠袋準備當嘔吐袋,幸好用不著)

    這幾天其實新加坡跟香港差不多熱,每晚都是廿九、三十度左右(有一兩天下了大雨才涼一點)。不過宏茂橋算是舊區,樓宇密度低通風良好,再加上這些舊組屋鄰居有裝冷氣機的少之又少,所以即使我做「廳長」的那張床竟然是絨布,開了風扇後仍然比在香港的家裡涼快得多(至少我不用被熱醒)。
    飛機著陸,而香港熱到飛起,當機長宣佈室外氣溫攝氏35度時,旁邊的日本媽媽就來了句﹕「さんじゅうごど (三十五度)﹗」

    Oh, I'm finally back home, from another home.

  • Singapore 2014: Transport

    上次來的時候新加坡地鐵有三條線,現在另外有兩條新線。

    (建議配樂﹕電車男OST もちつけ俺... (((( _°Д°))))

    以前只有兩條線的時候,只有三個轉線站。在一般的站,報站只會用英文,但到了轉線站就會四語並用。在市中心那兩個轉線站(City Hall 和 Raffles Place),由於距離短,報站錄音由列車離站後開始播,播完四種語言版本後已經到下一站的月台了。

    DSC01296a

    跟香港地鐵幾乎都是放射式指向市郊各區不同,新加坡地鐵兩條新線都呈環狀(雖然環線未完成,而Downtown Line更奇怪,完成後會是繩結狀),所以交匯點特別多。假如我們看市中心由幾條線圍成的一個圈,可以見到裡面有十三個站,只有六個不是轉線站。

    (由 Dhoby Ghaut 站開始順時針數,只屬一條線的就不是轉線站﹕
    Dhoby Ghaut﹕南北線、東北線、環線
    Bras Basah﹕環線
    Esplanade﹕環線
    Bayfront﹕環線、濱海市區線—其實由Esplanade去圈外的Promenade轉車才可以去到同屬環線的Bayfront和Marina Bay站
    Marina Bay﹕南北線、環線
    City Hall﹕南北線、東西線
    Raffles Place﹕南北線、東西線
    Downtown﹕濱海市區線
    Tanjong Pagar﹕東西線
    Outram Park﹕東西線、東北線
    Telok Ayer﹕濱海市區線
    Chinatown﹕東北線、濱海市區線
    Clarke Quay﹕東北線)

    而在市中心這個「圈」外面,還有八個地鐵轉線站、三個輕軌轉線站。即是新加坡地鐵五條線,總共有十五個地鐵轉線站、三個輕軌轉線站。

    (做個比較,香港鐵路就算把機場快線算在內有十條線,也只有十八個鐵路轉線站、四個輕鐵轉線站而已。)
    (註﹕這裡把EW4 Tanah Merah也當轉線站,因為往機場地鐵雖然被當成東西線一部分,但其實必須在這裡轉車,列車也不會由其他車站開往機場。所以運作上其實應該當成另一條線,就像香港的機場快線。
    反之,雖然東鐵和將軍澳線都有列車開往不同終點站,但它們交疊開出,在大部分車站乘客都可以自由選擇上哪個終點的列車,所以沒有轉車的問題。)

    也許是因為轉線站實在「太多了」的關係,現在無論到哪個站,都只會用英文報站了。

    這個佔地很大的車廠是宏茂橋附近的碧山車廠
    DSC02603a
    背後那幢建築夠古怪的,那種金字塔形狀,有如香港的文字樓。好像是私人樓。
    (文字樓下半部是直的,只是最頂那幾層又縮進去。)

    以前介紹過,彼邦經常提醒市民,在公眾地方發現可疑物品要立即通報。現在也一樣,甚至還有電視廣告警告人民不能讓反恐門戶大開﹕
    DSC02620a
    廣告裡面的「主角」仍然不能是回教徒。地鐵站仍然有職員擺安全檢查櫃台,而又沒見到他們檢查了誰。

    以前在科學館見到小蘿莉當義工。這次在科學館見不到,倒是在烏節路站見到有小蘿莉舉牌提醒路人「左企右行」(對,與香港相反)和不要推撞﹕
    DSC02609a
    (很明顯同樣是學校指定的義工活動)

    彼邦近年大量引入新移民和外勞,房屋和基建卻跟不上,搞到民怨沸騰(還令楊榮文在大選落馬),早在香港市民為地鐵連環故障吵嚷前,新加坡人亦已經試過了。因為新加坡地鐵癱瘓的經驗,這次我在彼邦的行人隧道竟然見到﹕
    DSC01307a
    行人隧道也需要交通燈的嗎﹖其實這個燈號是用來提醒乘客「月台有多擠」,綠燈代表沒問題,黃燈代表「可能要等兩班車才上到」,紅燈是「月台很擠,有排等,遲點再來」,紅燈閃起就是「地鐵出事了,車站職員會指引大家轉搭其他交通工具」。
    附近也設有屏幕,顯示各條地鐵路線的運作是否正常、有無延誤。

    不知是因為幸運,還是因為我們很少在最繁忙時間坐車的關係,這十天裡倒沒見到有甚麼「不正常」的情況出現。(反而後來才聽見香港地鐵連環故障了)

    這陣子地鐵正在更換枕木(其實已不是木,是混凝土),南北線宏茂橋以北一段還要深夜提早收車。在東西線的車站也貼出了漫畫解說,如有噪音希望大家「包容」一下之類啦﹕
    DSC02564a

    上次提過右邊那張提醒大家「掛旗示愛」的海報,左邊那張則介紹一個新措施﹕
    DSC02577a
    彼邦的新措施,是把原本屬於巴士公司的資產(巴士、巴士站、車廠之類)都撥歸政府,然後巴士公司只以合約營運商角色去經營。試圖給政府更大權力去整合資源以提高效率。據聞現在連地鐵公司也想爭取同樣的安排。

    這個安排其實很怪,有點像為這些公司推卸責任,有錢賺的服務由公司佔據,沒錢賺的資產就給政府。在下擔心的是,會否因為公司只是「租用者」忽略保養更新,而政府官僚通常又比較吝嗇,最後反而導致巴士老化故障頻生。同樣疑問如果套在地鐵就更嚴重了。
    反之,如果政府的租用合約有嚴格的維修和更新要求(這也不出奇),那麼究竟資產在巴士公司還是政府手上有多大分別﹖反正以新加坡政府的強勢,要加強整合服務恐怕不需要收買資產才做得到。(更何況當年是政府自己要求巴士公司辦地鐵、地鐵公司辦巴士,以圖加強競爭的。)

    另外有點驚奇的是,地鐵站的佈告版也用來公佈彼邦教育部的小一入學登記通告﹕
    DSC02563a
    不過見到英文、華文、馬來文版,見不到淡米爾文版,不知何故。

    為鼓勵踩單車,這次回去見到不少地方增設了單車徑(雖然還有很多人在行人路上踩單車)。在宏茂橋地鐵站後面,也設置了單車停泊處方便轉乘,不過這是雙層的﹕
    DSC02319aDSC02320a
    有說明指示如何把上層的架拉下來放單車,方某試拉一個下來作例子。

    ---

    之前試搭了盛港輕鐵,這次為了致祭,我們搭了武吉班讓輕軌
    DSC00825a
    (嚴格來說並非輕「鐵」,因為跟香港輕鐵不同,那邊是用膠輪行石屎路的。)

    盛港輕軌和榜鵝輕軌分別各自由兩個環狀線路組成,每個「環」裡面只需要區分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就可以。所以這兩條輕軌只是在總站開出才需要交匯。
    武吉班讓輕軌則有點不同,由蔡厝港總站開出後,過了武吉班讓站才會進入環狀線,所以他們的交匯處是在武吉班讓站外,比較複雜﹕
    DSC00828a
    再加上他們在中途有一個商場 Ten mile junction 總站,列車會在裡面開出來進入環狀線。所以武吉班讓輕軌的列車分成 A, B, C 三條線。

    而更奇怪的是,與盛港輕軌不同,武吉班讓輕軌的車窗並不透明。應該是用了液晶霧化玻璃,可隨時通電轉換狀態。
    DSC00823aDSC00824a
    列車入站時會變透明(可能因為用得太久,所以其實也不很透明),離站經過民居時就會變成不透明,可能是因為架空軌道太接近民間,被投訴侵犯私隱所致。

    ---

    至於巴士方面,上次離開時還未完成的AMK Hub已經開幕,原本坐落在這裡的宏茂橋巴士總站亦遷回原址。不過由戶外變成戶內,原本碼頭式的候車處,也變成地鐵站般的冷氣候車處﹕
    DSC00813a
    這道門是有車駛近的時候才可以打開,讓候車人士登車。到總站下車的人另有下車處的閘口。兩種自動門都只有一邊有感應器,另一邊沒有的,所以只能單向通過。
    司機另有需要自己打開的職員專用門。但等車時卻見到有些司機似乎還未熟習,會站在登車門外面,卻呆呆地發現自動門沒打開(那邊根本沒有感應器)。等了一段時間,才有其他路線的司機路經見到,開車駛近登車門,再加上登車門這邊另一休班司機靠近自動門,讓它打開給這位司機進來……那麼大費周張,你自己去開職員門不就好了﹖

    上次拍攝過的Bedok(勿洛)巴士總站,也因為要興建大商場而拆卸,搬往旁邊的臨時總站。除了在戶外之外,格局跟宏茂橋巴士總站其實差不多。
    為了避免候車地方太熱,可見棚頂特別挑高了,而且旁邊有遮陽板。
    DSC02585aDSC02584a

    路邊巴士站,除了一般的瓦頂設計外,也有大巴士站裝有這類「遮出馬路」大蓋的設計。
    DSC02587a
    相比起來,香港那些玻璃頂的巴士站,除了低能之外還可以如何形容﹖

    以前介紹過了,新加坡巴士是按路程收費,所以上車和下車都要拍卡。下車拍卡時屬於哪個路段是由GPS自動調整的。可能因為發現有人提早拍卡「搏懵」的關係,所以新式的下車拍卡器,只有在快要埋站的時候才可以開始拍卡,其餘時間都會顯示「不能拍卡」﹕
    DSC00822a
    新加坡的物價已經跟香港差不多。由於舅母已經有長者資格,所以現在出入都是坐巴士(儘管我覺得家裡離地鐵站實在太近,走路比等巴士快)。這部區內接駁線盛惠$0.77坡幣,因為車路比行人路遠(居然隔三個站),竟然說走了一公里。不過因為鼓勵乘搭地鐵,以巴士接駁地鐵特別便宜,同一條路線搭完地鐵後轉乘,只需$0.04﹗

    假如你在香港找到不用一元搭巴士,麻煩通知一聲。

    可能是因為現在交通實在真的太繁忙了,所以彼邦巴士公司也像香港般,開設了不少特快路線。正常來說特快路線都是上下班繁忙時間開的,以便盡快疏散上下班的人。但我們搭過這輛行中央快速公路(CTE)的特快線(中途還要進隧道,感覺跟舊機場隧道差不多),竟然是非繁忙時間才開﹕
    DSC01298a
    (右上角寫著,平日服務上午十時多到下午五時前,星期六日或公眾假期到晚上八時多。)

    香港的交通燈轉燈太快,區議員成功爭取綠燈延長兩秒。新加坡則較有針對性,讓長者卡或傷殘人士卡持有人在交通燈旁「拍卡」,綠燈時間就會相應延長﹕
    DSC02598a
    當然那不代表新加坡的交通燈沒問題,我發現很多十字路口的交通燈都是轉綠兩秒後就開始閃。雖然閃燈時間有十多二十秒(還有數字倒數),但「理論上」綠燈開始閃就不應該開始過馬路,只供正在過馬路的人過完它。可是除了短跑運動員,還有哪個一般人可以兩秒內過完一條馬路呢﹖又有多少人可以遠處見到綠燈,兩秒內就跑到馬路邊起步過路﹖綠燈太快轉閃,等於叫很多人見到有綠燈但不能合法過馬路,要不然就會明明見到閃燈都照樣開始過馬路。

    香港有些橋樑會標示名稱,但新加坡卻是幾乎每條架空天橋都有這樣的牌標示名稱。新加坡的橋樑也不少,每條橋都要弄幾個這樣的牌(至少每個方向一個吧),總共要搞多少﹖
    DSC02575a

    有一位馬來裔很有心,寫了一系列文章,逐句解釋新加坡國歌的馬來文字。其中一篇他解釋馬來語會把一個單詞重複,表達複數或其他意思。在這一塊警告牌上也可以看到同一現象,裡面 bas-bas 就是 buses 的意思。
    DSC01297a

    (上篇﹕亞洲文明博物館)

  • Singapore 2014: 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去完土生華人博物館後,找東西吃後就打道回府。因為徐醫熱情推薦,所以第二天回到同一區,去亞洲文明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 大阪の蘭方医)

    土生華人博物館其實是當成亞洲文明博物館的分館。雖然算同一區,不過我們重看這幅地圖,就會發現其實是在另一邊﹕
    DSC02307b
    在 City Hall 地鐵站出來後,要走另一方向,沿著聖安德烈座堂往南走到河邊才是。
    可是現在最高法院對出正有道路工程,所以抄中間路實在不易,而且還看不到目的地。幾乎以為迷了路。中途走入舊國會大樓的 Arts House 想找職員問路,竟然找不著。要對面的 Victoria Theatre 才找到職員,確認前面轉彎就是。
    然後我們還進了博物館後門,裡面一個人都沒有,幾乎以為倒閉了。不想誤會,請由河邊的正門內進。

    本來又是本地人免費,方某要收費。不過不知為何當天所有人免費入場,方某就省下$8坡幣。

    博物館所在的建築物原為 Empress Place Building (皇后坊大廈),是一幢政府大樓,就像香港的中區政府合署,當年新加坡政府的部門都在這裡辦公。就連舅母也來過這裡辦手續,可見這幢大廈用了多久。
    DSC02447a
    大樓其中一翼的地下設有給小朋友玩的「文物挖掘池」,當日沒開放。

    稱「亞洲文明」,但裡面展出的自然大部分都是與東南亞民族有關的文物。由於是移民國家的關係,中國和南亞的文物同樣有很多。
    (他們的網頁說西亞文物也有,不過我就不太察覺到。其中一個標示展出西亞文物的展廳當日沒有開放,不知是否未準備好。)

    與中國有關的文物,除了一般的器物外,還包括一些由國民政府發出的護照和證件﹕
    DSC02336a

    也有模型展示當年「苦力館」的居住情況﹕
    DSC02344a

    這些不是普通銅錢,是鑄有洪門字樣的幫會成員信物﹕
    DSC02345a

    東南亞文物方面當然精彩得多,甚至把各地原住民族分門別類介紹。(雖然器物樣式在我們眼中相差不遠)

    這個豎起來有一個人高的,是東瓜哇的青銅鼓﹕
    DSC02372a(說明牌說是李顯揚捐的)

    另外一個展廳,擺出了全套的皮影戲樂器,並有屏幕播出皮影戲﹕
    DSC02430a

    旁邊有一間小屋讓小朋友穿戴當地服裝拍照,並有解釋各種花紋的意涵﹕
    DSC02431aDSC02432a

    印度文明的展廳也很精彩(我覺得比中國廳精彩得多了,當然相對於香港和大陸,新加坡的中國文物應該不多),甚至可以整道石門、石窗砌出來。也有這種廟柱雕飾﹕
    DSC02476a

    看起來有十字又有萬字紋(卍),其實可以注水,水穿過各條通道後就由前端流出﹕
    DSC02485a

    中國有很多土地神或太歲神,印度教是多神教,同樣有很多「村神」(village gods)﹕
    DSC02498a

    家騮﹕「有馬騮神梗係要同佢合照啦﹗仔仔話孫悟空都係由佢度黎架。」
    DSC02512a(人家叫哈奴曼)

    家騮﹕「呢度就識貨呢,用我地吸引小朋友聽故事﹗」
    DSC02537a

    洗手間也用了印度式的男女頭像﹕
    DSC02538a

    從正門出來就見到河邊的 Cavenagh Bridge,橋前有個顯然很舊的牌,寫明不准牛車或馬車通過﹕
    DSC02541a

    在橋邊回頭看博物館正門就是這樣子﹕
    DSC02549a

    從博物館走回 City Hall 地鐵站,會經過新國會大廈(1999開幕)。跟香港立法會一樣,新加坡國會也是開放旁聽的,這就是公眾入口﹕
    DSC02553aDSC02551a
    入場當然也要接受檢查。因為這日在假期,國會也沒有開會,所以沒有開放。

    國會的正門﹕
    DSC02554a

    回到地鐵站,我們就到表哥家裡去。(下篇﹕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