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ry

  • 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舊文見這裡)


    Stephen D. Krashen《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The power of reading: insights from the research),台北﹕心理,2009

    上一篇介紹范老師的《閱讀.推動力》時提過這一本,蒙編輯不棄舊書,這期拿來介紹一下。愚以為本書適合所有校長和語文科老師一讀,圖書館或教師參考圖書角之類亦宜乎放一本。

    上篇曾說,如果自己是教局主事人,校長培訓課程一定要把眾多新校長關起來,讀完這本書才可以走。如果您喜歡范老師那本書,應該也會喜歡這本。如果有人嫌范老師那本只是個人經驗,這本就是專業研究的成果。

    本書重點,其實是以研究結果說明,「自由閱讀」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作者主張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由閱讀,好處甚至比上課教文法之類更大。這樣聽起來,好像是指語文老師沒有用的意思,其實不然。因為縱使閱讀可以學拼字和文法,也需要正式課堂教學去「補漏」,而且語文老師對文學作品應有認識,可以為學生推薦合適作品。這些能力是無法取代的。

    為求簡單,把內容歸納為二十三條﹕

    1. 堂上自由閱讀的效果,優於(或至少不差於)接受傳統語文教育的學生。但自由閱讀肯定比傳統教學愉快得多,所以值得推廣。不過,靠自由閱讀學習拼字或文法不會完全準確,所以直接教學可以予以彌補。自由閱讀並不取代語文課,但可以互相搭配。
    2. 堂上自由閱讀不單只對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也有幫助。而且培養母語的識字力對增進英語識字力也很有幫助。所以閱讀母語作品對外語學習也有幫助。
    3. 就算是暑期讀一些通俗小說,對小朋友的語文能力都有幫助。研究中(Kim, 2003)暑假多閱讀一本書,閱讀理解能力會增加0.03個標準差。

    4. 認識作家名字的多寡,與識字能力有關連。(方按﹕語文老師宜乎留意)
    5. 閱讀小說有助學習生字(可按上文下理猜),效果比單教生字好得多。
    6. 越常讀到拼錯的字,拼字能力下降越多。
    (方按﹕如是者老師的拼字能力應該不斷下降才是,一笑﹗除非他不停閱讀「正常」的書刊而非只讀學生作文。)
    7. 閱讀對寫作的影響多於作文,寫作的量不會影響寫作質素,反覆練習只不過是「考試」而已。所以讀得好的人通常也寫得好。但寫作可以激刺我們思考更透徹。

    8. 小朋友在生活環境接觸越多書,就會越多閱讀。學校圖書館館藏越多、開放時間越長、有計劃地帶學生參觀圖書館,都會提高借書率。住處接近公共圖書館的小朋友也較多閱讀。「討厭閱讀的人,只是沒機會接觸到書而已」。高收入家庭的孩子通常較易接觸大量書籍。
    9. 圖書館有舒適的閱讀環境、准許在床上閱讀的孩子,較多喜歡閱讀。
    10. 學生大部分的讀物,是來自圖書館。圖書館的品質(包括藏書與館員)都與閱讀成就相關。

    11. 有人唸書給他聽的孩子—甚至是大學生—會較喜歡看書。(方按﹕所以中學亦可一試)
    12. 閱讀興趣可能只是一次圖書館參觀、或者遇上某本喜歡的書,就突然開始。
    13. 見到其他人閱讀會令孩子較愛閱讀。但孩子要有充足的閱讀時間。
    14. 學生比較喜歡平裝書。(方按﹕畢竟精裝書較重,不方便攜帶。但圖書館考慮穩固,會偏向買精裝。)

    15. 輕鬆的讀物可幫助所有人開始閱讀。
    16. 看漫畫書跟反社會行為並無關聯,亦沒有證據支持看漫畫會阻礙閱讀發展。而且漫畫書的文字也可能很複雜。喜歡看漫畫的人讀書比較多。
    (方按﹕這結果可能只因為漫畫資訊密度低於一本書。)
    17. 讀愛情小說也可以幫助成人學習第二語言。
    18. 閱讀雜誌也可以增進閱讀。
    19. 可是,只讀輕鬆的讀物並不足夠。輕鬆讀物只是帶領人們去更深的閱讀。

    20. 給閱讀的孩子獎勵,有如告訴孩子閱讀不愉快、或者沒有獎品就不值得閱讀。閱讀是不需要獎賞的。(方按﹕這點宜乎讓所有校長知道)

    21. 看電視對閱讀和語言學習「負面影響」的假設, 大多不受研究支持。只有看電視「過多」才有負面影響。(大概每天兩小時以上、四小時以上就會變得明顯。)
    22. 看電視並不取代閱讀。但電視節目並不提供高質素的語言,連兒童書的字句都比電視節目裡的複雜。

    23. 結論﹕提升考試成績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愛上閱讀。

    香港人有個大問題,就是不懂欣賞「留白」。找醫生看病,不開藥、少開藥就會覺得吃虧,好像拿一大堆藥就很划算似的。就算放假也非要安排連串節目不可,似乎讓自己閒著沒事做,就好像無法面對自己似的。同樣地,老師上課不教學生一大堆東西,只讓學生看書的話,豈不是在「偷懶」﹖

    可是,正如我們現在可見,不斷把東西塞進學生腦裡,不代表塞得進。就算塞進了,也不代表他身心平衡健康成長。人需要有「空閒」,就像人需要睡眠一樣,學生繃緊的弦鬆下來,他們才能在自由閱讀中領會到一般課堂上未必學到的東西。更何況,自由閱讀不等於沒事做,放鬆中學習也是學習。學生從書本中接觸到廣泛的知識和情境,難道會對他們的成長和考試表現沒幫助﹖單是作文和通識就肯定多了不少談資吧。

    只是,要學校和家長信任「自由閱讀」的話,老師就要更加精進,磨練自己的文學觸覺、在閱讀這方面多點「備課」,才能把適合程度、又帶挑戰的書本帶給學生了。

    除了個人經驗,在分析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書本程度方面,英文書已經有頗成熟的系統(如Lexile,有趣的是本書作者並不贊同這類系統,認為沒必要限制學生選書範圍,見註)。中文方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亦正測試一套「慧讀.會讀」系統,本會現正協助分發試用戶口,希望對研發有所幫助。

    最後還是這一句拉丁諺語﹕In libris libertas (書中有自由)。就算有電腦分析能力,它還是無法兼顧學生興趣、文化背景和成長需要,語文老師和圖書館主任的角色始終是必不可少的。

    (註﹕見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xile#Criticism)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舊書招領

    又是一年一度圖書館淘汰舊書招領,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私訊聯絡。惟所有書刊均優先讓師生領取,並不保證你要的一定有。

    雜誌﹕本年度國家地理、讀者文摘(中英文)、明報月刊、明報周刊、野外動向、信報月刊、美樂集、、科學人、選擇、中國國家地理、Breakazine。

    書籍﹕清單

  • 圖書館戰爭 Book of Memories, the Last Mission

    [鐵定劇透,不喜勿入]

    (最初介紹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電影圖書館戰爭圖書館戰爭系列)

    看完這電影,自然又是比較的時候。
    當然,對在下而言原著始終比改編好(無論動畫或電影),以下會提及不少電影和原著的分別。但我希望可以按劇情討論一下是否合理,當然電影也有其情節緊湊的考慮,跟小說不同。

    就像木村《HERO》出電影版之前,都會在電視出一集特別電視劇,吸引觀眾打廣告。就連《神探伽利略》也是這樣。這次《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也有同樣企劃,在電視台播出一集《圖書館戰爭 BOOK OF MEMORIES》。
    當然這樣對香港觀眾就比較可惜,因為《HERO》或《神探伽利略》的電視劇,無線一定會買來播,所以觀眾不會錯過。但《圖書館戰爭》是擺明車馬反對言論審查、有政治意涵的作品,無線從沒提及它,更不可能期望它會買來播,而事實上也沒有。那麼觀眾除了上網找盜版看之外,就沒有其他渠道了。
    (提及這點,當然就是交待自己為何會知道香港沒播出的內容啦。希望作者和導演了解香港觀眾的限制,原諒則過。)

    繼承了第一齣《圖書館戰爭》電影的特色,就是把原著的不同場景「炒埋一碟」。這兩齣也沒分別。
    《圖書館戰爭 BOOK OF MEMORIES》的主線是小牧為了毬江被良化隊拘捕的故事,副線是笠原應付父母探訪,這在原著是第二冊《圖書館內亂》。但笠原父母那方面又混入了第三冊《圖書館危機》的部分。
    《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的主線是「茨城縣展攻防戰」,這在原著是第三冊《圖書館危機》,但電影就把第四冊《圖書館革命》的場景都加入去了。副線則是笠原被誣陷,是第二冊《圖書館內亂》的內容。

    正如上述,反正電視劇和電影都是炒埋一碟,所以下文就混為一談好了。

    ---

    [情節篇]

    1. 笠原父母探訪的部分,因為是副線,所以壓縮不少。有關圖書館業務的部分無法詳說,就連碰上神經大條的玄田所以被留住宿舍這一段也取消了。笠原父親與堂上私下談話都沒了,變成跟笠原家三人外出吃飯,於是加了個笠原母親突然爆出「王子」一詞嚇到堂上的梗。原著裡要等到茨城縣展才穿幫,在這裡就壓縮到小牧被抓時。

    改動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笠原母女「互摑」的情節,變成堂上教官及時出手抓住笠原。我會把原著裡笠原還手理解為女兒決意自立的抗議,用以表達多年來抑壓的不滿。不過無法像原著般詳細解釋兩母女糾結的背景,摑母親這一幕如果在電視播出,觀眾中佔多數的主婦應該難以接受吧。於是就變成被堂上教官擋下來。

    電視劇改動中我認為做得最好的,就是在送別父母時,提出笠原之所以會為了喜愛的童話集大結局而遇上「王子」,說成是起源於童年時母親引介首冊的緣故。原著中野猴子般的運動少女喜歡閱讀,的確有點不搭調(家騮表示強烈抗議)。雖然喜歡閱讀本身根本不需要甚麼解釋(原著就是擺明這種姿態),不過對電視觀眾可能會思疑。加插了這一幕解釋笠原為何好動而又愛閱讀,又令遇上王子的橋段和笠原的童年扯上關係,甚至連繫到笠原母親身上,給笠原母親一個合適的下台階(原著裡母親一直下不了氣,直到女兒出嫁那天),故事顯得更為自然、緣份感也更強。

    2. 朝比奈和手塚兄弟的關係因為不是主線的緣故,所以戲份變得輕微。
    因為修改了救出小牧的經過,加插柴崎擺了朝比奈一道的橋段。原著中柴崎被同事妒忌排擠的情節沒了,於是柴崎表裡不一性格的形成就沒有解釋。而且原著裡朝比奈和柴崎的交往較為淡然,似乎會更像情報戰的現實。原著裡朝比奈說不知道柴崎是否情報部的,勉強還說得通(其實柴崎已經自己承認了,雖然後來手塚慧也自行發現事實,並認定朝比奈迷上了柴崎才不說)﹔換了電視劇裡被柴崎放假情報愚弄,朝比奈還說不肯定,那就擺明是欺騙手塚慧了,後者沒可能會信。
    至於手塚慧在電影中就不只失色、甚至變得很平面,下文再談。

    3. 正如上一集電影救出司令的經過,由本來很乾脆變成很大陣仗一樣。這次電視劇中救出小牧,原著較簡單的處理同樣被改成大場面。
    相比起原著裡柴崎拉笠原主動去找毬江幫忙,然後靠手塚光取自哥哥的情報,大夥去囚禁地點救人﹔電視劇就變成毬江主動去問笠原小牧為何不見了,然後還要開記者會、大夥去攔路截人,又是變得大陣仗了。
    (原著中笠原還買了一堆廉價易碎品—我原本總以為都是瓷器—不停擲爛來阻止良化隊的審問人員說話。這個梗在改編後自然也用不著了。)
    改編後的橋段,其實對毬江壓力更大。因為失聰的她並不習慣對人說話,原著中她只需要對幾個陌生的良化隊大叔控訴,電視劇卻變成要召開記者會向全日本觀眾訴說「認為我不適宜看殘疾人為主角的小說,這才是歧視」。
    當然,從好的方面看,突然提出要控告毬江損害圖書隊名譽,藉此吸引傳媒視線來炒作,然後讓毬江開記者會反咬良化隊一口。這種手段倒是比原著低調解決更符合玄田隊長「胡搞蠻纏」的作風。

    原著裡面本來是大夥衝入囚禁地點救人(這要手塚慧對弟弟放水,在改編中手塚慧因為「奸得太徹底」似乎不會做這種事),很乾脆地解決事件。改編後就變成良化隊拘留期滿,想押人回總部延長羈押,卻在途中被特殊部隊攔截。其實這橋段有一處很不真實,就是特殊部隊去救人時沒帶槍(因為他們只能在圖書館內用槍),而良化隊員卻拿出衝鋒槍這一點。其實小牧既非司令又非隊長,只不過是個「二打六」隊員,要押送他根本用不著帶衝鋒槍。如果良化隊員只能拿出手槍,那麼後來長官願意放人還比較合理。因為手槍發射速度慢,就算對方沒有武器,但面對人多的圖書隊打起來也沒優勢。可是良化隊手上有衝鋒槍的話,那麼圖書隊個個是李小龍也沒用吧,良化隊為何還要放人﹖

    4. 榮倉在這次發揮笠原的「傻樣」更為入形入格,尤其因為對堂上越來越「起心」,那種「又傻又姣」、烚熟狗頭的模樣就更加惹笑。
    不過笠原被陷害的情節,可能因為只是副線的關係,改編得反而不太好看。

    首先,原著裡鋪排了圖書館網站「快意書評」的伏線,讓笠原跟燒書者有瓜葛,那麼後來審問會才可以抓住「你早就跟他有關係」的辮子問下去(雖然我也不明白既然笠原在原著裡為了書評跟那人反面,你們還怎麼懷疑她會幫那人燒書就是了)。改編沒時間提及這個,於是笠原跟那個人就沒有關係可言,其實根本沒甚麼值得問的。最後只能扯去「問題上司教出問題下屬」這一點,還在笠原未肯定堂上就是「王子」之前道出他就是當年那個人的事實。這點竟然沒有令笠原震驚,其實也是不太說得通(因為她就是為了追尋王子才加入圖書隊,而電影中她也只是懷疑堂上就是王子)。而且因為堂上被貿疑是「問題上司」,所以笠原說寧願被視為燒書共犯也不要上司被說成有問題,其實在原著設定中也不可能出現。因為這樣的說話會被視為認罪,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在審問會中喪失了另一個更好笑的梗,就是錄音筆。原著讀者應該印象很深,就是玄田隊長硬要笠原在襟袋塞一支錄音筆,以便眾人探聽審問過程為笠原研議對策。隊長甚至為安全計要求笠原塞在乳溝裡,卻被堂上、小牧和手塚一致反駁說「先天不可能」,把笠原氣得半死。
    說不定因為現實中找了榮倉奈奈來演,雖然胸脯小但怎樣看也不像是「擠都擠不出來」那麼誇張,所以玩不了這個梗(反正這部分在電影、不在電視,不怕被投訴)。

    而另一點令人婉惜的,就是可能又因為壓縮文戲的緣故,電影中的笠原比不上原著裡的堅強。原著裡的笠原面對手塚慧的脅迫,還可以挺身拒絕後才被堂上帶走。改編電影後的笠原,卻是未有機會拒絕手塚慧就被堂上帶走,而且還懷疑自己的存在意義。笠原有了這個較成熟堅強的表現,才顯得她有成長,而且令後來情節中的表現更合理。(當然改編後也沒有需要她成熟的情節了,所以才不顯得有問題。)

    更令人難以明白的,就是堂上闖餐廳後失去了最好笑的梗。為何不摸頭﹖
    原著裡說堂上想摸頭安慰笠原,卻發現對方穿了高跟鞋所以罵起來(明明長得比他高還穿高跟鞋)。原著裡是摸到的(只是手要伸得更長),到動畫被就乾脆摸不到而罵出口。這次電影竟然就變成只是堂上望著笠原,說她很像特別高大。是因為岡田介意比人矮嗎﹖但如果介意就不會出演這個以「矮」出名的主角吧﹖
    還是想不明白為何要避了這個簡單好笑的梗。

    5. 茨城縣展一役,其實有更多令人不解的改編。

    首先就是原著中跟圖書館相連的美術館,變成要跑一段路才能到達的地方。當然在電影改編中是必要的,因為導演要併入堂上中槍這個從《圖書館革命》搬來的橋段,所以他們事必要跑一段路。不過難明的不是這裡,而是不知為何電影中聲稱「良化隊在美術館不能開槍」。這其實是原著裡沒有、而且也完全沒理由的假定。很難理解的事。
    當然,原著中也不是沒有同樣難明的部分,例如聲稱小田原情報資料館不被良化隊盯上的主要原因是私人財產,但明明民間書店一樣受到審查。當然這也可以解釋成世相社財雄勢大令良化隊忌憚打官司、欺壓書店就容易得多,而且小田原不輕易對外人開放也減輕了良化隊的關注。
    可是,說美術館不能用槍,那就真的沒有合理解釋了。既然跟圖書館一樣都是地方政府的公務機構,既然對圖書館可以用槍、對美術館當然也可以。反正良化隊的審查權又不限於圖書,藝術品也是審查範圍。原著中被針對的,正正就是一件藝術品,而不是電影中的舊書一本。
    (﹕原著其實指藝術品本來並不在「媒體」的範圍,所以良化隊平時沒有作審查。這次是假借縣展作品試圖伸延審查權的,不過這點並沒有令良化隊不能開槍就是。)
    何況就算沒有這個解釋,最後良化隊沒有向笠原開槍,也不是因為美術館不能開槍的規定(他們本來打算無視),所以這個假定根本不必要。

    另一段被壓縮就是水戶防衛部被打壓的情節。這一段在原著裡其實也是展現笠原有所成長的情節,而且帶出了笠原母女互摑。不過既然摑人提早於電視劇裡解決了,電影似乎就不需要再交待這方面,連帶笠原在水戶防衛部見到的人情冷暖也沒了。(當然最可惜的是可憐眼鏡娘野野宮的角色消失啦)
    由特殊部隊到了水戶圖書館遭遇「不抵抗集會」的人攔截,到笠原在水戶基地宿舍裡所見防衛部被業務部欺壓的情況,其實都襯托出水戶被良化委員會勢力滲透得有多嚴重,亦解釋了為何水戶防衛部的能力那麼差。沒了這些襯托就說水戶方面不行,其實比較薄弱一點。
    至於原著裡「像尊大佛一般」的女館長,不知是否找不到適合演員,變成只有個大叔出演被滲透的水戶圖書館館長。不過這就不是重點了。不過把故事改成受滲透的大叔向總館借孤本書,然後簽紙讓渡給良化隊,倒算是很乾脆的做法,雖然這一招對大叔來說有點像自殺式攻擊就是了。

    原著裡面特殊部隊到埗後加緊訓練水戶的防衛員,結果到作戰時因為掛彩的男隊員太多,只剩下在後勤處準備彈藥的女防衛員(包括野野宮),最後連她們也要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彈藥推到前線,描繪出她們學效笠原的志氣。改編電影後這些鏡頭也消失了,最後竟然是笠原去推彈藥。
    不知是否導演打算節省演員人手,但其實要特殊部隊的人自己推彈藥,實在不合常理。原著裡笠原擔當堂上的通訊兵,最後也要拿槍打良化隊(小說中是她打人的第一槍,電影中上集已開了,所以在這裡自然不需要)。既然準備惡戰,像笠原般較有戰力的隊員,自然要留在最前線應付戰人,怎有理由派她去後防拿彈藥﹖後勤當然是留給戰力最差的人去做,這也是原著中野野宮她們去送彈藥的道理。電影太著重誇張地描寫水戶防衛部的傾頹,結果好像沒人會做事,失去了原著裡受特殊部隊鼓勵,雖然缺乏訓練也奮起迎戰的志氣。

    6. 相比起圖書館這方面,其實改編中令人更難明的是良化隊。

    雖然圖書隊是死對頭,但你覺得良化隊有必要純粹為了「消滅特殊部隊」而拼命﹖在電影中名義上是要搶奪那本孤本《圖書館法》原書,搶來根本沒有價值(反正又不是搶了就可以廢除圖書館法),更加不是擺得上檯面的作戰理由。
    原著中是因為縣展中展出侮辱良化隊制服的作品,所以才令良化隊員義憤填膺不要命的打算消滅它,這樣還比較合理一點。(情況就像曾健超涉嫌向警察淋水被抓住後,被幾個警察拖去一角圍毆一樣。就算擺明知法犯法,為報同袍之仇而打人,反而比為了那些口頭大義例如「教訓違法佔領者」去打人更容易理解吧﹗當然容易理解並不是可以接受的意思。)
    別忘記了,良化隊之所以武力不斷升級,其實也是跟圖書隊軍備競賽的結果。就像原著後來廢除了用槍許可之後,圖書隊防衛部遲早要解散一樣。如果圖書特殊部隊消失了,良化隊還有必要養這一批精於戰鬥的人麼﹖
    大陸的國保也會諷刺地請那些異見人士不要離開本地,以免影響他們的飯碗。難道良化隊就不會有同樣的打算﹖互有輸贏才有存在價值,他們會為了「消滅特殊部隊」而拼全命﹖我覺得有點難以置信。

    由於連原著中成為作戰理由的藝術品都不提了(變成一本書),於是就連玄田隊長擋子彈那段也變得失去說服力。
    在電影中,玄田隊長是眼見良化隊欺人太甚、狙擊逃命的下屬,衝出來擋駕於是身中多彈。當然隊長救下屬也不是不合理,但連盾牌也不用直接跑出去接子彈就未免太勉強。(其實就像第一輯電影中堂上的片段,要救人根本用不著不拿盾牌就衝出去吃子彈。)
    原著中的設定仔細得多,是良化隊撤退後,突然有支援團體進來襲擊展品。玄田知道只要自己用避彈衣擋下大部分機槍彈後,匪徒單靠手槍子彈是打不穿展品櫃的,所以才用自己的壯大身軀擋子彈(當然電影中的隊長身軀不夠大,這是後話)。換言之,這是有充分計算下的冒險行為,比電影中亂衝出來深謀遠慮得多。

    7. 另一問題就是像前面所說,手塚慧變成一個很平面的奸人。因為沒有鋪排手塚慧的心理,結果他就變成一個純粹想鼓動良化隊消滅圖書特殊部隊的奸角,甚至比良化委員會的人更積極。

    事實上這樣的手塚慧反而不合理。因為手塚慧和「未來計劃」的宗旨同樣是消滅審查,沒理由要消滅抵抗審查的特殊部隊。更有甚者,他的方針一直是「求取平衡」,消滅其中一方顯然完全不是「平衡」之舉。原著中的他,眼見圖書隊佔上風,的確是會向良化隊放水讓他們也佔一會上風,但並不會一面倒傾向某一方來壓倒另一方。因為如果其中一方被壓倒的話,「未來計劃」的存在價值也會跟著消失。(圖書隊失去了反抗能力,良化隊怎麼還要理會你﹖反過來如果良化隊失去攻擊力,圖書隊又怎可能理會他們﹖) 所以聰明的手塚慧絕對不會希望特殊部隊消失。原著裡的他,充其量只會借茨城縣展揭示的滲透問題,迫走稻嶺司令這塊死硬絆腳石而已。

    甚至連原著裡手塚慧向笠原揭示「堂上就是你找的那個王子」這種惡作劇式的梗也沒用上了,這些情節其實頗能反映手塚兄弟的糾結、和手塚慧的人性。
    電影中的手塚慧,純粹只有陰險,反而失去了原著裡那種「奸得有道理」的陰謀家魅力。

    8. 縣展事件改編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堂上中槍後笠原帶著逃命那段。
    這一段本來是《圖書館革命》的內容,原著是堂上、笠原帶著當麻藏人逃跑,中途被良化隊開槍打傷,結果當麻帶他們去相熟的書店交託照顧才離開(動畫劇場版改為去了堂上熟人的書店,這是後話)。
    電影中變成笠原帶他躲進當年堂上救了笠原的書店,這固然是前後呼應,但敗筆卻是書店裡一個人也沒有……
    假如書店沒有鐵閘,笠原要破門入店也不無可能。問題是設定中(無論原著或電影)堂上是大腿中槍大量出血。原著裡的他流血過多最終昏迷,是靠店員叫救傷車送院的。那麼電影中的書店根本沒有人,笠原離開後誰去幫重傷的堂上善後﹖堂上並不熟悉水戶市,就算有力打電話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的地址吧﹖

    何況原著裡笠原熱血上腦,沒有理旁邊有人就強吻堂上,其實也是個笑點。怎麼不就安排個店員在裡面﹖就當是臨關門前讓他們躲了進去也好。

    9. 前面提到良化隊其實並不忌諱對著藝術館開槍,電影中他們就是打算這樣做的,最後阻止他們的不是法規,而且包圍著笠原的記者鏡頭。他們不怕犯法,就是怕被觀眾見到犯法。就算他們有能力阻止紙媒印發消息,也無法阻止即時新聞報導,於是唯有收手。

    這其實也是值得勇武人士反思的一點,就算你有多看不起記者和傳媒、覺得他們報導偏頗不實幫著政府(原著裡不乏這種描寫),但到了緊張關頭,鏡頭還是對你有點保護作用,令原本肆無忌憚的鎮壓者,哪怕有一絲的忌諱。所以吸引鏡頭其實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當然在鏡頭下自己同樣要受束縛,但敵我武力懸殊之下,究竟受束縛對誰最不利,我相信正常人都會想得到。弱家想死快一點的話,即管趕走記者。

    10. 電影裡司令的辭職其實也不及原著合理。原著裡司令是為了負上「未能事先覺察水戶圖書館被人滲透」的責任而辭職。電影裡則是特殊部隊瀕臨被消滅,為了救命而上門找良化委員會押上烏紗帽來換取他們撤退。
    如果以原著的稻嶺司令看,我不太相信他會為了這樣的理由而辭職。電影裡的手塚慧反對說不能相信他會守諾辭職,倒不如說我不相信你辭職人家就會放棄消滅特殊部隊的機會吧﹖反正也只差一點了。當然以導演喜歡子彈橫飛的習慣,推演成這樣也順理成章,但說服力就比事後「為重大失誤辭職負責」差一點了。

    11. 朋友討論,認為看來還有續集。
    雖然已經叫Last mission,但當然不能否定這個可能。不過如果連第四冊《圖書館革命》堂上中槍的情節也用了,再拍續集應該拍甚麼﹖難道要大叔當麻中槍不成﹖

    總不能拍《別冊》的床上戲吧,那就變成三級片啦。

    ---

    [演員篇]

    1. 第一次留意到土屋太鳳,不是在 Book of Memories,而是偶爾見到《Limit》那個眼鏡娘造型。(謎之聲﹕又來了﹗)
    (來源)
    但相比眼鏡娘模樣看來成熟(當然那角色也是心理成熟的角色),她扮中澤毬江看來就年輕有趣得多了。她演這個聾人角色(註)演得不錯,而且見到小牧時的樣子真的有「心心眼」。XD
    (來源)
    她的樣子都是生成比較老成的那種,演這個停學幾年(實質年齡等於大學生)的高中生恰好。
    (註﹕根據書中的說法,嚴格而言毬江並不是「聾人」,而是聽障。因為聾人是指先天失聰或者未學會口語之前就失聰的人,他們的母語是手語。像毬江般學會口語之後才失聽的人,叫聽障或中途失聰,以原先習得的語言為母語。但「聽障」又可以包括聾人在內的所有失聰者。中文維基「聽障」條目甚至把失聽說成是書中描述以口語為母語的聽障者,而聾人組織又同時服務所有聽障者。所以這幾個詞在中文其實區分不嚴。)

    2. 不知是否找不到髮型像禿鷹的演員(笑),所以負責審查笠原的不再是原著的彥江副司令,而一個「樣衰衰」、「招招積積」的演員。一眼就覺得很熟,但一直到看完戲走出來,我想起他就是HERO2015特別篇中為了久利生對「誰是司機」這種小事窮追猛打不滿,到電影尾聲找到真正司機才發現對方實力的那個「特搜部副部長」(手塚とおる)。
    (來源,這是《半澤直樹》劇照)

    3. 另一個覺得很熟但說不出是誰的,就是笠原父親。我一直覺得他很像《天皇的御廚》裡面那個父親,但那個是HERO的田村檢察官(杉本哲太)。直到現在寫文找維基百科,才發現原來他(中原丈雄)就是電影《山本五十六》裡面飾演南雲忠一的那個,難怪見過。
    (來源,中間那個就是他)

    ---

    [背景篇]

    有些人只看電影沒讀原著,可能有些地方不明白,這裡也可簡介一下﹕

    1. 圖書館會武裝對抗日本政府,當然是誇張說法,但故事背景是日本地方自治和中央政府向來有矛盾,和「廣域行政」制度。

    日本稱「廣域連合」(連者聯也),是指不同地方自治體為了方便和提升效率,把部分職權拿出來跟鄰近的自治體合組營運。例如日本一個「」可能只有十萬八萬人(香港一個區議會的人口隨時比它多,但人家實權比區議會多),單獨設立消防隊太貴,就可以跟鄰近的幾個市合組消防隊。舉凡食水污水垃圾處理、醫療福利、教育,甚至賽馬都可以合組營運。廣域連合的實際營運方式可以各有不同,由於是不同自治體合組的,所以職權也要劃分明確才可避免互相爭權。

    《圖書館戰爭》的背景,就是因為日本公共圖書館的管轄權在地方自治體而非中央政府(中央只有效法美國設立的國會圖書館),所以「日野的惡夢」親良化法暴徒殺戮館員令地方政府震怒(那些館員是地方政府公務員),而警察又不願保護圖書館了(日本都道府縣警察理論上是地方政府的,但也會受中央政府指揮,而且高級警官都是國家公務員,忌憚直屬中央政府的媒體良化委員會並不奇怪),所以地方政府接受了倖存者稻嶺館長的「武裝化」計劃。
    又因為成立武裝化圖書隊花費太大,而且一支足夠規模的武裝部隊不可能只守護一小塊自治體(就像消防隊的情況,只是規模和範圍更大),所以就由地方政府聯合起來成立廣域連合的「關東圖書隊」(其他地方照樣辦理)。這也埋下了圖書隊內堅持獨立行事的「原則派」和尊重地方政府指揮權的「行政派」爭持的種子。

    除了由地方自治體撥給預算外(在故事裡,市面的禁書都被掃蕩了,市民想讀禁書就只能去圖書館,所以地方政府也願意增稅撥款),另一經費來源就是自衛隊。因為在民主國家,軍事用地並不是中央政府說了算,要跟地方政府協商取得同意才行。而軍隊操練騷擾平民,也令人擔心戰時吸引敵人襲擊所以往往惹來反對。於是自衛隊要每年向地方政府撥給補助金作「睦鄰」用途(即是安撫掩口費啦),故事中這筆費用就部分被轉移到圖書隊使用。有時甚至讓自衛隊以二手軍品代替,故事中那部UH-60就是這樣換來的。

    2. 故事裡槍林彈雨,尤其這一輯中彈的人更多,但來來去去好像沒聽見死了人。以往就曾有人批評說這樣很不真實。

    這一點其實在原著中也有解釋,就是因為法律規定了良化隊和圖書隊都只能用減藥彈(即是火藥量比正常彈少,力道相應也較小)的緣故。畢竟不是對付外敵,也不是對付銀行劫匪,對於那些政客人物來說「就只是去沒收幾本書而已」,所以有這樣的規定也不出奇(外國警察本來就不像香港般全體佩槍)。當然,這不代表不會死人,只不過是打到避彈衣會傷得輕點而已,原著裡的狙擊手前輩也教手塚要避免打死對手,免得對方發狂令自己人受罪。

  • 推動青少年中文閱讀講座

    仍是鮑國鴻老師在教育局辦的講座,他說部分重點去年提過,但我猜他說的可能是前年的閱讀推廣講座。(當然也可能他去年又搞,而在下沒去)
    當年他還在屯門天主教中學任教,中間休息了一年,現在已回到其母校旅港開平商會中學了。

    1. 講者的習慣仍是介紹一大堆書。

    1.1. 宋怡慧《愛讀書》、《大閱讀
    作者是台灣高中圖書館主任,把沒有人重視的圖書館辦得很成功。《大閱讀》裡面還有應付學生問題的不同書目提供,算是非常實用。

    msfan 范建梅老師原來是鮑老師的舊同事,自然也會介紹她的《閱讀.推動力》。方某也介紹過

    梁語喬《曾經,閱讀救了我》。作者是個因閱讀解決了成長困擾的人,現在當上老師,亦以同樣方法去解決學生的困擾。

    明倫高中六位老師《原來閱讀這麼有趣

    1.2. 近年大地產商贊助的閱讀雜誌如《讀書好》或《ReadIt悅閱》,自然也可以用來引發興趣。

    敝館向他們索取,他們每月會自動寄來。我看到裡面有哪些書圖書館也有的,就製作小紙條作廣告,讓組員幫我貼上去,然後送到各班。最近有老師在課室見到,稱讚說是細心之作。希望學生也留意到就好。
    (《讀書好》介紹的多是新書甚至外文書,圖書館未必有。《悅閱》是以專題介紹,會包括先前出版的書,也比較符合學生閱讀範圍,以「打廣告」而言較方便。)

    到書店找創意

    1.3. 作者講座介紹徐焯賢,是因為初中生喜歡奇異作品。(上次介紹過,本文不贅)

    永無天日三部曲》,情節夠曲折。

    陳葒校長的《青春出於藍》不是新書,但長賣長有。

    本地作家鄒文律的作品也值得注意。

    介紹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認為單是書名已經吸引。為死神鑑定候選者是否「抵死」的工作是如何做呢﹖

    小小說例如胡晴舫的《她》(八旗文化),比較不同地方的女性風格。

    鍾玲極短篇

    周耀輝《紙上染了藍

     王良和《山水之間

    1.4. 王溢嘉《青春第二課》、《少年夢工場》,除了可作升學就業輔導用,也可以教學生作文。

    講者認為學生補習,慣了背名師提供的範文,結果無論說甚麼都是舉那幾個名人作例,實在沉悶。多讀這類書除了作文時可以有更多範例之外,亦可勵志,而且台灣人文筆優於香港,對作文也有幫助。

    1.5. 旅遊散文也是上次介紹的那些,這裡不重複。

    1.6. 文化篇章方面,推介阿濃的《老井新泉》和黃毓標《文化廿講》。後者除了當文化篇章,甚至可作短講教材。

    朱業顯《文言語譯》,比補習名師的大堆筆記更值得讀。

    1.7. 內田康夫的旅情推理小說,讓人對日本地方認識更多,例如《十三個墓碑》就融入了日本的傳說故事。
    推理小說作家多有慣用的名偵探角色,內田康夫筆下的就是淺見佳彥。

    湊佳苗也是知名的推理小說作家。

    中山七里《開膛手傑克的告白》,以舊故事為背景寫新故事。

    1.8. 工作假期的書籍值得向學生介紹,可以開其眼界。講者介紹例子如《享受吧﹗一個人的澳洲旅行》、《浪蕩澳洲365天》和《打工旅人—工作假期六國誌》(有youtube可用)。

    想起有位朋友也去過澳洲工作假期,可惜沒打算寫書呀。


    旅遊書籍還有很多,講者認為繪本也值得介紹,因為圖畫精美連閱讀興趣不濃的人也會有興趣。例如張佩瑜《中亞手繪旅行》、《土其耳手繪旅行》、《土東.伊朗手繪旅行》、《大吉嶺手繪旅行》、《秘魯、玻利維亞手繪旅行》等。


    香港人文筆一般較台灣弱,但有些內容也值得看,例如嘉芙蓮《阿聯酋原來好好住
    《快樂不丹》、《擁抱以色列—中東闖蕩筆記》、《印度團團轉》、《女生玩印度﹗女孩們的極樂印度》、《甜蜜摩洛哥旅行繪本誌》、《亞洲慢慢來﹕日本沖繩和九州》(兩個女生的單車遊記)、《旅畫中歐》、《法式旅遊》、《歐遊情書
    Fanyu《手繪旅行日和﹕台北、東京到巴黎

    1.9. 動物書籍方面,講者首先介紹沈石溪的動物小說,如《狼妻


    之前也介紹過的《被遺忘的動物們》,和《我在動物園實習的幸福時光》、《不要再忙了,跟我玩嘛》、《來自小狗王國的信》、《幸福的老犬生活》、《黃阿瑪的後宮生活》等


    還有張文亮的《河馬教授的25堂環保課》、《河馬教授說故事—22則大自然裡的生命教育


    聽狗在說話》、《看見狗狗的72個天賦》、《狗狗疾病圖解大百科

    1.10. 科普書籍如葉曉文的《尋花》、《尋花2》除了繪畫香港花卉和附上資料外,還引了相關詩詞,對中文也有幫助。


    解開成語中的科學密碼》、高隨捷《洗冤集錄譯注》(方某以前介紹過香港人譯注的版本)、《教你看懂夢溪筆談》、《一個人的草木詩經》、潘富俊的《詩經植物圖鑑》等古文學植物系列


    楊美虹《彈塗時光》、《跟著達爾文去旅行》(這本方某介紹過)

    1.11. 科幻小說方面講者介紹現在大陸最熱的得獎作品劉慈欣《三體》系列,還有人出了本《三體中的物理學》作解畫。

    星新一《最後的地球人》、《鞦韆的彼方

    Alan Lightman的《愛因斯坦的夢》(敝館有,可惜沒人借),作者本身就是物理學家,借小說講時間和相對論。

    1.12. 講解學習方法的書也受學生歡迎,例如《為什麼聽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可以教學生做筆記、《筆記應該這樣做》、《睡前1分鐘驚人學習法》、《黃金睡前30分鐘學習法

    我的第一本作文書﹕跟著閱讀地圖走》則提供了經典課文的心智圖,講者甚至有新晉同事拿著來當參考書。

    1.13. 成長類書籍,例如陳杰《鹹魚也發夢》書名會吸引學生,還有《我在印度﹕接近天堂也看見地獄》、《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安藤忠雄名言集》(他最喜歡那句「夢想的心不需要煞車」)、游乾桂《天倫》、《給未來思想家的12封信


    松浦彌太郎一系列講品味的書也適合學生看﹕《品味入門》、《上質男女圖鑑

    竹筴魚要從哪裡吃起﹖》是本奇書,裡面甚至教人摩斯漢堡怎樣吃才對。

    就是喜歡有氣質的自己﹕堀井波的大人穿著提案》也是同類的有用書籍。

    林秀靜是玄學家,但寫了本《改掉壞習慣好運自然來》借「轉運」概念介紹生活上應注意的事項。

    1.14. 教人自理的例如《我在一個人生活》、《訂造一個人的美好》、《斷捨離》、《聰明懶人這樣整理收納》之類都是學生需要知道的。

    2. 推廣活動方面,如果照抄人家的大綱就不好,不如寫自己的筆記。鮑老師介紹的重點是書展和作家講座,這兩者都是學校經常要搞的活動。

    2.1. 書展方面,是可以跟書商商討提供的折扣。
    2.2. 而且應該提示書商佈置,焦點引導學生留意哪些書。如果只讓書商自行佈置,則他們自然會集中於流行暢銷書,學生就未必會留意到更有價值的書了。
    2.3. 書展應該要製造話題(方某最怕的大事鋪張),令學生有「趁墟」的群體心理,越多人則越旺。每年辦焦點作家推廣也可以是方法之一。
    2.4. 書展應有配合活動給學生「玩」,例如書籤、藏書票設計之類。

    3.1. 作家講座方面,應視乎目標。不必人多,人少易控制,甚至可作拔尖活動。他籌辦這類講座,就算最多學生也不會超過半個禮堂。因為人多,即是沒興趣的人也多,他們本身未能獲益,反而損害氣氛。
    3.2. 參與的學生至少應該讀過部分作品(可由老師導讀),以免對作家一無所知,貽笑大方。形式不一定要演講,人數少的話,搞對談、訪問也可以。
    3.3. 應該如何開始﹖可以設計一些活動提升學生注意。例如找學生朗讀作品、設簡報片簡介作家,甚至一個短的音樂表演作引子。
    3.4. 答問環節設獎品(由老師或作家評選最佳問題),可鼓勵學生問問題、和問「有質素」的問題。
    3.5. 講座活動不宜超過45分鐘。可以考慮每20分鐘小休一次,讓學生能保持專注。
    3.6. 籌備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這些「做人的藝術」方某通常不察。例如﹕
    —預備邀請信﹖
    —活動目標﹖
    —交通安排﹖(有些作家事忙,或需親自接送。有時也會臨時出事,例如方某就試過為李逆熵先生救駕)
    —預備簡報片﹖
    —為作家預備飲品,除了要事先了解作家喜好,亦應讓對方有選擇。例如有次邀請作家,對方本來客氣說喝甚麼都沒所謂,經他仔細問下去才知道對方愛檸檬茶,而且「我淨係飲維他」。如果當初沒細問,就會出錯。(後話﹕他說小思老師只愛冷飲。又有些作家只飲熱茶。)
    —如果預備樽裝飲品,應該有杯。有些作家會認為當眾舉樽飲水是失儀。
    —安排車馬費要得體。那一千幾百塊是尊重文化人的表現,不應吝嗇。
    —攝影和錄影安排,要先得作家同意。
    —應向作家簡介活動流程讓其準備。
    —應盡早向作家指示洗手間,別讓對方開口尷尬。
    —寄回照片等的後續作業。

    4.1. 至於書籍推廣,仍是以早會老師親自推介最為有效。這也是很多學校會做,但要老師在百忙中抽空做、甚至有些老師自己根本不愛閱讀,都是很易變成拉牛上樹。
    4.2. 講者認為科主任若能準備簡介(如簡報檔),給老師在課堂中方便打開「順帶一提」,那麼他們就會更加願意幫手。這一點也是我們可以借鑑的部分。
    4.3. 介紹經典不一定好,例如學生未有時代背景知識之前,根本看不明《吶喊》、《彷徨》之類的經典。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 聯校圖書館管理員比賽

    完成比賽當晚去棋聚。當我告訴IT界棋友這個比賽包括甚麼時,他們都覺得「這有甚麼好玩的﹖」。
    在下回應他們,說他們的編程比賽在其他人眼中也一樣,一班人對著電腦在打字罷了。再不然很多人喜歡看球類比賽,在我眼中一堆人追著個球跑來跑去,然後其他人還在歡呼和指天罵地,也頗無聊的。
    他們無奈地同意,這是志趣不同的問題。

    ---

    當收到邀請當評判時,其實有想過去不去的。
    首先當然是「這不關我事」,這是一批名校生組成的聯校比賽。敝館組員的水平我自己清楚,根本不可能去跟人比賽,所以從來沒打算去參加。換言之,當評判也只是為人錦上添花而已,這陣子那麼忙,是否值得花一個下午﹖
    (事實上,我自己在中學搞了那麼多年圖書館,也沒聽過這個比賽。反而就被小米奇和大導演拉了去參加電子電腦的聯校比賽,拿起電烙鐵來了。)
    其次,決賽地點在對面海,我可不大喜歡過海。(對面海唯一吸引我的是電車)

    不過,我倒覺得這是值得搞的活動。就像朋友事後的反應,正是因為沒多少人重視,所以更值得搞。(咦我手頭不一樣有這樣堅持了廿幾年的工作﹖)
    何況,觀摩人家怎樣搞,或許也有一些可以「偷橋」給自己的學生用。同樣是學生,想出來的東西應該比在下構思的更合用。
    所以我答應了。

    ---

    比賽地點在香港華仁,上去那條路令我想起和合山近山頂那段路,都是又斜又彎。不過到了上面,景觀倒真的夠開揚。儘管方某不怎麼喜歡「名校」這個概念(更不喜歡「齋校」男女分隔),不過百年老校倒真的有其好處,至少校舍夠矮,舊翼就只有那三層而已。建了新翼的大禮堂然還可以保留到花園。
    舊校舍那條樓梯比我們那些標準校舍闊了一倍,這一點非常重要,試想想小息午膳時學生怎樣衝下去,標準校舍的樓梯(差不多只夠兩人並排另加半個人的身位)在這時候其實非常窄,想反方向上行非常困難,也很容易發生意外。其實學校的樓梯本來就應該設計成這麼闊的。

    大會其實沒通知我去哪裡找他們,但既然入口擺了個沒人的「接待處」,就站在這裡等原定的接待時間吧。
    結果到時間,跑出來的並非華仁同學仔,而是聖保祿中學的妹妹,以前在中央圖書館時倒是經常見到她們的。再之後發現工作人員除了兩校之外,還有聖羅撒的,碰巧在威院上班時又是在她們對面。辦比賽的都是齋校,參賽的決賽三甲也有兩間齋校,聖保羅和男拔萃,只有聖公會林裘謀是男女校(同時不是傳統名校)。

    原來除了在下,大會還請了中大圖書館一位同工來當評判。其實正如同工自言,他們用慣的是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中小學用的杜威賴永祥他們根本不熟。當然就算不熟,對分類系統的認識始終有用的,而且加入另一角度也是好事。

    1. 方某的分類狂熱立即派上用場,因為第一節就是分類比賽。
    大會給每間學校分配十本書,要他們編配索書號(分類號+作者碼)。雖然提供了分類法簡表,但其實對學生並不容易。因為除了像方某這種分類狂人,在中學時就碰巧因為老師身體不好得以經常客串幫手做分類之外(後來還請老師代訂一本自己回家為藏書分類,這是後話),一般學生圖書館管理員都只有根據分類號執拾圖書的經驗,而沒有編派分類號的經驗。作者碼用的四角號碼雖然不是學生熟悉的東西,但只有十個號碼要操練還不算困難。但分類工作是需要經驗的,不是經常對著那本分類法的書,就很難摸清楚分類法本身的思路,於是就很容易搞錯(何況有些書的確可能分入多於一個號碼)。

    (大會)

    結果三組完全答對的題目都不多,只是沒經驗的學校會錯得更多、沒幾條答對。如我所料,作者碼是比較容易答對的部分,中文書編四角號碼,英文書更簡單抽作者姓氏頭三個字母而已(不過發現有些同學連分辨誰是作者也有困難,這倒不怪他,因為有些書是印得很隱晦的。)。
    分類號就編錯的多,反而有一個號碼值得向看倌一提,就是「香港」的分類號。

    如果根據大會規定以1989年(七版)的賴永祥為準,當時香港的分類號是733.8 (中大同工驚訝於在下記得那麼清楚,但這個號碼我用了廿幾年了)。這個號碼的妙處,是在於730是「東洋史地」,733是「遠東」包括了﹕
    733.1 琉球
    733.2 釣魚台列嶼
    733.8 香港
    733.9 澳門
    但去慣公共圖書館的看倌會發現,所有中國史地都是6字頭的,而所有關於中國地方的書都屬於670「方志」,甚至包括了台灣(677)。需知道當時台灣還未有很多台獨的聲音,主流還是認為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正宗」的中國。反之民國政府承認不平等條約,所以香港和澳門都不是中國領土,於是放了在「外國」史地的範圍。
    有趣的是,琉球也不屬於731日本史地,這是民國繼承了清朝不承認日本侵佔琉球的立場。(但同時保留了731.788沖繩縣的號碼供選用)

    可是,有同學給了香港673的分類號,這又是另一故事。
    香港「回歸」後(其實民國立場不承認把香港交給中共的,不平等條約也在台北故宮),2001年(八版)賴永祥法修改把香港和澳門編回673「華南地區」變成673.8和673.9。(比賽只要求準確至個位數,所以733.8答733已算正確,673.8亦可答673。)
    更有甚者,到了2007年的最新版(大可稱為「台獨版」)乾脆把台灣從中國剝離出來,佔據了733改成「台灣史地」。釣魚台不見了,琉球也終於消失了(剩下沖繩縣)。(釣魚台變成了733.9839)

    自從台灣方面改了號碼,有些圖書館主任也跟著改,有些則免得改一大堆舊書的號碼所以沒改,也有些會只改新書不改舊書(但這樣找書就會很亂)。
    香港公共圖書館仍使用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賴永祥法的祖師),他們分得更怪,直到現在還用739.1。如果有人比賽時答了739,恐怕就是受公共圖書館的「誤導」。(在賴永祥法739是「南洋群島」,指南沙/菲律賓/印尼那邊。)

    當然,如果硬性跟隨比賽規則指明的「1989年/七版」,733才是正確答案。可是這一代學生都是九七後才出世的,在學校見慣了按「回歸版」編的書於是答673亦情有可原,所以我建議把答673的也當正確答案。

    2. 第二個環節是書籍整理,要求各隊把同樣數目的書放回架上,當然要次序正確了。大會要先把指定位置的書執拾好,然後讓同學把書放上去、書脊向下,然後點算。這個部分太慣常(不就是按著索書號排次序而已),沒甚麼好介紹,倒是可以建議大會日後在需要歸架的書上貼張小貼紙,點算時更容易、且不會與原有的書混淆。

    (大會)

    3. 大會同學準備下一環節、參賽者休息的時候,方某如習慣去瀏覽別人的書架,找到畢華流的《捕捉女王》。想起就讀齋校「凱撒大帝男子中學」(即皇仁)的作者等人,就是藉著搞聯校活動去結識女生……是否應該介紹這一批籌委去看呢……嘿嘿(奸笑)。

    同場花絮﹕籌委預備比賽當然會很辛苦,甚至睡不夠。身兼副主席的妹妹就乘其他人準備下一場時小寐一會,結果被大會攝影師偷拍海棠春睡照乙張。XD

    4. 第三個環節是書籍搜尋,這個環節其實才是最難。畢竟再勤力的學生,都只是對自己圖書館的位置和藏書熟悉,要在另一間未浸淫過的圖書館裡限時找到書,自然難。

    因為難,甚至有參賽學校想派籌委落場(不少參賽學校都有舊生陪同教路,可見傳承),畢竟參賽的學校不少都有份參與籌備(要不然誰來玩),這位籌委就在參賽名單上,但沒有參與籌備這個環節,所以想問能否參賽。
    大會問評判意見,我們都認為不太適合。就算沒有參與這環節,但畢竟籌委跟局內其他負責同學較熟,難免會令其他學校產生不公之感。為了避嫌,參加籌委的同學還是不參賽為好。大會來屆可考慮寫清楚這一點。

    (大會)

    結果這一局真的很難,三間學校的成績都不好,只不過是三四本和兩本的分別。同工問我可以找到多少本,其實也很難說,我猜十分鐘頂多也只有五六本吧。(這也只不過是因為在下比他們更熟悉分類的緣故,用於試錯的時間應該會少一點。)

    5. 最後環節是搶答題。我同意在圖書館學的題目以外添加常識題是好事,不過你們出的題目也未免太冷門,很多會冷到沒人懂得答的地步 XD。(例如問第一屆特首選舉楊鐵樑得到多少票,這些學生還未出世呀。何況就算問我董建華拿多少票,我見過也不會記住啦。) 看來出題的人都是讀中史/世史/化學的,這類專業題真的會很難喔。

    (大會)

    當中還有一件事,就是開場前,負責在發問四角號碼題時高舉文字牌的妹妹,本來站在我們旁邊。但後來台上的同學說看不清楚,於是司儀請她站上台前邊緣。要同學站在大台前背著我們固然令她尷尬,更大問題是台邊根本沒舞台射燈照到,同學又嫌暗。於是最後讓她回到台下站在我們前面。(我說﹕如果站這裡也看不見的同學,其實可以去驗眼了,他上課怎看得見老師在黑板寫甚麼﹖)

    (大會)
    (我們這些沒籌辦大型比賽經驗的人,倒是沒想過計時和計分要那麼多人,要筆記一下。)

    同場加映﹕被大會攝影偷拍睡相的副主席大人
    (大會)

    結果聖保羅勝出。林裘謀第三,分數落後較多,不過以非傳統名校而言,我覺得入到決賽也算是很好了,可以針對弱點培訓、來年再努力。

    6. 之後司儀請評判「上台講幾句」……咦你們好像沒通知我準備喔。LOL
    (當然司儀哥哥一開始時稱在下為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會長時,更嚇我一跳。如此高職我可擔當不起,就只是小小理事而已 :P )

    (大會)
    (……點解次次有人影我講野,都係影到金魚咀咁既……﹖)

    搞這樣的聯校比賽,確實不易。從他們的比賽規則可見,初賽和準決賽甚至還有必答題、新書處理(就是鬥包書蓋印囉)、上網找資料的環節。不用說參賽同學難,籌備則更難。雖說聯校比賽讓齋校男女生互相認識(其實今日流行補習,早就不再靠這些吧﹖),這也是傳統名校鍛煉學生自立的方式。雖然比賽途中有不少「甩漏」,但這些都是寶貴經驗,搞學生活動時發現甩漏下次學精,總好過像我們這些缺少「大騷」經驗的出來做事才出醜啦。
    雖然老師就在坐鎮,但比賽流程都是由各校籌委主持,可以這樣放手辦理,其實也是我們「很想要吧」的呢。如果可以偷一兩條「橋」來訓練自己的學生,就算未必可以參賽出大場面,但對他們應該也有幫助。

  • 瑣事

    簡單幾張圖,講講這幾天。

    星期五是學校放假前一日,怎料助理突然病了所以一腳踢,而且還要招呼見習的同工,所以相當忙。
    《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原來這天就落畫,所以不能等星期六,這晚就要約朋友去看。但臨收館前就有個學生跑進來,說被當堂要印一幅圖教功課。當年去公共圖書館應徵助理圖書館長,就是因為回答收館也讓趕功課的人印功課而沒獲聘(官僚而言這也是很自然的,並不奇怪)。不過我就跟他說「你一個人沒盡責任,就是會牽連很多其他人。例如我今晚約了人看戲,現在就要等你印完功課才可以走。」

    話雖如此,因為這場戲較晚,所以還是趕得及的。
    DSC01976a
    家騮﹕「fans請我食monkey business﹗」

    戲看了,之後再寫。

    ------------(我是家騮食住香蕉等睇戲的分隔線)------------

    星期六朝,出門聽講座,要考慮一下是否更換學校的圖書館系統。
    之後找老媽看同樣快要結束的文化博物館展覽﹕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繼發現大廈樓下貼的春聯倒反了(給管理處寫了信才去更正),連博物館也有平仄問題。這一句如果你懂平仄,就會知道「香者蘭為王,竹稱君子品」上下句應該調轉才是(應該以收平聲的「王」殿尾)。而人家原件其實沒錯,「竹稱君子品」在右方(左耳﹖)、「香者蘭為王」在左方,是博物館自己寫說明時倒轉了。
    DSC01977a

    奇怪的是,同一展區其他展品就沒搞錯。例如這個「少小須勤僉(儉),老來向(享)榮華」就是以平聲的「華」收尾。
    DSC01978a

    旺仔是抄它的吧﹖XD
    DSC01980a

    劉小康展覽才知道,原來青衣街市樓梯那些顏色光圈裝飾是他設計的。不過這套裝置好像沒有保養,後來逐漸壞掉了。
    DSC01981a

    ------------(我是青蛙笑住等捉棋的分隔線)------------

    星期日又是大導棋局。

    Terra Mystica,有點像 Small Worlds 但沒那麼複雜的遊戲。儘管如此,這些太多特殊規則、個個玩家都不同的遊戲還是讓我有點怕(我覺得Small worlds更恐怖),而且每次都玩得不好。畢竟就算是章癡,章則法律通常都是同時適用於所有人,沒有這樣人人規則不同……
    DSC01982a
    (Konichi蛙﹕仔仔揀左同我一樣既綠色都係贏唔到呀。)

    大導演本來想我拿 Ticket to ride 亞洲版去玩上次未玩的另一面,但最後大導自己去玩另一個game,結果我們還是玩組隊的這一面。

    這次組隊,Hannah有張烏蘭巴托去中亞某城市的common destination card,於是我也放了一張北京去中亞另一城市的當 common card。另外兩張由上海去蘭州、由北京去香港的,較為安全(因為四人局裡東海岸都有雙線,不怕被搶),就留在手上自己解決。我們需要一起解決的,就只是由北京前往中亞的路線,這裡路線少但較長,得分會較高。
    之後發現她留在手上的牌竟然分別只需要伸延至哈爾濱和加德滿都,所以只要主幹完成了之後,就十分容易解決。
    原本害怕對方會搶北方的少量路線,但後來發現原來他們要連接南亞和中國中西部。雖然複線多不怕搶路,但相對也較短難搶高分。
    看倌看圖就知道,紅色的我們可以用較少、較長的路線去連接所有目標城市。而黃色的對方目標城市卻分散得多。更不幸的是他們漏了城市沒連接未發現,完局時進一步拉開了差距。(自幼愛讀地圖的在下,認地圖這方面算是頗有自信,所以有信心不會走漏 :D )
    DSC01983a
    (Konichi蛙﹕仔仔同Hannah姐姐組隊終於贏左啦﹗)

    又,其實買這副地圖時,封面已經令人不明所以﹕
    (BGG)甚麼叫「五月的最佳獲勝」﹖﹖畫面有點共產味,難道講勞動節﹖

    直到這天 Hannah 問五月是否May,我才想到原來是 May the best win 的劣譯﹗
    google translate 也不是這樣譯了(其實應譯為「願最好/最佳的獲勝」),究竟這誰譯成這樣的﹖
    (P.S. 這幅地圖右下角還有圖章印款式的簽名寫著「艾倫月」的,因為作者叫 Alan Moon。XD)

  • 閱讀.推動力—范老師二十年經驗分享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書介)

    msfan范建梅老師《閱讀.推動力—范老師二十年經驗分享》,香港﹕有為,2015

    其實我懷疑是否還需要寫這一篇。(笑)因為在學校圖書館主任當中,范老師應該很出名才是。她這本書出了大半年,應該已不是新聞了。不過為防萬一,還是介紹一下比較好。而且如果能讓眾多校長見到本文,亦屬萬幸。

    以往經常說,如果自己是教局主事人,校長培訓課程一定要把眾多新校長關起來,讓他們讀完一本書才走。那本書是《閱讀的力量—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Stephen D. Krashen,台北﹕心理,2009),強調自由閱讀對語文學習的益處,戮破了很多傳統對閱讀和語文課的看法。
    不過假如認為美國研究離「港情」太遠,那麼范老師這本書也可算是本地替代本。

    范老師在圖書館界知名,不單因為她是資深中文和圖書館老師,而在於她近年與人合作開書店,並向學校提供推廣閱讀活動。當然,閱讀書單人人會開,圖書館每年都會參考各大機構的書單買書,其中最常用的大概是教協好書龍虎榜和公共圖書館的香港書獎吧﹖不過依本人看,這些機構開的書單還是比較「大路」,大部分書目不是將會成為「經典」的作品,就是小說和小品文。這些書是好、也值得學生讀,但未必都符合學生興趣。結果借這批書的學生,還是本來就有閱讀習慣的學生,而且還不是本本借得出去。那些平日少閱讀的學生,還是很難動員起來。

    敝校同事有幾年邀請過范老師來校推廣,所以本人也有配合書單購書。細看范老師的書單,就會發現除了上述那些書之外,還有很多科普、機械、玩具、小玩意的書。其中有些書我也讀過(並早已購入),知道男生一定會喜歡,而事實上也很受歡迎,銷情不錯。
    范老師的閱讀講座據聞都很精彩,可惜我無緣參與,無法親眼目睹她帶動學生注意的功力。不過單看書目,也可以看出她特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從中找到喜歡的書。傳統書單通常都比較「女性化」,配合男生口味的書不多。而范老師的書單我相信再不愛閱讀的男生都至少對一兩本書有興趣。(老實說,我第一次見到一份「閱讀推薦書目」裡竟然有《圖解特種警察》就十分驚喜,並立即領會到她選書的準則。)

    當然,不是人人都有范老師的功力、和閒情(笑),去選取「總有一本適合你」的全方位書單。不過如果校內背景不同、志趣不同的老師,每人介紹一本,幾十本當中應該總會有一兩本正中某個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對相熟老師的推介往往更為信任、更願意挑戰自己。這就是學校應該推動老師作好書推介的道理,手續儘可從簡,推介本身最重要。(最令人擔心的反而是,同事本身是否有閱讀習慣,和是否重視閱讀。這恐怕就是不少同工覺得搞老師推介有如拉牛上樹的原因之一。)

    回到本書,除了提供不同推廣活動的例子,甚至是簡便閱讀報告隨便取用之外,有關感想都是以小品文形式鋪陳,相信校長老師再忙,每日讀一兩篇總做得到。假如同時讀過本書和《閱讀的力量》,就會發現范老師的經驗感想,跟美國人的研究結論,若合符節。那麼校長老師們,還有甚麼拒絕自由閱讀的理由呢﹖

    拉丁諺語曰﹕In libris libertas (書中有自由),就由選書的自由開始吧。

    (當年介紹《閱讀的力量》的文﹕http://fongyun.xanga.com/2009/07/17/the-power-of-reading-insights-from-the-research/,如果會方不嫌舊書的話,希望日後有機會給會訊再寫一篇。)

    (對《圖解特種警察》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這篇﹕http://fongyun.xanga.com/2011/01/27/494/)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圖書館信箱之光碟版權

    (這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寫的)

    問題﹕有會員從坊間買了光碟,經圖書館借給學生,這樣有觸犯版權條例嗎?而早讀用的音樂,學校需要交版權費嗎?

    解答﹕以下並非法律專業意見,只是圖書館同工的分享。

    首先,版權條例是規管租賃版權物品(25條),圖書館借出光碟並不侵犯版權。但應該附有警告標籤(例如「只供私人欣賞,不得翻錄或公開播放」),提醒學生不可複製裡面的資料。如果是試用版軟件(有些電腦書籍會附有試用軟件光碟),試用完後應該刪除。

    至於播放,註冊學校如果為了「指明課程」有明確的教學目的而播放音樂,亦不侵犯版權(41A及43條)。但你要向法庭解釋教授這課程為何有必要使用這段音樂,如果只是為了讓師生輕鬆一下或娛樂大家就不屬免責範圍。
    (「指明課程」是指「根據課程發展議會發出或審批的課程指引而制訂的課程」。「從閱讀中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的重要部分,晨讀自然是為了推動「從閱讀中學習」。所以問題只是播放音樂對於晨讀的作用。)

    可是,閣下亦需留意,由於坊間很多光碟都是標明「家庭用途」,出借或者在學校公開播放可能會違反使用條款(user terms),理論上是違約,可被民事索償。雖然一般對方沒有實際損失就未必會興訟。所以公共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會購買「圖書館版」的光碟或向代理商購買相關許可,而不是在坊間直接購買光碟。
    因為香港版權法還沒有引入「合約不得凌駕法律條文」的規定,所以縱使沒犯法亦可被控違約。閣下可以留意最近《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的討論,法律界郭榮鏗議員提出了相關的私人修正案,由於未獲官方接納為政府修正案,通過分組點票的機會很微。(相關的立法會文件﹕http://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hc/papers/hc20151113cb4-199-c.pdf。此外,香港藝術發展局前副主席李偉民律師亦於2016年2月《明報月刊》刊登了一篇〈新版權條例的法律通識答問〉,內容相當全面,值得一讀。全文可於明報月刊網頁免費閱讀。)

    最後,如果不是為了教學目的播放音樂,又或者收聽者包括師生和監護人以外的人,那就可能要向有關機構購買播放牌照。

    除了上述資料,知識產權署亦製作了介紹上一次版權條例修訂的影片,可供參考﹕
    修訂後的香港版權法 - 教育與版權(教師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Bc9glF2sc
    修訂後的香港版權法 ~ 教育與版權(學生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dId0d1qTU

    閣下可向律師查詢進一步意見。

  • 參觀博愛醫院陳楷紀念中學圖書館

    完成了去年的圖書館主任卓越成就獎評選,又是安排參觀時段的時候。今年有兩間中學、四間小學,第一間開放的就是這間。

    敝校家長日書展搞得我頭大,所以連照片也忘記拍了(前星期家長日書展,跟著的星期三四五又連續三晚三個組織都要開會、星期六參觀,而這星期又是英文書展了)。他們卻上個星期都是閱讀周,星期六參觀日同時是家長日,並用了位於地下的禮堂搞書展﹕
    DSC03948a
    (禮堂在地下真好。學校不需要用禮堂搞家長講座,可以給你搞書展,更好。)

    同場把老師好書推介都製成展板,並請書商一併陳展售賣,效果不錯﹕
    DSC03950aDSC03957a
    DSC03965a
    敝校是十月左右已搞大型書展,要更早整理好這些推介就較困難。除非三四月的英文書展調換吧。

    因為禮堂裡也有屏幕投映學校閱讀節目,館主陳老師乾脆就在禮堂向各位介紹﹕
    DSC03952aDSC03962a

    學校年度主題為品德教育和自主學習,所以也請書商另行設檯推介相關書籍﹕
    DSC03966aDSC03967a

    介紹完當然順道合照。
    DSC03970a

    禮堂旁邊的中草藥園﹕
    DSC03954a

    禮堂旁邊的飯堂,就有漂書角落(另外一樓二樓都有,但無暇參觀),讓學生隨手可以拿書看,亦可以拿來交換。其實這一招我也考慮了一段日子,只是找地方和手續要確保裡面不會被放了不適合的書,或者也可以參考他們的做法。
    DSC03973aDSC03974a

    此校有很多活動都跟「派書券」扯上關係,甚至老師自己會買書券送給班裡的學生用。旁邊的「孝順行為齊讚賞」就是其中一個派書券的德育活動﹕
    DSC03975a

    回到圖書館,聽館主介紹圖書館的其他活動,之後就是參觀時段。雖然館址細小(部分地方被電腦室佔用了),但校方仍準備了茶點招待。圖書館幹事也有幾位回校,跟各位圖主交流,可見他們都很有歸屬感和自信。
    DSC03983a

    新書有預約服務(限兩位),預約了可於指定時間優先借閱。這個服務可以滿足熱愛閱讀的學生,不過會否熱門書籍太早被學生預約了,而令其他人見到也借不到﹖
    DSC03985a

    圖書館外的牆壁貼滿了作家介紹﹕
    DSC03987aDSC03988a

    近年eClass因為有提供學校行政系統、整合了師生資料的優勢,順道推出圖書館系統搶佔市場,甚至有電子書供應。跟以往較普遍的SLS系統比是否易用,我不清楚。但單一介面可登入學校系統看功課冊之類,同時使用圖書館功能,對學生來說當然是方便得多。
    DSC03989a

    後話﹕在廁所見到這個,十分惹笑。讓學生會貼這種標示,可見校方也有點幽默感。
    DSC03947a

  • 職安局仍需加強推廣指差呼稱

    每年訂報紙,不時有送贈購書額,讓圖書館用極低廉價格幫報館的出版社清存貨。最近收了一批,編目時翻看見到這樣的段落﹕

    日本的電車跟香港的不同,頭卡的駕駛室設有玻璃,乘客可看見司機的一舉一動,部分司機,的怪異行為完全無所遁形,我在日本多次目睹以下場面。電車從月台開出時,司機無故高舉豎起了食指的手,並挺有氣勢的突然指向前,行為就好像動畫《機動戰士》中阿寶出陣時高叫「高達﹗出發啊﹗」一樣。起初我以為那是司機向鐵道上其他同事發出的手勢,後來證實原來純為滿足個人表演慾。

    (藍秀朗《匠味日本3》,香港﹕日閱堂,2008。p.48-49)

    我想,這應該不是表演。作者了解日本文化,但似乎不了解工業安全。方某倒是中學時無端端(又是老媽的歛物狂作怪)免費訂了那本職安局出版的《綠十字》雙月刊,於是無端端學了一件事叫指差呼稱

    指差呼稱是日本人發明,而且一開始就是鐵路先用,因為鐵路運載那麼多人,一旦出事連累一千幾百條人命,所以必須事事小心。為了讓員工的「警惕」不只流於口號,所以發明了這種「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方式,事先指定的重要事項(例如確認車門已關),都要用手指出、用眼直視、用口讀出才算數。於是這件事就會同時經過視覺、言語聽覺、甚至身體動作去確認,動員人腦所有認知功能,更容易察覺錯漏之處。研究證實這種做法有助減少意外,於是就陸續推廣到各行各業(當然主要是較危險的工業)。外國亦前來學習,香港職安局就先在地盤推廣。

    正如作者的反應,自認醒目的香港人見到這種做法,當然覺得日本人不是傻瓜就是在「扮野」,不願意跟隨。所以據聞業界開始推廣時也下了一番苦功,要工人相信這做法真的有用。香港除了地盤、鐵路和電力公司外,電梯維修也有採用。職安局還設立獎項推廣,最近得獎者包括 一間物業管理公司的園藝部

    事實上,就連日文維基百科提出的第一個例子,正正就是作者認為純為表演的「出發進行﹗」確認。在youtube只要打「指差呼稱 鐵道」就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tB_Wu5C28 (整段路上都在使用指差呼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QuHenyqQmc (見開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qMTMyv6No (見0:51)

    就連台灣高鐵開車前確認關門,也要指差呼稱,只是他們會跟月台職員一起確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D4UIzaoY00 (見0:38)

    以是觀之,職安局推廣了指差呼稱那麼多年,似乎還只有業界人士知道,市民根本不了解有這回事。看來應該要多點作公眾推廣了,要不然公眾見到有工人認真地做,還當成笑話,那就反而影響工人的投入了。

    找完片後打算寫文,才發現原來作者在2013年已經知錯,在報紙專欄上提出來。只可惜錯誤印成書後就無法更正。

    我決定把他那篇專欄印出來貼附在書裡面那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