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6, 2016

  • 圖書館戰爭 Book of Memories, the Last Mission

    [鐵定劇透,不喜勿入]

    (最初介紹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電影圖書館戰爭圖書館戰爭系列)

    看完這電影,自然又是比較的時候。
    當然,對在下而言原著始終比改編好(無論動畫或電影),以下會提及不少電影和原著的分別。但我希望可以按劇情討論一下是否合理,當然電影也有其情節緊湊的考慮,跟小說不同。

    就像木村《HERO》出電影版之前,都會在電視出一集特別電視劇,吸引觀眾打廣告。就連《神探伽利略》也是這樣。這次《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也有同樣企劃,在電視台播出一集《圖書館戰爭 BOOK OF MEMORIES》。
    當然這樣對香港觀眾就比較可惜,因為《HERO》或《神探伽利略》的電視劇,無線一定會買來播,所以觀眾不會錯過。但《圖書館戰爭》是擺明車馬反對言論審查、有政治意涵的作品,無線從沒提及它,更不可能期望它會買來播,而事實上也沒有。那麼觀眾除了上網找盜版看之外,就沒有其他渠道了。
    (提及這點,當然就是交待自己為何會知道香港沒播出的內容啦。希望作者和導演了解香港觀眾的限制,原諒則過。)

    繼承了第一齣《圖書館戰爭》電影的特色,就是把原著的不同場景「炒埋一碟」。這兩齣也沒分別。
    《圖書館戰爭 BOOK OF MEMORIES》的主線是小牧為了毬江被良化隊拘捕的故事,副線是笠原應付父母探訪,這在原著是第二冊《圖書館內亂》。但笠原父母那方面又混入了第三冊《圖書館危機》的部分。
    《圖書館戰爭 THE LAST MISSION》的主線是「茨城縣展攻防戰」,這在原著是第三冊《圖書館危機》,但電影就把第四冊《圖書館革命》的場景都加入去了。副線則是笠原被誣陷,是第二冊《圖書館內亂》的內容。

    正如上述,反正電視劇和電影都是炒埋一碟,所以下文就混為一談好了。

    ---

    [情節篇]

    1. 笠原父母探訪的部分,因為是副線,所以壓縮不少。有關圖書館業務的部分無法詳說,就連碰上神經大條的玄田所以被留住宿舍這一段也取消了。笠原父親與堂上私下談話都沒了,變成跟笠原家三人外出吃飯,於是加了個笠原母親突然爆出「王子」一詞嚇到堂上的梗。原著裡要等到茨城縣展才穿幫,在這裡就壓縮到小牧被抓時。

    改動比較重要的部分就是笠原母女「互摑」的情節,變成堂上教官及時出手抓住笠原。我會把原著裡笠原還手理解為女兒決意自立的抗議,用以表達多年來抑壓的不滿。不過無法像原著般詳細解釋兩母女糾結的背景,摑母親這一幕如果在電視播出,觀眾中佔多數的主婦應該難以接受吧。於是就變成被堂上教官擋下來。

    電視劇改動中我認為做得最好的,就是在送別父母時,提出笠原之所以會為了喜愛的童話集大結局而遇上「王子」,說成是起源於童年時母親引介首冊的緣故。原著中野猴子般的運動少女喜歡閱讀,的確有點不搭調(家騮表示強烈抗議)。雖然喜歡閱讀本身根本不需要甚麼解釋(原著就是擺明這種姿態),不過對電視觀眾可能會思疑。加插了這一幕解釋笠原為何好動而又愛閱讀,又令遇上王子的橋段和笠原的童年扯上關係,甚至連繫到笠原母親身上,給笠原母親一個合適的下台階(原著裡母親一直下不了氣,直到女兒出嫁那天),故事顯得更為自然、緣份感也更強。

    2. 朝比奈和手塚兄弟的關係因為不是主線的緣故,所以戲份變得輕微。
    因為修改了救出小牧的經過,加插柴崎擺了朝比奈一道的橋段。原著中柴崎被同事妒忌排擠的情節沒了,於是柴崎表裡不一性格的形成就沒有解釋。而且原著裡朝比奈和柴崎的交往較為淡然,似乎會更像情報戰的現實。原著裡朝比奈說不知道柴崎是否情報部的,勉強還說得通(其實柴崎已經自己承認了,雖然後來手塚慧也自行發現事實,並認定朝比奈迷上了柴崎才不說)﹔換了電視劇裡被柴崎放假情報愚弄,朝比奈還說不肯定,那就擺明是欺騙手塚慧了,後者沒可能會信。
    至於手塚慧在電影中就不只失色、甚至變得很平面,下文再談。

    3. 正如上一集電影救出司令的經過,由本來很乾脆變成很大陣仗一樣。這次電視劇中救出小牧,原著較簡單的處理同樣被改成大場面。
    相比起原著裡柴崎拉笠原主動去找毬江幫忙,然後靠手塚光取自哥哥的情報,大夥去囚禁地點救人﹔電視劇就變成毬江主動去問笠原小牧為何不見了,然後還要開記者會、大夥去攔路截人,又是變得大陣仗了。
    (原著中笠原還買了一堆廉價易碎品—我原本總以為都是瓷器—不停擲爛來阻止良化隊的審問人員說話。這個梗在改編後自然也用不著了。)
    改編後的橋段,其實對毬江壓力更大。因為失聰的她並不習慣對人說話,原著中她只需要對幾個陌生的良化隊大叔控訴,電視劇卻變成要召開記者會向全日本觀眾訴說「認為我不適宜看殘疾人為主角的小說,這才是歧視」。
    當然,從好的方面看,突然提出要控告毬江損害圖書隊名譽,藉此吸引傳媒視線來炒作,然後讓毬江開記者會反咬良化隊一口。這種手段倒是比原著低調解決更符合玄田隊長「胡搞蠻纏」的作風。

    原著裡面本來是大夥衝入囚禁地點救人(這要手塚慧對弟弟放水,在改編中手塚慧因為「奸得太徹底」似乎不會做這種事),很乾脆地解決事件。改編後就變成良化隊拘留期滿,想押人回總部延長羈押,卻在途中被特殊部隊攔截。其實這橋段有一處很不真實,就是特殊部隊去救人時沒帶槍(因為他們只能在圖書館內用槍),而良化隊員卻拿出衝鋒槍這一點。其實小牧既非司令又非隊長,只不過是個「二打六」隊員,要押送他根本用不著帶衝鋒槍。如果良化隊員只能拿出手槍,那麼後來長官願意放人還比較合理。因為手槍發射速度慢,就算對方沒有武器,但面對人多的圖書隊打起來也沒優勢。可是良化隊手上有衝鋒槍的話,那麼圖書隊個個是李小龍也沒用吧,良化隊為何還要放人﹖

    4. 榮倉在這次發揮笠原的「傻樣」更為入形入格,尤其因為對堂上越來越「起心」,那種「又傻又姣」、烚熟狗頭的模樣就更加惹笑。
    不過笠原被陷害的情節,可能因為只是副線的關係,改編得反而不太好看。

    首先,原著裡鋪排了圖書館網站「快意書評」的伏線,讓笠原跟燒書者有瓜葛,那麼後來審問會才可以抓住「你早就跟他有關係」的辮子問下去(雖然我也不明白既然笠原在原著裡為了書評跟那人反面,你們還怎麼懷疑她會幫那人燒書就是了)。改編沒時間提及這個,於是笠原跟那個人就沒有關係可言,其實根本沒甚麼值得問的。最後只能扯去「問題上司教出問題下屬」這一點,還在笠原未肯定堂上就是「王子」之前道出他就是當年那個人的事實。這點竟然沒有令笠原震驚,其實也是不太說得通(因為她就是為了追尋王子才加入圖書隊,而電影中她也只是懷疑堂上就是王子)。而且因為堂上被貿疑是「問題上司」,所以笠原說寧願被視為燒書共犯也不要上司被說成有問題,其實在原著設定中也不可能出現。因為這樣的說話會被視為認罪,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在審問會中喪失了另一個更好笑的梗,就是錄音筆。原著讀者應該印象很深,就是玄田隊長硬要笠原在襟袋塞一支錄音筆,以便眾人探聽審問過程為笠原研議對策。隊長甚至為安全計要求笠原塞在乳溝裡,卻被堂上、小牧和手塚一致反駁說「先天不可能」,把笠原氣得半死。
    說不定因為現實中找了榮倉奈奈來演,雖然胸脯小但怎樣看也不像是「擠都擠不出來」那麼誇張,所以玩不了這個梗(反正這部分在電影、不在電視,不怕被投訴)。

    而另一點令人婉惜的,就是可能又因為壓縮文戲的緣故,電影中的笠原比不上原著裡的堅強。原著裡的笠原面對手塚慧的脅迫,還可以挺身拒絕後才被堂上帶走。改編電影後的笠原,卻是未有機會拒絕手塚慧就被堂上帶走,而且還懷疑自己的存在意義。笠原有了這個較成熟堅強的表現,才顯得她有成長,而且令後來情節中的表現更合理。(當然改編後也沒有需要她成熟的情節了,所以才不顯得有問題。)

    更令人難以明白的,就是堂上闖餐廳後失去了最好笑的梗。為何不摸頭﹖
    原著裡說堂上想摸頭安慰笠原,卻發現對方穿了高跟鞋所以罵起來(明明長得比他高還穿高跟鞋)。原著裡是摸到的(只是手要伸得更長),到動畫被就乾脆摸不到而罵出口。這次電影竟然就變成只是堂上望著笠原,說她很像特別高大。是因為岡田介意比人矮嗎﹖但如果介意就不會出演這個以「矮」出名的主角吧﹖
    還是想不明白為何要避了這個簡單好笑的梗。

    5. 茨城縣展一役,其實有更多令人不解的改編。

    首先就是原著中跟圖書館相連的美術館,變成要跑一段路才能到達的地方。當然在電影改編中是必要的,因為導演要併入堂上中槍這個從《圖書館革命》搬來的橋段,所以他們事必要跑一段路。不過難明的不是這裡,而是不知為何電影中聲稱「良化隊在美術館不能開槍」。這其實是原著裡沒有、而且也完全沒理由的假定。很難理解的事。
    當然,原著中也不是沒有同樣難明的部分,例如聲稱小田原情報資料館不被良化隊盯上的主要原因是私人財產,但明明民間書店一樣受到審查。當然這也可以解釋成世相社財雄勢大令良化隊忌憚打官司、欺壓書店就容易得多,而且小田原不輕易對外人開放也減輕了良化隊的關注。
    可是,說美術館不能用槍,那就真的沒有合理解釋了。既然跟圖書館一樣都是地方政府的公務機構,既然對圖書館可以用槍、對美術館當然也可以。反正良化隊的審查權又不限於圖書,藝術品也是審查範圍。原著中被針對的,正正就是一件藝術品,而不是電影中的舊書一本。
    (﹕原著其實指藝術品本來並不在「媒體」的範圍,所以良化隊平時沒有作審查。這次是假借縣展作品試圖伸延審查權的,不過這點並沒有令良化隊不能開槍就是。)
    何況就算沒有這個解釋,最後良化隊沒有向笠原開槍,也不是因為美術館不能開槍的規定(他們本來打算無視),所以這個假定根本不必要。

    另一段被壓縮就是水戶防衛部被打壓的情節。這一段在原著裡其實也是展現笠原有所成長的情節,而且帶出了笠原母女互摑。不過既然摑人提早於電視劇裡解決了,電影似乎就不需要再交待這方面,連帶笠原在水戶防衛部見到的人情冷暖也沒了。(當然最可惜的是可憐眼鏡娘野野宮的角色消失啦)
    由特殊部隊到了水戶圖書館遭遇「不抵抗集會」的人攔截,到笠原在水戶基地宿舍裡所見防衛部被業務部欺壓的情況,其實都襯托出水戶被良化委員會勢力滲透得有多嚴重,亦解釋了為何水戶防衛部的能力那麼差。沒了這些襯托就說水戶方面不行,其實比較薄弱一點。
    至於原著裡「像尊大佛一般」的女館長,不知是否找不到適合演員,變成只有個大叔出演被滲透的水戶圖書館館長。不過這就不是重點了。不過把故事改成受滲透的大叔向總館借孤本書,然後簽紙讓渡給良化隊,倒算是很乾脆的做法,雖然這一招對大叔來說有點像自殺式攻擊就是了。

    原著裡面特殊部隊到埗後加緊訓練水戶的防衛員,結果到作戰時因為掛彩的男隊員太多,只剩下在後勤處準備彈藥的女防衛員(包括野野宮),最後連她們也要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把彈藥推到前線,描繪出她們學效笠原的志氣。改編電影後這些鏡頭也消失了,最後竟然是笠原去推彈藥。
    不知是否導演打算節省演員人手,但其實要特殊部隊的人自己推彈藥,實在不合常理。原著裡笠原擔當堂上的通訊兵,最後也要拿槍打良化隊(小說中是她打人的第一槍,電影中上集已開了,所以在這裡自然不需要)。既然準備惡戰,像笠原般較有戰力的隊員,自然要留在最前線應付戰人,怎有理由派她去後防拿彈藥﹖後勤當然是留給戰力最差的人去做,這也是原著中野野宮她們去送彈藥的道理。電影太著重誇張地描寫水戶防衛部的傾頹,結果好像沒人會做事,失去了原著裡受特殊部隊鼓勵,雖然缺乏訓練也奮起迎戰的志氣。

    6. 相比起圖書館這方面,其實改編中令人更難明的是良化隊。

    雖然圖書隊是死對頭,但你覺得良化隊有必要純粹為了「消滅特殊部隊」而拼命﹖在電影中名義上是要搶奪那本孤本《圖書館法》原書,搶來根本沒有價值(反正又不是搶了就可以廢除圖書館法),更加不是擺得上檯面的作戰理由。
    原著中是因為縣展中展出侮辱良化隊制服的作品,所以才令良化隊員義憤填膺不要命的打算消滅它,這樣還比較合理一點。(情況就像曾健超涉嫌向警察淋水被抓住後,被幾個警察拖去一角圍毆一樣。就算擺明知法犯法,為報同袍之仇而打人,反而比為了那些口頭大義例如「教訓違法佔領者」去打人更容易理解吧﹗當然容易理解並不是可以接受的意思。)
    別忘記了,良化隊之所以武力不斷升級,其實也是跟圖書隊軍備競賽的結果。就像原著後來廢除了用槍許可之後,圖書隊防衛部遲早要解散一樣。如果圖書特殊部隊消失了,良化隊還有必要養這一批精於戰鬥的人麼﹖
    大陸的國保也會諷刺地請那些異見人士不要離開本地,以免影響他們的飯碗。難道良化隊就不會有同樣的打算﹖互有輸贏才有存在價值,他們會為了「消滅特殊部隊」而拼全命﹖我覺得有點難以置信。

    由於連原著中成為作戰理由的藝術品都不提了(變成一本書),於是就連玄田隊長擋子彈那段也變得失去說服力。
    在電影中,玄田隊長是眼見良化隊欺人太甚、狙擊逃命的下屬,衝出來擋駕於是身中多彈。當然隊長救下屬也不是不合理,但連盾牌也不用直接跑出去接子彈就未免太勉強。(其實就像第一輯電影中堂上的片段,要救人根本用不著不拿盾牌就衝出去吃子彈。)
    原著中的設定仔細得多,是良化隊撤退後,突然有支援團體進來襲擊展品。玄田知道只要自己用避彈衣擋下大部分機槍彈後,匪徒單靠手槍子彈是打不穿展品櫃的,所以才用自己的壯大身軀擋子彈(當然電影中的隊長身軀不夠大,這是後話)。換言之,這是有充分計算下的冒險行為,比電影中亂衝出來深謀遠慮得多。

    7. 另一問題就是像前面所說,手塚慧變成一個很平面的奸人。因為沒有鋪排手塚慧的心理,結果他就變成一個純粹想鼓動良化隊消滅圖書特殊部隊的奸角,甚至比良化委員會的人更積極。

    事實上這樣的手塚慧反而不合理。因為手塚慧和「未來計劃」的宗旨同樣是消滅審查,沒理由要消滅抵抗審查的特殊部隊。更有甚者,他的方針一直是「求取平衡」,消滅其中一方顯然完全不是「平衡」之舉。原著中的他,眼見圖書隊佔上風,的確是會向良化隊放水讓他們也佔一會上風,但並不會一面倒傾向某一方來壓倒另一方。因為如果其中一方被壓倒的話,「未來計劃」的存在價值也會跟著消失。(圖書隊失去了反抗能力,良化隊怎麼還要理會你﹖反過來如果良化隊失去攻擊力,圖書隊又怎可能理會他們﹖) 所以聰明的手塚慧絕對不會希望特殊部隊消失。原著裡的他,充其量只會借茨城縣展揭示的滲透問題,迫走稻嶺司令這塊死硬絆腳石而已。

    甚至連原著裡手塚慧向笠原揭示「堂上就是你找的那個王子」這種惡作劇式的梗也沒用上了,這些情節其實頗能反映手塚兄弟的糾結、和手塚慧的人性。
    電影中的手塚慧,純粹只有陰險,反而失去了原著裡那種「奸得有道理」的陰謀家魅力。

    8. 縣展事件改編的問題還有一點,就是堂上中槍後笠原帶著逃命那段。
    這一段本來是《圖書館革命》的內容,原著是堂上、笠原帶著當麻藏人逃跑,中途被良化隊開槍打傷,結果當麻帶他們去相熟的書店交託照顧才離開(動畫劇場版改為去了堂上熟人的書店,這是後話)。
    電影中變成笠原帶他躲進當年堂上救了笠原的書店,這固然是前後呼應,但敗筆卻是書店裡一個人也沒有……
    假如書店沒有鐵閘,笠原要破門入店也不無可能。問題是設定中(無論原著或電影)堂上是大腿中槍大量出血。原著裡的他流血過多最終昏迷,是靠店員叫救傷車送院的。那麼電影中的書店根本沒有人,笠原離開後誰去幫重傷的堂上善後﹖堂上並不熟悉水戶市,就算有力打電話也不知道自己身處的地址吧﹖

    何況原著裡笠原熱血上腦,沒有理旁邊有人就強吻堂上,其實也是個笑點。怎麼不就安排個店員在裡面﹖就當是臨關門前讓他們躲了進去也好。

    9. 前面提到良化隊其實並不忌諱對著藝術館開槍,電影中他們就是打算這樣做的,最後阻止他們的不是法規,而且包圍著笠原的記者鏡頭。他們不怕犯法,就是怕被觀眾見到犯法。就算他們有能力阻止紙媒印發消息,也無法阻止即時新聞報導,於是唯有收手。

    這其實也是值得勇武人士反思的一點,就算你有多看不起記者和傳媒、覺得他們報導偏頗不實幫著政府(原著裡不乏這種描寫),但到了緊張關頭,鏡頭還是對你有點保護作用,令原本肆無忌憚的鎮壓者,哪怕有一絲的忌諱。所以吸引鏡頭其實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當然在鏡頭下自己同樣要受束縛,但敵我武力懸殊之下,究竟受束縛對誰最不利,我相信正常人都會想得到。弱家想死快一點的話,即管趕走記者。

    10. 電影裡司令的辭職其實也不及原著合理。原著裡司令是為了負上「未能事先覺察水戶圖書館被人滲透」的責任而辭職。電影裡則是特殊部隊瀕臨被消滅,為了救命而上門找良化委員會押上烏紗帽來換取他們撤退。
    如果以原著的稻嶺司令看,我不太相信他會為了這樣的理由而辭職。電影裡的手塚慧反對說不能相信他會守諾辭職,倒不如說我不相信你辭職人家就會放棄消滅特殊部隊的機會吧﹖反正也只差一點了。當然以導演喜歡子彈橫飛的習慣,推演成這樣也順理成章,但說服力就比事後「為重大失誤辭職負責」差一點了。

    11. 朋友討論,認為看來還有續集。
    雖然已經叫Last mission,但當然不能否定這個可能。不過如果連第四冊《圖書館革命》堂上中槍的情節也用了,再拍續集應該拍甚麼﹖難道要大叔當麻中槍不成﹖

    總不能拍《別冊》的床上戲吧,那就變成三級片啦。

    ---

    [演員篇]

    1. 第一次留意到土屋太鳳,不是在 Book of Memories,而是偶爾見到《Limit》那個眼鏡娘造型。(謎之聲﹕又來了﹗)
    (來源)
    但相比眼鏡娘模樣看來成熟(當然那角色也是心理成熟的角色),她扮中澤毬江看來就年輕有趣得多了。她演這個聾人角色(註)演得不錯,而且見到小牧時的樣子真的有「心心眼」。XD
    (來源)
    她的樣子都是生成比較老成的那種,演這個停學幾年(實質年齡等於大學生)的高中生恰好。
    (註﹕根據書中的說法,嚴格而言毬江並不是「聾人」,而是聽障。因為聾人是指先天失聰或者未學會口語之前就失聰的人,他們的母語是手語。像毬江般學會口語之後才失聽的人,叫聽障或中途失聰,以原先習得的語言為母語。但「聽障」又可以包括聾人在內的所有失聰者。中文維基「聽障」條目甚至把失聽說成是書中描述以口語為母語的聽障者,而聾人組織又同時服務所有聽障者。所以這幾個詞在中文其實區分不嚴。)

    2. 不知是否找不到髮型像禿鷹的演員(笑),所以負責審查笠原的不再是原著的彥江副司令,而一個「樣衰衰」、「招招積積」的演員。一眼就覺得很熟,但一直到看完戲走出來,我想起他就是HERO2015特別篇中為了久利生對「誰是司機」這種小事窮追猛打不滿,到電影尾聲找到真正司機才發現對方實力的那個「特搜部副部長」(手塚とおる)。
    (來源,這是《半澤直樹》劇照)

    3. 另一個覺得很熟但說不出是誰的,就是笠原父親。我一直覺得他很像《天皇的御廚》裡面那個父親,但那個是HERO的田村檢察官(杉本哲太)。直到現在寫文找維基百科,才發現原來他(中原丈雄)就是電影《山本五十六》裡面飾演南雲忠一的那個,難怪見過。
    (來源,中間那個就是他)

    ---

    [背景篇]

    有些人只看電影沒讀原著,可能有些地方不明白,這裡也可簡介一下﹕

    1. 圖書館會武裝對抗日本政府,當然是誇張說法,但故事背景是日本地方自治和中央政府向來有矛盾,和「廣域行政」制度。

    日本稱「廣域連合」(連者聯也),是指不同地方自治體為了方便和提升效率,把部分職權拿出來跟鄰近的自治體合組營運。例如日本一個「」可能只有十萬八萬人(香港一個區議會的人口隨時比它多,但人家實權比區議會多),單獨設立消防隊太貴,就可以跟鄰近的幾個市合組消防隊。舉凡食水污水垃圾處理、醫療福利、教育,甚至賽馬都可以合組營運。廣域連合的實際營運方式可以各有不同,由於是不同自治體合組的,所以職權也要劃分明確才可避免互相爭權。

    《圖書館戰爭》的背景,就是因為日本公共圖書館的管轄權在地方自治體而非中央政府(中央只有效法美國設立的國會圖書館),所以「日野的惡夢」親良化法暴徒殺戮館員令地方政府震怒(那些館員是地方政府公務員),而警察又不願保護圖書館了(日本都道府縣警察理論上是地方政府的,但也會受中央政府指揮,而且高級警官都是國家公務員,忌憚直屬中央政府的媒體良化委員會並不奇怪),所以地方政府接受了倖存者稻嶺館長的「武裝化」計劃。
    又因為成立武裝化圖書隊花費太大,而且一支足夠規模的武裝部隊不可能只守護一小塊自治體(就像消防隊的情況,只是規模和範圍更大),所以就由地方政府聯合起來成立廣域連合的「關東圖書隊」(其他地方照樣辦理)。這也埋下了圖書隊內堅持獨立行事的「原則派」和尊重地方政府指揮權的「行政派」爭持的種子。

    除了由地方自治體撥給預算外(在故事裡,市面的禁書都被掃蕩了,市民想讀禁書就只能去圖書館,所以地方政府也願意增稅撥款),另一經費來源就是自衛隊。因為在民主國家,軍事用地並不是中央政府說了算,要跟地方政府協商取得同意才行。而軍隊操練騷擾平民,也令人擔心戰時吸引敵人襲擊所以往往惹來反對。於是自衛隊要每年向地方政府撥給補助金作「睦鄰」用途(即是安撫掩口費啦),故事中這筆費用就部分被轉移到圖書隊使用。有時甚至讓自衛隊以二手軍品代替,故事中那部UH-60就是這樣換來的。

    2. 故事裡槍林彈雨,尤其這一輯中彈的人更多,但來來去去好像沒聽見死了人。以往就曾有人批評說這樣很不真實。

    這一點其實在原著中也有解釋,就是因為法律規定了良化隊和圖書隊都只能用減藥彈(即是火藥量比正常彈少,力道相應也較小)的緣故。畢竟不是對付外敵,也不是對付銀行劫匪,對於那些政客人物來說「就只是去沒收幾本書而已」,所以有這樣的規定也不出奇(外國警察本來就不像香港般全體佩槍)。當然,這不代表不會死人,只不過是打到避彈衣會傷得輕點而已,原著裡的狙擊手前輩也教手塚要避免打死對手,免得對方發狂令自己人受罪。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