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1, 2015

  • 八三校友會周年會員大會、三十周年校慶事

    1. 本會將於11月29日(星期日)下午二時,於母校舉辦周年會員大會議程已上載於本會網頁,其餘報告等文件亦將盡快上載,歡迎瀏覽及撥冗出席。

    是次會員大會將舉辦幹事補選。有興趣的校友可於10月19日至11月14日提名期內把提名表格交回母校,表格及相關文件已可於本會網頁下載。歡迎各校友踴躍參選,一起服務會員﹗

    當日同場舉辦校友活動日,歡迎校友蒞會後留步打波﹗

    2. 為慶祝創校三十周年,母校將於12月4日至12月6日(星期五六日)舉辦開放日,向各界展示母校辦學成果。歡迎校友回校感受母校近年進展﹗

    3. 本會將與母校於12月11日晚舉行三十周年校慶聚餐晚宴,讓各嘉賓、校長、歷屆老師、現任教職員、校友、家長及學生歡聚一堂,緬懷舊事,增進感情。詳情如下:
    日期: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
    地點:荃灣楊屋道18號荃新天地2期1樓麗都讌客(荃灣)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10時30分(6時恭候)
    費用:每席(12人)港幣$4560或每位港幣$400
    報名及付款方法:(報名表格可於母校網頁下載)
    1. 將款項存入Po Leung Kuk 1983 Board of Directors’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
    的恆生銀行戶口,戶口號碼為768-122129-001,將存款收據副本連同報名表,
    a.傳真至24311156,並註明譚惠儀老師或陳家輝老師收,或
    b.電郵至twy@plk83.edu.hk或ckf@plk83.edu.hk
    2.將支票連同報名表郵寄至本校,支票抬頭請寫Po Leung Kuk 1983 Board of Directors’ College Alumni Association.,背面請寫上聯絡人姓名。地址為青衣長康
    邨,信封請註明「三十周年聚餐晚宴」,或
    3. 繳交現金,請於辦公時間親臨本校校務處。校務處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8:30am-5:30pm,星期六9:00am-12:00noon

    截止報名日期: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於收到報名表及款項後,將電郵予聯絡人,或以電話通知,以作確認。
    參加晚宴的名單將於稍後上載至本校網頁。
    如有查詢,請致電24977110聯絡譚惠儀老師或陳家輝老師或校務處劉玉蓮小
    姐。或電郵至twy@plk83.edu.hk或ckf@plk83.edu.hk

October 10, 2015

  • 回應中大學生會2015修章諮詢

    首先要感謝這一屆的代表為會章修改計劃,提出了詳盡的諮詢文件,讓各方可以清楚了解學生會面對的問題。這需要大量工作,也不是每一屆的代表都能做到。(至少自問就未做到)

    身為畢業多年的老鬼,已無權利干預學生會的工作。不過分享一些經驗和意見,讓師弟妹多一些參考資料再作決定,相信也是好事。故回應如下。

    第一組建議﹕成立獨立司法委員會

    1. 本人傾向不同意把司法權由代表會分拆出來,成立獨立司法委員會。
    因為學生會的性質跟社會有一點很大分別,就是學生會的人口流動高得多,每年都會更換幾分之一的成員,每個成員通常只會停留幾年。以致學生會(尤其代表會這個沒有「莊」的機構)長期受到經驗傳承問題影響。社會可以靠長年的教育和經驗去篩選和培養法官,這點是學生會做不到的。
    如果只靠幾個人去執行最高司法權,我們很難確保那幾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好判決,而且只有幾個人,決定偏離常態的機會就更高。代表會人多嘴雜,固然不適合聆訊進行,但代表會人數較多,反而較能反映民情和避免犯上更嚴重的錯誤。
    本人認為,少數人組成的小組有方便聆訊進行和辯論、彙集判決理由的優點,但其容易偏離民情的缺點,應由代表會補足。我們可以透過分拆兩者,由聆訊小組負責進行聆訊、作事實裁決和編寫判決理由,代表會只負責終審、(基於聆訊小組編寫的判決理由)處理章則觀點的爭議,把兩者的優缺互補。如是者,只要在章則上把代表會進行上訴聆訊的權力下放到聆訊小組,只保留終審權,就可以改善處理上訴的效果。

    2. (a) 以學生會高度流動和代表流失率較高的情況、再加上大學生處於生活狀態變化較劇烈的階段,本人認為不適宜要求委員一下子答應維持幾年的「終身」任命(其實以這份建議而言,所謂「終身」也不過是直到畢業而已)。每年重新委任會比較合適。
    如果擔心這樣可能導致下一屆代表會委任一批全新委員,導致經驗中斷的話,也可以要求司法委員會每年自行推薦若干委員(可以是現任委員也可以是其他人)給下一屆代表會重新委任。除非有特殊理由,否則代表會應重新委任這一批委員。

    (b)(c) 假如司法委員會不是「終身制」的話,就不需要那麼嚴格的程序。反而可以透過設立資格限制(例如在學生會中央機構民選或委任職位工作最少一年才可以出任),確保獲委任人對學生會運作和章則有所認識。

    (d) 不同意,正因為上訴個案有很多是屬下團體相關的案件,專設屬下團體代表委員反而增加了委員和屬下團體之間私相授受的誘因。就算利益衝突規則禁止了委員處理與自己所屬團體有關的案件,他們也可以對另一團體的案件「放水」,以換取另一團體的代表委員在自己團體的案件上「投桃報李」。單是這樣的嫌疑已經會困擾司法委員會,尤其當有幾個團體上訴而結果有差別時,更容易被質疑。
    本人不反對委任一些有屬下團體經驗的人(如前幹事、甚至現任幹事)出任委員,只要訂立相關的利益衝突規則。但不需要特別設立代表屬下團體的委員。

    (e) 由於學生流動性較大、而且可能出現利益衝突的情況不少,所以建議應有更多的司法委員,以便有問題時可以替補。只要有具體的利益衝突規則和遞補規則,我們可以委任十幾人的司法委員會,由他們輪流出任聆訊小組的成員,並於出現衝突時互相替補。
    與此同時,為了解決學生幾年內就離校、令經驗難以傳承的問題,本人建議司法委員除了學生,也可以包括非學生。就像終審法院也有外國的非常任法官一樣,參與聆訊並提供經驗和意見。本人明瞭這一點一定會被部分人理解為老鬼干政和攬權之舉,但如果委員每年要由代表會重新委任、而且規定聆訊小組由學生主持的話,那麼老鬼就可以發揮補足的功能而不至於喧賓奪主。

    (f) 就如法院的陪審團,只要訂一個最低限額,聆訊小組的運作是不受個別席位空缺影響。

    (g) 熟悉章則和富經驗的人選其實不多,不宜再有太多兼任限制。只要有具體的利益衝突迴避規則。

    (h) 如果司法委員會是代表會屬下委員會的話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代表會可以隨時補充委員。

    (i) 同意。

    (j) 不同意,由於學生會沒有強制出庭權,獲傳召而不願花費時間的學生就會缺席,最後組成陪審團的人自然是對案件有特別興趣的人,已失中立性。再加上學生會缺乏法律人才對陪審團作引導,他們很容易受不相關或錯誤的證據誤導。而且陪審團的判決理由不需公開,這樣也無助於提升各方對判決的信服程度。

    (k) 為了避免涉及太多改動容易出錯掛一漏萬,建議先由處理所有對代表會提出的上訴開始。因為這類訴訟數目最多,而且案件性質通常相近,可以讓司法委員會累積更多經驗。而且背後也有代表會把關,不怕出了錯無法彌補。

    3. 不成立正式的司法委員會,也可以透過規定成立聆訊小組,由特定人士處理對代表會提出的上訴,以便提供更好的聆訊過程、和更充份的判決理據。

    具體所需規定可以參考本人當年草擬的《行政上訴附則》草案

    第二組建議﹕聯席會議及全民大會改制

    1. (a)(b) 無意見。

    (c) 在本人就讀中大時,「十分一」法定門檻的實質人數就是八百人左右(當時中大本科生有八千多人)。而當時已是長年沒召開過全民大會,對上一次全民大會可能已是前校長高錕教授獲委港事顧問的1993年。當然,若然中大本科生數目增加了一倍,那麼會否有更多同學踴躍參與,亦未可料。

    2. 學生會機構成員的專業性有限,實在不需要像政府機構般徹底地權力分立。否則代表會錯誤的決定無法被糾正的話,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作為一個非常設機構,聯席會議本來就是留作制衡代表會的非常手段。要召開聯席會議並不容易,而且代表會代表比三大莊成員加起來都要多,又規定三分之二大多數的法定人數。其實都確保了聯席會議中還是代表會代表佔多數,如果不是有相當數目代表持有同類意見,聯席會議是很難推翻代表會決定的。亦即是說,聯席會議可以制衡代表會的場合,只限於代表會本身已意見分歧的時候。例如一個備受爭議的議案只靠些微多數通過,於是就加入同樣有民意授權的其他三莊成員一起再審議,看是否要推翻決定,止此而已。
    從這個角度來看,現行制度在一般情況下已足以保障代表會的立法權力,而在少數可能被推翻的那些情況,我們又是否有必要保護代表會的「最高立法權」不受任何制衡呢﹖

    而且,整體地理解會章內文,代表會條文的「最高」字樣其實已經決定了聯席會議不可直接作出立法或司法決定(正如他們不能直接作行政決定去凌駕幹事會的「最高行政機關」權力)。我們應該理解成﹕聯席會議只是協商政策(如財政緊縮)或代表會和三莊的爭議決定,充其量只能定一個大方向或推翻某個爭議決定,而不是越俎代庖去訂具體的立法條文、行政工作或司法判決。就算聯席會議做了某個決定,立法工作仍是在代表會完成的,正如作判決的仍是代表會、負責行政的仍是幹事會一樣。
    如果按這個角度來理解,聯席會議的權力未必「註定」和代表會的「最高」立法權和司法權起衝突。問題只是大家要把握好聯席會議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這方面反而可以是代表會未來立法規範的方向。(當然涉及聯席會議的立法很難避免要提上聯席會議覆議)

    3. 按照憲制設計的原意(如上述),不應降低法定人數。

    4. 現行中大學生會的制度較接近美式的權力分立,所以代表會和幹事會互不兼任。港大學生會則較接近英式的議會制度,所以評議會裡已包括幹事和其他「組別」選出的評議員(如普選評議員和屬會、校隊代表等)。除非有打算大幅改變中大學生會的憲政安排,否則不宜照抄。假如代表會裡有幹事,那麼聯席會議這個「諮議機構」根本就不需要存在,就正如港大學生會沒有聯席會議一樣。

    第三組﹕完善有關代表會的條文

    原來「未經代表會同意不得撤回」的條文曾被意外刪除,實在令人驚訝。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1. (a) 相信沒必要,如有需要可於《代表會章則/附則》或《職員會附則》加上具體規定。代表會主席、副主席和秘書的工作範圍其實相當直觀,只有總務的角色比較模糊。

    (b) 同上,如有需要可於上述章則附則中規定。但職員會是否能及時開會應付緊急需要﹖抑或准許他們以更靈活的方式運作﹖例如只需諮詢代表會所有職員,而不是一定要開一次職員會去討論﹖

    (c) 本人為《秘書處附則》的最初草擬人。當初代表會秘書在秘書處裡之所以稱「秘書長」,其實只因為裡面全部都是各委員會秘書的緣故,才要分辨。但代表會秘書在代表會只負責管理文牘,並不如外間機構的「秘書長」般如同機構的行政首長,所以把代表會秘書改稱秘書長並不適宜。
    其實稱之為「代表會秘書」已足以與其他「XX委員會秘書」相區別。

    2. 三分之二的門檻,是因為代表會只是代議機構,要有具夠的代表出席才有代表性。要有彈性,不代表要刪除原有條文三分之二的門檻,否則日後有可能會招致一個太低的門檻。但可以添加容許代表會透過附則調整計算方法的條文。這些條文可以參考全民大會的條文制訂。可以於會章條文添加「全體代表二分之一」的必要下限。

    第四組﹕其它雜項和適應化的修訂

    1. 「深圳中大」的學生其實是另一間大學的學生,只不過因為他們修讀中大認可的課程而獲得中大境外學生身份,實質並不在這間大學生活,所以沒必要讓他們加入中大學生會。
    可是,如同本人於校友評議會提出的議案措詞,我們不適宜針對「深圳中大」單一間學校,而應該針對「境外學生」這個新身份。這樣才是對事不對人。
    可以修改會章規定境外學生不屬於基本會員,但由於境外學生同為中大學籍,他們可獲接納為贊助會員。只是要自行申請並經批准,而非必然加入。

    (p.20具體條文建議的「學籍」寫錯成「學藉」。)

    2. 不同意廢除此條文。因為會章中不包括(也不應仔細規定)屬下委員會的具體組成和分工,所以沒理由另行規定觀委會這個屬下委員會去提交報告。如果刪除了就會導致代表會完全沒有提交報告的責任。由於觀委會本身即為代表會屬下委員會,代表「代表會」作評議。所以觀委會的報告,經代表會通過後,已可以被視為是代表會本身所作的工作評議。
    如果認為這一點不夠明顯的話,只要在《觀委會附則》(如第十五條)訂明「觀委會提交的報告經代表會通過後即為會章第二十三條所指的工作評議」就可以。

    3. 很遺憾自動免職的安排的確是違背了會章。因為會章有明確的懲治條文,代表會只有彈劾權。理論上如果不是書院學生會主動提出撤換而得到代表會同意,或者代表會彈劾後經過書院學生會的相應程序罷免之(這一點我們從來沒有具體規定,要求書院學生會因應中大代表會的彈劾去舉辦全民投票或其他罷免程序)。所以代表會自行立法規定不出席的代表自動免職,其實等於越權行使了本來不屬於自己的罷免權。
    所以假如認為需要簡化罷免曠職代表的程序、而書院學生會又不介意放棄這方面的懲治權的話(因為本來應是代表會彈劾、由他們罷免),那就有必要在會章中添加規定,可以是﹕
    —新增「代表長期不參與會議將被免職」的規定﹔或者,
    —書院學生會將自動對長期不參與會議的代表提出撤回(之後代表會當然會同意撤回)。
    條文可註明具體的條件留待代表會規定,亦應該規定被免職的代表可以訴諸書院學生會全民投票決定是否推翻「撤回」。
    但必須留意書院學生會章則對於派出中大代表會代表有何規定,或者有必要要求書院學生會跟隨修章,以配合中大學生會會章的修訂。這是相當麻煩的工作。

    又,諮詢文件中指為《代表會章則》第五十一條,但我看到的版本應為第五十二條(四)。

    4. 不需要,因為分拆兩份《會議常規》,反而增加日後修改時產生更多分歧的機會。可於現有《會議常規》後添加附表,加入只適用於代表會的規定。這樣日後修改時,負責修改的同學會比較容易顧及全局。

    第五組﹕幹事會提出的雜項修訂

    1. 並無必要。因為會章已規定中大學生會對外委派所有代表和發表聲明、幹事會是最高行政機構(即是負責執行上述工作),而且會長對外代表本會。從習慣而言,由學生到外界傳媒,一直都把幹事會視為代表中大學生會,甚至會誤將幹事會等同於中大學生會。所以根本沒必要畫蛇添足。
    更有甚者,其實對外代表權並非由幹事會完全壟斷。例如對外委派代表,就要經代表會的同意,就是權力制衡的安排。而且四大機構之上還有聯席會議、全民大會、全民投票。如果訂明幹事會對外代表中大學生會,那麼難道是說連全民投票的結果都不能代表中大學生會,要等幹事會說了算﹖
    這顯然是不熟悉中大學生會憲制架構而提出的不合適建議。

    2. 沒必要訂明三大民選機構要向全體基本會員負責,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全民投票產生,本來就要負政治責任、亦可經全民投票罷免。而且代表會制度上就是「最高民意代表機構」,所以向代表會負責等於向會員負責。

    3. 同意。恕我直接說,規定幹事會屬下委員會只能由幹事擔任本身就是一個很不實際的規定。代表會人數較多尚嫌不夠用,何況是負責每天會務營運的幹事會﹖
    只要規定委員會主席需由幹事擔任便可以。

    同理,我也認為代表會屬下委員會應該接納非代表,讓更多人分擔行政工作。

    (回應幹事會建議3.,無諮詢編號﹕會務諮詢大會不是已規定由觀委會定期舉辦了麼﹖這類工作實在不必要在會章明文規定,可於觀委會附則規定即可。)

    4. 其實「創制權」本身已有立法成份,可以包括很多不同形式的議案。如果連這也不夠闊,要怎樣寫才夠闊﹖

    (a) 不必要。因為幹事會已有權要求召開聯席會議,並透過聯席會議要求進行全民投票。如果這樣都通不過,那麼要求按會章原文找二十份之一會員支持也不為過。實在沒必要再添加新的規定,否則難道又要賦予報社和電台同等的新增權力﹖

    (b)(c) 不同意會章定得太死,失去調節空間。
    如果認為某方面需要加上下限,可以加上,例如建議所指的不得短於某時期、亦不得長於某時期。但上下限應該定得闊一點,否則選舉委員會就沒有空間。而修章很多時都無法預期未來發生的特殊需要。

    其他﹕額外提出可供考慮修改

    1. 《會章》第三十三條丙和第四十一條丁,指報社和電台的「民選委員」可推薦委任委員,交代表會委任,是思慮不周的結果。因為這樣的規定等於任何一個報社或電台的民選委員都可以推薦,這樣不單對代表會很混亂,而不能保證獲推薦人可以配合整個內閣的立場。

    事實上,幹事會的同類條文第二十五條乙,明文規定是「幹事會」可提請基本會員為非常務幹事,由代表會通過。除了用詞不統一(不稱「推薦」而變成「提請」、用「非常務幹事」而非「委任幹事/委員」或舊會章的「助幹」)之外,要求由幹事會推薦是很合理的規定。

    可是,對於報社和電台來說,應該由誰推薦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只包括民選委員的參選內閣,另一種是包括全體委員的學生報出版委員會和電台編輯委員會。如果幹事會會議是以民選的常務幹事計算票數,那麼比照報社和電台亦應如是。但由於報社和電台的條文並未規定投票只限民選委員,在條文上會難以表達。

    建議修改這三條條文﹕
    第二十五條乙改為「乙、助幹 幹事會可推薦基本會員為助幹,由代表會通過。」
    第三十三條丙改為「丙、委任委員 由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推薦、代表會委任」或「由出版委員會的民選委員通過推薦、代表會委任」。
    第四十一條丁改為「丁、委任委員 由中大校園電台編輯委員會推薦、代表會委任」或「由編輯委員會的民選委員通過推薦、代表會委任」。

    2. 我不太明白為何贊助會員需繳交較多的會費,而他們的權利比基本會員少。雖然這一點在本人就讀時已是如此,可是一旦留意到,就實在難以理解。按道理可以把他們的會費改成跟基本會員一致,而兩者同樣需要繳交一次入會費。

October 4, 2015

  •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五年第四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由於藝術館和太空館先後閉館維修,博物館節目篇幅減少了。可是時局卻越來越差。當一班權貴不惜抓爛面子去有權盡用的時候,這是他們最跋扈、最令人絕望的時候。但也是他們已經褪下文明面具、剩下赤裸權力的時候。就看有多少人醒覺了。

    新聞版﹕
    1. 棋王府即將搬遷

    據悉棋王府將於本月底遷出長居二十七年的屋邨。棋王府並未公佈具體搬遷日期,惟棋王仍將駐在青衣,並繼續提供網上服務。

    新棋早期曾有學校及地方分區,以舊府為準,所以青衣南區的分區較細,而北部各區則較為闊大。十八年前棋王於邨內遷居、棋民亦陸續他遷後,區劃已不符需要, 但棋王國運動沉寂後分區工作需要亦少。後來棋王提議分區專員制一直未有具體方案,遑論落實。至於今次遷府會否同時提出新的分區方案,棋王府對此未有回應。

    2. 對外社評—中共的蠍子本能

    還記得這個童話寓言嗎﹖

    從前有隻蠍子想過河,但牠自己不懂游泳,唯有求青蛙載牠過河。青蛙覺得蠍子會用毒刺螫死牠,所以不肯。蠍子說假如自己螫牠的話,自己也會溺死,所以牠絕對不會這樣做的。青蛙被說服就載牠過河。

    怎料渡河一半,蠍子卻突然用毒刺螫青蛙。青蛙很震驚,臨死前爭扎著問﹕為何你自己會死也要螫我﹖蠍子答﹕因為這是我的天性。

    對照這十幾年的時局,有沒有想起這個故事﹖
    中共就是那隻蠍子。

    就是中共建政之前,香港雖是英國殖民地,但對中國的事同樣關心。國難當前港人出錢出力,由晚清荒災到支援抗日,無役不與。

    到了中共建政之後,儘管港人多為避共而來,但仍然關懷鄉親。由中共製造出來的大饑荒到各場天災,都有香港人在救濟。文革漸弭,港人又在支援中國改革開放。中國大陸的現代化是依賴香港走出去,香港這個現代化法治社會的模範,就像青蛙一樣載著中國到海外去。

    對於這隻青蛙,蠍子也曾經保證「一國兩制」,因為香港對中國前途很重要,不會在這裡用牠那可怕的毒刺,好讓港人願意載牠到對岸。

    可是,蠍子天性就是要螫人。中共的本性就是要控制一切。自零三年後,非旦沒有自省,保留香港與中國不同之特色﹔反而變本加厲,違反基本法,插手到每區角 落。非旦借人大釋法之名擅自添加新規,而且到去年八三一決定更違反自己釋法時訂立的規則。再到最近,就連大學自治都被梁振英有權盡用之下委任的黨羽破壞殆 盡。從此各大學不受中共歡迎的人物,都注定要面臨困難、無法自由研究和發表。

    香港大學就是香港的縮影。中共沒有現代民主政權的胸襟,管理一座西化都市的結果,就是以國家安全為名抹殺這個城市的特色,將之大陸化。中共自以為得到安 全,卻是以毀滅這座城市和中國長遠現代化的模範為代價。就像蠍子螫死青蛙後要遇溺一樣。最後那些權貴會得到利益,但沒有人是安全的。

    前人看不穿這個互害循環深陷其中,猶謂可憐人亦有可恨處。到今天那些鼠目寸光的權貴,為求蠅頭之利,助紂為虐拆毀香港這生養之地,又令香港大陸化握殺中國未來現代化之生機。誠可謂漢奸港賊也。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Zombicide

    這是朋友提供試玩的遊戲,主題是恐怖片迷至愛、在下興趣缺缺的——喪屍。

    整個遊戲有點像多年前新雅出版的科幻戰棋《危險任務》, 後者是特務團隊在前有攔阻後有追兵下殺出重圍,前者則為一隊倖存者要衝出喪屍包圍完成任務,都是在崇尚競爭的圖板遊戲中較少有的合作賽局。兩個遊戲還有一 點相似,就是都有多樣化的情境,透過多塊圖板組合和不同設定,就可用來提供不同情境、不同難度的任務給玩家完成。(當然,現在的喪屍棋子比當年的科幻戰棋 更美觀、也更昂貴了。)

    回到喪屍遊戲,一隊玩家飾演不同角色自然有不同能力。他們有不同裝備、也可以在圖板中尋找新裝備,由威力強勁的機槍汽油彈到聊勝於無的平底鍋都有。這些玩 家要合作、利用不同角色互補長短,才可以完成任務。就像我們試玩的局,有人負責破門、有人負責打喪屍、有人負責搜索裝備。最後當喪屍越來越多,我們當中 「打得」的留後吸引和拖延喪屍,把擁有「凌波微步」能力的角色送到終點,才能完局。當然現實中被包圍的人最後應該都要死吧﹖但在遊戲中算是勝出了,也算是 「不寒而慄」中的一點安慰。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海洋怒吼—塑膠垃圾關注計劃 (27/11-17/2/16)
    文化博物館﹕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裏的故事 (18/12-21/3/16)
    孫中山紀念館﹕韶光麗影—民國月份牌與摩登社會 (23/10-30/3/16)
    歷史博物館﹕日昇月騰—從敏求精舍藏品看明代 (16/12-11/4/16)

    講座﹕
    歷史博物館﹕日據時期的香港—軍事方面的觀察 (11/10)
    太空館﹕冥王星上的新視野 (17/10)
    科學館﹕系內小行星及系外行星的發現 (17/10)
    文物探知館﹕香港精神科發展史—從西營盤說起 (17/10)
    海防博物館﹕明清香港海防 (17/10)
    科學館﹕太陽系外行星的性質及相關研究 (21/10)
    歷史博物館﹕殖民地早期新界土地政策 (7/11)
    文物探知館﹕漫談尖沙咀黑頭角訊號塔 (21/11)
    歷史博物館﹕好友對談—曾柱昭先生 (6/12)
    海防博物館﹕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字諜戰 (12/12)
    孫中山紀念館﹕民國時代的中華復興建築 (19/12)
    歷史博物館﹕好友對談—陳承緯先生 (20/12)

September 30, 2015

  • 謠言與資訊素養


    流言滿天飛,我們幫你追》,公視《流言追追追》企劃,台北﹕資料夾文化,2013
    謠言粉碎機》,果殼 Gukor.com編著,香港﹕萬里,2012
    科學新聞不能這樣看》by Dr. Joe Schwarcz,台北﹕天下,2009
    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松永和紀,台灣﹕商周,2009 (舊介紹)

    今次介紹的書背景不同,不過主題全部一樣﹕資訊素養。

    坊間資訊參差不齊,就算平日不關心新聞的同學,在過去一年應該都見到謠言如何滿天飛。稍欠一點警覺性和求知欲,很容易就被看起來很吸引的「新聞」或「內幕」所騙,甚至助其廣傳欺騙親友而不自知。

    公民社會需要良好公民,好公民除了關心社會,還要有基本的資訊素養。懂得找尋、處理和分辨資訊,才不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所騙,還原事件真貌。只有知道真相,才能對未來的選擇下正確的決定。缺乏這種能力,那就不成公民社會,而只不過是愚民社會,「自我感覺良好」地被背後控制資訊的人操縱而已。

    面對社會時事,多有主觀角度,真偽較難分辨。
    相對而言,科學研究有客觀驗證,應該較易區分真假。
    可是我們仍有「英國研究」的笑話,傳媒上網絡上仍每天流傳大量似是而非的資訊,甚至聲稱有科學根據,把大家嚇得團團轉。日本311大地震後的輻射流言(例如有孕婦去完日本後流產之類),就是到今天也沒有平息過。這就是大家欠缺科學知識和分辨能力,劣幣驅良幣下變相鼓勵傳媒亂報之過。

    為何要介紹這幾本書﹖

    《流言滿天飛》是來自台灣公視的《流言追追追》節目,專門針對網上謠傳找專家說明。《謠言粉碎機》則是大陸「果殼網」的專欄,同樣是針對網上謠傳的。同學除了看這兩本書,以後遇到可疑訊息,還可以直接上網找「流言追追追」、「果殼網謠言粉碎機」和台灣今日新聞「網路追追追」查證,說不定會發現這是已被「踢爆」的謠傳,立即就可以成為止住謠言的智者了﹗

    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是日本記者的作品,針對日本流行的偽科學流言作說明(當中最出名的大概是《來自水的信息》聲稱人的說話會影響水分子)。我認為本書最有用的是向讀者指出偽科學的騙術技巧、和識破偽科學新聞的十大原則,有如《警訊》騙案重演一樣,讓讀者知所警惕。《科學新聞不能這樣看》則是同類作品的西方版。

    時局混亂,前景難期。當下同學可以做的,就是盡學生的義務﹕提升資訊素養、掌握基礎知識、建立正確態度。未來投身社會,方能引導香港走正確的方向。共勉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September 6, 2015

  • 家計會歷史講座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歷史講座—曾昭朗博士]

    單看名字很難猜到是個女的。曾博士是港大歷史系講師,曾經以家計會為研究題目,所以獲邀主持這節講座。

    1. 家計會成立於1950年,背景就是大陸易手,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令人口急增。

    可是,家計會的前身優生學會成立於1936年。1936年5月21日《華字日報》報導了「醫界組優生學會」的新聞。倡建優生學會的還包括著名的蔣法賢醫生(方按﹕他也是聯合書院創院校長,並牽頭爭取成立中文大學)。優生學會的主席是Prof. William Nixon(聶克森教授),港大婦產科教授。港大婦產科與優生學會/家計會關係密切,歷來有多位教授成為該會的執委。

    當時美國提倡節育的Mrs. Margaret Sanger山額夫人也有來港聲援。
    優生eugenics,由達爾文的表弟Francis Galton提出,意指well-born。

    2. 優生學會的宗旨包括﹕
    —為貧窮家庭的婦女提供節育服務
    —為因公共政策或個人需求控制家庭規模的婦女提供節育診所服務

    優生學會於大戰爆發前已向英國買子宮帽,到開戰後轉向紐約購買。
    由於獲得捐款,對家庭月入少於30元的婦女可獲資助服務。

    到戰後,由於「優生」一詞在戰時被用作種族滅絕的藉口,變得惡名昭彰,所以改名「家庭計劃指導會」。於1950年恢復服務。

    家計會宗旨有所擴大,包括﹕
    —提供節育服務
    —協助不育者生育
    —開設家庭計劃指導所
    —收集和宣傳人口知識
    —推進相關研究
    —保持與國際相關機構的聯繫
    (另見現時的宗旨)

    3. 1955年政府開始資助家計會,並撥給灣仔總部(舊址,之後再遷至現址)。

    香港人口由1947年底的180萬,增至1950年春224萬,再到1952年底已225萬。
    家計會認為,移民增長尚可以法律手段控制,但本地當時的高生育率則不然。所以宣傳節育非常重要。但家計會的工作主要是針對難民和勞動階層。
    (家計會海報廊)

    由1951年至1958年,香港的生產額由68500增至106624。家計會初診人數由1516人增至8801人,覆診人數由432人增至9212人,覆診者佔去年求診者比例由29%增至78%。會方認為他們的工作阻止了六千多個嬰兒出生。
    當時香港當時受中國傳統影響,仍是要求婦女多生育、尤其是生男孩。如果婦女生不出男孩,男方就可能會納妾。求診者大多是來自中國的婦女,平均31歲(在當時算年紀較大)和家裡有4個小孩。而她們的丈夫又多數缺乏知識,所以無法協助她們使用子宮帽,所以這些女士多要求採用其他方法,例如避孕針。

    4. 1968年,家計會的宣傳開始減少針對階級的色彩,改為強調「家庭計劃導致美滿婚姻」。
    (家計會海報廊)
    1969年推出「貧富由君」、「哪一家人有較好前途﹖」海報,進一步強調家庭計劃有助於全家人過更好的生活。其中「小家庭負擔輕」,採用了圖象表示「一生兒女債」的觀念,呼籲人們控制生育。
    (家計會海報廊)

    5. 1970年代家計會把32間指導所交回政府衛生署運作,轉移工作焦點,不只服務勞動階層。

    與六十年代男性普遍不關心節育絕育不同,七十年代對男性生育指導服務開始增加。
    家計會推出了「君如有孕作何感想﹖」海報,鼓勵男性使用家計會服務。雖然家計會本身沒提及過,但其實同期英國家計會也拍了個「男子懷孕」為題的廣告,香港家計會很可能是從中「抄橋」的。此時,接受結紮節育手術的男子開始增加。1974年報告指當年家計會做了197(?)宗手術,比去年私家診所和政府一共做了一百三十幾宗手術大有增長。
    (家計會海報廊)(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975年推出「家庭計劃男子有責」廣告,但當時女性求診人數仍佔97%。
    (家計會海報廊)

    1976年家計會於修頓球場舉行「家庭合作烹飪比賽」,要求夫婦一起煮「豉椒鮮魷」。旨在打破男人不管家事的傳統觀念。

    這些轉變的背景,是七十年代政府開始推行男女同工同酬,令女性地位提升。於是男性開始較能接受大家公平分擔包括家庭計劃的家中事務。

    6. 1975年家計會改用現有會徽。前會徽也是一家四口(而且畫得仔細,後來的是形象化的四個長條人),但其中一個是男孩。新會徽改用長條象徵式「人形」就不再有男女之別,以免公眾誤會家計會有「始終要得男」的重男輕女觀念。

    7. 社會背景改變,同樣重要的是七十年代大眾傳播媒介開始普及,尤其是免費無線電視的出現,家計宣傳繳得更生動吸引。

    1975年推出了膾炙人口的「兩個就夠晒數」海報+宣傳片。宣傳片由黃霑填詞、仙杜拉主唱。(方按﹕這首大概已被當成家計會會歌,因為方某於八九十年代,每逢電視節目提起家計會,還是播這首歌。所以就算「八十後」也會對這首歌非常熟悉。)
    (家計會海報廊)

    (後話﹕霑叔後來在演唱會中宣稱,他原先的版本最後兩句為「你顧住個老母、顧住個老母,兩個已經夠晒數」。是因為被嫌太粗俗才改成後來出街的版本。)

    1977年推出「男子有責」宣傳片,由球星、騎師、警員、和盧大偉擔綱,以「想生仔梗要靠老婆,唔生仔我地有辦法」宣傳家計會的結紮服務(見家計會電視宣傳短片庫「模範男士篇」)。同年於東方日報推出漫畫宣傳節育,兩個男主角分別叫「吳載笙」(不再生)、「黎捷鈺」(來節育)。
    (家計會海報廊)

    家計會亦於港澳碼頭和九龍上海街公廟各置一部24小時避孕套售賣機,鼓勵市民使用避孕套。在問答時段,這個決定被質疑其實跟節育或家庭計劃關係不大,因為該兩處都是去「獵艷」的地方,目的似乎只在預防性病。講者同意這一點,認為家計會其實也有預防性病的目標,只是在保守的社會環境能做不能說。

    8. 1977年亦開始性教育服務,並於香港電台開設「家庭計劃二十講」。家計會的取態通常比政府走前一點,有賴於一批進取的理事和員工,講者特別提及當時的總幹事林貝聿嘉。(方按﹕別忘記明光社這類保守組織一向不喜歡家計會的,認為他們宣傳避孕方法是鼓勵青少年性交。而且他們的頭號公敵吳敏倫教授也是家計會執委之一。)
    當時政府曾建議修改《藥劑及毒藥條例》把避孕藥列為管制藥物,必須經醫生處方購買。家計會有份反對,最終政府收回建議。

    1979年開設青少年服務(當時稱為「青年服務」),並推出「心思思有件事,遇疑難話我知」宣傳片
    家計會原先計劃拍攝一對男女相擁滾落山坡的鏡頭,但被政府認為「不雅」,結果改為很隱誨的「食蘋果」畫面。結果廣告出街後甚至有人打電話來問功課的。(眾笑)
    (家計會海報廊)

    同年面對越南難民湧入,亦為難民提供節育、避孕宣傳和服務。並聘請了幾位越南難民協助,擔任護士和翻譯家計會宣傳單張的工作。
    (家計會海報廊,1984年海報)

    當年亦推出「婚前體格檢查」服務,家計會的宣傳也變得年輕化,試圖吸引嬰兒潮一代成長的人使用服務。

    9. 八十年代,推出「永久避孕唔再生,一次搞掂晒」廣告,針對男性作宣傳。
    (家計會海報廊,1983年海報)

    在1982年,只有1.3%求診者是男人,他們對於避孕多有誤解。而八十年代的避孕套亦比較厚、穿戴不舒服,而且不夠安全,不受男性歡迎。所以有些男性寧願結紮永久避孕。
    同年推出「百分之一百男人的責任」宣傳片,以超人造形宣傳男士避孕責任。講者特別提到,那位超人胸口的標誌是個「2」字,仍在加強「兩個夠晒數」的印象。

    1983年邀得關德興師傅拍攝「男人有責」廣告,以長輩角色教訓泰煌,強調家庭計劃也是男人的責任。結果令1984年接受結紮的男人增至759(?)人,其中38%表示是因為看了廣告來結紮的。
    (家計會海報廊)

    1987年(方按﹕應為1986)推出「家庭計劃要做得哥」卡通廣告,講者特別提到廣告最後一句卡通角色以「叻過阿爸」來呼籲新一輩男士接受結紮。
    結果到家計會求診的男士增加29%,結紮手術增加了28%。
    (家計會海報廊)

    (方按﹕這個廣告在流行文化中亦相當成功,後來有不少電視劇和電影都拿「得哥」開玩笑。例如戲稱下體受傷的男角為「得哥」,以喻其「可能絕育」之意。)

    10. 性教育方面,1981年於香港電台教育電視推出了青少年成長節目。家計會又認為學校教師普遍不懂教性教育(方按﹕其實到現在教育界還是有避談性事的氛圍),1984年開始派教育幹事到中學協助性教育活動。

    1987年推出「青少年保健中心」廣告,鼓勵青少年前來家計會詢問和求助,以免他們只依賴朋友和大眾傳媒上可能誤導的訊息。

    家計會於八十年代開始投入大量資源協助不育夫婦(1981年前後粗出生率跌穿了1.5/1000)。不育夫婦當中有十分一是因為男方缺乏精子,所以家計會成立了精子庫。
    1984年捐精者數目下降,1988年家計會就推出了「香港某銀行需要您捐助」的廣告。
    (家計會海報廊)

    (方按﹕後來1999年又有「徵求捐助最少一億」廣告。家計會海報廊)

    11. 到了九十年代,家計會不再有特定口號和對象,服務對象和宣傳都趨向多元。例如宣傳子宮頸抹片檢查。在問答時段這也被認為家計會開始失去焦點,降低了對市民宣傳的效力。

    (1984年始推「年年驗身,令你放心」廣告,由馮寶寶擔綱,家計會海報廊。後來還有反覆推出新的女士驗身、婚前驗身廣告。)

    1998年推出「與子女談性,你比別人更勝」廣告,鼓勵家長對子女作家庭性教育。講者特別提及認為這個廣告有王家衛的藝術風格。(方按﹕王家衛導演是九十年代初成名的,影片風格很獨特,據聞令人感覺搖晃和模糊。)
    (家計會海報廊)

    12. 進入廿一世紀,香港的家庭計劃早已遠離當初「兩個夠晒數」的需要。2003年生育率陷入最低點,2005年時任特首曾蔭權曾提出鼓勵市民「生三個」引起反響。

    1981至2013年,婦女生育年齡中位數由25.1歲提高至31.3歲,所以不育問題也增加了。

    2003年邀得夏春秋拍攝「六合彩」廣告,提出「過去一年都唔中就黎搵我地」,亦帶出生育要提早計劃的概念。
    (家計會海報廊)

    2013年推出「大家庭、小家庭,家計做好最精明」廣告。大家庭篇以小孩角度出發,初為人父篇則為男士角度。
    (家計會海報廊)

    到今年(2015),剛剛推出的「幾個至夠數」廣告,雖然主旨是「預早計劃好」,但因為內容提及「一隊籃球隊」,引起市民「家計會叫人生五個」的反響。
    因為反響太大,所以家計會減少了播出次數,並發聲明指他們的宗旨是「pro-choice」,廣告只是鼓勵市民要提早計劃(因為如果想生又太遲生就會生不到),並非要求市民生多少個。
    講者認為,也可以說其實是家計會過去宣傳「兩個夠晒數」太深入民心,市民一提起家計會就想起「生兩個」,所以對於偏離「兩個」的宣傳才有大反應。(方按﹕反過來也可以說,家計會這個廣告是在「反洗腦」,試圖以「多個數字」把「兩個」沖淡掉。只是「五個」這個超現實數字予人「離地」的感覺。)
    事實上,在家計會2012年知識、態度及實行調查中,雖然很多婦女沒生育或者只生一個,但她們普遍仍是以「兩個」為「理想」的子女數目。可見「兩個夠晒數」對這幾代人影響之鉅。

    13. 講者結論﹕
    —家計會的歷史反映了二戰後人口結構、家庭觀念和兩性關係的變化。
    —家計會的目標由勞動階層開始,逐漸擴展至不同階層和群體。
    —家計會活用了傳播媒介、配合潮流文化,將家計/生育話題帶入家庭。

    14. 問答時段﹕

    14.1 家計會曾於醫院產房和留產所設置攤位推廣、並順便為產婦作結紮手術。

    14.2 也有學者批評家計會太「正宗」,強調一男一女異性戀家庭和生育,未能對同性戀伴侶提供服務。
    講者也提及,自己於2000年代做研究時要去家計會總部圖書館找資料,有兩大印象。第一就是自己搭電梯上去時,感覺周圍男士都有歧視目光,似乎認為年輕女士去家計會,不是為了拿事後丸就是去墮胎(方按﹕再不然就被強姦了緊急避孕)﹔第二就是圖書館根本沒人去,顯示在網絡時代家計會「性知識來源」的影響力開始減弱。

    14.3 也有人質疑,究竟家計會有沒有利用社交媒體去傳播訊息﹖講者說家計會未有好好利用社交媒體是事實,正如最新廣告引來反響,但他們的聲明也只放在網頁一角,你有留意去點就看到、沒留意就沒看到。
    (方按﹕查家計會於facebook有兩個專頁,分別是性教育專頁賽馬會資源館專頁,但都沒有張貼回應廣告被質疑的聲明。甚至當我進入家計會網頁,根本找不到這份聲明。)

    15.1 方按﹕儘管講者沒提到,但我覺得2000年代初一系列男性保健服務廣告,其實也很能顯示出當時的家計會仍是領先潮流。直接而不失雅趣,廣告傳意的效果很好﹕

    15.2 家計會予方某印象很深。十年前方某剛上任時,早會向學生宣佈「家教會送出書券」,好像覺得大家都在陰陰笑。後來才有學生告訴我,當時我說成「家計會送出書券」……就算到了這篇文,我還是有幾處把家計會寫錯為家教會。

September 4, 2015

  • 熵的神祕國度

    Arieh Ben-Naim《熵的神祕國度》(Entropy demystified),王碧、牟盷譯、牟中原審訂,台北﹕天下文化,2013

    這個字,一看已經令人不知是甚麼,就像那些化學名詞一樣。於是就連李逆熵選了這個筆名也要解釋一番。熵的英文entropy來自希臘文的「轉化」,仿energy(意指「活動」)而創作,旨在描述一個系統內在的轉變。中文譯名則源於它是一個商數(可逆傳導的熱量除以絕對溫度)。

    除卻學術定義和方程式,一般而言,熵會被解釋成「無序/混亂的程度」或「不能利用的熱量」。雖然,以書桌越用越亂之類的現象,來解釋熵會自然增大的 特性是很直觀,亦令人對這個概念的運用有個印象,但這樣的解釋並不會令人更容易理解「熵」本身。為何大自然要有這樣的一個量﹖為何這個量在封閉系統中一定 要增長﹖並沒有甚麼更基本的定律可以解釋這點,於是我們只能把熵的增大本身視為另一基本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假如你去維基百科查熱力學第二定律,無論中文英文,讀完大概也不會覺得自己真的明白了。

    更有甚者,跟其他物理定律在時間上對稱(即是把過程倒轉也會一樣,例如甲球從左撞乙球倒播成乙球從右撞甲球,原有的碰撞原理同樣成立)不同,由於封閉系統中熵的增大是不可逆的,所以它為宇宙萬物加上了熱力學的時間箭頭。在宇宙學討論中這就像是另一個謎和前提,就好像是因為有第二定律才確保了時間是向前流動(而不會突然倒轉)似的。

    可是,作者並不認為熵就是那麼難以理解。他認為只是因為學界初時並未確立物質的原子理論,而且對熱量和溫度的關係還未認清(這也是跟原子觀念有關),所以才令「熵」在方程度中成為一個有量綱(單位)、好像有特殊含意的數字。(因為溫度就是粒子運動的平均動能,而熱量其實也是能量,可以採用相同的單位,相除之後就變成一個無量綱的數字)

    在作者眼中,「熵」只不過是概率論和原子論的邏輯推論。假如我們可以詳細描寫每一個原子的狀況,一個系統裡所有原子狀況的版本,每一個出現的機會可能一樣(例如那是理想氣體的話)。可是對我們來說「有組織」或「有意義」的狀況只有極少數,而大部分的狀況對我們來說,都是無組織、無意義和不可區分的。(試想想人體的細胞如果位置大兜亂,人就難以生存下去﹔書裡的字調亂了通常就沒有意義。而跟細胞不同,同類的原子之間是不可區分的。)
    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原子排列絕大部分會出現的狀況,都是「混亂」或「不能利用」,而且不可區分的。所以,一個系統由「有序」出發,只要基於概率就會逐漸變成「無序」了。這只不過是概率導致「理所當然」的結果,沒甚麼神秘的。

    作者進一步認為,熵更好的說法應該是「欠缺的資訊」(Missing Information)。雖然資訊理論的熵是後來才出現,但反而才是熵的「本尊」。

    由於熵的增大只不過是概率結果,所以也沒有甚麼必然的「時間箭頭」。只不過是因為原子的數目實在太巨大(12克碳裡的碳原子有6.02 x 10^23個,而全球人類也不過是70億=7 x 10^9,兩者之間還相差14個零,即一百兆倍),所以回復到極少數「低熵值」狀況的可能性,低到由宇宙誕生到滅亡都不大可能出現而已。(另見挑骨頭)

    (給不用電腦計數的看倌注﹕「^」在這裡是代表次方(亦稱冪)的符號,一般印刷書中次方數會用上標字,但無法用上標字的場合(例如電腦編程)就用^,例如「n的平方」就是n^2。)

    這個說法也引伸出一個很有趣的推論。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令(封閉系統的)熵逆轉這種可能性極低的狀況,有合理的出現機會,所以我們才見不到。換言之,假如我們有無限長的時間(比宇宙由誕生到預期滅亡的年齡還要長很多很多很多倍),熵逆轉的情況是有可能出現的。

    換言之,一個本來已達到熱寂狀態的系統,可以突然變回高度有序的狀態重頭開始。
    說到這裡,有沒有突然想起阿西莫夫那篇《最後的問題》的結局﹖作者也同樣想到這一點跟聖經創世故事的巧合點。

    為了讓沒有數學或統計力學背景的人(即是絕大部分人)都能了解這些內容,作者設計了一些利用骰子的思考實驗(作者亦預備了模擬軟件,讀者可自行下載運算試試),讓讀者以玩遊戲的方式體驗概率推演帶來影響,並連結到作者講述的「熵」(或「欠缺的資訊」)身上。
    回想在下每年教學生教大富翁,首先也要「上堂」,包括介紹那兩粒骰子的點數分佈。因為如果學生明白了骰子點數出現的概率有不同,在遊戲中就能更好地計劃安排。如果你明白了骰子的概率分佈是怎樣一回事,你也會更易理解作者為何會說「熵的增大」其實只是概率導致的邏輯結果。
    對於一些比較「話頭醒尾」(或者對概率論較熟悉)的讀者,本書中間部分會比較悶。因為本書前大半篇幅都是反反覆覆用不同的方式玩骰子遊戲,講述規則略為改 變之下的概率分佈變化。其實就是旨在讓讀者能夠徹底明瞭機率運作的概念。有了這些思想準備,到後半部作者正式討論「熵」的時候,你就會比較容易得到「理應 如此」的感覺。

    ---

    挑骨頭﹕

    p.71 「階」應為「階乘」,拼音輸入之誤。
    (給數學已還給老師的看倌注﹕階乘即是由1開始逐個實數乘到自身為止,n! = 1*2*3…..*n)

    p.155 「光異構物」應為「光學異構物」,仍是拼音輸入的錯。

    p.115-117 「一旦到達平衡線(這得經過相當多的步驟),就幾乎永遠停留在那附近﹔遊戲的曲線和平衡線合而為一,看不到任何主要的跳動﹔當然也沒有回到最初的組態,但 是發生的機率依然不是零,而是(1/2)^10000,或10^3000步(1後面有3000個0,不要想能把它寫出來)中的一步。這是說實際上我們『絕 不會』造訪初始組態,而且一旦到達平衡線,就會『永遠』停留在這個位階附近。

    用括弧括起『絕不會』及『永遠』,來提醒你『絕不會』和『永遠』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偶爾』還是有機會光顧初始組態的﹔但這個機會對於N=1000已經是微乎其微,而我們在第七章處理真實系統時,還會看到N=10^23數量級的數字,這較N=1000大10 億乘10億倍。對於這樣的系統,造訪初始組態的機率微小到我們可以真正的用『絕不會』和『永遠』的字眼,而不需要括弧。

    讓你來感覺一下這數字的意義。想想看,用每秒鐘進行1000步的速率玩遊戲,假如你可以 更快,那就每秒鐘進行一百萬步﹔宇宙目前的年齡估計為150億年,於是,假如你每秒鐘進行一百萬步的速率玩遊戲,總共會進行 10^6 x 60 x 60 x 24 x 365 x 15 x 10^9 = 4 x 10^16步。

    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裡你進行了 10,000,000,000,000,000步,意謂(應為「味」)著你用整個宇宙年齡長度玩這個遊戲,也到不了初始組態一次﹔你必須玩10億倍宇宙年齡的時間,才能造訪初始組態。因此,雖然我們承認『絕不會』不是絕對的,其實它非常接近絕對。」

    這個解釋較容易理解,但其實並不符合概率論。這也是討論「N年不遇」時經常出現的誤解,就是以為一件「平均N年一次」或「N年不遇」的事必須要N年才出現一次,或者是N年內就「必定會」和「只會」出現一次。

    可是,「N年不遇」的重現期其實是按照同類事件出現的頻率計算(當然有部分是推算的,所以其實不應當實數),它其實是一個概率推算。所謂「百年不遇」其實是每年有1%機會發生的意思。
    那是否代表100年就是100%會發生百年不遇的事件﹖其實也不是,有學過概率的人可以自己計算,假如一年有1%機會發生,即是不發生的機會是99%,連 續一百年不發生的機率應為99%自乘一百次= 0.99^100 = 0.366。即是說有36.6%機會在選定的一百年內沒發生過這件事。反過來說,連續兩次發生百年不遇的事件,是0.01 x 0.01 = 0.0001,即是萬分之一的機會,雖然機會微但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連續一百年中最少發生一次的機會,就是 0.99^99 * 0.01 * 100 = 0.3697296… (37%)。(0.99^99即是99年不發生的機會而0.01是剩下那一年發生的機會,100是可能發生的組合數目—100年就有100個「發生一次」 的可能性囉)
    連續一百年中最少發生兩次的機會,是 0.99^98 * 0.01*0.01 * 4950 = 0.1848648… (18%)。(算式同上,4950是來自 nCk=n!/k! (n-k)!,100C2 = 100! / 2!(100-2)! = 100! / 2!*98! = 100*99 / 2 = 4950,即是一百年內發生兩次,假如一年只有可能發生一次,就有4950種可能性。方某非主修數學,如果這裡概率計算有誤請看倌指正。)

    同樣地,就算(封閉系統中)「逆熵」事件自行發生的機率微細到,「重現期」比宇宙年齡還要長很多倍,也不代表必須等上同等的時間才會發生。只是發生的機會小到你不可能預期會在宇宙年齡內發生,於是可以忽略,當成「不會發生」吧了。

    p.216 「很有趣,有很多書以『熵』及『第二定律』當書名(見〈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中的書名),就我所知沒有任何一項物理定律得到如此禮遇。」

    這個說法有點怪,不知英文書市是否那麼愛「熵」,但中文書市應該不是。中文書市見得最多的,首選「相對論」。連日本《牛頓》幾乎年年都有相對論特輯。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August 31, 2015

  • 龍津石橋與新安縣海防

    [龍津石橋與新安縣海防—吳偉鴻先生(香港考古學會主席)]

    本講座主要分為四部分﹕
    —龍津石橋的發現
    —有關龍津石橋興建的迷思
    —新安海防與廣東水師十九世紀的現代化
    —龍津石橋的歷史地位

    1. 新安縣包括現時深圳(除了龍崗)及香港全境。在民國初年因為河南有同名縣,所以改名寶安縣。大鵬協管理範圍由虎門以南、經蛇口、屯門,一直繞過整段香港海岸線到大鵬灣為止。
    龍津石橋位於啟德濱,現時太子道西富豪酒店對面、前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內。

    2. 龍津石橋為講者有份發崛,亦為香港第三個原地保留的考古遺址。
    2003年首次進行考古勘察,2008年發現遺址。2012年作全面發崛,2014年發展局辦保育設計比賽挑選方案。

    3. 從舊照片可見,當時龍津石橋海岸兩側,分別為九龍關和接官亭。
    由九龍寨城出來,就是九龍墟(又稱九龍城),一直走出海濱就是龍津石橋。稍東南就是聖山和現在聖公會聖三一堂的位置。九龍寨城背後的靠山,就是今日的九龍華人基督教墳場。
    1860年代有龍津橋(木橋)。龍津石橋建於1873年,長224m,橋寬2.5m,橋面為海拔2.65m。近岸為實心橋、離岸有二十個橋躉。最深處食水0.8m。
    橋尾有梯級供人上下落船用。1892年以木橋加長。1938年填海後又用石屎再延伸原橋,改稱九龍城碼頭。

    有人或會不明白,為何當碼頭用的又稱為「橋」﹖講者解釋,英文的bridge是指橫跨兩地的橋,但中文的橋卻包括碼頭泊位,例如港澳碼頭即有「東橋」和「西橋」。成語「船到橋頭自然直」其實也是指碼頭的「橋頭」。

    4. 當然的九龍寨城有九龍巡檢司、大鵬協、九龍關(這總部在匯豐銀行)、九龍炮台等。
    有點怪的是,講者強調九龍巡檢司是管田契之類的民事,不是管刑事的。但一般而言,巡檢司是一個管治安的官職,也很難想像在香港這種當時不算繁華的地方要特別派駐一個專管田土的官。
    問答時間問了講者,沒有甚麼特別解釋。不過講者提及有書載,明朝某皇帝實錄記載了當時撤官富司(九龍司的前身)至屯門村(現在仍有這條村),是因為屯門近南頭寨的緣故。

    5. 1979年魯金(方按﹕即故梁濤先生)曾出版《九龍城史話》,但沒太多人留意。
    戰後英文史書有種觀點認為,因為1860年代香港禁賭,很多人「過大海」去九龍城賭錢,所以才建造碼頭。

    但如果研究有關石橋的兩段碑文就會發現﹕
    光緒元年(1875)的「龍津石橋碑」提及建橋原因為「九龍趁集日夥,蛋民操舟…每潮落,篙師無所逞」,而倡建者包括大鵬協鎮都督彭、中軍都司劉、署新安縣九龍分司巡政廳周。
    光緒十八年(1892)的「龍津石橋加長碑」的倡建者除了大鵬協軍官和九龍巡檢外,襄還包括一位「九龍關柏」的英人稅務司(當時中國海關操諸英人之手)。碑中亦提及款項出自樂善堂的善款,而樂善堂亦因此有權收取過橋費以維持橋身。因此仍有碑文留於九龍樂善堂小學中。

    石橋初建和擴建,都有中國官員作倡議人。以清廷官方政策禁嫖禁賭,官員不大可能去「倡建」一條為了賭業而修建的橋樑,自找麻煩。

    6. 廣東水師的編制,以廣東水師提督為首。與香港水域有關者有二﹕
    提標左營(提標即提督直屬部門)﹕負責虎門以南至屯門,駐新安縣城。下轄深圳汛、屯門汛。
    大鵬協(方按﹕初駐大鵬所城,後移九龍寨城)﹕
    左營下轄元朗汛、吉澳汛、糧船灣汛、九龍炮台、塔門汛、九龍寨城、深水埗汛。
    右營下轄長洲汛、大澳汛、東涌所城、榕樹灣汛。大鵬左營初駐佛堂門炮台,後遷至九龍炮台。右營原駐雞翼角炮台(即分流炮台),後遷至東涌所城

    (由廣東以東駛來船隻,經大鵬所城炮台、佛堂門炮台入鯉魚門、九龍炮台,再經東涌所城入虎門。廣東以西駛來船隻則經雞翼角炮台入虎門。可見香港境內各炮台都是用以監視航道用。)

    7. 新安縣海防的變更,往往是基於歷史事件而起﹕
    —1809年中葡聯軍於東涌圍剿趕走張保仔,然後1810年就修建九龍炮台和東涌炮台。
    —1811年英國阿爾密提號攻打虎門,東涌隨即增建兩座炮台並建設東涌所城,並設提標左營及大鵬營。
    —鴉片戰爭(1840-1842)後,大鵬營升級為大鵬協,並增名官涌炮台、尖沙咀炮台(方按﹕都是對正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並增設18隻兵船。1846年建九龍寨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東涌炮台失陷。之後1866年設福建船政局,為中國自建近代海軍之始。廣東軍需局亦成立,買了六隻(另有資料說七隻)蒸汽炮艇,其中兩隻駐守香港水域,包括提標左營的「安瀾號」和大鵬協的「綏靖號」。
    —1873-79廣東機器局、軍火司成立,黃埔船塢建造「海長青號」炮艦。

    8. 同期九龍城侯王廟留下了廣東綠營水師送贈的牌匾「至誠前知」,因為當時的大鵬協副將是參拜了侯王廟後才捉到海盜,故留匾謝神恩。

    9. 講者認為,龍津石橋的興建應與海防發展有關。
    1868-75年開始建造蒸汽船,之前都只是造帆船炮艦。相對而言,蒸汽船的吃水比帆船深得多。
    同期照片可見,1870年代灣仔也有1000英呎長的木碼頭(船是水平於橋頭停泊)。清廷是否見到這樣故意在九龍城也建一個碼頭準備對抗﹖
    另一照片是1880年代福建船政局碼頭(與灣仔不同,是丁字泊船)。

    10. 廣東水師的廣丙號魚雷巡洋艦,曾北上參加北洋水師演習,並留下參與甲午戰爭。艦長(管帶)程壁光投降(後來他當上清朝和民初的海軍高官)後,廣丙號被日軍俘虜。後來派往接收台灣,但去到澎湖就觸礁沉沒了。直到近年才找到船身。

    11. 講者認為從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也可見中英角力的痕跡,裡面提及「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馬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這個是否表示,龍津石橋本來就包括「軍用」﹖

    但講者坦承,以上全部都是「環境證據」,並未找到相關文件檔案證實清廷的確有此計劃。唯此等檔案可能已經銷毀、或於廣東某舊檔案、或清朝某檔案中,要有人去逐頁揭看,才有可能找得到了。

    12. 順帶一提,九龍關原屬粵海關。因為對外條約規定中國只向中國船隻收稅、不向外國船收稅,所以有很多中國船隻也冒掛外國旗逃稅(尤其是鴉片船),以致後來發生亞羅號事件。為此粵海關於佛堂門、九龍灣、馬灣、長洲四地設關嚴查,令香港商船交往大為受阻,英人認為乃「封鎖香港」之舉。
    最後1886年簽署「管理香港洋藥事宜章程」,1887年4月2日成立九龍關,直轄於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由英人及香港政府協助清廷徵稅,以解香港之圍。

    那麼,除了海軍之外,龍津石橋的興建會否亦與海關有關﹖至少擴建時的確包括了九龍關官員為倡建人,而九龍關亦設於九龍城,海關船隻可以直接停靠碼頭而不需靠駁艇當然方便得多。

    13. 問答時間。九龍灣還有很多宋元瓷器、竹篙灣也有明朝青花,可說明香港水域當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拆貨點」。很多商船會在此處拆貨重裝,並將爛貨就地丟棄,所以才留下那麼多瓷器。而明朝《粵大記》亦記載了廣東沿海圖,當中香港泊船點有二﹕一處屯門、大嶼山之間,一處尖沙咀與香港島之間(即維多利亞港)。

August 30, 2015

  • 李逆熵﹕中西科技觀與宇宙觀的異同

    (先旨聲明﹕習慣看李逆熵的話,都會知道他很長氣,這次也一樣。所以其實用了兩小時只說了個「開頭」,不要指望會說到結論。:P )

    1. 李氏開題說自己38年前在港大讀書時,參與學聯辦的中國科技史展覽。發現很多人都在問「中國為何落後於西方」。
    他認為當時很多國家和文明都落後於西方,這是個普遍性問題而非只「中國」落後的問題。
    如果像當時國粹派跟隨大陸「批林批孔」的論調,說這是「儒家」造成的問題(方按﹕其實也不只中共,新文化運動已是這樣說),那麼就當解釋了「中國」的落後,那麼印度呢﹖埃及呢﹖其他地方呢﹖那些沒有儒家的地方為何又落後了﹖

    所以正確的問題,不是問「為何中國(或某個國家/文明)會落後」,而應該問「為何西方會突然跑出﹖」(方按﹕李氏用的形容詞是「西方當時癡左線」,大幅進步到拋離了所有其他文明)

    2. 李氏認為「中國落後」要分開兩方面討論﹕
    2.1 中國科學長期落後於西方嗎﹖
    2.2 中國傳統文化有礙科學發展﹖

    西方是受古希臘的哲學和古希伯來的信仰影響。
    中國則為孔孟、老莊、墨子、名家等百家爭鳴。可謂不分高下。
    本雅明稱這一段時期為「軸心時代」,也是哲學家的時代。

    到了後來,西方有亞里士多德(其睿智可稱當時世上之最,對幾乎每一學門都有獨到看法)、Eratosthenes則以陽光角度測量地球大小、還有阿基米德的諸多發現。而羅馬人則比較重實用而不好哲思,所以以工程學見長。
    同期的中國,則最終走出個董仲舒獨尊儒術。(方按﹕當然其實是外儒內法)

    再後來,歐洲就陷入中世紀的長期停滯和倒退。(李氏說有位朋友是建築師,就曾在其節目上介紹中世紀的建築比之前希臘羅馬的都差得多,因為技術都散失了。)
    這段時期中國則仍有進步。最值得一書的大概是1054年宋朝至和客星,即是現在留下蟹狀星雲的超新星爆炸。那麼顯眼的東西中國人有記載,歐洲卻沒有記載。

    李氏在此特別提出,叫大家不應該為子弟報讀IB,就算報了IB也應該輔以「家庭教育」。因為他遇到幾個朋友讀IB的子女,都很聰穎,但問起「中國四大發明」和「中國四大名著」,竟然連「粥粉麵飯」也不懂答﹗(這當然是gag :P )
    (方按﹕李氏一向嫌通識科不夠「知識性」的內容。很明顯他對通識的「補底」看法跟教育界對通識的「能力為本」看法很不同。)

    之後,西方進入文藝復興,繼亞里士多德後又出了達文西這個不世出的天才。同期又有宗教改革、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再之後1543年哥白尼日心說,催生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最後18世紀工業革命、西方正式崛起。其餘的事都是歷史了。

    3. 由於中國近代(大概在明中葉後)一直落後於西方,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就是那麼落後。直到李約瑟牽頭搞出這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的發明多不勝數﹕
    —輓馬法 horse harnessing 就是中國先發明,而且因此西方後來才可以用馬耕田,有助於文藝復興。
    —馬鐙 stirrup
    —尾舵 rudder,沒有尾舵船隻只能造成窄長狀以控制航向,有尾舵才可以造出鄭和寶船那種大船。
    —接枝法和輪耕法
    —勾股定理證明比 Pythagoras 略早
    —楊輝三角形亦遠早於 Pascal Triangle
    —韓信點兵亦早於 Remainder theorem (剩餘定理)

    中國天文學始於樸素的蓋天說,原本是「天圓地方」,後來已改成大地為「球」。
    後來漢朝張衡的渾天說,已經跟托勒密的地心說差不多。(此君又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再後來元朝發展出宣夜說,認為大地懸於虛空,已經很接近現在天文學的看法。
    鄧牧的《伯牙琴》亦有天外有天、多重宇宙的概念。

    唐朝虞喜發現了二萬六千年的「歲差」、僧一行測量子午線。
    宋朝蘇頌製作水運儀象台、《夢溪筆談》已提及石油應用和類似針孔攝影的原理。
    到了明朝,又有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本工藝百科全書)和李時珍《本草綱目》。

    李約瑟原著大家當然難讀,李氏推介大家讀Robert Temple《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由此可見,從中世紀開始,中國領先了西方近一千年。
    直到文藝復興後西方才迎頭趕上並領先。(以文化計五百年、以經濟計三百年)

    4. 有些學者問,宋代中國是否已在工業革命的邊緣﹖(Great Commercial Revolution)
    第一個問的應該是1973年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除了一般說宋朝被蒙古消滅阻礙了工業革命外,Elvin等人亦提出「高水平平衡陷阱」(high level equilibrium trap)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中國生產力處高水平,但人口亦多,要維持統一穩定就要避免「患不均」,於是難以產生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所需的資本累積。(方按﹕中國傳統是各房均分遺產,西方和日本都是長子繼承制,長子可獨得大部分財產。)

    與此同時,西方則進入一個技術和科學互相支援的加速循環。
    例如礦井抽水的技術誘發了真空和熱學發展,發展出紐康門蒸汽機和潛熱理論,然後又催生瓦特蒸汽機和卡諾循環,最後得到內燃機和熱力學。

    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時間比哥倫布早(1492),規模也更大。但相對於哥倫布「發現」了整片新大陸(儘管哥倫布本人到死都認為自己是去了亞洲外圍),鄭和下西洋耗費之鉅,對現代世界卻幾乎是零影響。

    5. 比較學者估算的全球GDP演變﹕
    在1750年(已是文藝復興後),中國佔了全球GDP約33%(三分一﹗)、南亞約25%,西方只有約18%。
    到了1900年,中國和南亞合共只佔5-6%,西方佔75%。
    可見單純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並未令西方經濟大幅領先中國(和其他地區),是到工業革命後才獨霸全球。

    6. 近代西方文明,是始於東羅馬帝國滅亡。拜占庭的學者逃亡到西歐,西方才重新發現古希臘/羅馬的文明,促使了文藝復興。西歐一方面出現科學革命,帶來了實驗+量化分析的科學方法﹔另一方面人文主義帶來民主制度、三權分立、啟蒙運動。而當時西歐的人也不認為中國落後,啟蒙運動時甚至出現中國熱(sinophilia)。

    東西方各種哲學可作個比較﹕
    印度﹕佛教 (出世)
    中國﹕道家 (出世)
    儒家—尚德 (入世)
    希臘﹕哲學—尚智 (入世)
    那麼為何中國沒有出現現代科學﹖這就是李約瑟問題。
    李氏推介陳方正的《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很多學者都懷疑,宗教信仰反而刺激了歐洲的科學研究。

    7. 會否有可能,其實每個民族都有機會發展科學,只不過現實中西方先行一步,於是就令其他人都失去機會﹖(因為只要一人領先,其他人就只有從後追。)

    余英時亦質疑,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核心價值,是否跟現代有抵觸﹖(當然他認為沒有)
    陳克艱《唯識的結構》說﹕儒家是人學,如果儒家開不出科學,就是人義不全。

    ---------------------(我是過分長氣中途腰斬的分隔線)---------------------

    方按﹕我想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還應該看看,中國和印度、中東之類的社會結構,是否妨礙了西方近代那種「技術—科學」互動的循環。
    說中國早就有近似現代天文觀念的「宣夜說」,但宣夜說卻只是偉大的玄思,並沒有導致任何可計算的理論成果。中國古代很多玄思就只是「偉大的猜想」而沒有去到科學理論的層次。
    至少就中國看,「工匠」一直社會地位不高,政治上有影響力的官員也很少對技術問題有興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否會令技術上的突破無以為繼、理論又變成無本之木﹖我有點懷疑。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中世紀的西方,貴族統治者也是目不識丁的。但壟斷了知識的教士卻擁有教權,可與貴族分庭抗禮。這樣會不會西方的技術、理論和高層之間的隔膜,沒有中國那麼闊﹖這點或者留待讀史的朋友評論。

    (另文﹕朱曉農教授—為什麼中國產生不了科學﹖)

August 19, 2015

  • 博物館三連擊

    趁暑期未完,有一天空閒去「解決」了三間博物館的展覽。

    首先去文物探知館看那個「發跡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專題展覽廳本來就是比較小,所以預計很快看完。但這次看得更快,因為根本沒甚麼「文物」展出來。今次找設計學院的學生,去設計一批跟香港工業歷史有關的藝術品,其實跟「文物」沒甚麼關係,感覺比較像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那麼為何不放在文化博物館﹖)

    除了「工廠妹萬歲」和介紹當年女工生活,倒有三幅舊照可以給大家發「想當年」之情﹕
    DSC03551aDSC03552aDSC03553a

    (題外話﹕在旺角匯豐外曾經見到一張「哪三位美國總統曾經在附近度身訂製西裝」的廣告,感覺十分「唔啦更」——訂西裝關銀行咩事﹖看清楚才知道原來是海事博物館「香港製造」專題展覽的廣告。應該是因為匯豐銀行有份贊助所以才貼廣告吧。這個廣告設計算是頗引人好奇的。)

    ---------------------------------(我是勞動光榮的分隔線)---------------------------------

    然後走去尖東,先解決午餐,然後走上半島中心的樂聲陳列室幫老媽問東問西。問完就去科學館睇西洋奇器

    這邊一樣沒有幾張照片,不是因為沒展品,而是因為不准拍。除了開首那些電腦動畫之外,其餘的部分全部不准拍,甚至還有個保安叔叔坐在展廳前舉起「不准拍攝」的牌子……不知為何他們比歷史博物館更嚴格(人家只是不准用閃光燈),不過人家說不要拍就不拍囉,面斥不雅。

    其實入口位置頗為浪費空間,一大條走廊沒有擺甚麼東西,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些名詞。然後轉角位十分驚人地擺了個(我猜有一個半人高)的半球,用來投映會轉的立體康熙朝《坤輿全圖》﹕
    DSC03554a
    當時對美洲北端的了解,還比不上澳洲。

    然後又是近年廣受歡迎的故宮動畫,故宮那麼大、可以介紹的東西那麼多,趙廣超這條水真係可以吃足十年。
    太和殿剖面真的很精細﹕
    DSC03558a
    望著那幅故宮地圖,發現原來在下雖然玩過陞官圖,但只想起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大學士,想不起其他殿閣了。

    裡面展品其實很多,可惜的不是不能拍,而是互動展品不多。尤其是天文儀器(只有幾件很簡單的有樣本試用),有很多單看文字介紹其實不太清楚怎樣用的。現場的互動展品仍是太「小朋友取向」,沒甚麼複雜的儀器讓人試用。

    中途見到一件清朝人體模型的複製品(其實就像現在的,只是身體更欠線條像根木頭),幾個少年、一對普通話母子、和一個像是導賞員的阿姐圍著在研究怎樣把身上的器官砌回去。聽見其中一個少年說自己在讀高中,明年DSE要考生物。
    這件模型對方某來說當然是沒甚麼值得好奇的,因為小時候已經常看人體解剖圖(謎之聲﹕媽呀,好毒呀﹗),對這些模型其實頗熟手。不過我看完附近其他展品,發現他們還未砌完,於是湊過去八卦一下。如果要考生物科但連人體模型也砌不完,沒問題麼﹖(其實也不一定有問題的,反正考試不會考你砌人體模型。我讀書時也只有少量問題會涉及器官位置。)

    發現少年指著右腎對上的器官,不知道那是甚麼,而旁邊的人(尤其是那個普通話媽媽)在亂猜一通。
    於是我決定出口術﹕你記得五臟是哪五臟﹖這是其中一個,你認得其他的就會知道這是甚麼。於是他用排除法就知道這其實是脾臟。
    導賞員大姐說起「脾掌消化」,但其實這只是中醫臟腑的看法(再重申﹕中醫臟腑不等於現代科學的器官),在西醫的現代解剖學而言,脾臟只不過是負責收藏和過濾血液淋巴液的地方。由於這甚至不是課程內容,學生認不到脾臟其實不出奇。當然,連心肝肺腎都不知位置的,就真的需要多點教育了。我們初中的科學科有沒有要求學生讀這個﹖

    要批評的話,就是準備展品說明時似乎不夠小心。至少我發現兩個問題﹕
    1. 「工部」在某展板竟譯成 Ministry of Industry,十分「現代化」的譯法。雖然工部的確有管工匠的,但其實它並不是搞甚麼「工業政策」,而是管公共工程。不過其他展板又會譯成較多人使用的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英文維基譯 Ministry of Works)
    2. 更扯的是,為展品說明撰文的館長似乎真的把1901年庚子西狩當成是慈禧和光緒去西部狩獵……中英文都是這樣寫。「西狩」只是庚子拳亂之後慈禧挾持光緒逃難的委婉說法呀。(外國使節多偏向有意循西法改革的光緒,慈禧要繼續軟禁光緒、把持朝政,自然不可能讓他留下給外國人「解救」掉。)
    科學館館長對歷史不在行不出奇(修歷史的去了歷史博物館吧﹖雖然2.只是初中中史程度的東西),不過給隔壁歷史博物館的同事過目一下不可以麼﹖

    ---------------------------------(我是漢清兩朝的分隔線)---------------------------------

    由於沒多少值得我動手的互動展品,所以一小時就看完,然後走到對面看歷史博物館的漢武盛世展覽。

    外頭的抗日戰爭圖片展,感覺是為了敷衍上頭跟隨北京把九月三日列為假期的倉卒之作。因為只有幾塊展板和圖片,連展品也沒有(甚至真實的「相片一張」也沒有展出)。基本上跟讀初中課本那些圖片沒甚麼分別。

    外面一塊展板介紹香港的漢代遺址,當然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李鄭屋漢墓吧。(但是否已肯定這是漢代的﹖以前有人認為嶺南屬「化外」,懷疑這是稍後時代才傳來漢朝樣式的嘛。)
    DSC03559a

    另外有個角落讓人穿漢裝拍照,當然方某志不在此。另一邊倒有件頗有趣的,就是模仿未央宮的立體投影模型﹕
    DSC03561a

    利用投影可以很輕易讓觀眾了解宮殿、椒房殿、少府、中央官署(兵工廠)、闕樓等地的相對位置﹕
    DSC03563aDSC03564aDSC03565a
    DSC03566aDSC03567a

    不看實物沒留意到原來官印可以小成這樣(跌落食物吞埋落肚都未必知…),而封泥除了有方形還有饅頭形的。
    DSC03569a

    幾個南越國的金印玉印。說明採用《史記》的中原論述,既然你是朝貢國又自行稱帝,自然就是「僭越」。不過我對立場興趣不大,倒是驚訝於原來那幾個印都不怎麼大(不如後世的玉璽),尺寸跟「賭神朱古力」差不多。另一有趣的是,原來那時已經流行用龜鈕。
    DSC03584aDSC03585aDSC03586a

    馬馬﹕「呢度D動物陶像幾似我地架,除左馬仲有牛呀、豬呀、羊呀、雞呀……」
    DSC03577a
    (方按﹕其實我覺得漢朝的動物俑比人俑更像真)

    傷心大發現﹕你標示現在「廣州」的地方明明是深圳龍崗……廣州不就是在當年南海郡治那個位置嗎﹖
    DSC03581a

    提起漢朝好像總有金鏤玉衣,不過仔細看會發現原來沒有下襠的。
    DSC03596aDSC03598a

    沒有下襠,除了玉覆面外還有塞竅。說明指包括肚塞和陰罩,那支大的應該就是肚塞吧,但陰罩是哪一枚﹖說明牌沒逐塊說明。看來就只有那隻像玉扼的東西用來套著陽具﹖
    DSC03644a

    馬馬﹕「呢幾隻回頭羊咩都好靚架﹗」
    DSC03599a

    這個銅鍾旁邊那支綠色液體,好多人沒看說明牌都不知道是滲了銅綠的古酒。
    DSC03601a

    這幅特別拍下來,因為每個三角形那麼小的空間中都繡了隻水禽,難度十分高。
    DSC03602a

    別說古人沒有創新意念,這個可以合蓋的銅羊尊燈、和收集燈煙的羽紋銅鳳燈,跟現在的產品相比也不分高下。
    DSC03604aDSC03605a

    馬馬﹕「D人成日都搵我地笨,唔止我地,連牛都要拉車喎。」
    DSC03607a

    六博早已失傳(維基有人聲稱知道玩法但看了也不甚了解),單看棋盤看不出怎樣玩的。又沒想到漢朝已有十八面骰
    DSC03609aDSC03610a

    鑄錢有銅範、有陶範。不過你看王莽那些「小泉直一」、「大泉五十」比原本的五銖錢還要小(卻聲稱分別值一個和五十個五銖錢),就會覺得實在太「搵笨」了。在那個商品貨幣時代,發行貨幣的物品價值,不可以跟貨幣面額差那麼遠吧。
    DSC03617aDSC03623a

    古簡要用試管裝起保存,而銅削就是「刀筆吏」用來削去簡上錯字的刀了。
    DSC03629aDSC03634a

    馬馬﹕「呢隻擺明係有翼既馬騮啦。」
    DSC03636a
    (家騮﹕邊個話我﹗)

    這個心形燭台(說明牌叫扶桑樹形),現在同樣的造型也應該很受歡迎吧﹖
    DSC03640a

    馬馬﹕「咩咩都有個印喎」(方按﹕這是給羌族酋長的銅印)
    DSC03645a

    原來當時西域已經流行這種大人頭的布,看起來有點像印第安人。
    DSC03651a

    新疆發現貝殼幣,證明當時西域已與沿海地區有貿易。
    DSC03659a

    很少見到瑪瑙雕成動物形的鏈。
    DSC03662a

    傷心大發現之二﹕攝政應該是 regent 而非 acting emperor 吧﹖不過王莽篡漢前曾稱「假皇帝」,這個譯成 acting emperor 倒是傳神,不過中文就應該用「假皇帝」而非「攝政」吧。
    DSC03664a

    有些中史朋友批評說堆了很多展品但不知想說甚麼故事,也有些應該會批評強調嶺南和中國關係的「國民教育」企圖吧﹖不過整個展覽,除了那幾個「僭稱皇帝」的南越王國印章之外,有甚麼展品是真的展示出嶺南跟中原很有關係呢﹖似乎倒見不到了,儘管場內已有部分廣東、廣西的文物。

    也有中文朋友批評主題「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像英文多於中文,倒真的很貼切。更不用說,整個展覽沒提過,漢武帝一個人把文景之治留下來的財富都花光了,他一個人「大頭症」(柏楊語)製造出來的「盛世」形象,其實也就是漢朝「盛極而衰」的開端。與其說這個展覽強調嶺南和中原關係,倒不如說這種盲目附和「強國」、「盛世」而不知收儉的意識,更為危險。

    ------------------------------

    博物館的回應﹕

    方先生:

    感謝閣下的寶貴意見,有關閣下提出「西洋奇器」展覽展板文字的問題,我們將會盡快作出修正。
    歡迎閣下再次蒞臨科學館參觀。

    梁穎恩
    香港科學館助理館長

    方先生︰

    您好!感謝        閣下對香港歷史博物館和「漢武盛世」展覽的支持!

    有關地圖上廣州位置的標示,我們其實早已發現問題,並用貼紙改正有問題的地方。惟貼紙可能在閣下觀看展覽期間脫落,我們亦隨即作出修正。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以防止這個情況再次發生。

    至於        閣下的第二個建議,我們同意你的說法,一般而言攝政的英文是「regent」。「假皇帝」或「攝皇帝」是王莽攝政時期的稱號,在一些英文著作中亦見「acting emperor」的用法 [例如Denis Twitchett和Michael Loewe合編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A.D. 220,頁229]。根據《漢書‧王莽傳》,當時群臣奏言:

    「……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于戶牖之間,南面朝羣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        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羣神,贊曰『假皇帝』,        民臣謂之『攝皇帝 』,自稱曰『予』。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        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託之義,隆治平之化。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臣節。自        施政教於其宮家國采,如諸侯禮〔儀〕故事。臣昧死請。」太后詔曰:「可。」

    因此王莽攝政,以及稱為「假皇帝」或「攝皇帝」,兩者其實皆指同一件事。當然,我們下次再作同類展覽時會更審慎用字,使中文及英文的文字更加相符,以避免引起誤會。

    我們再一次感謝閣下的支持和意見!

    香港歷史博物館
    二級助理館長(考古)
    陳慶源

August 10, 2015

  • 戰前九龍水務設施發展及現況

    [戰前九龍水務設施發展及現況]—主講﹕陳子浩先生 (水務署高級工程師)

    1. 講者對水務歷史的研究是始於協助何佩然教授撰寫水務署一百五十周年紀錄集《點滴話當年》。

    2. 講者展示一幅1937年的戰前供水圖,顯示了不同階段完成的工程。
    DSC01638a
    2.1 九龍地區供水自1895年開始,只利用三個井供水,因為當時只有駐軍、油麻地和紅磡一帶需要供水,其餘地方都可以自行取得溪水。1929年港島大旱也沒影響九龍,當時政府就在荔枝角取水運往港島,現時(荃灣)萬景峰的位置也設了「水船塢」供運水船停泊。
    DSC01676a
    那三個井是靠燒煤產生蒸氣動力抽水,其實就是包括現在上海街紅磚屋在內的建築群。但其實水務署是直至新鴻基想拆了紅磚屋重建的時候,才發現這是屬於自己的。
    2.2 1901年中電成立,1903年開始向九龍供電。
    2.3 1910年設立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

    3.1 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列依靠京士柏配水庫為紅磡供水。當時是淡水,現在已改為裝鹹水。京士柏配水庫現屬於天文台氣象站範圍,機電工程署的同事還一直以為那是防空洞(講者﹕防空洞怎會挖得那麼高﹖)。
    3.2 舊檔案提及「油麻地配水庫」有四拱券。但這個配水庫已出現裂痕,以前只是用筒瓦去補,最後漏水太嚴重無法再用。

    4. 1895年的供水工程不會超過界限街,到租借新界簽約後就立即去築水塘。
    4.1 九龍水塘群包括﹕
    —九龍水塘 (1901動工,1910完成)
    —石梨貝水塘 (1926)
    —九龍接收水塘 (1926)
    —九龍副水塘 (1931)
    4.2 仍包括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另增加城門溪谷計劃
    DSC01643aDSC01646a

    5. 1902年工務局長報告p.56提及Messrs Denison, Ran & Gibbs公司承造九龍水塘工程。
    5.1 Gibbs此君原為工務局助理工程師,任職九年,後來拿了政府的資料出去搞公司私伙投標。如果放在今天一次是大醜聞,但當時就是這樣。而英國人有趣之處,是他們通常賺完錢退休後就會留下一些學術研究作紀錄,於是今天我們仍可以從中得知這些工程的設計詳情。
    5.2 九龍水塘主壩呈雙弧形,可能因為太複雜所以於1908年爛了尾(不知是判頭還是工程師出問題),後來再由另一判頭接水才完成。
    5.3 九龍水塘水掣房有一系列的掣,可以控制由不同高度放水。
    5.4 水掣房和記錄器房都是粗砌花崗石建築,與Gibbs負責的黃泥涌水塘相近。原為木樑頂,後來因為太難維修,改為石屎頂。
    5.5 水掣其實很重,所以每個水掣旁都有重錘以平衡重量。
    DSC01648a
    5.6 九龍水塘溢洪壩(1910)旁邊的就是記錄儀器房。

    6. 九龍水塘界石也是個很有趣的故事。
    DSC01649a
    6.1 界石上的「KWW 1902」代表了Kowloon Water Works,跟港島的HKWW (Hong Kong Water Works)標誌不同,其實是區分兩家產業,因為兩地水務原來是不同的。港島供水,本由差餉支使,所以當時港島居民是有權免費從街喉取水的,他們也可以選擇付費駁喉入屋。而九龍的供水一開始就是收費的,當時也只有駐軍、紅磡火柴廠和少量居民需要供水。
    6.2 港島區「免費取水、收費駁喉」也催生了一種新生意,華人自行駁「傍喉」入屋不給錢政府。這些喉質素較差,後來當然也就作廢了。但「傍喉」這個名稱就遺留下來。直到今天,由濾水廠輸水往各區的大喉,再由大喉分支到客戶地界內的水喉,仍稱為「傍喉」。
    6.3 水務署同事現正逐步(因為要在水務工作餘下的時間才做)清點界石的數目和位置,重定坐標和測量。這些界石的設計很有趣,每塊石面文字的方向都不同,總之每一塊你看著文字的時候,就會同時望著水塘,因為它們就是集水區的界線。

    7. 九龍副水塘附近的公廁對上有間屋,他們懷疑這是圖則上的 KWW Caretaker Bungalow。它的基座跟水務署的建築一樣,但圖則在1902之前,未有Gibbs的簽名。但搞清楚這幢建築是否屬於水務署,有助於尋找其餘的界石。

    8. 大埔道沙濾池,1922年完成。旁邊還有 foreman's quarter。

    DSC01652a

    9.1 石梨貝水塘的石砌溢洪漕,奇怪地未有評級。
    9.2 石梨貝水塘的東北壩是用預製混凝土建設,溢流道也用上預製花崗石。兩者都是試驗性質,後來就大量運用於其他水塘。
    9.3 石梨貝水塘水掣房(1926)是首個用預製混凝土的水掣房。

    10. 城門水塘儲水,分別經由北渠和南渠輸入九龍接收水塘,然後再經石梨貝濾水廠送出去。北渠和南渠分別有量水站,以流水速度量度水量,現在用泵已經可以計數,所以不再需要量水站了。

    11.1 九龍接收水塘(1926)有最華麗水壩,連扶手都用花崗岩製成。(因為細,所以本錢夠)
    DSC01655a
    11.2 當其他水掣房的門楣年份都是凹字,只有九龍接收水塘水掣房的年份是凸字。(當然也是因為錢多的緣故)

    12.1 石梨貝濾水廠分四期,處理量共400000加侖,現在只餘下60000-70000。它跟西區快速濾水廠(就是香港大學後面)一樣,都是使用快速重力過濾池,不需要用人力處理。在當時是先進科技,譚肇源《五十年來香港建築工程回憶錄》(1955)提及,當時英京倫敦也只有兩處快速濾水廠。
    (方按﹕網上只查到譚肇康和《香港五十年工程回憶錄》,可能是我抄錯,又或者同一人同一書有不同名稱。)
    12.2 西區快速濾水廠(1922)後來因為香港大學興建黃克競樓已拆卸。
    12.3 當時的公家設施往往會在年份上面加個皇冠,但其中一個竟然有水管在皇冠正上方穿過。講者笑說當時的人也很反叛。

    13. 當時做了兩條輸水管道往港島(因為當時缺水的其實是港島,不是九龍)。第一條是1930年,是當時大旱應急而造的,後來就穿了。到1935年再做了一條,九十年代也穿了。

    14.1 中電紀念百周年時出版了本《光耀百年》,裡面拿了石梨貝濾水廠(1928)的照片紀念中電開始向九龍供電。講者說用那幅圖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濾水廠的機器其實不需電,是用水力渦輪推動的。供電其實只是用來點燈。
    14.2 另一個戰後興建的東區濾水廠則用了Peterson廠設備。
    14.3 照片可見泵房裡面有個「電話亭」,是因為泵房機器實在太嘈,所以要躲進去才可以聽電話。但響鈴是在外面的,所以來電時也會知道。
    14.4 講者說石梨貝濾水廠「可能是」世上唯一仍然運作的重力沙濾池。
    14.5 濾水廠自己也有個「暗塘」的水掣房。

    15.1 九龍副水塘(1931)負責接收九龍水塘的溢流,如果副水塘也溢流就會經荔枝角排出海。
    15.2 這是第一個以大規模預製石屎件興建的水壩。(直線式水壩)
    但樣式仍造成花崗石形,就連古蹟辦也誤以為是。
    15.3 香港仔上水塘(1931)也是建築來額外接收雨水。
    15.4 當時的照片解像度很高,不斷放大可以見到很多細節。例如當時已用飛索吊運方便工程,由兩側山邊吊起飛索,中間以三角形吊架吊運重物。

    16. 講者說溢洪是好看,但會被市民指責浪費食水(前幾年就有不少這樣的新聞),所以現在水務署已經調節到可以及時把過多的儲水調為沖廁用(香港仍有淡水沖廁),不會再出現溢流現象。大潭水塘仍有很多新人去拍結婚照,但就不會再拍到溢洪的壯觀景象了。

    17. 九龍副水塘大壩仍未列入法定古蹟(只是二級歷史建築),但欄杆上的鐵網已爛(一開始時是未有設計鐵網的,但因為欄距較大,為防有人跌落水塘故加鐵網)。他們有意稍後修補鐵網,以便申請成為法定古蹟。

    18.1 城門水塘於1923年起分期興建,直到1937年才落成。由於1935年是佐治五世登基廿五年,故臨近落成前港府改名為銀禧水塘。講者說中文報紙仍是大部分時間都叫城門水塘,很少叫銀禧,但我卻有印象聽過銀禧水塘的。
    18.2 容量為30億加侖(1360萬立方米),當年港府甚至聲稱有了這個水塘以後不會再制水(當然事實是後來還有多次制水,因為人口和工業都大幅增長了)。到了今日,一次儲滿水仍足夠香港五天用水量。
    18.3 城門的水,經過石梨貝濾水廠後,經第三條輸水隧道,於皇后碼頭附近上岸連接港島供水網。於當局拆卸皇后碼頭時也拆掉了。
    18.4 奇就奇在,那麼重要的水務設施,竟然只有紀念碑是法定古蹟。
    18.5 另一特色是城門水塘的水掣房是在水中間。

    19. 未加入水務古蹟前只有八十幾個法定古蹟。但當時要加入的水務古蹟有四十一個,所以當局把它們列為「六個水塘群」當成六個法定古蹟註冊。

    20. 雙城記﹕一是上城門下城門,另一是小城門對大城門。
    20.1 下城門其實是在城門水塘(上城門)後另建的新水塘。
    20.2 小城門其實是英國人應急務實之作。因為當時實在急需用水,不能坐等城門水塘完工,所以先在城門水塘原來的半腰位取水(方按﹕菠蘿壩﹖),經北渠進入九龍接收水塘供應市區使用。
    DSC01658a
    20.3 為了建築工程,中電在現場搭建了22kV變電站,這也是讓中電進入新界獨佔輸發電事業的濫觴。工程最後用了八年才完成。
    DSC01662a
    20.4 英國人另一認真的證據,就是他們1936年在現場旁邊修建了縮尺的溢流水力模型作測試(即是測試溢流會否對大壩和其他設施造成損害)。這些測試的成果有目共睹,因為城門水塘直到現在都沒出過事。
    DSC01663a

    21. 當時的新聞報導﹕
    21.1 工商日報
    —1935年4月16日﹕「登極紀念期內食水全日開放」
    —1935年5月3日﹕水務局報告
    —1935年5月4日﹕宣佈改名銀禧水塘(又名租庇利水塘)。講者說同期亦將筲簊灣道其中一段改名英皇道,相對於銀禧之名早已被人淡忘,英皇道則使用至今。
    —1935年5月5日﹕「食水全日開放」
    DSC01667a
    21.2 華字日報1922年9月7日﹕政府欲由盛梅谷及大帽山收貯食水。
    城門谷本來就沒有城門,那麼為何會叫「城門」﹖這裡似乎提供了一些線索。也許本來是叫盛梅谷的,只是華人太喜歡「城門」這個名才以訛傳訛而已。
    21.3 南強日報
    —1929年1月11日﹕新界紳士口述城門水塘建築近況,正在搬村賠償階段。
    近年有城門谷村民後人投訴說當年賠償不足,他們後來翻查資料才找到這批舊報紙,印證當年賠償相當豐厚,村民亦滿意。
    DSC01669a
    —1929年2月4日﹕金督巡工地,村民請願說沒地方搬村,後來港督指示政府解決了問題。
    —1929年9月29日﹕城門谷居民遷往錦田的城門新村
    DSC01671a

    22. 城門水塘紀念碑
    (古蹟辦)
    (方按﹕竟然還有大陸人整段抄了下來)
    22.1 碑上刻有拉丁文,和大壩落成的1937年。
    (方按﹕講者把這句「Nisi Dominus Frustra」說成「沒有上帝就甚麼都做不成」當然沒錯。不過查起來其實更有趣,因為這句其實也是愛丁堡市徽的銘言。這句拉丁文直譯成英文就是「Except the Lord in vain」,改寫自聖經詩篇127篇,大概可寫成「若無上主,一切徒然」。眾所周知,香港一直有很多蘇格蘭人參與建設,直到現在還留下很多痕跡。用這一句固然是因為聖經原文提及「建造」,但會不會也是主事人跟愛丁堡有點關係﹖這點我從工程師名字上查不到。)
    22.2 最奇的是,這個碑是「三無」﹕無水塘名字、無揭幕嘉賓名字、無揭幕日期。
    講者認為是因為「時機不好」,因為之前華報稱改名銀禧乃為英皇「登極紀念」,佐治五世到1936年倒真的「登極」了,不過是天極。繼位的愛德華八世又「不愛江山愛美人」旋即遜位,由其弟佐治六世繼任。到1937年完工由港督郝德傑爵士揭幕時,英國人可能已經覺得尷尬到不寫好過寫。
    22.3 工商日報1937年1月30日已經是寫﹕「城門水塘今日由港督揭幕」(不再稱銀禧焉),並稱「不愁再有水荒」。
    DSC01675a
    同日報載「失事喪命者有叄十四人」,但這只是官方紀錄的數字,只計算工程意外的死亡人數。應該還有很多人是死於瘧疾的。

    23. 總結﹕戰前九龍的供水系統
    23.1 油麻地井水供水系統(1895)
    23.2 九龍重力自流供水系統(1901-1931)
    23.3 小城門(1927)、大城門(1937)供水系統
    還有下城門,六十年代配合船灣淡水湖,向荃灣和沙田供水。
    古物古蹟辦事處還把(上城門的)菠蘿壩誤當了下城門的壩。

    24. Q&A時段
    有一份在台灣的日文《香港水務調查報告書》有助於研究香港戰前供水。因為與日軍攻港後四處搶掠相反,水務設備只有少量被破壞(畢竟日本人佔領後也要飲水),大部分的設備都被保留、文字圖片檔案之類都被保存起來。這本報告書就是日方找人把戰前幾年的水務署報告逐句翻譯成日文而成,因此在檔案原文上面還留下鉛筆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