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9, 2006

  • 同學想知道「雙颱效應」是怎樣的,請看天文台電腦預報動畫
    你可以見到兩個颱風在前進的同時,互相逆時針方向繞圈。

    (雙颱效應,正名應是藤原效應……我們很忌諱日本人的名字嗎﹖)

    又,看看太平洋海面,有一個更大規模的颱風,黃雀在後。

    -------------

    回去八卦放榜,兼且解決一點工作。
    (說八卦,是因為在下這種小人物不需要教會考班)
    本來想講下,不過想做下功課先。

    原來天氣確實是除了男女之外,最受關注的話題。
    那個隔了一年才找到答案的問題(藍盾),反而冇人理。一篇文章受歡迎程度,與所耗心力確實沒有甚麼關係。
    難怪「劣 blog 驅良 blog」的論調高唱入雲。

    該文中在下回應﹕

    我同意「劣幣驅良幣」的比喻不準確,不過我覺得也有點歪打正著,尤其「愈是不良愈受歡迎」這一點。

    blog 和貨幣不同,「良幣」只要見到便藏起來就成(就好像女皇頭硬幣在回歸時被過度收藏一樣),但「良 blog」則不單止「製作成本」高,連「觀賞成本」也很高。大眾基本上是平庸的(這也不全是貶抑,而是必然的),不願意支付高成本看「良blog」,「劣blog」反而以最低成本提供娛樂消遣(他們只是要這個)。
    (我聽過不少人抱怨,好的 blog 需要很多時間去讀、花很多腦汁去理解感受,所以把時間都消磨光了﹗)(追看知日部屋的討論就是好例子)

    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會明白 Nyx兄的比喻,為何新聞傳媒和 blog,一樣充斥大量低質素的資訊。這些被我們「鄙棄」的東西,不單止是容易製造,而且竟然是最受歡迎的。
    (最簡單的比較﹕看「乜周刊」的人多﹖還是看《明報月刊》的人多﹖)

    這並不單單是明仔君所指的「機會」問題,不單是「供」的機會低,連「求」也一樣的低。最終就會造成「劣 blog 驅良 blog」的效應,正如傳媒劣化越來越嚴重一樣。

    又再回到生態觀點﹕只有受眾的水平提升,願意支付較高的「成本」,才能在市場上製造「選擇」壓力,令「blogosphere」朝「高水平」的水向演化。

    (方按﹕另讀〈網上蝗蟲侵蝕討論空間〉)

    今早讀到〈博覽群書與博覽群 blog〉一文(敝日記另一廣告商),令我不禁更為憂慮。如果大家都有這種想法,世上想有良 blog 苟存,也難。

    給學生的警告﹕你地有排都未到呢篇文講既境界。就是連你的老師—我—也沒有精力棄普及讀本而讀教科書,更未至於嚴格挑飲擇食。

    又﹕其實看看前天介紹《閱讀的風貌》,你會發現,這位網主「出書濫」的批評,在文言文時代早已有了。分別是,古人依然勸人多讀書。因為寧願你多讀,總好過你不讀。
    多吃,頂多消化不良﹔不吃,會餓死。精神食糧,亦相同也。
    對於一般人﹕多讀,頂多耗費心神﹔不讀,才真的會精神委靡。

    只有先練好劍的人,才有資格講「手中無劍」。

Comments (8)

  • Read.

    方兄,你所指的更大規模的颱風是否出現在 11日香港沿岸的那個?

  • 維基好似唔多齊全咁wo~
    到個網:http://redox_jeune.tripod.com/fujiwara.htm
    講藤原效應
    借左你post,而家就當還俾你la^^:

    雙颱風效應又叫藤原效應 

    兩個接近的氣旋式渦旋,其運動軌跡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呈氣旋式螺旋軌跡,這就是藤原效應主要的現象。

    颱風是自然界最具破壞力的天氣系統,也是影響台灣最重要的災變天氣,其所帶來的雨量亦是台灣地區重要的水資源來源。以1995年為例,許多颱風過門而不入,造成缺水及限水的問題,嚴重影響農耕、部分工業生產及經濟民生。而1996年的賀伯(Herb)颱風,雖然中央氣象局準確預報了路徑和雨量,但因其所帶來的雨量實在太大,使台灣災害損失高達五百億台幣。此外,1995年9月22日掠過恆春半島的賴恩(Ryan)颱風,雖然在蘭嶼有強烈風雨,但因為暴風半徑減小,使台灣本島的風雨不如預期,因此部分企業與民眾對當日防颱放假的作法感到質疑。由以上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颱風對台灣地區造成的直接與間接影響,以及對災害防治、經濟生產、民生活動、水資源規畫,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颱風的能量

      就學術觀點而言,颱風是地球物理流體力學中的絕妙現象。颱風系統包含了旋轉渦旋、水潛熱釋放、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等物理過程,且涉及許多不同時間尺度、空間尺度的流體力學與熱力學。這樣一個高能量的系統,在天氣現象包含強風與豪雨,強風伴隨著大量動能;豪雨則帶著大量水汽凝結的潛熱釋放。

      颱風大量降水累積的潛熱釋放是十分驚人的,其能量可以比強風的能量大一、二個數量級(十到一百倍)。以賀伯颱風為例,台灣地區平均雨量約為四百公釐,乘以凝結熱(2.5×10(6上標)J Kg(-1上標))及台灣地區面積後,可得到總能量估計值10(20上標)焦耳。如此龐大的能量相當於台灣數百年的總用電量,若完全反應在大氣溫度上,可使台灣整層大氣增溫一百度;幸好因為大氣動力調節以及熱力學限制機制的緣故,這些能量最後並不會造成局部增溫。為了讓各位更瞭解颱風是個高能量系統,我們將颱風潛熱釋放能量與其他重要事件的能量比較,列於表一。

    藤原效應

      雖然颱風本身有相當大的潛熱釋放,但是其運動特性仍然可以用一般不含潛熱釋放的旋轉流體運動學來解釋。例如中太平洋的颱風運動受海洋上長期存在的副熱帶高壓環流影響,加上地球科氏力隨緯度增加的因素,一般颱風多為向西或西北運動。但是今年九月的寶發(Bopha)颱風並不遵循這樣典型的路徑;其路徑先向西北西而後轉向南,經過台灣東方海域直撲菲律賓。如此詭異的路徑,科學家們卻可以事先掌握,靠的是我們對颱風「藤原效應」的瞭解。

      「藤原效應」最早來自藤原(Fujiwhara)在1921~1931年間的一系列水工實驗及研究發表。主要是描述這樣一個現象:兩個接近的氣旋式渦旋(如颱風一般,流體中具旋轉者),其運動軌跡以兩者連線的中心為圓心,呈氣旋式螺旋軌跡。自從1960年代第一枚氣象衛星發射後,對於颱風的定位及路徑預報有了很大的改善;更多的資料讓科學家發現到真實大氣亦存在與實驗類似的藤原效應,我們可以將它應用在颱風路徑預測上。

      因為北半球的颱風本身以氣旋式(反鐘向)旋轉,颱風以外周圍的氣流亦受其影響,為氣旋式風場。如同水流一般,若有一質點位於氣旋式風場中,勢必為風場帶動,移動路徑為氣旋式旋轉。雙颱風即因受到彼此風場影響,呈氣旋式(反鐘向)互繞,如同藤原先生在水工實驗得到的結果。當然,在南半球,因為颱風的環流是順鐘向,所以雙颱風是以順鐘向互繞。

      實際大氣的大尺度背景風場,遠比單純雙颱風交互作用時複雜,再加上水潛熱釋放以及地球旋轉的科氏力隨緯度增加,因此雙颱風除了互繞外,還能產生合併、分離、拉伸等現象。科學家們發現,兩個颱風通常慢慢靠近,直到相距約一千至一千二百公里時,開始受彼此影響,呈氣旋式螺旋軌跡接近;但到八百公里左右時,有兩種情形可能發生,一為合併,另一為分離。又過程中亦可能因颱風登陸,造成強度減弱、消散,改變了雙颱風的交互作用。
    1994年西北太平洋上的派特(Pat)和露絲(Ruth)颱風是互繞合併的案例,其相對於雙颱風中心點的軌跡如圖一所示。四天之中兩個颱風互繞,最後合併。1991年的耐特(Nat)及密瑞兒(Mireille)颱風則是典型的互繞而分離個案,其相對於中心點的軌跡如圖二。此二例都可以藤原效應合理解釋雙颱風的運動。

      分析今年(2000年)9月6日至11日的寶發及桑美(Saomai)颱風路徑,亦取其相對於兩者中心點的軌跡。在9月11日寶發颱風登陸菲律賓前,兩者呈氣旋式互繞,也是明顯的藤原效應。若非寶發颱風登陸菲律賓,二者亦有機會合併為一。

      除了已熟悉的合併與分離,「拉伸」現象也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之一,從衛星雲圖上可清楚看到1998年10月在台灣東南方的亞力士(Alex)颱風受瑞伯(Zeb)颱風的影響,在氣旋互繞後,亞力士颱風被拉伸成帶狀,且與瑞伯間有「無雲帶」分隔。這是因為瑞伯颱風的風切強過於亞力士颱風的旋轉,就如同旋轉相對較弱的陀螺較易停止,亞力士颱風的旋轉慣性無法維持自身完整;風速快的地方比其他風速較慢的地方快太多,如同要將颱風撕裂開來一般。在亞力士颱風被拉伸的同時,瑞伯颱風的強度亦被觀測到增強,這是個有趣的現象。

      由於電腦的發展迅速,如今科學家們可以利用動力、熱力學等物理規律對颱風進行數值模擬及實驗,並且模擬出藤原效應的各種現象,對詳細討論有興趣的讀者,請見參考資料。綜合颱風個案及數值模擬結果,可知主要的變因有距離、強度(最大風速)、大小(暴風半徑)三項。兩颱風需先靠近至距離一千公里左右,才會開始感受到彼此的影響(確切的距離與其暴風半徑有關),而強度和大小決定了周圍風場的分布,以及颱風的旋轉慣性。較小且弱的颱風對強且大的颱風運動影響有限;甚至如同亞力士颱風一樣,可能會被拉伸成雨帶,裹於大颱風周圍,這時候大颱風帶來的災害就更嚴重了。

  • 魚頭﹕非也,是西太平洋的那個,當天香港的已經減弱了。
    西太平洋上空的低壓區,等壓線密得驚人。

    Alex﹕謝補充。
    不過為免令讀者難於閱讀,只需要抄連結就夠了。
    (動輒把人家全文照搬,其實是很不尊重的做法)

    其實要簡單理解,維基那段文已經很足夠了。
    如果能找到天文台出版《颱風》的,裡面還有一幅圖表很能說明這個效應。

  • Understand  & Thanks for your information (Gosh! I am using the tone of replying my boss to speak to you! Forgive me.............)

  • 反而唔多明,邊個同邊個合埋左一齊??
    仲有,後面勁大個個,係唔係颱風黎ga??
    請方兄解答!

  • 頭腦簡單的魚頭留言:

    "我聽過不少人抱怨,好的 blog 需要很多時間去讀、花很多腦汁去理解感受,所以把時間都消磨光了﹗"

    知否依一句說話亦可運用於方兄你的xanga 上,睇你的xanga 真係要花時間去閱,更要多花時間去消化 / 理解,這不只是我,也是我的朋友睇完你的xanga 後的睇法。

  • Alex﹕我冇話邊個合埋喎。
    自己再睇睇風速圖,就知道那是不是颱風了。

    魚頭﹕如果按照那位「不大不小」網主的看法,只不過是因為我不懂得言簡意賅而已。

  • 剛巧 "閱讀的風貌" 這本書我上星期在公立圖書館借了看
    不過就覺得只得 checkpoint1 "閱讀的風貌" 和 checkpoint4 "給大腦的四種飲食" 這兩篇比較好看

    那些網站介紹就太像 "電腦雜誌" 的推介 , 我不喜歡

    看 "重度書癡的黃金守則" 時 , 真的是立即想起你這個 "真.重度書癡"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