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30, 2015
-
李逆熵﹕中西科技觀與宇宙觀的異同
(先旨聲明﹕習慣看李逆熵的話,都會知道他很長氣,這次也一樣。所以其實用了兩小時只說了個「開頭」,不要指望會說到結論。:P )
1. 李氏開題說自己38年前在港大讀書時,參與學聯辦的中國科技史展覽。發現很多人都在問「中國為何落後於西方」。
他認為當時很多國家和文明都落後於西方,這是個普遍性問題而非只「中國」落後的問題。
如果像當時國粹派跟隨大陸「批林批孔」的論調,說這是「儒家」造成的問題(方按﹕其實也不只中共,新文化運動已是這樣說),那麼就當解釋了「中國」的落後,那麼印度呢﹖埃及呢﹖其他地方呢﹖那些沒有儒家的地方為何又落後了﹖所以正確的問題,不是問「為何中國(或某個國家/文明)會落後」,而應該問「為何西方會突然跑出﹖」(方按﹕李氏用的形容詞是「西方當時癡左線」,大幅進步到拋離了所有其他文明)
2. 李氏認為「中國落後」要分開兩方面討論﹕
2.1 中國科學長期落後於西方嗎﹖
2.2 中國傳統文化有礙科學發展﹖西方是受古希臘的哲學和古希伯來的信仰影響。
中國則為孔孟、老莊、墨子、名家等百家爭鳴。可謂不分高下。
本雅明稱這一段時期為「軸心時代」,也是哲學家的時代。到了後來,西方有亞里士多德(其睿智可稱當時世上之最,對幾乎每一學門都有獨到看法)、Eratosthenes則以陽光角度測量地球大小、還有阿基米德的諸多發現。而羅馬人則比較重實用而不好哲思,所以以工程學見長。
同期的中國,則最終走出個董仲舒獨尊儒術。(方按﹕當然其實是外儒內法)再後來,歐洲就陷入中世紀的長期停滯和倒退。(李氏說有位朋友是建築師,就曾在其節目上介紹中世紀的建築比之前希臘羅馬的都差得多,因為技術都散失了。)
這段時期中國則仍有進步。最值得一書的大概是1054年宋朝至和客星,即是現在留下蟹狀星雲的超新星爆炸。那麼顯眼的東西中國人有記載,歐洲卻沒有記載。李氏在此特別提出,叫大家不應該為子弟報讀IB,就算報了IB也應該輔以「家庭教育」。因為他遇到幾個朋友讀IB的子女,都很聰穎,但問起「中國四大發明」和「中國四大名著」,竟然連「粥粉麵飯」也不懂答﹗(這當然是gag
)
(方按﹕李氏一向嫌通識科不夠「知識性」的內容。很明顯他對通識的「補底」看法跟教育界對通識的「能力為本」看法很不同。)之後,西方進入文藝復興,繼亞里士多德後又出了達文西這個不世出的天才。同期又有宗教改革、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再之後1543年哥白尼日心說,催生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最後18世紀工業革命、西方正式崛起。其餘的事都是歷史了。
3. 由於中國近代(大概在明中葉後)一直落後於西方,所以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就是那麼落後。直到李約瑟牽頭搞出這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的發明多不勝數﹕
—輓馬法 horse harnessing 就是中國先發明,而且因此西方後來才可以用馬耕田,有助於文藝復興。
—馬鐙 stirrup
—尾舵 rudder,沒有尾舵船隻只能造成窄長狀以控制航向,有尾舵才可以造出鄭和寶船那種大船。
—接枝法和輪耕法
—勾股定理證明比 Pythagoras 略早
—楊輝三角形亦遠早於 Pascal Triangle
—韓信點兵亦早於 Remainder theorem (剩餘定理)中國天文學始於樸素的蓋天說,原本是「天圓地方」,後來已改成大地為「球」。
後來漢朝張衡的渾天說,已經跟托勒密的地心說差不多。(此君又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再後來元朝發展出宣夜說,認為大地懸於虛空,已經很接近現在天文學的看法。
鄧牧的《伯牙琴》亦有天外有天、多重宇宙的概念。唐朝虞喜發現了二萬六千年的「歲差」、僧一行測量子午線。
宋朝蘇頌製作水運儀象台、《夢溪筆談》已提及石油應用和類似針孔攝影的原理。
到了明朝,又有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本工藝百科全書)和李時珍《本草綱目》。李約瑟原著大家當然難讀,李氏推介大家讀Robert Temple《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由此可見,從中世紀開始,中國領先了西方近一千年。
直到文藝復興後西方才迎頭趕上並領先。(以文化計五百年、以經濟計三百年)4. 有些學者問,宋代中國是否已在工業革命的邊緣﹖(Great Commercial Revolution)
第一個問的應該是1973年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除了一般說宋朝被蒙古消滅阻礙了工業革命外,Elvin等人亦提出「高水平平衡陷阱」(high level equilibrium trap)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中國生產力處高水平,但人口亦多,要維持統一穩定就要避免「患不均」,於是難以產生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所需的資本累積。(方按﹕中國傳統是各房均分遺產,西方和日本都是長子繼承制,長子可獨得大部分財產。)與此同時,西方則進入一個技術和科學互相支援的加速循環。
例如礦井抽水的技術誘發了真空和熱學發展,發展出紐康門蒸汽機和潛熱理論,然後又催生瓦特蒸汽機和卡諾循環,最後得到內燃機和熱力學。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時間比哥倫布早(1492),規模也更大。但相對於哥倫布「發現」了整片新大陸(儘管哥倫布本人到死都認為自己是去了亞洲外圍),鄭和下西洋耗費之鉅,對現代世界卻幾乎是零影響。
5. 比較學者估算的全球GDP演變﹕
在1750年(已是文藝復興後),中國佔了全球GDP約33%(三分一﹗)、南亞約25%,西方只有約18%。
到了1900年,中國和南亞合共只佔5-6%,西方佔75%。
可見單純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並未令西方經濟大幅領先中國(和其他地區),是到工業革命後才獨霸全球。6. 近代西方文明,是始於東羅馬帝國滅亡。拜占庭的學者逃亡到西歐,西方才重新發現古希臘/羅馬的文明,促使了文藝復興。西歐一方面出現科學革命,帶來了實驗+量化分析的科學方法﹔另一方面人文主義帶來民主制度、三權分立、啟蒙運動。而當時西歐的人也不認為中國落後,啟蒙運動時甚至出現中國熱(sinophilia)。
東西方各種哲學可作個比較﹕
印度﹕佛教 (出世)
中國﹕道家 (出世)
儒家—尚德 (入世)
希臘﹕哲學—尚智 (入世)
那麼為何中國沒有出現現代科學﹖這就是李約瑟問題。
李氏推介陳方正的《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很多學者都懷疑,宗教信仰反而刺激了歐洲的科學研究。7. 會否有可能,其實每個民族都有機會發展科學,只不過現實中西方先行一步,於是就令其他人都失去機會﹖(因為只要一人領先,其他人就只有從後追。)
余英時亦質疑,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核心價值,是否跟現代有抵觸﹖(當然他認為沒有)
陳克艱《唯識的結構》說﹕儒家是人學,如果儒家開不出科學,就是人義不全。---------------------(我是過分長氣中途腰斬的分隔線)---------------------
方按﹕我想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還應該看看,中國和印度、中東之類的社會結構,是否妨礙了西方近代那種「技術—科學」互動的循環。
說中國早就有近似現代天文觀念的「宣夜說」,但宣夜說卻只是偉大的玄思,並沒有導致任何可計算的理論成果。中國古代很多玄思就只是「偉大的猜想」而沒有去到科學理論的層次。
至少就中國看,「工匠」一直社會地位不高,政治上有影響力的官員也很少對技術問題有興趣(「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否會令技術上的突破無以為繼、理論又變成無本之木﹖我有點懷疑。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中世紀的西方,貴族統治者也是目不識丁的。但壟斷了知識的教士卻擁有教權,可與貴族分庭抗禮。這樣會不會西方的技術、理論和高層之間的隔膜,沒有中國那麼闊﹖這點或者留待讀史的朋友評論。(另文﹕朱曉農教授—為什麼中國產生不了科學﹖)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