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

  • 佔旺帶來的巴士路線啟示

    (方某不是巴迷/膠,對交通了解有限,以下純粹個人觀感,歡迎看倌指正。)

    佔旺這陣子,很多經過彌敦道的巴士都改了道,我也有試過搭42A和41A看看改成怎樣。

    westklnsouth

    南行方面﹕

    42A本來由長沙灣道入彌敦道直落佐敦道。
    近日我沒有搭42A出彌敦道,但九巴資料顯示,改道後由南昌街入荔枝角道,再轉入塘尾道和渡船街。然後落匯翔道、匯民道、柯士甸路西、雅翔道入渡華路總站。(渡船街後面那段路我從沒路經過,所以不知實際如何。)

    41A原本由西九龍公路轉入西九龍走廊,然後在旺角消防局(保良局莊啟程那邊)出太子道西,然後經荔枝角道入彌敦道。
    改道後乾脆直接由西九龍公路出匯翔道,在英皇佐治五世公園轉廣東道,然後經九龍公園徑出梳士巴利道,完全不經彌敦道。

    westklnnorth

    北行方面﹕

    41A原本經彌敦道,到亞皆老街轉左,到大角旺折入西九龍公路。
    改道後,經過九龍中央郵政局後,即轉入眾坊街,再經上海街出佐敦道,然後入西九龍公路。

    42A原本佐敦道出,經彌敦道,轉長沙灣道。
    改道後,同樣於九龍中央郵政局後,轉入眾坊街,但右轉上海街後到玉器市場再右轉甘肅街,然後入渡船街和塘尾道。經荔枝角道和黃竹街回到長沙灣道。

    ---

    41A因為改道,只出油麻地和尖沙咀,乾脆變成特快線(X),去尖沙咀和回青衣都只需15分鐘,非常快捷。簡單要多謝「佔旺」。

    我原本以為42A不經旺角彌敦道也會加快了,但原來他們會繞回長沙灣道,結果就在深水埗「塞巴士」塞了起碼十五分鐘,其實車程沒有快了。

    其實很多時候,經新界西出西九龍的巴士,都是在長沙灣道和彌敦道遇上塞車。而且除了旅遊巴和貨車之外,很多時候更是在「塞巴士」。這相信是很多乘客的經歷,因為途經彌敦道的巴士線實在太多了。

    曾經有建議,所有新界西出市區路線先到深水埗附近,設置一個轉線站,讓所有乘客下車集中轉乘,就可以讓新界線回程,只讓少數路線行駛彌敦道了。
    可是,這樣的建議基本上很難獲落實,因為巴士班次不及地鐵頻密和準時,轉車時間會很長。除非像巴士捷運般有專用線路保證班次,除非各區議會很難會同意削減「直達」的路線。所以建議一直膠著。

    事實是﹕在深水埗區,除了長沙灣道還有荔枝角道是大路。
    而在旺角、油麻地,除了彌敦道外,旁邊還有上海街和新填地街都是貫通兩區的大路。(塘尾道/渡船街都遠離商業區,也就不提了。)

    (尖沙咀就不用談,因為有九龍公園,所以只有彌敦道和廣東道/九龍公園徑可通往北方,後者距離太遠不足以分流。)

    所以我想,現在這些大路只有少量巴士途經,只要善用這些大路分流多一些巴士路線,其實已經可以抒緩彌敦道的「塞巴士」問題﹕
    westklnalt

    南行的巴士,如果以佐敦道為目的地的話,可以改經荔枝角道和上海街。現在43C就是這樣(只是到亞皆老街就轉入大角咀)。
    其實去尖沙咀的巴士也可以這樣,只要到佐敦道時轉廣東道繼續南下就可以了。不過廣東道離彌敦道比較遠,就算由廣東道轉入九龍公園徑,可以設站的地方也比彌敦道多限制。金巴利道和金馬倫道一帶要繞行漆咸道南才服務到,不是所有路線都可以。

    至於北行的巴士,可以把部分巴士像現時般,於九龍中央郵政局後轉入眾坊街,然後不是左轉上海街南下,而是右轉新填地街北行(我就見過有巴士這樣走)。
    這些車可以在旺角道返回彌敦道繼續北上。但如果要進一步減少長沙灣道的擠塞(就像這幾天42A的情況),就可以在亞皆老街左轉出塘尾道北上,入荔枝角道再到欽州街(深水埗警署)才返回長沙灣道。
    如果嫌荔枝角道離長沙灣道太遠,亦可以在黃竹街轉入汝州街北行,到欽州街(西九龍中心)再轉回長沙灣道。(42號由東九龍回程,就是經汝州街、欽州街,再回到長沙灣道)

    這幾個做法應該可以減輕彌敦道(主要是旺角一帶)和長沙灣道(主要是深水埗站到太子站一帶)的擠塞。由於不是巴士迷或交通迷,所以可能有人會說個別路口不適合巴士轉彎,這點要留待各位指正。

    在下提出這一點之後,老媽就說其他人會嫌太遠。
    但其實現在43C會途經上海街,跟彌敦道只是隔兩個街口而已,跟女人街和彌敦道的距離一樣。我可沒聽過有誰嫌「女人街太遠」而不去的。
    新填地街倒真的再遠了一個街口,正如花園街和彌敦道的距離。
    至於荔枝角道則真的距離長沙灣道遠了一點(一如大埔道與長沙灣道之距離)。

    不過我們又不想想,為何巴士路線要跟地鐵重疊呢﹖讓更多巴士途經旁邊的路線,不是也可以讓人流不用集中於一條街上,「帶旺」附近地方嗎﹖
    (何況也不是所有路線都避開長沙灣道/彌敦道,畢竟上海街和新填地街容量都有限,只是部分分流而已。)

  • 小廣告﹕

    1. 「明德百獻:香港大學檔案文物」展,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七日至二零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2. 香港藝術館將於一月二十日至四月十一日舉辦「神禽異獸—大英博物館藏珍展」

    ---------------

    Evolution: The Human Story》Dorling Kindersley,2011

    在商務減價時跟《Concise World Atlas》一起買回來的(2011版,但未有南蘇丹)。如意算盤是「就算不懂英文,讓學生看看那些漂亮的圖片也好」。

    怎料昨天真的有學生借出了,值得還「神」。
    (雖然可能只是放在新書區才會有人借……)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 八三聚餐、俄史地圖再考

    繼續賣廣告,報名請快﹗

    各位校友﹕

    校友會將於2011年11月19日舉行周年大會暨校友聚餐,由於母校改名在即,故是次聚餐以懷緬舊校名為主題,詳情如下:
    日期:2011年11月19日(六)
    時間:6:00-10:00(如想回校柏照的校友,可以提早至當日四時回校)
    費用:會員$100/非會員$150(當中包括$20用作籌備獎學金或學生發展用途)
    當日活動:聚餐、校友會幹事會補選、剝橙比賽、抽獎、義賣(附有舊校名的物品如校章、文件夾等)
    另,所有當日參與的校友,均可獲送學校手冊乙本以作留念。

    有興趣參加的校友,請到校友會網頁下載報名表格,填妥後傳真回校﹕
    http://aero.plk83.edu.hk/~plk83aa/agm2011.doc
    如果您想邀請特定老師出席,亦可於表格中註明,以便校友會一併邀請﹗

    此外,由於本屆幹事會尚有空缺,當晚亦將進行幹事補選。有興趣一起服務校友的會員,請下載提名表格,於提名期內(10月10日至11月4日)交回/寄回母校,註明「校友會選舉委員會收」
    http://aero.plk83.edu.hk/~plk83aa/candidate_committee2011.doc

    希望當晚能見到大家﹗

    --------------

    上次介紹《俄國歷史地圖》時提及﹕

    圖36 「營地」竟然是一個地方的譯名,於是說明文字「彼得大帝殘酷地鎮壓了馬澤帕的追隨者並焚燬了他們主要的城鎮巴圖林和營地」變得很怪。讀起來好像是說城鎮和營地(camp)被燒了般。

    由於這個詞太普遍,我找不到「營地」這地方原名或英文名是甚麼。

    商務大減價見到有DK的地圖集,所以買來替圖書館的作更新,順道跟書裡的圖對照,看看「營地」可能是哪裡﹕
    (DK)
    (這些年世局多變,地圖總是趕不上時代。正如這本沒有南蘇丹,也是沒辦法的……)

    還是找不到。

    突然想起,怎麼一直沒想過去找 google books﹖
    果然找到了

    (摘自 google books)

    巴圖林是 Baturin 這點早已知道,「營地」指的是「Sech」這地名。

    可是在新地圖上找不到這地方,在網上找到的是 Novaya Sech。這地方在 Sumy 的北方,非常接近俄羅斯邊境,似乎跟在書中的位置不同,書中的位置是在 Poltava 和 Sumy 之間。當然也有可能是書上的圖畫得簡單、有誤差……
    如果要跟書上顯示的位置相若,我找到的是另一個叫 Sadky 的地方,看來發音跟 Sech 應該相近。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 the routledge atlas of Russian history

    俄國歷史地圖》[英]馬丁.吉爾伯特著、王玉菡譯,北京﹕中國青年,2009

    先來一句負評﹕在下認為出版社在意識形態上很不誠實。

    出版社在「出版說明」中如是說﹕

    「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基本上採取不增、不改的原則,盡量尊重原文,保留原書面貌。凡文、圖、表中涉及領土、邊疆等政治性問題,以及地圖中反映的立場和觀點,均為原書觀點,不代表中國青年出版社。」

    然後我在書中讀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決要求下歸還中國」、「中國台灣」……這些很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正確用詞。
    原作者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還是丘吉爾「御用」的傳記作者。我想他不需要如此遷就中共的政治需要,所以可以假設這些是出版社自己篡改的。

    如果他們不加那段「出版說明」還算了,我們都知道內地政治禁忌,你改了也可以理解(讀時自己逆推就是)。加了這段說明假裝「無添加」,然後卻加鹽加醋,這樣不是等於在嬰兒奶粉作假滲毒嗎﹖
    拜託,不要讓我間中買了一本內地書,就覺得後悔。

    回到書本身,其實沒甚麼特別評語。因為在下本來就是對俄國史沒甚麼認識,又喜歡看地圖,所以見到這本有歷史又有地圖才買的。書本身有趣,如果不理那些「意識形態整蠱做怪」的話。

    ---

    筆記,或挑骨頭﹕

    圖13 在俄羅斯地圖見到「梁贊」,不能有第二種譯法了嗎﹖這會令我以為自己在看《佛山贊師父》……(至少改個字丫,如「涼贊」,怎麼要用個人名當譯名﹖)

    圖21 用「大汗汗國」稱呼元朝,在中國讀者看來會不習慣,應該在後面加個括號註「(元朝)」。奇就奇在,反正都篡改了那麼多,這裡反而不改。

    圖36 「營地」竟然是一個地方的譯名,於是說明文字「彼得大帝殘酷地鎮壓了馬澤帕的追隨者並焚燬了他們主要的城鎮巴圖林和營地」變得很怪。讀起來好像是說城鎮和營地(camp)被燒了般。

    由於這個詞太普遍,我找不到「營地」這地方原名或英文名是甚麼。(﹕見再考)

    圖39 「被斯大林流放到西伯利亞的伏爾加德意志人已經不存在了」

    原因呢﹖這樣說令人很困惑,究竟那些德意志人是後來四處流散所以找不到了,還是像德國人屠殺猶太人般被斯大林幹掉了﹖

    圖65 把琉球標示為「1874年日本吞併的中國島嶼」,即使中國自己也只把琉球視為「屬國」,你肯定英國人把這群島視為中國的島嶼嗎﹖

    圖86 「因此帝國主義德國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推手」,我猜人家本來只是寫「德意志帝國」吧﹖

    圖87說明 「孟什維克以及其他在返回彼得格勒時成為布爾什維克的人」,這說法好像是說孟什維克的人也變成布爾什維克似的。雖然這可能是事實,但說明寫得不清楚。

    圖134 「1968年在八岔島蘇聯和中國發生軍事衝突

    圖141 旅順1955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堅決要求下歸還中國」

    感想﹕大家可觀賞一下「民建聯成功爭取」的發明者。

    又﹕當然,同一幅圖說的滿州「被蘇聯軍隊解放後歸還中國」,不會提及蘇軍在東三省當地姦淫擄掠的事。

    圖146 「中國台灣」出現了。其實圖例說明已是「國家(地區)」,所以單用「台灣」根本不涉及「鼓吹台獨」的問題。可以斷定是大陸人「大國崛起」後心癢手癢而已。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 horse and the Observatory

    知道她病了,希望她快點康復吧﹗

    --------------

    [馬與天文台]

    是呀,又是「馬」(反正大家都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吧﹖),這次是歷史博物館。
    雖然主題單一(「馬」囉),但展品形式比較多,比藝術館的壁畫耐看。(而且藝術館那邊的「馬」展品比較近代,這邊比較古老一點——對,方某不懂藝術,只會看歷史。)

    沒有甚麼特別的意見,只是覺得從文物看到馬匹型態和騎馬方式的轉變,是很有趣的一回事。
    (先秦的蒙古馬和漢朝的汗血馬不同﹔漢朝之前無馬鐙、到東晉只供上馬用的單馬鐙、再到讓騎士坐穩的雙馬鐙。)

    咪話我偏心啦﹗附上馬馬最愛展品﹕
    (周朝玉馬—歷史博物館)

    馬馬﹕「都說我不喜歡被騎囉﹗」

    ---

    然後,才是我最有興趣又不收錢的﹕天文台風雨人間125年展覽
    (天文台)
    如果以整個天文台的歷史而言,這個展覽無疑是非常小型而簡略的(我絕對相信天文台的歷史和文物足以用上整個專題展覽廳)。只是展出的舊文物仍然值得氣象迷一看。

    展覽中有一幅1968年的天文台年曆(只有英文),月曆部分很小(小於四分一),上面一段天文台颱風訊號的介紹,其餘大半是一幅西太平洋預報分區圖。(相信是方便讀者理解天文台預報所指的位置,因為那年代衛星圖像和天氣圖都不大公開)

    圖中的分區相當廣泛,由北到南已經包括北海道到馬來西亞的沿海,但現在的天文台網頁提供的分區圖(中文 / 英文)並沒有那麼廣闊。在網上一時也找不到相關的地圖。

    由於我不好意思拍照,所以嘗試把那幅圖大致抄下來,再畫在其他地圖上﹕
    (注意﹕只是簡單記下的大概範圍,不代表官方規定。正式的預報分區是按經緯線劃定的。)
    marmet (底圖取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圖書館)
    分區名稱由北至南、西至東排列﹕
    Sapporo (札幌), Hakodate (函館), Sendai (仙台), Nigato (抄錯,應該是 Niigata 新潟), Mazjra (Majora???), East sea (即日本海,此乃韓國之東海,非東中國海), Cheju (濟州), Yellow sea (黃海), Tokyo (東京), Nagoya (名古屋), Kobe (神戶), Kagoshima (鹿兒島), Nagasaki (長崎), Chusan (舟山), Ryukyu (琉球), N. Taiwan (北台灣), E. Taiwan (東台灣), Taiwan Strait (台灣海峽), Kwantung (廣東), Tonkin (北部灣/東京灣), Bashi (巴士海峽), Balintang (巴林坦海峽), Pratas (東沙), Scarborough (中沙), Paracel (西沙), Danang (峴港), Mindoro (民都洛), Nansha (南沙), Varella (Point Ke Ga/嘎那角), St. Jacques (Vung Tau/頭頓), Celebes (蘇拉威西海), Sulu (蘇祿), Palawan (巴拉望島), Reef (礁石), Condore (Con Son/昆山島), Bunguran (朋古蘭島@Natuna/納土納群島), Tiomna (應是Tioman/刁曼島)

    另一點很奇怪的是,我看到展覽最後列出的參考資料包括﹕(見天文台出版)
    —何佩然《風雲可測》
    —Starbuck L., A Brief General History of the Royal Observatory, HKO, 1951
    —Reports of the Director of the Observatory, HKO, 1883-1973

    有看過方某介紹氣象書籍的看倌,應該也讀過《風雲可測》的簡介,但這只是「第二本官史」。奇怪的是身為「第一本官史」,Dyson 的《From time ball to atomic clock》反而沒用上。(事實上《From time ball to atomic clock》對天文台的早期史寫得更詳細,只是沒有中文版本、又鮮有圖表。《風雲可測》是中英對照,有較多圖表,並對香港氣候史另外介紹,是其優點﹔但對於天文台歷史的描述,其實沒有《From time ball to atomic clock》般仔細。)
    而 Starbuck 那本書(小冊子﹖),則未曾一見。

  • Importance of cataloguing

    [出口轉內銷]

    倫弟介紹的﹕圖書館的分類、編目工作

    朋友介紹,來插兩句﹕

    1. 作為一個圖書館員,在下(從中學開始就)認為分類和排架是圖書館最重要的兩件事。

    如果沒有分類號,書就排不成,那又怎推廣閱讀﹖
    如果書沒有排好,那麼想閱讀的人去哪兒找書﹖
    書沒有先天的排列順序。分類是創造秩序,排架是維護秩序。

    當然這不是說推廣不重要。

    2. 理論上書架可以完全不按照內容排列,就像你所言,只靠索書號標定位置,看電腦就知道。(嚴格點說,甚至可以把內容全部數碼化,在電腦全看到,連找書也省了)
    但這種情況只會在閉架的地方出現。

    因為排架有collocation的需要,就像你所說,在架上可以同時找到相若的書。這樣做是有必要的。
    一則,讀者未必真的清楚自己要找哪本書(只有個簡單的概念),在書架上「東張西望」有時會找到更有用的東西。如果只靠電腦搜尋,那麼這位讀者要很熟悉搜尋方法和所找東西的知識範圍,才可以保證找到要的東西。按分類號排列則可以滿足一般(不熟悉圖書館學)的用家需要。

    二則,是排架的問題。你有經驗,應該知道書架經常會被讀者翻得亂作一團。
    如果書架是按分類號排列的,那麼放錯的書很大機會仍然在「屬於它的範圍」附近。(當然,如果放到另一個架就無話可說了)
    而且,由於書本屬於同類,所以就算找不到這本,另一本也可能用得著。
    如果書架不按分類號排列的話,那麼所有附近的書都不會有關係,書放錯了的話就再找不到(直到館員把它放回正確位置為止)。因為你不會再有任何線索(如「同類」)去找了,你要再去電腦搜索另一本同類的書才成。

    分類編目是很花時間、很花錢的過程。不要說一般的圖書館,就連大學圖書館也想省下。
    但它仍然是十分重要,無可取代。

    --------------

    繼續玩﹕方某人的香港地圖
    slcp_map(底圖來源)

    (P.S. 捐錢去緬甸有咩用﹖呢個政府仲衰過大陸,家陣救災都唔俾你睇。)

  • 既然大家捧場,不如再出多一條表面容易,其實也一樣難的奪命四式﹕

    「龍龍支持北京奧運。」

    A. 正確
    B. 錯誤
    C. 部分正確
    D. 沒有足夠資料

    正如上一篇文,答不答沒所謂,反正只是給大家反思用的。

    --------------

    Chainsaw—「健康食品」何懼食品標籤﹖
    (一語道破商家盤算)

    刁民—蠢學生用蠢服務
    (在午飯時間耳聞,老師大抵都不相信有作弊的事。不過之後看報紙才知道,原來又跟我們的范校友有關,真係多得佢唔少。)

    吳志森—紅色恐怖、橙色恐懼
    (刷鞋基因發作,連小朋友都不放過。)

    林忌—巴士應配安全帶 vs. 馬沙—駕駛意識
    (對西貢車禍的兩種不同意見)

    由宋以朗先生那邊引用兩篇內地博客的好文章,免得有人以為我把內地同胞都當成冇腦憤青﹕

    抗議奧運火炬的是何種西方人﹖
    (抗議的人其實可能更親華。正如在下所說﹕不關心中國的人根本不會去抗議。)

    也談區域化民主管理

    北京人和上海人心中的中國地圖
    (我又玩﹕)

    ChinaMap_large (底圖來源)

  • Maps and Atlas

    之前看了《最衰者生存》,書介還沒有寫好。
    (不是沒有想說的東西,就是沒有組織起來)
    結果被兩本書和一本雜誌扒了頭,這就是第二本書。

    --------------

    陳玉文《誰把地圖變裝了》,台北﹕橡實文化,2007

    一本很「輕便」的書,乘月頭雜誌未收齊前讀了。
    之所以「輕便」,並非指重量,而是閱讀的心情。

    這篇文不會很長,因為本書沒甚麼很「重大」的題目,純粹就是介紹一些我們平日不會見到,奇怪、有趣的地圖而已。

    第一部分是航海圖。介紹了馬紹爾群島的原始木枝航海圖(我還是想看詳盡一點的介紹)、鄭和航海圖(前陣子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去博物館倒是有較多機會見到)、大航海時代的世界地圖(當然不大準確啦)、和不同國家、時代地圖對「台灣」的描繪(台灣打橫倒不是新事,而清代地圖只畫半個台灣也很有趣)。

    第二部分是地圖的藝術,介紹不同年代、畫家筆下的不同國家。封面就是其中一幅西班牙、葡萄牙地圖。

    第三部分是政治中的地圖,介紹利用地圖表達政治觀點的例子。比較詳細的是兩幅有關一次大戰的諷刺地圖畫。也有關於伊拉克、阿拉伯和台灣的諷刺地圖。亦提及納粹德國利用作宣傳的「瓜分德國」狂想地圖。

    最後,第四部分。相比第二部分是在地圖上添加「藝術」成分,這部分就是把地圖變成藝術泉源,只在乎表達藝術觀感,不介意(甚至故意)地形完全走樣。包括美國畫家作圖諷刺己國的「帝國主義」(方按﹕美國還有這樣的空間,就有希望),和中國畫家洪浩把世界地圖上的國家「大兜亂」、甚至把陸地和海洋對換的新奇創作。

    ---

    想學習如何讀地圖的學生,還是要上課留心一點。這本書幫不上忙。
    這本書倒是從文化角度,讓讀者反思「地圖=真實」的慣常認知。像在下般喜歡讀地圖的人,相信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樂趣。

    -------------

    註﹕1. 在英文裡,mapatlas 是有分別的,atlas 是 maps 的集合。而且 map 也不單是「地圖」,亦可以指其他以圖像反映某一「空間」的繪圖(此處取維基百科的定義),所以連「腦圖」也叫 map。

    2. 又,英文維基竟然就連馬紹爾木枝航海圖也有,要找點時間看看才成。(我原本用google找,竟然也回到維基。有了正確的英文名,還可以繼續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