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 on air conditioning

    ~~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她越開花。梅花梅花象徵我們,巍巍的大中華﹗~~

    ----------------

    星期五再去合和完成手續。再去老麥看看萌公關姐姐在不在。

    怎料人家大概正在午休,躲在裡面沒出來……囧

    別了合和。

    ----------------

    早說了,寒舍是沒冷氣的。

    於是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一到這些比較熱的日子,深夜會比傍晚更熱(因為樓下的熱氣都上來了),反而到清晨日出前後才有涼風吹送,甚至到早上八九時還比半夜涼(因為樓下的冷氣機都早關掉了)。

    如果這幾晚本來已經夠熱,再加上樓下的廢熱就只會更熱。前晚我熱得整晚睡不著,史無前例要清晨起床喝冰水(方某腸胃不好,所以早上通常不喝冷的),怎料在半杯水裡加了兩三粒冰,搖兩搖後竟然全部溶掉……

    我甚至跟老媽說,不如乾脆把後窗關掉,沒有風也好過吹熱風,老媽卻說有風好過沒風(她可能是對的)。不過下半部的窗我都關掉了,除了因為直接接收所有熱氣之外,還有樓下的二手煙也不時走上來。只開上半的窗,多少可以待那些先稀釋一下。

    我沒說過大家不可以開冷氣(香港的樓實在密集得不正常,當然也可能正因為有冷氣,所以建得更密集更不通風了),李光耀甚至高度讚揚冷氣機解放了熱帶地區的生產力。不過我倒一向覺得,冷氣是一種很自私兼有傳染性的東西

    (新加坡近年在家中開冷氣的人也多了。不過我在新加坡的親戚家中,當地因為樓宇窗稀疏矮小,通風效果較好。就算白天很熱,到晚上往往涼風陣陣,有秋涼的氣息。)

    就像樓下的冷氣機,你自己享受冷氣,熱氣卻要樓上的敝單位承受了。雖說這不是甚麼殺人放火,但我沒做過/做錯甚麼事,為何就要承受你享樂帶來的問題呢﹖
    當然我可以想像有些人會反罵﹕你怕熱就自己裝冷氣吧﹗
    這種說法其實沒甚麼道理可言,因為如果你不開冷氣,我根本不會覺得太熱,「太熱」是開冷氣的人導致的。如果你迫我開冷氣,電費是否你幫我交呢﹖如果不是,那麼你會否自己收回熱氣、還我清風﹖
    而且,樓下開冷氣,迫使我也要開冷氣,我開冷氣又會令樓上更熱、不得不開冷氣。最後即是令整棟大廈的人都不得不開冷氣。(當然,這是假想情況,我想樓上已在開冷氣了,寒舍有沒有冷氣機都沒關係。)

    每一個開冷氣的人,都令城市變得更熱﹔而更熱的城市又令更多的人開冷氣。這就是所謂的傳染性。
    冷氣車的道理也一樣。事實是路上很熱,甚至有司機中暑,但每輛車都開冷氣,結果就令街道更熱了。
    說到尾,這只是囚犯兩難的問題。只是大部分人都很「聰明」,盡快認罪(開冷氣)搏減刑﹔而方某這種死不認罪的笨人,自然就要承受所有的「刑期」了。

    跟能源/資源問題一樣,每個人都很「理性」地取盡利益,到最後很理性地抱著一起去死。

    我甚至懷疑,冷氣泛濫是肥胖人口增加的誘因之一。因為身體本能是在天氣轉冷的時候累積脂肪(曾經有個西裝店職員對我說,冬天時腰圍比夏天粗一點是正常的)。本來到了夏天,覺得熱的時候,身體自然會減少累積脂肪。
    但如果到夏天又開冷氣,那就變成四季皆冷了(看看香港人在冷氣房內往往要穿冷衫的,其「超冷卻效果」可知)。於是身體所得的訊號自然就是「繼續屯積脂肪」,而肥胖的人就越來越多了。

    反正已經熱得像睡在冷氣巴隔壁一樣,昨晚忽發奇想,不如就像那些珠寶店在櫥窗裡放杯水一樣,嘗試在窗台放一兜水,看看是否可以靠蒸發散熱化解一點熱氣。
    不過昨晚好像不算最熱,不知是否有效。倒是起床後見到那桶水真的少了一點。

    (冷暖空調機逐漸流行了,不知日後到了冬天,樓上會否在那些帶便帶血的廁紙以外,再給我添加一點冷空氣……這年頭笨人難做呀。)

  • 德國停用核電,其實最終都係增用煤電(可再生能源無法完全替代)。那即是減少德國人承受核電意外的風險,但採煤帶來的傷亡由採煤地區承受、氣候變化風險則由發展中國家(如馬爾代夫、孟加拉等)承受。如果這樣把風險由最發達國家推給不發達國家就叫環保,我寧願不講環保。

    (日本也是一樣,用核電的話,風險由日本人承擔——雖然福島的人說「明明要電的是東京」。燒煤的話,由於日本不產煤,當然是從外國—如中國—買來的。中國煤礦礦難死的人,日本人當然看不到。)

    --------------

    星期六,學校畢業禮。在圖書館遇上的第一批組長都畢業(有點像八三Miss Lam跟在下的關係),我在學校的第一階段結束了。

    步操樂團成立一年,當然要在捐款人面前表演一下。
    完場後在路上聽到有學生說﹕「又話係步操樂團,淨係坐o係度既﹖」
    心想﹕咱們又不是那些人人自小學樂器的名校。人家才學了一年,可以奏好一首曲也算不錯了吧﹖邊行邊奏來年再學不成嗎﹖(何況,禮堂的舞台有多大﹖)

    天生捲曲髮的邦少因為頭髮長了曲了,不能上台。我說﹕你這個像貝多芬的樣子,扮樂團指揮不就可以上台了麼﹖

    --------------

    星期日約了學生會的舊同事下棋,地點是……草地。

    說去沙田公園南園,因為我根本不知他們在哪,所以繞了個圈才找到他們——而且只因為遠遠見到他們那盒卡卡城

    (記得嗎﹖自閉症患者記得很多物件、但認不清人的樣貌……)

    同場是一次漂書行動,十幾人連書就在草地上。習慣買書的方某沒參加過這種活動,只見到有些俯在草地讀書的女生身材很讚( 這樣也不讚就很沒看頭的了 ),不過他們的書都是小說,我沒興趣。
    唯一見到有興趣的書是《法學的故事》,我就不客氣,拿走啦。

    然後已為(德國)人妻的梅小姐一見到就說﹕這本是我放出來的呢(再看看,裡面的貼紙的確寫上她的名),拿出來幾次都沒人接收呀﹗

    我說﹕這種書除了我這種變態章主,還有誰要看呀﹖﹗

    (後話﹕其實這本書應該叫「法律的故事」,叫《法學的故事》太恐怖了。書的內容本身其實不複雜、也不可怕。至少不像我家裡那本大陸翻譯本《法哲學》令我讀不下去。)

    卡卡城在草地完全玩不到,有點像科普書中解釋愛因斯坦的不平坦宇宙一樣,地塊不整、人仔東歪西倒。於是唯有玩在下帶去的聖彼得堡、運轉潮汐、雞同鴨搶Blokus 3D

    (現在要解釋 Blokus 3D,有很「時事」的簡單說明﹕層數有所限制,僭建冇得理順。)

    遊戲的結果,證實所謂「女人生仔會變蠢」是謠言。
    (又﹕原來三個人玩運轉潮汐,浸死其中一個,一點好處也沒有。)

    夜晚跟老媽去吃和民,不知是因為天氣乾燥還是炸漿問題,吃完天婦羅後我倆喉嚨都感覺怪怪的。

  • 貼幾幅圖﹕


    (成班人企晒o係人地門口等,有幾個仲好似警察人鏈一字排開,唔知仲以為係食店倒閉員工追數,定係菜園村收地。佢地冇諗過阻住入面既人走,自己反而冇咁快入到去架咩﹖)

    (尖﹕~~~我眼睛想旅行﹗~~~)


    (科學館見到的其中一件達文西手稿仿製品,因為在《圖解達文西天才發明》中沒看過,所以特別拍下分享。
    順帶一提﹕如果不讓人碰的話,還是拉一條封鎖線好了。老媽看不到那個小小的「不准觸碰」牌,搞得被保安勸止,好冇癮……更奇的是有些展品的確可以玩的,結果老媽對著那些小朋友在嘀咕……)

    (科學館賽馬會環保廊投影地球,可以顯示多種資訊。這好像是二氧化碳吸收率﹖忘記了。)


    (很明顯造這塊牌的人不知道,Supreme Court 是回歸前的「最高法院」,現在的高等法院是 High Court)


    (「Don't Trust people in the Cyber World」太誇張了吧﹖如要教導自保,Cyber與否無足道矣。君不見強姦案通常都是熟人下手的,未有互聯網之前已如是。)

    (好勁既爐火,有火花飛出來的——當然唔關我事。)

  • 張韻琪代表綠色和平講野,硬係講d令人費解的邏輯,例如「核廢料循環反而製造更多核廢料」﹕

    此「循環再用」根本就不是將核廢料循環再用,而是將核廢料內部分有用的物質提煉,再製造容積更大的核廢料

    除非假設沒核廢料循環技術,就會停止核能發電,否則應該不會推得出這種結論的(繼續核能發電,沒循環技術製造的廢料和污染總多於有循環的吧)。

    (一般想法﹕如果繼續核能發電,沒有循環技術就要開採新的鈾礦,而且所有舊燃料棒都要丟棄。有循環技術的話,至少舊燃料中的部分核素可抽出來再用,開採新礦的需求少了,棄置的廢料也會少了吧﹖
    也許張小姐的邏輯是﹕沒核廢料循環-->快點終結核能發電-->核廢料減少﹖
    但要評論循環技術,正常的邏輯不是拿繼續核能發電和停止核能發電比較,而是假設繼續核能發電,以有循環技術和沒有循環技術比較吧。)

    綠色和平成日玩呢種避重就輕講d唔講d、煽動恐慌的把戲(同上次驗菜淨驗菜葉一樣),其實同政府玩弄民調並無分別,遲早令人失去信心。

    又或許是我誤會了張小姐,那麼張小姐那番話根據何在,麻煩有識者指教。

    (延伸﹕在Julian那邊的討論,這樣玩「狼來了」遲早會把自己的公信力破壞殆盡。)
    (又﹕張小姐說核廢料循環技術會增加核擴散風險,這點倒是公認的。)

    ---

    後話﹕有趣的是,我到綠色和平找找看有沒有更詳細的解說,但找到一篇﹕

    核電費狂加留後路 廢料處理隨便講 綠色和平推網上簽名反環境局擴核 (2010年 10月 25日)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議員問及核廢料的處理,環境局副秘書長劉利群向議員親口表示:「九成的乏燃料可循環再用,然後美國、瑞典及芬蘭就採用永久封存的形式處理。」惜劉利群口中的科技根本尚未出現,以現時循環再用乏燃料技術最先進的法國為例,亦僅能再用8%的乏燃料,而且成本非常昂貴,商業上並不可行,大亞灣亦未掌握相關技術。

    人家沒技術你就說「沒技術」,現在有技術了,你又說人家「製造更多廢料」﹖那麼有沒有技術有何重要﹖反正你都是反對的了。

  • [吃肉與道德之辯]

    這是對冠東兄的回應,純粹是把自己說過的記下來(為免花了那麼多精力寫的東西沒人看,更不道德 ),想看冠東兄說了甚麼的請自己去參詳

    1. 你說「素食比肉食為佳」,我不打算反對,因為你那幾個理由說得通,雖然我不認為這等於大家都要素食。
    我不贊同的是你說肉食必然是剝削,你說的「痛苦」不是「殆無疑義」的,而是建基於宰殺的方式。以此立論,重點是「應該怎樣殺」而不是「殺不殺」。

    2. 無論是講環保或講人道,去到最後,當然是訴諸你不想見到動物受苦掙扎的不忍之心,否則說甚麼都是多餘的。
    素食自認為道德,只因為植物不懂掙扎。

    3. 與素食者不同,食肉者從無自稱道德。於我而言,食肉無所謂道德不道德,食素亦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吃肉方式或屠宰方式則可以有道德不道德之分。

    你可以說食素較食肉環保,但這跟道德是兩回事。如果把環保等同於道德,則有如周兆祥這種深綠領袖,是把環保宗教化甚至原教旨化。

    如果只因為怕動物有痛苦,找方法先麻醉後宰殺你就會認為很「道德」了吧?
    至於蔬菜,固無神經,但蔬菜樹木受傷,一樣會釋放化學物質以作因應和通知其他同類,其道理與動物之哀號相同。

    4. 你之所以同情牛羊,只因為牛羊的反應像我們。越像我們的,我們越不認同殺之。古人只把道德界線劃在「同族」,現在大多把這條線劃在「人」,有些劃在「哺乳動物」(他們可接受吃魚介),有些劃在「動物」(不知蟑螂是否可殺﹖),這只是程度之分,非黑白之別。你要徹底的話,我絕對可以你的標準拉到所有生物之上。

    5. 把方法上的不足,推到去本質上討論,這就是偷換概念,豈非詭辯﹖
    你要從道德上立論,我就是要告訴你這是說不通的。重點應是方法。你可以說你認為現時沒有符合你道德標準的殺牲方式,而不是跳步說殺牲本身等於不道德。

    6. 究竟是打針還是甚麼方法,我不是專家所以無從提出。我只知道單從生物學上而言,現在宰牛應該是用電棒直接插入脊椎,這個死亡過程其實已不甚痛苦。倒是牛羊對即將死亡是否有認知和焦慮(從表情上看知道,但牠們是否真的明白發生甚麼事﹖),可以討論。
    (補﹕當然,方法永遠是可以進一步改進的,現在的殺牲方式當然有很多「不道德」的地方,令動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但正如上述,這是「方法」問題。)

    我倒是可以直言,對那些生吃的很不爽,日式尤其喜歡趁海產郁動時放入口,在我眼中實在太殘忍。反之如醉蟹,因為已被酒精麻醉,至少相信牠死時不會有甚麼痛苦。

    7. 如果你要追究到這個程度(吃肉傷多了草所以更不道德),那麼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不道德(就算你直接吃草)。就像很多人對深綠派的嘲諷﹕自殺最環保亦最道德,何不為之﹖

    8. 我沒要求你吃肉,你可以因為你的想法選擇吃素,我只是反對把吃肉視為不道德。或者因為吃肉不及吃素環保而稱吃肉不道德。

    要玩泛道德化,何其容易﹖我也可以說大家看書不道德(砍那麼多樹),你我上網討論這些問題不道德(浪費電力增加碳排放),不如大家都不要看書,不要上網﹖當年聲稱屏幕有輻射的周兆祥,現在還不是上網﹖

    這種泛道德化,才是搞環保的最大陷阱。就像原教旨是宗教的陷阱一樣。

    9. 自己硬劃一條線說食肉就是不道德,反而說別人「黑白二分」,豈不是搞笑﹖我從沒打算叫任何人吃肉,只是若然人家說我不道德我當然要駁幾句。你要怎樣想我當然管不了,只是說你這樣說不通兼無益於推廣食素。

    10. 這裡只要點出我認為冠東兄的說法有何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把不同的道德問題混為一談。你提出的大多是方法不善帶來的問題(如造成痛苦),要解決這問題應該是討論方法(怎樣殺才道德),而不是跳步直接推到本質(吃肉就是不道德)。
    上文涉及的一大堆討論,其實都是技術問題,卻被冠東兄當是本質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環保當道德」。我不會說環保跟道德無關,但不能把環保問題直接說成道德問題,這是泛道德化。而這裡背後更大的問題,就是把「程度」問題當成「是非」問題。不斷說我「黑白二分」的冠東兄,其實自己才是黑白二分(例如強劃一條線說「吃肉=不道德」)。

    我不知道冠東兄是否明白「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你說「動物吃很多植物,所以吃動物不道德」,那麼非洲饑民也可以說「你吃那麼多植物我吃那麼少,所以你不道德」,內地的窮人也可以說「你用電腦我不用,所以你不道德」。(補﹕周兆祥甚至可以說「我吃自己種的植物,你吃外地運來的植物增加碳排放,所以你不道德」。)
    你到現在還不明白,沒人說你點出「吃素比吃肉環保」不對,而是這只是程度問題,沒辦法在中間劃條線說「吃素道德,吃肉不道德」,否則「吃得多不道德」、「用電腦不道德」之類的推論一樣成立。把所有人都變成「不道德」,那有甚麼用﹖會令大家都支持吃素麼﹖還是令你們自己感覺良好,而本來勸說的對象厭惡你們﹖

    我不會認為回這一段文可以解決甚麼,所以我也不打算繼續辯下去,反正要說幾乎都說了。打了那麼多字,為免少人看浪費精力(=不道德 :p),之後我會再轉貼上xanga的。

    ----------------------------

    冠東兄也來過我處轉貼,似乎是怕其他看倌看不到他的說法。為免他覺得我不公道,這裡直接轉貼他的轉貼,大家自己衡量﹕

    反駁1:問題在於你無法提出你吃的肉,是源自一種無痛的宰殺方式,因此你的吃肉等同為動物製造了痛苦。

    反駁2:植物無神經無大腦,肉食者無法證明植物受苦,更遑論受苦程度和動物一樣。

    反駁3:較環保是否等同較道德,你的看法不同。當然你並無解決上述的受苦問題。同時你並沒有對動物用麻藥,用了你也不敢吃,所以並不能作為你現在吃肉的遁詞;而所謂分秘化學物質,並無法證明是一種痛苦,以及與動物的哀號等同。

    反駁4:你根本無法證明植物受苦與動物一樣,甚至連植物是否受苦也無法證明。

    反駁5:問題在於你正在用不當的方法,你的吃肉行為是和這種方法掛勾的。

    反駁6:如果我用電棒直接插入你的脊椎應該其實已不甚痛苦,而牛羊是否有認知和焦慮也停留在值得商榷的層面,因此你現在肉食並無不道德,其道德水平和素食一致,那你的確是可以放心食肉的,只是我的對象不是你。

    反駁7+9:問題在如假設自殺是100分環保,而大家做不到,那為何不去嘗試做90分環保,而要一直用這個道理,來合理化自己的10分環保,並以「黑白二分」論來去合理化,即你黑我一樣黑,這有甚麼好處?

    反駁8:你可以稱這些那些不道德,我不反對,不代表我說肉食不道德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人人都用電腦,大家都已經扣了分,是否仍要扣更多分?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堅持以植物會受苦,來作為動物受苦也無問題的遁詞,那你如何解釋「由於養牛豬雞羊需要吃很多植物,因此如果植物受到剝削,吃牛豬雞羊只會令更多植物受到剝削。」的問題?

    你認為素食和肉食沒有道德分野,則僅在於你認同牛隻受苦與植物受苦程度相同;以及吃牛會令一百株植物受苦,吃植物則令一株植物受苦(假設如你所認為般有受苦能力),那也算是沒有分別,那你的道理才能生效。

    冠東兄的總結﹕

    我對於作者得出肉食素食無所謂的結論,感到非常遺憾。那只是嘗試用一些哲理的語言,去把曲說成直。兩者是否等同,正常人應該不難分析得到。誇張點說,作者可以說你放臭屁也是影響他人,又何必怪我殺人?你說不要影響他人,那你為何不去自殺,杜絕自己放臭屁?

    作者僅以某種類同之處,而無視其他明顯而真實的不同之處,例如牛豬雞羊與蔬菜的痛苦感受能力差別,以及牛豬雞羊耗用資源與蔬菜的差異(一個漢堡包耗用十萬升水、55呎熱帶雨林),從而達到一般正常人都難以認同的結論,因為那根本是歪曲的邏輯

  • Marriage: an environmental diedie-ist approach

    [史上最死死結婚理由]

    來自明報﹕張淩淩〈全球化時代的生活方式新協議:低碳生活50準則〉

    「50. 美國有統計表明:離婚之後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比離婚前高出42%至61%,讓我們用婚姻保護地球吧!

    (轉載自第312 期《新周刊》)」

    難怪聖經說﹕一個人獨身不好。

    ---

    設計對白﹕

    「為了地球,我們結婚吧﹗」

    (背後有一輪紅日和日本勵志片的音樂)

    P.S. 也許還可以穿上超人和神奇女俠裝拍結婚照呢……

  • Plastic rock Institute

    膠樽義果D亂講一通,將大學頒榮譽博士講成香港人認同唐英年,不在話下。

    euyak寫了篇簡單解讀,我就懶得再寫了。

    ---

    [膠子山學會]

    剛剛見到更離譜的事,獅子山學會的頭頭發o翕風發到上左右紅藍綠這個港台節目果然是膠人匯聚之地

    這人找甚麼氣候醜聞來繪聲繪影,也算了。我前幾天貼的外文已經解釋了,他要抽水由他去。

    最膠的一點,是這個王弼竟然拿「一杯水中有冰,融了也不會濺出來」的「實驗」去企圖告訴大家「冰山融了」並不導致海平面上升。

    如果說的只是北極冰帽,那可沒錯,因為北極冰是在海上的,科學家也沒說過北極冰融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南極冰帽是在陸地上的,王先生﹗
    還有,現在越來越短的冰川,是在山上的,王先生﹗
    不斷把水倒進海裡,海平面也不會上升嗎﹖你以為大海是無限大的﹖

    (當然,他會聲稱有些冰川其實延長了。
    但整體而言,大部分冰川都大幅縮短了,這樣就夠麻煩。)

    耍謬論來誤導人,這就是獅子山學會唯一懂得做的事嗎﹖
    咁鍾意發膠論,不如改名叫「膠子山學會」好過啦﹗

    (獅子山學會發謬論,不是第一次,他們之前一篇「反反吸煙」的文章就錯謬百出,方某曾投書反駁。這一幫人,為了反對政府干預,甚麼爛觀點都搬得出來,似乎只要能到騙到無知小孩,他們就不怕扯爛面子。)

  •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30th anniversary edition)

    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Alfred W. Crosby,台北﹕貓頭鷹,2008

    正如封面的文宣所言﹕這是本遲了三十六年才譯出來的書。

    先前方某多次推介過《槍炮、病菌與鋼鐵》和《瘟疫與人》,前者以「大陸軸線」的地理因素立論,後者則是「疫病史觀」。但其實這一類以生態觀點看歷史的著作,以本書為先。本書首印於1972年,《瘟疫與人》還要比它遲幾年(1976),《槍炮、病菌與鋼鐵》更是1997年才出版。本書開風氣之先,卻一直沒有人把它譯成中文。本書剛有三十周年紀念版(即再版),終於有人把它譯出來,總算能讓中文讀者讀到這本開山之作。

    本書內容其實無需多加介紹,因為書名已說得很清楚(不就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隨之而來生物交換造成的影響嘛)。具體而言看章節也夠了﹕

    第一章﹕新舊大陸,對比分明 (美洲和舊世界的動植物相、人類學分別鮮明)
    第二章﹕大征服者與奪命疫症 (天花和其他舊世界疫病對美洲歷史的影響)
    第三章﹕舊世界植物、動物移居新世界 (牠們如何取代新世界的物種)
    第四章﹕梅毒現身﹕一頁病史 (可能是新世界的唯一「反擊」)
    第五章﹕食物與人口 (討論美洲食物對世界人口的影響)
    第六章﹕至今未停止的大交換後效 (舊世界人口移民美洲和各種生物交流的影響)

    當然,這類「大哉問」題目,涉及太多不同科目的知識,很難真的整合得天衣無縫。我們可以期望新發現的知識對本書內容有所影響,不過從作者的新序看來卻不覺得有很大修改。雖然,如果要把書中的舊知識全部更新一次,工作量跟另寫一本新書將不相上下。

    可是,有些地方大抵是很難有大改變的,例如梅毒。直到今天還是如作者所言,每隔幾年就有所謂「新發現」登上報紙,但究竟是美洲傳來、舊世界自有、抑或只是剛巧螺旋體突變﹖一直沒有定論。唯一有定論的,就是梅毒改變了人類對性行為的態度。極端的性保守主義亦由此興起。從這個角度而言,作者的論述就算史實(fact)上有點舊,不一定是新知識就能改變得了。

    雖然整本書有281頁,但其實文章只有230頁,後面有差不多五十頁是注釋、書目、名詞索引之類。這一點在貓頭鷹的出版中並不常見,因為為了省錢,他們出版很多學術普及類書籍的注釋之類,通常都只放在網上就算。

    看過《老貓學出版》(碰巧作者就是貓頭鷹社長),大抵可以猜測這是否因為「帖」數的緣故﹖
    (不過五十頁,應該早就超出了一「帖」的範圍吧﹖)
    愚見認為,注釋、書目那部分儘可放在網上,名詞索引留在書中倒是便利讀者之舉。

    ---

    筆記,或挑骨頭﹕

    p.23 「可惜密螺旋體留下的痕跡,隨時間會慢慢褪去」

    整本書都是譯「密螺旋體」的,我一直看不明白為何梅毒螺旋體要被稱為密螺旋體。
    直到寫這篇介紹,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密螺旋體」是螺旋體門的其中一個屬(Treponema)。由於引起幾種疾病的螺旋體都近乎一樣,只有靠病徵才予以分辨,有人懷疑這些病根本就是同一種菌的不同表現,所以統一稱之為「密螺旋體」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p.32 「時間在一千十二年」應為「一千四百九十二年」
    「也不虛張矯」應為「虛張矯飾」

    p.33 「我要感謝華盛頓州大學」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似乎應譯為「華盛頓州立大學」,因為她是一間公立學校。

    p.35 「終於在一九二年十月十二日這一天」應為「一四九二年」

    p.37 「哪像舊世界的大象,鼻不但用處多多」

    「尊象」這寫法有點怪,也許應是「長鼻」,但不敢肯定。

    p.44 「先前靠著這套理論(以挪亞方舟解釋現存生物),解釋亞、非兩地就已相當吃力,但畢竟還是可以勉強應付。因為一向以來,歐洲人就知道有這兩處地方存在。而且就算他們從未見過大象,至少總知道有這種動物。可是美洲,誰做夢想過竟有這個地方﹖新世界的獨特,令基督教的宇宙起源說整個出了問題。

    地理大發現動搖了以神話為基礎的信仰系統,亦是宗教改革的遠因之一。
    的確,如果人們保持無知的話,是不會對現狀有所質疑的。這是愚民政策的起因,亦是獨裁者(或支持獨裁者)不喜歡、不信任學術界和知識份子的原因。

    p.46 「如果說,伊甸園與方舟停泊地點亞拉拉特山都位於亞洲,那人類與動物怎麼會在美洲出現呢﹖……法國人培伊埃爾……之所以走向異端,並非受到美洲生物現象之奇而激發,主要是因為聖經說法太過隱誨,以及古代文件中曾提及的某些埃及、腓尼基之事,時間上明明先於亞當。」

    所以到了今天,還有人要以「逐字直解」的方式去理解聖經的話,只能說他們根本沒讀通聖經。

    p.47 斯科雷特﹕「每種動物,當初一定就是在它們當前所在的地域被造出來。既然動物如此,那麼若可以顯示當前各主要人類所居的區域分布,恰恰吻合地球上主要的動物區域分布,那麼必可如此推論﹕這種種不同的人類,也都源始於他們當前所在的各個不同區域。如此一來,也可以避開下列這一類彆扭假設的必要﹕紅人是由白令海峽進入美洲、馬來人像椰子一樣,一對對飄流海上迷失方向,因而到了波里尼西亞落戶。」

    有趣的是,古人想推翻的,偏偏是正確的結論。
    只是在當時應該沒法子給予證明(而且看來還很不合理),反之得出這些理論的人會被駁斥。就像提出大陸漂移韋格納也無法為大陸漂移提出合理的物理基礎,達爾文也不知道生物特徵如何遺傳一樣(儘管孟德爾在同時期提出了遺傳理論)。

    p.50 「千百種動植物,超微型、次微型,都通過這道地峽在不同大陸之間移動」

    很難明白「超微型」和「次微型」本來想指甚麼……

    p.63 「恐怕只有威爾遜描述的《眾世界大戰》才能傳達」

    這明顯是《War of the Worlds》的直譯,這小說有很多譯名(但沒聽過「眾世界大戰」),我覺為叫《火星人襲地球》更直接了當。

    p.68 「英國天文學家哈」應為「哈雷」,這是通用的譯名。

    p.70 「一六一六與一六一七年間,一場大瘟疫橫掃新英格蘭,套句清教徒牧師馬瑟的話,『把林中那些有害東西全殺死了,清出位置讓好東西成長。』不管這場病到底為何,總之歐洲人都安然無恙。」

    印第安人有害﹖答案恐怕應該相反。

    p.84 「皮薩羅俘虜印加最後一任皇帝阿塔華帕特」

    王道還在翻譯《槍炮、病菌與鋼鐵》時稱之「阿塔花普拉」,維基的譯法則為「阿塔瓦爾帕」(聽起來像大陸的譯法)。

    p.90 「這些來自伊比利島的新住民」應為「伊比利亞半島

    p.122 「波多黎的蟹」應為「波多黎各」

    p.124 「科博神父對當時的基因學有些認識,認為老鼠向來到處都有﹕『無論何地,這些動物都會從腐土自然滋生,此事正常不過。』」

    這不是基因學,應是「無生源論」(abiogenesis),但要對應時人認為生物會在腐物中自然產生,應為 spontaneous generation (自然發生學說)。

    p.127 「新墨西哥的那瓦荷族」

    Navajo 在《碼書》中譯為「納瓦荷族」(劉燕芬譯),維基中譯成「納瓦霍族」。

    p.130 「投身於極端專門化的類生活形態」應為「類似」

    p.133 「其二西班牙重商主義往往是窒息而非鼓勵阿根廷的經濟擴展」

    大概不是「重商」吧﹖

    p.153 「根據哈得森的理論,人類最早被密螺旋體上身,是在好幾千年以前」應為「好幾千年以前」

    p.165 「眾人另外試驗起多種替代療法—中國茯苓、黃樟、茯苓等等」(重複了)

    以166頁的另一段寫法,這裡似乎應是「祈禱」。

    p.178 「可是且讓我們繼續討論下去。對於過去事件所做的假設,往往不容科學式的驗證﹔做(作)為歷史學者不能有太大奢望,最多能有個屬於合理的假設就很不錯了。科學家不敢涉足之處,史家必須穩健邁出步伐。」

    正是如此,有些唯科學論者鄙夷人文學,把所有無法確證的事都當成不存在,這也不是健康的態度。因為往事總有很多空隙可能永遠無法填補(就像有很多古生物化石可能永遠找不到),但我們還是要嘗試去猜測發生了甚麼事。
    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故事」只要是合理而無衝突就好。我們要警惕這不是「絕對真理」,隨時準備在有更好證據之下改變看法就成了。

    p.184 「樹薯茁長的地帶,可以從海平面高度一直到七英尺

    如果說樹薯可以長到七英尺高,那就沒必要寫「海平面」﹔如果說樹薯可以生長於「海平面到海拔七英尺的地方」,那麼寫「七英尺」又似乎太多餘(如果是七百英尺還差不多)。
    大概要有機會看原文才知道究竟本來是怎樣。

    p.185 「如果一個人攝取了充分的卡里」應為「卡路里」

    p.204 「他們(東亞人)供不起這等揮霍的作法﹕讓牛羊在明明可耕的土地上悠閒吃草,然後再把它(牠)們吃下肚去。他們知道,要填飽人的肚子,不如自己直接動手在地裡種吃的,比起放任牲口自行覓食尋找給養,效率遠遠高出許多。」

    對於有些懷疑「吃素比吃肉環保」的人,應該要看看歷史的選擇。
    當然,有些動物吃草是來自不適合種稻麥之類的地方,亦有些動物可以吃人不吃的植物部分,不過現在養動物用了太多本來給人吃的東西,卻是事實。

    p.206 「如今印度已經如此完全地接納了玉米,將它據為己有,以致鄉間幾乎找不到任何父老願意承認﹕其實這食物並非一向都是村人的基本飲食項目,反認為從來就是如此。他們甚至還引述玉米古稱,或是富有智慧的玉米俗諺﹔卻完全不記得只在區區數年之前,這些名稱、諺語,一般都當成是指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呢。」

    人類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把現狀當成理所當然。

    p.211 「甘薯也向眾人證明,有了它鐵定不會斷糧﹕四個不同的年月裡——一八三二、一八四四、一八七二、一八九六——大量日本人發現自己是靠著甘薯方才活了下來。」

    正如廣東人也有句「捱番薯」的俗語。

    p.211 「二百二十萬愛爾蘭馬鈴薯」漏了「噸」字

    p.212 「一六六一年中國有高達一億人口﹔一九OO年更達四億﹔今日共產政權則宣稱共有六億八千七百萬以上的子民。」

    都「三十周年版」了,是否應該更新一下數字﹖

    p.213 「一九五二至一九五三年間,中國一共收成了一百六十八億四千九百萬公噸的玉米(這個數字過鉅,有待商榷)」

    雖然大躍進是之後的事,但作者見到的數字會否已是浮誇風的結果﹖

    p.214 「甘薯是最貧窮階級人口的傳統食物﹕事實上,若被稱作是『吃甘薯的』,在共產之前的中國是個極大侮辱」

    更大的侮辱是,共產黨之後就令中國人連番薯也沒得吃。

    p.216 「若沒有當新石器時代美洲人的農藝技巧,今日住在這個星球上的人類,數量上會小(少﹖)上許多」

    或者「小即是美」呢﹖沒那麼多人的話,地球就未必會受今天的空前威脅。
    但反過來,如果沒有足夠大的人口,很多新發明未必會出現。因為新發明總需要有足夠的人口使用,才能造成足夠的需求讓投資有所回報。

  • exploration on environmental policies

    如果搞環保小動作的是擾民、有權力欲,那麼搞大動作又如何﹖

    香港還有甚麼可以做﹖

    ---

    我倒想嘗試猜測,有甚麼環保政策是香港有可能做得到的。倒是想了幾項,主要針對減少資源濫用方面﹕

    1. 開徵碳稅,由費開始。

    收取碳稅用來抵償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投資在可再生能源、植樹等方面(甚至可以在外國購買一大塊地方設置保護區和種樹)。碳稅比例逐年增加,以發電「零排放」為最終目標。

    講錢失感情,一定會有人大罵影響市民(和基層)生活質素。如是者可以「碳稅補貼」為緩衝措施。

    假設對一個「標準」家庭而言,碳稅會令每期電費增加$500。那麼從首年開始,對基層用電戶提供每期接近$500的補貼(如$400-$450)﹔中產夾心家庭每期補貼減半(如$250),減少碳稅的衝擊。
    對於用電較多的家庭,如果覺得的確有需要的,就多交一點碳稅﹔覺得可以節約的,就採取節約措施。
    對於用電較少(少於標準)的家庭,補貼不單止可以抵銷碳稅,還可以少交電費,這可以當成節約用電的獎賞。

    有了碳稅,更可以鼓勵節能建築,因為可以省下的電費更多。政府亦可以向現有大廈提供補貼、資助或免息借貸,讓他們在天台(或其他地方)增設風力、太陽能發電設備,可以供應大廈公用設施部分電力,減少電費支出。

    碳稅補貼會逐年小幅縮減(或不增加病貼,如果碳稅增加的話),增加市民改用更節能電器的誘因。
    更新電器方面,應與「生產者回收責任制」一併推行。
    在香港售賣電器的總代理,有責任回收舊電器。沒有總代理的,由零售商回收,政府事先物色回收商協助收回。

    2. 減少私家車、更新舊車、鼓勵公共交通

    在香港這個地小人多的地方,私家車是效益很差的交通工具,而且還會令有限的道路更擠塞。所以減少資源浪費和碳排放,其中一個重點應該針對私家車。簡單點說,可以增加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壓抑車輛增長。
    不過這個政策的缺點可參考新加坡(曾淵滄提及過)﹕因為加了稅壓抑汽車增長,所以道路暢通﹔道路暢通又令市民想買車代步,於是政府又要加稅的惡性循環。

    舊車的能源效益不一定差,但廢氣排放較差,而且容易壞車影響交通(香港「搵食車」保養不那麼好)。所以應該學習新加坡,為車主換車提供稅務優惠,鼓勵車主換新車,尤其是能源效益更佳的型號。

    碳稅的第二步可以擴展到石油,這透過加汽油稅已經做得到。不過如果透過碳稅徵收,可以把稅收直接用來減排方面,而且應該向公共交通提供免稅優惠,鼓勵市民改用公共交通。

    優化公共交通系統,也是鼓勵使用的關鍵,但這點並非力所能及,故略之。
    (i.e. 香港的公共交通已經算方便,但如果調整服務令其更方便)

    3. 未能減少垃圾之前,先做分類回收,減少浪費和減輕堆填區壓力

    要減少垃圾,涉及很多方面,而且積習甚多,短期難以實行。那麼應該先實行分類回收。
    又因為香港還沒有分類回收的習慣,如果要逐項分類回收,恐怕亦不合作。所以第一步先做最簡單的分類﹕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

    不可燃垃圾大抵都是一些可以回收的物料(塑膠、玻璃、金屬之類),如果市民未能合作分類的話,就唯有政府請人去分類。請人在各區垃圾站搞垃圾分類,其實可以順道減低失業率,但花費很大。分類後交給回收商處理。

    更不用說的,就是政府要提供更多優惠扶助回收業。除非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升、或者對所有資源開徵環保稅,否則回收物料的價值似乎未能讓回收商賺到錢。

    可燃垃圾,除了紙張外,大抵都是廠餘之類無法回收的物料。(所以紙張可以嘗試另行回收)
    這些物料回收後通常只有三個去處﹕
    1. 焚化﹕最簡單的方法。雖然新式焚化爐的廢氣排放少得多,而且如果不可燃垃圾先分出來,燃燒應該可以更徹底、污染物更少,還可以少量發電。不過如果說在香港興建焚化爐,環保組織和區議會一定不會放行。如果跟大陸協商,在內地興建焚化爐,又要把垃圾都花錢花油運回去。
    2. 堆填﹕以香港的環境看,已經沒有餘地再這樣做了。就算假設新式堆填區可以抽取甲烷發電,我們也沒有足夠的地方去容納,而且發電量似乎也不多。
    3. 製造堆肥﹕跟堆填的分別主要在於有氧或無氧分解。但堆肥需要的地方更大,而且香港沒有足夠的農業去吸納這些堆肥。也許在廣東省找個還有大量農業的地區作處理會更好,堆肥免費或廉價供應給當地農民,當成借用地方和處理垃圾的補償。(如果有多餘的堆肥,還可以賣出營利。與化肥相比,堆肥應是優質肥料。)
    缺點是我們仍要耗用能量把垃圾運上去處理。

    暫時想到的就那麼多。如果連這些也不做,那麼我真的不知道還能做甚麼。

  • [兩件怪事]

    1. 鳩山贏了選舉後,忽然全港傳媒也聲稱他是「日本的甘迺迪家族」。令我感覺很怪。

    我倒相信,如果全港傳媒都用同一稱呼,即是說這個稱呼不是香港人想的。大概不是來自日本就是美國。

    美國人是個人主義,少有靠父蔭的政治家族。因為少有,所以「甘迺迪家族」才引人注目。
    不過日本政治家族林立,很多議員都可以「父死子繼」(甚至女兒也可繼)。

    日本有很多前首相都有子女從政的啦,特別稱鳩山為「日本甘迺迪家族」,不是很怪嗎﹖

    2. 教育局的人來學校,開工作坊介紹「班級會議」。
    其中提及老師應該用正面語句跟學生溝通,例如叫學生「不要遲到」反而會提醒他「遲到」云云。

    這點並不新鮮,不過出自教育局同事的口,就令人想起……

    政府叫學生「向毒品說不」,豈不是提醒學生吸毒……

    有個小活動,叫老師為學生一些負面語句想個正面回應……

    其中有一條是「阿sir,好悶呀﹗」

    方﹕「咁換個 miss 畀你好唔好﹖﹗」同組爆笑。

    幸好同組老師仁慈,沒推我出去回答這一條,否則變了搞局。

    雖然如果導師再問下去也可以答的……

    導師﹕如果學生答你「好呀」咁點算﹖

    方﹕「唔好意思,命中注定我教你。」

    (設計對白)

    ------------

    [出口轉內銷之唔好玩]

    餅﹕Hemp bag and plastic bottle

    > 然而誰都知道,廢物處理的代價只會越來越大,原本低成本的包裝和交易模式,難免有朝一日被顛覆。

    問題正正是,為何不環保的生活方式會那麼便宜(以致那些人說一改就殃及基層),就是因為它們的環境代價根本沒被計算到成本之中

    就像吃魚。我們一直濫捕,魚價就會保持便宜,直到我們把魚吃到瀕臨絕種為止。市場機制無法真正反映吃魚的環境成本
    可是,如果你說以配額開徵漁稅,他們又會抗議說這說那。那麼是否真的要把魚吃光為止﹖

    其實徵稅根本就是試圖透過市場機制(而非強力禁制)去解決環境成本的方法之一,如果一個人同時支持自由市場和環保的話沒理由反對。

    Kursk﹕李國能唔好玩啦

    我們不需要認為一個人做事只有單一原因。

    想理順司法機構退休安排說得通,不爽也說得通。反正被人大常委摑了一巴之後,他也算忍了很久。而且近年政府行事目無法治,更有目皆見,「做到冇癮」絕不出奇。(以法官的慣例,他又不能對政治發表意見,於是就算有不滿都只有屈埋屈埋。)

    不過他公開說「不想替下一任首席法官決定其他法官人選」這點就完全說不通。畢竟司法機構不是政府總部,不需要首長決定由誰做事。難道李國能自己又可以決定誰做同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