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 Dear candidates

    [親愛的考生們]

    今年文憑試的第一場考試,令人大開眼界。今年首次遇上/聽聞這樣的考生﹕

    1. 有人進場時向監考員詢問﹕「座位是否隨便坐的﹖」
    (天呀﹗貴校校內考試是讓學生隨便坐的﹖)

    2. 有人把准考證夾在文件夾裡,文件夾裡面連整批證書呀、獎狀呀,就這樣放在桌上。
    (先生/小姐,你沒聽到宣佈的麼﹖把其他紙張放在桌面上,可能當你作弊喔。)

    3. 有人問我,課室的鐘在哪裡﹖
    (我沒他好氣,一字答之曰「冇」——一眼就見到沒有鐘啦,要看時間自己帶錶嘛)

    4. 有監考員拿了個(通常口試會見到的那種)計時器,有考生問她可否把鐘面向著他。
    (那個鐘不是給你用的,監考員怎知道何時要宣佈﹖)

    5. 有人早退,我發現明明第二題要求考生選擇「夢想有意義」還是「夢想不設實際」,然後把那句抄在作文第一句作題目,但他偏偏沒抄任何一句。
    (即是不對題啦,立即就扣分。而且評卷員要看完整篇文才知道你的立場,肯定再失分。)

    6. 有很多人到收卷才說自己沒有貼條碼貼紙。
    (學校沒教你們考試程序﹖扣分的呀。)

    7. 收完卷宣佈考生可以離開試場,某個時間回來考第二卷。竟然有幾個考生就坐在試場不走,等下一場。
    (你不去廁所我也要去交卷,要鎖門的呀。)

    8. 還有考生把身份證准考證連同文房四寶就這樣攤在桌面,自己離開試場等下一場。
    (未免太有安全感了吧,被偷了不關我的事喔。又,你阻住我派第二份卷喎。)

    於是第二場考試我就特別在未宣佈考生須知之前,先提示一下﹕

    「考生在上一場考試後,應該帶同所有個人物品離開試場,否則如有遺失概不負責。」

    雖然近年投訴越來越多,考試局給監考員的那份須知,要宣佈的句子也越寫越長,恐怕遲點要用急口令的速度才可以及時讀完了。

    我有點懷疑,有很多這些問題,其實在校內考試時就已經教過。為了給學生準備好應考公開試,很多時候高中(尤其畢業班)的考試都會照足公開試的方式去辦,至少我讀書時已是這樣。為何還會有那麼多考生,好像完全不知該怎麼做的呢﹖

    唯一留意到的特別之處,就是今年的考生橫跨「回歸」前後。即是有些人可能「有幸」得到BNO乙本,而另一些就只能拿特衰護照。但這一點恐怕跟他們考試亂來沒有關係吧。

    (舊文﹕監考見聞另類考試報告監考見聞2)

  • 參觀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圖書館

    星期六有一批圖書館主任開會討論圖書課課程,方某雖然沒圖書課但也去八卦一下兼幫手影相。學校在寶琳站附近,要搭到尾站。九巴開通290A之後由荃灣來這裡應該很方便。

    小熊維尼幫你還書﹕
    DSC03115a

    維尼&豬仔﹕「小朋友訓覺之前,記住將要還既書塞落書包度呀」
    DSC03148a

    這間圖書館地方較小、再加上小朋友書架不能高(於是櫃頂用來放推介書),書籍數目有限,而且藏書相當舊(我見到有本1985年的模型書)。不過對小學來說未必是大問題﹖而且將軍澳公共圖書館就在附近,應該也不難借書。
    DSC03118a

    有些漫畫不可借出﹕
    DSC03119a
    最奇怪的是小說分類。因為書少、而且是小朋友幫手(其實中學生也好不了多少),所以書本的分類號分得較粗略。小說則只以櫃分,在分類號CF後面加字母代表櫃號就算。不過我看不出櫃號編排是根據甚麼原則。

    有矮櫃頂自然可以裝飾一下﹕
    DSC03120a

    提醒學生愛護圖幟的海報,看來我也有需要。
    DSC03122a

    很受小朋友歡迎的換領書籤計劃,不過對中學生不夠吸引吧。
    DSC03151a

    門外的還書箱。如果敝校不是沒地方的話也不妨放一個﹕
    DSC03155a

    閱讀積分可以透過公開推介書籍獲得,有些同學會在周會公開宣傳。這些簡介也有他們的照片。
    DSC03156a

    方某除了建議把同工分享的好書,順便放到協會的會訊上之外,可沒有甚麼貢獻。

    旁邊新都城廣場有小熊學校繪本展覽﹕
    DSC03158a

    ---

    之後夜晚跟新加坡的表姐吃飯,竟然去了Hotal Icon的餐廳喝紅蘿蔔煲瘦肉湯吃家常小菜,實在是太豪華了。(最滑稽的是我們當時拖著他們搬屋不要的盆栽進酒店大堂,模樣恐怕比水貨拖篋客更誇張……)

  • 不孝有三、臨歧

    (先打廣告﹕有朋友做教科書出版,要搵人兼職做小學數學科。主要做 IT,間中要上廣州。有興趣請另行聯絡。)

    ---

    面書有位舊生,訴說家中長輩倒行逆施,甚感不忿。方某不懂得說甚麼安慰說話,不過聽到其友諷刺﹕中國文化,長輩不對也不到你指正,這叫孝。

    這倒要看是哪個年代的「中國文化」。到今天我們都很熟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很少有人去考究是哪「三不孝」。
    讀預科時忘記了是誰問起這個問題(可能其實也是方某﹖),親愛的陳老師叫我自己查。於是我翻過辭淵倒真的查到解釋。

    《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漢代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是指明知雙親有錯也不指正,還扭曲自己的意思(阿意)去服從(曲從),令雙親淪為罪人(陷親不義)。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比較易明,「啃老族」囉(笑)。留意原文「家窮親老」是前提,換言之如果家中富有、父母健壯,那就算不工作也不算不孝囉。(再笑)
    「不娶無子」也是前提,換言之如果你娶了妻妾,真的生不出來,那不能算你不孝。(就只是祖上不幸而已 :P )

    很明顯,雖然古人有「父子相隱」(孔子)不送父母入法網的人情,但並沒有要求子女扭曲是非,而且很明顯指出子女不應該「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因為子女阿意曲從,助長父母繼續做錯事,最後必然令父母身敗名裂,違反「揚名聲顯父母」的原則,這樣反而才是不孝。

    同理,「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其實亦非聖賢真道。
    孔子明言「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就是指父母輕輕教訓你(小杖)就順從,如果父母失了常性(大杖),隨時令你非死即傷,這時候應該快點走,等父母怒氣平息了再請罪不遲。任由父母殘害自己生命、又敗壞他們的名聲,這才是不孝。

    很明顯,就像黃宗羲說的﹕

    明夷待訪錄.原君》﹕「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

    為何朱元璋把孟子逐出孔廟﹖不外乎就是因為孟子主張太「反叛」,不合他們加強君子專制的意圖。歷朝歷代把道德越說越緊,最終搞出「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變態,才得其所哉。

    所謂的劣質「中國文化」,只是後世君權獨大、外儒內法,扭曲先賢原意助長歪風而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聖賢遺教。古聖賢根本就沒有那麼違反人性。

    (見Chris兄講開,我又貼)

    ---

    港台電視31不時重播舊片(稱《光影我城》),最近有個系列叫《臨歧》。
    聽到「臨歧」這兩個字,突然有點感動。

    這兩個字顧名思義已經表達了系列的內容(就是主角面「臨」「歧」途囉),但只用文言文兩個字,非常古雅簡潔。

    港台說這是1983年的系列,如果遲到九十年代才拍,大概會用我們熟悉的「人生交叉點」吧﹖
    「人生交叉點」也很直觀,不過是挪用日文而已,而且要用五個字。(日文「交差點」即「路口」)
    用中文來表達同樣意思,似乎應該叫「抉擇時刻」﹖

    八十年代初,就是大陸作家阿城來香港的時候。他後來在明報月刊投了篇〈大陸是共和國,台灣是民國,香港是清朝〉﹕

    「香港一八四零年由清朝租給英國,所以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沒有經歷過歷次政治運動,沒有經歷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國習俗在保留上沒有過重大衝擊。中文偏緊,清朗,例如流行歌的詞中極難見到“的”字,律文中有時尚可見到“爾等居民”。新界婦女聽說還無繼承權。可以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随四時運行帝力與我何有哉的民氣,所以是清朝。」

    在九十年代,舊餐廳往往還可以見到一塊牌寫上七言絕句打油詩﹕

    「市政事務署告示奉香港政府籲
    隨地吐痰得人憎
    罰款二千有可能
    傳播肺癆由此起
    衛生法例要遵行」

    到今天,恐怕也只會寫「嚴禁吐痰﹕違例罰款二千元」吧。

  • 香港教育發展與學校行政的挑戰

    [香港教育發展與學校行政的挑戰—張國華博士]

    張國華博士,在下讀教育時他是「教育改革」選修課導師(兼教育學院副院長),後來他去了教育局當首席助理秘書長(課程發展議會,他說原本在港大停薪留職,但後來廉署開始關注「延後利益」問題,為免批出研究合約給港大時被人質疑,唯有乾脆辭了教席),負責極具爭議的「德國科」諮詢。工作四年後他離開教育局,到了公開大學當教育及語文學院院長。

    所以在下有點興趣「八卦」他對教育政策究竟有甚麼看法。於是又坐進一場格格不入的講座中(方某經常如此)——這場講座是教育行政學會主辦,會員幾乎都是校長之類的高層。

    ---

    1. 張博士開講時說自己因為既是學者,又進過政府,對政府運作有點public knowledge,希望這方面可以提供一點經驗。他指雖然不是叫人不要看報紙,但現在報紙見到的都只是已爆出的事,其實應該要見於事之未萌。而他本身是讀社會學的,在社會學凡事皆有脈絡。

    2. 首先的新形態當然是佔中和政治化。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時候,學校其實做了一個logistic的角色,就是透過不同活動讓學生認識和冷靜討論不同意見。
    他說當時不在港,正送大女兒到英國留學,隨即攜夫人歐遊。出事時二女也說要去參與,他曾向二女學校的校方了解過校方工作,知道學校的努力。同時外國的朋友認為香港很civilized,對他們來說催淚彈驅散人群是很平常的事。(當時他們大概未知後來有人借黑幫襲擊和平集會群眾和警方亂打人的事吧)

    2.1 以往官員自認是公務員,都會避開政治糾紛。現在特首帶頭參與糾紛
    他認為教育局長出的那份聲明仍是educational context,not political context,應是公務員同事擬稿。

    2.2 以往只要不是選舉期,學校可以公民教育為由隨便請嘉賓入校演講(選舉期受法例限制,一是不請,一請候選人就要全部請)。現在社會日益政治化底下,恐怕你請哪個都會被人指責。

    3. 另一新形態是身份認同問題。
    3.1 港獨論和中港關係。他認為《學苑》文章根本不是真的想推動港獨,只不過認為要拿出來討論。而且香港人的心態跟學生一樣,你越不准我講,我越要講。但大陸的心態顯然就不是這樣。
    3.2 雙重國籍華人/少數族裔和國民教育的衝突。他認為因此當年「德國科」諮詢文件甚至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方按﹕認為這樣就可以避免衝突是否太天真﹖),也不提中共(因為一提中共,就應該同時提國民黨和民進黨)。

    4. 教育改革時,大家認為國民教育的重點是認識國家、明白事實。這種想法其實延續了殖民地時期教育的「非政治化」精神,不會要求你愛國家,只要求你知道現實。

    前陣子陳佐洱批評教育局長的那段偉論,張認為是延續之前《白皮書》的精神。但他四處問都不見有學校真的拿《白皮書》教基本法,甚至連左校也沒有詳細講。

    這種爭論突顯了中港教育制度的差異。

    5. 家長、學生和社會人士對學校的信任度減低
    張剛剛入教育局時,已經有人教他所有電話必須先讓秘書接。因為一拿起接聽就不能先掛線,否則會被人投訴。

    全球化令個人(如學生)很容易得到老師也沒有的資訊,於是就會挑戰你。以往就因為知識不夠流通,所以受眾較少質疑權威,比較信從。
    而各種institution authority亦因為種種爭拗而受質疑。

    (張舉了一個例開玩笑,他說「德國科」爭議時他們呼籲公眾信任教育專業,學校不會洗學生的腦。到了現在,當有人批評學校煽動學生佔中時,反而輪到學民思潮黃之鋒呼籲大家信任教育專業。相映成趣。)

    新聞系也經常有「新聞中立」和「文以載道」的爭議,教育界其實也有「教育正義」還是「有關正義的教育」之爭。
    (他認為有些年輕教師比較重視「教育正義」,我倒覺得反而是老一輩比較習慣教大家「怎樣才是正確」吧﹖只是他們不會用「正義」而已)

    6. 政府和教育界不只是「管理」和「被管」的關係,也有不同的合作關係。
    因為政府、民間(學界)和立法會其實是三角關係,政府要靠民間認同才能在立法會排除障礙,立法會也要靠民間立場去反對政府。

    幼稚園資助的讓步就是個例子。
    中學校長集體穿黑衣去立法會表達「不服政府」,對政府來說也是煩惱。
    另一例子是直資爭議,不過沒有時間談。

    7. 政府和學校都要共同適應社會的急劇變化
    7.1 人口下降。外國小班教育順利推行,因為他們的教師都是公務員,學生少了也炒不掉就唯有順勢搞小班。香港官校的老師也不會怕縮班,因為他們大不了回去教育局工作,不會被炒。但香港主流卻以資助學校為主,教師不是公務員,政府自然不想理你們。
    7.2 中港關係。
    7.3 少數群體/族裔、性傾向、生活態度等和主流的關係。張舉例說性傾向歧視立法,甚至連英國的圖書館購書也會被貿疑。

    8. 經濟進一步為第三產業服務
    香港的經濟發展早已超出了城市範圍。在外國(如紐約)這些核心大城市可以控制到周邊地區,但香港卻有一國兩制界線所限。例如林鄭說讓長者在大陸用醫療券,一定在AO當中拗了很久,因為在境外用香港的公帑(例如曾有建議在深圳資助開港人學校)是很敏感的事。(方按﹕我想他忘記了生果金已可以在廣東省領取。在下是反對這種建議的。)
    知識經濟發展,最終變成「人人讀大學」。

    9. 預期人口下降會到2020+才見底。
    而十五年免費教育落實後,政府的教育財政格局已大定。(最重視教育的特首是老董,此後不復見)

    10. 張推薦大家讀Roger Dale (1997) 的 From State Control to State Governance。
    他把功能分為funding, regulation, provision/delivery,並以state, market(即學校)和community的互動關係去分析。

    11. 政府雖稱「行政主導」,但仍有立法會制衡。他本人當年財政預算案就要負責答七十幾條問題,而當時課程發展議會的同工也要全體停工一個月,專門協助他回答這些問題。所以公務員會覺得搞財政預算案很討厭。

    教育局也要先跟民間組織(學校)商討,才可以有底氣去立法會拿錢。

    11.1 他認為所謂「中史必修」只可透過修法達致,不能靠行政指令去達成。因為修法難度太高,教育局不會做的了。
    (方按﹕「德國科」又何來需要修改法例﹖)

    12. 財政資源發放模式改變。
    12.1 自從1998年新教學語言政策(MOI)後開始中中和英中之間的不平均資源分配(中中獲額外資源聘請英文教師)。以前但凡教育撥款都是平均分配的,後來就改為以派錢影響學校。
    特別撥款還包括特殊教育、新來港居民、扶貧等,把資源導向特定群體。
    但同時又有一些撥款仍是全部平均派發的,例如通識科、國民教育、以至最新的生涯規劃等。

    12.2 當年曾蔭權以「關愛基金」繞過立法會的撥款監察,要求立法會一筆過撥款給關愛基金,但如何用就由關愛基金決定不由立法會批准。

    12.3 現在產生了很多種不同的撥款模式,例如﹕
    —審批式、主題式﹕如優質教育基金
    —專題撥款﹕如生涯規劃
    —競爭式撥款 (方按﹕UGC給大學的就是這樣)
    targeted funding令學校差異變成常態,迫使學校特色化(剛開始有《學校概覽》的時候,大部分學校的介紹還是差不多)。因此學校做法更容易跟持分者期望不符,於是又招致爭議和投訴。但最後校方畢竟有其專業決定,不滿者只能選擇轉校。

    12.4 張補充說,其實語文基金還有不少資源可供申請,不知為何很少聽見有學校連同學者去申請。相對於英文教育研究較多,普通話的研究應該很容易拿到資助。

    13. 新管治手段
    13.1 新法制,例如性傾向歧視立法、或者張超雄力推的特殊教育法(但其實普通法地區較少這樣特別立一條法例管特殊教育)。13.2 一筆過津貼﹕把學校發展津貼和其他合併撥款,帶來機會和挑戰。
    政府自認無法事事管,於是推給校長做決定。(方按﹕現在連處理投訴都乾脆推給學校)
    政府也不是事事不管,總之它不想管的就一筆過撥款,想管的就用特別津貼
    13.3 例如「生涯規劃」就是局長最愛(大家都知道這個局長是人力資源管理出身),現在撥款竟然也沒有仔細規定怎麼用。那麼即是學校可以合併起來隨便用嗎﹖但政府日後只要喜歡,就可以隨時在審計時事後追究。
    13.4 行政校本化﹕校內升職和招聘校長都由學校自己決定。於是校長權力大增。(以往校長只是負責行政管理)
    現在政府管宏觀規劃,而學校則主管提供教育服務。政府把權力下放後再集中,只看它想看的重點

    14. 教育新功能和持分者﹕學生多元出路、高中多元化、國民教育
    14.1 鄰近地區都會在中三辦公開試,把幾成人(兩成或以上)轉去讀職業教育。甚至PISA也只聚焦準備升大學的那批學生。
    14.2 只有香港幾乎所有學生都進入新高中。現在教育局不要學校公佈成績和為學校排名,對學校來說是挑戰(因為學生差異太大、很多人不適應)、也是保護(因為不硬性要公佈,公佈資料時可避重就輕)。如果我們要改變,又是否打算恢復中三公開試﹖
    14.3 關於國民教育,他們堅持的是有「關於政治的教育」但不是「搞政治的教育」。他們也說服孫公公開說明,國民教育「要有光明面也有黑暗面」。

    15. 趨勢
    15.1 教育制度更強調選擇﹕學校揀學生、學生(和家長)也揀學校。
    學校有不同定位,家長也有不同的教育觀念。如何促進知情的選擇﹖
    張給校長的提醒,就是老師在課室裡的教學,是否真的反映學校的定位﹖(因為教育界一向有習慣,就是老師認為課室是他的舞台)
    外評所做的,其實也是在比較校方和各持分者的看法,一致為之「好」,不一致即是「有問題」。
    15.2 校長的管理工作,由純粹管理一所學校,變成推動學校轉變。

    16. 不確定環境下的領導。

    16.1 2014年DSE的數字﹕有40.4%考生達到大學學位課程入學要求(33222)、68%符合副學士入學要求(22222)。
    16.1.1 張留意到,由2012年DSE開始考試,達到33222的比率逐年慢慢上升,反映各校老師已逐漸適應DSE的要求,訓練學生達標。雖然每間學校情況不同,但校長應留意自己學校的33222比率是否有同等的升幅﹖是否追得上全港趨勢﹖
    (相對來說,考獲22222的比率沒有具體變化,似乎老師還未有照顧到。畢竟老師和家長都比較重視入大學率。)
    16.1.2 可是,人口下跌得比DSE成績上升更快。遲早會不夠人入大學,雖說33222是入大學最低要求,但各位是否真的認為只有33222的學生可以應付大學課程﹖不過,人口下跌後大學就無可避免收這批學生。
    張說立法會議員要求增加大學學額時,教育局回了這些數字。雖然傳媒沒有指出,但其實教育局同工是在嘲諷那些議員﹕面前有這樣的趨勢,你還打算擴張﹖
    16.1.3 學校下一步工作應是提升22222的比例
    16.1.4 我們應該留意,現在學生被分成三批﹕考獲33222可爭奪大學學額的學生、考獲22222只能爭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的學生、和連22222都達不到的「制度失敗者」。雖然大家注意力都放在前兩批,但第三批人於2014年也有32%,其實是很多人﹗

    16.2 高中不分流的制度選擇(這點沒時間說)

    16.3 公開大學的經驗
    16.3.1 很多人都有誤會,但其實公開大學自從1991年後已要自負盈虧,不再有政府撥款,也沒有加入大學資助委員會(UGC)。
    16.3.2 從遙距課程到兩條腿走路﹕公大一開始是搞遙距教育的,因為人口下跌,就決定轉為面授課程。結果發展下來,現在公大學士生的數目已是嶺大的三倍、也多過浸大,甚至還多於香港教育學院(IEd,不計PGDE學生的話)。現在有7800個全日制學生、約18000遙距學生。
    雖然完全靠學費營運,但現在公大學費其實也只是五萬多(資助大學學位是四萬多),他們只能靠提升效率應付。例如他們只靠十八個教員負責所有教育課程。
    16.3.3 教育學士課程﹕公大的靈活度較高。港大的教育學士受UGC贊助,他們課程是五年的。IEd也是UGC贊助,於是沒理由不拿五年撥款只拿四年,於是也必須開五年的教育學士課程。公大由於不靠UGC,反而可以開四年制教育學士課程,以「快」標榜,代價是學生暑假也要上課。而且為了節約資源只教英文老師而不開中文教育的課程(畢竟教英文的比較搶手)。
    16.3.4 雖然大家都要面對人口下跌,跟很多UGC資助大學教員的反應相反,亦與受政府資助的中小學要求政府推行小班教學不同,公大的教員反而不贊成公大加入UGC受其約束。他們寧願靈活應對。
    16.3.5 政府估計到16/17年(即兩三年後),有45000人應考DSE。如果我們假設考獲33222的比率上升到45%。而UGC資助大學學額和自資學士學額23500不變。簡單的算術就可看到所有考獲33222的人都可以拿到大學學位
    這樣對自資院校是危機,需各自建立特色。公開大學在這方面反應頗快,而很多自資院校到近年都已有反應,例如城大找人入主「合作」搞其專上院校即為一例。

    17. 總結
    17.1 校長不只是管理、更是領導。
    17.2 校長需要想想,辦學團體在思考什麼問題﹖
    以往除了教會學校較多要求屬校跟隨福音使命外,很多辦學團體對屬校未必有特別的要求(可能只要成績有交待、間中有機會讓校董出現剪綵就已經滿足了)。近年辦學團體多了聘請教育界人士(如退考校長)出掌他們的教育部門。可見他們開始有要求了。
    校長應探討辦學團體在想什麼,這樣說並不是叫校長忖摩上意,而是校長應該參與政策,確保辦學團體的要求是educational。
    17.3 還有一點要留意的就是,辦學團體將如何回應陳佐洱的論調﹖雖然傳媒上大家見到的就是陳佐洱在批評教育局長和教育政策,但其實他的討論反映出,中央留意到香港學校是由辦學團體管理這個事實。張說他自己寫了篇文回應,有興趣的同工可以電郵索取。

  • 參觀東華三院吳祥川紀念中學圖書館

    這次參觀青衣的友校,應該很舒服吧﹖才不是﹗
    因為在工作日,午飯時間就要立即跑出來。坐地鐵回到青衣已經很晚,在老麥買個包後就要坐的士趕路,一坐上的士﹕

    方﹕「唔該去吳祥川。」
    司機﹕「乜野村話﹖」
    方﹕「東華三院吳祥川中學。」
    司機﹕「邊度黎架﹖」
    方﹕「大王下村。」
    司機﹕「講清楚丫嘛,你估你好出名咩﹖」

    提及這段對話,不是要踩友校不出名,而是在下覺得青衣就只有那幾間中學,一個在青衣搵食的司機,連一間中學都不知在哪裡會不會過分了一點﹖(如果我在觀塘上車,突然爆一間青衣的學校名,司機不知道倒沒那麼出奇。)

    事後同工說這個人可能見距離太近(不跳錶的),想找藉口拒載。在下不用陰謀論猜度啦,因為他途中倒沒有像老媽遇上的司機般破口大罵或單單打打(他全程只接了個電話)。而且就算他不知道在哪裡,我又不知道大王下村,他也應該問的士台的,不知地址根本不是拒載的藉口。

    身為工作人員應該早一點到的,不過我還是在開始前才剛剛趕到。

    ---

    整個圖書館工作和活動,以至整間學校的核心,其實都是提升英語能力。這個政策是幾年前由一位曾任外評隊長的新校長帶來。
    九七後政府力推母語教學政策,當時連八三都變成中文中學,後來找到機會才變回英文中學,而且是全青衣唯一一間英文中學。當然其實八三學生的英文水平也不見得很高,因為成績最好、英文最好的學生,幾乎都已經去了島外的名校升讀,根本不留在島內。所以留在島內升學,又有足夠英文能力的學生還有多少﹖之所以只有八三還是英中,並不是有人壟斷,只是因為留下又可以用英文學習的學生太少。
    這樣的政策的確可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但其他科目的學習會否被犧牲了﹖很難說,對於那些英文能力不足的學生,用英文學習和考試其實會犧牲了他們的科目成績。
    無論如何,整個學校就是繞著「英文」轉,所以圖書館也是。

    為了應付東華三院所有屬校都要參與的「好人好事」網站(要求頗高,高中學生要寫千二字),圖書館在ERS堂上提供 SCMP young post 的剪報,讓他們累積文句。

    中學的圖書館課,一般是用來教導學生資訊素養,而且不是每一間都有(敝校就沒有)。跟一般中學取消圖書館課、增加科組協作的趨勢不同,他們中一至中六全部都要上圖書館課,不過當然是讀英文。(現在通常是小學才全校有閱讀課)
    所以全校共29節圖書館課,再加上與英文科的兩節共同備課,圖書館主任的大半課節(時間表六日循環共54節)都用來上堂了。

    中一至中四的學生需要在圖書館課分組介紹,介紹可以拍片、製作自動播放的簡報、唱歌諸如此類。這是學生作品﹕
    DSC00713a
    老師亦會帶部分學生參加坊間的 Shakespeare workshop 活動,令他們對文學產生興趣。
    學校就連「全方位學習」都變成「全方位英文」,另外中一至中五都有「睇戲學英文」活動,透過電影吸引他們讀小說。

    通常高中學生對於閱讀課的反應比較差(他們寧願用來做功課或上課,畢竟補課太多可免則免),所以內容也會有調整。例如中四用來教 Business context reading (寫求職信之類),中五用來看電影應付英文科校本評核,中六就用來教英文科考試技巧(這個相當受學生歡迎)。這些在「全方位英文」課的活動並不由圖書館主任負責,而是由幾個熱心老師輪流擔綱的。

    各位同工試用平板電腦體驗學生的圖書館課,利用 Britannica Online 查看某個課題的資料,利用 KWL chart 整理資料和學習生字。
    DSC00717a
    為了遷就學生的英語能力,所以有部分的感想是預設格仔給學生「剔」的。
    因為圖書館主任沒有時間仔細批改,所以連回饋都是用格仔剔。

    地方算相當寬敞,因為這是新翼(唯一缺點是去了四樓,通常圖書館在較低樓層較能吸引學生),所以面積比一般學校圖書館大得多。所以有一個很大的中庭用來作圖書館課用。
    DSC00728a

    書架區,相對來說架上空位不多,而且藏書偏舊,間中有複本。因為全校都集中於「教英文」,恐怕因此忽略了館藏更新。
    DSC00732a
    一眾同工對書架特別關心,大家都比較喜歡舊式的木書架(兩旁啡色的那些),在外人眼中很老土陳舊,但木質最好最堅硬。較新款的(如中間有綠色防火膠板的那些),其實中間的隔板都是纖維板,放多了書就會彎曲。這裡的隔板其實已經彎得很輕微了,方家裡的那些更誇張。
    因此近年很多圖書館(包括八三)都轉用了金屬書架。方某認為金屬書架易傷書、不吸濕。但同工認為金屬書架易生鏽,這點在下倒沒留意到,以往見的都未發現生鏽,日後要多加注意。

    借還櫃檯,多媒體跟之前幾間不同,都收在裡面﹕
    DSC00733a
    看櫃台有八達通機,似乎是連遲還罰款都用八達通收取了﹖

    一大堆平板電腦原來會用這種有輪的大櫃收藏兼充電的,不看不知道﹕
    DSC00731aDSC00734a
    整間圖書館有四個這樣的大櫃。

    電子書在近年聲勢漸響,但在大部分學校其實進展不多(至少敝校就沒有用),除了因為老師未習慣在課堂應用外,還有器材問題和平台分散等等。(還有些像敝校的學生,在下問及時竟然說沒興趣看電子書……)
    此校也正在引入電子書,有幾個不同平台,包括中英文。中文書多購自聯合出版集團的「超閱網」。一些每年買使用權的平台,令校方憂慮給了很多錢出去,到頭來某年不付錢就化為烏有,買紙本書至少有本書留在館內。超閱網是買斷的,所以沒這個問題。不過老師反映在 licensing 和借還書方面仍有點問題需要解決。

    ---

    吳祥川這個位置有點怪,因為離地鐵站並不真的很遠,但中間隔了青衣邨和青衣公園,不熟路的人就不知道可以怎麼走。(偉景那邊有小巴去地鐵站,不過如果走到那裡為何不乾脆走到地鐵站﹖)
    而更大整蠱的是,青敬路旁那個可以走進地鐵站入口,沒有任何標示。如果不是街坊就不知道那個缺口可以走進地鐵站。如果行青衣城商場的天橋或扶手電梯就會進了青衣城兜路。
    所以身為青衣人自然要一盡地主之誼當帶路黨。

    有同工問姓氏,自然要告知小弟姓方。
    之後就跟著問﹕就是那個方潤嗎﹖
    噢,正是區區在下。

    咦﹖我主持過閱讀講座嗎﹖
    記憶中只有三次,一次幫南區名校,一次是Punch Party,一次是澳門。同工會聽到哪一場﹖

    竟然還有人記得拙著,萬分感謝,萬分感謝。(鞠躬)

  • 陳兆愷法官論法治與佔中

    [基本法下的法治和司法獨立—陳兆愷法官]
    (陳兆愷法官為終審法院原常任法官,退休後為非常任法官)

    這場教育局講座雖然叫「法治和司法獨立」教師研討會,但其實是「法治與佔中」研討會。因為本來準備了49頁的簡報,只講到第18頁已經被台下提問扯到備受關注的佔中議題,然後就變成老師發問和陳官「順便說說」,後面講司法獨立的部分幾乎完全沒機會提及。

    拿到那份講義簡報,本來覺得內容可能會「很大路」遷就一般對法律沒大興趣的老師,可能會很悶。原本以為可能到問答環節才提佔中,想不到會講到一半就離了題。

    先旨聲明,以下全部是個人筆記,不一定準確反映陳官的想法。方某的筆記應被視為個人詮釋,拿來當成批判陳官的根據或有偏見之虞。雖然在下看來,他不斷說法官不宜發表政治意見以免被視為有偏頗,卻又不拒絕評論佔中、台灣太陽花學運、泰國紅黃衫軍和提供「法律意見」,看起來有點兒「唔嫁又嫁」就是了。

    1. 講義內容的「法治」﹕

    1.1. 法治的三重層次﹕文明社會的理想、社會實施的政策、國際間評估社會和制度文明的客觀標準

    1.2. 法治的涵蓋範圍隨時代轉變而發展。因為社會發展越趨複雜,有需要政府管理的範圍就越來越多。政府功能和權力擴大,而又需要有所制衡。

    1.3. 陳官強調法治的原始含意是「市民與政府均須守法」,後來重點轉移到減少政府官員濫用權力和酌情權。陳官半明示半暗示指有些人講法治時忘記了原本「市民亦須守法」這一點。
    不過在下就覺得這種強調是多餘,因為首先佔中人士明言「犯法但不拒捕」接受法律執行的後果。在一個現代社會中政府通常有強大的執法力量,讓市民守法通常不成問題(在落後地區另計,惟這點通常不適用於香港—尤其是「佔中」—這句話對那些燒爆仗也不怕警察干預的原居民說還差不多),最大的問題反而是因為政府相對於小市民太強大,權力不受制衡的話就容易作惡,所以「法治」的重點才轉移到「防止濫用權力」這方面。這個「偏頗」是因為權力不平衡所致

    1.4. 介紹 Dicey 對法治的描述,但認為其法治說受限於英國沒成文憲法的背景,老師介紹時應提醒學生此一限制。
    Dicey 所指的 Supremacy of law 是法治的垂直面(人人受管),equality before the law (人人平等)則為法治的水平面。需注意人人受法律所管不等於人人平等,法律向某些人提供特權就滿足了前者而非後者。

    1.5. 英國較近代(我看Modern譯現代較妥,這位仁兄只是死了不久)的觀點,主要來自大法官 Lord Bingham。(這方面可參考方某介紹的《法治﹕英國首席大法官如是說》)
    陳官特別提及「法院須就政府效率與市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這一點,強調政府沒效率則不能造福民眾(聽起來有點孫中山民權主義萬能政府論的味道)。他提出維港填海案為例,指連質疑填海團體提出的訴訟要求也沒有完全否定填海,而是質疑填海的幅度是否必須,法庭處理的也是「填多少才是合理」。

    1.6. 基本法第二條的「獨立司法權」內容暗示了實行法治。

    1.7. 人權法案在回歸前有凌駕性,等於在《英皇制誥》、《皇室訓令》這些憲制性法律和一般條例之間,加插了一級(人權法案)。陳官認為這樣的架構不符合基本法下的法律制度,基本法只容許《基本法》和一般條例兩級(方按﹕這個只是簡化說法,因為香港法律制度,在一般條例之下尚有委任立法的附屬條例、和沿自《大清律例》的中國習慣法—雖然已經不大重要),所以回歸後就被廢除「凌駕性」的規定。但因為基本法第三十九條規定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香港有效,所以陳官認為「凌駕性」與否並不重要,因為人權法案被當成了基本法第三十九條的細節規定,違反人權法案的法例亦可以被視為抵觸基本法第三十九條(即違憲)而無效。

    1.8. 在討論人權法案時,有同工問及普選標準的問題,擔心英國為香港加入條約時有關選舉和被選舉權的保留條文遺留至今,影響了公約保障選舉權平等的原則。
    陳官則表示以他所知保留條文只是針對移民問題,如果未來普選方案違反公約,必會受訴訟挑戰,大家無需擔心。他在強調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是憲制責任後,同樣強調如果立法內容違反人權公約,必受訴訟挑戰,無需過慮。
    我怕記錯所以不敢當場反問,不過記憶中保留條文的確包括選舉權。現在看上面引述的政府文件,亦清楚寫了英國當時的保留條文包括了選舉權平等規定不適用於行政立法兩局的限制。不過保留條文亦是受質疑的,香港人權監察就曾發表文章,指出平等要求同時適用於選舉與被選,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亦強調平等參選權的重要﹔保留條文不單止不適用於特首選舉(保留條文沒提過總督或特首),在開始實行民選後更已成為過時條文。
    問題反而是終審法院是否真的頂得住壓力去裁定一個普選方案「不符合公約要求」。別忘記在吳恭劭案中終審法院頗為肉麻地(你看過判詞第五段就會有這感覺)裁決保護國旗區旗是維護公共秩序所必須,而毀損旗幟並非一種「言論」所以不受保護(相比「很愛國」的美國裁決燒國旗也是一種言論自由)。不少論者(如戴耀廷)都認為這是終審庭在吳嘉玲案裁決被人大釋法推翻後,企圖以退縮保護法院尊嚴之舉(人權監察則指出後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明言不認同這種對侮辱當權者或國家象徵作特別懲罰的法律)。我就不敢旨望當未來二十三條立法受挑戰時,終審庭必定能夠頂住人大釋法這把達摩克利斯尚方寶劍的強大壓力,捍衛人權。(這樣說不是蔑視終審庭諸公,而是相對於「確立制度」,我不敢對「個人勇氣」有太多寄望。)

    1.9. 就普選問題,在下嘗試反問陳官﹕基於政改五部曲普選方案必須經人大常委同意,如果人大常委同時釋法,指「這份政改方案就是符合第三十九條要求的方案」之類,你們(終審庭諸公)又奈何﹖
    陳官的反駁頗為技術性,他首先指想像不到基本法有哪條可以給他們這樣解釋,然後再提出另一例子說明﹕梁振英當選特首受選舉呈請挑戰,但訴訟完成之前國務院已經發出委任狀,法院一樣有可能判他當選無效。同理,就算政改方案得到人大常委同意,然後才被終審法院裁定違憲,也不損害人大常委的權威,因為被駁回的其實是特區政府提出的方案,而非人大常委的同意權。
    我覺得後一點說得有理(駁回特區政府的提案無損人大常委的決定權),但聲稱想像不到可以釋法卻有點滑頭。英國人開玩笑說英國國會除了不能把男人變女人和女人變男人之外,可以做任何事﹔在下則曾經開玩笑說中國人大甚至可以令男人變女人和女人變男人,所以我不認為人大(就任何事情)釋法有多不可思議。具體寫法我不是法律專業無法肯定,但人大釋法「大石壓死蟹」的地位令它無論怎麼寫,終審法院都很難抗拒。理論上終審庭是有可能宣佈人大釋法無效(早期判詞曾經表示過這一點,所以被親共人士罵得很厲害),但政治現實上他們根本不大可能這樣做,正如他們不會質疑成立臨時立法會的決定一樣。

    2. 關於佔中的爭議其實陳官本人在開場白中已經說過「不方便發表政治意見」,似乎反而提醒了大家問佔中問題,結果講座未到一半已經被問及佔中。陳官對佔中和公民抗命發表了頗多「法律意見」,並笑說希望在場沒記者免得被說成有立場。在場的確沒記者,不過有方某 :P 。沒有詳細全部抄下,不過可以記一些重點﹕

    2.1. 陳官說自己退休後想寫一本討論公民抗命的書,所以看了不少資料。公民抗命是指以違反法律的方式挑戰「不公義」的法律,因為要違法所以自然很有爭議性。但由於抗命者都表明服從懲罰,只是借違法受罰來喚起關注,所以陳官認為公民抗命本身的確不一定損害法治
    但他認為佔中不算是公民抗命。陳官引述了甘地的經驗,但其實在下搞不清楚他認為佔中不算公民抗命的正式理由。是因為佔中反對的只是一個政策而非某條法律﹖還是某條法律本身不公義就只能犯那條法律,而不應像佔中般犯「阻街」去反對「假普選」﹖如果是後者就顯然講不通,因為公認是公民抗命始祖的梭羅,也是為了反對奴隸制和美國開戰,拒絕繳稅而被捕。規定不繳稅要坐牢的法律顯然跟蓄奴或開戰是兩回事。前者其實也不通,因為真假普選方案,都必須經過立法執行。但其實我掌握不到為何他認為佔中不算公民抗命

    2.2. 陳官提及台灣太陽花運動、泰國紅黃衫軍和埃及之春。他認為前兩者是鬧劇,國家明明有民主程序,政府不顧民意的話可以用選票推翻,人們卻乾脆不讓國會開會。如果人們都這樣去反對政策,國家根本無法運作。但提及埃及之春時,他又指問題根源是世人誤解民主真諦「尊重少數」,民主政制必須讓少數派也有發言權,否則今天你是多數,明天也可能變少數則失勢。少數派因為不被理會而不承認政府,這樣國家無法安定。
    問題是,既然你說得出後一點,你也說得出台灣和泰國的問題其實就是一樣,有民主之名無民主之實,那麼為何不能理解民眾直接行動不是因為不尊重民主原則,而是因為制度失效﹖在台灣是政府制度漠視民意,而這樣又不妨礙它再次當選(或者可以說,就算選出另一黨組成政府也是一樣)。在泰國則是曼谷權貴漠視農民權益,但他信一派借民主制度當選,卻又無法兼顧曼谷權貴的需要,於是後者不是搞群眾運動就是等待軍方搞政變。在埃及則為穆斯林兄弟會獲勝後就不理自由派,自行以伊斯蘭教義治國,於是自由派反而寧願支持原為敵人的軍方發動政變。換言之各國政局都是「勝者全取」而非「包容少數」,這才是亂局的根源
    雖然身為一個代表會老鬼我頗能理解陳官為何有這種想法。正如學生會的章則一旦經過恰當的諮詢程序而訂立,大家就應該遵守(頂多就要求日後修改)。如果任何人因為這份章則對自己不利就撒賴,那麼學生會還能做甚麼﹖執行學生會章則的人不會喜歡有人不依章辦事﹔同樣地,負責執行法律的法官,也不會喜歡人們不守法律。因為這樣等於直接否定了他們賴以存在的東西。正如假若你是個農民,你也不會喜歡那些糟蹋食物的人。

    2.3. 陳官認為佔中本來就是打算以違法方式爭取他們心目中的真普選,那麼說佔中實行起來不一定犯法是遁詞。不過佔中現時的商討活動之所以未違法,陳官卻認為有點「妙」(這個字是我用的形容,不是陳官說的)。因為法律上鼓動別人違法,屬煽惑罪。但預備犯罪不只是說句「我要佔中」就犯法,而需要有具體的詳情。更有甚者,佔中現時商討的,只是一個「有條件」(conditional)的可能違法行為(如果中央不接受一個真普選方案就會佔中),換言之如果中央接受了真普選就不會發生。這樣算不算預備犯罪﹖如果連預備犯罪都不算又怎算是煽惑﹖陳官說不敢肯定,但似乎「有得拗」。
    (方按﹕其實正是如此,所以那些親共人士才要喊得價天震響。如果已經犯法,警察一早拉人封艇啦,還需要他們放嘴炮嗎﹖雖然我同意佔中計劃的確推行不濟,但相對於某些朋友把佔中進程緩慢兼「和理非非」看成變相維穩,我反而看到親共人士的反應表示他們真的很害怕這個「和理非非」的佔中運動,指責佔中的人層級越來越高更顯示中共真的很擔心。對於那些提倡「提早佔中」的他們反而沒行動去對付,土共仍然只是針對佔中三子,可見中共不認為提早佔中有甚麼好怕的。因為在香港,最值得中共害怕的其實不是佔中行為本身就一批人「訓街」有甚麼好怕的﹖中共害怕的是佔中運動帶來的商議式民主程序,把民主精神進一步向全民滲透。民主精神生根才是中共最怕的事。)

    2.4. 陳官多次表示老師不適宜只是「讓學生自己決定」是否參與佔中,因為學生並非成年人沒有自行決定的全權,應該基於佔中可能發生的嚴重後果警告他們。陳官認為吳克儉那幾句話不值一談(吳得掂真慘豬豬,被法官大人直接無視),但如果學生被捕或受傷老師良心如何過得去﹖他表示如果自己的兒子想參加佔中,寧願打跛他的腳也好過讓他去云云
    先別說「打跛腳」這種誇張說法是否太「父權」(身為法官應該知道父親無權打跛兒子的腳吧),我倒驚訝於他這樣邏輯上等於說佔中比「打跛腳」更可怕。陳官曾指對佔中規模只要估算一下,便可知警方難以一下子清場,再加上其他在場參與的支持和反對者,必致混亂。不過就算是這樣,除非他認為佔中會死人(例如警方或解放軍開槍鎮壓),否則就算兒子被捕坐牢,也不會比終身傷殘更慘吧﹖他似乎忘記了六七暴動時有個左派學生因為派反英傳單而坐牢,現在卻當上局長。你們卻認為他不如跛腳更好,叫局長情何以堪﹖

    至於說老師會不會鼓動學生佔中,這一點於在下眼中向來都是假議題。因為香港法例本來就禁止學校作政治活動,怕被人炒的老師本來就犯不著這樣做,不怕被人炒的你警告也沒用。更有甚者佔中本身就不接納學生參與,於是黃之鋒才質疑佔中運動不信任青少年。你擺明不接受學生參加,學生反而要求參加,可見學生主動起來你想阻都阻不住,老師根本無需做甚麼去「鼓動」啦。(當然如果你要抱陰謀論去看,你可能說口頭不准但教導學生質疑政府也是一種鼓動。但如果是這樣「鼓動」的話,法律上你根本無法入老師以罪,你怎能因為老師說「佔中不接受學生參與」但學生自行去佔中而罰老師呢﹖即是仍然是放空箭。) 簡單點說,根本不會有老師蠢到像「幫黨出聲」所指去鼓動或帶領學生佔中
    說到尾,提出所謂「鼓動學生佔中」、甚至「觀察都可能犯法」(我還以為只有港女是「望下都有罪」 :P 當然觀察佔中是有風險的,例如警方放催淚彈會波及,但跟犯法是兩回事) 都只是個幌子,並不是真的因為有老師要帶學生佔中、或者觀察真的犯法,而是旨在恐嚇一般老師,讓他們不敢在課堂上討論佔中、或者不敢讓學生接觸支持佔中的觀點而已。你認為自己處理觀點很平衡﹖他說你鼓動學生佔中呢﹗儘管這個說法法律上完全不通(只要你真的平衡處理正反論點、無心鼓吹的話),但只要令你怕被人抽秤於是不敢講,就夠啦。

    ---

    最後補充一點,會上派發了一份律政司出版的《基本法簡訊》。派的是英文版,中文版數目有限要自己去櫃位拿,倒是奇事(他們覺得老師會用英文版備課﹖)。不過原來這份簡訊簡介了不少終審法院的判決,對於我們這些非法律專業,但又對法律有點興趣的人來說,不失為一份很有用的材料。

  • 書籍推介講座

    教育局的講座,由屯門天主教中學鮑國鴻老師主講。網上說他就是「特別的朗誦技巧」那位同學的指導老師,這裡當然沒提及,不過他這個簡介的確很不錯。

    老師口頭做書籍推介的注意事項,我不全抄了,只抄了幾個重點﹕
    1. 如果是向班級推介,屬於課程必讀書、或延伸閱讀,推介方式也應不同。
    2. 除了文字內容還應留意書名、封面設計等等是否吸引。
    3. 普及閱讀和提升閱讀水平的推介自然也有不同。
    4. 忌投其所好(只迎合其喜好而不試圖提升其水平)、忌先爆高潮/結局、忌用抽樣詞句(這多半是因為老師沒準備所以套用陳言濫語)、忌在書介借題發揮教訓或諷刺學生
    5. 避免濫用閱讀報告
    6. 如果評價閱讀報告也很重要,整篇沒提及書本內容,只是泛泛而談自己如果被書本影響了、感動了,其實是沒看過書都可以寫出的東西。偏偏現在的評審很喜歡這樣,所以越見泛濫。

    老師分享了他做書籍推介的十八個方法(我明明數到二十個……),連同介紹的書應該很值得大家參考。

    1. 作者亮點法
    以介紹作者特色吸引學生,例如老師今年剛介紹洛楓,以教授也喜歡追星的潮流一面吸引學生興趣。
    另一例子,許迪鏘

    2. 裝幀設計法
    這次提到有川浩,不過重點不是《圖書館戰爭》(他說得好像在座的圖書館主任都認識,但我卻懷疑有多少人注意過……),而是她的另一著作《阪急電車》,說它的封面設計十分美妙,還有摺頁和地圖云云。

    (雖然熱愛《圖書館戰爭》,不過在下倒不是有川浩的書迷,所以沒看過。)

    3. 熱話潮流法
    這次舉的例子是《古書堂事件手帖》,老師說的是可以緊扣電視劇集製造的人氣熱話。(雖然他自己覺得電視劇不好看,但我更懷疑的是香港放在J2有多少人看過﹖至少我的學生讀了書,卻說在網上沒找到片集看……我自己倒覺得電視劇除了把女主角的妹妹變成弟弟之外,由佈景到配角整體而言算是符合原著,可惜最不符合原著的其實是男女主角…… :p )
    (其實我也買了現在已譯出的四本,雖然這裡的看倌沒看見有書介文章,但我有想過來年在校內推介。)

    老師推的另外兩個例子是《咖啡館推理事件簿》和《萬能鑑定師Q

    《萬能鑑定士Q》我好像之前在書商宣傳中見過,但不知為何提不起興趣。
    《咖啡館推理事件簿》倒真的沒聽過,落場後就去了教協有為找,先買第一冊試試水溫。趁昨晚和今朝讀了前三章,感覺還不錯(至少不愛讀小說又不飲咖啡的在下也有興趣讀下去),不過我又同時覺得作者太喜歡「扭計」令人心煩,故事本身當然要設謎,但就連兩個主角坐在哪裡都要賣關子,過了十幾頁才肯道明,那不是太愛故佈疑陣了麼﹖連背景也不清不楚會令我有一點「不知自己在讀甚麼」的感覺。不過整體來說仍然吸引就是了。

    另外兩個「熱話」就是馬拉松和踩單車,都是學生會感興趣的題目。老師介紹了《用馬拉松旅行世界》,至於單車書比較多,這裡就不引了。

    4. 生活實用類
    例如劉克襄最新那本《四分之三的香港》介紹香港山水。
    或者《蔣偉文's手繪廚房》除了有漂亮插圖之外,還是很簡明的說明文範例。
    老師另外介紹一本漫畫《女子風水手帖》,表面上是講風水,實質可以教同學留意儀容和生活細節。

    5. 勾起好奇法
    包括2011年教協好書龍虎榜也有的《日本創意大發明》,我們也有買,不過老師說已經絕了版。不過如果那麼受歡迎的話可能會再版的吧﹖
    身邊常見的現代化生活科技》這本我倒沒見過,可以留意一下。
    由於學生對文具特別有興趣(通常書展最受歡迎的是文具……),老師也介紹一些講文具的書,例如《日本文具設計大揭密》、《文具控》、《文具大好》等。
    找死專賣店》也是很能吸引學生好奇心的作品。

    6. 趣事奇聞法
    例如《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麗的星空》、《不去會死》、《用洗臉盆吃羊肉飯》都有很多遊行途中的奇聞,香港的金鈴也寫了不少這類作品。
    另外還有《出走一路向南》、《出走搭車去柏林》等。

    7. 緊張懸疑法
    講懸疑要點到即止。例如洛楓的《炭燒的城》、徐焯賢的《放學後的異世界生物室》、《死神的精確度》、或者赤川次郎的《幽靈列車》等。
    乙一的恐怖小說也很懸疑,不過有些比較變態,未必適合學生讀。(我見過《箱庭圖書館》,原來也是乙一的,這本倒不覺得有甚麼恐怖,但揭過沒興趣所以沒買。)

    8. 感人片段法
    主要是找一些焦點出來吸引同學。老師認為通常找名人比較好,而且故事本身不應太短。一頁講得完的故事對學生閱讀沒甚麼幫助,過千字的小故事會比較好。
    老師提出的有李家同《守候盼望》、沈祖堯《灌溉心靈的半杯水》、《我的聾人朋友》、《29張當票》(這兩本都是教協好書龍虎榜的)、《一路追隨去拉薩》等。

    9. 朗讀片段法
    有些書的內容適合整段朗讀,對同學更有感染力。
    例如楊照的書、錢鋼的《唐山大地震》、《四川地震香港記者反思錄》、洛楓的《變臉幻書》等。

    10. 經歷感受共鳴法
    老師不宜吝嗇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
    例如黃秀蓮《歲月如煙》、《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

    11. 提出問題法
    老師大可引用書中出現的問題,引發學生興趣。
    例如碰巧方某都介紹過的 D.P.萊爾(方某介紹過《法醫.屍體.解剖室:犯罪搜查216問》,現在又出了《法醫.屍體.解剖室2:謀殺診斷書》,有趣在原著中前者才是續集,後者是首集)、上野正彥(最新出品為《法醫才看得到的人體奧祕》)。

    晨星(或好讀)出版社的「知的系列」也不錯,「飛機書」是學生最有興趣的。這方面香港近年也出了不少,例如《日理萬機》敝館也有買。
    老師另外指,晨星的文庫系列也有不少不錯的文學書。

    12. 欲抑先揚法
    有些老師,你只給他三分鐘做書介是不行的。他非用十分鐘去鋪排不可,但讓他排陳到那地步,就會很吸引學生去讀。
    其中一個例子是他的同事,先講了一輪金庸,然後說之後看的其他武俠小說都不成,諸如此類。說了很久才到正題,就是他見到鄭丰的《神偷天下》時終於覺得「就是它了」。

    13. 比較襯托法
    例如拿喬靖夫的《武道狂之詩》跟金庸小說比較武俠小說的不同寫作手法。

    14. 誇張化
    用誇張的標語介紹書籍。這段我懷疑是否情感關注組贊助的,因為老師一開頭就介紹這兩本﹕
    衣慳飾儉》、《型男筆記本

    老實說前一本我有點興趣,不過在教協有為見不到,或者可以再試試在其他地方看看。

    另外還有些較嚴肅的書也可以借誇張法推介,如朱業顯的《文言語譯》、關夢南《輕鬆寫作10堂課》、何福仁的《議論文選讀》等等。

    最後一本是《異想經濟學》,這本假設叮噹道具成真的話會對日本社會和經濟帶來甚麼影響的書,其實本身已經夠誇張了。(這本我之前也沒留意到)

    15. 實用學習法
    只是針對文憑試的需要,向有關學生重點推介,讓他們打好底子應試。
    近年閱讀理解多了出台灣作家的文章,例如張曉風、徐國能(就是那篇《第九味》,還有《煮字為藥》、《綠櫻桃》等),這些文章通常1500-2000字一篇,層次豐富適合出題之用。老師還會推介學生讀黃永武的議論文《愛廬小品》,跟他們說以後有可能會出題的云云……
    阿盛的《行過急水溪》也有討論台灣戰後在農村引入廁所的困難情況(除了隨地大便,還有學校教學生用廁紙,但家裡不會用更沒錢買),恰好與現在的「黃金週遍地黃金」可相對照。
    還有楊佳嫻、王盛弘、房慧真、鍾怡雯等都屬於這類作家。

    16. 嚴肅處理法
    並不總是一味顯淺,有些題材本身就是嚴肅。例如蔣勳的《天地有大美》、羅家倫的《新人生觀》(〈運動家的風度〉就是出自這裡)、漢寶德《如何培養美德》、張中行《順生論》之類。

    17. 圖像吸引法
    有些書本身就是以圖像見長,例如旅遊書。當然選取這些書,還是要兼顧圖文質素。

    18. 勾勒重點法
    特別指出例如這本書適合誰﹖為何要讀﹖要讀甚麼﹖如何讀﹖之類。

    19. 因材指導法
    每個人性向和程度不同,介紹的書籍也不同,而且欣賞的角度也不同。
    對於一個沒閱讀習慣、或者閱讀層次較低的學生,可以介紹較顯淺的書。常常閱讀或者層次較高的學生,自然需要給他更有挑戰性的書,或者引導他欣賞作品的不同方面。
    老師自豪說這年中六有幾個學生都是書蟲,甚至可以深入討論書籍的版本分別,笑言這種學生可能一生也碰不上多少個了。

    20. 重點推介法
    集中推介,例如蔡珠兒的作品。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 參觀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圖書館

    這星期六參觀的是樂善堂王仲銘中學圖書館。

    門口有一條很寬的通道直通裡面,這是另有原因的,後面再說。
    DSC00550a

    用A4紙打印的「老師好書推介」似乎未能吸引注意,可能還是很難兼顧環保,像這樣印一條橫額才夠搶眼﹖
    DSC00551a(當然在敝校這樣做的另一問題是究竟可以掛在哪裡……)

    如果有地方,我也想在入口搞一個這樣的主題展架﹕
    DSC00554a

    借還書櫃檯也相當有氣派﹕
    DSC00560a

    從裡面望就是這樣,再裡面是老師辦公室。
    DSC00581a

    學校很有心,校長助理留下陪同圖書館主任,而且圖書館學會的主席和一位中一新組員也回來協助招呼來賓。

    主席大人跟我們討論了不少日常工作的事,這裡就是向敝會副會長介紹多媒體架﹕
    DSC00561a(門後就是辦公室)

    出得場的學生,很想要吧﹖
    老實說,聽見他們的組長可以自行分配工作,對新組員作面試和評核,我是很羨慕的。在這位盡責的主席身上也好像看到當年自己在八三的樣子(因為她做的事其實我們當年都在做,反而現在沒有做了),感覺很欷歔。
    (謎之聲﹕喂﹗你不要把自己的宅男怪叔叔形象套在小妹妹身上﹗好核突﹗)

    那些報了名卻不當值的人,其實是很令人煩厭的。除了因為少了人手,為了避免老是做一個崗位而生厭,崗位都是逐次輪調的,不當值的人卻令「預先編排崗位」變成毫無意義。
    所以在下正好也在構思,來年是否要為報名的人設一個小筆試。主要並非旨在考驗他們的知識,而在於篩走那些只想要借書福利而懶到連答題都懶的人。寧願要少一點人,也好過名單上有一堆不出現的人。

    從櫃檯前的中庭望入去就是這樣,書桌上都有印出的名言標語橫額﹕
    DSC00564a
    盡頭那道門是女廁(男廁在右邊的櫃後),感覺有點像中央圖書館吧﹖
    正常來說一間學校圖書館裡是不會有廁所的(而且廁所如果漏水也有點險),其實是因為圖書館擴建時除了課室,還佔用了走廊的緣故。所以原本在走廊盡頭的男女廁就變成在館內了。

    圖書館主任要求校方把整層三樓(由於他們地下叫一樓,所以這裡對大部分標準校舍來說其實只是二樓)都留作中一課室,以便鼓勵他們來看書。

    主任賴老師介紹多媒體資源的儲存。為安全計,多媒體架放的是吉盒,影碟則放在櫃檯內的收集簿中,借出時才抽出放進盒中外借。(簿中亦有影印的碟面,以便歸還時對照樣子不會放錯)
    DSC00587a
    (這跟上一間學校不同,他們直接把盒連碟放在外頭)

    分級的閱讀分享活動,由中一的設計封面、中二的人物介紹、到中三的草擬常識問題,層層推進。但這種活動實在需要校方高層全力配合,才能推動全校進行。
    DSC00589a

    主席說不喜歡做閱讀報告,在下倒可以當著老師面前安慰一下她,因為其實在下當年也是一樣。當大導演同學已經完成了教協普及閱讀計劃的紫章,讀書絕不會比他少的方某也沒完成。原因只是在下連口頭報告也覺得懶,更不要說書面報告,「我有得閒不如讀/上多兩本書啦﹗」(主席認真地點頭,「係囉係囉﹗」)(一笑﹗)
    在下也是到讀預科時才開始有興趣寫讀後感,後來再寫一大堆書介更是後話了。我的想法是,不單止要讀得多,而且還要學得夠多,才可能開始有點比較像樣的「感想」。亦只有心中收藏的「東西」夠多,多到足以互相連結起來(而不只是一大堆零散的知識或句子),才會有那麼多意見,多到想寫出來。

    (情況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會寫食評一樣。你每天吃三餐吃了多少年﹖還吃得不夠多嗎﹖但你一是廣泛吃遍不同地方的不同菜色、一是對某些菜色深入鑽研,才會有一些值得寫的「感想」。要不然就像方某般,吃了某些東西再問我如何,「得啦」、「咪咁囉」……這樣根本就連自己都沒甚麼好寫,更不要說寫出來後是否「見得人」了吧﹖)

    老師需兼教通識科,同時也在通識獨立專題探究裡教授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DSC00610a
    理論上來年專題探究簡化,工作應該也會輕省一點。不過在下多次私人討論時都提及過,要求中學生由頭到尾完成一個研究,其實對一般程度的學生是要求太高。
    事實上我們在AL時代一樣有校本評核,但沒有要求我們「由頭到尾」去完成研究。就像化學科的校本評核,只會把化學科的技術要求拆成很多個單元,學生每次完成一個實驗,以實驗報告證明自己學會這種技術而已。
    通識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完全可以改成這種模式,把研究需要的技術拆成單元(例如文獻回顧、抽樣及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之類),要求學生每次只完成一個任務作報告,而不需要「由頭到尾」完成整份研究那麼冒險。

  • 參觀宣道會宣基中學圖書館

    這次參觀的學校沒有擴建,而且圖書館形狀比較狹長。不過老師運用了其他方式去佈置。

    入口可以見到走廊上加設了自修位,據聞這些位置也頗受學生歡迎。除了有天然陽光,冬天還有寒風相送,(懂事的)學生稱有懸樑刺股之功焉。(笑)
    DSC00493a由於圖書館主任兼負責環保教育、校園美化、總務維修之類,所以連圖書館門口也一樣用上小盆栽裝飾了。

    入口左邊雜誌架的盡頭,就是以文件盒作舊雜誌架,和分級閱讀的推薦書﹕
    DSC00504a

    望進裡面,一眼可見「大堂」中央的曲線梳化,還有很多不同款式的攬枕﹕
    DSC00502a

    近窗邊就是推介書籍欄﹕
    DSC00506a

    入口右邊就是借還書櫃檯(裡面是工作室)﹕
    DSC00503a
    櫃檯前可見有一排展覽書籍的櫃,背後用光管照明。是很美觀吸引沒錯,不過在下倒懷疑,吸引學生借書應該讓他們自由翻閱才是,把書像金飾般收在櫃裡,拿不到來看,吸引又有甚麼用呢﹖(如果讓我用這個櫃,我會把封面掃瞄然後彩色列印出來,貼在硬紙板再放在裡面就好,就像日本食肆那些食物模型一樣。)

    由於房間比較狹長,放書架的位置不多,結果變成這樣每間只有兩個書架並排的短列。由於書架不足,在旁邊每列再加了一個較矮的書架,用來放舊試題。
    DSC00508a矮書架頂就用來放受歡迎的電影DVD,同學可借來作英文科校本評核之用。敝館把所有多媒體都收了櫃檯後閉架,借閱率比較差。今年開始才把新的多媒體物品在書展中一併展示,如果有位置的話也可以考慮讓學生自行翻看。

    書架之間的空間也沒有浪費,加了小梳化給同學「躲藏」,還有私家閱讀燈。
    DSC00513a(方按﹕這個佈置真的很「宜家」)

    圖書館部分大檯也挖空了中間,跟視藝科家政科等合作,展示同學作品,亦令圖書館更色彩繽紛﹕
    DSC00520a(這個值得考慮)

    近窗一側還有個「網吧」式的角落,老師特意說服校長,買了幾張「吧櫈」回來。據聞也很受學生歡迎。
    DSC00525a

    圖書館的末端是另一個推介圖書角,後面的房間可作自修室和生涯教育用途﹕
    DSC00514a (所以只是給高年級同學用的)

    來到這裡,或者可以批評一下館藏。雖然此校於1999年創辦,但藏書爆滿之餘其實也頗舊,我揭過有不少書還是1996年的,近年出版的書其實不多。(當然如果說舊,敝校更舊,有些書比我還要老,但敝校已有三十五年不可並論。而且我看來我們的新書好像比他們多……)

    另一個問題你從上文也可以見到,圖書館裡幾乎每一邊都有個「推介圖書角」,把部分圖書抽出來另行推介。推介圖書本是好事,但把太多的書抽了出來,就會令館藏變得零散。在這間館裡,可能最吸引的圖書都抽出來的關係,主要書架的書看起來就不太吸引學生了。更大的問題是,當同一類的藏書因為不同名目的推介(和沒有推介)而分散放置,同學就很難在同一個位置找到所有同類的書。圖書分類,本來就是為了讓讀者找書的時候,可以見到其他同類的書,可能順道拿起本來沒想到要看的書(有點像現在網上購物有「買這物品的客人也買了這些」的推介功能)。過度推介,可能反而會變成只有推介的書有人看,沒推介的書就沒人看(因為學生只看推介書架就不會發現這些書)。

    如果有些書是舊、又不認為值得推介的話,似乎把部分淘汰了,令整體館藏更吸引,也沒有那麼容易爆滿。(當然敝校又是更爆滿的例子)
    因為在下代表會方去「帶團」,所以不好意思問這種煞風景的問題。要不然應該問問他們是否有其他對策的。

    前面提及老師買了很多不同款式的攬枕,很受同學歡迎,以下就是現場一例﹕
    DSC00526a(老師說,其實就算男學生也會搶攬枕的。)

    現時的學校都多加了驅蚊措施,這些在操場旁邊,一排紫外光燈看起來有如路燈,也頗有格調。
    DSC00535a

     

    ---

    補記﹕老師提及的一些策略重點
    1. 在有限資源下,可以每年改動少許,不用大裝修。但需要有長遠計劃,每次新增物件的顏色/風格要統一。
    2. 午間可在圖書館播放輕音樂。(順道可以推廣一下圖書館已有的舊音樂CD)
    3. 學校的閱讀策略小組由副校、圖書館主任及中英文科主席組成。
    4. 午間書香會,由中英文科老師負責內容,圖書館則負責所有行政、聯絡、宣傳、佈置等事宜,後者都是同事最覺得麻煩的事務。
    5. 科本閱讀計劃,由每科每級選取25本書。學生可以跳級讀推薦給更高年級的書,但不准降級。生閱讀的本數會紀錄在成績表中。教學助理亦會評分(5 point scale),可同時提交給教協的普及閱讀計劃用,一雞兩味。
    6. 書展會製作e-banner,讓同學推介書展作品於書展中展出,提升學生的自豪感。

  • 參觀加拿大神召會嘉智中學圖書館

    被踢入負責中學事務後,第一次的參觀中學圖書館,就是在被視為「偏遠」的屯門碼頭一角。先前其實已有機會聽負責老師介紹過他們擴建工程辛酸史,不過可以親眼看看成果還是好的——你看﹖還是大家去宜家的那種心態。

    把隔壁的地理室整個吞併,這種事沒可能發生在敝校,所以看看好了。

    像母校一樣,改建後入口通常都用了這種玻璃落地門。
    DSC00404a

    正對門口的是以「方舟」為概念的櫃檯和職員專用工作間(留意地下鋪上波浪紋紙皮石)。櫃檯把圖書館中間劃開為藏書區(右邊)和活動區(左邊)。
    櫃檯是學生組員都會使用的地方,而裡面的工作間就只限圖書館主任和助理進入,有敞門(雖然絕少使用)。

    從櫃檯裡看出去是這樣的﹕
    DSC00433a
    可見櫃檯裡故意留下了充裕的空間。

    更好的設計,是好像銀行櫃檯般,借還書的位置都有面向用家的第二屏幕。
    DSC00414a
    需知道在學校靠學生幫手,很多時候都不太可靠。借還書時資料其實未輸入電腦的事不時發生,因為組員經常不是專心留意屏幕顯示的訊息,連掃瞄不到或掃瞄錯誤都不知道。更不用說有時未取消上一個借閱者的資料就直接為下一人辦手續,結果把書記在前一人名下的事,也不出奇。
    天下烏鴉一樣黑,裝了這樣的第二屏幕,就可以讓借還書的人同時看到手續是否正確完成了。的確是個好念頭,要是有這樣的資源我也想試。

    右邊的藏書區首先可見老師推介專區,這種展示桌的設計很stylish,不過在地方淺窄的在下眼中,當然就是浪費空間「唔等使」之至。不過負責老師就是想營造書店的氣氛,而且反正吃了一大個空間怎麼不豪華一點呢﹖
    DSC00406a
    後方是漫畫閣。

    展示專區的書,是用橡筋連到固定在檯面的金屬線上的,免得被拿走﹕
    DSC00431a

    另一邊則有立體書的展示櫃,這下也算不惜工本了﹕
    DSC00407a
    (其實我也很想要展示櫃,不過不是用來展示立體書——因為我怕學生弄壞不敢買,買了不讓他們揭又覺得買來浪費——而是展示配合專題書展展出我那堆小模型。甚至從實驗室借些 torso 之類展示一下也好的。)

    展示區的尾端,放置了一批學生購置的書籍。這所學校舉辦活動讓全校學生到書店每人買一本書,增加學生對圖書館的歸屬感。如此大規模的活動在下當然辦不到,不過小規模「抄考」應該可以構思一下。
    DSC00408a
    (此校還有一個計劃,就是由學校出資給應屆公開試同學購買參考書,考完試後才交回圖書館給師弟妹使用。這個構思也不錯,不過圖書館是否適宜放那麼多考試參考書,就要看是否有空間了。)

    把書樹立起來的,並不是一般的書立,而是老師從淘寶大量購入的 iPad 架﹕
    DSC00454a
    這種架非常好用,而且可以完全摺合,方便收藏。當然大開本的書就用不上這個架了。

    展示區上一個檯階就是主要書架(我倒懷疑這樣的設計會否違反殘疾歧視條例)。長書架配搭矮書架這種做法我認為不錯﹕
    DSC00409a
    書架之間的長梳化,則是吸納學生意見後的設計。因為學校在擴建圖書館之前搞了個學生設計比賽,很多作品都包括「在書架之間的梳化」。

    最受歡迎的長梳化是這一張弧線形的,因為位置剛好在櫃檯老師看不到的角度(笑)。
    DSC00444a
    不過於在下眼中當然又是浪費了一個放書架的位置了,人家要營造氣氛嘛。

    方某人跟組長開會時,曾經有組長建議把書架全部換掉。可是現在換書架基本上都只會是鐵書架,根據在中央圖書館做「阿四」的經驗,我覺得鐵書架特別容易插爛書,並不是好設計。
    他們未見過鐵書架怎樣讓書插爛,似乎很難解釋(其實鐵書立一樣會插爛書的)。於是我向學生故弄玄虛,說了句「紙由木造,金剋木」。 :P

    這裡改裝,也不免換了鐵書架,因為老師說木書架價錢貴得多。不過老師跟設計師討論,設計了這種外面包了木板的方式,讓書架看起來沒那麼重「金屬」氣。
    DSC00447a

    從書架區向外望,可以看見直到櫃檯的開揚景觀,除了為方便老師觀察,這也是營造書店氣氛的一部分。
    DSC00450a

    入口的左手邊就是活動區,最近入口的是雜誌架,又是非常休閒的設計﹕
    DSC00426a

    活動區的中心是自修用的檯椅,同時有投射器和屏幕、擴音器等設備,可用作閱讀課、閱讀活動或小型演講之用。
    DSC00432a
    全部電腦屏幕都是面向櫃檯方向,當然也是為了方便觀察。

    角落的討論區,可以脫鞋進入。除了讓積極借書的學生優先借用自修外,亦會給校內老師不時舉辦小型的閱讀分享活動。
    DSC00424a

    工作間的牆壁也可以用作展示櫃,和閱讀報告表格的放置區﹕
    DSC004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