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 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 Exhibition

    [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20周年紀念展覽]

    聽完海關歷史講座後,就順道看展覽,都是展示工作成果啦。

    其中有個「有得玩」的是「原居民圍頭話及客家話語音字庫開發及網上推廣」。除了有網上發音字典外,現場還有個小遊戲給大家玩,考考對圍頭話和客家話的認識。

    (原來東平洲用的是「大鵬話」)


    (圍頭話原以五大族聚居的元朗、北區一帶為大宗,其餘地勢較「不平」的地區多為「客家佔地主」,所以成為客家話地區,包括青衣。)

    (影樓用的狼毛筆,還有指定牌子)

    (舊時用來為照片上色的水彩)

    ---

    想不到連博物館也出現這種爛人﹕
     

    ----------------------

    同場加映,大陸式橫額﹕

    食環署是否不懂寫英文的﹖
    葵芳年宵花市的「大吉大利」橫額下竟然寫「Da Ji Da Li」﹖﹗

    寫給誰看﹖誰不懂讀中文字只懂漢語拼音的﹖
    寫「Wish you lucky and wealthy」之類會畀人投訴架﹖﹗

  • 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

    青花瓷的故事》Robert Finlay著,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11

    千萬別以為方某突然對藝術產生興趣,去藝術館也只為了看文物的在下,讀這本書當然是為了歷史。本書亦不算偏重藝術方面,反正作者就是歷史學者。

    本書主角的確是「青花瓷」,不過重點並不是青花瓷的製作和藝術本身(雖然書中不乏這些方面的介紹),而是「青花瓷」貿易和歷史的關聯。在作者眼中,青花瓷貿易是史上第一件「全球化」的商品。

    那跟 McNeill 父子《文明之網》說舊大陸上一直在一個「網絡」之中,不是有出入嗎﹖

    倒也不是。本書作者並非忽視舊大陸各洲在青花瓷貿易前已有各類貿易串連起來,但作者指出青花瓷貿易有其特色﹕
    1. 第一件遍及全球的商品,不論是西方國家、新大陸、甚至是大家以為是蠻荒的婆羅洲和非洲內陸,都有青花瓷的身影。
    2. 更有甚者,與一般的商品不同,青花瓷的強勢出現改變了各地的陶藝傳統,有些落後地方的陶手工藝甚至消失。中國式樣滲入了各地的陶藝作品之中,而各地(參考了中國式樣)的作品又反過來影響中國的瓷器式樣,這是全球各地陶瓷互相影響的過程。作者的說法是青花瓷形塑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再影響了其他器具式樣和藝術。這一種全球性的「文化」鉅大影響,並不見於之前的貿易商品。
    3. 最有趣的是,青花瓷生產已令景德鎮出現了工業革命前夕最繁複的手工藝分工程序。
    (反而又讓華文讀者回到「既然如此為何中國就沒有發生工業革命」這個千古疑團)

    於是本書雖然始於青花瓷工藝,但又連接到整個世界歷史的轉變之中。相關國家和文明的興起衰落,都跟青花瓷扯上了關係。

    其實也不限於瓷器,歷史書很多時都可以見到這種橫跨各界的效應。例如在下看貨幣展覽時就想起本書提及洋人發現大量銀礦後拿來中國買物(當時中國還是銀本位,而歐洲已轉用金本位),中國在不知世情之下受損的事。

    去年提過,在九龍城書節遇到本書之前,已在學校收到的城邦宣傳上見到。覺得這個題材很有趣,而且對老貓社長選書的眼光也有信心,所以就算書包了膠紙看不到內容都買下了。

    剛拆開時也覺得驚訝,因為本書503頁,內文竟然只排到375頁(另外第503頁是謝辭),後面由377到410頁都是注釋、411到486頁是參考書目,487到502頁是中英對照。即是整本書超過四分一都是屬於「注釋」而非內文。再想起老貓自己談出版,出書計算頁數是有固定數目的,而頁數又跟印價成正比,所以這本書顯得很「闊綽」。
    老貓本人回應說學術書一定放,普及性的書因為讀者計較價錢,才按需要把部分注釋放網上讓讀者下載。但我的印象是以往不少貓頭鷹題材嚴肅的書,都是只包括中英對照表,然後請讀者上網下載其餘注釋的。
    是先前讀過的那些書在老貓眼中還是太「普及」了﹖還是老貓出這本書目標並非一般「普及讀者」而是「不計較價錢」的圖書館和大學﹖
    (方某倒不是計較價錢,但計較重量,這本書太厚太難帶出門了 ,對我來說還是中英對照表才比較有用。)

    (大家亦可參考Gene Ng的介紹,談起青花瓷,台灣人總會首先想起周杰倫的歌。)

    (方某人的其他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59 「當時人的概念是陶窯具有魔力,將世間凡俗泥土幻化為神奇物事。窯爐複製了宇宙和鍊金的幻化過程,因此擁有魔法,透過火轉換了物質。而神明本身則如天界陶工,由平凡泥土中塑出生命。」

    看倌見到這一點會否想起基督教的創世故事都差不多﹖
    (又,在中文而言應為「煉金」,「鍊金」是日文用法。)

    p.60 「而以楔形文字記載,保存於美索不達米亞神廟內的古老稅務紀錄,也是記載在燒製的泥板上。」

    如果按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說法,那些泥板本來可能會在稍後被加水抹掉字跡重用,但意外的大火令字跡固定下來。

    p.63 「路易斯安那的印安納齊茲族」我想應為「印第安納」吧。

    p.65 「這位天后是漁民與水手的保護神,一如聖母馬利亞,後者的眾多頭銜之一便包括『海上明星』。亦如佛教的觀音,中國的這位天上聖母以媽祖之名,贏得海上行商的崇奉,主要以福建沿海的湄州島為中心。」

    這是內陸景德鎮的天后廟……

    p.86 「薩克森尼的奧古斯都二世」

    這個譯名是「撒克遜」或「薩克森」,就算見到Saxony也不需把「尼」譯出來。
    (撒克遜通常指部族,即是由這地區出發,征服英國後和其他各族形成的 Anglo-Saxons 盎格魯撒克遜人。)

    p.87 「一船船運回德勒茲登」

    感覺有點怪,因為一般譯德勒斯登,大陸譯德累斯頓。(我以往較多聽到大陸的譯法)

    「波斯特爾斯威特思索這處奇幻的動物世界,在他的《寰宇商貿字典》中寫道……」

    波斯特爾斯威特思索…」讀起來是否太繞舌了﹖Postlethwayt譯成「波斯道夫威特」會否好一點﹖

    p.102 「熱心煉金術的托斯卡尼大公弗朗切斯科.梅迪契」

    我看的書多數譯成「梅迪奇」或「麥地奇」。

    p.108 「不禁想起萊爾一八三零年出版的《地質學原理》……畫中是一棟位於那不勒斯灣帕茲瓦里小城,人稱塞拉菲斯埃及神廟的建築」

    同樣地,我看的書多譯成「萊爾」。而那《地質學原理》,就是 Principle of Geology

    p.120-121 「這層駕風遠來的『鬆』土,中國人稱為黃土﹔它們也沉積於水中成為淤泥,『黃』河因此得名……黃河每年吐出十億噸泥沙,赭色沉積物充塞黃海。」

    不純粹是因為黃土本身「鬆」,黃土鬆動的問題,因為先祖的密集農作耕耘翻土而加劇了。

    「黃土卻是……可以利用毛細作用,固定大氣中的氮,並帶出土中的礦物營養」

    很明顯固氮的不是黃土,而是微生物吧。原文這樣寫﹕

    「An exceptional fertile soil by virtue of its capacity to fix atmospheric nitrogen and bring up mineral nutrients by capillary action」(google book)

    「毛細作用」只是指帶出礦物營養這方面,跟固氮其實沒關係。原文中間如果加個逗號會比較不易誤會,所以譯文應為「可以固定大氣中的氮,並利用毛細作用帶出土中的礦物營養。」

    「小米耕作養活了每平方公里四百人的人口密度,高生產率的穀物農作更培養出小栽植面積的獨立農戶,他們是日後所有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的稅基。」

    學中國歷史不能忽視這種小農經濟的影響。

    p.135 「絲路沿途……一連串通曉多種語言的綠洲聚落,包括吐魯番、庫車、阿克蘇、和田和車臣

    一看就覺得奇怪,明明都是西域的地名,怎會跑出個高加索山那邊的車臣來﹖
    難道有個地方叫車孫﹖但之後查沒有呀。(烏孫就有)

    之後嘗試用這些地方的英文名查原書內容,雖然維基百科給的地方名跟書中的不同(維基的吐魯番是Turpan),但幸好仍然找得到

    「A series of polyglot oasis communities—including Turfan, Kucha, Aksu, Khotan, and Cherchen」(google book)

    (這些年的搜尋技術真的有進步,在我讀大學時候的google可能真的找不到)

    原來Cherchen且末,當然不是車臣了。

    p.161 「事實上利瑪竇認為在某些日常生活習俗方面,中西若合符節可謂相當稀奇﹕『在歐洲以外所有地區,只有中國人與西方完全一樣﹕用桌、睡床、坐椅。中國鄰邦卻完全不諳此習,都把席子鋪在地板或直接鋪在地上,把席子當成桌椅床鋪使用。』」

    看《大長今》,韓國也有桌椅,但睡在地上。

    p.169 「宋代中國、近代初期的日本、十八世紀的歐洲,統統經歷了驚人的人口成長。儘管無法具體衡量或證實,但是茶在這三大地區的普及,以及瓷作為食器的使用量增高,其準備、進食、儲放三大功能,都有助於一般人健康的改善。」

    瓷器對人口史的影響。
    瘟疫與人》作者 McNeill 提及衛生改善導致都市人口開始不依賴移民而增長時,好像未提及這點。

    p.187 「伊斯蘭烏瑪遍及兩大洲」

    這個詞語沒解釋的是,一般讀者很難明白吧﹖
    我起初還以為是伊瑪目(教長)那類意思,但翻查才知道原來烏瑪Ummah,回教的社區之意。這種一般讀者不了解的詞,似乎在原詞後面加註「(社區)」比較好。

    p.193 「一二五八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殺死了最後一任阿巴斯哈里發,成立新王朝伊爾汗王朝,意思是『附庸可汗』。」

    一般是譯成伊兒汗國吧。

    p.195 「長春真人丘處機」

    對於武俠小說不熟的在下,要查一查才肯定其號長青。

    p.197 「屠龍,日後發展成印度蒙兀兒王朝、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波斯薩非王朝(一五零一~一七二二)以及拉丁基督教世界藝術作品的常見主題。中國有個古老諺語說,龍必須好好尊敬,『因為無法活捉』。但是在西亞,死了的龍才是條好龍。」

    東西對龍的看法。
    (又,其實我不知道作者指的那句諺語是甚麼……神龍見首不見尾﹖)

    p.206 「明代開國之君的次子,推翻了洪武之孫」

    朱隸顯然不是次子,而是四子。

    「一四一二年永樂皇帝下旨,在南京建造九層高的報恩寺以紀念他的父母」

    報恩寺是整間寺廟,九層高的是寺中的塔。

    p.224 「國土包括未來全羅的百濟王國」應為「全羅道」

    p.226 「葫蘆狀、猴狀、蓮狀的文房水滴」

    如果不查也不知道水滴是什麼,原來是用來向硯台注水的。

    p.229 「直到十九世紀,朝鮮王室—世界史上最長久也最穩定的王朝,奴隸社會與專制階級制度的頂峰—始終鼓勵陶瓷生產」

    怎也不比日本皇室長吧﹖連周朝也比朝鮮王朝長吧﹖

    p.235 「這意謂著儒家平民取仕的用官制度在日本完全流產」

    日本朝廷本來就是貴族掛帥的吧﹖

    「在中韓兩地,儒家思想深深形塑了官方心態,對庶民大眾則影響極微。在日本,儒家的道德面向頗有勢力,朝廷努力推動,以灌輸給從權貴到普通村民的所有階級,雖然儒教意識思想鮮少能左右誰可取得一官半職。」

    這說法很奇怪,因為中國歷代朝廷實質上是外儒內法。至於庶民不能說不受影響,只是他們通常不會守儒家那些為貴族製訂的禮義(如守喪三年)。
    反之在日本,儒學雖然盛行,但庶民生活中是否神道教的影響比較大﹖如果說儒家對日本人很有影響,那麼就不會對中國人沒多大影響了。

    p.238 「在世家大族有產階中間」應為「階級」或「階層」

    p.276 「沙勞越河的山都望港」

    此處甚怪,因為「山都望」或「Samtubong / Santubong」只會找到一座山

    p.278 「大龍罈鋸為兩半,套進擺成胎兒姿勢的遺體,又成了菲律賓、婆羅洲兩地常用的棺材。死者必須身分顯赫,才能享用如此珍貴葬器,據說可安撫徘徊墓地不去的亡靈。……當地人把龍罈視為子宮一般的容器,子宮內似乎進行一種生命更新、再生的過程,一如自然事物的發酵和分解。罐葬是菲律賓古老習俗,或許在新石器時代後引自中國。進入宋代,大龍罈取代了本地陶器在繁複喪禮中的地位。有時還會把裝盛了屍身的葬罐安置在可以俯瞰懸崖或河流之處,好讓逝者的靈魂尋見最無麻煩阻礙的路徑通向來世。在菲律賓南部的僻靜山區,即使今日偶爾還會用大龍罈作為藏屍骨罐。」

    可比較中國南方金塔葬骨的習俗。

    p.282「麥哲倫不幸於半路去世,『維多利亞號』繼續向航行到了汶萊」應是西行。

    「斯里帕達如此闊綽地招待歐洲來人,並不只是為了拿出最好的餐器歡迎遠方貴客,其實另外還有深意﹕也就是藉由瓷器的驅邪法力,可以和這批令人不安的陌生客相安無事、和諧共處。或許,也是為了避免類似馬克丹島的血淋淋相逢再度發生吧。」

    又再提及土人認為瓷器有「驅邪」之力。

    p.287 「鄭和寶船……以平均二.五海哩的日速(一百一十一公里)」

    二點五海哩只不過是四點六公里,此處「一百一十一公里」不知何解。(查不到原文)
    (﹕討論中有網友提醒,如果二點五海哩是「時速」,一日一百一十一公里就合理了。)

    p.288 「奴隸也來自內陸,商人把他們賣丁西亞和東亞各地,趙汝適說中國許多家庭買回黑奴看守門戶。」

    就是古文提及的崑崙奴﹖但中、英文維基都提及崑崙奴是南洋土人,而本書說的是東非抓來的內陸人。
    (後話﹕原來輸入外傭,甚至把他們當奴隸已非今日之事。)

    p.291 「一六零零年代初,阿曼亞魯巴的眾統治者蘇丹已奪得東非海岸的控制權」

    「阿曼亞魯巴的眾統治者蘇丹」這個名很怪,而且中文查不到任何東西,之後總算在 google book 查到原文

    「by the early 1600s the Ya'aruba sultans of Oman had seized control of the coast」

    Ya'aruba是阿曼的一個王朝,這句譯成「阿曼亞魯巴王朝的眾蘇丹」會比較清楚一點。

    p.319 「這家荷蘭公司也將波斯青花陶運至斯里蘭卡、孟加拉、阿由提亞、巴達維亞、阿姆斯特丹。」

    如果不查也不知道原來阿由提亞是泰國的古城,似乎加個注釋比較好。(連書後的中英對照表都沒有提)

    p.325 「利瑪竇…強調,他的東道主人『不使刀叉或匙勺吃東西,卻用光潔優美的細棍子,約一掌半長,靈巧地拈起各種菜餚送入口中,手指完全不碰任何食物。』陸若漢在日本時某次出席晚宴,也注意到席上每雙筷子只用一次﹕
    『邊吃邊換,多次更換。而且餐巾根本沒有必要,因為他們不用手碰任何東西,所有食物送上桌時都已經切好……用手吃東西,再擦到餐巾上,對他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一塊髒布滿是食物汙漬一直放在那裡,令他們噁心作嘔。」

    書中有一段值得我們留意,西方人在之前都是集體共用少量的餐具一起進餐,後來(大概十七世紀後期)才習慣每人一套餐具分別進食。甚至新加坡食評作家黃卓倫也曾引述一個總廚,西方有些鄉下地方幾十年前還是在大木桌中間挖個洞,把菜倒下去就當成碗盤用。(《驚吃人間》,香港﹕明窗,1995)

    反而我們直到今天還是習慣一起夾同一碟菜(雖然各有筷子),然後被人說不衛生。

    p.329 「一七八三年,法王路易十六命令塞弗爾製作一套更昂貴的餐具﹕全部約八百件,一千多種不同繪飾,一個碟子就要四百八十里弗。塞弗爾管理人員估計,必須要花上二十三年才能全部完工。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直到一七九三年一月之前數周,也就是這位君王快要登上斷頭台前夕,他還持續收到燒製工作的進度報告。」

    奇就奇在,這國王明明被廢黜了,工廠還繼續生產和報告。還是他們以為革命只是一時,隨時就會復辟﹖還有,既然國王都被廢了,製作資金何來﹖

    p.332 「潘趣掛碗」

    我想是指「punch」吧,英國的Punch畫報以諷刺漫畫聞名。不注原文讀者未必知道的。
    不過原來不是,又在 google book 查到原文是「monteiths」(完全不知是甚麼),怎麼譯到出來﹖天知曉。

    p.343 「歐洲也先後推出普魯士藍和蓬巴杜玫瑰紅」

    Pompadour 在台灣和香港通常譯「龐巴度」,至少維基也是這樣譯。用「蓬巴杜」只會找到大陸的網頁。

    p.345 「也就是一中國茶杯」應是「隻」,「只」是簡體。
    譯者明明是台灣人,怎麼會譯出簡體世界的東西﹖

    p.364-365 「清廷給予景德鎮的支持也三心兩意、漫無章法,或許正反映了十八世紀近尾聲時,中央政府本身已浮現某些問題。英國陶瓷大舉挺進國外市場的同時,中國朝廷卻罷廢最重要的景德鎮督陶官一職。一向由中國獨霸的市場遭人進犯之際,天下瓷都最需要中央的指導和創新,卻無人當家掌管。回到幾代之前,情況完全不同﹕康熙皇帝重新恢復陶窯,鼓勵創新,從而將中國瓷帶回國際市場。」

    市場原教旨很多時都忽略了,自由市場其實是國家崛起的結果而非原因,David S. Landes的《新國富論》有討論。產業能自立當然最好,但面對外國貨強勢挑戰時,很多國家(無論東西方)都曾經由政府支持指導。當然,政府支持可能令產業成長最終自立,亦可能令產業懶散變成扶不起的阿斗。「怎樣扶」才是最重要的。

    p.365 「西元前開始,中國統治精英就將自己的文化視為全天下的典範,將德性與文明分授給他們眼中的蠻夷。中國瓷器將這個文化帶往更遠的他鄉,走過更遠的距離,重塑了各地的陶瓷傳統,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在不同的社會廣傳,令各地所有人都感受到它的奇妙非凡。但是隨著中國瓷失去國際市場,西方『蠻子』強勢抵達中國,他們深信自身的優越,帶著西方版的文化救贖訊息而來。清廷官員驚見瑋緻伍德的波特蘭瓶、英國陶瓷開始在中國市場銷售、英國水手爭相攀爬瓷塔,這些都是極具象徵意義的事件,代表著世界史上的一大轉捩時刻。對西方來說,意謂著崛起稱霸全球。對中國來說,卻是大時代的終結。」

    「大時代的終結」似乎不是很準確的形容,其實清末到民國也是個大時代。只是中國由「自古以來」的「文明開化的中心」變成任人魚肉的「東亞病夫」。

    倒不如說「對中國來說,卻是連串苦難屈辱的開始」更貼切。
    (當然,有些人會說在清朝甚至明朝,中國人都夠屈辱的了。這固然沒錯,但就算是明朝專制、滿清強迫剃髮易服,雖然破壞了文化,但還未至於真正否定中國固有之文明。而西風東漸,卻是令中國文明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它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受到全面質疑。)

  • Feng Zikai, Qianlong's Garden, and LEGO Tsim Sha Tsui

    [子愷、乾隆、尖沙嘴]

    星期日帶老媽繞了尖沙嘴一圈,看了三個展覽。

    去藝術館其實是為了看豐子愷,不過有故宮藏品也順道看看。不知是為了豐子愷還是乾隆的緣故,平日門可羅雀的藝術館,竟然連售票處也有人龍。而且上到二樓,乾隆花園展門外竟然還要排隊等入場。

    於是乾脆先看豐子愷。

    雖然不至於像甚麼大英博物館埃及珍寶展那麼擠,但還是每幅畫前都有人貼得近近,玻璃上總是有堆油漬……

    很久以前就說過

    1. 你整個人貼上去前面,後面的其他人就不用看了。如果每個人都要「貼上去」才過癮,大家要等多久﹖人數少時還可以等,像埃及珍寶展那種萬人空巷怎麼辦﹖
    其實只要靠後一點,與展品保持至少一米距離,那麼大家就可以站成一個半圓圍在展品櫃前,同時間就可以很多人一起看了。只要不是弱視的人,距離一米和二十厘米,都不會看漏甚麼東西的。當然,自私的香港人是不會想到這點的。
    又當然,遇上一些細緻的展品或者寫了小字的展品—如古書,靠前細看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是真的「貼上」展櫃,這不是我要指責的範圍。

    2. 除了展品,展品說明也是一樣。觀眾靠得太近往往會把展品說明掩蓋,他自己只顧看展品,卻讓我們連展品說明也看不到。有些人更愛把整塊臉靠去看說明,用自己的腦袋遮蓋整份說明—大概是重近視吧﹖如果視力真的那麼差,我也不好意思再批評他們了。)

    於是唯有跟著人群,逐幅畫逐幅畫的前進,而且還分了兩個展廳……

    豐子愷的畫意,應該不用在下介紹,畫功亦不到在下介紹。很同意他說「護生」重點不在於動植物,而是在於人心。與純粹為了飽腹相比,拿動植物來殘殺嬉戲其實是敗了心眼,最終會變成人世間的殘忍。推廣佛學不等於所有人不食肉(當然你不食的他更歡迎),而是先不要作無謂的殺戮。

    不過如果要挑剔一點,幸好他畫的是漫畫,要不然那些月亮太誇張了。他畫的新月有如武內直子《美少女戰士》的一樣,都是「太彎」。
    如果你有留意月相,因為月亮是球體,所以照亮其中一側後,無論你由哪個角度望,光/暗分界線一定穿過月亮中心(你看維基百科的動畫就明白)。那種「太彎」的新月,有如把一個小圓套在「月亮」的大圓一側,其實除非有小行星衝進地月之間,否則應該也不會見到這樣的影子。

    (又﹕藝術館送的豐子愷漫畫小冊,也頗精美的啊。)

    ---

    與豐子愷的有情人間相比,乾隆那堆展品其實是富貴有餘,而人味不足。

    我們看完豐子愷的四樓展廳,見乾隆花園展外已經沒人排隊,不過入口簡介處還是有很多人在對著屏幕拍照(怪得很),於是我們乾脆入場看。不知是因為昏暗還是先前太多人的緣故,老媽不久就覺得很「焗」,自行退出先去看豐子愷的二樓展廳。於是方某自己一個看。

    對歷史有研究的看倌,應該比方某更清楚,乾隆皇根本是自大狂(要不然怎會說自己是十全老人﹖),這個展覽基本上也有很多佐證,例如把自己放在萬佛圖中心之類,相對而言那些狩獵英姿畫已是小兒科,也有很多畫像是展現他心目中那種「儒雅」形象。
    反之,有不少以「親子樂」、多子多孫為喻的畫像,似乎就比較悲哀了,因為他的子女不少比他短命得多,而且有個王子在他秘密建儲後就死掉,對他來說也算是很大打擊。

    這次也放了不少心機搞 CG 影像(包括入口被很多遊客圍拍的屏幕),除了展示乾隆花園的佈置外,亦有不少遊戲給小朋友玩。從畫風看很明顯都是趙廣超那個「我的家在紫禁城」團隊做的。

    最後在二樓豐子愷展館門口,突然望見陶傑,不是在看展覽,而是向館員不知說甚麼訓示……

    ---

    然後,再走去九龍公園,幸好還不太晚,有時間看文物探知館的尖沙嘴展覽,順道帶老媽看看新開的常設展。(上次已介紹過常設展,是次不贅)

    雖然有 Lego,不過可能不是在商場搞的關係,現場沒多少人,拍照比較方便。

    英國人佔領後不久的尖沙嘴,幾乎整個半島都被規劃為軍營和炮台。原來還有那麼多地名,今天有多少人知道﹖
    (原來還有「中門」可以大開 )

    回到「正經」,第一個 LEGO 場景﹕七十年代的尖沙咀﹕
      (當時的巴士總站也簡單得多﹖)

      (水警總部,當然不是現在被首富押玩後的樣子。又﹕前面那間舊尖沙嘴街坊會小紅屋還在。)

    (模擬渡海泳。還是背後的舊火車站比較吸引人。)

    (就在等車)

    (月台的佈局、還可見到巴士總站。旁邊那間小屋是……﹖)

    (彌敦道梳士巴利道口還有交通警指揮亭)

    (舊時半島酒店餐廳用具,餐巾竟然是門神圖案 )

    (1973年華橋日報地圖,尖東才剛填海,海港城的位置還是貨倉。)

    展廳後半部,原來還有個「近期」的尖沙嘴﹕

    (尖沙「嘴」的那部分)

    (一個香港,只有一個海港城。續了期後九倉鬆了一大口氣。)

    (由東向西另一景,下方的尖東站仍在施工時的樣子)

    (由尖東望漆咸道南以西的尖沙嘴,原來的尖沙嘴大概只有這個範圍)

    再聚焦過去……
    (清真寺和兩座舊軍營,後者就是文物探知館所在地,即是方某小時候的歷史博物館臨時館址)

    回程當然又是老媽吃土司工坊的時候……

  • Fantastic Creature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神禽異獸—大英博物館藏珍展]

    續上一篇,聽完太空館講座就跟朋友齊移「玉步」去藝術館看展覽。然後就是入口被職員攔截,一定要我把傘子寄存在衣帽間,之後果然就忘了帶走,害我星期天還要再來一次。

    這幾年間中都有大英博物館藏珍展,有說是歐洲經濟不好要「賺外快」的緣故。擺完又擺,而且又要額外收費,似乎也是了。不過反正大英博物館四處搶了那麼多好東西,就算「送外賣」的不是頂級珍品,逐點逐點展出,恐怕展到我老得走不動了還有得看。

    神獸,不過是古文化的,不是高登那些﹕
    (來源﹕藝術館)

    現場好多人(不過沒埃及展那次那麼多,否則寧願不去)。展覽分門別類展出不同的神獸。有趣的是,不同文化對某類動物的看法雖然有不同,但大體也有相似之處。(中國龍和西方龍的形象和意義算是分歧很大的了)

    當然,也不可能逐件講,只是抄了一些筆記。場內不准攝影,所以只能拿藝術館的圖片,其餘就在藝術館門外見到海報拍下的。

    1. 這條是龍,但想來有點怪。因為只有四爪﹕
    DSC00550a
    以前讀的書說官員穿的「蟒袍」其實跟龍差不多,只不過龍袍的龍有五爪,蟒只有四爪云云。大清律例也有規定,如果皇帝賜下龍紋布匹,應「挑去一爪」才用。
    也有書提及,中國建築講求等級,只有廟宇因為是神明居住,可以套用宮殿的等級建造(不知有沒有記錯)。那麼為何龍紋就不能用五爪呢﹖是因為規定連神廟也不能用﹖還是因為這座廟「級數」太低﹖

    2. 有塊展牌寫展品來自 Cham,我還想是不是占城,不過看來似乎指他們的占族才是。

    3. 甪端(luduan)怎樣讀呢﹖中大特約的粵語審音字庫說讀「陸」。其實看樣子很難理解牠跟「獬豸」(音「蟹自」)有何分別。

    4. 抄下了一個叫「Oannes」的巴比倫神,據聞是創世記故事的源頭

    5. Chimaera 我倒認識,並不因為熟悉神話(雖然讀神話書好像見過),而是因為生物化學系﹕
    DSC00552a

    正是因為有這個神話故事,所以科學界用 Chimera 指一個體中有來自不同遺傳來源的細胞,這個體稱為「嵌合體」。最簡單的例子是,嬰兒身上往往還有母親的細胞遺留,以前《科學人》有報導過。
    正如生物學名是拉丁文,西方科學也保留了很多來自古希臘、古羅馬的名稱。

    6. 說明指畫家用蜘蛛表達人類的恐懼。藝術不懂評論,不過在下想說﹕生物學上蜘蛛應只有八足……
    DSC00549a
    看起來有點像「煤炭屎鬼」,不過人家沒腳的呢。
    朋友說﹕《千與千尋》裡面那些有腳的﹗
    我已經沒印象了。

    7. 泰國神獸—金翅吉祥鳥﹕
    DSC00551a (o拿,唔係我作,佢話架﹗)

    8. 我還以為納茲卡人只是個高山部族(因為最著名的是納茲卡線),原來他們也認識殺人鯨﹕
    (來源﹕藝術館)

    9. 有一套 Johann Joachim Kandler 製作的 Monkey orchestra 陶像(連大英百科也有記載),很有趣。

    10. 想不到埃及人也有類似「馬上封猴」的雕像,當然那不是中國人的意思了。

    11. 對希臘神話有興趣的人一定聽過 Medusa 這個蛇髮女妖的故事,但他們說這是源自更古老神話中的 Humbaba

    12. 展覽廳外還有一個角落,教參觀者用紙摺一些動物出來。方某手拙,連摺最簡單的雀鳥,也只摺到個「小頭」出來……

    -----------------

    跟這位朋友第一次見面,聽完演講看過展覽就去吃飯。了解跟自己不同背景的人如何成長,真是有趣的事。

    呵呵,叫我花點心思打扮是早就聽說過的事(甚至連表姪女也有這樣說啊 )。不過我不太能接受這點,就算在下看女生,也不喜歡那些太刻意裝扮的,乾淨整齊就好。(雖然林忌會說,看來不刻意的打扮更需要刻意來做…… 這點就算是真的也沒興趣去研究。)
    總覺得一個人時間有限,如果花太多時間去構思外表,還有時間去想其他的嗎﹖(當然也不能排除有些人既能搞好外表、同時很有內涵,不過我想大部分人都沒空去把兩者同時做到最好。)

    「我為什麼要丟棄自己覺得舒服的東西﹖我對給人留下好印象不感興趣。」

    李光耀說這句話(《硬道理》),是節儉內斂的美德。
    方某人說這句話,就變成不思進取自甘墮落了。

    -----------------

    後話﹕星期天見到尖沙咀天星碼頭的旅發局辦事處
    DSC00553a (衰衰地說﹕有下面那行日文,其實還需要中間那行中文嗎﹖)
    (朋友提醒﹕「營」和「每」字日文漢字寫法都是跟中文不同的。)

  • Book design and the library

    書籍設計多嘗試,本來是好事。
    可惜到了圖書館,就未必是那回事。

    之前介紹《論盡明光社》時,曾說﹕

    「書的封面只包了大半本書,書最上的四分之一並沒有封面,直接就看到書頁和書脊釘裝。也許我可能理解這個特殊設計,是想突出「揭破內幕」的概念,不過從愛書人的角度看,這樣的書很易損壞。
    (在圖書館角度看更麻煩,因為把封面底連首尾兩頁包膠,首尾兩頁的內容就有部分被封面底擋住看不到﹔只包封面,就令上面四分之一的書脊暴露在外……)」

    似乎成潮流了,最新收到中大社會科學院的新書《八度空間》,已經「暴露」到上半部的書脊都沒有封面。

    不知在公共圖書館作何處理(我想反正拆骨重裝後都是那個硬封面的),但在敝館因為這種書看的人不多(well……),所以封面不齊暫時也沒受損。

    但更麻煩的來了。

    在書展接受同學建議購書,其中一本是貽興王的新書。文學我不懂也沒興趣所以不評論,只是這個設計把我嚇死﹕
    (取自王貽興的博客)

    「火燒心」的效果,非常震撼沒錯。不過這不只是封面,而是一直穿到底。

    「穿到底」的效果不是沒人用過,童書有不少例子,不過那些通常是在書中間有個圓或方形的孔洞穿。這本的特別之處(或問題)是,心形、還要在書邊穿過,紙留下了三個凸出的尖角。

    方某這種「藝盲」,一見到這個設計,第一件想起的事就是﹕這本書非常易爛。
    就算有包書膠,上架過程中也很容易撞到其他書以致破損。
    更有甚者,由於「尖角」不單在封面(可包膠)出現,而是每一頁都有,於是給同學借閱,書頁就很容易損壞甚至撕裂。(平平的、方形的正常書頁,尚且會被不慎撕爛,何況這個形狀﹖)

    如果只是個人收藏,這個設計雖然易損壞,但自己小心一點應該還可以。可是以圖書館頻密借閱(這是小說,不是上述那些冷門書),恐怕不用一年就會出事。

    陰謀論﹕這是否書商未能爭取公共圖書館付版稅,所以設計來整蠱圖書館的﹖
    (然後出版一個「整整齊齊」的圖書館版給我們買﹖)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 Lam Ka Sing and British Modern Arts

    僕はあおいそらが大好きだ﹗

    ---

    星期六跟老媽去文化博物館看林家聲

    我對粵劇興趣不大,聽到那些鑼鼓聲就覺得太吵耳(唔…反正廣東人愛吵鬧嘛,誰曰不宜﹖),所以純粹只是陪老媽看看。(雖然其實老媽也不見得真的很有興趣)

    想不到林家聲童年時的照片已經很chok樣……林峰係咪學佢架……

      (左下角那個林家聲簽名,你會不會覺得「家」字寫得像日文的「ふ」﹖我覺得很像。)

    前陣子無線「把握機會」為林家聲拍了個六集特輯(很自然地,在下沒看),在這裡就有播出。老媽在看第六段,當播出唱戲聲帶時,她說「這一定是他最近唱的」,我說不是播舊碟的嗎﹖她硬把耳機塞給我聽,說聽得出舌頭不靈,肯定是病發後的錄音。

    ……我可是「完全聽不出」有甚麼分別……

    之後鏡頭就播出他坐在輪椅上,抖著身唱曲的樣子……

    咁都唱得咁好,果然好野。(當然其實更可能只是我耳朵實在太差而已……)

    (同場一份舊報紙,我對林的新聞興趣不大,倒是見到這段小廣告覺得很有趣。有誰會參股呢﹖)

    ---

    然後,看還有少許時間才關館,走上去看英國文化協會當代藝術展

    很明顯,對方某這種「藝盲」來說現代藝術根本沒甚麼好說的,很多看了也不知作者想說甚麼。現場除了一般觀眾外,就是外國人特別多(不是由英國來,看英國展吧﹖),還有兩批似乎是藝術院系學生的女生。

    不過有些展品我覺得不錯,頗值得推介。

    1. 以各式癌變組織的圖片,剪接成花朵照片中的花瓣。(圖片)
    2. 一幅用光柵片製作,顯示一個只穿內衣女子的走路姿態。(圖片)(圖片)

    現場還有英女皇到場和奏起《天佑我王》,我需要立正敬禮嗎﹖

    有個藝術家拿燒熱的隕石去灼地圖,似乎是顯示一種可能的大災難。老媽說﹕這就算藝術﹖

    另外有幅老媽一見到就說很可怕,設計者似乎成功了。不過對在下這種「變態bio人」來說,只不過是堆豬肝,沒甚麼特別的……

    最後,老媽說很喜歡這套不斷產生立體圖案的作品,不過我可沒甚麼感覺,雖然的確幾靚。

    ---

    不知是否不夠人氣,文物博物館的冷氣,又是冷得像雪房

    之後去了吃迴轉壽司,方某這種少吃生食的人其實沒甚麼特別喜好。叫了個炸墨魚軟骨,很不錯,火炙帶子壽司也不錯。其餘不過不失(方某的標準),另外發現海膽不合我倆口味。
    (網上有人批評說壽司飯散,是事實,至少我也不斷一夾就散。)

    日式餐廳老是一有客人進來就要喊話,但通常都沒人聽得清楚他們在說甚麼。(去過的連鎖店幾乎每一間都是,當然我想如果你有錢去吃高級餐廳的話,應該不同的。)
    這一間更好玩,女侍應叫完,吧檯裡的男師傅們隨即「虛應」。「虛應」是指他們只會叫最後一個音,於是經常在「he…he…」。老媽細聲說笑曰﹕他們在扮羊咩嗎﹖

    (羊咩﹕又關我事﹖咩……)

    稍後鄰座有人埋單,同樣有炸墨魚軟骨但竟然留下一件。老媽說很浪費。
    我﹕「妳同佢講,話你地唔食唔好晒,益我囉﹗
    媽﹕「唔濟﹗

    ---

    (註﹕開首那句是旨在開玩笑,其實在網上也流傳甚久了。話說環保局有個廣告找了各國小朋友說話,其中日本小朋友說了句「僕は青い空が大好きだ」—我喜歡藍色的天空。但因為意指藍天的「青い空」和AV女優「蒼井空」的發音一樣都是「あおいそら / a o i so ra」,所以被網友惡搞為「僕は蒼井空が大好きだ / 我喜歡蒼井空」。)

  • 收到八三廿五周年校慶聚餐的日期,找人做司儀才發現原來當晚剛巧有個同班同學結婚。

    (又是人家結婚我不知,由此可見我們有多「老友」
    跟所有人都關係平平,所以都係預左孤獨終老。)

    就不講自己,對校友會也有問題﹕我那班的同學應該全部都會去了婚禮,即是少了兩三圍……

    ----------------

    肥醫生﹕分道

    (星爺都有話﹕凡事太盡,緣份定必早盡)

    (後話﹕天道出左本《論盡基督徒》,值得教徒自己讀來反省一下。)

    ----------------

    一段很藝術化,表現生物演化的塗鴉片,要給點耐性看﹕

    BIG BANG BIG BOOM - the new wall-painted animation by BLU from blu on Vimeo.

    (轉載自小城科學)

    P.S. 之前介紹過,我最喜歡、最簡單介紹「演化」的片頭就是美國PBS《Evolution》的片頭(04:35開始)﹕

    每次看也是那麼感動。

  • Otium ludens - leisure and play: ancient relics of the Roman Empire

    [龐貝遺壁]

    恐怕除了「天火」之外,整個展覽名稱都不會令人聯想起龐貝古城

    我還以為會見到書上那些「人殼」(名稱是我胡說的,指被火山灰像殼一樣包住的死者),怎料整個展覽,幾乎都是壁畫……

    當然,壁畫亦不無可觀之處﹕
    (密涅瓦家居神龕—藝術館)
    而且難得有春宮圖呢 ……(畫面其實很模糊,不過還看得到在幹甚麼,又是死光社出動的時候了)

    不過我喜歡的,反而是馬賽克﹕(此句可圈可點 )
    DSC00068aDSC00067a
    我覺得這些碎石鑲出來的圖案,比那些已經褪色的畫作更美。

    當然,我拍照的地方是「教育角」,這裡沒有文物的。(這兩面馬賽克應是複製品)

    見到有人在外頭想用相機拍攝展品說明,儘管他不是拍展品,但沒想過他的閃光燈會傷害壁畫嗎﹖(他之所以要用閃光燈的原因,正是因為展館燈光調暗了。)

    不過幾乎整個展覽都是壁畫(其他文物比較少,而且沒多大看頭),除非你喜歡看壁畫,否則會悶死。(個人對展覽一角對取出和保存壁畫的展板和片段很有興趣,不過看的人似乎不多。原來以前在壁畫後面加鋼筋水泥,反而會損害壁畫。展覽沒有說明原因,但我猜是因為鋼筋生鏽時會膨脹,於是可能把壁畫撐爛。)

    另外有些做得不太好的﹕

    1. 不知是否為了重現「家居牆壁」的感覺,所以壁畫並沒有放在玻璃櫥窗,也沒有圍欄。
    可是文物始終要保護的,於是在地上用黑色膠布劃了一條界線,幾乎每個參觀者靠近去的時候,都要勞煩保安員提醒「唔好企咁埋」。(觀察到這一點的方某當然可以倖免 )
    不要說在一個調暗的房間裡很難注意到黑色線,就算在太陽底下,香港又有多少人會望地上的線﹖還是乾脆拉膠帶隔離好了。

    2. 不知為何出現一些同音別字,例如「指揮將領蘇拉」變成「指揮將令」。

    更奇怪的是,提到古羅馬的「騎士」時,英文竟然不是「knight」,而是「equestrian」。
    那塊展板說的是政治菁英階級,那些
    騎士其實是「騎兵」,你以為是馬術運動員﹖奧運上腦乎﹖
    (蒙ivyst指正)

    3. 還有另一處,Smithsonian Institution 譯成(內地﹖)慣用的「史密森尼學會」,但另一處卻譯成從未見過的「史密夫森尼學會」……
    (其實「史密森尼」已經譯得夠滑稽,因為以中文習慣,只需把創辦人姓氏 Smithson 冠上就成,-nian 是不用譯出的。叫「史密森學會」就是。)

    4. 有一段說明頗令我困惑﹕

    「94. This kind of wide-rimmed pan could be used for cooking as well as table ware. Trace of soot on the bottom of this exhibit suggest it was used as a cooking vessel.
    這種寬口盤可用作廚具或餐具,但展出的這個盤底卻有煤灰殘留,看來不曾用作餐具。」

    其實兩段都沒錯,只是中文說明的末句是否定句(不曾用作餐具),而英文卻是肯定句(was a cooking vessel),幾乎令我搞錯。為何中文不可以也寫成「看來曾作廚具用」﹖

    ---

    今天人流可能比tommyjonk大去的第一天還少,我見到二樓走廊的大梳化有人近乎在睡覺。

    然後我去看馬﹕
    (藝術館)
    沒甚麼特別的。除了我見到一家人,竟然把展廳當旅遊景點,整家人在不斷靠著展品拍照,而保安員竟然沒出聲。
    我幾乎想投訴,後來走過去看看,那些全都是現代作品……

    附送﹕馬嬲最喜歡的展品
    monkeyonhorse(馬上封侯—藝術館場刊)

  • magazine 200801

    [今期注意(2008/01)]

    《明報月刊》2008年1月號

    最吸引的文章,大概就是透過蔣介石的日記,看他如何對待毛澤東。既想他死但又希望他會跟自己合作的自我矛盾。
    在謀略而言,蔣介石和毛澤東相比,似乎差太遠了。不過,如果當年毛澤東死了,蔣介石是否不會(亦不能)把中國玩得那麼「盡」﹖

    劉銳紹討論「改制改革的結」。既然中央能夠靠曾蔭權直接面向市民,又哪會買民主派怕﹖只要不重蹈老董太遠離民情的覆轍,小心翼翼的,香港人根本就會忍受一個不民主的政權(反正忍英國人也忍百多年了)。民主派既無籌碼,權在我手的中央自然不需要跟你講甚麼「互信」了。

    馬龍的漫畫很有趣,說了兩句話﹕

    「如果……民主普選是好東西,為什麼要再等十年

    如果……民主普選是壞東西,何不乾脆說﹗﹗」

    有分析說中央有誠意讓香港普選,我不懷疑。但那肯定不是「真民主」。
    問題是,民主派有沒有「假戲真做」的勇氣,香港市民有沒有「把假戲變成真」的決心。
    只要市民施壓力,「假民主」終有一天會變真。(正如有梁家傑同台,曾蔭權也要向全港「拉票」。再假也好,總算要面對市民。)
    如果市民沒要求,「假民主」就是一道很好的麻痺劑。就像奧古斯都不稱帝一樣。

    對於我們而言,假民主是一種侮辱。是侮辱我們的智慧和尊嚴。
    對於中央而言,假民主是很安全的政改方案,因為中國傳統最怕失控。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有中國特色的(假)民主」也可以變真民主。
    全視乎我們有沒有階段式策略和足夠的意志,和,我們有多長命。

    另一篇論〈十月革命與馬克思的政治理論〉短文,值得香港人回頭看看共產政權的開端。
    還有一篇〈梁湘罷官〉,趙紫陽大家都知道,但還有一些其他受罪的人,我們卻未必認識。

    《科學人》2008年1月號

    有趣的封面故事〈異形就在你身邊﹖〉,源自科幻小說的概念﹕與已知生命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生命。
    雖然「地外生物學」被譏為「還未找到研究對象的學科」,可是這種「非一般」的眼光,卻令我們對於眼前的生命形式和演化,有更多的反思和認識。如果沒有「異形」,我們往往對眼前的東西習以為常,看不到其中特別之處。(甚至以為生物非如此不成,變得自我中心。)

    (不瞞你,初上大學的時候,我曾經想過響應李逆熵的呼籲,以「非碳生命的生物化學」當研究題目。)

    一噸二氧化碳賣多少﹖〉令我想印給學生看,但因為太長,所以沒有印。
    講環保講得多,往往變成「生活小節」的討論,很多時候令人覺得「少丟一點有甚麼用﹖」。也許對於迷信「中環價值」香港人,也要讓他們知道除了道德遊說外,還有甚麼「實際」的方法。
    不過,正如作者所言,碳交易並未成熟,有很多漏子。政府管制(例如碳稅)還是必須的。

    於是我印了〈基因決定你吃啥﹖〉,我覺得對學生(甚至老師)都更貼身的消息。
    儘管消委會常常出面「踢爆」有誤導成份的醫療/科學聲稱,但市面還是充斥這些說辭。
    美國最新的噱頭就是「營養遺傳學」。
    營養遺傳學本身是一門正規的學科,就是旨在研究飲食和基因的互動,希望藉此達致個人化醫療,甚至有點像中醫的「食療」,針對個人基因透過飲食減低患病機會。
    可是,這門學科還有太多不肯定的地方,遠遠未到實用化的地步。但已經有商家聲稱可以達到效果,向(怕死的﹖)民眾推銷貴價營養補充品,和打開報紙也看得到的健康忠告。事實上,他們的推銷和忠告,跟你的基因沒有多大關係。

    聽了覺得很熟﹖
    是呀,反正我認為市面大部分的健康聲稱,跟這種噱頭沒有分別。
    但信者得救,人就是愛當冤大頭。

    然後,是兩篇討論「語意網」的文章。(原來暴民大大也寫了這篇,不找沒留意)
    事實上,我認為這種東西跟圖書館的關係很大(因為圖書館就是資源中心)。這兩篇文章雖然很普及化,但看完後我還是不敢說理解背後的技術。

    最後,我誠意推介生物科(或科學)老師找來看的﹕〈顯微鏡下的生命藝術〉
    一般而言,生物科看的顯微鏡片和圖像,為了遷就課程,都很簡單、清楚,沒有甚麼吸引的地方。
    這幾頁網上沒有的,就是「2007年奧林帕斯生物顯微攝影大賽」的得獎作品,老師可以在堂上投影一下,讓學生看看最新科技如何讓我們看到生物的「內在美」。

    國家地理雜誌》2008年1月號

    封面故事〈來自火山神靈憤怒的警告〉報道印尼火山爆發。

    面對火山爆發,有「不動如山」的巫師﹔小心翼翼的政府和科學家﹔躁動著要去除「異端」崇拜的伊斯蘭教士。
    最有趣的是,儘管印尼早已成為共和國,原來還有「蘇丹」存在(蘇丹是以往的統治者,現在馬來西亞文萊也有蘇丹)。那位看守火山的巫師還是由蘇丹依傳統僱用的。

    高科技垃圾何處去〉是我印給學生看的另一篇文章。
    我的舊手機用了八年才換,學生引以為笑。他們應該要知道,隨便丟棄的電子產品,會為別人(和自己)帶來甚麼問題。縱使我們不是丟在垃圾桶,而是賣給回收商,它們最後也可能堆成垃圾山。

    中間有一連頁「不定時的電子危機」畫示,說明電腦各部分含有哪些有害物質,回收率又有多高(低﹗)。可惜因為圖的背境顏色太深,不適合油印,唯有割愛了。

    回收大觀園〉,另一篇想印給學生看的文章,因為那些圖表很有趣,應該可以一新學生的耳目。畢竟他們學的只是圓形圖、棒形圖、折線圖,其實圖表還有很多種,可以表達不同的數據。

    數據雖然是美國的,但也可以從中看到回收的力度十分不夠。
    可惜,這篇的文字太少。如果印來給學生看,除非我想得出很傷腦筋的問題,否則小朋友也許掃過就算,然後老師就會怪我給他們太少字看。

    神祇的容顏〉介紹千多年前的印度石窟壁畫。

    有多美﹖我不懂評論。但有一幅畫很有趣,畫一隻猴子騎在牛頭後,雙手掩著牛雙眼。旁邊說明﹕

    「畫在阿塔石壁上的寓言故事中,最迷人的其中一幅裡有一隻猴子與前世生為水牛的佛陀。在這個殘缺畫面中,佛陀忍受著猴子的滑稽動作﹔後來猴子戲弄一隻未獲啟迪的水牛,被踐踏至死。」

    有沒有想起一些人﹖

    回首前塵往事〉報導北達科他州高地平原的廢棄城鎮,照片展現出很恐怖的末日景象。
    香港實在是個太擠的地方,儘管很多人捨不得舊區重建,但再舊的區也不致於如此。
    要在香港找到文章形容的狀況,恐怕只有到新界一些荒廢的偏遠原居民村落才見得到。

  • Treasures of the World's Cultures from the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館藏珍展]

    難得有一天假期,本來也應該還稿債,而且校友會還有文件等著我。
    翻查一下,發現藝術館的大英博物館展剛剛開始,如果不乘今天去的話,以後去都會碰上假期的人潮。為免因為「怕人多」而錯失機會,所以今早處理了一些校友會的文件,下午就去了藝術館。

    當年大英帝國四方「奪寶」,以致大英博物館藏品多到「沒地方展出」,甚至連專題展覽也不假外求,只靠庫藏就可應付。(根據其網頁,現在正展出秦始皇兵馬俑……)
    難聽點說,大英博物館有很多藏品,可以說是「賊贓」。
    但造化弄人,如果我們回望中國和不少國家的近代史,會發現留在本土的這類文物,早就被毀滅殆盡(如文革紅衛兵之劫)。人家搶走的那些,反而被好好保存,成為海外孑遺。現世學者要研究這些文物,唯有到這些外國機構去敲門。
    人家本來作賊,反而成了善事。世事就是那麼矛盾。

    藝術館網頁還提供一個 flash 的資料檔,有一些簡介和資料,未去之前也可以看看﹕
    artmus07bm
    (本文圖片沒有另行註明者,均取自香港藝術館網站及上述 flash 資料套)

    台灣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也有同一展覽的介紹網頁,而且介紹的展品更多。

    展廳分開兩邊,電梯上到二樓的「東展廳」是主要展廳,展出由遠古到近代的文物,主要來自近東和歐洲。(除了最早期的兩件石器來自東非奧杜韋)
    「西展廳」規模比較小,只展出小量東亞/南亞、伊斯蘭、非洲、大洋洲、美洲的文物。
    (有些美洲和大洋洲展品是現代工藝品,用以表達古代藝術)

    雖然我在新加坡遊記2006的其中一篇認為博物館不強制分隔展區比較好,不過如果毫無指示,似乎也不好。
    今次東展廳的安排就有點怪。事實上,如果按順時代參觀,應該是逆時針走的(看上方左圖)。但由於入口處沒有指示,所以看完入口玄關那幾件文物(主要是希臘羅馬的石雕)之後,有些人就會「左傾」,順時針、逆時代參觀。
    當然,逆時代上溯看展覽,亦無不可。但如果入口玄關位寫清楚一點,我相信對遊人比較方便。

    雖然說是「藏珍展」,但相對於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展出的當然只是很小的部分。而且跟一般展覽相比,展品也不算多。
    不過,相對而言,參觀空間就比較寬鬆。對於一個可能有大量人潮參觀的展覽,這樣做比較好。

    由於今天還不是假期,所以遊人不多(雖然也不少)。臨近五時,開始增加。
    很奇怪地,在場內見到不少女學生(是在下好色,四處望女孩子沒錯 )。雖然穿著校服,但很明顯不是學校團,因為是三個兩個走進來的。似乎是剛放學就自動跑過來了。(那時才三點呀﹗)
    (看校服似乎大部分也是那些「名校」的學生,不過我倒說不出是哪所學校。)
    更奇怪的,我發現在場的學生以女生為多,男生很少。穿校服的男生更只有一兩個(穿校服的女生我至少見到十幾個)。
    在場的男性,大部分是老伯,其次是成人,餘下的男生似乎大多入場女學生的男朋友。
    (o拿,唔係拖手就攬腰,斷估都係男朋友啦掛﹖唔係咁世風日下話﹖)

    更更值得留意的是,我發現有不少「男朋友」,看來都是被女朋友硬拉來的。
    因為很明顯有部分根本心不在焉,只顧撩女朋友談話,跟平素多是女生撩男生談話、男生只顧打機的情景形成強烈對比。

    又,有「兩公婆」看到一頂羅馬士兵的青銅頭盔(在英格蘭出土)﹕
    (世界古代頭盔圖鑑)
    老公很好奇在看,思疑為何要用青銅作頭盔。
    老婆竟然跟他說,當然是因為沒有鐵用啦﹗
    (見鬼﹗她知不知道自己在哪個展區﹖羅馬時代沒鐵器﹖﹗)

    作為「行博物館當拍拖節目」的獨身會長,深恨之。

    又一奇怪處,是女生穿著校服,但他們的「男朋友」都是穿便服的。
    (場內我沒見到一個穿校服的「男朋友」,唯一穿校服的兩個男生是跟幾個同校女生一起來的。當然不排除也有男女朋友,但至少不是「拍拖」來的。)
    這究竟代表了甚麼﹖我不知道、亦想不到。

    既然好色,自然帶著一副有色眼睛(我沒眼鏡)四處望……

    嘩……幾多不雅物品呀﹗

    (左﹕羅馬出土赫姆斯銅像—希臘時期﹔右﹕持杖裸男畫像—達文西)
    死光社諸公如果來「巡查」一下,一定大有斬穫。

    走過「教育角」,看到一副國際象棋,但細看就覺得豈有此理。
    由於那一角是任人拍照的,所以我把「罪證」拍了下來﹕
    DSC00004chesswrong(自攝)
    1. 首先,和中國象棋不同,國際象棋的「兵」不會跟後排的棋子「隔行」,只是放在底線之前的一排(第 2 / 7 排)。
    不過,我可以理解,因為如果放得那麼近,就會擋著參觀者視線,看不清後排的棋。
    2. 但第二個錯誤就不可原諒﹕「后」放錯了,他們竟然把「教士」放在「王」的左側,於是「后」被擠到更左側。(圖中左起的第三直行)
    (放大圖只顯示白方,但其實黑方也是錯得一模一樣的。因為「一齊錯」,所以兩后仍然打照面。)
    3. 第三個錯誤,令我有點疑惑。因為我記得棋盤的右下角(無論從白方或黑方看都)應該是白格,但從照片中可以見到,那是黑格。可是我靠近去看,發現棋盤中間有一條打橫的摺線,棋子放在兩邊,所以似乎也合理。
    但回家再查,當然白格始終應該在右下角。不知道是原製作者的錯誤,還是這副棋本來就不是設計成「把摺起的棋盤打開,雙方各在一側放棋」,而是好像打開一本書一樣,從中間打開就放棋子……

    我在棋王國時期編寫了一本《國際象棋入門》的小書(這可能是我第一本自行釘裝的書),為了讓其他朋友記清楚擺棋方法,擬了一句口訣﹕

    「白格放右下。白后擺白格,黑后擺黑格,王帝放隔離。」

    (正確的國際象棋佈置,請參考上引維基百科裡的圖。)

    然後,再去看看《遮打爵士藏珍》展,文物失而復得的故事。

    ---

    我決定把兩本書買回圖書館﹕
    britishmuseum
    《世界文明瑰寶:大英博物館藏珍展》(簡便版),香港藝術館
    《大英博物館紀念冊》(中文版),大英博物館
    (後者書影自行掃瞄)

    至於其他有關題材的書就不用買了,就算要買在外面買會更便宜。只有這兩本書大概只能在這裡買得到。

    三百多塊的完整版展覽圖冊我不打算買,因為自己用不著,學生也不會用,免得浪費。
    「平平地」買二十三塊錢的簡便版,可能還有點用。
    至於《大英博物館紀念冊》是紀念品,也介紹了大英博物館和一些藏品。不過如果我自己要買的話,就會乾脆買一本講大英博物館歷史的書,而不會買藏品圖冊。這也是學生也許比我更有興趣的。

    拿了幾份展覽單張,如果有時間在學校搞個小書展,可以吸引學生去看展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