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8, 2007

  • 發現自己沒時間跟進《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的長篇書介。

    為了追功課,沒時間看想看的書。

    ---

    [三件時事]

    1. 地鐵說,為了減少衝門危險,把九下關門響聲,增加到二十下。

    可以想像,響聲長了,只會令乘客認為「響了還未關」,衝門的人更多。

    他們說,幾個月測試期間衝門少了,除了乘車人數季節性變動外,我想不到其他可能。
    響多幾下真的可能令人少衝門了嗎﹖

    (再者,我很討厭那刺耳的響聲。如果剛巧站在擴音器附近,想不掩耳也不成。)

    延伸閱讀﹕好同學—25響關門提示!!!

    2. 徐步高案,已經變成繼陳健康之後,最好(甚至比陳健康更好)的八卦材料。
    於是,連不少網民都看到悶了。(例﹕刁民—蛆蟲,停口吧)

    在下也很少插嘴,因為正如徐母的代表律師所言,死因研訊某程度上變了徐步高的「生平研訊」。(正如忘了哪裡見到某網民所言﹕如果徐步高寫了那張小紙也是「魔警」的證據,那麼我們這些常常在 blog 寫反思的人,豈不全部都有魔警因子﹖)
    除了讓傳媒多點八卦之外,不見得對澄清死因有何幫忙。(那些「生平」證據都無法證明徐步高和三宗案件的關係,頂多只能證明他好勝和人際關係不好而已。)

    不過,昨晚電視終於「有料到」。徐步高離開竹篙灣警署後,先到東涌,換了一輛失車,才前往尖沙嘴現場。而且他還詳細研究了出事隧道的警察簽簿紀錄。
    這雖然證明不到徐步高當晚「想做甚麼」,但至少證明了他「圖謀不軌」。如果不是見不得光的事,又何需多此一舉,換一輛失車﹖

    聆訊可以多一點,像這種對澄清案情有幫助的證供好嗎﹖
    我想知道徐步高是否三宗案的元兇(雖然現在似乎對首兩宗都證明不了),不是想知道他有否賭博和嫖妓。

    又﹕今天的報導,亞視是比無線嚴謹的。
    亞視報導完聯邦調查局(雖然記者講錯「聯邦儲備局」)探員對徐步高的心理狀態分析後,同時報導了探員的保留意見﹕他指出這些分析的合理性,完全繫於徐步高真的是三宗案件的兇手,但這一點尚待證實﹔而且他無法跟徐步高會面談話,只能依靠警方收集的資料和證供。
    可是,無線報導了那段心理分析後,就沒有下文。好像那探員的分析,等於支持了「徐步高是兇手」一樣。
    這兩種報導手法,雖然只差一段話,但對觀眾的效果是差很遠的。

    (又當然,其實傳媒忽略「保留意見」,一向如是。
    不要說科學新聞,就連報導民意調查的時候,「誤差範圍 / 可信區間」也見不到啦﹗)

    3. 劉德華的瘋狂粉絲,為了追偶像,搞得家破(產)人(老父)亡。
    傳媒找心理學家,聲稱那少女有病態,「順便」警告青少年不要沉迷偶像、家長不要過分縱容云云。(整段說話顯得有點廢話,誰都懂得說)

    可是,大家好像忘記了﹕病態的不止這少女,還有她的父母。
    父母為子女追偶像而反面的多,聽之任之亦不少。但「變賣身當」去幫子女追偶像,難道這樣做的人不也是心理有問題的麼﹖

Comments (5)

  • 本書係咪講d農民一杯幾十蚊咖啡入面分得幾毫子o個本?

  • 嚴格而言,作者不是要講農民賺了幾多錢,而是講「公平貿易」只是商家賺錢的另一藉口。

  • 其父母何只賣身,更賣命,老父遺書和事後的阿媽也說華仔因此應見其女,否則天地不容云云。那個老父還是做教師的,但其基本邏輯思維,唉。得字這件「膠絕人寰」的事後,真係戣老父教過o既學生堪憂!

  • 1. 極討厭地鐵的「關門警號」,港島線的響聲是十六下,很不諧和,噪音到極。

    2. 徐步高案的報導中,最難頂的是雜誌「爆陰毒」式的揣測報導。

    3. 我總覺得楊父很可憐,他心理有問題我不反對,但我卻覺得其實他明白他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他很明白這一切是不理智的行動,但他太過溺愛女兒,因此才走上不歸路。

  • 看了樓上朋友的留言 , 想到一個問題:
    為什麼十六聲會比九聲更煩人呢?

    會不會是因為十六次響聲超過了人類短期記憶的容量 ,增加了腦袋對外來刺激編碼的負擔?(假設響聲的音量保持不變)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