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18, 2006

  • [自殺]

    從鄧君那邊讀到一篇有關科大畢業生自殺的討論

    作為一個曾經思考過「自殺」這問題的人,我認為自殺是因為人生完全失去目標,於是絕望。

    (我認同史賓諾莎那句「自由人,至少想到死」。能夠坦然面對死亡,才有真正的自由。)

    最窮困的地方據聞不會有人自殺,是因為那些地方的人,目標只是「生存下去」。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連吃也吃不飽的人,哪裡有餘地去想甚麼人生目標﹖
    基本生存得到保障,人才開始思考自己活在世上為了甚麼。

    中國的傳統向來就是﹕

    「天子重賢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幼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訓蒙幼學詩)

    「爾曹」,一般的解釋是「你們」。不過「曹」有另一解,即「曹官」,是中央衙門的科員,就如政府的行政主任(EO)之類的。於是我覺得「文章寫得好令你當官」亦通。

    中國人一向實際,讀書只是一種投資。讀書之所以「高」,不是因為學問高,而是因為有「品」(官品),社會地位高。
    (忽然想起那句很滑稽的「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孔夫子也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未及丘之好學者也」。孔子的學生,又有多少純為學問而來﹖他應該很清楚。

    有讀過《范進中舉》那課的人,都應該知道「讀書不成」是如何的受人歧視。
    因為當時的讀書人,除了當官之外就沒甚麼出路。
    可惜,到了現今的香港,由於商界獨大、拜金主義,除了賺錢之外也沒有其他成功標準。

    學生不能學以致用,不是最大的問題。(理學院開那麼多學位,難道以為香港需要那麼多學者嗎﹖)
    大學教育,是讓學生從某特定科系的學習,學會理性思考。而不必然是那一科的專才。
    但當學生無法學以致用,而只能從事商界,又因為格格不入,無法得到成功感的時候,更因為標準單一,他無法見到其他成功的可能性時……他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繼續活下去是為了甚麼。

    可悲的是,連宗教也幫不到他,於是他自殺。

    ---

    據知他臨死時不久的留言,還在說自己的工作怎麼有意義、怎樣值得做。難聽點說是自欺欺人、意圖掩飾自己的懷疑。
    直到最後,他也沒直接面對自己的懷疑,反思自己的方向,只是打算麻醉自己繼續做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由此可見,那些一味教人「陽光」、「積極向上」的流毒。
    人是有弱點、有陰暗面的,人亦必須面對自己的弱點和陰暗面。只有面對自己、自我反思,才可以掌握自己。所謂「積極」,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激勵」的伎倆,可以增添動力,但無法解決「深層次矛盾」。把矛盾掩蓋起來,只會導致日後失控爆發。
    邱吉爾抑鬱症,不也是英國最偉大的首相﹖他一直都面對自己的病,絕對不會騙自己說「沒事」的。

    我要重申,對死者的批評,並非對死者不敬。
    而是我一向主張,死亡應該讓我們反思自己。
    思索死者的對錯,讓我們知道甚麼應該堅持,甚麼不應該。

    有些人害怕哲學和科學,因為它們教人懷疑。
    但沒有懷疑,就不能獲得真正的道理。

    -------------

    老媽收到那些「遊輪假期」的電話,做完訪問後請她去拿禮券。
    向來主張「便宜莫貪」的在下,已經多次拒絕這種邀請,所以同樣著老媽拒絕之。
    (就算不是騙局,單是花時間上去聽人推銷,拿一二十元根本划不來。)

    推銷員之所以死,還不是因為奸商太多,令人深有戒心﹖
    (更不要說他們用調查訪問形式推銷,令其他正常的民意調查也被人拒絕了)

Comments (7)

  • 「所謂「積極」,只不過是一種「自我激勵」的伎倆,可以增添動力,但無法解決「深層次矛盾」。把矛盾掩蓋起來,只會導致日後失控爆發。」

    不正視深層次的思想衝突,等於將鬱結掃入地氈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所以,那時看到賴君的新聞,即使素未謀面,也使我突然情緒失控。

    我不知如何解開心結,輔導員把我拉向積極正面的思想,卻漠視了那些解不開的煩悶。

    人一開始懷疑,就不會再有無知的幸福。

    一往無前的人生是不是最好的人生?

  • 所以向來略為抑鬱如在下,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快樂。
    正視痛苦不等於必然可以解決,但總好過欺騙自己。
    對於抑鬱的人,快樂來到就要學懂享受,但不是找一些虛假的快樂。

    懷疑太多的人,通常比較難成為教徒。

  • 不認識賴君,未曾深究他的處境,
    但若作為一般論的話,大致同意你對自殺的看法。

    人活著,是否一定要為了快樂?
    (引申下去,不快樂是否等同無能甚至敗德?)
    快樂又是否只可以有某種固定形式?
    邵家臻說過,懂輔導的人去見輔導員是最無癮的事,
    因為未開口已經對那一套技巧心知肚明。
    當快樂被公式化為一套技巧的產物,
    快樂還是不是快樂,
    人生還是不是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可能連活也未活過,
    妄論生死,徒自多言多敗矣。

  • 1. 在下也只是看過幾篇報導而已,不敢說了解他的背景。
    只能說根據報導所說的情況,作些一般而言的討論。
    (其實也不是志在批評他,不過姑且留一句聲明,當擋箭牌 )

    2. 還是中國文化科的那篇討論﹕人生需要快樂,和人生以快樂為目標,是兩回事。

    3. 就是向來也有句說話﹕醫生是最差的病人。
    我覺得最有幫助的方法,就是幫當事人想清楚現實情況,和想清楚他自己心中真正所想。處於困境或情緒波動的人很多時是想不透。
    問題是,願意接受這種做法的人很少。所以才需要那堆技巧。
    但如果技巧取代了最終目的,那就變成治標不治本了。

    這裡就有個多言多敗的例子。

  • 如果好似一般估計咁講,
    當事人有情緒病的時候,
    我諗我地好難去評論他的想法

    或者我地可能而家可以企響道德高地話佢唔夠堅強,
    但如果有情緒病o既係我地o既時候,
    我地可能會做呢件蠢事都唔定。

    情緒病要面對的
    是一大堆不穩定的情緒
    如果連自己都唔知自己有情緒病的時候,
    係好難防止的。

  • 純粹說明一點﹕我沒說過他不夠堅強。

    如果說不堅強,我更不堅強。但我認為面對事實比較好。
    自己受不了就承認受不了,總好過強迫(或欺騙)自己繼續撐下去。

    情緒病,不是精神分裂。不見得無法理解。

  • 「不見得無法理解。」

    這句話未免有點主觀了...

    在認識的情緒病病患中,
    有很多的情緒是難以理解的
    部份會有強迫性行為,
    有些甚至會有暴力傾向
    部份重性的 Depression 病患甚至會有幻聽..

    當 Bipolar Disorder 係 Manic Episodes 的時候
    身邊的人是難以察覺的,
    偏偏當事人 (overall 黎講,唔係講呢個 case)
    可以工作的時間 (寫日記、交際 etc ),
    通常都係呢一段時間..
    (Depress o個陣通常都會比較摺)

    所以除非係近親 / 密友,
    一般都唔易發覺當事人有情緒問題..

    BTW
    所 quo 的中文維基對 Depression 解釋其實只係好少..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