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book

  • 方某人@開台

    21:30-22:30 Blogger Cafe,討論「言論自由」。(下載)

    主持﹕大腦電波
    嘉賓﹕林輝亞野(周思中)、方潤

    歡迎收聽。

    ---

    2007-03-20 (下載)
    出版社陸續找博客出書,博客出書應否寫BLOG的終極目的?什麼是知識型博客?知識型博客對整體網誌質素有何好處?「高級Xanga」一詞引起博客爭論,引來門戶之見,健康的網誌文化應該是怎樣。

    因為溝通問題(我只留了個電郵就沒跟進),提及拙著的一次錄音,只由主持自行討論。
    可視為對拙著的另一評論。

  • [意見]

    正當打算比較一下中大學生會舊章和修正案的分別時,在足印找到這兩篇文章﹕

    鯤鵬居—沒人看的書九型人格

    對,我是不高興沒錯。(一般人都不會喜歡被指責吧﹖何況方某向來小器 )
    為何我說豬年出名不好,就是這樣。

    事情似乎涉及新春秋那篇二打六受訪記,那篇報導我也讀到。
    倉海君說得對,傳媒的確喜歡找「故事」。敝訪問的「故事性」比當時訪問的內容,其實豐富了很多。在下也跟記者講了很多「論點」,只是報導偏重於講故事而已。如果記者找我說正字,我肯定「冇貨賣」。

    不如略為回應一下﹕
    1. 其實我沒有說過人家不看我看的書。(如果只有我看的話,就沒有人會出版了)
    只是說我看的書比較冷門而已。(是在香港冷門,有些也是外地的暢銷書耶)
    報章標題,向來誇張。我還以為沒人相信的,想不到有人當真。
    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何死光社的人對報紙恨之入骨了。
    2. 在下「吹水」對不對、有沒有問題,這點看倌諸君自可判斷。(有些人真是不喜歡吹水的,覺得太不踏實了)
    不過如果說我看的書都是垃圾,似乎有點侮辱了那些作者。如果他覺得錢穆、李天命、李逆熵、Jared Diamond、古爾德、阿西莫夫……都是垃圾,那麼他看不起拙著和在下,在下似乎也應該釋然了。(如果上述那些都是垃圾,當垃圾有何不好﹖)
    老實說,既然自稱「吹水」,我看的書也不見得是專門學術著作,大多都是普及讀物而已。但裡面仍然有很多價值絕不下於學術著作的。
    3. 梁文道先生跟在下的「關係」,就只是替拙著賜一篇序而已。
    網主似乎沒想到,一個無名之士(或如其所言﹕冇料之人)的著作,出版社更需要找個名人來推銷。
    如果小的是梁文道徒弟……不知道要不要遊街示眾了。

    ---

    至於九型人格又如何呢﹖在別處留過言﹕

    一道光譜,分為七色只是人為,並沒有自然的原因。
    無論是星相還是(任何一種)人格分類,都只是一種參考。

    如果有看過在下評星相書籍([書海潛遇(14)],去年一月廿一日日記)的話,應該會記得在下說過一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我對這些測驗的看法,就是這樣了。

    (不過也要強調,道士君提及有心理學家把星座書描述「炒埋一碟」,大家也覺得準,真有其事。
    但我的看法是﹕例如九型人格,就強調了人性的九種不同表現,某個人會偏向其中一或幾項,也很正常。所謂的九型人格,就只是指出這個人的偏好而已。
    非科學/偽科學不等於毫無價值,其價值就是「睇下人地點講我」。但也不要太煞有介事,以為人家說你是XX型,就真的只是XX型。)

    ---

    為了這樣的話而發怒。
    只能說,我修為遠遠不夠。

    如果說「吹水」的態度有問題,我更介意我說的話有事實問題。
    剛剛收到編輯通知,發現拙著裡說《洗冤集錄》的作者宋慈是北宋人,但其實是南宋。
    我嚇了一跳,連忙去找原書看,書裡當然也說是南宋。
    奇怪的是,我寫書評的時候,明明是根據這本書去寫,書裡從未寫過「北宋」,為何會搞錯﹖
    (鬼掩眼了,難道是我潛意識裡太恨南宋了嗎﹖)
    這種錯誤,更值得我去介意。

    不要說書要改,連網頁也要改了。

    與其為自己憤憤不平,還是快點去看看學生會的章吧。
    《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書介繼續拖延,反正餅兄搶閘寫了點回應,就走著看。

    -------------

    其他的讀者意見﹕

    倫弟—小書評
    (免得有人以為我搵人「做媒」,利益申報﹕他是我的舊鄰居)

    馮友—「由 Blog 到 Blook ──博客與書的交纏」座談會分享暨「知日之友」茶聚小記

    栗子妹—當書癡遇上書癡—讀《吹水無邊》的一些感想

    小狼—初讀《吹水無邊》—請出版《吹水無邊2》

    釋放空間— (補記)

    雖然常說寫文是為自己,但如果說看到好意見不高興,那是虛偽。
    如果沒有高興的東西平衡一下,人會瘋掉。

  • 還是那句,《經濟日報》的專訪已於星期五刊出。
    除了去看慧科之外,同學們下星期回來圖書館找舊報紙看也可以。

    (再來廣告﹕第二次家長日的書展,將有拙著出售。)

    整體而言,報導用語很生動。(尤其喜歡那下雪的背景)

    不過也許報導太趕,或者是手民之誤,有一點我要說明﹕
    每年兩個配額,是「老師好書推介」,不是買書。(如果每年只准買兩本書就慘了 )

    ---

    我在回校的時候已經買了三份,回家時再加買兩份,結果老媽竟然說﹕

    「有冇搞錯,最少都買半打啦﹗」......囧

    妳估蛋撻咩……

    --------------

    剛剛在新聞聽到一個很有趣的笑話。

    世上最大的笑話莫過於,批評有人意圖把特首選舉論壇「政治化」。
    (選特首不是本來就是政治嗎﹖)
    身為「八大傳媒」的代表,竟然有這種發言,其水平實在令人驚訝。
    (是不是他們已經想不到其他批評別人刁難的詞語了﹖)

    相信未來的詞典會有一個新解釋﹕

    「泛政治化」,即洋文「politicization」之中譯,又作「政治化」。
    1. 原解﹕把本來不屬於政治範疇的事務,循政治途徑或方法處理之﹔
    2. 新解﹕指一種把所有不順眼的活動都指斥為「政治化」的現象,而不論那些活動是否本質上就是政治活動。換言之,即是一種恐政治病(politicophobia)的表徵。

  • 1. 做了點功課,就來不及打書介了。
    我想要斬短那篇書介了,否則會變成內容撮寫。

    2. 為了做鬼婆的功課,開始讀故事。第一炮是《貓之報恩》。
    讀後感不如撇開意義,講效率﹕我覺得漫畫實在是太不夠 cost effective 的東西了。
    我回家後竟然一邊聽新聞、一邊看,用了不夠一小時就讀完四本《貓之報恩》﹗
    (以前我也試過問老媽的工友借《金田一》,兩天看完約二十本。)

    講 cost effective,一本書(甚至正經雜誌)的可讀時間長得多。
    就算用正價 $58 買一本《吹水無邊》,我也頗為肯定一小時讀不完。

    3. 星期二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的訪問,據聞報導將於星期五刊出。

    4. 給學生﹕我跟書商談過,他們說家長日書展將包括拙著,同學可以特價購買。
    如果有興趣給我簽名的,可以交來圖書館,夾上紙條(或直接寫在書上)附上姓名班別學號,遲點取回。

    -------------

    今天摘文,特別推薦學生閱讀﹕Kursk—當 blogger 為 xanga 激辯時

    這場辯論,不要說其他 xangans,我也沒興趣理會。(似乎我在 xanga 太舒服了 )

    一則,我對於 blogosphere 的「大局討論」其實不太有興趣。不是說沒有意義,但我仍然認為,blogosphere 始終是外在世界的反映。有怎樣的市民,就有怎樣的 bloggers,反之亦然。
    想知道 blogosphere,其實望望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便可預知一二。
    我不反對任何人希望藉 blog 改造社會(這也不壞),但我猜 blogosphere 被社會同化的可能性比較大。

    二則,如果要「為 xangan 聲譽而戰」,我覺得更為無聊。
    並不是 blogger 說自己是怎樣(自我定義),blogger 就是怎樣﹔反過來,也不是別人說 xangan 是怎樣,xangan 就是怎樣。我們每天的行為,都是在為自己定義,由己心而出、看在別人眼裡,這比口頭的更真確。
    (所以我不會因為自己被稱為「中大良心」,就當自己是善心人——我有善良、也有冷漠。)

    不肯定 sina 那邊的具體看法,但如果真的有任何 sina 用戶看不起 xangan 的話,那麼是他的問題。
    就像我上次提到的「止痛藥廣告」(二月四日日記)一樣,根本不值得動氣。
    與其鬥嘴,不如行動。寫好自己的文就夠了。

    聽到死光社「同情同性戀者 = 鼓吹同性戀」的邏輯﹔
    見到詩姑「要求修改基本法 = 違反基本法」的說法﹔
    謬論已經太多,對比這些現實政治下發生、實際後果更為嚴重的踐踏,「xanga係小朋友日記」,何足掛齒﹖
    (註﹕此句來自高登討論區)

    為何建議學生看呢﹖
    雖然我時常希望學生閱讀層面可以廣闊一點、寫文可以「知識型」一點,「xanga 不只寫日記」……
    但我並不反對學生寫日記。(正如這裡也有日記文章,還要名正言順叫「方潤日記」)
    只要肯寫的話,嚴肅輕鬆都沒所謂。多嘗試就好。

    與其說介意日記,我更介意他們背面太花(都是圖)、用字太亂,甚至有些喜歡不負責任地謾罵師長同學。有這些缺點,不論文章內容,都對讀者不好(前者)、對自己心性不好(後者)。

  • (廣告﹕25/2 座談會的照片已經貼出了,請看中華書局網誌﹔錄音見樹仁新傳系網誌)

    (中華書局)

    我喜歡這張,因為不見臉。而且「俯首甘為讀者牛」(笑)。

    -------------

    早說了,這幾天很忙。

    今天要上課,又是鬼婆的課。
    同學說,鄰班的「警告教授」非常懷念我,因為我今年沒有修他的課,堂上沒有人跟他駁嘴。(呵呵 )
    又,有同學原來已經一馬當先買了拙著。感謝感謝。

    鬼婆的這一課,非常要命,因為這「children and young adult literature」的課要求我們讀書。
    (在下當然不是怕讀書,而是怕課程要讀的書,阻礙我每個月的讀書/雜誌進度﹗我連讀自己要讀的都不夠時間,妳還要我花時間讀小說﹖)
    奇就奇在,她竟然說 literature 不一定是文學……好,我就找些非小說(non-fiction)來應付妳的部分功課。

    她說到要學生自主閱讀(independent reading)的時候,提到不同的鼓勵因素,包括﹕
    「Need adult models who read and like to read」

    我突然想起今晚會播出那套鄭中基的電影

    (有些同學說不明白我為何離開學校時,邊走路邊看書。現在他們應該明白了吧﹖)

    ---

    下課後,立即趕去銅鑼灣,進行「送暖到山區」……oh no,是「送書到中藝」行動。
    finalcover
    (沒想到年十四還收到利是的,謝謝保安姐姐囉﹗可惜贈書只有一本,無以為報。)

    十年人事幾番新,只是幾年也不同了。
    不用說外判同事全是新的(低薪成這樣子的工作,任何人找到待遇好一點的都會走),就連政府合約的助理員,也有幾位調到別處。(外判同事接連得到政府聘用、合約 LA 又晉升 LO,恭喜恭喜﹗)
    不要說「車王爺」和「陸仔」這些怪讀者消失了,就連對方某人照顧有加的「肥力士姐姐」也調走了。

    方某人在《中藝七不思議事件簿》裡說過,這裡的同事是我見過最好的同事,至今仍然真確。
    我任職的地方,工作環境大多和諧。但無論多和平的地方,同事關係都不及這裡親切。我想這是因為這館比較少(只佔中央圖書館的半層),員工又不多,而且之前的同事建立了不錯的文化。
    如果不是因為外判工的薪資實在低得不像話(當年我的工資只夠車費和吃飯),這其實是值得繼續做下去的地方。
    當年把《中藝七不思議事件簿》用影印機印了幾本,送給同事當臨別禮(數量有限,保安姐姐也搶不到,可惜 )。既然出了一本正式印刷的書,當然要讓大家分享一下。

    沒想過,只不過是一個做了半年的人,離開了近三年,大家還記得我。而且不單是前線同事,連 B 館長和 L 館長都認得我﹗(B 館長還記得我說過在天水圍「遇難」,不知道這是女人記性特別好,還是我「冇心肝」了。)
    C 館長因升職調走,頗為可惜。我想在眾多館長當中,很難找到另一個對藝術有同等修為的人。
    (不過就算遇到他,他也認不得我。因為他躲在辦公室裡搞計劃的時間比較多。)

    他們記得我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我留下了火酒樽。
    因為當年我發現他們竟然用純火酒「消毒」之後,就拿一個火酒樽劃刻度,教大家把純火酒兌開成 75% 的才用。
    這又是另一個很長的故事了(見零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日記)。

    立功、立德、立言,是之謂三不朽。

    有人說,劍魚妹(她年紀應該比我小吧,臉還是紅得那麼可愛 )的「跟班」總是有點特別。
    我的前任據聞也是一個特別的人(我不認識),我當然夠怪,現在的那個竟然是讀哲學的。
    也許這就叫緣份。哈﹗

    舊同事正在讀圖書館碩士,他告訴我,鬼佬竟然表示,像開設圖書館博士課程。不是吧﹖
    除了集郵狂之外,香港還有多少人需要這個呀﹖
    除了大學圖書館館長之外,香港好像沒有其他需要圖書館博士的職位吧。
    香港的大學圖書館長都是外國留學,我讀了這個博士,大學就會請我當館長嗎﹖

    -------------

    魚頭問

    1. 世上總有一些東西是沒讀到的,讀過的東西越多,發現未讀過也就越多。
    我就沒讀過馬經。
    (馬經和財經版一樣,是一種資訊高度濃縮的東西,沒有相關知識是讀不明白的。香港人連讀書不多的地盤工友,也讀得懂馬經。證明香港民智高度發達,早就有普選的資格。)

    2. 誰說我沒有讀散文

    3. 那只是因為公共圖書館書目不濟的緣故。(公共圖書館的書目當然不及大學圖書館做得好,妳要知道康文署是先講康樂,後講文化。)

    4. 先前說過,[書海潛遇] 介紹是以家中藏書為本。因為我沒有非藏書的閱讀紀錄,無從寫起。
    不過也有少數(十本﹖)是沒有買的。

    5. 一個沒辦法簽到兩個相同簽名的人,實在沒有簽名的必要。
    (每次去銀行提款,我一定會先拿出身份證)

    6. 好同學的序,在下亦點頭稱是。

    7. cuhk.forum 不就是以文會友了嗎﹖

    8. 下次加寫魚尾好了。

    -------------

    每次聽到《原裝入口》的廣告,我就會把周汶琦想像成蜘蛛精。

     

    因為每次廣告她都說﹕「尋找香港玄奘味道」……

  • [拙著的所謂導讀]

    finalcover吹水無邊

    這一篇文章,如果讓周華山先生見到的話,可能會笑死。
    因為詮釋論早就說明,作品一旦完成,作者也沒有壟斷閱讀理解的權威。

    不過見到馮友那邊的說法﹕

    這一本是方老師的大作,說起來真是「吹水」,連喜歡閱書的鄙人也很難「由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直看下去」(見笑)。內文乃平日於其博上之閱書心得,多者千字,少者十數字,文白不拘。不閱此書,無以知有人可以閱讀至如斯廣泛,真是「書香似海盛放如花」(笑)。要是作為閱書參考指南,這本也值八十分以上吧。

    我想說明一下這本書的結構,對於讀者也許有幫助。尤其免得嚇怕在下那些本來就不太喜歡讀「正經書」的學生,原本搞閱讀推廣,變成「反推廣」就不好了。

    ---

    之前說過,拙著本來是敝日記文章結集,後來因為篇幅太長,所以出版社把焦點集中於教學和閱讀兩方面。最後拙作分為四部分﹕
    「初為人師」是第一年當圖書館老師的一些感想﹔
    「書海潛遇」是各類書介和書評,按賴永祥分類法分成十大類﹔
    「書癡最痛」是在下對「閱讀」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情迷博物館」則是博物館遊記和感想。

    由於內頁都是黑框(家媽說這樣有點陰沉),每章開首才是白頁,所以只要拿起書開口處一看,讀者會發現「書海潛遇」佔了絕大部分篇幅。

    自行數算,全書介紹的書刊超過 380 本(只計加了黑框正式介紹的,內文另外提及的未計)。我想除了「好書龍虎榜」、「十本好書」之類活動的選書負責人之外,沒多少人會有興趣一口氣看幾百本書的書介吧﹖

    其餘三章都不長,而且都是散文,所以讀起來應該不難。
    至於「書海潛遇」,我想讀者可以先看看目錄。因為書介是分了類的,首先是某大類書籍的一般介紹,同類書籍中「一篇介紹一本」的長文也跟在後面(例如「醫學類」書介後面就是《洗冤集錄》書評)。所以讀者大可以先選自己有興趣的類別或書本,然後才看其他。
    當然,我希望讀者可以讀完所有書介,多接觸不同書刊當有得益。但書介實在不一定要逐字剝完的。這部分大可被當成「工具書」,需要哪種就看哪種。

    正如 blog 一樣,這本書也是沒必要「一氣呵成」由頭到尾看完的。就從自己喜歡的文章開始讀吧。

    如果圖書館老師有興趣使用這本書的話,也非常歡迎。
    當然,拙著介紹的書籍,有部分是舊書,未必能直接套用。不過,我認為欣賞書籍的一些角度、方向,是不會因為時間而轉變的,這也是我認為筆下書介值得出版成書的原因之一。

    ---

    「書香似海盛放如花」,多好的形容﹗

  • (小廣告﹕方某人出書——各大書局,均有代售﹗)
    (又﹕訂書已收到,訂了書的朋友請聯絡我取書。)

    (告示一﹕同學拍了照,記得給我一個 copy 喔 )
    (告示二﹕有學生說不知道該去哪裡買拙著……觀塘裕民坊有中華、APM有三聯、藍田將軍澳都有商務,梗有一間o係左近……你跟我說不知道去哪裡買﹖﹗)

    -------------

    除了照片外,樹仁大學新傳系同學錄了音﹗
    樹仁新傳系blog>講座報導錄音摘要
    謝謝﹗

    少許意見﹕如果他們真的做到 podcast,讓網友可以直接在網上開來聽、不需要下載就更好。
    雖然我「如果」聽 podcast 的話,都是下載了才聽的。

    (當老師的果然是長氣鬼,我竟然用了七分幾鐘。現場觀眾應該會發現,其實我說到尾,已經是強弩之末,接不下去——因為忘了看「貓紙」。
    吳教授也用了六分幾,只有醫生果然言簡意賅,四分鐘講完。)

    延伸閱讀﹕
    (講者)
    知日部屋—座談會及新書簽名會相片分享香港blog文化的回顧與前瞻(演講內容)
    胡兄—一點關於所謂知識型博客的感想(演講內容)、
    敝日記—[所謂知識型博客](二月廿六日日記)(演講內容)、
    (其他網友)
    馮友—座談會分享暨知日之友茶聚小記
    Ronald/一蚊健—座談會報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知識型 博客」(感想)
    世澤兄—知識型博客
    Stand by P—初七紀事/From blog to blook 講座 (一) / (二) / (三) / (四) (補記)

    小回應﹕敝日記倒不會「篇篇硬淨有料到」,因為我早已說明這是「日記」。
    所謂日記,就是記錄發生在自己生活的事,只是我喜歡再加上對事件的思考,所以文章就不只是流水賬而已。

    收到出版社的照片後會儘快補貼。

    -------------

    個死因研究主任係咪悶得滯﹖問同梁成恩調左更既警察係咪覺得自己「好彩」﹖﹗
    點答呀﹖正常人都唔想答啦﹗

    答好彩﹕似乎對同事無情。何況同事係幫自己頂更先會死,雖不殺伯仁,伯仁因佢而死。
    唔係好彩﹕唔通自己想死﹖

  • (小廣告﹕方某人出書——各大書局,均有代售﹗)
    (又﹕訂書已收到,訂了書的朋友請聯絡我取書。好同學見字請聯絡我,看看甚麼時候可以給妳一本。)

    -------------

    [所謂知識型博客]

    由於方某只顧拖著一車訂書(單是胡兄倫弟已經訂了十六本……),所以沒有帶相機,也不發覺有人錄音(除非有盜錄),所以照片和詳情,還是等等出版社方面的消息吧。或者我只是記錄一下自己的說法。

    既然有所謂「知識型」博客,就是說有很多「非知識型」的博客,即是「今天天氣呵呵呵」的那些(學生優而為之)。梁文道先生的這點破題,我是很同意的。
    如果我們希望推廣這種「知識型」博客文化,也許第一目標也是學生。但我很怕講者的「排場」會嚇怕他們——評論人、教授、醫生、圖書館老師——好像都是所謂的「知識分子」。
    如果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才說得上「知識型博客」,那麼對我們好像很有優越感,但是對學生而言卻是「我讀得書少,你唔好理我」。

    我要強調,「知識型」博客並不在於「知識」本身(在下也不見得特別豐富),而是在於態度
    所謂「知識型博客」,其實只是一個願意把知識套用到生活上的博客。反思生活遭遇的事、(「懶」哲理的話)反思自己的生存意義,而不是單純記錄生活、或者講意見,而是以理性去分析
    每個人都有知識,總有他認識的東西。無論這些知識來自學校正規教育、自學、還是生活上的觀察,都是知識。所以並不是「知識分子」壟斷知識,每個人都可以憑他的知識去作判斷。
    就像維基百科容許不同的人,貢獻自己的知識。不同的人互相取長補短,成就這個網上百科全書。證明不單是專家才可以做得到。

    當然這不是叫人自大,「知識型」博客還有一點就是交流
    正如 wiki 容許參與,同屬 web 2.0 科技的 blog 一樣需要不同人士的參與。
    雖然 blog 有私人性質,但回應就是交流的方式。只要我們開放面對不同的人,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見,就可以互相得益。
    當然,要互相得益,這「意見」就不能流於洩忿或感性,不是那種「推﹗」「頂﹗」式的「回應」。而是要求我們具體針對文章的內容,表達「同意」或「不同意」的意見,說明我們同意/不同意甚麼、為甚麼同意/不同意。這樣才能有真正的「知識」交流。

    只要學生能做到「理性」、「運用已有知識」、「互相交流意見」,其實一樣可以成為「知識型博客」。其實都是態度、取向的問題,而不是基礎知識的問題
    (如果發現自己知識不夠,那不就是去學的好理由嗎﹖)

    網上常見批評香港人寫博沒文化、沒思考之類的,其實博客是社會的一部分,受整體社會的影響。如果整個社會不是「知識型」的話,單單要求博客「知識型」,也是不切實際的。
    (當然,我們都希望大家可以從網上做起,讓博客成為實踐「知識型社會」的第一步。這是後話。)

    這個題目,倫弟後來說覺得有點悶,而且現場提問有偏向「How we blog」講座形式的傾向。
    這是沒辦法的,因為「知識型博客」的題目其實不容易「大講特講」,所以話題很容易被偏移至「blogosphere」的一般討論(例如私隱、公私分野、版權等)。
    剛巧我們三人都只是「寫東西的」博客,而不是像側踢或暴民兄那類「搞聯繫」的人,對 blogosphere 的整體認知應該不會跟大家差太遠。於是顯得不夠特色了。
    幸好有梁文道先生,否則氣氛就真的可能變成很沉悶了。

    相信在下經過這一天露面,已經足以令不少女生的幻想破滅了。(keke )
    (真相﹕現場是男多女少的……因為知日教授吸引太多宅男了 )

    出現的人太多了,向來記性奇差的我,實在沒辦法認得所有的人。(甚至有的根本沒有報上名來……)
    所以如果下次見面發現在下認不得閣下,見諒則過。

    延伸閱讀﹕
    知日部屋—座談會及新書簽名會相片分享馮友—座談會分享暨知日之友茶聚小記
    Ronald/一蚊健—座談會報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

    -------------

    最有趣的是,編輯看了拙文,竟然拿了這本大書當紀念品﹕
    (中華書局)
    我說過,這本書開本很大(這點倒沒辦法,因為圖片多)。所以要想想該放在家裡還是學校了。(收入方潤圖書館書目倒是肯定的)

    不過吳教授的著作倒沒有疑問,因為我一併買兩本,學校、自奉,兩相皆宜。
    連同拙著,都會放在圖書館給學生看。
    希望可以讓他們見到,寫 blog 不只是日記,有更多的可能

    學校書展有點難搞。因為開學後的書展太急,所以來不及請書商入貨。
    後來由我負責的第二次家長日書展,因為偏重親子圖書,邀請了某機構。他們很少會賣其他出版社的書(我會向他們建議一下)。
    所以如果學生想買的話,還是先去門市買好了。

    阿唯的新著,在下只說了一句「(漫畫展)外面冇得賣」,他就托何故先生送外賣了﹕
    (阿唯管家)
    謝謝……謝謝……
    有點意料之外(因為忘記看回應),連賣多少錢也忘了,唯有奉上拙作簽名本以作交換吧。(阿唯請向正兄索取)
    (又﹕「OTAKU燃究中心」其實有幾多人的﹖不會像我那些「棋王國XX研究所」一樣吧 )

    不過這本書(﹖)倒是夠令人頭痛的?應該歸入哪個分類號﹖
    賴永祥裡面可沒有類目叫「御宅族」的啊~~~~~~~~囧~~~~~~~~KUSO~~~~~~~~~~﹗﹗﹗
    (畫面﹕圖書館員 KO 倒地,然後爆炸)

    難道要編入「543 社會調查報告」了嗎﹖

  • (小廣告﹕八三招聘教學助理乙名)

    -------------

    最新消息﹕新書上市啦

    吹水無邊知日部屋

    根據胡兄回報,新書現已於門市有售。

    原文參見﹕方某人出書——想去座談會的,留意中華提供的報名途徑喔﹗

    ---

    (補貼﹕餅—吹水埋邊
    1. 拙作同《知日》好明顯係兩種唔同既野
    2. 「先後俾幾個書商睇中」……嘩﹗邊幾個呀﹖連我都唔知既﹖
    3. 點分類﹖我都想知……)

    -------------

    貼個笑話﹕

    死火君那邊找來的《機動戰士零零發》……笑死﹗
    (第五集也推出了)

  • (小廣告﹕方某人出書——想去座談會的,留意中華提供的報名途徑喔﹗)

    -------------

    我想講﹕愛情、所謂正音與正字
    不如先講愛情。

    新春期間,或任何有一大堆長輩的環境,對於所有畢了業的人,都會有一個很煩的問題。
    「幾時拍拖/結婚﹖」
    對於一個完全沒計劃這樣做的人,這問題根本毫無意義。
    為免變成大辯論,我決定不出聲,讓他們自己說個夠、慰以自娛。

    自從兩次失敗後,我早已決定,為免連僅有的朋友都失掉,不會再跟自己的師妹拍拖。

    因為我不相信「一見鍾情」這回事,所以拍拖對象一定是朋友。而我的朋友圈子又那麼小,基本上都是同學和師弟妹。一旦分手又會覺得有很多「hard feeling」,不好意思見面,那麼有朋友就跟沒朋友差不多了。
    知道她們仍在見面,其實我是很羨慕的。當然,我在其中就太突兀了。

    又因為我的圈子就是那麼小(而我亦不打算「故意」去認識新朋友),所以排除「師妹」這 subset,等於排除了大半的可能對象。

    對於以前分手的原因,當然沒可能請她們做個「客戶意見調查」。
    不過,好同學替拙作寫的序,有一段她們應該會同意﹕

    「說著說著,對阿潤有讚無彈,何解他仍是孤家寡人,甚至算不上是朋友圈子之中的受歡迎人物﹖容我大膽推斷,這不是因為他那並不出眾的外表、不好事生非的性格,而是文字所不能表達的熱情及親密。看文章、讀文字,我們可以容忍,甚至忽略文字間的距離感,但如果在現實交往中,言談舉止也如文字般瀰漫著這種淡淡的情緒,卻教人失落文字中的他與現實生活中的他毫無二致,並不代表得到相同的青睞。」

    我不拍拖時做甚麼事,拍拖時其實也是做那些事而已。
    也許你會覺得豈有此理,不過我沒法子想像把自己生活變成完全不同的樣子。

    這篇序我讀了很多次,總覺得應該像《活動辭書論》般貼出來。
    不要再讓任何人有任何錯誤預期了。

    -------------

    很晚才想起,編輯大人提示,星期日明報有新書宣傳稿。
    上網看看……

    中學圖書館主任的牢騷
    其實在介紹中華書局的新嘗試,最後一句才講拙作。

    「此冊名《吹水無邊》,書名活潑,且橙黃色封面加水滴雷射打印效果,也使得這由一位中學圖書館主任所寫的書本導讀文章,以及教學體會,更加有趣可親。」

    說我發牢騷,倒沒錯。不過後一篇,我就不知好氣還是好笑﹕

    有Blog所以有Blook
    (究竟吳教授新書的宣傳在哪﹖見到封面,但找不到內容。看來我還好運一點。)

    「講到博客,梁文道下周日將嚮尖沙嘴星光行商務開壇,同大家討論「由Blog 到Blook (博客書)」既文化問題,出席者尚有最近被中學生轟到七彩既日本文化研究者吳偉明、博客醫生胡金榮、麻辣中學教師方潤等,時間係下午兩點,感興趣者請自行打電話畀一個好似叫做Ja 乜野net既女士問問:25978609。」

    也許作者是故作語調輕鬆吧……
    不過我自己沒想過,認識我的人也應該沒想過,在下竟然配得上「麻辣」這形容詞。
    認識方某者當知,方某既不麻(甩﹖)、亦不辣。只有可能「老土」,而絕不可能「麻辣」。
    聽到「麻辣方潤」,就像聽到「有錢佬方潤」、「英俊靚仔的方潤」、「性感的方潤」、「大情人方潤」一樣奇怪。

    在下唯有特此聲明﹕以上情節(除左星光行有座談會),純屬虛構。如看倌一睹方某真面目後發現與宣傳不符,概與本人無關。

    -------------

    新正頭,就很「潤」——整天在流鼻水。

    傷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