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 三場講座﹕五六十年代民生、六七暴動、嬰兒大腦和語言

    其實頭兩場講座是教育局搞的歷史檔案講座,其實是給歷史科老師聽的。方某只因為對檔案館有興趣所以報了名。所以只列點記一些重點就算了。

    ---

    歷史檔案與五六十年代民生 (黃浩潮老師)

    1. 五六十年代主要的民生問題﹕房屋、食水、健康、工資與物價,都是因為人口問題所致。
    2. 1951年5月15日《1951年邊境封閉區域命令》公佈實施,自此香港人必須持「回港證」才可以到大陸和澳門。
    3. 早期的移民,若不是為逃離國共戰爭的難民,就是國軍/國民政府人員及其家屬。由於政府沒打算負責,所以當時主要是由東華三院(和同鄉會、宗親會之類)負責救濟,當時有很多人就這樣睡在普仁街等救濟。直到1950年港府把這些國民黨人遷往調景嶺為止。
    4. 五十年代初,香港大概有二百萬人,但市政局在1951年12月發表報告,有32萬人住在木屋之中。政府隨即在1952年1月發佈徙置計劃和禁止非法建造木屋,但未能阻止趨勢。
    5. 因此木屋區經常發生大火,講者整理五六十年代災民超過一千的火災,也已經有28宗。當中最嚴重的當然是1953年聖誕節的石硤尾大火,災民58000人(政府數字,另一些說法是六萬)。而且有不少木屋組還是一再發生大火。
    6. 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大批災民等待救濟,除了發放米糧,當時政府還兩次發放救濟金,第一次二十元、第二次十五元。當時民間也發起了「一元」救助運動,也有很多人捐贈物品(銻煲、熱水壺之類)。
    (後話﹕《美荷樓記》口述歷史教材即將發放)
    原本政府考慮是否要興趣公屋時,被華人立法局議員羅文錦勸止,以免吸引更多難民前來。不過在石硤尾大火後,政府終於「被迫」(更合適的說法是順水推舟)大量興建徙置區收容災民。
    7. 使用石油氣是後來的事,早期徙置大廈的人多用火水或乾脆燒柴。四五十年代的配給米證,還包括配給柴木。
    8. 當時政策要求必須有不少於五個人入住一個單位。所以如果家庭人數不夠,就要與其他家庭「共同」一個單位,單位中間只以布簾分隔。
    9. 用來在制水時藏水的大木桶,同時也可以當學生的檯椅用。
    10. 1956年11月開始申請廉租屋,與徙置大廈不同,這些廉租屋有獨立廚房,廁所也是三至四戶共用一個(有門有鎖)。所以極受歡迎,人們通宵排隊輪候登記,認為抽中廉租屋有如中馬票。
    但徙置區的需求仍然高漲。當年12月安置了203200名居民,已是全港人口的8%,但仍然有二十八萬人等待徙置。換言之,杯水車薪。
    11. 早期的木屋區,往往是政府早上拆了,下午已有人重建,夜晚就可以入住。後來還有人建了空的木屋,只是為了博徙置機會。1963年10月立法禁止興建木屋,可立即拆除。
    12. 在「每四日供水四小時」的制水期間,由於當時大廈只有幾層高,沒有水箱只靠主渠的水壓泵上高層,如果樓下開了水喉樓上就拿不到水,所以留下一句很出名的「樓下閂水喉」。但事實上不只是樓上會高呼「樓下閂水喉」那麼簡單,為免樓下長開水喉,當時有些住戶甚至會約定,先把樓下各層的水喉用鎖頭鎖起,不讓你開到。四層樓的大廈在四小時供水之中,四樓可於第一小時用水。第二小時開鎖讓三樓用水,如此類推……
    13. 「洗太平地」的時候,人們除了清除公眾地方,和拿家中物品出來消毒之外,每家也會把床板拿出街上敲打,以震落木虱。但木虱落地後卻無人跟進殺死,結果洗太平地後往往變成木虱滿街走的奇景。
    14. 1958年石硤尾街市的照片,顯示當時花生油每斤一元四角。這個價錢並不便宜,因為同期細雲吞麵(細蓉)一碗只需四毫,安樂園紅豆冰三毫一杯,二人去冰室吃多士加凍華田也只需五毫。
    15. 另一幅1964年北角車站的照片,客飯一碟六毫,麵食細碗三毫、大碗五毫。
    1963-1964年的日薪,一個技術勞工由九元至廿四元不等,非技術勞工則只有三元五角至九元不等。
    16. 1958年4月港大經濟系報告,一般工人日薪三至五元之間。當時的大牌檔還會以五毫至一元的日薪請小孩負責傳菜。
    17. 由1958到1968年,人工大概升了三倍。對比同期物價來說,工人工資還算是有增長的,不過在這樣的物價環境,天星小輪還是因為加價五仙而引發暴動。
    這場暴動有幾百個年輕人被捕,事後政府認為青少年「生活太無聊」,所以大搞娛樂活動,亦開始為清貧學生提供大學助學金和貸款,是為「關窿」(Grant and loan)之始。

    ---

    六七暴動檔案研究 (楊穎宇博士)

    1. 張家偉在《香港六七暴動內情》中曾稱他要在外國賣檔案複本,因為香港歷史檔案館沒有六七檔案,但講者認為在館中可以找到很多檔案。(方按﹕不過我想這是因為時限問題吧﹖檔案館的檔案既然要三十年後才公開,張書在2000年出版,1967年的檔案到1997年才有望公開,那麼張家偉在寫作時未能看到香港政府的檔案並不出奇。)
    2. 「港英」這個叫法,是由1966年開始。當年澳門一二三事件以左派(即土共)全面勝利告終,他們稱當時的澳門政府為「澳葡政府」。香港的左派於是亦以「港英」稱香港政府。
    3. 1967年9月6 日,香港政府通過《一九六七年緊急(煙花爆竹)條例》,禁止收藏及點燃煙花爆竹,全部要上繳政府。於是當晚就有很多人當場把家中的炮仗全數燒掉,全晚爆竹聲響不絕。
    4. 在六七暴動後,土共在市民心目中形象掃地。在隨後的68-69年,大公文匯的頭條有如今日的蘋果日報(方按﹕其實我覺得更像方向報系),每天都找民生問題來抽水罵政府,以轉移視線。
    5. 剛過身的羅孚先生,生前曾受訪指「嚴格意義的暴動是沒有的」。可是,檔案館有一份 Emergency Statistical Report, Week Ending Wednesday 27th September, 1967 (HKRS890-1-7 Local Disturbances) 的統計,由新蒲崗膠花廠事件發生前兩日的5月4日開始,逐日羅列有關的各項統計﹕傷者、殺人、使用武器、毀壞政府建築物和咪錶、真假炸彈、警察突擊搜查、宵禁、公用事業員工復工情況(政府部門高於八成、九巴只有49%、九鐵甚至只有25%)、豬牛蔬菜生果米糧供應等等。是否「暴動」,看數字便知道。
    6. 有參與老師分享,說當時有暴徒會乘停站期間,用刀襲擊巴士和電車司機(大概是為了令公共交通停頓而作的恐怖活動)。所以電車直至1973年仍在司機位設有防護網。
    講者回應說,有些參與暴動的九巴司機獲悉後,公司不能讓他們回去開巴士,但又不能任由他們沒生計埋下不穩定因子,於是給他們在巴士總站開茶水部,有些一直到現在還在做。
    7. 當時的政府新聞處,有暴動專題的逐日剪報。暴動開始後幾天的5月13日出現第一個死者,在HKRS70-1-296開始之後十幾個檔案夾,全部都是各類剪報。這份報導亦可以反映香港政府的應對。因為一二三事件中澳門政府鎮壓產生死者的照片宣傳效果很震撼,港方於是嚴格控制警方行動避免產生死者,就算死了人也管制照片不許流出,以免被左派拿來作「烈士」宣傳。
    8. 當時的剪報檔案,英文剪報十分詳盡圖文並茂,中文剪報則只包括社論之類的「觀點」內容。因為都是為了服務洋人高官而預備,所以只需要提供英文詳細報導,中文只需要讓他們留意到華民輿論就行了,所以只翻譯有評論的部分。
    有份英文剪報就是「Mao-mad Mary」形容安裝在中銀大廈的高音宣傳喇叭。(因為以超高女音播放,故名 Mary)
    9. HKRS70-3-486 Riot 1967, Chinese Press Summaries (Sept., 1967)是一個例子,當時每個月都產生了一個剪報檔案出來。
    10. 除了一般的左中右中英文報紙外,政府新聞處亦收集了很多左派「戰報」。左派自己稱為「抗暴小報」,雖然香港政府不敢查封大公文匯這些左派大報,但查禁了三份左派小報。於是「鬥委會」作為報復,自己搞了五百份小報四處發放以作宣傳。
    有些戰報的內容頗為刻薄,例如土共暴徒燒死林彬後有份以「招生啟事」為名的諷刺文章(《游擊戰報》1967.10.5; HKRS94-1-7),稱「漢奸深造班」的畢業生可往閻皇殿深造,「由林彬先生教授」。
    11. 之所以叫「戰報」,因為這些小報都是充斥文革和戰鬥語言,從中可以看到土共對六七暴動的看法。亦可以見到很多今日看來顯然荒謬不可能(例如稱大陸研製出一部懂得畫毛主席像、寫毛主席墨跡的電腦),純屬政治宣傳的「新聞」。
    12. 徙置區人口密集,是左派宣傳的中心,亦是政府收集資訊的地方。
    暴動之所以在新蒲崗的膠花廠爆發,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附近被黃大仙和東頭村徙置區包圍,有大量人力可以運用。反之,青州英泥廠也有工潮,但因為附近沒徙置區,所以搞不出甚麼來。
    13. 根據徙置區的報告,當時除了有大量左派標語塗鴉外,右派也乘機出沒寫反毛反共塗鴉。但政府為免令事件複雜化,所以無論左右派的塗鴉都一概洗掉。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左派寄信給徙置區官員,煽動官員投誠。這些信件也被官員上繳成為檔案。
    14. 香港比澳門成功的是,澳門政府並沒有新聞協調,報紙都被左派壟斷,政府也只會間中在電台發佈消息,以致失去話語權。香港政府新聞處則在六七暴動期間,每日、每小時都在發放消息。現在從檔案中可見,他們甚至凌晨都在發稿,以求盡量影響傳媒和輿論。
    15. 不只土共會用政治宣傳,政府也會。當時政府新聞處也發放漫畫,有幅寫「Mao needs you﹗」(很明顯是仿傚知名的美國海報)的漫畫,直接叫左派「毛主席需要你,返大陸吧﹗」(HKRS70-3-482-3 Riots, 1967)
    而且政府一樣會印發傳單。當時港督上麗的呼聲發表電視演說,但很多人根本沒錢安裝麗的呼聲。既然左派把毛主席語錄印在「戰報」四處派,政府新聞處也把港督演說的撮要印成小冊子派發。
    16. 可想而知的是,政府官員也找傳媒人開會,以圖影響輿論。(HKRS70-3-482-3 Riots, 1967)
    在這份檔案中,附錄有一連串表達「支持政府」的組織名單,除了現在常見的街坊會之類的基層組織、或者商會工會鄉事會等之外,竟然連「多層大廈」都有份。政府也有找來那些容易被土共拉攏的小販團體支持。
    這些都是曾有登報聲明支持政府的團體。甚至也有團體曾經公開支持政府,但未被列入「支持政府」的名單(可能只是官員遺漏了),特別去信要求補加的。可見他們很怕被當成是左派團體。
    同一個檔案中,講者展示一份「船灣余東船學校」的校長來信。這位校長說見到文匯報指該校成立了「戰鬥隊」,特別去信聲明澄清沒有政治活動、絕無此事、純屬中傷。其實當時很多團體(包括辦學團體)都有這類「表忠」動作,而且有很多還是延續至今,為免影響它們所以故意找一間已消失的。
    17. HKRS70-1-111 Foreign (Macau Governors)中,有一份新澳督經香港機場轉船到澳門就任時,跟港府官員交流的報告。
    就算是未有炸彈出現前,一二三事件後港澳關係已經轉壞(因為澳門已經是「解放區」了)。檔案中有份英文剪報(The Star, 1967.6.21; HKRS70-1-297-1 Riots, June, 1967)指「Now Fong-fong is banned in Macau」,報導蕭芳芳作品在澳門被禁的消息。講者特別請聽眾留意「now」這個字,其實是指「現在」終於輪到蕭芳芳了,之前還有誰﹖當然是陳寶珠了。因為她們兩位都不是左派影星,所以被禁了。
    18. 在 China and Macau 檔案中找到一段「驚喜」,就是發現原來香港政府在一二三事件後,已經開始分析事件和研究「萬一有事」時的應對。即是不只左派在預備發難,土共在六七暴動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國人也早有預備。報告其中一段,更是直接講明,要防止左派製造「烈士」。呼應了前面提及的新聞管制。

    ---

    第三場是歷史博物館的「關於語言,嬰兒的大腦『知道』多少﹖」(吳和德博士)

    不知是否為了營造「不是上課」的感覺,講得沒甚麼組織,在下這種聽慣課的人很難寫到甚麼筆記,所以下面只有幾個點。如果看倌對語言學或演化心理學有興趣的話,或已有聞。

    1. 講者其實主要是用了這段片來介紹﹕The human language series part 2

    48mins﹕介紹以英語為母語小朋友的常見文法錯誤,例如「drived」(drove)、「geeses」(geese)之類,這些錯誤顯示他們並非純粹模仿大人說話(因為大人不會這樣說)。
    甚至是自小用手語的聾啞小朋友也會有一樣的做法(例如表達「兩隻鴨」,他們不會用「正確」的「2」手勢+「鴨」手勢,而是直接用兩隻手各做一個「鴨」手勢)。

    50mins﹕另一個文法錯誤「what do you think what's in it?」,這個「錯誤」更有趣。因為這樣說在英語文法是錯的(後面不需要再一個what's),但原來在德國某地的方言是會這樣說的(what會重複)。暗示小朋友只是用錯了另一套文法規則。

    10mins﹕有關語音的問題,有個小朋友會把母親說的「pajamas」(睡衣)讀成「jajamas」,他不懂得區分 p 和 j。但到了幾歲之後他慢慢就會分得清。

    12mins﹕大家都知道,英語世界父母把小便說成兒童話「weewee」。當有個母親教小朋友應該用「urinate」的時候,小朋友直接答她「I'm a nate」。原來他把「u-ri-nate」聽成是「you're a nate」了(因為英文讀得快的時候那些音黏在一起聽來相近)。說明小朋友會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語音。

    2. 五十年代末有個數學出身的博士研究生(Chomsky,後來成為麻省理工的語言與哲學系主任),開始研究小孩子如何掌握語言。他以數學的方式理解語言,把語言看成是一堆發音(詞語)和一堆規則的組合。他認為語言不可能是單靠模仿習得的,因為如果你的大腦中沒有一套先天的語音和文法規則,你根本無從「整理」那些語音而致理解,小孩子的語法錯誤反映了背後有一套共通的「元」文法規則。

    3. 網上常常可見的機械翻譯錯誤(通常是隨便用google翻譯的後果),反映了文法規則的不明確。因為如果文法規則很清晰的話,我們只需要把一種語言的句子要素,像數學換算一般轉到另一種語言就行了。

    (講者拿了篇亞洲週刊的文章作例子,這篇溫家寶訪問馬來西亞的報導有一幅照片,溫家寶身後的背景有馬來文和中文,那句中文完全令人不明所以。)

    比較簡單的例子,有個普通話人用廣東話跟他說「我冇入去過博物館」。
    用廣東話的我們其實只會說「我冇入過去博物館」,這只是因為普通話本來是說「進去過」,所以他以為直接轉換成廣東話就可以。
    可是,如果要解釋為何用「入過去」不能用「入去過」﹖應該沒幾個「廣東話人」可以說得清。父母也沒教過,但我們就是學會了,卻連自己都說不清。

    4. Cornell Laboratory of Ornithology 有個網頁介紹他們的鳥類唱歌實驗

    他們先做了一個實驗,把兩種相近物種的雛鳥從巢中拿走,單獨養大,發現牠們長大後仍能唱本物種的歌。證明牠們有先天內建的「語言」機制。

    然後,他們把這兩種的雛鳥「交換」到對方的巢中,發現牠們長大後會唱養父母的歌。證明牠們也會後天學習語言。

    這兩種鳥歌聲都比較簡單,如果是歌聲較複雜的鳥類,把雛鳥隔離後,牠們在一段關鍵時期(出生15-50日)沒聽到歌聲的話,就學不會唱歌。

    5. 人類比較像後者。講者播出另一段片﹕Genie Wiley - TLC documentary (2003)

    這個不幸的女孩被父親虐待,長期被父母隔離,連母親也不能跟她說話。直到1970年她15歲的時候才被救出。

    這個女孩被救出後,學了很多字。可惜「language is not word, but grammar and sentences」,她一直只能用很簡單的句子,無法理解複雜結構的句子。

    現代大腦科學進步神速,為一些被嚴重疏忽照顧的小孩作腦掃瞄,可以發現他們的大腦因為太少刺激,比一般小孩的腦小得多、摺紋也少得多。由於神經元不用就會失去連接,有些特定部位還更加萎縮了。所以父母跟小朋友多互動、多說話,對於他們的腦部發展是很重要的。

  • 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

    這天未去探比卡超BB兼喝薑醋之前,約了師妹去歷史博物館看展覽。

    (再之前去了玩具反斗城找東西,可惜雖然找到禮物給BB,但買膠造的攪珠機玩bingo實在不行,倒不如用抽的算了。)

    舊照片展是最後一天,也不准拍照,不過也沒甚麼想拍的。
    有幅西人制服照,說明指可能是軍人或警察。不過看他們有皇冠加兩支槍的臂章,我想警察不會用這樣的圖案吧﹖這兩人應是軍人。
    (另外有段說明英文明明是「筲簊灣東大街」,中文卻沒了個「東」字,但沒圖沒真相。)

    「甲午戰後」的展覽其實主角是駱克,雖然展覽主題沒指明是駱克有點此地無銀,不過至少比那本大陸人主導的新界租借史那麼偏頗。

    某參觀者「老點」在下不准拍照,事實是這個展覽可以拍照但不准用閃光燈。可以理解,不過某些信函因此拍不清楚。這裡貼幾張,純屬個人特別興趣的部分。

    維多利亞女皇去世後,愛德華七世登基的港督告示,中文師爺寫得十分有趣﹕
    DSC00287a(方某嘗試抄下來,標點由在下加上。前面加了底線因為系統顯示不到抬頭空格)

      欽命總督香港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二等水師提督軍門佩帶頭等景星  為
      登極大典布告中外事照得我
     大行皇帝維多利亞御宇六十有四年荷天綏祜(祐?)享世尊榮功德巍峨曆數悠久不謂宵盰
       焦勞謝棄臣庶遽蒙
    全能上帝仁慈寵召一旦
     升遐所遺神器按例應屬勢位崇隆之
      皇太子雅理弼義華纘承大統寶位誕膺本部堂會同 陸路提督 水師副提督
       安立間會會督 按察使司 水師總兵官 輔政使司 議政局議員 副按察使
       司 定例局議員 太平紳長同心一意異口齊聲證明當代之勢位崇隆
      皇太子雅理弼義華今因福樂尊榮兼備之
     大行皇帝賓天按例應即皇帝位為我君我主稱號曰義華第七是為大比利敦阿爾蘭
       統之大皇帝是為保護正教之首領是為印度之大皇帝兼撫有香港全島及屬地者
       於戲際茲
     新君踐祚之初本部堂及官紳士庶等理應矢願恆以恭順自承竭愛盡忠罔敢或怠更籲
       
    皇皇上帝錫之以遐齡賚之以景福俾得治理我家邦臨馭我士庶共蒙康樂之庥蓋深信宇
       內帝皇無論為乾之剛為坤之貞凡得登大寶者莫不重賴
    上天之主所默祐也為此合行出示布告闔港居民人等咸使得知一體遵依切切特示
       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二十九日示

    這幅是駱克對新安縣佈防的報告﹕
    DSC00289a

    由北至南、由西至東分別為﹕
    東莞縣、歸善縣
    福永(福永分司)
    新安縣正堂右堂儒學正堂副堂、提標左營遊府守府、存城
    深圳(深圳)
    大鵬左堂(左堂守府、左營存城)
    大鵬城(長洲汛、大澳汛、榕樹頭汛、蒲台汛、坑口汛、塔門汛、糧船灣汛、青衣汛、鹽田汛、吉澳汛)
    元朗(元朗汛)
    深水埔(深水埔汛)
    九龍(九龍分司、大鵬協鎮、協標左營中軍都府、左營存城千總、右營存城千總、九龍炮台把總)
    東涌(大鵬右營守府、右營存城)

    正如以往讀魯金(即梁濤)《九龍城寨史話》所言,自從割讓香港島後,原駐大鵬協的官員和部隊有不少都已調到九龍前線。但以這幅圖的配置,新界島嶼由水師巡邏的各汛似乎仍是由大鵬城管轄,可能是因為不方便把船隻放在九龍直接面對英國炮台戰船的威脅之故。

    還有九龍寨城巡檢交給英政府的人員報告﹕
    DSC00291a

     茲將九龍寨城官兵數目開列送

      計開
     協鎮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
     左營存城千總一員
     幫辦存城額外一員
     左營管帶練兵官(正副)二員
     左營管帶仁勇哨官(正副)二員
     左營駐寨步守兵丁一百六十名(各衙門書差在內)
     左營駐寨步守練兵一百名
     右營存城把總一員
     幫辦存城外委一員
     右營管帶練兵官(正副)二員
     右營管帶仁勇哨官(正副)二員
     右營駐寨步守兵丁柒十名
     右營駐寨步守練兵一百名
     (左右)營駐寨仁勇一百名
     住戶共伍拾戶男婦約共貳百餘丁口
     柒月                     日清單

    這就是上面提及那本大陸人主編的新界租借史中,提及的卜力告示。
    DSC00293a

    欽命總督香港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二等水師提督軍門佩帶頭等寶星卜為
      剴切曉諭事﹕照得新安縣屬等處地方,勘定東西南
      北四至界限開列於下,乃我
    大英國大皇帝承
    大清國大皇帝諭旨,准行批為香港展拓界址。去年十一
      月,本部堂躬膺
    寵命來督香江兼轄茲土。現擇於西曆四月十七日,即中
      曆三月初八日,在界內一帶地方換樹
    大英旗號。乃欲各安疆界,和好長敦。屆期本部堂飭屬臨
      蒞此間,恐爾居民人等未及周知,頓開疑竇,或被匪
      徒造謠煽惑,釀成禍端。小民無知,必至一倡百和。合
      亟先行剴切曉諭。為此示諭新安縣屬界內等處各
      色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後,爾等照常安居樂業,守
      分營土,慎毋造言生事,煽動人心。須知新安縣屬等
      處一帶地方,係
    大英國大皇帝向
    大清國大皇帝批為展拓界址之地。將來通商互市,共享
      承平。凡確屬爾等自置田產,仍歸爾等自行管業。如
      爾等善美風俗利於民者,悉仍照舊,毋庸更改。蓋凡
      守內屬於
     大英國土地之人民,我
    皇上皆一視同仁,務使各享昌熾康樂之福。本部堂仰體
    皇上德意,自應致力以增高爾等之地位,方為盡職。故先
      擬遴選爾鄉中耆老為素日眾望所歸者,以佐辦地
      方事務。又妥立除暴安良之法,保護爾等鄉閭,使得
      太平安靖,各遂其生。本部堂深信爾等具有天良,自
      能安分守法。須知
     國家立法,本為益民起見。如有自外生成作奸犯科者,
      定必按律懲治,決不姑寬。今與爾居民人等約,凡有
      田產、屋宇之業主,須將契券呈出,速行註冊,以便查
      核誰是真實業主,無得蒙混。倘
     國家需用公地,可按照價值給回爾等。須知凡屬
     大英國子民,確可保無受苛虐情事。倘有冤仰,遽情呈
      遞。凡官斯土者,無不樂為伸理也。本部堂言出法隨,
      毋枉毋縱,各宜凜遵毋違。切切特示。

       計開展拓界址及大小各海島﹕

     一北界以東經線一百一十四度三十分過大鵬灣潮
      水漲界之處起,沿漲潮水線,直至沙頭角西為止。由
      沙頭角西,繞沙頭角北,以小路為界。由沙頭角至逕
      口,以小河中為界。由逕口至逕肚,以山道為界。後由
      逕肚之西約一里處起,至深圳河口止,以深圳河北
      岸為界。由深圳河沿海,以至東經線一百一十三度
      五十二分過後海潮水漲界為止。

     一東界以東經線一百一十四度三十分。

     一西界以東經線一百一十三度五十二分。

     一南界以北緯線二十二度九分。

     一所有大鵬灣及後海水道俱歸大英管屬。

     龍鼓  筲洲  上帽洲 下帽洲 赤鱲角 大嶼山
     枕箱洲 疎哥  長洲  石鼓洲 茶果洲 平洲
     尼姑洲 校椅洲 馬洲  青衣  箔寮  蒲台
     潞洲  青洲  佛堂洲 牛頭洲 吊鐘  白蠟
     塩田子 橋嘴  滘西  塔門  赤洲  白潭洲
     黃泥洲 霜洲  吉澳  坪洲

    大英一千八百九十九年四月初九日示

    (照片中的原文沒句讀,按書中文字版的標點加上。抬頭分段則照原文。)

    這幅新界地圖,劃界顯得不太準確,后海灣有部分的蛇口竟劃為英界,不符事實﹕
    DSC00295a
    不過我覺得有趣的是地名,這幅地圖的地名英譯與後來用的都不同。油麻地(Yau Ma Ti)倒還差不多,九龍是 Kau-Lung,青衣竟是 Chung-hue……

    這張沒拍下來,借博物館的圖。不過看這些舊式日文其實也頗有趣的——因為我們就算不懂日文也大致看得明白﹕

    (日本感謝駱克協助北里柴三郎等人調查香港鼠疫之信,信中指另附花瓶一對,但展覽沒提及這兩個花瓶是甚麼樣子。)

    本年五月香港ニ於テ發生流行セル黑疫ノ病原檢索豫防治療ノ方法調查ノ為メ日本政府ハ中央衛生會委員內務技師勳三等醫學博士北里柴三郎及中央衛生會委員醫科大學教授正六位勳四等醫學博士青山胤通ヲ派遣セル處貴下ノ懇切ナ(?)ル待遇ト幇助トニ依リ病源發見豫防及病理調查上ノ便宜ヲ得タリ依テ內務大臣ハ茲ニ花瓶一對ヲ贈呈シテ聊其謝意ヲ表スヘキコトヲ以テセリ

    右內務大臣ノ命ニ依リ謹テ謝辞申述候敬具

    明治二十七年九月廿五日

    內務省衞生局長高田善一

    香港殖民地書記官
    ジユー.エイチ.ステワルト.ロツカート貴下

  • 瑣事

    1. 四月過了一半才收到博物館通訊,當然又有節目是漏掉的。
    1.1 科學館﹕「動感挑戰站」展覽(20/6-29/10)
    1.2 文化博物館講座﹕後李小龍電影的發展—從亡羊補牢的死亡遊戲到偽李小龍電影世界(18/5)、李小龍武藝人生之「藝」(28/6)

    已加回博物館節目日曆之中。

    2.幾年前,新窮基在葵涌一個老化區的商場瘋狂加租,把唯一的茶餐廳都趕盡殺絕,在下寫了篇文

    我沒想到現在再要寫一篇。

    如果說那個老化區根本沒加租的理由,這裡還有一點加租的理由。這裡本來也是老化區,但因為隔壁開了學院、不遠處又開了首富的自由行酒店,所以比多年前人流是比較多了。近年開了不少各色食肆,反正學生和自由行來這裡主要就是為了吃的。

    在靠近主要通道和中心庭園的食肆生意比較好,在外圍的食肆就比較差,通常每年多兩年就會倒閉、再等其他人去開。可見生意再「好」其實也很有限。

    去年有間開在角落多年的寵物用品店,被加租迫到由內園的大舖轉到外圍的小舖,人流斷了被迫關閉。我不出聲,因為我沒養寵物。(家騮﹕喂﹗)

    這個農曆年後,內園一間開了超過二十年的餐廳沒再開門,後來再問人就知道真的倒閉了。不過這間我很少光顧,所以我也沒出聲。

    到了三月尾,內園隔壁同樣開了超過二十年的餐廳,竟然也不開門了。近年開了泰國食肆後老媽經常去吃,但泰國舖休息時我們通常就去這間,這間一向算是價廉物美、大碟頭的那類,十分受工友歡迎。所以連這一間也倒閉,令我們很震驚。

    我們去問泰國舖的老闆娘,原來是新窮基要那邊大幅加租四萬,而且還要全面裝修和更換整個抽氣系統。這家是家族經營,大概因為捱不住所以關門算了。(其實前門另一間在兩三年前已經易了手,那個老闆算跑得快。)

    泰國舖十二月也是續租約,屆時要加租多少尚屬未知。別說老闆娘擔心,經常去光顧的我們也擔心……

    跟老爸老人院那邊一樣,我完全想不明白新窮基不停大幅加租,搞得空舖越來越多究竟有甚麼意義。
    這個商場是全靠附近的學院和酒店帶來人流,才支撐起多幾間食肆,而且還不算真的很多生意,要不然位置較偏遠的那幾個舖位的食肆就不會經常倒閉。就算是那些自由行,也只會出去遊客旺區掃貨,再回來這裡吃晚飯,充其量再去這裡的惠康買即食麵回房間吃而已。

    難道他們以為在這裡可以開一堆藥房金舖﹖抑或是他們以為我們這些附近居民可以吃藥丸金元寶過日子﹖如果我有機會見到他們的經理一定要這樣問。
    難道你們不知道,自由行消費已放緩,最有消費力的自由行客源已經用盡,新增的自由行客源根本買不了那麼多奢侈品,所以連外頭旺區的商舖租金都已經加到頂了麼﹖
    難道搞得所有店舖辦不下去,好像那個老人院下的商場一樣蕭條,你們會覺得比較好看一點﹖﹗

    3. 德福花園現正舉行地鐵35周年展覽。老實講我不太滿足,我認為應該有更多展覽品的。

    DSC00242a(雖然港鐵是這邊搞地產大賺特賺,那邊又只懂加價不搞好檢查沒錯。但記住,這是書法﹗)

    DSC00245a(似乎可以用你見過多少種售票機區分輩份,不知可幸還是可惜,三種我都見過……)

    DSC00249a(講開輩份,身邊竟然有個結了婚,看起來年紀比我大的男人,跟老婆說他未見過圖上那些有固定車資數字的第一代車票。聽起來像真心而非扮後生……)

    DSC00254a(我倒沒有認真想過為何磁帶票上有個孔……)

    DSC00255a(第一代控制中心只有觀塘線的面板。如果他們解釋一下板上的標誌是甚麼意思,除了有站名的幾個大站之外,如何知道列車已停站之類,在下會更感激。)

    DSC00265a(現在的控制中心似乎還在青衣,不過我們無緣一見。)

    DSC00283a(家騮﹕想出門時,我會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既方便又環保﹗)

    4. 這天去了Megabox的喇沙大少吃晚飯,很不滿意。

    老媽見到喇沙的麵就很不滿意,說不是他們的粗麵,而是大陸的不知甚麼麵,浸了很久還硬得很。湯也不成,豆卜沒煮過或油爆過。落了星馬不用的蔬菜也算了,但全部是生的沒煮過。結果她沒吃完。

    老媽是百彈齋主,對於家鄉菜意見特別多,幾乎沒哪家滿意的(toast box是少有例外)。不過這次方某本人也覺得完全不成。

    單是那杯薏米水,一看就知道不成了。老媽說他們沒用洋薏米而用了中國的生熟薏米。不過就算不講原料,你看到薏米煮不爛,水清而不濁,薏米還薏米、水還水的,就知道不行了。再飲,薏米固然是硬得吃不到,也喝不到薏米味,但我竟然還飲到有糖漿……薏米水要加糖漿的嗎﹖

    連薏米水都煲不好,這一刻我想,你已經死了
    (不知為何香港很多賣星馬菜的店都會用錯生熟薏米煲薏米水,上次也是這樣。薏米水應該是怎樣的,你去toast box叫一杯看看就知道。再不然要便宜一點可以去買一支F&N薏米水,可惜上次我告訴學校一位Miss可以去惠康買之後,再去惠康竟然發現已經沒得賣﹗明明每次送來都會賣光的,不知為何他們會不賣。)

    我叫的印尼炒飯,相對保險,就算不夠地道也不會難吃,反正你地不地道我也吃不出來。
    叫沙爹,最主要還是想看那碟沙爹醬。因為在泰國食肆的沙爹醬是沒有花生粒的,這裡餐牌相片中的醬看起來有。
    不過沙爹一來就失望了。那些沙爹醬是有花生粒沒錯,但完全不是那種味道。他是想製造那種甜味,但整個醬只吃到有甜味,沒有香味。不說星洲那邊,就是青衣曾經有個沿街賣印尼沙爹的老小販(早已不見了),他的沙爹醬好吃得多。

    你說有星馬的大廚坐陣,也搞成這樣,真的不吃也罷。付三百多塊吃這樣的東西,我去toast box吃更地道,而且花百多塊已經飽到撐啦。

    在下是看了星島的介紹才有去試的念頭,看倌要笑我抵死也對,本來就不應該信星島這種爛報紙的

  • news and museum wish list

    二零一四年第二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民眾運動的困局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Turn the tide (運轉潮汐)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 (-21/4)
    歷史博物館—甲午戰後﹕租借新界及威海衛 (9/4-9/6)
    孫中山紀念館—紙上風雲﹕辛亥革命在廣東 (-14/5)
    海防博物館—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展覽 (-11/6)
    文物探知館—郵歷香江﹕從舊郵政總局大樓細味香港郵政歷史 (29/4-26/8)
    歷史博物館—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 (11/6-1/9)
    藝術館—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 (3/5-28/9)

    講座﹕
    科學館—中藥、腸菌與人體健康 (26/4)
    歷史博物館—駱克與接管新界:1899年六日戰爭 (27/4)
    歷史博物館—駱克及其時代:租借新界及經驗移植威海衛 (3/5)
    歷史博物館—關於語言,嬰兒的大腦「知道」多少? (10/5)
    文物探知館—新界與鄉議局的成立 (31/5)
    歷史博物館—教改與轉變中的學校角色 (31/5)
    歷史博物館—自梳女與僑居地及僑鄉的案例 (21/6)
    歷史博物館—嶺南考古發掘的成果及特色 (28/6)
    歷史博物館—香港考古文物展覽回顧 (29/6)
    科學館—中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 (5/7)

    太空館電影﹕活力地球—氣象解碼(-30/4)、我們都是外星人3D(-30/6)

  • 閒事

    上次非語言溝通講座後,再看看活在科學2014的節目。

    沒見到小丑魚眼鏡娘,不過還有些有趣的東西,例如這個代客泊車﹕
    DSC01310a

    各種不同微生物的顯微鏡片,當然還是順便同時推科學和英文生字﹕
    DSC01311a

    行過九龍草地滾球會見到很多旗,應該是有國際賽了,看你認到多少支﹖
    DSC01312

    開心大發現﹕其實獨立媒體都唔使留o係富德樓,原來柯士甸道有棟樓﹗
    DSC01313a(靄雲大廈)

    (註1,國旗由右至左﹕辛巴威/津巴布韋贊比亞/尚比亞、美國、泰國、星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南非、日本、斐濟庫克群島、加拿大、澳洲、澳門特區、香港特區、中國)
    (註2﹕中間那支由上而下「藍白紅」國旗不知是甚麼,在維基百科的國旗列表都找不著,現在「紅白藍」國旗的國家倒有幾個,打橫排列的也有幾個。只有南斯拉夫曾經採用過「藍白紅」旗,但現在塞爾維亞已改了另一支旗沒理由會掛在這裡的。香港草地滾球總會的網頁又沒有消息,方某懷疑他們只不過是把荷蘭國旗錯誤倒掛而已……)
    (註3﹕其實我不明白為何會有人認錯紐西蘭國旗和澳洲國旗。雖然都是南十字星座,但紐西蘭的星星明明是白邊紅星,澳洲的是白星。而且澳洲旗的南十字星座上方還有一粒七角星。)

    (後補﹕之後再看香港草地滾球總會的網頁,的確找到近期國際賽的內容,證實荷蘭有參賽。)

  • 道教內丹學的科學與神秘

    [道教內丹學的科學與神秘—葉錦明教授]

    看到標題,看倌應知在下是為了看看如何討論內丹學的「科學」去聽的。不過事實是其實沒怎樣說過「科學」,所以科學控網友不用提早起火,可以靜心看。
    (註﹕附上連結只是方便讀者額外參考,並不代表跟講者說法一致。)

    1. 對於人生或一些「人從何來」的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其中一個自然是科學或哲學的理性分析進路。
    可是去到「意義」的層面始終會碰上一個黑盒(方按﹕因為科學並不處理意義問題,哲學雖處理意義問題但也不能替你「決定」甚麼是人生意義),所以另一個進路就是透過宗教去處理終極問題。

    2. 道教,如我們一般所知,以修道「煉仙」為目標。可分兩支﹕
    外丹道,即大家所知的煉丹(用丹鼎煉藥的那種),盛行於魏晉至隋唐。
    內丹道,聲稱以身體為鼎煉「內丹」,始盛唐末宋初。

    (方按﹕這轉變其實可能是因為本來以「原化學」出現的外丹道走不下去,用的材料全都有毒,煉來煉去要不然就煉出五石散那類像毒品多於保健品的東西,就是煉出毒藥把人吃死,誰支持你﹖既然化學路行不通,就唯有轉行「生物」路線,靠人體自力救濟了。)

    內丹道也可分為兩派﹕
    方仙道,由秦漢時代已有,強調存思、服食、調息、辟穀、導引等術。
    上清派,始於魏晉,主要典籍為《大洞真經》和《黃庭經》。大洞真經內文很玄很難懂(講者形容為「每個字都認識,但對整篇文不知所云」),黃庭經歸納了古典的理論,相對易懂。(王羲之寫過黃庭外景經)

    3. 《正統道藏》梁丘子注序﹕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內指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
    陳攖寧﹕庭乃階前空地,故黃庭表示中空之意,對人而言就是臍內空處。

    三丹田包括﹕
    上丹田﹕眉內入三寸,也叫泥丸宮,乃藏神之所。
    中丹田﹕指心,又叫絳宮、黃庭宮,藏氣之所。
    下丹田﹕臍下三寸,藏精之所。

    4. 黃庭外景經有三大原則﹕一吐納行氣、二咽津固精、三恬淡無欲,虛靜守一。

    內丹的理論主要為﹕
    4.1 性命雙修﹕性指心性、命指身體。求真靈完滿、長存清虛。
    4.2 人由元神、元氣、元精構成,三者組成真靈,真靈源自先天。元氣元清構成物質的身體,而就算睡覺時生理還受無意識的操縱,此為元神。只是我們的意識(色神)為各種情欲損耗元氣元清,使元神受制,耗盡真陽,最終死亡。
    「色神」的存在是必須的,無意識的元神是生命向陽的傾向,卻是無意識的,無法靠這樣應付生活。認知和應付世界的能力,屬於有意識的「色神」(方按﹕我想用「心術」形容更貼切)。可是色神是向陰的傾向,如果一味只讓色神驅馳,則陰的一面不斷擴大、損耗元神、真陽,於是到真陽耗盡之時就會死亡。
    4.3 修性復命人人可行,只是人自沉溺沒有實行。
    4.4 修真使元神、元氣、元精復歸合一。

    5. 丹組道典的演變,都是以簡化為要。
    心、性、命的修煉,轉為以心性為重,少了講「命」。

    (方按﹕講者的解釋是認為太複雜很難吸引人修煉,所以簡化來吸引更多人。不過我想也有可能是因為「命」有關實體,沒有科學方法之下很難事事符合玄思,改為講「心性」這些沒實體的東西就容易得多了。)

    6. 呂祖「敲爻歌」,講者特別指出當中有句「萬劫陰靈難入聖」,是針對佛家的。

    所謂儒釋道「三教同源」,三教都重視心性,而且都以「怒」為大。所以儒教講「修心」、釋教講「降心」(降伏其心),而道教不只講心,亦強調身心相關。

    這一句是針對佛家的「定慧雙修」,認為這樣只針對心靈,忽略了身體。事實上身心互相影響,心理狀態會影響身體、身體狀態也會影響心理。如果只修身不修心當然不成,但只修心不修身,心性再高尚都會受困於體質不良,即所謂「陰靈」,仍不能修成正果云云。

    7. 源於鍾離權、呂洞賓的全真派,北宗祖師王重陽、南宗祖師張伯端

    北宗主張「先性後命」。《立教十五諭》曰﹕「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陰符經》曰﹕「禽之制在氣。」

    呂祖有云﹕以「清靜虛無」為本,以「長生不死」為急,以「濟人利物」為心,以「逍遙自在」為欲。
    大抵修行人,不外修心,心為精氣神之宰。賢者希聖不外此心;道人學仙,不外此心;釋氏造佛,不外此心;三教聖人,垂教後學,無非教人修此一心。心為太極,動靜俱涵。未動之先,便是先天﹔既動之後,便落後天。故至靜時,情識俱泯。宛然無極之真。迨後愈動愈遠,一切客塵,俱從六根為賊。故儒與道與釋,任他分門立戶,總無有離心而言者
    (講者曰﹕因為平日都是不斷心「動」,故道教強調「虛靜」。靜坐就是把腦部和四肢的血流,以「氣」集中在身軀中央的臟腑,以轉動平日不動的中樞部位。)

    又云﹕「凡人學道,先要養氣。氣粗則心浮,心浮則膽大,膽大則人欲肆,欲肆則道心不定,道心不定,則諸惡因緣,輻湊而至。」

    8. 道教修養的「百日立基」,只是個大概,實際當然是人人不同。修煉還分三關﹕煉精化氣(下關、小周天)、煉氣化神(中關、大周天)、煉神還虛(上關),每一關「百日」。小周天算是最容易的,一般被認為可以在一百日內修成,但之後自然是越來越難了。

    9. 講者解釋為何煉內丹講「坎離」不講「乾坤」﹕

    呂祖云﹕「或問「水火坎離」。示云:水何物?火又何物?坎離又是何物?如子云『日月為天地結就大丹』,便從此著思。日月又是何物?予為子正之。
    夫日為太陽,然太陽之中,分得有一點陰精。若無此點陰精,則日之所暄,不生物,而焦爛萬類矣!月為大陰,然太陰之中,含得有一點陽氣。若無這點陽氣,則有魄無魂,不能照曜天下。故月雖純陰,而實不離乎陽。然此日月,分陰分陽,陽交乎陰,陰參乎陽者,皆天地之氣,絪縕摩盪而成。
    故道家以日月方丹,天地為爐,陰陽為火候,而太極先天,為吾身本來也。若夫坎離,其義亦如是。
    蓋不曰乾坤,而曰坎離者,乾為獨陽,坤為孤陰,獨陽不生,孤陰不長,故道家言丹頭,不曰乾坤,而曰坎離。惟此坎中一陽,居二陰之內,則陰包乎陽,而有生育之功;離中一陰,居二陽之內,則陽包乎陰,而有成務之能
    是以道家先用坎離分配丹元,然後取坎中一陽,納入離中一陰之內,遂變純乾,復還先天本體也。但人只知坎為水,離為火,而遂以水火交濟為丹訣,而抑知不外乎吾身之一氣也。」

    乾坤代表純陰純陽,正如太陽太熱(無一點陰)就會燒焦萬物,月亮無一點陽氣也不能照亮萬物一樣,即是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之弊。所以要強調太陽中有一點少陰,太陰中也有一點少陽,這就是傳統的太極標誌。坎卦標誌是陰爻中夾一陽爻(☵),離卦則為陽爻夾一陰爻(☲),象徵煉丹時交換陰陽。

    10. 講者提到,「男修精、女修血」的不同修煉方向,提及有女性修煉時先發生停經幾個月、後來再出現經期的「結胎」過程。甚至有男性自稱作嘔作悶,把尿液樣本化名女性拿來化驗竟驗出有孕的事。
    (方按﹕講座只屬見聞分享,未有可考之源。此處只能轉述無法考證。)

    而且,女性修煉時的停經,還會影響荷爾蒙分泌,令胸部縮小。
    這時候講者突然加一句﹕大家見到我這模樣就知道我還未開始修煉了。(眾笑)

    講者又謂,修煉過程中,會令精氣充盛,易牽扯欲望(色神)。煉者多因而失敗,虛耗精氣,打回原形。

    逍遙訣﹕「無為而為。」
    即由無到有,再由有到無(虛)。

    11. 三教比較,
    儒教重視「生」(未知生焉知死),以外聖內王的理想改善世界。
    釋教「修菩薩心」,認為降伏其心,能令世界也變得更好。
    道教重保養身心,不隱世,亦不輕視肉體生命。

    12. 講者最後分享了一首詩,是她在生日時到訪道壇所得的乩詞
    (講者說這是她的個人因緣,謂聽眾不宜抄傳。方某雖然有抄,但就不便貼傳了。)

    講者引詩,是想表達道教「悟成仙」的境界。由於道教以「道」為最高,認為解釋「道」的方法無窮,宗教只要導人向善,就無需敵對。這個說法當然是針對較喜歡批評別人是「魔」的宗教而言。
    (不能不想起之前見到一篇報導,台灣一位牧師重溫以往廟宇對基督教的包容,指出現在某些傳道人的心胸窄到不行。)

    13. 問答時間﹕

    13.1 有人問氣功和煉內丹的關係。
    講者認為,氣功只不過是收集「氣」的其中一種方法,用以修「命」。佛家易筋、洗髓等經亦屬修命一類。
    講者強調,儒釋道三教以至其他宗教,都有修「性」的內容。只是道教同時強調「性命雙修」、心性實滿。

    13.2 修元神修到至境,是會出神。但這只是形而上的「氣」,是不被外在影響的。

    13.3 色神和元神的關係﹕既然色神是意識欲望,如何能以之修元神﹖
    講者謂,並非以意識修元神,而是先要壓仰意識(無為)去修煉,達至自然、讓氣可以自然流動。由於凡人習慣不停思考,要人的意識停下來反而才是難關。

    13.4 鬧鬼的「陰氣」跟內丹講的陰陽是否有關﹖
    講者說陰損傷,一般都不建議去鬧鬼處、殮房產房等地、進入醫院亦可免則免。

    13.5 突然有個氣功修煉者走出來,說想分享自己很快就通大小周天的經驗。(任何地方總有這種難應付的人,沒法指責他,又不能隨他起舞。)
    講者針對他的經驗,提醒所謂「通」有氣通與火通之別。氣通可以很快,但不能積聚,很難繼續通下去。
    而出神亦有陰神出與陽神出之分。陰神通即是所謂神通,曾有同道指修煉時用神通看到師兄出卷云云……(方按﹕又是無法考證姑妄聽之。)

    13.6 有人問到煉到終極成仙之後將如何。
    講者認為,命的延續,在於讓人可以完成未完之使命。道教認為死後的元神可以保留(清虛的形上境界),而初成仙亦有如人初生於世,會窮於應付,所以還會留在人間以完成使命的。鐵拐李的故事就是他出竅後弟子以為他死了,就把肉身火化了,他靈魂回來後找不到身體,唯有找個剛死的乞丐屍身,成為鐵拐李。
    講者指,民間故事易講多錯多,大家還是當成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就好。

  •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溝通﹕肢體語言、時間、文化空間及其他

    [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言語溝通﹕肢體語言、時間、文化空間及其他—潘萍博士]
    (Nonverbal cod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ody language, time, cultural space, what else?)

    這次講座以英語主講(看來是大陸人),所以聽眾較少,而且英文麻麻的方某抄得比較散。

    開講之先,講者表明了這個題目並非其研究範疇(她研究的是英文語言學 linguistics)。只是身為語言學家對非語言溝通同樣甚感興趣。

    1. 「Nonverbal」(非語言)這回事,跟語言一樣本身也是基於文化。只是當然「文化」這個詞本身就有很多爭拗。

    2. 根據 Hofstede (1991, 2005)的 pyramid of human uniqueness,可分為三層﹕
    (借自)

    最底層是先天(inherited)而得、人類一致(universal)的本能(instinct)。
    中層是後天習得(learned)的文化(culture),如教育、宗教等。
    上層是前兩層混生的個性(personality),是個人獨特的(unique)。

    舉個例,每個人都有需要進食,這是底層。
    我們進食的方式,例如餐桌禮儀、用筷子還是刀叉、配泡菜還是酸瓜之類,是文化層。
    而最終我們偏好選擇哪一類菜式,就是個性。

    2. 討論「跨文化溝通」涉及到兩個相類的英文詞﹕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C) 和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C)

    IC 指的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際互動。
    CC 指的是不同文化行為習慣之間的比較(comparison of behaviours)。

    3. 了解 IC 的重要性在於,全球化帶來了很多的轉變﹕
    —高等教育之中的國際化越益擴大(如留學)
    —英文主導成為國際語言
    —交通和通訊科技的進步
    —移民導致人口組成(demographics)大幅改變,致生衝突。
    甚至在同一個文化族群內也有種種不同的次文化群(sub-culture groups),例如不同的宗教或習慣。

    4. 非語言溝通的本質(nature),是面對面溝通不可分割的部分(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儘管 1970年代 Julius Fast 出版這方面的重要著作《Body Language》,但必須留意「身體語言」並不等同於「非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還包括其他方面。

    有一個很多人引述的數字,出自 Albert Mehrabian (1968, 1981) 的研究,認為在溝通當中,語言溝通(出自意識)所傳的訊息量只佔7%,說話的音調(tonality)佔38%,而身體語言佔55%,後兩者都是無意識(unconscious)的。
    這個數字當然只是大約,根據 Matsumoto, Frank & Hwang (2013) 引述的研究,估計後兩者的佔比大約在 65%-95%之間。

    5. 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的關係為何﹖
    5.1 大致上,左腦負責語言溝通、較為 abstract (我想是抽象之意)和有邏輯,分析性、和處理認知資訊(processing of cognitive information)。
    右腦則處理非語言溝通,負責空間思維(spatiotemporal)、gestalt (整體的)、情緒的。
    5.2 語言和非語言溝通,可以分別或結合出現,亦可以是互相矛盾、重複、或互補的。
    兩者都包括一些需要時間學習而得的符號(symbol)和模式(pattern)。
    但非語言溝通會有較多需要意識(intention)的內容,例證是小朋友年紀太小的時候,往往會單純聽信言語方面的訊息,因為他們還不懂得分辨非語言訊號。
    (方按﹕這是自閉症或阿斯伯格症患者很多年後都未學懂的東西)

    6. 非語言溝通的功能包括﹕
    6.1 自我表達 (self-representation)﹕表達個性和意識,但這點也可能帶來偏見。(正如有人可以面惡心慈,亦有人外表純潔但其實腹黑)
    6.2 傳達互動者之間的關係 (conveying relationship of interactants)﹕例如長輩摸你的頭表示加許或安慰,也是在重申權力關係(reinforcing power dimensions)—畢竟你不可以反過來摸他們的頭。
    6.3 代替語言訊息(replacing verbal message)﹕例如OK手勢、點頭之類。
    6.4 重複語言訊號(repeating verbal message)﹕例如有人問路時用手指指著正確方向加強印象。
    6.5 加強語言訊號(accentuating verbal message)﹕例如罵人的時候皺眉(forrowing brows)。
    6.6 轉達尷尬訊息(relaying awkward messages)﹕例如以沉默代表不同意(silent as disagreement)。
    6.7 表達感情(display emotions)﹕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顏文字(emoticon)。
    6.8 調節互動(regulating interactions)﹕如手勢、點頭、注視。
    6.9 儀式性(rituals)﹕例如以「合十」祝福別人(泰國常見)、擁抱或面碰面,又或者St. Patrick Day的一片「綠」海。

    7. 非語言溝通的種類包括﹕

    7.1 vocalics (para-language)﹕如音調(tone),是語言中的非語音因素(nonphonenic qualities of language),用於語言溝通中傳遞意思。
    根據 Alberts, Martin & Nakayama (2007)的引述,vocalics 包括了語言的速度(speed)、音高(pitch)、節奏(rhythm)、vocal rangearticulation
    voice qualities (音質﹖)指聲音的音調(tone of voice),把人聲當成音樂(music of human voice)般分析。
    —發聲(vocalization)這裡是指無結構的語言,例如笑聲、哭聲之類。亦包括了說話的強度和聲量。
    —沉默(silence)可以有正面和負面的意思,但很多時候會代表不理解或不同意。不同的文化對沉默有不同看法,美國人甚至不能忍受出現「鴉雀無聲」的場面。

    在跨文化溝通中,很多時候都會引起混淆誤會。例如說話大聲在不同文化中,可以代表「有誠意」、也可以代表「具侵略性」。進餐時打嗝究竟是表示食物很好吃﹖還是表示你粗野無文﹖

    7.2 kinesics (body language)指身體姿勢,通常是指以手部或面部動作,說明和傳達語言溝通的意思。

    Ekman & Friesen (1969)指出姿勢可有以下目的﹕
    —illustrators(說明)﹕伴隨或加強語言訊息,例如用手指著要強調的東西。
    —emblems(標誌)﹕直接代替語言,例如OK手勢。
    —affect displays﹕展示情緒,例如皺眉、垂肩之類。
    —regulators(調節)﹕用來控制溝通的流程(flow)和節奏(pace),例如手勢或點頭。
    —adaptors﹕有意識地紓緩緊張的動作,例如搔頭皮、吸煙之類。

    一般而言,拉丁和中東地區比較鼓勵較誇張的動作(有諺曰「Italians speaks with hands」),英國人的動作相對較小,東方人甚至不大鼓勵說話時有動作。
    不同的文化甚至連數數目用的手指(德國人的「一」從姆指開始、美國人由食指開始)、和指東西用的手指(日本人會用中指指物)也不同。
    Matsumoto & Hwang (2013, p.79)稱之為不同文化的獨特標誌(culturally unique emblems)。講者稱自己到外地旅行,往往只觀察外貌動作,未聽到說話就已經猜出哪些是香港人(可謂有個「香港樣」),便是一例。

    例如邱吉爾首創以「V」字手勢象徵勝利(Victory),到越戰的時候卻被嬉皮士用來作「反戰」符號。而反轉的「V」字手勢(手背向人)卻帶粗鄙之意,戴卓爾夫人和布殊都曾經錯做這個手勢。

    對於面部表情的研究,始於達爾文,他在1872年就指出人類面部表情和動物相關,有演化基礎。
    Margaret Mead (1930) 認為,面部表情是因文化而異的。

    Matsumoto 歸納了人類共通的七種面部表情,講者播放了一段杷關影片﹕Science Today: Facial Expressions
    裡面指出有一些表情是盲人和一般人共同擁有的,這是先天形成的。

    當然,有些文化也會後天壓抑表情,但那不是立即生效的。例如 Friesen's (1972)曾指出,日本人看恐怖片的時候,會面露微笑。

    7.3 oculesics (eye contact movement)是溝通時的眼神交流,自然也是依文化而不同。
    北美的人鼓勵正望對方雙眼,據研究平均在說話時有40%時間望著對方,聆聽時則有70%。
    亞洲各國普遍不鼓勵直望對方雙眼,亞洲北部各國都要求望低一點以示尊重,日本人甚至會教人望著對方的喉嚨說話。
    (方按﹕所以歐美人士直望亞洲人說話,會令亞洲人覺得被威脅。反之亞洲人面對歐美人雙眼向下,也會令對方認為是不尊重自己。)

    7.4 proxemics (social distance)指人際交往時的距離。人際交往的場合可分為三種﹕
    fixed feature space﹕每個人之間的距離被固定了,如課室。
    semi-fixed﹕例如家中的梳化檯椅決定了人際距離,但可以移動的。
    informal (personal) space﹕即是所謂的「bubbles / 泡泡」。

    (維基)

    學者把個人空間分為四層﹕public space、social space、personal space、intimate space。「親疏有別」影響了我們可以容忍他們進入哪一層,關係較疏的人進入得「太親密」的距離就會令我們不安。不過圖中的距離是學者對美國白人的研究而來,對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各層距離應當有異。

    不同文化對親密距離的分別可以非常大,例如拉丁裔不介意跟一般朋友親嘴當成打招呼,北美的人就會選擇握手。對於中東國家的人來說,異性(方按﹕非家人的話吧)甚至不適宜坐在一起。

    7.5 觸碰(haptics / touch)的意義亦是因應文化而不同。學者把這些文化分為三類﹕
    High-contact﹕都是較接近赤道的地方,如哥倫比亞、埃及、印尼等,傾向有大量身體接觸(例如拉丁裔多擁抱和面碰面當打招呼)。
    Middle-contact﹕如北美、北歐,有點擁抱但沒前者那麼多。
    Low-contact﹕北方較冷的地方,例如英國、瑞典、南韓等,更不傾向有很多身體接觸。

    講者播放了這BBC片段作說明,握手時不斷搖動的鏡頭頗引人發笑﹕Gestures across cultures

    7.6 嗅覺 (olfactics / smell)是指我們如何感受氣味。
    有些對氣味的感受是全人類一致的,例如有實驗顯示,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都喜歡茉莉和玫瑰的氣味。
    有些卻是因文化而不同,例如體味,對美國人來說是衛生問題,對瑞士人來說是地位和財富的表現,所以他們會使用香水。馬里的多貢人(Dogon)卻認為生洋蔥的氣味非常吸引,會把洋蔥磨碎抹在身上。可想而知如果多貢人去到美國的話,會引起甚麼誤會……

    7.7 chronemics 是指我們如何感受時間。有學者把文化對時間的感受分為兩類﹕
    monochronic-time-oriented culture 把時間準確地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每次只做一件事,把時間當成金錢般掌握。北歐、北美、日韓台等地多屬此類。
    polychronic-time-oriented culture 對時間掌握得比較模糊,並不太強調時間表,至少不會硬性分割成固定的時段,不介意同時做幾次事,也不重視準時。南歐、拉丁美洲和很多亞洲國家都屬此類。
    學者認為前者比較任務為本(task-oriented)、傾向建立短期關係,後者則較為關係為本(relationship oriented)、傾向建立長遠、終身的關係。

    7.8 physical appearance & artifacts﹕

    physical appearance 是一個人的外表,如體型、殘缺、眼型、性別、高矮肥瘦、膚色、髮色(如西方人有「金髮女性沒腦筋」的偏見)、身體吸引力之類。(包括舊日以偽科學區別潛在犯罪者的「面相學」)
    Cortes & Gatti (1965)曾以體型把人的性情劃分為三類﹕endomorphic 是偏肥厚的類型,被認為性情較懶惰和溫和(方按﹕心廣體胖嗎﹖ :P )﹔mesomorphic 是體型偏中、肌肉型,被認為較勤力,也是電視電影中英雄的標準身型﹔ectomorphic 則為偏瘦骨感者,被認為較神經質。(這只是反映了當時的文化偏見。當然其實有些偏見到今天仍一樣,例如媒體上被捧成「美女」的多比平均的矮和瘦。)

    artifacts 是人工加上的物件或裝飾,與個別的文化有關。例如錫克教徒身上的5K、髮式、服裝、頸鏈、化妝、紋身刺面之類。顏色的運用亦是其一,不同的顏色對不同文化各有其意思。例如南韓僧人是用紅色墨水寫死人姓名,所以當南韓學生到美國留學時,見到老師用紅筆批改時就曾出現誤會。

    (來源)

    7.9 cultural space 是基於一些後現代研究而提出的概念,指溝通當中的一些具體的結構佈置(particular configuration),構成了不同的「空間」。這可以是實質地點(如「家」、「故鄉」),被文化賦予了意義的空間﹔亦可以是象徵式的,如網絡空間。(Martin & Nakayama, 2010)

  • 現代社會中的「童年」想像與建構、活的科學2014

    [現代社會中的「童年」想像與建構—梁以文博士]

    1. 我們首先留意一下法律對兒童的界線。
    例如香港的僱傭條例禁止童工,未滿十五歲的兒童不可在工業經營中工作。
    可是,疏忽照顧兒童條例(方按﹕其實是侵害人身罪條例)卻規定,可十六歲以下的兒童獨留在家乃違法。
    那就有問題了,一個年滿十五歲但未及十六歲的少年,法律認為他可以在「老麥」打工養活自己,但獨留在家就會出事嗎﹖
    法例的內容,反映了社會對青少年能力的想像。

    前陣子發生過一宗案件,一對父母回鄉探親,帶著最小的三歲孩子,其餘六至十五歲的五姊妹則留在家裡。後來因為其中一個九歲的在店舖偷糖吃,事件揭發父母被捕。可是,如果「大家姐」是十六歲的話,同樣的案情就未必犯法,因為大家姐已有監護人的資格。因此有建議把獨留兒童的年齡門檻降低至十四或十二歲。

    無論年齡門檻最後是否修改,這些事件都反映出我們對「兒童」能力的看法,並不只看個人的教養(家教)如何,還是「社會建構」的概念。所謂「社會建構」,是指並沒有一個內在不變的「兒童」本質。

    2.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西方人研究「兒童」乃自十九世紀始,與啟蒙運動相關。

    中古社會並無「兒童」的概念,兒童與成年並無明確界線,只視之為「小大人」(未夠成熟的人)。讀書也只是貴族的事,對於平民(或農奴)而言,只要不用抱可以自己走路,就要幫忙家裡的工作。農民子弟就要幫手農作,市民則可能七歲就送去當學徒。(學徒通常一開始並不是學藝,而是為師父做牛做馬,這點中外皆然)

    對兒童的重新評價,應始自1762年盧梭的《愛彌兒—論教育》。這本書聲稱兒童是天使、天生純真的,後來變壞只因為受成人世界的污染。這一點產生了把兒童與成人區隔的概念,需知道當時本來沒有甚麼事情是「兒童不宜」的概念。盧梭亦認為對兒童應著重情感教育,而非知性教育。

    盧梭的這套新觀念,是用以對抗當時傳統理解。當時的傳統認為兒童是罪惡化身(因為基督教認為所有人都生而有原罪),必須要以懲罰來控制他們,否則就無法壓制惡性、教育美善,當時甚至把體罰稱為「beat the devil out」。

    最終盧梭帶來天使形式的想像,把兒童獨立於成人世界並受保護的新觀念成為主流。

    3. 到九十年代,學者又開始討論「童年的消失」。因為互聯網和其他媒介發達,令成人和兒童之間的區隔界線難以維持。被認為「兒童不宜」的東西他們往往也輕易大量接觸到,所以不再能維持到純真的形象了。

    在歷史脈絡中,社會文化構成(如宗教與科學的此消彼長),影響了我們對「兒童」的看法。

    4. 討論香港的「兒童」觀念轉變,講者由1950年李小龍十歲時拍攝的《細路祥》為引子。片中的細路祥投靠叔父,叔父叫他讀書他卻沒興趣,走去工廠打工,後來還帶領工人爭取權益。其中一幕令講者印象很深,就是他帶了一個成年的女工回家吃飯,並在叔父面前互稱為「工友」。雖然現在看起來很誇張,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實況,就是把細路祥看成「小大人」,沒有「兒童」的分野。

    香港口述歷史檔案中有一位胡先生的故事可作佐證﹕他們一家在二戰時避居東莞,戰後回港。當時他九歲,父母說「你自己去搵學校啦,我地唔得閒幫你搵」,於是他就朝早去派報紙,然後由荷里活道走到西營盤去找學校報名。這種情況現在簡直匪夷所思,現在叫一個九歲童去找學校他只會完全不知所措。

    事情的轉變起於強制免費教育。香港政府於1971年提供六年小學強制免費教育,1978年擴展到中三的九年強制免費教育。
    需要留意的是,促使這個轉變的經濟因素,遠大於因為重視公民權利。六年免費小學教育固然是出於經濟發展需要不只有體力、亦要識字的勞動力。九年免費教育原定於1979年才推行,但因為當時歐美反童工運動、有意抵制香港產品,政府於是提早一年推行。強制免費教育的推行,基本上消滅了「童工」現象。
    (方按﹕這分析似乎忽略了六七暴動的影響,強制教育也有避免青少年生事的作用。)

    隨著社會日益發展,再對「兒童」設立了多種保護制度。例如電影三級制、電視的PG家長指引、購買煙酒的年齡限制、疏忽照顧的罪名等等……

    社會規管增加、介入家庭。反映了社會對人力資源提升的注重,兒童被視為不只屬於家庭而屬於全社會,他們「變壞」所招致的成本亦會影響全社會。

    5. 當中最轟動的是1986年「郭亞女事件」。

    郭亞女屬單親家庭,與母親一起生活。因為在家裡向外亂拋東西而引來傳媒採訪,傳媒在鄰居口中得知她被獨留在家、經常隔著鐵閘向鄰居拿食物、家裡又經常不開燈、母親性格古怪不與鄰居交流。於是傳媒開始渲染這母親有精神問題並禁錮女兒的傳聞。

    當時社署派人上門探訪但不獲理會,最後在當時署長陳方安生批准下,社署和執法人員破門入屋,當場把母親押送葵涌醫院,並引用《保護婦孺條例》把郭亞女送往竹園兒童院。母親被強制長期接受精神治療,甚至外界有學者打算協助也不准探望。(因為法例只准親友探望,但她為人孤癖沒朋友、跟前夫已決裂,前夫不願出面申請接她出院)

    郭亞女事件引起了極大爭議,輿論質疑政府是否有權拆散母女﹖尤其是在沒有發現兒童受傷或虐兒跡象的情況下。(就算向鄰居討食也不代表她吃不飽)
    有社工認為,當時的確有虐兒嫌疑(那母親又不理會社署人員),政府為了保護兒童應該介入。
    但也有社會學家認為,這其實本質上是貧窮問題,導致一個單親媽媽把兒童獨留在家(講者認為這母親的觀念可能只是停留了在「細路祥」的年代)。新興的中產價值觀卻把基層邊緣化、把他們的困境妖魔化,才導致拆散母女的事。

    回顧郭亞女事件,可以反思究竟我們對兒童的保護,是否去到不容得他們受任何傷害,就算只是意外﹖
    例如2008年6月,天水圍就有個母親禁止子女出門。於是一對八歲和六歲的姊弟就乘母親午睡自己爬水渠落樓,驚動街坊,最後母親亦涉嫌疏忽照顧和虐兒被捕。
    可是這位母親甚至沒有「獨留子女」,只是睡覺(難道父母不可睡覺﹖)。法律是否完全不容許兒童有意外發生﹖又是否非要用刑事法律對付父母﹖難道子女出意外不就已經是對父母的最大懲罰了麼﹖

    6.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童年觀念的轉變﹖

    首先,對兒童保護的增加,可以說是標示社會進步。可是福利與能力是否此消彼長﹖是否我們對兒童的保護和福利多了,兒童獨立處理的能力反而少了﹖(相對於細路祥或胡先生)
    (方按﹕這不能怪小孩,其實大人也一樣的。社會環境安全了,大人其實也連帶變得缺乏警覺性,不少發達地區的人都是這樣,包括香港。)

    可是,其實這只是社會選取了重視另一些能力發展,並不見得就是增進兒童福利吧﹖
    能力篩選的轉變,反映於我們一面倒重視智力發展而輕視其他(所以出現幼稚園生要學串Chimpanzee但小學生不懂綁鞋帶),把兒童學習視為「人力資源」的增值、與其競爭力掛鉤。

    講者表示對「起跑線」的比喻覺得難以理解。跑步是鬥快到終點的,我們要兒童「贏在起跑線」,難道是要孩子快點到「終點」(死亡)麼﹖

    現在受操練的小朋友跟細路祥時代的童工對比,只不過是由體力勞役變成腦力勞役。講者慨嘆,童工至少有工作時間,現在的學習卻年中無休(方按﹕其實當年同樣沒假期)。暑期已經消失,而小朋友參加的所有活動都有「目的」(拿證書)。

    講者在讀博士前曾在補習社工作,眼見兒童已經對一切學習失去興趣,最常見的發現就是發呆、自我收藏不分享不表達(名校生尤甚)、對所有事都是「交貨」就算毫無熱情和好奇心。

    這樣算得上是「兒童福利的提升」嗎﹖
    講者提及剛播放的《新聞透視》「不快樂童年」(youtube有得看),裡面那個把自我情緒收藏以討好父母的乖孩子,就表現出種種情緒抑鬱、隱藏自己、害怕失敗(97分已算失敗)、失去興趣的徵象。

    7. 問答時間有人問及,大陸有發生父母去玩留下小孩在家餓死的新聞,問講者如何看大陸官民的介入。講者提出八九十年代曾有個為救山火而死的少年,被當成是雷鋒式的少年英雄,所有學校都高掛他的畫像傳頌。可是到近年卻認為保護兒童不應讓少年去救火那麼危險。學校反而變得尷尬﹕究竟還是否掛他的畫像和歌頌他﹖

    網上也流傳德國人「就是要輸在起跑線」禁止學前教育操練的文章。(方按﹕其實那是對德國學制的誤會,德國當然不是沒操練,只是禁止了戰前的某種操練。)
    講者指出,家務和生活或遊戲都是在訓練思維和技能,學烹飪所學到的不見得比上其他興趣班差。

    另一個關注是,我們是否要兒童提升學能/IQ卻沒家教/EQ的訓練﹖
    講者認為現在的家庭和學校角色互相混淆﹕正如電視節目訪問的家長都是在管功課,到了學校,老師卻反而投訴要餵學生吃飯。家長究竟應該是管功課還是管家教﹖老師是管生活還是管學業﹖
    講者深夜趕博士論文的時候,就看見另一單位也有家長在督促孩子做功課。自己趕博士論文才要通宵,但連小孩也要受這種苦嗎﹖

    (方按﹕我一直認為這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導致,正如西方也開始崇拜「虎媽」,就是因為經濟大幅擴張期已結束。以往的時代,就算你落後了也可以分享到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成熟經濟體增長放緩,卻導致家長擔心孩子日後搶不到資源,於是提早操練造成今天的困境。
    不過反過來想,方某在油麻地讀小學也遇上「功課到深夜都做不完只能對著媽媽哭」的慘況,可見我們的文化本好操練,並不始於經濟發展放緩之後。)

    ---

    沒有時間看歷史博物館的舊相展,不過這個星期(和下星期)科學館都在跟英國文化協會合作搞「活的科學2014」。

    未去講座排隊前,留意過今年的展覽,相對而言沒有2008年達爾文展覽那麼豐富。只是展出了一些生物和人體的小活動,所以我連相片也不拍攝。其實同日講座因為撞了上述講座所以也沒去看。

    不過講座完了,出來再看看有沒有活動……眼鏡娘發現﹗

    DSC01305a

    眼鏡娘扮小丑魚,扭扭擰擰扮魚的運作相當可愛。扮鯊魚的男士跟梁榮忠有兩分似。跟小朋友玩遊戲,一邊跟講食物鏈和海洋保護,一邊教一些英文詞語。

    DSC01306a

    地下廣場則搭了攤位,都是跟小朋友玩一些科學/英文小遊戲。

    鯊魚話劇其他活動在跟著這個星期內還會舉行,有興趣的要留意時間啦。

  • 活的科學2014

    科學館通訊,又是「如常」地遲來。而每年一度與英國文化協會搞的「活的科學」活動,都是要在英國文化協會網頁或者這份遲來的通訊上才看得到。所以通常都無法加進《聯合報》的季度節目預報表中。

    「活的科學2014」的年度展覽主題是「感受生命」,將於8/3-21/3於科學館舉行,並配以各種節目。現在大家可以在英國文化協會的網頁上看到節目內容。

    科學館通訊裡那條活的科學連結(指向科學館)竟然是「死」的,而且科學館和其他機構同期搞的「香港科學節」網頁,也是看不到內容的(只能在科學館通訊裡看到)。

    以上節目已加進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中,歡迎參閱。

  • 香港史前的龍與鳳:稻作文化與王朝體制的形成

    [香港史前的龍與鳳:稻作文化與王朝體制的形成—鄧聰教授]

    老實說,跟之前呂烈丹教授在文物探知館那場講稻作和社會起源的講座相比,這個令人不大滿意。因為一開場時賣告白的時間太多,以致後來草草收場。原本準備了二百多張投映片,到最後好像只出了百五張。

    以下也是,嘗試點列﹕

    1. 開場時馬木池博士笑說鄧聰教授的書賣得特別貴,是因為玉器精細攝影照片印刷昂貴的緣故。
    鄧教授說不然,他是「劫富濟貧」。因為有關玉器或古物的書,外國圖書館(方按﹕或者古董收藏家﹖)會買,價錢貴也不成問題,所以他往往把定價設為成本十倍。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時拿印數將近三分一的書贈送給其他學者參考,只要出售所得補足到就行了。

    2. 以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起講,「龍」是蛇身而且變化很大的神話生物。

    3. 以人類演化史觀之,人類由五百萬年前出現,直到一百萬年前腦袋才不斷變大,而十萬年前出現有「象徵性」的物品(有幅六萬五千年前,有幾何交叉花紋的石刻),到三四萬年前才出現較複雜的物品。

    4. 「龍」其實是源自西伯利亞薩滿教巫師,用以與上天溝通。那時期的石器樣式均與歐洲一致。

    5. 中國最早出現智人的是阿爾泰地區,伸延到東北亞。教授近期都有在俄國阿爾泰地區參與研究。(Paleolithic Bracelet from Denisova Cave, by Derevianko)

    教授突然加了句附論,說質疑長江流域有沒有「智人」,南方的石器粗糙到不得了,但偏偏稻米是在南方馴化的。
    看倌可以想像方某聽了這句會很不高興。這是典型北方中原人看不起南方「蠻夷」的看法。

    正如我們上次在呂教授那場講座可見,南方文明發展較慢有很多原因(我甚至認為是因為氣候濕暖疫病多生所致,古代中原官員被貶至南方隨時會病死異鄉的),豈能因為南方文明發展遲緩、南方人的人種特徵又與北方不同(所謂「漢人」本身就是包括不同民族,南北之間的差異比歐洲很多民族的差異更大,已到人種不同的程度,只是我們傳承了同一個漢字文化體系而已),就認為南方的不是智人(而是更古老的人種如直立人之類)。如果同樣的說法(國內某族群的祖先不是智人)放在其他國家,早就被視為種族歧視了。

    6. 阿爾泰的遺址中找到三萬多年前的玉扼,表面看是深黑色,要長時間曝光才拍到裡面有綠光。這些玉器應該還沒有以砂繩切割,這技術可能是中國發明的。中國的古玉不少可追溯至七八千年前(龍山文化約於六七千年前)。

    這個遺址是在貝加爾湖西南方出口向北,伊爾庫次克附近的Mal'ta。這一帶的器具形制與整個中國東北黑龍江一帶的是一致的,屬東亞南方形式。(如果像教授般說中國南方不文明,那麼這裡的「東亞南方」難道是跟西伯利亞更北的地方比較麼﹖)

    在Okladnikav則發掘出公元前20000-22000年的人形雕刻,以長毛象牙雕成,形式與紅山文化的形象相若。
    另有一塊平板上有很多捲曲的S形紋,有俄國學者認為卷成一圈的圓坑是龍形象的起源。教授倒說這沒甚麼人看得出來了。

    7. 夏代最重要的玉器是牙璋,夏代之前的龍山文化已有牙璋。(龍山末期已有金屬)

    1992年香港大灣有牙璋出土,這支牙璋入土前已斷開,玉身上有孔可用繩綁上。而牙璋柄上的卡位(牙)與龍有關,牙上亦有凹位。
    商代時江西一帶已有青銅器,而當時香港到揭陽一帶應該已有國家形成。教授順道訴苦,說大學最多只准教員請假一個月,不容他長期在外參與發掘云云。

    雖然香港學者有種種限制,在香港本土能發掘的東西也不多,但仍有可為。例如香港學者在1994年就在越南開古玉器會議,在中越戰爭後協助把兩國學者牽起來。(兩國打完仗後,越南對於聲稱當地文化有中國淵源的說法很有戒心。)

    8. 山東的牙璋在五千多年前已出現,並已有獨特特色。山東是否牙璋的中國起源﹖
    東北的紅山文化實與中華文化一直相連,只是現實政治(例如秦築長城)為它們劃出分野。

    二里頭和三寨文化(三千年前)比較。當時牙璋的「牙」開始出現了比較像龍的形狀。
    2002年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由二千多片每片長0.5cm、寬0.4cm、厚0.1cm、有打磨的綠松石片組成、全長超過70cm),有如漢代的金縷玉衣。那是在一個有如政府大球場般大的遺址之中軸線上出土。
    這是中國考古發現中最美器物,可見當地屬於政治中心。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亦剛剛有出土類似綠松石龍形器的消息,龍形的面孔(有2mm直徑的綠松石眼)一直延至商周兩朝。兩地的分別,是綠松石礦往往連同石英,二里頭龍形器的綠松石片切走了石英,而龍山的綠松石片卻保留了石英。可能是因為龍山的出現得較早,這支持東來說嗎﹖

    9. 這些地方發掘出來的牙璋,「牙」已經出現了分開背對的雙龍頭。到了二里頭時間變成了合併的、分別向前和向後的連首龍。

    這種形式影響了東南亞各地,在越南出土的牙璋都見得到。
    在越南的遺址中,可以埋葬時會同時放一對牙璋,一支向前一支向後。這種形式也是跟二里頭一樣。

    香港、福建各地的牙璋形式都是一樣,但比較簡陋(沒有雕上龍口,有雕上的會張嘴)。
    教授指牙璋的擴散可能代表了政治制度的擴張(正如青銅器的擴散,如銅鼎)。

    10. 由於前面拖得太久,所以講完「龍」根本沒時間講「鳳」。

    長江流域出現的鳳,象徵古人對太陽和稻作的崇拜。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田螺山遺址(只有海拔5米)就出了一前一後的雙鳳圖案。(當地有現存最早的水邊桿欄式建築,日本彌生文化不單從中國複製了農田農村的形式,還連寄生蟲也東渡日本。)

    黑格爾I式銅鼓,約於2000前左右出現,齊集了對鳥、太陽和船的崇拜,分佈於整個華南至東南亞、遠及印尼(只有菲律賓沒出現)。

    11. 問答時間﹕《周禮》有詳載圭璋,但周禮成書於周漢之間,當時已沒有牙璋,他們也說不清了。

    牙璋在遼寧和朝鮮都未有發現,南韓也只發掘出戰國後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