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 Singapore 2014: Philatelic Museum

    民防博物館走出來,繞到後街就是集郵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 市井の人々)

    DSC01635a

    集郵博物館入場費$6坡幣,本地人還免費。入口是賣集郵品的地方,方某雖然已經不收集郵票,但還是有點興趣看。
    而且在這裡寄出的信件還會有特別郵戳,有興趣的可以買張明信片寄給朋友。不過這裡只收空郵價錢,不提供平郵。(不過反正也沒人要等平郵吧﹖)

    第一展廳主要是以有趣方法介紹郵票基本知識,所以連裝置也比較有趣,例如這張黑便士的女皇就會轉頭面向觀眾說話﹕
    DSC01656a

    郵票加蓋的例子﹕英屬馬來亞郵票被加蓋「大日本郵便」字樣
    DSC01664a

    戰時雙方都利用偽造郵票來擾亂對方。納粹德國就曾經執行一個叫 Operation Wasserwelle 的計劃,把「Liquidation of Empire - Singapore」(帝國清盤—星加坡)字樣加在假郵票上,希望破壞英國士氣。
    DSC01671a

    郵票的造型和物料可以千模百樣,但我想看倌也沒想到,不丹曾經發行「唱片郵票」﹕
    DSC01678a

    吉布提又發行過木材郵票﹕
    DSC01679a

    郵票當然有宣傳用途,這隻「禮貌獅」小時在彼邦就經常可以見到,主要都是提醒市民要排隊之類﹕
    DSC01687a

    這是星加坡第一個郵票,字面是印度郵票,因為當時星加坡隸屬東印度公司。
    DSC01690a

    中庭是專題展覽,因為今年是馬年所以全都是介紹馬相關的東西,當然包括郵票。
    眾多馬年郵票中,我認為今年由日本發行,包括不同字體的馬年紀念郵票最好看。
    DSC01695a

    不看不知道,香港也捐了兩個有皇冠圖案的郵筒給這邊﹕
    DSC01708a
    (因為新加坡自己的舊郵筒,在獨立後就把皇冠全部鏟走了。可惜。)

    馬﹕「你成日講蕉,畀你睇下我地食乜野啦。」
    騮﹕「紅蘿蔔都話丫,食草有冇 dry d 呀﹖仔仔好似你咁 dry 難怪冇女朋友啦﹗」
    馬﹕「你睇下行字先啦,仲有粟米啦、蘋果啦,好多野架。」
    騮﹕「有蘋果都好D﹗(草就留番畀你啦)」
    DSC01717a

    另一展廳則介紹新加坡郵票,有一幅地圖把郵票上出現過的地標按地點展示﹕
    DSC01750a
    很好的地理教育,香港宜乎一學。

    其中一個角落收藏了新加坡獨立後每一年發生的郵票。
    這就是方某出世前,二月二十四日發行的公制紀念郵票﹕
    DSC01765a

    一樓第三展廳是一個超級英雄特別展覽,展出一些超級英雄的模型和紀念品,當然還包括紀念郵票﹕
    DSC01800a

    二樓分成幾個部分,Heritage room 是懷舊區,以舊式新加坡街頭小店的場景,介紹一些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郵票。例如方某小時候常見的這套帆船郵票﹕
    DSC01895a

    另一展廳是 Spice is nice 專題展覽,畢竟歐洲列強進佔東南亞,本來就是為了找香料。這個展廳展出不少香料和它們的相關郵票﹕
    DSC01949a
    (不止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鄰國自然也發行了很多這類郵票)

    還有就是介紹本地各色美食的郵票﹕
    DSC01951a

    還有一款是各種卡通化的糕點(他們叫「粿」,閩南話讀kueh。除了各款娘惹粿外,華人也有很多種粿,例如菜頭粿、紅龜粿、水粿、o都o都粿等)﹕
    DSC01956a

    較大的是珍品區,主要是展示新加坡郵政歷史和一些珍郵。這兩個郵箱就給大家看看裡面的情況﹕
    DSC01816aDSC01817a

    這一款「郵箱」其實是安裝在大廈裡,長管會通往樓上各層,所有的信可以直接投下在樓下收集,直到1986年才拆下來﹕
    DSC01841aDSC01840a
    新加坡似乎很習慣這種方式。例如組屋每個單位都連接到一條垃圾槽,打開蓋直接把垃圾拋進去,工人就在地下收集。我們覺得這樣很臭,也容易讓蛇蟲鼠蟻爬上來吧,但又沒聽見他們有投訴過。(不過可能有人投訴的,所以新樓做法不同了,另文再述。)

    香港人「電燈柱掛老鼠箱」聽得多,這邊卻有電燈柱掛「郵箱」﹕
    DSC01845a
    問題是,掛得那麼高讓誰去投寄﹖

    包裹需要綁緊封死,於是就用鉛塊打印封繩,就像古人用火漆封印信件一樣。
    後來就改為用印上標記的金屬夾子取代。
    DSC01858aDSC01859a

    有趣的是,跟香港同行一樣,這邊也把揀信傳信用的大木車稱為棺材﹕
    DSC01861a

    日軍佔領星馬後發行的通用郵票﹕
    DSC01874a

    獅頭圖案原來是1986年才啟用,方某算是逢時﹕
    DSC01886a

    走廊展出各國的多款郵筒模型,這幾個是新加坡獨立後用過的﹕
    DSC01984aDSC01983a
    黃色的是1971年啟用,1982年改用白橙條紋加新加坡電訊局圖案的,1992年改用白底藍紋的。

    最後的展廳繼續展出各地特色郵票,例如這款加入網球場泥土製造的俄羅斯紀念郵票(2003,紀念2002年戴維斯盃)﹕
    DSC02011a

    2008年奧地利也利用足球物料製造紀念郵票﹕
    DSC02084a

    2012年荷蘭童書週就發行了這套紀念郵票,票面還可以像童書般活動﹕DSC02097a

    甚麼金銀水晶這類貴價東西當然也有,大部分我都沒興趣。就除了這張泰皇2010年鑽婚紀念郵票,用水晶也算有個理由嘛。
    DSC02138a

    博物館的洗手間也用了郵票圖案作標示,這兩張美國 Simpson 紀念郵票是真有其物﹕
    DSC02143a (當然這裡就是複製放大版啦)

    不是有內急入廁格,不會發現原來廁格內也有知識﹕
    DSC02144a
    (現在的新加坡國慶是八月九日,是脫離馬來西亞的事。在英國治下成為自治邦時,國慶日曾經是六月三日。後者不說不知。)

    連廁格也是以郵票裝飾,當然就不要問在下女廁有甚麼新知識了……
    DSC02147a

    (下篇﹕土生華人博物館)

  • Singapore 2014: Central Fire Station

    去完科學館後,這天一連去了三間博物館,第一間就是民防博物館。

    (建議配樂﹕日劇《仁醫》OST医術-起承-医術-転結-)

    ---

    新加坡民防部隊,其實是新加坡的應急隊伍,相當於香港消防處,管理所有消防、災難救援、和救護服務。除了執行消防法例外,新加坡民防部隊亦負責監管民防庇護所,例如前文介紹過的地鐵站防空洞,以便天災人禍來臨時隨時備用。民防部隊於1986年成立,並於1989年把消防隊合併而成。

    眾所周知,新加坡被趕出馬來西亞後,跟著便逐步建立自己的軍隊,並推行國民服役制度(我一直認為只有男人要服兵役是不公平,以色列就是男女都入伍的)。到了1984年,政府提出 Total Defence (全面防衛)概念(所以今年剛好慶祝三十周年),包括
    —Psychological defence (心理防衛)﹕讓人民對國家有信心和歸屬感、能堅韌地面對逆境
    —Social defence (社會防衛)﹕人民和諧共融、互相關懷
    —Economic defence (經濟防衛)﹕強大和堅韌的經濟體是國防力量的基礎
    —Civil defence (民事防衛)﹕減少災難對平民帶來的傷害,令狀況盡快回復正常
    —Military defence (軍事防衛)﹕軍隊負責防止外敵入侵,需要所有國民的支持

    當年李光耀這樣形容民防在全面防衛中的角色﹕
    DSC01580a
    "A civil defence, a total defence is to involve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whose morale - fathers and mothers, brothers and sisters - affects the morale of sons, brothers."
    (民事防衛,就是包括所有平民的全面防衛,這些平民包括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的士氣,會影響我們子弟的士氣。)
    說白點說是,讓入伍的士兵知道,他們為國家賣命,政府也會保護他們的家人。這樣他們才能安心、有士氣去迎戰。

    (反之也要讓士兵明白,國家繁榮要靠每個人犧牲去維護,例如《新兵正傳》中這位軍官的訓話。另一段劇中沙展的解說片也反覆強調這一點。)

    全面防衛日每年都有各種活動,在網上找到一個在新加坡的媽媽記述﹕連托兒所也有活動。(不過我倒沒有印象住在那邊的一年中有這些活動了,畢竟當時年紀太小。)

    一般香港人或者很難理解,為何消防處負責的救援工作會被扯得那麼遠吧﹖
    那是因為香港從來只是一塊殖民地,所以沒人提醒你想得那麼遠,他們甚至不想你想得那麼遠。

    ---

    既然我也扯遠了,就扯回來。這個民防博物館是免費入場,館址本身就是古蹟「中央消防局」。
    DSC01491a

    其實以前去國家博物館的時候都有經過,那時(2006年)可能還未開幕﹖總之好像沒聽聞有東西看,所以只是拍了張照。這次知道有得看就去看了。

    雖然稱博物館,但英文名是 Civil Defence Heritage Gallery,而非 Museum﹕
    DSC01627aDSC01497a

    英國殖民時期,在海峽殖民地總督(甚至後來的星加坡總督)之下有星加坡市(Singapore Municipality)和市議會,情況就像香港有市政局一樣。這就是市徽﹕
    DSC01495a
    李光耀首次出任總理時市議會仍然存在,但他認為這樣架床疊屋,再加上當時擔任民選市長的黨友不受節制,政策和他那個「中央」政府不一致,所以後來就取消掉了。

    一入門的大堂就有很多「收藏品」展出,都是跟各地消防部隊交換而來。最有特色的當然還是東京消防廳傳統火消造型的紀念牌﹕
    DSC01624a

    自然也會展出他們的勳章﹕包括良好服務獎章、長期服務及良好表現獎章(後者日本稱善行章)、海外服務獎章,新舊各一套。
    DSC01500a

    除了不同功能的章,新加坡不同的消防局亦有自己的徽章﹕
    DSC01508a

    自然也有他們的階級章﹕
    DSC01509a

    一樓主要是歷史區,除了簡述消防和民防的歷史,當然還有不同的古物。
    新加坡在1869年成立義務消防隊,成員來自警察和軍隊。直到1886年才有第一支專職消防隊,主管自然是英國人,而隊員則為馬來人。中央消防局並不是第一間消防局,第一間消防局是1891年Cross Street Fire Station,中央消防局是1909年才建成。在面臨大戰的時期,原來紅磚牆的中央消防局亦被塗上迷彩,以防轟炸。

    如果沒記錯的話這應該是新加坡第一部消防車,當時的消防車還是用蒸汽推動。
    DSC01514a

    戰後鄉村(馬來語稱kampong,中譯甘榜)聚居人口大增,木屋又容易火災,所以成立了義務消防隊廿四小時當值,並建築高塔作監視用途。
    DSC01540a
    (畢打街鐘樓本來也是作監視和報火警用途。)

    一架獨立後貼有新加坡國徽的舊消防車。車身給參觀者登上,車頭播放當時在消防車前拍攝的景象。
    DSC01547a

    蒸汽機消防車模型﹕
    DSC01562a

    跟香港一樣,新加坡也是因為木屋區大火後,才以安置災民為契機大肆發展公屋。不過香港的是1953年石硤尾大火,新加坡則為1961年中峇魯區(Tiong Bahru)的Bukit Ho Swee fire

    場內播出新聞片,年輕的李光耀視察災場﹕
    DSC01569a

    和香港的同類宣傳片一樣,災民獲配上樓自然臉露歡顏﹕
    DSC01571a

    二樓就是現況區,有較多互動展品,例如救火遊戲之類。
    不過方某興趣不大,仍是繼續看資料 :P

    隨著城市發展而增加的各區消防局,不看不知道原來宏茂橋消防局是1984年才設立,比在下還要年輕﹕
    DSC01581a

    民防部隊的地區消防局分成四大區。這幅圖以紅燈表示總部、黃燈表示消防局、綠燈表示消防分站、藍燈表示訓練中心。
    DSC01588a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身為古蹟的中央消防局雖然有部分用作博物館展覽,但仍然是一所運作中的消防局﹕
    DSC01590a

    其實從側門入口就可以見到,除了有工作人員出入之外,另一邊大樓下放了消防車、停車場內也有救護車。那幢大樓雖然外表也是紅磚,但我猜是新建的。
    DSC01630a

    除了互動遊戲外,二樓也有些場景展示消防員的救援工作,和海外搜救的「戰史」。
    這幅表面是救護車圖案的牆,亮燈後就會見到裡面的情況,展示現代輔助醫療技師(paramedic)的各種用具﹕
    DSC01593a
    (香港救護車也在救護員陸續獲得paramedic資格後加上生命之星標誌。新加坡相信也差不多。)

    離開民防博物館,轉到後街就是集郵博物館,途中發展原來夾了一幢新加坡共濟會總部。
    DSC01634a

  • Singapore 2014: Science Centre

    (建議配樂﹕ガリレオの苦悩)

    星加坡科學館的感情有點像親戚,每次來都要看看它變成甚麼模樣。

    本來勞煩親戚們連日陪我們四處去已經不好意思,所以科學館那麼熟路的地方我就建議跟老媽自己去吧。不過最後舅母還是跟了來,而且最後累了她。

    由宏茂橋去科學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上地鐵南北線直接坐到Jorong East(裕廊東)站。
    雖然自從我們上次來之後,Circle Line(環線,這條線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會像大家熟悉的山手線般首尾相連)已經建成,我想經接近市中心的環線轉車應該會比繞過北方邊境(有點像香港上水)的南北線快一點。當然另一原因是「鐵膠」想試坐的心理啦。
    可是經環線就要轉車兩次,對於已有長者資格的老媽和舅母(新加坡竟然到今時今日仍以55歲為女士退休年齡),當然是一路到尾比較舒服,而且比較可能有位坐。於是「鐵膠轉車計劃」自然落空。

    到了Jorong East,去科學館就很簡單。第一次來為免迷路,你會在地鐵站旁的巴士總站轉搭一架標明去科學館的巴士,但之後你就會發覺就算兜了路也只要幾個站就到了,於是就會嘗試自己走路。其實只要出地鐵站,朝巴士總站附近的Shopping Centre (公屋式的那種,不是Mall,後者現在地鐵站旁邊建了幾幢)走,繞著商場的邊緣走(途中會見到hawker centre 的),走到尾就是很大的十字路口,斜角對面就是科學館。步行其實十分鐘內就去到,所以根本用不著坐巴士。


    (事後發現人家已畫了地圖,看了省掉很多話)

    以往來的時候,因為其他人去過科學館很少會有興趣再去,所以老媽都是跟舅母行Shopping Centre,方某自己一個人進去,出來再會合的。
    就在方某先前推辭親戚相陪,說自己「蒙了眼也懂得去」的時候,親戚就說科學館沒怎麼更新展品也沒甚麼好看。於是方某當日就跟兩老說兩小時應該行完吧(這是以香港行博物館特備展覽的時間估計),約了四時多在地鐵站集合。但事實證明那些對科學沒興趣的人說話是可以不聽的,因為裡面明明換了很多東西,我行到五時多﹗出到地鐵站發現兩老等到幾乎悶死+累死……

    不如香港的科學館,這邊搞了很多東東。因為香港本來在太空館播的全天域電影,這邊也屬於科學館。再加上還增加了甚麼冰雪天地、特備展覽又另外收費,所以收費方式就變成頗複雜。當日排長龍的時候,職員就預先遞上「點心紙」,填了就在櫃檯交錢取票。
    DSC01309a
    基本展覽,本地長者免費入場,只是兩老沒興趣享受是項福利。

    科學館的平面圖,建築當然跟以往一樣,只是旁邊多了個冰雪天地而已。裡面的展覽當然已經不同了。
    DSC01313a

    離入口不遠的地方,放了個透明櫃,其實就是香港科學館能量穿梭機的小型版。香港那個有幾層樓高,但星加坡科學館的建築只有三層,反正都沒有空間放的。
    DSC01315a

    基因實驗室是多年前已有的東西,專給學生來上課。外面這幅把圖書館和基因組的對照很有趣。雖然方某碰巧是讀生物化學的圖書館員,會說這個有點誤導﹕
    DSC01320a
    (因為基因本身是有具體功能的鹼基序列,跟書中的一頁紙相比實在有點不倫不類。畢竟一頁紙未必如基因般有完整的訊息,而一頁紙也未必只包含一類訊息—一章節之末和另一章節之首也可以印在同一頁。簡言之,基因是訊息單位,而一頁紙就只是物質單位,兩者風馬牛不相及。與其把基因比作 page,倒不如比作文字段落 paragraph。)
    當然這個比喻是否適合,就視乎解說對象了。小朋友反正不太懂抽象的東西就沒所謂,有個簡單比較就好。如果是要考A-level的學生,如果他還抱這個比喻的話恐怕誤解出事。

    這個是香港科學館也展出過展覽,不過我忘了有沒有這張給小朋友玩的軟墊。特別貼出來是為了旁邊那張很幽默的警示﹕
    DSC01321a
    (KIDS! DO NOT step on teeth. They might bite. Watch out for each other and play safe!)

    這部分我記憶中香港就沒有了,以學生累積軟豆糖的故事,解釋算術級數幾何級數的分別。
    DSC01324a
    (也不錯,一邊教數學,可以順便教小朋友儲蓄和忍耐。)

    渡渡鳥標本﹕
    DSC01329a
    (中六放假時,方某就是在星加坡完成了老師給的功課,以最後一隻渡渡鳥為主角寫了個故事,最後贏了個「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寫作比賽優異獎。獎品之一是成龍簽名T恤一件……我倒是後悔因為覺得自己寫得麻麻,所以沒有抄下副本,結果現在已經沒法覆述寫了甚麼……)

    就像香港的博物館在市政局時代出了不少講本地動植物的書,星加坡科學館也有不少。
    DSC01331a

    這是舊展品,不過乾冷落水後產生旋轉和霧紋,總是令我想起彗星﹕
    DSC01336a

    地球科學展廳有模擬地震的示範不出奇(雖然香港好像沒有),但這部機器只有在這裡有用,香港人應該沒興趣玩的﹕
    DSC01345a
    (這是模擬颱風的,進去的人被吹到披頭散髮罷了。香港人想試的話,颱風過境時走上街就可以了。可是星加坡接近赤道,地理上不利颱風生成。2001年畫眉是史上第一個吹襲星馬的颱風,對他們來說有如「外星人壟港」一樣怪。所以這部機器有人排隊進去試,而親戚來到香港遇上颱風也會很興奮……)

    有軌道、可以調整方向,讓你試試把大陸砌在一起﹕
    DSC01347a

    地質學上,南海曾經是個內陸海,現在星馬印一帶叫 Sundaland (巽他古陸),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後海面上升,才把中間淹沒。
    DSC01349a

    這個值得香港一學,玩遊戲辨認本土不同地方掘出的石頭。一方面認識不同地方,也可以增加對礦石的認識﹕
    DSC01351a

    就連展廳裡的座位都是用不同石塊造出來的。
    DSC01353a

    入場本來只需$12坡幣,給了$20是因為連同另一個「Human Body Experience」的展覽,不過如果我一早知道是給小朋友玩的,就不如省掉$8。(坡幣呀﹗)
    DSC01356a

    裡面說明牌不多,主要都是玩的。就是由大口爬進去後,擠過這道咽喉,穿過很多不同部位,然後從肛門爬出來。
    DSC01357a
    (其實最不像的是肛門,因為肛門應該是一團括約肌而非只有兩大塊肌肉夾迫。當然,如果造成一圈肌肉的話,我想也很難爬出來……)
    (之後還被老媽發現我的T恤背後爆了線,可能是被裡面的「神經線」勾到了……)

    另外一個「不用加錢送」的展覽是華萊士展。為何講華萊士而非達爾文,當然有理由,因為華萊士曾經在星馬印一帶探險收集標本賣給人。他就是在雨林中感染瘧疾臥床休息時,突然想到「自然選擇」的,成為嚇了(那個用二十年都不敢公開學說的慢郎中)達爾文一跳的程咬金。

    講解生物分類的部分,用一疊每頁中間都有洞的膠片,解釋生物分類的層級累進關係,相當有趣﹕
    DSC01382a

    既然華萊士來過星加坡,當然要介紹他在本地森林中的生活,順便講開埠初期的歷史﹕
    DSC01392a

    早期的原生森林,現在當然很多都被砍伐了﹕
    DSC01394a

    把人放在演化樹的頂端當然是舊時的錯誤觀念,不過把不同的化石放在演化樹的相應位置,倒是有趣的展示﹕
    DSC01407a

    還有個電腦遊戲,讓你選擇不同的「草泥馬」品種,看看能夠適應環境變遷。
    DSC01416a
    方某既然有認識,當然會選擇足夠多元的品種,然後成功通過環境變遷的考驗了。

    上次來的時候,特別收費的展廳會用防擦墨水印作記錄,這次改了用螢光隱形墨水﹕
    DSC01422a

    另外一個 Nature's Design 展館,進去後會以為自己受騙,因為裡面有幾部以前已經有,模仿生物的大機械玩具。不過其中一角展出了很多種子,除了介紹種子的科學面,還有很多種子雕塑﹕
    DSC01430a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其實「八達通」之類的付款模式流行,令政府追蹤容易得多。當然,好的一面就是方便研究,例如這裡展示出全日不同時間中,某條巴士線或地鐵線之間,人們在哪裡上車和下車﹕
    DSC01446aDSC01447a

    還有一角展示了一些X光拍攝的植物,這幅加了隻變色龍﹕
    DSC01451a

    難得的是,他們竟然開了個展廳做非常困難的任務﹕解釋甚麼是科學。

    其中一個「民意調查」請參觀者評分,看多少人認為不同的爭議項目算不算科學﹕
    DSC01458a
    (基本上甚麼都會很多人當科學的了,科學控版友嬲都無謂。)

    難的是,要簡單地解釋甚麼叫「可否證性」﹕
    DSC01460a

    還要用事例說明「奧卡姆剃刀」,單是誠意已經可嘉﹕
    DSC01461a
    不過會有多少人留意到這個角落,就很難說了。

    有一個角落,可以給你拍照後,看看自己左右臉是否對稱,或者老了之後會變成怎樣。還可以電郵給自己留念,不妨一試。(方某發現自己的臉還算對稱的,一笑﹗)

    新加坡立國後,立即要建立軍隊。他們還同時建立軍工業,以免永遠受制於人。甚至還有航太部門製造了衛星﹕
    DSC01462a

    科學館裡也留了一角給國防部設立展廳,展出國防相關的科技,配合各種遊戲吸引學生投身國防研究。例如這個就是相關企業捐出,曾經用來測試成型裝藥反裝甲彈的鋼板﹕
    DSC01471a

    用Dyson風扇示範粒子加速器應該很適合吧,人家也不介意贊助﹕
    DSC01473a
    不過現實沒有那麼理想,那個氣球塞在這個位置動不了。 :P

    另外有個角落,以電腦遊戲的形式講解電腦犯罪,教小朋友保護自己﹕
    DSC01481a

    小朋友當然很喜歡水上樂園,不過方某就不明白這跟科學館的關係了。
    DSC01482a

    之後就連環去民防博物館、集郵博物館和土生華人博物館。

    (上回﹕國慶特輯)

  • Singapore 2014: ArtScience Museum

    去完濱海灣花園,不遠處就是藝術科學博物館

    途中可以見到國慶巡遊場地正在測試中。
    DSC01034a

    博物館本身就像剝開幾瓣的柚皮般﹕
    DSC01035aDSC01259a

    當時地庫展廳正在搞恐龍展覽,我們「理所當然」去了那層。上層好像有攝影展但我們沒有去。
    再上層好像是給人開派對的地方,入口大堂有價錢牌但不賣票,我們離開時見到大堂竟然已有人準備好飲品之類,似乎是開始招待客人了。

    既然叫「藝術科學博物館」,展品自然就不只是講科學,而是著重藝術性。所以展覽中除了常見的恐龍骨架和模型,還有很多科學插圖,展示藝術如何協助人們了解科學。例如這幅插圖就比較了埃迪卡拉寒武紀的生態分別﹕
    DSC01058a

    給你觸摸比較鱷魚、恐龍和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行類皮膚質感﹕
    DSC01094a

    穿過一道不停噴霧的門,回首一看才發現原來霧幕是用來投射影像﹕
    DSC01133a

    純抄展板﹕「玄能石是碳酸鹽礦物六水方解石的假象,六水方解石在低水溫中形成,顯示水位經常接近冰點。」
    DSC01142a(在網上查「玄能石」竟然只見日文網頁)

    恐龍跑步是怎樣的呢﹖就做個模型來試試﹕
    DSC01180a

    還有一處是嘗試以遼寧化石還原遠古場景﹕
    DSC01215a

    出來已是傍晚,原來水上還建了間LV……
    DSC01260a
    河對面就是核心商業區,可以見到很多銀行的名字。而NTUC(全國職工總會,人民行動黨的友好工會)竟然也有一幢在其中,可見其勢力龐大。(當然啦,人家的超級市場開得像惠康百佳那麼多,簡直是大生意。反觀香港,教協超市只有三間呢。)

    到了晚上指定時間,海邊就會開始有燈光表演。
    DSC01273a

    其實就像「幻彩詠香江」那類東西。不過表妹說在香港看很失望,我倒同意,不斷放煙花有甚麼好看的﹖這邊至少有水幕播片﹕
    DSC01275a

    不過也不易看,因為正中的水幕噴嘴好像有點老化,水幕好像投射不清﹕
    DSC01291a

    這些表演當然是給遊客看的,表演完後很多旅行團導遊在召集團友。倒也不全是大陸人,我見到有支旗是越南的團……

    然後很多人圍著這個據聞象徵財源廣進的裝置觀看。方某倒是思想卑陋,無論如何都只會想起沖水馬桶﹕
    DSC01295a
    (從下面商場看上來,洞裡的水就會大量倒進庭中的水池上。這邊也有人為遊客划船,不過澳門那個威尼斯人至少有假風景可以一看吧﹖在這裡,商場中間划船有甚麼情調﹖)

    星加坡當年建賭場,爭議很大。政府最後決定賭場只讓外國人免費進入,本地人卻要買一張牌照(支付像年費的東西)才能進去。所以賭場入口也分開本地人和外國人﹕
    DSC01266a
    方某當然沒興趣參觀賭場,在門口拍了幾張照立即惹來保安干涉,當然是快快走人啦。

    下回將去科學館。(下一篇﹕國慶特輯)

  • 中國古代星空與星官崇拜、細說天文鐘

    [中國古代星空與星官崇拜—陳己雄館長]

    1. 講者由秦觀《鵲橋仙》開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詩中的「飛星」即流星,「金風」即西風。

    其實所謂牛郎星和織女星,在春秋戰國時根本沒故事可言。甚至牛郎星正式的名稱是「河鼓二」,只是一個戰鼓。到後世才不斷發展成一個愛情故事。

    2. 中國星座共306個,其中283個在漢朝或以前已出現。另外23個近南極的星座並非中國可見,是徐光啟從西方傳教士得知南方星空後添加的。

    星座的出現,本意只為方便記憶星星分佈。因為人類信仰神明都在天上,所以星空的劃分(即星座)又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3. 因為歲差的關係,北極星的位置在歷史上有轉變。公元前3000年在天龍座右樞、現在則為小熊座勾陳一,到公元14000年將會是織女星。所以可以利用文物中對星空的形容,找出哪粒是北極星,協助考古定年。

    在孔子時代前後(甚至包括之前的商朝),北極星是在勾陳一旁邊的北極二星。由於中國古人相信星空是人間的對照,見到這粒星在星空中不轉動,所有其他星星都繞著它轉,有如人間的政治中心,所以古名稱為「帝星」。孔子留下了這句話﹕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

    4. 古人一般相信星星的相對位置不變(天不變,道亦不變),但其實太陽和恆星會以很緩慢的速度移動(緩慢是相對於觀察而言,因為距離極遠,實際速度是很快的),上萬年以至十萬年後星座的形狀就會「走樣」。不過因為這個變化太慢,在整個人類文明中星星的位置都沒太大改變,所以這點對考古沒甚麼幫助。

    5. 因為中國星空是人間的對照,所以北極附近的星空被劃分為紫微垣,即皇宮﹔附近還有太微垣,即政府官署(垣即城牆,講者笑曰有如門常開新增的圍牆)﹔還有天市垣,即天上的市集。

    6. 西方的十二星座即黃道十二宮,以太陽的運動劃分。(講者未提醒大家的是,十二宮只是黃道的十二等分,與現實中的星座分佈早已漸行漸遠。例如現實中的春分點由白羊座轉移到雙魚座,但占星術仍把春分前後那一段稱為白羊座/宮。)
    中國的二十八宿則是以月亮的運動劃分。(方按﹕因為「二十八宿」本意就是指月亮周天運行時每晚「留宿」的一個星區,所以其實應該讀「星縮」而非「星秀」。正如「宿舍」讀「縮舍」而非「秀舍」。)

    7. 與星空有關的中國神祇也不少,例如﹕
    —福祿壽三星(﹕木星、祿文昌南極老人星)
    —七姐,即織女
    玄武大帝/真武大帝
    —二十八宿
    北斗南斗斗姆 (傳統說南斗負責生冊、北斗負責死冊,所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終前曾擺斗陣拜北斗。斗姆則是後來才衍生出來的。)
    太歲 (古代曾以木星為歲星紀年,木星十二年一周天但快慢不定,所以又假想一顆均速運行但方向相反的「太歲」用以紀年和占卜用。後來才變成神,甚至分成六十個。)
    參星商星 (其實就是獵戶座和天蠍座,這兩個星座一東一西,天蠍上則獵戶落。希臘神話說獵戶是被毒蠍殺死的,所以被放到天上也不便相見。中國則說參和商是一對不和的兄弟所以被安放在不相見的位置。杜甫也留下了《贈衛八處士》一句「人生不相見,動若參與商」,指無緣再會。)
    —嫦娥(月亮)
    太陽星君 (與各國民族相比,漢人拜太陽的反而不多)

    8. 西方占星主要是占個人,中國占星則主要占國家,所以沒甚麼個人占星術。紫微斗數之類,占算的是假星(不是天上真正出現的星),其實只是術數而非占星。
    (方按﹕說西方占個人其實不盡然,西方占星也可以占國家、甚至占車占飛機,畢華流有提及過。)

    1973年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份「天文氣象雜占」,有很多不同款式星象(如彗星)的占卜詞。

    9. 由於古人天文與占星不分,所以連《史記.天官書》是類似,說天文同時連同占卜,例如﹕

    「參為白虎。三星直者,是為衡石。下有三星,兌,曰罰,為斬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為虎首,主葆旅事。其南有四星,曰天廁。廁下一星,曰天矢。矢黃則吉;青、白、黑,凶。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游。其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下有四星曰弧,直狼。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常以秋分時候之于南郊。」

    不過講者說「主葆旅事」是指參宿管旅行者,我就不同意了。因為這段怎樣看都像軍事(何況五行中西方白虎也是屬金,帶肅殺之氣),而「旅」亦可以解作「軍旅」。現在再查,果不其然﹕

    道教學術資訊網站「觜宿」﹕《索隱》:“姚氏案:宋均雲:葆,守也。旅猶軍旅也。言佐參伐以斬艾除凶也。”
    百度百科「葆姓」條﹕葆,菜也,野生曰旅。周朝以旅葆官管軍隊補給,兼作先鋒。

    10. 共工撞倒不周山的神話,除了引伸出大洪水和女媧補青天的神話外,亦被古人用來解釋天文地理。因為自從五條天柱之一的不周山倒塌後,天地傾斜。地傾向東,故中原之河流皆自西向東流。天傾向西,故日月星辰自東向西走。

    11. 和天文有關的神話還包括﹕
    —年獸
    —夸父追日
    —后羿和嫦娥
    太白金星
    —牛郎織女
    —狗國
    (其實太空館已有介紹中國星空神話的網頁,看倌可自行瀏覽,不贅。)

    12. 古代天文儀器包括﹕
    —璇璣玉衡
    —渾儀、簡儀
    —圭表
    —渾象 (古文「儀」用來測量、「象」用來演示,所以「地球儀」對古人來說應稱為「地象」)
    —水運儀象台 (使用了第一個擒縱器)

    13. 民初有個曆家(講者沒提及姓名怎樣寫,聽起來是「陳春歸」但現在找不到資料),雖然不信占卜,但被軍閥迫他出通勝。於是他一怒之下把通勝中所有吉凶倒調,但結果民間照用又不見得有甚麼異常發生。

    ---

    [細說天文鐘—高子翔、薜勇華]

    兩位都是數學老師,而且是兩師徒。說有感於旅遊介紹都會提及布拉格的天文鐘,但沒怎麼解釋過運作原理,所以就嘗試以此為講座題目。

    講者以旅遊起題,說捷克的水很貴,啤酒和雪糕卻很便宜。去看天文鐘,在附近的茶座坐下吃雪糕拍張照是一大享受云云。

    天文鐘於1410年由Mikuláš of KadaňJan Šindel建造(後者是數學家)。
    1490年加上日曆。
    17世紀再加上活動雕像。

    天文鐘的鐘面是以球極投影而成,球極投影有幾個特性構成了天文鐘的鐘面﹕
    1. 越北的東西投映越遠 (影響緯線)
    2. 不穿過北極的圓形,仍會投映成圓形
    3. 穿過北極的圓形,會投映成直線。而穿越北極的大圓(即經線)會投映成穿過圓心的直線
    4. 保角變換(conformal mapping)—球面上的夾角投影到平面後夾角仍然相同

    由於很多圖片,所以拍下講座簡報來說明﹕
    DSC01369a
    上面藍色天球中的小點是地球,但留意地球並不在圓心,在圓心的是布拉格在地球上的位置。
    北回歸線被投映成鐘面外圍的虛線圓,赤道成為鐘面中的白色實線圓,南回歸線就是鐘面內圍的虛線圓。
    地平線就是紅色圓圈的邊緣。
    紅色裡面又有黑圓是甚麼﹖紅色範圍其實是地平線下18度,在這範圍內,日出前或日落後仍會見到陽光散射(即是天未入黑),天文學上稱曙暮光。所以紅色就是有曙暮光的範圍,而黑色就是完全入黑的範圍。
    相對而言,鐘面上藍色的部分就是日間了。

    如前所述,經線會變成由圓心放射出來的直線﹕
    DSC01370a

    鐘面如何標示現在是日間、曙暮光時間還是完全入黑呢﹖
    DSC01371a
    鐘面上有太陽圖案的指針就是象徵太陽位置,指針是由圓心沿著圓周運動。太陽進入哪個部分就表示了現在是日間、曙暮光還是入黑。

    DSC01372a
    雖然指針是圓周運動,但太陽標誌又會沿著印了十二星座標誌的黃道圈走。簡單點說,因為黃道圈決定了太陽標誌會靠近指針的哪一端,從而控制了太陽標誌在「日間」範圍出現的時間。太陽標誌在北回歸線出現日間長,在南回歸線出面日間則短。
    太陽所在的星座位置就是現在所屬的星座。

    有一個所謂古行星時間(planetary time)的概念,現在已不用但仍與文化相關。
    這套觀念把日出至日落之間的時間平分為12小時,所以四季每天每小時的時間長度並不相等。(這觀念並非歐洲獨有,我記得有書提及日本維新前也是這樣。中國古代打更可能也是這樣的。)
    而每小時都由一個行星掌管,順序頗為奇怪﹕土、木、火、日、金、水、月。
    心水清的看倌可能看得出,就是這七曜的公轉長度順序。

    可是,這跟我們在日文常見的星期順序(日月火水木金土)不同。
    原來,只要隔三個一跳,最後就會畫出一粒七角星,並且得到現在的順序﹕

    seven

    薜老師也作了個表,顯示一天廿四小時使用「行星時間」後,每天第一個小時的行星順序也就是這個順序﹕(維基百科有個表更清楚)
    DSC01373a

    鐘面那些曲線就是劃分日間的十二小時,圖中的太陽就是第九條線,即是九時位置﹕
    DSC01374a

    這一點如果你懂天文的話,就算不看鐘面也回答得到﹕
    DSC01375a
    答案當然就是春分秋分兩天。在鐘面上,經線(象徵一日均分的廿四小時)和曲線(行星時間)就只會在象徵赤道的白色實線圓上相交。亦即是只有太陽在赤道上,行星時間的一小時才會等於現在的一小時。

    另一個時間概念是「波希米亞時間」,全日均分24小時,由日落起計。外邊的圓圈有1至24的數目字,就是用來標示這套時間﹕
    DSC01376a
    太陽指針末端的手指就是用來指這個時間。由於不同季節的日落時間略有不同,所以外圈是會隨著季節移動的。

    另一套是後世直到現在所用的中歐時間(CET),鐘面邊緣內側的羅馬數字就是用來標示這套時間。
    DSC01378a

    在天文上有個概念叫恆星時,每日比太陽時短四分鐘。另一支有小星標誌的指針就是用來標示恆星時。
    DSC01379a

    帶有月球的指針標示出月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由此可看出相位。這個天文鐘的月亮標誌甚至可以標示幾個月相﹕
    DSC01381a

    天文鐘下方加設的日曆環,也有很多內容。包括月份和星座的圖案,指針繞著一年運轉,每天指針指著的位置,除了有日期和星期外,還有當日聖人名稱和縮寫。(天主教傳統,每天都安排了一位聖人)
    DSC01382a

    提到鐘裡的機械,控制響鐘的齒輪有頗奇妙的數學。

    為了準確響鬧,天文鐘破例用了兩個齒輪控制響鬧。一般天文鐘都會用的大齒輪,以每個小時的數字劃分齒的寬度,來控制響鬧次數﹕
    DSC01384a

    這個天文鐘特有的是加了個小齒輪,當兩個齒輪的齒沿都一起跌落坑裡才會停止響鬧,這樣就避免了任何一個齒輪不準確﹕
    DSC01385a

    小齒輪的齒寬分佈頗為奇妙﹕
    DSC01386a
    嘗試對應一下﹕小齒輪的1當然可以對應大齒輪的1,2, 3和4也可以。到了5時,小齒輪就是(3+2),6時就是(1+2+3),7時(4+3),8時(2+1+2+3),9時(4+3+2),全部都可以一一對應……
    如此類推,單靠這個1-2-3-4-3-2的順序,就可以完全拼湊出1至24的數字。(其實繼續無限加下去也可以……)

    這涉及了一個數學概念。
    大齒輪的齒寬順序由1至24,這是自然數列(natural number sequence)。
    小齒輪卻不可能有齊24個數字,只能以循環數列(periodic sequence)來建構。
    有哪些循環數列可以建構到自然數列呢﹖

    如果用只有一個周期的1, 1, 1, 1, 1.......................當然可以模擬出所有自然數。(即是1, 1+1, 1+1+1................)
    兩個周期的1, 2, 1, 2, 1, 2................也可以。(1, 2, 1+2, 1+2+1.............)
    到了三個周期,1, 2, 3.............就不能了。(1, 2, 3, 1+2?)
    1, 2, 2的數列卻可以。(1, 2, 2+1, 2+2, 1+2+2.............)

    上面1, 2, 3, 4, 3, 2的數列,正是由建造者Jan Šindel提出,並以他命名為辛蒂爾數列(Šindel sequence)。
    之前一直都只能逐個數字加上去,來試驗哪些數列可以建構到自然數列。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有人利用數論提出方法(二次剩餘 Quadratic residue),可以判斷哪些數列做得到。薜老師開玩笑說這個方法「兒童不宜」(因為太難)。

    ---

    P.S. 陳己雄提及「玄武」的時候,指中國人既崇拜「龜」的長壽,但又看不起牠(龜公)。其實「龜公」是後代才出現的,與古人無關。在朱翁朱維德的《原來如此》(明窗,1989)已提及過,值得再做文抄公﹕

    〈龜是忠還是奸〉
    「古代,龜一向吉祥高貴。遠從殷朝說起,將天空的星群分為四隊,北官玄武,就是龜與蛇﹔甲骨文的甲,是龜甲(方按﹕其實也有用牛胛骨之類,只是最出名的是龜甲),用以占卜國家大事和記載文字﹔負責的官員稱為『龜人』。至春秋戰國,龜甲仍然是貨幣,和玉同等貴重,合稱『龜玉』。漢代的丞相、列侯、將軍和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官印的鼻作龜形,名叫『龜紐』。到了唐代,龜更吃香,許多人用龜改名,詩人陸龜蒙、歌唱家李龜年﹔五品以上的官員,佩戴『龜袋』,《新唐書.車服志》﹕『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而且唐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大官,墓碑方可用『龜趺』,即碑下的石座,刻成贔屭,就是蠵龜,古人認為是巨靈。說到靈,龜還是『四靈』之一呢,與龍鳳麟並列,真是高貴。
    究竟龜何時降格,變成卑賤﹖
    元明兩代,規定娼家男子要戴綠頭巾。明人《雜俎》說﹕『娼妓隸於官者為樂戶,又為水戶,國初之制,綠其巾以示辱。』最先令裹綠頭巾示辱的是吳人,吳地近海,海龜最大宗就是綠頭龜。香港市面常有善長仁翁買去放生的、南丫島昂龜灣上岸產卵的大海龜,也就是綠頭龜。元朝的《輟耕錄》引金方的詩﹕『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相傳雌兔瞠目望月便懷孕,家中婦女,瞠目出牆,其家男子便是縮頭龜。這個觀念一轉移,龜便由好變壞,由忠變奸了。」(p.74-75)

    不過我到問答時間已忘了這點,要不然可以即場提供資料。

    P.P.S. 為何這天文化中心外會泊了四架PTU B連的車﹖特首出巡麼﹖
    DSC01388a

  • 方吉菇菇、舊郵政總局展

    這天跟朋友一起去看方吉菇菇。

    DSC00738a (日本人就是專想出有這種各地特色的特別版)

    DSC00742a
    家騮﹕「有雪糕呀﹗幫手托我上去丫﹗」
    紫鼻菇﹕「哎呀……」

    DSC00747a
    家騮﹕「清涼晒﹗」
    紫鼻菇﹕「我驚濕左會發霉呀……」

    DSC00748a
    紫鼻菇﹕「你唔怕濕架咩……﹖」

    DSC00750a
    家騮﹕「你估得你識繞腳嘆世界咩﹖」

    DSC00752a
    家騮﹕「阿菇咁大頂帽幫我遮下太陽啦﹗」

    紫鼻菇﹕「菇都有襪﹖仲要浸溫泉添﹖」
    DSC00754aDSC00755a

    DSC00756a
    紫鼻菇﹕「其實我都好可愛o者……」

    DSC00759a
    紫鼻菇﹕「做乜畀人煮黎食你地都咁開心架﹖﹗」

    DSC00764a
    家騮﹕「阿菇驚畀人食埋已經匿埋左啦,等我介紹下個菇菇拉麵餐啦。」

    家騮﹕「原來個菇頭係沙律杯個杯蓋黎架。」
    DSC00766aDSC00767a
    方吉菇菇﹕「咪以為偷拍我背後我就唔知喎……」

    DSC00761a
    家騮﹕「仲有日本吉卜力工作室駐香港既掠水基地,不過龍貓好cute﹗」

    DSC01362a
    家騮﹕「擰開電源呀﹗」

    ---

    跟朋友分開後,就上了文物探知館看舊郵政總局展覽

    DSC00771a
    這個由中大建築系製作的模型相當精細。右側向干諾道的天台有個平台,為港督彌敦建議在郵政總局樓頂加建鐘樓而改建,但因為嚴重超支最終取消了,所以到拆除的時候都是一塊平面。

    DSC00778a
    設計中間有個中庭天井,用以採光。

    DSC00770a
    陳智思找建築系同學製造的小模型,當然沒有大模型那麼精細。

    DSC00774a
    LEGO版的也有,當然就不志在精細形似,而在神似了。

    DSC00777a
    安裝在舊郵政總局被當成格言或標語的《聖經.箴言書》句子﹕「As cold waters to a thirsty soul, so is good news from a far country.」
    (和合版﹕「有好消息從遠方來,就如拿涼水給口渴的人喝。 」)
    (郵政署自己譯成﹕「遠方傳喜信,苦渴遇甘泉」)
    後來也搬到新郵政總局,重新安放在大堂牆上。

    DSC00779a
    「女界購郵票處」﹕未有女性專用車卡,香港當年卻有女性專用的郵票櫃檯。

    DSC00791a 日佔時期的郵戮。

    DSC00794a 大家懷念的「皇家」伊利沙白二世郵筒。

    DSC00800a 這種售票機相當古老,我還用過但後來就沒有了。
    當我摸摸那部機的時候,就有保安提醒不能摸了……怎麼不貼張「不准觸摸」的圖示﹖(那部派信單車也有貼呀,見不到有標示還以為可以摸呢……瘀爆 :( )

    DSC00803a
    相當知名,當年一位洋公務員被囚禁在集中營時已在設計的重光紀念郵票。就像天文台的職員在戰俘營中還在記錄天氣一樣,英國人這一種性格很好,就算身為戰俘也沒放棄職責和希望。

  • news and museum wish list

    二零一四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棋王外遊公告
    2. 方潤出任圖書館主任協會理事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蘇格蘭場探案 (Scotland Yard)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文物探知館—郵歷香江﹕從舊郵政總局大樓細味香港郵政歷史 (-26/8)
    歷史博物館—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 (-1/9)、甌駱漢風﹕廣西古代陶製明器 (16/7-15/9)
    藝術館—長青館藏明清瓷、玉、角、竹、畫琺瑯 (-28/9)
    科學館—動感挑戰站 (-29/10)
    孫中山紀念館—黃埔軍校﹕近代中國軍事人材的搖籃 (29/8-14/1/15)
    海防博物館—中日甲午戰爭文物展 (22/8-11/3/15)

    講座﹕
    孫中山紀念館—謝纘泰的生平 (12/7)
    歷史博物館—中國古代星空與星官崇拜 (19/7)
    太空館—細說天文鐘 (20/7)
    文物探知館—嶺南漢風:從考古及歷史文獻說起 (23/8)
    歷史博物館—漢語在世界語言中的獨特性:從地理環境及氣候變遷看其成因 (7/9)
    太空館—日本太空科技發展史 (13/9)
    歷史博物館—志願軍180師的覆沒:詳解朝鮮戰爭中國軍隊的最大挫敗 (21/9)
    孫中山紀念館—黃埔軍校與蔣介石 (27/9)

  • 嶺南考古發掘的成果及特色

    [嶺南考古發掘的成果及特色—鄒興華館長]

    如同以往,純屬個人抄錄筆記﹕

    1. 考古學是透過文化遺存重建古人類的生活和歷史。

    2. 考古學的歷史不長。始於1748年發現龐貝古城,而直至1860年意大利政府才委任 Giuseppe Fiorelli 主持發掘。

    3. 香港的考古學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3.1 二戰前是初創時期,個別人士(主要是西方人如傳教士)進行發掘和研究。
    3.2 戰後至1976年是第二時期。這段時期開始較有組織活動,香港大學考古隊和香港考古學會相繼成立。這段時間的最大事件是發現李鄭屋古墓
    3.3 1976年,《古物及古蹟條例》生效後,進入專業考古時代。
    3.4 1998年起《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生效後,進入市場化階段。

    4. 第一階段介紹了幾個人,其實一位是芬神父(Father Daniel Finn),他是香港第一個正式的考古學家,曾獲政府委託發掘南丫島大灣的青銅時期古蹟。

    5. 廣東省初期考古發展大約與香港相同,都是由外籍傳教士主導。
    5.1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在中山大學成立考古組。但當時中國考古界主要焦點在殷墟,嶺南所受的注意很少。
    1932年黃花考古學院成立,並出版《考古學雜誌》。
    1934年麥兆良神父(Father Raphael Maglioni)和芬神父一起在海豐作考古調查。
    1936-1946年期間,麥神父在汕尾、粵東五華一帶作考古調查。在中共佔領廣東後,他把藏品帶到香港。1942年中山大學楊成志、顧鐵符等在海豐作考古調查。
    1941年當時屬潮州方志館的饒宗頤亦整理了當地考古成果,於1950年出版《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
    5.2 中共佔領廣東後,於1953年成立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並派員參加首屆全國考古訓練班。
    1956年成立廣東省文物工作隊,開展文物普查工作。
    當然在文革時期,考古工作被中斷了。
    可是,在文革後期的1973-1978年發現了曲江石峽遺址,整體有三萬平米方,當時發掘了四千平方米。
    5.3 九十年代初,廣東省、廣州市相繼成立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市、珠海市等亦設立了博物館和考古隊。(所以後來考古發現以這些地區較多,並非因為廣東其他地方沒遺址,只因為這些地區有較多考古資源。)

    6. 澳門考古起步相對較遲。
    1972年澳門市政廳邀請香港考古學會會員前往調查路環島。
    1973、1977、1985年三次邀請香港考古學會會員發掘黑沙遺址。(當時正準備發展當地)
    1990-1992年文化司署邀請葡萄牙學者在大三巴牌坊後作考古發掘。
    1995年起在大炮台開展為期約兩年的調查工作。(後來原址變成澳門博物館)
    2010-2012年,為重新規劃大三巴一帶,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聖保祿學院遺址考古調查及發掘」。亦在大坑選跡發現不少明末清初的瓷器。

    7. 舊石器時代距今約十幾萬年,嶺南有代表性的遺址如下﹕
    7.1 粵北的馬壩獅子岩遺址,是岩洞內的古跡(當時人類還未懂得建屋,只會躲在山洞)。裡面發現的人骨被稱為馬壩人(約12-13萬年前),樣子類似尼安德特人,與現代人相距較遠。
    —英德牛欄洞遺址。裡面有大量由河礫石造成的礫石石器(砍砸器)。
    上述這些石灰岩洞的岩石多被石灰膠結,發掘時特別辛苦,與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平原發掘很不同。
    —封開黃岩洞
    —陽春獨石仔
    —廣西百色壇河遺址(距今約七十萬年前,是嶺南少有較舊的遺址)
    7.2 香港也有黃地洞遺址,於十年前發現,位處西貢、吐露港以南一帶、馬鞍山對面。距今約三萬多年前,是香港舊石器晚期的最早遺址。
    裡面發現了薄石片石器。與礫石石器不同,這些石片上有波紋,是由人工敲打所產生。(新石器時期的石器是有打磨的,舊石器時期則沒有。)

    8. 距今約120000年前的間冰期氣候較暖,海平面比現在高4-6米。
    18000-17000年前的最後冰期則最寒冷,海平面在現今水平之下120-130米。於是南中國海變成一個小海灣(台灣則連接大陸),現在的大陸架就是海岸,香港變成離海岸百多公里的內陸。
    在15000-6000年前氣候回暖,海平面在這段時期一下子漲回百多米。這段海水急速上漲的歷史,可能就是各民族都有的大洪水傳說起源。
    (方按﹕換算後平均每年上漲1.3厘米,假如原始人一生約有三十歲,就會見到海平面上漲超過40厘米,足以令他們看見原本居住的地方變成海底。與香港現在的山丘地勢相比,像大陸架那麼地勢平緩的地方,海面上升時掩沒地面的幅度會更大。但總之怎樣漲都漲不到土耳其的高山上。)

    9. 在地理分佈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兩種遺址。
    港澳、汕尾、中山、珠海這類海邊地方,多數是沙丘遺址。
    廣州、佛山、江門、增城、東莞這類河邊地帶,多數是貝丘遺址。(貝丘其實即是古人的垃圾山,因為河邊的人多吃貝類,把貝殼與其他垃圾一同棄置,故名。)

    10.1 深圳咸頭嶺遺址,在東平洲對岸,約萬多二萬平方米,於二千年代發掘。有大量彩陶、押印、白陶等。(白陶的數目很少,可能是承襲自長江流域,例如湖南高廟遺址就有不少白陶。)
    10.2 彩陶在歷史地層中出現了幾百年後又突然消失,只留下沒有上色、也沒有印紋(只有些細紋)的軟陶。
    10.3 赤鱲角機場建設時作搶救式考古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

    11.1 高明古椰遺址於2006年發掘,獲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二等獎。水田保留了不少人和動物的骨頭、貝殼、植物種子、軟陶等。反映了古民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
    11.2 台山新村遺址有幾千平方米,獲田野考古一等獎。

    12.1 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3000-前1500年)的代表,為粵北石峽遺址,約4500年前,佔地四千平方米。
    裡面有不少三足陶器和玉琮(襲自良渚文化)、三袋足陶器(襲自山東龍山文化),還有綠松石裝飾(一如寺墩和反山遺址這類良渚文化的例子),都反映了嶺南和北方的交流。
    石峽遺址亦發現碳化稻穀,象徵已開始有農耕活動。但嶺南發展得比較遲,因為長江洞庭湖一帶在一萬年前已開始農耕。(當然亦因為嶺南物產比較豐富,熱帶和亞熱帶的古民大多都因為大自然生產力高,靠採集過日不用辛苦耕田,文明發展反而較農耕民族慢了。)
    12.2 海豐田墘和封開祿美村都發現了不少良渚文化生產的玉琮。這些東西似乎都沒在珠江三角洲出現,這一帶的遺址比較「本土」。
    12.3 香港的湧浪遺址有石砌火爐、圈足/環足陶器(是攝氏800度燒製的硬陶),陶器上飾曲折紋/夔紋(又稱幾何紋)。還有石環、石玦等,顯示在四千年前工藝突飛猛進。
    12.4 三水銀崗遺址有貝丘、玉玦,還有珠江三角洲唯一找到的一件三足陶器。但這件陶器雖然三足,上面的紋卻是本土的紋樣,只是在下面加了三隻腳,十分有 cross-over 味道。
    12.5 馬灣東灣仔遺址發現了史前人墓葬二十個,是較為罕見的發現,因為嶺南多酸性泥土很難保存骨頭。而這二十個墓葬當中有十五個仍有人骨,其中七八座是小孩的。
    其中一具四十歲左右的女性人骨,兩隻上門牙消失了,相信是襲自山東的拔門牙風俗所致。這座墓葬中尚有大魚脊骨、陶器、石玦耳環和一塊含口中的石玦。
    小孩的墓葬中,發現頭後有虎紋貝,還有石環,有這種奢侈品應當不是普通人的小孩。
    另外有一些墓中人骨顯然不是落葬的正常排列(例如頭骨下就是大腿骨),應屬二次葬(即曾經起骨再葬)。
    12.6 屯門掃管笏遺址,先在2000年發掘一千平方米,再於2008-09發掘三四千平方米。沙灘上的爐灶(爐灶燒過的泥土會明顯不同)有很多異物碎片,而且有半圓形的碎石陣(用途未明)。亦有圓形排列的孔洞,中間有爐灶遺跡,相信是屋。

    13. 青銅時代的遺址包括﹕
    —大灣遺址﹕發現牙璋。
    —蟹地灣萬角嘴遺址﹕有動物模型、亦有夔紋高溫陶器(攝氏1200度),而且是有上釉的原始青瓷。
    —深灣和掃管笏遺址﹕有銅釣和製作矛頭/箭頭/銅斧等銅製品的石範
    —中山﹕有銅戈/銅鑿/銅鈴石範出土。
    —信宜﹕有北方來的青銅壺(因為花紋太複雜,不可能由石範所造,只有北方人用陶範才造得到),最重要的還是出土硬陶。
    —博羅銀崗﹕發現硬陶工場。
    —博壘橫嶺山墓地﹕可能有上千座,現時掘出三百座。有粵式青銅鼎和鐘(與中原相比銅質較薄、花紋較少)。

    14.1 秦始皇用了三年平定嶺南,於公元前214年完成,但秦朝隨即於前206年覆亡。
    令人驚訝的是,當時這塊「百越」之地連城市或國家的跡象都沒有,與中原相比文化落後,但竟然也頑抗了三年。
    14.2 在這一段時期,現時唯一發現的城池是五華獅雄山建築遺址,2012年發掘,屬秦漢城(秦朝太短,文物上難與漢朝區分),已列為省級文化單位。其中發現封泥,上有「蓄」字(不讀「翻」,讀同「番禺」之「潘」)、「定揭之印」(可能指平定揭陽揭西一帶)等字樣。
    14.3 廣州市中心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前203-前111年)也是重要發現。在2004年發現其中一個水井下有木簡,有上千字。中原史書對嶺南少有記載,《史記.南越列傳》也是幾百字而已,這批木簡對了解南越國行政應很有幫助。

    15. 問答時間
    15.1 有人問發掘時總見到挖土方,那麼土方四周的邊難道不會遺漏了重要文物麼﹖
    館長答﹕挖成方形只是為了方便記錄位置,土方的邊到最後是會同樣挖掉的。
    15.2 有人問到古越人和現代的關係。館長答進入秦漢後遺址的數目突然大幅減少,當時很多百越人都不喜歡被中原政府管治,而逃入深山了(方按﹕今日山上的少數民族就是他們的後裔,雖然一般的嶺南漢人也顯然跟中原的不同,應與本土民族混血而成)。當時秦朝漢朝其實未有控制整個地區,往往只是控制了一些據點而已。

  • 吉卜力手稿展、桌椅展、李小龍展

    和朋友一起去投票,然後去看展覽。

    DSC01338a

    家騮﹕想要爭取民主,我會選擇投票。既簡單又快捷﹗
    (方﹕幸好我們是中午去,據聞傍晚隊伍很長呢。)

    跟中央圖書館的電梯門留下市政局標記一樣,這裡的簷瓦也留下了「區域市政」字樣和標誌。不過看右邊的就知道有部分換了新……
    DSC01339a

    DSC01340a

    家騮﹕~~monkey~~monkey~~monkey~~馬騮小寶貝~~

    DSC01341a

    家騮﹕豬仔你有冇諗住學人地咁渣飛機呀﹖

    DSC01343a

    家騮﹕好多人黎呢度都係為左同龍貓影相,排左好耐﹗

    DSC01345a

    家騮﹕美中不足係樹上冇香蕉﹗

    整個展覽都是草稿(草稿部分不准拍照,只有一個拍照區),很多東西都會發現原來你出世前就出現了(例如《高立的未來世界》)。美中不足的是,說明牌提及動畫手稿裡標明使用「Cel」(即cellulose透明膠片)和「Kumi」(好像是靜物會接觸動物的邊界﹖),但手稿裡卻不是用英文,而是用日文「セル」、「クミ」和「くみ」。如果參觀者不懂日文假名的話,怎麼知道說明牌所指的是手稿上的哪部分﹖其實說明牌上應該附上假名,這樣不懂日文的人才可按圖索驥。

    之後去看桌椅展覽(這也有得展…)和李小龍展,場內同樣不准拍照,所以冇相睇。

    DSC01346a

    家騮﹕Yellow Man呀﹗﹗﹗場裡面有佢件衫但係唔准影相﹗

    走的時候,吃完午飯帶小朋友來參觀的人潮出現,隊伍長度非常恐怖。幸好來得早。
    DSC01347a

    下午茶時段,沙田仍是人頭踴踴。結果去了姨媽傢俬,也等了很久才有位坐。
    DSC01348a

    家騮﹕叫咩檸檬批丫﹗叫蕉批丫嘛﹗

    姨媽傢俬就連走火通道的名稱都很有北歐特色﹕
    DSC01349a
    (當然只是甩了字而已)

    DSC01351a

    家騮﹕報警拉佢啦﹗蕉都冇條學人叫蕉……

    DSC01352a

    方家騮暨闔家同多謝粉絲送贈禮物﹗  >3<

    ---

    [較早前攝影]

    DSC01335a

    家騮﹕啊﹗尖尖你厚多士﹗
    尖﹕唔係我呀,仔仔叫架﹗d黑醋仲好酸添呀……

    DSC01336a

    家騮﹕點解冇香蕉味架﹖

  • Exhibition on the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

    [勇者無名﹕香港軍事服務團歷史展]

    這個展覽展出至11/6止,所以趁有點時間就去看看了。
    由「苦力兵團」開始,經過多年發展和大戰考驗,直到成立「香港軍事服務團」至九七解散。無論九七前後,這批華籍英兵都受忽視,甚至展覽中有些威水史也沒詳細提及,其實都值得大書特書。因為香港人一直被視為「唔打得」(現在潮語稱「不夠勇武」),但歷史證明只要有機會,香港也可以「出產」好軍人。只是無論九七前後,宗主國都不會信任你們這批被殖民者而已。
    (臨走時在小賣店見到一本小冊子,裡面有人在訴苦,說九七年時英國給啹喀兵選擇居英權,而華籍英兵卻只得有限配額云云。)

    DSC00663aDSC00690a
    華籍英兵制服兩套,留意服務團的臂章。斜紅色帶是值日官帶隊長官的配飾,類似警隊舊高級警長的制服。(﹕感謝小米奇更正)

    DSC00681a
    香港軍事服務團的隊旗(左,右邊是軍樂隊樂譜架用的掛布)。在解散典禮的合照中,這面旗的兩道紅條分別寫上「Dragon Comany」和「猛龍連」黃色字樣。

    DSC00683a
    團內的軍階章,跟警隊的相似,除了由下而上第二行的。我以為那是士官長,但回家查才知道是准尉的軍階章。(不過北約同一級OR-9的美軍軍階卻是一批高級的士官長。美軍的准尉在北約系統中似乎是獨立成一級別WO,其他國家都沒有用上。恐怕只是因為美軍打仗特別多,規模也特大,所以才特別多分幾級。)

    DSC00686a
    有趣的是,香港軍事服務團不是一個獨立作戰部隊,而是一個以華人為對象的訓練隊。所以華籍英兵同時會歸屬到不同的部隊中,由一般的作戰部隊、憲兵、通訊兵、工兵、運輸兵、醫療士……以至「伙頭大將軍」(膳勤部隊)都有。
    陰謀論點看是英國人不信任華人的另一表現。但亦可以說招聘華兵不多(香港也用不著太多軍人),不可能要求有齊所有作戰功能,讓他們協同駐港英軍部隊工作就好了。
    所以服務團應該只是個負責招募和初步訓練的人事單位,然後就把華兵派到各部隊工作。前面提及的「Dragon Company」是團內的後勤部門(實質為總部﹖),可能也是新兵的訓練部門。

    DSC00695a
    必須留意,香港軍事服務團跟義勇軍(皇家香港軍團)是兩支不同的部隊。
    香港軍事服務團即「華籍英兵」,是直屬於英國國防部,而且都是全職士兵。
    義勇軍是本土部隊,屬於香港政府(雖然也會接受英軍訓練),而且大部分是兼職。
    情況有點像全職警察和輔警的分別。

    DSC00669a
    在英軍時代,這個鯉魚門軍營的英文是 Lyemun Barracks。

    DSC00673a
    原來不只啹喀兵會用他們的特色彎刀,華籍英兵也用。

    DSC00693a
    另一很少有人留意到的事﹕香港人也有參與過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DSC00703a
    館內播出解散典禮的影片,同樣中西合壁的是,隊旗降下後交由牧師和佛教法師一起舉行祈福儀式。

    因為這天晚去、太陽又曬,而且古蹟徑很多東西都看過了,沒有特別拍照。
    不過倒是在堡壘上層外拍了這個﹕
    DSC00699a
    這支「古惑的炮」是一支「隱沒式大炮」,每次發射的後座力都會令炮身縮回炮盾之內,令敵人難以瞄準反擊,裝彈後得以機器再次舉升射擊。在當時是先進設計,而且不只用在岸防,在戰艦上也常用,北洋艦隊就有用過這種大炮。

    DSC00700a
    遠望「心曠神怡」的樓盤、將軍澳堆填區和電視城。

    這次帶了老媽出來,不過她當然不會跑去博物館爬山路,去逛逛街就好。回頭找她去安利吃麵,吃到一半她見到旁邊有人吃撈麵「好似好好食」又叫多個淨撈粗,話好好食云云(好彩佢食得晒,唔係我叫佢「大嘥鬼」)。期間還巧遇庫老大攜眷+B出巡。

    之後再帶她去前面試印尼沙爹。因為他們只開傍晚,而在下去海防博物館必在日間,所以沒甚麼機會一試﹕
    DSC01333a
    老媽嫌沙爹汁不夠好,不過我覺得至少有「那種」風味(雖然比起我小時吃過的差一點),比那間掛羊頭賣狗肉的店像樣得多。
    至於肉,老媽嫌多筋,我也覺得肥肉略多了。不過有些人就是喜歡肥肉燒烤那種甘香,我們喜歡略瘦一點(當然也不是要瘦到像柴般…),未必算是店家的錯。
    以價錢來說,$8一串抵到爛。完全是街坊生意。

    -------------------------------------------------------------

    [較早前拍攝]

    騮﹕「媽媽新帶返黎既 Oxford Bear 呀,寫得大學個名一定讀過好多書勒佢﹗」
    DSC01328a

    為何一支新加坡牌子的柚子汁,要用日文 Yuzu 的呢﹖
    DSC0133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