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eum

  • 與博物館設計師會面

    [與博物館設計師會面]
    —香港太空館高級設計師陳榮海、香港歷史博物館設計師馮雪梅及朱偉雄、香港文化博物館設計師伍子輝、香港藝術館設計師江國樑及陳福慧、香港科學館設計師溫美霞

    1. 太空館﹕
    1.1 由於製作球幕節目需要很多資源,所以太空館只有天象節目是自家製作。其餘都是外購。1.2 由於機件老化,天象儀現在已退休,改用數碼投映,可以做到更多效果。天象廳內最少需要五部投映機,四部在圓周負責投映四方,一部在中央天象儀的位置負責投映天頂。但現在實際上用了八部(方按﹕應該只包括圓周),兩部一起投映同一段影像。
    1.3 數據量驚人,一部投映機需要四部電腦一起推動。太空館採用全天域數據 DigitalSky2full dome software。現在的影像已達到4K resolution (4096 * 4096),一幅影像已需要48Mb,每秒30幀。
    1.4 以前是利用相機拍幻燈片(這點在下還有印象),現在的全天域圖像則是把球幕由天頂拆成一瓣瓣來製作的。
    1.5 製作團隊分成三部分。館長負責決定故事內容,其他員工就負責用視聽效果配合故事。跟製作電影一樣,也要有story board編排每一幕,有全景(魚眼式)亦有水平景。(聽不清楚是哪「三」部分)
    1.6 新的軟件可以合併圖片,而且可以選擇圓筒形、球體形等。但以前找人畫的全景圖,仍有留下來翻用。
    1.7 由於觀眾都是向前方,所以球幕的主畫面也在前方,後方只當背景用。而不同平面電影之處,是每一個畫面都要預備五個方向(前後左右頂)的影像。
    1.8 太空館用三十部電腦組成Rendering Farm來運算立體影像。
    1.9 Adobe After Effects可以用來製作後期效果,例如在圖片中加景象。這軟件可以在10分鐘裡把過萬幅圖套進去電影中。
    1.10 太空館用兩個軟件製作立體效果,分別是Autodesk Maya3DS MAX
    前者比較專業好用。例如可以用Maya來製作恐龍圖像,然後再用After Effect加天空背景,原來十日的工作現在一日可以做完。
    後者則已有較多外國現成的檔案可以買來用,例如故宮、天體、穿梭機、火箭升空等,甚至可以選擇不同樹種在不同季節、風向下的姿態。不過火箭升空要加上煙霧,仍是比較難的工作,因為電腦動輒要用一個星期去計算每粒粒子的動態。
    1.11 太空館並未正式製作立體電影,但內部嘗試過。相對於在平面屏幕(如戲院)製作3D假象,在立體的球幕上製作又更難,因為不同方向的色光會有相反效果。而且偏光技術也不能用,因為有幾部機一起播放。
    1.12 太空館也找了IVE知專的同學協助製作一些3D人物。

    2. 文化博物館﹕
    2.1 我從未試過聽講座聽到想打人,這是第一次心裡想把講者扔出去。每位講者講半小時,來者當然是期望講者分享「幕後」看不到的事吧。這位講者竟然用足半小時介紹敦煌展教育角的設計,每一個部分放了甚麼……如果我有去看展覽自然一早就看到,你又何必再說一次﹖如果我沒有去展覽,你現在再說得多好又有何用﹖這不是多餘嗎﹖
    2.2 設計團隊在博物館入口大堂製成洞窟的效果。
    2.3 教育角也利用了壁畫的效果作一問一答。
    2.4 因為館方邀請了舞蹈團來跳敦煌舞,一樓教育角也留了空間。
    2.5 一樓教育角也加入了電子互動展品。原本設計分開兩處放置的印台,發現在地氈上容易翻倒,於是最後把它們兩個併在一起放。

    3. 科學館﹕
    3.1 介紹巨龍傳奇展覽準備情況,是近年少有包括八間中國博物館和五間外國博物館展品的大型展覽
    3.2 大骨架通常都有底架支撐,所以設計展台時會預留位置來收藏底座。
    3.3 他們去中國的博物館探訪取材,探訪化石場和構思佈置,但離展期只有數月,十分趕急。
    3.4 由於展場有一條長走廊入口,於是裝飾上套用了「一層層」的形式去介紹十幾個地質年代和當中有哪些生物。
    3.5 展場內用了紅、綠、藍色區來分辨肉食、草食和食魚恐龍。
    3.6 館長不想用欄杆把觀眾和展品分隔,但又要保護展品,於是用了透明膠片作阻隔。
    3.7 他們也製作了prototype來測試展台是否耐用、易清潔,由於模型有相當重量,最後要在展台內加鐵枝加固。
    3.8 另外製作了虛擬場景預先看效果。
    3.9 場中間有柱位,於是把「亭」旁邊的柱做成與背景同色,令它們不顯眼。有些柱也做成樹的模樣。
    3.10 大骨架的底架也要遮蓋,就做成沙地的樣子。
    3.11 展場內模擬了大陸發掘點的褐紅色地層。
    3.12 恐龍名稱用上大型立體字顯示,讓觀眾一看便知。
    3.13 他們也製作了「尋龍記」apps,為觀眾提供現場擴增實境,化石可以看到實體,3D恐龍也會有互動效果。
    3.14 戶外恐龍的底架要加固以防大風吹翻,但又要避免在地面落釘,最後用了鐵餅壓實。

    4. 歷史博物館﹕
    4.1 介紹用半年時間籌備皇村展覽的情況。
    4.2 設計師強調,設計並非隨心隨意的工作,他們要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事先知道最後要的效果,然後再設定一堆deadline限期逐項完成。
    4.3 他們去了俄國跟對方單位商討,也要向對方介紹己方的設計理念。因為時間所限,所以他們也只能先看最重要的展品,他們也視察宮廷佈置和花園景色以便設計。
    4.4 沙皇馬車的馬具以模型馬展示,是香港的新猷。因為俄方本來也只是「擺出來」展示就算,甚至也不太清楚究竟哪件放在哪裡。俄方本來也製作過馬頭模型,但與馬具的尺寸不合,所以一直沒做好,是港方自己再度尺製作的。
    4.5 跟馬具一樣,很多展品俄方提供的尺寸並不準確,還是要自己去量度畫作,和看畫框可否掛釘。
    4.6 他們的保管庫直到現在,還是用火漆封門的。
    4.7 展覽設計,其實就是problem solving,不時要think out of the box才能解決問題。
    4.8 例如這次借的展品太多(「館長樣樣都想要」),馬車放在專題展廳就太大了,於是最後決定把大堂也當成展廳用。而借了太多展品,館長再附加地圖、圖片、影片之類的東西都很多。於是展廳變得擠迫,設計上也有很大難度。
    4.9 由於展品太多,還要特別留意環境控制和保安安排。
    4.10 博物館自己的showcase(展櫃)也不夠放展品,於是要向藝術館借用專門展櫃。這些展櫃每個重一噸,單是運送已很困難。
    4.11 施工期間設計師還要負責監工和驗收。例如原來為皇后四米長袍製作的背景牆紙,因為燈光問題發現不襯了,還要在俄方建議下第二天就立即換了幅皇宮背景的牆紙。
    4.12 他們也複製了皇村博物館的皇室徽章,後來就變成展廳四處出便的裝飾。
    4.13 需要合作的人很多,包括館長、設計師、復修員、承建商、運輸商、借出館方、機電處和警方。由於這批是國寶,警方就要負責護送和檢查展廳設計作保安建議。
    4.14 當展品運到,發覺馬車太大(單是它的框架已一噸重),無法由大門直接入去,想在旁邊入館又沒空位,由前庭吊進去又太遠。最後要出動大吊機,再把部分大門和玻璃窗都拆掉,才可以把馬車移進去。之後還要當然重裝大門以便保安。
    4.15 大堂的投射影片是從上一層的橫樑投射下去的。由於相片不是正面投射,所以角度不對(distort/扭曲了),像素變得太大。於是設計師唯有立即飛去俄國,在人家一星期只有一天的休館日去拍更高解像度的照片。(方按﹕其實現場見到的投影還是像素很粗糙的,要站在遠處才不覺得。)

    5. 藝術館
    5.1 介紹朱銘雕塑展的籌備。(方某因為對藝術興趣不大所以沒看這個展覽)
    5.2 展覽的主要特色是要開放式,讓觀眾自由遊走。
    5.3 設計師一開始得到的資料通常都不足,例如這個展覽就連不同展品的比例也要自己重新畫圖。(因為圖鑑中的雕塑照片比例各有不同)
    5.4 展廳要劃分區域,也要事先規劃通道,足夠讓輪椅通過才可以。
    5.5 展覽利用了展廳之間的窄走廊作教育角。
    5.6 由於朱銘的雕塑以人間不同風景為靈感,所以設計師決定手繪香港街景,給觀眾拍照留念。他們先用了兩星期四出拍攝街景,然後再拼湊起來。
    不同的設計師負責畫不同的部分,但又要統一風格,結果用了一個半月才完成。
    5.7 逸事﹕教育角裡的「生果檔」,買了一百個紅膠袋作道具裝飾,展覽最後竟只剩下廿五個
    冬菇、鮑魚、鹹魚之類都是設計師自行製作的。
    水族館裡的裝「魚」的「水」則是用「啫喱蠟」自行製作。
    5.8 教育角的「報紙檔」也特意放置了不少藝術書刊,觀眾可以坐下細看。

  • 漫遊東亞科學博物館

    [漫遊東亞科學博物館]—陳俊霖助理館長

    講者為這個講座準備了180張投映片,講座自動由一個半小時延長到兩小時,但到五時一刻收場還是未講完的。講座中的圖片和影片當然無法以文字記錄,這裡只能記下一些要點。

     

    1. 中國科學技術館 (北京,2009)
    1.1 以樓面面積計是全國第二大(第一大是廣東科學中心),講座笑言說相比起來我們的Space Museum最欠缺的就是space﹗(眾笑)
    1.2 全館共四層。地下是「華夏之光」,是中國科技史展覽。裡面有個「序廳」,通常在歷史類博物館才有,用以講解歷史,科學館較少有的。而類似的圭表也比天文公園的多了個景符。景符是一道收窄陽光的縫,可以提升準確度,但放在戶外較易受損,這個因為在室內就可以加了作示範用。
    1.3 一樓的「探索與發現」,有個模擬月相的大展品,講者認為很好,因為學生很多不理解地球、月球位置和月相的關係,這個展品可以讓觀眾走進「地球」中看月球受太陽照射的不同狀態,就容易明白了。
    這一區也擺放了不少科學偉人人像(講者說除了人像、博物館很多動植物和場景都有專門公司承造的),和一個小型的傅科擺,示範在南極和赤道因應自轉對傅科擺的不同影響。講者認為相對於大型傅科擺要長時間才看得出變化,這個小型的反而更直觀。
    1.4 二樓有個兒童遊戲區。
    1.5 三樓有「科技與生活」展區,展品較少互動,所以觀眾也較少。
    1.6 四樓是「挑戰與未來」展區。
    1.7 類似太空館天象廳的球幕影院,各地有不同稱呼,現在有些大館甚至一館已有幾個不同名字的球幕影院。中國科學技術館的這個直徑30米,438個座位分佈在30度斜坡上。講者表示新影院大多都不再用水平佈置,座位都是安置在斜坡上。(香港是平坦的)
    這裡每場開首都有專人講解當季星空,這一點在很多地方都一樣。香港卻很難做到,因為其他地方都只有一種官方語言,但香港有兩種,每場安排兩種語言或即時傳譯都有困難。

    2. 北京天文館
    2.1 舊館稱A館,建於1957年,曾因為改革開放後地價飛升而被建築商建議換地起樓。但後來不單沒有遷址,反而在後面起了新館「B館」(2004)。
    2.2 講者認為展廳一般,但集中搞很多全國性的天文推廣活動。
    2.3 球幕直徑23米(與香港相同),400個座位。採用跟香港太空館相同的Sky Skan Digital Sky 2軟件和Zeiss Universarium model IX天象儀。可是跟香港的一樣,因為機件老化,升降時很容易故障,結果升了怕降不下、降了怕升不上。再加上天象儀會阻擋球幕圓周上的投影,所以設計節目時要非常小心,天象儀只會在必須時才升上來。(方註﹕太空館已停用天象儀,見另文)
    2.4 天文館新館以玻璃幕牆建築,外表非常好看,但其實會影響展品所受的光線,很難看。因為要控制光線,所以博物館其實是不適合用玻璃幕牆的。
    2.5 製造隕石坑的展品是在電腦屏幕模擬,結果很多小孩大力拍打展品。令講者擔心維修問題(需知小朋友是很暴力的),但現場見到可以用,似乎又未至於被拍壞了。
    2.6 他們也有太陽望遠鏡的展廳(就是展示拍攝到的太陽黑子啦),但那個廳很暗、暗到講者看不到路,似乎比其他館的同類展廳都要暗。不知何解。

    3. 上海科技館 (2001)
    3.1 很接近機場,還是5A級旅遊景區(在博物館當中很少有)、國家一級博物館。
    還有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 (2015年4月開幕)都值得一去。
    3.2 整間館以扇形佈置,展廳在扇形外圍。網頁有全景模擬導賞,這點很讚。
    3.3 講者以「大上海」形容上海的幾間博物館。地方夠大,就可以放一個很大的轉盤,讓觀眾在轉盤的「船」上面射靶,體會科氏力的影響。
    3.4 「地殼探秘」展區也很有趣地,要觀眾乘升降機下一層到「地底」看煤礦形成的展廳。

    4. 上海天文館預期2018年落成,位處浦東機場南面的「滴水湖」旁,號稱將是「全世界最大」的天文館。

    5. 國立首爾科學館 (1972)
    5.1 原建於1945年,但館址隨即被韓戰所毀,這是1972年重建的館址。
    5.2 政府於韓國中部另建新館(見7.),連博物館辦公室都搬走了,所以現在只屬分館,以小朋友為目標觀眾。由於經費不會集中到這裡,所以本館的場景裝飾並不豐富。
    5.3 裡面有件展品以轉盤上拋圈示範科氏力,但效果看來麻麻。
    5.4 小型天象廳,講者參觀時維修中。

    6. 國立果川科學館 (首爾以南,2008)
    6.1 是國際博物館界中較知名的韓國科學館。館方稱人流很多,由於官方參訪都是休館日所以無法證實,但講者之後於開館日自己來參觀,的確發現雖然地處偏僻,但館內人流如鯽。
    6.2 館址呈飛碟外形。擁有直徑25米的球幕,限5歲以上入座。
    6.3 香港跟隨美國強調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韓國則特別加上Arts而稱STEAM,強調培育美感和創意。
    6.4 有大量的互動展品,甚至需要體力運動(例如垂直360度踩單車)。除了Tesla coil外(不知為何講者特別介紹這個,新加坡科學館有了很多年),還有氫火箭(一般都只會用水火箭吧)和模仿「重力透鏡」的鏡片。
    6.4 他們有一個供小朋友體驗moon jump的展品,相對而言香港太空館的是moon walk。(方按﹕我覺得可以彈跳著走路比只能原地跳好玩得多了)

    7. 韓國國立中央科學館 (大田)
    7.1 以大田世界博覽會(1993)會址開設,把原於首爾的科學館(5.)遷此為總館,旁邊以世博園址為「科學公園」。
    7.2 陳設屬「上一代」的模型(很多展品,但不著重場景)。但水火箭的展品仍令講者有WOW之感。講者強調WOW factor對博物館十分重要。
    7.3 有直徑23米的球幕(與太空館同),座位亦是佈置於斜坡上,中間有舞台(太空館也有個小型的,但比較少用得到)。有4D電影播放。

    8. 名古屋市科學館 (2011)
    8.1 館中央的大球體成為地標。名古屋另一名勝「オアシス21」也是飛船狀的建築。(而講者自稱竟然沒留意到更有名的名古屋城,眾笑)
    8.2 大球體中間是世界最大的35米直徑球幕影院,有350座位。同樣採用Zeiss universarium model IX天象儀,天象儀下方尚有多部投映機,可以用來補充球幕四周投映機投射時被天象儀遮掩的光線,令天象儀升起也不會影響投映。
    8.3 由於地方夠大,他們戲院裡的座位是非常闊落、而且可轉動的。還有一間「避音室」,如果有觀眾(例如帶了嬰兒)發出噪音,可以「請」他們進內繼續觀賞,就不會影響其他觀眾了。
    8.4 最令太空館人羨慕的是,他們影院下方的製作工場有一個「小天幕」,可以用來模擬正式放映時的投影,比只用平面電腦屏幕看效果好得多。
    8.5 館內放置了一部荷蘭Eisinga Planetarium的複製品,以一部太陽系儀模擬天體運動,可算是最古老的「天象儀」。
    8.6 他們的「上一代天象儀(planetarium projector)」也放了在展廳當展品。
    8.7 他們以「大月球」來模擬月相和日食,大月球下面的展品與之有關,但同時也是避免有人走近和碰撞大月球的阻礙物。
    8.8 以玻璃模擬銀河系星星分佈的展品很漂亮,但講者說不能造得太大。(方按﹕因為玻璃透明度其實有限,通常厚玻璃就會偏綠,而且折射太大也會妨礙觀賞。)
    8.9 展廳內天花四處吊下燈泡模擬星星分佈,要在指定位置才可以看到熟悉的星座模式。這展示了星星實際分佈和星座形狀的分別。
    8.10 光害模擬的展品同樣展示改善燈罩的光害對策。講者強調這不只影響觀星,也會影響周遭住戶的睡眠和健康。
    8.11 跟果川一樣,講者也是另外自行參觀才證實平日也很多人來參觀。他在外面排了兩小時有多,然後被職員問及,才知道原來大家排隊買的是球幕電影連展覽的票,他只買展覽票的話其實可以排另一條很快的隊。(眾又笑)
    8.12 以燈光穿透一條管示範為何天空是藍色的展品值得參考。
    8.13 講者特別欣賞一件展品,先以鏡片屈折雷射光,然後觀眾可以用一塊晶體在光柱上下移動,看到光線的屈折狀況。
    8.14 Science show在博物館界也是一個專門,這裡用了不少退休人士主持這些表演。
    (8.15 方按﹕講者提及一些展品要顧及傷殘人士需要,以便利輪椅為例。不過裡面的照片恐怕就是會錯意了,因為那幅照片中的標貼是「日本競輪協會」。「競輪」其實即是「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參加的單車室內競速比賽,只是香港傳媒跟隨大陸,不知為何把人家的「競輪」音譯為「凱林賽」那麼無聊而已。所以人家標貼上的那兩個輪,是單車輪,不是輪椅來的……)

    9. 日本科學未來館 (東京,2001)
    9.1 講者強調有一些symbolic的東西讓人記住很重要,例如未來館就有個直徑6米、以LED發光的Geo-Cosmos懸空大球。由於館長毛利衛本身是太空人,希望讓觀眾感受在「太空中看地球」,所以特別安排這件展品。
    9.2 講者播放未來館的宣傳影片,認為日本文化比較強調「感覺」,所以連宣傳片也只有少量展品點綴,不需要仔細講展覽內容。(方按﹕當然跟香港相比這點可算成立,畢竟這個廣告連開放時間也沒提過,香港應該不容許吧﹖)
    9.3 講者去的時候他們正在辦「廁所特展」,入口就是要觀眾(當然以小朋友為目標)戴上「便便帽」,然後從特大馬桶的滑梯「沖」下去展廳看展品。(方按﹕這安排有點像星加坡科學館那個人體展)
    日本人對廁所特別著重,展覽裡面也有很多內容,例如廁所的歷史、不同動物的屎、日本學生在校如廁的統計、日本發明和對世界衛生的貢獻之類。
    9.4 講者特別提及一個展示中微子實驗的場景是很少有科學館設置的。
    9.5 正如宣傳片中所示,ASIMO機械人表演也是重點節目。
    9.6 他們的導賞員Science Communicators據稱是政府津貼,規定只限做五年,是給學生有實習的機會。當然也有些學生實習完後留在館內擔任其他職位。

    10. 國立科學博物館 (東京,1931)
    10.1 東京有三間互不隸屬的科學館,連日本人自己也不知何解,乃歷史使焉。不過三者之間也有點分工,例如這間國立科學博物館就以展品為主,千代田的科學技術館以互動展品為主,未來館則兼備會展中心用途。
    10.2 Theater 360是12.8米的球幕影院,原設於愛知世界博覽會(2005)。

    11. 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1997)
    11.1 球幕影院有304座位。在上海天文館落成前算是最大。
    11.2 講者指出他們有一件「吸收光譜」的展品,算是少見,一般科學館都只有示範發射光譜的展品。太空館翻新也打算造一件。
    11.3 他們的網路天文館資料相當豐富。

    12.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台中,1988)
    12.1 講者朋友提醒﹕一天是看不完的。
    12.2 裡面的中庭廣闊,可用以舉辦特展。
    12.3 有一部很特別的水鐘用以顯示時間。

    13. The Mind Museum (馬尼拉,2012)
    13.1 當地的朋友提醒他,馬尼拉無論搭的士或地鐵都極麻煩,所以乾脆用Uber就好。
    13.2 與其他博物館都是公營不同,這是私營的。所以雖然場景佈置不算很好,但進去的感覺很舒服。
    13.3 裡面只有一個小球幕,但裡面有梳化坐。由於球幕小通風也很強,要不然會很焗。

    14. 總結﹕很多博物館都有的共同展品
    —伯努利效應 (就是風吹著球的那種啦)
    —示範月相的投影球
    —太空廁所 (美蘇自然有很多實物可供展覽,但中國科技館反而只有模型,真的那個航天城展覽廳有沒有﹖)
    —靜電
    重力井
    —火星探測車
    —傅科擺和科氏力
    —單車
    —能量轉換 (就是香港科學館能量穿梭機那種啦)
    —太陽望遠鏡

    15. 另外還有一些比較
    —中國博物館入場費傾向「貴」、日本也是貴(但兩國物價差很遠耶),韓國和台灣的都較便宜。現在中央政策是希望博物館免費開放的,但具體實行還要看各館安 排,畢竟免費入場對各館的影響仍待觀察。(方按﹕講者可能不好意思言明的就是﹕假如收錢就沒那麼擠,「破壞王」也沒那麼多。)
    —除了未來館是星期二休館之外,上述介紹的博物館都是星期一休館﹗原因是博物館都知道星期一是入場人數最少的一天,所以乾脆就選這一天休館。
    香港比較特別的是,不同博物館分開在不同日子休館,那就不會讓遊客出現「只有一天有空想去博物館但發現無館可去」的情況,一定有博物館可以進場的。(方按﹕除了方便遊客,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別忘記香港的博物館本來分別由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開設,兩局的安排本來就有不同。)

  • 館長不可不知的101件事

    [館長不可不知的101件事]—香港藝術館莫家詠館長

    大概是因為藝術館即將閉館重修(3/8就係)的關係,可能連演講廳都提早封閉了,所以這幾次「反轉博物館」系列的講座都只能在藝術館大堂舉行(但明明免費影片還在演講廳播……)。相比有百五座位的演講廳,大堂只放了七十張膠櫈。講座二時半開始,在下二時後到埗,已經剩下零星座位。到了正式開始時,已經有部分人只能站著聽了。以下點列

    1. 館長首先強調英文﹕Curator。 因為近年外頭的各式展覽都多了,它們的「策展人」英文同樣叫Curator (方按﹕2003年在中央圖書館做剪報時,還見過有人在信報說政府博物館應該找外間的「策展人」籌辦展覽,政府館長只負責管藏品就好云云)。而博物館的 「館長」除了「策展」(策劃展覽)之外,還要負責管理博物館和挑選藏品之類的工作。今次講座將集中講策展經驗。

    2. 所謂「策展」,其實就是利用藏品「說故事」,要sell得好就要了解藏品,包括它們的強項和弱項。而且也要了解其他博物館館藏和私人藏品,因為一間博物館總不可能自給自足(除非你是全世界「奪寶」的大英博物館﹖),有必要時就得去「借」。

    3. 為何要同時了解強項和弱項﹖館長舉了個例子。
    香港藝術館的強項在哪兒﹖就是歷史繪畫,亦即是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外銷畫」。由於洋人聚集在廣州貿易,所以有一批畫家模仿西洋畫技法賣畫賺錢,為這段時期的珠三角地區留下了不少歷史風貌記錄。由於得到洋商的捐贈,香港藝術館的外銷畫館藏相當多。館長展示多幅沙面、十三行和香港仔瀑布的油畫圖片。

    那麼,弱項呢﹖館長笑言,弱項就是「悶」。因為外銷畫的模式都是千篇一律,雖然每幅畫內容不同,但風格都差不多。如果整個展廳就只是一幅幅畫掛出來,怎能吸引觀眾入場和停留﹖如何能建立畫作和觀眾之間的關係﹖放多幾條storyline﹖
    所以他們借用了「自助遊」概念,利用大眾外遊時喜歡參考的「旅遊攻略」模式,將畫作按旅遊指南的內容分類(例如名勝呀、飲食呀、買紀念品呀之類啦),重新包裝成「洋人旅粵指南-廣州自助遊全攻略」展覽。

    4. 那麼展品的次序應該如何﹖當然就視乎館長想如何講故事了。

    4.1 有一種是「冥想式」,即是沒有特定次序,可以任由觀眾隨便先看哪件都可以。不過這種展覽也一樣會出事,他們曾辦過一個抽象畫展,怎料在準備展品說明時,原 本在文稿裡的展品編號,竟然由館長到設計師統統不察,印了在說明牌上。於是觀眾就投訴說很混淆,因為他們見到的第一件展品可能是9號,而旁邊的那件是3 號……

    4.2 相對於隨意觀看的冥想式,自然就是有一定次序的「指導式」。最簡單的次序,莫過於年份,按時代分期,寫在說明牌上就好。
    (當然也不一定要用年份,例如前文的「廣州自助遊」就不是以年份區分。)

    當然,如何指示觀眾這個「次序」,也可以出問題。館長說很多時候展覽小冊子都會附有地圖,表明哪個位置放了甚麼。可是館長補充說,你以為觀眾看完真 的明白麼﹖館長自己天天在館裡出入,當然十分了解展廳的佈置。可是有些觀眾可能只是第一次來,很多人其實看了頭幾件展品之後,就已經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 了。
    (方按﹕帶點「歧視」眼光看,女館長會這樣說不出奇,女性方向感通常較差。)
    (又按﹕所以不少展廳—尤其展廳較小的專題展覽—乾脆佈置成「線性」,參觀者只有一個前進方向,「一路向前」就好,中途不會有分岔,不讓你有需要選擇方向。也有像方某上次參觀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他們有些展廳就分開「事件線」和「人物線」,觀眾可以選擇走其中一條線,他們在地下貼了兩條不同顏色的線提醒觀眾。不過其他人有沒有留意我就不知道了。)

    5. 如果用說明牌又如何﹖館長說開玩笑展示了幾張圖,問大家是否能忍受純文字﹖抑或我們應該用圖像﹖(她其中一張圖,是取用whatapps與一位同事的對答,當她問同事製作某藝術品的心路歷程,對方不用文字答你,而是用了一連十幾個emoji作答……)

    5.1 館長提及一些文字說明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說明牌是為了「所有人」而寫。
    —是「物件」和文字一起說故事。文字只是輔助說明,不應喧賓奪主,吸引觀眾只看文字而忘記展品。—文字是和同伴一起看的,有增進社交之功能。(方按﹕因為跟方某不同,大部分人都不是獨自進場)
    —說明牌不是「牆上的書」,不宜長篇大論拋書包。
    —文字是「站著看」的,觀眾的耐性有限制,字數也有限制。
    —眼可見到的何用多言﹖除非是需要觀眾特別留意的特色—例如其他同類物件都不是這樣的—才值得指出來。
    (館長舉的例子是自己曾介紹犀角杯「侈口斂足」,都是抄專業著作的術語,但除非是視障人士,否則觀眾一看到就知道那是侈口斂足的啦。)
    —直接指示觀眾需留意的要點。
    —聯繫觀眾熟悉的事物。例如他們的生活經驗、或感官連繫,方便他們想像情景中的感覺。

    5.2 大都會博物館有專門的編輯部,設以下指引﹕
    (以下都已轉換為中文字數,英文字數會略多一點)
    —入口說明旨在讓觀眾預知將見到甚麼,限100-130字。(縱使如此已經很少人看)
    —展覽分廳的說明(panel text)說明本段內容,更短,限70-80字。
    —展品標籤+文字解說(不多於50-60字)。
    儘管已有指引,但館長仍大多會長篇大論拋書包。

    6. 那麼如何令深奧事物易消化、有趣,但又不低B﹖
    根據調查,博物館的觀眾大部分受過大專教育。他們會要求簡單,但看來「太低B」的又會有反感。

    7. 另一個常犯的錯誤,就是館方習慣把說明牌放得很低(而且字體又不夠大),結果人人俯首就像靈堂致祭一般。(眾笑)
    (當然caption放得太高要人人仰望也不成)
    因為一般人的身高大約160-170cm,所以展品和說明牌應該位於比視線略低的150-155cm左右即成。如此則觀眾可以自然姿勢觀看。
    而且這個高度亦不宜太多變化、時高時低,也會騷擾視線。

    8. 除了寫文字介紹外,還可以採用非文字手段,例如﹕

    8.1 圖像—利用圖像本身作對比,例如「東西共融﹕從學師到大師」展覽中,就放出兩幅幾乎相同的人像畫,一幅為錢納利原作,另一幅就是琳呱的仿作。觀眾見到就會好奇去比較兩幅畫。館方便可說明琳呱可以錢納利的五分一價錢提供畫功相若的畫作,所以很受當時的外國人歡迎。

    8.2 燈光。一般而言,博物館調校用光是為了保護展品(所以很多時候光線較暗),但也可以用來突出展品。藝術館去年舉辦的唐景森遺作展覽就用上這一點。因為唐的 雕塑,同一件不同面已有不同粗幼紋理,所以館方用了三支射燈從不同方向輪流照射雕塑,經過調節時間,每三十秒轉一支燈。那麼當觀眾看到想走的時候,發覺轉 了燈,就會留意是故障還是甚麼,結果就被燈光帶領繞著雕塑轉了一圈,可以看到整件雕塑不同方面的不同之處。

    9. 觀眾停留的時間有多長﹖
    方某觀看專題展覽,在熟悉的展館中,通常用一小時到個半小時。
    可是大都會(2010)的調查大約是三十秒一件展品、明尼蘇達博物館用追蹤眼球的儀器,發現觀眾眼線停留在一件展品上四秒至三十秒不等。
    更有甚者,威爾斯博物館的調查指觀眾只會在博物館花三十分鐘,整個展廳也只是十七分鐘。

    10.1 要增加觀眾耐性留得長一點。可以增加互動元素,就如近年政府博物館常做的。可是非常花錢,政府博物館「莫財」的時間反而比較多。而且觀眾大多不會看指示操作展品(這點不用做研究,看方潤日記就知道 :P ),研究也是指他們多以trail and error的方式去試,試不到就不理會了。所以互動展品不能複雜。

    10.2 另一個方式,就要運用創意。前文提及的「廣州自助遊」展覽就加入非藝術元素,例如介紹當時流行的洋涇濱英語(Pidgin English,與一般印象認為是源自上海不同,因為上海未開埠前廣州已在接待外商,所以實起源於廣州)。這些用詞是在港大圖書館藏1862年的唐廷樞《英語集全》中抄出來的。

    在「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中,館方製作了一份「職前心理測驗」吸引觀眾(館長笑稱畢竟香港人關注求職、OL又愛心理測驗),在心理測驗的題目中滲入與展覽有關的歷史背景冷知識。
    (以前大家看外銷畫都不知道倒進外銷瓷器的粒狀物是甚麼,這次展覽也令館長發現那原來是西米。西米除了可以吸震、增加壓艙重量、給船上病倒的船員煮粥吃,而且到目的地還可以賣出去,絕無浪費。)

    11. 最後,館長解題﹕為何沒有101件事﹖
    因為其實館長不可不知的只有一件事,而廣東話習慣講「加零一」,故以101為題。那一件事就是「人」。既是指觀眾,也是指展覽團隊的合作。

    12. 問答環節,館長提及藝術館重建計劃。
    12.1 藝術館重建的重點之一,就是把現時門外的大樓梯拆掉。因為現在的博物館已不再想要「象牙塔」或「神廟」的印象,希望更親近觀眾。
    藝術館大堂將搬落地面層(現在只有售票處、辦公室和演講廳、工作室之類),地面也會有展廳,專門放置WOW的展品,吸引路人入來參觀。現在書店的位置也會變成展廳。
    12.2 另一方面,會設置兩間餐廳,讓藝術館成為吸引人們空閒來坐坐的地方。二樓的餐廳行fine dinning,有維港全景。地面的就是一般輕簡餐廳,讓市民可以進來輕鬆hea一會的地方。(方按﹕當然可能也有人會不滿,認為藝術館把無敵海景租給餐廳賺錢。)
    12.3 現時已開始在地面擺放藝術品,就像現時在外頭的展品都可讓遊人躺上去互動。藝術館在閉館期間,館長們當然也不是白支人工,會接連舉辦「藝術館四圍走」的外展項目,各位可能發現藝術館在自己住的那區突然出現(笑)。
    12.4 新建的M+博物館也是政府博物館,藝術館需考慮與其不同的館藏特色。現時藝術館著重於視覺藝術、兼有歷史不同時期的館藏,而M+則集中於現代藝術,而且亦不限於視覺的多感觀館藏。

  •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五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今年暑假有博物館節,節目較多,壓縮了其他版面。所以無法討論近期政改方案否決後的時局,敬請見諒。大家恥笑建制甩轆出醜後,今年七一遊行的人數應該大減。不過如果北京以為避得開政改就大謬不然了。政制不良是會不斷激起民怨的。

    新聞版﹕
    1. 方潤之網遷至Google Site

    新浪網於六月開始停止所有電郵和網頁寄存服務。於是2009年由雅虎遷入新浪的方潤之網又面臨要搬遷的困境。現時正逐步遷往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ngfuyun/。由於Google Site並不支援直接上載網頁,只能逐個網頁內容加進去,所以進度較慢。暫時只有方潤圖書暨檔案局的內容較齊備,個人簡介和文章分享接近完成。但聯合報和棋王國的內容則尚待建立。Google Site並不支援Word檔案,聯合報內容亦待逐篇抄入。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Burn Rate

    Burn Rate是一個模擬科網公司的卡牌遊戲,顧名思義這些新創公司通常都是「燒錢」而且大多會倒閉收場,於是誰蝕錢最慢、別人都倒閉了你就贏。

    重點在於如何避開爛計劃,和把爛計劃塞給別人讓他出血。遊戲卡牌也包括人事、財政、銷售、工程等部門的員工,當中有人才也有庸才,人才可以幫你找人才、找 錢、踢走爛計劃,庸才則剛好相反。如何網羅人才和把爛人推給別人也是趣味所在。我覺得這適合跟學生玩,不過是朋友的舊遊戲較難買到就是。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P.S. 新浪網停止網頁寄存服務了,要在 google site 重建網頁。因為設定方面比較麻煩,似乎未必能包括現在的所有頁面。還要想想看。)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文物探知館﹕發跡香港 (至13/9)
    科學館﹕西洋奇器—清宮科技展 (至23/9)
    歷史博物館﹕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 (至5/10)
    海防博物館﹕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 (至4/11)

    講座﹕
    藝術館﹕與博物館設計師會面 (4/7)
    藝術館﹕古文物偵探筆記 (5/7)
    太空館﹕暢遊東亞科學博物館 (11/7)
    歷史博物館﹕漢代都城的考古發現—以漢長安城為例 (18/7)
    歷史博物館﹕正義、和諧、快樂─論語中君子之道的不同面相 (25/7)
    科學館﹕中西科技觀和宇宙觀的異同 (22/8)
    海防博物館﹕龍津石橋與十九世紀新安縣海 (29/8)
    歷史博物館﹕思考納粹德國的政治 (28/9)

  •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五年第二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李光耀逝世,是執政黨激發愛國熱情和支持度的機會,雖然這比他們預期早了半年。對我們來說,總結新加坡經驗也有助於我們謀劃未來。香港要保持獨特自主,抵抗中共侵蝕,需要足夠強勢的領袖,但我們願意犧牲甚麼﹖有何人可用﹖這才是問題。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非東亞獨有的李光耀情結

    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先生,入院逾月後終於上月23日逝世,並於29日舉行國葬儀式。

    李光耀是個強人,既成大事業亦謗譽隨身。把一個經濟不景、被不友善鄰居包圍、處境交困的轉口港,建設成足以自立、沒有人敢小覤的發達城邦,是其大功。當然,新加坡「國父」不只一人,有很多人都在建國過程中作了貢獻,但李光耀是整個團隊的隊長,領導角色不容置疑。

    但過程中也伴隨很多犧牲。為了對抗背後由中共支持的馬來亞共產黨,英國人嚴苛的內部安全法令被保留下來,直到今天還有效。如果說早年被捕的人都跟馬共有關,那麼到了中共已放棄支持世界革命的八十年代還抓了人不審判,就是打壓過甚了。

    而且鄰居不樂於華人為主的小城邦獨立和成功,種族暴動和鄰國入侵危機不絕,政府對任何破壞宗教種族和諧的舉動都深感不安。在這種精神不穩之下,言論自由自然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

    新加坡發展早期,人民一窮二白,大部分人還住在貧民窟,人們願意犧牲自由建設經濟並不難理解。而且沒讀上多少書的他們,也不會質疑大學畢業「精英」的決定。這解釋了老一輩國人對李氏的普遍敬愛。

    這種心態被實用主義的李光耀進一步總結為「亞洲價值觀」,認為自由民主並不比經濟發展重要。李氏是偉大的實戰家,但並不專長於理論。他本人就是行法家多於 他口中的儒家。願意犧牲自由發展經濟的心態也不是亞洲獨有,觀乎世界各國對他的尊敬和讚譽,可見這種心態其實有相當普遍的人性基礎。

    可是管仲也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經濟豐足、教育提升的新一代,又怎會甘心繼續臣服於政府的「精英」呢﹖自由民主的要求自然產生,已非政府強勢就能阻 擋。李氏跟不上新時代的要求,所以上次大選才弄巧反拙,最終要退出內閣。香港傳媒重複李氏叫香港不要跟北京對抗的勸告,但回看歷史﹕李氏自己屈服於吉隆坡 強權﹖還是反抗﹖分析一下就明白。

    現在新加坡需要的是善於整合國人願景並鼓勵大家一起前進的領袖。以為可借李氏光環,假拼經濟之名叫人民永遠避諱自由民主的獨裁者,亦可休矣。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Ticket to ride 亞洲版及 Power Grid 十周年版

    上次提到買了Ticket to ride亞洲版地圖,後來在大導演棋局試了,就可以在這裡介紹了。

    荷蘭版不同,亞洲版的地圖有兩面。其中一面「傳奇亞洲」跟歐洲版有點像,也有必須付出百搭牌才可以完成的渡輪路線。還有一種山岳路線,跟歐洲版略有不同。歐洲版的隧道線要額外 抽卡,可能要額外的同色卡才可以建成,代表興建隧道的不確定性﹔這個版的山岳線可照常興建,但要額外丟棄玩家擁有的車卡,減少玩家未來搭建的鐵路。跟有些 版本「最長路線」額外加分不同,這版本是單一路線經過最多城市可額外加分。

    我們試的是另一面「組隊亞洲」,這只能給四或六人玩,因為他們要兩個一組。每組有兩條木架,規定每個人抽到的路線卡和火車卡都有部分要放在木架上跟同伴共 用,但除此以外就不能交換手上其他卡牌的資訊。所以造成一種「必須互相合作但又不完全明白對方想怎麼」、考驗默契的局面。它跟歐洲版一樣有隧道線,不過抽 卡的數目改以圓圈內數字表示,於是有些路線要抽卡的數目比路線格數還要多,這一點比歐洲版更難。如同其他版,少人玩就不能用全部複線,迫你們搶路,但九廣 鐵路除外(香港的榮譽﹖)。這版本也是以最長路線和完成最多路線可額外加分。

    此外在下也接收朋友多買了的Power Grid十周年版。 就像Ticket to ride十周年版一樣,非常精美(也非常大盒兼笨重),但規則大抵相同。不過Power Grid的十周年版倒真的添加了一些有用的設計,例如方便玩家記著誰完成了回合流程的平行列,還有代表第二階段和遊戲完結點的木條,的確令玩家更方便,不 怕忘記混淆了。膠幣的運用也應該比紙幣更耐用。垃圾發電不見了,變成天然氣發電,而且發電廠的組合改變了。原來混合電廠燒煤或油,現在變成燒油或氣。北美 洲第二階段也增設特價發電廠拍賣。而歐洲第一階段未來市場則有五張卡。

    比較特別的是原本較悶的二人賽局,會新增一個「壟斷者」,專門負責霸佔城市和耗用燃料,增加二人賽局的複雜度。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P.S. 新浪網要停止網頁寄存服務了,如果在 google site 重建網頁,因為設定方面比較麻煩,似乎未必能包括現在的所有頁面。還要想想看。)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基本法頒布二十五周年展覽 (-25/5)
    海防博物館—戮力同心—粵港抗戰文物展 (五月至十一月)

    講座﹕
    太空館—柯爾伯帶的發現史 (19/4)
    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的《實業計劃》與今日中國 (23/5)
    海防博物館—從報章看香港的淪陷歲月 (30/5)
    太空館—地球以外的生命再探 (31/5)
    歷史博物館—跨文化語境中的禮貌、臉面及言語行為 (6/6)

  • 日行

    濕疹生到上眼,西醫會開甚麼藥大致猜到,也不覺得能治本。就試找個中醫朋友調理一下看看吧。(你叫我隨便找個中醫我也不敢,因為有人可以看中醫看到斷尾,但看到全身潰爛入院的也有,真的良莠不齊……)

    結果平常最喜歡吃(真)花生的在下,被勒令不准吃花生……嗚嗚……
    橙和蛋也不可以吃,當然最不意外的是「濕熱」的蕉不能吃……

    家騮﹕(滾地) 唔濟呀﹗食蕉醫百病邊會濕熱架﹗我要投訴佢﹗

    ---

    上星期帶老媽去文化博物館,但她對來自敦煌的「大陸野」沒興趣,只看李小龍。結果她未看完李小龍,我也未看完敦煌。

    這個星期六,清晨雙眼還是發癢,結果紅斑退了不久的雙眼又紅腫起來。但要去的地方還是要去,所以來剪髮後,就跟老媽先去歷史博物館看俄羅斯皇村的「西洋野」,然後視乎時間再去沙田。

    自從41A改行西九龍走廊後,行路去坐41A到尖東也是划算的選擇。當然,當年老媽懷著我的時候沒有人讓座,到三十幾年後的今天,她老人家站在「關愛座」前面那些人也是不會讓座的。(據聞說香港人有公德心,嘿,「部分」香港人吧﹖)

    就在科學館旁邊的吉利尼前陣子重開,當然要帶老媽去一試。不過老媽就覺得還是不太行,她還是對土司工坊比較滿意。正如Nana的意見,他們的mie siam「不辣」,老媽向他們拿了額外的辣醬、甚至把我那些跟海南雞飯上的辣醬全都撈上去還是覺得不夠。
    當然更奇怪的是見到他們有「娘惹醬撈腸粉」,我在那邊好像還沒有吃過豬腸粉的。
    (當然,那邊也有膠粉,而且是很新奇口味的腸粉,如生果腸粉。)

    俄羅斯展覽,農曆年假時在下已經自己看了一次,不會逐塊說明牌慢慢讀的老媽自然看得快。要不是時不時被導賞團阻路的話說不定會更快。

    ---

    出到科學館外的廣場,就見到個鬼婆樣子十分困惑,見到我們就有求助的眼神。
    既然她沒被我那雙紅腫的眼皮嚇到,那就看看有甚麼事吧。

    問清楚就嚇人一跳,她本來是想坐的士去文化中心,但司機竟然把她送到科學館﹗
    (而且她已說明是「ferry」,對方還說懂﹗)
    錢當然會收啦。人家也來過香港,記得文化中心的樣子,所以認為自己被騙了。

    的士司機兜路不時會有,但把人家送去另一地方那麼離譜大概就不是為騙錢了。恐怕只是司機本身英文太差,而又抵死不認。(要不然的士台總有人懂英文的吧,叫人家向乘客確認不就行了﹖)
    需知道,香港人的特色之一,就是「懶叻」。不知道甚麼叫「懶叻」的人去看看「叻哥陳百祥」就知道是甚麼一回事。很多年前老媽已抱怨,在街上問路不時會被人亂指一通方向相反也有——他們就是不肯乾脆承認不熟路。以「叻」自許的香港人,CAN DO的固然DO,CANNOT DO的也勉強亂DO,這恐怕是最鮮明的「本土特色」,永遠不改的。

    她想我們教她走路去。這段路坐車很快(不就是漆咸道南出梳士巴利道﹖),但走路就要兜上兜落(香港的路只設計給汽車行,不是給人行的)。尖東站上有天橋去星光大道,但離文化中心有一段距離兜得頗遠。再不然先出彌敦道再直落更不怕迷路,但彌敦道那麼迫沒必要走過去吧﹖
    不過她再坐的士未免不值。我想在路面行反而更麻煩,既然不太趕時間,不如乾脆帶她行隧道更直接。於是就帶她行路去好了。

    倒也不全因為「得閒」,而是遇上這種不負責任的司機已經夠惱人,我們唯有當是「好客」一點為香港挽回少許面子吧﹖要不然人家會以為整個香港都是在不負責任又坑人的。

    在科學館那個位置,其實甚至沒有標誌教人怎樣去尖東站(我有點懷疑為何政府沒想過這點),行過的人才知道。入了地鐵站後反而沒甚麼難,跟指示走就好了。另一個「蠱惑位」是新世界中心那邊,有扶手電梯上星光大道,但又是兜遠了。反而繼續向前行,去到原來SOGO那個地方商場位上樓梯,就已是太空館,這樣遙指文化中心,肯定不是走錯路。

    當然,送佛送到西之後我們就走回尖東站坐火車去沙田了。

    ---

    據聞說反水貨客之後大陸客少了,但沙田這裡還是沒發覺少了幾個人。(其實在未有自由行之前,我已經嫌旺角沙田這類地方「人太多」,沒事也不會去迫。)

    入了文化博物館就兵分兩路,她看她的李小龍,我看我的敦煌最後一個展廳。

    之前見到博物館模擬洞窟,搞得灰暗暗然後叫大家拿電筒進去照來照去,我沒有照做,因為覺得拿電筒照假畫實在多餘。不過之後見到有人沒有把電筒放回「洞窟」入口,還拿著在展廳四圍照,就更是低能(外面燈光不足嗎﹖)。

    上次沒留意的,今次留意到,原來現在「食玻璃大」的人多了不少。兩個小時中不斷發生﹕

    1. 整個人貼上展品說明,即是其他人不用看了(看倌應該知道那些佛教壁畫藏了多少故事吧,不看說明怎知道人家想說什麼﹖)。在下已說到口臭

    其實只要靠後一點,與展品保持至少一米距離,那麼大家就可以站成一個半圓圍在展品櫃前,同時間就可以很多人一起看了。只要不是弱視的人,距離一米和二十厘米,都不會看漏甚麼東西的。當然,自私的香港人是不會想到這點的。

    2. 當你和旁邊的人都靠後約一米看展品時,就會不停有人在你和展品面前穿過。明明展廳不是窄到後面沒路走的地步吧﹖這天其實也不怎麼迫呀,有必要這樣騷擾其他人﹖

    大概是怕得罪大陸,展覽只說工作人員去莫高窟開荒有多辛苦,沒提及文革時的情況。《國家地理雜誌》就曾提及當時莫高窟的人也分成兩派,但他們都有共識,就是把洞窟封起來不波及。

    看到臨近收館終於看完。老媽卻要去citysuper,但無論如何各餐廳還是迫爆了人,最後去了triple O,那個魚堡竟然是用fish & chips那類魚排整塊放進去(於是還有塊檸檬附上,食漢堡包要擠檸汁是第一次),算是不錯(當然價錢本身也相當「不錯」啦)。不過老媽就嫌那杯茶味道太淡。

    ---

    老媽﹕今天就像人家說的日行一善呢。
    我﹕人家說的日行一善是每日都行一善,不只是今天行了一善呢。

  • 材料科學展、沙俄與中國外交

    這天約了朋友聽沈旭暉的講座,因為午飯吃早了,所以走去科學館打個轉。既然是「材料科學展」一定有不少東西給你玩,不過沒想到那天下雨還有不少小朋友(雖然已不算擠),所以我就沒得玩了。

    一入來見到的是這條泡沫柱,我們那天見到比圓筒高了一半﹕
    (科學館網頁)

    可能沒甚麼人留意到的漫畫﹕
    DSC01521a

    鐵磁流體,讓你把磁鐵升升降降製造「起釘」效果,雖然那塊磁鐵只能上上落落,但吸引很多人看效果﹕
    DSC01522a

    這塊隨著角度變色(你看上半綠色下半藍紫色)是3M公司的新產品「炫彩膜」(Radiant Light Film)﹕
    DSC01523a

    透過控制三條記憶金屬冷熱變形,去夾起波子,當然很多人會搶著玩了﹕
    (科學館網頁)

    展出一條很高(兩米以上)的單晶矽柱,因為夾在展板中間沒拍到,另外拍了這塊也相當大的單晶磷酸二氫鉀(KDP)﹕
    DSC01526a
    (除了理科控外,有誰會對這些不是寶石的晶體有興趣﹖)

    另外一件互動遊戲,但不知為何很多人(包括大人)去玩。明明只是不斷把保齡球絞上去,然後放下來撞那塊強化玻璃而已。
    (科學館網頁)
    明知不會爛又有甚麼好玩﹖不如找一塊會爛的,叫人猜猜打多少次才爛好玩一點。 :P

    ----------------------

    [沙俄與中國外交—沈旭暉教授]

    大家都知沈大師說話滴水不漏,所以開場之初就先說明﹕
    —講者專長是國際關係,所以本講座雖涉及歷史但非專注於歷史
    —會討論一些大家對中俄關係的見解與誤解
    —討論中俄關係的framework
    —討論這段歷史對現代中俄關係的影響
    (所以下文如果出了問題也可能是在下抄錯 :P )

    所謂「沙俄」在歷史上可以指很多段時期,包括﹕
    —Czardom of Russia (俄羅斯沙皇國,1547-1721)
    —Russian Empire (俄羅斯帝國,1721-1917),本講座討論這段彼得大帝稱帝後的歷史
    —Romanov Dynasty (羅曼諾夫王朝,1613-1917)
    正如俄國,西方文獻對中國清朝的稱呼亦有這類歧義,例如Manchurian就可以包括由後金到清朝、甚至滿州國。

    1. 俄國東擴與滿清西擴的碰撞
    —雷帝伊凡佔領了一大片遊牧民族的地方,對國力有多大幫助﹖
    —俄國屬於早期殖民帝國(primitive colonial empire),重視從當地獲取資源。滿清則為朝貢帝國(post-tributary empire),旨在建立朝貢秩序和管制國際貿易。
    —Federalist nature of later-day Russia﹕俄羅斯因為不斷擴張,但消化不到一大堆原住民族,所以一直帶有聯邦性質,直到今日都是危機來源。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曾有智庫學者構思把俄羅斯瓜分為三份(西部歐洲部分、西伯利亞、遠東)
    —中國對俄國東部領土的影響力很大,因為有很多本來都是中國領土。

    2. 尼布楚條約(1689)
    —沈大師笑言大家就算沒讀過歷史,也有讀過《鹿鼎記》,尼布楚條約大概就是撇掉韋小寶後剩下的真實內容了。:P
    —背景是俄國東擴時,清朝忙於平定內亂(如三藩),無暇理會這些偏遠北方的事。
    —於是俄國建立了雅克薩城(Yagsi,不知為何slide這樣寫,維基的是Yaksa)為據點。
    —滿清於雅克薩大敗俄軍後,雙方簽訂了中國首份平等條約。現時有些中國學者把尼布楚條約劃定的邊界視之為「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領土」。
    —Russian compromising on rituals﹕與英國使節有禮儀之爭不同,俄使可不介意向清帝三跪九叩,自然令康熙龍顏大悅。
    —問題來了﹕後來割讓領土給俄國的都是「不平等條約」,為何同樣是不平等條約,英國要歸還香港,俄國不用還﹖

    影響﹕
    Westphalian system (主權國家外交)首次應用於中國。中國亦首次訂定了明確邊界,因為中國與朝貢國或藩屬國的「邊界」概念相對較模糊。中國朝貢秩序由土司到朝貢國不等,朝廷的控制或影響力各有不同,並沒有明確的「主權」邊界。
    —俄國未能得到不凍港海參崴,埋下了未來衝突的伏線。
    —有些俄國人反而認為這條約是「喪權辱國」,俄國不合理地向滿清割讓所佔領土。
    —反過來這平等條約也構成了後來中國「收復領土」民族主義的伏線。

    3. 恰克圖條約 (Treaty of Kiakhta, 1727)
    —由凱薩琳一世(Catherine the Great)主導
    —背景﹕滿清剛「平定準噶爾汗國
    —俄國承諾不幫助清廷邊境的叛亂、清朝則給予貿易優惠、並資助東正教於北京傳教(與天主教牽起禮儀之爭相比,俄國人身段較低)
    —俄商壟斷北路貿易(經東三省),但相對於廣州貿易(1806),清廷仍不准俄商往廣州經商。
    —由成吉思汗的二十世孫代表清廷簽約,這是為了清俄國人被蒙古人侵略的心結。

    4. 璦琿條約 (1858)
    背景大事﹕第二次英法聯軍、太平天國、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此戰俄國慘敗,並與英法結怨)
    —俄國趁中國為英法所敗,以調停外交「抽水」獲利(俄國所獲甚至比英法更多)
    —重劃邊界,俄國佔領東北「龍興之地」,Condominium(共治)兩年(後來以另一條約代替)
    —原住民仍可跨界貿易

    影響﹕
    —中俄地位開始不平等
    —"Man on spot" theory (俄國的探險文化,前線人員不待後方批准,自把自為擴大成果)
    —當時的人對俄國搶地反而沒太大反感(當時他們最痛恨英法),後來才產生反感。
    天津條約和治外法權
    海蘭泡轉移與屠殺(1900),全部中國在俄人員被殺害(數目較南京大屠殺少,約五千人,但比例是「全部」)。
    —中俄對原住民也只不過是「共治」。

    5. 1860中俄北京條約 (稱「北京條約」的除了英法俄,還有二十年後跟葡國)
    —取消「共治」完全吞併璦琿條約所涉土地
    —要求劃定西部邊界
    影響﹕
    —清朝與烏茲別克一帶中亞汗國的關係。
    —俄國重興東擴運動,吞併中亞各汗國。
    —導致現時中國仍視中亞各國為中俄間之緩衝。

    6. 1864年西北邊界重定
    —俄軍出兵先佔後劃界
    —利用民族爭端削弱清廷在新疆的統治,令新疆成為俄國勢力範圍
    —俄國建立了「突厥斯坦」概念,包括新疆,即日後「東突」獨立運動之始
    —中國維吾爾問題國際化
    —浩罕汗國(Khanate of Kokand, 1709-1876)被俄國吞併

    7. 伊犁條約/聖彼得堡條約 (1881)
    —背景﹕左宗棠鎮壓「回亂」、同治中興,當時中國少有的平等條約
    —英俄於背後介入回亂,英國後來轉為支持清廷以制俄
    —左宗棠與李鴻章之爭
    —影響﹕西部邊界歸於穩定

    8. 中俄密約 (Li–Lobanov Treaty, 1896)
    —背景﹕中國甲午戰敗,徹底失去「大國」地位(因為這次是輸給日本而非西方列強)。
    —李鴻章擅長「分而治之」(沈﹕強國這樣可以做很多事,但李代表的是弱國),但戰敗簽約後失意,並以日本為宿敵。俄國乘機邀請他參加尼古拉二世加冕禮,拉攏他「聯俄制日」。
    —俄國賄賂李鴻章疑雲。
    —三國干涉還遼,令中國人對俄國產生好感。
    —俄國表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並反對日本再侵略(但並無答應協助抵抗)
    —俄國建立中東鐵路,沿線並享有治外法權。(交華俄道勝銀行營辦,但實質等於交給俄國政府)(沈﹕以修建鐵路作控制計劃,與後來日本以南滿鐵路成立滿州國的計畫相近)

    影響﹕
    —滿州成為俄國保護國。
    —日本因此視俄國為仇敵,導致十年後日俄戰爭。(俄國比中國強大得多,日本再一次挑戰更強大的敵人,這次更採用極消耗的方式去打仗)
    —滿州問題國際化
    —為了反制,日本資助中國留學生進行反俄運動(1903-1904),部分人後來參與了革命。
    —今日中國修築鐵路西擴,與昔日俄日鐵路殖民化之對比。(當然中國並不旨在奪取殖民地,但借鐵路開發資源及擴大影響力範圍之目的則一致)
    —事件成為李鴻章之污點。(中共因此視李鴻章為賣國賊,唐德剛則認為李鴻章、顧維鈞、周恩來是中國三大外交家。)

    9. 1898旅大租地條約(Russia-Qing Convention)
    —俄國租借旅順、大連
    —背景﹕列強租地狂潮(例如英國即租新界威海衛),當時清廷唯一拒絕了的是意大利要求租借淅江三門灣。(因為連清廷都知道意大利並不強大,得罪了也不怕他們打過來 :P )
    —中東鐵路進一步伸延至旅順。

    影響﹕
    —西方稱開始了「小冷戰」。中國複製了歐洲冷戰形勢,俄英於遼州半島(旅順大連)和山東半島(威海衛)對峙。
    (中共則稱中國開始了「半封建半殖民社會」)
    —「條約港」與現代中國「珍珠鏈」戰略之比較。(中國雖不開租界,但借港口拓展影響力則相同)
    —清廷對日俄均厭惡,於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如果清廷倒向俄國,俄國有可能勝出)
    —義和團之亂俄國也有份引發,而八國聯軍時日軍比俄軍更有軍紀。

    10. 沙俄末年與民國交往(十幾年)
    —1910立二次日俄條約,關係穩定了,於是又向中國落手。
    —1911俄國以最後通牒迫清廷給予新疆、蒙古特權,引起公憤。
    —維持一個弱勢的清廷顯然對俄國有利,故俄國於租界內協助清廷反革命。
    —革命興起後,則支持南北分裂。又是玩「調停政治」那一套。(國共內戰時,斯大林也曾要求毛澤東與蔣介石隔江分治)
    外蒙古獨立(1911/1914/1919),三次都是俄國支持,否則不可能成事。外蒙成功獨立後也一直依賴俄國。
    圖瓦獨立(1911/1914/1921-1944),名義上主權獨立,但後來也併入俄國。
    —1917帝國倒台後內戰,一些軍人來了中國參加軍閥。例如張宗昌就有隊白俄軍團。
    —革命後列寧宣佈「廢除」與中國之不平等條約(領土當然沒還)

    影響﹕
    —中國一直在防範俄國煽動疆獨。
    —俄國則一直在防範「黃禍」滲入遠東(尤其是遠東俄裔人口縮減嚴重之下)

    問答時段﹕

    1. 頭兩個阿叔阿伯問題的口吻,大概平日不是看方向報就是文匯大公之類,三句不離「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究竟美國是否中國的最大敵人﹖
    沈認為外交離間這類事是任何國家都會做的,但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其實批了幾多預算﹖至少大家見不到有大手撥款。是否比烏克蘭或中東更重視﹖是否這樣幾下板斧就足以顛覆中國﹖
    就像拉丁美洲是美國後園,地緣政治的因素很重大。相對於就在旁邊,很容易滲透和製造既定事實的俄國,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要做這些事情相對會難得多。

    2. 另一個阿叔倒有少許變奏,提及中俄都以美國為共同敵人,但沈生又提及種種中俄矛盾,是否影響了它們的合作﹖
    沈認為我們思考時不應拘泥於「美國亡我之心不死」的狹隘國家觀念。中俄的確於中亞有競爭,而中美戰略上競爭、經濟上又合作,美日則戰略上合作、經濟上競爭(尤其是八十年代)。並沒有「全面地」「非合作即競爭」這回事。

    3. 另一阿叔提及美國「星球大戰」令蘇聯解體。
    沈認為不應該集中於「星球大戰」的單一因素,蘇聯解體涉及很多不同因素,單是學界就有各種論說,例如經濟論(共產經濟模式無法再支撐蘇聯的中央集權)、自由論(民眾渴求自由導致改變)等。
    「星球大戰」很可能只是列根自吹自擂,因為事實上美國也沒有真的「訓身」去搞,不見得蘇聯就會真的中計。

    4. 又有問及珍寶島事件是否真的曾有核戰威脅﹖
    沈提及毛澤東是從不信任蘇聯,但認為這應該是林彪借來調動「老臣子」重整政治,多過是真實的威脅。國家行為是可以計算的,風險也是可以計算的。就如北韓看來瘋狂,但其實他們每次「瘋狂行為」都是有底線,所以其實是很理性的。

    5. 如果遠東排華,將如何影響中俄關係﹖
    —現代全球化也不再是全面的合作或競爭,而是兼而有之。
    —當蘇聯解體、波羅的海三國搶先獨立時,其實中亞各國並不熱衷,後來跟俄國的關係也比較好。
    —普京現在不再以佔領土地為目標,改為在四鄰挑釁出一堆「沒人承認」的獨立實體以削弱鄰國和增強俄國的影響力。

    6. 「民族自決」獨立模式是否可以複製﹖
    —中、俄、美、日均在爭取蒙古。
    —俄國獨立時也有一些加盟共和國(方按﹕認為自治共和國)鬧獨立,例如車臣韃靼斯坦
    —普京同樣以「反分裂」作為號召,削弱地方自治權。(例如參選人要經過「篩選」)

    7. 歷史上俄國是否因為跟日本一樣貧困而擴張﹖
    沈指俄國需要原料,更重要的是靠領土壯大門面,以跟西方列強相比。

  • 香江古橋探索

    [香江古橋探索—李偉明先生]

    作者是土木及結構工程師,加入古物古蹟辦事處。他的畢業論文就是古橋,亦於去年出版《香港古橋》一書,可說是寓興趣於工作。

    作者將介紹四種橋﹕
    1. 法定古蹟
    2. 歷史建築(分一至三級,大部分都是源自1996-2000年普查所得)
    3. 永訣的建築 (源自梁思成先生的形容)
    4. 特色的建築 (未評級)

    1. 「法定古蹟」例如﹕
    —景賢里,屬中國文藝復興式,以鋼筋水泥屋仿中式型制。
    —文武廟,正在復修清底油中。
    —大潭水塘六道石橋,講者提醒拍照最好在冬天枯水期去,才看到整個橋墩。

    2.1 一級歷史建築,例如﹕
    —藍屋,之所以藍色是因為曾由水務署使用,水務署有很多藍色漆油,所以就漆成藍色了。而且「豬肉榮」的後人也有在樓下開跌打檔。
    —灣仔洪聖古廟,其瓷脊飾非常寶貴,現在要修復也要回去景德鎮找人試製才成。
    還有一點,法定古蹟是不容改建的。如果有些歷史建築改建過、或者業主不想受「古蹟」限制,那就不會成為法定古蹟,而只會是歷史建築。

    2.2 二級歷史建築,例如﹕
    —和昌大押
    —城門(銀禧)水塘鐵橋,這道圓拱橋是香港唯一列表的鐵橋。(另一條堅尼地道鐵橋是候選歷史建築)

    2.3 三級歷史建築,例如﹕
    —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作者說改裝後見到有播出片段訪問劉丹,說他小時也住過。下面還有前皇仁書院的地基和麻石水渠。
    —會仙橋,麻石平橋,往元朗十八鄉公庵廟。

    3. 古橋的意義﹕
    —中國古代以修路築路作善事,護蔭子孫。
    —古代風水以修橋為首,其次才是墓地,再其次才是修宅。
    —八鄉科達橋或十八鄉會仙橋都是以方便坊眾為主,亦是以積善積福、祈福祈壽之類為目的。
    —高中功名的人也會回鄉築橋以光宗耀祖。
    —有時獲罪者亦可以修橋抵償罪孽。
    講者提及,很多沒留意唐英年也曾經回無錫故鄉修一條「梓良橋」通往唐氏宗祠。只是沒能保祐他「高中」特首。(方按﹕你也可以說就是祖先保祐他不用當特首呢 :P )

    4. 香港列表的十七條古橋﹕
    其中大部分(12條)於港島水塘,因為水塘受保護不開發所以少破壞。當時技術以麻石中填英泥。
    其餘五條於新界,一條在城門水塘、三條於元朗、一條於蓮麻坑。蓮麻坑那條就在葉定仕故居附近,此君是泰國華橋,曾為泰皇造軍服,後來為孫中山籌款。因為支持孫中山,連這間屋也是仿照孫中山故居而建。

    4.1 便母橋 (1710年,錦田水頭村,2010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是香港最古老石橋,但中途經過多次改建。使用至今的橋面算是奇蹟。當年是專門請福建師傅修建的。

    可是,近年村民在旁邊另外修建了一條便母新橋,甚至沒問過古物古蹟辦事處。雖然方便村民出入,但對舊橋景觀有很大影響。連橋邊的亭也是仿唐式,與舊橋格格不入。(講者說如果村民來問的話,他們會建議放遠一點,而且不要搞太多裝飾,妨礙舊橋的景觀)

    4.2 會仙橋
    前面已提,是為了方便善信前往山上公庵廟而修建的。橋邊尚有碑記銘謝捐款者,其中包括何東捐了200元。

    4.3 利達橋 (1903年,1970年擴闊,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4.4 蓮麻坑古橋 (1913年,2010年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4.5 大潭六橋 (大潭篤是下水塘,這是上水塘)
    —上水塘的石砌輸水道,建於1883-1888年,亦於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服務中半山的豪宅。當時堅道對上,除了甘棠第之外不准華人居住。
    —維多利亞式橋柱+生鐵欄杆。
    —看起來跟西班牙著名的Segovia Acueducto (50 AD)也有點像。
    —上水塘石橋(1883-1889,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擁有分水尖(分水尖中國古代已有,例如福建安平橋)。橋底有枕樑,就是在橋柱兩旁伸出來承托橋面的部件,用來縮短橋面跨度。
    —大潭篤水塘石橋(Masonry Bridge, 1907)
    —石橋二號,四拱
    —石橋三號,三拱
    —石橋四號,50呎,是香港最大跨度的拱橋(三拱)。
    —建築時是先用麻石砌外壁,然後在內以6:1 cement concrete回填。(這一點事後問答時間有人指水務署導賞說的是先倒石屎然後貼石。不過似乎土木工程師應該比水務署更熟悉建築吧﹖)
    —築橋時也「中西合壁」,用竹棚搭起再加木樑架。可與1860 Rathdrum Railway Viaduct, Ireland 的建築方式比較。

    4.6 寶雲道輸水道21孔拱券段(1885-1887)
    —早年的照片很容易看到,因為當時山上沒甚麼樹木遮住。(本來寸草不生的荒山,有了人氣財氣就長起樹來了,有點風水師的味道。會否其實是英人植樹之功吧﹖)
    —附近還有日軍「忠靈塔」遺跡

    4.7 薄扶林水塘四橋
    —這是港島最早的水塘。附近的地方都是教會用,例如伯大尼大學堂
    —一號橋(1863-1871)所用的並非全拱,而是四分一拱,型式像教堂的窗。其麻石縫口亦如伯大尼一樣。
    —看守員宿舍,現為林務站。

    4.8 香港仔上水塘橋(1931,2009年列為法定古蹟)
    —是港島最後一個興建的水塘
    —採用了預製鋼筋水泥,是當時的新科技
    —水塘大壩入口上面有「HKWW」紀念鐵牌,這是水務署(WSD)的舊名Hong Kong Water Works的縮寫。

    4.9 城門銀禧水塘鐵橋
    —採用窩釘
    —因為名叫「城門」,所以連水塘大壩也特意建成城牆模樣,控制塔也是城堡外型。
    —與悉尼(雪梨)跨海港大橋比較

    5. 「永訣的建築」
    5.1 鵝頸橋﹕連黃泥涌也被填到地下了,橋亦不復再。舊照片可見鵝頸橋附近有煙囪,是當時的電車廠,今時代廣場。
    5.2 廣福橋(1896/1941/1951/1980's)﹕多次重建,1941年那道是鐵橋,曾見證日軍入城。1951年重建時保留了橋基。到八十年代重建成現代廊橋,舊橋址已成為陸地。

    6. 特色建築
    6.1 渣甸橋(1920's)﹕講者形容為「容易受傷的橋」,因為當時橋樑預留的高度不夠現有的雙層巴士通過,所以雙層巴士到橋下都要切線到路中心橋底高度最高點駛過。如果司機經驗不足的話就會撞傷橋樑。(按﹕有網頁說已列為古蹟是錯誤資料)
    6.2 大澳涌吊橋(1996)﹕是香港唯一的鐵吊橋,用以取代橫水渡。居民於附近另建一條木橋新基橋。
    6.3 瀝源橋(十一拱券)(1988)﹕採用清朝型制,拱券數目必為單數,兩邊小中間大(中間拱券象徵皇帝)。這亦符合水文,因為河道中間水流通常較大。另外橋邊設橋亭,也是香港少見。

    7. 國際古蹟保育準則及憲章
    確認和修護古蹟時,會採用國際間不同機構的標準。包括中國、加拿大、澳洲及國際組織等。

    8. 古蹟保育價值(Heritage value)。跟大家耳熟能詳的「集體回憶」也相差不遠,很多因素大家都想得到的,例如﹕
    —historic (歷史性)
    —authenticity (真確性。就像古董一樣,如果改裝的部分越多,價值自然越低)
    —architectural (建築特色)
    —social & public (本地社區和公眾,「集體回憶」與之焉)
    —rarity & associative (群組。例如大潭水塘組群,一群古蹟一起相得益彰,又有更大價值)

    9. 特色構件 (Character Defining Element, CDE)
    這一點只提到常規勘察,沒有時間詳及。

    10. 會仙橋非法擴建
    —有居民發現會仙橋遭非法擴建向政府舉報,傳聞是有人為了起骨灰位。
    —他們急忙前去檢視,發現他們為了擴闊到可以行車,在原有石橋旁邊放鋅鐵板木板,非常危險。
    —非法擴建自然沒有通知古蹟辦,對橋身造成很大破壞。幸而作者2011年已畫了草圖,所以他們可以用三個月作緊急修復(embankment reinstatement)。期間先在旁邊起臨時橋給居民出入,然後拆去非法擴建部分並修復橋身,最後把臨時橋拆去重開橋面。

    11. 古建築保育展望
    —私人業權和政府業權,如何東花園爭議
    —都市發展和重建的影響
    —鄉村城市化,成為新市鎮。
    —現況﹕拆毀古建築、或保留部分建築、或完整保留(如雷生春)

    12. 其他和問答時段
    羅湖橋(指放在一邊保存的第二代「新鐵橋」,不是現在那條)現正修復枕木和清鏽中。
    —水塘大壩常設spillway(溢水道)以洩走超出設計負荷的水位,但城門水塘設計不同,在水壩後方做了個「大喇叭」來洩水。負責設計的工務司就留名於軒德蓀道(Henderson Road)。還有漆咸道也是紀念工務司,講者笑說大家不妨考慮成為工程師。(方按﹕以工務司命名道路是英國人「自己益自己」,現在當然沒這回事了。)
    —Management Approach﹕當古蹟建築與現行法例要求不符(例如不破壞古蹟無法安裝消防條例所需的設備),通常會以限制進入人數、甚至暫不開放以待日後解決,以避免破壞。例子如和昌大押原有的欄杆並不符合法例(法例要求1.1m是西人標準,因為他們較高大,中國人的建築往往不夠),結果在欄杆上再加玻璃解決。
    —英國人的設計往往留有餘裕,例如大潭一帶原本是很荒蕪,但道路卻容許兩架私家車並行。只是沒預算日後有巴士和大貨車通過,它們就要互相讓路了。行經該處的巴士司機大多經驗豐富,有次講者見巴士未到彎位就停下,司機答曰已見到遠方有貨車不減速駛至,為免到時對頭車倒車麻煩,不如先停下。

  • 從藝術到歷史﹕我的博物館生涯

    [從藝術到歷史﹕我的博物館生涯](丁新豹)

    這天先去了旺角教協買東西,然後走路去尖沙咀。到達時離開始還有十五分鐘,但演講廳已爆滿,去了旁邊的小室看轉播。之後還有加椅讓人進來,離開時發覺另一邊的小室也開放了做轉播。可見丁生吸引了多少人來。

    相比起來,上次丁生和何生在藝術館的同類講座,只有幾十人,不知何故。(可能是因為藝術館的消息實在沒甚麼人留意吧)

    ---

    丁生首先自稱已退休八年,以他的學歷現在應該連應徵二級助理館長也沒資格,因為無論藝術或歷史的學科他都修不足。但幸運遇上博物館的發展階段,當時就只是由幾個館長開始。

    1869年,在匯豐銀行現址的舊大會堂博物館。連孫中山、康有為等人來港都曾經參觀過,康有為在《大同書》還說文明國家必須要有圖書館和博物館。
    但這個博物館1930年代就拆了,藏品還下落不明。而且藏品跟本地也沒甚麼關係,當時的潮流只是展示自然史的石頭、標本,和各民族的物品。(方按﹕其實即是展示大英帝國不同地方的物品啦)

    1962年現址的新大會堂落成。

    1974年丁新豹畢業,投考Museum Assistant失敗。他說當時太天真,連面試題目也告知自己的師兄,結果師兄得了職缺。於是留校繼續讀碩士。

    1975年藝術館和博物館分家,博物館租了星光行作臨時館址。
    美術館的發展一直先於博物館,因為上流社會喜好之故。(藝術館於1991年遷文化中心現址)

    1984年博物館遷九龍公園,現時文物探知館的館址。背景是英軍開始撤出,把軍營交給市政局,於是同屬市政局的博物館得到館址。

    大會堂時代,九樓是美術博物館辦公室、十樓和十一樓都是展覽廳。十一樓只能上樓梯,所以展品大小和重量都有限制。
    由於大會堂較低層數也有公開出租的展覽廳,不時有人在展出假畫,很多人都分不清那個展覽廳其實不是博物館的。

    1977年春丁加入藝術館當臨時工,當時館長是譚志成、副館長曾柱昭。
    首個展覽是鼻煙壺,然後就是廣東繪畫。後者要認識不同時代的繪畫和背景地點,對後來的歷史研究也有幫助。
    之後再考Museum Assistant,這次又失敗,而且還是敗給師弟手下。敗給師兄還可以說對方比自己多工作經驗,敗給師弟就實在無話可說。

    於是1978年春離開藝術館,回去完成碩士論文。九月任教慕光英文中學,怎料第三次報考才取錄,結果只在學校教到十二月就跑掉。而且那還是預科班,所以丁自覺過意不去,特別找幾個朋友幫這批學生課後補習,有幾個學生後來一直都有聯絡。

    當時是藝術館首次開設多個Assistant Curator II (二級助理館長)職員,分為 Modern Art, Chinese Antiquities, Chinese Painting, Historical Pictures, Registration 多個職位(以前只是由一個Chinese Art大包圍負責所有跟中國藝術有關的工作)。而且之前的 Museum Assistant 並不能升上 Curator,現在的 ACII 總算確立了晉升階梯。

    在藝術館中 Chinese Antiquities 和 Chinese Painting 是最重要的,而丁本人就入了去 Historical Pictures。

    當時的展覽只是把畫掛起便成,連caption(說明牌)的內容也不多。當時的老師還教他們不用寫長篇大論,那是侮辱觀眾。因為當時預期來的觀眾一定懂得看,而不懂的根本不會來。這種想法當然跟今天的普及教育理念很不同,而現在的說明書資料也會豐富得多。

    丁說永遠都會記得是1979年1月2日正式入職 Historical Pictures 的 ACII,直屬上司是 副館長 Cesar Numez (Modern Art + Historical Pictures)。是個不懂中文的人,還被朋友起了個很難看的中文名而不自知,在這職位上很易受騙揹鑊。他為人非常 artistic & academic,可惜偏偏在博物館界不能太 artistic,他不懂行政也是很大的缺憾。

    另一位副館長曾柱昭負責 Chinese Antiquities,還有朱錦鸞負責 Chinese Painting。曾是個很「招積」的人,當時大會堂博物館的展出位置是要搶的,曾試過把展覽空間一下子搶光,不明就裡的 Cesar 當然被擺了一道。
    不適合這個職位的 Cesar 未幾離職去了澳門,後來在利瑪竇學院做研究。於是丁的直屬上司變成他的師妹崔嫣霞(因為當時一級助理館長ACI開放直接應徵,要有教書經驗,於是師妹就成為了上司)。

    1980年首個展覽「香港的蛻變」正是展出 historical pictures,要找幾乎唯一專門研究錢納利shorthands的港大出版社社長彭傑福(Bonsall)指教。此君為人十分英國紳士也頗為冷漠,很難請教,不過丁也同時學了寶貴的人際技巧。

    鎮館之寶就是繪畫香港開埠初期海岸的AH64160。(不知是否就是徐兄拿來當封面的那幅)

    1981年上司變了曾柱昭,每年做一個歷史畫展覽和寫簡介。這是很好的訓練,丁本來不是負責寫簡介的,只因為他上頭的ACI空缺沒有人補,所以本來應該由ACI負責寫的簡介變成由ACII的他來寫。
    同時辦了「珠江十九世紀風貌」畫展,讓丁累積了不少歷史知識。這個展覽中的海珠島李昂英祠堂,其實跟大嶼山「李府食邑稅山」那塊碑的李就是同一人。

    1982年辦了「晚清中國外銷畫」,開始對錢納利和「林呱」(Lamqua)的關係產生興趣。Lamqua 是十三行工作的福建人發音,qua 是「倌」,林呱其實即「林倌」,加「倌」是當時人的習慣。丁誓要查出這個「林呱」是誰,直到臨退休前終於查出是關喬昌,總算圓了心願。

    丁同時要負責辦「雙年展獲獎作品展」(當代香港藝術展),丁自認不懂當代藝術,但辦這類展覽卻要練好如何擺平藝術家之間的要求。例如曾經有藝術家指他的作品最適合放在入口的main panel,可是那個位是用來放展覽海報的,而且每個藝術家都會覺得自己的作品最適合,怎可能給你﹖答應你就得罪其他人,不答應又得罪你,如何婉拒就是一大功夫。

    1983年辦了「錢納利及其流派」(中國古物展)
    辦這個展覽認識了Brian McElney,這人非常有趣,自稱「I'm ridiculously rich」,但他並不炫富去搶古董,嗜好就是去摩囉街找人家走漏眼的珍品。此君得了OBE,後來把他的藏品捐給巴庫,成立了博物館

    1984年「伯明翰博物美術館珍藏拉斐爾前派作品」,丁自言不懂拉斐爾,更不懂甚麼「前派」。同年辦「東方瓷器與荷蘭德爾夫特陶瓷」(Interaction in ceramics: oriental porcelain and delftware)(海報的那個壺其實是歐洲早期的假青花,燒製溫度不夠),是荷蘭博物館的藏品,丁只負責譯荷方專家的說明,但學了很多東西。(方按﹕可以看《青花瓷的故事》)

    1987年辦了幾個展覽,包括「十八及十九世紀中國沿海商埠風貌」,丁說自己當時把十三行對面的炮台錯當成海珠炮台。
    還有「Scenes of two cities」(港澳歷史畫)、「美國國家畫像館珍藏近百年美國肖像作品」,和「徐悲鴻的藝術」。後者令丁認識了徐妻廖靜文(這是第二任妻子,另有一髮妻)。

    1988年調任博物館館長,負責九龍公園館址的「香港故事」常設展。上司何清顯總館長就是他的中學英文老師。
    同年羅屋民俗館開幕。

    1989年六月上旬出差上海博物館及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當時住在青年會酒店,六四後收到家裡電話才知道出了事,北京無法久留,於是南下上海並滯留。由於當時上海所有店舖都關了門,酒店住客也很難自由出入,所以丁寄住在一位朋友家裡。當時大陸的博物館普遍環境很差,上海博物館也只是用舊銀行的建築。
    當時上海也沒有飛機班次可以回港,最後唯有坐上海號輪船回港。

    丁最氣憤的是,回港後AD(助理署長)說因為他在上海沒住酒店,所以不給旅費(大概是見他住在朋友家裡,當私人旅行吧)。

    1990年辦「香港歷史資料展」並出版論文集。

    1991年「香港故事」常設展開幕,首次跟傳媒打交道。(有張記者招待會的照片,背後牆上用寫成「常滿」般的正方形紙拼成主題,丁笑說很有大陸味道)

    有天突然收到泰國公主來參觀的消息,急急去迎接。怎料有批泰國女士(丁說可能是泰傭﹖我倒覺得未必,香港很多泰國人,我媽的工友也有不少)更早得到消息,全部圍到博物館外,甚至有人跪迎公主駕到。
    公主有學過中文,所以聽丁講解時還一邊抄筆記。不過丁就覺得她的題字其實水平一般,可能是被旁人吹捧太過。

    1992年與上海博物館合辦「良渚文物精華展」。

    1993年嶺南古越族出土文物展。

    1994年立法局通過成立海防博物館,開始籌劃。

    丁明言假如知道後來會通過為歷史博物館興建新館,就可能會放棄海防博物館的計劃,因為同時搞兩間新館實在非常辛苦。而且博物館使用九龍公園的軍營舊址,實在過於陳舊,有鼠患和漏水(丁說「香港故事」的沙灘佈景就曾出現老鼠腳印,後來更見到老鼠跑來跑去),而且建築不是為博物館而設,其實不適合博物館運作。不搞新館不行。(不過當成後話,丁卻說新館後來一樣有漏水,可見漏水是難以避免。)

    不過也未必是丁可以推卻得到。因為丁也提及,之所以成立海防博物館,軍營空置尚在其次,主要是因為義勇軍無法過渡要解散,義勇軍其中一位patron就是前任布政司霍德,所以他想搞一間博物館放義勇軍的文物。可是在博物館而言沒足夠理由和文物單單為義勇軍成立一間博物館,所以就「發大」以「海防」為主題。
    (方按﹕如果你看現在的海防博物館,其實義勇軍只佔用一個展廳,和辦過另一次專題展覽而已。究竟是文物不夠多,還是館方不想強調,就不知道了。)

    同年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古人類研究所合辦「物競天擇﹕中國古生物化石展」。之後頻頻「添食」,每幾年一搞,因為展出恐龍化石總會有小朋友來捧場。不過現在就是科學館去搞了。

    這裡不得不想起,方某曾介紹李逆熵《人類大追蹤》時提及先前展覽引來教徒攻擊的餘波﹕

    「附錄記載了博物館舉辦《人類的故事》展覽時引起創造論者(=某些教徒)的抨擊。只要你留心去讀的話,其說辭與手段,與現時之『死光社』,實同出一轍。可見這批人其實跟胸棘魚一樣,都是千年不變的活化石。

    這批人留下的惡劣影響(對,他們永遠會留下惡劣的影響)是,日後博物館但凡舉辦任何有關古生物的展覽時,都會在入口旁邊聲明『內容是基於科學家的解釋』云云,免得再予人口實。……
    其實這塊牌子廢話得很,正如講疾病當然要找醫生,講古生物學不根據古生物學家的解釋,難道應該跟宗教家的解釋﹖(奇想﹕教會門口是否應該有警告牌,聲明他們對聖經的解釋也只是基於教會權威的演繹﹖)」

    1995年立法局隨即通過為博物館興建新館(即現址)。何清顯離任移民加拿大,丁接任總館長。要構思如何填滿新館大面積展廳,而且市政局議員要求很多、招標很難。丁表示感謝博物館委員會主席莫應基的信任和支持。

    當丁在訴苦時,廣州同行麥英豪(麥老)跟他說,有哪個館長有機會在生涯中開兩間新館呢﹖(怎料他最後竟然搞了三間—包括孫中山紀念館)

    同年辦「市影匠心﹕香港傳統行業手工藝」展覽。

    1996年與廣州博物館及廣東省博物館合辦「南海海上交通貿易二千年」展覽。

    1997年「香港故事」內容和工程受質疑,需重新招標。
    海防博物館工程則受斜坡問題延誤。(軍營原本只有一條小斜路可以上去,但開博物館卻必需方便民眾進出)
    海防的設計師 John Dangerfield 是專做戰爭史博物館設計的(丁笑說此姓甚妙、與其工作吻合),同樣是很有性格的人。

    同年與北京圖書館(後來改名中國國家圖書館)合辦「河嶽藏珍﹕中國古地圖展」。丁撞了大板。
    首先是他們本來不是打算找北京圖書館,而是找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但對方不願合作,原來「借地圖」是很敏感的事。因為原來明朝地圖裡沒台灣,西藏新疆也不是「自古」已在地圖上,再加上跟周邊國家(如俄國緬甸北韓)的國界處處皆敏感(中共建政以來割讓了很多領土給「友好」鄰國),所以根本不可能借出來。只是第一檔案館拒絕後才找上北京圖書館。
    另一問題是,這個展覽其實起因於有地圖收藏家說想把地圖捐給博物館,但要先搞一場展覽。館方認為沒理由單為一個人搞展覽,所以才想到借大陸的古地圖。可是到後來,那個收藏家不單沒捐地圖,只捐了張複製品出來,而且還公開說博物館不識貨所以不捐,後來反而捐了給新加坡、中國、甚至聯合國。
    館方自然非常氣憤,丁自稱已把那人的電話號碼記下來,那人打電話來,一定拒聽。

    1998年,歷史博物館新館(現址)落成。
    他們想搞個中國古代文明展,但未搞已撞板,發現沒有館長肯借。因為大陸每間博物館的館長大多有師承,沒人敢借展品給其他人講一個跟師父理論不同的故事。
    結果他們改為跟中國歷史博物館合辦「天工開物﹕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
    另外當年首次搞了個「林則徐與鴉片戰爭研討會」,惹火學者黃宇和被大陸學者圍攻。

    1999年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合辦「百年自強﹕近代中國的歷史」。
    丁說這也是隨時中招之作,出自當時署長的手筆(方按﹕當時署長正是連議員通過的中央圖書館設計都改掉的鍾麗幗)。她竟然自己去跟革命博物館商討搞一個「49年後的歷史展覽」,嚇了他一跳。因為有讀歷史、懂政治的人都知道49年後的歷史有多敏感,連中國的博物館也不敢碰。於是館方決定變成由1900年代、甚至由洋務運動和義和團講起,那就比較合理。
    丁說這次展覽最厲害的是連林彪逃跑墜機的那部飛機引擎都借了來展覽,可惜他們沒有出版圖錄。

    當時的革命博物館館長是夏燕月,江澤民秘書的妻子。由於這些主要博物館館長都是三煞位,前任是畫家黃賓鴻的兒子,就坐不穩。直到換了夏燕月,一坐就穩了。

    另一逸事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其實就開在旁邊,但兩間館的關係差到水火不容。當丁上京探訪之後,說想順道去中國歷史博物館看看。夏燕月就打電話過去通知,然後把丁送到兩館之間的院落,兩館中間就隔著一條線等對方的人來接待丁。換言之,他們幾乎是隔著這條線不相往來。
    後來兩館合併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因為革命博物館人較少,所以其實有如被歷史博物館吞併。丁聽到這個消息時也覺得奇怪,覺得他們關係差成這樣怎可能一起相處﹖

    2000年海防博物館開幕。歷史博物館「香港故事」製作中。
    衛奕信曾回港參觀過海防博物館,當時由丁新豹向他介紹展品(有張相片是介紹火炮)。不過丁說衛奕信對展品可能比他更熟。
    當年與戚其彰合作,開了第一次海防史研討會。

    2001年,「香港故事」常設展開幕。很多各地館長都來參觀,所以鄰近地區各館都有「香港故事」的影子。
    (方按﹕倒也有不少人質疑「香港故事」太著重「民俗」)

    同年辦「萬里長城﹕歷代民族文化珍品展」,由多間長城沿線博物館借出展品。
    此外,大會堂的經理升任助理署長(AD),很支持博物館又不會搞細節管理,很好。(相對以前那位,丁說有「晨昏定省」之稱,不是「反省」的「省」,而是罵人的「詵」,指一早一晚必「詵」一餐之意。眾笑。)

    2002年,與陝西省文物局合辦「戰爭與和平﹕秦漢文物精華展」

    2003年,辦「學海無涯﹕近代中國留學生展」,包括由容閎到楊振寧的留學歷史。相比起他們,丁指香港當時的留學生主要都是去英國讀法律和醫學,讀法律的主要是回來幫家族打理生意。

    丁同時介紹張忠培,前故宮博物院院長,據聞因為六四鎮壓時不准解放軍進館,六四後被免職。而這個院長位置十幾年後才有人正式補上。

    2004年﹕皇仁書院不知為何收藏了封孫中山的信,然後又有人不知為何拿了給博物館,於是成為博物館唯一的孫中山藏品。然後甘棠第成為古蹟,要籌備孫中山紀念館,並徵集展品。
    丁說孫中山和宋慶齡的結婚證書,不知為何宋是簽「宋慶林」的,更怪的是「解放」後才重新出現。雖然宋本人確認是真本,但學界存疑。
    另外他們從英國找到康德黎檔案,他把西醫書院所有的東西帶了回祖家。當中有趣的是其實當時兩位學生(當然包括孫中山)的答卷都水平麻麻,甚至有人回卷寫「I don't know」也算及格。但拿給現職醫生看他們就不願置評。:P

    同年辦了「秋獵懷遠」(承德避暑山莊)和「獵鹿與剽牛」(雲南博物館)兩個展覽。被女署長(方按﹕當時是王倩儀)質疑「為何獵來獵去﹖」。丁笑說這些就是不懂文化囉。

    「秋獵懷遠」丁說原本打算叫「木蘭秋獮」,不過為免「沒有文化」的人不懂讀又批評,所以還是簡化一點吧。這個活動還找康泰旅行社贊助活動,帶比賽勝出者去承德參觀。館長自然也有跟著去,但因為公務員不能受款待,所以他們是要自己申請假期和自掏腰包付款的。
    承德還試過有整批文物失竊,這在大陸官方是極嚴重的事,事主最後被抓到槍斃。

    丁說在中國的主要博物館,學者當館長大多沒好下場,因為裡面派系林立。故宮博物館尤其難搞。

    為了雲南博物館的展覽他們也去了雲南接洽,到了才發現他們的館長馬文革搞了個很鋪張的歡迎儀式,還在機場搞迎接。跟香港公務員的習慣自然差很遠。

    丁因為籌備孫中山紀念館,結識了孫家的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孫治平(孫科子,孫中山長孫),但因為他在孫中山逝世時年紀太輕,所以也沒多大印象。可惜他在開館後不久即去世。本港也派人出席葬禮,但當日何志平突然離開了,於是丁無端代了何志平去扶靈。丁說孫中山後人大多在美國,幾乎都不說中文了,眾人感可惜。

    2005年辦「東方印象﹕錢納利繪畫展」

    2006年辦「鄭和下西洋」展覽,丁說這次示範了「冇料」如何辦展覽。(看來我的觀後感沒寫錯)
    同年搞了世界盃足球展,但反應麻麻,「原來D人鍾意睇波唔等於鍾意睇展覽」。丁說應該是因為搞得太遲,等到開幕已經打完,人們就沒有興趣了。孫中山紀念館開幕,丁亦開始退休前休假。

    丁有份籌辦的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於丁退休後開幕。丁說這個展覽館很不受歡迎,公園管理方不喜歡,附近的業主甚至因為認為「破壞風水」(方按﹕其實即是「影響樓價」吧)把他們召去罵了三個小時……

    到這一刻,其實已經超了「五時」的限時,不過馬木池笑說這是丁生,所以博物館一定不敢趕(眾笑)。進入Q&A環節。

    Q&A有人問有沒有打爛過文物﹖打爛了怎麼辦﹖
    丁說「沒見過」在記錄中的文物被打爛。但他聽過有副館長當著館長面前打爛一件不在記錄中的文物。(大概說那是假貨吧﹖)

    有問香港還應該開甚麼博物館﹖丁認為已經開了很多博物館,不過可以考慮是否需要集郵博物館(方按﹕新加坡的就不錯),香港也沒有自然史博物館,這是外地很多都會有的。
    香港已有私營的海事博物館,做得不錯。可能是香港博物館的新趨勢。

    又有問是否還鼓勵青少年在香港入博物館這行﹖丁說2010年是最好的機會,因為自從2000年凍結職系後首次招聘。但以後不會再膨脹,職缺很少但競爭很大。
    丁認為,有些年輕人很發燒但入不到行,但也有些現職的抱著公務員心態。

  • 中國戰爭史系列第一講:虎門之戰、黃海海戰及香港保衛戰

    [中國戰爭史系列第一講:虎門之戰、黃海海戰及香港保衛戰—卜永堅教授]

    有趣的是這並非博物館主辦的講座,而是教育局。不過那是為歷史科教師辦的,方某只是見題材有興趣,而且很久沒見過卜博士,所以去八卦一下而已。

    於是同場撞到同事Y sir。不過這天身體不適,狀態麻麻,連卜博士跟在下聊幾句時,反應也十分遲鈍。所以連筆記也由十二月中拖到現在。

    ---

    由於遲了入場,所以第一部分開頭沒聽到。仍是點列筆記,抄傳有錯漏的請不要算入講者的帳。

    A. 虎門之戰 (1841)

    1. 近年的史學界質疑,白銀流失是否因為鴉片貿易。亦質疑是否因為林則徐禁煙行動太粗暴,侵犯了商人的正當權益,致啟戰端﹖

    2. 茅海建〈虎門之戰研究〉(《近代的尺度》,上海三聯,1998,p.282)指出,因為虎門西水道較淺,大船難以通過。故清軍疏忽西水道防禦,最後釀成大錯。

    3. 當時清朝於虎門駐軍一萬,包括陸上虎門寨駐軍,設三線防禦。
    第一線﹕大角—沙角。由於江面太寬,火炮射程不及江心,設信炮台(即是主要作放哨報信用的炮台)。
    第二線﹕橫檔。設置了阻艦用的排鏈,並集中了三分之二的炮位。設鎮遠、靖遠、威遠三炮台。(跟後來北洋艦隊的艦名一樣,來來去去都是那些名字)
    第三線﹕大虎炮台(有32炮位)。無法覆蓋全部江面。

    清軍的作戰想定,是敵艦為穿越虎門要塞進入廣州,防衛以炮台為主,而非軍艦為主。
    當時江中的三座小島有兩座設了臨時炮台,但下橫檔島一兵一炮不設,事後證明是一大漏洞。

    4. 英國軍官雖然有立場,但因為受軍事專業訓練,所以記載反而比較仔細。中方史料對戰事的詳情大多說不清楚。

    5. 戰事大概﹕
    7/1﹕復仇女神號帶1400陸軍於穿鼻灣登陸,翻山越嶺從後夾擊沙涌炮台。薩馬蘭號(HMS Samarang)炮轟大角炮台一小時,攻陷。英軍的評價認為清兵落後,但並非怯懦。
    清軍於晏臣灣停駐的艦隊11艘戰船,後來被消滅。(但它們之前未出動過,卜博士說兩座炮台被攻擊時都不出動,令人感到奇怪)
    英軍暫停行動,先兌現了穿鼻草約,派卑路乍佔領香港建立後方基地。

    23/2﹕英軍摧毀三門口炮台,拔除江中阻船用的木排,向清軍勸降。
    24/2﹕英軍向清軍發最後通牒。
    25/2﹕復仇女神後領炮兵和130名步兵佔領下橫檔島,設三門重炮。因為上橫檔島地勢比較高,清軍發現自己的大炮反而打不到下橫檔(因為炮位原本是以江面為目標,所以炮彈只會飛越下橫檔上空)。
    英軍炮轟後登陸上橫檔島。英軍官記載有印度兵違反軍令屠殺投降的清兵。(卜博士笑說﹕「總之不關我們英國人事」)
    26/2﹕英軍避開了第二線炮台的交叉火力位,轟炸三大炮台。隨後威遠、靖遠失陷,而鎮遠而炮位不對發揮不到作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陣亡。

    6. 清軍武備落後。1836年(五年前)關天培報告鑄炮,便指出四十門炮第一炮試射已經炸裂了九門,即22.5%。可見清朝的大炮質量有多差。

    相信曾參加義勇軍的Philip Bruce私人編輯H.K. Military Notes, No.6 (1981) pp.17-23,亦引述英軍報告指﹕
    —清軍的七噸重大炮只能發射42磅彈,而且還經常炸裂。
    —火炮有準星,部分亦有升降螺絲,但英軍懷疑清兵究竟是否懂得用。
    —炮台後挖了大坑,是供炮兵貼火後躲避用。(因為炸裂實在太危險了)
    —炮架至為拙劣,根本無法瞄準目標,只能隨便開炮搏打中。
    —(有一個論點抄不到)
    —火繩槍和歐洲的看起來一樣,但清兵不愛用,因為危險(火藥袋還要腰,易被波及)。而且清兵背火藥袋粗心大意,易生意外。所以他們寧願用箭。
    —清軍工事選擇地點不錯,但工程學落後。看來他們沒有野外演習和列隊訓練。

    自認征華指揮官(其實只是測量船指揮官)的卑路乍亦奇怪為何清軍不駐防下橫檔。

    英軍的評價是﹕虎門地勢得天獨厚,若果由歐人防守當真的變成「虎門」。如果把防守重點放在上下橫檔島,則英軍要付出更大代價。

    B. 黃海海戰 (1895)

    1. 首先卜博士質疑名稱有語病﹕因為在「黃海」發生的怎會不是「海戰」﹖但查考後看來是襲自日方的名稱。

    2. 清朝沒有統一的軍事指揮,李鴻章也只能指揮手下部隊,動不了其他人。
    (方按﹕這點是事實。開戰前其實也向南洋、粵洋調了艦艇支援,不過數目不多。李鴻章沒法調動全國水師跟日軍決一死戰。)

    3. 丁汝昌雖是主帥,但實際指揮戰事的是旗艦艦長劉步蟾。
    另一邊廂,日軍主帥伊東祐亨其實同樣不熟海軍,實際指揮的是東鄉平八郎。
    所以舊時批評清朝以騎兵將領指揮海軍導致戰敗,不符事實。因為雙方高層都是找自己信任的人出掌艦隊,然後再由真正受海軍訓練的專業軍官實際指揮。

    4. 雙方重炮的數目相近,但日方速射炮數目較多,炮彈數目亦較多。

    5. 對北洋艦隊陣式的批評,唐德剛《晚清七十年》已經反駁過﹕當時海軍戰法,非橫即直,根本不能說誰較優勝。

    6. 鐵血網的黃海海戰圖美工很好,但根據甚麼史料﹖似乎不清楚。
    戰爭翌年,曾於北洋軍艦任顧問的McGiffin(馬吉芬)於Century Magazine 585-604發表了the Battle of Yalu。
    日方則出版了《日清戰爭實記》。近年宗澤亞翻譯日方史料(《清日戰爭》,商務,2014),可惜註釋不夠詳細,較難追查原文。

    7. McGiffin認為,中日雙方的命中率皆低。不過如果扣除小炮,只看主炮的話,中方(20%)的命中率勝於日方(12%)。
    —北洋艦隊只有廣平艦裝了三門速射炮。而且清軍開戰後幾艘船很快就中炮脫隊,真正戰鬥的只有八艘艦,而日方有十二艘。
    —清方軍艦和炮位(尤其速射炮)都少,無法頻密攻擊。
    日方較善於公關,用帆布遮住彈孔才讓人參觀。清方則任人參觀戰艦。於是國際輿論認為清方大敗。

    8. 日軍一小時發射了46242發炮(但大部分都是小炮),清軍只有2368發。
    而日軍認為清軍的指揮較為混亂。

    C. 香港保衛戰 (1941)

    1. 這部分有較多資料是來自鄺智文博士那本書。

    2. 英軍1897年的戰略構想,是俄法南北夾攻香港。所以1919-1930年間欲加強香港防務,但受限於資金不足和一戰後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沒有實施。到1934-1938始修建醉酒灣防線。

    1930年的作戰想定,認為受地形所限,日軍難以動用炮兵。
    醉酒灣防線分為四個防區,預計各以一營防守,另預留兩三營在後方作預備隊。

    3. 有關香港保衛戰的三大迷思﹕
    3.1 英軍是匆忙興建醉酒灣防線——其實1920年已有此計劃。
    3.2 英軍打算靠醉酒灣防線防守半年——其實英軍只預計防線可支撐兩周(雖然防線提早失守,但整場戰爭打了十八日才投降也不算太差),旨在延長攻方所需的時間,以待後援。
    3.3 號稱「東方馬奇諾防線」十八日就失陷——其實那只是英方「靠嚇」的宣傳手法。

    4. 日方兩個關鍵人物,分別是第228聯隊長土井定七、和第10中隊長若林東一,都是行為大膽見機行事的年輕軍官。
    反之,他們的上司酒井隆是保守派,要求下屬行事依循計劃,減少風險。

    5. 當時英軍在醉酒灣防線只有兩營約2500人,一團炮兵、一連工兵(主要是華人)。
    而日軍第38師團共13509人、戰馬3395匹,分為228、229、230聯隊。

    日軍在陸空方面均有優勢,但因為香港已依置較多海防炮台,所以日本海軍在攻略香港沒有起甚麼作用。日軍早已有詳細準備九龍作戰的計劃,但他們不知道其實英軍在九龍旨在拖延,於是根本沒有預備攻略港島的作戰計劃。

    6. 開戰初期,英軍工兵已成功炸毀橋樑道路等設施,令日軍重武器進度落後,要時間等待就位。
    日軍最後用了四小時推進到大埔—元朗一線。

    7. 在醉酒灣防線,因為天雨關係,英軍只發現到從西邊進侵的230聯隊,卻未能發現228聯隊已從東邊而至。228聯隊不理總部要求停止進攻,等待炮兵前來支援的原有指示,突襲英軍陣地成功。

    期間英軍也不幸發生了「蝦碌」事件,蘇格蘭營A連連長派通訊兵出外聯絡,但通訊兵卻忘記留下鎖匙,結果連長排長都被反鎖在通訊站內。
    與此同時,蘇格蘭營營長亦與旅長爭論是否繼續反抗,最後由印度兵頂住了日軍的進攻。

    8. 結論﹕
    8.1 日軍有明顯人力優勢。
    8.2 日軍前線指揮官當機立斷保住戰果。(方按﹕當然日軍軍官慣了不聽軍令也是一大問題)
    8.3 城門碉堡設計無法駐守太多士兵,就算想反攻也不夠人手。
    8.4 英軍因為主動放棄陣地,所以損失不大,絕大部分人力順利轉移至港島防衛。但棄守對英軍和華人士氣有損。而且日軍經此一役輕敵,後來在攻略港島時付出重大代價。

    Q&A﹕為何早在三十年代之前,英國就已經想加強香港防務﹖
    雖然英日同盟,但到1919年巴黎和會日本已爭取成為亞洲強權,所以1920年英國人明白日方野心也不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