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 廣告﹕保八92年校入學校友飯局 (非校友會活動)

    HKU PCEd 2002-2003 Biology 同學 facebook group (歡迎當年同學加入)

    ----------------

    一段有趣的討論﹕http://www.xanga.com/bencrox/687425798/christmas-in-a-brothel.html

    化學﹕情欲馴服於社會道德高標準為好,而低於道德,高於法律容許之上者為壞,低於法律者為衰。

    方﹕低過法律者,賤。

    餅﹕哇我超賤,法律於我於無物。

    方﹕法律乃是他律,能自律者,非低於法律,乃超於法律

    餅﹕自律起碼有兩種,一種是有自己所服從的規律,一種是自己有對規律的洞識和開脫能力。儒家所謂的慎獨是前者,道家所說逍遙是後者。

    歡場外的道德是戒淫,非禮勿近,歡場內的規舉是逢場作戲,眼到手到嘴到心不必到。社會充滿多重標準,呆佬不會變通,世界仔善變而定不下來

    其實呆佬和世界仔都是傾向不會犯法的,即使有也是意外,是不幸,是會後悔的。那就是律力。

    我有我的價值觀,但不甚自律。我不會主動跟法律相協調,但起於判辨力,我甚至比熟識法律的人更認真嚴格地建立和執行法意,貧賤不能移。要有衝突來,法律綁我不著,威武不能屈。要知道法律只是落實法意的一套程序,是被法意所隨心選擇的。倒是因為我也不自律,即使有比較深刻地把握法意,我是不時會違返自已,脫軌胡來,這叫未富貴先淫。

    有時為免連自己都感到難過,我會假借一些外在規範來加諸己身。所以我游走法律邊沿,沒有完全超出去。

    化學所說的是法律中的程序性,方老師講的是法意的道德超越性。兩位都是比較正面但消極被動地把握。要知,程序就只是程序而已,好的法律可以用來屈人,是非也只是是非而已,社會不是由一個腦袋一對眼睛判別,你的對往往不是社會所認同的。

    犯法太有歡愉,坦白說只要我一找到自己同意的機會,就會有衝動去犯法,很樂意犯法。奈何我的道德感也很高,往往高於法律,以致我偶然真正犯了法時,其實亦只是意外失範。

    我總是在找我自己,但也沒有捉得著,其實就相當世界仔。你們兩個,說穿了都頗呆

  • Commitment of the suspect X

    (上面亂譯的。只因 commit 同時有奉獻與犯罪之意)
    (如果看倌怕看到劇情的話,請乾脆不要看。)

    (預告片)

    (「知覺與快樂的螺旋」結他鋼琴版—《神探伽利略》插曲)(播放完畢)

    1. 如果抱著看湯川和內海「大結局」的心願入場,你會大失所望。把「愛」套在湯川身上只是用來吸引福山粉絲入場的幌子,你不會看到《HERO》電影版般的結局。
    不過,「愛情」仍然有,而且是大悲劇。只不過不關湯川和內海的事罷,夠出人意表的。

    2. 先前有看倌說湯川是大配角。當然,由於石神(堤真一)和花岡(松雪泰子)的演技發揮得太強勁,湯川當然無法搶盡風頭,但我還是覺得湯川的角色有所發揮。這電影版的湯川亦比電視版的「立體」得多。(電視版內外完全無敵,不像人。今次就算某些人說他「宅」,也宅得像個人。)

    真正像大配角的,應該是內海。內海和草薙在電影版裡,像兩個傻瓜般,無事可為。(連內海僅有「被搶白」的鏡頭也顯得失色)(以前的搶白經典)

    3. 我最不明白的,就是不時聽到觀眾在笑。這明明不是喜劇,我整齣戲也沒笑過。
    (儘管我也知道某些是「笑位」,但連我覺得不好笑的,也聽到有人笑)

    也許沒資格說「同病相憐」,但我想說,我明白湯川和石神的心情。(也許只不過因為都是宅 )
    看著湯川和石神「發展」到最後,我真的覺得心如刀割、心碎了。(但石神跪倒嚎哭時,觀眾仍然在笑……)
    大家之所以笑得出,或者只是因為不夠「宅」的話,無法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又或者,有些人可能就只想盡情嘲笑)
    這其實是「宅的獻身」。

    雖然不是天才,但其實在下也有個「怪人」稱號啦,而且「伽利略」的手勢我也常做﹕
    (來源)
    只不過我做的不是弗來明左手定律,而是拿紙巾擤鼻涕吧……(想像在圖中加塊紙巾……~~feet~~)  

    (鼻敏感﹕圖書館員的完美職業病)

    4. 我一直誤以為片名應該是「嫌疑犯X之現身」,但原來真的是「獻身」。
    湯川學第一次找石神時,背後的長椅少了個露宿者,很容易留意到。(因為導演故意把兩段片拍成一樣,就只差一人,所以有點觀察力的人一定會發現。)
    但我以為導演只想順道講社會問題,沒想到原來是伏線。

    5. 依愚見,其實石神要掩飾這宗案,根本用不著多添殺孽。只要把那人碎屍後丟得有多遠就多遠,警方就很難查到正確的死亡時間了(想破壞DNA的話可嘗試先浸酸),於是也很難鎖定花岡。石神其實是「算得太盡」(怕警察懷疑花岡、花岡又抵不住盤問或被搜到甚麼)才想出這個「完美計劃」,但偏偏他算漏了「愛」,所以最後還是被湯川破了功。

    (又﹕其實碎屍比勒死應該會留下更多痕跡,並非那麼容易洗刷掉,所以也不見得是好方法。只是在石神家裡碎屍,警方大概不會想到去搜一個看來沒關係的住客。)

    不過,片中也有兩個問題。

    6. 首先是石神的觀念﹕「只要我認了罪,定了案。之後警察再找到真身的屍體也莫奈何」。
    當然,這可能是編劇的誤解,也可能只是石神「唔讀 law 讀 science」的合理結果。

    因為就算石神自己不上訴,理論上檢察官也可以提上訴推翻控罪。
    在香港這種普通法地區,說不定石神的如意算盤會成立。因為普通法的檢控官只代表政府提公訴而已,被告的權利要自己維護(當然,包括尋求協助)。如果他自己執意認罪的話,其他人應該是不能代他上訴的。
    但日本是大陸法地區,大陸法的檢察官代表國家尋求公義,理論上連被告也利益也要照顧。所以如果發現了真身,檢察官應該有權要求推翻原判—因為原判基於錯誤的事實,是不合公義的。當然,實行應該非常困難(參看中文維基非常上訴),但如果要「算到盡」的話,並非不可能。

    (當然,就算你自己不上訴,政府會否加控花岡謀殺,就是另一件事。「一事不再理」原則,應該只就個人而言,而非就案件而言。請參看英文維基 double jeopardy、日文維基一事不再理,另有三篇討論﹕。歡迎看倌指正補充。)

    (畢竟方某人也是「讀science唔讀law」,這一段找資料找了很久。如果還在中大學生會的話,肯定會回圖書館慢慢找資料,只是現在沒有這種時間了。)

    (補記已找到台灣刑事訴訟法,為了被告的利益,檢察官也有要求再審的權力。)

    7. 一開始的磁鐵殺人,經魚頭提醒,我也想到跟特別篇有何關係。

    這固然只是動量守恆,但湯川的示範似乎有點奇怪。因為既然那個「強力磁鐵」(釹磁石)可以吸住三粒鐵珠,大有可能連最後第四粒鐵珠也吸住(因為鐵本身會磁化,可以傳導磁力)。他的示範是一個受磁場影響的彈性碰撞,如果全部鐵珠都被吸住,就會變成非彈性碰撞。(速度變成「總動量除以總質量」,當然比原來的「總動量除以一粒鐵珠的質量」的結果為低。)
    除非湯川有個磁力「剛好能吸住三粒鐵珠,超出範圍的第四粒吸不到」才會做到這效果。

    當然,那個大型示範並無問題,反正那只不過是個粒子加速器而已。(帝都大學好像錢太多,總讓湯川做這種沒有研究價值超大型「實驗」,難道警視廳肯出錢乎﹖)
    問題反而是,為何會有人用這種裝備殺人﹖恐怕只有《空想科學讀本》的粉絲才會這樣做。
    把那麼巨型的設備拿出來,根本就是引人注意。有這樣的「異象」,想不讓警察查到才難。

    愚見認為,倒不如用反坦克火箭炮射過去比較省事。至少火箭炮可以收藏在車尾廂,而且在一個地區裡,買得到火箭炮的人(如黑社會)怎也比擁有超導磁鐵的人多。警方查起來也需時。
    當然,兇手的想法只是以為警察查不到原因,既然不知原因,就不會查到真相了。可謂「平生不識伽利略,便是殺人也枉然」。(不過,如上述,拿這種東西出來,怎會沒人見到﹖)

    補記﹕我誤會了,以為這是殺死少年的方法。但只不過是以一段新聞連到電影版。
    有這誤會,只因我先入為主,從特別篇一開始就以為,凶器是由外面射進去的……
    所以結局頗出我意料。

    8. 看完整個《伽利略》,那法醫與其叫美人監察醫(美女法醫),不如叫大食監察醫。
    倒不如話花岡個女(美里)是美少女,但我更有興趣的是特別篇的湯川學生塩野谷。(眼鏡控發作﹖)

    9. 片尾非常好,教訓一下喜歡「見字幕就走」的人。我幾乎想鼓掌。導演好野﹗

    (很好的主題曲,有人作了翻譯……我又要買﹖)

    延伸閱讀﹕
    譚劍—閱嫌疑犯X之獻身而心酸神探伽利略—嫌疑犯X之獻身
    沙丁魚—神探伽利略的中年危機
    台灣博客參觀神探伽利略廠景

    返黎講下電視版,我在 offical website 套了幅人物關係圖,十分有趣﹕

    有趣的不是 click 人名有介紹,而是請看湯川和內海的關係線上寫了甚麼……

    呵呵﹗原來日本人也用這個

  • (上星期日)《神探伽利略》第五集金句

    湯川﹕「做人不應憤世嫉俗,要過有邏輯有建設性的人生。其實那些自小在艱苦環境長大的人,不一定會有怪癖和性格古怪,我就是一個好例子。我爸爸媽媽很年輕就生下了我,經常朝不保夕,生活很艱苦。不過我就沒怪癖,性格也不古怪。」
    女學生﹕「不過我覺得你是怪人呢。」
    湯川﹕「真係好得意,好多人都係咁叫我。」

    ……
    湯川﹕「雖然妳罵我卑鄙又賴皮,但沒所謂。」
    內海﹕「還有一件事……你是否真的還沒有女朋友﹖」
    湯川﹕「妳又岔開話題了,我真不明白為何妳說話總是沒條理。妳要轉話題的話,先要給提示。例如說『先不說這個,我們轉個話題』。」
    內海﹕「如果你只會說這些,那就永遠都拔不掉胸口裡的鉛箭。」
    湯川﹕「甚麼鉛箭﹖」
    內海﹕「這東西對你來說沒有任何關係。
    湯川﹕「既然沒關係,幹嘛又要跟我說﹖﹗

    笑死。
    (如果你知道甚麼是「ECS四怪」的話,就更笑得落。)

  • 神七神七,不知日後會否有艘叫錢七

    (錢卓拉七號 )

    --------------

    [遊必有方]

    之前的兩個「她」,真是膽大包天。

    第一個她幾年前瞞著家人,跟朋友遊大西北。
    第二個她,剛剛一個人去了法國。

    單是看這個,大概已注定我們不可能在一起﹖
    因為在下最怕出門。

    以在下這種人的身子,要背大背包去操勞,擔保三日內就病起來。在外地病,想找醫生也煩。
    還有,內地有多可怕不用說,就是歐洲有些地方,也可以隨時有個旅客被宰掉的。單是看新聞就怕了,還要去……﹖
    (別說其他,剛剛又有香港人在郊野公園遇劫的新聞)

    這似乎說方某不適宜自由行,跟團可以了吧﹖也不然,因為我不喜歡跟團的節奏。
    我就試過在聖淘沙蠟像館看了個多小時,被舅父大罵﹕你這樣子怎跟團﹖
    (所以我沒有跟團嘛…… )
    如果我要去那些大博物館,可能要預留兩天才成。

    更不要說老媽有多緊張,有一晚見不到我就會膽心到不得了。
    (我試過約了正兄通宵下棋,之後被罵了一頓 )
    留在香港也如此,去千里之遙﹖不敢想像。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太﹖)。

    -------------

    新華社發未來新聞那件事,雖然道歉了,但那所謂道歉也不見得有甚麼誠意。

    如果只是提早寫定「成功」的報道,並無不可。
    但那篇是採訪稿,描寫細節過程。事情未發生就有「過程」,那不是作新聞是甚麼﹖

    這絕對不只是操作問題。(e.g. 貼錯訃聞)
    這是作假新聞的問題。

  • [兩齣戲]

    第一齣,是《幸福的味道》。香港魚蛋粉和日本讚岐烏冬 crossover,還反映了香港市區重建和日本下流社會的衝擊。這樣的港日合作,多多益善。

    哲也用廣東話說「魚蛋粉」和哲也媽媽用日文讀的那句「family discussion﹖」,非常可愛。

    奇就奇在以劉心悠作為香港的代表,她既不生於香港、亦不是香港人。就算她的廣東話非常流利,一聽口音就知道不是香港人。(我之前也不認識她,但在劇中聽她說話就知道了)
    當然,如果說女主角很早就離港留學,然後才回來,那麼廣東話有口音也勉強說得過去。
    又或者,在香港本土的年青女演員中要找個懂日文的,並不容易。
    (強調﹕我不是說她演得不好。只是說以一個非香港人演香港人,似乎有點怪。)

    最令我驚喜的,是把區徽洋紫荊鑲在櫻花裡的片頭。
    因為兩者碰巧都是五瓣的,我沒想過這一點。這樣的組合真是絕配。

    大學時曾有人爭論「日本國花是櫻花還是菊花」的問題,在下還寫了篇〈日本國花考〉初步整理日文資料。具體而言,日本沒有明定國花,菊花是天皇的家紋,但最廣為大眾接受的日本代表,卻是沒有官方地位的櫻花。
    在日文網頁中,兩種說法都有。也有些日本網頁意圖同時包括兩者,把菊花稱為「國花」、櫻花(樹)稱為「國木」的。

    ---

    第二齣是今早播出的《老友狗狗》。
    有些看倌應該一早進戲院看了。當時看香港的廣告,會以為是純笑片來的。但今天看得幾乎忍不住哭。

    「波子」那段,我還以為山田也死了。後來發現山田沒死,「波子臨死見到山田來接走牠」這一幕反而好像解不通。

    最後的那段,女孩在「毛毛」死後因為太痛苦,說不再養狗了﹔但到末尾,又說還是想養。
    我突然想起西西弗斯

    「人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快樂的。」

    就像本月《明報月刊》一篇文章所言,日本人的「美」始終是哀怨的。也許因為這樣,我對日本有種特別的感情。
    當然,日本人的那種感情,並非我們所能(/應﹖)比擬的﹕

    「日本文化是感情的,而且是悲情,缺少怒與笑。不過,日本卻不曾被哀婉唱衰。他們看事物往往悲觀、自虐。櫻花短暫讓他們感歎人生,但結果並非消沉,並非今朝有酒今朝醉,醉後何妨死便埋,而是抱著炸彈去撞擊美國軍艦。」

  • tests

    剛去了政府的基本法測試

    我跟同事的說法是﹕既然有得玩,點解唔去玩﹖
    這也確實是我的心態。

    二十分鐘答十五條選擇題,當然不會難。
    對於方某這種懶人而言,就跟以往的考試一樣,把資料看一次就算。由於已經很多年沒有讀基本法,所以我打開基本法網頁看了一次。

    當然我看的方式跟一般人可能有點不同,一般人可能是把條文背了(記性差如我當然做不到)。我就跟以往在中大學生會看章則一樣,尋找條文的背景「框架」。有些條文用字重覆,可以互相比較。有些條文略有不同,尤其值得比較,思考規定不同的原因。

    如果你看過例題的話,會發現有一條在正式試題中出現。

    其中有一條十分搞笑,問及哪一項不是特首職責,其中一個選擇是「委任三分之一立法會議員」。我懷疑這一條是用來針對澳門人的 。(根據澳門基本法,特首委任若干立法會議員)

    另外,有關籌委會組成的問題,其實嚴格而言不算「基本法知識」,因為根本不包括在基本法中。
    籌委會的組成方式記載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和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標題也沒有籌委會),這份文件在政府基本法網頁的基本法全文後作為附列文件。如果閣下「溫習」時懶惰、只看正文就會錯過了。

    唯一「考起」在下的題目,大概是最後一題,問香港可以跟外界簽訂的協議不包括哪方面。
    選擇有四個,「經濟」和「體育」都肯定包括(很簡單,你記得香港有份參與世貿和國際奧委會就成了),問題是應該選「旅遊」還是「環境保護」﹖(畢竟對於國際的旅遊組織沒甚麼認識)
    就直覺而言,很明顯應是「環境保護」,至少我們沒聽見香港有份簽署京都議定書。但我並不肯定「旅遊」的確包括在內。

    在我記憶中,基本法中唯一包括「環境保護」的條文應是第一百一十九條﹕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制定適當政策,促進和協調製造業、商業、旅遊業、房地產業、運輸業、公用事業、服務性行業、漁農業等各行業的發展,並注意環境保護。」

    需知道在八十年代草擬基本法的時候,環保就算對香港人也是個新觀念。
    所以我相信自己的印象沒錯。幸好亦如是(第一百五十一條)。

    --------------

    收到她對舊文一段遲來的回應,令我心如鹿撞。
    我知道如果把回應貼出來,她知道一定不高興,所以忍了手。

    事實上,我不單止對自己沒信心,我對未來根本就沒信心。
    (常常說,如果要縮班,第一個大概要裁我。剛發現減了課節,換著正常人應該高興,但我反而有點擔心……)
    我沒興趣擺脫胡兄說的三無狀況、不認為值得做、也不認為做得到。
    我不認為自己可以善解人意,甚至幾乎沒動力去善解人意。
    既然是這樣「頹廢」,你或許會問我「心動」來幹甚麼﹖除了「自然本能」之外,我也說不出想要、想做到甚麼。
    所以要讓自己不跟隨自然的盲動行事,以免再製造遺憾。

    如果與其他人沒有甚麼多瓜葛,若然有日上天要我的命,我也可以死得乾脆一點。至少不需要有太多牽掛。(當然,老媽和書這兩回事,始終是放不下的了。而之前的兩位女友,也一直在心中徘徊。我想到了那一天,「她」仍會在我心中出現的。)
    我們相處得還不夠多,所以她不知道我一向都是那麼灰的。(絕望先生)
    (同理,我有多了解她﹖這就是「盲」)

    演化,就是推動人們盲撞在一起,以完成基因複製的命令。
    人類的主觀幸福與否,並不在基因的考慮之內。

    ---

    後話﹕撇除個人觀感,這世界之所以越來越多「灰」的人,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已經令這世界越來越不適合人居的緣故。人類不想生兒育女、甚至不想活,其實是對惡劣環境的自然反應。
    我們的社會表面看來很美好,但其實已經不再是一個能令「人類」這物種健康生存下去的世界。

  • 如果你想知道咩叫「不擇手段」的話,呢篇文岩你﹕

    莊炭頭﹕你知道智庫是甚麼嗎?

    反正這人由從前到現在,都「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香港有人投俾佢,真係陰功。

    -------------

    [出口轉內銷之惡意轉移]

    @力為

    不愛人沒所謂,如果說得出做得到的話。頂多孤獨終老好了。

    傷害人是另一回事。
    傷害人不單是不愛人,亦是不愛己。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關心」(據聞出自德蘭修女,不過我是從畢華流那邊看到的)

    以「被傷害過」為藉口去傷害其他人,表面上是(借無辜者)報復,實際上是作賤自己。

    一個自愛的人,不傷害人,也不讓人傷害自己。

    (註﹕惡意轉移 transfer of malice / transferred intent,通常稱為「犯意轉移」,法學名詞。應用於犯人本來有意殺傷某人,但錯誤殺傷另一人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犯人無殺傷後者之意,但由於他有殺傷前者的意圖,所以法律把錯誤發生的後果視為「犯意轉移」,犯人仍被視為有意圖殺傷。如果犯人想謀殺甲而殺錯乙的話,仍會被控謀殺而非誤殺。
    中國古代法律中,這種情況稱為「誤殺/傷」,跟西方的「manslaughter」不同。詳見文中第99.1案的討論。)

  • (沒時間寫文,又搞貼文)

    ivyst 轉貼了宋先生那篇文,指出西方傳媒的偏頗報導和抗議行動,正令內地人以為西方各國「都要亡我」,轉而支持政府,令改善人權的路途更受阻礙。

    這種觀點當然不陌生,正如自稱「刁民」的人也「不刁」地寫了篇杯葛奧運,適得其反

    如果真的杯葛奧運,反而迫虎跳牆,令這群中國人轉投反西方的陣營,國家控制的傳媒機器,更將鋪天蓋地將事件無限鬧大,並以杯葛一事妖魔化西方國家,進一步鞏固已經接近失去常性的民族主義——中國最強大、也最危險的政治力量。
    ……
    剛柔並濟,永遠是最上乘的武學造詣。示威者嚴厲的公開指摘,讓世人知道中國正在營造盛世假象,是剛招;國際組織私下與北京對話,而非排斥,是柔勁。只有剛柔並施,才有希望推動中國前進。所以,聖火傳送要繼續,示威要繼續,譴責也要繼續,杯葛則不必……

    在下倒不是這樣想,先前已說,在我眼中「杯葛 vs 不杯葛」已是剛與柔。
    在「杯葛」這件事上我是「失敗主義者」,我從不相信大規模的「杯葛」會成事。今次「杯葛」和「示威」其實只是同一種「表態」的動作而已。

    事實上,要鞏固那虛偽的民族主義,不需要「杯葛」,更不需要「搶聖火」。只要火炬傳送路線上的示威者夠多,就已經足夠令國內憤青覺得「西方唔俾面,對中國不懷好意」。

    人要片面相信一件事,不需要特定原因的。

    介紹好文,同樣引自宋先生的〈中國為什麼容易被妖魔化﹖〉,直指「中國被妖魔化」的想法,只因為幾十年來共產黨為私利而進行民族主義愚民教育所導致的﹕

    ……我認為一個人遭別人誤解,首先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問題。……

    1. 今天不理智的民族主義地雷,皆拜中國愚民教育所賜。……由於我們愛國家、愛政府、愛黨一鍋燴的愚民教育,所以一旦看到西方對共產黨極權的批評,官方便用其愚民教育,說這是在批評中國,這是在反華辱華,一些接受這樣受害教育的人,便起來為虛幻的憤怒而戰鬥。……

    2. 作為落後國家一種天然的挨打感,導致別人的任何批評,都視為挑釁。……從鴉片戰爭到現在,我們都擺脫不了受虐狂狀態,這是整個民族心理扭曲、脆弱的表現,而這樣的脆弱和受虐心理,卻被我們糟糕的近現代史研究和意識形態需要而放大,從而形成了一種癲狂的民族主義情緒。

    3. 官方培養民眾的虐待狂的狀態,來反襯其作為所謂大救星的作用。……為什麼他們要愚弄民眾,培養這種的虛幻感呢﹖那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是武力奪取政權,而且是在日本凌侵中國時發國難財而壯大,害怕民眾不服他們,從而採取一系列的洗腦策略,從而成功地在民眾腦中植入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樣的芯片,從而令民眾完全喪失獨立思考能力。……

    4. 植入「大救星」芯片,誇大帝國主義侵略史,培養民族主義鴉片。

    5. 為黨派利益而非為民族利益的外交政策,是東西方摩擦而至導致中方所謂妖魔化的一個原因。……即便是如今,官方的外交政策中,朋友與否的概念,還是黨派和意識形態凌駕於國家、民族利益,一大世界景觀就是,誰被民主自由的世界認為是流氓政權,誰便是中國官方的朋友,如朝鮮、古巴等,這樣為黨派利益不顧一切的不理智選擇,你讓西方怎麼評價你﹖……

    6. 極權統治是導致西方「妖魔化」中國政府的真正原因。……極權制度導致許多方面的走樣。……可以這樣說,這次國際上對西藏事件的強烈反彈,乃至有些不實報道,可能有他們自身價值觀與偏向的問題,但最重要的是,中國官方的封鎖態度和應對危機公關的能力,極其低下,他們以為用此前一手遮天的做法,便可消彌世間的一切不同聲音與質疑,這其實是自欺欺人。不能真實報道,當然難免在一定程度上不實,而被中國官方誇大為「妖魔化」。

    7. 不理智的民族主義是柄雙刃劍,民眾和國家是最終的受害者。……官方已經成功地偷換概念,成功地將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而且他們為了黨派利益,成功地「妖魔化」民主自由,讓民眾覺得中國不適宜於搞民主自由,從而完成對民眾利益的綁架。……比如台海問題,他們對台海強硬,不是他們愛國,是因為這對不理智的民族主義者、不清醒的愛國主義者無法交待,因為這會涉及到他的統治合法性。……我也希望統一,但你不放棄黨派私利,不放棄獨裁統一,台灣怎麼統一﹖能享受到民主自由,誰願意統一到一個獨裁政權之下﹖……中國不改變其獨裁統治,用黨派利益來與全世界的民主自由國家和國內民眾的利益作對,如果你不幸被妖魔化,你能怨誰呢﹖

    繼續玩民族主義吧﹗儘管連共產黨也知道那是飲鴆止渴。

    上帝要他滅亡,先要使他瘋狂。
    若然中國要滅亡,也肯定不是亡於西方那些「狼虎之邦」,而是死在自己手上。

    我從來沒有那種「國際友人都協助中國人權進步」的幻想,美國佬想圍堵中國,我向來都知道。
    但「西方都要亡我中國」,其實也是同樣的幻想。
    (怕被亡的,不是中國,是中國共產黨。)

    ------------------------------------

    再一篇同感文章,不過不是國家大事,是兒女私情﹕(粗口,慎入)

    咁但係又唔係喎,X,我治療情傷,都兩年未好返啦!咁點解,人地啲情傷,一個月就已經可以埋口重要無埋疤架?喂,家陣我啲身陳代謝咁X慢架咩?

    再一次演示人類厚臉皮和無恥的演化需要。

  • Diedie-ist Momoko chan

    剛剛發現,你不知道的「死死」小丸子﹕

    情人節的當天,連長得一副絕對什麼巧克力也收不到的男生都看起來異常地興奮,而長得一副一定會被甩的女生也都胸前抱著巧克力,一臉興沖沖的皮子。才國小的小孩子而已,為什麼就有那種令人覺得噁心的熱烈氣氛呢﹖就像是臭鼬們同時放屁、孔雀同時開屏並跳著怪異的舞蹈,或是鈴蟲同時發出奇怪的鳴聲一樣的狀況

    桃子的童年》櫻桃子,新店﹕尖端,1999。p.107-108

    ---------------

    中七的同學,突然來找我「救命」,問我「傳統建築」的書在哪裡。

    「賴永祥迷」如我,當然立即想到﹕920。
    可是,根據圖書館員的 probing 習性,我當然要問清楚她要來幹甚麼。(因為不知道要甚麼就不可能找到適合的東西。)

    原來做報告要用的,於是介紹她看放在920的《中國木建築》和680的《中國建築史》。

    生﹕我不是要建築「史」啦。
    我﹕講建築史的書,也應該有些跟建築樣式有關的事吧。

    再聽到她說去了考察要寫報告,那麼去了哪裡﹖
    答曰﹕天后廟。

    那就簡單啦﹗我們本來就有本《香港天后崇拜》嘛﹗

    生﹕我是要天后廟,不是崇拜。
    我﹕說天后的書總會講廟吧。

    生﹕哎呀﹗怎麼我沒一開始就來找你﹖
    我﹕是啊﹗為何妳不一開始就找我呢﹖

    (教育局讓我坐在這裡不就是幫你們找東西的嗎﹖)

    最後她還是沒借走那幾本書,只要了《中國木建築》。

  • humour based on knowledge

    「朋友」跟「老媽」終於有個相似點,就是很喜歡叫我找女朋友。

    老媽最近竟然說﹕「求其」搵個都好。我﹕(她敢情是想得慌了)

    講左 N 咁多次,我係冇諗住搵女朋友,唔係「唔追女仔」。得閒不如飲杯茶食個包,冇咁煩。

    怕輸﹖從沒否認過,怕輸犯法的麼﹖

    魚頭和琪miss都說自己像「乾物女」,那麼在下不就是乾魚男乙條嘛。
    看到螢之光的廣告,覺得就像電車男一樣,都是在以「拯救」來歧視某些不適應主流生活的人。

    --------------

    在「聞見思錄」那邊見到這個笑話﹕戈林
    (聞見思錄)

    當我「陰陰嘴笑」時,被一個中一手下見到了(沒辦法,在圖書館,就是休息中也對著學生的……),湊過來問﹕「有甚麼好笑﹖」

    我﹕「俾你睇你都唔識笑架啦。」
    他堅持要看,於是就給他看。他看完後完全沒有感覺。
    我﹕「都話左你睇唔明架啦。」

    不是好老師的榜樣喔﹖想來也是。
    是我耐性不夠,應該解釋給他聽這笑話如何好笑,甚至舉例﹕

    果凍﹕毛澤凍
    石廠﹕蔣介石廠 (其實毛澤東廠也成)
    「仙跡林」改名「史太林
    酒家﹕鄧小瓶
    航空公司﹕李鵬飛機公司
    樓盤﹕董建華庭 (字面上倒不錯﹕懂得興建華庭)
    武館﹕曾蔭拳館
    零食﹕小布薯片 (阿爾蓋達終於可以「壯志飢餐胡虜肉」)
    ……等等

    如果不怕給人炒的話,甚至可以把椰撻改為「煮椰酥」。(敢賣的那間大概叫「猶大餅店」)

    (畫外音﹕其實一點也不好笑,我們不是已經有「德成僱傭」了嗎﹖)

    (註﹕那家公司叫「得成僱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