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 其實校友會的事也很忙,在這裡打打廣告﹕

    1. 誠邀校友參與以下活動﹕

    a. 參加12月校友聚餐後,有沒有甚麼感想希望跟大家分享﹖歡迎提供給校友會(請附上姓名和入學年份),整理後將於校刊刊出。

    b. 校友們對職業和進修有沒有東西想跟校內同學分享﹖如果你沒時間回校,亦可以作文字分享﹗校友會將在校內設立壁報板,向學生宣傳,亦希望向他們提供師兄師姐的經驗,相信對他們大有俾益。

    c. 各位的身邊(甚至自己﹗)有沒有一些思想正面,可為學生榜樣的校友﹖有的話可通知本會,本會將邀請校園電視台訪問他們,跟學生分享經歷。

    2. 四至六月校友會活動日為﹕17/4, 15/5, 19/6
    有興趣參與的校友,可聯絡余俊垣老師。

    3. 本年度工作計劃歡迎圍觀﹕http://forum.plk83aa.com/viewtopic.php?f=5&t=158

    法團校董會的模擬章程已收到,但因為我們要先行一步,所以規定有些不吻合的地方,所以要詳細研究一下。

    ----------------

    核電那篇討論中,談及煤礦和鈾礦開採的比較,所以嘗試拿了一些數字作估算,有興趣的看倌可以一看。

    有很多人都沒搞清楚日本氣象廳震度階級和其他地震測量單位有不同(包括本月明報月刊一篇文章),所以在下從英文維基翻譯了一篇到中文維基。如果有時間的還可看看日文維基。

    庫大說今天要去美孚聲援居民(雖然我想有病的人應該休息一下比較好),不過在下要去另一場聽講,看倌有心的不妨相助。

    大家在玩的文字雲,在下的那個其實頗滑稽,排頭的竟然是「因為」﹕

    「因為…香港…不是…他們…如果…可以…沒有…自己…」

    ----------------

    個人感想﹕

    1. 教師發展活動,似乎讓同事以為他們應該要多給在下讚賞。
    其實我們都不是小朋友,讚賞已不是太重要(有當然好),最重要的是,我找的資料,你們真的有用。如果發覺幫到你們的話,比一句讚賞更令我高興。

    2. 間中就有人問是否要介紹女性朋友給我認識。老實說聽起來很囧。
    方某不擅交際,是事實,不會因為「有介紹」就得米。但其實也從沒抗拒認識朋友(無論異性同性),也不是不安於室到要找人幫手「搵女人」的地步。

    說了多次的也只是「沒打算再拍拖」而已,朋友可以有很多種的。大家相處覺得夾的就見多幾次,冇咁夾咪見少d,就那麼簡單。
    會不會碰巧遇上一個配合到可以一起的﹖官腔是「不排除」,但奢望就無謂了。無謂謀住「求偶」,做人自然得多。

    我這種人找到配合的對象,應該會難過LHC希格斯粒子

  • 星期五去了道風山退修。

    我對對聯的興趣比較大,雖然不期望那些對聯全都對得好(總覺得教會的中文很怪),好像聖殿這副聯,平仄其實不對的(上和意都是仄聲,同和而都是平聲,短聯不應該撞聲的)﹕
    不過意景很有趣。

    這是飯堂的﹕

    (果然是打算向佛道教徒傳基督教的設計,竟然用上道德經的「眾妙之門」……)

    其實由墳場向下望,就是萬佛寺和市中心﹕

    大十字架前另一副聯﹕

    這張一定要給家裡的馬騮們看﹕
    (據聞還有野豬出沒)

    (馬嬲﹕喂﹗我地冇咁惡喎﹗)

    這張有趣的是,爛木生出菇,菇也生出霉了﹕

    ---

    想不到呀,在學校已經「摺」起來的在下,竟然也被同事指「很有堅持」(堅持摺﹖),跟當年同學的評語一樣……
    更想不到的是,竟然還有同事說在下「勇敢」,這是在下從來不會放在自己身上的詞。

    又,也許這兩年是「好年」,很多同事都結婚,開始要盤算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責任了。

    驚訝地發覺,自己既已身在圖書館,行研究的路亦早已不通,當下已經想不出甚麼其他「夢想」出來了。雖然這一點早就知道,不過被要求「寫夢想」的時候,感覺怪異。

    只寫了句﹕希望退休後可以全職看書寫書評……

  • 星期日到了「餅家」拜年,又食又拎。

    楊桃好吃到不行,完全不是外頭買到的貨色,冇「筋」而不「澀」。「餅爸」說香港水土不算好,但就近栽種、不用化肥、有好品種、豐富的知識,仍然可以種到好的水果。(還有桃花,不聽不知,原來花蕾全開才是好,下次別給人騙了——儘管在下從不買花。)

    可惜香港農業衰落,連餅也謀他業,無人能發揚光大,市民也吃不到最新鮮最靚的水果。
    香港如果只容得下地產業服務業,雖然有一批人會發達,但其實是很可悲的。

    -------------

    子華金句﹕

    「最衰都係董建華」

    昨日金句﹕

    「成日放閃光,好易畀人con

    是日笑點﹕

    問中一組員﹕「你知不知道誰是王丹﹖」應曰﹕「…女人﹖」

  • neutrino 2

    校慶,才有機會見到很多舊同學。

    但自認亞斯伯格、認人奇差如方某,有很多不太熟的同學名字當然也就忘記了。於是遇見舊同學時﹕

    幾個同學﹕認唔認得我地﹖

    方﹕……樣個個都認得,名就唔記得。

    幾個同學﹕頭先幾個Miss阿Sir都係咁講,做左老師果然都係一模一樣。

    我不好意思說的是﹕其實何需等到當上老師﹖讀書時只要一年不同班,我也可能忘了你們的名字……
    叫我認書,比認人容易上千百倍啦。

    在校慶聚餐,朱莊振臂一呼找了很多同學回來。大家都談得很有興致——這「大家」當然不包括在下,我做得到的那種,只能叫「寒暄幾句」。

    也不只今日,其實當年我在班裡跟同學也沒兩句——因為沒甚麼共同話題。

    我的「地頭」在圖書館,除了班裡幾個較談得來的同學之外,朋友幾乎都在圖書館。所以跟圖書館的師妹分手,特別痛苦——因為似乎「沒朋友」了。

    雖然,後來反思,其實我跟師妹們的交往,跟班裡的同學交往,除了說話多一點之外,真的有很大分別嗎﹖

    所以,後來才寫了篇中微子

    幸好發現雞髀兩公婆帶同BB女出席,我才找到語題解困。

    先前說要賀施樂結婚,才想起自己從來沒「八卦」過人家喜歡什麼。結果唯有選一些看起來體面、而且應該人人都用得著的東西,免得浪費。

    這是重點﹕

    很高興見到大家,真的。雖然你們面對的還是性情孤癖、不擅應對的在下。

  • 因為終於輪到自己,所以今天一早去了參加「教育主日」。

    堂友紛紛上前領聖餐的時候,有位小朋友不小心把餅跌了。
    既然聲稱是聖體,自然不能掉進垃圾桶算數。於是牧師掃兩下就吃了它,另發一片給小朋友。

    希望他回家不會肚痛吧

    ---

    會後,既然已到附近,而且任職五年都沒去過,於是走上當地公共圖書館看看。
    到了圖書館大門,忽然昂首闊步,好像大老闆巡視業務的姿態走進去。
    (別問我為何要如此「扮野」,我也不知道)

    地方不大,但還不算太小。
    在書架上竟然還見到《吹水無邊》,似乎是零九年才買,該年借出五次 (另一次無聊舉動﹕where's my book)。之後揭揭同架道長的書,借出次數當然比我多。
    見到《如何閱讀一本書》和《越讀者》,再揭,借出次數比道長和在下的都多。也好,說明讀者是識貨的。

    然後「巡視」到法律那幾層,竟然見不到《香港法概論》,單講基本法的反而有幾本。那是不是有點過分了呢﹖我覺得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每一所都應該有一本《香港法概論》。(回家再查網上目錄,原來有兩本的,只是一本借出了,另一本在公開大學特藏。)

    在書架邊走著,見到旁邊有人拿起手提電話,立即定眼看著他。
    以前在公共圖書館工作的反射動作﹕就是警惕是否有人打算用數碼相機當免費影印機。

    ----------------

    話說回來,昨天在 pageone 除了豪買《The Lego Book》之外,還在門口見到一本有趣的書﹕
    男人的上半身去哪了》(專頁)

    只揭了幾個章節﹕
    —男人的三項基本需求:支持、忠誠、性
    —千萬別說:「我們聊聊吧」
    —第一個重點:他想和你上床
    —男人如何區分女人是玩物還是結婚對象
    —媽寶

    感想﹕
    1. 大體而言說得沒錯。
    2. 看「玩物還是結婚對象」這章,回想以往,似乎有些舉動會令人覺得自己不認真吧 。雖然從來沒想過「只是玩玩下」,但根本也從沒處理好人際關係的複雜面吧﹖

    「媽寶」那章是特意揭的 。作者說「為何男人親老媽多於老婆」我沒法置評,不過他最後告誡女士們親媽媽的男士還是比較好那一段,我覺得可圈可點﹕

    母子關係是一個男人最基本、最有經驗、亦是最容易的異性關係,他身上甚至流著她的血。假如一個男人連跟他老媽都相處不來,那麼他也很難跟其他女人相處得來。(大意如此)

    對於這一段,我可以想像有些朋友一定會提出他跟老媽相處的糟糕例子。社會描述永遠都有反例,不過我相信作者說的對大部分男人(尤其獨子)都是相符的。
    對大部分男人而言,媽媽不用「追求」,她總是愛你的,而且兩母子沒隔夜仇,她總願意原諒你,所以就算老媽再煩,也應該是世上最易相處的女人。除非這人的老媽有特別問題,否則他跟自己老媽也無法相處的話,的確會令人懷疑他是否有能力跟其他女人相處。

    當然,正因為「老媽」的特殊屬性,跟老媽相處得來絕不等於跟其他女人也相處得來。畢竟你不是她們生出來的。

  • 完全不想在周末做正經事了,更不想開文講政治,所以找些瑣事來說。

    有位師妹在面書問了一個問題﹕

    有兩個女人: A-好樣身材平平,B-樣子中等身材超正, 男人們, 你會選擇誰??

    我答﹕

    我向來覺得兩人一起,相處得好最重要,樣貌身材都是bonus而已。

    如果要玩假設性問題,假設其他條件全部一樣(但其實沒可能,所以這種問題基本上是誤導性的),那麼選B是比較「實際」的。因為樣靚除了看之外就別無用途,身材除了看之外,還有床笫之間的實際「利益」。

    答完之後,我還是要強調,這種假設性問題是誤導性的,不能因我的答案而認為身材比樣貌重要,因為世上永無兩個一樣的人

    舉個例,如果把問題改為「樣超正但身材完全冇」和「樣勁醜但身材超正」,答案可能又有分別。冇身材既李嘉欣同身材勁既黃夏蕙你會揀邊個﹖

    都係果句,脫離了人的內心而單討論外表,其實很難得出有意義的答案
    (如果李嘉欣心地極差而黃夏蕙心腸極好,又點計﹖)

    事實上在下喜歡過的人,就有些是個人認為樣貌漂亮但身材平平的、也有身材好的,亦有不論樣貌或身材,只因為相處日久而喜歡上的。所以我並不會認為樣貌或身材任一因素,會重要到足以作出決擇的地步。

    當然,我不能虛偽地說外在條件完全不重要、自己不看女性的外表(我也會膚淺到單看外表就覺得某人可愛)﹔但其實最影響幸福與否的,是內在條件。明白後者尤其重要。

    外表的影響,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對於後來的長期關係,就不及內在條件重要。
    就我而言,兩人相處得好、互相了解和信任,比樣貌身材都重要。

    所謂樣貌身材平平,其實不就是正常麼﹖正常也就不是問題啦。

    ---

    這類問題似乎是說一千年也不會消失的,正如「處女情意結問題」,最近在 hkblog 又再牽起爭議。(不要問我他們說了甚麼,我說了對 hkblog 沒興趣)

    很久以前我就說過,「守貞」本身是好事,但一個人(雖然其實通常只計較女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跟他/她一起,問題並不是在於「處」不「處」。

    「處」與否只是「做過 vs 沒做過」的分別,一個人以甚麼心態去「做」,其實比「做不做」本身更重要。
    來個比喻﹕正如「殺人」通常而言不道德,但警匪槍戰中警察打死劫匪,你會說他「錯」麼﹖評價總要看情境,重點存乎一心。

    我會介意一個女人濫交、隨便,多於介意她曾經跟人上過床。一個濫交的人當然不是「處」,但不是「處」不等於就是濫交隨便。如果她是以很慎重的態度去戀愛,然後只跟這戀人發生關係,就算不及「守貞」的高標準,也不算得上不可接受的。

    我會想﹕我跟她一起,不是一樣想跟她做嗎﹖(事實上有沒有做是另一回事) 那麼之前的男人想跟她做,又有甚麼出奇﹖

    重點始終是,你究竟抱甚麼心態去做一件事。

  • 一聽呢首歌,就頂唔順﹕


    最愛—《嫌疑犯X之獻身》主題曲
    作詞、作曲:福山雅治 / 歌:KOH+ (譯詞來自唱片公司,不覺得譯得好,有些也許譯得更好)

    夢のような人だから (是如夢似幻的人兒)
    yume no youna hito dakara
    夢のように消えるのです (因而如夢般的消失)
    yume no youni kieru no desu
    その定めを知りながら (雖然明知道那是命中註定)
    sono sadame wo shiri nagara
    捲られてきた季節のページ (纏繞著季節的一頁頁)
    mekurarete kita kisetsu no peeji
    落ちては溶ける粉雪みたい (宛如墜落融化的粉雪)
    ochite wa tokeru konayuki mitai
    止まらない想い (無法扼止的思念)
    tomaranai omoi

    愛さなくていいから (即使不愛我也無所謂)
    aisanakute ii kara
    遠くで見守ってて (只要遠遠的守護你)
    tooku de mimamottete
    強がってるんだよ (我是在逞強)
    tsuyogatteru n da yo
    でも繋がってたいんだよ (想要與你緊緊相繫)
    demo tsunagattetai n da yo
    あなたが まだ好きだから (因為我還愛著你)
    anata ga mada suki dakara

    もっと泣けばよかった (再大聲地哭泣就好)
    motto nakeba yokatta
    もっと笑えばよかった (再多一點歡笑就好)
    motto waraeba yokatta
    バカだなって言ってよ (說我好傻呀)
    baka da na tte itte yo
    気にするなって言ってよ (要我別在意呀)
    ki ni suru na tte itte yo
    あなたに ただ逢いたくて (我只是想要見你而已)
    anata ni tada aitakute

    初めてでした これまでの日々 (在有生以來 第一次)
    hajimete deshita kore made no hibi
    間違ってないと思えたこと (覺得自己沒有錯)
    machigattenai to omoeta koto
    陽だまりみたいな その笑顔 (那笑容如同陽光一般)
    hidamari mitai na sono egao
    生きる道を照らしてくれました (為我照耀生路)
    ikiru michi wo terashite kuremashita
    心の雨に傘をくれたのは (在心雨中為我撐起雨傘的)
    kokoro no ame ni kasa wo kureta no wa
    あなたひとりだった... (只有你一人)
    anata hitori datta...

    愛せなくていいから (即使不能愛你也好)
    aisenakute ii kara
    ここから見守ってる (只要從這裡守護你)
    koko kara mimamotteru
    強がってるんだよ (我是在逞強)
    tsuyogatteru n da yo
    でも繋がってたいんだよ (想要與你緊緊相繫)
    demo tsunagattetai n da yo
    あなたが まだ好きだから (因為我還愛著你)
    anata ga mada suki dakara

    おなじ月の下で (在同樣的明月下)
    onaji tsuki no shita de
    おなじ涙流した (流下同樣的淚水)
    onaji namida nagashita
    ダメなんだよって (說已經不行了)
    dame nanda yo tte
    離れたくないって (說不想分開)
    hanaretakunai tte
    ただひとこと ただ言えなくて (但還是說不出那一句話)
    tada hitokoto tada ienakute

    いつか生命の旅 (在生命的旅程)
    itsuka inochi no tabi
    終わるその時も (終結的那時候)
    owaru sono toki mo
    祈るでしょう (也會祈禱吧)
    inoru deshou
    あなたが憧れた (你所憧憬的)
    anata ga akogareta
    「あなた」であることを (「自己」)
    "anata" de aru koto wo
    その笑顔を 幸せを (那笑容 還有幸福)
    sono egao wo shiawase wo

    愛さなくていいから (即使不愛我也無所謂)
    aisanakute ii kara
    遠くで見守ってて (只要遠遠的守護你)
    tooku de mimamottete
    強がってるんだよ (我是在逞強)
    tsuyogatteru n da yo
    でも繋がってたいんだよ (想要與你緊緊相繫)
    demo tsunagattetai n da yo
    あなたが まだ好きだから (因為我還愛著你)
    anata ga mada suki dakara

    もっと泣けばよかった (再大聲地哭泣就好)
    motto nakeba yokatta
    もっと笑えばよかったのかな (再多一點歡笑就好)
    motto waraeba yokatta no kana
    バカだなって言ってよ (說我好傻呀)
    baka da na tte itte yo
    気にするなって言ってよ (要我別在意呀)
    ki ni suru na tte itte yo
    あなたに ただ逢いたくて (我只是想要見你而已)
    anata ni tada aitakute

    あなたに ただ逢いたくて (我只是想要見你而已)
    anata ni tada aitakute

  • Bonk: The Curious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Sex

    一起搞吧﹗科學與性的奇異交配》Mary Roach,台北﹕時報,2009

    (Bonk 是甚麼意思﹖自己看)

    Mary Roach就是上次介紹過《不過是具屍體﹗》的作者,她好像老是喜歡找這些平常人不想碰的題材去寫,還要尷尬地查有關性變態的期刊論文和環球遊歷參觀,甚至為了超音波拍攝性行為期間的器官影像,而把無辜的老公拉下水。又一「人做我唔做,殺出新血路」的例子。

    本書如同《不過是具屍體﹗》的作風,以風趣的文筆介紹這些令人尷尬的題目。受作者訪問、台灣專研陰莖手術的許耕榕醫師亦受出版社邀請寫推薦文,他竟然說不知作者的譯名會否被改成「美麗.裸軀」﹗(譯名是「瑪麗.羅曲」,用國語讀近乎一樣)
    如果作者讀得懂中文,我想她一定笑翻了。

    這位許醫師本身就很幽默,他向作者形容說陰莖絕少「蔣中正」,「大部分的男人都是共產黨,左傾﹗其次為下彎,就像鞠躬的日本人﹗第三名是,右傾﹗第四,往上,像隻大象﹗」(p.128, 146)
    (頭一句很明顯是解嚴後才可以說出口,否則警總找上門可不好笑)

    就跟作者一樣,在這種令人尷尬、有時甚至令人恐懼(如性變態/性倒錯)的話題中,作者的幽默取態倒是很能令人心情放鬆下來。就跟《不過是具屍體﹗》一樣,本書不是很有系統的研究或性學研究史著作,而是從性學研究的歷史和現況中抽取一些特色片段,再加上個人體驗(難聽點說﹕獵奇)而成的作品。
    在這類敏感題材而言,本書很能起「開眼界」的作用。我想除非你是性學家,否則在本書中一定會找到你未聽聞過的東西。

    不過,說的容易做的難,與作者輕鬆暢談相比,號稱「性開放」的今日,性研究仍是地雷處處﹕

    「衛生署署長艾德絲(Joycelyn Elders)於世界愛滋病日的演講中,建議大眾也許應該『學習自慰』,旋即遭前總統柯林頓免職。
    『試想,計畫名稱中若有『自慰』這個字眼,我還能爭取研究經費嗎﹖』施洛德醫師順口接著說﹕『自慰,實在是位於敏感地帶(touchy area)。』一語道破自慰研究領域的精髓。」(p.198)

    (同樣的例子,經濟學家也遇過。行為經濟學家 Dan Ariely 在《誰說人是理性的》就描述過他們一個性興奮對決策影響的研究,因為涉及自慰和色情照片而受質疑阻撓的事。)

    越不清楚,越多人亂試,後果也就越嚴重,於是社會就越有壓力去禁制這些事。但很多人看不出這是惡性循環。在後面的筆記我就說﹕「不能坦率地交流是一切問題的開端」。
    認識,才是改變不幸的開始。

    (突然想起這首主題曲)

    ---

    筆記,或挑骨頭﹕

    p.144 「男人躺在乙烯基材質的檢驗臺上」

    我想「乙烯基」是 ethylene 的直譯,但其實這裡指的是「聚乙烯」 polyethylene,只是外國人懶惰慣了簡單稱呼。

    p.157 「國際保育組織『信任地球』(Earthtrust)」

    我想譯成「地球信託」比較貼切。

    p.191 「至少有一間實驗室在樣本中發現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它是構成精液之前列腺液中的一種酵母菌。」

    首先,既是「」(舊稱「酵素」)就不會是「酵母菌」。
    其次,prostatic acid phosphatase 中譯的確有這樣的譯法,但從字面論,我還是覺得「性」字是不必要的。

    p.211 「兩顆果」應為「蘋果」。

    p.238-239 「女人的性器官對性愛影像照單全收,女人卻經常表示自己不為所動。若以『感受』為尊,女人對色情的呈現其實非常吹毛求疵。荷蘭學者艾倫.朗(Ellen Laan)的研究表示,根據女人的(主觀)意見,其性興奮程度在觀賞『以滿足女性為主』的成人影片時大為提升。……席佛絲的發現果然沒錯,不論是哪一種影片,艾倫.朗研究中的女性陰道光體積變化並無差異。她的受試者或許較喜歡『以滿足女性為主』的影片,並認為這樣的影片更能撩撥性慾,她們的身體卻訴說著截然不同的故事。
    ……令人哀痛的強暴可以提供貼切的解釋。我自雷文的一篇論文得知,偶爾會有強暴受害者表示,雖然處於恐懼、憤怒、厭惡交織的情緒,但身體依舊會有所反應。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上一章,西普絲基藉由研究脊椎受損的女性探討性興奮的結果。」

    這段文字說明了名句「口裡說不要,身體挺老實」的生理原因,是因為口和身體受兩套神經系統的支配(在上一章有討論),所以心理上的主觀意願和生理反應可以分離。同一種分離其實在脊椎受損的男性身上也可以觀察到,甚至正常男性身上間中也會發生(一個不幸的例子)。不過一般男性的主觀性慾和生理反應,似乎比女性的接近和一致。

    p.254 「看起來百聊賴」似乎應是「百無聊賴」。

    p.265 「黑猩猩和猩猩(orangutan)」

    Google是這樣譯的,中文維基也是這樣叫的(原因是系統分類樹重新排列)。但我認為其實不應用「猩猩」這個籠統名稱,因為讀者見到「猩猩」可能同時想起黑猩猩矮黑猩猩(巴布諾猿)、大猩猩和褐猩猩(紅毛猩猩)。但 orangutan 這個源自馬來語的名字只指褐猩猩。

    一般人不會去理會系統分類樹重新排列,把黑猩猩、矮黑猩猩和大猩猩都劃入「人亞科」,令「猩猩亞科」只餘下紅毛猩猩這種事的。一本科普書籍的翻譯應該顧及一般讀者的認知方式。
    (以基因分析親緣關係的確會得出這種結果,以往把幾種「猩猩」歸於一亞科而人類獨立一亞科,只不過因為人類自以為很獨特而已。)

    p.268 「國際社會女性性健康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Women's Sexual Health)」中「社會」二字純屬多餘(因為 society 實指協會而非社會)。

    p.271 「嗅覺與味覺治療研究基金會(Smell and Taste Treatment and Research Foundation)」似乎應譯成「嗅覺與味覺治療及研究基金會」。

    p.273 「根據《大猩猩之繁殖生物學》(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he Great Apes)」

    如上述,「大猩猩」是「一種」生物(Gorilla),Great Apes這個集合詞應譯作「大」。

    p.279-280 「『有穩定交往對象的女同志,不但能夠有效地滿足伴侶,而且比起討好妻子的丈夫們,更能毫無保留地將自己融入性愛……』,大部分的異性戀男子『會因過分專注自己的性感受,而疏漏了伴侶參與的程度。僅有少數丈夫能充分掌握配偶的性興奮程度,也不忘協助她擴展快感……而不是企圖強迫女方快速地升高投入性愛的程度』。
    同樣的批評也適用於異性戀女子﹕『這種以達成目標為先的傾向,想要完成任務的心態,在異性戀女性身上十分普遍,幾乎與其男性伴侶不相上下。』她們只顧著刺激配偶的性器官,對他的乳頭,還有其他的一切視而不見。相反的,男同志卻恣意探索伴侶,版圖遍布全身各處。他們與女同志一樣,擅長挑逗,恰與妻子們形成對比﹕『少有妻子能察覺丈夫於高潮來臨前的反應,使之停留在高度性興奮的狀態。』
    麥斯特指出異性戀者本就處於劣勢,因為他們沒有所謂『性別同理心』(gender empathy)的優勢,只有同志才知道如何做到『己所欲者,亦施於人』。……不過,只要坦說出自己的說法,同理心的隔閡絕非無法逾越。麥斯特與強生的研究另有一項重大發現,即相較於異性戀族群,同志更能自在、坦率地表達自己的喜惡。」

    男女宜乎留意這一段,所以整段抄了。我要特別強調的是﹕不能坦率地交流是一切問題的開端,真正有默契的人沒你想像的那麼多。當然這又要感謝我們那些盡力壓制「談性」的衛道士。

    (後話,「坦承」應是「坦誠」)

  • 收到八三廿五周年校慶聚餐的日期,找人做司儀才發現原來當晚剛巧有個同班同學結婚。

    (又是人家結婚我不知,由此可見我們有多「老友」
    跟所有人都關係平平,所以都係預左孤獨終老。)

    就不講自己,對校友會也有問題﹕我那班的同學應該全部都會去了婚禮,即是少了兩三圍……

    ----------------

    肥醫生﹕分道

    (星爺都有話﹕凡事太盡,緣份定必早盡)

    (後話﹕天道出左本《論盡基督徒》,值得教徒自己讀來反省一下。)

    ----------------

    一段很藝術化,表現生物演化的塗鴉片,要給點耐性看﹕

    BIG BANG BIG BOOM - the new wall-painted animation by BLU from blu on Vimeo.

    (轉載自小城科學)

    P.S. 之前介紹過,我最喜歡、最簡單介紹「演化」的片頭就是美國PBS《Evolution》的片頭(04:35開始)﹕

    每次看也是那麼感動。

  • 近來看了的書,都沒時間寫,還有幾本在排隊。現在先簡短介紹幾本﹕

    跟著達爾文去旅行:第二次環遊世界之旅(巴塔哥尼亞高原和火地島)》(IN VIAGGIO CON DARWIN: IL SECONDO GIRO ATTORNO AL MONDO Patagonia e Terra del Fuoco),Luca Novelli,台北﹕臉譜,2009

    之前提過,是受精美包裝吸引而買的,中文科普書有這種裝潢(甚至把硬皮的書角造成圓角)算是罕見。作者跟隨國際團隊,重走達爾文二百年前環遊世界的路線。作者以達爾文為第一身,把他由二百年前拉到現代,帶大家一起重歷這段旅程。書中有很多今昔對比,有很多達爾文當年抓來做標本甚至當食物的特有種,現在不是已成為不准捕捉的瀕危受保護動物就是已經絕了種。

    按書名看來,這屬於旅途的第一段,作者應該還會寫出隨後各段路程。但中文出版商還會不會繼續翻譯下去呢﹖似乎要看這本書銷量如何了。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龍應台,台北﹕天下,2009

    轟動書壇的著作,很多人都讀過了。單是xanga這裡已有九百篇文,方某多說應該也不會有更好的觀點。

    那些認為戰爭很好玩的人,應該讀這本書,看看那些人—每一個人—是怎樣死的。這不是戰棋或電腦遊戲裡的一堆數字,是一個個「都有阿媽生」的人。
    而且,戰爭中受害最深的,往往還是孩子。那些自願的、被抓去當兵的少年,那些跟著師長走難的「聯中」小孩……那些爭權奪利的大人物,憑甚麼要小朋友受這種苦﹖

    我對著老媽讀聯中小孩的故事,說他們跟著老師走,在火車上會有幾個跌死了、在戰場上有幾個走失了、跨過中越邊境「十萬大山」時又死一批。就算不用受「十萬大山」之苦的孩子,到了澎湖也被軍隊抓去當兵,師長保護他們還被當成「匪諜」槍斃。

    老媽問﹕他們幹啥不留在父母身邊﹖

    但留在家裡也是戰場呀,老共殺來的時候也一樣沒好過,也是抓大家去當炮灰、去批鬥。再不然像包圍長春一樣,就是設封鎖線不給你逃難,讓你全家活活餓死在兩軍之間……要不是「走又死唔走又死」,父母怎會捨得讓子女流離四方﹖師長又怎需要捨命保護這些故鄉子弟﹖

    莊炭頭說這本書比張純如那本《南京大屠殺》更無奈,畢竟後者還可以要求日本人負其責,但前者是「天地不仁」,要追究報仇也不知找誰。

    如果說日軍虐殺中國人,是因為自視高人一等、不把我們當人。那麼我們自己殺來殺去,不就是我們也不把國人當人了嗎﹖

    我倒覺得這本書比《南京大屠殺》讀起來沒那麼悲慘,因為龍應台以訪問在生者為主,不像張純如大部分篇幅都只對著已死了的人們。再悲慘的故事,只要留得青山在,有時還可能有些不幸中之大幸、大團圓之類。就像蔣震等人,縱使受過苦,但沒死去的話,還有些高興的結局,令人慶幸。張純如的故事就幾乎沒有這種可以緩和情緒的情節了。

    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59 Seconds: think a little, change a lot),Richard Wiseman,台北﹕漫遊者文化,2009

    Richard Wiseman是先前介紹過的《怪咖心理學》作者。在我看來,今次這本甚至比之前那本更重要。因為這本書直接針對很多人都感興趣的題目﹕就是心理學對成功、愛情和家庭關係的看法。

    很久之前,我就說對於那些只叫「正面、樂觀」的說法很不爽,覺得這根本是自欺欺人。在《科學人》也有文章指出「正向心理學」其實沒甚麼科學根據(雖然那些人也是心理學家……)。
    本書同樣指出在研究中,一味叫人樂觀和夢想成功,其實沒有效果。叫人壓抑負面思想反而還令人想得更負面。作者提出了其他較有效的方法,例如﹕

    培養感恩
    —想像如何達成目標的過程,而非達成目標之後的感覺
    對重要的人寫信表達感情
    做善事
    —花錢買經驗而非買東西
    —多微笑
    —別對自己的錯誤太在意,讓它影響之後的表現
    —想讓人喜歡你,就請他幫忙
    少講八卦閒話,尤其是別人的缺點
    —加點幽默
    —禮尚往來
    —把工作拆成細項,可免拖延
    —為自己寫悼詞
    —想節食的話,寫飲食日誌、在廚房掛一面鏡子
    多為人祈禱 <----------(注意是對祈禱者有好處而不是得到別人祈禱者有好處)
    —不想憤怒持續的話,與其發洩不如找這壞事有甚麼正面影響
    —聽古典音樂和開懷大笑也有助減輕壓力
    —多面對植物,盆栽也好
    —養動物,不養的話看動物節目也有益處
    —想要創意的話,放鬆不一定有用,倒可以找其他事給自己忙
    —仰臥著思考比較能激發創意
    —想從身體語言看別人是否說謊,應留意思考徵兆而非焦慮緊張的徵兆,寫電郵又優於講電話
    —讚美小朋友的「努力」而非「能力」
    當然更詳細的原因和做法,就請自己看書啦。

    ……看來看去,怎麼就像劉三好的「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想來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裡說艾瑟羅德辦的囚犯困局策略電腦比賽引證了「不率先背叛但以眼還眼」是較好的策略。
    我們覺得老掉牙的道德規條,有時也可能是永經考驗的真理,雖然理由未必是傳統說的那樣。

    但在《囚犯的兩難—賽局理論與數學天才馮紐曼的故事》中,艾瑟羅德卻說「如果寄望一報還一報策略卻不先建立它的必要條件,我們將不可能促進合作,甚至可能造成更嚴重的衝突。」(p.331)

    正在寫但未寫完的《剪刀、石頭、布:生活中的賽局理論》書介,引述了一句﹕ 「不要假設其他人是理性的,而要假設他們偶爾就是會犯錯,這就是賽局理論家所謂的『顫抖的手』假設("trembling hand" assumption)」(p.83)

    這大概也是答案。(後一本書會進一步討論到更多在艾瑟羅德比賽中的有效策略)

    另一個大家有很有興趣的話題,當然就是愛情和家庭關係啦。作者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觀察﹕

    —女人玩欲擒故縱,其實不見得比隨和更吸引男人
    —輕輕觸碰異性的上臂,可以增加異性答應要求的機會 (當然程度要掌握得好也不容易)
    —留意自己是情慾型、友誼型或多情型戀愛者,同類一起的關係會比較長久一些
    —約會時說問有創意的問題,適度地模仿對方
    —男人想找長期伴侶的話,不要讓自己看來太完美
    —女人見到有其他女人對你笑的話,會認為你較有魅力
    —餓的男人會比較喜歡豐滿的女性
    —約會一開始時不用太熱情,之後再加溫
    —做些令大家心跳加速的事 <---(總於明白為何以前有女友要我陪她看恐怖片,因為我沒能耐令她心跳加速吧,偏偏恐怖片是我討厭的片種)
    —可以討論一下大家都討厭的事,有同仇敵愾之效
    —透露個人資訊可以增加親密感
    —「積極聆聽」沒甚麼用,倒不如接受對方的一些建議,分享權力
    —多點互相對望 <------(又一個自閉症的死穴)
    —找機會做點新奇、合作性質的活動 <-----(難怪那麼多夫妻喜歡去旅行)
    —要明白男人和女人對甚麼是「浪漫」的看法很不同
    —多稱讚少批評,要批評的也請找些可以讚的地方
    —多在身邊放些能勾起對另一半回憶的物件

    還是那句啦,「奇兵有異於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