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 Wild solutions: how biodiversity is money in the bank

    [除惡務盡﹖]

    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大自然對人類的祕密用途》(Wild solutions: how biodiversity is money in the bank),Andrew Beattie, Paul R. Ehrlich,台北﹕貓頭鷹,2007-9

    對於本書,我不打算詳細介紹內容,因為以一本薄書而言,實在太包羅萬有。從目錄可知一二﹕

    第一章﹕介紹
    第二章﹕探索一個我們所知甚少的星球
    第三章﹕基本生存
    第四章﹕自然網絡
    第五章﹕渴﹕生態體系與世界的水供給
    第六章﹕爪牙裡的火紅垃圾
    第七章﹕天敵乃摯友
    第八章﹕天擇
    第九章﹕礦工的金絲雀與哨兵豬
    第十章﹕化學工程師
    第十一章﹕來自野生世界的藍圖與啟發
    第十二章﹕野生醫藥
    第十三章﹕存款與貸款
    (目錄詳情可參閱網載內容)

    簡單而言,本書想告訴我們的是﹕

    1. 已經能遠眺宇宙盡頭的人類,對於地球生物的了解還很少。
    就像佛教大千世界的說法,生態系是個大宇宙,每個人(甚至每隻蟲)都是個小宇宙。我們身上的微生物數目,比人體細胞的總數還要多。(即是說,我們的「人口」結構像科威特阿聯酋一樣,以外來者居多。)

    2. 大自然的網絡異常複雜,我們的生存依賴很多我們看不到的環節。(這也是「第二生物圈」失敗的原因)
    這些環節為我們提供各種服務,甚至可以計出價值,只是我們一向沒計較,而我們的法律、經濟、會計準則都沒反映人類活動對生態系服務的影響。(試想像膠袋的便宜和「膠袋稅」建議)

    3, 經歷億萬年的演化,大自然透過試誤(trial and error)建立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比人類這幾千年的文明史長久的多了。我們現正和將會面對的問題,都需要從牠們身上學習解決方法。
    可是,現在不斷有生物絕種,而且生態系亦持續受到破壞。

    曾經引用過這幅照片﹕
    (香港科學館)
    這是遺傳學家愛用的比喻,以電話簿(或百科全書)象徵人類基因組的資訊量。

    我們還有千千萬萬種生物,他們同樣收藏了或多或少的遺傳資訊。
    坐視生物絕種,其實就跟坐視一批批圖書被銷毀一樣。
    焚書,是人類文明的浩劫﹔生物絕種,對於人類了解大自然和自救,是同等的破壞。

    演化有一個缺點,就是盲眼而沒有遠見。演化而來的我們,同樣缺乏遠見。
    我們的社會,同樣沒有這種「遠見」的設計,多次令人類社會面臨崩壞
    如果我們的經濟制度具有遠見,就完全不需要政府干預。可是,到了這個全球化時代還拒絕政府干預的調節,我們遲早(應該不太遲)會大家抱在一起崩壞。

    復活節島、格陵蘭的悲劇告訴我們,若然地球生態系崩潰,有錢和沒錢,分別就只在早死或遲死而已。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明白中文書名的意思﹕為何不能把蚊子殺光﹖
    因為生物在生態之網中,並沒有完全的壞。任何生物都可能在其他情境下,有其用途。(有沒有想起《國產凌凌漆》﹖)
    就像寄生蟲,也是為害甚巨。但現在生活環境很乾淨,寄生蟲和細菌都少,但反而令人們患過敏症。(因為真正的敵人消失了,免疫系統就過度敏感,對一些無害的物質都亂打一通。)

    有些太喜歡「除惡務盡」的原教旨,總以為他們眼中「邪惡」的完全消失,為之最好。
    其實,除了滿足這些人的潔癖外,除惡務盡對於社會,沒有好處。
    警察從來不把黑社會趕盡殺絕,是甚麼緣故﹖試想像,如果現在警務處長突然要消滅所有黑社會,會帶來甚麼後果﹖

    只要有地下經濟,就會有黑社會。擾亂它們的「生態平衡」,可能對社會帶來更惡劣的影響。
    研究整個社會的生態,探討如何盡量令這些「邪惡」的害處減到最低、甚或帶來優點,可能更好。

    有時我會懷疑,對於自然和社會複雜程度和互相依賴的無知,是否反環保和極端主義的來源﹖
    我們是否應該讓大眾了解這種真實的複雜﹖還是讓他們安逸於非黑即白的童話世界﹖

    老媽的工友們,是一個很奇怪的群體,她們言談放盪、老是愛互相攻訐。老媽對她們始終不大適應(我跟她差不多)。
    但有趣的是,整天想著「整隔鄰那人」的她們,對於一些被社會認為「邪惡」的東西,寬容度卻高得多。(例如在情色版事件中,她們的取態跟輿論大異其趣,直言「那有甚麼大不了」﹖)

    為何這種寬容不能推及到自己身邊的人﹖
    為何那些看來很道德的「社會賢達」,又不能以自己的寬容美德對待那些「邪惡」﹖

    遠遠近近,都是奇怪難明。

    伸延閱讀﹕
    大崩壞
    大麻.草莓園.色情王國
    最衰者生存

    ---

    挑骨頭﹕

    p,77 「當植物被動物吃掉或是死亡時,它們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所有的分子,如組成它們身體的脂肪與蛋白質)都會在一個與光合作用相反的過程中進行分解」

    其實植物自己也會進行這種呼吸作用。

    p.85 「當珊瑚礁堅硬如石,它們會被小珊瑚蟲藏起來」

    應是珊瑚礁會把/將小珊瑚蟲藏起來。

    p.130 「將基因成功地植入超級累積器,開啟了僅用單種植物即可『收獲』又可分解污染物的可能性。」

    「生態學X基因工程」的例子。可見基因工程跟生態學不是必然對立。
    當然,如何使用才能減少危險,是個很困難的問題。畢竟在生態學中,把一種生物移到另一生態系之中,本來就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後果。

    p.165 「圖二十四說明一種在螞蟻身上常見的疾病,這是一種會攻擊受害者內部器官的真菌(名為冬蟲夏草)。」

    雖然原理相同,但中文「冬蟲夏草」所指並非襲擊螞蟻的品種。

    p.185 「如果你碰觸海鞘,牠們會習慣性地射出海水,而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

    這句要看英文才明白。

    p.187 「在其他地方,會吸收放射性元素的地衣可記錄核能電廠或空中核彈測試等意外事件引起的環境災難。」

    校電廠會有意外,但核試也算意外﹖

    p.202 「換言之,善用敵人的敵人,我們就可以保護作物植物。目前在研究如何把會產生吸引氣味的化學成分分離出來,並進行精煉。」

    多了沒用。
    試想如果全世界的田都用了這種化學物,那些害蟲的天敵可以去那一塊田﹖
    同樣道理,如果塗上令害蟲逃避的化學物,久而久之一樣會令牠們演化成不害怕。

    p.215 「不之前我們提過軟體動物」

    應為「不久之前」

    p.254 「會傳播引發人體疾病昏睡病的寄生睡病蟲。這些細菌對於采采蠅而言非常重要﹔進行實驗時如果移除細菌,采采蠅就無法繁殖。……我們可以改變細菌的DNA,好讓細菌變成采采蠅的負擔而非利益,或者我們可以在細菌身上裝載殺死寄生蟲的抗生素。不管是哪一種策略,經過改造的細菌都必須能在采采蠅群中擴散。」

    如果要讓細菌變成采采蠅的負擔,這似乎違反天擇,因為這種細菌不會成為大宗。
    研究讓細菌殺死寄生蟲,倒是更有可能的做法。
    畢竟那些細菌不是人類的敵人,睡病蟲才是。

  • Reading the rocks: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Earth

    (昨凌晨雷雨異常地大,令人很難睡著,搞得我整天都不太精神——又一個懶惰的藉口。
    不過上網一看,原來其他人也被驚醒了喔。)

    ------------------

    地球寫了四十億年的日記﹕岩石閱讀指南》(Reading the rocks: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Earth),Marcia Bjornerud,台北﹕貓頭鷹,2007-10

    首先,離離題。
    這本書的作者譯名頗為有趣﹕「貝鳶業如」,不像是一般的譯名(而且聽起來作者像是「業餘」)。除了可能因為她的姓本來就不是英文姓之外,亦可以因為譯者特別。
    因為這個譯者叫「若到瓜」(Nakao Eki),名字那麼怪,因為是阿美族人。
    (身為廣東人,聽了這個名很難不聯想「弱到瓜」—差勁得要死的意思 )

    對於這本書,我沒有甚麼驚喜或意外,因為故事「框架」的大體知識我都知道。不過討論地質年代表那部分我還是很喜歡,因為自小就對時間分期很有興趣,而且我小時認識的前寒武紀部分已經有很大改變了。閱讀這些時代的名稱和事件,等於聽新故事。

    儘管懷疑我的學生會不會看(地理科剛買了一本),但我認為這本書是寫給沒讀過地質學的人讀的(方某亦同)。因為跟一般系統嚴謹的論著相比,這本書是很「故事」式的。例如作者會討論不同類型的岩石,分別透露了甚麼歷史,而且使用大量的比喻。
    內容亦旁枝甚多,歷史、生物、化學、物理等科目的知識都涉及到。所以如果有一點科學背景知識,讀起來會更順暢、更能領略當中奧妙。

    不知是否因為作者是女性的關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性別歧視),本書的筆觸比較感性和「軟性」,把地質知識引伸到環保、社會、政治之類的討論——甚至引用《老子》作卷首語。(當然,這種討論容易被批評為濫用科學,畢竟這種引伸邏輯上並不可靠,只能當成作者借題抒發己見。)
    作者亦愛好擬人法,蓋婭假說這個強調生物創造了環境、與地球互相調節的比喻,一直貫穿全書(從書名可見,岩石是地球的「日記」)。

    如果你以教科書的角度去看,當然可以大肆批評她。
    不過,我想作者說了個不錯的故事。建議各位以「看故事」的心情去讀,應該會讀得高興。

    -------------

    筆記或骨頭﹕

    p.56 「全部歷歷可見」

    是否真的「歷歷」﹖是的

    p.63, 163 「碳酸鈣(CaCo3)」

    應為「CaCO3」。

    p.69 「這種累積獎金的岩床稱為化石寶庫(Lagerst?ten),這個字在德語中意為『蘊藏豐富之處』」

    這個德語字母的轉換問題,也許在文稿裡標明了,但付印時出問題。
    經查原文應為Lagerstaette,ae是a字頭上有兩點的那個,見英語維基的解釋。

    p.77 「地質年代學家會把所有老東西都拿來定年」

    這個「爛笑話」的笑點,在於英文的「定年」跟「約會」一樣,都是「dating」。

    p.77-78 「測定時間深處另一項更大也更具系統性的困難,在於同位素給出的是結晶事件的資訊,然而十九世紀的地質時間尺標,卻以生物事件為絀整原則。由於沉積岩是化石的載具,由威廉.史密斯化石相關性方法貫穿的最初地質時間尺標,便幾乎全都以沉積岩為基礎。然而,要對沉積岩直接進行定年並不容易,因為自成分顆粒所獲得的定年結果,記錄的並非沉降物的時間,而是某種更老岩石的年紀(通常是火成岩,是沉積岩的來源岩石)。相反地,若沉積岩發生變質,可供定年的新結晶便會在其中生成,但這卻會比岩石沉積的年紀還要年輕。
    於是,要就岩石紀錄中的沉積岩事件和古生物事件定年,關鍵便在於找到夾在沉積岩地層間的火山火成岩(熔岩流或地區火山灰層,且以後者為佳)所在之處。自重大生物地層界線層內所取出的火山結晶所做的定年,已使地質尺標逐漸獲得微調和校正。」

    (討論定年的困難)

    p.78 「寒武紀的開始於是被砍掉了二億五千萬年,寒武紀的起始遂從距今五億七千萬年前,躍進到距今五億四千五百萬年前。」

    很混亂﹖只是因為前面的「二億五千萬年」為「二千五百萬年」之誤。

    p.84 「世界真細小理察.夏曼羅勃.夏曼

    原來他們兩人作的。(另﹕方某對霑叔翻譯的一篇討論)

    p.94 「釋出的能量自破裂點(地震焦點震源)呈球面波向外運動,當這些波到達地表,就可以感覺到地震。這些波首先到達震央,也就是在焦點正上方的點,但這可能會在非常廣大的區域中都引發明顯的地面運動……」

    這真的是「震央」嗎﹖還是「震中」﹖
    如果以中文維基的說法,兩者是一樣的。在其他地方查到的都是一樣。
    但不知為何,我印象中小時候看到的是﹕震源被稱為「震央」,而霎央正上方地面的點就叫「震中」……

    p.94 「設計來承載靜態重量的結構,在遇上這種猛烈顛簸之時便有可能失效。地震學者有個從全美步槍協會的保險桿貼紙借來的死亡笑話﹕『地震不會殺人—建築物才會。』」

    槍會的原宣傳標語是「Guns don't kill, people do」(槍不會殺人,人才會)。
    地理學家那句送給同胞比較適合吧﹖地震不會殺人,興建豆腐渣的貪官污吏奸商才會。

    p.97 「岩石受到擠壓時,物質中絕大統計多數的微裂隙都會閉合……」

    「統計」兩字相信是誤植。(但我不肯定是否有這種專用名詞)

    p.104-105 「地球的大氣循環系統將水蒸氣自低緯度移往高緯度時,水會冷凝並多次蒸散。較重的同位素每次都可能轉變為液態,較輕的則被『撿選』而呈氣態。水蒸氣抵達兩極時,帶有的16O比18O多、一般氫比重氫多,因為就同位素而言,就總是比在熱帶地區時輕。」

    這句大抵沒問題,但概念不準確。
    a. 應該是較重的同位素有較大機會轉變為液態,而較輕的有較大機會變成氣態。
    b. 無論何時,自然水應該都是氧16多於氧18、一般氫多於重氫的。只是水蒸氣到兩極時,氧16﹕氧18和一般氫﹕重氫的比例,比在熱帶的多。亦即是說,氧16和一般氫的比例都增加了。

    p.105-106 「在此種複雜度面前也得畢恭畢敬。」

    不是「必恭必敬」嗎﹖
    如果在網上查,「畢恭畢敬」比「必恭必敬」多的。但有一篇很有趣的問答,說「必恭必敬」衍生出「畢恭畢敬」。
    這點留待有國學底子的看倌賜教了。

    p.107 「不列顛海岸有多長﹖」

    這個問題很有趣,本來沒打算當成筆記介紹。不過發現維基竟然也有條目,所以就讓介紹給看倌。

    p.108 「這種板塊碰撞所產生的褶衝斷層帶,從機械觀點來看,很像鏟雪車前方的雪楔。視底部摩擦力及雪本身強度(內部摩擦力)的不同,楔(wedge)會形成具有特定角度的錐。高底部摩擦力與低內部強度組合起來(如粉狀的新雪),便會形成最粗短的楔形。低底部摩擦力加上高內部強度(堅硬的老雪),則會形成最細尺度上的破裂。……」

    可能因為我沒遇過雪,所以完全無法理解她在說甚麼。

    p.109 「這種『自我相似性』是碎形的本質屬性,碎形看起來都一樣,也就是說,在不同尺度上都與自身相似(這就是地質學家為自己的鏡頭蓋和瑞士刀拍很多照片的原因)。」

    如果有看過市政局《香港礦物》、《香港岩石》之類的書就會明白上一句說甚麼。
    不明白的話給你一張相﹕
    (Prof. Charles B. Creager Kansas Rock Garden)
    因為大岩石和小石頭在照片裡其實看不出分別,把這些物品放上去,是為了當成比例尺,讓讀者知道岩石的實際大小。
    在《香港XX》裡較常見的是硬幣。除了放實物之外,亦有直接放一把比例尺的,小石頭亦可以放在網格上拍攝。(按連結看例子)

    p.111-112 「它們(單細胞自養生物)是三十五億年來未曾中斷的世系中的古老神祗,也是非生物與生物之間的聯結。相反地,任何特定百獸之王(不論是老虎、暴龍還是三葉蟲)的統治,卻總是短暫而徒勞。在維持行星恆定的巨大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食物鏈高層的生物扮演的只是小角色,微生物是大氣與海洋化學作用的真正中介者,亙古以來始終如是。」

    微生物﹖人民,才是歷史的原動力

    作者說得婉轉,其實何止老虎暴龍﹖人類亦如是。作者進一步這樣說﹕

    p.117 「或許我們探測地球時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要對我們人類之為一個物種,抱有一種適當的尺寸感。我們就像被寵壞的小孩,總是高估自己在地球上的重要性,卻低估了我們專注於自身時具有的毀滅性。」

    這就是「同理心」的重要。

    p123 「恆星不斷地透過一種稱為核合成的作用,將氫原子核與氦原子核(兩者分別有一個和兩個質子)熔合成較重的原子。」

    我只會想到核融合(而非「熔合」,nuclear fusion),但對照表的是 nucleosynthesis
    如果按照中文維基的描述,核合成只指不同原子核形成的過程,但不一定是來自核融合。

    p.124 「此種行星在其顛峰時期,不僅有能力製造碳和氧等輕元素(離氫和氦只有幾步之遙,我們的太陽內部也曾形成氫和氦),也會製造出厚實如鐵、鎳、鉻等元素。」

    相信是筆誤,應為「形成碳和氧」。

    p.137 「不相容元素剛好包括鉀、銣、鈾在內,全都是放射性元素,因此大陸地殼不僅在主體成分上與其始祖地函不同,從放射性的角度而言,也比地函要熱。」

    除非只是指「大陸地殼的放射性核種含量比地函多」,否則無法理解這個「熱」字。
    但那些元素也不見得全都帶放射性的吧﹖

    p.144 「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近現代的大陸地殼並非只倖存於暴露出來的太古元結構中,其實早在三十億年前甚或更早以前便已存在,遠在現代型板塊構造可能出現之前。」

    但既然書中提及大陸地殼(花崗岩,相對於玄武岩構成的海洋地殼)有浮力,無法隱沒到地函中,那麼為何大陸地殼不是越來越多呢﹖是否有甚麼機制將之重新融化﹖
    (後面 p.148-150 提及濁流岩[turbidite]把大量大陸沉積物帶到海洋地殼並帶回地函,數量是否真的足夠﹖而且花崗岩之類作為較輕的岩石成分,熔解後不是很快就會回到地面嗎﹖正如 p.151 提及的鈹十。)

    p. 147 「侵蝕作用拆解山岳帶的速率,就跟山岳」帶生長的速率差不多。這是個幸運的巧合,但並非所有行星都得享受侵蝕作用的調節效果。火星上巨大的火山便是明證﹔」

    地球是孤獨的》的其中一個論點,這裡可以當成註腳。

    p.150 「當時濁流岩對地球地殼長期循系統的重要性才獲了解」

    應為「循環系統」

    p.151 「鈹十的半衰期約為十六億年,因此十六億年後就不會再有鈹十存留下來。」

    這裡對半衰期的解釋有錯,半衰期是指原反應物剩下一半所需時間。所以十六億年後應該還有一半的鈹十才對。理論上半衰期永遠不會令數字變成「零」,但就算考慮到實際物質的限制,要接近完全消失也是經歷多個半衰期後的事。(十個半衰期後還有0.098%)
    不知是原文還是翻譯的問題。

    p.162 「在爆發的高峰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和氟等火山氣體,會將雨水變成碳、硫、鹽、氫氟的燃燒混合物(在此要停下來想想﹕這些火山噴發物,跟現代工廠煙囪的排放物,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環保討論)

    p.175 「奇怪的是,粒線體擁有自己的DNA,與宿主生物本身的DNA分離,自己住在細胞核面……」

    粒線體DNA應該在細胞核「外」面才對。

    p.176 「高度忠實複製DNA的天擇壓力,在前臭氧世界中或許很不錯,至少對生活在淺水中的生物而言是如此(直到今天,藍綠菌還保存了一些所有生物群中最古老的基因序列)。然而,在原生元的早期,當新的地球化學規則建立起來,UV輻射損害基因的威力開始衰退,於是基因創新的能力就變得較為有利。」

    (這也可以跟《右手、左手》裡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基因/演化成因討論互相對照,大自然往往就是需要同時有保守和創新的力量互相平衡。)

    p.178 「原生元第二部分……真核生物的多細胞化,是此一時期最著名的發明,這指的不僅是單細胞連鎖形成珠串(這甚至已見於最早期的太古元化石當中),而是指一種新的、更複雜的身體系統,其內有不同的細胞執行不同的功能。」

    太古元(三十八億到二十八億年前)到原生元中期(約十二億年前),花了十幾、廿幾億年才完成,「多細胞」這一步不可謂不難。

    p.182 「(伯吉斯頁岩中多數的化石物種都屬於節足動物門,現代的昆蟲和史崆最成功譜系的現存者,也都屬於這一門)」

    一般譯為「節肢動物」。

    p.183 「身為地質學家,我感到不得不指出,道金斯遺漏了一個關鍵點—生命之樹很晚才開始分叉,且出現得很是突然,當時樹幹已存在超過三十億年之久。不論數算的是物種還是門,寒武紀中期必然是發生了什麼大事。」

    這可以當成上次Denise跟在下討論的一個注腳。

    -------------

    今天又看完《地圖會說話》,請看買時的介紹
    這本沒甚麼特別意見,所以不寫了。反正我還沒空完成《基因或教養》的筆記,而功課又殺到了。

  • magazine 200802b

    [上期注意(2008/02)(二)]

    介紹上月某些未介紹但值得留意的雜誌內容。

    《選擇》2008年2月號

    那篇「消耗消費和文化消費」,我決定跟上次介紹明報月刊李銳〈日本的隱私〉一起影印給學生閱讀。可以藉以反思香港的「文化保育旅遊」問題。
    究竟人家來香港想看甚麼﹖難道是處處都有的高樓大廈,和沒有生活味道的「偽民俗」古蹟嗎﹖

    《國家地理》2008年2月號

    最值得留意的文章其實是「旱衛大西部」。美國西部的潮濕時代已經結束,但水越來越少的時候,人口卻越來越多。沿河七個州在潮濕年代制訂的水資源分配規則受衝擊,勢將重新審視。
    面臨乾旱的不只美國西部,還有中國。難道我們就像雪災時特首只顧肉食供應一樣,當內地同胞沒水喝的時候,還攤開雙手向「阿爺」乞求水頭充足,好讓我們可以繼續揮霍嗎﹖
    新加坡為了捍衛獨立而大幅應用再生水,我們縱然不搞港獨,但為了不要成為包袱,還是在節約用水和回收廢水多下功夫,才是長遠之道。(當然,這不是說內地不需要為節約用水而努力。但香港社會富裕、人口集中、技術先進,自當帶頭示範。)
    本來打算為學生印這篇文章,但頁數較多,而且整篇談美國,恐怕他們悟不出箇中道理。畫公仔要畫腸,實在是太沒趣了。

    另外,這篇文章一開始,就有段頗有「哲味」的話﹕

    「樹就像人一樣,若是養尊處優慣了,就會變得懶散。年輪科學家用這樣的字眼來描述生長在科羅拉多河谷底的樹,它們的根可吸取潮溼土壤裡的豐富水源。這些懶散的樹對於了解氣候史並無多大用處,因為即使是在乾燥的年頭,它們仍會形成寬厚的新年輪。若想找到能像河流一樣感應氣候脈動、年輪會如河流般年年出現寬窄變化的樹,科學家必須爬到河谷上方陡峭的岩石坡,尋找那種長滿節瘤、伐木工人不屑一顧的醜樹。不知什麼原因,這些「敏感」的樹似乎比那些懶散的樹活得久。「有時候,好東西太多並非好事。」戴夫‧米科說。」

    如果是中國人,一定會想起上次提到的那句「直木先伐,甘泉先竭」吧﹖

    封面故事「黑法老」,介紹了一個大家一向沒留意,黑人統治埃及的故事。
    (給學生的註﹕埃及的人皮膚雖然較深,但還不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的那種黑。在《槍炮、病菌與鋼鐵》裡,甚至把埃及人都稱為「白人」,當然這只是相對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而言。)

    墨西哥南部邊界,情況就如美國和墨西哥的邊界,墨西哥人看這些中美洲鄰居,亦如美國人看墨西哥一樣。頗像紅樓夢的「奴才之下還有奴才」。

    奧之細道」是松尾芭蕉俳句集。老實說我不懂得看。論俳句我只會想起小丸子爺爺……

    《科學人》2008年2月號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篇章不是封面專題,而是〈飲水加氟的公衛爭議〉。氟不是越多越好,這點倒是早就知道的,但近來研究認為氟的影響遠比舊時所知的多。值得重新詳細調查。
    不過,這不等於我附和某些強烈反對科技應用的團體(反加氟有之,反疫苗有之,反基因改造有之,反電纜亦有之……)。正如我一向強調的毒理學,「加氟」本身有益有害,端視乎「量」。食水加氟的量本身不足以引起健康問題(另外某些地方天然水含氟已經過多,這是後話),但因為大家知道「加氟防蛀牙」,所以處處加氟,於是來自口腔用品、食水、食物飲料的氟加起來,卻有可能過量。(不說其他,在下的牙齒也好像有輕微氟斑。)
    我們應該做的,不是以此作理由,斷然反對食水加氟,而是應該立即調查市民的氟攝取量,看看市民過量吸收氟的風險。並研究為口腔用品和飲食加氟量制訂限制,以免市民不知不覺攝入過多的氟。在蛀牙不嚴重的地方,食水加氟得益不大,可以考慮取消(對於較易蛀牙的個別人士,可以提醒他們多用含氟口腔產品)﹔在蛀牙很普遍而嚴重的地方,顯然值得在食水加氟,以阻止蛀牙流行。
    但就正如衛道者一樣,不顧條件高呼「支持」或「反對」永遠是最容易的,只是這不會是正確的方式。

    這故事教訓大家,再好的東西都不會「不嫌多」。
    西方人不知道中國人「過猶不及」的道理,尤可原諒。但現在似乎連中國人自己也不了解這道理,反應過度,在香港常常可見。
    (另外正在讀一本書,也提及鐵質過多會增加受感染機會。但科學家和政府還是想繼續在食物中加鐵,只為了對付缺鐵性貧血。這樣的做法未免太欠缺針對性了。)

    封面專題〈太陽能,美國夢〉(見英文版)介紹一個以2050年供應全美七成電力為目標的計劃。一個妙想天開的計劃,問題在於政客和公眾的接受程度。投資再生能源,其實能讓美國減少對外能源依賴,變相省下大量軍費。當然,在戰略角度而言,美國政府會認為多付軍費來維持霸權,好過自給自足但削弱國外影響力。
    隨後的〈台灣如何利用太陽能發電〉討論了台灣利用太陽能的難處,跟香港情況相近。任何人口太密集的地方,都很難靠再生能源滿足需求(因為再生能源按面積計產生的能量通常比不上化石能源)。對於整個中國而言,難處相若。儘管中國有大西北的無人地帶和沙漠,跟美國西南部沙漠緯度相若,但接收到的太陽能未必一樣(因為中國大陸的污染和沙塵暴實在嚴重)。
    如果不是這些文章太多「技術」內容的話,我會影印給學生看的。

    另一專題〈人道救援也可以很科學〉,討論科學工具(包括各種科技和社會科學產品)在救援現象的應用。有別於我們以往對人道救援的認識(只是向難民派食物和看病),先進科技對人道救援有很大幫助,而且社會科學的工具亦可以協助救援組織評估效果,持續改進。反對「冷血」科學的人,應該看看科學的熾熱心腸。
    但更有趣的,恐怕是另一篇章〈慈濟.人道救援的台灣品牌〉,介紹慈濟的工作模式。我想某些當「回教徒是野蠻人」的基督徒,應該看看這段﹕

    「經過多年耕耘,慈濟逐漸打開國際名聲。……印尼紅溪河和習經院的例子,被提報至聯合國成為緊急救援到長期照護的典範。……印尼國防部簽下約定,未來有任何急難都將派遣非作戰部隊,做為慈濟後勤單位。……曾是激進教義、信奉真主阿拉的印尼習經院院長,將證嚴照片和《可蘭經》高掛在院中。」

    需知道,回教徒是反對崇拜偶像的。在中東的話,連繪畫中的穆罕默德也沒有臉孔。試想回教徒願意把一個佛教徒的照片掛起來,縱然不算崇拜,也表達了一種很重大的敬意。為何回教徒願意尊重證嚴法師,當然是因為證嚴和慈濟願意尊重別人的信仰。因為佛教對回教不造成壓迫感,所以回教徒也尊敬協助他們的佛教徒。
    忘了在哪裡聽過也有台灣人對證嚴法師有微言。但這不應該影響基督徒的借鑑。

    〈人聲天籟的物理學〉(見英文版)討論人體發聲的機制。事實上我對裡面說的「惰性阻抗 / inertive reactance」也不大了了,著實無法把裡面的討論轉變成日常應用(這大概就是作者可以靠教唱歌賺錢的道理)。不過我倒是一向認為﹕全香港的教育課程都應該把「聲帶運用」列入必修課。不知他們為何沒有這樣做。任何課程和教育心理學的認識,也未必比得上保養「架生」那麼重要。
    除了某些天生有大嗓子的人,大部分老師都應該可以從聲學訓練中獲益。(教育局有沒有打算開培養課程﹖待我讀完碩士後必定參加。)

    台灣人介紹的史丹福大學SCIL的〈教室2.0〉,可以讓教育界中人看看,科技和課室設計如何配合互動學習。這當然不單是在課室裡放電腦和投映器了。

    《軍事家》2008年2月號

    這次的焦點是潛艇,無論是中國潛艇頻密進出第一島鏈還是亞洲潛艇購置潮,都反映了隨著經濟改善,令原來落後的周邊國家意圖加強控制海洋的角力。
    馬漢的幽靈還在。

    比較吸引我注意的,自然是關於新加坡的報道。這次的戰車報道末尾頗堪玩味﹕

    「早先台灣外交部長陳唐山批判星國捧中國「LP」,稱呼其為「鼻屎」小國。實際上星國對台灣的關係可以說仁至義盡,即便對岸開出更優渥的條件企圖影響星國改至海南島為星國部隊演訓基地亦不為所動,始終對台灣不離不棄。對於目前心態保守、思想僵化的台灣陸軍來說,星國的「星光部隊」在台灣演訓一向都是台灣對外接觸的窗口,部隊亦自與星光部隊一同實兵對抗的過程中獲得不少經驗,甚至對於部份歐洲新式設備、武器取得亦需仰賴星國,台灣海軍的波佛斯(Bofors)350與600PX系列40公厘快炮、聯勤202廠的T-92快炮皆為經星方之手才得以輸入台灣,政客尖酸刻薄的政治語言對於現有外交困境只會雪上加霜絲毫沒有助益。」

    星加坡的取向很易理解,畢竟李光耀防了那麼多年,「主要就是防左(共)」。忌憚共產黨如此,當然不可能把軍隊送到大陸訓練,一起訓練豈不是讓你有更多機會滲透﹖雖說馬共早就投降、中共也放棄鼓動東南亞華橋支持革命,但表面上的放棄不等於放棄暗裡滲透。
    星加坡在八九十年代也曾經拘留一批「共黨間諜」,被大家視為壓制異見人士的藉口。藉口也許真的是藉口,但也反映了星加坡政府對共產黨的敏感度。
    台灣和星加坡畢竟都是反共的,而且台灣對星加坡又沒有野心。而且大家同樣面對大國威脅,自然容易合作一點。但作者所說,對台灣也是的論。

    台灣的海軍陸戰隊,首次有女蛙兵。儘管男女平等亦不出奇,但總覺得有點可惜。
    看看那張合照,還是海軍陸戰隊的女士官(非蛙人)比較可愛一點。

  • magazine 200712

    [今次注意 (2007/12)]

    等不及所有雜誌,先要寫一篇文罵人。這次罵的是環保人士。
    《明報月刊》2007年12月號,今期有個藍天專號。

    本來,我跟環保人士無仇無怨,對於環保主張,大抵也是贊成的。
    環保,本來就是因為人類破壞環境而出現的思潮。這當然是好事。

    就算經過環保人士再三強調,還是有很多人沒理會自己帶來的問題。
    最恐怖者有如家母的某些工友,她們竟然認為,就算耗盡自然資源、為下一代帶來浩劫也沒所謂,那是下一代的事。(這倒不是晦氣說話,因為她們對教養子女的心態也是一樣,總之給了零用錢,就任由他們自生自滅的。) 所以她們不會跟隨「環保」建議、不會考慮減少浪費。
    如果套用《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人的精神構造》(津田道夫,商務出版,見書介)的說法,這是一種「令人恐怖的虛無主義」(p.79)。

    因應「環保」的需要而採取一些措施,是必須的。讓下一代和其他生命可以延續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
    可是,當環保由思潮變成一種「主義」、一種「宗教」,就會變成可怕。
    因為很多宗教的常見副作用,都出現了。

    —開始泛道德化,把所有事情都以教條分成「黑」與「白」
    —開始有優越感,認為「信」者高人一等、「得救」了
    —開始濫用科學來支持自己的信仰 (即是偽科學)

    甚至到了一個地步,就像宗教分裂,最堅定的「信徒」甚至覺得現有的概念也不夠純正,要更「原教旨」一點。
    這不是開玩笑,熟知環保者應知有「深綠淺綠」之分。「深綠」之士如周兆祥者,甚至不想被稱為「環保人士」,因為他們認為「環保」只是技術層面的頭痛醫頭,他們只會以「綠」自稱。

    你只要看看這一期周兆祥的〈綠色的一天〉,就可以感受到為何我說這是「信仰」。
    在這篇文章中,他就明言﹕阿祥不是「搞環保」的人,那是公眾的一場誤會。
    (當然啦,他們覺得「搞環保」不夠格,他們是「綠」的。)

    當然,他要活得「綠」一點,其實沒問題。呼籲大家「綠」一點,也不一定有問題。可是,如果人人都要學他,會變成怎麼樣﹖

    「盡量自己種葉菜(包括芽菜、通菜、白菜、生菜等)、水果(大蕉、柳橙、四季桔、柚子等)、香料(薄荷等)、小麥草、花(金銀花沖茶、荷葉蓮造沙律、洛神花造果醬等),要買的話,盡量光顧本地有機農產、不買罐頭和急凍產品。」

    我不需要說其他話,你只要想想﹕如果全香港市民都學他,要多少農地﹖
    在下沒數據,但恐怕把全香港變成農地,都未必養得起一百萬人。(幾十萬也許可以﹖)
    當過講師,有錢買一塊農地做現代農夫,那很好,但是就可以指著別人說「你不夠綠」﹖
    周兆祥吃的米也是「本地有機農產」嗎﹖我不懷疑,但所有香港人都可以這樣做﹖

    又當然,對於這些「綠色」人士而言,城市本來就是地球的腫瘤。因為城市大量消耗資源,而且還要靠外來輸入物資支撐,進一步消耗資源。
    那麼,為何周兆祥還在香港﹖如果搬到大陸深山住(到大陸要遠離城市也不容易),那就連米也可以自己種,不假外求啦﹗
    除非我們廢除城市,疏散所有人,否則就要接受城市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城市當然也有好處。沒有城市,哪有大學﹖誰請他當講師﹖讓他有機會嘗試過「綠色」生活﹖一個基層小市民,有地方、有時間自己種菜種生果嗎﹖買得起「有機」產品嗎﹖)

    如果說城市是地球的腫瘤,倒不如說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
    這樣的話,最「綠」的人肯定不是這些「綠色人士」,而是那些鼓吹集體自殺的邪教、或者打算把人家殺光的奧姆真理教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人類在地球一天,就一定會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只是或多或少。人類死光就最「綠」了。

    真正的公眾道德,只有「大家都可以做到」的才算。推崇一些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到的事,就只是在滿足個人的道德優越感而已。他說﹕

    「不過,比之於非洲的印度絕大多數的姊妹弟兄的綠色生活方式,阿祥還是好慚愧的,應該還可以更簡樸、更道德。」

    那就去非洲或印度吧﹗
    如果那邊的「姊妹弟兄」可以跟周兆祥互換身份,我相信他們簡直會笑得脫骹。人家一窮二白,你卻視之為「有道德」。
    (又﹕見到沒﹖說他們「泛道德」,不是亂蓋的。)

    -

    更有趣的是,我竟然發現有一句這樣的話﹕

    「一直拒絕看電視(包括自己有份演出或製作的節目),家裡不安裝電視機……閒來的消遣是與家人和寵物相處……閱讀、寫網誌、行山……」

    「不看電視」這點,長久以來就是周兆祥的標誌。他為何反對電視﹖在廿幾年前的《廢除電視》(山邊社出版)已有說明,主要說是說電視「洗腦」。還套用了西方有關「潛意識廣告」的研究作為「洗腦」佐證之一,儘管這種廣告立即被法例禁止(),所以沒有實際運用過。(又,有人聲稱潛意識廣告是假的,但有爭議。)
    不過,如果你看過另一本書《綠色生活貼士252》(聚賢館,1991),你會發現他反對電視的另一理由,是「有輻射」。

    基本上,「有輻射」是一個悠久的傳言。最原始的版本是「電纜致癌」,後來很多電器都被說成「有輻射」,電視是最著名的例子。(多看電視容易近視,也許是真的。但這跟「輻射」無關)
    其實,「電纜致癌」本身就是濫用科學,把沒有證實的關聯說成因果關係(見在下有關《巫毒科學》的書介)。不過,有趣的地方不是偽科學,而是原來「怕輻射」的周兆祥不看電視、卻用電腦
    如果說電視機有輻射,那麼電腦顯示屏不也有輻射嗎﹖
    (還是真空管顯示屏有輻射,LED就沒輻射﹖)

    (又,「她」甚至告訴我,連光管也「有紫外線」,所以在室內要作防曬云云……我真的不知好氣還是好笑。只是不想吵架才沒辯下去。
    事實上,光管發光的原理就是先在管內激發紫外線,然後轉換為可見光。但紫外線是在光管裡面的,射出來的是可見光。如果光管發出紫外線的話,那麼坐在室內的人,應該也會曬黑、曬傷才對。但我從未聽過有這種事,而多年來大部分時間在室內的方某,也只會走出戶外才曬黑。)

    (最後多加一句﹕把靜坐冥想說成「接收宇宙訊息」,覺不覺得有點像那些「新紀元運動」的東東﹖)

    ---

    順便批評一下我向來不大認同的綠色和平。他們的盧思騁寫了一篇〈外國藍天特別藍﹖—外地環保經驗的啟示〉。
    這篇文章,對於大部分論點我同樣沒異議,但有一點看了令人哭笑不得﹕

    「農民最能貫徹可持續性

    ……大部分的農民群眾的生活模式與意識,往往是最能貫徹可持續性與大自然融合的,發展過程中保障農民的自主性與利益不被少數人剝奪,同樣是兌現「生態文明」的必經之路。」

    這跟美國人製造「原住民會保育」的神話沒有分別。
    我並不是說農夫比工廠更污染,但如果農民就是「可持續」和「與大自然融合」,那麼請盧先生給大家解釋﹕黃土高原因何變成黃土﹖肥沃月灣為何變得不肥沃﹖

    黃土高原被深耕而水土流失,肥沃月灣則因為灌溉不良而成為鹹田。
    這兩處地方被破壞時,還是人類文明的早期。「合成殺蟲劑」、「化肥」、「基因改造生物」這些環保人士嗤之以鼻的「萬惡科技」代表物,還要等很多個世紀後才會出現呢﹗
    古代農民所作的,其實大抵就跟現在所謂的「有機農業」差不多(不包括「刀耕火耨」一類顯然破壞環境的方式)。真的可持續﹖

    印地安人並非不會破壞環境,只是沒有現代科技加持,破壞速度很慢而已。
    白人有先進科技,轉眼間就把環境破壞了。
    相比而言,白人自然比較破壞環境,但不代表印地安人就懂得愛護環境。
    同樣道理,農業破壞環境慢於工業,也不能說農業比工業環保。
    那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同樣地,我批評這一點,並不是要求取消有機農業。但我們要清楚,除非人類大幅減少,否則我們要取得大自然的資源,就一定會對環境做成一些破壞。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盡量減少影響(尤其是不可逆轉的影響)而已。

    ---

    某些太「原教旨」、泛道德化的環保信仰,會令「環保」(或綠色)和「現代社會」產生對立,對而令不少公眾以為「為富不環保、為環保不富」,於是視環保為「倒米」。
    但其實,「環保」並不一定與民為敵、與「富」為敵。

    上期《科學人》的〈為人類而保育〉(Peter Kareiva, Michelle Marvier)就提倡一種新的保育準則。
    《科學人》2007年11月號

    傳統的保育準則,是「熱點」標準,選取最多物種(術語叫「生物多樣性最高」)集中的地方,加以保護。一般方式就是宣佈為國家公園(=香港的郊野公園),不讓人類侵擾、或者只容許最少量的人類活動。
    「熱點」標準無可厚非,因為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太嚴重,物種滅絕的速度亦太驚人。所以為了保存現有的物種,必須重點保護某些地方。保護物種集中的地方,就最有成本效益。

    不過,這個準則也會帶來問題,因為人類活動被大大限制,會影響周邊居民的生計(他們本來就依靠這些資源謀生)。當他們發現環保人士要求保護動物,等於影響他們生計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會支持、甚至把保育視為仇敵。盜獵之類的事件亦不會終止。
    當然,套用香港學生辯論的論點、高唱「生態旅遊」,亦是解決方法之一。不過,並非每處地方都適合生態旅遊。需要保護的地點,並不一定可以套用相同的方式。

    〈為人類而保育〉所提倡的,就是增加一套準則﹕計算生態系對人類的服務和利益。
    有些地方,未必是生態「熱點」,可是這些生態系統受破壞,對人類會造成大損害,那麼就自然可以說服當地居民保護這些地方。
    最簡單的例子,是紅樹林。無論是美國的卡特里娜風災,還是南亞海嘯中,都發現因為紅樹林受破壞而削弱了對風暴潮和海嘯的抵擋能力,於是令我們蒙受更大的人命和財物傷亡。這些損失可以量化(以美元計),而且很有說服力。當地居民會樂意協助重建和保護紅樹林,因為他們知道紅樹林對自己有益。
    對於其他生態系統,亦可以作類似的計算。生態系對人類的服務,有很多是我們沒留意的。
    環保組織除了協助居民保護生態系外,還可以教導他們如何利用生態系、而不損害它們(至少,在它們可以自我修復的限度內使用)。

    這個「自私」準則,並不排斥「熱點」或其他標準的使用。(兩者覆蓋的範圍並不相同)
    但訴諸人類的自利,比單純「講道德」更能動員人們參與、支持,我們沒理由不利用這一點。
    除非,你只想滿足自己的道德優越感、令自己高人一等。

    這種思維,對於香港的「環保/保育人士」亦應該有所啟發。
    講環保、講歷史、文化、社區、傳承,都沒有錯﹔可是對於「唯利是圖」的香港人,「利誘」會更有效。
    在講環保、保育的時候,如何令大家認為「於我有益」,而不單純停留於「道德呼籲」,這是環保人士/保育人士必須注意的。
    你站在街上叫喊,他們只會認為你是「做騷/搗亂」。但如果你說得出「停車熄匙可以省下多少錢」、「保留XX古蹟可以創造$XX港元收益」,那麼就更容易爭取市民支持了。
    不過,首先要放下那種道德優越感,願意去「市儈」地作經濟計算才成。

    保護生態或古蹟,不單止計算實質收益,亦可包括其他得益﹕例如充當教育設施的價值—教育是投資嘛﹗

    更何況,在下介紹《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時就已經引述過﹕

    「經濟學其實與 GDP 的關係不大。經濟學談的是誰得到什麼,以及理由為何。所以空氣乾不乾淨和交通順暢與否,也是經濟學的一部分。……因為要讓生活變得更好,必須是從一個真正有意義的角度來衡量。人生絕對不僅僅是錢而已,這一點,連經濟學家都知道。」(p.128-129)

  • politicized by press

    [誰把派膠袋問題政治化?]

    本來忙到唔得閒寫文,不過都要貼一篇,因為實在太荒謬。

    環保並非多一事少一事 百佳應重推無免費膠袋 (明報社論)

    「百佳超級市場不免費提供膠袋的做法,只是維持到第5日,便緊急叫停,這是十分可惜的事,也是本港環保事業的挫敗。我們認為,事態可能與百佳主事人仍然未能適應香港社會政治化有關」

    究竟百佳派不派膠袋,跟政治化與否有何關係﹖
    這幾天只看電視新聞的在下,一點也猜不著。

    因為以香港人的習慣看,既不免費派膠袋,還要收錢,就是「冇SO(著數)」。
    既然其他超級市場都免費派膠袋,何必去百佳俾錢﹖我第一天就猜這個措施會令百佳流失顧客。
    百佳以為自己已經雄霸零售市場,足以迫使顧客少用膠袋,才敢推出這計劃。過了幾天,發現顧客去了競爭對手處,長遠會損害盈利,所以取消。
    這是很正常的商業決定(畢竟公司要賺錢),但同樣地,顧客決定不光顧百佳也是(消費者的)「商業」決定—「冇SO咪唔幫襯囉」﹗
    既然雙方都是完全合理的「商業」決定,那麼何來政治化﹖要怪只好怪香港人自私成性吧﹗

    (在我的定義中,只有當政治因素掩蓋了其他合理的考慮因素,成為決定的主要原因,才可以稱為「政治化」。舉個例,如果百佳聲稱所有貨品只賣「一折」,你卻「因為百佳壟斷,所以我們不應該光顧」,而寧願去另一處買貴貨,那就叫「政治化」。
    當然,其實錢是你的,所以你喜歡「政治化」買貴貨,亦無不可。)

    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明報這樣說﹕

    「該項計劃宣布以後,確實有一些意見,包括質疑百佳的動機和目的,特別是有個別立法會議員質疑所收到的捐款將如何處理及透明度不高,聲言會跟進監察等。據百佳發言人引述和黃集團董事總經理霍建寧說,「我真的覺得十分感慨,本來這次可以藉減用膠袋構思,籌得大筆捐款,幫助環保團體,但既然社會上有這麼多針對性的聲音,而我們只是代人作嫁衣裳,對公司毫無利益;在這環境之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終止這項籌款計劃。」」

    我還以為只有方向報業才有被迫害妄想症。百佳似乎忘記了甚麼叫「樹大招風」。你不是街角士多,生意做得大,你做甚麼事都特別引人注目。
    那麼,明報說「政治化」是否因為議員針對百佳、無理取鬧﹖原來也不是﹗明報自己又接著說﹕

    「本來一番好意,卻是惹來質疑,對於百佳的主事人感到意興闌珊,完全可以理解。不過,百佳在公布這項計劃時,曾經說過市民所捐出款項,會成立環保基金推行環保工作,後來又說過款項會轉贈公益金,這些前後不連貫的說法,其實反映整體計劃在構思上,確有未夠周密之處。」

    既然「確有未夠周密之處」,那麼被人質疑又有甚麼奇怪﹖
    難道所有問題一經議員提出,就是「政治化」﹖因為議員是政治人物,就連提出合理的質疑也不可以﹖
    何況,捐款處理的問題,也不單是議員提出的。一旦涉及「慈善」用途,就有法律、規矩。你說不清楚,又說自己是慈善,自然就惹人質疑。哪個團體機構都一樣,以往亦有其他機構被質疑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人家質疑的是捐款運用,從來沒有人(包括「政治化」的議員)反對停止免費派膠袋的決定。(難聽點說,如果百佳當初聲稱是自己要收錢,抵消膠袋成本,那麼議員也無可質疑、沒法子反對。難道人家自己「趕客」也不准嗎﹖)
    所以,根本不可以把恢復免費派膠袋,推論成政治壓力下的決定。

    換言之,就算不看電視、不看報紙,只看明報這一篇社論,它的論點亦已經自我推翻
    如果寫出一篇自我推翻的社評已經夠搞笑,那麼更搞笑的是社評竟然夾雜公關廣告﹕

    「百佳的主事人(大老闆李嘉誠 ),據知對於本港一些人凡事政治化的做法,很有意見,過去長和系旗下的一些投資計劃,曾經因為政客和政黨介入,試過毅然退出,拒絕糾纏下去,這次百佳叫停環保的做法,我們無證據證明與哪一位百佳主事人有關,但是事態有政治化趨勢,就斷然斬纜,與百佳主事人領導下的企業文化,如出一轍。」

    似乎明報比和黃的公關部門,更急於為李超人辯解。
    不知情的話,我還以為買了《明報》的是李嘉誠,而不是大馬的張曉卿
    「皇帝唔急太監急」聽得多,但有人比太監更急,倒是第一次見到。

  • 先說題外話。

    正兄刊出朋友思力的「在道德佬、環保佬當道下苟延殘喘」,抨擊停車熄匙立法,恰好與知日教授的日本的停車熄匙運動相映成趣。
    正兄對文章討論中的某位異見人士,頗有嘲諷。我雖然不盡同意,但實在懶得辯駁。(是的,近年越來越懶了—又或者因為在學校罵學生罵得太多 )

    不過,倫弟又有另一番意見

    不知塔主何以誇口說重覆開關引擎比長開引擎耗更多油量。一般而言,小型轎車引擎在怠速運轉時起碼 800 - 1000 轉,開了冷氣更會提升 200 - 400 轉,想減輕車輛抖震的程度,又可能要將引擎轉速加多 100 轉。就當平均每分鐘 1,300 轉,總共等候 10 分鐘好了,開車那剎那要有 52,000 轉 (﹗﹗),著車 3 次 (歷時 5 秒鐘) 才相等於總耗油量。但著什麼引擎要過萬轉?還要數倍?數十萬轉?

    若代入塔主的例子,排一條車龍要「不斷開關引擎達十數次」,若不是有供過於求的問題,就是需求量大。前者的問題當然要靠重組車務解決,後者既然客源滾滾,就不算是長時間等客,更不會出現車廂達 40 度的情況。

    現在沒人說要回到未文明、未工業化的時代,只是想如塔主所言「避免不必的損耗」,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罷了。若連小小的事都做不到,那只是找藉口不想做而已。

    若連要實施停車熄匙都阻礙重重,輕視之;那香港人的思想其實還停留在相信「將電器設在待用狀態比開關電器慳電」,而不明白如此做法白白耗了多少能源,別說他們會自覺從家庭做起,關掉不使用的電器了。

    以他的性格,不喜歡直接硬碰。既然有愛車人說了話,所以我就出賣他,貼過來好了。

    不過,另一方面,我也覺得立法費時失事、難以執行。
    政府廣告常常叫人熄匙,與其如此,倒不如打廣告告訴全港司機,熄匙有幾大好處。
    (方按﹕當然,更好的是找消委會做個研究,證明有「幾」好)

    如果係人都知道,原來熄左再開都好過唔熄(再加上油價高企),就一定會越黎越多人響應。根本唔使立法。

    與其講道德(環保救地球),倒不如講著數。

    道德好講,但沒有實利的道德,往往只會變成虛偽。要靠「講道德」來維持的,往往不長久。
    要記得英國人說過﹕「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

    按栗子的建議,今天上apm找唱片鋪。
    不過一走入去,就覺得不會找到。(一般連鎖唱片鋪的模樣,通常只會賣大路貨,不會有這些東西的。就是信和那種由地板塞上天花板的模樣,才塞得進那麼多種不同的碟)
    事實上,結果也是找不到。
    我知道又一城那間唱片鋪也可能有的,不過那店出名貴。
    這大概就是信和的店還可以「今時今日」的道理吧﹖

    順道走落去三聯,我知道應該沒有的,但不順道看看不心息。

    驚訝地發現拙著仍在,而且在「香港研究」那一欄上
    還見到呂大樂那本《四代香港人》,如果不是怕圖書館沒預算,必買。(遲點等各科用剩錢才算吧)

    我自己又暫時不想買書,於是拿起薄書看看。
    只是始終趕著走,所以我只看了其中一代。我看的是第三代。因為﹕

    1. 書裡說第三代人三十開外,我反正過兩年都三十歲了。
    2. 我認為「第三代人」的描述很合符我的心境。

    我曾經說過,在經濟轉型中,我們這一代是最慘的。
    因為,我們的上一代,儘管面對經濟不景,但畢竟他們「風光」過。
    我們的下一代,一懂事就是「建華八年」和九一一,沒見過好事,所以沒所謂「壞」。

    就是我們,成長於經濟最繁榮、泡沫的環境。我們認識的「人生」,就是上一代給我們看的「成功路」﹕讀書、做野、升職、買樓、結婚、生仔。
    怎料,到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當然,有些人畢了業幾年,有些人剛進大學),經濟突然崩潰、「轉型」,世界從此不同。我們看到上一代的「風光」,但還來不及去「享受」,它就已經消失了。
    我們還要承受上一代留下來的「泡沫手尾」。無論是政府或私人機構,要「節流」總是找新人開刀比較容易,因為他們最沒權力、也沒還價能力。裁員減薪先殺我們、升職加薪卻遙遙無望。

    這不再是老一輩所謂「努力就有出頭」的時代,階級流動已經大減、貧富懸殊卻越來越嚴重。就算你勤力過新界隻牛,也沒意義,因為現在的人已經嫌牛多了。
    現在就算讓你當中產,你也只是個窮中產,而且樓價又回復到之前的泡沫水平了。
    升職﹖買樓﹖結婚﹖生仔﹖這是啥﹖﹗

    在我眼中,這場經濟轉型,有如西羅馬帝國滅亡。
    上一代就是羅馬帝國全盛期的子民,下一代就是日爾曼人,只有我們是看著「文明」滅亡的羅馬人。

    怎料回家找資料,原來第四代人七六至九零年出生的,亦即是說我被歸類為第四代。
    可能因為我父母實在是「非典型」吧﹖我實在無法認為自己屬於「第四代」所描述的人。
    (我掃書時,還以為「第四代人」是指我的學生)

    看來還是要買來細讀了。

  •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剛剛剪報發現重大問題,所以唯有不避諱貼一貼了。

    原教旨主義者愛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早已聞名。
    但不只是原教旨……

    ---

    暴民大大連結了一篇文章﹕戈爾的「和平貢獻」有多大﹖
    有一段這樣的 highlight:

    戈爾和IPCC,一個開拍在科學上錯漏百出的科幻電影,另一個則把科學實證原則打個稀巴爛,但同樣可以對「世界和平」有著莫大的貢獻,世事之匪夷所思,由此可見一斑。

    而這位素來喜歡「踢爆香港傳媒」的人說﹕

    由於戈爾的成就「高」,所以就算那套「絕望真相」,最近被英國高等法院裁定謬誤連篇,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也可以視若無睹。 須知道,英國法官指出的九個謬誤,可不是無心之失的小錯誤,而是關乎整個「人為全球暖化」理論基礎存在著誤導

    我本來還有少許懷疑(懷疑的原因是 IPCC 代表各國政府,本來就保守得很,一向不願承認全球暖化由人類造成,當然會經過小心考慮才改變主意。而全球暖化作為歷史科學確有難以證明之處,所以爭議難免。我認為只能依靠現有資料作最佳決定),但讀過舊報紙後,發現原來跟這人所說的是兩回事﹗

    喜歡「踢爆」香港傳媒如何失實的人,究竟本身又如何失實,且看在下回應﹕

    就是網主引述說「裁定」戈爾謬誤連篇的報導,裡面都說明﹕「Gore’s film was “broadly accurate” in its presentation of the causes and likely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but said that some of the claims were wrong and had arisen in “the context of alarmism and exaggeration.”」

    更進一步﹕「Despite finding nine significant errors the judge said many of the claims made by the film were fully backed up by the weight of science. He identified “four main scientific hypotheses, each of which is very well supported by research published in respected, peer-reviewed journals and accords with the latest conclusions of the IPCC.”

    In particular, he agreed with the main thrust of Gore’s arguments: “That climate change is mainly attributable to man-made emissions of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greenhouse gases’).”

    The other three main points accepted by the judge were that global temperatures are rising and are likely to continue to rise,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serious damage if left unchecked, and that it is entirely possible for governments and individuals to reduce its impacts.」

    (註﹕法官認為戈爾的電影在細節上誇大了,但整體而言算是準確、有科學根據。並非像網主所說,謬誤連篇和基礎理論誤導。亦即是說,網主把法官的話完全倒轉來說,借法官的口反對全球暖化的理論,而法官沒這樣說過。)

    我想,寫文要誠實一點。
    如果心裡太偏,一心只想證明環保人士沒道理的話,筆下的文章,就會變得跟閣下批評的香港傳媒一樣。

    我想在「窒」之前,應該看得詳細一點。
    以下摘取明報一份譯稿﹕

    「不少全球暖化否定者常指控環保人士「誇張失實」,質疑《絕望真相》內容「欺騙世人」,但一些否定暖化危害的文章影片,卻被揭嚴重斷章取義。英國第4 頻道今年初播放一齣由導演德金拍攝、名為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的紀錄片,揚言人類導致暖化是「現代最大騙局」,還引述了一名丹麥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克里斯滕森的研究。但克里斯滕森事後便批評引述「明顯並不準確」。片中被引述的麻省理工權威海洋學專家溫施教授(Carl Wunsch)更痛斥德金及該片「徹底歪曲」了他的觀點, 「我才是陷入騙局的人」。」

    見解有不同,批評還批評,但希望網主不要變成這樣。

    ----------

    明報 2007-10-12 A23

    和平獎前夕大熱戈爾捱批英法官指《絕望真相》9 處失實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的《絕望真相》令其「環保鬥士」形象家傳戶曉,被視為今天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頂頭大熱,有支持者還希望他趁勢再選美國總統。但英國高等法院一名法官周三卻向他澆了盤冷水,指電影雖然「大致準確」,但卻有9 處失實,令戈爾甚為尷尬。

    英國政府早前宣布買下該電影版權,讓所有公立學校向學生播放,但肯特一名校董聲稱政府此舉無異向學童「洗腦」,向法庭要求禁播。法官伯頓周三裁定,該齣電影「大致準確」,批准向學生播放,但播放時要同時提供全球暖化質疑者的資料,以平衡電影的「一面之辭」

    英政府推介校長指洗腦

    伯頓指出,電影有9 個失實處(見另表)。伯頓認為,為了支持戈爾有關全球暖化的觀點,影片中有危言聳聽及誇張部分論點的問題,導致出錯,例如戈爾在電影中指出,南極及格陵蘭冰川融化,導致水平線「不久將來」上升20 呎,伯頓批評這說法最為「危言聳聽」,他指科學界的共識是這情只會在「千年後」出現。

    判「大致準確」准學校播放

    但伯頓在判辭中指出,電影大部分主張都有充分科學支持。他特別指出,他認同戈爾的基本論據,即「氣候變化主要歸咎於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他亦同意戈爾另外3 個要點,即全球氣溫正在上升,且大有可能繼續上升;若坐視不理,氣候變化後患無窮;政府及個人完全可減低氣候變化的影響。

    《絕望真相》推出以來,受到不少右派人士批評。今年3 月,戈爾回覆《紐約時報》查詢時表示,儘管電影並未如科學家般仔細,但強調電影的確指出了全球暖化「最重要及顯著的要點」, 「我只是嘗試用外行語言來道出問題的核心」,稱電影基本上準確。不少全球暖化否定者常指控環保人士「誇張失實」,質疑《絕望真相》內容「欺騙世人」,但一些否定暖化危害的文章影片,卻被揭嚴重斷章取義英國第4 頻道今年初播放一齣由導演德金拍攝、名為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的紀錄片,揚言人類導致暖化是「現代最大騙局」,還引述了一名丹麥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克里斯滕森的研究。但克里斯滕森事後便批評引述「明顯並不準確」。片中被引述的麻省理工權威海洋學專家溫施教授(Carl Wunsch)更痛斥德金及該片「徹底歪曲」了他的觀點, 「我才是陷入騙局的人」。泰晤士報/獨立報

    《絕望真相》9 錯處

    ■戈爾《絕望真相》論點
    □伯頓判辭

    ■電影引述冰核證據,指65萬年來二氧化碳水平跟氣溫水平變化「完全一致」
    □儘管科學研究顯示兩者有關,但關係並非如戈爾所言般「完全一致」

    ■ 南極洲及格陵蘭冰層融化,可致海平面在不久將來上升20 呎
    □跟科學家共識相違,這情起碼在千年後才會出現

    ■ 墨西哥灣暖流(GulfStream) 可能會消失,令歐洲地區出現冰河時期
    □跨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儘管暖流可能會慢下來,但「非常不可能」完全消失

    ■引述一科學研究,指首次發現有北極熊要「長途游96 公里,以找尋冰塊棲息」,結果淹死
    □唯一找到的科學研究,只不過是說有4 隻北極熊因遇風暴淹死

    ■將東非乞力馬扎羅山冰雪融化歸咎於全球暖化
    □科學界尚未找到確鑿證據顯示兩者有直接關係,儘管主要還是跟全球暖化有關

    ■將非洲乍得湖乾涸歸咎於全球暖化
    □乍得湖乾涸更大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例如人口增加、過度放牧、及地區氣候轉變

    ■卡特里娜風災對新奧爾良造成嚴重破壞,是全球暖化的結果
    □沒有充分證據證明,且不能將只出現一次的事件,簡單歸咎於全球暖化

    ■因為全球暖化,珊瑚礁出現漂白現象及死亡
    □ IPCC 的確表示若氣溫上升1 至3 ,更多珊瑚會死。但研究亦指很難將全球暖化跟其他諸如過度捕撈、污染等因素拆開分析

    ■由於全球暖化,太平洋一些有人住的環礁已需進行疏散
    □沒證據顯示有過這樣的事

    不需要單信我一面之詞,看倌讀了報導指出的錯誤,認為這些是細節,還是基礎理論的錯誤﹖

    延伸閱讀﹕刁民—環保紅衛兵決戰傳媒法西斯

  • We are (not) alone?

    [是他也是你和我]

    無線電視劇「狂潮」主題曲 關菊英
    曲:顧嘉煇 詞:黃霑

    是他也是你和我 同相親相愛也相爭
    大家偶遇在人海 你我各留痕
    幾許歡與笑 多少愛和恨
    那狂潮捲起 燦爛又繽紛

    是苦也是甜美 人生的喜惡怎麼分
    大家各自尋找 你我心中印
    幾許哭與嘆 多少假與真
    讓狂潮起跌 混合愛和恨

    是他也是你和我 人海中後我不必分
    大家偶遇在人海 你我相指引
    拋開自私與狹隘 且消除隔膜和仇恨
    在狂潮中奮鬥 莫負此生

    是他也是你和我 同悲歡喜惡過一生

    嘗試想想為何要用這首歌,然後再看下去。

    ---

    地球是孤獨的﹕從天文物理學、太空生物學、行星科學探索生命誕生之謎》(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Peter D. Ward, Donald Brownlee著,台北﹕貓頭鷹,2007(二版)
    (英文維基 Rare Earth Hypothesis、一篇英文書評)

    很少見到如此直接的書名了——我指的是台版科普書譯本。
    見到書名猜不到內容的倒多的是。(《吹水無邊》肯定也是,雖然這不是譯本、亦不是台版)
    單看書名就已經知道作者想講甚麼,方便得很。
    (但會否比較「玄」的書名能吸引讀者拿起來看看﹖我不知道。)

    很簡單,作者的目的就是告訴你﹕地球是孤獨的、人類也是孤獨的。
    (作者稱為「地球殊異假說」,Rare Earth Hypothesis)

    自從文藝復興開始,科學家不斷推翻我們「人類中心」的迷思(例如日心說、演化論、潛意識等),人類在宇宙裡並無特殊地位。其中一個效果,就是大家認為宇宙裡的生命應該很普遍(就算生命形成不易,宇宙有無數的行星,總有些能孕育生命吧﹗),智慧生物亦應該有。所以人類一直嘗試尋找「外星人」。
    原教旨主義者對於這些思想是非常反感的,他們之所以反對演化論(甚至堅持大地平坦),其實與科學無關,只是認為這些思想貶低了「人類」的價值而已。(當年反對香港歷史博物館《人類的故事》展覽的聲明,已有端倪。見李逆熵《人類大追蹤》附錄。)
    不過,本書的題目看來相似,但絕非原教旨主義者的胡說八道。作者希望透過回溯有關生命起源的各種知識和理論,建構一套「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很怪的翻譯,《統計,讓數字說話》譯作「基本假設」比較好聽,但沒有 null 的意思),作為進一步研究地外生命的基礎。

    作者先由嗜極生物談起,地球很多人類無法生存的地方都有生命,可想而知生命可以在很多不同的環境生長,宇宙很多地方都可能有簡單的生命。

    可是,有生命不代表就有複雜生命和智慧生物。作者跟著就討論宇宙的「適居區」和「死寂區」,根據各種條件,宇宙中大部分星系和星系的很多位置都不適合生命成長,不是缺乏形成固態行星、形成磁場、形成生命必須的元素(重元素和碳),就是環境太嚴苛(例如附近有中子星或超新星)。恆星的類型、生命週期、多星系統都會影響生命形成的機會(所以可能像太陽的單獨恆星才適合生命誕生)。最後,有適合的恆星,也不代表有像地球的行星,出現在溫度適中的位置。
    (就連「水」,太少固然不成,太多也不成。因為水太多就沒有淺海,見下文。)

    然後,就是生命的誕生,作者試圖討論生命出現的條件和時間。如前所述,原始生命的誕生,應該不是很難的事,在地質上也不花太長時間。但稍後就要用幾章討論「動物」(和真核生物)的出現。
    寒武紀大爆發」是一個生物學之謎,動物化石紀錄幾乎是「突然」從寒武紀地層才開始出現,生物學家一直嘗試解釋這現場。但也有些學者認為這不是「問題」,例如古爾德就認為這只是正常的 sigma curve—在很多生物現象中也有出現。現在學界則已發現「前寒武紀」的化石,但因為這些化石非常小、而且缺乏硬骨外殼,所以很難形成化石,亦很難被發現。
    不過,雖然已知動物不是「突然」出現,但寒武紀仍是動物多樣性的重要時期。有大量的動物身體藍圖(body plan)在寒武紀時出現,有不少被滅絕了,而餘下的就是今日動物的祖先。一直到現在,儘管動物種類數目有甚於寒武紀,但所屬的「藍圖」仍只是寒武紀遺下的那些,不再有新的藍圖出現。
    作者認為「動物是否必然會出現」就已經是個問題。而探討導致寒武紀大爆發的因素,亦跟動物出現的機會有關係。「動物出現」的兩個推動因素,就是環境和基因。作者另闢一章討論「雪團地球」刺激動物演化的理論。

    有出生,就有死亡,所以「滅絕」緊隨著「生命」。越複雜的生物,越容易滅絕,影響全地球的大滅絕事件,有甚麼因素﹖頻率如何﹖(太頻繁的大滅絕,會令生命重新演化出複雜模式的過程中斷)

    地球似乎是太陽系唯一有板塊運動的行星/衛星,也是唯一(已知)有生命的行星,兩者之類有沒有關係﹖作者認為有,原因包括﹕
    1. 創造二氧化碳循環,為地球保持恆溫﹔
    (火山噴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帶到海床形成碳酸鹽沉積-->被板塊運動帶回地函分解。整個循環受溫度影響,空氣中二氧化碳時氣溫較高,風化加速形成多點碳酸鹽,令二氧化碳減少,反之亦然。)
    2. 製造陸地和多樣化的棲地(因為有凹凸),增加生物多樣性
    3. 製造淺海(淺海是動物搖籃)﹔
    4. 產生山脈,透過風化為淺海生物提供充足礦物質營養。
    (又﹕作者對板塊運動的描述,更正了我一些錯誤理解。例如海洋板塊在隱沒帶之所以下沉,不是因為陸地板塊擠壓,而是因為海洋板塊本來就比較重。)

    最後,就是地球以外的因素﹕月球木星
    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算是大得反常的。作者認為月球對生命重要,除了潮汐以外,還因為它穩定了地球自轉軸的傾斜度。作者說其他行星因為沒有相當質量的衛星,所以自轉軸角度經常改變,會令氣候過分嚴酷。
    木星對地球生命的意義,科學家亦早有討論,就是利用其巨大引力,把軌道不規則、可能穿入內太陽系的大部分小天體清掃掉(例子﹕修梅克.利維九號彗星撞上木星)。作者認為,木星的位置剛剛好,如果太接近的話,就會令地球所處的太陽系「適居區」變成「小行星帶」,無法形成足以支持複雜生命的大行星。另一方面,木星的軌道亦很穩定、接近圓形﹔如果木星軌道太橢圓的話,亦會穿入適居區,影響地球形成、甚至把地球拋射出去。

    ---

    不過,我認為這假說的漏洞是﹕
    1. 假設 DNA/RNA 是唯一的生命形式。
    2. 認為複雜生物適合生存的環境一定跟地球的一樣。
    3. 對某些(影響生命形成)過程的機率評估可能過低。
    4. 原始生命和複雜生命的誕生條件並不一致。

    我的看法﹕
    1. 作者的最大假設,莫過於只有 DNA/RNA 形式的生命。
    當然,我們現在能夠接觸到的生命,就只有這一類。但科學家還是設想過其他生命形式的可能。
    就算不說環境極端不同的外星,地球生命誕生時是否只有一種模式﹖還是有不同模式的生命在演化,但最後勝出的(DNA/RNA生命)把痕跡全部抹掉﹖(因為它們會把所有材料重新利用,於是沒有留下任何資料,就像磁碟重寫一樣。)
    3. 作者在介紹各種影響生命形成的事件時,總是不斷強調機會甚微(於是把各種機會相乘,就更微乎其微,這就是「地球殊異假說」的基礎)。可是,這些機會是否真的如此微小﹖反正也只是估計。何況,也許有其他機制也可以達到相同效果。
    2. 同理,我們只見到那麼小的地方,就可以排除宇宙有其他我們尚未認識、但同樣適合複雜生命生存的環境嗎﹖
    4. 正如作者提及,地球初期的水蒸汽可能是生命誕生的障礙,所以有可能是火星產生生命,然後被隕石帶來地球也說不定。那麼,一個行星不一定要齊備原始生命誕生的條件才可以孕育複雜生命。同樣地,也許宇宙各處也有些行星「負責」產生原始生命,另一些行星沒有這能力,但可供這些生命變得複雜。(當然,複雜生命生存的範圍,仍然不超出原始生命所能生存的範圍內,但誕生的條件應該比生存的條件窄得多。就正如子宮要比外間穩定得多。)

    ---

    但這個假說仍然有意義。
    除了提供「null hypothesis」之外,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智慧生命的確不普遍。

    我說的不是「稀有」,為何呢﹖因為上面已經說作者的說法有漏洞。
    宇宙之大,有無數的星球。環境之多變,應該超乎我們的想像。所以,生命應該很普遍,而其中有很少數可以演化出有智慧的生物。所以,我不相信宇宙裡只有人類。

    可是,為何我們還沒見到外星人﹖(至少,沒有可靠的紀錄)
    如果有很多智慧生命,地球應該早就有很多外星人啦﹗(現在哪個地方沒有外國人﹖)
    沒見到,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們沒來到。(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我們沒必要把事情複雜化,例如假設外星人只能秘密探訪地球之類。這些當成小說題材就好了。)

    為何外星人沒來到﹖
    1. 宇宙太大﹕除非有方法突破相對論的限制,否則一般生命體沒可能橫跨宇宙。
    (就連銀河系本身,直徑也有十萬光年。亦即是說,以光速由一邊去另一邊也要十萬年,連古樹也沒那麼老﹗就算相對論有時間延緩效應,也有能源考量,不可能飛得太快。)
    智慧文明能夠探索的距離,應該有限。
    2. 如同作者所言,星系中有很多地方都不適合生命。所以適合生命出現的位置不多。
    3. 就算這些地方都有生命,也不必然出現智慧生命。
    4. 這些智慧生命不一定在同一時期出現。有些可能很早就消失了,有些可能遲遲未出現。
    5. 智慧生命的文明能持續多久﹖是否能夠維持到跟外星生命接觸﹖(看看人類吧﹗)
    我們就假設銀河系能出現幾種智慧生命好了。因為種種因素,在同一時期(也許以億年計),銀河系裡可能只有一兩種智慧生命而已,而且還不一定接觸到。
    所以,沒見到外星人,其實是很「正常」的事。

    見不到外星人又如何﹖那就影響到人類的世界觀了。
    記得二十年前,埃塞俄比亞大饑荒時,有一首歌嗎﹖
    (英文維基﹕We are the world)
    姑勿論歌詞的宗教色彩,但有一點很確定的,就是告訴我們﹕人類本為一體。

    本書封面那張圖,是有名堂的﹕
    (維基﹕藍色彈珠)
    如果你的一生,只望到地面的事,就像畜牲一樣,不知道天地之寬廣。
    唯有把眼光放遠、放高一點,才能看出,地球其實是那麼小、那麼孤獨、那麼脆弱。
    地球只是滄海一粟,生命也不過是宇宙過客。地球在幾十億年後,始終會被消滅。
    只懂鬥人鬥天鬥地的,今天給你壓過別人,又如何﹖地球亡了,你自以為的豐功偉跡,還不是和光同塵﹖
    看穿了,你會不會「化」一點﹖

    「外星人」粉絲很難接受見不到外星人,因為很孤獨。
    原教旨主義者本來就不接受外星人,因為他們相信有一個獨厚地球、獨愛人類的神。
    這兩種看法,都不正確。

    我們不用放棄尋找外星生命的努力,作者也沒這意思。我們只要知道本來就很難找到,找不到也不奇怪。
    我們要保留「可能有跟我們不同的生命」的看法,把眼光放闊一點(不要只看到自己),避免狹隘。
    「開放」跟「道德」或「良知」都沒有衝突,它只跟「教條」相衝突。

    跟香港人的一般感覺不同,孤獨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懂得自處的話。
    不懂得面對自己,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我們需要的是自尊自重,但不是自大。後者不會解決問題,只會製造問題。

    格其物矣,致其知矣。

    ---

    筆記﹕

    p.151 作者提及,究竟是環境促使生物演化,還是生物創造了適宜進一步演化的環境﹖
    為何一定要二分呢﹖環境和基因互相作用,也可以產生新生態區位(niche),兩者可以是互相促進的。

    p. 182-183 作者懷疑,外星物種數量是否會與體軀藍圖(body plan)的數量相若﹖外星或許會不斷有新的大枝幹出現,但每個枝幹都只有少量物種。
    我倒覺得這是「八仙過海」,適應環境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但 body plan 大概不會無限量出現,而且現存的 body plan 也有「先入為主」的優勢,可以自行演化佔領區位。
    如果說外星生命有很多枝幹,但物種較少,這似乎是說那星球生命的 body plan 變化潛能有限,所以才由不同的 body plan 進佔不同區位﹖

    p. 184 「礦物質骨骼的形成需要有豐富的氧」是否解釋了前寒武紀缺乏化石紀錄﹖

    p. 185 「羅德尼亞超大陸」原來是盤古大陸之前的一塊超級大陸。(不查不知道)

    p. 214 作者認為,既然研究認為每二十億年可以發生一次毀滅全地球生命的滅絕,那麼生命已有四十億年,是極端幸運。
    (那麼可能宇宙另一邊,就有另一個不幸運的星球吧﹖)

    p. 316 說現在觀察到的地外行星,「與木星和太陽的距離相比,所有木星大小的天體若非是在離恆星較近的軌道運行,就是在距恆星較遠之處,並且有極為橢圓的軌道(目前為止觀察到的十七個中,有九個情況如此)。在這樣的行星系統中,類似地球的行星存在於穩定軌道的可能性很低。」
    這似乎有取樣問題。
    因為以現時科技,能夠觀察到的地外行星,都是對恆星擾動或遮掩較嚴重的大行星,那麼它們的軌道當然是比較橢圓(擾動)和接近恆星的吧(擾動、遮掩)。如果有更新的科技,說不定會發現更多圓形軌道,距離較遠的地外類木行星﹖

    ---

    挑骨頭時間﹕

    p. 128 「而真核細胞中,卻有許多屏障,包括了細胞核壁、細胞壁以及多細胞變種之上皮(也就是外層皮膚)。」
    所有的「壁」都應該是「膜」。

    p. 208 「1980年西伯利亞隕石爆炸」其實即是「通古斯卡事件」,但不提「通古斯」就未必記得起。

    p. 217 「因此在多數例子中,複雜度的增加令生物對環境的忍耐力下降」似乎應是「……對環境變化的忍耐力」。

  • 收到家強兄的廣告,但在綠色和平網站和他的網誌都找不到,所以唯有直接貼了﹕

    通識講座:全球暖化,從何說起?

    內容:全球暖化的成因和影響,世界能源格局,應對 全球暖化的國際政治形勢,化解危機的出路等。
    講者:綠色和平氣候及能源項目主任楊凱珊
    日期:2007年8月 18日
    時間:上午10時至中午12時
    地點:香港小童群益會5樓501室(香港灣仔駱克道 3號)
    名額:90人
    報名方法:參加者請將個人姓名,聯絡方法,和出席人數,電郵至 dairy.yeung@hk.greenpeace.org
    截止報名日期:2007年8月 17日

    出席者將獲贈影音光盤乙隻,內容包括綠色和平考察喜瑪拉雅山冰川融化的情況及其他全球 暖化教育短片。如有疑問,可向本會職員江明蔚 Vivian (6096 8602) 或楊欣誠 Dairy (9812 2735) 查詢。

    -------------

    夕陽無限好 (陳奕迅)
    作曲:Eric Kwok 填詞:林夕

    多經典的歌后 一霎眼已走
    纏綿著青蔥的山丘 轉眼變蟻丘
    這個剎那宇宙 拒絕永久
    世事無常還是未看夠 還未看透

    多好玩的東西 早晚會放低
    從前並肩的好兄弟 可會撐到底
    愛侶愛到一個地步 便另覓安慰
    枉當初苦苦送禮 最艷的花卉 最後化爛泥

    * 夕陽無限好 天色已黃昏
    本想去憑愛 去換最燦爛一生
    想不到長吻 帶來更永恆傷感
    夕陽無限好 卻是近黃昏
    高峰的快感 剎那失憾
    風花雪月不肯等人 要獻便獻吻

    多風光的海島 一秒變廢土 <------------------------ 氫彈﹖
    長存在心底的傾慕 一秒夠細數
    每秒每晚彷似大盜
    偷走的青春一天天變老 只可追憶到 想追追不到

    (* 重唱)

    好風景多的是 夕陽平常事
    然而每天眼見的 永遠不相似

    你想到甚麼呢﹖
    光陰似箭﹖人生苦短﹖失戀﹖梅艷芳﹖九龍皇帝﹖天星皇后﹖

    我想了很多東西。
    然後想到,
    學生心中是否也想起去年離開我們的同學﹖

    她只是一個過客﹖還是有些東西,影響了我們的生命﹖
    一個人,對於我們有甚麼意義﹖

    如果一個人的生與死,沒有改變任何人。
    那麼他是否白活﹖也是白死﹖

    夕陽,的確是平常事。
    問題只是我們有沒有正眼望望它。

    還是只知道夕陽 = 開飯(或者收工、去蒲, etc.)﹖

    -------------

    P.S. 說到氫彈,小朋友不知道有多恐怖的東西。
    有人作了一段超強核爆刺激視頻,把核爆場面配搖滾樂,可以一看。(不過核戰一點也不好笑)
    另外還有一段當年美國政府教小朋友應付核攻擊的教育片,可以看看當年大家怕成甚麼程度。

    前幾天剛剛看了(買了很久的)《驚天十三日》,這是戲劇,但也是歷史。
    人間地獄
    人類就曾經,幾乎把整個地球毀滅了。
    同學有機會的話,去找來看看吧。每天在自相殘殺,看看我們是多愚蠢的生物。

    先旨聲明,這不是「戰爭片」,不要抱著看「高達」的心情去看。
    當然也有戰爭場面,但最大部分是說話﹕不同方面的人在談判和爭拗。這才是戲肉。
    主角是甘迺迪的助手,就在這十三天裡的經過。
    整套片的重心,是甘迺迪和助手們如何拒絕仇恨、猜疑、虛榮的誘惑,避免人類自我毀滅。
    你要投入去想想當事人的處境,而不是崇拜特技和音效,才會欣賞這套戲。

    蔡子強的討論(原刊於明報,被搬到大紀元去了)
    事實上,甘迺迪等人正是借鑑豬灣事件的失敗經驗,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改善決策程序,這已經成為討論決策過程的經典事例。我在某篇文章讀到這些討論,但我已經忘了在哪。

  • edo

    [大江戶]

    (蝶之華爾茲—《大奧》插曲)(播放完畢)


    江戶町(上)—大型都市的誕生》內藤昌(文)、穗積和夫(繪),馬可孛羅(台北),2006-8
    江戶町(下)—大型都市的發展》內藤昌(文)、穗積和夫(繪),馬可孛羅(台北),2006-9
    (另見原出版社介紹)

    江戶,東京的前身,德川幕府所在地。看過《大奧》的人相信會對這城市頗有興趣。

    去年十月七日的日記就提及這套書,不過嫌貴沒買。倫弟發現有六五折的,那才比較合理一點。
    (反正他已經變成拙著的最大單一客戶,那麼就用這兩本書來扣數好了 )
    不過,如果單以閱讀時間的「單位價格」而言,這套書還是太貴(我花了四天而已)。(所以我很少看漫畫和圖文書)

    這套書說築城和大奧的部分,出奇地不多。倒是花了很多篇幅說江戶的城市規劃和市民生活。那個螺旋式的「」形設計,也算得上極具創意。(尤其跟中國古代那些四四方方的都市相比的話)
    書中描述過江戶的原始地形,和後來如何開山填海(甚至把河流改道)來建設城市。比較離奇的是,對付新填地的土地沉降,竟然鋪點芒草、找小孩在上面玩耍就解決了﹖可能因為他們填的本來就是淺灘,不像香港要填「海」吧﹖

    最有興趣的,是書中提及的上水道、消防隊、防火地和綠化工作。在這些方面,日本人做得比中國人好得多,亦令城市更吸引。
    尤其是上水道,古羅馬建築水管供應食水,這點人人皆知(當然更出名的是用了鉛,被認為是令羅馬末落的原因之一),但中國好像是沒有用上「水管」這回事的(中國好像只會開水道和水井),所以這應該算是日本的獨特發明。日本人從江戶附近的河川引水,然後注入木管,再分送到市內各町的水井,並向居民徵收稱為「水銀」的維護費。(江戶的食水井是密封的,只從水管供水。因為江戶大部分地方都是填海得來,開井大多是鹹水。直到後來鑽更深的水井,得到淡水才逐漸廢棄上水道。)

    比較令人惋惜的是,
    同樣是木造建築為主的擠迫城市、在大火中同樣唇亡齒寒,江戶人一聞火災,就齊齊衝向火場滅火……中國人呢﹖

    我們有十個救火的少年

    當然,如果讀者不像在下這種「simcity 迷」,對硬件興趣不大的話,這套書也有很多江戶市民的生活風情畫。江戶人的衣食住行、工作、文化、日常娛樂,甚至連紅燈區,都提及了。
    以前從沒想過的,就是原來江戶也有一座天文台。

    另一令人惋惜的比較。
    江戶時代奉行鎖國政策,吸收西方文化就只靠荷蘭人由長崎傳來的「蘭學」。書中描述,這些知識除了在知識分子之間流傳外,其實也對市民有所影響。最明顯的就是西方透視法影響了日本畫,於是有畫師繪畫有立體感的畫,放在街道的「窺視箱」吸引市民觀看。
    西學融入娛樂,令日本人雖於鎖國之中,但沒有放棄對外來文化的好奇心。
    至於中國,雖然外來文化一樣在士大夫之中流傳,在皇宮和士大夫之間甚至被當成玩意(它們大多只被視為「玩意」而已),但似乎沒有進入民眾的生活。
    畢竟,中國自古是主要文化輸出國,而日本就是輸入國。就是這一點,導致近代進程的分別﹖

    如果要說問題,就是本書雖然有不少漂亮的地圖,比較了江戶的不同時期。可是,書中內文的名字要對應到地圖上的位置,還是有點困難(因為那是大地圖、文中又沒有說明位置)。日本讀者也許對江戶比較熟悉,但我們讀起來,要聯想到那些地名的空間關係,就比較費力一點。(如果可以在地圖上標明內文中提及的地名,讀起來就比較好。)

    還有,書中說江戶成為當時世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數字都是跟西方國家作比較的,從來沒有提及中國的城市,令我有點懷疑。(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好像是給故意忽略掉似的。)

    本書只講古江戶,沒有延伸到東京的發展、古今對比,也是比較可惜的。
    (當然,這套書本來就是講古建築的系列,所以不包括東京發展也很正常。)

    ---

    (補記﹕一段有關「蝶之華爾茲」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