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 數碼時代的閱讀

    純粹轉載+摘錄﹕数字时代的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背后的科学

    http://www.36kr.com/p/202596.html (上)、http://www.36kr.com/p/202629.html (下)

    「实验、调查以及消费者报告的证据均表明,屏幕和电子阅读器无法重建纸张阅读的那种“直观、愉悦”的感观体验,尤其是长文的阅读。这种阅读上的困难从而也会微妙地妨碍对阅读的理解。与纸张相比,屏幕阅读还可能会消耗我们更多的精力,而且记忆也会更加困难。」

    除了将单独的文字当作物理对象以外,人类的大脑还会将整个文本当作某种物理景观。我们阅读时会为文字构建心理表征,从而将文字的意思与结构挂钩。此类表征的确切性质尚不清楚,但是有可能与我们为地形(山脉、路径)及人造物理空间(公寓、办公室等)建立心理地图类似。比方说,我们往往很容易记得某段文字出现在哪里。大多数情况下,纸质书的地形特征要比屏幕文本明显得多。」

    「数字化文本的读者是可以无缝地滚动阅读文字,也可以点击一下翻页,或者使用搜索过程即刻定位到某一段文字,但是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可以做个类比,如果 Google Maps 允许你单独浏览一条条的街道,也可以让你马上跳转至某一个地址,但是不允许你缩小地图看到周围的邻居、省份或者国家会怎样。」

    「若干研究表明,由于限制了人浏览文本的方式,屏幕会损害对阅读的理解。2013 年 1 月,挪威斯塔万格大学的 Anne Mangen 发表了一份研究,在试验中他们让 72 名阅读能力类似的 10 年级学生各自学习一则故事和一篇说明,长度都是 1500 字左右。这些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看的是纸质文字,另一组则是在 15 英寸的液晶显示器上阅读 PDF 文件。然后再让这些学生各自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结果表明,电脑阅读组的成绩要比纸张阅读组稍差一点。」

    「由于这些偏好,以及由于屏幕的多任务容易让人分心,大家一直都承认自己会在纸质书上面进行精读。2011 年对台湾大学的研究生进行过一项调查,受访者大部分都报告说自己会先在网上浏览几段,然后再把整篇文字打印出来深入阅读。」

    「调查和消费者报告的结论也表明,通常与阅读相关的感官体验(尤其是触觉)对人的重要性也许是你意想不到的。」

    「2003 年莱斯特大学的 Kate Garland 领导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媒介(屏幕、纸)上阅读后做题的成绩基本一致,但是在信息记忆上存在差异。

    在心理学家眼里,记东西和认东西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在有上下文细节(如某个人学习东西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情况回忆一段信息,而后者则是在不记得如何掌握信息的情况下认为某事是真的。总的说来,回忆属于一种较弱的记忆形式,如果不能转化为此后变为“已知”的更稳定的长期记忆的话,很容易逐渐消失。在屏幕前研读材料的志愿者在进行测试的时候,更多的是依赖于记忆而非认识,而在纸张上面阅读的学生则是同时依赖于记忆和认知。」

    「结果表明,尽管两组人均能很好地完成阅读测试,但是阅读不分页文本的那组人注意力和记忆力表现都要逊于分页组的。 Wästlund 认为,由于滚动要求读者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同时放在文本和文本的移动上,从而会消耗更多的精力,相比之下,分页浏览只需点击页面这个更简单和自动的手势操作即可。中佛罗里达大学 2004 年的研究得出的结果也类似。」

    「除了强调屏幕阅读占用更多注意力以外,一些新兴的研究还指出对于大家并不总是会在屏幕阅读上投入相当的精力。许多人会下意识地认为在计算机或平板电脑上阅读的重要程度不如看纸质书高。圣何塞州立大学的 Ziming Liu2005 年曾对 113 人进行过调查,得出的结论认为,进行屏幕阅读的人会走很多捷径,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浏览、扫描和搜寻关键字上面,相比之下,阅读纸质书的人更有可能是把文档通读一遍,而且是只有一遍。在屏幕上阅读时,大家对心理学家所谓的元认知调控(metacognitive learning regulation,设定目标、阅读困难部分、检验理解程度等)的参与意愿也会更低。」

    「随着态度的转变,纸张阅读和屏幕阅读的差异有可能缩小。上篇中视频的那位主角现在已经 3 岁半大了,据她父亲说,现在她已经不再把报纸杂志当做触摸屏了。说不定等到她这一代成长起来时,这些人对屏幕的偏见就没有我们这些老家伙那么大了呢?微软的 Sellen 从研究中了解到,由于电子书的暂时性和无形,许多人对电子书的拥有感并不强。这些人认为自己是在使用电子书而非拥有电子书,一旦这些人喜欢上一本电子书,他们往往就会去买上一本纸质的。这一点令 Sellen 回想起自己以前研究过的数字音乐的发展轨迹。在早期的时候大家也是心有抵触,但是现在人人都热衷于收藏、管理和分享数字音乐了。对电子书的态度可能也会逐渐发生这种转变,尤其在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在未来可实现更多的分享和社会化互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比方说,Kindle 上的书只能借出一次。」

  • [又是圖書館主任協會年會]

    方某早說了,從來只是過路的……

    只是身為章癡兼「諸事人士」,一見到修章建議,立即「だめ」。連忙打了封電郵給會方,告訴他們這樣修章有問題。最後結果是部分接受,部分沒接受。
    不過我也發現原來手上印出那份會章已是2007年的舊版,跟他們口中的版本有不同。但怎麼的會章怪得連等額選舉,把贊成票改信任票也要現場動議的呢﹖真的要回去好好研究,然後寫個審章報告給他們參考一下。

    (他們把 massmail list 的 member 也當會員一種,其實到後面「法定人數」、「會員彌償」那類條文都會出事的,只是他們自己沒想到,而我一時亦沒看到。章則這回事真的不是你想改就可以隨便改……)

    陸生每次見到,都會催促出來當幹事幫手(的確今年也不夠人了)。方某只是對章則和文件擅長,只能在這些方面幫得上忙呀……你們不如叫我去專責看章寫文件……

    ---

    抄抄今年聽到、想到的有趣東西﹕

    1. 在2006 PIRLS 小四學生閱讀素養調查中,香港學生資訊類閱讀能力全球第一,文藝類排名較低。
    而2009年的調查,對非連續文本(如圖表之類)的閱讀能力比連續文本(即文章)為弱,學生對非連續文本學習機會亦比文學類為少。
    到2011年,仍是全球第一,仍是資訊閱讀優於文藝閱讀、仍是女生優於男生,而這屆得到 distinct 的香港學生亦多了。但香港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動機、信心和投入都是排榜尾。

    (很明顯香港學生的表現只是應試訓練的結果,所以跟我們在坊間或網上見到人們普遍閱讀理解欠佳的現象沒有衝突,因為後者不是考試自然不留心。)

    2. 不同的跨課程閱讀方式﹕融合式(找一個主題各科共同進行)、跨學科統整(科本閱讀)、超學科統整

    3. 美國領事館的先生又來推銷(免費)英語學習材料了,還問教育局的代表會不會跟他們有衝突……
    (當然有啦,共共要慎防你們這些外國勢力介入香港教育嘛 )

    4. 23/3將發表「課程發展與教學實踐」的中學圖書館主任問卷調查結果。

    5. 現在一年兩次借書送小禮物,今年似乎吸引力有限。
    如果改為「裕華式」,借了書可以抽獎,看看拿到幾多份禮物,會有趣點嗎﹖

    6. 跨學科閱讀報告的表格,為了讓學生自由發揮,所以只是表格開首給他們幾種方式選擇(如簡介讀後感、或改寫內容之類),其餘都是給他們寫字的橫線。
    如果要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反思,是否針對那一科,在表格上加上不同的問題比較好﹖
    但如果這樣又會令一些能力較高的同學都無法自由書寫,是否一張紙兩面印不同款式的表格呢﹖

    ---

    近年都在期望自願縮班完成後,可以擴大圖書館(雖然已知範圍很小),藉機重修一下。所以開始留意一下人家的裝修佈置。
    前幾年問中一新生,還有很多人的小學圖書館很小(比敝館小的就真的很小了)。這兩年再問新生,已經沒幾個了。就像可立這間,就算不計門外同樣劃給圖書館的空間,只看室內也比敝館大一半不止……所以學生很難不怨敝館地方太小。

    兒童圖書館多數會粉飾,成人館通常就不會那麼鮮艷。可是組長給我的反應,就是似乎他們也喜歡兒童館那套(甚至有人想我給他們一個脫鞋坐上去的台階——我哪有地方﹖)。
    難怪中大圖書館也搞了個「泉下有知」了。(當然正式不是這樣叫,只是這部分建在水池之下,還像唐宅地庫般可以仰望池底,所以被校友起了這個搞笑渾號。)

    火車狀的坐椅﹕

    火車後端是報紙雜誌架﹕

    「海洋 」場景有船和燈塔,船都是上網的地方,倒符合漫遊網絡的特色。
     

    「路軌」末端還有個隧道口通往遠方呢……

    (牆上的老師好書推介,我們也在做,總會吸引到同學借來看的。
    方某甚至另外拿一些書掃描封面,A4紙印出來貼在走廊吸引注意,可惜效果似乎麻麻……)

    讓學生自製一本小書,也是好方法。(其實方某在中學也做過,不過是英文科)

    (有些組長說膠椅難坐,應該全面改用油壓椅云云。但油壓椅其實頗貴,而像這裡見到的款式,我想小朋友坐還可以,「大牛龜」可能很快會坐爛。)

    嘩,這年頭竟然還見到令人懷念的《漢聲小百科》﹗

    咦﹖我記得有一輯教人「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的呀,為何見不到﹖這一套偏偏就缺了一月號,難道……(嘿嘿 )

    ---

    在操場見到這個版本的《三字經》,跟在下見過的版本都不同。懷疑是「現代版」,至少不是古人寫,而是民國後甚至中共建政後才寫的。因為寫得很差,跟以前留下的版本完全不配合。

    大家看看,我再解釋為何覺得「差」﹕

     

    《三字經》的各代版本,其實是很有邏輯的,通常就是一段開首、然後數字、然後四書五經諸子、然後中國簡史、然後勸學。數字的部分,也是由三數到十,依數序列出相關的概念。

    這個版本劣跡,首先出於數字部分。
    傳統三字經一開始就是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然後就是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
    這個版本卻竟然可以在「五行」後竟然加插一段「十干」「十二支」,然後還什麼黃道赤道……之後又回到「四瀆」、「五岳」、再「四民」才到「五常」。五常後又插了一段「植物」、「動物」,然後才是「六穀」、「六畜」、「七情」,七情之後竟然又有「五色」「五味」「五臭」,然後「八音」之後竟然又回到「四聲」才是「九族」「十義」,十義之後又來個「五服」……

    當然,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版本的作者想把「同類」的事物放在一起,但破壞了原版「按數字排」的次序。
    《三字經》不是百科全書,而是童蒙讀本,正如原版的三綱、五常、九族、十義都是講人際關係,但不必放在一起。傳統的編排是為了方便小朋友誦讀易記,如果你調亂了次序立即就會發現。像這個版本不同數字(甚至沒數字的)穿穿插插,不怕小朋友讀到亂龍麼﹖﹗

    而且加插的文句跟原有的根本不配合。

    例如五行和五義的寫法,都是「曰AB、CDE」的模式,但新增的「五色」「五味」「五臭」卻是「ABC、及DE」,跟原本的方式不同。這樣改變模式其實不方便小朋友誦讀。

    更大的問題,是文義不通。

    例如「我中華在東北」是什麼意思﹖我還以為是滿洲人寫的,說自己發源於東北呢﹗
    上網找解釋,竟然說是「在地球的東北邊」。一個圓球何來有「東北邊」﹖如果說歐亞大陸,中國橫跨東亞之南北,也應該是「在亞東」而不是「在東北」。如果說中國在歐亞大陸的東北邊,那麼嶺南算是甚麼﹖

    「赤道下溫暖極」已重複了「赤道」這一目,並不符合傳統的編排方式。而且「溫暖極」也不見得,吉力馬札羅山亦在赤道附近,但山頂有雪。(喔,我同意對這句是挑剔了點,畢竟這只是童蒙讀本,得其大概足矣。)

    至於「江河淮濟」仍是「中原」獨大觀念下的寫法,他們當珠江是什麼﹖(珠江是中國第三長河流呢﹗)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徧水陸」,其實也是很粗糙的說法(生命豈只動植物二分,植物又豈只草本木本)。如果說民初有這些內容還算了,現在給孩子讀《三字經》只為了讓他們接觸中國文化,有必要把科學課的內容(而且不準確的)都塞進去﹖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先不論同樣粗糙和不必要,說「飛走」對小朋友來說肯定很好笑。因為雖然你可以理解為「牠們會飛和走」,但聽到這句的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飛走了」的「飛走」。

    而「此五味,口所含」,口如何「含」味呢﹖不應該是「口所嘗」嗎﹖

    其實那些「加插」的句子,如果不是亂插、或文義不通,就是根本不必要。例如動植物這些科學堂內容,或者「五服」這類早就沒人理的東西。當然不是說沒人理沒人用的東西就不要學,但有需要放在童蒙讀本那麼早﹖

    還是找回我見過的那些舊版本,還比較靠譜好讀一點吧。

  • 高校教師の日常

    [爛GAG再遞]

    「末日快樂﹗放完假記得交功課﹗」

    ---

    某中五電腦堂。

    學生問﹕「可不可以在電腦室列印﹖」

    我﹕「不能」(其實印表機早就壞了)

    生﹕「明明有印表機在這裡。」

    我﹕「我不也明明有一批學生在這裡,但他們在做事麼﹖」

    生﹕「你這個比喻真是無得頂。」

    ---

    教中一LOGO,因為學生能力總是差異甚大,有些人到下課都搞不到,有些人開始不久就做完。所以對那些做得快的同學,在下通常另給額外任務,以加分為餌。

    這一課教填顏色,其中一份功課是法國國旗。指令算是比較簡單的。

    於是我設了另一任務﹕畫完功課可試畫「五星紅旗」,畫得好加五分。

    生﹕那麼畫美國國旗呢﹖

    我﹕如果你畫到的話,加十分啦。

    生﹕五粒星有五分,五十粒星應該五十分啦﹗

    我﹕不行,要「堅決拒絕外國勢力干預」。

    生﹕那麼美國國旗應該一分都沒有丫。

    我﹕給十分是為了「維護中美關係的大局」,但每粒星的價值當然要低一點。

    生﹕咁你講晒啦﹗

    我﹕你好難夠我拗架啦。YEAH﹗

    (雖然方某以「五星紅旗」為任務,當然不是為了「國民教育」,而是因為星星算是比較易用LOGO畫的東西。除了「五星紅旗」外,其實我還給他們選擇其他的。你喜歡試青天白日滿地紅、土耳其國旗、甚至新加坡國旗也可以的。我反而覺得由新月和一粒星組成的土耳其國旗比五星紅旗更易畫。)

    ---

    學生開始後,因為給了「五星紅旗」作額外加分任務,我就畫了另一幅「紅底一黃星」的作示範。

    以學生的「國際視野」,當然就開始亂估一通。

    在成績比較差的一班,突然有人高呼﹕「越南國旗」﹗

    我﹕很好﹗終於有人說得出來了﹗
    成績較好的那一班沒人說得出來,我竟然還聽到「KERORO軍曹」呢﹗

    (可惜,這是事實。)

    ---

    又一中五電腦堂,為了說明問卷常見問題,繼續搞爛GAG。

    1. 問卷問題應集中只問一件事,如果同時問多於一件事,而作答者有不同意見就很難答。雖然老師教你們問卷不能太長太多問題,但不能為了壓迫題目在同一條題目中問幾樣東西。

    例如問「你認為方sir是否高大又靚仔﹖」……(眾笑)……我知一定唔係……但如果有人認為方sir夠高但「樣衰」,或者雖然靚仔但不夠高,那就不知該怎樣答了。所以應該分開兩條問題,一條問是否高大,一條問是否靚仔。

    所以在你們的通識IES題目中定幾個「核心問題」才那麼重要,因為它們將轉化為問卷問題。

    2. 問卷問題不應該偏頗、具引導性、情緒化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具體者例如問「港珠澳大橋可帶來XX億經濟效益和YY個就業職位,你是否認為港珠澳大橋有經濟效益」這種問題,等於要求對方答「是」。

    可是,很多時候被忽略的是「答案選項」。

    例如今次問「你認為方sir樣貌如何﹖」,而選項包括﹕

    A﹕型
    B﹕英
    C﹕帥
    D﹕靚
    E﹕正

    (眾笑)……還有 F﹕普通……

    那麼你即是想怎麼樣﹖很明顯也是想引導別人答某一傾向的答案。所以要留意答案中正反選項數目應該接近。

    當然,如果只是問「方sir靚唔靚仔」這類題目,更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分數。例如「1﹕非常樣衰」到「5﹕非常靚仔」,3 就是普普通通。那就不會有偏差了。

    3. 可是,除了不偏頗之外,還要留意提及一些中立的,或者「沒意見」、「不知道」之類的選項。

    因為畢竟不是每人都見過方sir的,如果你問他「方sir靚唔靚仔」而一定要他選個答案的話,他可能只是見到你很樣衰就自動認為方sir也很樣衰,那豈不是對我很不公平﹖

    如果你有「沒意見」或「不知道」的選項,他就可以直接答不知道了。當然如果你問的題目太冷門,就有可能會出現很多人都答不知道或沒意見的情況……

  • teacher librarian discussion board, again

    教育城圖書館主任討論區的一點討論,觀點未必正確或很有用,說不定看倌會有更精闢的意見。

    傳記分類依歸- 依國藉還是種族?

    賴永祥法應該說得很清楚是「依國分」,從來沒有按種族分類的選擇。

    至於多國籍的人應該如何分,台灣「國家圖書館」有答覆

    「人物傳記之國籍認定方式有二:其一是最初國籍,又稱最前國籍;其二是最後國籍,又稱最新國籍。圖書館在進行傳記分類時,可依其中一種方式來認定國籍並決定分入國別。本館基本上採新國籍為標準,認定時間點為文獻編目時該傳記主人之最新係屬何國,即分入何國傳記。 從上述原則來看,傳認國籍認定與出生地或生活皆無甚關聯,主要仍依國籍來認定。」

    (所以,愛因斯坦的傳記通常被分為「美國傳記」。當然其實你也可以細分入「科學家傳記」的)

    DVD外借予學生問題

    你不如問問究竟犯了哪一條法,因為版權條例只限制牟利用途的租賃(包括借閱),學校並沒有從中牟利。
    非牟利的借閱根本沒有觸犯任何一項「版權限制的作為」。

    版權條例第22條「受版權所限制的作為」
    (1) 作品的版權的擁有人按照本分部的以下條文,具有在香港作出以下作為的獨有權利─
    (a) 複製該作品(參閱第23條);
    (b) 向公眾發放該作品的複製品(參閱第24條);
    (c) 租賃該作品的複製品予公眾(參閱第25條); (由2007年第15號第5條代替)
    (d) 向公眾提供該作品的複製品(參閱第26條);
    (e) 公開表演、放映或播放該作品(參閱第27條);
    (f) 將該作品廣播或將該作品包括在有線傳播節目服務內(參閱第28條);
    (g) 製作該作品的改編本,或就該等改編本而作出任何上述作為(參閱第29條),
    而上述作為在本部中稱為“受版權所限制的作為”。
    (2) 任何人未獲作品的版權擁有人的特許,而自行或授權他人作出任何受版權所限制的作為,即屬侵犯該作品的版權。

    第25條
    (1) 租賃任何以下作品的複製品予公眾,是受該作品的版權所限制的作為—
    (a) 電腦程式;
    (b) 聲音紀錄;
    (c) 影片;
    (d) 收錄在聲音紀錄內的文學作品、戲劇作品或音樂作品;
    *[(e) 載於連環圖冊內的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或
    (f) 連環圖冊的已發表版本的排印編排。] (由2007年第15號第6條代替)(e及f 未實施)
    (2) 在本部中,除本條以下條文另有規定外,“租賃”(rental) 指為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或商業利益,而令作品的複製品在該複製品將予或可予歸還的條款下供人使用。
    (3) “租賃”(rental) 一詞不包括─
    (a) 提供作公開表演、播放或放映之用或作廣播或包括在有線傳播節目服務內之用;
    (b) 提供作公開陳列之用;或 (由2007年第15號第6條修訂)
    (c) 提供作即場參考之用。
    (4) 在本部中,凡提述租賃作品的複製品,包括租賃原本的作品。

    我們通常的處理都是在CD盒上貼張警告,說只供個人使用不得複製之類。

    此外,由於CD/VCD/DVD多數有使用條款(terms),只供個人使用不准公開播放之類。在法律上雖然學校圖書館不犯法,但會否因為違反條款而當成「違反合約」的民事案件並不明確。
    不過可以想到的是,如果商家要告我們違反合約,只要證明有多少損失才可以索償的。既然我們是非牟利的,除非那隻碟被拿來搞大規模翻版(等到我們買,那隻DVD早就舊了),否則根本不可能造成多大損失。為了這樣來打民事官司,對他們是不划算的。

  • On statistics

    [統計講座]

    星期一下午去了中央圖書館聽統計講座。

    (除了因為個人興趣,當然也因為要教資訊素養的關係。
    在學校教資訊素養,雖說是支援通識科,但要配合時機並不容易。今年通識科IES進度就提前了,我竟然發現學生現在已經要交問卷題目,而我到下學期才教問卷設題……

    當然,我本來就不認為IES是個適合一般學生的方法。其實不需要給學生自由選題,把整份IES拆成像化學科校本評核般,每次做一種實驗或分析方法。用這樣來評定學生是否把握到這些細節方法,應該會好過一下子要他們自己由零開始做一份完整的,但最後很多人根本搞不到。這點不在話下。)

    政府那部分沒甚麼特別,反正就是在下也懂得講的東西。政府官員夠膽拿某團體對港珠澳大橋的引導性問卷(當然是引導人支持它)來開刀,雖然沒有指名,但已經夠我拍多兩下手掌。

    之後港大的楊良河博士續講,此君十分有趣,大家聽得很高興。

    講義中稱周朝的「司書」是管統計的,我想似乎不準確。司書應該跟老子被指為「周守藏室之史」一樣,都是當時的圖書檔案管理員。不過統計資料當然也是檔案資料的一部分,所以司書自然也要管這些統計資料。不過我想他們的工作是保管和檢索多於去「搞統計」。

    至於 statistics 跟 status 的關係,說穿了很明顯(統計不就是反映「狀況」的學問麼),不過之前就是沒想到。面這個詞又是來自德文 statistika,以至楊博士稱現在很多科學期刊中以 -ka / -ca 結尾的是都跟統計有關,例如 Biometrika

    而最好玩的,就是楊博士為了解釋「雙盲」實驗設計和統計數據的關係,拿了七十年代「咖啡因和心跳血壓關係」的研究,在演講廳中做一次。(我想他在課堂上早就這樣玩過了吧)
    科技進步,現在竟然有手機軟件(apps)可以透過相機閃光燈來偵測心跳率,所以在課堂上重複更容易。(我想學校老師也可以嘗試玩一次,反正現在很多學生都有手機,叫他們預先安裝就行了)
    而無咖啡因可樂,楊博士稱「比較難找」,不過我想如果問朋友在哪兒可以買到就不難了。

    楊博士以「抽獎」名義抽七個人出來,稍後甚至說「嫌不夠隨機」(因為連續三個都是女人,當然你明白概率的話就會明白這樣不出奇,他只是想大家玩得更高興而已),拿了自己那隻小熊維尼「豬仔」大公仔出來拋,讓聽眾拋來拋去,每第三次接到的人就抽出來。這七個人都有一件小禮物。

    七人當中的第一位,負責「雙盲」的重要步驟﹕負責決定哪一組飲無咖啡因、哪一組飲有咖啡因的無糖可樂。他負責把可樂分別倒進兩種顏色的杯中,並把有關的牌放在公文袋中以作紀錄。
    可樂在其他人沒看到的情況下斟好了,就由(不知道可樂怎樣分)的博士把其餘六人隨機分進兩組,各飲不同顏色的杯中可樂。

    可惜的是,其實那個軟件要量度心跳並不容易,而且大部分抽出的都是女士,手指血管比較幼,所以飲前飲後量了很久。
    而最搞笑的是……「開估」後發現飲無咖啡因可樂的心跳似乎反而增加更多。

    (當然,這點其實沒甚麼出奇。一則在眾人面前做實驗本身就令人心跳加速,而每組只有三人,個別人比較害羞或怯場就已經大大影響結果。而且也沒有控制參加者是否經常喝咖啡因飲品,因為喝得多的人反應自然少。
    而更大的問題是,飲後一兩分鐘就量,咖啡因當然還未吸收到。如果要重複的話,其實應該一開始講座就做,講了一小時左右再量才知道有沒有效。反正當年的研究也是一小時後效果最大的。
    更何況,退一萬步來說,咖啡因和心跳血壓的關係其實有爭議。)

    然後博士再說說 Big data 的三大重點﹕Volume, Velocity (例如股票的高頻交易) & Variety。
    說這個因為博士本身的研究興趣之一就是 Data mining (出名的例子就是尿片、啤酒、星期五的關係)

    (Data mining 本身很有用,不過必須小心別變成 cherry picking 般,從海量數據中抽出一些看來有但其實不存在的模式。尤其在現今電腦功能「太強大」就更容易出現這種「鑽牛角尖」式問題。
    上期《科學人》就介紹了 data mining 並有作者 Yaser S. Abu-Mostafa 在加州理工的網上課程資料。)

    這些新科技甚至可以用來重新研究《紅樓夢》前後部分作者不同的說法,亦可以用twitter的貼文來預測流感高峰期

    博士另外運用了Gapminder軟件展示香港和美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和收入變化。
    這套由 Hans Rosling 領頭開發的軟件其實很出名,方某之前也介紹過兩段相關片段(世界的四十年進步二百年世界各國收入和人均壽命)。反正免費,有興趣的看倌也不妨下載來玩玩﹖

    Hans Rosling 說聯合國和政府統計單位往往不願釋放資料。我不知道香港政府統計處態度如何,不過他們倒也開始為2011年人口普查做了一些類似的互動圖表,展示這些數據(如各年齡男女比例)在過去的變化。

    (後話﹕楊博士另外為教育局寫了本《數學的應用投資組合及市場效率》)

    ---

    講座聽完,究竟是立即搭地鐵走,還是等17:35的948﹖
    最後我決定先去看看皇仁150周年那個展覽,然後才坐948走。
    (不過這其實大誤,因為巴士在金鐘中環塞車,結果用了超過一小時才回到家,如果我早點搭地鐵走顯然只會更快。)

    校慶展覽當然就是介紹威水史了,但既非皇仁仔,又對名校沒興趣的在下,還是以看歷史背景為主。(展覽介紹的名人,當然大多都是有錢人,不在話下。)
    再不然,從當時的成績表看當時的科目也頗有趣。

    展覽中提及新安縣學,把這個也當官校其實是有點「水份」的。因為明清官學,其實並不真的有教學活動,那些「生員」只不過是掛名(廩膳生倒真的有補貼可領),大部分都是自修或另外找老師。縣學府學的教員也不過定期召集他們考試,性質就像現在學校的「小測」(quiz)而已。在科舉制度中真正影響他們繼續「升級」為舉人進士的,還是中央派人主辦的鄉試和會試。考取「生員」(即「秀才」)的重要性不在上學,而在於這是參加鄉試的資格。
    不過「土客之爭」倒是一件當時的大事。

    而最有趣的,是跟皇仁沒關係,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時某君寫的一副諷刺聯﹕

    今日幸頤和,明日幸海子,幾忘曾幸古長安。億兆民膏血輕拋,只顧一人慶有

    五旬割南越,六旬割臺灣,此時又割東三省。數千里版圖頻棄,每逢萬壽疆無。

    (司徒華說傳是章太炎寫的,而其版本「割南越」則為「割交趾」。另一版本傳的章太炎版本又有不同,變了「割雲南」,不過這樣聽起來有點怪。)

    見到皇仁校長有個叫「威廉臣」,難怪畢華流《主席手記》曾有「兩個威廉臣」的梗了……

    除了舊皇仁的模式外,這幅地圖倒令我駐足良久﹕

    整幅地圖都是以港島為主,視九龍一帶如無物。不過地圖上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例如在船政司(即今海事處)附近就有「些喇堪」,如果你對香港掌故沒興趣,就不知道這其實是水手宿舍「sailor home」(現在還有,在尖沙咀訊號山腳,稱海員之家)。

    地圖另外有趣的地方,就是附圖除了九龍海面和全港九新界簡圖之外,還有一幅廣州市區圖,可見當年省港關係之密切。

    而有一點奇怪的,就是地圖右側標示「西灣河」、「筲箕灣」的位置,其實只不過是北角,連鰂魚涌都未過,又何來那麼快就西灣河筲箕灣﹖要是那麼近就不會有「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的戲謔了。

    不過三十年代的九龍,真的像地圖畫得那麼荒蕪嗎﹖我很懷疑﹕

    這幅圖根本非志在畫九龍,而是標示輪船泊位。

    地圖中九龍的「避風塘」是油麻地避風塘。靠北的是大角咀碼頭。靠南應該有渡船角碼頭的,是我搞錯了那時還未有嗎﹖

    另一問題又出現,圖中由尖沙咀伸出的理應是九廣鐵路,但竟然在大約現在太子道的位置轉向東……鐵路走線應該不會偏東成這樣的。這幅地圖的繪製真的很有問題。

    後話﹕想不到在這個展覽也可以見到卜博士的大名喔。(結尾「資料提供」那部分)

  • 21st century libraries

    其實沒甚麼特別,只是在講座抄了幾句﹕

    1. 大學圖書館同樣面臨入倘人數增加但外借數目減少的趨勢(於是新增了很多專門用來上網和討論的空間)。藏書卻在不斷增加,而且電子書增幅快於紙本書。

    2. 在期刊方面則更一面倒,紙本期刊減少,電子期刊增加。現在圖書館採購款項六七成都用來採購電子資源。

    3. 以往圖書館較多分散的資料庫,現在都在搜尋引擎式的「discovery tools」下整合到同一網頁中。(但我反而用不慣,覺得一個search包括太多無關的東西,我寧願分門別類去找)
    Moodle 之類的電子學習平台亦越見普及。

    4. 要強調圖書館在書本/閱讀以外的重要性和貢獻 (Value of Academic Libraries)

    5. 現時香港圖書館界專業人員,學術圖書館(大專院校)約有二百多人,公共圖書館約三百多,學校圖書館一校一個已過千人。但在交流上最少見到的卻是學校圖書館主任。(這可能是因為香港圖書館協會HKLA的活動跟中小學聯繫不強的緣故,學校圖書館通常在教育局或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之類組織下參與活動。)

    6. Wordle 文字雲

    ---------------

    尖尖﹕我都有鼻尖上的中國啦﹗
     

     

    袋鼠BB﹕你係雞髀菇定杏鮑菇呀﹖
    紫鼻菇﹕我係紫鼻菇,唔食得架﹗

    袋鼠BB﹕你成把遮咁,等我同媽咪講,第日同你出去玩,落雨都唔怕淋濕啦﹗
    紫鼻菇﹕落雨我唔出街架﹗淋濕左我會發霉架﹗
    袋鼠BB﹕仔仔好似話你地D菇同D霉菌係親戚黎架喎。
    紫鼻菇﹕唔知呀,雖然我地都係菌,但係我唔識佢地架﹗

  • [覆林超英文]

    朋友通知,林超英在報上提及(主場 /本博) 在下介紹教協18/11集會的文章。方某鄙陋,蒙前台長垂注雖然值得高興,不過文章裡面的說法,就不能苟同了。為了釋除疑義唯有再寫一篇。

    1. 林文最大的誣蔑,莫過於斷章取義,聲稱我等視 band 3 學生為「禍」。林文引方某原文如下﹕

    「有位教師同工反駁林超英反小班論,說得很有趣﹕林超英知道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偏偏不知道教育界生態平衡也很重要。Band 3學校殺光了,不單只是那批學校老師的事,還會禍延其他學校,課室裡的學生學習差異會大到無法教學。

    (方按﹕其實你叫林超英問下佢母校D老師,全區band 3學生都送晒去英皇書院佢地濟唔濟好過啦。還有,他是「梁粉」來的,梁振英政綱說要搞小班的,叫佢自己同梁振英搞清楚係點先出黎講啦。)」

    首先,這段一開始就說明是「有位教師同工」的說法,方某自己的意見放在後面的「按」,而前台長把上一段誤當成是在下的話。雖然這不是重點,因為我認同這位同工的發言,而且文章是我自己寫的,如果記錯了同工的發言也要負責任。

    問題是,純粹閱讀理解﹕這句說話是「Band 3學校殺光了……會禍延其他學校」,那個「禍」自然是指「殺校」這類「事件」,而不是指裡面的「學生」。同一句末亦說得很清楚,縮班殺校對其他學校造成的「禍」就是「學習差異」,哪有指稱過學生﹖

    更有甚者,教協爭取小班訴求明確,就是認為band 3學校(見文末註)和裡面的老師對學生有特別價值,不應因為人口自然縮減而被殺校裁員。不同 banding 的學生,各有不同需要,收錄這些學生的學校長期以來亦朝不同方向發展,以期滿足這些學生的需要。
    是故不同 banding 的學校,專業側重點總有不同。如果把學生放在不適合他的學校,不單止老師辛苦(當然老師辛苦是「應份」的),而且學生亦辛苦。這一點道理根本無論對 band 1 / 2 / 3 的學生和學校都是一樣,所以一旦 band 3 學校因收生不足被殺,學生分配到其他學校,就會出現「上移錯配」,令學生得不到最適合他需要的照顧。

    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我們反過來「殺」了 band 1 學校,band 1 學生流到 band 3 學校的話,其實也是一個「禍」。因為無論哪間學校的老師,都很難處理學習差異那麼大的課堂。當然我們知道,在現實中因為 band 3 學校較不受家長歡迎,所以被「殺」的機會較大。在現實中我們當然只會討論「band 3學校被殺對band 1 / 2 學校的影響」,但這不代表只有「band 3學生去band 1」學校才是問題。

    「有教無類」是指每個學生都應該得到教育機會,但在教育制度裡,不代表每間學校都應該收取所有的學生,否則派位機制根本不應存在。在現行動輒三四十人的「大班」之下,老師無法有足夠時間分給每一個學生,要有效進行教學,學生的能力差異就不能太大。在這種情況下,要求學校收取所有學生、不理會課室內的學習能力差異,根本是不顧實際的說法。教育學上就算有專業的應付辦法,不代表就是最佳做法、亦不代表沒有其他後果、更不代表比小班優勝。不需要實際在課室裡處理這個問題的人,當然可以夸夸其談,正如我們一般網民當年評論前台長應不應該掛風球的時候一樣。

    前台長這種見「禍」即當成「學生」,只不過是反映了社會大眾的一般心理,然後不明就裡把自己的猜想塞於老師之口。

    2. 如果說「把學生當成禍」是前台長想當然矣,那麼質問在下「懂得向他們(band 3學校的老師)致敬嗎? 」就更是不認識教育界的人自以為是了。
    我相信大部分的教育界同工,就算自己不是任教 band 3學校,都一定有任教這些學校的朋友。方某當然也有這類朋友,有些曾任教 band 3 學校,有些正在任教。甚至在教協集會前的星期五,在下才跟一對現正任教 band 3學校的夫婦朋友吃過晚飯。

    正正就是因為我認識這些同工,知道他們的工作情況,所以更認同他們工作的重要和不可取代。我們才需要出來爭取小班,讓他們不用日夜害怕縮班殺校、可以專注專業發展﹗
    既然收生成績不好不是他們的錯,要他們失去工作、學生又失去最適合他們的老師,根本是場災難。
    與其說教育同工蔑視 band 3 同學﹖倒不如說教育局蔑視教 band 3 學生的老師吧﹗

    3. 至於現行當局措施的問題,教協已有指出,前台長可自行參詳。林文稱「教育局提出的25+1以至50+1方案……實際上已經是小班教學」,當日集會亦已有老師當場反駁(如果前台長能到場親自聆聽回應,不是更好﹖)。

    這樣的收生方案(連同所謂「超額教師保留三年」),只是令 band 3 學校和同工苟延殘喘,獲派到這些學校的學生和家長認為學校「沒前途」亦會紛紛轉校,最後到教育局「head count」時仍不免縮班殺校(教育局會定期點算學生數目,並不是當初派了多少學生,之後他們再升班都一定有同樣班數的)。這樣的事並非胡思亂想,而是過去幾年在某些校區已先行出現的事實,前台長是關心教育的,想必也應該看過電視台的相關新聞特輯報導。

    林文說「不可以從我的信推斷我『反小班』」,邏輯上固然屬實。但在現實中,前台長的方案就是給教育局「減班,不需要搞小班」的方案,從實際效果而言,等於「反小班」

    4. 事實上,要支持繼續維持現有「大班」編制的人,首先要向公眾解釋﹕

    為何歐美教育先進國家的班數大多是二十人左右(芬蘭甚至只有十幾人,他們口中的「小班」是少於十人,如果芬蘭人聽到香港人稱呼二十五人為「小班」一定嚇得目瞪口呆),而香港這個發達城市,為何還要默守二三十年前教育擴張、資源不足下才採用的三四十人「大班」編制﹖

    至於前台長和一批英皇書院校友,希望更多學生能進入他們引以為榮的母校,這種愛護學弟的情懷在下當然尊重。不過林文的回應似乎有點避重就輕,他引述的拙文分明是請他「問下佢母校D老師」,他卻答我「校友不介意」,算不算答非所問﹖
    他們的老師究竟是否認為「維持收生規模,但擴大學習差異」比「推行小班維持現有學習差異,但略減收生」為好﹖這個問題似乎沒有答案。

    就跟英皇書院的縮班爭議一樣,在新聞上只見到一邊是教育局、另一邊是校友和小學生家長,似乎好像沒人留意過負責教的老師怎樣想。這似乎就是現今教育政策的縮影吧。

    當然,前台長呼籲「講道理」,在下自必欣然呼應。其實如果前台長有興趣扒舊文的話,亦會發現方某雖然「撐小班」,但並不執著於「小班」。

    例一﹕「師生比例最重要,小班少堂任君選」

    至於是否一定要「小班」,其實方某也不完全同意。因為方某心中最重要的是「師生比例」,降低比例後究竟要「減少每班人數」還是「維持每班人數但減少老師課節」,甚至各減一些,其實大可由各校自決。因為有跡象顯示,減課節的效果可能好過小班。(當然一如侯文的問題,那些研究的小班是指由廿幾人減至十幾人,甚至由十幾人減到幾人的效果,跟香港是兩回事。但由於香港老師的課擔出名多—比大陸更多,可以相信減低課擔對備課很有幫助。)

    但無論如何,「小班」這個口號是最簡單易明、最易爭取公眾支持的,所以仍要支持。如果師生比例一日不降低,無論你想要的是「小班」或「少堂」都無從說起。

    例二﹕「小班先從弱校起」

    個人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彈性小班」。

    受歡迎的學校可以繼續收三四十人一班,普普通通的可以廿幾人一班(教協的建議),學生成績最差的十人開一班也可以。如此家長可以選擇最喜歡的學校,學校又不用無端被殺,對任教band 3學生特殊需要富有經驗的老師又得以保留

    有人可能會認為不公平,為何有些人可以只教十個人﹖
    首先,那十個人是特別難教的,如果有人覺得易教的話歡迎轉校。
    其二,既然那些是學習進度特別差的學生,本來就應該給予額外資源去「補底」,教師比例也係資源之一
    其三,最壞的看法﹕那些人通常都是家庭環境/關係最差的人,為免他們因為讀書不成學壞/離家出走,多提供教師社工關心他們是防患未然。這一批人就算讀唔成書,如果令佢地行條正路都已經算功德無量。

    在這種情況下,band 1學校遲早都會要求全面實行小班教學(廿幾人一班會較合理)。所以「彈性小班」充其量只係過渡,減少家長阻力的方法。

    換言之,前台長「母校繼續如數收生,弱校收少一些學生但不縮班殺校」的想法,其實根本與拙見類同。分別只是前台長不是局中人,以為教育局那套「調整開班線」方案已經足夠保校,而在下則明知這一套只會令弱校繼續人心不穩,應該正式推行小班,讓資源傾斜名正言順而已。

    為何在這種想法下,在下仍會參與教協「撐小班」﹖「例一」已解釋清楚,要向市民解釋這些很困難,我認為教協的「小班」目標是最簡單明確。先支持教協爭小班,爭取到「降低師生比例」這個重點再要求校本自決也不遲。至於對應前台長等人的憂慮,我不介意用「例二」「彈性小班」的方式推行,只求先保弱校。只是到時英皇書院的老師就要再辛苦一些了。

    至於林文提及給特首的那封信,反對教育界「三二一方案」(所以看起來正是「反小班」)的理由,其實只反映他不太了解﹕

    「如果把『三二一方案』硬套用Band 3學生學校,2013學年規定減三人,即是要求33人一班,則會把Band 3學生學校,包括用心進行真正有教無類的優良Band 3學生學校,更快地推到殺校的懸崖邊緣,有負在前線努力幫助學生的教育同工。 」

    在這裡前台長其實是混淆了「派位人數上限」和「開班線」兩個概念。誤以為「派三十三人一班」等於「三十三人才可以開一班」。
    「三二一方案」涉及的是派位中的「班級人數上限」,現在教育局對每間學校派給學生,以三十六人為一班。這個是教育局規定的「上限」,換言之就算學校很受歡迎,除非有學生轉校,否則也不可以再加收學生。「三二一方案」即是說,來年派位一班上限減至三十三人,後年三十一人,大後年三十人。
    教育局說的「五十一人開三班」涉及的是「開班線」,這是教育局給每間學校的「下限」,你至少要收到五十一人才可以開三班(教師編制是按班數決定的,所以這決定了學校可以保留多少教師),如果只派到五十人(或者有獲派學生另外找到學校不要這個學位),就只能開兩班(於是出現超額教師)。在現時情況下,即是說一間學校每班平均人數至少是十七人。
    換言之,「三二一方案」和「五十一人/二十六人開班線」兩個概念根本沒有衝突,不是非此即彼。教育局大可以一邊降低派位每班人數上限(<36人),另一方面又降低開班下限(<17人)。

    至於哪一種方案效果更大,問問老師就知道了。如果「三二一方案」對band 3學校的老師不利,教協還夠膽提出來麼﹖

    5. 最後,「梁粉」這個稱呼是網民對「梁振英支持者」開玩笑式的稱呼。前文用「梁粉」亦只是指前台長是梁振英的支持者,並無他意。正如影視明星的「粉絲」亦不見得全都盲目跟風。望前台長萬勿介懷。
    至於他給特首那封信嘛,寫於十一月,但梁振英的小班是參選政綱,早已明示。「為何當日不反對到今天才反對呢﹖」這是很多親建制人士愛問反對者的問題,似乎政府官員也可能用來反問前台長了。

    ---

    後話﹕方某雖然不才,寫文卻從不匿名,自負文責。或容文章見報不宜太多超連結(其實前台長提及自己的舊文一樣附上超連結),但貼在網上總應該給讀者一個途徑看原文,這樣才方便讀者作全面的判斷。就正如拙文也附上超連結讓讀者兼讀林文,公共討論,不宜只見一面之辭。

    (註﹕前台長另指,band 3只是學生而非學校的分類,是正確的。band 3學校的確只是社會對「多收band 3學生」學校的通俗稱呼,身處教育界的同工都會明白。方某是為了方便一般讀者理解而沿用慣稱,免得改用「弱勢學校」這類對一般讀者較陌生的說法。
    不過我認為前台長憂慮「家長因此誤會這些學校是差的學校」是不必要的,因為就算你改稱「收band 3學生學校」,要歧視的人依然會歧視。既然「band 3」學生只是成績差不代表本質不好,同理「收band 3學生的學校」叫「band 3學校」亦只是反映他們的學生成績不好,而不代表學校對學生不好。能夠明白前者的,應該就能明白後者。)

  • 是啦,政府總部那些添馬真的令人「抖下都唔得」。所以「又」要去示威了,只是以往在政府總部前面的廣場(其實有哪方面「廣」﹖)和添馬公園,今次改為立法會門前廣場。

    似乎只要再繼續搞多幾次示威,政府總部的四周大家都得走透透。

    當然,跟兩年前差不多,來的人不算多,意料之中。(兩年前遮打花園感覺好像還多一點)
    這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中產人士(不限於教育界),其實十多年來只是在等待被逐個擊破。而某些「等退休」的嬰兒潮受益者,就更不會理(無論是教育界或法律界等等)日後惡浪滔天了。


    (主持中途嘲笑事旦台新聞說只有四百人,並宣佈已有千二人。不過以方某初到場時的觀察,的確認為開始時現場大概是三四百人而已,稍後可能多一點。)

    也許是聽到太多合約同工的怨氣,所以大會宣言強調了「增加常額教師」。不過如果連小班(或應該叫「中班」)也搞不成的話,這一點就更不可能了。

    據聞馮偉華一開始有上台說話,不過在下遲了十五分鐘已見不到。之後都是葉建源和張文光撐場,而現場最有氣勢的還是司儀之一韓連山。

    我到場時已是葉建源說話,然後請三位剛升大學的同學講band 3學校的老師如何照顧他們。三位都是大陸口音廣東話,聽起來兀突。當然新移民往往是弱勢群體,小朋友也只能讀band 3學校,所以三位都是新移民其實可以理解。

    (與其介意三個都是新移民,倒不如想想為何人家band 3都升到大學,敝校學生尤應注意此點。)

    然後分別請議員、書記、家長上台……上次請到石禮謙但今次全屬泛民(當然還是教協友好民主黨佔多),如果你請到建制派來站台我也一定會給他掌聲的。

    教協那個「戳破政府五大謊言」單張好像沒放上網,宜乎補回。

    有位教師同工反駁林超英反小班論,說得很有趣﹕林超英知道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偏偏不知道教育界生態平衡也很重要。Band 3學校殺光了,不單只是那批學校老師的事,還會禍延其他學校,課室裡的學生學習差異會大到無法教學。

    (方按﹕其實你叫林超英問下佢母校D老師,全區band 3學生都送晒去英皇書院佢地濟唔濟好過啦。還有,他是「梁粉」來的,梁振英政綱說要搞小班的,叫佢自己同梁振英搞清楚係點先出黎講啦。)

    這次外籍英語教師(NET)協會也會派代表來,不過似乎主席(一個Miss)沒空,來了個男的。不及上次那個Miss那麼能帶動氣氛。

    本來難得找到個背靠欄杆的位置坐下,算是沒那麼辛苦,不過在地下屈坐了兩小時還是很累,臨尾去過廁所後就決定不繼續坐了。
    坐著時見到有個媽媽跟女兒帶了兩張揩櫈來,應該舒服得多。果然是七大武器之首,難怪之前思歪落區也要帶著,看來日後大家都要自備摺櫈來靜坐了。(到時警察會害怕嗎﹖)

    加插了唱歌環節,印象中以往沒有(﹖),是學了社運朋友新增的嗎﹖

    我竟然還聽到傳統而言左翼社運人士才愛唱的那首,不過教協唱的是原版英文《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我想如果歌他們改編的中文版《人民之歌》,「每刻也願勇敢背負這革命旗幟」這類歌詞可能會令保守的老師們吃不消吧﹖

    (我開始在想像,如果韓連山是教協會長……)

  • 上星期跟老媽去好景一帶找店子,結果找不著。
    見到仁安大廈商場的冷氣陣,上面被蓋著,即是所有廢熱都會排放到這個裡似天井的空間裡,夏天這樣困住不會熱死人麼﹖

    然後去試試花園餐廳,地方很窄而且人很多。我那個龍利魚扒飯倒沒甚麼,只是份量很多。老媽那個三文魚扒卻是「不新鮮」。決定不會再去。

    ---

    星期五去了教育局開新高中檢討會,其實以圖書館主任為目標,應該不太能問到對考試制度的意見。因為就算有些圖書館主任要教考試班,也不是教同一科。
    出奇地發現同工都很「斯文」(包括在下 ),就算教育評議會的人出來帶頭,也沒煽起變成訴苦大會。也難怪教育局吃定我們的。

    難得碰到倫弟,當然要吃頓晚飯。

    一段跟當晚討論無關的twitter出口轉內銷﹕

    讀架是把書架分別編派給各組的全年任務,其實靠學生的話每一格一年才讀到一次有多大作用,只旨在讓他們熟習書籍編排方式而已,要不然做了幾年圖書館連書放在哪都不知道豈不丟人。何況讀架可訓練專注細心,我認為這一點無論對心理成長和將來考試都重要。

    只要我有空,就會在學生讀完架後檢查挑錯處。不是要刁難他們,其實學生讀架錯了三兩本已算正常,而是指出他們心不在焉才會讀錯。很多時考試題目往往也不是真的難解,而只是在細微處裝陷阱,自以為是不細心審題,就會答錯。讀架表面上也是易事,只是數字和字母排序,但粗心就一定出錯。

    ---

    星期六去了青衣IVE看開放日,反正就住在青衣,都從沒進去看過,所以就去看看裡面是甚麼樣子﹕
    (IVE同學的模型作品)

    幾年前試過下班時在車站碰到自己的學生,因為剛好她進了青衣IVE。現在應該早就畢業了吧。未知是否安好﹖

    然後跟老媽去黃金買記憶卡和WIFI router。其實後者是在下自己出的主意,因為見她用手機上網慢得很,不如在家裡給她用WIFI好了。後來發現原來router要駁在電腦和modem之間,即是只要一開電腦就一定要開(有些朋友覺得這很奇怪,因為他們長開,方某則為了慳電關電腦就跟著關)。然後林忌說router也有防火牆功能,但我又不太想不用WIFI時卻無端額外製造電磁波……所以還在想是否應該把router和電腦分開接駁在modem上……

    買完後去了上次也吃過的那間越南餐廳吃飯,價錢算大眾化,味道也不錯。雖然份量對我們還是略多。

    ---

    後話當然也是呼籲大家齊齊去今日下午三時,立法會廣場的教協撐小班集會。

    有些同工提及學者反駁說小班沒用。不過很明顯那些研究裡的「小班」是歐洲標準的小班(十幾人,芬蘭甚至少於十人),而教協聲稱要的「小班」已有廿五人,只是歐洲標準的「正常班」大小。所以「廿幾人減至十幾人沒效果」的外國小班研究,用來討論香港「三十幾人減至廿幾人」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只是我不敢妄下判斷說這些學者是「教育局友好」還是「未搞清楚教協講的小班和研究中的小班是兩回事」。

    其實我覺得教協那個「小班」是不必要的(因我向來認為降低師生比例後如何運用可交校本自決),就算是爭取「廿五人一班」,也不必叫「小班」,大可叫「中班」。強調這「中班」是歐洲標準,突顯現在「大班」的荒謬

  • [又來怪夢夢] (看來我遲早可以出個怪夢系列)

    從未試過發夢是動畫內容,畫風非常手塚治虫。

    開始時有幾個警察被綁在一個炸彈附近,四周圍起了沙包。拆彈專家引爆後發現是假彈(事後想﹕為何沒先鬆綁﹖),眾人額手稱慶。怎料突然「噗」一聲眾人暴斃倒下。醫護上前檢查,沒有表面傷痕,但皮膚變成日本年糕的顏色。不久後連醫護也突然暴斃。

    這樣當然令民眾恐慌。警探跟一個大鼻子總裁(像手塚作品常見那種樣子)四出偵查。發現有一隻大鴿,會從口部發出微波(很有空想科學feel),把目標範圍的人瞬間「叮」熟。

    在這個時候,鴿群漫天飛舞,民眾四處逃跑但不時有人被「叮」熟了,變成一尊尊人型日本年糕的樣子。警探和大鼻子總裁一邊躲避,一邊追蹤那隻大鴿,甚至動用到大鼻子財團的潛艇(﹖﹖﹖)。

    然後醒了……

    ----------------

    八三校友會聚餐將於15/12舉行,校友請到網頁下載表格

    ----------------

    後話是幫教協賣廣告,兼呼籲各位星期日下午三時到立法會廣場請願,要求縮減中一人數。

    教協反駁教育局方案張銳輝回應侯傑泰文章(其實對教育略有認識,應該不難看得出侯文把外國十幾人的小班研究套在教協要求廿幾人的情況上是不對題。香港說的廿幾人「小班」在西方只算是普通班級人數,根本不算小班。)

    對教協的立場,當然不盡然同意。尤其是過於強調(或者如教協理事聲稱,被傳媒集中於)「保飯碗」這一點,以前已說過

    教協根本不需要提及「保飯碗」這個agenda。對學生長遠有益的對老師長遠亦有益,爭取學生的長遠利益就等於爭取老師的長遠利益。(簡單點說﹕老師是靠學生食飯的。反觀醫療改革,班醫生會唔會聲稱要自己得益﹖)

    特衰政府有錢給被認為「本土版國際學校」的英基加資助(放風中),不能保持現在撥款降低一般學校的師生比例﹖是歧視讀不起英基的人嗎﹖香港已不是「發展中」地區,有資格要求跟其他發達地區相若的班級師生比例﹗

    (方某早前已指出,更卑鄙的是教育局給新高中的師生比例,比AL更低。)

    至於是否一定要「小班」,其實方某也不完全同意。因為方某心中最重要的是「師生比例」,降低比例後究竟要「減少每班人數」還是「維持每班人數但減少老師課節」,甚至各減一些,其實大可由各校自決。因為有跡象顯示,減課節的效果可能好過小班。(當然一如侯文的問題,那些研究的小班是指由廿幾人減至十幾人,甚至由十幾人減到幾人的效果,跟香港是兩回事。但由於香港老師的課擔出名多—比大陸更多,可以相信減低課擔對備課很有幫助。)

    但無論如何,「小班」這個口號是最簡單易明、最易爭取公眾支持的,所以仍要支持。如果師生比例一日不降低,無論你想要的是「小班」或「少堂」都無從說起。

    更有甚者,在教協的面書群組中,很多合約同工怨氣很重,認為被教協忽視,要求教協同時堅持把所有合約職位常規化。當然我同意合約常規化,因為那些職位本來就不是短期需要,只是政府連自己部門的同類職位都照搞合約和外判而已。我也同意教協身為工會,有先照顧編制內員工的傾向(其實不少工會都有這種傾向,只要它擁有很多「編制內」會員的話),合約同工很容易受忽略。
    可是如果連「職位」都因為縮班消失了,常規或合約還有分別嗎﹖為了訴求簡單清晰(就像反國教一樣),先爭取減少中一每班人數是可以理解的安排。我相信他們也明白「先保教席」這一點,反合約制是長遠目標,很難立即做到(就像小班都吵了很多年)。

    不理對教協有哪些不滿,我還是認為應該先出來「撐小班」,其餘的分岐和不同要求可以逐步講。如果連減少中一每班人數都爭不到,其他訴求實也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