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 (朋友邀稿,這篇不大合用,留來自奉)

    作為網絡術語,大家對於這個「膠」字最熟悉的當然是高登討論區所用的意思。就是借粗口諧音的「硬膠」,指人傻戇愚蠢之意。根據香港網絡大典「硬膠」條目的說法,除了作形容詞或名詞用(即傻人本身,亦可以指高登慣用的小丑神「膠幣」),也可以是動詞。

    可是,「膠」指人傻戇愚蠢,並不一定要跟粗口掛勾。香港網絡大典中就提及《墨子》已有「內而不解」形容愚昧固執之人。而多年前討論「膠」字,亦有朋友送上其他古籍的記載,以膠為拘泥之意﹕

     《夢溪筆談‧技藝》:「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一法,乃為通術也。」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陝西‧九》:「通運其變而勿。」

    而且更有笨膠和黐膠﹕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煮膠》:「近盆末下,名為『笨膠』,可以建車;近盆末上,即為『膠清』,可以雜用;最上膠皮如粥膜者,膠中之上,第一黏好。」,繆啟愉校釋:「笨,粗而不精。笨膠,猶言粗膠、濁膠。」

    《治禪病秘要法經》卷下:「心如黐膠,處處隨,不可禁制。」

    在下見到的就是,清朝還有記載考生用「膠」字諷刺考官﹕

    嘉慶時,鮑桂星任河南學政,以割裂文句命題而著稱。一次他將《中庸》篇內的「今夫山,一捲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一句,命題為「大草」,即取前句尾,後句首,而拼湊成題。這樣的命題,學子拿到以後哭笑不得。士人詩評曰﹕

    「廣大何容一物,滿腸文字亂蓬茅。生童拍手呵呵笑,渠是魚包變草包。」

    士人把鮑姓拆為魚包,諷刺其是草包。

    (頁313,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香港﹕三聯,2007)

     「渠」即是「佢」,舊時文章多用「渠」。當年在下說這可能是廣州的試,因為廣東話用「佢」形容他。但現在再查看一下,才發現網友原來早有另一文指出,「渠」非廣東話獨有,連吳語也有,「古已有之」。

    所以,一聽到「膠」字就想起粗口,然後認為人家講諧音粗口,大可不必。因為未有這句粗口之前,「膠」字早就承載了類似的意思。

  • 不孝有三、臨歧

    (先打廣告﹕有朋友做教科書出版,要搵人兼職做小學數學科。主要做 IT,間中要上廣州。有興趣請另行聯絡。)

    ---

    面書有位舊生,訴說家中長輩倒行逆施,甚感不忿。方某不懂得說甚麼安慰說話,不過聽到其友諷刺﹕中國文化,長輩不對也不到你指正,這叫孝。

    這倒要看是哪個年代的「中國文化」。到今天我們都很熟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很少有人去考究是哪「三不孝」。
    讀預科時忘記了是誰問起這個問題(可能其實也是方某﹖),親愛的陳老師叫我自己查。於是我翻過辭淵倒真的查到解釋。

    《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漢代趙岐注:「於禮有不孝者三事,
    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就是指明知雙親有錯也不指正,還扭曲自己的意思(阿意)去服從(曲從),令雙親淪為罪人(陷親不義)。

    「家窮親老,不為祿仕」比較易明,「啃老族」囉(笑)。留意原文「家窮親老」是前提,換言之如果家中富有、父母健壯,那就算不工作也不算不孝囉。(再笑)
    「不娶無子」也是前提,換言之如果你娶了妻妾,真的生不出來,那不能算你不孝。(就只是祖上不幸而已 :P )

    很明顯,雖然古人有「父子相隱」(孔子)不送父母入法網的人情,但並沒有要求子女扭曲是非,而且很明顯指出子女不應該「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因為子女阿意曲從,助長父母繼續做錯事,最後必然令父母身敗名裂,違反「揚名聲顯父母」的原則,這樣反而才是不孝。

    同理,「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其實亦非聖賢真道。
    孔子明言「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就是指父母輕輕教訓你(小杖)就順從,如果父母失了常性(大杖),隨時令你非死即傷,這時候應該快點走,等父母怒氣平息了再請罪不遲。任由父母殘害自己生命、又敗壞他們的名聲,這才是不孝。

    很明顯,就像黃宗羲說的﹕

    明夷待訪錄.原君》﹕「是故武王聖人也,孟子之言聖人之言也。後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窺伺者,皆不便於其言,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於小儒乎!」

    為何朱元璋把孟子逐出孔廟﹖不外乎就是因為孟子主張太「反叛」,不合他們加強君子專制的意圖。歷朝歷代把道德越說越緊,最終搞出「君叫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的變態,才得其所哉。

    所謂的劣質「中國文化」,只是後世君權獨大、外儒內法,扭曲先賢原意助長歪風而已。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聖賢遺教。古聖賢根本就沒有那麼違反人性。

    (見Chris兄講開,我又貼)

    ---

    港台電視31不時重播舊片(稱《光影我城》),最近有個系列叫《臨歧》。
    聽到「臨歧」這兩個字,突然有點感動。

    這兩個字顧名思義已經表達了系列的內容(就是主角面「臨」「歧」途囉),但只用文言文兩個字,非常古雅簡潔。

    港台說這是1983年的系列,如果遲到九十年代才拍,大概會用我們熟悉的「人生交叉點」吧﹖
    「人生交叉點」也很直觀,不過是挪用日文而已,而且要用五個字。(日文「交差點」即「路口」)
    用中文來表達同樣意思,似乎應該叫「抉擇時刻」﹖

    八十年代初,就是大陸作家阿城來香港的時候。他後來在明報月刊投了篇〈大陸是共和國,台灣是民國,香港是清朝〉﹕

    「香港一八四零年由清朝租給英國,所以沒有經歷過辛亥革命,沒有經歷過歷次政治運動,沒有經歷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國習俗在保留上沒有過重大衝擊。中文偏緊,清朗,例如流行歌的詞中極難見到“的”字,律文中有時尚可見到“爾等居民”。新界婦女聽說還無繼承權。可以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随四時運行帝力與我何有哉的民氣,所以是清朝。」

    在九十年代,舊餐廳往往還可以見到一塊牌寫上七言絕句打油詩﹕

    「市政事務署告示奉香港政府籲
    隨地吐痰得人憎
    罰款二千有可能
    傳播肺癆由此起
    衛生法例要遵行」

    到今天,恐怕也只會寫「嚴禁吐痰﹕違例罰款二千元」吧。

  • Still have no 蕉

    昨晚晚飯。鄰桌是一檯(後來知道)來自浙江的人。

    當我們那碟揚州炒飯送到時,他們在議論紛紛。但我正在看報紙、而且他們的鄉音又很重。直到老媽答他們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他們在問「這是甚麼﹖」

    我沒料到中國有人不知道甚麼是揚州炒飯,所以根本不知道原來他們是在問問題……

    ---

    Patrick﹕「你地又做咩事呀﹖」

    家騮﹕「畀人話我冇沖涼污糟,明明我好可愛架嘛……好sad……」

    二騮﹕「所以阿尖你又陪佢一齊sad呀﹖」

    尖﹕「我地個label都係寫住只可以表面清潔,唔沖得涼架……我好驚第日污糟左冇人要……」

    ---

    雖然我認為示威中鬧遊客係錯誤做法,但仍然要引幾篇文﹕

    1. 籮 (Law) 係玄的?﹕廣東道示威者抗辯有理

    如果警方對於此主題的遊行已經發出不反對通知書,而整個遊行的過程中,示威者又已經配合警方提出的條件或指示,沒有超逾「通知」制度下定出的言行界線的話,那筆者不禁懷疑,控方打算如何證明有示威人士的行為屬「擾亂秩序」︰警方完全有權力事先設限防止「擾亂秩序」事由的出現,而在沒有證據顯示示威者有違反警方安排的情況下,卻貿然指控某些言行屬於「擾亂秩序」,固然是說服力欠奉,而所謂「通知制度」、「安排配合」,會否形同警方設下用來反咬示威者一口的陷阱?

    要是示威者已經完全配合法例與警方的要求行事,卻仍要落得為對家的不當行徑而惹官非的下場,那麼,反正還是會被扣上罪名,集會遊行主辦者今後還有依法申請,循規蹈矩的理由嗎?當局變相是告訴大家,所謂規管遊行集會的「通知制度」,即使參加者充分配合,原來還是無法阻止擾亂公眾安寧的事由出現,這其實進一步證明,民間一直反對至今的「集會遊行通知制」,其本質是何等荒謬

    2. 林兆彬@主場﹕香港政府是族群衝突的始作俑者

    指罵旅客是無法解決旅遊業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但梁振英政府若果不立即處理問題,最終只會引發中港矛盾的炸彈,族群衝突將會愈演愈烈,是筆者最不想看到的情況。解決社會問題是要靠社會政策,例如陸路入境稅、取消一簽多行政策等等。公民社會可以繼續討論相關的政策,舉辦論壇和簽名運動,希望能獲得公眾的支持,然後用各種理性的抗爭手段,矛盾直指掌握公權力的梁振英政府,迫使政府落實有關政策,例如是狙擊官員,甚至在立法會內進行拉布抗爭,改善香港的民生,同時為族群衝突降溫

    3. Alone in the Fart﹕驅蝗是如何「逼/迫」出來的

    英、日、台三地旅客總數,都不及香港多。若以旅客人次除以土地面積,問題最嚴重的是澳門,星加坡與香港則相若,屈居其次。

    4. 區家麟﹕如果有一日暴動,港鐵故障會係導火線

    1984年的士騷亂就係的士罷駛引致交通混亂人群聚集而引發,有迹可尋,歷史唔會呃你。給唔見棺材唔流眼淚的人:肯肯定,唔係講笑,港鐵一而再,再而三,民怨繼續積累,自由行繼續增加,遲早一鑊,危。

    5. 白影@原人﹕利字當頭的香港

    最可笑是旅遊業佔香港整體GDP只有幾個百分點,而從事旅遊業相關行業的人只有大約20萬。

    總之我就係郁香港人嘅後花園,即係郁爆你香港人嘅菊花。原因好簡單,就係一個『錢』字!」白影好肯肯定,對於林奮強及港共政府的實際想法,這是最簡單、最合理、最直接的解讀。

    對於港共政府的這種功利主義,其實大多的港人也沒有資格去批評,因為大家也是這樣子,批評亦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這種利益計算的心態,正正是香港得以維隱(穩)的主因,對於年長的一輩,他們忘不了六七暴動帶來的社會動盪;對於年輕的一代,生於安逸,只求社會安定繁榮。財爺將快公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縱觀身邊的朋友同事,大多只在意有沒有退稅,加幾多煙稅,有甚麼「着數」,鮮聞在乎教育、醫療、長者等影響長遠發展的重要課題,不少港人着眼一個「利」字!故此,面對港共政府一而再,再而三的赤化及人口清洗行動均視若無睹,只因大家根本不在意民主及自由

  • Good bye Xanga, and thank you

    歡樂今宵再會,各位觀眾晚安﹗

    (未知今晚過後會發生甚麼事,看倌請記得bookmark後備blog﹕http://fongyun.blogspot.hk/)

    (標題是源自啟德機場封閉時,民航署高層的致詞。)

    ---

    其實我仲有兩篇書介未打囉。另外一本岩岩睇完(《圖解會計學》)都冇諗住寫添勒。

    ---

    順便幫朋友打廣告,有出版社找人﹕
    1. 撰寫小一至小三英文工作紙
    2. 撰寫中文錄音講稿 (中六畢業或大學生)

    有興趣的朋友可把聯絡方法PM在下轉交。

  • xanga世界終結時之備用戶口 (2)

    由於xanga生死未卜(見籌款專頁和用家xanga社群互助會),現在「死期」暫時推到七月尾。

    在下有個後備blog在blogspot﹕http://fongyun.blogspot.hk/
    現在暫時只有新文章(跟這裡同步),但如果xanga「真的要死」,在下就會在那邊繼續寫,並把一些重要文章(如書評書介)搬過去。

    請看倌預先bookmark,以免突然失聯。承蒙一直捧場,方某在此謝過。

  • xanga世界終結時之備用戶口

    由於xanga生死未卜(見籌款專頁和用家xanga社群互助會),現在「死期」暫時推到七月尾。

    在下有個後備blog在blogspot﹕http://fongyun.blogspot.hk/
    現在暫時沒有文章放置,但如果xanga「真的要死」,在下就會在那邊繼續寫,並把一些重要文章(如書評書介)搬過去。

    請看倌預先bookmark,以免突然失聯。承蒙一直捧場,方某在此謝過。

  • Malaysia

    [馬來西亞大選之繼續推文轉xanga]

    mkini_cn﹕ 林吉祥:不要种族化人民抉择 轰蔡细历论述背叛大马人愿景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该党惨败后,指称本届大选成绩形成两种族制;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即刻驳斥蔡细历言论,呼吁后者不要种族化人民的抉择。... http://fb.me/2C2PxaLen

    ivansyli﹕ fw: 澳門人,如果你覺得大馬選舉很黑暗的話,我抱歉要告訴你,澳門立法會組成更黑暗。下屆多達58%議席並非透過普及而平等原則選舉產生,當中有7席更加是由特首直接安插,連選也不用。 -但, 香港人不知幾羨慕澳門有錢派喎! 好多人話想移民/入籍/拎身份證添呀! 何謂核心價值?又一例子

    aac_ 17h﹕ 一些支持民联的马来西亚华裔说,如果民联获胜,他们认为会出现暴乱,毕竟国阵执政多年第一次失败,他们不会善罢干休,已经传出多地发生了打架,他们今晚会提早回家。一些开店的华裔虽坚持营业,也说如果得知民联即将获胜他们会立刻回家。但即使如此他们仍不惧危险投票给民联

    ivansyli﹕[民主是個好東西] 即係,民主既"可貴"在於,就算你執政者想出術,其實都要分好大氣力,特別係而家資訊咁發達,冇以前馬可斯咁簡單. 況且,就算個莊冇換,都或多或少問左責.上次大選國陣都已經換左人,納吉先有得上位. 今次一樣,就算納吉繼續坐,至少都可以迫佢做到d野,唔可能隻手遮天

    fongyun﹕其實沒甚麼等不等下次,就算沒贏到國家政權,也夠震散國陣的了(馬華輸到不敢入閣)。學 @ivansyli 話齋,政權不易手不改變(typo:代表)選票不會帶來改變,連馬來人也開始離棄巫統,納吉不敢再走種族政治路線了。

    SinChewPress﹕ 已再度執政中央的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宣佈,在未來的4、5年內,國陣將會棄除種族性與極端宗教的政策,以贏取人民的支持。

    28481k﹕ 香港台灣大馬新加坡共勉之。 QT @kenworker: 一覺醒來,一切如昨。見大馬友人寫道,「接下來五年,要鍛鍊身體,健康生活,鬥長命。」是的,長命最重要。也別忘了再來台灣,互相取暖啊。

    (答陳牛問—cowcfj﹕ 馬來西亞政治真奇怪,國陣主要是由單一種族的政黨組成,大家利益不一樣究竟是如何組成聯盟的?)

    fongyun﹕ 簡單而言,分而治之,根本直接學英國人在殖民地的招數嘛。巫統是領導黨,但找一批不同種族的代表去「以華制華」「以印制印」,向少數「族裔領袖」分權分利換取馬來人優先政策不被挑戰。更何況馬來人優先本來就只是個給權貴分利的幌子。

    fongyun﹕ 沒關係,只不過是因為英國人在香港也是一樣做法,只不過這邊的特權分子叫新界原居民。有留意一些討論英國殖民地歷史的書就會發現他們在很多地方都這樣做,印度和非洲都一樣。

    fongyun﹕ 與其說(中共)高明,倒不如說這次選情已出乎國陣意料之外了。單講種票大馬都有做,而且種得更大規模。 RT @makarat 共匪喺香港選舉嘅種票技巧比馬拉政府高明得多。喺香港,唔需要去到停電搬選票呢一招,親共建制派都會大贏特贏。

    fongyun 原來民聯贏了首都外圍的雪蘭莪州,真正包圍中央 :P http://www.stasiareport.com/asiareport

    (註﹕其實上屆已贏了,今屆連勝。)

    fongyun﹕講黎講去都係選舉公義而非華人問題,又何來沙文主義﹖(當然香港傳媒就差好遠,CCTVB竟然說這次選舉華人是關鍵——你自己都識講大部分華人支持反對黨,咁仲有咩懸念﹖梗係要睇馬來族投票意向﹗)

    fongyun﹕其實我都係抄,睇多少少東南亞政治分析都會知道華人一向不滿國陣,一向支持國陣(或者應該說被巫統種族政治騎劫)的馬來族投票意向才是關鍵。所以CCTVB如果不是出於自我中心就是無知到連這些分析都沒看過。

    fongyun ﹕「至少我都冇醒起呢個咁明顯既虛妄」-->因為香港始終係華人佔絕大多數,好多時對呢D華人中心觀點係冇乜警惕。睇多D東南亞政治新聞就會知人地好避忌呢D野。

    fongyun﹕其實CCTVB咪又係果種「中國崛起我地威晒」心態(所以華人在外國選舉「一定」好關鍵,話之美加定大馬),上次連港台拍華人移民史都有少少呢種味道。完全唔知南洋華人經歷多次排華,幾鬼避忌「中國認同」。

    fongyun﹕馬華公會聲稱有「華人海嘯」添,佢地都多餘,華人傾向反對黨根本不是這幾年的事。如果說香港人這樣說是華人中心,馬華這樣說是黨派老化到完全脫離現實。

    fongyun﹕其實我認為近年反對黨成長最大的關鍵,是走出了國陣主導的「族群政黨模式」,開始跨種族了。要有「一個馬來西亞」,根本不應該再以種族區分政黨。這次不幸是還未能吸引足夠的馬來族票源,但改變已經開始。

  • Government in a free market

    紐倫堡很忙的(要找辯護律師嘛 ),所以也沒時間看書寫文。碰巧前幾天跟網友在推上討論自由市場和政府介入的問題,覺得有點意思,值得把部分內容抄過來保存。

    Isumi_MOD﹕ 其實這是政府失靈。要拆很簡單,建新碼頭或定期招標制造競爭就可以了。可惜政府不敢做。整個情況其實就是地產霸權的翻版,即最根本的供應在政府手中,但政府不敢/不願提供競爭環境,結果造成壟斷

    tinthefatty﹕ 我估真正市場主義者只會覺得工人罷工係市場現像。吾妻昨日同我講話佢有個小六學生話班工人讀書少所以賺錢少,唔應該貪心更唔應該罷工,佢話佢有睇電視,明白整件事,東將(張)西望都係咁講云云。我估今日吾妻同嗰班同學傾傾呢件事。

    fongyun﹕ 超,佢依家唔機械人化只不過係因為將「人」的工資同工作環境壓低到連機械人都不如之嘛。

    chenglap﹕出口導向的社會基本上經濟建基於別人需要你的出口產品或服務上, 但如果世界已經很發達, 很可能就會導致根本就沒有任何需要的出口, 一個富足的世界最多的就是熱錢.

    chenglap有沒有價值是一種動態的狀態, 舉一個例子說, 一個核子科學家在清朝, 價值是零, 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發展核子科學. 所以那個核子科學家可能還是要耕田. 但耕田卻只能發揮很低的價值. 產業經濟的停滯有很深遠的影響.

    chenglap﹕「不惜一切幫助工人就業(包括使用補助)」和「全民失業救濟」是解決問題的兩個不同的方向, 但兩者都會有人反對的, 前者會被認為是扶植沒競爭力的產業, 後者則被認為是養懶人. 但產業自身無法升級是問題的源頭.

    chenglap﹕轉行這件事在越現代化的社會就越沒有可行性, 比方說, 現在市場流行寫 ruby of rail, 我總不可能叫那些碼頭工人跑去學 RoR, 轉行當程序員. 市場需要醫生, 也不可能人人當醫生.

    chenglap﹕必須要怪別人, 而且政府絕對有責任. 在自由市場中, 政府本身就是要處理市場無法完成的問題. 否則產業停滯, 社會動盪, 被競爭拋離, 最終導致整個系統的瓦解. 政府, 本來是受薪地處理這問題的組織. 清朝就是例子.

    chenglap﹕不應該單純歸究於「這是現實」我們就可以當作他是必然會發生的, 而是這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個核子科學家轉職成農民, 是一種社會的損失. 對這種問題視而不見, 才是一種家裡蹲的邏輯對吧?

    chenglap﹕那個社會最終會自然崩潰, 陷入混亂, 歷史已顯示如此. 而這個問題製造了底層的悲慘. 當然, 我們可以堅持這並不是問題.

    chenglap心態是結果, 極右和極左都容易從阿伯身上產生就是如此.

    fongyun﹕行業消失如果純粹能是因為沒人需要,這固然無法保留(或者只能當「文化財」少量保留)。但香港的情況只是因為很多行業的產出追不上不斷飛升的租金,而不是因為沒人光顧

    AnthonyKuuga﹕當政府插手市場就不是單純解決市場處理不了的問題,而只是以第二個問題去轉移了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兩者沒甚麼錯對,兩者都不完美,只是最終得益者有所不同吧了

    chenglap﹕政府是否插手市場我認為這是很主觀的, 基本上連治安(警察), 教育, 住房, 都是市場的一部份.

    chenglap﹕我不打算這樣說, 但如果說政府干涉市場就是罪, 那麼到底有甚麼東西, 是不能市場化? 總需要有個定義和界線吧? 如果定義就是「現在政府在做的就不是市場」, 那就變成循環輪證了.

    chenglap房地產本質上已經是難以拒絕的, 你的生活和工作, 基本上無法脫離房地產. 無法拒絕不等於不在市場當中, 「自由」市場從來都有很多強迫的部份.

    chenglap﹕所以不能拿 google 當例子, 因為他明顯是建立在政府之前的鋪路上. 民營的資金明顯地, 難以支持像核融合這種長達百年, 在投資者有生之年無法商業化和盈利的研發.

    chenglap﹕僱傭兵代表武力可以市場化, 公權力只是代表他拿錢的權力, 他拿了錢之後可以從市場購買任何東西, 包括僱傭兵, 跟買文具一樣. 這意味著「武力不能市場化」這點並不成立.

    chenglap﹕至少我不接受說, 用「政府干涉市場就是萬惡」為理由, 去阻止政府投入像科研或者開發新產業這樣的工作, 特別是市場明顯失能時.

    chenglap怎樣控制撥款的人, 是控制公權力的問題; 這就像武力一樣, 政府也可以用武力隨便殺害不順眼的人, 這跟使用警察的權力是沒有分別的.

    chenglap﹕我並不是主張大政府, 但是我也不同意認為政府甚麼都不必做, 市場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塔利班式原教旨新自由主義.

    chenglap市場本身就會製造很多的副作用, 包括了賺錢的產業壓縮其他產業的生存空間, 例如房地產業導致整體成本的上升.

    chenglap﹕我是認為這裡的問題全是雙重標準, 一方面政府提供教育, 住屋, 在自己認同時就不算干涉市場. 而自己覺得沒必要時, 干涉市場本身就已經是罪名.

    chenglap﹕這個就是雙重標準. 教育, 房地產, 就是特定的產業, 也需要投資. 你覺得有必要, 也有人覺得沒必要. 認為政府根本不應提供公屋的人大有人在.

    chenglap﹕我認為兩者都是必要的, 你是憑甚麼看成是為了科技去排除了教育? 況且打從一開始, 教育本身也是不知道有沒有效益. 這本則上就是根據個人愛好的雙重標準.

    chenglap﹕原初的社會契約論, 例如 Thomas Hobbes, 認為人類有一切自然權利, 而自然權利包括殺人, 社會契約, 就是建基在放棄部份自然權利上. 跟現代的人權是沒甚麼關係.

    fongyun我根本就認為政府是市場的一部分(土地市場就是明顯例子,批評政府干預土地供應根本是胡說八道),只不過它通常是以壟斷者的形式出現

    nuochan﹕那麼所謂市場主義者便宜得很,一有好事就是自由市場的功勞,一有壞事就是政府的過錯。但是市場會不會為荒山野嶺的居民修路、通電、架電話線呢?他們是不是因為投胎的地方太偏僻,所以就不配享有基本的醫療服務呢?

    28481k﹕其實,這個稻草人是你們libertarian種出來的。 

    fongyun﹕其實稅收和福利已是經民意授權剝奪某些人的財產給另一人。

    fongyun無論政府「做」或「不做」某件事,在市場上本來就會令某些人獲益。等於假如說不想增加碼頭益了某公司,也只不過等於益了HIT。你以為政府可以選擇「不介入市場」,但我認為根本沒這個選擇存在。

    fongyun﹕所以我要強調的是,你說的問題其實只是「量」多與少的問題,根本不是「質」有或無的問題。行業扶持也是一樣,就算為了推動全社會發展,你也可以要求限制於最低程度。

    事實上,所謂的自由市場從來就不真的自由,而政府的有型之手亦從未離開過。

    (更不用說,經濟學家可以用excel計錯一行數得出錯誤結論……Alone in the fart結論是「認錯真的很難」。)

    ------------

    另附送對琉球某日本華文推友的回應﹕

    fongyun﹕琉球的「中」和「外」是甚麼意思﹖這樣解太牽強,因為中國官員不會用「中」稱呼琉球的某部分,有「天朝」意識的他們只會自視為「中」。至於「閩山盡處」只能說是離開了閩省(福建省)的管轄範圍,不等於國界。

    fongyun﹕第一點是想當然矣,不受省管轄不代表就不是國土,美國有些領土也不屬於任何一州。第二點是誤讀,那句只是說中山在琉球中央,當然沒錯,但文意跟「中外」那句有別。第三點,聽聞是沒問題的,因為這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對中琉界線的看法。

    fongyun﹕如果要鬥首先發現,琉球是一定不比中國早的。正如井上清著作所指,琉球人稱呼釣魚台列島都是用中文名或接近中文名,日文尖閣反而是襲自英國人的命名。當然,你可以質疑中國人先發現但未必有實質管理,這點井上清反駁過但至少法理上你們可以質疑。

    fongyun﹕不懂日文,不知道版面跟「中外之界」的解釋有何關係。當然我看得出有部分是指稱中國歷史上有其他聲稱未到釣魚台已出國境的說法。我同意一點是中國古代對「國土」的看法並不會有現代國際法要求的那麼嚴謹。

    fongyun﹕第一,因為你用現代國際法的觀念去看古人的文獻。嚴格來說藩屬國並不是清朝的領土,正如清朝沒說過朝鮮是中國領土,朝鮮是屬國。這些關係無法套進現代人的概念之中。

    fongyun﹕第一點(續),至於省之外,清朝還有將軍領地,滿人發源之地一直到光緒朝之前都是由將軍管轄沒有「省」可言。當然我不是說釣魚台設了將軍管轄,我甚至認為中國人因為這些是無人小島所以漠視了。但中國人先發現並製圖以供巡邏之用證據甚明。

    fongyun﹕第二,我不是說「中外」那句文意「特別」,而是說它跟你引的那句文意不同。你引的那句因為已說明了主語是琉球,所以「中央」以琉球為主沒有問題。但如果沒有特別指明的話,古人說「中外」的時候,通常就是指本國與外國、或中央朝廷和地方的對比。

  • [家陣老笠]

    電視新聞講北韓,老媽說不明白為何還要援助這種國家,讓他們有更多資源搞核彈。

    我﹕他們就是拿核彈威脅你給援助嘛。他們就是寧願餓死人也要搞核彈,好敲詐你們。

    老媽﹕問題就是為何還要給資源這種國家,讓他可以繼續搞核彈嘛。他可以有多少核彈﹖打起來一定輸的呀。

    我﹕他會輸是必然,問題是正常國家都會怕被攻擊、要死人嘛。就算他只是打一堆普通炮彈,南韓都立即會死很多人啦。
    情況就像遇上打劫,妳會不會這樣跟賊人說﹖

    「我係唔畀錢架啦,你都係得一把刀之嘛,頂多咪插我一野﹖我先唔會畀錢你去買多幾把刀﹗」

    (雖然情感上我完全同意,這種國家應該讓它滅亡,就像它西面那個「寧要核子不要褲子」的友邦一樣。)
    (後話﹕其實 Arnold 有篇〈如何協助有核武的飢餓國家〉)

    -------------------

    [出口轉內銷之大字報欄]

    @區家麟 潮池﹕自由行在中大

    我反而對那張大字報的內容有興趣,因為我認識的「組織死老鬼」大多歡迎直選。

    不知道近年是否有新規矩,不過我很懷疑第一點是否成立。因為中大學生會會章向有「代表一經派出,未經代表會同意,不得撤回」的保護條款。理論上書院學生會可以委任自己喜歡的人,但一旦委任後他們投票違背書院學生會意願,你也沒他辦法。你連彈劾他也要中大代表會同意才成。所以嚴格而言,「沒制衡」這一點無論委任直選,都沒分別

    (老實說,如果代表委任後,要服從書院學生會的意見,那其實也很恐怖。因為這樣他們就不能以中大學生會的整體角度去做決定了。)

    不過我倒同意第二點的憂慮。如果投身直選同學不多,書院學生會也不能委任代表補充的話,那麼代表會的工作肯定會受很大影響。不過我認為這影響中大代表會本身,多過影響甚麼「書院學生會代表權」。

    (當然反過來說,委任制度存在也是很少人參與直選的因素之一。既然沒人參選我就可以等書院學生會委任,那又何必辛苦去直選呢﹖我讀書的年代也只有一個曾當幹事的同學,後來去直選當代表,其他人都是等委任的。等書院學生會開會雖然麻煩,但總比參選簡單得多。)

    第三點更說不通。既然直選代表也是以書院為單位選出的,那麼他們自然亦應該在制度中被視為「代表書院學生觀點」的人,怎可能只有書院學生會壟斷這一點﹖如果連直選的代表都不能代表書院學生,那麼只是隨院系會選舉內閣順便產生的院代系代又真的能代表書院學生﹖

    三十中代表會章主 (當然代表身份也是被委任的)

  • The Dukedom of Manchau V

    [文抄公國之五—出口轉內銷]

    原文抄在香港科學教育關注組(國師那些「右派科學」真是難得的膠),反正都花力抄了書,就順便再抄過來。

    Carl Zimmer 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台北﹕時報,2005。p.229-231

    麻州艾姆斯特學院生物學家艾沃德(Paul Ewald)專門研究各種寄生生物如何在得失間做選擇。他發現,一般而言,如果寄生生物必須仰賴行動自如的寄主傳播,就會變得比較溫和。例如,造成感冒的鼻病病毒(rhinovirus)只能藉打噴嚏或皮膚接觸傳染,所以它們必須倚賴健康的、可以跟別人社交的寄主。艾沃德說﹕「不出所料,鼻病病毒是已知最溫和的病毒之一,目前還沒聽說誰因感染鼻病病毒致死的,這在所有導致人類疾病的微生物中,幾乎是唯一的特例。」

    另一方面,如果寄生生物不須仰賴寄生的健康,便可以找到新寄主,那麼它就可以更心狠手辣。瘧疾即為一例,它利用蚊子做傳媒,而病發後的猛暴高燒則經常令患者纏綿病榻。

    但是,艾沃德指出,並非每種病原都遵守這個規則。例如天花就沒有像蚊子這樣的病媒,得靠自己找尋新寄主。然而天花卻是已知致命性最高的疾病之一。它之所以可以這麼狠毒,是因為它不像感冒或其他溫和疾病的病毒,可以在寄主體外存活長達十年之久,耐心等待下一個寄主出現。一旦進入新寄主體內,它便立刻急速繁殖,直到寄主死亡,然後再等待下一次機會出現。

    所有寄生生物都在不斷順應著環境而演化,艾沃德的判斷是﹕如果環境使得寄生生物的傳播變得更容易或更困難,它們一定會跟著適應。他曾用幾種疾病來檢驗自己的預測,其中包括霍亂。霍亂菌藉著釋出毒素,令寄主下痢而逸出寄主的身體。下一個人可能在廁所中沾上病菌,然後又接觸到食物,接著再傳染給別人。另外,霍亂也可藉著被污染的飲用水傳播。第一條途徑須仰賴能與其他人接觸的健康寄主﹔第二條途徑卻只須不潔的水源。根據艾沃德的理論,霍亂在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區,毒性應該會變得比較強。

    1991年南美爆發霍亂,果然證實了艾沃德的說法。他解釋道﹕「霍亂傳染到秘魯,很快的,不到兩年便傳遍整個中南美洲。每當病原入侵水源清潔的國家,毒性就會降低。」智利的水源很乾淨,霍亂演化成溫和的型態﹔厄瓜多爾的水質差很多,霍亂的危險性就提高了。

    艾沃德因此認為,根除疾病困難重重,不如嘗試馴服它們。人類馴化天敵,早有先例。艾沃德表示﹕「在整個人類演化史中,狼一直對我們有害。但現在我們卻和演化成狗的狼住在一起。奇不但不傷害我們,反而對我們有益。我認為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這些病原生物。」

    Ewald, Paul. The evolu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後話﹕國師的膠點是,病毒雖然的確會自己演化,但並不一定會變得溫和。如果社會沒有防疫令病毒傳播困難,它就可以隨意在寄主身上搾取資源、令寄主死亡也沒所謂。嚴格的防疫其實會製造演化壓力,迫使病毒變得溫和。因為只有較溫和的病毒,令病人還可以四出走動而非關進醫院,才可以傳染更多的人。在醫療發達的地方,很毒的病毒就可能因為太快被隔離而較難廣泛傳播﹔而在醫療不發達的地方,則可能遲遲沒有隔離而快速傳播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