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5, 2012

  • Plastic pellets 2

    [繼續轉貼]

    昨天竟然懵到忘了貼連結﹕

    Johncoal大呢篇真係要推﹕睇書人睇誠品

    (同場大大介紹的《越讀者》也是正物來的)

    ---

    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近日有很多反對聲音,在下真的看不出跟狼英的「禁區變內地人自由出入區」的野望有何關係,不過這個計劃本身問題也夠大的了,

    把那麼多公屋建在偏遠地方(尤其是古洞和坪輋/打鼓嶺),根本是重蹈把窮人趕去天水圍變「天水圍城」的覆轍。他們根本連坐車去市區打工的錢也沒有。

    所以在下選擇參與張超雄的聯署反對﹕新界東北大興土木,為誰發展,誰可得益

    ---

    先前膠災事件,陽光時務訪問本地學者說膠粒無毒,引起質疑,還有人(據聞是星屑醫生,不過我不知他是否第一個)找到論文指膠粒會吸附毒素(詳見拙文)。

    難得他們有跟進,再找學者回應質疑,值得一讚﹕

    (浸會大學生物系系主任)(港住)教授相信,黏附在細小膠粒的污染物濃度會很低。濃度較高的污染物,大多會吸附在淤泥或海床部份。這些污染毒素即使能進入魚類體內,亦大多會積聚在脂肪較多的肝、膽和『魚腩』部份。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竟明亦認同,與膠粒比較,污染物更多會附在藻類與沉積淤泥,比如珠江河口一帶。香港海域由於水體流動快,水中的二噁英與農藥成份的濃度並不高。

    黃教授指,東京大學論文的末段,清楚提到須要進一步研究,才能發現究竟魚類吞下膠粒,當中有多少比例的污染毒素能自膠粒進入魚類的消化系統。因此,現階段無具體證據確立膠粒墮海,會令毒素進入食物鏈的說法。陳竟明則指,毒素會黏附魚身的脂肪組織,但並無證據顯示它會在魚類身體內釋出毒素。」

    這個回應自然也受質疑是淡化事件。我不會這樣想,因為﹕

    1. 兩位教授提出了另一個因素,就是香港有恆常的半鹹水沖刷,這可能令海中的PCBs濃度減少。當然這點是否真確要看有何數據支持,報導裡沒提

    假設香港海水裡面的PCBs是ng(納克/奈克)級,那麼濃縮一百萬倍就變成mg(微克)級。如果魚吞了1mg(事實上現在找到吞下膠粒的魚, 通常都是一兩粒而已),除以一條魚通常超過一公斤,有毒物含量也是 ppm (百萬份之一)級數(甚至更低)而已。

    2. 事實上魚吞了膠粒後會吸收多少毒素,的確是沒人知道,但通常不會是全部。
    又因為有機毒素通常集中在內臟,所以政府也只是呼籲市民不要吃魚內臟而已。如果只說食物安全,這一點應已足夠。
    (但時間長了會否像教授講黏附脂肪,亦值得關注。)

    3. 但在下於前文亦有另一保留﹕就是當膠粒被陽光分解成膠屑後,吞下的機會反而會增加。因為吸附毒素和分解都需要時間,所以盡快打撈是重要的。(據知PP分解非常慢,這一點對打撈反而是好處)

    至於食物鏈累積,我反而懷疑香港人常吃的「港魚」究竟經過幾多級攝食(trophic level),累積是要經過很多層才會去到有害程度。

    政府嚴格來說沒說大話,因為他們說的是「短期沒毒,長期才會影響食物鏈」,這點應該沒錯。其實就算魚內臟,在短期內也不會積累到足夠的毒素(有也是以往積累的),不想吞膠粒落肚的話去腸就可以。
    問題是政府能否減少膠粒「長期」滯留影響生態

    反而,周澄可能因為是讀文化的緣故,未必熟悉生物學,所以似乎沒有(如上述)追問下去拿多點資料。這反映了香港傳媒向來缺乏科學記者的問題。不過,反正其他傳統傳媒都不見得有跟進這一點,周小姐和陽光時務值得一讚。

    ---

    三份絕妙「國民教育」材料,值得大推﹕

    1. 納稅人的錢哪去了﹖

    2. 精英移民地圖
    (「貧賤,是不能移的﹗」)

    3. 陽光時務﹕迫在煤劫——透過數字看最後一片草原
    (很多人以為「乾淨煤」很環保,事實上只是對用家很乾淨,這點宜多加宣傳)

Comments (3)

  • 「貧賤不能移﹗」好的解釋!!!

    問題是吃了膠粒多了會否死亡呢?好像吃膠袋也會死的。

  • @Frostig - 海洋動物吃膠袋死亡的原因是阻塞腸道,膠粒如果只是一兩粒未必有這效果。

  • 其實那個北區發展計劃除了鏟除一個香港人共用的巨大後花園外,也有‘開放給深圳居民’的一套傳聞。兩個故事(發展:破壞環境和原來居民的生活、打開邊境開始加大‘融合’程度和加劇整個北區受大陸遊客的壓力)是一起發生的,沒有說只有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總之就是要反對!!!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