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1, 2012

  • Awake 70 billion frogs: realities of global warming

    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李逆熵,香港﹕經濟日報,2011

    其實在下覺得書名不需要那麼「準確」,就算撰寫時只有六十九億,大家一早就預期世界人口會突破七十億的了(而且在本書出版後不久就突破了)。所以書名直接用齊頭數「70億」不是更好麼﹖

    「新年流流」貼這篇書介,會不會有點「大吉利市」﹖
    不過迴避問題會更好嗎﹖我們還是展望(或者期望 / 祈望 / 奇望)大家今年會面對問題去解決吧。人類的智慧足以解決很多問題,只是他們通常沒有決心。

    在下的確認同值得向學校推介本書,除了因為是作者的粉絲額外加分之外,亦因為本書的確有用。
    一般討論全球暖化的書,通常不是專注於介紹「暖化」本身(科學取向),就是專門討論如何對抗暖化(科技或社會取向)。每一本書都資料豐富,可是要全面了解就要看幾本不同取向的。而且這些書多數都是外地出版的,資料未必是針對香港人而寫。

    香港出版討論全球暖化的書不少,在敝校圖書館粗略看大概有十幾二十本,二千年後出版的有十幾本(註1)。但同樣大部分都專攻某方面,對搜集資料很有用,但要提綱挈領帶領讀者全面認識就有所不足。

    這一點正是本書所填補的空缺。本書分別介紹了﹕

    —有關全球暖化的證據和質疑(註2)
    —不同的應對方法
    —國際減排的爭議、中國和香港的對策(本來香港的書應該對這方面多寫一點,可惜香港的對策的確乏善足陳)
    —暖化以外的資源耗竭和生態破壞問題、經濟學的盲點和其他社會變革倡議

    我想對於要了解「全球暖化」這個問題的一般人和師生,這本書的範圍應該很全面了。
    更進一步的,本書的「參考書目」除了書之外還包括很多網絡和非書資料,有興趣進一步深究的讀者可以慢慢參詳。
    最體貼現在「網絡掃讀型」沒耐性讀者的是,這些參考還標示了重要度。無論是書、電影或維基百科條目,作者都選取了一些首要條目或次要條目,以「只看一本/部/個」、「看五本/部/個」……以至「想看更多」分列。讀者就可以按自己「需要多少資料」來決定先參考哪些。這一點對於「趕備課/趕做功課」的人應該頗有幫助 。而且作者亦利用互聯網,在部落格上繼續添加未及列於書中的其他參考資料,大家可繼續增進認識。

    如果要找一本全球暖化的入門書,這本書應該是個很好的開始。

    (註1﹕近年本港出版的部分相關書籍,例如﹕
    —前天文台長林超英的《天地變如何安心》,快樂書房出版,不過內容比較偏向散文式。
    —天文台出版的《基礎氣象知識》有一部分是關於香港的暖化紀錄和趨勢。
    —天文台還有一套VCD《氣象萬千》,是香港電台的節目。
    —綠色和平的《氣候大大不同》是一本很薄的小書。
    —三聯出版的翻譯書《替代能源》和《全球變暖》也是很薄很簡單的入門介紹。
    —三聯另一本翻譯書《小小地球》也是小書,但內容也是比較散雜的專題小文章。
    —薛鳳旋最近也有本《讓城市更清潔﹕垃圾發電的發展與政策》是香港少有專門討論垃圾焚化的書。
    —陳曉蕾也寫了兩本,包括三聯出版的《剩食》和萬里出版的《低碳有前途》,後者顧名思義是介紹低碳經濟的專書。
    —樹木博士詹志勇也寫了幾本書,天地出版的《學校綠化屋頂》就提供現成例子。
    —環保運動委員會出版的《識「碳」家族》是一本漫畫小書。
    —萬里出版的《核輻射無有怕》是源自內地的核能介紹書,當然你想得到不會是反核的。
    —民政事務局的《The逼City》也有部分文章討論建築的環保問題。

    專供通識科教學用的,例如﹕
    —國際新標準出版的《新標準通識教育知識概覽﹕能源科技與環境》
    —培生出版的《通識教育議題探究9﹕全球暖化》
    —CUP出版的《通識詞典》
    —金石出版的《通識教育應試辭典》,最後兩本都是以詞語作簡介。)

    (註2﹕雖然我覺得回應質疑這方面Information is beautiful有幅更好、更簡要的圖。)

    ---

    筆記,或挑骨頭﹕

    p.24 這幅圖我想可以設計得更好﹕

    這幅圖比較了全球氣溫的變化(粗黑線代表觀察數據,灰線代表電腦模擬),和各種已知影響氣候因素在歷年的變化(圖下方不同深淺綠色和黑色線,以「對溫度的影響」表示)。如果以數據軸來看其實是兩幅圖,全球氣溫變化是一幅圖,刻度標在左側的直軸﹔各因素對氣溫的影響是另一幅圖,刻度標在右側的直軸。

    為了顯示溫室氣體排放是現代氣候變化的主因,把兩幅圖合併比較是有必要的。不過刻度的橫線互相穿插就很易令人混淆。這裡掃描得不太清楚,其實左直軸刻度的虛點橫線一直伸延到右端,而右直軸的實線橫線亦伸延到左端,於是在某一數據點,會同時有兩個不同數據刻度的橫線穿過。

    相比作者這幅圖,如果採用不同單位的數據互相交疊,會更麻煩。例如在下製作的一幅圖﹕

    但由於數據刻度的標示明確,直軸亦相應標示了(讀者可以看到,「總數」對應「書籍總數」的左直軸,而「補充條」對應「補充條總數」),所以相信不會混淆。

    在上述圖中看倌還可看到,方某並沒有在圖中加上橫線,這樣就不會有左右直軸刻度互相穿插的問題。除非有必要讓讀者知道某一數據點的數字,否則橫線其實是不必要的。
    像 p.24 這幅圖,其實讀者只需要比較「趨勢」,就可以看出「溫室氣體排放」才跟「全球氣溫」的變化相符合。所以橫線其實並不必要,可以刪掉。

    如果橫線鐵定不刪呢﹖方某不才,嘗試改為這樣﹕
    (當然現實中的線應該淡一點,此處純為強調)

    橫線只及「相關的」軸和刻度上,不伸延到另一方(另一個不同的軸和刻度),那就不會令讀者混淆了。當然,這樣看來就不像是「一幅圖」,但它們本來就不是一幅圖嘛﹗

    p.38 「例如鐵達尼號在撞向冰山之前,船員已經發現危險並立倒將船減速和轉向。但海水的巨大阻力令轉向不可能即時發生,而船隻前進中的巨大去勢亦令它無法即時停止。結果是,災難性的碰撞還是發生了……」

    我想未能轉向的原因,還不是因為水的阻力。否則只要關掉引擎,船就會在阻力下很快停下來,也就不會撞上冰山了。阻力是阻礙前進之力。
    其實停不了和轉不了的理由都是一樣,就是「惰性」(文中用「去勢」,只是方某心腸較壞會想到其他事 )。因為水的阻力「不夠大」,對船來說很「滑」,所以當船一直向前開,就算立即減速(鐵達尼號甚至立即把螺旋槳反向全速開動,製造反方向的剎車力),船還是無可避免向前「滑」一段距離,轉向也是一樣(一邊轉一邊繼續向前衝),於是就撞上冰山了。

    這也是雨天容易出車禍的原因之一。

    p.66 「有如把一冰凍的可樂從冰箱裡拿出來開啟之後,可樂中不斷會有氣泡形成」

    我想更好的寫法是「一樽」或「一罐」,「一杯」令人聯想到「已倒出來」,那麼就算保持冷凍,氣泡已大量流失了。(雖然升溫也是氣泡形成的原因—正是本文的重心—但另一重要原因是加壓,樽中或罐中的二氧化碳都是加了壓的。)

    p.71 「活躍期間的太陽輻射強度可較平靜期大上 0.1 至 0.2 巴仙

    「巴仙」這用法似乎太古老,小朋友未必明白,應寫「0.1 - 0.2%」。

    p.76 我想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應譯為「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而非「研究所」,正如 NASA 是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一樣。
    同樣地,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應譯為「國家科學基金會」而非「研究所」(他們只負責撥款而非做研究),這個名稱在台灣也有用到的。

    p.80 「一九九三年至二零零三年期間所發表的一千份經同儕評審的學術論文,發現基本上沒有一篇質疑全球暖化正在發生這個事實。論文之間當然有所爭辯,但爭辯的都是一些相對較為細節的科學觀點,而非全球暖化這個現象本身。」

    不知先生有沒有想起,這其實跟「演化」「創造」之爭是一樣的。(科學界同樣沒有一篇論文質疑演化的事實,只是互相爭辯細節和機制)
    但不信者恆不信,偽科學最易用的擋箭牌就是「科學界迫害我們」,這樣一句就推卸了自己根本做不出有力的研究成果,也寫不出夠格的論文的事實。

    p.118 「炭是從現今的樹木在氧氣不足的方式下烘煉出來的。因此炭的燃燒與木材的燃燒一樣,也是『碳中性』的。(當然,如果我們在製造炭的過程中用上了化石燃料,那麼這些炭便不再是『碳中性』的了。)」

    問題正正是,煉炭其實要燒掉大量的碳。一些香港掌故書就曾提及香港以前有製炭活動,人們把樹砍來製炭,再更多的樹砍來煉這些「炭」,砍來燒的樹遠遠多於製成的炭,嚴重破壞環境。這也是在下討厭燒烤的理由之一(當然更大的理由是嫌麻煩 )。

    除非你有能力不用任何化石燃料就可以煉炭(暫時沒聽過有這種方法,有的請指教),否則炭絕對稱不上是「碳中性」的,它其實是一種污染相當嚴重的燃料。
    所謂「環保炭」的「環保」,是指以碎木或木粉煉炭和壓成炭餅,不需要砍伐樹木,但煉炭一樣要用化石燃料的。而且同事教訓說,「環保炭」燒得不好(可能正因為壓製下少了空隙吸取氧氣),用的炭量比傳統炭更多,所以乾脆叫學生不要買環保炭……

    p.140 這幅圖本身並沒問題,不過我想應該加點註釋﹕
     

    因為那些一個長方形,究竟是所在的位置代表它們的減排能力﹖還是它們的寬度代表減排能力﹖
    當然,細心一點看的話,會看得出應該是寬度(否則不需要各有不同﹖),這幅圖只是把它們由便宜到昂貴排列起來。(有些貴到不行的方法,減排能力反而有限。反過來,有些方法應該不太昂貴但又可以大量減排。)
    但如果沒想清楚的話,最右方的那個窄長方形(天然氣工業項目),看來就是最有減排潛力的方法吧﹖
    為了避免這種理解上的歧義,在圖下加個註會比較好。

    另外,「太陽能光伏(效能水平)」即是甚麼意思﹖就算嘗試以英文理解我也不太明白「效能水平」是指效能有多高的「水平」……

    p.157 經濟學家對減排成本和經濟影響的分析,其實是一種典型的「眼中只有錢」思維。
    如果只看錢他們完全正確,如果同一筆錢用來投資所賺的,比全球暖化帶來的損失更多,那麼當然是用先投資再用來補償,還有盈餘呢。
    但這種思維其實就跟很多一般人的思維一樣﹕年輕時用健康換錢,老來再試圖用錢換健康。如果你賺的錢真的非常多,那麼也許會覺得值(因為雖然健康受損但很多其他方面有改善)﹔但如果不是的話,其實大部分人都年老時都會後悔,因為老病所捱的苦其實是多少錢都彌補不了。
    同樣地,全球暖化帶來的問題不只是不便,還有戰爭和死亡。

    對於因此而死的人、喪失至親的人,你賺到很多錢去「買」他們的命,又有甚麼意義﹖
    如果我們的子孫再也無法享受我們現在擁有的環境,你給他億萬家財又有甚麼意義﹖

    p.160 其實人類何止是在環境方面(空氣、水資源、土壤、物種等)「透支」﹖
    大家都清楚,很多發達國家連經濟上也是「透支」的,大量發債不過是透支了未來世代的購買力麼﹖發債甚至比一年的GDP生產更多,已經多到不可能還得起的地步。否則歐美怎會有債務危機﹖
    (真不明白為何當年的人—尤其是經濟學家—會以為可以一直「利疊利」的借下去。恐怕是因為他們以為在不斷的經濟增長下,可以把債務透過通脹「消化」了,但以為經濟可以無限量地增長下去本來就是狂妄無知的想法。)

    p.170 「Kyoto Protocol」通常是譯《京都議定書》而非議「訂」書,那是個決定來的。

    p.195 有另一幅值得討論的圖﹕
     

    由於旁邊已經提供了座標刻度,所以說不上是誤導。但如果沒有座標刻度的話,這就是介紹統計圖表的書經常提及的誤導方式。
    因為這種表上的數據其實是一維的,只應用棒形或點標示出那個數據點,如果用了二維圖像的話,兩邊同時加大,就會誇張了差異。例如圖中美國的排放量大概是中國的三倍,但化為二維就會變成九倍(3 x 3)。這幅圖更誇張,因為氣球下方綁了繩,單計氣球截面積的話,美國那個是中國的廿倍不止。如果讀者沒有留意直軸座標的數字(或者,根本沒有提供)的話,就會以為美國排放量比中國多廿倍,而事實只是三倍。

    如果要採用圖像而不想造成誤導的話,其中一個方法是把相同大小的氣球疊起來(直到所需的高度),當成棒形圖去畫。(網友提醒﹕即是「象形圖」)
    另一個方法是改用長條氣球(就是人家用來扭曲成不同形狀的那種),不過這樣的氣球在書上看來恐怕會像避孕套……

    p.197 「一些發展中國家甚至認為,全球暖化根本是個騙局,是西方國家藉以阻止她們崛起的一個陰謀﹗(諷刺的是,西方的一些右派的『氣候否定者』則認為,全球暖化這個騙局,是貧國為了向富國『討錢』而炮製出來的陰謀﹗)」

    這種被兩邊夾著罵的情境,各位看倌在網上應該見過不少。
    但兩邊夾攻這種鬧劇,不是反而顯得被罵的才是走在「中庸之道」上嗎﹖

    p.212 「國務院於二零零五年二月已經通過了《可再生能源法》」

    這句顯示了先生並不熟悉法律制度。因為方某對法律有點興趣,一看到這句就覺得很古怪。
    按照一般憲法原則,國務院是行政機關,它應該是無權通過一部法律的。它充其量可以制訂一些行政法規(有點像香港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的附屬法例),但這些法規不可能稱為「法」,只會叫條例、規定、辦法之類。但凡叫「法」的東西,只能由國會通過,於中共治下即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
    這個可再生能源法,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可以想像是由國務院提案的。

    p.215 「十二.五」的點用半形(原本的點在中間,不是這句號),會很不清楚,用全形點「十二.五」會比較好。

    p.228 「令人遺憾的是,透過了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 Inc.)這間由他們掌控的加拿大公司,香港的和記黃埔集團正是主要的開採者之一。」

    這很明顯是英文的句式,而非中文。我想比較像中文的寫法是﹕
    「遺憾的是,主要的開採者之一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 Inc.),正是由香港的和記黃埔集團掌控的加拿大公司。」
    更好的寫法是把句子的主體(很明顯香港讀者關注的是「和黃」)放在較前位置﹕
    「遺憾的是,香港和記黃埔集團掌控的赫斯基能源公司(Husky Energy Inc.),正是加拿大的主要開採者之一。」

    p.234 「大自然的資源是無窮無盡的,而即使某種資源有耗盡的時候,市場機制(即利潤動機,profit motive)加上人類的聰明才智也很快便會導致代用品的產生。也就是說,『自然資源的限制』這個因素毋須被納入經濟分析之中」

    經濟學家的狂妄之一。
    當然這想法並非全錯,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馬車變汽車」。問題是經濟學發展的過程中,這世界都從沒有像今天那麼「小」,在資本家可以隨便耗盡一個地方的資源然後轉換陣地的時候,自然資源的確不構成限制。但今天如果地球的資源(或環境緩衝)用盡的話,去哪裡找另一個地球﹖
    還有,找到代用品是不出奇的,問題是為何一定要等到問題變得嚴重了(於是利潤動機大)才去處理﹖就像癌症檢查一樣,為何不及早發現、及早醫治﹖癌腫變大了,就算你不死,醫起來是否更痛苦﹖
    非要等到癌腫大了才去醫,是否傻的﹖

    p.235 「經濟發展原本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消費,如今我們卻要極力鼓吹消費以『維持經濟發展』

    的確是荒謬之尤。當然也正是「眼裡只有錢」邏輯的直接後果。

    p.236 「由於經濟學不考慮『外部效應』,我們今天在學校所教授的會計學和財務分析基本上都是虛假的學問。事實是,沒有被計算到一間公司營運成本之上的『外部效應』,最終都會變成了整個社會的『內部效應』,而必須由所有公民(包括沒有能力購買這間公司股票以獲利的草根階層)來承擔。如果我們進行真正全面的會計計算(full-cost accounting)而把我們對大自然的破壞包括在內,我們將會發覺,我們過去數十年的經濟增長其實是個負數。」

    現在的煤和石油之所以便宜,正正就是因為這些「外部效應」沒有被計入成本的後果。簡單點說,現在的定價根本是不負責任的,亦鼓勵人們不負責任地浪費資源。

    「與你和我這些屬於『自然人』(natural persons)的法人不同,企業毋須遵從任何良知、倫理和道德的規範。」

    他們聲稱說企業的責任就是賺錢。這一點完全是真實和正確的,因為這正是資本主義的本質。
    所謂資本主義,不就是「資本」才是王道的意思﹖簡單點說不就是「眼裡只有錢」囉﹗既然眼裡只有錢,唯一的責任當然就是「賺錢」。

    「身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的著名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Kenneth E. Boulding)便曾經充滿感慨地說﹕『相信可以在一個有限的體系中追求無限增長的,要不是個瘋子便是一個經濟學家。』(To believe that one can have infinite growth in a finite system, one must be either be a madman or an economist.)

    當你把眼光放得很小的時候,所有事情都是無限的,就等於人類曾經以為世界無限大,小朋友亦難以體會甚麼叫衰老和死亡。

    p.239 「一些專家指出,面對著『非線性』的複雜系統,以統計分析進行的『風險管理』並不管用。這是因為我們面對的不是一般統計分佈上的『風險』(risks),而是深層次和巨大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ies)。」

    金融海嘯之所以出現,亦是氣候風險之所以難以計算。

    p.241 以金融海嘯導致原油價格急漲急跌,但急漲沒有拖垮經濟、急跌亦沒有令經濟復甦,來引證「減排拖垮經濟」並不成立。這論證其實可能有點脆弱,因為原油價格的變化並不是因為外來的干預,而是因為需求增減而變化。換言之,原油價格變化是經濟變化的果,而不是原油價格為因,經濟變化為果(這是減排的情況)。

    比較有用的比較,可能是過往幾次石油危機對經濟的影響,因為那是原油供應被政治原因改變了。那幾次石油危機對經濟影響很大,不過同樣地,經濟也不至於拖垮了,而且還帶動了節能技術的發展。用這個例子來反駁會更有說服力。

    p.243 「正如環保學者艾莫里.洛溫斯(Amory Lovins)所說﹕『市場只不過是一種工具。它是一個不錯的僕人,卻是一個糟糕的主人,更是一個糟透了的宗教。』(Markets are only tools. They make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 and a worse religion.)

    對「市場原教旨」的最佳形容。

    p.245 企業的「員工所有制」(employee ownership system),其實頗似「公有制」。就像恩格斯最終接受「股份制」也可以是一種「公有制」,「公有」不一定等於是「國有」。

    p.246 取消利得稅,把企業盈利納入個人入息稅,其實是個可以考慮的建議。

    p.247 「達爾文(Charles Darwin)則說過﹕『如果窮人的苦難不是源於自然的規律而是人為的制度,我們可是罪大惡極。』」

    市場原教旨總聲稱,一個放任弱肉強食的市場就是「自然規律」。其實這個「市場」本身就是人為制度的一部分,否則為何商家可以剝削員工、向消費者掠奪,而窮人打劫富人就是犯罪﹖如果沒有政權(=人為的制度)的保護,他們根本無法安心做生意,但他們賺了錢卻拒絕承擔責任(或者,認為自己交了稅就是盡了責任),還認為賺到錢「純粹」是因為自己的聰明和努力

    p.251 「在科學家詹姆士.羅夫洛克(James Lovelock)的眼中……人類踏進二十一世紀之時便已超越了大自然的危險線。我們已經進入了『無法回頭』的境地(pass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這不能不讓在下想起 Yui 這首《Again》呀﹕

    どうやって次のドア開けるんだっけ考えてる (當考慮著要如何打開那扇門)
    doyatte tugi no doa akerundake kangaeteru
    もう引き返せない 物語始まってるんだ (無法退出的故事已經開始了)<----「無法回頭」
    mou hikikaesenai monogatari hajimatterunda
    目を覚ませ 目を覚ませ (覺醒吧~覺醒吧~)
    me wo samase me wo samase

    竟然找到個很有趣的英文譯本,還可以唱的(雖然像 Yui 一樣的繞口令)﹕

    How do you unlock this door that has no key? Can you think of a way?
    We can't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 The story is set, and our destinies too.
    Open up your eyes, Open up your eyes.

    另,同頁的「Royal Society」應譯為「皇家學會」而非「皇家學院」。
    而「Our Final Hour: Will the Human Race Survives the Twenty Century?」很明顯應該是「Twenty-first Century」,畢竟二十世紀已經過去了。

    p.253 「環保學者保羅.霍肯(Paul Hawken)這樣說道﹕『如果你了解到背後的科學分析而不感到悲觀,你必定未有掌握最新的數撿。如果你接觸過為了這個問題而奮鬥的人而不感到樂觀,你必定是鐵石心腸。』」

    p.254-255 「我們真的需要推行戰時措施嗎﹖愈來愈多的學者傾向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種種的分析顯示,除此之外的另一個選擇就是真正的戰爭……」

    有些人會寧願要一場真正的戰爭,因為他們可以推別人去替死。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Comments (2)

  • 「把相同大小的氣球疊起來(直到所需的高度),當成棒形圖去畫」的話,不就是一個象形圖了?離奇的是,小學一開始不教較簡單常用的棒形圖,反而先教繁瑣的象形圖。到人長大了,通常就忘記了世上有象形圖,因為除了美觀,沒什麼作用……

  • @beanchung - 我連象形圖這個名也想不起來了……
    象形圖本質上似棒形圖,但對小孩來說會比較易理解(有一個蘋果就畫一個蘋果,兩個就畫兩個疊高……)。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