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31, 2011

  • A man and an Empire: Li Hung-chang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一個人和一個帝國: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雷頤,香港﹕三聯,2011
    (原《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山西人民,2008)

    雖然是內者學者寫,不過頗有趣。因為採用了「奏揩內容+作者解說」的方法,可以直接看看當年的人說了甚麼。

    對這段歷史也有興趣,不過只看了幾本書,如錢鋼的《大清留美幼童記》、《大清海軍與李鴻章》、和陳悅的《北洋海軍艦船志》。
    像李鴻章這種在大時代中承先啟後的人物,集保守與進步於一身,自然是謗譽取身,眾說紛紜。大抵他在洋務方面貢獻很多,亦是官僚當中較進步和具國際視野者﹔可是他仍然不脫舊時代的包袱,視光和手段都受限制。他用人唯親和斂財都備受批評。屢次為國家戰敗談判,代表國家割地賠款更成眾矢之的。有些純屬朝廷之借罪羔羊,身在高位不得不負其責﹔有些的確是他個人的不足,但也是當時官僚團隊中的普遍問題。但在這些限制以外,他畢竟有心去帶領國家去向進步,力圖讓國家富強,這一點是不應抹殺的。

    本書套用李鴻章在不同時期的奏摺和報告,討論他進入官場高陞的經過、如何玩官場遊戲、怎樣費心費力用盡手段推動洋務、在外交方面又有何構想、如何應付內外各種關係,等等方面。
    個人印象較深的,是介紹他跟曾國藩的關係如何變化,和如何一邊利用洋人剿滅太平天國,又要過橋拆橋免致後患。洋務方面因為已在幾本書讀過部分,所以不算新鮮。

    倒是他曾經「殺降」,令出面保證投降可保命的洋人戈登大發雷霆,這一點以前沒讀過,頗令人震驚。並非不相信他做得出這種心狠手辣之事,而是洋人出面「拍心口」擔保,他竟然夠膽去毀外人顏面,而當時中國才剛剛敗在英法手下不久,洋人可不好惹。

    因為是為圖書館買的,所以沒有抄筆記。

    ---

    (方某的其他書評與書介)

Comments (4)

  • 李鴻章殺降是否出於主子之意, 他只是代罪羔羊?

  • @Anonymous - 不肯定,但我想朝廷沒空理那些「魚毛」(那些名字好像連無記太平天國片也沒出現過)。就好像南京大屠殺也不是東京要求,而是現場指揮官的命令。

  • 破蘇、常的時候,殺俘實在是蠢事。不久圍攻南京,要不是當時太平軍實力弱,差一點就崩盤。後來捻子拼命死打,也未嘗不由於此。說是說李鴻章有骨氣,其實是後患無窮。不過李鴻章只殺了一次,左宗棠在新疆殺得更多。

  • @av483 - 所以西方訂下不殺降的戰爭規則,實為明智之舉。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