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9, 2011

  • 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 the unexpected benefits of defying logic at work and at home

    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Dan Ariely,姜雪影譯,台北﹕天下遠見,2011

    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新作。

    栗姐說比前作差一點,但我讀得很高興。可能因為本書跟前作不同,內容比較接近「老生常談」而不如前作般突破傳統思維吧(其實這一點比較兩者的目錄也看得出來)。不過我覺得那些做實驗確認傳統想法的過程,其實同樣有趣。而且作者本身嚴重燒傷的經歷很值得分享,我也很有興趣知道他怎樣看,和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他的研究。

    可是,其實也不完全是老生常談。

    例如第一章就提及獎勵越多不等於表現越好,這點對於華爾街那些拿大眾的錢來賭博、要納稅人救他們、還厚著臉皮收鉅額花紅的高層,固然是大摑耳光。但對於華爾街或華盛頓以外的一般人,其實一樣很有意義。你回首看看香港就知道,香港是一個(由老闆到伙計都以為)只要出錢夠多,就可以「收買人命」的地方,於是成為一個很高消費,但每個人都疲於奔命的都市。大家讀書找工作都只看「錢」,忽略生活質素,於是過著每天就在詛咒自己工作的病態生活。這種高收入高物價但低生活質素的情況已成惡性循環,恐怕欲破無從。

    作者在前作的「全新增訂版」(抱歉在下沒時間和機會去看有何不同)的新序言中,就曾大吐苦水,說他們「行為經濟學」的發現,往往被那些信奉市場完美、純屬理性的傳統經濟學家和追隨者所忽視和貶抑,後者認為在實驗室裡的不理性現象,只要到了利益尤關的現實市場中就會消失或者遭抵銷。這些人還包括《蘋果橘子經濟學》的作者。作者抱怨道﹕

    這些經濟學家對我的實驗資料漠視的程度,和他們對「理性」幾近宗教崇拜的程度不相上下。(如果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聽起來不像上帝,我不知道什麼聽起來像上帝。)

    (《誰說人是理性的》全新增訂版「致讀者」)

    對於這種心情,在下倒不覺得很新奇。因為當分子生物學興起、用以研究人類演化史時,研究化石的考古學家同樣長期輕視他們在實驗室裡得到的結果,以致有分子生物學家反唇相譏﹕

    沙列茲(Vincent Sarich)﹕「我可以十分肯定我所研究的基因具有祖先。可是,古人類學家卻只能寄望他們所研究化石留有後裔﹗」
    (原文﹕I know my molecules have ancestors, you must prove your fossils had descendants.)

    (中文譯本取自李逆熵人類大追踪》,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1993。p.131)

    一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格林斯潘承認假設市場理性、放鬆監管是錯的、列維特(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也認為應該研究市場如何失效,作者才鬆了一口氣。雖然代價顯然太大了。

    (我想如果作者來香港,看看那些「純理性」的市民,他可能會吐血。)

    另一章提及同理心,其實也很值得細思。當然,純粹講「一個人的死是悲劇,一百萬人的死卻只是數字」的現象就是老生常談,我們這些書生不停在堆砌事實和數字希望說明事態,但深愔籌款之道的慈善團體、社運組織之類運用個案,擺出可憐焉焉的災民樣子才能吸引注意和行動。作者舉的例子如傳染病、全球暖化等都是顯例,尤其是後者,為何高爾要夸夸其談(另一篇)、北極熊被困小冰上的照片成為宣傳重點,也就很易理解了。

    可是,現在我想到的,不是慈善或環保事業,而是政治宣傳。
    香港近年司騙(spin)成風,為了宣傳大家都努力去找「個案」。最明顯的莫過於政府想削減綜援時就放幾宗「綜援養懶人」的個案(其實香港大部分綜援戶都是老人),想公務員減薪時就找些「公務員偷懶」的例子,傳媒配合宣傳其效百倍。政府這種「拉一派打一派」的橋段,雖然已經令人煩厭,卻是「橋唔怕舊最緊要受」(點子舊不要緊,最重要的是有人接受)。

    同樣的效應在內地孕婦或外傭案中亦看得到。無恥保皇政棍渲染的「點算」,雖然涉及數字,但其實是旨在塑造「印象」,跟大眾平日對外傭「窮、亂」的印象結合一起,來製造恐慌。同樣地,「內地人士來香港搶奶粉」或「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之類的新聞,其實製造相當驚嚇的「場面」﹔有些孕婦(或者看倌認識一些孕婦)因此在生產時遇上阻礙,就更容易引起反感了。

    方某見到有同學因此敵視港人內地妻子,插嘴解釋說這是政府規劃失當和人大釋法惹的禍,「要求港人優先」應針對政府,而非仇視內地人。有人就半嘲諷地回應道﹕世事都被你看透了

    (幾日前在新聞見到那個為內地妻子上訴的港漢發言,心想不知是否電視台故意剪輯的,這樣說話恐怕只會更激起反感……)

    跟那些政府和傳媒營造出來的「印象」相比,強調法治這類「理念」上的東西顯得無力,套句網上的笑話就是「法治精神……能吃的嗎﹖」
    這也是為何希師奶黨斗膽用「司法獨立誠可貴,港人福祉價更高」這句混蛋口號(另見 Kursk / 葉一知)的道理。

    法治有點像氣候,一時三刻看不出甚麼改變,趨勢逐漸累積,有如溫水煮蛙。到你真的見到失去法治或全球暖化的後果時,已經太遲了。
    我們有沒有辦法,用清晰、具體可見的「印象」,向大眾說明法治有多重要、和失去法治的嚴重性﹖這恐怕才是最大的問題﹖

    如果見到有人在住所樓下穿著六四T恤被押走、大學生離政要幾幢樓遠就被警方推進後樓梯,也不覺得有不妥的話,我真的想不到還可以說甚麼……或許中國人真的不配有法治吧﹖

Comments (7)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