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7, 2009

  • 豬流感流行。要知道豬流感本來就較禽流感更容易傳染人類,比九七年禽流感更有可能變成大流行。
    一旦變成大流行,就算我們已有現代化的防疫體系和藥物,一番腥風血雨和生離死別總是難免。唯有希望新病毒不會太毒。

    使徒終於來了。

    (殘酷天使的命題)(播放完畢)

    歌詞﹕「……殘酷天使的命題,悲劇接著就要開始。請你緊抱你生命的形體,就在這夢境覺醒之時!……」

    ----------------

    另一堆連使徒也稱不上的人,就自認聖徒。拿著死光槍就當自己在散發光芒。

    序言書室開了那麼久都沒上過去,今次為了陳士齊博士論明光社上去了。
    「明光社」的號召力(或者引人反感的能力)的確十分強,我到步時已經遲了幾分鐘,隨後陸續有人進來。最後應該有四五十人左右,擠滿小小的房間。

    這裡抄了少許筆記給未能出席的看倌。由於逐點抄錄,如有錯漏,請陳博士原諒。

    「宗教右派」的五大問題
    1. 權力腐敗
    2. 利益僵化、頑固化 (no faith)
    3. 思想陷入困局
    4. 衛道者變成道德終結者 (no love)
    5. 對文明的反動 (no hope)

    背景﹕基督徒學運是回應五六十年代的左派學運而興起,旨在兼顧傳道和社會關懷。

    1. 人類社會從來不是亡於色情,而是亡於權力的腐敗。

    —基督教的最大權力在於對學生的 mass conversion。(香港有過半數學校是教會學校)

    —天主教有中央的「教宗」(方按﹕所以有聚焦點維繫教徒),不需要恆常積極動員以維持教會運作。

    —宗教應該安頓家庭和社會,但(基督)宗教先前依附於殖民地建制,於是面對回歸就要主動尋求政治支持(約1996年),於是向政府投誠。
    1998年基督教選委出現「欽選」現象,某些教會領袖的私下協商被記者繆熾宏揭破。(以致甚至有教牧在教會內聲稱要把他「打靶」)

    —到2005年,以反《性傾向歧視條例》為標誌,明光社勢力開始成熟。
    在基督教圈子,只要有人領了頭佔了前台,其餘的人便會就範跟隨。基督教雖然沒有教皇,但不同的圈子就造就很多「小教皇」。
    自從反《性傾向歧視條例》後,教會初嘗權力滋味,就對群眾運動上癮。但因為手法差劣,引起外界注意和反彈。

    —另一方面,對於基督教的投誠,政府亦有教徒裡應外合(如林D9)。
    這種教會和政府和權力網絡化,引起教外人的反感﹔這種常常自稱受迫害,作為迫害人的藉口,亦終會引來迫害。是愚蠢至極。
    教會和政府的表現,顯現出一種「獨裁者的無能」,因為欠合法性、認受性而欠缺自信,於是色厲內荏。(中共也是一樣,因為外強中乾,隨時可能像蘇聯一樣突然崩潰。)

    —美國的政教權力網絡化,自列根起,至小布殊為止。但在香港才剛剛開始。

    2. 基督教本身,其不需要社會環境。(方按﹕應是說宗教不需要依靠政經條件)

    —雅各書悲劇﹕教徒只需敬虔和知足,服侍孤兒寡婦,不需依附世俗。
    可是香港的教徒卻以為現實生活等於利益(舉例﹕教師、醫護原為服侍人而來,卻變成一份工作,成為既得利益者),於是為維持利益,甘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污。

    —回歸前的「殖民地基督教公民社會」薰陶程度﹕殖民地>基督教>公民社會

    3. 西方基督教文明,自從文藝復興、科學起飛後,便進入範式轉移。歐洲的教徒較講究科學,願意用重新的角度看上帝。

    —香港人卻是「消費人」,不是「科學人」,教會亦同。(不單不是科學人,而且還要不懂裝懂,「挪亞方舟」事件便是一例。)
    這是中國人接受西方文明的樽頸,這樣的宗教是 not viable 的。

    —時至今日,聖經應該以文化詮釋來理解。可是有很多教徒與一些攻擊聖經的人相比,他們其實對聖經更無知。

    —這不單是基督教,亦是普世各「宗教右派」面臨的困局。

    4. 由於被權力腐化,宗教右派變得「義和團化」(暴民化)、「中產階級化」(與西方的中產階級不同,香港的特別自私,屬於馬克思所說的「骯髒蛙」、小布爾喬亞一類)、鄉愿化。
    雖然是宗教盲毛,卻無知而驕狂。這種夜郎自大是出於自我封閉的心態(有如北韓和文革時期的中國,沒見過世面,卻因為宣傳而以為人家比他們慘,這種謠言是unsubstainable的)。

    —儒家的道德是層級式的(方按﹕即「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香港的教會亦變成這樣。但基督教的道德本來是無分階級一視同仁的。

    —連原本的「基督」也被軟化、漂白了(有很多人只認識宣傳中的耶穌,不知道真實中的耶穌可以很激進)。這是對基督的大反叛,為了避免釋經難題,連教牧也變成講保羅多於耶穌(保羅較容易講),使命變得顛倒。

    —在基督教學運的年代,儒家的關社精神和基督教的關社精神,原有望可以融合,現在關社卻被邊緣化了。

    5. 「文明」其實與基督教相符合,就算「同志平權」亦如是。
    以為同性戀是「罪」的人,往往是因為對「罪」的認識不清。神學上「罪」有兩種含義,一是故意害人,一是任人受害而袖手旁觀。以此看來,兩人自願的同性戀既無故意害人,亦無人受害,不應算是「罪」。

    —教會由傳福音,變成建立教牧的王國。

    延伸閱讀﹕陳士齊的香港家書

    補﹕一個參加者的記述﹕明教大會

    ---

    學校很難光顧序言書室,不過這天乘機會,為學校補買一本《論盡明光社》,再自己買一本《四代香港人》好了。

    由於聽到倫弟和這裡的看倌說樂文有《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和《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於是就走去隔鄰大廈的樂文看看。
    樂文的書也不錯,但書種不見得比三中商多很多(我不計流行小說的)。不過兩本書都找到(我一買買兩套,一套自奉一套給圖書館),而且讓我找到Jared Diamond那本《性趣何來》和McNeill的《文明之網》,立即買了下來。

    《性趣何來》這本有趣的書,在大學做學期論文時始讀。中文版已出版十年,一版也六千多本竟然到今天還沒賣完。可見出書多慘。(《吹水無邊》要賣多久才賣得完﹖)

    之後發現,原來除了八折,還有書券送,難怪有那麼多書友都愛上二樓書店了。
    不過我還是不能常去,否則不是怕破產,而是怕家門被書撐爆。

    ----------------

    Tommyjonk﹕四二六社論

    (甚麼叫官迫民反,就是這樣)

    科學松鼠會﹕為什麼有人選擇這樣結束生命﹖

    「詹納的理論也預言說,只要有人習慣痛苦,只要有人感到孤寂,感到自己成為他人的負担,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仍然會有人自殺。」

    這樣我就明白,為何自己會想過自殺了。

Comments (9)

  • 方先生, 又一次連結了你的文章, 再次致謝

    作為今天的一個大學生, 我想問方先生一個問題
    你認為做成現今部分大學生對六四, 甚至社會時事不聞不問,
    也不敢發表意見的原因是什麼?

    最近幾天我實在很遺憾, 身邊的同學們, 不但對六四事件毫不了解
    竟然連陳一諤是誰也不知道.... 每次想要跟他們談論有關事件,
    他們也是一副興趣缺缺的樣子....

    每次當我望著民主牆上貼的"平反六四"四個大字....(附帶一提, 我讀浸大)
    真的覺得很無奈, 難道他們就甘願讓"六四事件"散失在我們這一代?
    對於香港普遍的下一代, 說實話, 的確, 有點悲觀....

  • 四化香港人,是手民之誤?

    抑或是「鬆化、撚化、開化、退化」?

  • @bencrox - thanks

    @jackyrommel - 首先,不理歷史是很自然的。因為不是自己見過的事,就不太理會了。南京大屠殺講到依家,都係因為老一輩肯講。

    依家o係果個政府統治之下,既然大人唔講,細路就自然唔知唔覺了。

  • 看了這篇blog很好…會買那本《論盡明光社》看看。

    我常常有的問題就是,究竟外國的Christian是否像香港的基督徙一般的「多舊魚」?(當然電影節看了《Religilous》,知道美國的「多舊魚」基督徙也多的是…)點解我總是覺得香港的基督徙是較功利的?

  • 老一輩接收資訊的路徑限於報紙,如果他們不是看生果或是在大陸受過苦,思想就很容易被和諧了,以為社會真是很和諧,於是和諧的思想就進入他們的腦海

    ---------

    基督新教沒有教皇,一盤散沙,被人逐個擊破;未能針對華人,清算殖民文化(包括古代和現在外人加諸中國人的殖民)及黨性文化,結果毒性奴性共惹一爐(中世紀/乾隆/馬列/英殖民)集於一身,無法自救,以上所指的是宗教右派的問題.當然不否認香港仍有不少新教的教會未墮落到如斯地步

    不是嗎?強調合一這種模式,和蘇維埃議會有甚麼分別?

    學界應開更多討論宗教右派的會議,不必即時排斥基督教,只須針對問題去討論

  • @jackyrommel -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怪香港去殖不力,人們對社會的敏感度甚至不如大陸(當然美國人不少也很無知,但他們一人一票)

    見到你這些對認識社會有興趣的大學生,已經很難得。為何我們不坐下來詳談?

  • 多謝方老師通知,今天在樂文買了《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該店的最後一本現貨)。
    最近讀了兩本介紹芬蘭教育的書籍,分別是《沒有資優班》和《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
    另外在圖書館預約了台灣暢銷書吳祥輝的《芬蘭驚艷》。
    不知道方老師有沒有看過這本《芬蘭驚艷》,對此書又有何評價呢﹖

  • @lunyeah -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和《芬蘭驚艷》都未讀過,有機會的也想讀,據聞不錯。

  •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篇幅比較短小,200頁不到。(今天在樂文也看到,$73)
    論內容的話,《沒有資優班》比較豐富。
    不過《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用了差不多三分一篇幅去討論芬蘭的經濟制度、環境,
    包括Nokia的成功經驗,說明了芬蘭教育之所以成功,與她的經濟制度有莫大的關係,
    這是《沒有資優班》較少提及的。
    《芬蘭驚艷》則不太清楚,待我拿到書後再報告吧。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