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0, 2008

  • reading when i was a child

    不如教好自己d員工點分色情同藝術好過啦﹕影視處加強宣傳及教育工作

    要來始終要來,唯有望天收佢﹕挪亞方舟首期年底落成

    --------------

    [看來是一個頗有潛質的 tag]

    Naitik﹕青春的閱讀回憶
    五零一號房﹕閱讀是青春的回憶 I

    如果要提及方某小時讀的書,之前當然寫了一大票介紹

    與其他人的分別,大概是小說故事讀得很少(讀得最多的大概是畢華流,不過也是中學後的事)。令很多人如癡如醉的金庸倪匡,我都沒看過。(記憶中倒是好像為了閱讀報告看過一篇武俠小說,忘了是否金庸的)
    因為志不在此。與其看一些明知虛構的東西,我寧願看聲稱是世界實況的書。(當然,沒有人能保證內容正確)

    如果只談「小時候」而不包括中學後讀的書(後者在書介中介紹較多),我讀的書大致有幾個主要來源﹕

    1. 新雅、山邊社、教育出版社﹕那些《小博士》系列、名人傳記、雜錦知識、笑話謎語與之焉。
    我在中小前就已經看了新雅翻譯的整套《能源叢書》(介紹煤、石油、天然氣、核能、再生能源等)。當時新雅出版/翻譯了很多優質的兒童科普著作,值得讚賞。

    因為這些雜書的「薰陶」,令方某在中小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那種隨時說出「呢隻係暴龍,有六十隻牙齒」的第一人。(當然,我不會跟人家說恐龍BB有男有女那麼無聊。)

    2. 市政局、萬里﹕主要是太空館出版的兒童天文書、還有萬里那本翻譯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基礎》。不過正如方某讀書自學的大部分事情一樣,在下從沒親自操作過望遠鏡。

    市政局的香港動植物系列、礦物岩石叢書,也是在下中學時逐次慢慢搜購的目標。(雖然價錢不貴,但數量太多,一直沒買齊)

    3. 明窗、博益﹕主要是看醫學衛生書籍,小時候因為身體特別差,以為「久病成醫」,刨了很多這類書。還有博益為曾近榮出版的家事系列(同上,看了不等於我會洗衣服)。

    (其實小時候也看了很多駕駛考試教本,甚至連海事處出版的海上安全手冊也讀過。不過,到現在也沒考車牌、更沒船牌。)

    明窗也出版了很多好散文,為了應付被排擠的困境,孫天倫的心理學系列從高小到初中的時候在惡補。(後來不喜歡他們兩公婆的主張太「正面陽光」,所以就不繼續看了)

    4. 商務、中華﹕商務曾出版過一堆袖珍本叢書,內容相當雜、但以中國歷史、文化的為主。例如《中國的世界第一》這類,當時看上不少。
    中華書局當然也有很多中國歷史的書籍,不過適合小朋友看的比較少。九十年代初曾出版《中華新文庫》的薄書,我也讀過不少。

    5. 牛頓﹕如果說翻譯科學叢書,八十年代當以牛頓為首。不過牛頓出版的書有些內容也夠深奧的(對於小學生而言),所以差不多都是中學時才買。
    可是,小學時遇上印刷精美的《星星.月亮.太陽》(牛頓特集系列,很多學校圖書館買來放在參考書架),有當時航海家太空船拍攝的最新精美影像(這些照片今日看來很平常,但當年是第一次近距離拍到如此清晰的)。雖然賣一百二十幾元,對當時的老媽而言是很大筆錢,但還是請她買下了。

    除了牛頓外,世茂也出版了不少科普書籍,而且價錢便宜得多。
    至於銀禾文化一系列「疑似」海盜版的袖珍本科學叢書,幾乎到中學時期才發現到。

    6. 讀者文摘、漢聲﹕這些放在最後介紹,因為他們出品通常都太大本、太貴,通常只會在圖書館參考書架才見到。

    讀者文摘的書我倒有幾本,不過大部分的仍然是在圖書館讀的,尤其我最愛的《二十世紀世界大事實錄》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錄》。(當然,就像牛頓特集那麼貴的叢書,其他各輯我都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讀的)
    在小學的時候,大陸書在香港很少見,大部分中文書不是本地出版,就是台灣書。雖然台灣也是解嚴不久,但因為大家都用繁體字,所以文化交流比較多,看台灣書也比較容易。

    小時候,每次到公共圖書館,我都一定會去參考書架。這個習慣似乎跟一般小朋友不同 ,只因為參考書架通常都放百科全書之類的又厚又貴的書,平時根本不可能看到。所以在公共圖書館我通常都花時間去讀參考書。
    當時大部分的中文兒童百科全書(或者很厚很貴的那類書),幾乎都是台灣出版的。有一套我已經忘了出版社(小時候看書不會理出版社的),介紹很多不同的科技知識(例如鐵路、電訊之類),我每次都捧場。

    以前樓下的小童群益會有所小型圖書館,儘管參考書不及公共圖書館那麼豐富,但也有一些。
    其中一套是漢聲出版的,以一年各月份為題。每月有一大本介紹那月的文化歷史故事和習俗,還有各種公民教育內容,例如清潔、環保之類,「山川壯麗物產豐隆」就是那時讀到的(但不懂唱)。

    由此可見,文化教育的確有塑造人心之力。
    不過分別是,當年沒人要求我愛中華民國、甚至沒有人要我看那些書。(是我自己拿來看的)
    但現在政府要求你愛中共,要借一切力量去推動你「愛國」。

Comments (14)

  • 有沒有看過華一出版的兒童科學叢書?每五本一個系列,共一百冊。

    漢聲有許多兒童書,反而《漢聲小百科》沒有看過。

  • 小時候央方媽媽買的書,現在還有保存嗎?
    世間牛脾氣的人多的是,愈逼他們做某件事,愈不會做 (我就是其中一員)
    《漢聲小百科》我是出來工作後才看的,因為對寫兒童故事有很大幫助 :p

  • 挪亞方舟o個度,好想知影音使團之流會有咩搞作

  • @euyak - 當然是大肆宣傳,叫各堂口(sorry, 教堂)都拉隊去,賺到盤滿砵滿。或者加設「方舟影院」,專門播放佢地「聲稱」搵到挪亞方舟既一系列影片。

    再加創造論課程,俾各基要派生物科老師帶學生去「觀摩學習」。
    有左前者既入場費同捐獻,後者就可以收費廉宜——最重要是小孩子好騙。招攬了這些小孩子,才有明日的基要派信徒嘛。

    @maple_autumn - 好像在現在的圖書館見過,但當年沒看過。

    @chestnut_girl - 當然有,所以家裡變了雜貨鋪。

  • 有左前者既入場費同捐獻,後者就可以收費廉宜——最重要是小孩子好騙。招攬了這些小孩子,才有明日的基要派信徒嘛。"

    你令我想起我九歲個陣時被人呃左去決志。 而家諗起真係好X後悔。

  • 唔知點解,我很討厭影音使團及智慧創造論(在下比較接受神導進化論),但又好想去方舟參觀一下。

    就當那是Believe it or not的馬灣分館。

    P.S.也可以將之視為「官商教關係博物館」的展品。

  • 另:市政局在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出過了一本《恆星》,堪稱經典,是初中時每天必看的呢。

    印像中市政局出過一些好看的書,不過應該全部絕版了。(連市政局也已不存在了。)

  • @meowkun8927 - 若然你決了志也會後悔,那麼招攬小朋友信徒,除了數字上增長外,還有多大益處﹖

    (當然,也可能要招攬多一些,才可以彌補你後悔造成的捐獻損失……)

    不過要聲明,我反對基要派,但不是反對基督教。不是搞成那麼迷信、神經兮兮的話,沒甚麼好反對的。

    @rseric - 的確係正野。市政局的出版物,當然是絕版了。(其實不然,還有一點在博物館書店有售)

  • 我也是看了很多「新雅」和「山邊社」的書,尤其不停接觸阿濃和何紫的文字,還有很多本地當代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 

    然後,那些「小博士」系列甚麼的,也看得入迷了。

    我其實很想去看看那個「方舟」展覽館,看看裏面有甚麼展品...... 

    @rseric - 市政局出過甚麼「街道名」、「掌故」一類書,的確很正,可惜......  現在連「出版社」自己都被殺了。  

  • P.S. 我可能比你幸運吧?我有玩過天文望遠鏡,哈哈!  

  • 以前香港書很少,我小時候以為香港人完全不喜歡書。雖然也知道當時台灣社會很苦悶,我也很少看台灣的社會書籍,只看科普書籍,但從中仍感受到中華民國是怎樣的。當時內地書很少在香港書架出現,就算出現,紙質也有點兒那個(不關內容事),所以所知甚少。

    牛頓出了很多百科全書,記憶猶新。

    倒不是看萬里的天文書--第1本我看的萬里書是講電腦(dos)的。常看的天文書是世茂出版。

    小學做讀書報告,常用新雅的故事書。

    第一本看的中國歷史書(非教科書)是中華出的,所以最初形成的史觀受到台灣影響(文化反攻乎?)。

    讓我為香港書平反一下。以前有間叫明天出版社的書商,我也覺得很好看。前市政局出了很多很優秀的書籍,介紹觀星、種花等等,至今仍存。

    對!個人覺得<恆星>一書是最好的天文啟蒙讀物。(也是我第二本看的天文書)

    講起決志,我覺得內地很集體主義,也少有自由思考的空間,但有一點很好:禁止未成年人士做入基督教/天主教儀式,違者下獄。未成年人士未能承擔後果,就被洗腦,後果很嚴重(當然內地又走去另一極端了)。

  • @chairrex - 內地禁止未成年人士入教,只是因為要把小朋友都趕進少先隊。

  • 所以咪話係另一個極端

    不少中國人不是受一個教條控制,就是受另一個教條控制,總之沒有教條就不行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