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30, 2008

  • Crazy-ia world city 3

    [全民瘋狂]

    A. 香港人鄙視母語

    記憶中,在cuhk.forum年代談了很多母語教學的事。在這裡就很少寫。
    直到刁民拋了一篇「不重思考何須母語教學﹖」,發現香港人沒有改變。

    不知應該怪香港人自卑崇洋,還是思辯能力不足,一旦討論母語/英語教學,必出盲點﹕

    1. 要英文好 = 多接觸英文 = 英語教學
    前者沒錯,但「多接觸英文」和「所有科目用英文教」是兩回事。
    香港人第一大盲點,就是以為所有學科都為語文教學服務。可是,科學科教科學、地理科教地理,怎可能要它們為「教英文」而犧牲﹖
    現在不是「好難先有書讀」的年代,學生都是強迫入學的,本來就不能期望「人人好學」,老師才要出點辦法吸引他們學習。如果連老師講甚麼都聽不明白,你能期望有多少人聽下去﹖/
    (當然,如果學生本身英語能力強,用英語學也差不多的話,那直接用英文教當然沒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就算犧牲了學科,不等於英文就會好。香港英語教學的歷史足以證明這一點。畢竟學科老師的教育訓練在學科、不在英語,他們只懂「用英文教」,不等於懂得「教英文」。但香港人常常把兩者搞亂。(否則方某也可以去教中文了)
    我完全不明白,為何會有人以為用學生不理解的語言去教書,會提升學生的學科和語文水平﹖

    後話﹕
    如果要「多接觸英文」的話,其實最好要求廣播事務管理局廢除所有廣東話頻道,全港電台電視節目改以英語播映。連《金枝慾孽》、《同事三分親》、甚至《太極》都用英文,肯定對提升英語水平大有幫助(「以武證道」= virtue showed by martial arts?)。學生看電視劇必定專心過上堂,為何不做﹖
    既然香港根本不是一個「全英語」社會,怎可能期望學校製造「人工全英語」環境就能令學生英語水平大躍進﹖
    (新加坡英語掛帥,不是只靠教育當局推動。彼邦民族混集,早有統一溝通語言以聚民心之需要,不信試看《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香港卻是個廣東話人口佔九成以上的城市,要全民改以英文溝通是不可能的。)

    2. 越早學英文越好
    這不能說錯,小朋友學語言的確較易。但正如上文所指,「學英文」跟「用英文學」是兩回事
    母語教學從來不反對學英文,中中甚至特別加強英文科教學資源、增加學生接觸英語機會(敝校額外請了兩個「鬼仔」當助教,英文科老師在校內面對學生也只能講英文)。母語/英語教學只是指「其他學科的教學語言」

    又後話﹕第二語言「太早」也不一定好
    方某小時候說話比人遲,老媽以為我智力有問題,於是帶去檢查。最後轉介到心理學家,才發現方某智商並不低。說不了話只是因為老媽饗我以「星州雜錦」,語言(或「語法」)太複雜,大腦無法整理出頭緒,所以就說不了話。心理學家於是要求老媽對方某「只用一種語言」。(可參考英文維基﹕語言習得)
    那不是說小朋友一定不能接受不同語言。也許老爸說廣東話,老媽說英語,方某還可以分別捕捉語法。正如老媽小時候甚麼語言都懂一點,因為她認識很多不同籍貫、國籍的小朋友。
    但老媽一人使用混合語就會令語法建立出現問題,因為小朋友不懂分辨,那其實是幾種語言。

    3. 既然上大學也要用英文,那麼與其重新學英語名詞,不如一開始就學英文
    我給的反駁很簡單﹕

    「反正無論吃甚麼也好,長大後都是吃粥粉麵飯。為什麼不一出世就習慣吃飯,要之後戒奶再學吃飯﹖」
    「第一次上作文課就應該學寫論文……點都容易留番大個先學。」

    3.1 發展有順序,就如人先吃奶後吃飯。提早吃飯叫「揠苗助長」,中國人沒理由不懂這句成語。
    3.2 不是所有學生都會上大學,不能為了上大學犧牲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建立。否則只會有一批學生學懂了英文詞語上大學,其餘學生甚麼都學不會。
    3.3 如果知識基礎好,上大學再學英語名詞不一定差。據聞莊生兄就是來自中中,但他的大學畢業成績比我這個英中生好得多了。當然這不是多數,但中中學生本來就是成績較差的居多,為何不先幫他們打好基礎﹖
    3.4 如果家長不接受自己的小朋友成績較差、上大學機會較低的事實,而勉強用英語教學,只會令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喪失學習動機而已。

    或者在刁民那邊一位網友的說法,反映這批「反母語教學人士」內心所想的其實是﹕

    「我說母語教學失敗﹐不是要否定母語教學補底功用﹐而是說要靠母語教學去補底的學生﹐在英語主導的香港社會是失敗者。反正他們也是失敗者﹐明白課文內容又如何﹐低下層階的工作會用到物理化學知識嗎﹖倒不如用全力催谷英文教學﹐培訓多些社會精英仲好。」

    他們眼中只有「訓練」(training),沒有「教育」(education=cultivate)。所以道不同不相為謀,講多無謂。

    4. 英文優於中文
    竟然有人以「中文(用詞/語法)不及英文嚴謹」作為「應該用英文教書」的理由。若是如此,其實德文比英文更嚴謹(據聞德國哲學家可以把一句寫成一頁長),香港應該採用「德語教學」才對

    這是假的,其實論學習,中文優於英文
    試想想一個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第一次見到「osmosis」一定不明白﹔但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見到「滲透」至少會有個大概的印象。(當然老師還要仔細解釋這專有名詞的意思,但「滲透」比「osomosis」容易記卻是肯定的)
    英文名詞,大多有希臘文、拉丁文背景,老師每次講課就變成詳解名詞,這點接受英語教學的學生一定有經驗,例如中文的「半球」和「半導體」英文分別是「hemisphere」和「semi-conductor」。Semi- 是拉丁文、hemi- 是希臘文,跟學生自小學的英文 half 都沒關係(維基對照)。用英文學習,其實等於要同時學希臘文和拉丁文。
    可是在中文都是「半」,就連小學生都明白「半」的意思。

    中文不比英文好的,在於化學名稱。因為反正用中文英文,對學生來說都是「怪獸文」,無法以常理理解,那麼用中文也不見得比英文好了。

    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母語教學優於英語教學,以上各點李逆熵早在十幾年前已在《星戰迷宮》中明確分析過。但到了今天,這些盲點仍然存在,可見香港民「智」之高。

    今天城市論壇,那個英中聯會主席(我向來覺得她貴為校長,言論水平卻跟師奶沒分別)竟然說﹕

    (針對「英文書、廣東話教」的做法﹕)老師成日同學生講個地球「轉」,到考試果陣學生就只會寫「turn」,但其實係「rotate」嘛。咁樣對學生好唔公平架喎。

    天呀﹗我真懷疑她如何理解「教書」這回事。
    如果要用英文書的話,老師上課時不會提醒學生用「rotate」嗎﹖學生做練習、校內試時寫「turn」不會被圈出來扣分嗎﹖老師會讓學生以為可以寫「turn」的嗎﹖
    如果會的話,那不是「用廣東話教」的問題,而是老師有問題。

    她似乎凡遇這種場合都要踩踩母語教學才罷休,但就算踩也要找個站得住腳的理由罷﹖﹗
    畢竟妳是校長喔……

    ---

    B. 憤青的西藏過敏症

    西藏事件早已變成羅生門,大家既然不清楚內情,自然就消息滿天飛。
    中外漸漸變成兩極化,外國人只顧指責中國政府鎮壓藏民,中國網民只顧批駁外國傳媒失實造假
    內地憤青的暴走,大家應該見過。今次竟然連台灣有網民提及對大陸貨的誤會(完全非政治議題),也惹來憤青貼上一大票「做人不能太CNN」的洗版文。

    明報有一篇梁啟智的西藏騷亂與國際公信,部分內容我贊成﹕

    「這次媒體輿論戰最危險的地方,在於國際社會的進步力量在內地年輕一代的心目中,其公信也因為上述的「虛偽」觀感而急速消失。從中國網民的反應可見,最少對他們來說,外地進步力量的正義原來是片面的。……加深了內地年輕一代對外地進步力量的懷疑,似非而是地強化了中國政府的權威,更平白替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搭台。如果內地的新一代不再認同進步開明,中國的民主進程又如何談起?如果這些外地評論是認真為了改善中國人權的話,結果很可能是在幫倒忙。」

    不過其他部分,我就覺得那是內地憤青是非不分,不能苟同。

    1. 「外地評論只聲討中國政府,而不同時聲討騷亂暴徒」有甚麼問題﹖是否一定要「各打五十大板」才算公平﹖
    何況「騷亂是藏民不滿情緒的爆發,要負責的該是中國政府長年累月在西藏製造的積怨」確是的論。正如在下也強調單是「賴晒達賴」而不檢討政策的話,不能標本。

    2. 「我們雖然會為這人的過去感到惋惜,卻仍然會要求把他繩之於法。」
    我不知道西方是否有輿論要求中國政府不拘捕參與騷亂者,至少沒聽見。
    何況就連被內地網民批鬥的 CNN 照片,其實也附上「藏民向軍車擲石」的說明(只是照片裁小了,沒了右邊的人而已),所以指責 CNN 「造相」,其實我不明白他們想批評甚麼。如果報道的是「真」事,把相裁小了算甚麼「假」新聞﹖
    以我所知,外國傳媒並無迴避「藏民襲擊漢人」的事實(他們一開始就轉播這些鏡頭),只是他們偏重於指責中國政府而已。傳媒有立場並非甚麼奇事,只要不是作假新聞,有立場不算問題。

    至於把尼泊爾警察當中國警察,那當然是大錯誤。但其實西方人把東方人錯認不是今天才有,中國人只要靜一點就被當成日本人,也經常有記載。既然外國傳媒急於指責中國,把尼泊爾人錯認為中國人並不出奇。當然這仍然大錯特錯就是了。
    報錯新聞也不是出奇的事。一九八九年就是跟現在一樣,香港記者在消息不暢通之下連「解放軍某部叛亂,在北京跟其他解放軍開打」的猜測也報道過。最重要的不是「報錯新聞」,而是是否承認報錯。
    如果外國記者可以追著中國武警四處跑,而非被趕出境的話,亂報錯報的機會自然降低—就算一家報錯也會被另一家指正。所以與其怪外國「妖魔化」中國,不如怪自己為何「自我封閉」起來﹖

    3. 「回看七年前的九一一襲擊,固然有外地媒體提出美國也該反省其獨斷獨行的外交政策,但這些評論都是先建基於對襲擊雙子塔劫機者的譴責。但當相同的外地媒體說到西藏,卻只談中國政府的責任,隻字不提騷亂暴徒的責任。面對這樣的雙重標準,難免會叫中國網民氣結。」

    最沒有資格氣結的,正是中國人。
    別忘了九一一事件時,中國憤青是最興奮的人——只是比不上拉登高興。連一點同情心也沒有。
    你見人家「折墮」起舞鼓掌,人家自然也不用同情你。

    每次提及恐怖活動、以色列受襲之類,中國網民(就算非憤青)也懂得指責「以色列壓迫巴勒斯坦人」,所以才遭受恐怖襲擊。
    今次只不過變成「外國人指責中國政府壓迫藏人,才導致藏人騷亂」而已,邏輯完全一樣。
    為何對別人就懂得指責政策不當,到自家出事時就忘記了﹖因為「愛國」立場嗎﹖

    或許有些憤青現在已磨拳擦掌,但我的立場向來很清楚﹕
    1. 我不贊同騷亂、民族仇殺不正確、亦不能解決問題。政府鎮壓騷亂是正常的,所以根本不應該自我封鎖。只有「心有鬼」才要怕讓人知道內情,如果中共說自己完全正確,就不應該怕外國傳媒。(反正他們互相競爭,不像中國傳媒全由中共控制,沒有統一立場。)
    2. 騷亂的最主要起因是中共政策失當,導致藏人感覺受壓迫。否則誰(包括達賴)都沒法煽動那麼多人搞事。把責任推到達賴身上是政府否認自己的責任。
    3. 譴責暴民和譴責政府並無衝突矛盾,如果政策問題不解決,鎮壓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就跟美國四處打也無法終結恐怖主義一樣。

Comments (11)

  • 香港人對學習一事有太多偏見跟誤解
    令學習只變成工作的條件
    入大學只為做「專業」的話
    例如 City U " Student to Professional"
    那大學跟專業教育學院分別何在

    如果大學及教育界的人只為「社會」提供「專業人才」
    而學生們又只明白大學是工作的入場券的話
    我信... 日後只有無言
    記得在《整形日本》一書中將日本對比下的香港
    日本是不好... 但香港更...

    也許 是我多口說說吧

  • 在香港,教育根本沒有意義,很多人(甚至當局)都只視為職業訓練,奈何。

    雖然我也不太反對英語教學(如果學生能力差不太遠),可是把英語教學視為「較優質」的模式也使我覺得不妥。畢竟,中文中學出來,英語卻完全流利的人也多的是。EMI 跟學好英文不是單單一個等號那麼簡單的關係...... (看看金文泰和培正的畢業生?!)

    那些討論者的水平...... 方兄實在不要為了這麼眼光狹隘的動物而太生氣了!!! 

    申報:我還是覺得,如果能力許可,理科,尤其化學,以英文學習有優勢...... 

    西藏問題,只是被民族主義洗了腦的問題,根本不容講道理,何苦太介懷?不要傷身啊!

  • 原本,心想發明互聯網,可為人民提供坐而論道的場所,怎料坐而論道在現實出現已不多,更少在互聯網出現。更可悲的是,在www能出現坐而論道的地方,是版規最嚴的地方。可以估計,不少網民的自律能力仍然不高。

    說起語言,澳門人可能比香港人好,他們是三文四語。

  • @chairrex - 和互聯網匿名、隱形的特性不能說沒關係。

    人不怕講真心話,但亦同樣解放社會道德束縛,多缺德的也不怕做(如傳藝人裸照)不怕講。
    如果把網民全部拉上《城市論壇》,給他們整天講,他們可能反而講不了幾句說話。因為很多說話只能「巷議」,一旦面對公眾,就不敢講的了。

  • 有幾個問題:

    1. 我不太清楚最新政策, 但會否走回九七前學校自決的路, 而最後學校為了收較好的學生而不理學生能力用英文?

    2. 要真正讓一般學生可以沒有標籤效應下用廣東話/中文上課, 是不是只有強迫全港中學母語教學一途? (不過反彈可能更大.)

    3. 有沒有研究看看九七前後的政策改變, 有沒有使一般學生從英語改用母語而改善了對學科的理解?

    4. 香港又會否/應否像中日韓一般, 甚至在大學程度以自身語言主導教學?

  • @twchau - 1. 現在誰都不知道教育局會怎決定。

    我想另一個需要打破的迷思是「母語教學=只用中文、英語教學=只用英文」。

    2. 這應該就是回歸後教統局強推母語教學的思路。(因為之前推廣母語教學,學校因為「市場需要」一直不願跟隨)

    3. 之前曾聽過正面結果的研究。但曾榮光這研究很容易被誤解為「母語教學失敗」。大公報有篇不錯的解說﹕http://www.takungpao.com/news/08/03/15/LT1-877994.htm
    對學科的理解是改善了,但之後要轉英文就追不上,於是升大學的機會也減少了。除了大公報指出「英文科」教學仍需提升外,另一需要改善的似乎就是由母語逐步轉為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

    4. 中學搞母語教學也像「殺他爸爸」似的,大學還得了﹖(我肯定甚至會有教授出面抗議,說用母語教學影響大學生與國際學術界銜接云云。)
    又想想,咱們中文大學,不是本來就以母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麼﹖連中大也要推「國際化」、迫教授轉英語教學,怎可能期望其他大學會反過來﹖

  • 3. 看英中的話,大概可以說﹕一開始跟不上(與中中學生比較),但只要跟得上,之後入大學的機會高。

    就像上面批評的,「英語教學」是為了培訓精英而犧牲能力較弱學生的思路。

  • 當然, 我問第四個問題, 是概念上, 理論上有否好處的問題(所以其實用"應否"比較對). 現在的可行性當然很大問題.

    大學另一問題是, 我們還是希望外國學者多來研究, 教學, 也希望外國學生來, 擴闊本地人視野 (是否做得到另計). 如果我們的氣氛太中文, 太廣東話化, 他們便更被邊緣化.

  • @twchau - 日本有沒有被邊緣化﹖我想問題是在於,日本有足夠的人口支持一個以本地人為主的學術圈,但香港不能。

  • 大罵西人,我認為中國人是資格"豐厚"的;同理,中國人算甚麼,我嘛一個中國人,我認為自己是沒有辦法討論的。

    或許很少人願意嘗試一下,我發現,只要我對「甚麼是偉大」(或甚麼不偉大)抱持開放或開化態度,那我或許可以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漢人、華人、長甚麼皮膚持有甚麼優勢的人,甚至可以擺下人類的架子(!),但我只要還有一口氣,還是避免不了作為一個觀眾的存在。是的,到了最後,你不會甚麼都不是,你至少是一個觀眾。

    我想說,我覺得難看的時候,這個「難看」的結果,難以通過轉換思路來迴避,難看到讓我想起自己是甚麼人,難看到讓人不得不為此尋找一個可以挽回些甚麼的理解出路而已。我說我覺得難看,不是暴亂或鎮壓,而是我們面對別人對自家事的指指點點,我們刻下的理解、態度、表達和反應,賤得像嘔街醉漢,野得像潑婦村姑,老套得像個美式漫畫裏那種身患絕世隱疾悲壯苦衷而滿肚子苦水不得不惡不得不亂扣人家標籤四出進行義舉式報復的低智壞蛋。。。作為球場上的觀眾,我認為我方表現真是夠狼狽的了。

    溫總說:「相信十三億人民微笑著面對世界,全世界人民也會微笑著對待中國。」A敢說國家領導人已算遲鈍,這種糟糕早已成為世界風景之一,夠糟糕的久了。

  • @A - 我說我覺得難看,不是暴亂或鎮壓,而是我們面對別人對自家事的指指點點,我們刻下的理解、態度、表達和反應

    完全同意。
    正如蔡子強也提過,政客往往不是被危機拖垮,而是處理危機的不當方式所拖垮。壞事中外都會發生,分別就在如何面對。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