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13, 2008

  • magazine 200802

    [今期注意(2008/02)]

    免得忘記,決定先寫。
    《明報月刊》2008年2月號

    (A) 先與于丹教授商榷。本期有一篇她在香港談經典的講稿。

    1. 「真正的覺悟,不是向外看見大千世界,而是向內看見自己的內心願望。」
    某程度上我同意這句話,但我也認為如果沒有外在相對的參照,也就看不清楚自己的內心。
    否則正氣歌怎麼說「時窮節乃見」﹖
    因為不到外在逼迫的時候,你未必清楚自己最重視的是甚麼。所以,「向外看見大千世界」絕對有助於「向內看見自己的內心願望」。只是前者不是後者的充分條件而已。

    2. 「說起父母愛孩子,似乎是本能,那麼孩子愛父母,為什麼就變成「美德」呢﹖為什麼從來不提倡父母要愛孩子呢﹖」
    不知是否應該說「人心不古」。我想如果她讀過近來的香港報章(不是說集體瘋狂偷窺的這十幾天),也許會收回這句話。
    儘管是本能,但總有些例外。正如總有些人會「性無能」一樣。

    (B) 李銳先生寫了篇〈日本的隱私〉,介紹日本平民生活一面,值得一讀。
    同樣地,朱翁朱維德在明月連載香港舊風貌,現在已難得一見。
    黃永玉先生的幾幅「鼠畫」,亦十分幽默有趣。

    (C) Gideon Rachman的〈政治權力的誘惑和刺激〉,道出了為何人喜歡弄權。不過,要死的不是他,當權者當然說得輕易吧﹖
    劉銳紹的〈不知嫁到誰家的新娘〉再提出了一個網上不斷被提出的問題﹕泛民為何沒勇氣和謀略跟政府拚下去﹖他們真的相信「堅持二零一二」就是最好的回應﹖

    (D)〈中醫走向全世界〉這篇文,迷信或盲目反對中醫的人都該看。

    「雖然如今在國內已不流行使用針灸為外科手術作麻醉了,但在興旺研究的那些年,知道了針灸醫病的原理在於神經系統對外來刺激的反射作用。這一發現否定了原有的經絡學說,也否定了需要用太多穴道的針灸法,並加快了電針的採用。
    外國的西醫曾認為針灸可以止痛是因為引發大腦中產生了較多的腦嗎啡。近幾年,又有人否定了這種學說,卻確定了針灸可緩解下部背痛、膝關節炎痛和某些無實質病變引致的頭痛,又可防治孕吐以及抗癌藥和作手術引起的噁心嘔吐——雖然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針灸真正的作用決不會如此狹窄。」

    「主流的傳統中醫醫術是服用中藥。據說服用中藥的外國人也逐漸增多。雖然各地都有中藥店,店中又都有中醫駐診,但遠不如針灸那麼盛行。有在英美執西醫行醫的中國醫生說,中國古醫反科學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的基本理論,再加複雜錯綜混合起來的草藥,絕對不是任何外國的西醫所能理解的,而且很不方便服用。
    十幾年前,在英國盛傳中藥能迅速有效治療久病不癒的慢性濕疹類皮膚病。這種病,原可由西醫採用類固醇治療,但多副作用。某權威的英文醫學期刊登載了以中藥迅速治癒慢性濕疹的報道,引起眾多濕疹患者看中醫服中藥治病。後來,經某醫院西醫研究,中醫所用之特別注明不含類固醇、售價極高的口服及外用藥物大都含有大量具有惡性副作用的類固醇地塞米松。」

    盲目反對中醫的人不對,因為不科學不等於沒用。舉個例﹕就算誇張如巫醫,他用的藥也有一些是有實效的。
    迷信中醫的人也不對,因為有用不等於科學。同一例﹕就算巫醫的藥有用,也不代表你病就是鬼上身。
    形而上就形而上,勉強牽附,只會真的變成偽科學。就像上述那些滲了西藥的「中藥」一樣,只會變成偽藥劣藥。
    我支持中醫按自己的哲學繼續研究。但科學家還是要老老實實地,逐步解開中醫學的面紗,看看它那套「原理」,究竟是否能夠轉化為現代科學。又或者,我們能否從一個符合科學架構的角度去理解中醫。中醫學能達給科學的,應該跟科學能達給中醫學的一樣多。

    我跟老媽、跟很多人辯過「white lies」(善意的謊言)是好還是不好。
    很高興見到楊瑒的〈給《集結號》唱反調〉﹕

    「……都像谷子地一樣,初衷是好的……,但是即使是稍微地「美化」和「英雄化」,不免成為篡改歷史的另一種行徑。」

    (E)「葛福臨佈道會」引起的反響中,我忘了是哪位朋友批評,沒有教會提起今年是傳教士馬禮遜來華二百周年紀念。
    今期就有一篇〈中國近代報業的前導—紀念馬禮遜來華傳道〉。不過寫的人不是宗教人士,而是中新社舊人。

    (F) 看著容若先生的〈排斥方言錯在何處〉,令我想起現在齊齊用普通話教中文的風潮。
    如果用普通話可以寫好中文,那麼中國文學最好的豈非都是北京人﹖
    你試試拿一張中國近現代文學家名單,看看有幾個「他來自北京」﹖

    (G) 最後,罵人。
    《明報月刊》匯集了各方人物,當然不同派系都有。有一位「香港作家聯會創會會長」曾敏之不時供稿,為文一向讓我覺得「刷大陸鞋」,覺得很不屑。
    當然,儘管品味不高,刷鞋亦無不可。但刷鞋刷得不顧事實則不可。
    今期的〈禍福話長江〉竟然有﹕

    1. 「莊子《山水篇》中懍然提出警告﹕「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其意是濫伐森林,會導致開鑿小井也會水源枯竭的。因此水土保持的深遠意義,連莊子也「以小喻大」載於著述了。」

    這實在太杜正勝了。在下少讀老莊,但也知道莊子愛說「無用之用」吧,這句話分明就是字面直解(直木先於曲木被伐,水甘的井先被人淘光),說做人不應該太突出,太「有用」沒好處。
    你要重新演繹,並無不可。不過用不著把那當成莊子自己的意思吧。

    (給不知道「杜正勝」典故的註﹕杜正勝就是台灣一個很愛舊句新演、亂改成語的教育部長。)

    2. 更恐怖的是,這位曾先生聲稱﹕
    「有專家指出,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也曾受過污染的巨害,多方攻治效果不彰,迫得沿河採取軍事管治,終於戰勝了污染。看來,我們對長江不論是污染、破壞自然生態,也應立法採取軍事管治才可能保衛母親河的純潔,造福於民,利在國家。」

    不知那專家是誰,恐怕連內地文聯的作家也舉不出這一招。對付賊人要嚴打、違反主旋律的言論要「和諧」掉,連對付污染也要出動軍隊鎮壓﹖
    中國要建設法治國家,就要看這種「嚴打」思維何時才消失﹖(不要告訴我「立法採取軍事管治」就等於法治。)

    我讀了英文維基密西西比河的全條內容,也沒見到有討論污染的地方(當然那不是說沒污染,而是英文維基人不認為重要到要記下來)。在密西西比河博物館的網頁上也找不到相關內容用google也查不到(查中文文章也沒有)。
    就連美軍工兵團的簡史上也見不到「軍事管制」這回事。

    我想,這個誤會的起因是曾大會長聽到美軍工兵團治理污染,於是誤以為那就是軍事管制。
    美軍工兵團轄下的確有一個 Mississippi River Commission,是國會立法成立管理大河的機構(另見維基介紹)。
    查考資料,美軍工兵團雖然隸屬美國陸軍,但內部其實是民職人員多於軍人(民職三萬多、軍職才六百多)。除了為軍方服務外,亦承擔很多公共工程,例如造壩。在後者,與其說是戰爭機器,倒不如說更似香港政府的土木工程署渠務署等綜合起來的角色。
    但那不是「軍事管制」般誇張,美軍工兵團大概不會拿起槍來執法的。

    (另外在網上找到一個Army Corps Reform and the Mississippi River的網頁,在下沒時間細看。或許大家會有興趣。)

    ---

    (H) 馬龍漫畫的說話﹕

    「有些人你是永遠無法跟他對話的,因為他們不單用屁股思考……」

    「……而且乾脆用屁股說話﹗」

Comments (12)

  • 不好意思,不太明白A(2)點,可否再詳細解釋一下﹖

  • 睇黎你講呢位曾會長,同之前投搞書明報嘅孔憲膠退休教授有得fight...

  • 以前覺得明月都幾悶
    不過看你的簡論﹐卻又覺得裏頭的文章不是太象塔
    還是我也開始成為老頭,竟有衝動買一期來看?

  • 提到排斥方言,就想到要小學生用普通話唸唐詩宋詞,糟蹋。

  • 回中醫:
    早兩天才給同學施針..

    至於中醫不合科學就是否迷信?
    個人認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
    正如大家不會用科學評論唯心主義一樣。

    即使在目前大學的中醫學教育中
    要求強調將科學溶入中醫 (即要求中醫必須能被科學解釋),
    與傳統的中醫教學理論
    本身已是兩套截然不同的取向..

    至於濕疹問題,中醫同學的確是強調中醫可以不用類固醇治癒的。
    因為中醫認為認為濕疹是身體失調 (抵抗力差?) 引致的。

    回馬禮遜二百年:
    視教會而已
    不少教會是有強調今年是馬禮遜來華二百年的
    記得前陣子也有基督教團體舉行展覽和話劇、音樂會等
    (但與佈道會無關)

    Google search 的相關資料,
    幾乎絕大部份都是關於教會組織
    馬禮遜來華二百年 - Google 搜尋

    但部份教會則幾乎沒有提及 (自己的教會為其一)

    其中可能與馬禮遜來華的背景不算太體面有關
    (馬禮遜來華後曾為東印度公司當翻譯,有批評認為其此舉不當)

  • @heianmian - 近期不是有很多父母疏忽照顧子女被控的新聞嗎﹖

    @jac - 如果說難讀,曾經讀過信報月刊一兩篇文章,感覺更難讀。

    @mrm23 - 或者要澄清一下,我不是說中醫是迷信,而是說有些人迷信。此說是因為眼見某網友鍾情於一些「形而上生物學」的膠論而起。

    「強調將科學溶入中醫」不錯呀,我也想知道怎樣辦到。
    預科時曾經想過好不好讀中醫,不過給敬愛的陳老師勸阻了。

    至於馬禮遜,總沒有葛福臨搞得那麼大陣仗吧﹖
    又,其實在東印度公司的資歷雖不光彩,但也不應視為污點。因為如這篇文章所言,如果他不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根本不能留在廣州和澳門。為了傳教,唯有將就了。

  • @chestnut_girl - 這點實在不能接受。

    加上大量歷史劇、電影的渲染,令很多人以為古代中國也是說普通話的。

    連入聲也沒有,哪來古雅之美!?

  • 再回中醫:
    也不外乎是透過臨床 / 其他生物活體觀測吧

    所以見不少的中醫同學也要上很多解剖課..
    (「湯」的老鼠似乎也不比讀西醫的少..)

    再回馬禮遜:
    個人是同意這點的,
    當然,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理解。

  • 泛民為何沒勇氣和謀略跟政府拚下去﹖他們真的相信「堅持二零一二」就是最好的回應﹖
    這是一個香港人集體造成的困局:
    a.泛民太怕失敗,所以只敢行最保守、維持現狀的策略,典型香港人性格
    b.市民意見紛紜,沒有統一意見,理應有不同的意見領袖去領導不同的人,一邊妥協,一邊堅持,但泛民一迷信團結,二怕像社民連一樣被邊緣化,站在少數的一方,個個都不敢動,沒有人領導,只好繼續模糊下去

    在沒有民意的強烈支持,而民主派又沒有偽愛國派的資源和動員組織能力下,泛民不敢隨便表態,怕失票;市民沒有主見,又沒有人領導,不知所措

    可以看呂大樂的"中產好痛",中產政治是典型的"後衛政治",就是說講就天下無敵,做就個個退後。

    而且香港因為沒有歷史而來的階級和香港神話,基層沒有對自己的階級認同,個個基層都認為自己或子女有機會成為中產,即使明明是低薪文員,也會覺得自己是中產,基層之間的橫向聯系甚弱,難以形成強大的組織,所以比較不會團結地以基層利益出發,而且輿論完全地以中產導向,令他們傾向跟中產和意見領袖行事

    夜闖葛福臨
    心湖淬筆
    http://mindtologos.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19.html

  • @paulymh - 

    失去階級,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而是中國的問題(中國在十一世紀開始除皇室外,階級已經差不多消失)。很多人視階級為洪水猛獸,但在世界最成功的西歐和日本,某程度都維持貴族(不是指皇室)和平民的區隔(至少直至二十世紀初)。有階級則團結,我非常認同,爭權如打仗,為自己的階級爭取。現在香港人為誰爭取?找不到階級。香港根本沒有中產階級,因為你分不出所謂中產和市井小民的分別。退而求其次,香港人應成立和加入各種組織,爭取自己的利益。

    @hystericireul - 

    到台灣回歸後,中國方言可能完全被滅絕,到時才是文化的悲哀。保衛方言是每一個族群的責任。

    @chestnut_girl - 

    禮失求諸野,怪不得日韓時常批評中國人和把中國文化據為己有(如韓日語言仍有入聲)。

  • 我覺得用普遍話唸宋詞倒不是一個問題, 至于唐詩雖然平水韻有入聲韻, 但是否用廣州話唸就最好呢? 這也值得存疑。

    當然我反對中共把方言的地位貶低, 只要看看簡體字, 有不少簡體形聲字是以北方普通話為準作聲旁, 我有些字查過, 八大方言只有北京話與聲旁對應。

    另有學者指出上古音是無入聲的, 這可聊備一說。

    至于杜正勝, 我真不知他當年的中央研院士是怎樣回來的。如果那班國學大師未死, 杜正勝必然會被人開炮。

  • > 如果說難讀,曾經讀過信報月刊一兩篇文章,感覺更難讀。

    那要看閣下的興趣是甚麼了。不過總覺得《信報月刊》的文章,不及信報的好,錯覺?

    > 保衛方言是每一個族群的責任

    認同。惜世界各地的方言正在逐漸消失,除非政府政策支持,否則民間的力量,怕抵不住這個趨勢。

    > 用廣州話唸就最好呢? 這也值得存疑。

    不是說用廣州話唸就最好,但故意強調用普通話唸比較好,似乎有點過份。

Comments are closed.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