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

  • Malaysia

    [馬來西亞大選之繼續推文轉xanga]

    mkini_cn﹕ 林吉祥:不要种族化人民抉择 轰蔡细历论述背叛大马人愿景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该党惨败后,指称本届大选成绩形成两种族制;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即刻驳斥蔡细历言论,呼吁后者不要种族化人民的抉择。... http://fb.me/2C2PxaLen

    ivansyli﹕ fw: 澳門人,如果你覺得大馬選舉很黑暗的話,我抱歉要告訴你,澳門立法會組成更黑暗。下屆多達58%議席並非透過普及而平等原則選舉產生,當中有7席更加是由特首直接安插,連選也不用。 -但, 香港人不知幾羨慕澳門有錢派喎! 好多人話想移民/入籍/拎身份證添呀! 何謂核心價值?又一例子

    aac_ 17h﹕ 一些支持民联的马来西亚华裔说,如果民联获胜,他们认为会出现暴乱,毕竟国阵执政多年第一次失败,他们不会善罢干休,已经传出多地发生了打架,他们今晚会提早回家。一些开店的华裔虽坚持营业,也说如果得知民联即将获胜他们会立刻回家。但即使如此他们仍不惧危险投票给民联

    ivansyli﹕[民主是個好東西] 即係,民主既"可貴"在於,就算你執政者想出術,其實都要分好大氣力,特別係而家資訊咁發達,冇以前馬可斯咁簡單. 況且,就算個莊冇換,都或多或少問左責.上次大選國陣都已經換左人,納吉先有得上位. 今次一樣,就算納吉繼續坐,至少都可以迫佢做到d野,唔可能隻手遮天

    fongyun﹕其實沒甚麼等不等下次,就算沒贏到國家政權,也夠震散國陣的了(馬華輸到不敢入閣)。學 @ivansyli 話齋,政權不易手不改變(typo:代表)選票不會帶來改變,連馬來人也開始離棄巫統,納吉不敢再走種族政治路線了。

    SinChewPress﹕ 已再度執政中央的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宣佈,在未來的4、5年內,國陣將會棄除種族性與極端宗教的政策,以贏取人民的支持。

    28481k﹕ 香港台灣大馬新加坡共勉之。 QT @kenworker: 一覺醒來,一切如昨。見大馬友人寫道,「接下來五年,要鍛鍊身體,健康生活,鬥長命。」是的,長命最重要。也別忘了再來台灣,互相取暖啊。

    (答陳牛問—cowcfj﹕ 馬來西亞政治真奇怪,國陣主要是由單一種族的政黨組成,大家利益不一樣究竟是如何組成聯盟的?)

    fongyun﹕ 簡單而言,分而治之,根本直接學英國人在殖民地的招數嘛。巫統是領導黨,但找一批不同種族的代表去「以華制華」「以印制印」,向少數「族裔領袖」分權分利換取馬來人優先政策不被挑戰。更何況馬來人優先本來就只是個給權貴分利的幌子。

    fongyun﹕ 沒關係,只不過是因為英國人在香港也是一樣做法,只不過這邊的特權分子叫新界原居民。有留意一些討論英國殖民地歷史的書就會發現他們在很多地方都這樣做,印度和非洲都一樣。

    fongyun﹕ 與其說(中共)高明,倒不如說這次選情已出乎國陣意料之外了。單講種票大馬都有做,而且種得更大規模。 RT @makarat 共匪喺香港選舉嘅種票技巧比馬拉政府高明得多。喺香港,唔需要去到停電搬選票呢一招,親共建制派都會大贏特贏。

    fongyun 原來民聯贏了首都外圍的雪蘭莪州,真正包圍中央 :P http://www.stasiareport.com/asiareport

    (註﹕其實上屆已贏了,今屆連勝。)

    fongyun﹕講黎講去都係選舉公義而非華人問題,又何來沙文主義﹖(當然香港傳媒就差好遠,CCTVB竟然說這次選舉華人是關鍵——你自己都識講大部分華人支持反對黨,咁仲有咩懸念﹖梗係要睇馬來族投票意向﹗)

    fongyun﹕其實我都係抄,睇多少少東南亞政治分析都會知道華人一向不滿國陣,一向支持國陣(或者應該說被巫統種族政治騎劫)的馬來族投票意向才是關鍵。所以CCTVB如果不是出於自我中心就是無知到連這些分析都沒看過。

    fongyun ﹕「至少我都冇醒起呢個咁明顯既虛妄」-->因為香港始終係華人佔絕大多數,好多時對呢D華人中心觀點係冇乜警惕。睇多D東南亞政治新聞就會知人地好避忌呢D野。

    fongyun﹕其實CCTVB咪又係果種「中國崛起我地威晒」心態(所以華人在外國選舉「一定」好關鍵,話之美加定大馬),上次連港台拍華人移民史都有少少呢種味道。完全唔知南洋華人經歷多次排華,幾鬼避忌「中國認同」。

    fongyun﹕馬華公會聲稱有「華人海嘯」添,佢地都多餘,華人傾向反對黨根本不是這幾年的事。如果說香港人這樣說是華人中心,馬華這樣說是黨派老化到完全脫離現實。

    fongyun﹕其實我認為近年反對黨成長最大的關鍵,是走出了國陣主導的「族群政黨模式」,開始跨種族了。要有「一個馬來西亞」,根本不應該再以種族區分政黨。這次不幸是還未能吸引足夠的馬來族票源,但改變已經開始。

  • 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

    最終買回來看了,很滿足。(劇透注意﹗)

    (巴哈姆特,日本竟然有紅茶送角色卡片,犯規呀……)

    圖書館戰爭》系列頭三本早已改編為動畫電視劇,固然改到七彩。第四集《圖書館革命》劇情跟頭三本不大一樣,倒一直令人好奇改編後會是怎樣子。

    大體的進程當然不會有大分別。結尾笠原在美國總領事館門前遇上一大堆良化隊被截住,但後面突然有英國總領事館的車上前營救,這點很突然(尤其是他們怎麼敢在美國人面前陳兵、而那輛英國車未被看清楚前怎可能沒被射到)。不過對比原著當麻藏人喬裝後順利潛入英國總領事館,笠原佯動到美國總領事館門前開槍擾敵而良化隊的槍竟然早被自衛隊收回,後者倒是更不可思議,而電影版則更具戲劇性。

    不過這改編倒是有一點令在下不解。電影中讓眾人暫時藏身的書店店長(兒清)被描述為堂上篤曾協助的店員,基本上是重複了笠原郁的故事。如果說是為了營造另一條感情線來起衝突(裡面的確提及店長以前曾向堂上表白但卻拒絕了),那就似乎落墨很不夠,一點也看不出有甚麼醋味來。
    回去翻原著,才發現原著中的店長根本與堂上沒關係,而是當麻藏人的相識。知名作家跟書店店長相熟,反而更合情合理。這點改編反而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倒是令人更好奇的是,那兩本《別冊圖書館戰爭》會不會也改編上映﹖畢竟那兩本內容有少許香艷獵奇。

    這電影有一點不錯的是翻譯,以往小牧幹久的綽號「笑う正論」通常會直譯為「大笑正論」或「笑著講大道理」,好像都不那麼順暢。
    因為小說中描繪說他雖然笑點低而且總是笑臉迎人(跟堂上這個易怒的矮子相反),但他笑著說的話往往正中重心,就算他笑著批評你,你也會被刺得膽戰心驚。這種狀況有點像中文的「笑臉虎」,不過那是貶詞,而且小牧雖然批評嚴厲但不害人,所以也不合用。
    這個電影版,終於有個看起比較順的譯法﹕「正義笑匠」。

    不過柴崎麻子的「情報屋」卻很多時候都譯得不妥,直接就用「情報屋」三字。但日文「情報」跟中文意思不同,日文「情報」指「information」,即是中文的「資訊」。中文的「情報」在日文應是「諜報」(現在用英文intelligence直譯的「インテリジェンス」表示)。雖然柴崎的確是從事收集情報的「實驗情報部候補生」(正如這名字顯示的,情報在日文也有兩重意思),但總不會在綽號中公開大搖大擺說自己搞情報的。所以她的綽號「情報屋」只是指人人皆知她「消息靈通」而已。
    原著《圖書館戰爭》台灣版譯成「包打聽」反而比較合原意,再不然方某認為以廣東話稱之「八卦妹」也可以。

    電影版也邀請了為電視動畫唱片尾曲Base Ball Bear參與,不過這次的《初恋》(歌詞)感覺上沒有《Changes》那麼棒。

    ---

    後話﹕方某說過圖書館戰爭系列其實很容易改為電視劇,近來才知道今年四月尾就會出映電影版呢。

    (電影網站還有多兩條預告片呢)

    這個故事不找自衛隊可真的拍不成。

    我想,這種傻大姐角色似乎找綾瀨遙也很適合嘛。只是豐滿的她扮演被隊員嘲笑「不可能找到乳溝塞錄音筆」的笠原郁倒是太難了吧﹖
    於是再去搜尋真人版女主角榮倉奈奈的身高和三圍……啊……難怪啦,單看數字的確是非閣下莫屬呀……

    最難理解是不知為何真人版的稻嶺司令要改名,電影網站有解釋但看不明白。結合日文維基的說法,好像說因為這角色本來是原作者有川浩以兒玉清(HERO配演老次席檢察長那位)的形象塑造,所以電影版也套用了兒玉的照片,但兒玉後來過了身,所以乾脆把電影角色也改了名。

  • 新都會影碟鋪搬遷清貨

    昨晚發現新都會廣場地下的影碟鋪搬遷清貨,雖然店員也不知會「搬」去哪裡。簡單點說即是加租迫走。

    當場掃了幾盒 BBC 紀錄片(半價),還有黃子華棟篤笑(這個最貴),和前陣子全港只上演一場、你想買票也買不到的《圖書館戰爭﹕革命之翼》。(四月真人電影上場,不知香港有沒有﹖)

    不知他們何日關門,有買趁手。

    ---

    P.S. 前陣子明珠台播 BBC 的《Attenborough 60 Years in the Wild》,拍野生紀錄片拍到受封爵士的 Attenborough 與觀眾回顧六十年拍片生涯。事旦台竟然想出個《阿Sir在野六十載》的譯名,一絕。

    更奇的是,原來這些紀錄片都是 BBC 第二台製作,台名寫明「Entertain」……

  • Nankyoku Tairiku

    我不是甚麼木村迷,但很難理解為何《南極大陸》收視差。是因為題材(南極探險)太正經了嗎﹖
    而事旦台又像《仁醫》般把它放在深夜時段,所以方某沒有每集都看。

    打敗了仗大家沒精打采,既然沒法征服世界,那就去征服南極吧。雖然在講求實際的香港人眼中可能很無聊,還不如征服股市,但這個想法其實也算是振奮人心的。
    (南極大陸主題曲)
    政府之所以願意支持,倒是因為它有助於日本重返國際社會。

    (前陣子買的那套扭蛋玩具,大概也是為了紀念而出的。)

    當然也少不得氣勢澎湃的片尾曲﹕中島美雪《來自荒野》

    歌詞可看這裡

    朝陽の昇らぬ日は来ても 君の声を疑う日はないだろう
    即使旭日不再東昇、我也不會懷疑你曾說過的話語

    誓いは嵐にちぎれても 君の声を忘れる日はないだろう
    即使誓言已被暴風雨吞噬、我仍然忘記不了你的聲音

    僕は歌っているだろう 君と歌っているだろう
    是我在歌唱嗎、是在和你一起盡情的歡唱吧

    あいだにどんな距離があっても
    無論我們之間相隔的距離有多遠

    僕は生きているだろう 君と生きているだろう
    我還活著的嗎、一直與你相伴而行吧

    あいだにどんな時が流れても 
    無論我們之間流失過多少歲月時光

    荒野より君に告ぐ 僕の為に立ち停まるな
    我在荒野告訴你、不要為我停下腳步

    荒野より君を呼ぶ 後悔など何もない
    我在荒野呼喚你、此生已無悔

    相比《仁醫》以男女主角出發的兩首主題曲,這大概是少有以狗為視角的主題曲﹖

    人類真是一種愛作賤的動物,各種寵物之中就是狗最人犧牲得最多,而偏偏我們卻沒好好愛惜牠們。甚至就像劇中所作的,把牠們丟棄在南極等死。

    當然還有像美蘇,研究太空飛行時,率先把狗送上太空,卻沒有回來的機制,等同送死。(之後就是送猩猩……)

    (後來為了避免外來種污染,南極條約當局乾脆禁止再帶狗去南極了。)

  • 大太監結局,在下「無可避免」坐在家中收看。

    近年事旦台都愛在重點劇大結局時在外頭搞騷催谷,這次自然也不在話下。眾角色穿著戲服走出來時,旁述(魯振順)就在高呼角色的名字,就像真的太后妃嬪進場般。

    然後見到配演小皇帝的小朋友進場,卻不再介紹了。
    這下子就很奇怪,雖然小皇帝不是主要演員,但既然要玩「宣告大人物進場」的點子,「皇帝駕到」總不該反而忽略掉吧。要玩為何不玩得徹底一點﹖玩得半調子不如不玩。

    這當然不是魯振順的錯,跟紅頂白是電視台的行規。我只怪他們玩得不周到,要玩就該玩得像真。

    (如果我是監製,我會叫黎耀祥拖著小皇帝進場呢﹗就像劇中李蓮英做的一樣。)

    之後當然是請各「要角」說話。老媽開始不高興了,覺得冷落小皇帝不請他說句話太沒禮貌。就算只是問句「背對白辛不辛苦」也好的,總好過叫了人來卻只要他不斷轉身仰望那些被點名的演員說話。

    我猜,只是先安排問主要演員吧﹖整個騷會延續到大結局播完,中間可能還有機會問小朋友的。
    但到最後的確沒人問小朋友一句話。其他「大配角」都是無線合約藝員,被調來當佈景板也算了(對他們來說,多個出場機會可能已經不錯)。童星只是請來拍特定劇集的,等同作客。這樣對客人實在有待慢之嫌。

    跟紅頂白也不用到這個地步。老媽囑咐一定要在網上記錄下來云云……

    「奉太后口諭﹕事旦台請童星上台,卻不聞不問,冷落小朋友。應予譴責﹗」

    ---

    大家都知道,對事旦台的劇不應太認真,否則多少腦細胞都不夠死。不過偏偏敝博主人乃認真魔人,不看尤自可,被迫看了也會挑剔。

    據聞推理小說有個規則﹕所有線索應該早已鋪陳,讓讀者都知道,看不出是你的事。但不能不告知某線索,到最後作者才拿出來說這是破案關鍵。否則屬劣作。
    這套劇卻偏偏是導演在鏡頭處理上「騙人」。

    劇情處理上,要觀眾以為李蓮英在倩蓉死後變得不擇手段,這點我沒異議。
    不過到李蓮英向東太后聲稱自己殺了姚雙喜也一段,我卻看不過眼了。因為這一段用的鏡頭跟平時的沒分別。一般而言,平常用的鏡頭是告訴觀眾「這是劇中發生的事」,即「事實」。但最後姚雙喜又跳出來,然後李蓮英承認自己說謊,連彭三順也騙了。
    騙東太后和彭三順都沒問題,但用「事實」鏡頭來交待就不妥了。因為這在劇中分明不是事實,這樣是誤導觀眾。

    其實在電視劇中,要表達「夢境」、「想像」或「話中提及的事」這類「非劇中事實」是可以用柔鏡或變黃來表達的。情況就像漫畫用「說話泡泡」或「思想泡泡」來表達同類內容一樣。
    這樣不代表導演要向觀察明言「李蓮英講大話」,只是告訴觀眾這是李蓮英向大后描述的內容,一面之詞信不信由你。既然連彭三順也誤以為李蓮英真的殺了雙喜,那麼很入戲而不太眼利的觀眾,一樣會相信是真的。但至少你沒用鏡頭誤導觀眾。

    同樣的問題發生在李蓮安向姚雙喜提及二人欺負和尚下場時的鏡頭,也是以「事實」處理,然後李蓮安卻向太后說「只為了讓人人都相信因果」,即是間接承認那些鏡頭其實並非「事實」。

    當然,你可以說這根本不是推理劇,不應該用這種標準去要求……
    但明明有很多事旦台的劇都不是推理劇,一樣會用鏡頭處理告訴觀眾哪些只是角色心中所想……

    要「引導」觀眾想法有很多誠實的方法,要搞到「誤導」觀眾不是太低手了嗎﹖

  • Old magazines & Oddities

    [舊雜誌招領]

    過年前招領舊雜誌,有興趣領取的朋友請私下聯絡﹕

    國家地理﹕2008年8、11月號(再次招領)、2009年1-11月號(不連地圖)

    科學人﹕2009年1、3、4、5、6、7、8、10、11月號

    選擇﹕2011年1-12月號

    明報月刊﹕2011年1-12月號

    -----------------

    Discovery Science 的 Oddities,NOW 的時間表叫《古物奇譚》,就是說有兩人開了間古董店。不過不是賣一般的古董,而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例如他們曾幫一個由遺體化妝師轉行時裝設計的女生,找一張停屍台來配合她設計的衣服……

    兩人對古物的科學知識也很豐富(否則怎麼幹這一行),有個小伙子拿一塊瘤狀鐵礦誤以為是糞化石,男店東很快就看出了(雖然還要找專家來解說)。

    剛剛看到一集特別爆笑﹕Odd Prank

    有個白頭男士進店,說想找些昆蟲標本用來嚇女朋友。(方﹕)

    女店東拿出一個昆蟲標本盒給來客看,並解釋各種昆蟲的毒性和形態。來客顯然很滿意。

    女店東﹕這一盒總共有十一隻昆蟲呢。

    白頭男士﹕(歡喜地) 那很好﹗可以用足一年呢﹗

    女店東﹕…是的。

    他是想每個月多一點就拿一隻出來嚇人嗎﹖

  • Dream chaser & Kingmaker

    見到《大太監》,只令人想起《造王者》。
    《造王者》戲不怎麼樣(反正改到七彩),鄭則士好像演得太誇張了,黎耀祥還是那副一臉忠相。倒是古巨基那首主題曲很不錯,尤其是那句「無視那誣蔑我的判罪」,很有氣勢。

    當然更少不了的就是後來被剪接到學民思潮反國教的事上面﹕

    (其實這首歌如果配搭劉曉波和其他維權人士也是絕配)

    追夢者 (《造王者》主題曲)

    作曲: 鄧智偉/葉肇中 / 填詞: 張美賢 / 主唱: 古巨基

    我沒有 放不低的散聚
    捍衛我 要堅守的壯舉
    我沒有 過不到的畏懼
    無視那 誣蔑我的判罪

    紛擾的世界總會有唏噓
    誰亦有維護理想的血淚
    消去的證據 未曾磨滅著過去
    和我面對 雨打風吹

    仍執著一個信念無論結果撐下去
    血脈未靜似水 怎會絕望疲累
    一些過去 一些面具
    放下埋進土裏
    自尊教我面對 劫難亦是無懼

    仍想像總會有日能讓你知我是對
    趁著陣陣雨水 准我靜靜流淚
    得失進退 千秋萬代
    那管天崩山粉碎
    曾歷劫未怕艱辛 日後再聚

    紛擾的世界總會有唏噓
    誰亦有維護理想的血淚
    消失的證據 未曾磨滅著過去
    和我面對 雨打風吹

    仍執著一個信念無論結果撐下去
    血脈未靜似水 怎會絕望疲累
    一些過去 一些面具
    放下埋進土裏
    自尊教我面對 劫難亦是無懼

    仍想像總會有日能讓你知我是對
    趁著陣陣雨水 准我靜靜流淚
    得失進退 千秋萬代
    那管天崩山粉碎
    曾歷劫未怕艱辛 日後再聚

    回望最壞那一天 伴著有誰

  • Dark matters, the Truth about exercise

    [電視節目介紹]

    不想事事旦旦,又不想看「極品愚」,電視仍有好選擇。

    1. Discovery Channel: Dark Matters: Twisted But True (網頁 / 維基)

    「Dark matters」看起來是天體物理的「暗物質」,不知為何NOW譯成「科學機密檔案」(十分行貨),如果由我來譯絕對會挪用共產黨的慣語,把dark matters直譯叫「黑材料」。

    因為這節目其實是介紹科學史的陰暗面或者少為人知的「黑歷史」,例如第一集就介紹「費城隱形戰船」傳聞(有個人發神經說自己被這個實驗所害……但其實那只是消磁實驗),亦有俄國人企圖搞大猿混種大軍的恐怖研究,還有愛迪生為了阻止交流電流行而發明電椅的事。又或者,第二季就提及在精神病人身上搞額葉切除術,結果令他們痴痴呆呆的歷史。

    這些故事中,有些其實在科學史上都很有名,例如巴斯德搞狂犬病毒疫苗時,遇上一個被狗咬的小朋友,於是在疫苗研究未完成之下就冒險為他注射,結果賭贏了。(如果當時政府知道他的研究還未完成,甚至知道另外有人注射疫苗後不知為何死了的話,根本不可能給他試。這種冒險現在大概很難重現了,現年頭就算給你成功了,你大概也會被革職。)
    但也有些,例如有個病人意外胃穿孔,讓醫生有機會觀察消化過程的事。一般醫學史中都沒有提及,那個病人其實是不情不願,甚至是半被迫的。

    當然也不是全都是「黑歷史」,例如有聲稱靈魂重21克的研究,亦有個對演化論大有貢獻的數學家鑽牛頭尖鑽到自殺身亡。甚至在核彈研究中有個英勇科學家犧牲自己救了同袍,結果死於輻射的故事。

    近年科學教育強調「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學、科技和社會之間的關係,不應只偏重於科學知識和傳授。其實這也不單止是為了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些「黑歷史」的出現,往往就不乏一些聰明科學家不顧社會影響而盲動的例子,所以學科學也不應忽視它和社會的互相影響。在科學發展的早年,因為大家了解不深,出現了很多這些胡來的例子,及後就發展出倫理審查委員會之類的監管手法。雖然有些人會認為這樣阻礙了研究,有些對受試者太危險或無益的研究,現在很難再獲批准,但這樣亦避免了科學家因為種種原因令研究不能令公眾受益、反而禍害大眾的危險。

    科學是為人而立,欠了人道,科學又有何用﹖

    2. BBC 2: The Truth about Exercise (BBC / 明珠台)

    事旦台也有好物的,沒人叫你只看那些無聊的東西。

    看了昨晚播出的一集,由主持「以身試法」嘗試兩種運動方法。

    有一派認為人類遠古就是「走動不定」的,「坐定定」的現代生活極不健康,但也不一定要做很多運動,只要保持「不斷有活動」也可以有助健康。對這一派來說,一個整天都要四處走動捧餐的侍應,比一個上班就是坐著,放工才去健身室做運動的人,更為健康。

    (這個某程度上也符合方某在八三圖書館每天執拾書架,那幾年減肥效果很顯著的事。當然那時我還戒了零食。
    再之後進了中大,每天轉堂就在山頭走來走去也一樣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一派根據流行病學,認為胰島素敏感度和最大需氧量(VO2 max)就足以看出一個人的有多健康和有多容易早死。而要改善兩者,並不需要傳統呼籲的大量運動(衛生署廣告那種)。只需要每星期幾次用盡全力做最激烈的運動,每次一分鐘就可以了,整個星期加起來才幾分鐘。

    這種口吻聽起來,好像我們只要每天早晚都狂跑追巴士趕地鐵,就已經可以維持健康了。

    可惜的是,因為基因型限制,這種策略只對部分人有效。而根據基因測試結果,主持人正是「無反應」的那種,那個科學家決定等整個實驗完結才告訴他。

    主持﹕「早知我唔使踩單車踩餐死啦﹗」(設計對白)

    這些方法有沒有用,才兩個星期當然說不了甚麼。但反而令我想起「性生活有助健康」的說法,如果從後一派的角度看,似乎完全合理。就算不考慮甚麼心理滿足的因素,不計前戲,性行為的確只需要出盡飲奶之力在床上翻滾衝刺幾分鐘就完了 ,而大部分伴侶一個星期都做不了多少次……

  • When I was small

    [When I was small / 年少無知]

    剛才看《六十分鐘時事雜誌》,介紹了一個對嬰兒道德觀的實驗。

    標準片段﹕研究員給嬰兒看布偶戲,一隻兔子想打開箱子拿東西,試了幾次都打不開。兩隻狗在牠身邊,一會兒後其中一隻(A)幫兔子打開。一會兒後兔子再想打開而打不開,另一隻狗(B)卻跑上來把盒合上了。

    之後由一位沒看過布偶戲的研究員(即是他不知道哪隻才是「好」,確保不會影響嬰兒),問嬰兒想要哪隻狗公仔,大部分嬰兒都會選 A 那隻幫人的。與其說這證明「嬰兒知道幫人是正確的」,倒不如說證明了人本性就喜歡跟幫人的做朋友,因為這對自己有利。

    有趣的並不是這個實驗,而是研究員進一步發揮。

    其中一種實驗是,研究員先給嬰兒看另一段片,某隻小動物把球傳給兔子,然後兔子竟然沒把球傳回,還抱著跑了。之後再做標準片段。
    之後再問嬰兒喜歡哪隻狗公仔,大部分嬰兒都選不幫兔子的 B。說明了嬰兒已經有「報復」的心態,認為壞人應該受懲治。

    更有趣的另一實驗「偏見」﹕研究員先請嬰兒在兩種零食中選吃一種。然後再出示兩隻貓,一隻貓(C)吃嬰兒選擇的小吃,另一隻貓(D)吃另一種。問嬰兒喜歡哪一隻貓,理所當然嬰兒都選「同好」C,這是意料之內。
    有趣的是,之後研究員以吃另一種零食的 D 作標準片段的主角(取代兔子),然後再問嬰兒喜歡哪隻狗。

    這一次,大部分嬰兒選擇不幫 D 的 B。這下有趣了,明明 D 並沒有做什麼壞事,只是喜歡的零食跟嬰兒本人不同,就已經令嬰兒覺得牠不是「自己人」,不值得被幫了。這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跟年紀更大的人類之間的種族歧視或其他偏見,竟然令我們喪失同情心,何其相似﹖(看看某些一邊說神愛世人,一邊卻說「要立法保護同性戀者不受傷害﹖沒可能﹗」的牧師就明白了)

    這些實驗是否說明嬰兒有道德觀念﹖我不認為,嬰兒可能根本未有「對錯」的觀念,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實驗證明了所謂的「道德觀念」其實有很多根本是「本能」而非甚麼理性建構的概念。這也說明了道德理性、對話和反思的重要性。

    反之,另一實驗讓幼童兩個選擇﹕一是自己要兩個籌碼(其實是OREO﹖),對方也有兩個籌碼﹔還是自己只要一個籌碼,但對方一個都沒有。八成多的幼童都選擇後者。
    看起來很自私吧,學者認為是因為幼童只知道「比較」的概念,所以自己比別人多就滿足了(這聽起來十足像黃子華的魚蛋論)。通常隨著兒童年紀增長,選擇「公平」的人就會增加,反映了教育的作用。

    當然,受過教育不代表大人就真的會「公平」的,要不然黃子華就不用重申魚蛋論了。前幾天才發現一個不敢向政府爭取增加撥款,卻竟然聲稱中學資源比大學豐厚,應該要縮班把資源留給大學用的魚蛋教授呢﹗

    (只講師生比率﹖一間中學有多少輔助人手﹖一間大學有幾多﹖
    教授有秘書有助教有研究助理可供驅使,更不要說大學有N個輔助部門去做中學老師做的事。要跟中學鬥「資源豐厚」的話,不如叫堂堂大教授去收車船津貼表格丫﹖訂報紙錢和學生會費也是他負責收吧﹖學生話劇比賽也是他帶隊啦。有多少中學老師要親自跟進的事,要大學教授負責﹖
    乞兒兜拿飯吃」就是這種人了,如果不是沒時間的話我立即寫信去投訴他。他不如去埋怨幼稚園老師照顧學生數目少﹖會這樣想的人應該去讀幼稚園。)

    ---

    註﹕其實同類的實驗早就有了。在《科學人》看到的另一實驗,科學家只用不同「形狀」的卡通片,描述一個圓形努力爬上斜坡。部分時間有個正方形在下面幫手推它上去,另一些時候會出現一個三角形從上把它推下去。研究顯示大部分嬰兒都較喜歡「幫人」的正方形。
    (當然為免對形狀和顏色有偏見,科學家其實會調亂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組合,每次實驗出現的組合都不同,報告指定哪個形狀/顏色是「好人」或「壞人」只是方便說明。上面的布偶實驗也是一樣吧。)

    ---

    其實這些實驗還說明了另外一點,就是不要當嬰兒真的很無知。

    當然在智能而言嬰兒的確是較弱、而且沒多少知識。但老媽有些工友總是聲稱「BB乜都唔識」,這點老媽很反對。因為她不是這樣想。

    話說方某兩三歲的時候,就跟其他小朋友一樣會想買玩具的。有一次在店舖(屈人寺﹖)跟老媽說想買LEGO(這點我竟然還有印象),老媽卻拿出存摺來。她指著存摺說自己一個月有多少收入,但各方面使費—買奶粉呀、看醫生呀—又有多少,七除八扣之下已經沒甚麼剩下來了。如果日後有錢的話,才再買玩具吧。方某竟然也不再求了。

    以能力而言,當時還以為「有提款卡就可以無限拿錢」的方某,數學能力應該不大可能看得明白存摺上的數字是什麼意思。大概就只明白結存由「長的數字」變成「短的數字」吧。

    雖然嬰兒未必聽得明道理,但還真的不要以為對嬰兒就不用講道理。

  • Unsung Heroes: Dr. Sun Yat-sen's Singapore Comrades

    星期六朝早,繼續去天文台上天氣觀測的第二課。
    終於記起那位同學——是同志文化研究小組的代表了……

    (姓記不得,就只記得是哪個屬會的,擺明是做院主做上腦)

    功課竟然拿了個「勤力獎」(呵呵),方某的舊同學應該會明白在下只有不考試的東西才會勤力的。

    (啊,其實另有大獎和準確獎的。那只是說方某的功課說不上準確吧 )

    天文台的相遲點再介紹。

    ---

    下午想到孫中山紀念館聽講座,所以下課後隨即走去天星碼頭坐船,到中環再走半山電梯上去。

    自從大填海,碼頭離鬧市更遠,走的路更多。
    欠路債倒沒所謂,但這一天頗熱,走起路來真的出了很多汗。

    ---------------

    走到孫中山紀念館,襯講座未開始,先進去看相關的展覽

    另一邊箱,網友寫了篇文章,質疑紀念孫中山的展覽竟然拿毛澤東的詞當主題。文學方某不懂評論,政治上獻媚則頗為肯定。於是在展覽中見到解釋,立即拍下來給網友看看﹕

    館方﹕「我們借用了《卜算子.詠梅》其中一句“俏也不爭春”作為展覽題目,以概括星洲三傑及其新加坡的同志們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情操。」

    (網友﹕「用毛澤東的詞句去做孫中山先生展覽的主題,就像舉辦一場以丘吉爾 (Winston Churchill) 二戰抗擊納粹為主題的歷史展覽,標題卻用上『Mein Kampf』一樣諷刺。」)

    不收貨的話建議直接去批訴。

    這本我忘了是否追悼林義順大會的會刊,拍下來純粹是為了那些舊地名﹕

    原來那時「三巴旺」是叫「森吧灣」,「實里達」是「實里打」,「Paya Lebar」叫「吧爺禮峇」(現在叫巴耶利峇,不查不知)

    星洲三傑自小認識,其中兩個是峇峇(土生華人),另外那個也是新加坡本土出生的。雖然如此,他們都讀過私塾,後來再學英文,所以對古文也熟悉﹕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

    夠鐘,去聽講座。

    因為這個展覽本來就是由新加坡晚晴園借展品來搞的(那地方現在仍屬於中華總商會,只是交了給文物局管理),所以也請了晚晴園的研究員來演講。(回來再查,發現原來很多人都叫黃慧敏,不過這位我想跟我們年紀差不多吧﹖)

    講座的內容,有很多跟展覽內容差不多,所以不多談。只記了一些特別的。

    1. 雖然孫中山也說過「華僑為革命之母」,但據聞最早說這句話的是戴季陶,於1929年華僑教育大會中。

    2. 到孫中山搞革命活動的時間(約1901-1911),星洲華人已佔人數>71%。
    而在1900年代,南洋華人已有480萬人。

    3. 「黃梨大王」林義順是張永春的外甥,而他們又跟陳楚楠是「竹馬之交」的兒時玩伴。

    4. 1907-08年五次起義,動用了20萬叻幣/港幣,超過一半為南洋華僑提供。
    1911黃花崗起義,籌了187637叻幣,其中南洋就佔了110636叻幣。

    5. 1911年陳楚楠創辦南洋女學校,即後來的南洋女子中學,是南洋第一間女校。
    1919年林義順創辦南洋華橋中學,是南洋第一間華文中學。

    提起南洋女子中學,有個笑話。方某其中一位舅父,生性百厭,就讀英文中學的男生當年常嘲笑華文中學的女生是(國語)「是不是」(因為故作矜持﹖)。甚至作了打油詩﹕「南洋女子中,讀書不用功,走路屁股搖搖動。」

    當年的女生聽到應該氣得七竅生煙吧﹖
    現在聽起來,倒是有點像大學迎新營那些無聊的損人口號。

    更抵死的是,後來他娶了舅母,正是個「是不是」。

    6. 張永春的兩個女兒都受過高深教育。張舜琴曾族英國讀法律,回新加坡後成為第一個女律師,而後來轉到香港,也是香港第一名女大狀。而張茂迪則因為遇上經濟蕭條,無法遠芨英倫,但也送了來香港大學讀書。
    張茂迪晚年移民澳洲,晚晴園的研究員在2011年找到她作口述歷史紀錄。不知算幸運還是不幸,張茂迪女士於當年年尾逝世。

    7. 三傑在1897年就讀過當地的中文雜誌,當時叫「Straits Chinese Magazine」,中文題為「過則勿憚改」。

    8. 所謂「惹蘭勿剎」(Jalan Besar),即「大馬路」也。

    9. 跟峇峇/娘惹這些「土生華人」相對,後來從大陸移民到南洋的,稱「新客」。

    不過,黃小姐說孫中山跟南洋三傑有「同鄉之誼」,恐怕略帶誇張。先不論祖籍福建的兩位,就算是祖籍潮州的林義順,跟香山(即中山)的孫中山,雖屬同省,也很難說是同鄉。畢竟潮州話和中山話實在不相關。(何況潮州本屬閩地,只是因政治考慮被分割至廣東省而已)

    當然,以當時南洋上層人士可以同時講英語、華語、閩南話、廣東話、海南話的本事(其實直到我媽那代很多人都是這樣),跟鄉音甚重的孫中山同聲同氣,並非難事。

    -----------------

    離開紀念館回家去,再經中環街市,才看清楚這個塗鴉寫甚麼﹕
    (向「盛女」說不)

    其實在更早前,見到這幅廣告,已不期然想起《青花瓷的故事》﹕
    (女角的裙子怎麼像一隻瓷碟﹖因為幾百年前,青花瓷在外地的確是貴族才用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