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 on climate change, again

    [氣候變化商榷]

    施永青先生不時會提出一些與眾不同之論,就算未必同意,也可以刺激思考。但近幾日施生兩篇提及全球暖化的文章,恐怕有些很流行的誤解,值得拿出來剖析一下。

    星期二題為「從英國機場癱瘓想起」,雖然文章重點不是討論氣候變化,但施生一開頭就說﹕

    「當世人都在擔心,環境污染正導致全球氣候暖化的時候,老天爺卻與環保人士開玩笑,接連給了我們兩個異常寒冷的冬天。」

    對環保人士是否玩笑不敢說(因為環保人士派系太多),不過對科學家來說就肯定不是。因為科學家沒說過「全球暖化」就只有一個「熱」字。他們很早就指出,「全球暖化」是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這過程會帶來極端天氣增加。個別的嚴寒日子,和整體平均氣溫上升,並不見得有矛盾。(道理等於「人類整體越來越長壽」,但一樣會有人早死)

    再舉個簡單一點的例子﹕《十萬個為什麼》說,融雪的日子可以比下雪的日子更凍。儘管融雪通常象徵氣候回暖。總不能因為融雪那幾天冷了,就說春天不會來吧﹖

    至於這年歐美為何有寒冬﹖也有學者提出解釋,接不接受就看施生自己了﹕

    「專家認為,個別地區冬季嚴寒,並不反映地球整體溫度。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的拉姆斯多夫指出,德國遭遇嚴寒之際,格陵蘭島本月氣溫攀升到0℃以上,從全球範圍來看,氣候變暖的趨勢未變

    拉姆斯多夫表示,北極冰蓋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體積在近30年間減少兩成,極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層覆蓋,海面相對溫暖的空氣就會向寒冷高空移動,影響極地大氣循環,結果是極地冷空氣在高壓系統推動下向歐洲大陸進發,造成當地雨雪增多。」

    當然,正正因為「全球暖化」這個詞太容易令人誤會,所以學者早就少講「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轉而講「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並不如某些陰謀論者所言,科學家因為證據不利「全球暖化」出口術,而是因為「全球暖化」一詞只提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並未包括溫室氣體增加引起的其他各種變化(維基百科這一段引述了美國太空總署專家意見)。

    「過度簡化」這類誤會極易出現。正如上次提過,天文台預測說「2030-2039的冬季有八成機會再沒有寒冷日子出現」(「寒冷」指當日最低溫度為12度或以下),先簡化成「十年中有八年的冬季沒有一日是寒冷的」,最後就被報導成「2030-2039沒有冬天」。
    傳話傳成這樣,一般人當然就會問施生下面的問題。

    到星期三題為「全球暖化 何來寒冬」一文(如上述,這標題本身就易引人誤會),施生繼續說﹕

    「對於地球是否正在暖化問題,我認為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不能為了喚醒人們的警惕,就故意把暖化的問題任意誇大;更不應該一聽到相反意見就群起而攻之,亂扣帽子。不以科學的態度去搞環保,只會流於意識形態的鬥爭,而沒法真正令環境有所改善。」

    這點在下完全贊成,不過正如前面所說,再看下去就覺得施生似乎抱有一些很流行的誤解。

    「但地球暖和的時候,北冰洋的氣候也可以與地中海差不多。地質學家在北冰洋鑽出的冰芯中,竟發現有生長在溫帶的海藻類化石。由此可見,地球的氣溫可以相差十分大,幅度可達攝氏幾十度。然而,我們現在察覺地球氣溫的暖化只是0.74度而已,我們怎能憑這少許的變化,就說一種趨勢已經形成?

    原本我以為「北冰洋的氣候跟地中海差不多」的時候,是因為北冰洋當時在接近地中海的緯道。不過上網一查,有關的報導的確是說在始新世時,科學家相信有一場自然的全球暖化導致氣候很暖,因此有很多生物絕了種。始新世距今約五十萬年,北冰洋的位置跟今天似乎相差不遠。
    (順帶一提,學者相信這場暖化是地質變化導致海底突然釋放大量甲烷。他們認為現時的海洋暖化同樣會增加災難重演的可能。)

    不過,科學家看「趨勢」,並不一定要有「很大」的變化,重點是「顯著」(significant)。如果你讀過統計學(方某甚至沒正式修過),就會知道統計上「顯著」的變化是怎樣見到的。簡單地說,取得的資訊(data)越多,就有望減小誤差值,也就越有可能見到「顯著」的變化。

    科學家說有「暖化的趨勢」,簡單點說就是紀錄中的全球平均氣溫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持續上升,而如果我們假設氣溫其實沒有上升趨勢,要單靠氣溫隨機變化達到這個變化幅度,可能性非常低。(亦即是說﹕不大可能是因為沒有暖化趨勢而單靠「隨機變化」造成現有結果)

    道理正如,醫生為你驗身,說你血壓/血脂/膽固醇/血糖偏高,增加相關疾病(中風、冠心病、糖尿眼等)風險,那個「高出的數字」其實也很小。如果很大的話,你可能早已經病發了。我們從醫學研究知道那個「小」的數字已經增加了疾病風險,於是醫生就建議你控制它。(最大的分別是,醫生可以觀察過很多個病人,但科學家無法觀察很多個地球。不過,也可以比較遠古的情況來推敲。)

    退一萬步說,就算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7.4度,你也照樣可以說「我們憑什麼說有暖化的趨勢﹖反正股市今天衝上高峰,明天不是一樣可以大瀉麼﹖你怎能肯定來年不會突然冷卻17.4度﹖」
    要這樣懷疑的話,根本不用討論「趨勢」這回事。科學家只能按現時已知的資料去下結論。

    正如醫生也不敢寫包單說你血糖高「一定」會盲眼爛腳、血脂高「一定」會爆血管的,那麼你是否不用控制血糖和血脂/膽固醇﹖

    「有科學家認為,我們在處於大冰河時期中的小冰河時期中間的暖和時段,進一步轉暖與轉寒的機會都存在。」

    但現在的趨勢是平均氣溫還在上升,而且主要是由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那就夠了。
    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只為了控制人類帶來的影響,跟大自然本身的周期變化是兩回事。科學家只是呼籲大家控制自己雙手,並沒有叫大家逆天而行。

    理論上,人體內大部分膽固醇都是身體自行製造的。但當你「膽固醇過高」,醫生仍會建議你減少攝取膽固醇,你會否說醫生荒謬﹖就算不完全由你控制,在你影響所及盡點努力也好的。

    人類發明溫度計還不到二百年的歷史,我們收集到的氣溫資料相對有限,很難以此去推論宏觀的地球氣候大周期的變化。這些變化雖在一定的程度上受人類的行為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地球自轉軸的傾斜度,地球公轉時與太陽的距離,以及太陽熱核反應的活動周期。此外,偶爾跌落地球的彗星與小行星以及間中的大型火山爆發,都足以對地球的氣溫造成重大影響。」

    其一,施生似乎以為(或令人以為)我們收集的氣候資料就只靠溫度計、只包括溫度計發明後的二百年。
    科學家其實用了很多不同方法研究古氣候。由花粉、樹木年輪到海水氧同位素等等(見維基paleoclimatology介紹)……可以追蹤過千年到百萬年的歷史(見維基temperature record)。單一研究方法固然各有其誤差(而且年代越久遠誤差通常越大),但如果不同的研究都得出相近的結果,那自然就可信得多。

    其二,氣候變化當然有很多不同因素,但現在討論的是人類那部分。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年最新一份報告(第四份)這樣說(節錄自維基),請特別留意科學家的用詞﹕

    * Warming of the climate system is unequivocal. (全球暖化毫無疑問)
    * Most of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globally averaged temperatures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is very likely (>90%) due to the observed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human)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非常可能源自人類排放溫室氣體)
    * Anthropogenic warming and sea level rise would continue for centuries due to the timescale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processes and feedbacks, even if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were to be stabilized, although the likely amount of temperature and sea level rise varies greatly depending on the fossil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during the next century. (未來一世紀會持續影響)
    * The probability that this is caused by natural climatic processes alone is less than 5%. (不大可能源於自然影響)
    * Global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have increased markedly as a result of human activities since 1750 and now far exceed pre-industrial values over the past 650,000 years. (溫室氣體已超出六十五萬年來的水平)

    有些人認為學者誇大其辭,但請記住這是政府專家組成的委員會。現在全世界除了歐盟各國外,還有誰真的肯落力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各國政府要求專家對全球暖化輕描淡寫的可能,大於任由他們誇張問題、令政府接受更多壓力的可能。(先前小布殊政府還曾經纂改有關全球暖化的報告,搞出一場小風波呢。別忘記一點,小布殊背後的最大金主是石油企業集團。)

    「我絕對贊成環保,我只是認為,在現階段,我們尚未足以肯定,地球一定會繼續暖化。」

    大概只有等到你的血管已經爆了,醫生才可以「肯定」你會爆血管。

    如果施生真的對科學有興趣,大概應該知道科學是講「概然」而非「必然」的。無論外頭的環保人士怎樣吵,科學界自有它運作的規律,不服全球暖化(或「人類導致全球暖化」)的科學家只要有札實的發現,一樣可以刊登出來,甚至扭轉共識。
    若然科學界到最後認為全球暖化是「一場誤會」,固然值得額手稱慶。但如果我們認同和尊重科學界已有的運作模式,就應該接受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呆坐等待一個「肯定」的答案。要懷疑的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有學者不服,哪裡找個科學界100%認同的理論﹖「肯定」的答案若然不是永遠不來,就是來得太遲。

    今天的事今天做,就只能依靠今天所知的去做。你要百分百完美的資訊才去行動,結果只會是分析及決策癱瘓(analysis paralysis),我想坐擁上市公司的施生,應該不會沒聽過這個。

    李逆熵曾在《風雨人間》中憶述,八十年代在天文台工作時,打算在年曆中加入一段介紹「全球暖化」,被上司以「推論純屬臆想」拒絕。二十年來科學進展神速,今天的科學家自然比當年知得更多。不過要懷疑的話,證據再多都可以懷疑,更何況有利益團體介入。

    昔者有煙草企業資助學者對「吸煙導致肺癌」散播懷疑,掩飾對煙草不利的研究,令控煙工作和宣傳教育遲遲未開始﹔
    今天仍有宗教背景學者質疑「生物演化」,旨在保護自己狹隘的宗教觀。
    反正連當年路人皆見的六四屠殺,不是一樣有人出面懷疑了麼﹖

    以上種種,都是旨在「種疑」。懷疑的內容不重要、事實真相也不重要,只要製造一個「仍有爭議、仍不肯定」的公眾印象就夠了。
    同樣的,只要看看維基的 Global warming controversyClimate change denial 就可以看到「全球暖化懷疑論者」和石油企業的關聯。「種疑」這個手段實在好用,只要令施生和大眾都認為科學界「未肯定」,所以暫時不用採取行動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他們就已經得其所哉。

    當然,我完全贊同施生說環保要科學地辦,而不是靠亂扣帽子。他們要懷疑的話,我們就放長雙眼看他們何時做到能說服學界的成果吧。他們未做到或做不到的話,在外頭的我們(尤其在政治決策的時候)還是應該接受科學界的最新共識。

    ---

    延伸閱讀﹕
    之前介紹過,Informationisbeautiful.net對氣候變化爭論的簡單圖解,比較了懷疑者和科學界共識的兩造觀點
    對戈爾被指失實的報導討論
    2007年5月《科學人》,學者指IPCC報告低估了暖化問題
    2007年9月《科學人》也有兩篇解讀氣候變化爭議的文章,網上沒有,有興趣可找來一讀
    —維基百科的Scientific opinion on climate change歸納了科學界的各種意見

  • Destiny

    (朋友的邀稿,不過似乎沒用著,那就別浪費,貼在這裡好了)

    [命運]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今朋友邀約,嘗試胡吹一下。

    見到「命運」二字,你首先會想起甚麼﹖占卜算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登登登櫈﹗)還是甄妮那首名曲《命運》﹖(這是否暴露了筆者的年齡﹖XD)

    我倒想起《大富翁》。但正版大富翁很貴,在下小時候玩翻版的,而且這個翻版還是台灣翻版的香港「再翻版」。正版大富翁裡踏中抽紙牌的格子叫「機會」和「公益福利」(舊版稱「大眾寶藏」)﹔翻版大富翁就叫「機會」和「命運」。

    我想台灣人把那格改稱「命運」,大概是為了跟「機會」相襯吧﹖而且來到這兩種格上,發生甚麼事都不由你作主,只看抽到甚麼牌。而抽到甚麼牌,就在洗牌那一刻已決定了。

    還是,其實這一次抽到甚麼牌,在你出世之前一早已決定了﹖

    如果你有宗教信仰,有現成答案會輕鬆一點。就像鄭秀文說「上帝早已預備,我不相信運氣」。
    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那麼「命運」是甚麼一回事﹖

    哲學中有個「決定論」(determinism)說所有事情都受因果律支配,你現在做的事受之前發生的事決定,而現在的事又決定了未來,所以其實沒有自由意志。牛頓力學帶來的古典物理,更支持了這種機械式世界觀。
    但到了二十世紀,量子力學卻打破了古典物理的確定性,連因果關係也變得不確定。愛因斯坦質疑隨機性是否宇宙的本質,向波耳斷言「上帝不玩擲骰子」,但後來研究卻否定他的看法。若然波耳要回應鄭秀文的話,大概會說「上帝並未預備,擲骰看看運氣」。
    但奇怪的是,如果你的決定是出自隨機,那麼你又有自由意志麼﹖

    佛教會認為這是自尋煩惱,因為緣起性空,既然萬物都是因緣和合,求完全獨立自由的自我意志根本是虛妄。
    另一方面,孔子又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當然不是說君子要學算命,「命」除了「命運」之外,還有「使命」之意。孔子說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就無法成為君子。

    究竟寫這篇文是出自早定或隨機的命運﹖還是出於自由選擇的使命﹖抑或是,使命也是命運注定的﹖我可以運用自由意志,暫時不答這個問題嗎﹖

  • 完全不想在周末做正經事了,更不想開文講政治,所以找些瑣事來說。

    有位師妹在面書問了一個問題﹕

    有兩個女人: A-好樣身材平平,B-樣子中等身材超正, 男人們, 你會選擇誰??

    我答﹕

    我向來覺得兩人一起,相處得好最重要,樣貌身材都是bonus而已。

    如果要玩假設性問題,假設其他條件全部一樣(但其實沒可能,所以這種問題基本上是誤導性的),那麼選B是比較「實際」的。因為樣靚除了看之外就別無用途,身材除了看之外,還有床笫之間的實際「利益」。

    答完之後,我還是要強調,這種假設性問題是誤導性的,不能因我的答案而認為身材比樣貌重要,因為世上永無兩個一樣的人

    舉個例,如果把問題改為「樣超正但身材完全冇」和「樣勁醜但身材超正」,答案可能又有分別。冇身材既李嘉欣同身材勁既黃夏蕙你會揀邊個﹖

    都係果句,脫離了人的內心而單討論外表,其實很難得出有意義的答案
    (如果李嘉欣心地極差而黃夏蕙心腸極好,又點計﹖)

    事實上在下喜歡過的人,就有些是個人認為樣貌漂亮但身材平平的、也有身材好的,亦有不論樣貌或身材,只因為相處日久而喜歡上的。所以我並不會認為樣貌或身材任一因素,會重要到足以作出決擇的地步。

    當然,我不能虛偽地說外在條件完全不重要、自己不看女性的外表(我也會膚淺到單看外表就覺得某人可愛)﹔但其實最影響幸福與否的,是內在條件。明白後者尤其重要。

    外表的影響,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對於後來的長期關係,就不及內在條件重要。
    就我而言,兩人相處得好、互相了解和信任,比樣貌身材都重要。

    所謂樣貌身材平平,其實不就是正常麼﹖正常也就不是問題啦。

    ---

    這類問題似乎是說一千年也不會消失的,正如「處女情意結問題」,最近在 hkblog 又再牽起爭議。(不要問我他們說了甚麼,我說了對 hkblog 沒興趣)

    很久以前我就說過,「守貞」本身是好事,但一個人(雖然其實通常只計較女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跟他/她一起,問題並不是在於「處」不「處」。

    「處」與否只是「做過 vs 沒做過」的分別,一個人以甚麼心態去「做」,其實比「做不做」本身更重要。
    來個比喻﹕正如「殺人」通常而言不道德,但警匪槍戰中警察打死劫匪,你會說他「錯」麼﹖評價總要看情境,重點存乎一心。

    我會介意一個女人濫交、隨便,多於介意她曾經跟人上過床。一個濫交的人當然不是「處」,但不是「處」不等於就是濫交隨便。如果她是以很慎重的態度去戀愛,然後只跟這戀人發生關係,就算不及「守貞」的高標準,也不算得上不可接受的。

    我會想﹕我跟她一起,不是一樣想跟她做嗎﹖(事實上有沒有做是另一回事) 那麼之前的男人想跟她做,又有甚麼出奇﹖

    重點始終是,你究竟抱甚麼心態去做一件事。

  • (之前介紹那本講性研究的不好看嗎﹖幹啥沒人看的﹖)

    跳出思路的陷阱—有趣的推理》Martin Gardner (葛登能),台北﹕天下文化,1999

    問﹕班裡有個男生跟我同一日生日,如此巧合是否代表我們天生一對﹖

    答﹕不見得。根據計算,隨機找二十三個人,當中有兩人同一日生日的機會,超過50%。一班有四十人的話,可能性接近超過九成呢﹗

    又問﹕有個統計顯示,大部分車禍都發生在一般車速的時候,只有少數車禍發生在超速的時候。那豈不是超速駕駛比較安全﹖

    又答﹕非也,統計上有關連不等於因果關係。因為大部分人都遵守交通法例,按照車速限制行駛,只有少數人會超速,所以多數車禍自然發生於一般車速。

    你有沒有碰過這類問題呢﹖
    又或者,你有沒有以「我們碰巧同一日生日」作追求手段﹖

    生活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有些有趣、有些沒趣,但背後可能都隱藏了邏輯陷阱。如果我們沒想清楚,輕則被人欺騙感情(情傷也未必輕 ),重則可以危害性命。

    葛登能是《科學的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的長壽專欄作者,專門介紹不同的數學遊戲,同時亦拆解很多這類邏輯推理的陷阱。

    也許你聽見數學就會想起一大堆算式,但本書裡的算式數目其實屈指可數,大部分都是不同的小故事,還配上有趣的漫畫。讓你很輕鬆地看破形形式式的推理陷阱,不再受人欺騙。

    除了本書,還有一系列葛登能的著作,都是環繞不同的推理和數學遊戲。

    葛登能已於本年稍早時逝世,專欄亦早已停止。不過現在的《科學的美國人》雜誌還有很多最新科學消息和有趣專欄,繁體中文版叫《科學人》。

  • [吃肉與道德之辯]

    這是對冠東兄的回應,純粹是把自己說過的記下來(為免花了那麼多精力寫的東西沒人看,更不道德 ),想看冠東兄說了甚麼的請自己去參詳

    1. 你說「素食比肉食為佳」,我不打算反對,因為你那幾個理由說得通,雖然我不認為這等於大家都要素食。
    我不贊同的是你說肉食必然是剝削,你說的「痛苦」不是「殆無疑義」的,而是建基於宰殺的方式。以此立論,重點是「應該怎樣殺」而不是「殺不殺」。

    2. 無論是講環保或講人道,去到最後,當然是訴諸你不想見到動物受苦掙扎的不忍之心,否則說甚麼都是多餘的。
    素食自認為道德,只因為植物不懂掙扎。

    3. 與素食者不同,食肉者從無自稱道德。於我而言,食肉無所謂道德不道德,食素亦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吃肉方式或屠宰方式則可以有道德不道德之分。

    你可以說食素較食肉環保,但這跟道德是兩回事。如果把環保等同於道德,則有如周兆祥這種深綠領袖,是把環保宗教化甚至原教旨化。

    如果只因為怕動物有痛苦,找方法先麻醉後宰殺你就會認為很「道德」了吧?
    至於蔬菜,固無神經,但蔬菜樹木受傷,一樣會釋放化學物質以作因應和通知其他同類,其道理與動物之哀號相同。

    4. 你之所以同情牛羊,只因為牛羊的反應像我們。越像我們的,我們越不認同殺之。古人只把道德界線劃在「同族」,現在大多把這條線劃在「人」,有些劃在「哺乳動物」(他們可接受吃魚介),有些劃在「動物」(不知蟑螂是否可殺﹖),這只是程度之分,非黑白之別。你要徹底的話,我絕對可以你的標準拉到所有生物之上。

    5. 把方法上的不足,推到去本質上討論,這就是偷換概念,豈非詭辯﹖
    你要從道德上立論,我就是要告訴你這是說不通的。重點應是方法。你可以說你認為現時沒有符合你道德標準的殺牲方式,而不是跳步說殺牲本身等於不道德。

    6. 究竟是打針還是甚麼方法,我不是專家所以無從提出。我只知道單從生物學上而言,現在宰牛應該是用電棒直接插入脊椎,這個死亡過程其實已不甚痛苦。倒是牛羊對即將死亡是否有認知和焦慮(從表情上看知道,但牠們是否真的明白發生甚麼事﹖),可以討論。
    (補﹕當然,方法永遠是可以進一步改進的,現在的殺牲方式當然有很多「不道德」的地方,令動物承受不必要的痛苦,但正如上述,這是「方法」問題。)

    我倒是可以直言,對那些生吃的很不爽,日式尤其喜歡趁海產郁動時放入口,在我眼中實在太殘忍。反之如醉蟹,因為已被酒精麻醉,至少相信牠死時不會有甚麼痛苦。

    7. 如果你要追究到這個程度(吃肉傷多了草所以更不道德),那麼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不道德(就算你直接吃草)。就像很多人對深綠派的嘲諷﹕自殺最環保亦最道德,何不為之﹖

    8. 我沒要求你吃肉,你可以因為你的想法選擇吃素,我只是反對把吃肉視為不道德。或者因為吃肉不及吃素環保而稱吃肉不道德。

    要玩泛道德化,何其容易﹖我也可以說大家看書不道德(砍那麼多樹),你我上網討論這些問題不道德(浪費電力增加碳排放),不如大家都不要看書,不要上網﹖當年聲稱屏幕有輻射的周兆祥,現在還不是上網﹖

    這種泛道德化,才是搞環保的最大陷阱。就像原教旨是宗教的陷阱一樣。

    9. 自己硬劃一條線說食肉就是不道德,反而說別人「黑白二分」,豈不是搞笑﹖我從沒打算叫任何人吃肉,只是若然人家說我不道德我當然要駁幾句。你要怎樣想我當然管不了,只是說你這樣說不通兼無益於推廣食素。

    10. 這裡只要點出我認為冠東兄的說法有何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把不同的道德問題混為一談。你提出的大多是方法不善帶來的問題(如造成痛苦),要解決這問題應該是討論方法(怎樣殺才道德),而不是跳步直接推到本質(吃肉就是不道德)。
    上文涉及的一大堆討論,其實都是技術問題,卻被冠東兄當是本質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環保當道德」。我不會說環保跟道德無關,但不能把環保問題直接說成道德問題,這是泛道德化。而這裡背後更大的問題,就是把「程度」問題當成「是非」問題。不斷說我「黑白二分」的冠東兄,其實自己才是黑白二分(例如強劃一條線說「吃肉=不道德」)。

    我不知道冠東兄是否明白「五十步笑百步」的道理,你說「動物吃很多植物,所以吃動物不道德」,那麼非洲饑民也可以說「你吃那麼多植物我吃那麼少,所以你不道德」,內地的窮人也可以說「你用電腦我不用,所以你不道德」。(補﹕周兆祥甚至可以說「我吃自己種的植物,你吃外地運來的植物增加碳排放,所以你不道德」。)
    你到現在還不明白,沒人說你點出「吃素比吃肉環保」不對,而是這只是程度問題,沒辦法在中間劃條線說「吃素道德,吃肉不道德」,否則「吃得多不道德」、「用電腦不道德」之類的推論一樣成立。把所有人都變成「不道德」,那有甚麼用﹖會令大家都支持吃素麼﹖還是令你們自己感覺良好,而本來勸說的對象厭惡你們﹖

    我不會認為回這一段文可以解決甚麼,所以我也不打算繼續辯下去,反正要說幾乎都說了。打了那麼多字,為免少人看浪費精力(=不道德 :p),之後我會再轉貼上xanga的。

    ----------------------------

    冠東兄也來過我處轉貼,似乎是怕其他看倌看不到他的說法。為免他覺得我不公道,這裡直接轉貼他的轉貼,大家自己衡量﹕

    反駁1:問題在於你無法提出你吃的肉,是源自一種無痛的宰殺方式,因此你的吃肉等同為動物製造了痛苦。

    反駁2:植物無神經無大腦,肉食者無法證明植物受苦,更遑論受苦程度和動物一樣。

    反駁3:較環保是否等同較道德,你的看法不同。當然你並無解決上述的受苦問題。同時你並沒有對動物用麻藥,用了你也不敢吃,所以並不能作為你現在吃肉的遁詞;而所謂分秘化學物質,並無法證明是一種痛苦,以及與動物的哀號等同。

    反駁4:你根本無法證明植物受苦與動物一樣,甚至連植物是否受苦也無法證明。

    反駁5:問題在於你正在用不當的方法,你的吃肉行為是和這種方法掛勾的。

    反駁6:如果我用電棒直接插入你的脊椎應該其實已不甚痛苦,而牛羊是否有認知和焦慮也停留在值得商榷的層面,因此你現在肉食並無不道德,其道德水平和素食一致,那你的確是可以放心食肉的,只是我的對象不是你。

    反駁7+9:問題在如假設自殺是100分環保,而大家做不到,那為何不去嘗試做90分環保,而要一直用這個道理,來合理化自己的10分環保,並以「黑白二分」論來去合理化,即你黑我一樣黑,這有甚麼好處?

    反駁8:你可以稱這些那些不道德,我不反對,不代表我說肉食不道德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人人都用電腦,大家都已經扣了分,是否仍要扣更多分?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堅持以植物會受苦,來作為動物受苦也無問題的遁詞,那你如何解釋「由於養牛豬雞羊需要吃很多植物,因此如果植物受到剝削,吃牛豬雞羊只會令更多植物受到剝削。」的問題?

    你認為素食和肉食沒有道德分野,則僅在於你認同牛隻受苦與植物受苦程度相同;以及吃牛會令一百株植物受苦,吃植物則令一株植物受苦(假設如你所認為般有受苦能力),那也算是沒有分別,那你的道理才能生效。

    冠東兄的總結﹕

    我對於作者得出肉食素食無所謂的結論,感到非常遺憾。那只是嘗試用一些哲理的語言,去把曲說成直。兩者是否等同,正常人應該不難分析得到。誇張點說,作者可以說你放臭屁也是影響他人,又何必怪我殺人?你說不要影響他人,那你為何不去自殺,杜絕自己放臭屁?

    作者僅以某種類同之處,而無視其他明顯而真實的不同之處,例如牛豬雞羊與蔬菜的痛苦感受能力差別,以及牛豬雞羊耗用資源與蔬菜的差異(一個漢堡包耗用十萬升水、55呎熱帶雨林),從而達到一般正常人都難以認同的結論,因為那根本是歪曲的邏輯

  • more about Fullmetal Alchemist

    通告﹕購書統計趨勢書介目錄已更新,歡迎瀏覽。

    ---------------

    鋼之鍊金術師》燒瓶裡的小人的結局(即尾二一集),非常正斗。雖然《鋼》也用了猶太教的生命之樹,但這一集的宗教性,恐怕多於集集都提死海古卷的《新世紀福音戰士》。

    小人﹕「我很想知道世界的一切﹗我不要被任何東西束縛著﹗我要自由﹗要在廣闊的世界生存﹗」

    ---

    小人﹕「神啊﹗為何你不肯成為我的一部分﹖﹗」

    真理﹕「這是因為你自己也不相信自己。
    你盜取了人家的力量,你明明是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東西,卻一直斗膽想變成萬能的神。
    這麼久以來,你從來都沒有成長過。你以為把七種慾望分割出來,你就真的可以超越人類成為神嗎﹖別笑死我了﹗」

    ---

    真理﹕
    「我就是——你們所謂的世界﹔
    我就是世上一切﹔
    有人稱我為宇宙﹔
    有人稱我為神﹔
    有人稱我為真理﹔
    有人稱我為全,或者是一。
    而我——其實就是你自己。」

    ---

    真理﹕「為了不讓你太囂張,所以要適當地令你絕望,這就是真理。」

    真理﹕「要令得意忘形的人覺得絕望,這個就是你一直期望的結果。」

    小人﹕「我要怎麼辦才對呀﹖﹗﹖﹗」

    真理﹕「……你不是應該一早就看到問題的答案了嗎﹖」

    ---

    愛德華﹕「在門的裡面,的確有齊煉金術的所有知識,有高深的學問,但我們同時失去自由。自從打開這扇門,見過真理之後,我以為只要有煉金術,就可以解決世上所有問題。但是,事實根本並非如此,是我們太過自大。」

    愛德華﹕「根本就沒有所謂降不降級,我本來就只是個普通人。就算見到有個女孩子被人變成合成獸,也救不了的渺小人類。」

    愛德華﹕「即使我沒有煉金術,也有大家在我身邊。」

    真理﹕「說得好呀﹗煉金術師。
    我終於可以贏到我了﹗想要什麼,就即管拿走吧﹗
    自由之門就在你後面,愛德華.艾力克﹗」

  • Let it all out

    原先說出賣日日賞會員資料,還可以說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釣。連個人八達通的也賣就實在太離譜了。

    早知日日賞是為了讓做生意的收集資料,所以我沒申請過。
    但個人八達通不是我自己想要的呀﹗是地鐵公司某年說不再發出學生乘車證,當年迫我們一定要申請個人八達通才可以有學生優惠﹗

    何時有條規矩說,我要地鐵的學生優惠,就要給資料八達通公司賣﹖

    ----------------

    《鋼之鍊金術師FA》的結局也到了。雖然不是最後一集,不過「打敗大魔王」也算是「終結的開始」。

    (如果學事旦台劇集的話,早一個月前就算是「結局篇」啦﹗用得上這個騙師奶的名號。)

    看了這一集(是錄影了再看啦),倒是令我當晚就睡不著。因為浮現了幼時的怕死想像。

    很久以前提過,在書中讀到「人死了之後沒有任何感覺」後,就很怕死,覺得死亡令一切都變得沒意義。(甚至產生希望得到諾貝爾獎從而「不朽」的小孩子狂想)
    雖然說並不很想「生存」,但也無法面對「死亡」,這才是終極的矛盾

    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何那麼多人需要宗教,因為人死如燈滅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每一次我想起就會覺得恐懼、無奈,甚至失眠。
    宗教給人來世的想像,無論是真是假,總算令人心裡沒那麼難過。

    燒瓶裡的小人最後那句「我只想知道世界的一切」,頗能反映在下的心理。

    (Envy Revealed,鋼之鍊金術師FA插曲)(播放完畢)

    只是「當了皇帝想成仙」,這個由荷恩漢的血製造出來的小人也是一樣,得到永生之後還想把「神」吞下肚。
    除了純粹的好奇心,人還因為恐懼,所以想掌握一切。

    但片中的「神」說,祂其實就是「真理」、就是「世界」、亦是你自己。你不可能吞噬世界、亦不可能把自己吞下肚。所以這樣做注定失敗。

    (在網上先見到漫畫版結局,似乎處理得比較好。
    電視版比較強調逆轉煉成陣和艾力克兄弟的作用。)

    荷恩漢擺明是「嫌命長」(永生對他是種折磨),最後終於得以一死。我們呢﹖
    我們既把握不到「永恆」,亦把握不住「現在」。

    我甚至不知道生存的意義是甚麼。(當然生物學上的意義我可以動輒吹千幾二千字出來)
    說「盡量令我生存過的世界,變得比我不存在的世界更美好」,聽起來很謙遜,但其實也很無奈。因為就連如此卑微的事,也未必做得到。

    如果愛德華放棄了自己的真理之門,可以把弟弟換回來……
    那麼,我們又可以怎樣呢﹖

    (為了不太張揚被人掛掉,找個沒那麼清晰的版本)﹕



    《Let it out》
    作詞:福原美穂、作曲:福原美穂、山口寛雄、編曲:安原兵衛、歌手:福原美穂 (TVB譯本)

    Let it all out, let it all out

    強(つよ)がらなくていいんだね
    tsuyo gara naku de ii n da ne
    不用故意逞強了

    誰(だれ)かが描(か)いてった   壁(かべ)の落書(らくが)きの花(はな)が    揺(ゆ)れる
    dare ka ga kai te tta   ka be no raku gaki no hana ga yureru
    某人畫了 在牆上塗鴉的花 隨風搖動

    自分(じぶん)らしさなんて    誰(だれ)も分(わ)からないよ
    ji bun rashi sa nante, dare mo wakara nai yo
    什麼的自我作風 是誰也不知道的啊

    長(なが)い長(なが)い道(みち)の途中(とちゅう)で  失(な)くしたり 拾(ひろ)ったり
    nagai nagai michi no tochuu de  nakushi tari, hirottari
    在漫長的道路的途中 有時會失去 有時會重拾

    急(きゅう)に寂(さび)しくなって    泣(な)いちゃう日(ひ)もあるけど
    kyuu ni sabishiku natte, nai chau himo aru kedo
    有些日子會突然感到寂寞而哭泣

    涙(なみだ)も    痛(いた)みも    星(ほし)に変(か)えよう
    nami da mo itami mo hoshi ni kaeyo u
    不論是淚水或痛苦 都將它變成星星

    明日(あした)を照(て)らす    灯(あか)りをともそう
    ashi ta o terasu akari o tomoso u
    點起照耀著明天的燈光

    小(ちい)さな手(て)がざして   ふたりで作(つく)ろう
    chii sa na te kazashi te futari de tsukurou
    舉起幼小的手 兩人一起創造

    星屑(ほしくず)を    強(つよ)く光(ひか)る永遠(えいえん)を探(さが)そう
    hoshi kuzu o tsuyoku hikari e ie n o
    探找星塵和發出強光的永遠

    さよなら    いつかは來(らい)るかもしれない            
    sayonara itsuka ha kuru kamo shire nai
    也許說再會是時刻 終有一天會來臨

    季節(きせつ)はそれでも巡(めぐ)り巡(めぐ)ってく                     
    kise tsu ha soredemo meguri megutteku
    即使這樣 季節依然會不斷循環

    小(ちい)さく迷(まよ)っても    歩(ある)いてく                      
    chiisaku mayotte mo aru i te ku
    就算有點迷惘 也要踏步向前

    君(きみ)と歩(ある)いてく                                  
    kimi to aru i te ku
    與你一起邁步向前

    それだけは変(か)わらないでいようね                 
    sore dake ha kawara nai tei you ne
    只有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

  • 既然《明報月刊》不刊出來,那麼我就自己貼了﹕

    回曾瑞明兄論智慧設計論

    —方潤 (中學圖書館主任、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畢業、「香港科學教育關注組」成員)

    曾兄的〈科學堂從來沒有安靜過〉於本年六月號明報月刊中刊出,告訴大家讀哲學的人如何看這場「創造vs演化」的爭端。不過本人認為曾兄的了解似乎略有偏差,特此回應。

    1.    曾兄說法官不是科學家、亦不是科學哲學家,未必有資格判斷智慧設計論不是科學。法律制度正正要求法官作判斷,如果不是專家就不能判決,那麼現代案件牽涉那麼多不同專業,法官豈不是只能束手不判﹖何況法官也不是獨斷獨行,曾兄引述的2005年多佛案中,就有很多專家出庭作證。專家甚至把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的教科書逐句比較,指出兩本書內容幾乎相同,只是所有提及「神」的字句都改成「設計者」而已,由此可見智慧設計論真正目的只是「掛羊頭賣狗肉」,迴避「宗教」名義去傳播特定宗教(即基督教)的教義。法官就是根據這些專家的意見去判定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不是科學。(簡介見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科學人》2009年2月號,由Glenn Branch和Eugenie C. Scott撰寫的專文討論)

    2.    曾兄以《聖經》與《物種起源》相比,似乎意指達爾文的書在生物學中有如同《聖經》的至高無上地位、不得挑戰,但這跟科學界的實況不同。如同很多物理學家都想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一樣,歷來都有很多生物學家對達爾文的理論提出質疑和修正。中村資生的「中性突變論」、古爾德等人的「間斷平衡理論」和道金斯提倡的「基因選擇」就是當中顯例。就算不看今日的「演化綜合理論」,就是達爾文當時也有拉馬克「用進廢退說」與之相頡抗。重點是,雖然這些學者對演化的理論和模式有不同意見,但這些學者全部都同意「演化」是事實。現有證據都支持生物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這是學界共識。質疑和修正舊理論是健康正常的科學過程,跟懷疑「演化」現象本身是兩回事,但後者正是智慧設計論者經常對一般大眾製造的假象

    3.    曾兄引Monton Bradley,指智慧設計論就算不正確,也不等於不科學。又舉例說牛頓力學有不足,但仍可在課堂教授。牛頓力學背後的假設(空間和時間絕對)雖然有誤,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已經足夠準確,甚至發射火箭登陸月球也可以。只有去到極微小的粒子,或者極高能的狀態之下,牛頓力學才無法描述。牛頓力學實質上可以被視為相對論在低能量狀態之下的簡化版,所以值得在課堂上教授。反之,煉金術這類已被推翻的「前科學」,現在科學堂中也只會當科學史輕輕帶過。既然已有現代化學,難道還要學生花時間學習煉金術嗎﹖更大的問題是,智慧設計論本身就不是「科學」,更沒理由浪費科學堂的時間。

    4.    曾兄又引Thomas Nagel,說不承認設計者的人「必須解釋為什麼沒有設計者的信念比有設計者更科學」。近現代科學,抱持的是自然主義的世界觀,解釋自然現象時只以自然原因解釋,而不牽涉神明這類超自然因素 (必須留意這不等於科學家是無神論者)。原因很簡單,試想像天文台台長如果公開說「是次颱風之所以突然轉向,是因為上帝介入的關係」,你會認為他講科學還是推卸責任﹖神明超乎物質世界,神力是無法解釋、亦無法驗證的。科學研究正在於揭示自然的奧秘,如果遇上未能解釋的難題,就推說「那是上帝故意設計的」,這等於是思想上的躲懶逃避,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應有態度。不明白的東西統統以「上帝」解釋,那根本就不需要搞科學研究了。
    倒不如把Thomas Nagel那番話反過來說﹕認為智慧設計論是科學的人,應該解釋為什麼有設計者的理論可以是科學。
    (當然,有人可能推諉說設計者未必是神。但就算是外星人,只要你不接受演化的話,最終總要有一個自外於宇宙的創造者去設計最初的生命。)

    5.    曾兄說「智慧設計論是錯的,不可信的和它並不科學根本是幾個不同的指控,但我們卻總愛混合一起來談」,但科學界一直都批評它不是科學、只是宗教教義的代替品。主持人類基因組研究的科學家Francis C. Collins是一位基督徒,其著作《上帝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God)便明示他接受演化論,並認為智慧設計論既非科學,亦侮辱信仰。(假如智慧設計論是真的,Collins認為這等於說上帝是一個笨拙的設計者,不能在太初訂立永恆有效的創造規則,要多次介入之餘還設計出一堆多有錯漏的產品。)

    6.    至於波普的「可證偽性」和(孔恩的)「範式轉移」,的確不是被所有人接受的科學定義。2005年過身的著名生物學家Ernst Mayr,就在其著作《看﹗這就是生物學》(This is
    biology)中聲稱生物學的知識有「演化」,但沒有「範式轉移」。可是,無論我們採取哪個「科學的定義」,一個科學理論都總會加深我們對大自然的了解、可以指導未來研究的方向、和預期未來應該會發現甚麼證據。例如因應演化論我們可以研究甚麼性狀會影響個體的適應能力,我們亦可預期遠古岩層中找到的化石種類應比近代為少、不同生物之間應該有共通的生化機制、基因語言等等。但Collins就認為「智慧設計論」欠缺預測性和指導作用。如果你認為「智慧設計論」是科學,請問它除了告訴大家「特別創造,無法解釋」之外,對科學研究帶來甚麼好處﹖科學界為何要接受這樣的理論﹖

    7.    固然有部分支持智慧設計論的是科學家,但他們支持的不代表都是科學,就正如牛頓也沉迷占星一樣。他們往往熱衷於向大眾宣講「演化論不可信」,卻懶於做研究去支持智慧設計論。普及書刊出了不少,但設有同儕審查(peer-review)的各大學刊,編輯都表示未曾收過支持創造論或智慧設計論的論文,那些人充其量會投一些質疑演化理論的稿件而已(如前述,質疑舊理論是慣常的科學活動)。正如費曼和沙根這類大科學家早已指出,只顧自行向公眾說教,不願接受科學界的嚴格審查,卻聲稱科學界排擠他,這是偽科學的共同特徵

    8.    曾兄最後提及「政教分離」問題。若然香港容許宗教團體收受政府撥款辦學,那就不可避免讓學校傳教。我們擔心的是有個別學校和老師,以魚目混珠,在科學課堂上把創造論和智慧設計論冒充科學傳授,誤導學生。學校要教授所屬宗教團體的創世觀點,大可安排於宗教課教授。只要科目範圍分清楚,學生才能真正自由地接收資訊和判斷。

    聖經教導,教徒應當誠實,不能作假見證害人。很多基督徒科學家都能把科學研究和宗教信仰分清楚。把科學和信仰混為一談,只會製造出偽科學。就讓上帝的歸上帝,科學的歸科學吧。

    (又﹕香港大港的理學院院長應是郭新教授,David Dudgeon是理學院屬下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s的教授。)

  • Yeung Mook Kuk: Rotten Theology

    這本書其實在圖書館已久,昨日我才有空借來看﹕

    楊牧谷《壞鬼神學漫畫版 1﹕創造論的核心》,香港﹕更新資源,2000

    是囉﹗創造論的本質是討論神和人、人和世界的關係,而不是討論生物在物質層面的起源過程。如果教徒都知道這一點,還跟科學家鬥來幹啥﹖

    更有甚者,把「創造」、「感恩」掛在口邊,但心裡其實就異化了,躲在儀式中逃避上帝,那又對教徒的成長有何益處﹖(於是繼續壞鬼到今日﹖)

    書好看,又是漫畫,奇就奇在這本書從沒在「老師好書推介」中被推介過。
    如果我不是非教徒,不想在學校講神學的話,會自己去推介囉……

    ---

    雖然,也不全然認同楊牧谷的話,例如他說「信則有不信則無」是中國文化中低級的宗教思想。我倒覺得剛剛相反,是看透了諸法皆空的高度文明,才會有「信則有不信則無」的洞察。

    楊的論點本身很經典,就是認為「信則有不信則無」否定了客觀性,如果神是客觀存在的,那應該是「無論信不信,有則有,無則無」。問題是,神這一類概念正正是無法客觀地驗證,我經常用這個例子﹕

    你是信有鬼神的話,就算風吹草動,你也會認為是神差鬼使。
    你是不信鬼神的話,就算眼前見到上帝,也只會認為是幻覺。

    「有神」與「無神」的分別,並不在於客觀驗證,而在於「世界觀」,這是一個人如何詮釋世界的根本方式。就如楊牧谷一開首提到的「理性觀」與「感性觀」一樣,是無法以現實證據說服的。

    正因如此,所以「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句話,並不是討論鬼神是否客觀存在,而是指出「信」與「不信」兩種詮釋角度,全在乎個人選擇。你選擇「信」就以「有鬼神」詮釋世事,選擇「不信」就以「無鬼神」詮釋世事,止此而已。

  • 徐承恩兄﹕

    「美國的基右與香港的基右縱有不少令人討厭的相通之處,它們基本上卻是兩種不同的群體:一個立志要做King maker,另一個則心甘情願的做Ass licker。」

    一個教徒的感嘆﹕

    「基督徒這個名字,在外界原來咁乞人憎。基督徒成為特權階級,某些社福機構和辦學團體是基督教和天主教附屬的,申請政府公帑,但只請基督徒。
    昨天有社工朋友表示,有些想入社福界和教育界的朋友們,必須假扮基督徒,返教會,以增加搵工機會。亦有個案是因為不是基督徒,所以在社福界生存,不能同工同酬……工作能力和使命感真的與洗禮與否,是否信教有關係嗎?這是很嚴重的宗教歧視的行為。
    再加上普遍基督徒的反同志立場,亦令公眾十分反感。某大教會為維護教義傳統,把同性戀污名化,並介入政府,以政策控制他人自己,令人齒冷。外界給予基督徒一個新的稱號,稱作『耶能(2聲)』。
    昨天的金句係:『阿sir你咁好人,點會係基督徒?』
    以前基督徒給人『好人』的形象,現在基督徒卻是令人憎厭……」

    (方按﹕如果現在傳媒上見到的教徒,都是甘浩望神父那一類,而不是現在上鏡最多的那些,誰會覺得基督徒不是好人呢﹖)

    羅永生﹕從全球性的保守主義運動看香港的宗教右派

    「他們對聖經教義其實只是選擇性的緊隨字義(selective literalism)。而甚至為了和其他保守主義力量結盟,又或者為了有效地打擊社會上的敵人,他們甚至可以策略性地把某些教義和信仰原則束諸高閣。例如他們為了打擊同性戀,他們在國際上可以和伊斯蘭教的保守派聯成一線,為了支援共和黨親以色列的中東政策,他們又會和猶太教站在同一陣線」

    ---

    南華早報﹕蘇建仁—香港是華人文化中心

    「香港电台于2009年12月启播、不久前播毕的节目《华人移民史》,可说是继《杰出华人系列》后,港台又一次面向全球华人的大制作。事实上,这恰恰展现了香港在全球华人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环顾历史,一百多年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香港总是扮演全球华人中介地的地位,如今虽已回归12年,此角色并没有淡化。」

    ---

    以下內容可能令人驚嚇,需要時請尋求家長/師長指引。

    前所未見的圖片,值十個「珍」﹕
    (科學月刊﹕眼見為憑—人類排卵作用)

    (讀 bio 既人係略為變態少少,食飯時講屎尿屁血人體內臟都毫無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