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 discoveries channel

    [發現頻道]

    跟讀教育的同學一起吃飯。(雖然不知應該說是慶祝新學年開始,還是悼念暑期結束)

    發現原來我的同學受到「詛咒」,出外遊行不是碰上地震、南亞海嘯、就是台灣風災。
    (雖然更厲害地,他們絲毫無損、逢凶化吉,值得還神。)

    發現原來很多人有興趣知道我的家事,而且好像我說得還不夠多。所以兩次提及老爸,兩次都有朋友迴響,還會跟我說﹕「上次你話阿爸點樣話﹖」。

    難怪八卦雜誌是最受歡迎的雜誌,《讀者文摘》如果改為說人家爸爸的事,相信就不會淪落到申請破產保護。當然要賣得就唔係講我老豆既事啦。

    發現原來有些人一見到「敝樣」就會發笑。
    早知我都去跟黃子華做「棟篤笑」,再不然跟人渣同學爭做戇豆先生

    又發現原來不只老媽和親戚,現在竟然連同學也會催你「快D拍拖結婚」的。

    不過其實我o岩o岩睇完黃子華棟篤笑之《兒童不宜》,請看倌留意31:20後那段「陰謀論」。
    (當然,睇完最好去買,各大影碟鋪有售,像黃子華這種有內涵的表演絕對值得支持)
    身為老師,其實我也經常叫人「結婚生仔」,所以同學們的意圖也就昭然若揭啦。

    (題外話﹕原來曾蔭權很支持香港教育界)

    為了解畫,免得被人以為我好男色,唯有再一次簡介「情史」。
    於是本來開完長會、倦得要死、幾乎睡著、快要結婚的某同學,突然變得很精神。(人的好奇心真厲害,勁過咖啡因)

    雖然也「自我解剖」過很多次,但要我寫文其實輕鬆過說話,因為不用對著人。一對著人我就覺得不自然。
    之後,進修完輔導的同學開始「輔導」我。(我不是中學生啦 ,何況要知道醫生是最差的病人,老師也不是好學生)

    雖然自閉,但自問不是「識唔到女仔」那種人。(反正這裡也有女看倌的,雖然她們對我未必有那種興趣,就算有也不可靠,早就有《活動辭書論》這篇結論。)
    只不過覺得自己「感情有缺陷」,不適合談戀愛、共同生活,也就免得傷心後悔罷了。這不是甚麼複雜難明的事,其實就像你們結了婚也不敢生孩子的心情一樣罷。(雖然他們可能只是為了反政府,但等到妳們想生的時候,就差不多生不到了)

    生性悲觀是必然的,早就說除了「浪漫」、「花心」之外,雙魚座的所有優缺點幾乎都適用於在下身上。(常說﹕雙魚座和亞斯伯格症是認識方某的兩個關鍵詞)

    常常預期,在未來這幾年,事業會遇上很大的問題。但要如何應付,我完全沒有頭緒。

    「輔導同學」問我﹕「究竟你做甚麼事會覺得快樂﹖」

    是呀,「人生目標」這類東西的確很重要。(更何況黃子華說沒有人生目標就過不了「鐵達尼極限)
    但我不是早就放棄了走學術的夢想了嗎﹖(做人要有點自知之明)
    我想做圖書館,已經在做了啦﹗(之後有甚麼事情會發生,我也說不準)

    做甚麼事情會快樂﹖
    看一本好書,快樂﹔寫一篇好文,快樂﹔有人欣賞,快樂﹔有好的回應,快樂﹔
    看了好展覽,快樂﹔打機,快樂﹔下棋,快樂﹔跟朋友見面聽聽消息,快樂﹔
    看好的電視節目,快樂﹔看AV也可以很快樂。咁又點﹖

    跟娶老婆過人世有關係的嗎﹖(一起看AV﹖)

    想起另一邊廂,化學君說如果方某是女生,也許會很像長門有希醬
    聽完除了 O 嘴之外很難有甚麼反應了……

    (註﹕真正的「發現頻道」叫「Discovery Channel」)

    -----------------

    [出口轉內銷之宗教與信仰]

    柑.路﹕迷信基督教 (先旨聲明﹕作者是個教徒)

    > 信徒要接受信仰當中不能單純以理性解釋一切,信仰不是科學,不能做實驗去證明其真實。信仰是屬靈的,是要用心靈去接觸

    多些教徒明白這道理,就不會去搞偽科學和科學家玩泥漿摔角,不如留些心機多去照顧有需要的人好了。

    euyak﹕謬論收集處(1)(2)(3)關於基督教,或者,宗教

    其實林以諾是個令我很難理解的人。
    他搞棟篤笑(好唔好笑唔關我事,反正我寧願睇黃子華),似乎應該好有幽默感。

    但係呢幾年來,佢果個「阡陌社區浸信會」又每年萬聖節都要登廣告,叫人唔好畀細路去玩,話萬聖節係拜撒旦云云。

    大佬,細路仔去玩o者,邊鬼個得閒拜撒旦呀﹖唔通著住件「月入不足十四K」就等於崇拜黑社會咩﹖
    做棟篤笑既人,畀D幽默感好冇﹖

    (後話﹕雖然其實我一點也不喜歡萬聖節,我覺得扮鬼沒甚麼好玩的。)

  • 去青衣城借一副棋給朋友,然後去看看商場。

    三聯櫥窗放了本《香港法概論》的新版本,待我想看看應否買回學校的時候,翻了整間三聯都見不到。(就只得窗檯那本﹖)

    見到一疊美味天使寫真集(即是甚麼春卷腸粉那些),本來我也有興趣看看(色心又起 )。不過對於無法試讀的東西,總不大有信心(而且仲鬼死咁貴)。
    我不是那種見到女生會忘記老豆姓乜的人來的……

    然後行去唱片鋪望望,本來沒期望,但找到 Yui 的《Again》大碟

    (敬請認明封面﹕左邊的只有 CD,賣$49﹔右邊的連 DVD,賣$59。)

    不過跟 Sony 賣的大碟不同,這張大碟的日文歌詞,沒有中譯本的。

    --------------

    [出口轉內銷之性別與政治]

    世澤﹕有些事比o靚模邪惡得多

    所以我成日話大家要搞清楚,香港唔係一個男女平等社會,而係一個「女權」社會。

    男人被視為道德上的次等公民。所以有野一定係男人衰,男人踩女人唔得,女人就點踩男人都得。上次Tampo虐待男人果個廣告,如果性別調轉,一早畀人投訴到飛起。

    所以《港男》玩意淫取悅女士,是沒問題的。
    o靚模意淫取悅男人,是十惡不赦。

    電鋸﹕

    (胸前兩片肉的大小/真假)這根本不是美學,而是生理學或醫學。

    香港的原教旨思想,只會把人變成只有最低層次最簡單思考的機器,把所有東西都還原為物質和道德二元。
    最後的結果是,總之男人見有波就扯旗,女人見有錢就起痰。

    電鋸﹕Quality of life

    「我們的社會只講利慾、口慾,求得如何不道德都可以。合法的巧取豪奪,更是這個社會所鼓吹的。……政府叫我們不要多看色情暴力物品、少吸煙飲酒,但卻鮮見政府告誡我們貪財的禍害。」

    所以袁小姐o係城市論壇先講得出「書商呃人只是營商手法問題,o靚模影意淫相就係道德問題」。
    呢種諗法係有好深既社會基礎,非只袁小姐一人之問題。

    諾韻﹕有想法的人生

    「20/80的確是真理--企業以20%的攢錢生意,「供養」80%沒盈利的業務(所以不要一味罵出版社出版o靚模寫真,分分鐘,是o靚模在「供養」文人)」

    有些人不願意接受現實的,例如香港有多少慈善機構依靠馬會的賭博收益運作。

    Tommyjonk﹕回陳同「給Stephy打打氣」,兼談普教中的誤區

    普教中只會令學生寫出另一種別字——普通話同音的別字。而且廣東話有九聲、普通話只有四聲,同音同聲調的字,只會更多。

    所謂普通話跟白話文相近的「好處」,也不過微不足道。否則天下文魁,全都出自北京。

    庫大﹕給單身女士看的Act like a lady, think like a man

    大體上說得不錯。

    不過在這個時代,要男人講 goal,其實也不易。
    你說作者是web1.0,沒錯。但「男人要有 goal」也是工業社會的概念,只有在一個職業穩定、而且科層架構清晰的環境,在有 goal 可言

    當然,如果 goal 不是指事業,而是「我要三十歲前去一次歐洲 / 學識日文」就另作別論。
    不過女人介意呢D野架咩﹖

    林忌﹕BNO與英國國籍最新討論

    這樣對英國其實很「著數」,因為只要一直拖下去,BNO持有人死了一個又一個,BNO又無法繼承,總數只會越來越少。就算有一天真的把BNO全變英籍,人數也會很少(就像居港印巴裔),不再令英國人覺得有問題。

    --------------

    心湖淬筆﹕醫療保險,不太保險

    「Naomi Klein在The Shock Doctrine指出,新自由主義的公退私進之所以得逞不是靠市場力量,而是靠國家機器的鐵腕敉平民眾的反抗。在新自由主義業已入心入肺的香港,反抗零星索落不值一提,國家機器擔當的角色由是更進一步:為資本家製造商機。……危機和商機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用長工時令你過勞易病,用公營醫療的卸責令你光顧昂貴的私營醫療以致破財,用貧富懸殊導致你承擔不來醫藥費,這些才是真相。」

    心湖淬筆﹕走在另一條苦路上的基督徒,或香港人

    「從膨脹到萎縮,抓不著大社會的經濟和政治,只得緊抓自己的小家庭不放。於是,政經雙失的香港基督徒轉向了所謂的『家庭價值』,透過管束子女重拾小小的權力快感。

    基督教右派近十多年來所向披靡,其群眾基礎正是中產信徒的深層焦慮,而不是他們聲稱的世風日下。香港社會不見得比過去更加開放,左邊的蔡志忠漫畫與右邊略帶鹽花的余過《四人夜話》小說比翼齊飛,這個光景在八十年代的明報副刊天天出現,如今簡直不能想像。今天,我們有的是投訴教科書印有『放屁』二字會教壞細 路的家長,還有投訴劇集包含校長召妓劇情的明光社董事朱景玄校長。

    問題是,為甚麼直到現在才焦慮呢?基層市民一直面對經濟無力政治去權的苦況,那可不是九八年東亞金融風暴或去年金融海嘯之後才有的事,卻從來勾不起基督教界連開逾百場大小討論會的意欲。即使是甚囂塵上的「家庭價值」,也不曾多顧中港家庭對團聚的渴求。對金融海嘯的異常關注,恰好揭示了基督教界階級所屬。

    公牛擠奶﹕意識有罪

    「袁彌明老師說,她反對的不是o靚模,而是媒體利用她們助長不良風氣。這話聽起來就像某些梅窩人說不反對正生,但是堅決不能讓正生搬進來梅窩。」

    「所謂的『不良意識』就是基於一種不宣自明的默契,挑逗從來都是雙向的。牙膏滴在胸上,如果還隱藏甚麼別的含意,那必須是看的人事先明白的。」

    如果意識是有罪的,那麼最重要不是寫真隱藏了甚麼沒有表達出來,而是你居然讀出來了

    曾志豪轉載長平﹕九零後有多墮落﹖

    「如果我们认为下半身的问题,比上半身的问题更严重,那正是我们的教育缺陷。」

    科學松鼠會﹕歪經環境新聞090725

    「据网易的统计,中国经媒体曝光过的癌症村,已经近百……癌症村正在燎原,癌症村正在包围城市,我们已经看到癌症乡的出现,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看到癌症市,癌症省……噢耶,以后我们可以就地玩《生化危机》Live版啦。」

    世澤﹕迷信名牌的編輯準則

    「這人根本是中國學者,他的學士和碩士都是北京大學,2007年才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而他的研究範疇更不是族群關係。亦因這個緣故,所以他不知南洋子弟根本生活馬來化的問題,更不敢提李光耀敢於打擊華裔沙文主義分子的狠事。」

    庫大﹕CCTV的山寨版蠟筆小新﹗ (抄到冇朋友)

  • [近日看的幾本書]

    看了《文明之網》,但筆記恐怕寫不完,先寫幾本看完的書。

    中國—練乙錚文集1》,練乙錚,香港﹕天窗,2008

    圖書館的。我買的時候,還未有《香港書獎》提名,更不要說得獎。

    練生的文章,算得上是信心保證,分析都是四平八穩、不走偏鋒。
    這本對中國的分析亦然,無論是以經濟學看中共、中蘇如何漠視恩格斯對共產暴力革命的「修正」(更漠視當時股份制的成功而勉強要全國變成一大合作社)、對北京奧運的分析、李登輝被中共迫到搞台獨等……都很適合放在「現代中國」作參考文章(這正是我買的理由)。

    唯一令我不太滿意的,就是也許為了令大家放心一點—又或者讓北大人放心一點,練生多次重申相信中共建政前「搞民主」的誠意。在下卻不以為然。
    「共產黨靠唔住」不是今日才知,否則當年中共建政不會有那麼多人逃離(當時來香港的,不盡是資本家,我爸也是解放後不久被大姐帶來香港的)。根據共產黨核心的鬥爭思想,對異己的「統戰」向來只是羈縻手段,目的始終是奪取最高權力,那又何會有「誠意」可言﹖一旦奪得大權,怎會不過橋拆板﹖
    共產黨如何透過挑撥和幕後控制搞土改,已有資料傳世。《李光耀回憶錄》也提過共產黨控制群眾運動爐火純青。由是觀之,有何「民主」可言﹖
    「搞民主」只為了反對蔣介石。當時「我」手無權、但民心向「我」,搞民主有利可圖。到雄霸大陸,搞民主變得礙手礙腳沒有用了,還搞來幹啥﹖

    當然,要跟共產黨「又傾又砌」,要在不發生暴力革命的情況下推動民主,承認當權者的權威是難以避免的。不過要相信中共,未免是太傻太天真。就像《浮桴記》裡中央政策組同事對練生的形容﹕「你書生氣」。

    (當然,你可以說方某更書生氣,既不信中共又希望它搞民主改革。
    只是,你信它和不信它,又有何分別﹖你信它它就會搞民主,不信就不搞了麼﹖)

    圖解政治學》,王保健,台北﹕書泉,2008

    買書不能只看宣傳品的又一教訓。(不過很多時候無法避免)

    講政治通常予人「很悶」的形象,不悶的通常就是諷刺、嘻笑怒罵之類(當然不是沒有,例如陳健民和徐承恩兄那本《一國兩制》就短小精要),所以一本易讀的政治概覽入門書,對學校圖書館應有必要。

    看到這本書的介紹有政治各方面的圖解介紹,應該不錯,所以就買了。
    怎料自己借來細看,發現這本「圖解」其實並不好讀。(請留意,在下已經是不覺得政治書「悶」的人)
    書背提到台灣的公職人員資格考試,這本書可能是為此而出版的,內容感覺上很像「會考精讀」。都是一堆要點重點,而且右頁的「圖解」有時跟左頁的「內文」沒甚麼關係,於是圖解看來像是講義投影片似的,並不見得容易理解。

    我仍在等待一個適合學生看、有趣的政治概論。

    心經與生活智慧》(增編版),潘宗光,香港﹕中華,2009-4(增訂二版)

    前陣子買來研究心經的兩本書當中,較易讀較薄的一本。

    確實是很易讀,讀了幾小時就讀完了。除了生活化外,對佛家的教理也有握要的解釋,非常容易理解。有些看不明白的句子,看潘教授解釋,亦覺得粗通了。對於想開始讀《心經》的人,這本書應該很值得讀,可作入門。

    不過,因為要簡單、易讀,有很多更仔細的討論或源流,就沒有包括在內,亦無法對其解釋作詳細的論證。
    更詳細的流源、梵文論證,就要待有時間再讀《圖解心經》了。

    ----------------

    Julian﹕被放逐的事實,和人

    「看過何謂「小股東」,再看看何謂「不利」。股價不跌,根本談不上不利股東。領匯勞資糾紛仍然鬧得沸沸湯湯的七月三日,其股價是17.16;在宣佈保持三更制的七月六日,收市價升到17.34;到了今日,甚至升破18元(準確來說是以18.12收市)。伴隨工人福祉而來的不是股價下瀉而是股價上揚,現實的鐵鎚徹底粉碎了「不利」之說。

    保安工友的薪金,對於領匯的營運果真舉足輕重?在領匯全年二億三千六百萬元的員工開支裡面,當中11.74%是它十二個董事的酬金,每人瓜分了約百分之一的員工開支。險些被裁減的那六百位停車場保安員,他們的人工與董事相差逾三百倍之譜。形象化地說,就是炒掉兩個董事,可以救回六百人的飯碗

    為甚麼《明報》不考慮這種表述方式呢?或者不敢碰高層薪金才是「在成本控制策略上輸了一仗」。董事中薪水最高的領匯CEO羅爾仁,正是提出三更轉兩更的始作俑者,這個決定甚至未經其他董事同意即草草上馬——假如領匯當真「未來營運不明朗」,這個「不明朗」會否來自管理既混亂又欠透明,而不是蘇偉民一口咬定的工人抗爭」」

    「這不是個別例子,《明報》向來比其他大眾報紙更喜歡把股市新聞放在頭條。《明報》以中產家長報自居,它針對的讀者是不會領綜援的,不會申請公屋的,不會被警察欺凌的,不會天天面對工傷威脅的,也不會在領匯的停車場當保安。它想像的讀者是有學位的,已婚的,有子女兼擔心他們升學就業文娛康樂的,有車有樓有股票的,而且,極盡自私。何謂自私?縱是中產,親友裡頭有人當清潔保安亦屬尋常,報導把股民利益放在基層工友前頭卻不覺得會觸怒讀者,即是說報館認定它那些「股民讀者」寧顧股價起跌不惜斷六親了,這不是自私是甚麼?

    Leona﹕讀懂男人心,港女好出嫁

    「Steve Harvey是個資深電台與電視節目主持人,多年來見盡大都會男女的貪嗔癡,發現不少兩性煩惱,癥結在於女人把男人想得太複雜。他清心直說,謂男人其實好簡單,若妳找到竅門,不難水到渠成。」

    「要知道一個男人是否對你認真?請留意三件事(3Ps):他有沒有和妳出雙入對,把妳們的戀情公諸天下(Profess)?他是否願意赴湯蹈火,令妳得到物質上的滿足(Provide)?他能否盡一切努力保護妳,不讓妳受委曲(Protect)?達不到以上要求的男人,不必猶疑,換畫吧。」

    網友azerodiscovery留言﹕

    「其實,一個男生做到這個3P﹝不是那個3P,大家明白啦...﹞,他對這個女生是超認真,只有初戀﹝或是第一次認真拍拖﹞和真的打算結婚的那個才會這樣做。
    要是做了這個3P但結果災難收場,就算不變成永遠的落難,但以後叫他再付出這3P,他會越變得慎之又慎。

    (方按﹕愚以為provide這個應按一般生活所需理解,否則會落入港女喜愛「食人隻車」的思維誤區。現代男女平等,物質滿足早就不能再靠男人,其實其餘兩P更為重要,就算男人用來評量女人也可以的。)

  •  

    星期六寫了文之後,開始想不正經,然後電腦突然死亡。
    可見連個天都要我多看reading準備做功課……

    那個令人想大呼其名的電腦公司,星期六日電話熱線暫停服務。
    到了星期一,打了去之後,電話錄音說我的電腦已過了保養期,不能轉駁到服務員﹗

    結果我要回了校,再上網才找到服務員……

    -------------

    學校太忙,想記下的也沒時間寫。

    純粹轉貼一幅圖,十分「方潤」的亞斯伯格式煞風景對答﹕科學的浪漫—關於鳥類

    忽然發覺,首中文版主題曲,相當之「六四」﹕

    陳奕迅《不死傳說》

    若被傷害夠,就用一對手,痛快的割開 ,昨日詛咒。
    入夜等白晝,剩下傷痕開始結焦那胸膛。
    城內,快要變作困獸鬥,人人尋仇赤腳走﹗

    天黑黑,聽朝世界到處也哭了。<----------------(廿年前的場面)
    無盡處,充斥了太多紛擾。人類這麼渺小。

    這一刻,身邊看到振翅那飛鳥。<---------------(黃雀行動﹖)
    無懼怕,高飛去發出光輝。長夜在那方照耀。<-----(廿年無間斷燭光晚會)

    是你,伸手拉我高飛,<-------------(鄧小平、真理標準討論)
    到高空最高點,再掉下這地。<--------(反自由化、胡趙下台)
    然後我,高聲講,我非貪心怕死。
    可惜得不到轉機,只得忐忑的心,永遠傷悲。

    若被傷害夠,就用一對手,痛快的割開 ,昨日詛咒。
    入夜等白晝,剩下傷痕開始結焦那胸膛。
    城內,快要變作困獸鬥,人人尋仇赤腳走﹗

    -------------

    沈旭暉﹕從六四20年看「外國勢力論」的20個悖論

    必看。

  • 有冇人打算去星期日「六四」遊行﹖
    因為六四正日我要上堂,冇可能去晚會。

    「人生有幾多個廿年﹖仲要向人傷口灑鹽﹖我地已經受夠啦﹗」

    -----------------

    《巾幗梟雄》很多人看(連「上主」重病初癒也要追看,受歡迎可知),亦有很多人說拍得好。不過我就不覺得很突出,反而贊成一個專欄作者的意見﹕只是爛劇太多,有齣正正常常的就如獲甘霖罷了。

    倫爺寫了幾篇討論劇中歷史的文章(甚至有篇揭發慶豐年資本主義階級局限性的),反之亦有人挑了些劇中的歷史錯誤

    我倒覺得劇中的鐵帽子王是否真有其人不算大問題,也可以說是劇情所需(沒有鐵帽子王級數的面子,怎麼救到兩個為太平天國做過官的人﹖),但有些地方其實錯得更離譜。我認為﹕一些需要研究/大學程度才發現的錯誤,電視劇集出錯可以原諒(畢竟這不是紀錄片),但如果中學程度看得出的錯誤也犯上,就不能原諒。(編劇不會連中學也沒讀吧﹖)

    如果要挑「鐵帽子王」,倒不如問為何太平天國的旗幟不是寫專用的「囯」字﹖更離奇的是,為何太平軍入了城,城中的人還可以拖著辮子走來走去﹖柴九甚至拖著辮子去當太平天國的官﹖﹗那條辮貴到道具部捨不得剪嗎﹖

    主題曲倒是頗好聽,不過 Alone in the Fart 喜歡的那幾句太文藝,方某不懂欣賞(連達明一派的石頭記,人人說填得好,我也覺得好,但聽不明),我喜歡的倒是比較直接的﹕

    「世間甚麼愛叫純潔﹖妳甘願化振翅紅蝴蝶。
     飽經挫折、傷口淌血都不至會磨滅。
     世間甚麼愛叫純潔﹖處在絕望仍力竭。
     留守最尾一起,哪怕歷劫。」

    無論愛的是人、是館、是國,都適用。

    (除了「處在」為了協音勉強作了個不存在的詞,變得有點怪。雖然如果唱「身處絕望仍力竭」可能「唔o岩音」。)

    -----------------

    胡兄﹕向梁家騮議員表示敬意

    (還是我家的馬嬲有眼光……有文為證。)

    (親手令四川地震變質的)Tommyjonk﹕廿周年系列,不了情、Kursk﹕二十世紀少年的六四

    Tommy﹕「就是這一小步,讓無根的我們再次承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Kursk﹕「由那一年開始,我們不自覺地都成了中國人,而不是殖民地的小朋友。」

    (方某曾言﹕「這是一種,在時代巨流當中,感受到自己跟國家民族命運相連的純粹感情。)

    電鋸﹕四位一諤

    「所謂的真親建制派,即可能與中聯辦有聯繫的政客,亦與中共同一口徑,不再題(提)起這個民族傷口。因為他們每次發言,都會被解讀成為六四屠殺辯護,繼而激起民忿,曲線支持平反六四。
    我認為此四人應該是真心的相信中共對六四早年的宣傳。……這些西環眼中不值一哂的魚蝦蟹毛沒有更新他們的 database ,借用網民術語,他們來自歐( out )洲,潮左。……中共要求建設和諧社會,社會要的是河蟹,不能再激發敵我矛盾。西環現在或許在盤算,香港市民支持平反六四創新高,這是誰之過?」

    (未必,可參考練乙錚的「忘卻六四、懷疑六四、修正六四」。又想想為何葉國謙會倒豎手指﹖難道他不是真親建制派﹖西環既然說香港有兩套班子,讓那些魚蝦蟹出來刺激市民支持平反六四,自然是它之過。)

    林忌﹕陳一諤又撐眾土共

    「陳一諤既然支持理性討論,我相信全港市民會非常樂意閣下身先士卒,在今年的六月四日,前往北京的天安門發起『理性討論』--如果陳一諤閣下願意,相信一眾網民會非常樂意捐款送你去,不知閣下意下如何?」

    (弱智偉話一畀錢就會變質架﹗四川地震已經變左質勒。我地都係好似送盧武鉉咁送佢一程算啦。)

    人地批評你地,你地就話人地係禁止你發音;你批評人地,就話係有自己的自由!咁點解陳一諤所支持中央政府,要否定日本人「研究歷史」的要求?……網民表達意見你就話人地自覺係「歷史的主宰」,咁禁止人民發聲音的政府呢?禁止人民表達意見的政府呢?你當然有你發表的自由,但唔該唔好把自己被人鬧,就等同人地被人禁。
    『歷史的主宰』就係中共啦,點解連人地日本人的教科書教乜,都要主宰人地呢?係囉,點解日本教科書用另一個角度,你就要嘈人地呢?」

    「即係佢地要擦大陸鞋係佢地的自由,迫我地聽又係佢地的自由,聽完仲要唔可以鬧,都係佢地的自由;然後等獨裁政府奴役人民,佢地就讀書做官,都係佢地的自由。」

    (死光社人士,策略同之)

    舒爾賽﹕亂世多狗o翕

    「我覺得這個肥崽子實在很可愛,還說自己讀歷史,這可真與梁安琪說自己讀law一樣地滑稽。這個肥崽常說要客觀,要有實質證據,要有什麼公開的學術討論,可真是笑死人也。
    最好笑的是竟然這位肥崽大聲講,『班學生無武器,我唔相信囉』,這當真是我聽過最客觀,最有實質證據的說話
    ……試試上百度或中國雅虎搜尋六四,你看看內地防火牆ban不ban你的ip?不過一聽見弱智偉在城市論壇那句『是其是,非其非』,我在暗笑,民建聯的幽靈果然無處不在。」

    「(劉夢熊)你都懂得叫危險駕駛,那當然不是屠城啦,要知道這是交通意外,要不然那司機早就被控謀殺了。……只是說『毁其城,殺其民』而已,不然我們就不會說嘉定三屠,因為既然屠城一次便曱甴一掃光,那何來三屠之多呢?

    世澤﹕福佳的土共議員們

    「劉江華,你投反對票果陣,你記唔記得你當年喺支聯會做乜,你做港事顧問果陣,對住香港電台記者講過乜

    (其實蔣必文可能以此人為模,太平軍一來就剪辮,轉頭清軍勝了又駁假辮揮龍旗相迎,所為無非一字曰利矣。)

    餅﹕On divide

    「如果中國人能容得下體制差異,容易得政治分途,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演進,將可能更快更順利。中國人之間用不著靠一國的枷鎖賴以團結,那是自欺欺人的,那是官員把子女外送,騙汝等小民繼續打苦工做勞傭的手段。英聯邦都分治多少年了?他們各國還能合作起來,commonwealth 於全盛期後的一百年,竟猶有餘光,這是值得中國人學習一下的。
    ……分治並不可怕,那也是政治現實,要更大度地接受,要好好把握,好好採補,少加以強凌,少置以猜忌。這是治本,一天到晚念著大一統,僅僅是夜郎自大,兄弟相鬨,無甚可取。」

    世澤﹕南洋政治的黎明

    (新加坡當然不適合行比例代表制,不要說種族主義,就以內閣穩定性而言,議會內閣制國家都不適合比例代表制
    用多數制選舉,至少人民每次有得揀,而揀出來的又是穩定內閣。

    增加單議席選區是有誠意的一步,而且對行動黨自己也有好處。因為行動黨議員有太長的搭便車紀錄了,要讓他們面對一下選舉挑戰,才算真正的議員

    至於非選區議員這制度,還是太畸形了。只要政府對反對黨鬆綁、增加單議席選區的話,反對黨絕對可以逐漸增加議席。)

    Alone in the Fart﹕前擬題員看通識

    圖書館觀點﹕圖書館(主題)婚禮 (推薦﹗圖書館員的完美婚禮﹗)

    科學松鼠會﹕一張哈勃照片的誕生 (絕非按個掣那麼簡單)、作為「精神鴉片」的宗教 (又一「神經神學/宗教神經學」研究)

  • 上次說

    但 縱觀無線的整體處理,就跟李敏口中的香港傳媒一樣,一貫的偏袒女性(雖然無線這一集似乎已經算最不偏袒的了),問題總之就不是女人的問題, 而是男人的問題。每提一個「所謂的港女問題」,就一定很「平衡」地引用不同人士的「反駁」作結,變成所有問題都像無中生有一般。好像兩種觀點的論爭不需要 debriefing似的。
    就連葉一知那段訪問,也變成予人「其實只係你班男人唔適應女人已經撐起半邊天既事實o者」的印象(你看一知自己寫的文就知道他不是這意思)。
    下星期還有一集港男,恐怕更淪為「港女絕地大反擊」。

    看完「港男」這一集,果然如是,沒有「失望」。

    你只要想想,今次對港男「問題」的處理,跟上次有甚麼分別﹖
    不要說像上一集般,逐個問題去反駁了。在鏡頭之中,港男簡直就像弱智兒童/傷殘人士般,是急需「醫治」的「病人」,就連港男自己也覺得自己很有問題似的。(我真的怕那個Peter之後會被人討伐,說他「影衰男人」)
    我不是說港男沒有問題,而是你自己比較一下,港女那一集有沒有這種情況﹖這不叫處理偏頗叫甚麼﹖

    (當然,寬心點說,也可以說成是「節目說港男有自知之明,港女沒有」。但你認為無線想表達這個意思嗎﹖看的人會這樣想嗎﹖)

    如果說公平,為何被指「要改」的只有男人﹖

    最搞笑的莫過於是那個自稱月入幾萬的「補習社導師」,既然她自己也說得出女性學歷、地位日益提升的背景,那麼妳還執著要一個收入比自己多的男人來幹啥﹖
    說自己「不是要男友多錢,但港男沒上進心」,「上進心」是甚麼意思﹖還不是「名利權」﹖只不過等於說「不介意今日股價,最緊要中長線有升值潛力」罷了。

    難道這一集其實還是在介紹「港女問題」﹖

    「這種『上嫁』的想法對男權社會而言,當然沒有問題。然而,當女性的生產力與男性一樣,甚至比男性還要高,若仍要求男性作為在金錢上照顧對方的一方,便會產生不公平及沒有道理的問題。」—嘉〈港女之誕生

    如果說港男只顧打機,那麼港女只顧看肥皂劇、八卦雜誌,其實真是絕配呀﹗

    ---

    後 話1﹕我懷疑那些有宅魂的人看完這集會抗議,因為 Maid Cafe 擺明是賣「女僕」,怎麼會變成是「女神」呢﹖誰會把傭人當成神仙﹖這樣的報道,恐怕對於改善 Maid 文化所受的歧視,沒有太大幫助。(無線的處理,Maid Cafe 好像被當成美沙酮診所、去的都是癮君子似的)

    後話2﹕至於陶傑,我對他倒沒有意見。反正以他喜歡「窒」人,如果港女那集訪問他,我相信也是一樣的。

    後話3﹕雖然方某常自嘲是「電車蛇」,但是跟「常態」差太遠,所以對這一集沒多少出於「自我防衛」的心理反應。不過這裡可以提一些「方某有感」的項目﹕

    聽到說「把衣服束進褲裡」也被說成問題,我就真的很不滿。畢竟我太習慣於這一條「校規」,不束進去反而覺得不舒服。我不明白「衣服束不束進去」究竟跟一個人「是否值得愛」有何關係,不過如果有人這樣想的話,我也沒興趣為了討好她們而「fea開衫腳」。

    「講野唔望人」算是方某的「問題」之一,但論者很多時候會忽略這是傳統使焉。
    曾經讀過有本譯著,那老外作者就勸他的老外讀者,跟東方人(尤其中日﹖)交往時,不要介意他們不望你。因為西方文化以說話時直望為尊重,而東方反而當成不尊重。當然,這文化可能早已有改變。
    方某當然會繼續以亞斯伯格症患者為擋箭牌。(不慣直望別人、望了也沒表情交流乃此症病徵之一)

    「頭髮有油光」那點更是無聊,例如方某這種油性皮膚,每天洗頭依然有頭油(以致經常有學生問我「係咪 jel 左頭」),這是我的錯嗎﹖

    「唔 jel 頭」都叫有問題﹖你殺死我吧啦﹗世上點會有d咁無聊既擇偶條件架﹖﹗

    還是那句,其實做人無需自卑。與其為外表不如人意自卑,不如為內涵不足而自卑。
    我不會說「港男」沒問題,但有很多所謂的「問題」、很多所謂的「毒男」,只不過是被女權社會「落毒」而已。
    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沒必要把擇偶當成「女方市場」。娶那種要求多多的人,沒幸福的,不要中那些貪得無厭者的計。

    後話4﹕其實還是那句,不論自身,就是為我認識的好男生未得欣賞,我也覺得很可惜的。

  • Talk on "Kong girls", and others

    [論港女]

    星期日檔案以港女為題,難聽點說是炒冷飯,但更難聽的是冷飯其實百炒不厭(因為背後問題沒解決過)。不過也難得可以見到葉一知真人上鏡。

    但縱觀無線的整體處理,就跟李敏口中的香港傳媒一樣,一貫的偏袒女性(雖然無線這一集似乎已經算最不偏袒的了),問題總之就不是女人的問題,而是男人的問題。每提一個「所謂的港女問題」,就一定很「平衡」地引用不同人士的「反駁」作結,變成所有問題都像無中生有一般。好像兩種觀點的論爭不需要debriefing似的。
    就連葉一知那段訪問,也變成予人「其實只係你班男人唔適應女人已經撐起半邊天既事實o者」的印象(你看一知自己寫的文就知道他不是這意思)。
    下星期還有一集港男,恐怕更淪為「港女絕地大反擊」。

    不過,這裡也不是志在炮轟「港女」,在下和葉一知在這方面立場差不多。
    所謂「港女」或「港男」,只不過是同一個問題在兩種性別的不同表現。(或者可以統稱之為「港人」問題﹖)

    「港女」貪錢霸道沒內涵﹖是事實。但為何你要一頭裁進去﹖
    用「性擇」理論最清楚,如果「港女」「臭檔」成這樣還有一堆觀音兵,那麼不盡佔便宜的「好女人」,才是傻瓜。如果香港男人都有骨氣,拒絕奉承「港女」,就算不能迫使她們改善,她們的為害也少得多。(所有男人都不理睬她,她惡極有限,更不可能聲稱「個個男人都得係你唔冇風度」。)
    再難聽點說,你不也是貪錢霸道沒內涵嗎﹖就是物以類聚,才讓港男遇上港女,互相折磨。
    好像片段中一個女人反駁道,你們嫌女人只顧瘦身豐胸化妝,但你們看的女人都是那一類,那怎能怪女人都向那邊走﹖
    如果你只會看這些外表特徵,碰上一個「冇內涵港女」的機會,當然很高,而且有點自取其辱。
    (當然,同樣反過來,港女只想嫁個有錢型男,當然也大有機會找到個沒內涵的「港男」)

    方某這樣說不是要「自認有內涵」,而是回想交往較多的女性(當然包括以前的女朋友),絕少稱得上「港女」,大抵也算是相當自重的。(因為港女根本不會有興趣跟我交往﹖)
    無論大家交流是否深入、是否涉及甚麼「內涵」,相處也算是「和平對等、互相尊重」的。
    認識的人當中,當然也有些「港女類」的啦,但交往不深,她們對在下也是「"恰"極有限」。(你不是有求於她,她怎樣欺負你﹖其中總會有人欺負你的,但總不會個個都欺負你。)
    當然我很討厭這些「港女」,但現實中會欺負你的人,男女都有,也不單是「港女」而已。

    當然,也許立即會有人反駁,你呢個媾唔到女既電車男,慳D口水啦﹗
    也許﹖但如果要我跟個港女一起,我寧願一世冇老婆。
    我雖是小男人,也不見得把女人當女王。難聽點說,冇得上床唔會死架……

    刁兄說到張慧慈,我的看法有少許不同。我看的不是信不信任,而是公不公道。
    如果當事人真的如此「無分你我」,就應該問「以後我們賺的錢都放在一起管好嗎﹖」,而不是「以後你賺的錢都歸我管好嗎﹖」。後者分明是以我為主、食人隻車。
    (先要聲明,我向來不介意錢被人管的。自認為沒甚麼見不得光的事,就不怕讓老媽/老婆知道自己怎花錢。只是並非每個人都不介意,介意跟愛不愛沒關係。就算「講金當講心」,「畀足家用」都夠了,要人家全副身家交給你,未免太霸道。)
    所以,張小姐只肯嫁個「錢歸她管」的老公,沒問題。但如果說不願意這樣做的男人就是不愛她、不信任她,這就是問題、是一種歪曲的愛情婚姻觀。當時她被群起攻擊的原因是後者,不是前者,張小姐切勿轉移視線。
    (老實說,就算說我不介意,如果有個女人這樣跟我說,我也會覺得有點離譜——當然,我的身家數目根本不值得港女去貪,這是後話。)

    更有甚者,就像在下上次介紹的《新加坡性商業》,那個老外說的話同時可適用於「星女」和「港女」﹕

    「正如《海峽時報》生活版一名男撰稿人所說﹕『如果女性對自己單純被當成性宣泄的對象憤憤不平,那麼男性對自己單純被當作是獲取金錢和保障的對象同樣感到不滿。』
    女性被當成性宣泄的對象,男性被當成賺錢的對象——這裡所說的都是『高尚』社會中的男男女女,但反映的關係竟然同妓女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如出一轍。許多新加坡女子不論是風塵女子、情婦、女友還是妻子,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免費』的性愛簡直不可思議。似乎她們本身沒有性功能和欲望,她們會問『哪裡會有不要錢的事﹖』」(p.160)

    「渴望著嫁給有錢佬的女子與娼妓雖屬於兩個不同的極端,是兩件不同的事,但是,畢竟還是同一個觀念,同一個『波道』(方按﹕即頻道),她們衡量一個男人的標準簡直同出一轍。」(p.157-158)

    西方的所謂男女平等,是男女互不侵犯,魚水之歡是大家「having fun」,在對方身上得到快樂。
    香港的所謂男女平等,是性的「男賺女蝕邏輯」,無論上床、接吻或約會都是男人「賺」了,所以活該付錢
    (而且大抵有價目表,要哪種「級數」的待遇就要付出哪種代價)。
    港女就是沒想過,她們擁抱的邏輯跟詹培忠那句「十個女人十個係雞(妓女),老婆係私家雞」,並無分別。如果說詹培忠侮辱女人,那麼港女其實是在侮辱自己(把自己當妓女)。

    香港人大體從不重視內涵,所以才有港男和港女,亦因此港男和港女物以類聚找上對方,埋怨一世。我的看法大概是這樣。

    延伸閱讀﹕刁民—對港女的三不政策、舒兄—三八講港女

    ---------------

    [出口轉內銷之研究口渴與自由]

    栗姐譯﹕我們為何如此﹖(一)

    「人若渴了就給他水」,如果你知道他為何渴,就可以更好地解決渴的問題。如果是太熱,可以請他躲進陰涼之處,不單可以減少耗水,還可以避免中暑。
    渴,甚至可以是糖尿病的病徵。你只會知道給他水,但不知道給他藥

    kennisB @ hkblog—普世價值是人權﹖

    自由的確容易被人曲解,例如有些組織很喜歡侵犯別人的自由,例如不准人看色情物品、或者不准同性戀者得到法律保障之類,但當被人批評的時候,就說自己有言論自由,哪怕是提倡迫害他人的自由。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何我平時不會看 hkblog,它的選文標準簡直是差劣。)

    ---------------

    [純粹網摘]

    反宗教霸權之後﹕
    明婉儀@明報—還福音派基督徒一個公道
    Alone in the fart—兩單宗教界新聞
    莫乃光—「宗教右派、世俗主義」研討會後感

    刁民—搞屎棍輪盤

    大家快快用電話或上網,預訂澳門各大酒店Package,總之有得預訂的東西都預訂,改天卻開記者會說:「當時我想,每一位香港人在那個時刻都會站出來的,但我要強調的是,這個款,不能付。」

    要向澳門報復,我們香港還有一支奇兵——盲光社等一眾道德塔利班……組團回澳門,宣揚禁嫖禁賭,由蘇穎智牧師帶頭,到各大賭場和夜總會高叫:嫖賭飲吹是社會歪風,會為港澳社會帶來更多「養雞一族」,令很多大學畢業生成為「性奴」和「賭奴」,帶來更多AIDS和HIV受害者——一於入境做另類攪屎棍,如此為港人出一口氣,將功補過,港人必撐。如果道德塔利班人士能在攪事棍主(發明攪屎棍者)面前示威,反對包n奶,更是香港英雄啊!

    姚偉雄—請基督教女青年會勿再做「扭蛋殼」式調查

    輿論骨子裡想將扭蛋消費預設為病態行為,但因為扭蛋大多造型可愛、不見色情暴力,扭蛋出街抽蛋、不是「隱閉青年」;橫豎看抽扭蛋也看來不夠「病態」,故將環境污染「擺上檯」,充當病態消費的「嚴重」結果之一。

    一個巧立名目而言之無物的調查,是知識上的「扭蛋殼」。輿論的誇大與誤導,是思考上的「不環保」。

    (方註﹕其實這件事跟基督教與否無關,只是政黨和社福機構「星期日攝報紙無謂小調查」例子之一,電鋸兄多有批駁。)

    庫大—這才是國情教育

    我希望我的學生看到程翔先生流著淚講出他心目中的中國體制上的問題的時候,會感受到對國家的「情」是什麼。

    心湖淬筆—加沙在香港,或香港人的消費指南

    (假如香港變成巴勒斯坦……)

  • [死死節臨近,你們應該悔改]

    (我仲未做功課﹗)

    1. 庫大—情人節十日談(之十)節目

    此言不妥。
    「不選擇不利下一代的配偶」固然不假(尤其對配子有限的雌性),但更大的風險是「沒有後代」。所以如果找不到更好的話,「連港女也拉上床」總算「好過冇」。尤其雄性的配子近乎無限,先騎牛、再看看能否再找隻馬,也是對生殖有利的策略

    在演化的競爭中,會勝出的絕不是在下這種躲起來不求偶不繁殖的,而是那些扯爛臉皮去媾女的人。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會見到「市面」上有很多這類男生,這大概就是演化的結果。
    (至於為何還會有死死主義者﹖除了以「文化影響」解釋外,「少量死死主義+大量肉麻主義者」也可能是一種演化穩定策略 ESS。)

    還有,你說的這部分,嚴格而言不屬於「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而屬於「性擇」(sexual selection)的範疇。雖然兩者都是達爾文提出的。

    補充閱讀﹕方某—演化和人的心理為何女生最美﹖人類的性擇

    2. 阿藹@獨立媒體—09網絡動員大事件﹕「香港反保守基督教派霸權」運動

    老實說,修改後的綱領還是令我有點疑慮,不過總比先前的溫和得多。

    可惜他們因為和某某功撞了期,無法安排在下午才遊行,不方便基督徒參加。就像上一篇所言,我希望這個運動就算由非教徒先行發動,也應該由教徒接棒。
    堡壘必從內部攻破,以開明派教徒為主的運動,才會成功。

    如果參與的教徒太少,很容易被渲染(死光人特別愛用這詞)成「反宗教運動」。

    3. 若缺齋﹕通識教材俯拾皆是(一)—安樂死於法理學

    (方按﹕回另一人)此言不當,1XXX果d根本不是公法案而是私法案。只用來規管某些團體的運作,並不涉及一般人的生活。好多慈善團體都各有一章畀佢地,唔通就係慈善機構治港﹖
    你做research之前應該先搞清楚這一點,不然去問問律師。

    至於果位Andrew,連「尊重少數」也不懂,只懂玩「服從多數」。
    馬來西亞以回教徒為主,都不敢以回教法管治非教徒。基督教反而可以話「我人多所以法律由我定」﹖
    (簡單點說,無論教徒多寡,教規只管自己人。拿教規治外人,為之越界。)
    之所以有人討厭基督教,就係多得你這種教徒。

    (雖然我都叫Andrew,不過冇興趣同唐人用洋名。這是後話。)

    (按﹕法律是源自道德,但在自由民主國家,法律的主要任務是維護人民的自由和福祉。就算我們都認為說謊不道德,但沒有立法禁止「講大話」,不過小販「呃秤」卻犯法,便是此理。)

    4. 化學引鄭立﹕鄙夷國語人的深層原因

    「被歧視的對象,是說國語的人。同樣是外語,唯一被歧視的其實只有國語。

    「大家雖然有矛盾、雖然貧窮,但至少能各自做自己喜歡的事,能得到安全,而希望這安全和自由能夠永久下去的意識,就組成了香港人。因此,對文化和宗教上有很大的包容,容許大部份語言和信仰的存在,也很少人去干涉別人的語言和信仰,這是因為大家愛惜的便是這自由。
    任何認同這個理想的人,只要來到香港,都會被視為香港人。

    「也就是說,問題不在於『大陸』或者『國語』,而是說國語本身意味著他們有很大可能性會『擁有跟香港人生存哲學完全敵對的思想方式』

    「所以, 這不是國藉(籍)的問題,不是出身的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只要一旦開口說的是國語,香港人就曉得對方有很大機會擁有一套自己不能認同的思考方式的問題。

    「因此, 香港抗拒的其實不是國藉(籍), 而是『價值觀』,價值觀本來不該和國藉(籍)拉上關係,但建立在全國統一教育的這種特質下,價值觀和國藉拉上了關係。」

    (註﹕如化學注,被鄙夷的其實是普通話和簡體字。但這篇是鄭立向台灣人解說的文章,而國語和普通話雖然個別用詞和語音不同,但基本一樣。)
    (又﹕其實說「唯一被歧視的只有國語」亦不當,香港人嘲笑「外江佬」口音早已有之。不過語音被取笑不等於被鄙視。)

    對照閱讀﹕邦兄—土製香港人

  • [勿讓反原教旨主義人士自我消融]

    香港反「保守基督教派霸權」運動2.15反宗教右翼霸權大遊行
    (其實加入這群組的人是否都是反基﹖)
    胡兄﹕大戰前夕,山雨欲來、世澤﹕宗教改革大風暴吹向香港

    篤信基督,但反對教會的肥醫生介紹我參加,但我覺得有問題。
    因為他們某些主張,其實不利於集中焦點、針對「原教旨亂港」

    例如反對在學校傳教這一項,根本不是針對原教旨,而是把所有辦學的教會都推到對立面
    (其實,甚至連其他有辦學的宗教團體,都推上對立面——他們辦的學校不傳教麼﹖)

    題外話﹕除了在下本來就不反對學校傳教之外(但我反對某些接受公帑的教會學校只聘請教徒),在下的合約裡還有不得反對該機構教導或阻礙其傳教之類的條款(具體記不清楚,精神大概如此)。如果我去參加這個活動,算不算違反僱傭合約﹖

    既然目的只是反對某些原教旨主義者,而不是反基督教,為何要開出這種眾多教徒難以接受的要求﹖
    當然,有些人會認為學校傳教是洗腦。在某些學校裡,可能真的如此。但只要香港有資訊自由的話,學校根本不能壟斷學生的知識來源。學生可以自由接觸各種思想的話,就不怕洗腦。
    所以我們的要務,是維護香港的資訊自由。學校傳不傳教,根本不是重點。

    學共產黨的說話,我們要認清主要矛盾,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而不是讓這場運動變成(或者,被人當成)反宗教運動。這樣一定失敗,不單止「反基」不可能做到,就連其他人本來想達到的正當目的(反對原教旨亂港)也做不到。

    現在問題不是基督徒都心理變態,要發動聖戰控制一切﹔而是有些居心叵測的教中人士,借宗教之名騎劫了基督徒群體(在下稱之為「劫聖經以令教徒」),借基督之名掩飾他們反基督之行,為所欲為。多數教徒或因為心態保守、沒察覺其主張之問題,或因為懾於對方掌握了教會的話語權而不敢反對。於是這些敗類就被當成是基督徒的代表,呼風喚雨叱吒風雲。

    如果以反宗教或反教會的姿態出現,只會令那些敗類更振振有詞、聲稱宗教受到攻擊,藉此團結教徒支持自己、壓制教會內之異見而已。(正如上次淫審風暴中,我也建議「投訴聖經」這種事應該只留給教徒做,以免被當成「反宗教」。)
    對付原教旨,我們需要壯大中間派,而不是製造兩個極端派(「原教旨」和「反基」)。
    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鼓勵教徒發出不同聲音,讓全體教徒知道這些人不代表基督教、更不代表基督。只有教徒自己起來向這些敗類說不,原教旨霸權的問題才能解決。

    我寧願多點像林忌〈從歷史看福音教派〉的梳理,或者Julian〈基督教保皇黨的誕生〉的踢爆文章。
    真正的啟蒙只能靠教育而非革命實現,不讓基督徒群體自我覺醒,其他人做任何事都是枉然。

    我對日本右翼肆虐的看法,亦是同樣。在下一向說,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前線在日本本土,而非日本領事館門口。與其盲目反日,把日本人民推到右翼那邊,不如支持承認史實、與我友好的日本團體和個人。

    革命很痛快,和解路漫長,但只有理性和包容,才能得到長遠的好結果。

    --------------

    餅—CU Lib Plans (留意討論)、Stronghold updates (四大「驚」喜)

    Tommyjonk—與青年談死死文化、庫大—一個死死主義者的自白

    庫大曾經聲言﹕他是個不能出櫃的死死團員。

    (方某其實是中大獨身會永遠榮譽會長)

    表姪女(她的名跟香港某名作家一樣,曾惹誤會)出了篇文說菲比斯。我想她也不知道刊出之後,美國立即宣佈禁賽三個月。
    我倒想知道,雖然報載有先例,但究竟懲罰在非比賽期間服禁藥的人,是否有法規依據﹖
    菲比斯因為吸大麻而失去贊助,我不同情。但如果運動組織因為「違失道德」或「教壞細路」之類去懲罰一個運動員,這是不合理的。(如果警方已起訴他,而暫時停賽,似乎還有道理。儘管據知美國的大麻法例虛偽地嚴苛。)

    (又﹕大麻可以提升體能的麼﹖怎麼會當禁藥﹖)

  • 廣告﹕保八92年校入學校友飯局 (非校友會活動)

    HKU PCEd 2002-2003 Biology 同學 facebook group (歡迎當年同學加入)

    --------------

    今日搵搵下書,有個同學問我﹕「其實爾東(一個香港史作者)係咪就係C老師﹖」

    我﹕「唔係……掛﹖」

    同學接著給我看一段爾東著作的作者介紹﹕「這跟C老師很似」。

    我再去找另一本寫明「C老師」的著作,打開作者介紹比較……有七成似﹗

    呵呵,C老師果然厲害喔。
    (「爾東」已經寫了很多本書,鄙人望塵莫及)

    ---

    然後,午飯過去附近的「學院飯堂」解決。
    找張空桌子坐下來,吃了一會,有個女生(那學院的女生)走過來問我﹕有沒有人坐﹖

    我搖頭,以為自己不用如石神般面對永遠獨自吃飯的命運,怎料她……把椅子搬過另一桌……

    又過了一會,又有個另一所中學的男生來問我﹕有沒有人坐﹖

    我再搖頭,心想﹕男的「搭枱」也算吧……怎料他也把椅子搬去另一桌﹗

    我當然知道這不等於自己討人厭。不過我禁不住這樣想……

    ---------------

    Kursk﹕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
    許寶強﹕告別「極端激進」的「新自由主義」民粹政治

    正如在下以前說的,古代男權社會最偉大的發明是「貞節牌坊」,令女人也迫害女人﹔而今日資本主義最偉大的發明是「競爭」,令基層也迫害基層。

    貞節和競爭都不是壞事,但只看到貞節和競爭就肯定會壞事。
    偏偏,兩種原教旨在香港都見得到。

    為何明明是舊話也要再引﹖因為昨日再見到兩篇令人眼火爆的文章﹕

    謝毅﹕窮人聖經
    他自稱「窮過」,但看他這篇文,你會以為他跟唐唐一樣佔著金鎖匙出世。

    「但時代畢竟進步了,如果老闆太刻薄,員工可以另謀高就」-->廢話,真的可以﹖(唔該去問下基層)
    「工資不夠生活,有政府資助」-->於是畀人話係「懶人」、「唔夠勤力抵你死」
    「遇有欠薪,可以告上法庭」-->不計老闆走佬,等告得入都餓死

    「事實上,馬克思既無生意頭腦,亦從未做過生意,但在其筆下,生意人都是不勞而獲,是吸血鬼,是否可信,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示範了明顯的思維謬誤。馬克思是否過分概括誇張,這點自然可議。但「未做過生意」絕對不是令他批評失效的理由。方某既不懂烹飪亦不懂開車,難道不可以批評廚師煮得難食、司機超速罔顧人命﹖
    又,如果問問基層員工,今時今日馬克思筆下的「吸血鬼」,恐怕還是活靈活現呢﹗

    另外,胡孟清重有一篇炮轟議員。佢一直話立法會用特權法查銀行唔o岩,我都費事(亦冇時間)鬧佢(金融監管出咁大漏洞,議員都唔查的話重選佢黎做乜﹖好似係佢自己唔明白議員既用途)。

    不過佢那篇提及銀行的「社會責任」,我倒覺得要提醒一下。
    銀行固然是企業,一味強調社會責任確有可能做成施老闆說的「不務正業」,但我們也要記得,銀行也是公用事業、他們提供的不是奢侈品、是必要的公共服務。我認為,至少身為「發鈔銀行」的那三間(發鈔銀行當然有好處,否則誰願做﹖),有以下責任﹕

    1. 確保所有人不分貪富都能得到服務,不應設置「最低存款額」這類限制。
    (至少,每個人應該有權擁有一個不受「最低存款額」限制的戶口)
    2. 確保所有人不分區域都能得到服務,不能因為「賺得少」而不開分行。
    (就像政府設施一樣,應該訂明一個分區有多少人口,就要開設若干銀行櫃位)
    3. 兌換零錢紙幣,不應該收取手續費。
    (現在「收手續費」已經令市面出現「商戶拒收零錢」的現象。政府發行的硬幣竟然被拒絕,簡直豈有此理。)
    (不過,市場原教旨既然認為「自由市場萬歲」,當然不會覺得這是問題。)

    至於其他非發鈔銀行,由於規模較少,也沒有「發鈔」的優勢,可以姑且免負責任。

    胡孟清話「自由市場……係俾呢班無知亂港但穩穩陣陣收納稅人4年人工既議員整瓜」
    計我話,自由市場係俾呢班只知唱頌自由市場,但唔願意面對同解決問題,穩穩陣陣收版稅既市場原教旨整瓜就真。

    堡壘,只能從裡面攻破。只有新自由主義去到太盡,才可以把自由市場玩死。
    (如果他們不是去得太盡,自由市場既能為廣大民眾帶來好處、而壞處又得以緩和的話,誰會支持增加干預﹖)

    (後話﹕謝某今天還有另一篇。他問「立法以外,還有無其他方法﹖」我也想知道,麻煩他提供一個不立法,又能令大家可以不用超長工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