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ronment

  • 忙到要死,冇野寫住。

    --------------

    [出口轉內銷之道德世界]

    euyak﹕九月一日網誌

    家暴條例不保障情夫情婦

    > 法案小組委員會成員黃成智說,如把情夫、情婦及摯友等親密關係都納入法例,恐怕會鼓勵婚前性行為及婚外情等不道德關係;他希望政府能在法案中較具體寫清楚,以免日後再惹起爭議。

    果然如是,不斷提出無關宏旨的問題來拖延法案通過,對同性戀者的保障拖得一日得一日,就是這幫人的目的和策略。

    當年都已經保障同居者,唔見佢地話鼓勵不道德關係﹖
    現在加入同性戀這種「不道德關係」,不反對了麼﹖

    live and let live﹕憤怒

    我覺得「沒有小女孩會說長大後的志願是做妓女。」是一句沒意思的說話。

    我也可以說「沒有小男孩會說長大後的志願是做苦力」,那麼是否代表我們要反對一切形式的苦力﹖(包括非奴隸、自願出賣勞力的)

    這就是West Wing那個女權分子說話無稽之處。

    誰不是放棄自由去換取金錢﹖由清道夫到特首都是一樣,打工仔放棄了時間的自由、行動的自由,清道夫放棄了舒適生活的自由,特首甚至要放棄良知的自由。

    為何放棄的是「性自由」就特別嚴重一點﹖
    出賣身體真的是「伸手拿」那麼簡單﹖

    我不是說性交易應該鼓勵,亦不是說那個跟男朋友上床要二千塊的女同學值得尊重,而是「反對性交易」所針對的,其實是「性」而不是甚麼「自由」。
    因為大家認為性很特別,是「感情」的事。因為「講錢傷感情」,所以性不應該跟錢扯上關係。

    反對性交易不是問題,但我覺得大家應該對自己誠實一點。不要拿些無關的概念來自欺。

    知日部屋﹕藝人可以成為「隱婚族」嗎﹖

    不完全同意。
     
    1. 如果只是自稱未婚,理論上應該沒有法律責任。因為法律只禁止重婚,但沒規定要公開婚姻狀況。
    (當然如果在法庭作供虛報就不成,報稅時填假資料也不可以。但向傳媒隱瞞不算是法律禁止的範圍。)

    2. 問題是視乎我們覺得結婚應該是公開的事還是私事
    如果是私事,他不喜歡公開就不關其他人的事。

    3. 如果自稱未婚而去亂搞男女關係,當然值得譴責。
    但只是為了事業而自稱未婚,那又真的算是缺德﹖
    (至少沒聽見劉德華亂搞男女關係﹖)

    如果婚姻關係不會影響工作,香港就不需要訂立《家庭崗位歧視條例》了。而以往藝人的婚姻狀況是很有機會受「歧視」的,例如因為聲稱結婚而流失觀眾(雖然現在已很少這種情況)。

    假如有個女人為了應徵一份OL工作,為免僱主歧視而自稱未婚,會有那麼多人去批評她嗎﹖
    (當然,在「向僱主填報資料」這一點上,填假資料算是違反合約精神。)

    小奧﹕現代化社會下小雞的命運

    連人也沒法愉快成長,何況是雞﹖

    ---

    阿簡﹕猴子臉居然變成猴毒和毒猴了﹗

    TVB那個爛節目不要理了。

    不過以訛傳訛到這個地步倒也夠驚人的。

    大陸版的「猴毒」進一步證實了文化「瀰」(meme mene)是會演化的。

    正兄﹕拆解環保紅衛兵思想路線

    1. 「西班牙蕃茄節不環保」是事實,燒衣紙不環保也是事實,大企業和消費文化不環保也是事實。問題只是應該用甚麼手段去解決問題而已。

    針對大事和針對小事,並沒矛盾,亦沒有一種道理說「針對不了大事就不可以針對小事」。某些環保人士過分擾民、輕重不分是事實,但批評他們擾民和輕重不分,不等於他們的主張全無正確成分

    按這種邏輯,批評大家太浪費食水,難道說「水務署不換水喉更浪費啦,一年漏了差不多四分一」就算是反駁了嗎﹖
    水務署不換管,是政府的錯。沖涼閂唔實個水喉,是黃子華的錯。根本是兩回事。人家的大錯不會掩蓋了他的小錯。他還是應該閂實個水喉吧﹖

    2. DRM和膠袋稅其實有不同。
    DRM是一定可以破解的(如莫乃光所言),所謂的「不公平」來自這點。(即是不守法的人不受影響,只影響守法者)
    膠袋稅只要向所有膠袋源頭徵收就沒有破解可言,自然就沒有「不公平」。

    現在的做法就似足DRM,不想交稅的人就去拿無抽膠袋,所以鬧政府完全冇錯。

  • To chill or not to chill, this is the freedom?

    [出口轉內銷之雪櫃與熱狗、環保與自由]

    世澤﹕無腦的譚凱邦

    這只是從微粒和污染物排放標準而言。
    如果看二氧化碳,就算畀副「歐盟十型」你,用冷氣的排放一定多於不用冷氣

    要夠力上斜,需要強引擎。但有強引擎不等於要開冷氣,這是兩回事

    我坐冷氣巴的經驗,大多不愉快。冷氣不是過冷,就是很熱很「焗」。我寧願他給我一架「熱狗」,就算熱,打開窗至少不會焗。
    還有冬天呢﹖夏天就說「享受」冷氣(按上文,也不一定),冬天就變成「捱」冷氣。明明天氣還未冷,但上巴士反而一定要帶外套—就是為了那部冷氣﹖

    如果說市區太熱要冷氣巴(雖然冷氣巴令街道更熱這一點已沒人考慮),那麼專行郊區的又有必要改用冷氣巴嗎﹖還是我們越來越養尊處優,才覺得沒冷氣過不了日子﹖就連坐十幾分鐘的接駁巴士也非要冷氣不可﹖

    P.S. 要留意,我並非全面反對冷氣。但我並不認為需要把冷氣用得那麼濫。

    林忌﹕立法禁止環保塔利班

    1. 你地同明光社一樣玩緊「滑坡謬論」。
    「環保」和「色情」的最大分別是,不環保會影響所有人,色情卻不會(明光社聲稱會,但沒有證據)。
    濫用膠袋,令堆填區被膠袋塞滿、耗用了珍貴的石油資源,這些統統都是事實。
    但看色情物品影響了誰﹖(我猜到林忌會說「看色情網頁會耗電」,但就算看明光社網頁也會耗電的,所以以此「禁色情」就說不通)

    任何價值推到太盡都會變得荒謬
    環保如是(所以我也批評他們)
    自由亦如是。

    我們罵明光社是「道德塔利班」,是因為他們眼中除了(他們那套)道德之外甚麼都沒有。你們罵譚先生是「環保塔利班」,也是聲稱他們搞環保不顧一切。
    同樣道理,我們熱愛自由總不能熱愛到大家攬住一齊死吧﹖

    2.. 你咪去鬧囉,部分我都有份鬧添。
    但係我唔認為因為佢地冇做到你認為最重要既野,咁就連果D你認為唔重要既野都唔應該做囉。

    (後話﹕就等於如果零五方案政府願意取消委任區議員的話,就算未立即普選,其實我已經會先收貨。總不能因為沒有普選就連一點事也不做。不過政府連這也不做,等於倒退,那是後話。)

    林忌﹕真環保與假環保

    其他沒甚意見,但對於這句卻不能苟同﹕

    「巴士開引擎行走,冷氣就算高三度,根本對環境保護沒有幫助,引擎效率與冷氣的效率,本身就無法慳得到能源」

    如果不開冷氣或冷氣開細一點不能節約能源,那麼你等於打破了能量不滅定律了

    我討厭冷氣巴、你喜歡冷氣巴,是出自各自的經驗,這點無法辯駁。但要支持開冷氣,也不能夠把道理反過來說。
    開冷氣與否,對能源消耗和排放當然有影響

    後話﹕事實上我跟老媽對冷氣巴都沒有好感。如果要多給那麼多錢,我寧願便宜一點坐「熱狗」,打開窗口吹風。
    全年大概只有最熱的兩三個月,坐冷氣巴會覺得好。其餘日子寧願不坐。到了冬天那幾個月,更覺得像「貼錢買難受」。香港的冬天根本不需要冷氣巴,但只因為已經換了冷氣巴,於是大家不得不坐。

    又﹕如果你常坐冷氣巴,會發覺冷氣巴下層右側較低的座位是特別熱的,相信下面有一條熱管經過(樓梯下的可能是引擎或變速器也說不定,所以要有一條管輸送柴油和冷卻液)。坐在這個座位附近,基本上是熱到跟坐「熱狗」毫無分別。更不用說下層最後一排座位也是特別熱的,根本享受不到「冷氣」。如果常坐上層的乘客可能沒留意這點,在下因為坐上層容易暈,所以對這個特別留意。

    ---

    庫大﹕生活軼事、世澤﹕驗毒驗出膠

    繆美詩那個倒是教師社工最擔心的一點。
    知道真相不是不好,問題是揭開真相之後,如何收科﹖

    沒有充足準備,就去打開老虎籠﹖

  • [出口轉內銷 X 入口批發]

    小奧﹕鄧麗欣《陪著我走》錯別字一表

    (其實很多人沒留意,中文出版界早就沒有「校對」這個職位了,於是不停在批評出版社校對不嚴。其實可以被你批評的人,早就消失了。
    拙著出版時,也只是靠編輯和作者兩人檢查而已。捉得到就改了,捉漏就印出來了……)

    黃國棟﹕再論言論自由與宗教自由之間的關係 (教徒必讀﹗)

    「要保護基督教,就必須保護言論自由。但是,這世界是沒有免費午餐的。當我們享受言論自由保護的同時,也必須容許我們不滿意的言論存在,這包括了其他人士對宗教的非暴力攻擊。如果我們不保護丹麥漫畫家發言的權利,我們也沒有理由去要求保護基督徒發傳單的權利,因為兩樣都可以被視為對回教的侮辱。

    「可惜的是香港基督教不少領袖們卻似乎不了解這原則,他們以為人家批評,就是要他們閉嘴,因此而大動肝火。也就是說,他們要求的,是自由發言,卻不被批評的權利

    也有基督徒希望『淨化』社會上可以流傳的信息,就支持將更大的權力交給政府去管制言論和資訊,將反對管制的人士形容為『極端自由主義者』、暗示他們是『色情資訊』支持者。但是,從歷史中,我們知道政府從來不是宗教的朋友,更不是神在世上的代表。想通過支持政府控制言論,而令宗教得益,只是癡人說夢吧了,最後受害的必定是宗教。」

    (反正法利賽人扮基督徒都得,基督教最終受害,他們又怎會理會﹖)

    莫乃光﹕人形綠壩襲港

    連定義和範圍全都搞錯,難怪受訪者認為條例要更嚴厲規管,故此筆者當時說這是『問道於盲,將錯就錯』,如今當局把這民調結果當為可參考意見,目的何在?」

    「很明顯,建制派已立場鮮明地要求加強監管互聯網,即使他們不懂技術。在委員會會議上,民建聯陳鑑林說他看不出加強監管怎會影響資訊及言論自由,反而擔心『網上援交』;同屬民建聯的黃定光說,父母認為不想子女看見的就應被評為淫褻;梁美芬更危言聳聽地提到在外國『上網過量』而結果『在校園殺人』的『案例』。
    對不起,這些『問題』與在淫管條例下的規管有何關係?

    (看了政府交給立法會那個淫審第一階段檢討報告,你會覺得更恐怖。那些要求收緊管制的人的思路的語言,除了「膠」之外無法形容。那些言論有多少邏輯錯亂「明光式語言」的污染,亦可想像。)
    (陳鑑林說「看不出加強監管怎會影響自由」,當然啦,反正廿三條立法時他也是這樣說的。連廿三條也不影響自由,何況是網上廿三條﹖反正他們上網少,猶如北極企鵝多。)

    林忌﹕支持領匯上市—歷史不會忘記

    「1980 年的大公報,大大聲支持中國杯葛莫斯科奧運;2008 年的大公報,大大聲反對任何人杯葛奧運,這件事都最少相距了二十八年;領匯上市至今不過四五年,呢班記者,呢班傳媒,呢班民建聯、工聯會的人渣,可以當我地係失憶的嗎?當年這些大大聲撐領匯到底的人,今日仲可以當冇事發生過,扮正義代表出來反領匯?」

    林忌﹕止痛藥特膠政府

    「荒謬的政府,一味只係搵最易欺負的人來『重罰』,但係講到捉人,永遠只係捉最冇力最無助的小市民;例如捉幾個大老闆包明星果些,未有哂阻嚇力囉!北歐立法捉嫖客,香港唔敢學;芬蘭的交通罰款以資產的百分比計算,香港亦唔敢學,一方面又唔肯放棄嚴刑,一方面又唔敢玩真的,結果永永遠遠兩頭唔到岸,然後就貓哭 老鼠假慈悲,話政府盡了力。」

    正兄﹕環保不是請客吃飯、輝格﹕其實環保主義者並不傻 (兩篇有趣的對照)

    正兄﹕「原來問題就是出於『觸怒民怨』一點上。其實環保團體心知肚明,香港市民的所謂『支持環保』,從來都只是出於『形式上的感覺良好』,若真要去到影響自己的生活質素時,他們就會遲疑、甚至反對,所以環保團體的計謀是以『溫水煮蛙』方式推行,以期望市民能慢慢接受這種痛苦。」

    輝格﹕「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維持環保措施的昂貴和困難,只有足夠昂貴的環保措施和生活方式,才能確保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實踐它、遵循它、享受它、展示它,唯有如此,環保才是一種時尚,一種貴族的生活方式,一種地位、財富和權力的象徵。」

    (前者說環保分子只會搞小動作,後者卻說環保分子只會陳義過高。
    那麼環保分子究竟是要求過高還是過低﹖)

    電鋸﹕

    (在零售面徵膠袋稅、又不全面推行,讓有些商店、有些膠袋不徵稅,根本就是一種很膠的措施。)

    刁民公園﹕快推你老娘出去活化

    「香港的文物文化,向來有如標緻的民女,先被地產商意淫一番,然後由政府出頭強搶,乘機抽水後,便交給地產商玩玩,隆胸整容撻厚粉,裝扮得像夜總會的lulu小姐,便推出給大眾意淫押玩。這就叫『活化』。」

    科學松鼠會﹕身體著火的人 (研究更新了法醫界對人體燃燒的認識)、魔鏡魔鏡告訴我冥王星復辟﹖玩伴女郎誤入學術圈

  • Diplomacy, museum & others

    星期六跟《聯合報》、功課和校友會文件搏鬥了一天,老媽又問了幾次最近博物館有甚麼節目,所以今天跟老媽去了尖沙嘴一趟。

    本來打算先去歷史博物館再去科學館,怎料買了票後才發覺那個「滬港展覽」原來未開始(我還剛剛才寫完節目預告﹗),於是廿元唯有當捐助康文署了……

    那就唯有乾脆去科學館看「時間之旅」這個我想對老媽難度太高的項目啦。
    不過,原來這個展覽跟上次那個德國展覽不同,由日本仔搞的,難度低得多。

    一入場就是一個銫原子鐘(我拍了照,不過對大家沒甚麼好看的,所以不貼),和這個生物鐘﹕
    令我想起之前介紹那本《現代幾點鐘

    用噴泡來顯示不同基因在某時間點的活躍度,的確是有創意的方法。不過我覺得要同時留意四支水柱的泡作比較,實在很難。這個展示吸引有餘,供學習則不足。
    如果改為較傳統的光柱,例如每個基因用四盞垂直排列的LED燈表示,越活躍的亮燈越多,要比較就容易得多。

    至於其他的展品,基本上都沒甚麼難度,都是「玩具」。老媽其實已多次評曰﹕

    D人(尤其細路)根本冇睇說明牌,見到有郁得既野就「亂舞」一輪,咁樣學到D乜野﹖

    這也是在下對不少科學館展品和參觀者的看法。這次例子尤其多。

    「生命的節奏」有一個轉盤,讓觀眾自己調節速度去看一天各種生物的活動變化。可以想像的是,有很多人只著意把那個盤轉到最快為止(這就是科學館展品多破損的緣故)
    當然,轉得快不算是錯,這本來就是展品的功能之一。但這只是「之一」,好像沒幾個人想過要看慢鏡的。(看來在下那篇《小熊維尼的道》介紹,一百年後也適用的)

    更離譜的是「時間全史」,大屏幕前面劃了三格﹕過去、現在、未來。
    其實如果有點好奇心+觀察力的話,應該可以望到大屏幕側有個webcam,很明顯是用電腦軟件確認哪一格有人,才決定是倒播或順播。但幾乎所有小朋友都是「跳」進格裡去的,甚至見到沒屏幕反應就不停在跳。

    我﹕「你跳都冇用,人地唔係接觸感應架。」
    (心想﹕如果是接觸感應,早就畀你班塞豆窿踩爛了。)

    每當有小朋友跳到「過去」這一格時,就會很快倒帶到宇宙誕生之前。經過多次倒帶之後,終於有一個比較有耐性的小朋友,一直站在「未來」那格上面,想看看會出現甚麼。我當然也繼續抱「等睇戲」心態看下去。
    當時間「慢慢」流逝,連家長也不耐,但小朋友還是有耐性(難得﹗),一直站到「二十億年」。

    某大嬸問小朋友﹕「依家去緊未來呀﹖」
    我插嘴﹕「唔係,宇宙誕生左百幾億年,依家係第二十億年。」
    大嬸﹕「咁咪有排播﹖﹗」

    可想而知那段片播得有多慢。
    大概去到「二十七億年」後,又有一個小朋友跳進「過去」那格不動,片段立即歸零……

    你可以想像到我心裡不是想爆粗,而是想打人的心情。
    算了,我不看了。連我也沒法看下去的片,我懷疑究竟有誰可以看到「宇宙大結局」。
    不過,那對母子看過「時間全史」後,至少學到 1 billion 是十億,不是一億。

    希望小朋友們推過那個「相對論時鐘」走一段路,有留意到那個鐘走慢了﹖

    展品當中,這個心跳時鐘尤其美﹕
    不過展出的版本線條都是水平線,沒有打斜的。

    科學館多年前搞完《鏡花緣》展覽,可能留下一堆鏡子沒用,所以現在搞了個鏡子世界

    (影后)

    -----------------

    (確信的盲點—《神探伽利略﹕疑犯X之獻身》插曲)(播放完畢)

    一月尾的《Diplomacy》棋局,當然我已說過﹕

    本來我就覺得自己「唔識講大話」,不適合玩這遊戲。不過當時見到有這副棋賣(戰棋不易買),又想研究棋例(棋例翻譯見此),於是買了回來。

    正兄終於寫了回顧。在下榮膺「規則王」,又有何怨焉﹖

    「俄國雖有心與大英爭雄,奈何『規則王』只重規則、不善交際的弱點在《Diplomacy》當中又在突顯出來:雖然他一直客觀陳述奧土兩國與其結盟的好處,然而『出賣王』思力早已用甜言蜜語把『鬥心王』的奧匈帝國拉過來組成反俄同盟,所以最後俄國單是抵抗兩者的入侵已需大花腦筋了,對北邊防線自難再兼顧。

    「『規則王』方潤雖能看出戰略全局,然而每當進行外交談判時,正直的他卻不能以花言巧語的誘導對手往對他有利的想法走──雖然對於桌上幾位賤人而言,可能早起看穿這些手段,但對於初段的混沌狀態或中局的關鍵時刻而言,就可能起著關鍵的影響了。」

    正兄在局中批評在下連謊話也懶得講。但在下認為,撒差劣的謊,後果還差過不撒謊—既騙不少人,連信任都失去。如果自認為騙不了人,不如說真話取信於人,更為上策。當然,輸了的人其實沒多少爭辯的餘地。
    在下一向都說,自己頂多只有當參謀、幕僚的能力,而沒有當司令、政客的才能。算是丁點兒的自知之明。

    個人評論﹕

    在這一局中,其實「俄奧土合攻德義」和「英俄合攻德奧」都是可行的。前者尤其可令奧國不至於一開場就捱打。
    實行不到是個人因素而致。

    英國聯法、借海權食糊當然是合理,但去得太盡削弱俄國這個陸權國家的生機卻是敗筆。如果不是因為有時間限制,俄奧兩國都會被土耳其打到崩潰(尤其因為奧國一直不肯跟俄國結盟抗土),到時土耳其的分數應可以與英國相較。
    所以就戰略而言,只要俄艦隊不出北海與英國相抗,讓俄國保留實力向南擴張是合乎英國利益的。

    只是英國選擇了支持德國攻俄,雖然這個對英國一樣有利,但德國在抵抗南方的潛力不及俄國,亦無力阻止土耳其崛起。法國因為行動遲緩,搶佔義大利後似乎也未有餘力攻土了。

    又,原版沒有標示佔領者的標記,的確是敗筆。

    -----------------

    後話之出口轉內銷﹕C.M.—軼事之後講環保

    我倒有點失望,因為那個廣告太像宗教恐怖片,不是說地球末日就是人類絕種。

    上次有個朋友諷刺林超英是「死亡台長」,我不同意,但今次似乎被他說中了。
    身為一個科學部門的頭頭,說話應該平實一點才是。雖然廣告是路雪通的製作,卻可能令台長(或者應該說,天文台)的形象受損。

    形勢的確是嚴峻,所以說真話就夠了,根本不需要再加鹽加醋。

    (後話的解畫﹕全球暖化會導致降雨失衡、農作物失收、傳染病增加都是科學界公認的,只要告訴大家這些事對香港人有多大衝擊就夠了。人類不見得會絕種、地球也不見得要末日,只是情況差起來有很多人要死,尤其是窮人。就算人類真的絕種,地球也不會末日,就算是核戰之後,至少還會有「蟑螂和野草」。只是人類未絕種之前就已經有很多物種被人類滅絕了。)

  • [出口轉內銷]

    Tommyjonk﹕對反基浪潮的一點觀察()

    不是現在才沒辦法溝通。同是基督徒的張國棟,早就在時代論壇上說過,無法跟明光社中人溝通,就算張國棟「搵上門」佢地都唔理你。
    又回想中大學生報事件中,學生報邀請明光社派人出席烽火台論壇,他們說「其他嘉賓都是對家人」而拒絕,但轉頭來自己搞一個「嘉賓都是自己人」的座談會。
    溝通﹖﹖
    連教內人跟他們都溝通無門,何況教外人﹖

    ……但更明顯地,這些所謂「一小撮人」發的聲音最大、甚至被公眾當成基督教的代表。
    而那些溫和的所謂「沉默大多數」(如基督教協進會),連出聲明也沒人理。
    (又或者,因為像庫大講究「合一」,所以不好意思正面反對那「一小撮」的意見)
    就人數而言,他們是小撮,但就影響力而言,他們已猶如基督徒的多數

    Kursk﹕恨從何處來(之一之二)

    反對學校傳校是否網絡主流意見,的確很難說。但是對學校傳教手法不滿的人就肯定很多,四處都見得到。畢竟某些學校真的以為宗教辦學就大條道理強迫灌輸,引人反感。
    當然,就是對老師教學/訓導手法不滿的學生本來就不少,在學生眼中,某些強迫性的傳教手法只不過是「同類」工作而已。

    其實,那個群組修改了宗旨後,我覺得「反對傳教」的尾巴還是存在,只是改得隱晦點罷了。
    與其列出這種「冇得傾」的條件,不如去討論一個良性的「學校傳教規範」更有建設性。
    因為我覺得就是教徒本身,都應該不贊成一些強迫性、令未信者反感的傳教手法。

    「黃大仙改名」當然是個別事件,但眾多「個別事件」反映的是,有些基督徒以為自己信耶穌就大晒,甚麼都要管。遊行人士不滿的是後一點。
    就正如醫管局有很多「個別事件」,其實起因於管理混亂,「事件」只不過是病徵。

    延伸閱讀﹕Alone in fart—對「反宗教右翼霸權」的一些淺見

    Chainsaw﹕討論部分

    香港人中左量化毒。連老師都要交「數」,何況社工﹖
    如果花咁多心機做左件野冇得見報,會唔會畀老闆鬧﹖
    所以大家繼續製造一些無用的數字,正如老師繼續催谷學生考試,是否「不務正業」真係視乎你用咩角度睇。

    (另一正文﹕被指責的人)

    Chris﹕不信因果是壞人﹖

    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因果。
    (其實也有問題的,量子力學的因果就很難說。因可以變果,果可以變因,隨時連因果也沒有)

    問題在於,就算依照「道德因果論」,其實也沒有人能看得穿因果
    所以任何人斷言A事是B事的因/果,就純屬胡說八道。

    (情形就有點像蝴蝶效應,就算那隻蝴蝶拍翼真的最後影響了一場風暴,牠拍翼的時候,你看得出﹖風暴來的時候,你說得清是因為哪隻蝴蝶拍翼,還是因為哪個人打噴嚏﹖)

    林忌﹕支持環保減少消費

    係咪「經濟」一定要靠「浪費」黎支撐﹖
    早有研究指,如果中國人每個都像美國人般浪費,要幾個地球才養得成我們。這是否正常﹖是否可持續﹖
    如果個地球畀我們玩死左,「經濟」有咩用﹖

    我唔係話環保一定要過苦生活,科技發展係可以令我們消耗少D能源而得到更好生活。但科技唔係萬能,節約仍是必須。

    改變消費模式是否會影響經濟﹖可能。(所以選擇在經濟好的時間做或者較好)
    但長遠而言,就像你說「電子道路收費」不會減少車流一樣,經濟在「節約模式」下運行,亦會找到它的平衡點。節約的世界不一定是窮困的世界。(舉個例﹕可能我們買少D野,但係每件野貴左D。)

    影響經濟既,係金額﹔影響環境既,係實物。
    如果佢食幾千蚊一件和牛,或者炒飯炒得特別靚所以賣成百蚊一碟,我唔會反對佢地「豪」。當然我唔會幫襯就是。
    環保既重點係慳實物,錢就唔係注意範圍。

    所以提倡環保減少浪費,不一定等於「姑寒」(如方某),亦不一定影響經濟。如果到時人人帶個「I am not a plastic bag」當環保袋,對經濟說不定有利無害。
    當然如何平衡,確是需要小心判斷。

    公園仔﹕在黃金甲內看到京奧

    那天第一次看,除了場面震撼之外,不覺得有甚麼拍了出來。

    尤其最後叛軍被包圍那幕假得離奇,原來有成千上萬的親軍藏在宮內,叛軍怎可能不知道﹖(成班親軍都要吃飯如廁吧﹖)
    人家本來不就是看準重陽節禁軍放大假,由周杰倫的親信「替更」看守皇宮,才夠膽做反的嗎﹖

    如果像陳橋兵變,親軍假意出宮,開到城外半路回頭殺過來「反包圍」叛軍,還說得通。但親軍躲在宮內包圍叛軍,就說不通。
    (畢竟親軍不同那批「忍者」,只有幾十人,而是一支大部隊,還有無敵的裝備呢﹗)

    刁民﹕中國學生好文采

    我倒不信,因為大陸的書一向都是假劣貨充斥,隨書像A片一樣內容與封面不一致。

    大有可能只不過是出版社找一些文章回來(說不定上網找呢),編成一本,改個名字就拿去印。

    所謂「校園文學」,可以是假的﹔
    所謂參考書,也可以是假的。

    Kursk﹕為何香煙越禁越好賣﹖

    私煙質素很差。老爸中風前幾年都買私煙(中風後有一段時間也是),氣味比正貨更難聞,更嗆鼻。有可能是假貨,又或者是次貨。(當然我不肯定私煙跟他中風有沒有關係)

    正貨雖然難聞,但至少不會有像燒焦東西的味道。(街頭不少阿伯抽的煙都是這樣的,煙濃得像火警一般,而氣味非常嗆鼻)

    這些私煙對健康的危害,可能更甚於正貨煙。(當然,正貨也不見得好到那裡去)

  • The secret life of dust: from the cosmos to kitchen counter, the big consequences of little things

    奇妙的塵埃》Hannah Holmes,台北﹕先覺,2007

    非常有趣的書,而且讀得頗快。
    單是「塵」那麼「不足道」的事也寫得出一本書,就已經夠吸引了。(你不想知道作者說甚麼﹖)

    不過想來,以「塵」為題目出書也是應該的,畢竟我們所在的就稱為「塵世」。聖經也說「從塵土而來必歸於塵土」(演變為「塵歸塵土歸土」)。換言之,單是「塵」就可以扯上人生、扯上整個世界,當然可以寫成書。

    本書亦然。由宇宙的誕生到地球的終結,來自宇宙的星塵和地球的沙塵、煙霧和生物微粒,再加上人類活動製造的各式自然、人造塵埃煙霧,就由我們的出生陪伴(累積)到死亡。無論你是否死於塵埃,最後亦正如聖經那句,終會歸於塵埃。

    好書可以有很多種,有些書很容易分類,有些則否。
    本書就是後者,雖然理論上歸入「320 天文學」(因為「塵」屬於氣象學,而氣象學又歸入天文學),但事實上包括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地質、冰河、古生物史、生物學、生態、環境污染、醫學、職業衛生、歷史文化……等等。
    無論你喜歡哪一門,都總能看得過癮吧﹖我不再詳細介紹內容,跟塵埃結伴同遊這一段歷險之旅,總要留待你自己開始。

    每本偉大的書,都讓人看到一個宏觀、壯闊的世界圖像。
    這本書未必像薩根那本《宇宙.宇宙》般偉大,不過相信也足以令人分享同樣的 grandeur view of life (壯麗的生命觀,達爾文語)。

    還是想起之前一本書的結尾﹕

    「這世界微小而巨大﹗」
    (AUTOS / o cosmos o micros o megas!)
    (THIS / the world the small the great!)

    ---

    筆記,或挑骨頭﹕

    p.10 「每一年,有十至三十億的沙漠塵土隨風飄揚在空氣中。十億噸的沙塵足以裝滿一千四百萬節火車貨車廂,其長度可繞地球赤道六圈。」

    是「十至三十億噸」﹖還是「十至三十億粒」﹖

    p.18 「美國中部的火山曾經比我們目前所知的更加活躍」

    這段說瓜地馬拉(即危地馬拉)的馬雅人,所以這應該是「中美洲」(Central America)而非「美國中部」。

    p.20 「某個聯邦機構推估,每年有六萬名美國人死於空氣污染。」

    即是哪個﹖(NIHOSHA﹖)

    p.27 「他們意識到,這些橫過星野、瞬間明亮然後又急速殞落的流浪客身上,攜帶著某些重大訊息。」

    單看這句,你會以為是流星,但其實前面說的是「客星」(即新星)。新星只會轉暗、熄滅,怎麼會「殞落」呢﹖

    p.46 「譯注2﹕指渾儀渾象。渾字在古代有圓球的意思。渾儀是由許多同心圓環組成的儀器,渾象則是一個真正的圓球,在早期常統稱為渾天儀。」

    統稱﹖通常提及「渾天儀」時都是指渾儀,但上引那篇文章指「渾天儀」其實是指渾象。
    (維基的「渾象」和「渾儀」原來也搞混了,英文更是如此。)

    p.57 「水蒸氣通常不能在沒有塵埃的幫助下凝結成雲,但夜光雲卻形成於天空中極高、遠離地面塵囂的地方—高高居於八十公里之處」

    是「高居」還是「高倨」﹖

    p.81 「在距離營火幾步之遙,有一條開鑿的道路通往山谷底部,路寬約有一.六公里,上頭散落著化石殘骸。」

    路「寬」一點六公里﹖那太誇張了吧﹗路「長」還差不多。

    p.113 「(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五日,一道伴隨兩千噸二氧化硫的熱灰柱終於從火山口衝向天空。就硫氣體量來說,這次是本世紀最大的規模。」
    p.114 「隨後,一片由二氧化硫組成的新鮮雲朵會取代品納土玻火山的灰燼和硫顆粒。每一年,全球的火山會冒出或噴發將近一千萬噸的二氧化硫。品納土玻火山顯然貢獻了非常多的硫,它在一天之內就噴出這個數值兩倍的量。」

    如果後者正確,則前者應該是兩千萬噸而非兩千噸。

    p.124 「至於第三件謎團」

    對照前文,相信這應該是「第二件」。

    p.142 「飛向曾經以清新空氣聞名的普吉灣(Puget Sound)」

    灣稱為 Sound,真的容易令人誤會。

    p.146 「生物總量燃燒(biomass burning)」

    這譯名似乎有點怪,biomass在這裡譯為「生物質」似乎較通順。

    p.153 「牆壁上的日曆特別記載蘇斯博士的童話故事《洛拉斯》(The Lorax)」

    附上原名 Dr. Seuss 會較易明白,否則讀者就得自己倒推。

    p.192 「已故的約翰.馬汀(John Martin)—『鐵繁盛理論』(Iron fertilization theory)之父」

    「鐵繁盛理論」似乎有點亂譯。網上有的譯名包括「鐵施肥理論」、「大洋施鐵」、「鐵加富」(這名也很怪)、「鐵釋放」、「鐵肥料」等,亦有人認為譯成「施鐵肥」更妥。
    個人認為「施鐵理論」、「鐵施肥」、「施鐵肥」都可以接受。

    p.197 「煤灰至少對一種熱帶的雲朵造成致命的影響﹕白天印度洋上空一層黑色的塵埃因為吸收足夠的熱量而改變大氣中的濕氣流動。結果,當地的『信風積雲』(trade cumulus)因無法獲得海水的水分補充,也跟著蒸發殆盡,造成陽光下毫無雲朵庇蔭,科學家稱為這種現象為『焚雲效應』(cloud burning)。」

    詳情可參考美國太空總署的一篇文章

    p.203 「從天而降的沙塵不僅讓地面的土壤更肥沃,也提供海洋和陸地中少數生物賴以維生的糧食。但是,一些落塵卻也造成疾病和死亡﹕它們殺死了加勒比海的珊瑚,它們汙染食物鏈,它們直接進駐到我們的身體裡。」

    不知為何,「賴以維生的糧食」令我想起聖餐禮時牧師不停唸的那句﹕「基督的聖體,天上的靈糧」……後半又變成EVA裡面「殘酷的天使」(該片中的使徒其實等於天使)。(歌詞)

    把落塵看成聖體或使徒,不是很有詩意嗎﹖(抑或只是在下的無聊妄想﹖)

    p.228 「當空氣中的塵埃增加,充血性心臟衰竭、節律障礙以及冠狀動脈疾病的發生率也增加了。」

    節律障礙通常不是指心血管疾病,我想譯者想說的是心律不整
    (p.233 卻有「心跳不整(心跳不規律)」,令此處的錯譯顯得更奇怪。)

    最後作者提供了不少相關的網站資料,譯成中文後卻加入這一句﹕

    「編注﹕以下網頁內容有可能被移除或更改網址。若無法連結,可以在搜尋引擎如Google輸入關鍵字重新搜尋。」

    那些既然是英文網站,又怎可能用中文搜尋到﹖
    除非你像李逆熵的《無限春光在太空》後記般,故意把英文關鍵詞列進去吧。

  • 未有文寫成之前,先轉貼一下。

    刁民﹕人禽之辨 (或人「畜」之辨)

    人禽之辨,本來就稀。
    只是有些人聲稱人類尊貴,不肯面對而已。

    熊貓的辯解﹕
    (來源)

    (黃子華腔﹕「熊貓咬人,凶兆﹗」)

    ---

    錢鋼﹕汶川地震與地震預報
    Amsel﹕錢鋼「地震預警初探」簡評

    問題不單是有了預報怎麼辦,也在於如何對付偽科學。
    但以公權力打壓之,肯定不是好方法(因為神棍會聲稱自己被迫害)。只有公開訊息,加強教育,才能把偽科學的影響減到最低。

    ---

    Chris﹕素食一定比較健康﹖

    還是那句,當一門主張變成宗教,就會有危險。所謂「綠色」亦如是。
    少食肉多食菜是好(現代人的確吃肉太多,包括在下),但不需要推到太極端。
    世上就是太多這種「原教旨」。

    當我聽到有人說「素食需要耕作更多的農作物去滿足同樣的營養需求」,我就第二次知道我們的生物學教育真是十分失敗。(有生態塔概念的人,應該看得出這一句有何問題。)
    (第一次當然就是多年前遇上聲稱「演化只是理論」是未來生物科教師。)

    當我們只知道吃營養補充品而不知道過量會中毒,不知道吃肉如何影響全球生態,甚至不知道所有生物(包括病菌)都會演化,我們的生物學教來幹啥﹖
    (又當然,不只生物科是這樣。反正我們的市民讀過物理,但說不出所謂「能量水」有何問題,也看不出賣水晶的人引用量子力學有多可笑。讀過經濟,但連機會成本也搞不清楚。甚或讀了廿幾年中文,但連中文也寫不好、讀了別人的文章也不理解。)

  • 昨天又(第三年了)跟學生去大浪灣,不過我的興趣不在學生,而在眼前見到的劫後景象﹕

    DSC00074a

    DSC00071a

    DSC00073a
    由於前陣子颱風刮走了很多沙子,沙灘旁邊樹林的斜坡變得太斜,都被封閉了。
    所以今年大家都無法去樹林裡乘涼。雖然這天天陰時間居多,但有點「正」。沙面反射的紫外線應該不少,因為雖然我戴了帽,但連頸也曬紅了。

    DSC00072a
    幾年來已經與沙面有少許距離的燒烤區樓梯,現在沙面更下陷了﹕梯級下的石塊和梯級產生了一大堆距離。

    DSC00075a沙面找到的奇怪垃圾﹕一個甘油泵

    不知為何,無論說理罵人,學生總不明白讓沙在風中飛散有多危險。

    ---

    另一可怕之處,是我竟然見到旅遊巴車頭玻璃有一道「之」字形、90度角轉彎向下伸延的裂痕。
    理論上,一塊擋風玻璃的材料應該只會碎成小粒,避免尖銳碎片傷人。看來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長裂痕,令我懷疑有人偷工減料換了塊普通玻璃,這樣很危險。

  • Alumni trip to Yuen Long

    上星期日校友會旅行,會長的專業照片還沒出來,先貼些私伙傻瓜機照片吧。

    ---

    頭號重點﹕阿C's男朋友發見﹗

    濕地公園的大門,夠壯觀的﹕
    P1000523aP1000526a
    P1000525a(還有地圖)

    熟知方某者,該知在下對室內展館的興趣遠大於外頭。(尤其外頭很熱的時候……學人讀生物﹖)
    但既然導遊說會帶大家走一次,如果不跟著跑的話,恐怕我以後都不會再去跑。所以唯有犧牲一下室內展廳了。

    P1000527a未出戶外之前先探「貝貝

    一路上曲徑通幽,風景不錯﹕
    P1000530aP1000529a
    還有不認識的花果。(回來那麼久還沒去查書……)

    正在賞景之際,突然有團友問及「劉邦有否誅盡功臣」這類中史問題,我幾乎以為自己參加了《咪話小兒科》……

    這相信是基圍的水閘﹕
    P1000532a

    睡蓮。
    P1000539aP1000540a
    剛剛有人說「魚毛都唔見一條」,之後就讓我見到幾條小魚。之後他還說,在某某池塘有很多鯉魚,只要有人經過就會走出來等吃的。
    天呀﹗這是野外,不應該餵動物的,你以為是曾蔭權家後面的魚池﹖
    (儘管濕地公園戶外不准飲食,但還是見到有兩公婆拿著薯片在吃……)

    上觀鳥屋,見到幾隻雀。我每逢見到這類長腳鳥都會當成,還是要給導遊更正﹕「是白鷺」。
    (補記﹕再得高人指正,是蒼鷺)
    P1000545a(我真是讀生物的嗎……﹖)

    職員(或義工)在觀鳥屋樓下記錄今天見到的烏類﹕
    P1000547aP1000542a
    對岸還見到深圳。

    不過這幾隻我認得,是招潮蟹
    P1000548aP1000552a

    很多人一起走上浮橋,搖晃得很厲害﹕
    P1000553aP1000555a
    這就是浮橋和固定橋的連接器。

    在浮橋上可以見到紅樹林「打橫生」的有趣根部﹕(氣根﹖)
    P1000556a

    另一段橋面,其實左邊已經是天水圍消防局,拍照時避開了﹕
    P1000557a

    P1000560a黑面神」,非常搞笑的植物名

    P1000558a靜——香港人明白嗎﹖

    眼見餘下時間不多,不再在外頭慢慢走,快點回到室內展館「打個轉」。
    P1000561P1000563a雪山飛狐﹗

    這兩條鱷魚是長吻鱷,跟短吻鱷貝貝是不同種類喔﹕
    P1000567aP1000568a
    真正野生金錢龜。

    主席夫人送了六部望遠鏡,不過反正放在一起,是否需要每部望遠鏡旁邊都鑲塊牌﹖
    P1000570a謝主隆恩。

    之後去流浮山食海鮮,好像見到了流浮山警署﹕
    P1000571a
    奇就奇在,當天見到的旅行團,竟然有匯燃致富……家計會……甚至是天主教慕道團……
    (我真的想不明白後兩者跟流浮山海鮮的關係)

    之後去參觀屏山文物徑﹕(有個鄧氏族人製作了介紹網頁,資料頗豐富)
    P1000575a(覲廷書室清暑軒的大牌陣)
    (「揀選衛正堂」這塊牌相信是指明朝的官,因為「」是明朝軍事單位,清朝不復置。「正堂」即主管官員,因為座位在衙門大堂正中央,故稱。)

    書室兩塊頗有意思的牌子﹕
    P1000576a(東平王 / 司馬公)P1000577a(書室正門)

    然後跑到人家祠堂看﹕
    P1000578aP1000584a

    紅砂岩走廊的末端,就是平素關起的大門﹕
    P1000579aP1000582a
    翰林院庶吉士,部分進士的「第一份工」。明清兩代大吏多出於翰林院,故稱「儲相之所」。

    導遊提及大門平日關閉,只有大人物來到才打開,但內藏玄機。
    因為門檻有幾尺高,所以一腳跨過,頭顱必定要垂下來才可以讓另一腳都跨過來。經過這門檻的人等於先向鄧氏祖宗鞠一大躬。

    有人問及﹕為何只有大人物才要行此大禮,我們循側門進出反而不用行禮﹖
    方某﹕我地呢班「蛋散」,人地都唔志在我們行禮呢﹗

    (註﹕蛋散,本指食物。廣東話亦用以指一些毫無地位之人,好聽一點叫「散仔」。)

    多謝中共外長和「翕仔頭抽」,令香港人至少懂得讀其中兩個字﹕
    P1000587a(壎箎翕翕)

    正宗架樑
    P1000588aP1000589a舉人石

    隔鄰愈喬二公祠也有塊「翰林院庶吉士」牌,這塊比祠堂的看來古老一點。
    P1000590aP1000593a

    上璋圍大門右邊有塊牌,不歡迎閒雜人等進內。不過剛有個外國遊客走進去了。
    P1000596a誰叫牌子沒寫英文﹖
    (還是,同胞才是最可怕的﹖)

    最後去到聚星樓﹕
    P1000598aP1000600a

    不過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去鄧族文物館。之後就去吃老婆餅。

    ---

    整個行程不是科學就是歷史﹖不是我偏心啊,旅行可不是我主持的。

    o拿,旅行就睇完,快D去報名參加29/11校友會周年大會暨聚餐啦﹗
    記得參加埋幹事選舉呀﹗

  • 政治博客奇文

    抱歉,我不打算在這裡評論這篇文(意見放在庫大那邊了)。
    只是剛剛看完《鏗鏘集》,見到那些已經被官方壓下來的「追究豆腐渣」聲音,再想起這些「批評政府,不夠客觀」的人,我只會想起余秋雨和「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

    既然「做鬼也幸福」,難怪那麼多人要見鬼了。
    忍見幼輩成新鬼,中國真是個幸福的國家。

    -----------------

    其實我想說的是,電視。(看,我多膚淺﹖怎麼看也不像「政治博客」啊﹗)
    是呀,病了除了讀書,就是讓自己多看電視。(少開電腦嘛)

    星期六下午看了明珠台的《Perfect disaster》,竟然用香港作背景。
    說的東西倒不是假(遲早會有超級風暴襲擊香港),不過把三十樓當「高樓大廈」,和香港消防員在女人街叫市民疏散,似乎有點脫離現實。
    更有趣的是,片中天文台的「博士」哀求政府官員疏散商業區的人。既然他們也說得出「香港前海後山,無處可疏散」,那麼還要疏散誰呢﹖再者,只要天文台台長(他不一定是「博士」)祭出「八號」,市民就會下班(是否回家倒不清楚),根本不需要政府再疏散誰。

    美國人太不了解香港了。他們構思的情節似乎把香港當成美國中西部的小城市。
    與其怕香港官員不讓市民疏散,不如怕香港市民「放八號風球假」就四處走(甚至帶小朋友去「看風」),不知被超級颱風吹到哪裡去吧﹖﹗

    ---

    到夜晚,再看《明日之後》。(據聞內地譯成「後天」,我還以為是笑話,但竟然是真的,真陰公)

    科學原理(融冰影響大西洋溫鹽洋流,導致冰河重臨)大致是真的,只是過程極端戲劇化。(我很難理解為何寒流會變出一堆像熱帶氣旋的東東,反氣旋和氣旋是兩回事來的)

    冰河幾周內重臨,當然是誇張。不過原來事實也不見得慢很多。
    之前在《最衰者生存》就提過,我們原來以為冰河和間冰期(即溫暖期)要幾千幾萬年轉換,後來改為幾十年,怎料現在發現原來可以十年之內就完成了。
    十年當然比幾周長很多,但這種轉變也只是一代人以內的事,不能說不快。
    (如果說紐約在十年後埋在冰下,當然沒十日後般「災難」,但也夠麻煩的)

    這其實點出了氣象研究的一個罩門﹕決定性混沌。方程式是決定性,但結果是混沌的。
    就算全球暖化完全為真,但融了冰川,竟然可能截斷洋流,導致冰河時期重臨。這在一般人眼中,豈非自相矛盾﹖
    但這就是「混沌」,正如我們有一堆氣象學方程,但永遠不肯定風眼在哪裡登陸一樣。只要大氣有少許擾亂,就可能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由直趨香港去了海南島。

    正兄說他願意接受天文台的天氣預測,但不願意接受台長的環保聲稱(針對「沒有冬天」這一點)。
    我倒是奇怪,如果你接受同一套學問預測天氣,為何不接受它預測氣候。

    又一補充﹕以往電腦模式說全球暖化增加颱風數目和威力。
    最近有研究說,颱風的數目可能不增加、甚至減少,但威力會進一步加強。
    我們是否又當這是廢話﹖

    正兄說要反對「環保原教旨」,這點我並無異議。我之前亦多次指出,深綠分子搞的只是新宗教,不是科學。
    但我們拒絕了深綠,淺綠呢﹖

    姑勿論「零冬天」是真是假(畢竟只有歷史能證明一切),但忽視這些預測,對我們有何好處﹖

    又,正兄文中說《絕望真相》有九大謬誤,其實我先前亦有引文。高爾的說法固然有誇張和出錯之處,但法官也承認基礎是符合科學的。如果把高爾當成純粹胡說八道,這也只是「市場原教旨」的反誣而已。

    至於「九大錯處」中水平面上升是否千年後才出現這一點,我更相信未必如此。近年南極和各地冰川融化的狀況已越見嚴重(科學人報道),去年南極冰棚崩解(零八年三月號),今年西北航道也開通了,科學家亦憂慮會失去阻擋後方冰川的「塞子」,會令冰川入海速度加快。這些因素先前都沒考慮過,如果加入考慮的話,水平面上升可能大幅加速——當然,未必是幾年內的事,但不等於可以忽視。

    近年我們新增的知識,是「越來越恐怖」而不是「越看越沒事」。
    這才是林超英大唱「遲早無冬天」的背景。

    當然,替台長下個註腳﹕如果竟然像電影般觸發冰河重臨,又作別論。(這點恐怕沒哪個電腦模式可以預計)
    不過,如果遇上冰河期,那又比全球發燒好嗎﹖

    如果高爾真是錯,海平面上升是百年後的事,是否代表我們今天甚麼都不用做﹖不用理﹖
    如果我們拒絕「深綠原教旨」那些不近人情的主張,是否代表我們不用做其他事﹖
    是呀,科學家永遠都不確定,天文台不可能肯定寒冬會消失。那是不是不需要說話﹖不需要去警告大家﹖
    如果答案乃「不是」的話,我不明白正兄由反深綠擴大到反台長,對大家有何好處。

    生而為人》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作者說(大意如此)﹕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超越某個閾值,人眼就會把天氣看成紫色,那麼人類肯定會把溫室氣體減排視為頭等大事。

    可惜,我們的眼睛沒演化成這樣。人類的感官其實很狹隘、很不可靠,很多事情都無法輕易看到。就像世界漁業一樣,我們直到漁獲大跌後才發現自己捕魚過多,很多問題我們都要等到災難降臨才知道。在見到災變之前,我們就繼續衝過去,直到衝過了臨界點而不自知。
    這就是我們需要科學的理由。

    又像《大崩壞》不斷引述不同文明的衰壞過程一樣。有人問﹕他們砍下最後一棵樹時會怎樣想﹖
    其實環境破壞是逐漸的,而人的記憶總是在適應環境。到最後一棵樹被砍的時候,那些人早已忘記那裡本來有森林了。
    沒有超級颱風,香港人就以為打風只是放假玩樂良機,一點都不可怕。只因為他們忘記了溫黛
    台長可能算錯,香港還有寒冬,但我們可能會忘記,原來天氣曾經溫和過。
    隨著華南的用水壓力逐漸增加,日後我們也可能反過來被迫記住﹕原來香港會制水。

    是呀﹗科學家永遠都不確定。是呀﹗我也反對深綠不近人情。

    但我們應該做的,是按照現時所得的知識,去討論怎樣「合乎人情」去實行環保,以避免最可怕的結局。
    而不是把科學界的估計,視為危言聳聽,然後繼續當沒事發生過般生活。

    醫生說你膽固醇過高、可能會爆血管,你不一定要吃素、也不一定要吃貴價降膽固醇藥,但也應該想想是否要自控一下,而不是說「高膽固醇飲食不一定導致高血膽固醇,血膽固醇高不等於會爆血管」就當沒事繼續大魚大肉。
    不吃得清淡點,頂多你死﹔不想辦法搞環保,你可能要大家一起死。

    單是這一點就有「迫」你的理由。當然,我還是認為研究採用「合乎人性」的方式推行環保(例如經濟誘因),總比強迫或說教更有效。
    但問題不是搞不搞,是怎樣搞。

    ----------------

    再答魚頭小姐﹕妳想我討論《神探伽利略》的哪部分呢﹖

    看了兩集,有如教育電視般畫出腸。第二集一開始就猜到是海市蜃樓(不過要等見到爛膠鞋才肯定是因為液態氮),教授也做了一次示範,還有甚麼不明白的呢﹖
    (今集蹲在鐵筒上寫算式還說得通,因為知道折射率的話就可以做計算。)

    今集最抵死是﹕男主角罵女主角「你見過有人任何時候都鹹濕架咩﹖……你以為教授就唔會睇AV咩﹖」
    其實我都係覺得,呢套戲睇湯川學窒人先最好玩。那些所謂「疑團」,沒甚麼大不了的。

    P.S. 湯川學實驗室的名牌寫著「補教授」,日文維基百科也沒記載,他的職級是甚麼﹖
    (日文維基只載「准教授」,等同於 Association Professor,香港稱「副教授」。)
    如果根據一份文部科學省中央教育審議會2005年的討論資料,「教授補」似乎是 Assistant Professor 的建議譯名之一。見另一份詳細討論
    但日文維基以「助教」作為 Assistant Professor 的翻譯。(很明顯跟香港不同,香港的助教只是 Teaching Assistant)
    另一份師資名單,「教授補」和「助教授」很明顯並列為兩個職稱。而這一份考試通知裡,「教授補」看來是「助教授」的上一級(所以有助教授資格才可以考那個試)。

    至於在東京大學,情況似乎有點亂。如果我們比較地震研究所的兩份職員名錄(日文英文),則「助教」是 Assistant Professor,應用生化系的職員名錄也是這樣(日文英文)。
    但如果我們看招募廣告這個助教卻只需要「修士課程修了」(修士即碩士)。
    以「教授補」在網站內作搜尋,找到的似乎都只是歷史人物(例如前校長山川健次郎,可惜無法從英文維基對比找出「教授補」是甚麼)。

    用最低能的 google 大神比較法,「教授補 associate professor」有1970個日文結果,而「教授補 assistant professor」3190個日文結果。

    回到日文維基,他們竟然說湯川學是「准教授」﹗(中文維基當然是照譯成副教授)
    除非我眼花,否則這看來也是另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