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問題

  • Science: why not developed in China?

    [為什麼中國產生不了科學﹖—朱曉農教授]

    到場遲了幾分鐘,已經開講。看朱教授的速度,應該錯過了頭幾張簡報。

    可是,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人,自會知道這其實即是「李約瑟難題」。朱教授把這個難題拆成「弱命題」和「強命題」。(這兩段我錯過了,要抄網上文摘,顯然同樣的話他在網上早說過一次了。)
    弱命題就是李約瑟難題的本尊﹕中國古代科技發明都比其他國家先進,為何近代科學革命發生在歐洲而非中國﹖
    強命題就是朱教授自己的說法﹕為什麼中國產生不了科學﹖

    他認為,對弱命題的回答很簡單﹕只是時間問題。如果只是一時落後,那麼總有一天可以發展出科學來吧﹖
    強命題反而才是要害,他認為,如果一切不變、語法結構也不變,中國永遠都不會發展出科學來。

    歷年來提出的解釋理由甚多,例如﹕
    1. 封建社會(只是中國有麼﹖)
    2. 科舉制度扼殺創造(做官和做研究怎麼混在一起了﹖)
    3. 小農經濟、重農抑商﹖
    4. 中國人太入世、太實際、不重抽象﹖只關心人世而非自然﹖(思考抽象問題的人在任何社會都是一小撮,而且中國古人玄思亦不少)
    5. 中國人認為技術不重要只是「奇技淫巧」﹖只講究天人合一﹖(但老佛爺也愛機械鐘﹗)
    6. 因為中國無宗教﹖(宗教本身就是非理性的。而且中國只是無形式上的宗教,那不是更理性、更有利發展科學嗎﹖)
    (方按﹕這點我倒不大同意,無形式宗教不代表就會理性。形式宗教因為有組織,往往更要求理性建構—例如西方的神學。無形式的宗教反而更加大眾式、非理性。)
    7. 因為歐洲是個大平原,容易有共性觀念,中國地理差異大則傾向具體情況變通處理﹖
    (方按﹕這聽起來更怪。歐洲地方小卻長年不能統一,學者歸咎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地理分割。中國雖然各地差異大,但地理上的大障礙反而少,所以較易統一。)

    ……種種的「X因素決定論」,還可以無限列舉下去……

    身為語言學家,朱教授認為「語言結構」才是要害。因為語言結構對邏輯的產生有決定性作用,對科學亦然。

    科學研究主要就是兩部分,首先要隨機探索假說,然後就以邏輯論證評估假說。
    隨機探索的那部分,誰都會,就是瞎猜﹗
    可是論證的部分,就需要演繹推理組織命題(建構理論),然後以受控實驗檢驗之。
    背後牽涉到「本體論」、「一元論」的概念。

    在2004年清華大學「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影響」論壇中,楊振寧也曾經指「中國沒有演繹法」。這個講法隨即遭一批漢學家反駁,他們說古籍早有記載「文王演繹八卦」。
    朱教授認為這樣的反駁很無謂,因為彼「演繹」非此「演繹」。他舉例說中國大陸的人口普查也發現有三個人叫「陳水扁」,那麼當有人說「(台灣的)陳水扁被關在大牢」時,你說「我昨天才在福建見過陳水扁」又有何意思﹖
    簡單點說,推理需要概念名目的同一性(同一律)。

    呂叔湘曾討論過「漢語是否有詞類﹖」(關於語言單位的同一性,1961)
    詞類是詞語的組合或聚合。情況就像元朝將人民分為四等,和印度種姓略分四種,都是階級分層,但不是同樣的東西。不應混淆。

    有些人質疑演釋法的必要。例如質疑演繹法推不出新東西、亦無法保證結論正確。
    的確演繹法是 rubbish in, rubbish out,但演繹法保證了推理過程正確。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的話﹕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science has been based on two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ntion of the formal logical system (Euclidean geometry) by the Greek philosophers,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possibility of finding out causal relationships by systematic experiment (at the Renaissance).  In my opinion one need not be astonished that the Chinese sages did not make these steps.  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

    歐式幾何和實驗方法是科學方法論的兩大必要條件,但是中國並沒有發現這兩者。這一段曾引來爭拗,究竟最後一句「The astonishing thing is that these discoveries were made at all」是指中國有還是沒有發現這兩者﹖有些人認為「國際友人」是不會說中國聖人的壞話,朱教授認為這是把英文當成古漢語來解。這句說話是「發現了就奇了」的意思,而事實上中國也的確沒發現這兩者。

    回到楊振寧,朱教授認為「中國沒有演繹法」沒說錯,但只是把問題推後了一重﹕為何中國沒有產生演繹法﹖

    墨子(還是孟子﹖我聽不清楚)、公孫龍等先秦名家,都不是用演繹法的。孟子都是用氣勢壓倒對手、論理倒不一定正確。連墨子也是辯論時罵人的。

    朱教授認為有幾個概念要分清楚。

    首先,「理性思維」不等於「理智思維」。
    理性思維是靠演繹邏輯、以是非為標準、以直相(truth)為目標。
    理智思維不需靠演繹邏輯、以利害為標準、以掌握真理(truth的另一譯法)或其他道德口號為目標。

    那麼truth究竟是真相還是真理﹖

    其二,「理性思維」亦不同於「形象思維」。
    理性思維是要按部就班的數學邏輯訓練,適用於科學。
    形象思維是悟、是禪、是腦筋急轉彎。適用於技術嫁接。

    教授舉了個數學「極限」的例子開玩笑。
    lim(x→8) 1/(x-8) = ∞
    (給沒讀過附加數看倌的註﹕在 1/(x-8) 這個函數中,如果 x=8 的話那是計不到的,數學上叫無定義。但可以想像的是,如果 x 越接近 8,則分母越接近 0,除後的商則會越大。如果分母是無窮小,則商為無窮大。lim (x→8) 即是說,當 x 無窮趨近 8,則分母趨向無窮小,商則趨向無窮大。)

    那麼 lim(x→5) 1/(x-5) =?
    從數學而言,答案顯然是 5。因為只會 x 趨近 5,才能令分母變成無限小、商變無限大。
    如果從形象思維去看,例題的 8 變成橫躺的8,那麼5應該也會變成橫躺的5吧﹖問題只是應該向左還是向右躺﹖XDD

    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不同,甚至可能產生了不同形式的藝術。例如西方油畫總是有一個消失點,中國的山水畫卻沒有,像《清明上河圖》就是長軸的活動視野,走到哪看到哪。

    形象思維各族都有,那是天生的,但中國人的形象思維嚴重超標。朱教授認為是因為中文同音字詞特別多,於是每天說話都等於在做聯想訓練。這種同音聯想他稱之為「孳乳繁衍」。

    他舉了不少例子。
    例如「海歸」諧「海龜」音,隨之產生了一大堆「海X海Y」系列。
    又有個朋友買了新車,車牌「1674」,被人嘲笑是「一路去死」。他想了整晚,終於想到「其實是好事」,因為do-re-mi-fa,所以「1674」即是「一路去發」。(方按﹕聯想成這樣也實在太扯了)

    而且這不只是個人層面,而是整個民族都是這樣,例如北京奧運開幕禮就要選定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8分的「發發發」時間(方按﹕市儈這點先不理了)。
    他說,如果有人選了7月4日7時4 分會如何﹖不好聽不特止,而且會被人罵是漢奸賣國賊呢﹗因為那是「敵人」生日。問中老年人就會知道,大陸在四十年前,殺貓是現行反革命呢。(因為國語「貓」與「毛」同音不同調。正如明朝曾經禁殺豬。)

    上海人也有禁忌,探病不能送蘋果,因為上海話「蘋果」與「病故」同音。
    這種同音宜忌聯想,在廣東福建更多,因為粵語閩語較易古文,多單字詞,更易撞同音字。
    民風民俗反映了語言的影響。因為人就算不吃飯不活動,也會思考,思考就要用語言。當說話時習慣了聯想,就很難不聯想了。

    是以秦人邏輯,就是旁推律、內推律、外推律。都是推及。

    朱教授提及《孟子—盡心下》的一個例子﹕

    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曰:「膾炙哉!」
    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
    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曾子的父親喜歡吃羊棗(一種很便宜的酸果子),於是曾子不跟他爭,轉而吃膾炙(烤肉)。公孫丑質疑,既然孟子也覺得烤肉好吃,那麼曾子吃貴的烤肉,而把便宜的羊棗留給父親吃,豈不是對父親不好﹖

    孟子認為烤肉大家都喜歡吃,羊棗卻是父親獨愛,所以應該讓給父親,大家都愛吃的東西可以一起吃。原因卻不是直接答他,而是用比喻。中國人打招呼(尤其北方人﹖)多稱姓(小陳、老王)而不稱名(諱名不諱姓),原因是很多人都同姓(姓所同也)、名字卻人人不同(名所獨也),所以「忌獨不忌同」。曾子不碰父親獨愛的羊棗,只吃大家都愛的烤肉,道理相同。

    朱教授指,這個邏輯東西相同。中國人多同姓少同名,而只稱呼姓氏。西方人情況相反,姓氏多獨特、名字多重複(都是那一堆聖經中的名字),卻只稱名不稱姓。結果都是專門用多人重複的部分作稱呼,而少重複獨特的卻不用。大家都是稱「同」而不稱「獨」。

    (方按﹕這個邏輯其實有點怪,因為稱呼多人「同」的部分,豈不是更易混淆﹖不是用獨特的標籤才分得清楚麼﹖不過現實中大家的確是這樣叫。)

    孟子就用這個比喻「旁推」曾子的行為。而同一事物對不同的人,可以有無數的旁推選擇,於是很容易變成任意推論。
    朱教授另外舉陸機演連珠》的類比,那些類比當比喻理解容易,沈劍英以邏輯去解反而更難明。

    聯想這回事,誰都會。例如澳洲總理吉拉德在任時,因為其耳珠較大,就曾有報章把 Labour Party (工黨) 戲稱為 Lobe Party (耳珠黨)。
    不過其他語言的同音詞不及中文多,聯想也沒那麼多。
    (日文的同音詞也很多,會否跟其技術發展的優勢有關﹖)

    理性思維,需要由語言去組織、進行、和表達。維根斯坦曾於1958年說﹕

    “The limits of my words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

    語言的局限也就是思考的局限。演繹邏輯就是自然語言組織的極致形式,到了自然語言也不夠用的時候,才發展出數學這種人造語言。所以科學前沿都是使用數學語言,令常人難以理解。
    而在科學發展中,非黑即白的演繹邏輯,未必符合所有情況的需要,所以又發展出連續分佈的數理統計。

    演繹法確保了推論有序,不能跳躍。

    大約在兩千三四百年前(與墨子孟子同期),古希臘和古印度分別發展出演繹邏輯。古希臘的是亞里士多德,古印度則為因明學(Nyayapraves),由僧人對佛理辯論結果而來。兩者都是演繹法,只是三段論的次序不同,因明學是先提結論,然後才是小前提和大前提,與亞里士多德的次序相反。而且因明要例證。因明原有五分(宗、因、喻、合、結),在陳那時代簡化為三分﹕宗、因、喻。胡適有言,希臘三段論只是印度五分法之末三分。

    唐僧西遊,在印度辯經無人能敵,說得上是邏輯大師,回大唐後創法相宗。這一宗最符合因明之理,可惜一傳而亡。據聞當時很多僧人來聽玄奘講法,但都被認為「聽不明白」而被趕走,只留下大弟子窺基。窺基雖然繼承衣缽,但法相宗一傳而亡。一直到徐光啟時才重受注視(這一段聽不清楚,可能抄錯)。
    反之,最反邏輯(講頓悟不著文字)的禪宗卻無腳走天下。皆因禪宗符合國人心理也。

    希臘語、印度的梵語,都屬印歐語系,文法結構基本相近。如維根斯坦所言,最早的邏輯問題其實就是語言問題,都是由於語言的模糊歧義而來。西方因而產生了修辭學、語法學、邏輯學(方按﹕即七藝中的前三藝)。

    與之相比,中國古代只有文字學、訓詁學、語音學(方按﹕即小學)。
    例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其實只是語法問題,甚至與邏輯無涉,但在中國一直沒分化出來。

    朱教授認為,「白馬非馬」當中的「白馬」、「非」和「馬」各自可能的意思﹕
    白馬﹕1. The white horse? / 2. A white horse? / 3. White horses?
    非﹕1. 不是? / 2. 不等於? / 3. 不屬於? / 4. 不包含於?
    馬﹕1. The horse? / 2. A horse? / 3. Horses?
    如是者,邏輯上「白馬非馬」可以堆砌出36種可能的意思﹗(3 x 4 x 3)

    再舉一個推論的例子。

    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是大家都最熟悉的﹕
    1. 凡人皆有死 (大前提)
    2. 蘇格拉底是人 (小前提)
    3. 蘇格拉底會死 (結論) (因為「凡人」已包括了蘇格拉底)

    因明學的三段論剛好反過來﹕
    1. 蘇格拉底會死 (定)
    2. 是人故也 (因)
    3. 凡人皆有死,譬如孔子 (喻)

    亞里士多德和因明學的三段論,實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因明學的說法因為反過來,所以不利科學發展。

    秦人邏輯又如何﹖
    1. 凡人皆有死
    2. 聖人,人也
    (可是,誰不知道聖人會死﹖於是話鋒一轉……)
    3. 然則聖人不朽

    這種論述很精巧、不沉悶(聖人會死等於「阿媽係女人」),但喪失了「同一性」(因為句子中「死」和「不朽」的含義已經不同)。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這類文學修辭是小聰明,但(濫用了就)不利於大智慧。大智慧總是由沉悶的推理而來。(方按﹕禪宗應該會反對的)

    特定的語言結構,產生了特定的語言歧義。
    而解決這些特定的語言歧義,又產生了特定的語言分析技術。
    特定的語言分析技術,則產生了特定的推理方式。
    特定的推理方式,規定了今後特定的邏輯形式。

    我們看得清「白馬非馬」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現在認識了外語的邏輯。
    古人身在山中,於是吵一生都辯不清。

    特定的邏輯形式,則限制了特定的探究外在世界的思維方式。
    科學的產生並非偶然,怎樣的推理就導致了怎樣的科學。

    中國的「科學」就是建基於同構推理上。朱教授舉例說,他有個學中醫的同學,稱蚯蚓有助通血管,因為牠們可以鑽通泥土……(中醫的確認為蚯蚓可通經活絡、活血化瘀)

    朱教授認為,李約瑟難題實際上並不是有意義的問題。
    因為我們可以無限延伸,去問為何蒙古沒發展出現代科學﹖為何伊拉克沒發展出現代科學﹖為何非洲沒發展出現代科學﹖為何南島民族沒發展出現代科學﹖為何澳洲土著沒發展出現代科學﹖為何美洲原住民沒發展出現代科學﹖……
    (方按﹕李約瑟難題其實有個前提,就是中國古代科學發現或科技發明較其他民族先進。)
    這樣問下去是沒解的,應該問的是為何希臘/印度產生了科學和邏輯概念。

    產生邏輯概念的必要條件,是語法上的「句子」應與邏輯上的「命題」同構。
    例如印歐語系的 Subject - Predicate - Object (主謂賓)結構,在語法上分別叫主語、謂語、賓語,邏輯上則為主詞、謂詞、賓詞。德語的 Satz 更特別,同時指「句子」和「命題」。

    句子是語法上充份定義的單位,一句就是一句,每句只有一個主詞。
    可是中文就不是這樣,朱教授展示《水滸》第一段(方按﹕不熟文學,找不回他提的那段),主語不斷游移,難以標點分句。朱教授說笑道自己小時候作文,就常被老師批評「一逗到底」。
    反之,一篇英文文章,卻很容易加上標點。

    朱教授認為,中國沒有發展出科學,就是因為古漢語、古白話的結構都產生不了邏輯學。
    現在科學進步了,是因為學習能力強。雖然口語還是接近原有中文,但書面結構已趨近歐洲語言(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為例)。這種書面語,即所謂「歐化句子」。
    (方按﹕香港愛護中國文化的人往往認為歐化語言污染中文,他卻認為歐化了才學得好科學。)

    ---

    朱教授提出他的「餘論、聯想」。他認為語法不只跟科學相關,尚與法律、法治相關,因為兩者都涉及有沒有、用不用演繹法。他以辛普森案為例,儘管大家都認為是他殺人,只是現場一隻染血手套與辛普森雙手尺寸不同,這個「大前提」受到質疑,有罪的「結論」就不存在。這種推理對於只看「結果正義」的國人來說是不可置信的。

    他認為,語言是最常用的行為。如果語言也嚴格受控制,那麼社會中人的行為也容易受控制,於是就有法治。那麼意合語言的社會是否較多人治﹖

    他嘗試做一個社會學統計驗證,假設是「(某社會所用)語法規則的嚴密程度,與其(該社會)法治程度呈正相關」。向大學裡的留學生派問卷,(好像派了二百份)總共收回68份,多數人是歐美留學生、兩位為亞洲學生(越南和蒙古)、沒有非洲的。
    結果歐美留學生都說他們的語言更嚴密、法治亦更佳﹔而亞洲的剛好相反,兩位學生都認為他們的語言比中文更不嚴密、法治亦更差。
    (方按﹕當然這樣簡陋的問卷不可能得出嚴謹的結論,只算是一個初步嘗試。)

    朱教授作了一段有趣的文字,以他的理論比較法治之「本」。

    前法治時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論語.學而》

    法治時代﹕(演繹邏輯)
    珠子曰﹕「為言者常行人。其常行也循法,他行而好違規者,鮮矣。不好違規,而好犯法者,未之有也。語言學家務本,本立而法治。語法也者,其法治之本歟﹗」

    很多接受西方學術訓練的中國學者(如錢學森、季羨林之類),談本科,用外文寫論文,很有邏輯、很有道理。
    可是談社會、文化問題,用中文寫,就不行、沒邏輯了。
    這樣難道是歧視中文嗎﹖

    ---

    問答時段的筆記。

    1. 越南的字喃,意即南方之字,在南字旁邊加口部當口語的這種做法,跟港人造字的方式亦相似。
    (朱教授沒說的是,「南字」寫成「字喃」這種倒裝,其實亦是華南到越南一帶古越語的語順遺跡。)

    2. 中國古代有科技,但有沒有科學﹖
    朱教授舉例說,中國歷史上指南針獨立發明了37次,最後一次是南宋,到《天工開物》才正式固定下來。可見中國人根本沒有理論記錄,往往亂撞「撞」了出來,後來失傳了,隔幾百年又有另一人再「撞」出來。
    例如中國人在兩千幾年來,記錄了哈雷彗星三十幾次回歸。可是每見一次記載一次,一直都沒人想過它們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中國人的觀察很好,但沒有理論。要不然這顆彗星就不會以哈雷命名了。

    3. 歐化文字就等於有法治了麼﹖
    朱教授反指,你看中國書面上的法治,是很好的﹗(眾笑)
    可是口語呢﹖我們的口語還是比較接近老樣子,而我們真實思考用的是口語。
    (方按﹕一種很機智式的解答。難道古人就不一樣﹖他們不也是文字華麗掩蓋真實﹖)

    4. 李約瑟難題其實分兩部分。
    朱教授認為,「為什麼中國沒發展出科學」是一個歷史問題,但可以是非理性的問題,對他來說沒有探討意義。
    「為什麼中國曾經領先」,這也是歷史問題。但我們觀察歐陸的科學革命和英國的工業革命,背後都是邏輯規則在支持著。

    (P.S. 有朋友閱後倒提出個好問題﹕既然說梵語結構嚴謹又發展出邏輯學,那麼為何科學革命又不在印度發生﹖當然教授可以說語言是前提但還有其他因素,不過把印度和歐洲再作比較可能更有意思。)

  • Galileo+ produced by Masaharu Fukuyama

    (寫到xanga最後一刻﹕請看倌記得bookmark後備blog﹕http://fongyun.blogspot.hk/)

    ---

    Galileo+ produced by Masaharu Fukuyama》福山雅治、KOH+、HARA+、GYURI+、A-Lin+
    (這個版本連DVD一起賣,我買的那個沒DVD,封面是黑色的。)

    新歌當然是《神探伽利略2》的主題曲《恋の魔力》,另外再翻炒兩首舊主題曲(《KISSして》、《最愛》)。最新鮮的當然就是找了台灣和韓國歌星分別為這三首歌歌中文和韓文版(已有人整隻碟評了,看倌有興趣可去看)。最奇怪的是,「碟尾」竟然有福山雅怡自己唱《KISSして》和《最愛》,雖然這兩首寫給女人唱的歌變了男人唱已經有點怪(上引那位作者認為福山本人是Rock底,寫快歌反而不適合那幾位女歌星),但為何兩首都唱了又不唱新的那首呢﹖

    重點當然是新歌《恋の魔力》,這是電視劇版﹕(在歌詞中以藍字標示)

    這是全版﹕

    恋の魔力 (Koi no Maryoku) [KOH+]
    作詞 :福山雅治  作曲:福山雅治  歌:KOH+
    (拼音取自歌詞ばかり、中譯取自奈梨的雜談筆記)

    怖いくらい 君の言葉が好きで (喜歡你說的話到害怕的地步)
    kowai kurai kimi no kotoba ga suki de
    何度も夢で繰り返している (在夢裡無數次地重複著)
    nandomo yume de kurikaeshiteru
    今日もつかめない君の招待に (今天也因為你那掌握不住的邀請)
    kyou mo tsukamenai kimi no shoutai ni
    彷徨ってる 彷徨ってる (徬徨徘徊 徬徨徘徊)
    samayotteru samayotteru
    愛の世界を (在愛情的世界裡)
    ai no sekai wo

    何が間違ってるかな (是不是哪裡出錯了)
    nani ga machigatteru kana
    言い方のせいかな (是說話的方式嗎)
    iikata no sei kana
    素直になりたいのに (雖然想要坦率)
    sunao ni naritai noni
    素顔を見せるのが出来ないのはなぜ (不知為何卻無法展現真實的面貌)
    sugao miseru no ga dekinai no wa naze

    空回りしてるのは わかってるけど (我十分清楚 自己在空轉)
    karamawari shiteru no wa wakatteru kedo
    これが「恋の魔力」と (這就是「愛情魔力」)
    kore ga koi no maryoku to
    自己弁護してる (我如此自我辯護)
    jiko bengo shiteru

    優しくしたい でも出来ない (想要溫柔對你 卻做不到)
    yasashiku shitai demo dekinai
    恋の心 拗れていってる (愛的一顆心 正在鬧彆扭)
    koigokoro kojiraseteru
    こんな僕を ねぇ君はわかってるの? (這樣的我 你呀應該都懂吧?)
    konna boku wo nee kimi wa wakatteru no?

    こう見えて すごく気を使う方で (別看我這樣子 其實我是非常多心的)
    kou miete sugoku ki wo tsukau hou de
    意外なことで落ち込むタイプで (會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感到沮喪)
    igai na koto de ochikomu taipu de
    知ってて そんな態度するなら (如果你明明知道 還如此對我)
    shittete sonna taido suru nara
    君って 君って ずるい人だよ (你呀 你呀 真是奸詐呀)
    kimitte kimitte zurui hito dayo

    何が正解なのかな? 恋の模範解答 (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 愛情的模範解答)
    naniga seikai nano kana koi no mohan kaitou
    ちゃんと繋がりたいのに (明明想要和你好好在一起)
    chanto tsunagaritai noni
    好きになればなるほど何にもできないんだ (卻愈是喜歡愈是什麼都做不到)
    suki ni nareba naru hodo nanimo dekinainda

    空回りしてるのは わかってるけど (我十分清楚 自己在空轉)
    karamawari shiteru no wa wakatteru kedo
    これが「恋の魔力」と (這就是「愛情魔力」)
    kore ga koi no maryoku to
    自己弁護してる (我如此自我辯護)
    jiko bengo shiteru

    甘酸っぱくて 苦しくて 幸せなんて (酸酸甜甜 苦苦澀澀 這樣的幸福)
    amazuppakute kurushikute shiawase nante
    それは君の魔力で 君の魅力で (都是因為你的魔力 你的魅力)
    sore wa kimi no maryoku de kimi no miryoku de

    抱きしめてほしい (想要你擁抱我)
    dakishimete hoshii
    でも言えない (卻說不出口)
    demo ienai
    恋心 (愛的一顆心)
    koigokoro
    こじらせてる (正在鬧彆扭)
    kojiraseteru
    こんな僕が勇敢になる (希望你能對這樣的我)
    konna boku ga yuukan ni naru
    魔法をかけてほしいよ (施個變得勇敢的魔法)
    mahou wo kakete hoshii yo
    大好きなんだから (因為我最愛你了)
    daisuki nandakara

    怖いくらい 君の世界が好きで (喜歡你的世界到害怕的地步)
    kowai kurai kimi no sekai ga suki de
    何度も夢で遊びに行くの (在夢裡去那裡玩了無數次)
    nando mo yume de asobi ni iku no
    ちっとも追いつけない君なんだけど (雖然現在一點都沒有追上你)
    chittomo oitsukenai kimi nandakedo
    いつかは 並んで (但願總有一天)
    itsuka wa narande
    歩きたいんだよ (我們能並肩前行)
    arukitain dayo

    ---

    韓文完全不懂聽,所以無話可說。立即去 A-Lin 那部分。

    《戀愛魔力》整體來說填得跟原曲很接近,尤其頭幾個音(快過來 / 怖いくらい kowai kurai)唱起來竟然跟日文一樣 ,另外還有幾個位(例如 都是因為 / ほしいよ hoshii yo)也是很像原版。
    這個是電視版,即是香港播放時的片尾曲﹕(在歌詞中以藍字標示)

    這個是全版﹕

    戀愛魔力 (恋の魔力) / A-Lin+

    作詞.作曲﹕福山雅治 編曲﹕福山雅治/井上鑑 中文詞﹕徐世珍

    快過來加持我 關於愛情的勇氣
    因為你每句話 都能左右我的心
    是不是每個人 愛上了都會看不清
    我會不會 我對不對 我們可以不可以

    我聽見久違的一種聲音 在我胸口敲個不停
    其實明明 想坦率面對你
    每當 我 見 到你 為何閃 躲 你 的 眼睛

    因為喜歡你 那麼喜歡你 這戀愛的魔力
    讓我也變得不知所措 一點都不淡定<---------------------------(淡定不是廣東話嗎﹖)
    想溫柔的靠近你 卻忐忑不已
    我慌了 亂了 傻得忘了呼吸
    還不擁抱我 嘿 你懂不懂我的心

    有時候愛也會讓人退化得很徹底
    不然為何看著你 我就變得不聰明
    那句話想不出該怎樣能告訴你
    會不會 會不會 你全都看在眼裡

    不管擁有過多少曾經 在戀愛一樣失去冷靜
    沒有 一個標準答案可以
    讓我的天空 都放晴 讓我愛 的更 容易

    因為喜歡你 那麼喜歡你 這戀愛的魔力
    讓我也變得不知所措 一點都不淡定

    又快樂又著急 酸楚又甜蜜 這戀愛的魔力
    讓這種痛苦也很幸福 像美麗的邀請
    想溫柔的靠近你 卻忐忑不已
    我慌了 亂了 傻得忘了呼吸
    還不擁抱我 施展更多的魔力
    我的不堪一擊 都是因為 我付出了我的心

    快過來加持我 關於愛情的勇氣
    因為你每句話 都能左右我的心
    既然愛這一次 神奇的改變了自己
    總有一天 會有一天 會讓我們在一起

    KISSして》的中文版,其實也填得不錯。唯獨是「ねぇ」那種撒嬌的感覺沒譯出來,而且原歌詞就像內斂的內海,在這裡變了超「傲嬌」的岸谷,就跟新一輯劇集一樣。

    親一個吧(A-Lin+)    (KISSして中文版)

    作詞:福山雅治    作曲:福山雅治    中文歌詞:Abbie Yang    演唱:A-Lin

    話題分岔也是分享
    蒐集每秒鐘有你的身旁

    愛是絕症的病種
    自從上癮你的吻沒解藥快求救

    我 迷戀失去控制所有荒唐
    要把無上限愛的力量 拋向異世界炫耀
    你 滿足天馬行空我的幻想
    讓簡單 變得不太簡單 幸福的存在感
    心跳狂飆超速緊張 親一個吧

    踩著冷戰散步爭吵
    你偏心退讓我放下驕傲

    如果眼淚還躲不掉
    那就要在你的心中拍下我最美的微笑

    我 迷戀失去控制所有荒唐
    要把無上限愛的力量 拋向異世界炫耀
    你 滿足天馬行空我的幻想
    讓簡單 變得不太簡單 幸福的存在感
    心跳狂飆超速緊張 快樂悲傷默契擁抱 親一個吧

    如果眼淚還躲不掉
    那就要在你的心中拍下我最美的微笑

    我 迷戀失去控制所有荒唐
    要把無上限愛的力量 拋向異世界炫耀
    你 滿足天馬行空我的幻想
    讓簡單 變得不太簡單 幸福的存在感
    心跳狂飆超速緊張 快樂悲傷默契擁抱 come on baby難逃魔掌 親一個吧

    反而《最愛》的中文版,就令我覺得不是味道。因為原曲是「宅男之歌」唱出「一個宅男一廂情願但對方不接受他的犧牲」的心情,完全扣了《容疑者X之獻身》的劇情。改了中文版後,反而只是一首普通的失戀歌。

    最懂你的人(A-Lin+)

    作詞:福山雅治 作曲:福山雅治 編曲:福山雅治 井上 鑑 中文詞:周煒傑

    看夏日的煙火 緩緩的墜落
    但在你眼裡 是無盡的落寞
    你總說 最懂得 你的人是我
    所以才讓 我比誰 都還不知所措

    在晴朗時許的夢 散落在雨中沉默
    失去了相愛 的理由

    越是懂你愛得越心痛
    你就 別再安慰我 想太多
    我不是一個傻瓜
    懂得 你體貼 背後的複雜
    不夠成熟 才相信愛能挽留

    越是懂你愛得 越愧疚
    少了勇氣選擇 放開手
    捨不得 這刻的相處
    一瞬衝動就回到孤獨
    請原諒我 該最懂你的我

    閉上雙眼的時候 你是否依舊能夠
    夢見一雙 背影 無憂的並肩走
    我還記得你說過 說從今以後
    難關不算 什麼 如今笑容 憔悴成失落

    或許我們都忘了 愛是要讓人更快樂
    這生活不是我們 要的

    越是懂你愛得 越心痛
    你就 別再安慰我 想太多
    我不是一個傻瓜
    懂得 你體貼 背後的複雜
    不夠成熟 才相信 愛能挽留

    有笑容最動人的時候
    有擁抱掉下眼淚的時候
    愛過了 已經足夠
    別讓回憶刻滿傷口
    自私像個黑洞 只會把感動沒收

    像沒指標的十字路口
    多希望 誰能告訴我
    接下往哪(裡)走
    我也不想 生活像逃避
    不願意 再看你難過
    哪怕轉身之後 我無法愛了

    越是懂你愛得 越心痛
    你就別再安慰我 想太多
    我不是一個傻瓜
    懂得 你體貼 背後的複雜
    不夠成熟 才相信 愛能挽留

    越 是懂你愛得 越愧疚
    無 法拒絕當你 逞強著說愛我
    像孩子 頑固不認輸
    愛到疲憊 才看得清楚
    請原諒我 該最懂你的我
    請原諒我 曾最懂你的我

  • 雜記

    上星期五,跟快要回星加坡的表姐吃飯。怎料黃大仙那間客家好棧的菜好鹹,表姐老人家不想多吃,我拼命的吃都無法把黃酒雞解決掉……

    ---

    星期六開評議會,據聞xanga友見到一篇篇長文轟炸大叫救命……所以這裡送兩段短的。

    小時候在台灣書(忘了是否漢聲小百科)見到,製作地勢模型可以一級級砌上去像梯田般的。於是初中地理科要製模型,平生手藝差劣的方某就心想「好簡單o者」自告奮勇去做。
    怎料製了一個梯田式的模型,卻被老師說不行。同組同學雖然不好意思發作,但顯得有搭沉船的感覺……
    「喂﹗冤枉呀大老爺,本書明明話可以咁樣既﹗」

    在李兆基樓見到這個中大校園模型,心裡面的「大老爺」又出來了﹕
    「六月飛霜﹗千古沉冤呀﹗我要平反﹗﹗﹗」

    表決時為了點算準確,每年都會請一批學生來,把會場劃分為多區。每人負責點算一區裡的人數和投贊成/反對/棄權票數目,報給台上加總得知結果的。

    表決要求先前研究院校友會出問題的那位校董辭職的議案,上次已說過贊成票不多,但點算反對票(即支持留任、aka親建制校友)一開始報數的時候﹕

    台上﹕「請報數﹗」

    學生甲﹕「6﹗」

    學生乙﹕「8﹗」

    學生丙﹕「9﹗」

    未等到其他學生報數,學生會老鬼聚集的這排,眾人已笑到反肚。

    (其他人望過來……你們真的不明白有甚麼好笑麼……﹖)

    之後食檸檬批不遂,去了飲野,見到這張廣告﹕
    (這不就是《青花瓷的故事》裡提及的日本茶道麼……﹖)

    ---

    開完會之後約老媽去沙田。

    (快成老襯的肥醫生之聲﹕幾時才可以聽見你不是約老媽的﹖)

    其實是她上次在樂富吃過百瀧覺得不錯,於是我想起見到在沙田都有,於是叫她過來。
    原本叫她把NOWTV那個解碼器拿過來換,結果她就忘了。於是要另外再出去換。
    不過大意的也不只她,我也沒留意開飯網上面寫了「已結業」三字。

    變回Pokka我們又興趣不大,我又沒留意上次魚頭介紹的銀座梅林這裡也有,於是去了Pokka的隔壁吃薄餅

    薄餅叫了個芝士蕃茄,有點黑橄欖,相當不錯。

    fish & chips,炸魚還不錯,做到外脆內嫩(其實最重要油夠熱炸得快﹖)﹔不過他們自稱的「秘製脆薯」可一點也不脆。我寧願吃樓下西餐廳的普通薯角。

    白汁芝士雲吞,偏鹹,沒甚麼特別好吃的。

    整體而言也不錯,不過收這個價錢我寧願去吃euro gogo便宜得多……

    ---

    較早時候﹕
    (唔係得大騮先有香蕉酥食架﹗)

    又某一日,竟然在惠康見到「金錢"月展"」被翻譯成「coin muscle」﹕
    (雖然這太搞笑,不過真的不要問我怎麼譯……)

    ---

    星期一去了「Hong Kong Originals 特約 Xanga 苦主大聯盟記者招待會」做呃飲呃食的「老方攝石人」。攝完之後就去教協買漱口水(平過卓悅一半…),之後搭車返屋企,竟然見到前面有架「仿古塗裝」的九巴﹕

    更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放工,又見到這架巴士,不過後面有部工程車,好像是故障剛修理好開走……

  • 迷離小炸窩

    (有多迷離﹖炸的東西會中途不見了嗎﹖)

    (其實是「迷你」吧﹖)

  • Misunderstanding on referendum

    [對公投選項的誤解]

    在面書跟朋友討論某篇文章,順道提到台灣核四公投的事。

    國民黨政府建議公投「停建核四」,這個當然是政治手段,因為看中了公投門檻高難通過。可是,反核人士(和民建黨)反過來要求公投「續建核四」,我卻認為是不合理的。

    如果純由法律角度出發,其實是寫「停建」比較合理的。因為公投本意就是在政府和議會外訂立新規定的途徑,所以現正實行的東西是沒必要公投的(正如我們不會公投「警察應繼續執勤」)。既然政府和議會早就通過了繼續建,要改變就是要「停」。通過了政府就要停建,如果通過不了就按政府的意思續建。

    寫「續建」的話,通不過即是什麼﹖並不是反核人士想當然矣的「不續建即是停建」。
    因為「續建公投」通不過,只是反映人民並不認為需要續建(至少他們沒出來投票支持續建),但也不等於人民「要求停建」呀。沒投票的理由成千上萬,怎可能把沒投票的人都假定為「要求停建」﹖

    (同理,反過來如果是「停建公投」的話,不投票的人也不等於支持續建。
    停建公投通過不了核四就續建的理由,並非因為假定不投票者都支持,而是因為續建是早前政府已決定的事項。公投的目的是推翻它。)

    他們忘記了公投不通過純粹只代表「無法實行議題」而非代表「通過了與議題相反之事項」

    (除非公投法的內容是﹕提供「續建/停建」兩選項,無論投票人數多少,哪一方過半就贏。但如果投票人數很少就可以通過公投,這也是另一種少數霸權。)

    具體的例子就如民進黨發動的第一次公投,題目如下﹕

    「1. 台灣人民堅持台海問題應該和平解決。如果中共不撤除瞄準台灣的飛彈、不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您是否贊成政府增加購置反飛彈裝備,以強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

    「2. 您是否同意政府與中共展開協商,推動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以謀求兩岸的共識與人民的福祉?」

    結果否決了。
    難道會有人把這解釋為「因為增購反飛彈裝備的公投被否決了,所以政府不能採購」﹖「因為和平協商的公投被否決了,所以政府不能再跟中共和平協商」﹖好像沒聽見吧﹖
    (當然這兩項公投擺明就是民進黨的選舉操作,正如反核公投是國民黨的政治操作一樣,公投本來就是政治工具。)

    後來甚至再有甚麼「反貪腐」呀、「入聯/重返聯合國」呀之類的公投,統統都因為票數不夠被否決了。那麼台灣不要再反貪腐、不要再試圖參與聯合國吧﹖

    既然之前這些統統沒通過的公投案,都沒有影響政府已實行的政策,那麼憑甚麼認定通過不到「續建公投」就可以要求政府停建核四﹖

    根本是無視法理。

    ---

    當然這不代表在下支持核四。以核四的各種離譜新聞看來,對於台電和當局是否能保障安全營運,公眾顯然有合理懷疑。
    對核電這種出事後果很嚴重的東西,要求停下來先搞清楚,總比為求效率犧牲安全更合理。

    不過這不代表道理可以反過來說。

    ---

    後話﹕其實這些試圖在議題上玩手段,借「通過不到」來實現相反意圖的妄念,在代表會開會時大家都試得多了。

    在現實上也不無可「玩野」之處。當泛民對很多官員(甚至特首)的「不信任議案」都因為「分組點票」被功能組別否決的時候,有人(好像是林忌但一時查不到)就建議乾脆改為提「信任議案」然後靠泛民在地方選區的多數票把它否決掉。反正「最kai議員」謝偉俊就示範過否決自己動議的議案,所以泛民大可照做。

    當然,跟反核四人士的盤算不同,提出這個方法的人,是旨在「玩野」讓政府出醜。香港立法會的不信任議案本來就不具強制力,信任議案通不過同樣也無法迫使誰辭職的。

  • museum activities calendar updating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已加入了太空館、科學館、文化博物館、藝術館及文物探知館的活動資料。

    歷史博物館、海防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的活動資料容後繼續更新。
    (海防博物館的講座及影片放映資料已更新)

    ---

    1. 決定去信康文署博物館,建議他們接手搞這個 google calendar 活動日曆。
    (早就已經不是每間博物館都有寄通訊給我,而他們現在的網頁越改越難看)

    2. 太空館歷年來的公眾活動都叫「XX觀測」的,可是明明只是給公眾看望遠鏡而已,根本沒有「測」過甚麼呀。叫「觀察」比較踏實吧﹖你真的有測量或描繪過才叫觀測啦。

    ---

    敬啟者﹕

    您好﹗本人是博物館的常客。

    近來得知  貴署推出一站式博物館入門網站 http://www.museums.gov.hk/zh_TW/web/portal/home.html,既然有心進一步推廣博物館活動,相信  貴署亦會對以下建議有興趣。

    因為經常留意博物館活動,為了搞清楚同一天有哪些活動避免撞期或忘記,本人從1994年已開始把每季的博物館通訊匯整,成為一個表格,並與朋友分享。

    自從 Google calendar 推出後,為了更方便自己和朋友比較不同博物館的活動,本人亦於2008年開始把博物館節目輸入 Google calendar,大家除了可於 http://andrewffy.sinatown.com/museum.html 看到統一輸出的版面,亦可以自行「訂閱」這些日曆。本人每季按照博物館通訊或網頁資料更新日曆後,網上看到的日曆就會同步更新。

    試用過的朋友,都認為這樣的安排很方便。但每季都要等待博物館網頁更新,再逐項輸入,對本人來說是相當大的負擔。而且有些節目沒有在博物館通訊中預告,中途推出我又未必跟進到,就產生缺漏。

    本人知道現時博物館入門網站和各博物館的網站,都有各自的活動日曆。但這些日曆並不互通,而且不能像 Google calendar 般,給公眾「訂閱」自動更新,而必須每次進入這些網站才看得到。就本人所知,貴署已在博物館入門網站放置 Google map 方便參觀者確定設置位置,那麼相信再加設 Google calendar 功能亦不會招致甚麼法律問題。

    如果採用 Google calendar 取代現有那些不能公開便訂閱的日曆,每次只需要各博物館的員工把各自的節目輸入去google,就可以在網頁上自動顯示。而入門網站亦可以一次過顯示所有博物館的節目,並不會增加  貴署員工的工作量。而且還可以吸引有興趣的網民「訂閱」日曆,隨時接收到最新節目更新,不用再等候新一期通訊或網頁更新。(近年的通訊間中會延遲了,月頭的節目可能就錯過了)

    這樣對於  貴署的推廣工作應可如虎添翼,希望  貴署能認真考慮。如需諮詢更多細節,本人樂意隨時提供。

    市民

  • 很久沒逛書店,星期五晚去了,自然又買了一批。有些自己要,有些給圖書館。
    (自己買四本,比圖書館那五本更貴……)

    失控的正面思考》Barbara Ehrenreich 著,高紫文譯,台北﹕左岸,2012

    Johncoal 大也撰文推薦了,向來視「正能量」為另類邪教的在下,能不買一本放在學校警惕眾人嗎﹖

    爸爸媽媽上戰場》國民教育家庭關注組著,香港﹕天窗,2013

    為何要買這本書放在學校,你明白的。

    我愛韓國古裝劇》西家雲雀著,蕭雲菁譯,臺灣東販,2013

    為何會買這本放在學校,單看封面不解釋看倌應該也很容易明白。

    反轉經濟學—把顛倒的再顛倒過來》李逆熵,香港﹕經濟日報,2013

    身為擁躉,有新書不買不成。

    不過這本絕不藏私,直接放到圖書館。因為香港被市場原教旨毒害已久(噢,翻這本書才發現這個詞又是別人先想到的),經濟學好像就只是那一套。所以更有必要讓學生看到現在的主流經濟學有何缺失,而經濟學還有哪些可能。

    錢穆講中國經濟史》葉龍,香港﹕商務,2013

    方某曾介紹葉龍兩本錢穆「中國經濟史」的聽講筆記,還有本以人物為本的《歷代人物經濟故事》。有朋友說壹出版不再出歷史書了,也許因為這樣這本書給商務出版了。

    因為我猜學校有用,所以買回圖書館,但其實自己也想讀。因為歷史書講帝王將相的多,甚至講方某喜歡的制度史亦有不少,反而講一般生活的不多。當然經濟史不是沒有,正如史書往往也有貨殖篇,但通常不是最吸引人、最多人討論的範疇。這些生計問題,往往才是王朝和時代的基礎。

    法治—英國首席大法官如是說》Tom Bingham 著,陳雅晴譯,香港﹕商務,2013

    英國大法官討論甚麼是法治,在這時候讀這種書還需要解釋嗎﹖
    這本書還相當緊貼時代,就像是反恐和法治的關係都討論到。有很多問題不是傳統法治討論覆蓋到,有需要看看更新的討論。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Daron Acemoglu、James A. Robinson 著,吳國卿、鄧伯宸譯,新北﹕衛城,2013

    首先在哪裡看見介紹呢﹖朋友﹖《陽光時務》﹖
    推介文說像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槍炮、病菌與鋼鐵》,我想到的反而是另一本《新國富論》。因為《新國富論》其實也是分析為何國家會成功和失敗。

    法醫.屍體.解剖室﹕犯罪搜查216問》D. P. Lyle 著,蔡承志譯,台北﹕麥田,2013

    簡單點說,整本書就是問「這樣做是否可以殺死人」或者「這樣被殺的人是否能測得出來」這類聽起來「引人犯罪」的問題。

    其實有點後悔。
    倒不是後悔買了(還未讀後甚麼悔),而是後悔把它當成「自己的書」買了而非放在圖書館。

    因為學校(要滿足政府)的無謂會計規矩,買學校用的東西是不應該用信用卡的。於是雖然老媽很喜歡用信用卡儲積分(方某從來不要信用卡),但買學校的書就不能用。所以跟老媽一起的話,就要在很短時間內把要買的東西,分成「自用」或「公用」,然後分開結帳。

    倉促之間,我覺得這本書內容有點「變態」,似乎比較適合留給自己看。可是後來我也覺得這些正經得來又「變態」的內容,應該很受學生歡迎……

    (倒不因為怕被人投訴,畢竟其實如果你了解法證多一點的話,可能更不想犯法。因為曾有法證人員—好像在《科學人》見到的—這樣說﹕你越是想洗刷掩飾犯罪證據,就越有機會留下另一些證據。
    正如為何偵探小說多「密室殺人」,就是因為密室殺人雖然在讀者眼中「好詭異」,但其實容易寫、甚至容易查。如果有個人在鬧市街頭突然倒地身亡,你反而難找出誰是兇手呢。)

    漢字樹:從圖像解開「人」的奧妙》廖文豪,台北﹕遠流,2012

    貓頭鷹的老貓社長推了幾次。整本書都是討論漢字字源字義,相當有趣。(而且寫的人不是修中文而是修電腦的)
    其實還有《漢字樹2﹕人體器官所衍生的漢字地圖》,不過書店未見到。

  • life as usual

    今天本來應該寫文,不過o係面書同東叔拗左一個下午,時間沒了。齋貼相。

    Patrick﹕媽媽新年帶埋我去拜神,搞到我成身灰呀 ><

    Benny﹕~~I believe I can fly~~

    巨星餐廳﹕
     

    玩死中文﹕我睇住呢位女星兩秒,先諗得到個「乳頑症」係講咩……
    為左避開《不良醫藥廣告條例》,你(廣告作者)都算辛苦了

    話時話,過多幾個月,我都應該連續十一年沒拍過拖了。

    (謎之聲﹕梗係啦,淨係掛住同D阿叔拗 )

  • [小生活]

    (建議音樂﹕《仁醫》插曲〈幕末 BAKUMATSU〉—你不覺得現在香港像幕末一樣黑暗麼﹖)

    1. 「粗口發水率」

    講粗口的朋友大家都認識不少,甚至在街上隨時都會碰到不是朋友的粗口人。不過這些粗口朋友,大多像母校某英文老師形容,只是「粗口字當preposition」,慘在每句都要加一兩個粗口字而已。

    如果句句都要加又不停重複沒有新意已經夠慘,那麼昨晚在巴士遇到更慘的例子。有位阿哥/叔已經升級到不只加粗口字而是加粗口句。如果每一句都要加上粗口子句,那麼一句句子還可以留下多少字是表達內容的呢﹖
    我數過其中有一句不出二十個字,但「X你老XXX」在句頭和句尾重複出現,那即是說真正跟內容有關的字連一半都沒有啦。

    如果當樓宇發水率來計,平均而言這位阿哥/叔的「粗口發水率」高達50%。我想連香港四大地產商見到,都會自愧不如。

    2. 「特快借書」

    庫大盛意拳拳,搞了個新春讀書會(實質大概是bloggerf吹水會)。大大推薦的《經濟自然學》我也讀過,至於《男女博弈經濟學》雖然沒寫介紹但也略讀過,只要從學校拿回來再讀讀就好。至於另一網友介紹的﹕
    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作者之前那本《誰賺走了你的咖啡錢﹖》也很好,所以值得找這本來讀。

    先前已在網上目錄查到,青衣和南葵涌的這本書已經被借出,只是荃灣還有一本。今天開始放年假,所以就去荃灣圖書館一趟兼吃午餐。

    43號近來縮班縮到大家排長龍呆等半小時已不是新鮮事,而且還加了價,所以決定坐價錢差不了多少的243M,而且落車站更接近呢。就是在243M,一對男女帶了一對小朋友上車,然後整程車都在開了一部不知是否pad的東西(我的角度望不到),不是開大聲音玩遊戲就是一起唱兒歌,我還以為上了幼稚園校巴。這些小朋友或許很聰明,但父母沒教過他們禮貌和不要騷擾別人。差一點說,即是沒家教,不過這完全是父母的責任。

    到了圖書館,花了不用三十秒已找到書。雖然我到這間圖書館的次數大概不多於五次,可是在圖書館幹了那麼多年,總算是有點得著的。(噢,其實是反正「550」的書並不那麼多啦。只要你知道了索書號,在這些「不太大」的圖書館要找到書架也不難。)

    不過難搞的,反而是那部自助借書機。我從未用過,甚麼都做完又好像沒見到「成功借出」的字樣。為免出門驚動警鐘失禮,於是拿到樓下借書處請職員再檢查一下,果然還沒搞好,幸好先問問讓人家幫忙搞妥了。

    然後一邊吃包一邊看,果然是寫得好玩。值得買一本放在學校。

    (我倒覺得,其實以經濟學出發的觀點,很多時未必處理到愛情非理性的問題,雖然現在行為經濟學在這方面已有貢獻。有很多表面看起非理性的反應,背後其實有演化上理性的原因,所以反而應該研究一下人類行為的演化成因。不過群書之中要介紹哪本反而才是最難的事,因為等於又要搞考古發掘……)

    3. 「懷疑已點燃」

    回程時,在討厭的路雪通上見到一則寫得頗搞笑的新聞,說有個女子燃點煙花被警方拘捕。點煙花和被捕當然不好笑,好笑的是報導繼續寫警方搜獲一批「懷疑已點燃及懷疑未點燃的煙花」。

    即是點了沒有﹖

    我還以為煙花有否點燃,已是清楚不過,萬萬想不到還可以「懷疑」。
    遲點可能還會有新聞說,黑幫仇殺後警方在現場發現一批「懷疑已死和未死的人」。

  • 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 Exhibition

    [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20周年紀念展覽]

    聽完海關歷史講座後,就順道看展覽,都是展示工作成果啦。

    其中有個「有得玩」的是「原居民圍頭話及客家話語音字庫開發及網上推廣」。除了有網上發音字典外,現場還有個小遊戲給大家玩,考考對圍頭話和客家話的認識。

    (原來東平洲用的是「大鵬話」)


    (圍頭話原以五大族聚居的元朗、北區一帶為大宗,其餘地勢較「不平」的地區多為「客家佔地主」,所以成為客家話地區,包括青衣。)

    (影樓用的狼毛筆,還有指定牌子)

    (舊時用來為照片上色的水彩)

    ---

    想不到連博物館也出現這種爛人﹕
     

    ----------------------

    同場加映,大陸式橫額﹕

    食環署是否不懂寫英文的﹖
    葵芳年宵花市的「大吉大利」橫額下竟然寫「Da Ji Da Li」﹖﹗

    寫給誰看﹖誰不懂讀中文字只懂漢語拼音的﹖
    寫「Wish you lucky and wealthy」之類會畀人投訴架﹖﹗